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6篇

时间:2022-11-04 08:1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6篇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探析【摘要】本文阐述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6篇,供大家参考。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6篇

篇一: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摘 要 】本文阐述提升大学生法治 素养 的必要性和重要 性,分析 大学生法 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提出从扩大法治知识 面、增强法治意识、积极培养法治思维、 认同法治文化形成信仰等方面提升大学生 的法治素养。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国 大学生 法 治素养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一 0035-03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 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提 出了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的总目标。可以说 ,法治是我国实现 “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保 障。为实现中国梦的宏伟 目标 ,法治过程需要社会人去实施 、去 参与、去维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也不例 外。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 ,必须提升法治素养,推进 依法治国,为实现中国梦的宏伟 战略 目 标做贡献。

 一、 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和重要性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是实施依 法治国的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 》明确指 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离不开 法治队伍建设。大学生是未来国家法治 建设的主力军,提高法治素养,无疑对 依法治国的顺利实施有重大意义。依法 治国实施过程,需要科学立法,以完善和 健全的法制体系,促使各项活动在法律、 法规范围内活动,并在法的实施过程中,

 口桂林理工大学 卢日霞 牟艳娟 严格司法、公正执法,这些都离不开高素 质的法治队伍。大学生是培养未来法治 人才的重要人选,提升法治素养至关重 要。同时,法治的顺利推进离不开良好 的 法治氛围,法治氛围的营造需要全社会 人共同营造 ,而大学生正处于受教育的 重要阶段 ,比其他群体更能及时、顺利 接触法治课堂或者参与法治实践 ,获取 法治知识 ,增强对法治的理解 ,提升法 治素养,为全社会营造 良好 的法治氛围 作表率,更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是依法治 校的要求。依法治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 义办学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立德树 人,强调把学校的领导和法治相结合办 学与管理,健全各项机制,维护校园人 合法权益。这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形成 、

 提升 的外在影响因素。依法治校是构建 法治中国的需要,主要是发挥法治在校 园管理中的作用 ,在依法治校 的过程中 达成高校治理法治化和科学化水平明显 提高,教育体制、制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 化 ,校园人合法权 益得到确实保 障,教 育现代化得以更快实现的目标。为实现 这一目标,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健全 自主管 理、科学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权利救济 和纠纷解决 、组织和考核机制,法治教 育宣传,形成公正、平等的法治育人环境 等。而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需要高校 依法办学和依法管理,进行法治教育,营 造法治环境 ,构建法治文化,这正是依 法治校的内在要求。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是人的自 由全面发展的要求。所谓人的全面发展 观 ,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 。

 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 人,占有 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包括人的 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人与社会的各 种关系得到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 未来社会和人的发展目标,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实现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社会制度 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在内的 各要素。个人发展的全面性,并不是个人 的发展取向和各种素养的平均值 ,不同 的社会发展环境,不同的人发展的重点 是 不 一样 的,发 展取 向有强 弱和主次 之 分,因此,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要符合社 会发展的状况。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断地上升,但 发展中不协调的因素凸显 ,是处于全面 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法治作保障。依法治 国已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法治成为当 前时期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方略,大 学生需要以提升法治素养为发展取向,

 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作保障。

 二、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法学界对法治素养的研究比 较少,研究内容包括法治素养的含义、内 容和影响因素等。2016年6月,浙江省对 该省公民法治素养进行调查,以公民法 治知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三个维度 进行调查 ,得出浙江公民法治素养指数 为72.2,这个指数表 明该省公民法治素 养较高。其中,以年龄段划分,调查结果 显示18—29岁的受访者得分为72.9,高于 该省公 民法治素养指数,而接受高等教 育者的年龄正好落在这个区间值 。从浙 江省的调查数据来看,当前大学生的法 治素养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不可否认, 大学生法治素养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影 响了法治中国的建设。

  (一 )法治知 识 不足 ,法 治实践能 力 弱。法治知识和法治实践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法治知识为法治实践提供 理论指导,法治实践检验、深化法治知 识。我国对学生法治知识的授课 ,主要 集中于高等教育,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 学生有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他们更多 的 时间集中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辅修 的 课程数量少且重视度不够。在大学课堂 里,一般学生获取法治知识来源于课堂, “思想道德 和法律基础”是非法学专业 大学生获取法治知识的唯一必修课,其 他与法治相关的辅修课极少。并且 “思 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的授课主要由思想 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担任 ,比较偏向于 思想道德的讲授 ,而忽视法律基础的授 课,加之学生自身对法治的重视度不够, 这导致大学生法治知识缺乏。此外,法 治实践也是获取法治知识的主要来源之 一, 但是大学生自身热忱度和教育机构 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从法治实践 中 获取法治知识的机会减少,法治知识也 没有能在法治实践中检验和巩固。

 (二)犯 罪事件时有发 生,法治意识 比较淡薄。当前我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系 统的大学生犯罪统计体系,《中国法律年 鉴》也仅仅发布青少年犯罪的人数,大 学生犯罪的数据不详尽,但部分案例足 以证明大学生近年来犯罪案件上升,已引 起各界的关注和重视。~1 12008年 中国政 法大学付某弑师案、2010年西安音乐学 院药某故意杀人案、2013年复旦大学林 某投毒案等。新时代大学生犯罪呈现出 新的特点,犯罪手段智能化、网络化 、隐 蔽化,犯罪情节严重,具有反侦察能力。

