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8篇)

时间:2022-12-15 11:1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8篇)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在文学史上,“社会分析小说”又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多为左翼作家。其特点是,运用阶级观点,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8篇),供大家参考。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8篇)

篇一: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在文学史上,“社会分析小说”又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多为左翼作家。其特点是,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期其创作能从本质上解释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茅盾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社会分析小说特点?

  能够体现“社会分析小说”的是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主要特点是:

  1、背景广阔。《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断片随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

  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2、贴近生活。茅盾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

  3、描写细腻。《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这一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先生就曾指出过并大加赞赏,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

篇二: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茅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茅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创作特色编辑

  创作题材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1]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9]叙事风格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

  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9][1][14]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15]评论特色

  茅盾前期的文艺评论根植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观,后期又逐渐演变成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但是无论观念的变化如何,他都紧紧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来从事理论批评工作。同时茅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革命取同一步调,长期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自身有

  益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促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篇三: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矛盾作品的创作特色

  叙事风格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

  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

  评论特色

  茅盾前期的文艺评论根植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观,后期又逐渐演变成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但是无论观念的变化如何,他都紧紧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来从事理论批评工作。同时茅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革命取同一步调,长期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自身有益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促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篇四: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试论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Company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试论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永州市零陵区石山脚乡中学

  黄孝香

  【摘

  要】

  茅盾被公认为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辨力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也是其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子夜》。这部小说不仅标志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也标志茅盾长篇小说的成熟。《子夜》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艺术成就突出。小说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对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剖析,结构上头绪繁多,却又舒卷自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关键词】

  茅盾

  《子夜》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评价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于浙江省南部地区的鱼米之乡桐乡县乌镇。他十岁丧父,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无力继续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等小说。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小说。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在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描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茅盾开始由新文学的理论建设转向文学创作实践,尤其专注于中、长篇小说的创作。他的社会科学的“思辨型”文化人格,在这一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日趋成熟,并且以一种特殊的思想深度、全貌式的文化图景,开创了五四以来文学创作“社会剖析派”的新范式。

  一、《子夜》的思想内容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从1931年10月写起,至1932年12月完稿,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

  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极为深刻的。

  前面说过,《子夜》创作于3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毛泽东同志曾经作过深刻的分析。他在说明由于帝国主义的争夺中国,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混战之后,接着说:“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拼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98页)

  茅盾对于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在他的朋友中有做实际工作的革命者,有自由主义者,同乡故旧中有企业家、公务员、商人、银行家,并且常和他们来往。他很熟悉上海工商业的情况,有一段时间把“看人家在交易所里发狂地做空头,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办什么厂”当做是“日常课程”(注:《我的回顾》,见《茅盾自选集》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4月初版)。当时学术界正在展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茅盾将亲自看到的社会现象同论战中一些理论对照,这就增加了他写作《子夜》的兴趣。过去的一些经历,以及这一时期参加左翼文艺运动,接近革命者所得来的具体感受和间接经验,不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同时也使他有可能对客观现实作出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茅盾在《子夜》中反映了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三个方面:

  ①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②民族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

  ③当时的军阀混战、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从整个作品的完成来看,茅盾集中笔力描写了前两点,而第三点写得稍薄弱一些,不过这个缺陷在后来的短篇《农村三部曲》中得到了弥补。

  《子夜》以3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惊心动魄地描写了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吴荪甫,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双重压迫之下,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败涂地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是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的,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吴荪甫确实应该是英雄传奇时代理所当然的主角,可惜却生不逢时。在和背后有帝国主义撑腰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吴荪甫时常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其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方面不断地进行搏斗,而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直至最后精神上陷于崩溃。吴荪甫是倔强而又充满自信的,但是在层层进逼的困境中也时常会呈现出软弱和颓唐的一面,在小说的第七章和第十七章都有类似的细节描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对手的强大、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亲人之间的貌合神离、合作伙伴的自私自利,使吴荪甫不得不在孤独中奋战,而最终陷于破产。

  在这部作品中,茅盾选择了一个有着深厚封建背景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做小说的主人公,通过其不可逆转的失败命运,揭示出在被外国政治和经济严重牵制着的半殖民地中国,要想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而突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而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说吴荪甫的悲剧是一个社会和时代的悲剧,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这就是在吴荪甫身上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也正是《子夜》的主旨所在。

  《子夜》的思想内容如此深刻,那它的艺术特色如何呢

  二、《子夜》的艺术特色

  小说《子夜》反映的是1931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作者对现实的洞察分析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在艺术特色上也有很深的造诣。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景式、多层次地勾勒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生活。

  茅盾的小说,素以全景式地展现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见长。《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的大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拼,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在《子夜》这篇小说中,作者描写的人物众多(大约出现了100个人物),涉及到思想、政治、经济等领域。在宏伟的建构中囊括了时代风云、政治纠葛、军阀间的战乱、工农革命的风潮、工业巨头的竞争、金融市场的你死我活等,从许多社会生活的侧面汇成了文化史和社会风俗史,显示出了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小说场面众多,从名流云集的富豪客厅(吴公馆),到股票交易所,从生产车间(裕华丝厂)到交际场所,从少奶奶豪华的卧室,到平民的窝棚,从都市到乡村,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广阔而又真切的30年代初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图画,塑造了包括金融买办资本家、民族工业资本家、封建余孽、军官、政客、医生、教授、经纪人在内的整个都市上流社会的各色人物。

  2、结构恢宏而严谨。

  《子夜》的故事线索纷繁,人物矛盾尖锐复杂,场面纵横广阔,但主次分明,交错推进,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小说叙述的事情时间跨度虽然仅仅两个月,但囊括了所有复杂的生活内容。情节错综复杂,波澜起伏,而又有条不紊。

