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中乐感的培养3篇

时间:2022-12-11 15:4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音乐教育中乐感的培养3篇小学音乐教育中乐感的培养《小学音乐教学中小乐器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2004年教育部提出: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实施“体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音乐教育中乐感的培养3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音乐教育中乐感的培养3篇

篇一:小学音乐教育中乐感的培养

《小学音乐教学中小乐器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004 年教育部提出: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实施“体育、艺术 2+1 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校的情况是:地处沈家门西部城乡结合部,学生主要是蒲湾一区、二区的孩子及渔农村孩子,缺乏科学的艺术的熏陶,大多数学生家长的素质不高,经济较滞后,群众艺术意识较差.而自然资源丰富,孩子纯洁朴素,喜爱唱歌和吹奏简单的器乐,为开展简易乐器进课堂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为了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掌握一项艺术特长,我校根据新课标中提出“制定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开展了“小乐器进课堂”的课题研究工作.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精辟的论述,道出了器乐教学的宝贵价值与意义.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想象力丰富,情感充沛,活泼好动,注意力时间短, 让他们整节课都一直跟着老师听、唱、读、说、跳、动还是不够的,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亲自参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去,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让身边的简单的小乐器进入课堂对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动手和谐性、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追求思想和顽强奋发的意志品质.由此可见,通过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与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艺术才华潜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并且还可突破教学环节中的难点,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这就是器乐进课堂的意义所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小乐器不仅能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技能,培养节奏感,而且能培养学生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织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基本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 <="" p="" style="border: none;"> 二、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直以来,乐器进课堂是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在强调学科“双基”落实的时期,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掀起了“乐器进课堂”课题研究,如:浙江海盐实验小学音乐学科课题《基于审美教育的课堂乐器整合应用研究》,研究如何把乐器教学与音乐的美育整合起来,通过器乐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广州市天河区柯木莨小学的《简易乐器进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简易器乐辅助教学具有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艺术才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特点,可突破教学环节中的难点,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有的就从学习乐器出发,研究如何有效的学习乐器.还有的把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等,这些课题研究基本上都是城市发达地区的,象我们这些 城乡结合地区是很少的.这个课题从我们学校的现实实际出发,围绕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体艺“2+1”项目,促进器乐教学与音乐教学的其它内容整合,使学生的音乐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而进行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说现实对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注意力、辨别力、理解力、记忆力、表现音乐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同时培养学生从演奏中发现美、欣赏美、进而达到创造美的能力. 2.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让教师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促学生成长,充分挖掘有乐感的学生,为学校组建铜管乐队做准备,并形成小乐器演奏的教学新模式和教学方法. 3.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利用小乐器辅助音乐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如音准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记忆能力及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创新“小乐器进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新结构.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观察法.通过组织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或校本教研互听课等检验课堂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及时进行分析、总结、调整、校正. 2.经验总结法.有目的地整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现象,分析研究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炼出进行有效教学的规律. 3.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小乐器进课堂所构建的新的教学模式与常规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采取最行之有效地教学策略. 4.调查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有效教学的现状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五、课题研究原则: 1.开放性原则: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这是由教育内容的开放性、资源的开放性、活动的开放性决定的.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以开放性教学理念为支撑,教师的组织要在一种较为开放的情境中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及策略也同样体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 2.实践性原则:在本课题的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亲自实践,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实践、创作、聆听、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音乐,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发展性原则:通过本课题的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形成发展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新方法.同样也促使教师在观念与实践上得到发展. 4.道德性原则:道德观教育是可持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六、课题研究的策略及内容: 1.确定乐器种类、班级及时间.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确定乐器的种类、班级及时间. 时间安排,以一学年为小周期,每年进行一次教师、学生调控,按照学生自选乐器种类的不同进行编班调配,在同一学年内进行数据分析,保证研究对比的科学平衡性. 活动组的教师首先熟练学会一种乐器演奏,懂乐理,保证研究顺利进行. 2.以课堂教学为主,课余练习为辅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可以自主练习的特点,组织好课外学生自主练习组织形式,保证学生课外练习乐器的时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提高的学习氛围,并形成合理的评价制度,激励学生学习乐器,提高学生自主练习的效益. 3.课堂教学以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了解及初步掌握器乐演奏的要领.学生学习乐器演奏他们的个别差异性很大,有些孩子几乎在老师一次讲解示范的情况下就能够准确地掌握,做到松驰而有弹性,但有些孩子练习了几个星期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技术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都是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集体授课的方式适用于入门阶段,这很适合我们学校音乐小乐器教学的普及.但班级中总有不能跟上进度的学生,在午间抽出 10 分钟时间为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教学. 4.精选曲目,以学生感兴趣的乐曲为主 精选乐器教学内容以及音乐课其它教学内容的并进行有效的整合研究.器乐教学与歌曲教学的整合研究.与视唱教学也进行整合研 究.通过这一内容的研究把歌曲教学、视唱教学、器乐技能训练、欣赏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进而深化器乐教学,促进学生音乐的综合素质.小乐器的学习必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乐曲,从易到难,步步深入,乐曲的选择以音乐课本中学生喜爱演唱并朗朗上口的歌曲为主,高段也可加入简单的流行歌曲,使学生对小乐器的学习更感兴趣,从而边被动为主动. 5.加强教师能力,吸引学生兴趣 乐器演奏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必须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才能掌握演奏技术,学生必须通过动手演练才能学会演奏,每人有自己的乐器,集中练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参与演出活动,积累演奏经验解决实践问题. 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优秀率的教学研究中发展自我,创造成果. 每位教师学生都必须选学一种器乐,自选项目,自带乐器,培训免费.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挤占主课教学时间,集中培训与分散练习相结合. 6.结合学校的各类活动,增加学生表演机会,体验实践和成功的快乐. 鼓励学生在平时每天抽出 10 分钟时间进行练习,加以熟练指法.利用学校周二才艺展示时间,让学生多多表演.还有在学校的艺术节活动中,开展演奏比赛,鼓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在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7.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校本课程中开设小乐器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音乐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在校本课程中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开设一些关于小乐器课程. 二年级一般口风琴为主; 三四年级可以增加竖笛、葫芦丝; 五六年级可以学习口琴.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 (一)课题准备阶段 (2011、10) 1.主持人召集成员成立课题组,研究课题方向及内容,明确分工职责,落实工作。