 当前大学生享受最好的教育环境 ,但也 因个体 的差异性,集中于法治意识淡薄 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据相关庭审调 查结果显示,对于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中,

 近九成的大学生犯罪嫌疑人给予的答案 是 :案发时,我没有想这么多,我也不知 道这样会犯法。这显然是法治意识淡薄 的表现,也说明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势 在必行。

 (三)法治心理需求较低 ,忽视法治 思维培养。法治思维培养提升的主体不 仅是公权力的行使者,也包括当代大学 生,这是由社会主义 民主本质和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人才支持决定的。

 而当前大学生在法治思维方面还存在一 些问题 ,这主要通过大学生外在行为体 现出来 ,如校园里聚众斗殴、寻衅滋事、 扰乱校园秩序等。这些暴力或者违法行 为的发 生,与大学生缺乏法治素养息息 相关。法治思维属于法治素养,法治思维 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当前大学 生在学业压力大、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 倾 向长时间重点研究和学习专业知识, 而心理对法治的需求较低,法治思维的 培养被忽视。不重视法治思维培养,如 果遇到各种复杂的校园环境和问题,学 生极易产生盲目、冲动的心理,屏蔽法律 原则、法治精神和行为规范的引导作用, 模糊法治评判是非的标准,导致校园暴 力或违法事件的发生。

 (四)法治情感淡薄,缺乏法治信仰。

 法治信仰是属于精神意识 ,是人对法有 情感和有追求 ,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法 治信仰必须通过外在表现显示出来,主 要体现在社会成员用法、守法和护法的 行动中。而当前由于受 到传统文化 、社 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仍旧存在法治信仰缺失的问 题,主要体现在用法、守法和护法上。随 着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推进,大学生都 具备一定的法治意识 ,认同法治背后公 平、公正等价值理念,但由于中国传统的 ‘叭治”思想根深蒂固,大学生身处开放 的校园环境,必然受到传统 ‘1 人治”思想 的侵染 ,加之家庭法治氛围缺失 ,从而 造成对法治文化认 同感不强,法治情感 淡薄,一旦遇到法律纠纷时,法的运用往 往第一时间被关系、人情和权力取代; 遇 到个人利益与规章制度相 冲突的时 候,出现 “知行不一”的现象,破坏规章 制度,例如考试作弊、迟到晚归等;遇到 社会恶劣事件,采取回避 、漠视的态度,

 没有用实际行动维护法律的权威。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新路径 (一)扩大法治知识面。大学生法治 素养 的提 升离不开法治知识和法治实 践 ,法治知识和法治实践是通过外在的 行为表现 ,获得法治技能或能力,从而 逐步形成法治素养。大学生要获取法治 。

 知识,除了课堂法治教育,还可以通过自 身学 习的方式获取。当今大学生的生活 与网络紧密相连,大学生可以分配好上 网时间,使用好 网上教育平台,如使用 MOOC可以免费获得教育资源,或者浏览 法治网页和观看法治视频。此外,大学生 还可以通过参与法治实践 ,增加法治知 识,感受法律的威严,崇尚法治,信仰法 治。一方面,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校园组 织的法治辩论大赛 、法治知识竞赛 、模 拟法庭审判、法治宣传海报评比大赛等,

 从而提高对法治知识的求知欲,提高法 治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参与法治 社会实践,走进公检法,参观文化长廊、 陈列室,观看法治电影,参与法治知识有 奖问答等,增强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 意识。

 (二 )增强法治意识 。意识 是对 客 观 事物的反映,人的意识离不开实际生活,

 而环境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必然影响 人的意识 。大学生提升法治素养离不开 法治意识 ,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需重 视环境的影响,包括学校环境 、家庭环 境和社会环境。因此 ,法学教育者要了解 依法治国的内容,持有正确的法治态度,

 忠诚于法治,不断提升法治课堂的教育 水平,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坚持 与时俱进,更好地在教学上弓I导学生。学 生家长要加强法治的学习,改变教育理 念,进一步培养家庭法治氛围。比如,共 同讨论热门的法律案件、共同浏览法治 网页、共同学习相关法治书籍等,家庭法 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法 治思维和法治意识。此外,社会普法、社 会法治氛围等也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 养产生一定的影响,应重视社会法治环 境 的营造 。

 (三)积极培养法治思维。法治思维 是运用已有的法治知识、理念 、原则和 精神对现象和问题逻辑分析、判断的过 程。“合法性”是法治思维活动得以开展 的前提条件和发 出点 ,是一种思维活动 是否属于法治思维的判断标准。这就意 味着一个人对现象或者问题进行思维活 动的时候,习惯以法治精神、理念、原则 或规范去逻辑分析、判断现象或者问题 是否合法,并且结果为大众所接受,他就

 i

 ■茔 { 具有法治思维。那么当代大学生要形成 法治思维 ,正确评判事物的合法性 ,就 应该学习法律的基础知识,使其根植于 脑海、融人血液中,形成规则意识 ,坚持 法律至上,坚持法治公平、公正的法治精 神,并且积极参与法治实践 ,在实践中养 成法治思维习惯。除此之外,法治思维的 培养也离不开校园法治环境的影响,当 “依法治校”能贯彻与整个校园的发展 过程,高校领导干部能够以法治校理政,

