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7篇

时间:2022-12-09 14:1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XX县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7篇XX县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四轮驱动” 打造基层治理新引擎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XX县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7篇,供大家参考。

XX县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7篇

篇一:XX县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dquo;四轮驱动”

 打造基层治理新引擎

  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四治”。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四治联动”则是开启基层善治的一把“金钥匙”。四川省筠连县结合县域实际,坚持壮大四个驱动力,不仅跑得快,更跑得稳,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搭建平台,群管群治,激发“自治”活力。依托“有事来协商”平台,把现场设到村(社区),围绕民生实事开展专题协商,面对面沟通,凝聚共识,提出意见建议,达到商以求同、协以成事的目的,提高群众积极性和参与度,促进群众自治;实施“信义币”基层治理模式,建立“一户一档”诚信档案,推动自治组织、邻里中心、星级创评、党员先锋、社会服务、智慧信息“六进”聚居点,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水平,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自治活力;健全“一约五会”治理机制,规范村民议事会、老年协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发挥乡贤、党员、村民代表等的率带作用,开好乡村干部会、村组干部会、群众院坝会;制定完善依法履职事项清单、依法协助工作事项清单、负面清单,明确城乡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流程,进一步厘清自治组织权责边界,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壮大基层自治力量和效能。

 用活载体,工程铸魂,培育“德治”源力。聚焦“五大文明”创建,全覆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不断发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的思想文化载体。目前,已打造 33 个实践所(站),建成 18 个综合文化站、172 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15 个惠民书吧、7 个二进农家示范点、12 个乡镇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3 所复兴少年宫。抓实“五大工程”,拓展精神文明建设,从道德文化工程、乡风文明工程、细胞创建工程、德育实践工程、文明实践工程五个维度,组织开展道德模范、“文明示范村镇”、“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评议活动,深入挖掘村(社区)先进典型,充分发挥老党员、乡贤、返乡创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开展党史宣讲、科普宣传、文体活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产业发展和应急救助等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时代新风尚。

  系牢准绳,笃行致知,增强“法治”定力。打好“1+3”基层监督组合拳,规范基层权力,以强化小微权力监督为主线,以建设村(社区)“廉洁细胞”为抓手,集合乡镇党委、县纪委监委和县委巡察“三支力量”,织密法纪监督网,为基层治理法治化赋能;全面规范履责程序,力促村级纪检委员抓实村级纪检监督工作,列出一张履职清单,围绕“一肩挑”后廉政风险和村组务公开两个工作重点,紧扣履行宣传员、信息员、监督员“三员”职责,采取“一会二访三汇报四反馈”四种工作方式;推进“一栏一群一响”村(组)务公开平台,开展“阳光面对面评议”院坝会,促进村(组)务公开,全力打造阳光、透明村务;深化访廉

 问廉、绘制民情地图,运用好民心民意收集、问题分级处置、解决反馈、跟踪督查等机制,实现问题收集、处置、反馈、跟踪四个关键环节“百分之百”,强化群众监督;推动法治宣讲、服务进课堂、进社区、进村庄,建立健全社区“一区一警两辅”和农村“一村一辅警”,推行“一村(居)一法律顾问”,构建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思想引领,汇聚众智,激发“智治”动力。开展蹲点调研,以“解剖麻雀”的手法找准问题、剖析原因、研究对策,形成研究成果,为基层治理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提升“理论之治”;聚焦基层干部培训需求,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实现理论技能培训分层分类全覆盖,提升基层干部基层治理能力水平,夯实“人才善治”;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全力保障系统应用、软件服务、队伍建设等,确保设施不落后、技术不断档、人员不落伍,推动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多头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线上线下协同处置的一体化综合治理模式,高效衔接网络综合治理与基层治理的高效衔接,营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实现“网络之治”;建设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的“政务数据融合平台”,积极推进“一网通办”向乡村延伸,完善承载功能,增加覆盖点,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城乡基层治理大数据应用水平,促成“数据之治”。

  党建五项小制度

 基层治理大智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湖南省衡东县以开展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契机,鼓励各乡镇、部门大胆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着力硬解基层治理难题。其中,该县霞流镇以构建集成化的党建引领组织体系为目标,着力强化党委领导核心和干部队伍建设,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推行周例会、坐班值班、小黑板、一人一档、一事一评等党建五项“小”制度,以“小切口”做活“大文章”、“小黑板”玩转“大执行”、“小制度”实现“大作为”。

  “小切口”做活“大文章”。“大”与“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基层治理是大课题、大文章、大体系。该县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共确定了 105 项共性任务,这些任务内容庞杂、相互交织、串联杂糅,少数乡镇不知从何处入手。霞流镇以“小切口”破局,从最日常、最基本的工作例会、值班坐班抓起,以小见大,推动村支“两委”干部作风持续好转,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推行周一村、社区工作例会制度,驻村干部、村干部总结点评上周工作的“得”与“失”,分析研判问题不足和风险隐患,会商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想法,安排部署本周工作。推行村干部轮流坐班值班制度,每天 2 名村干部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坐班值班,负责做好群众来访接待、事项办理、值班日志登记、

