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红色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名人文章5篇

时间:2022-12-11 15:4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有关红色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名人文章5篇有关红色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名人文章902016年第6期总第163期No.6.2016Sum163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江苏红色文化的形态与时代价值孟国忠(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红色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名人文章5篇,供大家参考。

有关红色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名人文章5篇

篇一:有关红色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名人文章

902016年第6期总第163期No.6. 2016Sum 163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江苏红色文化的形态与时代价值孟国忠(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7)摘要:江苏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江苏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形成的历史产物,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和精神形态的红色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实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需要大力发掘江苏红色文化传承先进文化、凝聚精神力量和教育引导大众的时代价值。关键词:红色文化;特征;价值;江苏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6-000090-02作者简介:孟国忠,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14SJB030)的阶段性成果。十八大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感染力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教育价值,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素材。江苏不仅仅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同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江苏是全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是新四军抗日救国、解放中国的重要根据地,孕育并壮大了新四军的抗战力量,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统计,1955年-1964年,被授军衔的江苏籍将帅人物就有17位,还有一大批烈士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此外,江苏还有许多的名人、励志事件。通过深入挖掘、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以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载体为着力点,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其中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对于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一、江苏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种特殊类型和重要体现,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和精神形态的红色精神 [1] ,其中红色资源主要指各类遗址遗迹、陵园、纪念碑馆、名人故居旧址、革命文艺、励志事迹等各种有形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目前已开发可供作为旅游的红色资源291处 [2] ,涉及范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党领导下早期的土地革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地遗址、史迹和人物事迹;二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八路军抗日活动地遗址、史迹和人物事迹;三是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战场遗址、史迹和人物事迹以及解放上海战役的前线指挥地、史迹和人物事迹;四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支持统一战线旗帜下建立的反法西斯国际国内统一战线的革命活动地、史迹和人物事迹;五是日本侵略者、汪伪政权和国民党反动派政权遗留的重大历史罪证、见证地、史实和人物资料 [3] 。1.遗址遗迹类红色文化资源遗址遗迹类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共产主义传播发展时期、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和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以下简称三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江苏人民反抗压迫、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主胜利所发生的革命历史事件遗存、活动场所以及名人故居等。如南京被服厂护厂斗争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毛泽东主席接见参加中共南京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纪念地、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周恩来故居、瞿秋白故居、张太雷故居等。2.烈士墓葬地及纪念馆所主要是指为纪念在“三个时期”所发生的革命历史事件、牺牲革命先烈及中国共产党党内一些名人志士所建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如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公墓、八路军驻京办事纪念馆、中山陵、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河海大学张闻天生平纪念馆、南京大学五二0纪念亭、晓庄革命烈士纪念碑、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恽代英纪念广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海安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新安旅行团革命历史陈列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泰兴黄桥战役纪念馆、雪枫公园。2014年9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纪念设施和遗址,其中江苏就有7处。3.重要文艺作品主要指抗战时期,红军所创作的歌曲、民谣、其他文艺作品,以及创办的红色报纸和刊物。如抗日战争时期,江苏地区的中共中央局、分局,区党委、地委和部队等党政军机构先后创办了《江淮日报》、《新华报》、《先锋画报》、《前线报》等60多种报刊,这些报刊在宣传党的政策,报道抗战进展,鼓舞军民士气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 [4] 。二、江苏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而且孕育并形成了丰富的革命主义精神。红色精神主要是指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形的且对人们精神有着重要影响的特殊文化意识形态,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不同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丰富的时代内涵。除了这五种主体革命精神外,还包括在其他特定的革命区域或事件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精神资源。 912016年第6期总第163期No.6. 2016Sum 163哲学文史研究在江苏的革命斗争史上,形成了许多的革命精神。如发生在江苏如皋、海安等地区的“苏中七战七捷”,作为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起点,它书写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形成了把握大局、抓住战机,果断决策,军民团结,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是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是我军三个战略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同时也是我国革命与建设史上一次典型的决战决胜的重要战役[5] 。淮海战役的主要精神内涵包括决战决胜、英勇无畏的精神,克服困难、能征善战的精神,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精神;渡江战役是决定解放战争胜负的战略性战役,以我军解放南京,攻占上海而胜利结束,也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灭亡。渡江战役体现出的战斗精神主要有:一是爱国主义,二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三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6] 。此外,生于江苏的革命党人在长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崇高的理想追求、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比较典型的就是周恩来精神和瞿秋白精神。周恩来,江苏淮安人,我国杰出的革命伟人,周恩来精神主要体现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崇高价值理念和信仰,其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马克思主义革命人生观的完美结合。瞿秋白,江苏常州人,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7] 。瞿秋白精神包涵了瞿秋白精神的理想、信念以及精神境界等诸多要素,其核心主要体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开拓精神、民主精神、自我解剖精神和牺牲精神 [8] ;三、江苏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江苏红色文化是江苏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成果,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当时起到了团结军民,鼓舞人心,消灭敌人,建设国家的历史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江苏红色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展现着新的时代价值。(一)传承先进文化首先,江苏红色文化是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长期文化积淀,它的形成过程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影响,其马克思主义性质决定了它的先进性;其次,红色文化包含的精神内涵,在历史上激励着人民群众实现了当家作主,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也不仅仅是一种固定的状态,通过开发红色旅游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是一致的。因此,为全体人民服务,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是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工作目标,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二)凝聚精神力量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是人对于某种理想境界的追求。江苏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实质。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力量。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正激励着全江苏人民在新的战略机遇期为取得更大的胜利而努力奋斗。(三)教育引导大众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开展的革命传统教育主要还是通过学校的课堂教育来进行,虽然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说教的成分较多,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其教育的有效性在不断降低。而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直观可见,是对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教育所不可比拟的。近年兴起的红色旅游热就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过去为革命和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的敬仰,从而主动并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和洗礼,在参与旅游体验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升华,从而更好地这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参考文献:[1]孙志勇,冯译冉,刘青.“太行山红色文化走廊”育人模式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9:65-66.[2]顾至欣.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红色旅游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18:77-78.[ 3 ] 江 苏 红 色 旅 游 —— 透 视 历 史 上 的 激 荡 风 云 , 中 国青年报 [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3-10/25/nw.D110000zgqnb_20131025_1-07.htm,2013-10-25(07).[4]方毓宁.苏南抗日根据地的红色报刊[J].档案与建设,2011,12:32-35.[5]孙景.淮海战役 历史丰碑[J].群众,2011,07:80.[6]文俊浩,谢波等.渡江战役中战斗精神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10,7:112.[7]方来武,曾庆桃.论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贡献[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01:68-74.[8]冒昕.论瞿秋白精神[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1999,01:1-7.The form of red culture in Jiangsu and the value of the timesMeng Guo-zhong(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Abstract: The Jiangsu red culture is a historical product formed by th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eople in Jiangsu, the performance for the physical form of the red resources and the spirit of the form of red spirit, embodies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heroism, dedication, not afraid of sacrifi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oday, we need to vigorously develop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Jiangsu red culture, cohesion and education to guide the public"s era of value.Key words: red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value; Jiangsu[责任编辑:刘 乾]