 高校其他管理者、员工等能够 以正当程 序处理学生事务时,良好的校园法治环 境就会对广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法治思维。

 (四)认 同法治文化形成法治信仰。法 治信仰属于意识形态,法治信仰的树立 必须通过内化于行。法治信仰的过程是 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对利益关 系的调整机制 、社会公正的实现机制进 行文化认识 、文化比较和文化选择的过 程 。法治信仰的形成有必要进行法治教 育,以使学生认同法治文化。大学生法治 文化的认同必须通过法治教育,从情感 认同到价值认同,最后到行为认 同。情 感认同以良好 的权利保障为前提。在大 学里,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自身的 权利,增强大学生对权利的需要和渴望, 他们才有 了解法治的动力和追求 ,才会 关注法律 。高校其他工作人员要积极维 护学生的利益,学生的权利得到保障,情 感认 同建立 ,法治文化 的价值认 同才会 趋于稳定。法治行为的认同需要社会和 个人共同努力,立法机关要民主、科学立 法,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执法机关要严 格执法,公民要普遍守法,凝聚社会主义 法治氛围,认同法治文化 ,从而让法治扎 根于每一位大学生心里,形成一种信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23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 现 代 思想政 治教育学 [M].北京:人 民出版 社 。2006:147 [3]金春华,李爽,施扬文.我省公民法 治素养较高[N].浙江日报,2016-06—12 [4]陈燕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 阈下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养 [ . I].内蒙古 师范大学学报,2016(29) [5]公丕祥,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研究丛书 [M].南京:江苏省人民出版 社 ,2014:43 【作者简介】卢日霞 (1986一 ),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 ,桂林理工大学马 克 思主义学院2014~Z思想政 治教 育专业 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牟艳娟 (1966一 ),女,广西桂林人, 桂林理工大学马...

篇二: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2019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王众威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摘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在治国理政中坚持厉行法治,以法治之规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学生作为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治素养高低直接关乎着依法治国方略能否顺利推进。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加以解决和完善。因此,在依法治国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就必须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指导原则,基于全面依法治国与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耦合性,从强化法治教育地位、深化法治教育内容、优化高校法治环境、建立科学的法治素养评价机制四个维度进行建构,以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效性。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素养作者简介:王众威(1993-),男,河南驻马店人,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收 稿 日 期2019-01-21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完备的宏观工程,是确保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有可为、有所为、有大为的重要保障。当代大学生作为全面推进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实现“奉法者强则国强”的关键环节。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核心就是要加强法治教育,通过教育内化与外化的转化,将法治这一无形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实现大学生对法治的入脑入心入行。因此,在依法治国时代旋律的指引下,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就必须以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为基点,正确审视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把握教育规律,探索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效对策。一、全面依法治国与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耦合全面依法治国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从结构和内涵上看,二者是相耦合的,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之意,又是推进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环节,二者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进程之中。(一)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之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大力开展法治教育,在全社会形成法治环境,普及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构筑完备的法治软件设施。因此,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应该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2] (P60~62)首先,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之意和必然要求。大学生是社会公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25DOI:10.13972/j.cnki.cn21-1500/g4.2019.02.005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2019化层次高、综合素质好、责任意识强,是推动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对大批有理想、有信念、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和先进的法治教育,培育和提升其法治素养,能够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得以顺利推进和实现。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否具备较高的法治素养,既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法治文明发展程度、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品质的发展水平,又决定着未来国家的法治化深度、法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推进和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既需要专门的法治人才队伍,又要重点形成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具备较高法治素养的社会公民的共同参与和建设,这是法治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其次,高校是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政育人的主阵地和前沿哨所,肩负着夯实大学生法治理论基础、形塑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和打造法治校园文化的三重使命。

 [3] (P124~129)

 高校的教育环境、教育理念和教育效果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加强高校在社会法治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能够将依法治国的理念全面系统地在大学生中得以领会和贯彻落实,促使其不断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将法治理念化于心化于行。

 “七五”普法明确指出,要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作用,这也就必然决定了高校要自觉承担起法治教育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推动依法治国方略在高校的全面贯彻和落实。(二)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就是要使其学习和掌握法治知识,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构建具有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公民社会”,使其能够深刻认识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实质,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知识和能力。首先,通过对大学生这支重要力量的教育,能够扩大和加速依法治国思想、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传播和普及,使大学生自觉形成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在社会舞台上展现新一代大学生应有的良好法治品性和法治素养,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实现由“法治群体”向“法治共同体”凝聚的转变,由此,以点带面,扩大法治的群众基础,提高全体公民的法治素养水平,进而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推进和贯彻落实。其次,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有利于发挥他们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4] (P51~53)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进步和民族振兴的脊梁、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骨干。在依法治国精神的引领下,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能够提高他们运用法治以高素养、高姿态、高标准参与到管理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能力,参与到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各个领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实践,推动法治文化氛围的形成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由理论向实践的落地开花。(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进程之中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主要内容的“四个全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迈上新台阶、踏上新征程的强力保障和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制度化和法治化的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把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总抓手的新高度,把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与方式,是实现法治引领、深化改革、促进改革全方位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保障改革平稳运行的客观要求。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推进法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