 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值班安排表和联系方式在村务公开栏上长期公开。镇纪委、党建办、综治办不定期通过明察暗访、综治视联网视频对话等方式对各村周例会和值班坐班制度落实情况随机抽查,每月通报,年底汇总。

  “小黑板 ”玩转“大执行”。村一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是森林防火、民政救助、医保征缴、社保核查、环境卫生、疫情防控等很多重要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力军”,其执行力强弱直接关乎工作成效和事业成败。为提升村干部的执行动力,确保工作不遗漏、任务不堆积,霞流镇推行小黑板制度。各村配备小黑板,每次周例会后,由党建专干在上面逐条列出本周工作任务,标明责任人、完成时限。每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即在小黑板上擦除一项;未按时完成任务的,由驻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予以督促提醒,确保每周工作按期高质完成。“小黑板”悬挂在便民服务中心醒目位置,准确记录每项工作的实时进展,谁的工作效率高、谁落下的功课多,一目了然,群众的眼睛可是雪亮的,每个干部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赢得群众的真心认可与点赞。

  。

 “小制度”实现“大作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霞流镇通过实行信访“一人一档”和工作“一事一评”制度,抓好底线工作,抓实中心工作。推行信访工作“村为主”机制,充分发挥村级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优势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和初信初访化解,对信访人员建立一人一档,详细记录基本情况、主要诉求、调处情况、社会关系等,对信访诉求合理性、问题解

 决症结点、案结事了难易度进行分析研判,将问题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年头到年尾,重点工作一茬接一茬,上半年就完成的重点工作,到了年底来排名,时间一长印象就淡了。对此,霞流镇实行中心工作一事一评比,以规定的截止时间为限,由分管领导负责统计各村工作完成情况,逐一量化排名,在镇村工作群和镇、村宣传栏中予以公示。镇党政办明确专人负责汇总统计各项工作的排名情况,作为年底村级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据,有效避免了打感情分、印象分的显失公平问题。

  五项“小”制度是霞流镇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蕴藏着基层治理“大”智慧。推行半年多来,村、社区干部的组织纪律性、工作执行力得到明显增强,并逐步转化为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社会治理的实际成效,形成了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装好基层治理队伍“驱动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工程。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党建引领,装好基层治理队伍“驱动能”,把治理力量传递到“神经末梢”,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紧盯关键少数,选好基层治理队伍“领头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大背景下,领头雁这个“关键少数”至关重要。要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主动深入基层一线调研,了解现任村(社区)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村(社区)干部履职情况、后备力量储备等情况,为选优配强“领头雁”打好坚实基础。要把好“入口关”,必须坚持严的主基调,对村(社区)党支部书记“过筛子”,严把人选审核、资格联审、档案审查,全面精准掌握人选情况,将不符合任职资格人选或不宜继续任职的村“两委”成员拒之门外。要注重加强“领头雁”人选在重大问题上能否始终与中央保持一致,在工作行动上能否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上能否始终坚持不打折扣,把对党忠诚、政治坚定、担当作为的优秀人才作“领头雁”的首要选择,真正建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助力“头雁领跑雁群高飞”。

  加强人才培育,打造基层治理队伍“主力军”。“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指的是一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条。村(社区)干部好似这“木桶木板”,优化村(社区)干部这个“主力军”结构,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要发现储备、培训培养、选拔使用基层治理队伍,必须扩大选人视野,重点从年轻党员、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等群体中发现政治素质高、群众口碑好、带富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基层治理后备力量,扩容基层治理队伍蓄水池,始终保持水源充

 足。要立足基层治理队伍需求,制定科学培训计划、规划合适培训课程,重点围绕政治理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基层治理建设等内容,构建加压式、补短式、点单式培养体系,进一步培育出“适销对路”的基层治理人才。通过“理论培训+实践锻炼”的方式,让村(社区)干部在“理论课堂”“基层一线”中提升本领、增长才干、促进成长,打造一支能征善战、善作善成的基层治理队伍“主力军”。

  发挥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队伍“动力源”。基层党组织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和保障,只有建强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组织优势、组织力量和组织功能,才能让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担重任、唱主角。要健全村(社区)党干部联系群众机制,切实凝聚辖区单位、在职党员、热心居民力量,建强基层组织,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要着力提升服务群众能力,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主动下沉参与基层治理,架起群众与党员干部的信息“高速路”和服务“连心桥”,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要把党组织建设与基层治理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党的领导、组织、协调作用,不断引导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群众广泛参与,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化“生硬的”基层管理为“和谐的”的基层治理,变“户自为战”为“并肩作战”,进一步激活基层治理队伍“动力源”,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让基层治理有效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