篇二:有关红色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名人文章

乔冠华 中外闻名的外交家乔冠华(1913-1983)东乔庄人。其父乔守恒继承祖业 擅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教子严谨。

  乔冠华 5 岁入塾开始熟读诗书。16 岁时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为同级 中年龄最小的学生。在清华大学期间乔冠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积极参加我地下党领导的进步活动为左派学生的代表之一。民国 22 年(193 3)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东渡 日本入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后因参加日共外围组织的秘密活动而遭逮捕 继被驱逐 出境。回国后不久考取公费留学入微国杜宾根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 。他在留学期间参加了中国旅欧学生抗日救亡组织反帝大同盟。抗日战争 全面爆发后他回国在广东余汉谋部从事救亡活动并和中共地下党组织发 生了联系。广州沦陷他去香港用乔木的笔名为《时事晚报》 、 《世界知识 》等报刊撰文。其文章在当时的东南亚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与胡乔木分 别被人誉为“南乔”和“北乔”。民国 28 年经廖承志、连贯报请周恩来同意 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陷落他辗转至重庆在 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用“于怀”的笔名为重庆《新华日报》撰写《国际述评 》 并参加文化界的活动。抗战胜利后他随周恩来赴上海参加中共代表 团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新闻局局长、外交部政 策研究室副主任周恩来兼主任 、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外交部副部长、部 长等职。先后参加过朝鲜停 战谈判和讨论印支问题的日内会议两次随周恩来总理出席亚非(万隆)会议 还多次随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1968 年“珍宝岛事件 ”中苏谈判时他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从 1971 年起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 团长。他连续 6 次出度联合国大会。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 角荣访华时他均参加了会谈。

  乔冠华的一生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83 年 9 月因患重病 在北京逝世终年 70 岁。

   宋泽夫 宋泽夫1873-1942 盐阜地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一生为兴办 地方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又写了大量文章歌颂革命抨击敌 人尤以杂文为著。陈毅将军称誉他为“苏北的鲁迅”。他原名宋殿康 字泽夫后改名宋润。1872 年生于盐城宋村今盐城市郊区秦南乡 。童年 失去双亲后由伯父宋翰西抚养成人。少年时就学于西汉张地名俞墨之先 生门下勤奋读书才智出众1895 年赴淮安会试名列第一中秀才。在维 新思潮的影响下他萌发了革新之志。1906 年毅然放弃科举仕途考入南 京宁属师范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在校期间相识了淮安人周实丹结为盟 友。毕业后又怀着为故乡培养人才和教育救国的愿望回到盐城在沙沟创 办小学。1910 年又发起成立以地方士绅为主参加的“西南乡自治会”团 结有志之士积级响应革命。为了发愤地方教育宋泽夫在家乡宋村创办 “亭湖中学”自任董事长。由他的儿子宋我真北京大学文学系毕业生 任副校长负责起具体教学工作。他经常结合时事借题发挥抨击时弊。

  在经济上缺少支持政治上遭受迫害的困难情况下仍兢兢业业办学使亭 湖中学校风成为全县的模范。亭湖中学在抗日战争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其中不少是后来成为共产党和国家的优秀干部。1942 年 10 月 10 日宋泽夫先 生逝世后各界人民沉痛举行追悼会。中共盐城县委敬献挽联“敢说敢言 敢怒敢骂嫉恶如仇临终犹高呼杀敌有气有节有爱有憎刚毅可风 遇难竟不屈寇庭”。

  《盐阜日报》发表“社评”高度赞扬他爱憎分明 的立场号召全区人民学习他刚正阿一的高尚品格。为纪念宋泽夫盐城秦 南中学定名为“泽夫中学”并修建了“宋泽夫纪念亭”宋泽夫奖学金“ 编纂宋泽夫遗著等。

   胡乔木 胡乔木同志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战线 的卓越领导人。他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身边工作了整整二十五年。在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的历史时期里又在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在 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中央领导人称他是中国共产党内的“第一 支笔”。乔木同志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卓越才能在我党历史上确实是不可 多得的。