 [5] (P71~75)

 同时,在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法治保障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中,需要一批懂法用法的骨干人才,通过法律程序和规范渠道,从多层面、多方位为各项改革谋划发展道路,提供法治智力支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26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2019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和伟大重任,他们有责任有义务提高法治素养,自觉树立法治意识、形成法治观念和提高法治实践能力,以良好的法治精神风貌、法治道德素质和法治能力,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之中。他们能否具有较强的守法和护法观,能否遵纪守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对于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6] (P70~72)二、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随着法治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高校在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中,存在着弱化法治教育地位、法治教育内容缺乏实践性和时代性、法治教育环境不理想、缺乏科学的法治素养评价机制等一系列与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相脱节的严重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表明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缺失,成为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一)弱化法治教育地位,忽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法治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抓手,就整体而言,高校和学生自身存在着弱化法治教育地位,对法治教育不够重视,致使法治教育被边缘化。法治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牵动着教育资源的投入程度,对于法治教育质量的高低有着重要影响。

 [7] (P68~70)

 从高校方面来看,基本上没有开设单独的法治课程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仅仅通过占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四分之一的法治内容,向大学生传授宪法、民法和刑法等法治知识,内容简单空洞,广而不深,严重降低了大学生对法治知识的学习和法治精神的领悟,只能实现对法治的“浅表化”理解。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养和法律思维逻辑的培养,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将简单的生活矛盾演变为违法甚至是刑事事件。

 [8] (P3~4)

 同时,高校对于法治教育定位还不明确,没有从根本上明确法治教育的学科属性,从而导致了教师认为法治教育从属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使得法治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的“阴影”下逐渐丧失教育分量。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存在着主体性认知缺失和对法治的认识误区。部分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普遍不高,只注重专业课学习,忽视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认为法治离自己比较遥远,难以树立对法治的信仰。一是,法不关己、高高挂起,对法的观念性认识淡薄,简单误认为法治就是惩治犯罪行为;二是,片面和狭隘的学法过程,认为通过简单的背诵法条就能达到懂法和用法的水平;三是,研习法律的动机不纯,一方面为应付法律考试而学习,另一方面为未来就业铺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四是,用法时眼高手低,当自身权益遭受侵犯时,不会寻求法律援助,总是选择忍气吞声;同时,有些学生过分将法律的天平倾向自己,追逐自身权利,加重别人的义务。(二)法治教育内容缺乏实践性和时代性,削弱了法治素养培育的针对性法治教育内容应是政治性、道德性和专业性的统一,同时,也应当是严密逻辑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重记忆轻运用,法治教育内容滞后时代发展,是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内容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高校在法治教育内容上只注重对具体法律知识的简单传授和输出,忽视从社会生活中寻找法治教育案例和法治教育素材等教育资源。法治教育内容脱离实践,仅把法治教育内容限于对法规法条的简单空洞传授和记忆背诵,既导致学生对法治的学习和领悟不深,法治信仰和法治意识难以树立,又使得法治教育流于形式,丧失严肃性,弱化了学生学法于实践,用法于生活的实效性。同时,法治教育内容严重滞后,脱离时代步伐,缺乏与时俱进。在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强调学生对法律法规常识的记忆、掌握和遵守,使得法治教育内容停滞不前,墨守成规,难以紧跟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和学生法治素养发展的现状,导致法治教育内容与时代相脱节,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如果高校法治教育内容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滞后于法治时代的发展进程,忽视对法治教育内容的创新与发展,势必会导致法治教育内容的因循守旧,与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背道而驰,最终将阻碍大学生法制素养的提高,也使得法治教育27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2019难以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三)高校法治教育环境不理想,增大了法治素养培育的难度随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和社会法治国家建设步伐进程的加快,全社会逐渐形成崇尚法治、信仰法治和运用法治的良好氛围,在此影响下,高校法治教育环境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但仍存在着诸多不理想的因素。首先,人治观念在高校法治教育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人治观念对我国的影响深远持久、根深蒂固。在人治观念的影响下,不少领域习惯性地推崇个人权威和命令主义,用以组织、管理和协调各项事务,忽视了对具有独立民事行为主体的应有尊重,并把法律仅仅当作执行政策和 指 令 、维 护 社 会 秩 序 、惩 罚 不 良 行 为 的 工具。

 [9] (P55~60)

 当前,高校法治教育中上至领导层,下至学生等,都会受到人治观念的影响,使得法治教育环境缺乏柔性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阻碍了法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其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和依法育人的理念不强。目前,将法治渗透于高校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并未引起高度重视,仍停留表面,把法律法规当作摆设,未能达到在学校组织、教学和管理中的全方位育人效果,使得学生难以接受法治环境的熏陶,感受法治带来的育人氛围。同时,高校制度层面的缺失,执行力度不够,法治规则和程序不透明、不健全,降低了法治在学生中的公信力,使法治在高校中的权威大打折扣、育人功能甚微,给法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四)缺乏科学的法治素养评价机制,影响了法治素养培育的实效性由于长期以来,法治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评价还是沿袭传统的方式,即通过采取应试教育模式,在课程结束后以考试分数来定性和衡量,这与依法治国时代下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要求背道而驰。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忽视了对法治教育的正确评价,只是单纯将法治教育作为一项考试来完成,这也不可避免地难以引起教师和学生对法治教育的重视,法治素养的培育就纯粹沦为学以应考,而非学以致用。这种传统的评价机制反映出的考试分数并不能说明学生具备了较高的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也无法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法律是否得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并能够真正地用于实践。同时,对于这些法律法规,部分学生仅通过临时抱佛脚,凭借简单地背诵记忆就能轻易通过考试,而对于这些知识却难以真正形成系统的体...