  小说的开头提出了三条线索,但又以一条枢纽性的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以吴荪甫发展“事业”的活动为轴心,以同他发生直接矛盾的几个方面为描写重点,形成了主线发展和几条支线起伏的网状整体结构。吴荪甫的活动,关联着交易所公债市场上的斗争;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以

  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封建恶霸地主的斗争,从而将三十年代初期从农村到城市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和谐地组织到了一起,生动地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因此,小说相应地形成了上述几条贯穿全篇始终的线索。而在每一条主要线索之中,又穿插一些小线索。譬如,写裕华丝厂的工人罢工斗争,作者不仅写了工人群众的悲惨生活,也写了资本家的反动面目,资本家走狗的虚伪阴险,黄色工会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地下党领导人物的路线分歧等等。

  《子夜》的中心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了突出其形象的丰富性,茅盾自觉地把吴荪甫放置于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了刻画。吴荪甫主要处在以下这些关系的包围之中:和买办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和工人(朱桂英、小三子、陈月娥、何秀妹、周二姐、姚金凤等)的关系;和中小资本家(朱吟秋、周仲伟等)的关系。

  围绕着上述三方面主要的关系,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作为没落地主阶级的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关系;与亲属的关系(如吴少奶奶林佩瑶、四小姐慧芳、七少爷阿萱等);与精干的亲自提拔的下属屠维岳的关系;与其他的管理人员如钱葆生、吴为成、马景山、曾家驹等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的关系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荪甫多方面复杂的性格和他在几重挤压的环境下为求生存而形成的性格的多重性,使得形象具有了多侧面的立体感。

  作者严格遵循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逻辑和主题思想表达的需要,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从纷繁的线索中突出主线,从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

  小说的环境描写同样也体现了茅盾作品“史诗”般宏伟构思的特点。作者以“鸟瞰+局部

  ”的方式,在三十年代初中国大都市上海这样的广阔社会背景上,去剖析生活的横断面,在生活的横断面里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进行真实的刻画。譬如,吴荪甫刚出场时,作者描写了他到戴生昌轮船码头是颐指气使的情景,活脱脱地烘托了吴荪甫的处处受人尊敬。到了后半部,处境危难的吴荪甫回到家中,作者特地描写了吴家此时“公馆不象个公馆”的环境,很好地表现了吴此时的精神状态。

  这部长篇巨制尽管情节复杂,事件浩繁,但线索明晰,环环相扣,显示出作者驾驭与组织材料的非凡能力。

  3、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

  《子夜》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占了很大的比重,茅盾不是对它们作静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写,而是在时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里来时行细致、深入的刻绘。如对吴荪甫在开始组办益中公司时的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运动时的焦躁不安、在公债投机市场上与赵伯韬决战时的举棋不定、在失败时的心灰意冷时的内心世界剖露得都非常真实贴切。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清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

  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他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如以下三段文字:

  吴荪甫放下电话听筒,微笑着。此时暴雨已过,一篇金黄的太阳光射在书社的西窗上。从窗子里向外看,园子里的树叶都绿的可爱,很有韵律似的滴着水珠。吴荪甫轻轻地走出书房,绕过一带走廊,在雨后冲得很干净的园子里的柏油路上走着,他觉得现在空气是从没有的清新。

  吴荪甫微微笑着说,太阳斜射在他的脸上,反映出鲜艳的红光,从早晨以来时隐时现三阴沉气色现在完全没有了。他已经突破了重围,在两条战线上取得了胜利;李玉亭报告的什么大计划——也不妨说是大阴谋,此时在这胜利光之下也不再能够威胁吴荪甫了。

  现在满天都是乌云了。李玉亭他们也已经回去,园子里没有人,密树叶中间的电灯也已闭熄,满园子阴沉沉。只那大餐厅里还射出耀眼的灯光和精神百倍的牌场。大客厅里的无线电收音机呜呜地放送节目,是什么弹词。吴荪甫懒

  懒地回到书房里,这才象清醒了似的一点一点记起了刚才王和甫的那些话,以及自己的慌张,自己弱点的暴露。

  以上三段文字出自小说中不同的地方,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表现了作者善于将人物的心情刻画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联系,以自然环境的变化来传达人物的心理状态。

  3、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小说艺术的一个特色。吴荪甫曾经游历过欧美,学会了一整套现代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在精神上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也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铁腕与魄力,性格刚毅、顽强、果断,不满足于做一个投机商人,想要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吴荪甫的气魄和实力使他成为了上海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小说中吴荪甫的语言是自负和刚愎自用的,短促有力、果断专横,常常出现“一定”“立刻”“不能”之类的言辞,将他的强硬、果敢、狠毒的性格表现得真实而准确;赵伯韬是一个买办资本家的形象,为人老奸巨滑、流氓成性,是“公债场上的魔王”,既和军政界有联系,又同美国人打公司,做起公债来回回得手。他可以用30万元把两军对垒的军队买退30里,也可以请求财政部向交易所发布危害吴荪甫的行政命令,能够大大咧咧地坐在豪华旅馆的沙发中,一手扒进公债,一手扒进各种各样的女人,玩笑之中就把吴荪甫置于了绝境。在同吴荪甫的斗争中,赵伯韬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作品中对他荒淫无耻的生活的揭露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金融市场上的贪婪与骄横、精神生活上的空虚与荒唐,同时交织在了他的身上。他的语言则狂妄、高傲,粗野、下流,杂着市侩气,话语中透露出一个买办资产阶级在当时中国社会骄横无忌的精神状态。

  此外,对各种类型的资本家如朱吟秋、周仲伟、杜竹斋等人的语言的刻画,对曾沧海、冯云卿等封建地主的语言的刻画也都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子夜》凭着茅盾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剖析和高超绝伦的构思技巧,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茅盾的创作历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庄钟庆主编