  几十年来乔木同志一直坚持在党和重要岗位上担负着极为繁重的任务 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工作。他的文才是党内外都闻名的可是由他自己署 名发表的文章却很见。现在人们已逐渐获知党中央的重要文件中央主要 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稿中央报刊的重要社论和编辑部文章有许多出自乔木 同志的手笔。他虽然不是处在党中央领导核心地位的决策者但是党中央的 许多重大决策、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常常通过他那缜密而优美的字向全党 、全国乃至全世界公布的。

  著名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他都是主要的参与起草者之一。在起草这 些重要文件时他始终抱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呕心沥血反复推敲一丝 不苟精益求精。

  党的文献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留下 的直接记录是历史的最好见证。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领 导人在推进革命和建设中所作的思考、探索和决策。不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 的教训都是我们民族的珍贵的精神财富。乔木同志有长达半个世纪内一直 参与党的文献的编辑研究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又先后兼任中 共中央毛著编委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推动党的文献事 业上一个新的台阶。乔木同志对党的文献工作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当之 无愧地堪称是党的文献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戈公振 戈公振是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 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名绍发字春霆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于东台台 城一“世代书香”之家幼年聪慧好学上进1912 年在《东台日报》担任 编辑工作1913 年冬进入上海有正书局图画部当学徒。第二年被调到《时 报》编辑部工作初任校对、助编后升任编辑直至总编在《时报》前后 工作十五年。1920 年他首创了《图画时报》 揭开中国画报史上崭新一页。

  从 1925 年起他先后在上海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的报 学系或新闻学系讲授新闻学和中国报学史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新闻人才。

  1930 年他创办了《申报星期画刊》 并担任主编。

  “九·一八”、“一·二八”以后国难日重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当 时邹韬奋、杜重远、李公朴、毕云程等人筹办《生活日报》 约请他参加 后因国民党百般阻挠报纸终未办成。从这时起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 动。1932 年国际联盟派李顿调查团来我国东北和上海调查日本侵略中国真 相他以记者身份随代表团去东北冒死深入沈阳北大营了解日军侵华情 况向国内报告发回大量通讯和文章深得国人好评。1933 年他随中国首 任驻苏大使颜惠庆去莫斯科访问后来他决定留在苏联。他勤奋阅读马列主 义著作研究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并到苏联各地参观考察为国内报刊写了 不少通讯报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政治、经济生活对国内报刊起 了一定的影响。1935 年夏接到邹韬奋两次电报邀他回国重新筹办《生活 日报》 他即启程回沪。不久因阑尾炎住院不幸于 10 月 22 日病逝年仅 45 岁。戈公振去世后邹韬奋为他写了悼文。戈公振是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他临终时对韬奋说:“在俄国有许多朋友劝我不要回来……国势垂危至此 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回来参加抵抗侵略者的工作……”可惜他壮志未酬 就辞世。当时爱国老人沈钧儒先生写了《读韬奋悼戈公振先生文》四首五 言诗前两首要我们学习勾践“卧薪尝胆”“双睛炯炯怒视敌人” 第三首诗云:“哀哉稻奋作壮哉戈先生死犹断续说我是中国人。”第四 首先写一句“我是中国人”第二句竟不能续仍写这五个字再写还是 这五个字一连写了四句“我是中国人”。沈老写完“泪滴满纸”感动 得情不自禁了。

  戈公振是一位在新闻事业各个方面都有过突出贡献的、杰出的新闻工 作者。他是一位杰出的编辑优秀的记者同时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新闻学 者和新闻教育家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新闻学理论和历史的研究所著《新 问学撮要》 、 《新闻学》 、 《中国报学史》等书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学 著作为新闻学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作了大量的开拓性的工作。其 中以对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最为精深。他那部《中国报学史》代表了旧中国 报刊史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自一九二七年初版后曾多次重印并被译成 日文在日本出版在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是公认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 之作。至今还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所推崇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像戈 公振这样的在新闻战线的各个领域都八出过杰出贡献的全才在中国新闻史 上罕见。

  故居内由吴志超雕塑的戈公振汉白玉半身像在馆厅正中陈列有《戈 公振生平业绩展览》 详细介绍了戈氏光辉的一生。展出了戈公振学习、写 作、出国考察以及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的历史照片 120 余张还有戈公振与孙中 山、蔡元培、黄炎培、胡适、郑振铎等人的往来书信和他办报时留下的遗物 以及戈公振撰写《中国报学史》的手稿等。

  为纪念戈公振先生江苏省新闻学会设立了“戈公振新闻奖”为我省 新闻界最高奖。还拍制了《戈公振》电视剧公映后受到社会的好评并获奖 。戈公振故居已列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盐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常 年对外开放。

   报业巨子足迹踏遍亚欧每到一处都说“我是中国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人物是盐城人。走进——戈公振 胡启东 爱国民主人士原名应庚盐城张本村人清光绪 15 年1885 年出生于地主家庭。他自小认真求学青年时代才气横溢工诗善文辛亥革命成功后他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是一位反袁世凯、斥段祺瑞、拒曹锟的勇士。抗战时期他在盐常与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商讨抗日大事。生平著有《鞍湖文存》3 卷、 《鞍湖诗存》l 卷等并主纂《续修盐城县志》4 卷。1957 年 2 月 1 日逝世于北京葬于八宝山公墓。胡启东为人正直是一个光明磊落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战士。

   印鸾章 爱国文人其笔名印水心1883 年生于盐城北京大学毕业曾任北大教授1909 年到上海工作先后担任过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国图书公司校理 《神州日报》 、 《民权报》 、 《新闻报》主笔及上海广学会编辑他翻译和校刊过 100 多种书籍。1919 年他为家乡编写了《盐城县乡土地理》和《盐城县乡土历史》 为盐城当时中学教材深得盐城教育界的好评。他在”文革”中病逝于苏州。