  2.集中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对目前校内外在学习小乐器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并以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平时学习乐器的情况进行了解调查。

  3.制定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申报立项。

  (二)课题研究阶段(2011、11—2012、7) 1.设计准备小乐器学习的活动管理的各种表册。

  2.对乐器进课堂活动分活动项目和年级段按计划实施。

  3.对乐器进课堂活动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控。

   4.定期组织课题研究相关成员进行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汇报观摩活动。

  5.在实施过程中组织相关教师动态培训,外出参观学习。

  6.采集研究有关数据、照片,积累资料,完成研究内容中规定的必须研究任务。

  (三)总结展示阶段(2012、9)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代表课例、学生个案、经验总结、论文以及学生作品等,编辑成册。

  2.整理资料,提炼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成果展示,总结课题经验,上报课题结题报告。

  (四)应用推广阶段(2012、10 始) 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在以后长期学校教学实践中得以推广和应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修正,以切实提高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意识。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课题顾问:丁和平 课题理论指导,引领教师进行具体研究工作,负责课题的完善。

  (二)课题组负责人:李群 全面负责课题的管理、组织和实施,课题方案及研究报告的执笔。

  (三)课题组主要成员:严芳、沈丽丽、应秀娜 负责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和分析, 操作实施。

  九、课题研究实施的途径: 音乐课堂教学、学校校本课程、校艺术节、校音乐兴趣小组活动 十、课题成果表现形式: 1.课题研究主报告 2.教师相关论文、案例、课件等 3.学生活动资料汇编 4.学生成果作品集 十一、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创造了条件。