篇三: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才培养模式收稿日期:2020- 06- 06作者简介:池桂钦(1978—),女,福建闽清人,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法、法学教育研究。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研究” (111418222)法治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状况分析(一)法律知识匮乏了解法律,掌握法律知识是提升法治素养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但总体掌握并不理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然而仍有部分大学生对此并不了解。问及“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时,这些学生并不是非常清楚。(二)法治信仰不足“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 。法治信仰是对法治的情感认同、自觉意识和精神力量,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是法治的灵魂。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之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之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 [2] 。只有将法治信仰融入血脉,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和品性,才能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首要标准与准则。然而现在仍存在个别大学生对法律不信任,不尊重,不能真正理解法的真谛、精神及价值,对法的信仰程度很低。当被问及“您认为法律能否维护您的权益”时,他们抱着怀疑的态度,甚至直接予以否定,认为法律是维护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三)法治思维欠缺思维方式决定思想高度。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将法律规定、法律知识、法治理念付诸实施的认识过程,与人治思维、权力思维相对立。要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就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理念,自觉守法,自觉维护法治权威。然而,部分大学生法治思维欠缺。调查中,当被问及“在商店买了一件伪劣商品会怎么处理”时,只有少部分大学生表示会寻求法律的帮助,大部分表示会找商家交涉要求退货,如果解决不了,就自认倒霉,还有部分大学生甚至直接表示连商家都不找,忍气吞声。二、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缺失的原因(一)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针对非法学专业高校设置的法律课程形式普遍过于单一、呆板。非法学专业大学生能够接受法律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部分的知识占比很小,学生能从中获得法治教育是非常有限的。加之授课方式单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灌输既定的知识内容,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调查中当问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法治素养的培养是否有帮助”时,学生普遍表示有一定的帮助,但总体感觉作用不大。法学专业课程的设计也不尽如人意,过分强调课堂的理论讲授,忽视实践环节,导致部分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低下。(二)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人类优秀文明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直接引领着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教师法治素养决定了教师提升学生法治素养水平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法治素养。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任课教师并不具有法学专业背景,往往重视德育,忽视法治教育。上课教条化,学生无法从课堂领悟到法律精髓,甚至出现有些教师直接略过或回避超出其理解范围的法学知识的讲授,传授给学生碎片化、凌乱甚至错误的法学知识,给学生造摘 要:大学生是新时代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治素养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由于高校法治教育课程中存在设置不合理、教师良莠不齐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导致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整体偏低。对此,文章认为应从学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提升法治素养,以此促进我国法治建设。关键词:大学生;法治素养;法治教育;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4107(2021)02- 0048- 02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探析池桂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2021 年第 2 期(总第 1342 期)No.2,2021Serial No.1342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HEILONGJIANG EDUCATION(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48

 [责任编辑 姜 雯]成错误的引导,影响了法律在学生心中的地位,甚至认为法律可有可无,更谈不上法治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法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法律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善,一些地方与部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法治思维欠缺,个别领导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徇私枉法;执法过程没有严格依法定程序进行,十分随意,甚至暴力执法;司法腐败时有发生,人情、舆情干扰司法公正;社会上还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权力至上等不良社会风气。一些人为了追逐利益不惜铤而走险,打法律擦边球,违法犯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法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削弱了法律的严肃性和神圣性。部分大学生为此对法治失去了信心,甚至以身试法。三、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一)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法治教育模式法律学科内容庞杂。法治教育仅靠现有课堂的单纯说教,一方面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求,另一方面也无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出现肤浅、片面的状况,导致其无法掌握法律的精髓,更无法树立起法治信仰,有些学生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法律知识。法治教育除了基本法律知识的传授外,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和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此,一方面,各高校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还应结合不同专业的需要合理设置本专业领域内的法律课程,鼓励法学专业教师开设全校性的法学通识公共选修课。并且在这些有限的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法律学科特点,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单向传输模式,采取课堂讨论、辩论及模拟法庭等方式,丰富教学方法,加强课堂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保障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动。推进法治文化主题活动,建设校园法治文化,开展宣传法治教育活动,把法治的种子播撒进学生的心间,如开展“国家宪法日” “3.15”等主题活动,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讲座,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定期推送法律知识、案例等传播法治理念,普及法治知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坚定他们的法治信念和法治信心,养成法治习惯、形成法治自觉。(二)拓展法律实践,培养法治思维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精髓,理解其价值与功能。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可通过与各法律实务部门建立合作,设立实践基地,将实习常态化,而不是仅仅作为毕业实习的一个环节。同时还可通过开设法律诊所、开展法律咨询、送法下乡等活动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而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则可通过与法院合作,将条件允许的案件审判法庭设在校园,让学生与司法审判“零距离”接触,增进他们对法治的直观认知,切身感受司法的公正与权威 [3] 。另外,设有法学专业的高校,可加强法学专业与非法学专业学生之间的合作,发挥学科之间优势互补作用。如在组织法学专业学生进行社区法治化管理调研活动中,可吸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发挥其专业所长,不仅能弥补法学专业学生对社区管理方面知识的不足,而且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生而言,也是一次非常好的法治教育。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可开通大学生法律咨询热线,建立大学生维权中心等机构,为有需要的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问题,理性判断是非,有效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三)加强法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其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一支高素质法律教师队伍是解决当前大学生法治素质低下问题的基本保证。首先,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应注意平衡。除了引进法学专业高层次法律人才外,也应在其他专业中适度引进专业法律人才,将法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直接由该专业并无法学知识背景的教师来任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也应适量引进法学专业的教师,与非法学专业的思政教师形成互补,在授课中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融合,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教学质量,保障课程教学效果。其次,要对在职教师定期进行法治素养培训,组成学习小组不定期进行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学习法治的基本精神、价值、作用,引导教师以身作则,将法治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后,鉴于法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以聘请法律实务部门人员,如法官、检察官等走进课堂,现身说法,讲授实践经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多维度了解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法治思维。(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我们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进一步完善立法。建立阳光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严格依法行政,坚决抵制“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人治思维。保障司法独立,公正司法。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坚决杜绝“一切向钱看” “拉关系” “走后门”等不良风气,净化网络环境,强化社会治安,整治校园周边不健康因素。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法治的信念,自觉守法,形成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大学生是新时代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未来的脊梁。我们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丰富其法律知识结构,增强尊崇宪法、尊崇法律的法治意识,树立法律的权威,将法治信仰融入其血脉、法治思维镌刻其脑中,引导大学生时时处处学法信法用法,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全面提升法治素养,促进我国法治建设。参考文献:[1][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3.[3]姜波,陈焘.基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探析49