   张逸笙 爱国人士字延寿1875 年生于盐城。他青年时代立志从事新学。清宣统元年始先后任省咨议局议员、省议会议员、省参议会第一科长、省议会秘书长等职。民国 15 年回乡在盐拥护抗日、支持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当选为江苏省人民代表历任苏北人民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等职。他还是盐城书法名家之一。

   汪同尘 清末至民国期间从事教育事业和古文学研究的学者原名家材又名恸尘东台镇人生于 1891年清末举人。他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立志献身于民族振兴事业。他思想进步刚正不阿一生从事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爱国民主活动做过中学教员、中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监察院首席秘书、编辑、大学教授等。他不慕功名以教育和治学为己任不遗余力他作的《甲骨文字正解》是一部巨著还有其它许多著作。1941 年 5 月 3 日日本飞机轰炸重庆他不幸遇难时年 50 岁。

   周涤钦 抗日时期画家名洁字涤钦又字君素在抗日时照自署别号百炸余生盐城秦南人生于1894 牟。他自幼喜欢诗画。1931 年他结识大画家徐悲鸿先生并成为好友后其诗画造诣更深。“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宣传抗日以卖画支持抗日徐悲鸿热心为他在《长沙日报》上刊登启事周涤钦还写了许多慷慨激昂的抗日诗文。1939 年 10 月被反动派韩德勤秘密杀害终年 46 岁。

   喻兆琦 我国著名动物分类专家字慕韩大丰白驹人生于 1898 年大学毕业后又到法国和德国留学1933 年回国36 岁时就任山东大学教授次年担任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技师兼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是我国第一个从事虾类分类和鱼类寄生桡足虫分类研究的专家对我国长江流域、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以及海南岛的数百种虾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成绩卓著另有《中国虾类志》专著。喻兆琦具有高度爱国心当看到日本侵占我国、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时深感痛恨作诗猛烈抨击。1941 年日军侵犯白驹已经中风了的喻兆琦由于惊悸过度不幸逝世年仅 43 岁葬于白驹小龙河边。

   还寄萍 革命干部原名佩琮1908 年生于盐城西乡庙子堡。他学生时代勤奋读书2l 岁时在盐加入中...

篇三:有关红色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名人文章

第 第 1 篇,共 15 篇 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学习心得体会:坚定文化自信走好发展道路 认真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深刻感受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特别是拜读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专题中有关文化自信的部分阐述,不仅能感受到讲话金句里的文化力量,更能体会到文化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不仅要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命脉里来,更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融入新鲜的血液,才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正则个人正。文化犹如一个人的信仰,底子正、营养足、价值向上的文化根基,不仅能支撑起国家和民族的长盛不衰,更能孕育出优秀杰出的人才。从儒家哲学的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到一笔一画都有讲究的汉字文化圈,从郑板桥竹石的“千磨万击还坚劲”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甘为人民樵夫的焦裕禄。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思想铸魂育人,要拿出更多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作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人民的幸福生活。

   文化强则民族强。加强文化创新,助推文化共享,才能坚定民族自信。从深藏于养心殿的文物移驾到博物馆接受公众欣赏,从故宫各类文创产品的走红到云游故宫、数字多宝阁的火爆,从名人故里所有权的激烈竞争到通力保护与抢救下梁祝遗存的再放光芒,从各地美术馆、博物馆的通力合作为公众献上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到民俗、戏曲、曲艺等瑰宝频繁亮相国际舞台,中华民族的文化崛起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加快文化共享的创新方式,才能让公众在文化熏陶中坚定走好民族走向未来的道路。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唐朝鉴真东渡不畏艰险传播探索佛学到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以物易物扬我国威,从五四运动爱国救亡不负伟大时代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的红色文化,中国的文化基因里从来没有霸凌的词汇,有的只是和平共处、共享繁荣。正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涵,我们是大国,是一个内外兼修、和衷共济的文化大国,是一个崇尚全球多元、美美与共的文化大国。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立足现实,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从供给侧发力,向市场提供更多高品质、有创意的文化产品,深入发掘甚至创造出新的 消费需求,释放市场活力,将是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文化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让公众在文化感染下构建文化的自信,植根大地,加强文化共享的宣传方式,让更多人嗅到灿烂文化的芬芳,用文化软实力表现好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

   第 第 2 篇 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重点内容是什么如何学习 在全党全社会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出版发行。该书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0 年 2月 3 日至 2022 年 5 月 10 日期间的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指示、贺信等 109 篇,分为 21 个专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各地区各部门应如何组织学习一起来看看。

   一、集中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三卷出版以来,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激发人民奋斗实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打开了重要“思想之窗”,有力展示了中国形象。两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中,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 践问题进行新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世界作出的最新贡献,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

   二、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通知》指出,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大政治任务。