  2.作为第一线教师的研究成员使研究成为可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校内外资源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不断积累经验。

  3.我校建有具有信息传输功能的校园网,能即时高速上网,获取信息极为方便,更有利于同学之间以及校内外的交流。每个教室都配有电脑、电视,新课程的班级还配有实物投影,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篇二:小学音乐教育中乐感的培养

教学研究 144 2016 年 11 月 11 教学研究 小学管乐队的建立与培养办法 晏 磊 山东省枣庄市中区中兴小学,山东 枣庄 277100 摘要:在小学建立管乐队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也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小学已经开展管乐队的建立活动,本文重点提出在小学建立管乐队的办法以及相关的培养办法,为小学更好的组建管乐队建言献策。

  关键词:小学;管乐队;建立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6)11-0144-01 目前我国许多发达城市的小学已建立了自己的管乐队,组织训练管乐队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管乐队在校园活动中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学校的整体风貌。

  1 管乐队的概念及构成 管乐队是木管、铜管及敲击乐器合奏组合而成的乐队,起源于 15 世纪的德国,最开始是军队生活中的一部分,随时间发展,其使用的范围逐渐扩大,最终在学校开展起来。

  管乐队主要包括单双簧管、长短笛、萨克斯、长短号等乐器,通常由 25 人、32 人或 51 人组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乐器配置的越多越好,这样声部更饱满,整体效果越好。一般小徐适合组建 32 人的乐队,其编制的比例大致为: 木管组:单簧管 6 人,中音萨克斯 3 人,高音萨克斯 3人,长笛 6 人。铜管组:小号 4 人,长号 4 人,低音号 1 人。打击乐组:大军鼓 1 人,小军鼓 2 人,军擦 1 人。指挥组:指挥 1 人。学校配备 32 人编制的管乐队,需要投入大概两万五千元的资金。管乐队的编制无论人数多少,都应有所偏重,木管乐器组要以单簧管及长笛为主,铜管组要以小号、长号为主,演奏时要注重各声部乐器的齐全及各乐器在音量上的平衡。

  2 管乐队的积极意义 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组建管乐队不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2.1 对学校的积极意义 管乐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使学校在诸多竞争中保持优势,打造自身的特色,使社会及家长对学校刮目相看,从而有效提升校园的品牌。此外,学校组建管乐队也有一定的实际作用,在校园活动,如升旗、运动会上,管乐队能够起到烘托气氛的关键作用,有效的提升了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的内涵及文化底蕴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成长,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建立管乐队能够丰富校园文化,无形间发挥艺术教育人心的功能,促进在校学生更全面更健康的成长。

  2.2 对学生的积极意义 组建管乐队,能够发掘学生的音乐潜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在练就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小学建立管乐队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通过管乐队的组织训练,能够提高自身的群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能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坚持不放弃的精神,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有毅力有坚强的志气;管乐队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使其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通过音乐感染其道德品质,使其成长为具有深厚内涵的综合性人才;组织学生建立管乐队,能够增加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胆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其在今后更自信的走向社会。

  3 建立及培养管乐队的办法 在小学组建一支管乐队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活动,使小学生能够在人生成长的阶段学习了技能,锻炼了意志。管乐队的建立从人员选拔到组织训练都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只有将每个环节都把控好,才能顺利的建成一支成功的管乐队。

  3.1 成员的选拔 管乐队选拔成员,主要是选择演奏各种乐器的学生,选拔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条件。首先要获得学生家长的同意,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日常乐队训练得以顺利进行。选拔一般在小学三年级中进行,在进行选拔时,要注重学生的音乐素养,可对参与选拔的学生进行简单的乐理测试,如让学生模仿一段节奏,这样能够检测学生的乐感及节奏感,从而选拔出合适的学生,对于有学习乐器经验的学生可以优先考虑。此外,吹奏乐器需要演奏者的牙齿较整齐、手指较灵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条件来安排吹奏乐器的演奏者,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尽管掌握吹奏的方法。