  2.《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朱德发、阿岩主编

  3.《一个批评家的心路历程》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

  丁亚平主编

  4.《茅盾传》1990年出版

  李标晶主编

  团结出版社

篇五: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LT

  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它是由叙述话语、结构模式、作品类型等因素构成的文学的审美风范。文体不但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是作家精神特性的表现。【②】

  “可以算作语言优点的,只是准确、简炼、流畅,这纵然是一个最庸碌的庸才,也是可以从按部就班的艰苦锤炼中取得的。可是文体——这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这是别林斯基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话。【③】别林斯基的话主要阐明了两点,一是文体在文学创作中重要性。二是文体具有内蕴性,文体已经上升到比语言技巧更高一级的艺术层面。

  二、茅盾“社会分析”小说对文体构建的影响

  茅盾的小说被称作“社会分析”小说。这类文体的小说是上世纪30年代的特有产物,带有强烈的时代性与个性。以茅盾的《子夜》为代表的“社会分析”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现实主义的方法,以截取社会生活横剖面的方式来结构作品,对上世纪30年代的社会生活进行真实描写和全景再现,人物形象阶级特征鲜明,情节冲突,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茅盾也被称为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文学流派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本文中,还是以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来反映矛盾“社会分析”小说在那个民族矛盾突出的年代所透露出的5社会变动,以及作者透过作品所隐含的忧虑。《子夜》这部小说描写五六十个大小人物,通过这五六十个人物可以了解到上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各个方面。作品显示了一种开阔的视野,宏大而严谨的结构,整个作品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了多种矛盾: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村的天然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示的是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作品线索杂而不乱,有条不紊。茅盾通过在文体上追求与纷繁复杂的生活更加适应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更加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等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效果,力求完整地反映那个时代的复杂全貌。

  三、茅盾的心理描写成为文体构建革新的催化剂

  看茅盾的一部部作品中,其实就是在看一幕幕刻画人生内心深处情感与时代道德博弈的活剧。茅盾在心理描写方面手法多样,注重内心语言的刻画,这一点对后来许多作家的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茅盾的诸多作品中,茅盾常以有血有肉的情感对社会上各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深挖描绘,用文学艺术手段表达他们内心的苦闷、傍徨和矛盾,从而达到揭示人物内心隐秘和冲突的目的。显然,在他后来的一系列中长篇小说的创作中,这些特征成为了茅盾艺术创作的独特风格。

  一般来说,很多作家对稍长段落的心理描写,是感到有难度和沉闷感的。但茅盾有一部作品叫做《蚀》,正是以长段心理描写而为世人所知的。这段精彩的心理描写运用了人物自述、作者代“抒”,细腻刻画解剖物内心冲突,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立体化了,收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

  《幻灭》,茅盾的知名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中有一段对慧的长篇心理描写。茅盾着力渲染慧由伤心而愤恨而诅咒一切的疯狂心理:“她发狂似的咬着被角,诅咒这人生,诅咒她的一切经验,诅咒她自己”。至此作家抛开人物自身的感受而转入客观描写,“头盖骨痛得象要炸裂”,“直到她发昏”。接下来是写梦境:慧和过去的男人的冲突与现在与抱素的邂逅这两种经历的交织,在这段描写中,茅盾主要是以描写慧过去受男性欺凌留下的痛苦记忆为主,让读者如临其境地看到感觉到那种精神精神幻象。描完完这段梦境,茅盾没有就此搁笔,而是再一次把慧写回现实。最后才写慧进入了较为清醒的盘算定夺阶段,慧断定抱素不值得爱,进而决定了自己的对策。慧在恢复了刚强与狷傲的态度后,重新肯定了“第一次被骗”后确定的对于男性报复的主意是可行的。于是彻底摆脱了噩梦的袭击的慧重新又振作起来。慧又恢复了她的玩世不恭、刚强狷傲的本来面目。茅盾通过这一层紧接一层的短暂的心理剖析高度概括反映了慧由过去发展到现在的个人身世之性格历史,真实地展现了慧的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同时,茅盾又把慧在经历多个阶段痛苦后形成的那点的男性报复主义的主客观原因也写得合情合理。合情合理的情节构造,增强了小说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运用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是茅盾小说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在心理独白小说《腐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日记体形式创作的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通篇以主人公的自讼自辩,自我解嘲来展示其内心独白,至始至终以人物“意识流程”作为内在线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开展故事情节。在揭示人物的内心隐秘方面,茅盾除了采用了大量运用内心独白之外,还不时插入一些回忆、幻觉、梦境、联想等逻辑推理。这些手法的运用贯通全篇,比如:第一则日记中,以赵惠明的回忆和联想来描述她的身世经历,同小昭和希强的“特殊关系”以及她对个人前途的憧憬等等,从而使读者既可了解她步入歧途的原因和过程,也能看到她的矜持、放荡、淫靡、嫉妒等性格特征和苦闷挣扎的情况。作者通过赵惠明思想活动的多侧面,多层次的描写,深化了这个人物的矛盾性格,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艺术性和感染力。

  四、茅盾的文体构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作为文学巨匠的茅盾,其文体有着鲜明的独特性。茅盾也是出色的文体家,他较早地具备了文体的自觉意识。这种对文体的自觉意识最早来源于在1923年对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文体风格的称赞和对《呐喊》的文体学贡献高度评价。从此之后,茅盾也在自己从事小说创作中努力探索着新的小说形式和表现技巧。1958年,茅盾在自己的《茅盾文集》第七卷的后记中,回忆起当年写小说时的状态是“在努力挣扎,想从自己所造成的壳子里钻出来”。我们可以从茅盾的这些话中引申出这样一个结论,茅盾是一个以小说艺术为生命的文学巨匠,在更新小说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茅盾不断地尝试摸索创造,自觉地促成小说文体的现代变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代文学大师的革新风范。茅盾正是这样孜孜以求地探索着既符合时代又适合自己小说新文体的路子,创造了体式