篇二:XX县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座谈发言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囊括经济、社会、行政和观念等全方位的转型重塑。当前,新塘美好社区建设、晓塘棚户区改造在书院路街道深入实施,为基层治理全方位重塑提供了重大机遇。下面,我接合工作,谈几点看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经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辟了“中国之治”的崭新篇章,同时也为创新发展基层治理打开了全新境界。我们要沿着《决定》设计的路线走下去。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础。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基层政权、基层干部直接面关于广大群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始终把基层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证、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通体。例如我们在推进新塘美好建设进程中,依照“市级统筹、属地负责、居民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充分发动群众,激活社会投资,变政府“独唱”到社会“大合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乡规民约为抓手,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国有国法,乡有乡规,民有民约,社会治理首先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乡规民约作为基层社会成员共通制订、共通遵守的自治性行为规矩、制度,发挥乡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关于于推进依法治理社会至关重要。加强乡规民约建设,一是依照法律法令,根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该删除的删除,该充实的充实,提高乡规民约质量和依法行规的效能,保证公平正义。二是要接合基层的实际情况,探索创新,积淀好的经验,总结好的做法,不断的完备和提高。让乡规民约成为社会秩序维持“第一道防线”,成为群众自治的重要手段。比如我们在创文创卫中,在一些老旧小区,组建自管会、业委会,经过制定村规民约,约束居民行为,缓解了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后来在迎检中,不少居民还主动帮忙,我们还搞文明评比,大家你一夸,我一夸,居民觉得很有价值,自觉爱卫生、育家风,也十分奏效。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接合,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证,以德治为引领,畅通和规矩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证通道等联动工作体系,强化制度建设,变被动为主动,即时的发现问题,化解矛盾,为群众排忧解难;善于应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风险、维持群众合法权益,切实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拓宽群众利益表达新渠道,让群众表达意见诉求更充分。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群体结构分层化、利益格局多元化、文化价值多向化等矛盾的出现,利益诉求体制与机制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跟进。我们加强网格化建设,

 配齐专职网格员,囊括支部建在小区,搞班子成员到社区联点,开展大走访行动,都是在促使党员干部注重调查研究,勤于和善于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沉下身子、放下身段,掌握群众需求,关于村情、社情、群情心中有数。同时,今年还深化打造“一门式”服务站,微信、政务服务网等一站式直达,驻点联系、上门拜访,各别与集中相接合,以越发快捷畅通的渠道。让群众表达意见诉求更充分,把话说出来,让气排出来,更重要的是针关于各种意见分门别类,给予解释和解决,让群众心服气顺,从而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办实事办好事,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基层干部与群众接触最直接,打交道最多,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从感情上接近、行动上深入群众,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的实效,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建、共治、共享,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例如,我们一直提街道门前道路狭窄,交通不畅,两会年年提,交警反复整顿,收效甚微。今年经过美好社区建设,书湘路从 4.6 米拓宽至 12 米,拥堵问题并且没有了,大家都说美好社区搞得好。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基层建设,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筑牢这一基石,加固这一支撑,就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篇三:XX县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贯彻 《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心得 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要想真正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干部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只有不断推动党建工作,建立起严密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才能使党建成为不断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

  善用党建固组织,以“堡垒”增强“内生势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基层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如何。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一方面,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配齐配强配优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增强党组织的组织力。另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和新干部敢打敢拼的冲劲,真正打造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切实通过党建增强基层内部的团结,真正将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善用党建为民众,用“网格”发掘“创新效能”。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通过开展社区融合、助残助困等公益服务、让群众充分参与到党建工作中,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充分听取村居群众的意见建议,从而从更高的标准和维度推动党建工作,引领基层治理;整合派出所、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卫生院和旅游爱好者等多方力量资源,建立一体多元、协调联动的共治机制,推动基层管理实现多元主体“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良好格局,切实发挥出多方力量的“创造力”,为党建引入新鲜活力,不断推进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善用党建探新路,使“数据”成为“技术之源”。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的不断成熟,为基层治理插上了科技“智慧翅膀”。数字化平台为基层协管员和网格员提供了信息化管理方式,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但目前党建在科技治理中仍然处于缺位状态,基层数字化平台还停留在“数据跑路”的初级阶段,应当把基层党建有机嵌入产业

 链、供应链、创新链,积极扩大新兴领域和新就业群体党建覆盖,探索利用智能化平台开展民主生活日、进行党建理论教育的新途径。充分挖掘科技手段潜力,打造雁翅“智慧党建”品牌。让党建插上科技的翅膀,真正让基层成为人民安康、国家繁盛的稳固根基。

篇四:XX县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交通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坚持系统观念,合理确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规模、技术标准、建设时序,补齐西部地区路网空白,优化网络结构功能,科学合理挖掘既有设施潜力,精准补齐联通衔接短板,提升运输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跨领域、跨区域、跨行业协调融合发展。