  3.2 乐队的管理及培训 选拔好成员后,要选出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乐队的队长,帮助教师在日常训练及演出时管理乐队成员及其他事物。其次,教师与乐队学生要一起制定日常训练、乐器管理等相关的制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训练,对于训练的时间,要尽量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建议每周不少于两个课时。需要注意的是,铜管乐器的价格昂贵,保管及训练使用都需格外的小心,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爱护乐器的好习惯。

  3.3 乐队的训练 初始阶段,主要针对基础乐理知识进行学习,小学生在进乐队的初期往往没有音乐基础,需要教师先对其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使学生学会识乐谱,能够准确的把握节奏,这是今后进行合奏的基础。在最开始的前两周,主要让学生掌握吹奏和运气的方法,能把乐器吹响,吹出简单的音阶即可,然后对学生进行长音练习,让学生能够用一口气吹奏,在一口气的时间内逐渐增加拍数,长音对于乐曲的连贯度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格外的重视。待学生能够吹响乐器及有长音练习基础后,可对其进行音阶训练,重点训练学生的指法速度及节奏感。随后进行吐音训练(分单吐、双吐及三吐)、琶音模进训练及力度训练(分强奏、弱奏、渐强、渐弱等)。以上训练项目都是进行管乐器演奏的基础,学生只有将这些项目掌握扎实,才能更顺利的完成接下来的训练。

  中级阶段,这一阶段的训练要讲求正确的吹奏方法,在注重每个成员单人训练的同时要开始进行合奏训练。在这一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耐力,这是进行演奏的基础,学生要进行吹奏基本功的练习以及掌握吹奏的技巧,如断音、保持音强音、圆滑音、颤音以及其他装饰音奏法等。此外,要开始训练试奏及背谱的能力,为以后演出、行进演奏等活动打基础。

  高级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合奏的训练,合奏是乐队演奏的唯一形式,每个队员除了掌握个人的演奏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团队默契,使演奏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在日常训练中不断的进行合奏训练,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较高的集体意识,找到自身在乐队中的定位,从而达到整体划一的效果。这一阶段重点进行个人练习、分部练习、合奏练习。

  除了以上几点外,教师在进行乐队训练时,要培养学生看指挥的习惯,这样能够集中自身的注意力,提高演奏的准确度。在演奏的曲目上,要训练如《国歌》、《欢迎进行曲》等节奏感强又富有实用意义的曲目为主。

  管乐队是面向全体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它是学校施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日常的训练及演出,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好,有效的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及内涵修养,最终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薇.怎样上好高中《通用技术》第一课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如何培养写作兴趣中小学管乐队工作之我见注重语言积累,提高作文能力怎样上好高中《通用技术》第一课[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6):215. [2]卫阳.浅谈小学管乐队组织与方法探析[J].艺术科技,2013(7):325.

篇三:小学音乐教育中乐感的培养

小学音乐律动教学 设计 5 5 篇 时间:2020 年 08 月 02 日 编稿:作者三 第一篇:小学音乐律动教学 一、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一)“律动”教学可以展示学生的表演天赋初级阶段学习学生善于摹仿,制造性思维还不成熟。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通以开口歌唱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小学生好动的天性,间接挫伤了小学生喜欢音乐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观赏能力。“律动”教学模式,充分将学习的动与静相结合。在教学基础上添加符合学生兴趣的元素,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体态律动中提升节奏感和音乐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制造能力和表演天赋。在“律动”教学中,小学生不用顾忌音乐思维模式,只需听到音乐即兴表演。按照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鼓舞学生多表演,当小学生看到他人的表演就会主动对照分析,怎样做才干更好。这样的引导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表演天赋的开辟。

   (二)“律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对音乐的感受源于心灵,尤其是还在凭感觉认知世界的孩子,对音乐的感受更加直接和敏锐。当身体处于律动状态下时,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最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乐感和节奏感的训练,引导学生思量如何协调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音乐下做出不同的动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举行适当的鼓舞和肯定,更能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师可操纵范围内,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制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事半功倍。