  完备、形式多样的小说类型,形成了具有现代感和形式感的艺术景观。

  茅盾作为长篇小说的开拓者,他对小说文体建构的独特贡献当然首先表现在长篇体式的开掘上。早在1933年,吴组缃就指出:“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小说方面有两位杰出的作家:鲁迅在前,茅盾在后。”【④】吴组缃的类比是十分精辟的,也是对茅盾在小说方面的造诣最高褒奖和实事求是的评价。

  严格意义上来将,茅盾的小说对于现代长篇小说的样式、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及在此影响下所显示出的现代小说文体意识的独立性,是与茅盾的进入小说创作分不开的。说到小说创作,不得不提到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蚀》,这部小说可谓是“三部曲”形式的开篇之作。这部小说既可独立又能连缀,既可分又可合,融会贯通,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加上这部小说的文学创作水平,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不可不多的佳作。之后,茅盾又创作了许多三部曲作品,将这一形式推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更是现代中、长篇小说文体新的拓展,如《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等。而就小说结构而言,茅盾的小说突破了单一的线性结构,表层的时空交换构架呈现了开放性和交叉性的结构特点。热情关注时代风云,深刻把握辽阔而复杂的社会,构成了他小说宏大而严谨的布局、盘根错节的人物和情节交叉的网状结构。

  一是茅盾在长篇文体上的建构,首先在于他开创了“全体小说”。“全体小说”,是日本学者田村里子在谈到马尔克斯的作品提出的概念。田村里子说:“马尔克斯的作品刚劲豪放,与日本文学特有的纤细或者说柔弱的美恰恰相反,他是把社会、政治、美熔于一炉,探索全体小说的作家。”【⑤】茅盾恰恰在这点上和马尔克斯的创作手法和思路相吻合。矛盾将社会、政治、美交融于一处,成为开创“全体小说”的作家。在“全体小说”的创作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技巧和形式问题,也是一个反映小说家把握生活方式的问题。茅盾的这种“全体小说”,必然决定了他要从整体上把握生活和时代的脉搏和律动,透过他所生活的大时代的空间内,去感知、去领悟时代生活的主潮和去向,去捕捉反映生活、驾驭题材方面的创作灵感和文字碎片。吴组缃对矛盾在这一方面的才能有这样的评价:“茅盾之所以被人重视,最1大缘故是在他能抓住巨大的题目来反映当时的时代与社会;他懂得我们这个时代,懂得我们这个社会。他的最大特点便是在此。”【⑥】

  二是茅盾在长篇文体上的贡献,还在于他建构了长篇日记体小说。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日记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都是短篇。到了茅盾的《腐蚀》才真正显示出长篇日记体的文学艺术魅力和成就。虽然,在矛盾的《腐蚀》面世之前,已经有了徐祖正的《兰生弟的日记》、张天翼的《鬼土日记》、万迪鹤的《中国大学生日记》、谢冰莹的《一个女兵的日记》等一批日记体长篇小说,但从小说的文学成就和受众影响力来看,真正意义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日记体长篇小说应该首推《腐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真实是日记的生命,也可以这样讲,没有了真实,日记体小说的生命也就没有了。《腐蚀》以它的符合那个时代的真实度和独特艺术手法赢得了读者的青睐,以至于许多那个时代读过这篇小说的读者置身其中,当年连载《腐蚀》的《大众生活》编辑部频频收到读者来信,要求给日记的主人公以一条自新之路。更有趣的是,在这部小说问世以后,有的读者果真给作者写信寻问:“《腐蚀》当真是你从防空洞中得到的一册日记么?赵惠明何以如此粗心,竟把日记遗失在防空洞?赵惠明后来的下落如何?”【⑦】这足见《腐蚀》的真实性在读者中产生的强烈的审美效应。

  11从叙述方法上说,茅盾不但善于驾驭外视角,也善于采用内视角来展现主人公的心理。在心理剖析的力度和分寸上,《腐蚀》较之中国传统小说精细,富有力度,较之茅盾自己的《子夜》细腻、绵长,又比外国小说的静态的心理分析简洁。在叙述起点上,《子夜》是从头说起,《腐蚀》则是“拦腰”叙述,对主人公以前的身世、经历以及心理用“闪回”或追述的形式加以说明。在结构上,《子夜》是严整的“全体小说”结构,《腐蚀》则如精彩的片断集锦,崭头藏尾。可见茅盾的不因袭、不守旧,不断进行着对自我的超越。

  三是茅盾在长篇文体上的贡献还在于,他不仅开创了横断面的“全体小说”,建构了片断集锦式的日记小说,而且还创造了《虹》、《霜叶红似二有月花》等纵剖面的长篇文体,使长篇文体构成了多样化的艺术景观。《虹》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线索来展开叙述,从纵向上展示“五四”到“五卅”的社会图景。在叙述方式上,也不是完全采用我国传统小说按事件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而是从“半腰里叙述起”,它以人物为中心,又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加以点染,既烘托了人物,又构成了壮阔的山水画卷和时代氛围。《霜叶》也是从纵剖面展现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历史画卷;在纵向描述的同时,作者也很重视横向的穿插,安排了王、赵、张、黄、钱、许等家庭的生活,交互地展示他们各自的经历和命运,使作品纵横交错,广阔而又绵密,其文体风格明显地不同于《虹》。《虹》的叙述基调是壮阔、激扬,而《霜叶》的叙述12基调则是从容、舒缓。