篇四: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INA HIGHER EDUCATION□ 齐琳琳青年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对建设法治中国具有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意义。将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熔铸到大学生的心中,坚定他们的法治信念和法治信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主渠道。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做出了总部署,并提出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的要求。高等学校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是高素质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生力军。探索如何建立健全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体系,努力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课题。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意义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在这个进程中,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对于加强立德树人、推进依法治校和全面依法治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不但要求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还要有自觉的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把遵守法律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首要标准,这是新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的新要求,因此,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就成为了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更需要思想政治素质高,具备一定法治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建设人才。只有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升法治素养, 才能够让他们意识到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并成为一个懂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够自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他人以及国家的权益,才能在经济建设中、在法律框架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2. 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依法治校的关键基础推进依法治校,是高校适应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需求,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治校,需要高校建立起适应现代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基本框架和制度体系,让学校办学行为、管理者管理行为、师生教学行为于法有据、于规有依。对于广大高校学生,只有他们的法治素养提升了,才能保证法治校园的建立,同样,也只有依法治校落到了实处,才能保证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与法治教育环境高度一致,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对于学校而言,只有各高校注重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形成大学生参与学校依法管理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制定、宣传、践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通过法治学习,做到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我权益,才能更好地保障高校教育的依法顺利实施。3. 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是法治精神的普及和法治环境的形成,其根本是公民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精神等法治素养的养成。

 只有法治的观念与意识成为一种社会信仰,并支配着社会主体的行为时,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才能实现。青年大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社会整体的影响力,他们作为社会公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是今后推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中国的高教纵横71

 2016.13/14中坚力量。

 在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未来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品质。可见,青年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对建设法治中国具有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意义,是我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综合拓展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内容个体的法治素养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不仅包括法治教育层面的学法、知法和懂法,还包括法治的思维、理念和方式等丰富内涵。

 因此,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主要包括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精神四个方面的素质提升。1. 法治意识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起点法治意识是法律体系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土壤。公民的现代法治意识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内在支撑,法律的权威只能来自于公民自觉自愿的认同和推崇。因此,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唤起法治主体对于法治的信仰和情感,对于法治的运行具有基础性作用。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就是要通过系统的法律知识的传授,使大学生对国家整个法律体系有框架性的全面了解和把握,从而为自觉守法、用法以及维护法律的尊严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并通过系统的法治教育逐步形成科学的法治价值理念,使大学生在理性上认识到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认同法律、法治所体现的现代国家治理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从而影响自己的法律思想和行为模式。2. 法治思维的形成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方向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各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做出了部署,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这实质上是转变公民的思维习惯,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引导公民运用法律逻辑规则、法律论证规则和法律解释规则等进行思维决策,探寻用法治的方式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纠纷与问题。在高校的法治教育中,法律知识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法治思维。

 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法、知法、尊法和守法,学会用法治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学会选择,从而自觉地维护法治社会的规则底线。3. 法治方式的训练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点法治方式就是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 运用法治手段、法治方法、法治程序和法治规则,依法执行法律规范、依法强化法治监督的实践过程。在法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中,除法律知识的灌输、法治文化的积淀外,关键还在于法治方式的强化运用与法律刚性权威的落实。大学生法治方式的培养,首先要消除在旧的思维模式下所形成的一些与法治要求不符的行为方式。其次要让学生习得依法处理问题的方式, 比如程序、要求等, 使学生懂得如何按照法治方式去维护个人、集体和国家的权益,处理各种法律和法治问题。4. 法治精神的塑造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根本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本身就是大学所崇尚的重要价值目标,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政治伦理。