   二、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应用 (一)从简单的“律动”教学开始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挑选简单易懂的音乐举行引导教学。音乐教师在挑选音乐时,可以依据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表达愉悦的感觉,假如是低沉的音乐,就可以让学生表达不同的音乐感觉,从节奏简单的入手,再渐渐使用较复杂的音乐。这样循序渐进,从简单到难,可以让学生更快入门,不会让学生感觉太难而挫伤学习积极性。

   (二)将“律动”教学与音乐课相结合“律动”教学自身具有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的优势,这对于还处在直观认识世界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更加容易接受。音乐课相对其他学科来说,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在“律动”教学中,可以将音乐训练和律动有机结合,只要保障课堂学习活动活而不乱、动中有序、能收能放,就不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音乐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要带领学生跟上教学节奏,而且要时刻留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有效地调整备课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小学音乐教师在“律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律动”教学有自身的优势,但掌握不好度,容易浮现以下误区:首先是主次不分。“律动”教学是一种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因为课堂气氛活跃和小学生跳跃性的思维模式,教师容易受到影响,忘记“律动”教学只是对音乐课的辅助作用,而不是音乐课本 身。掺杂过多的“律动”教学易喧宾夺主,忽视教学目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惟独分清主次,把握好“律动”教学的使用规律,才干真正发挥其优势,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律动”与舞蹈分不清晰。教师要强调律动不是舞蹈,以免误导学生。体态律动的本质是对音乐的反应,而舞蹈是音乐的语言,另一种音乐形式。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最后要加强师生互动。新课改虽然要求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但教师要时刻记住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有规划、有目的地举行教学活动。应用“律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生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总结 综上所述,“律动”教学的灵便性弥补了传统音乐教育单一模式的不脚,动静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更能使小学生体味到音乐的魅力。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从耳朵、身体和心灵等全方面获得音乐艺术体验。

   第二篇:音乐律动 教学说课稿 半日活动 教学名称:音乐活动 教学内容:韵律活动——网小鱼 教学目标:1.初步熟悉音乐旋律,学习用小碎步做小鱼游,合拍的做吃食的动作。

   2.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体验有序活动的欢乐。

  教学预备:鱼 网、鱼头饰、音乐 教学过程: 1.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网小鱼》并讲述有关情节,引导幼儿观赏歌曲。

   2.引导幼儿学习小碎步,表现小鱼游动作。

   3.引导幼儿听乐曲,学习小鱼吃食的动作。

   4.教师扮渔翁,介绍“网小鱼”游戏规则,带幼儿玩游戏。

   5.引导幼儿听完整的音乐,玩游戏 1—2 遍。

  体能活动:小蚂蚁运粮食 活动目的: 1. 学习手足着地并交替向前爬行的动作。

   2.遵守活动规则,有序并积极的参与活动。

  活动预备:沙包、垫子、皱纹纸 活动过程: 1. 教师介绍游戏内容 2.学习小蚂蚁爬行 3.讲解并示范游戏规则 4.带领幼儿游戏 5.对孩子的游戏赋予鼓舞及奖励 第三篇:体态律动让小学音乐教学更加灵动 摘 要:体态律动是瑞士闻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一种以听觉经验为基础的教育体系。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是唤醒儿童的音乐 意识,这不仅是音乐学习的需要,更是儿童本能的需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利用体态律动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体验音乐,体验情感,实现孩子们从“我知道”到“我体验到”的转化。因此,从体态律动辨别音的高低、体态律动感受节奏韵律感、体态律动体验音乐结构、体态律动培养多声部听觉四个方面阐述了体态律动在低段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体验音乐;体验情感 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已经开始逐渐被重视、被运用。然而无数教师只关注了律动的表象,却忽视了如何让律动在音乐课堂上变得有效。课堂上看似热喧闹闹,却失去了音乐课堂本该有的价值。我们的音乐课堂不是音乐表演,也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制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亲身参与活动,充分表现。对于孩子们来说,或迟或早地唱准某个音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够使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去发觉,去体验。