  四是茅盾不论在中篇还是在短篇方面都成功地创造了“三部曲”的形式。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是三部曲形式盛行的十年。较早出现的是洪灵菲的“《流亡》三部曲”和华汉的“《地泉》三部曲”,但它们都有明显的概念化,表现粗糙。最先获得成功的当推茅盾的“《蚀》三部曲”,它以表现的细腻和人物描写的真切,显示了茅盾的小说个性。他仿佛和鲁迅一样,一开始就出手不凡,起点很高,将“三部曲”的形式推向了成熟的境界。其后他又写了短篇的“农村三部曲”、“文人三部曲”(即《有志者》、《尚未成功》、《无题》),成为和巴金并列的写“三部曲”最成功的作家。“三部曲”的形式既可以相对独立,又可以连缀成篇,能分能合,开阖自如。“《蚀》三部曲”就是相对独立的范例,但又不是绝对独立、互不相干,而是在精神含蕴上,在叙述色调和品格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似断实连正是“三部曲”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农村三部曲”和“文人三部曲”则又是连缀成篇的典型,它们不仅在内蕴和风格上,而且在情节和人物上都具有连续性,从而组成了一个艺术群落,这也许更适合茅盾那种从整体上观照生活来进行艺术构思的创作方式。

  综上所述,矛盾小说无论是在文学创作手法上,还是在文体的革新上,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愧为一代文学巨匠。

  13【参考文献】

  ①参见冯光廉等:《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44页。

  ②《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③《别林斯基论文学》:第234、233页。

  ④⑥吴组缃:《评茅盾的〈子夜〉》,载1933年6月1日《文艺月报》。

  ⑤转引自〔日〕是永骏:《茅盾小说文体与二十世纪现实主义》。

  ⑦茅盾:《腐蚀·后记》。

  14目

  录

  1、摘要……………………………………………………

  2、关键词…………………………………………………

  3、序言……………………………………………………

  4、文体的概念……………………………………………

  5、茅盾“社会分析”小说对文体构建的影响…………

  6、茅盾的心理描写成为文体构建革新的催化剂………

  7、茅盾的文体构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8、参考文献………………………………………………

  15

篇六: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论茅盾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一

  茅盾在反映自己的时代时,所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作为各种社会总和的“人”。作者准确地把握了20世纪30年代社会各阶段、各阶层的人的、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从而反映出整个大时代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中国的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激烈动荡的年代,茅盾以这个动荡的时代为背景,广阔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各阶层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剧烈变化及复杂动向:全民族抗日情绪的普遍高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自觉反抗力量;民族资本家开始时的犹豫、动摇,最后在人民斗争的推动下加入爱国抗日的行列;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态度及幕后投敌卖国的勾当。在这样动荡的年代,人们在觉醒、发展、变化的同时,必定表现为思想、性格、心理、命运的复杂变化。茅盾努力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又特别注重人物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这就突出表现了茅盾塑造人物性格多面性的艺术特色。而最能体现茅盾这一独特艺术特色并能代表茅盾作品艺术成就的是《子夜》中吴荪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吴荪甫是《子夜》中一切事件和人物联结的核心,是矛盾的焦点。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本家的典型,茅盾把他置于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主要描写了吴荪甫与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中小资本家朱吟秋等的关系。以这三方面的关系为核心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吴荪甫与作为没落地主阶级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家族关系,与其亲属的关系,与屠维岳的关系,与同伙王利甫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关系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荪甫多方面复

  杂的性格。吴荪甫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其发展趋势是强不断让位于弱。吴荪甫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产阶级,他在精神上无疑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茅盾称他为“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和刚毅、顽强、果断的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他确实应该是时代英雄传奇中理所当然的主角。但吴荪甫却生不逢时,正如茅盾所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有些如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是因为1930年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同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因此中国资产阶级的前途是非常暗淡的。”①吴荪甫曾经认为:“中国官办民办的实业跑到洋商那去了,这是因为那些人不会经营的结果。”当他自己和赵伯韬形成对峙的局面后,这个富有冒险精神而且不肯“妄自菲薄”的人,终于感到自己过的“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脚下全是雷,随时会爆炸起来,把你炸得粉碎!”最终周转不灵陷入困境。作者在对中国社会的剖析中,揭示出了吴荪甫即使具有坚毅的性格也无法摆脱失败命运的悲剧。显然,决定吴荪甫命运的不是他的胆识和计策,而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铁掌。在四面楚歌、众叛亲离时,他把工厂和公馆都押在公债市场的较量中,结果全军覆没。周扬曾这样评论吴荪甫:“《子夜》里面的吴荪甫是一个具有刚毅、果敢性格的人物,这个人在那以软弱、无能、屈服为共同特征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群里,不能不说是特殊的,但在他的性格的发展、矛盾和最后的悲剧里,我们却读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共同命运。”②吴荪甫性格的这种复杂性,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充分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而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正说明: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吴荪甫这个人物对读者感情的引导也是复杂的:他的自私、贪婪、专断与残酷,以及内心深处的平庸,都会引起读者的反感;然而,他

  那强悍的生命力却是当时柔弱的民族性格中所缺乏的,我们的民族可以说自20世纪以来,就在不断地呼唤着吴荪甫这样的“铁腕人物”的出现。用他的雄才大略、经营之才与大刀阔斧的魄力打破停滞不前的局面,实现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因此,吴荪甫落入了中国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网中,虽然几经挣扎,却免不了失败的结局,引起了读者的高度同情。