 全民法治精神的塑造是建设法治社会的最高追求, 青年大学生是引领未来社会的主要力量,更需要在理解和传承大学之道中弘扬法治精神。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就是要将平等自由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渗透到大学生的行为规则、日常活动要求中;将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熔铸到大学生的心中,坚定他们的法治信念和法治信心;将法治精神贯穿到大学的方方面面, 从对大学之道的阐释中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大学精神内涵的丰富性,从而切实发挥大学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有效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三位一体”路径高校必须着眼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要求,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强化法治教育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并结合学校实际和教育规律,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形成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文化熏陶“三位一体”的有效路径。1. 建立健全法治理论教育体系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础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中国特色社高教纵横72

 CHINA HIGHER EDUCATION会主义法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法治理论教育要按照“编好教材、建好队伍、讲好课程”的要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把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融入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范畴、基本规范,不断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质量和水平。发挥相关学科教育的覆盖作用。

 首先,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应当结合课程特点,把法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以期达成既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着力养成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法治精神, 坚定大学生法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

 其次,高校各个专业课程设计应该包含本行业领域内的法治课程教育,使得大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了解本行业的法律法规。发挥法学学科资源的引领作用。法学学科是加强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具有专业引领作用。

 有法学学科的高校要着力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 学科体系、课程体系。要充分调动广大法学专业教师实施法治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开设法律选修课、专题讲座等丰富法治教育的形式,提高法治教育的专业水平。

 要着力挖掘和利用法学教育的相关资源,尤其是通过联合实务部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2. 建立建全法治实践教育体系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保证促进学生参与依法治校。高校要发挥大学生主人翁作用,让学生知晓、理解、遵守并主动参与学校相应规章制度的建设工作,这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实践形式。要在建立学校依法管理基本框架和制度体系的过程中,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制定、征求大学生意见、体现大学生意志。

 要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要求, 组织大学生深入学习有关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

 要教育引导学生自觉依法规范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行为,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和申诉方式解决问题和争议。拓展法治教育实践渠道。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等法治实践活动, 并充分利用学校推进依法治校过程中的生动案例,引导和教育学生学法守法,培养学生的法纪观念、规则意识、法治思维。还可以通过法治实践教育基地、法纪教育基地、模拟法庭、法治宣传基地、法律援助中心的建设,让学生走出校园,面向社会,身临其境地体验法治运行过程。3. 建立健全法治文化熏陶体系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关键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建设校园法治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让遵法守法意识在学校蔚然成风, 让法治文化在师生心中落地生根。要充分利用校园新闻、校园报纸、学生社团以及新兴媒体等载体加大法治文化宣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治文化。

 还要将法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三自”教育中,融入学生社会实践中,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体现和培养法治精神、法治思维等法治素养,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推进法治文化主题活动。搭建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主题活动,打造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品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法治精神。

 可以通过开展“国家宪法日”主题活动,让学生牢固树立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通过开展“校园诚信教育”活动,使遵纪守法成为大学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探索法治文化长效机制。高校要注重将法治文化培育纳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以制度形式规范法治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活动载体、队伍建设、考核管理、经费投入和硬件保障。

 要站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将通过法治文化熏陶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让法治精神在一代代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和发扬。参考文献:[1] 柯卫 . 当代中国法治的主体基础—— — 公民法治意识研究 [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2] 江必新 . 法治精神的属性、内涵与弘扬 [J]. 法学家, 2013 ( 4 )

 .[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法治研究中心)( JBK120401 )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办公室】(责任编辑:王弘扬)高教纵横73

篇五: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中国吹响依法治国的新号角,推出依法治国的升级版,描绘依法治国的路线图,开启了依法治国的新篇章。现代法治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法治意识,才能在行动上做到严格守法。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特殊群体,其法治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因此,大力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5年12月11日,备受社会关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2013年4月,复旦大学医学院发生一起投毒案,致在校研究生黄洋死亡,经侦查确认投毒者系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森浩。本案因发生于大学校园等原因而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这一案例警示我们: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文化层次中较高的社会群体,理应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表率,但从最近几年的媒体报道来看,形势不容乐观。

 推进依法治国,不仅需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而且要全民守法,需要全社会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尤其要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二、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必要性(一)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4.006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聂 莹(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尤其要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可以从国家政策层面、社会舆论层面、学校教育层面、家庭教育层面、个人思想层面等五个方面来着手,塑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法律意识观。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意识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6)04-0028-04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wareness of Legal System in the Perspective ofComprehensive Legal GovernanceNIE Ying(Schoo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00, China)Abstract: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legal system requires the whole society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legalsystem,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legal system, in particular, to strengthen the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This paperbelieves that the awareness of the students can be raised from five aspects: the national policy, the social publicopinion,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and individual thought. I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legal system; university students; awareness of legal system收稿日期:2016-08-12基金项目: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459)。作者简介:聂莹(1987— ),女,福建三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chang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28卷第4期2016年12月Vol.28,No.4Dec.,2016网络出版时间:2017-01-05 09:17:09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690.C.20170105.0917.006.html