   如何有效发挥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呢?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运动能力的进展特点,我们从音乐要素中音的高低、节奏、曲式、和声等四个方面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实践了体态律动教学,让学生体验了“我的身体味歌唱”的真正价值。

   一、体态律动辨别音的高低 1.律动体验音的高低 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觉学生把音的高低和音的强弱混淆了。我们可以用小鸟飞和乌龟爬举行音高概念的学习。教师故事引入:“有 一天小鸟和乌龟都急着赶去参加森林音乐会,你听,它们来了,注意听,哪个声音是小鸟飞,哪个声音是乌龟爬呢?”教师在钢琴上弹奏两种声音,让学生区分是小鸟飞还是乌龟爬的声音。教师可以让他们闭上眼睛,听教师的琴声。假如听到小鸟飞的声音就举手,听到乌龟爬的声音就把手放在地板上,举行高低声音分辨的练习。然后回到挪移位置的练习,学生围成圈,听到小鸟飞的声音绕圈做小鸟飞的动作,听到乌龟爬的声音做乌龟爬的动作,学生听着在不同音区的琴声,结合手的动作和不同速度的行走,这就使音高的听辨与体态律动得到了有效的结合。

   2.律动体验七个基本音级的高低 在学生初步建立音的高低概念之后,听辨七个唱名的音高更是学生必备的音乐基础,我们可以通过身体音阶律动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以及空间上得到体验。教师谈话导入:“七个小精灵看不见摸不着,其实它长在我们身体上,我们的身体味歌唱呢!”教师让学生跟着音乐边唱边做,指着身体的各个部位唱七个唱名。如:足尖 do,do,do;小腿 re,re,re;膝盖 mi,mi,mi;大腿 fa,fa,fa;腰上 sol,sol,sol;肩上 la,la,la;耳朵 si,si,si;头顶 do’,do’,do’。这样的身体音阶律动,不仅学生感兴趣,还让学生从简单律动中体验了七个唱名的相对音高。

   二、体态律动感受节奏韵律感 达尔克罗兹将“节奏”作为第一个教学核心,“节奏”成为他的体态律动教学办法最先要解决的音乐教育问题。通过体态律动感受不 同的节奏所带来的韵律感,即尾随音乐的信息体验音乐并外化音乐。以下是对几个典型节奏的体态律动教学。

   1.体态律动感受附点节奏 练习延续附点四分音符节奏,“ ”要表现出附点四分音符时值的长短又要表现出强弱拍,教师可以采纳横步点地的律动,强拍右足横步踩地,“附点”处左足抬起双腿屈膝,弱拍左足尾随右足交叉点地,注意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要念出此节奏,还可以在此处让学生手拉手绕圈律动。

   练习延续附点八分音符节奏,“ ”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更具动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马举行想象。故事引入:“马儿最喜欢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奔驰,你喜欢什么颜色的马呢?马是怎样跑的?”可以让一个学生摹仿马的跑动,再让其他学生用手当足在地板上摹仿拍击马跑的声音,“ ”反复练习使之做得更加准确,再让学生随着老师的鼓点举行挪移位置,绕圈摹仿骑马的动作,从小肌肉练习过渡到大肌肉的练习。教师在练习中还可以通过速度的快慢,让学生熟练动作掌握节奏。

   2.体态律动感受切分节奏 体态律动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切分节奏的韵律感。

   学生围成圈圈席地而坐,师说:“哇,今天老师看到无数可爱的笑脸呢!我要开始拍照喽!你听,咔,呲,嚓。你能学着老师拍照的声音给老师拍个照吗?”“你能用这样的声音给你喜欢的朋友拍个照吗?”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拍照互动学生形象地感知体验了切分节 奏。

   还可举行挪移位置的练习,绕圈跟着老师的鼓点做单跳和双足跳练习,如“ ”弱拍单足跳,强拍即切分音双足跳。在练习过程中,假如学生寻不到鼓点,教师可以改用打舌发出鼓点声跟学生一起做,还可以让做得较好的孩子和有困难的孩子结成一对一起做动作,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律动和节奏。