  二

  茅盾刻画人物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茅盾对于进入他艺术视野的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保持着持久的热情与关注,这些人物在他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创作中不断出现,形成了形象系列,各自构成了某一类型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历史。在茅盾的作品中,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从20世纪初与地主阶级顽固派相对抗的轮船老板王伯申,到30年代既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斗法,又疯狂镇压工人运动的吴荪甫,到抗日战争初期被人民斗争推动,终于加入爱国主义斗争行列的何耀先、严仲平,直到抗日战争后期在人民民主运动中找到出路的林永清夫妇,清晰地勾勒出20世纪前半世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总体历史特点与发展的历史趋向,具有了历史的具体性。中国民族资本家是颇能显示中国现代社会与革命的历史特点的新的阶级、新的人,本应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角色,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民族资本家的形象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茅盾的独特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美学价值。

  茅盾笔下的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与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比较,淡化了理念的痕迹,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这显然与作家对时代新女性更为熟悉,并倾注了更多的主观情感有关。茅盾说过:“他的作品中女子虽然很多,着力描写的却只有二型:静如、方太太属于同一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又一的同型。”③前者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有更多的精神联系,后者则从道德伦理、生活追求到性格、气质都迥异于

  传统的东方女性(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她们声称“既定的道德标准是没有的,能够使自己愉快的便是道德”,她们是真正的“现代人”,“即不依恋感伤于‘过去’,也不冥想‘未来’,而紧紧抓住‘现在’”④,反对克己的清教徒生活,崇尚享乐,厌恶灰色的平庸,追求刺激,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强悍活泼的个性,她们在精神实质上与民族资本家的男“英雄们”是相通的。她们当然不是革命者,但是“只要环境改变,这样的女子是能够革命的”③。在茅盾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里,无论是《蚀》里的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还是《虹》里的梅行素,《子夜》里的张素素,作家对她们的趋于极端、易于动摇……是有所否定的,但着力点却在肯定她们思想、性格的反封建方面,真实地写出了她们尽管有动摇,却可能并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梅女士曾对女友说:“时代的壮举就要在东方的巴黎上演,我们应该上场,负起历史的使命来。”作家反复强调“如果读者并不觉得他们可爱可同情,即便是作家描写的失败”③,但在《子夜》中林佩瑶的身上,已经透漏出了这些时代新女性的悲剧性结局,作家的笔调中批判性因素逐渐加浓。茅盾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腐蚀》的女主人公赵惠明,就其追求性格应该是“梅行素们”的姐妹,但她已不再是作家倾向的“英雄”,同情中含有更多更深刻的批判。

  三

  茅盾还通过鲜明独特的艺术创作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小说表现艺术上,茅盾特别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这主要表现为直接的心理写实与间接动态的心理描写),他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心理剖析的统一。早在1921年,茅盾在近代小说的解析中就注意到近代小说的特点之一便是“心理解析的精研”。他在创作中努力把动作、环境与人物的心态统一起来加以表现,或者说,更切中于社会心理的写实与再现: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

  从《子夜》开始,茅盾把小说结构的精心构造作为艺术构思中的重要一环,追求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更加适应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把好几个线索的头,同时提出来,然后交错地发展下去……在结构技巧上要竭力避免平淡。”①作品以吴老太爷逃来上海不久便病危死去和吴府治丧开篇的,如果把这个“序曲”当作吴荪甫悲剧命运的发展史来读,那么开篇关于吴氏父子身世的描写,便具有史笔的结构。这情节把吴荪甫的性格形成引到了历史的渊源中去,使人联想到中国民族工业家的特点。他们在古老的封建社会的母体中生长起来,同封建阶级既有血缘的关系,又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次是吴老太爷这个足不出户的“封建僵尸”此番仓皇而来,是“因为土匪实在太嚣张,而且邻省的共产党红军也有燎原之势”。这既借吴老太爷之口传出了农村“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式,又以吴府的丧事为舞台,让各色人物纷纷出场,为后面多角度的描写做好铺垫。结构呈现出宏伟开阔、矛盾交错、波澜迭起、万象纷呈的格局,情节安排有张有弛,多种矛盾同时出现互相纠缠,既有利于多侧面地展开主人公的多重性格,又便于揭示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使小说结构形式与所要反映的纷繁复杂的内容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茅盾以波澜壮阔的场面、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浓墨色彩的铺叙,复杂纷纭的事件陈述构成了复杂多端的矛盾冲突,并有机地融合在完整的艺术画廊之中,使他的小说成为一幅时代的历史画卷,具有史诗般的艺术价值,在现代文学的长篇小说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注释:

  ①茅

  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N].新疆日报,1939-06-01.

  ②周

  扬.周扬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③茅

  盾.从牯岭到东京[A].茅盾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④茅

  盾.写在《野蔷薇》的前面[A].茅盾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篇七: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论“社会剖析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刘宝杰;于博

  【摘

  要】SocialanalysisschoolthatisarealismnovelgenrehasanimportantpositioninthehistoryofChinesemodernliterature.MaoDun,WuZuxiang,ShaTing,AiWuandothersareitsrepresentativewriters.Socialanalysisschoolmadegreatandbrilliantartisticachievementinthecreativepractice.Socialanalysisschoolformedunityuniqueartisticstyleintheselectionofthemeandthearrangementofthestructureandshapingpersonalitycharacters.Itmarkedthematurityofmodernnovelsandhasafar-reachinginfluenceonthedevelopmentofChineseliterature.Articlewillcombinethespecificsocialanalysisnovelsandhistoricalmaterialstoanalyzetheartisticcharacteristicsofsocialanalysisschool.%“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人是其代表作家。“社会剖析派”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统一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主题具有时代性和重大性,结构布局宏大繁复,注重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社会剖析派”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将结合“社会剖析派”具体作家作品和相关史料对其艺术成就进行简要分析。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35-37,41)