 一、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基本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民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为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基础保障,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强交通运输保障、促进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里,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突破 600 万公里,“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翻一番、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 95%,高速公路对 20 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 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 92%左右的地级市,超大特大城市轨道交通加快成网,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京张高速铁路等超大型交通工程建成投运。战略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中欧班列开行列数快速增长,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网、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建设,交通扶贫百项骨干通道基本建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超过 147 万公里,

 新增通客车建制村超过 3.3 万个,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快递网点基本覆盖全部乡镇,建制村实现直接通邮。运输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旅客高品质出行比例不断提高,航班正常率大幅上升,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超过 20%,快递业务量翻两番、稳居世界第一。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复兴号动车组上线运行,C919 客机成功试飞,ARJ21 支线客机规模化运营,跨海桥隧、深水航道、自动化码头等成套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船舶建造水平持续提升,网约车、共享单车、网络货运平台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铁路、空域、油气管网等领域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全面取消,交通物流降本增效成效显著。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营运货车、营运船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 8.4%和 7.1%左右,民航、铁路安全水平保持世界领先,道路运输重大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 75%和 69%左右。

 与此同时,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不够均衡、结构不尽合理、衔接不够顺畅,重点城市群、都市圈的城际和市域(郊)铁路存在较明显短板。货物多式联运、旅客联程联运比重偏低,定制化、个性化、专业化运输服务产品

 供给与快速增长的需求不匹配。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部分关键核心产品和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交通运输安全形势仍然严峻,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不足。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艰巨,清洁能源推广应用仍需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完善,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十四五”时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国际物流体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从国内看,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区域经济布局、国土开发保护格局、人口结构分布、消费需求特征、要素供给模式等发生深刻变化,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提出新要求,交通运输行业进入完善设施网络、精准补齐短板的关键期,促进一体融合、提升服务质效的机遇期,深化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要适应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优化发展布局,强化衔接融合,因地制宜完善区域城乡综合交通网络;要坚持以创新为核心,增强发展动力,推动新科技赋能提升交通运输发展质量效率;要增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韧性,调整发展模式,将绿色发展理念、低碳发展要求贯穿发展全过程,提高自身运行安全水平和对国家战略安全的保障能力;

 要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共同富裕作为着力点,转变发展路径,促进建管养运并重、设施服务均衡协同、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全方位转型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二、 基本原则 服务大局,当好先锋。坚持人民交通为人民,充分发挥交通作为中国现代化开路先锋的作用,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重大战略的保障能力,有效支撑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提供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交通运输服务。

 系统推进,衔接融合。坚持系统观念,合理确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规模、技术标准、建设时序,补齐西部地区路网空白,优化网络结构功能,科学合理挖掘既有设施潜力,精准补齐联通衔接短板,提升运输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跨领域、跨区域、跨行业协调融合发展。

 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注重新科技深度赋能应用,提升交通运输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破除制约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交通运输市场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

 绿色转型,安全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

 型,加强运行安全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互联互通和运输保障水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三、 加强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 设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聚焦制约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优化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增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进一步厘清铁路行业政府和企业关系,推进铁路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地方自主建设运营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推进国家铁路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优质资产上市,完善铁路费用清算和收益分配规则。推进公路收费制度和养护体制改革,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持续推进空管体制改革,完善军民航空管联合运行机制,实施空域资源分类精细化管理,优化全国航路航线网,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实现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业经营。研究完善西江航运干线、界河航运管理体制机制。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构建全要素水上交通管理体制,优化完善海事监管机制和模式。

 (二)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市场

 建立健全城市群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机制。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规范中欧班列、港航、民航国际航线等补贴政策。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公开、风险监测和安全管理,推进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事后奖惩和信用修复。探索建立交通运输创新发展容错制度。规范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价格管理,健全巡游出租汽车价格形成机制,深化道路客运价格市场化改革。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全面落实交通运输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优化债务结构,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完善与项目资金需求和期限相匹配的长期资金筹措渠道。稳定并完善交通专项资金政策,继续通过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养护,优化完善支持邮政、水运等发展的资金政策。完善收费公路专项债券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实施主体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途径开展市场化融资,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规范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多式联运等产业投资基金。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四)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加快构建适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研究制修订公路、铁路、民用航空以及综合交通有关法律法规,促进各项制度有效衔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和统计体系,完善综合交通枢纽、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智能交通、绿色交通、交通安全应急、无障碍交通、新业态新模式等技术标准,强化各类标准衔接。推动危险品多式联运服务规则一体衔接和检测结果互认。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强化质量监督管理。

 (五)强化人才队伍和交通文明建设

 建设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加强交通运输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交通文化精品工程建设,深化交通文博工程建设,提高交通参与者文明素养。加强交通运输全媒体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交通运输政务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一步严明纪律、改进作风,提高交通运输执法队伍能力和水

 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新机制新方法,落实普法责任制,培育交通法治文化。

 资料来源: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篇五:XX县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进一步强化社区党委在基层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社区党委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动员群众的群众工作能力。持续优化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居委会、工作站、股份合作公司、机关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物业公司等有序发挥作用的“一核多元"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持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带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等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机制,形成社区党委核心引领、群众全员参与的社区基层治理格局。