   各级党组织要精心组织安排,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与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作为一个整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列入学习计划,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高 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工作举措和实际成效。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要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纳入培训教学重要内容,各高等学校要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教材,各级党委讲师团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 “ 学习强国 ” 学习平台要创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讲宣传,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结合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工作、高效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更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全党武装起来、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实下去,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第 第 3 篇 篇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心得: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按照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专题读书班方案要求,会前,我研读了第 8 个专题——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中的《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两篇文章。下面,结合工作实际,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 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于 2019 年开始支持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向发展,从而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7 月份,组织工信局通过走访、微信转发等方式向我县中小企业宣传专精特新认定工作和政策,引导新医圣、和越磨料、东方聚能、晨光肥业等 4 户企业申报并成功获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我县专精特新企业由 1 户增加到5 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在第 7 期全省业务大讲堂上,人民网董事长叶蓁蓁提出建议龙江应重点发展产业数字化,我对这个观点是赞同的。面对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的发展浪潮,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问题是不想转、不会转、不敢转。针对这些问题,通过邀请专家培训、实地研究、案例分享、政策宣贯等多种方式,提升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例如,邀请省工业信息化发展中心专家,来我县召开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会并到企业实地诊断指导数字化转型。为我县工业企业解读数字经济政策,介绍利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实现数字化转型、企业上云等路径和应用场景,提升企业负责人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组织县内重点企业参加市里组织的数字化赋能产业振兴培训。 组织企业参加 8 月 9 日-12 日在哈尔滨举行世界 5G 大会,去看看 5G+数字化转型在各行各业的典型案例,从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这里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援边工作队的工作。到 XXX 近三个月时间,工作队员们深入挖掘当地的需求,结合工作队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努力实实在在地为当地人民群众做些事情,同时也为当地人才队伍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比如,工作队的医生成功完成两例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和三例急性脑梗塞溶栓术,虽然在三甲医院是成熟的技术,但却填补了 XXX 县域内开展该类手术的空白,同时也带动当地医疗人员能力的提升,在 7 月 25 日,第三例修补术已由县医院的大夫主刀成功完成,推动打造本地医疗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当地人民群众健康谋划长久之计。又比如,教师队伍通过开展示范教学课、与当地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子等方式,在交流中影响本地师资队伍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再比如,工作队5 位技术专家,为化工园区的认定,以及在安全生产、环保、应急、工艺技术等方面发展提供专业支撑。

   第 第 4 篇 篇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交流研讨: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时代眷顾奋斗者,星光不负赶路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为每一名奋斗者、赶路人筑梦前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本人通过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围绕理论内涵和理论意义、围绕实践品格和实践意义、围绕全球视野和世界意义、围绕科学方法和方法论意义,加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在这本著作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组织路线重要论述,对我们准确把握党的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这一根本命题,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有效执行强化组织建设制定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具有重大指导和引领意义。我们要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一是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目的。我们党要长期执政、永葆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胜利实现、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最根本的保证还是党的领导。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树牢“四 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执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中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持续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的理解,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推进改革创新,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 二是牢牢把握健全严密组织体系这一优势所在和力量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的建设,构建了严密的组织体系,以更高的标准要求中央领导同志,在守纪律讲规矩、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等方面为全党同志立标杆、作表率。地方党委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中间段”,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地方党委工作条例,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把地方党委建设成为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管理严格、监督有力、班子团结、风气纯正的坚强组织。?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履职尽责抓班子带队伍,推进基层党组织“最后一公里”建设,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是牢牢把握提高治理能力这一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要严格把好政治关、廉洁关,严把素质能力关,及时把那些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发现出来、任用起来,把提高治理能 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推进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当前尤其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围绕查摆出的问题持续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做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加快恢复生产...

篇四:有关红色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名人文章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nggang Polytechnic第 23 卷第 5 期2021 10Vol.23 No. 5Oct. 2021高校 “ 四化整合五维协同六度评价 ” 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郑柏松 , 李宁 , 黄伟(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 湖北 黄冈 438002 )摘 要 : 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 , 传承红色基因 , 靡续红色血脉 , 弘扬红色文化 , 培育时代新人 , 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崇高历史使命 。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充分挖掘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 , 探 索并实践了 “ 四化整合五维协同 六度评价 ” 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 构筑了多维的育人时空 , 取得了良好的育 人效果 , 为高校 “ 传承红色基因 , 培育时代新人 ” 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 红色文化 ; 思政元素 ; 育人资源 ; 育人体系 ; 高等院校中图分类号 : G412 文献标志码 : ADOI:10.3969/j.issn.l672-1047.2021. 05.2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 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 、 把红 色传统发扬好 、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 , 为贯彻落实这 一重要指示 , 高校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所蕴涵的坚 定的理想信念 、 正确的价值取向 、 高尚的道德情操 、 坚强的意志品格 、 顽强的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 , 融 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 , 构筑多维的红色文化育人时 空 , 这对高校构建 “ 大思政 ” 格局 , 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 , 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 培养 “ 有理 想 、 有本领 、 有担当 ” 的时代新人将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一 、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 时代价值红色文化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 族人民在为民族谋复兴 、 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征程 中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 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磨 难与挑战 、 不断走向胜利与辉煌的精神密码 , 其育 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 红色文化是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 “ 壮骨 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 神上的 ’ 钙 ’ , 没有理想信念 , 理想信念不坚定 , 精 神上就会 ’ 缺钙 ’ , 就会得 ’ 软骨病" ” 。

  革命战争年 代 ,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生 命 , 方志敏 “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 , 决不能动文章编号 : 1672-1047 ( 2021 ) 05-0087-05 摇我们的信仰 ” , 夏明翰 “ 砍头不要紧 , 只要主义真 ” , 赵一曼 “ 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 , 可以把人 剁成烂泥 , 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 ! ” 等 等都展现出理想信念之 “ 钙 ” 的巨大力量 。

  当前由 于不同思想文化交锋的冲击和社会思潮多元的严峻 挑战 , 处在人生 “ 拔节孕穗期 ” 的大学生 , 其理想 信念最需要精心引导 , 而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着革 命前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 、 正确的价值追求 、 坚强 的意志品格 、 高尚的道德情操 、 执着的使命担当 , 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 “ 壮骨钙 ” 。( 二 ) 红色文化是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的 “ 催化剂 ” 红色文化所囊括的革命精神 、 红色遗迹等文化资源 , 记录了革命前辈为国舍家 , 抛头颅 、 洒热血的 感人事迹 , 这些资源是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情怀的 “ 催化剂 ” 。