  【关键词】社会剖析派;艺术特征;分析

  【作

  者】刘宝杰;于博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东北师范大学

  传媒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1300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7.42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感觉派”的都市文学与心理分析小说流行的同时,文学界出现了一个与其风格不同的小说流派。1933年1月茅盾的《子夜》经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一经出版便立刻引发了文艺界和读者的强烈反响。《子夜》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①。以《子夜》为代表的这种别具一格的都市文学既区别于初期革命文学中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普罗小说,又区别于此前和此后出现的其他现实主义小说流派。“社会剖析派”这一概念正式出现之前,所谓的社会剖析派泛指上实际三四十年代茅盾及深受《子夜》影响的吴组缃、沙汀、艾芜、叶紫等人创作的小说。上世纪80年代严家炎先生完成了对这一流派的正式命名,严家炎先生将其命名为“社会剖析派”。此后,“社会剖析派”这个名称开始被学界普遍接受并被沿用至今。

  “社会剖析派”作家都十分“高产”,短篇精粹,长篇恢宏。不同作家的作品虽风格迥异色彩缤纷,但是作为文学流派,“社会剖析派”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共同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特征是“社会剖析派”区别于其他文学流派的标签。“社会剖析派”小说家习惯依据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客观理性描写分析社会矛盾,探索展望社会发展趋势,追求反映社会生活的全貌,强调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意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题材的选择与开掘具有时代性与重大性;结构布局严密复

  杂;注重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是“社会剖析派”呈现出的整体艺术特征。

  “社会剖析派”小说的艺术特征首先表现在题材、主题具有时代性和重大性上。“社会剖析派”作家擅长对时代特征进行艺术概括,要求创作尽可能符合历史,贴近事实。这样的艺术追求使得他们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具有史书的特点。这一特征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史传”笔法。“‘史传"”之影响于中国小说,大体上表现为补正史之阙的写作目的,实录的春秋笔法,以及纪传体的叙事技巧。”②“史传”传统的这种影响使“社会剖析派”小说家在历史意识中创作,在这种历史意识的影响驱动下他们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来反映时代全貌。

  下面我们就从茅盾的作品和创作实践中具体分析阐述。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吹响了人民反帝斗争的号角,中国的知识青年开始从个体反抗进入群体反抗。茅盾抓住这一社会现象创作了小说《虹》。主人公梅行素的人生经历反映的就是这一社会主题。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人的心理和社会心理随之发生了变化。茅盾自己也陷入迷茫和悲观,经过观察和思考之后他试图把握契机追踪历史,用小说反映刚刚过去的大革命和革命失败以后社会和人心理的变化。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的创作水到渠成。1930年茅盾将这三个中篇合成一书,题名《蚀》。1930年茅盾在文化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中萌发了“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的企图”。他希望用自己的小说参与融入到社会时代中去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反映当时中国革命的整体面貌。《子夜》的创作是和时代需求密切应和的。1932年,茅盾联系当时的经济危机和蚕农破产现象,写了《春蚕》。

  如果将茅盾的全部作品按其所描写的历史时代顺序排列起来看,从“五四”运动到40年代末的近半个世纪里,中国社会的演变进程、阶级矛盾冲突、重大历史事件、道德风俗的变化都被茅盾的作品悉数囊括。茅盾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

  沙汀的《淘金记》以四川西北乡镇为故事背景,采用讽刺幽默又极具地方特色的语

  言和客观冷峻的艺术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四川西北农村的社会风貌。上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灾难、闭塞、愚昧的时代特征在作品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北斗镇”是中国农村社会浓缩的典型。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则反映了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破产的主题。吴组缃在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刻画中揭示了中国农村破产的真正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农民的生活陷入绝境的根源。《黄昏》中吴组缃借助一个回乡知识青年的耳闻目睹展现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的中国农村的社会景象。鸦片鬼“家庆膏子”的行乞叫卖;桂花嫂子因为赖以为生的七只鸡被偷而挥刀诅咒;三太太儿子商店破产后因债主逼债而被迫自尽;松寿针匠因失业而发疯,这一些列人物的命运悲剧传达了三十年代农村凄厉郁怒的时代气氛。艾芜的《山野》则借助一个山村的抗日活动反映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社会复杂多变的阶级关系及不同阶级思想变化的主题。不同作家作品关注的问题及想要表现的主题有所不同,但是这些主题在当时来讲无疑都具有重大性和时代性。

  结构、布局是“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时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他们非常注重追求小说结构布局的严密化和复杂化,利用复杂巧妙的结构布局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对小说结构、布局严密化和复杂化的构思和创新成为“社会剖析派”小说第二个显著特征。

  《子夜》是“五四”以来第一部真正具有宏大而复杂的现代长篇结构的小说。茅盾主张在结构技巧上力求创新精巧避免平淡。他在《子夜》中采用了蜘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文中多条线索交错辐射发展形成了严密复杂的结构布局。吴荪甫自身性格的发展和与赵伯韬的争斗是小说展开的主线,吴赵的五月合作,六月斗法,七月决战将小说矛盾充分展开并推向高潮;双桥镇的土地革命,工厂的工人运动,都市生活,诗人、教授、太太、小姐们的琐碎生活几条线索同时平行展开与主线相互交织映照。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激烈的矛盾冲突,紧张的气氛渲染构成了《子夜》严密复杂

  的故事结构。《林家铺子》中茅盾通过对林家铺子倒闭的分析描写影射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动荡、经济危机、战争频繁的时代背景。茅盾将所有的社会因素集中到林老板一个人身上使得故事人物关系复杂、头绪纷繁、情节曲折却不令人感到杂乱无序。茅盾在很多短篇中还采用过开放式的结构,留给读者更多的审美空间。