   另外,不管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要让他们举行小肌肉的练习,再过渡到大肌肉的练习,也就是说先让他们用手当足,在固定的位置上感受练习,熟练以后再做挪移位置的练习。

   三、体态律动体验音乐结构 1.用肢体动作来感知体验音乐结构 初步接触音乐结构,可以先训练分辨乐句“相同”与“不同”,再感知体验歌曲的音乐结构。

   如在二年级下册《郊游》一课中,歌曲有三大乐句组成,第 一、二大乐句相同。教师可以采纳不同的律动形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结构。

   律动一:第一大乐句跟着歌曲节奏绕圈走,第二大乐句面对圆心原地律动歌词的形象动作,第三大乐句继续跟着歌曲节奏绕圈走。

   律动二:第一大乐句相邻的两个小朋友手挽手原地转圈跳步走,第二大乐句相邻两个小朋友面对面律动,第三大乐句继续手挽手原地转圈跳步走。

   律动三:第一大乐句各自寻新朋友手挽手跳步走,第二大?肪溆 胝业落男屡笥衙娑悦媛啥?,第三乐句各自再换一个朋友手挽手跳步走。

   三次体态律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识别歌曲中三大乐句的 “相同”与“不同”,从而很自然地帮助学生感觉到歌曲“ABA”的音乐结构。

   2.利用道具的特点结合肢体动作来感知体验音乐结构 在律动中道具的加入让我们的肢体动作变得更加丰富有味,更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一年级下册第八课观赏管弦乐《淘气的小闹钟》一课中,教师从故事引入。“在一个钟表店里,住着无数无数各色各样的小闹钟,白天的时候它们可乖了,可是一到晚上它们就出来淘气了,有的小闹钟在打扫卫生,有的小闹钟在睡大觉,有的小闹钟在拧发条。好,现在我们也变成了小闹钟喽!”学生跟着教师完整倾听音乐并律动。为了让音乐结构更加清楚,音乐更加形象,可引导学生利用道具律动分乐段观赏。利用“地垫”朝向地面左右挥动好像扫地或是用“拉拉球”左右甩动好像擦窗。倾听 A 乐段表示“劳动的小闹钟”;倾听 B 乐段就做睡觉姿势表示“睡觉的小闹钟”;利用拧“琴锤”律动倾听 C 乐段表示“拧发条的小闹钟”。最后利用道具完整倾听并律动音乐,学生就会很清楚地感知体验 ABACA 回旋曲式结构的概念。可见,体态律动和音乐结构建立了紧密的内在联系,给予了结构一种“可视”的条件。

   四、体态律动培养多声部听觉 1.体态律动培养二声部和声听觉 二声部听觉的培养应该从低段就开始举行,因为听觉需要早期开辟。

   (1)二声部节奏倾听 刚开始进入听辨可以从简单的节奏入手。如: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听沙锤的声音踏步,另一组听鼓的声音踏步。这两种乐器时而单独响,时而同时响。同时响时两组同时踏步,同时踏步时,两组乐器可以敲打不同的节奏,可以是沙锤敲“跑”的节奏,鼓敲“走”的节奏。这样使学生初步体验了一个声音和两个声音的运动形式以及它们的关系。

   (2)二声部旋律倾听 再举行听旋律练习。教师即兴弹奏,让学生听到单旋律的时候把手放腿上,听到两个旋律同时举行的时候举手。教师先弹奏单旋律,再加进另一个声部,最后回到单旋律。从学生的律动中告诉他们两三个音同时浮现叫“和声”,引进“和声”的概念。还可举行挪移位置的练习,学生在教室内跟着音乐的节奏随意走动,教师即兴弹奏,听到单旋律时独自走,听到两个声音同时浮现时寻个朋友一起走。通过空间上的感受让学生的和声听辨能力再次得到提高。

   2.体态律动培养二声部即兴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