 二、推动社区党群服务提质提效。推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场所纳入百度、腾讯、高德等数字地图,为群众出行办事提供便利。发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作用,设立服务窗口和安排服务专员,把党建、民政、教育、文化、卫生、司法、人力资源、群团组织等各种服务资源集聚到党群服务中心,做到服务有专人、办事有专窗。落实党群服务中心“早九晚九”要求,全年不间断为群众提供服务。由社区党委牵头,有机链接统筹各单位、行业和各领域党组织党建、科普、志愿服务等各类社区便民活动,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党领导城市基层治理的坚强阵地和服务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

 三、健全基层协商议事制度。加强街道对本辖区协商民主的统筹协调,围绕本辖区城市规划、工程项目、重大公益事项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等组织有关方面开展协商。加强社区对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协商,推进企事业单位协商共议涉及企事业发展和员工权益方面的重要事项,鼓励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服务和城市治理。推行非深圳户籍常住居民及党员参加社区“两委”选举,提高在社区居民议事会等社区议事机构的成员比例,扩大参与社区协商范围。健全来深建设者参与基层协商议事制度,增加各级党代会、人大、政协中来深建设者的代表(委员)名额和比例,鼓励非深户职工参加基层工会选举及担任基层工会领导职务。

 四、推进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雪亮工程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为牵引,以基层综治中心为依托,完善街道、社区综治维稳机制。加强公用设施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护路扩线联防、校园和医院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健全科学完善的公共突发事件处置和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完善政府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群防群治参与治安防控力度,充分发挥群防群治队伍在平安创建中的作用。完善见义勇为人员认定、救济制度,通过购买服务、提供公益性岗位、治安保险、举报奖励等办法,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群防群治工作积极性

 五、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传承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委员、律师、法律工作者等第三方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制度化渠道,发挥基层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

 六、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培育激发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引导社会组织承担更多的政府转移职能。整合政府扶持资源,高标准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通过政策优惠、项目资助、资源对接、人才培训、拓宽筹资渠道、入驻孵化基地、场地租金减免等方式,鼓励、规范和引导社会组织在心理健康、矫治安帮、法律援助、纠纷调处等领域开展服务,培育一批在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专业社会组织。强化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完善社会组织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社会组织“红

 黑名单”制度,完善行政司法监管、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组织自律、党组织保障的“四位一体”综合治理体系。

 七、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健全基层党委和社区共治的制度架构和权责清单,确保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全面深化法治建设“四级同创”,深入推进法治街道、法治社区建设。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加强法治宣传,重视社会领域的普法宣传,聚焦社会治理的突出领域和人民群众关切的民生事项,把法律政策宣传到基层群众。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政法网、执法监督平台、公共信用平台等建设,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八、充分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宣传美德义行善举,加大对失信失德失范行为的曝光力度,以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推进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倡导社区自治理念,发挥自治章程、居规民约在社区治理的作用,用公序良俗的力量规范社会行为。

 九、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深化“综治中心+信息化+网格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推进各级综治中心建设,以基础网格为基本单位,以人口、法人、房屋、通讯和事件“五码关联”的块数据智能底板为支撑,应用社会管理要素统一地址标准,构建覆盖区、街道、社区的智能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网格化管理标准化建设,提高网格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统筹基层各类网格,建立社区基础网格和专业网格无缝衔接机制,构建条块结合的立体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政法网、“雪亮工程”、公共信用平台以及执法监督平台等信息化项目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大数据建设,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十、加强“诚信坪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构建“诚信坪山”为主线,推进信用制度建设,进信用平台建设,实施强化标准建设、细化数据归集、优化业务流程、深化应用挖掘、实化信用奖惩等举措,加强对“红黑名单”的认定、管理及应用,积极探索“文明诚信分”试点应用工作,大力营造崇尚诚信的法治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生态。推进执法监督平台建设,加强与公共信用平台的数据融合与共享交换,形成执法信息电子化长效机制,实现全面有效的联合监管预警奖惩机制。

 十一、健全基层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按照“一中心多站点”的心理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思路,加快街道心理服务站和社区心理服务点建设。发挥综治中心的平台作用,网格化管理的底座作用,息系统的支撑作用,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渗入基层,基层综治中心等要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需求。组织心理服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网格管理员、人民调解员志愿者等,对居民摸排各类矛盾问题,及时疏导化解。联合卫健、民政、公安等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结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完善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同时开展预防性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性工作,推进社会心理服务源头治理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十二、以点带面提升街区品质。通过示范路、特色街创建工作,打造“一街一品”,从而形成特色街区中心,并以点带面带动街区面貌、社会形态、商业形态方面实现整体提升。推进无烟街道式,营造绿色生态、文明健康的基层社区生活环境。推进社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建设,探索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累积记分制度,确定分级分类评定等级并采取针对性监

 管措施,健全食品“黑名单”制度,加大对失信食品生产经营者联合惩戒力度。

篇六:XX县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德治+ +” ”