  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采用了明暗线索交织和紧凑结构布局。明线围绕抗日战争期间的兵役问题写地方当权派方治国与土豪劣绅么吵吵之间狗咬狗的争斗,其间波澜起伏,矛盾逐渐激化,揭露了兵役问题的黑幕。暗线写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在其香居茶馆里》的结构集中紧凑,极具特色。小说结构紧凑体现在矛盾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集中。矛盾冲突发生在茶馆里且在一个小时之内,情节的展开也是从矛盾尖锐处开始。通过巧妙的结构布局,《在其香居茶馆里》的结局具有出人意料和强烈讽刺的喜剧效果,同时更加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的黑暗腐败。他的长篇三记《淘金》《困兽》《还乡》将中国的城镇乡村社会逐层分析上下打量,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人的心理浮现在读者眼前。社会上层腐朽黑暗,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知识分子的救亡图存共同形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半人半兽的社会结构。

  “社会剖析派”作家为结构布局付出了极大的热情,但是结构布局上的匠心独具并不能完全支撑起整部小说。结构布局仅仅是小说的骨骼框架,小说的完整性还需要“血与肉”的补充,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就是小说的“血和肉”。“社会剖析派”作家在结构布局与人物形象、性格塑造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他们在关注小说结构布局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和人物的复杂性格。小说家对人物形象、性格塑造的重视成为“社会剖析派”小说的第三个风格特征。

  人物在茅盾的文艺观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茅盾认为人物是小说的中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茅盾曾经公开声称:“‘人"——是我写小说的目的”③。茅盾

  喜欢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因此茅盾笔下的人物性格大都是复杂的,这也区别于“革命派”小说中人物“正面”或“反面”的单一性格。

  《子夜》中的吴荪甫是茅盾小说众多人物中被塑造和表现得最为成功的一个。吴荪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茅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映照了吴荪甫复杂多面的性格。吴荪甫在与赵伯韬的关系上显得自负而又畏惧;与妻子关系上显得蛮横又悲观;与工人的斗争中显出性格中狡猾却又惶恐的一面。吴荪甫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虽然多变却不离其似强实弱、外强中干的本质特征,这就叫万变不离其宗。吴荪甫性格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性格的缩影。吴荪甫的命运悲剧实则是性格悲剧。冯云卿复杂多变的性格同样具有典型性。他是前清举人,自幼接受儒家诗礼文化教育,心中满是仁义道德,但是为了能够在租界生活,他对姨太太的放荡置若罔闻,甚至为了向赵伯韬探听公债市场消息,不惜牺牲自己的女儿向赵伯韬献媚。《腐蚀》中的赵惠明学生时代投身于救亡运动,但是特务的威逼利诱加上自身薄弱的意志和虚荣心使她堕入罪恶的深渊——成为特务。可悲的是成为特务之后她受到了排挤和侮辱,良心受到谴责和煎熬。在这种痛苦与矛盾中她最终选择弃暗投明,营救了即将陷入魔掌的女学生。沙汀《淘金记》里的白酱丹和龙哥这些反面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塑造也极具代表性。白酱丹荡尽家财卑躬屈膝投靠依附于当地的流氓恶霸,因此他为人嚣张跋扈性格粗犷卑鄙老谋深算。林么长子由团总和袍哥首领沦落为流氓头子,人生的大起大落使他变得色厉内荏毒辣阴险。

  横断面结构,客观化的描述是“社会剖析派”塑造人物形象最常用的方法。社会剖析派作家经常截取一个横断面,把宽广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个断面里来,通过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来表现④。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截取了七月十五日宋氏祠堂开会的一两个小时这一场面展开故事和对人物的描写塑造。在这一两个小时内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先后登场亮相,人物的特点被作者剖析的淋漓尽致。商会会长子寿、义庄管事柏堂、区长绍轩、校长翰芝、讼师子渔等人在这一千八百担粮食面前暴露出贪婪无耻的嘴脸。吴组缃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有条不紊的刻画了二三十个身世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和《法律外的航线》也是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场面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联保主任方治国、刑么吵吵、刑么吵吵的太太、蒋门神、俞视学的出场和人物活动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的。

  “社会剖析派”小说人物复杂多变性格的塑造打破了以往文学创作中人物性格单一化的束缚。这也是“社会剖析派”与一般的革命小说的不同之处。此后的周而复、姚雪垠、李劼人等许多作家的创作也都受到了“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影响,塑造了端方、崇祯、夏之时、洪承畴、张献忠、李信、卢象生、郝摇旗等一系列多变复杂鲜明的人物形象。“社会剖析派”并不是为了复杂而复杂,不是人为地去编造,而是立足生活真实地深刻地写出性格本身的逻辑,写出生活固有的丰富性,写出作者本身对生活的独到发现。

  “社会剖析派”作品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社会剖析派”小说区分30年代文学与“五四”文学,通过对时代性主题的开掘、结构的精心布置以及客观化的描写叙述反映分析广阔社会生活的模式取代了“五四”文学提倡激情、个性和抒发个人感受的文风。从宏观角度看,“社会剖析派”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将中国小说的现实主义提升到新的高度。从文学与现实关系的角度观察,“社会剖析派”作品关照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认识价值。

  注释及①瞿秋白,鲁迅.子夜和国货年[N].申报·自由谈.1933-3-12.②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③茅盾.谈我的研究[J].中学生,1936(1).④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192.

  [1]茅盾.茅盾文集:子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2]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篇八: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在文学史上,“社会分析小说”又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多为左翼作家。其特点是,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期其创作能从本质上解释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茅盾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社会分析小说特点?

  能够体现“社会分析小说”的是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主要特点是:

  1、背景广阔。《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断片随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

  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2、贴近生活。茅盾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

  3、描写细腻。《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这一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先生就曾指出过并大加赞赏,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

推荐访问: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剖析 茅盾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