  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 , 追寻 革命先辈的足迹 , 领略革命精神的真谛 , 牢记红色 政权是从何而来 , 新中国是如何建立的 , 處续红色 血脉 , 弘扬光荣传统 , 培养爱国之情 , 砥砺强国之志, 实践报国之行 , 将大学生自己的人生与民族的命运 、 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 , 做爱国主义的 坚定的弘扬者和忠诚的实践者 。( 三 ) 红色文化是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营养液" 进入新时期 ,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体化 , 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道 德观念 、 价值追求 。

  红色文化所呈现的每一位英雄 收稿日期 : 2021-09-07作者简介 : 郑柏松 , 男 , 湖北英山人 , 硕士 , 教授 , 校党委委员 、 副书记 。

  研究方向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文化育人,・ 87 ・。

  。. .。

  。 第 5 期 高校 “ 四化整合五维协同六度评价 ” 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第 23 卷人物 、 每一幅资料图片 , 每一件革命文物 , 每一处 红色遗址都洋溢着革命先辈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可 贵的价值取向 , 因此 , 红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重要资源和载体 , 是加强青年大学生道德修 养 、 處续红色血脉的 “ 营养液 ” 。

  在高校实施红色文 化教育 ,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 让青年大学生在灵 魂深处汲取红色基因的精神营养 , 继而提升大学生 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 四 ) 红色文化是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 “ 动力源 ” 新时期的大学生 , 大多在 “ 温室 ” 中长大 , 顽强拚搏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普遍缺乏 。

  在硝烟弥 漫 、 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 无数革命先辈前赴后继 、 英勇奋斗 , 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 克服了难以想象 的困难 , 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 形成了 井冈山精神 、 长征精神等光照千秋的革命精神 , 这 些精神就象 “ 奠基石 ” 一样 , 引导大学生追寻先辈 的足迹 , 汲取奋进的力量 , 直面人生道路的困难和 挫折 , 锐意进取 , 砥砺前行 , 不懈奋斗 , 到祖国需 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 五 ) 红色文化是厚植大学生四个自信的 “ 奠基石 ” 红色文化内涵深邃广博 , 其深厚的文化魅力 , 独有的育人价值 , 为中国人民坚定 “ 四个自信 ” 提供了 思想源泉 、 实践依据 、 价值遵循和精神动力 。

  高校 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 , 从中汲取正能量的智慧和 养分 , 触动青年学生灵魂 , 叩响青年学生心扉 , 从 而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 “ 能 ” 、 马克思主义为 什么 “ 行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 “ 好 ” 等道理, 使红色文化成为厚植学生四个自信的 “ 奠基石 ” , 进 一步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 坚 定远大之志 、 激发进取之心 、 砥砺担当之勇 , 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六 ) 红色文化是大学生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 “ 防火墙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 良莠不齐的信息对当代 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 , 特别是西方社会中的拜金 主义 、 享乐主义 、 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不断涌入, 将严重危害青少年的成长发展 。

  红色文化所弘扬的 共产主义理想 、 爱国主义精神 、 集体主义观念 、 艰 苦奋斗作风等 , 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 观和价值观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将具有巨大的 促进作用 , 净化学生心灵 、 鼓舞学生斗志 、 激发学 生豪情 , 激励学生健康向上 。

  故红色文化是学生抵 制不良思想侵蚀的 “ 防火墙 ” 。二 、 高校 “ 四化整合五维协同六度评价 ” 红 色文化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一一以黄冈职业技术 学院为例近些年来 , 许多高校都在挖掘和运用红色文化资 源的育人价值 , 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也取得 了一些成效 , 但从整体上看仍存在以下问题 : 一是 原生态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性不 够的问题 ; 二是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路径 方法不丰富的问题 ; 三是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教 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

  针对这些问题 , 黄冈职业 技术学院经过 10 余年的探索 , 充分挖掘并利用大别 山红色资源 , 传承红色基因 , 形成了 “ 四化整合五 维协同六度评价 ”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体 系并付诸于实践 。( 一 ) “ 四化整合 ” 系统推进原生态红色文化 资源转化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原生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要转化为高校的教育教 学资源 , 必须对其合理开发 、 优化整合 , 赋予更多 的教育教学元素 。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 “ 课 程化的红色读本 、 基地化的实践场所 、 信息化的教 学资源 、 专业化的教师团队 ” 等举措 , 将历史的 、 零散的 、 静态的 、 抽象的红色文化资源 , 优化整合 为富于时代气息 、 直观 、 系统的教学内容或教学载 体 。1 . 课程化的红色读本 。

  学校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 源的思政元素 , 精心编写了 《 星火燎原一 100 个大 别山革命故事集 》 《 永恒旋律一 100 首经典红色歌 曲集 》 《 导航灯塔 一一 100 个黄冈历史名人故事集 》 《 红色歌曲鉴赏 》 《 红色黄冈三十讲 》 等 10 多本红 色辅导读本 。

  这些读本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 , 还为学生處续红色血脉 、 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生动 鲜活的案例 。2 . 基地化的实践场所 。

  在校外 , 学校与黄麻起义 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 、 董必武纪念馆 、 李 先念纪念馆 、 陈潭秋故居 、 闻一多纪念馆等共建了 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社会实践基地 。

  在校内 , 学校 • 88 •。

  。. .。

  。 第 5 期 高校 “ 四化整合五维协同六度评价 ” 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第 23 卷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 并将其归纳 、 提炼 、 转化 , 建设了 “ 红色文化长廊 ” “ 忠德广场 ” “ 红色名人馆 ” 等红色基地 , 其中 , “ 红色名人馆 ” 总面积 1000 多 平方米 , 不仅具备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 、 革命传统 教育的功能 , 还承担了向社会公众开展红色教育的 基地功能 。