 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

  德治,在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使人心良善,“知耻而无奸邪之心”,以维持社会之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基层德治建设,足见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德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推进基层治理的重大实践中,须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广泛采取“德治+”的举措,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充分激发“红色效应”,构建全民参与的公益慈善体系,最大程度释放“德”之美丽,筑牢基层最大同心圆,助力治理提质增效。

  德治+“主流”,为基层铸魂魄。2020 年 12 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农民群众精气神提振起来”。具体实践中,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春风吹入寻常百姓家,实现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最大化,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基层塑形铸魂提神,推动全民崇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农村,要紧盯老龄群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精神文化活动,着力破除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孕育文明新风;在城市,要聚焦年轻一代,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文化,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现代青年增底气、壮筋骨、强信仰。

  德治+“红色”,为治理增效能。在我们党的百年伟大征程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印记、红色资源,形成了丰富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是民族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但在实际运用中,红色资源的覆盖面大多限于党员干部等体制内人员,除旅游吸引外,对其他群体的影响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激发红色资源对普通群众的激励引导作用,广泛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各类学生、志愿者、社会工作者、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群体,常态化开展宗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红色”染“红心”,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增强永远听党话的决心,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同时,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先进典型不能仅仅局限于评选的各类先进模范,还应注重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中去挖掘、拓展,让如张思德、焦裕禄等先辈的光辉与时代齐放光芒,永不褪色。

  德治+“公益”,为社会立风尚。公益事业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扶危救困,在公民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提高对公益事业价值的认识,大力弘扬公益文化,助推公民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提升,树立社会新风尚。首先,要推进政府主导的慈善会、红十字会等公益机构改革,最大程度去“行政化”、公开透明化,提升公信力、影响力,示范带动其他各类民间公益组织有序健康发展。其次,要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关心公益、参与公益、热爱公益,鼓励组建形式多样、各有所长又相互补充的各类公益组织,把公益事业从少数

 人的善行善举升华为全体公民的基本共识,实现不同社会群体的良性互动。第三,要大力倡导志愿活动,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领域,建立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提升志愿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办实事、做好事,用微治理、微服务赢得群众“大拇指”。

  四个“全心”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稍”

 党的领导是基层社区治理的根本和关键。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潮音街社区党委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地制宜,探索基层社区治理新思路,创新“全心社工、全心联动、全心服务、全心潮音”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丰富服务层次,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网格服务利居民,全心社工显身手。一是组织社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增强社工行政执行能力、为民服务能力、议事协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平安建设能力,使其发挥优势、激发潜能,以更高的思想政治担当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服务群众。二是网格化管理,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将社区细化为 10 个网格,每个网格指定一名社区专职工作者为网格长,

 实现全科社工+网格化管理的服务模式,把具体工作落实到网格,做到需求在网格发现、信息在网格采集、隐患在网格排查、环境在网格维护,真正践行“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工作宗旨。三是通过全盘考虑社工的年龄、专业、经历等因素,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社工加入社区党委班子,今年,通过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委员 5 名,平均年龄 32 周岁。平时,社区创造条件,尽量让年轻干部去处理居民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的问题。通过实践锻炼和检验,打造出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结对共建办实事,全心联动解难题。一是在长江长现代城小区内创建“红色物业”党建项目,发挥非公党组织作用,将物业、业委会、社区民警、“双联系”单位纳入共建委员会,采用“听、集、议、定、回”五步法,解决了小区内长期以来的二次供水爆管、开元会所油烟排放扰民、小区封闭式管理等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二是社区党委与芜湖市传媒集团、弋江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安徽工程大学、芜湖江城艺术培训部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开展课程培训、文化传播、政策宣传、志愿活动等共建活动。三是发挥基层社区治理力量,创新“党建+三社联动”模式探索,利用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三方”联动工作模式,发挥党支部作用,承接环境治理、楼栋自治、慰老服务等微创投项目,形成党组织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党组织之间相互联动的良好局面,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多措并举惠民生,全心服务暖人心。一是结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契机,号召党员志愿者上门发放人社民生工程宣传折页和民生工程

 环保袋,促使民生工程政策深入人心。引导居民利用皖事通 APP、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工具,申请办理城乡医保缴费、变更、查询等业务,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网上服务。二是长江长现代城小区内的长者照护之家通过建立“助餐点+配送上门”两级网格化养老服务助餐模式,重点解决特困、独居、孤寡、高龄等老年人就餐难的问题,发挥党员志愿者作用,为辖区内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提供助餐或配送入户服务,畅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在日常工作中,社区党委坚持与社区诊所、辖区内幼儿园合作,对老年人,以生活、医疗保健为重点;对妇女,以学习维权知识、就业培训为重点;对青少年,以健康上网、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让居民得到周到、便捷、贴心的综合性服务。