 第4期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 伴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充满着朝气和活力,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理应是法律知识的拥有者、法律意识的先行者和法律文明的传播者。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水平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全体人民的法治意识,他们的法律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社会的法治进程。(二)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精辟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在这三个倡导“24字”当中,法治是核心和重要保障,评判一个国家的民主、文明与和谐程度重要的参考指标,就是国家的法治化程度。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意识的要素显然包括平等、公正等意识,以及法律至上意识。法治意识要素所包含的平等、公正等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追求的价值目标 [2]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关键环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全社会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平等、公正以及法律至上的意识。当代大学生年富力强,是实现“中国梦”的精英,从根本上说,他们法治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效。(三)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是适应高校法治教育新形势的需要加强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全民之举,而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全局之重。高校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治素质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1] 这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强高校法治教育明确了方向和路线,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法治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敬仰法律、尊重法律,自觉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这是适应高校法治教育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四)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坚定法律信仰,培育法治思维是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坚实基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治意识日益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相应地,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也就成为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主要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这已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一个没有法治意识的人,懂的专业知识越多,反而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要想为国家培养和造就更多有用之才,必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 [3] 。三、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路径法治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可以从国家政策层面、社会舆论层面、学校教育层面、家庭教育层面、个人思想层面等五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以塑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法律意识观。(一)国家政策层面:出台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相关政策近年来,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引起了国家层面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在依法治国即将迈上新台阶的新时期,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相关政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首先,出台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相关文件。国家教育部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担负起高校法律教育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全面依法治国时代背景下,可以考虑与国家司法部联合出台制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法律宣传教育的指导意见》、《关于依法治国,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全面加强大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其次,改革高校现有法律课程的设置。目前,聂 莹: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 · 29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法律基础课程并没有独立出来,而是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种课程设置把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合并,这不仅与法律教育的基本思路相悖,还违背了法律的基本精神,不利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4]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国家教育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文件,将法律基础课程独立出来,增加必要的课时量;将宪法、民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与大学生切实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课程列为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确保大学生能掌握较为系统的法律知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才能让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成为可能。(二)社会舆论层面: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社会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主要通过整个社会法治文化的感染,全社会的法治水平、社会对法治的宣传、社会生活中的法治精神以及人们的行为等构成整个社会的法治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社会要承担起重要的责任 [3] 。首先,营造崇尚法治的社会风气。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努力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切实树立起法律的权威,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进步,才能不断强化他们对法治的认同与信仰,从而形成较强的法治意识。其次,借助新媒体开展法律宣传教育。要善于发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积极作用,办好普法专业网站。要熟练掌握、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微视等新媒体,做到现代传播技术发展到哪里,法制宣传教育手段就跟踪到哪里,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法律知识,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激发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切实增加他们的法治意识。(三)学校教育层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是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学校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育人质量,尤其突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首先,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各高校应当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贯彻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大力提升大学法律课堂的教学水平,在教学方式上,要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其次,重视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编写。教材是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基本遵循,各高校应当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要求,组织法学领域专家,精心组织编写和修订法律基础教材,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法律讯息,从而为大学法治教育提供切实保障。最后,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法治教育活动。各高校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和法律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开展国内权威法律专家学者进校园活动、举办各类法律知识辩论赛、组织参加模拟法庭活动、组织开展以“法律宣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从而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四)家庭教育层面: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熏陶,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更是如此。通过与一些违法犯罪大学生的访谈交流中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大学生”大多有着复杂的家庭背景,大多都是来自单亲、离异、父母感情不好、留守子女的家庭中,普遍缺乏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5] 因此,重视人文关怀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必然要求。首先,家长要加强自我法律修养。俗话说得好,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孩子是在家长的影响和教育下,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中成长的,家长对待法律的态度,以及法治意识的高低,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做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榜样和表率。其次,家长要改进教育方式。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个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注重人文关怀,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氛围。最后,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从小就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对一些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同时配合学校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从而避免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五)个人思想层面:坚定对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是指社会主体在对法律现象感受基· · 30

 第4期础上形成的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的坚信和崇拜。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指出: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当人们在对法产生认同并建立了法信仰之后,遵守法规则和条文会很自觉”[6]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因此,坚定对法律的信仰,是大学生提高法治意识的必然要求。首先,增强...

篇六: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年研究 QSNYJ在党的十九大大会上,党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1] 随后召开了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在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上高度肯定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依法治国已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未来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不仅仅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更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未来。一、法治素养的基本内涵要明晰法治素养的内涵,首先要了解素养指的是什么。素养一词最早出现于 《汉书·李寻传》中,“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重用。”[2] 指的是人的平日修养、内涵。“素养”从字面上可理解为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外貌、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方面的总和。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法治素养是指公民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法律能力、法治信仰的总和,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和法治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并自觉遵从和捍卫我国法律,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 )

 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普遍偏低,这与我国法治体系建设进程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法治情感淡漠以及法治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1. 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目前,大学生们能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很少,他们当前接受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 (下面简称“思修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策略刘海婷(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提升其法治素养尤其重要。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不尽如人意,与我国法治体系建设进程不相匹配,存在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法治情感淡漠以及法治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应通过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制、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加强大学生自身的法治素养等途径来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水平。关键词:法治素养;依法治国;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254(2019)05-022-04收稿日期:2019-06-12作者简介:刘海婷(1995~),女,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 西 青 年 干 部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Guangxi Youth Leaders College

推荐访问: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依法治国 素养 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