  通过建设校内外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为 学生传承红色基因 , 补足精神之钙 , 培养爱党爱国 的情怀 、 向上向善的品质 、 求真务实的学风搭建了 良好平台 。3 . 信息化的教学资源 。

  学校收集和整理了红色遗 址遗物 、 历史文献 、 图片音像等资料 , 利用信息化 技术 , 将原生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以文本 、 图 片 、 音频 、 视频方式呈现的教育内容 , 设置了 “ 红 色歌曲 、 红色影像 、 红色故事 ” 等十大板块教学内 容 , 建设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库 , 开办了 “ 新时代 红色精神家园 ” 网站 ; 还建设了 《 中国近现代革命 简史 》 《 红色歌曲鉴赏 》 《 红色影视赏析 》 《 红色地标 》 《 红色黄冈三十讲 》 等在线开放课程 , 广泛应用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学 , 以及面 向社会公众进行 MOOC 教学 。4 . 专业化的教师团队 。

  从事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 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 , 对将红色资源作用于受教育 者所产生的教育效果至关重要 , 因此 , 专业化的教 师团队是红色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 深度融入高校思 政教育的重要保证 。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一支 由 10 余名校外红色教育专家 、 40 余名校内思政课教 师和党团学工干部组成的红色教育教师团队 。

  校外 专家中既有黄冈市党史办 、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 革命烈士纪念馆 、 黄冈师范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 , 也有老红军和革命烈士后代 。

  校内团队中教授 、 副 教授 20 余名 , 年龄结构 、 专业结构合理 。

  这支校内 外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在红色文化育人的理论诠 释 、 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 、 红色文化资源的教 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二 ) “ 五维协同 ” 全面构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 思政教育教学的联动机制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个 系统工程 , 在具体的体系设计与融入路径上应注重 系统构建 、 整体联动 、 协同育人 , 立足第一课堂主 阵地 , 同时发挥 “ 二课活动熏陶 、 校园景观浸润 、 红色网络引导 、 实践体验感悟 ” 等路径的协同育人 功能 , 强化大思政的育人合力 。1 . 课堂教学 。

  课堂是思政教育教学的 “ 主阵地 ” “ 主渠道 ” 。

  学校积极推进思政 “ 三教 ” 改革 , 培育红色讲师 , 打造红色金课 。

  一是红色文化融入思政 课程 。

  思政理论课教师在给全体学生讲授 3 门必修 课时 , 须在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 ( 红馆 ) 现场 实践教学不少于 4 学时 , 将红色文化所涵盖的革命 人物 、 革命事件 、 革命精神融入到相应章节的模块 内容之中 , 讲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

  在面向全校 所有学生开设的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黄冈地域文 化 》 这门必修课中 , 设有 2 学时的黄冈红色文化专 题 。

  二是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 。

  专业课和通识课 教师根据课程思政的教学需要 , 将红色文化的育人 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之中 , 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 同向同行 。

  三是开设红色选修课程 。

  开设 《 红色黄 冈三十讲 》 《 红色影视赏析 》 等选修课 。

  四是举办红 色大讲堂 。

  由思政课教师 、 辅导员讲授红色文化 , 或邀请校外红色文化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 , 或邀请 老红军及革命烈士后代来校讲授红色故事等等 。2 . 二课熏陶 。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强 化 。

  学校以教师主导 、 学生主体 , 开展 “ 体验式 ” 和 “ 沉浸式 ” 二课主题活动 。

  一是学唱红色歌曲 。

   利用晚自习 、 主题团日等时段学唱红色歌曲 。

  二是 品读红色书籍 。

  团队精心编写富有地方特色的红色 文化系列辅导读本 , 为高职学生了解红色文化 、 传 承红色基因提供了生动 、 鲜活的案例 。

  三是赏析红 色影视 。

  观看 《 铁血红安 》 《 大转折一挺进大别山 》 等 100 部红色影视 , 让学生切身感悟革命先辈为了 理想信念前赴后继 , 勇于牺牲的豪迈情怀 。

  四是宣 讲红色故事 。

  宣讲黄麻起义 、 中原突围 、 千里挺进 大别山等重大历史事件及董必武 、 李先念 、 ...

篇五:有关红色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名人文章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研讨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历史条件下取得的新创造、新发展,给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打下了最深厚的历史根基。下面,由我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结合**改革发展实际和独特文化资源,以“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彰显**文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赋能”为题,作研讨发言。

  一、坚定信念、久久为功,不断增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文化强国”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集中表达,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重要性进行了阐述,为新时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精神动力、制度保障和文化条件。

  (一)深刻认识文化是赓续历史传承的命脉。立足历史文脉,我们的直言义行中,是孔孟礼仪的延绵,我们的举手投足里,是魏晋风骨的接续;我们衣食住行中,是华夏智慧的结晶。赓续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坚守,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人类文化史上,由 于种种原因,近代以来,中华文化濡滞不进,在蔽天而来的西潮冲击下避守无力。同时也应认识到,近代以来,重拾文化兴盛的光荣与梦想,一直是中华民族复兴图强的重要内容。一个民族走向重新振兴的历程,离不开文化力量的牵引、推动和支撑。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文明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是因为我们“以史为重、赓续文脉”,经得起岁月的淘洗和时间的打磨,能够涵养情操、磨砺品质、提振精神,为我们提供去芜存菁、长流相传的不竭力量。