  党建引领聚合力,全心潮音焕新颜。一是通过培育社区能人,将一批政治素质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热心社区工作的老同志,推选为支部书记、业委会成员、人民调解员、楼栋长等。赋能居民,创造熟人社区,强化居民间的活动连结,真正做到依靠居民发现社区问题、发掘社区需求、解决社区难题、提升社区治理。二是成立党员志愿者队伍,建立微信群,对党员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使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清洁家园、助老爱幼、扶贫帮困、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在疫情防控期间,党员志愿者更是积极参与,在小区门口、执勤点、核酸检测点、疫苗接种点都能看到“一抹红”,社区党员志愿者撑起防疫“红色屏障”。三是结合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社区网格员与社区民警、执法队员对车辆乱停放、占压盲道、出店经营、流动摊点

 等现象进行制止,与物业公司工作人员一起对楼栋乱堆放、小广告乱张贴、乱拉飞线、垃圾外溢、基础设施破损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文明有序的新风貌。

 党建品牌创建贵在求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创建党建品牌是提高基层党建质量、促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创建过硬党建品牌并发挥好党建品牌力量贵在求真务实,真正突出党建品牌的政治性、引领性和示范性,让党建品牌立得住、叫得响、走得远,经得起市场的严格检验。

  在谋细谋深上出实招,突出党建品牌政治性。明确党建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创建党建品牌的关键,关系着该党建品牌基因是否能够得以长久传承。党建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蕴含着的政治理念。打造实实在在的党建品牌,核心是要明确政治定位和政治目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统筹谋划,在明确党建品牌包含的政治功能、组织效能、自身特色、预期目标等一系列要素

 的基础上,要列出任务表,绘出计划图,定期研判党建品牌建设情况,评估党建品牌效用效应,做到有调研分析、有理论支撑、有机制反馈。要突出党建品牌的政治引领作用,把党建品牌创建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相结合,始终坚持以党建促进基层工作这一基本原则,紧紧围绕加强基层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来融入工作、制度、方法,增强党建活性,进而不断丰富党建品牌的精神内涵和附加价值。

  在创优创新上下实功,突出党建品牌引领性。决定一个党建品牌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是其既能在保持自身的内涵特色的同时,又能够不断实现创新创造。党建品牌的创建,要能积极适应新时代基层建设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新思想、新特征,在探索党建创新项目、创新举措中,不断实现党建品牌内涵的丰富度和感召力的提升,尽量避免同质化、内卷化。要注重创新方式方法,结合当地红色党建资源、文化特色资源、民族特色资源等探索开展一系列有质量、有实效、有特色的党建工程和党建活动。要注重创新工作思路,对于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地方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的,就大胆地试、放手地干,勇于弯道取直走新路、善于创新发展谋跨越。要注重创新内容载体,不断开拓新的阵地、建造新的堡垒,增强党建品牌指引工作、解决问题和实现发展的功能,实现由“特色”向“品牌”的升华。

  在落地落实上见实效,突出党建品牌示范性。党建品牌的功能强不强、价值高不高,关键是要看能否起到示范效应以及是否能达到提升基层党组织形象和服务能力的作用。创建党建品牌不是搭花架子,

 也不是走过场,更不能做成面子工程。要杜绝过分夸大、过度粉饰以及宣传大于实质、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把抓落实作为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重点,努力打好凝聚共识、提炼经验、提升层次的“组合拳”,以工作实绩来塑造党建品牌的优良口碑。要牢固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持之以恒大抓内容建设,坚持在内容建设这个“主战场”上比高低、论英雄、见分晓,坚决避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要强化实效宣传,在突出品牌特色的同时注重其指导性和实践性,着力把党建经验拓展到支部外乃至党外,做到可学习、可借鉴,从而不断获得党内外信任、支持和赞许,进一步彰显品牌的价值,提升品牌美誉。

篇七:XX县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作者:姜晓萍,系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城乡基层治理研究院院长,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质量导向下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研究》〔21ZDA110〕的阶段性成果)

 2021-08-17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反复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战略目标,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就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组织保障等作了前瞻性布局、全局性谋划、系统性部署,为新时代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1. 把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功能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这

  表明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是提升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基层治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清醒认知基层治理在党的事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中的功能定位。

 一是要努力实现党心聚民心,厚植党长期执政的根基。不断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治理动能。不断提升党对基层治理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发挥政治导航、思想铸魂、组织聚力、底部筑基的作用。

 二是要努力实现强基固本,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细胞”,在国家治理系统中,基层治理既是公共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度和温度的“神经末梢”,更是推动社区认同走向社会认同,社会认同走向国家认同的“源头”。只有在基层治理中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同频,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才能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从“基层善治”走向“大国之治”。

 三是要努力实现美好生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基层是社会生活的“微单元”,具有社会利益的发生源,社会矛盾的聚合源,社会秩序的基础源,社会价值

  的共生源等特质。面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层治理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目标,及时解决基层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做到居民有诉求、组织有回应、服务有保障、群众有感受,让风险在第一线化解,矛盾在最末端解决,共识在最基层凝聚,美好在家周边实现。这既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出发点,也是检测基层治理成效的第一标准。

 2. 找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 基层治理就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发挥多元主体作用,针对城乡基层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群众权利,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实现居民幸福美好生活的过程。其着力点必然是以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为宗旨,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以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抓手,以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标准。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是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必须健全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

  制,通过“筑体系”构建基层大党建格局,通过“强堡垒”夯实基层党建基础,通过“争先锋”激发基层内生动力,确保党建引领的政治高度。必须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党建向基层治理新领域、新阶层、新空间拓展,确保党对基层治理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场域领导,确保党建引领的辐射宽度。必须完善党建引领社会参与的制度体系,坚持党建带群建、群建助党建。统筹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资源配置,支持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市场力量、居民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和服务,深耕党的群众基础,确保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力度。

 二是创新“ 赋能型” 的基层政权治理能力提升机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层政权夯实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要针对基层政权的能力短板和本领恐慌,坚持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负,激发基层“想干事”的愿望,赋予“能干事”的权利,提升“干成事”的能力。尤其要依法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加大基层政权在行政执行、为民服务、议事协商、应急管理、平安建设的能力建设。

 三是探索“ 共融型” 的基层治理协同机制。“共建共治共享”反映了基层治理的内在逻辑,从主体、路径、目标三个维度揭示了基层治理制度体系的要素构成。“共建”反映主体维度,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组织协调,回答了基层治理依靠谁的问题。“共治”反

  映机制维度,指通过“民主协商、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探索“硬治理”与“软治理”结合,“元治理”与“协治理”互动,“智治理”与“善治理”兼具,“精治理”与“微治理”相融,回答了基层治理怎么办的问题。“共享”反映价值维度,指通过基层治理实现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人人幸福安康的目标,回答了基层治理为了谁的问题。“自治法治德治”是基层治理的基本遵循。自治为基,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特征。法治为核,反映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上的保障作用。德治为要,反映了涵育基层民众美德善行,推动基层社会和谐有序运转,形成基层良好社会风尚离不开道德的有力支撑。“共建共治共享”激发活力,“自治法治德治”维护秩序,有助于加快形成活力与秩序同频,发展与治理共振的善治格局。四是加强“友好型”基层智慧治理平台建设。以高智能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高科技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从做好顶层设计、整合数据资源、拓展应用场景等方面入手,加快促进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深度嵌入基层治理,构建精细化服务感知、精准化风险识别、网络状行动协作的交互式基层智慧治理平台。尤其要高度关注基层智慧治理的便捷性、包容性、安全性和友好性,充分尊重特殊群体的行为习惯和生活需求,推行适老化和无障碍信息服务,提供线上线下互通互联的多样化服务渠道。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3. 完善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素结构 基层是一个生命体,不仅有空间表征上的层级、场域,也有时间序列的传统、变迁、发展。基层治理体系是涉及发展与治理、活力与秩序双向互动的系统性工程。其要素包括空间、规模、人口的适配性;规划、建设、管理的周期性;生产、生活、生态的宜居性;改革、发展、创新的驱动性;科技、文化、艺术的互动性;政府、社会、居民的协同性等。这就需要我们用“全周期”理念指导基层治理,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的过程中牢牢锚定基层治理的核心价值、关键环节和要素结构。

 一是坚持基层治理的“ 党建引领” 。明确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塑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体系,推动党的组织形态和治理形态的功能性、区域性和体系性有机统一,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基层治理系统,强化党群血肉相连、心灵相通。

 二是守护基层治理的“ 民生基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激发群众对基层治理的参与意识、认同意识,必须以保障改善民生为牵引,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民意、依靠民智、珍惜民力、实现民愿、赢得民心。造就人人都愿有序参与、人人都有成功机会、人人都享有幸福美好、人人都有归属认同的基层治理正能量。

 三是推进基层治理的

  “ 制度创新” 。基层治理面临工作压力大、群众诉求多、资源保障弱、队伍成长慢、解决问题难等一系列问题,既需要通过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破解现实难题,更需要通过流程再造、资源整合、能力建设突破机制瓶颈。既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保障社会活力,更需要通过高效能治理来维护社会秩序。面对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挑战性、差异性,地方各类基层治理实践证明:体制改革是基层治理有效性的原动力,机制创新是基层治理高质量的效能保障。要建立基层治理创新的容错机制、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干部群众的探索勇气、创新思维。进而提炼基层治理创新的中国范本、中国经验,提高创新实践的推广价值和示范效应。

 四是注重 基层治理的“ 可持续发展” 。基层治理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从“跟跑”到“领跑”,包括了学习模仿、试点改革、经验扩散、优化提升的成长周期。因此,我们既要系统谋划基层治理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实现路径、资源保障,保障基层治理体系的持续生命力,也要健全基层治理的服务标准体系、主体职责体系、绩效评价体系、质量监测体系,着力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推荐访问:XX县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治理 实施方案 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