  (二)深刻认识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极。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夯实文化强国建设基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文化资源禀赋是**高质量发展源源不绝的动能极,我们要把文化充分融入**县域经济、康养旅游、民生事业等领域,坚持文化为“魂”,认真写好“融合大文章”,不断提升其他产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三)深刻认识文化是民族特色发展的支撑。先进文化是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民族文化耀眼璀璨的支撑。7 月 12 日至 15 日总书记在新疆调研时特别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 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有了新变化,对文化产品内容、形式和民族特色需求逐渐多元化,我们应坚持以多元民族融合特色发展为支撑,以坚持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新内涵提升文化素养、以新形式表现文化魅力、以新业态展示民族特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二、锚定目标、审时度势,科学擘画 **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绚丽蓝图 (一)深度挖掘**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两千余年的历史,秉承着“北达京畿,南通蒙昭”的南丝绸之路精神。魁星阁、进士第文风绵延;“东方金字塔”-战国至西汉大石墓群”“九宫十八庙”“凤凰文化”等历史瑰丽镌刻着神秘而又绚丽的古邛都文明。全面系统挖掘**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底蕴,需要我们充分在文旅资源普查基础上,联合民宗、社科联、文联、史志办等部门和乡镇开展历史、古树、古法、古物普查,制定出台保护利用办法。以“红色文化”“进士文化”串联安宁河、茨达河景区景点,串点成线,以线带面,打造进士村与和平湖,尽快开放进士第、大陆槽和凤凰阁等知名打卡点,让文化积淀逐步释放璀璨光芒。

  (二)深度挖掘**异彩纷呈的传承底蕴。历史是最好的传承。**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目前,全县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 34 人,非遗保护名录涵盖五大类,其 中国家级 1 项,省级 10 项,州级 17 项,县级 25 项。傈僳族高腔、葫芦笙、火草织布技艺、嘎且且撒勒舞多次登上省州非遗展示舞台。但我们也深知对文化传承思考上还不够深入,对非遗文化“青黄不接”现象还未能彻底解决。因此,深度挖掘**传统历史并将之传承弘扬,是我们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我们应大力支持文化传承活动,进一步深挖历史文化、乡土文化、非遗文化,不断强化文化培训交流活动、培养传承人、邀请企业、专家对文化产品进行文创开发,延伸文化产业链,激发底蕴活力。

  (三)深度挖掘**薪火相传的民族底蕴。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历来有汉、彝、傈僳等 23 个民族在这里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仅增强了**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丰富和发展着**文化内涵,提高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民族人才相对缺乏,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在**比较突出。我们既要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完善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在**大放异彩。

  三、凝心聚力、戮力同心,全面汇聚大兴 ** 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坚持正确引领方向。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为开创党和国家文化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稳步提升文化服务。没有文化幸福感,就没有高品质生活。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论述精神。把农村文化建设同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效衔接起来,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要不断改进完善运行机制,推动“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更好对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全机制、搭建平台,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增强农村的文化“造血”功能。要不断加快实施总分馆建设,将文化设施与景区建设相结合,实现文化室、图书室市场化进景区,增添亮丽风景。同时,要积极搭建百姓大舞台,培育龙头文化队伍,舞动**群众文化,将凤凰阁与博物馆建设相结合,打造成**旅游与科普相结合的新地标。

   (三)做强文化产业发展。将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发展紧密结合,用好文化专干,扶持乡村文化能人,带动乡村文化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鼓励和引导文旅企业升规入统,激励乡土文化人才、各界人士参与到文化产业发展当中,指导个体文化经营者、合作社等做大做强,增加就业,扩大影响。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进一步将**本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打造一批记得住名、拿的出手的文化创意产品。抓住机会、创新点子,邀请文旅达人、举办赛事活动、引发热点讨论、留下优质口碑、展现**魅力,依托新媒体、大平台持续做好节庆文化的传承和衍生文旅产品的营销,全力办好桑椹樱桃节、端午药膳美食节、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节等具有 IP 效应的节庆活动。

  我的发言完毕,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志批评指正! 以下内容供参考: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学习心得体会:坚定文化自信走好发展道路 认真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深刻感受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特别是拜读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专题中有关文化自信的部分阐述,不仅能感受到讲话金句里的文化力量,更能体会到文化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不仅要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命脉里来,更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融入新鲜的血液,才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正则个人正。文化犹如一个人的信仰,底子正、营养足、价值向上的文化根基,不仅能支撑起国家和民族的长盛不衰,更能孕育出优秀杰出的人才。从儒家哲学的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到一笔一画都有讲究的汉字文化圈,从郑板桥竹石的“千磨万击还坚劲”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甘为人民樵夫的焦裕禄。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思想铸魂育人,要拿出 更多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作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人民的幸福生活。

  文化强则民族强。加强文化创新,助推文化共享,才能坚定民族自信。从深藏于养心殿的文物移驾到博物馆接受公众欣赏,从故宫各类文创产品的走红到云游故宫、数字多宝阁的火爆,从名人故里所有权的激烈竞争到通力保护与抢救下梁祝遗存的再放光芒,从各地美术馆、博物馆的通力合作为公众献上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到民俗、戏曲、曲艺等瑰宝频繁亮相国际舞台,中华民族的文化崛起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加快文化共享的创新方式,才能让公众在文化熏陶中坚定走好民族走向未来的道路。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唐朝鉴真东渡不畏艰险传播探索佛学到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以物易物扬我国威,从五四运动爱国救亡不负伟大时代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的红色文化,中国的文化基因里从来没有霸凌的词汇,有的只是和平共处、共享繁荣。正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涵,我们是大国,是一个内外兼修、和衷共济的文化大国,是一个崇尚全球多元、美美与共的文化大国。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立足现实,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从供给侧发力,向市场提供更多高品质、有创意的文化产品,深入发掘甚至创造出新的 消费需求,释放市场活力,将是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文化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让公众在文化感染下构建文化的自信,植根大地,加强文化共享的宣传方式,让更多人嗅到灿烂文化的芬芳,用文化软实力表现好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