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发展建议(9篇)

时间:2023-05-02 19:1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基层医疗发展建议

  

  基层卫生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基本医疗工作存在问题和建议

  1.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才配备不齐、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人才激励措施及流动机制不健全等。

  工作建议: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基础及绩效工资基数,是重中之重,吸引人才下沉。

  2.缺乏对乡镇卫生院职工的激励机制。尽管文件要求“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内部绩效工资的分配,应当向公共卫生服务和临床一线倾斜。”,医生没有明确的经济效益和工作任务,他们的工作压力小了,工作热情减了,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不愿收治病人,导致某些疾病原来可以在当地卫生院就能医治的,老百姓却花更多的钱到上一级医院求治,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这与分级诊疗制度相违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给医保基金造成巨大的浪费和压力。

  工作建议:建立市级或县级统一、完善的乡镇卫生院职工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体现按劳取酬、优劳多酬的分配原则,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落到实处。

  3.医疗风险大。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乡村两级医生医疗风险加大,医疗收入偏低,导致两级医生为患者看病的积极性下降。

  工作建议:

  政府应建立健全医疗风险保障制度,提高财政承担比例,推行法律顾问制,打击医闹,保护医护人员合法权益,构建合法合理诉求途径。

  4.

  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陈旧、老化,最近的设备还是2005年前匹配的,基层医疗机构自身由于政策的因素无力购置,设备长期得不到更新,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工作建议: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基层医疗机构的更新换代。

  5.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带来了新问题。基层医生、群众用药习惯与基药品种和规格之间不适应,且有的药物配送不到位,难以充分保障药品供应,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时会出现短期药品缺乏现象,而且药品价格虚高,群众反响比较大。

  工作建议:一是加大基层临床医生的基药使用培训力度,逐步建立适应基本药物制度的用药习惯。二是适当增加基本药物的品种规格和中标的药品厂家。三是降低药品网上指导价格。四是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用药需求的药品配送制度。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存在问题和建议

  1.信息化建设不完善,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不能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需求。

  工作建议:加快信息化建设速度,尽快完善公共卫生平台的功能,建立公卫信息平台个人版。

  2.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一是乡村医生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虽取得资格,仍属师从入伍,缺乏正规化的学习或培训。二是进出机制不畅,加之乡村医生执业环境固定等因素的影响,这支队伍基本上难以调整,新的进不来,老的退不出,更不愿退出,导致乡村医生整体素质难以提高。三是乡村医生待遇低,导致乡村医生不能安心在村卫生室工作。

  工作建议:一是建立完善的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乡村医生参保标准。二是加大政府投入,提高补偿标准,进一步落实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考虑县财政困难,逐步提高国家、自治区、市等各级补助水平。同时,建议参照“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的激励政策,鼓励大专学历以上、有执业助理医师证的人员到村卫生室执业,提高乡村医生整体素质。

  3.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标准的拆包方案,导致各地绩效不平衡。

  工作建议:建立市级统一的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及细则。

  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

  1.宣传力度还不够,部分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低。

  2.乡村两级医疗设施配置少、低,医务人员缺乏、业务素质低,导致居民对我们的认可度低,对家庭医生服务能力有所顾虑。

  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保政策不衔接,导致“初级包”、“中级包”无法正常开展。

  工作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微信等形式开展宣传,深入社区、乡村针对重点人群进行宣传,提高居民知晓率。二是强化乡村两级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三是加大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医疗设施。四是市级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具体实施细则以及考核办法,明确收费包县、乡、村三级医生服务费的分配额度,全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医保政策的衔接。

篇二:基层医疗发展建议

  

  关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新一轮医改以来,我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建立;县域综合医改制度框架初步形成;通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院校毕业生特招等方式使基层卫生人才瓶颈逐步得到破解;药品供应方面已允许基层医疗机构采购非基本药物。综合改革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是在看到成果的同时,一些现实的问题如基础防控措施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基础防控措施不足。群众最期盼的不是有病能治好,而是无病可治,防控是从源头上减少小病发生,控制小病向大病转化。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化低,前端免疫医疗预防体系的完善。

  二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缺医少药。基层首诊、双向分级诊疗制度仍受药品供应、信息不畅、远程医疗等的限制实施受到限制。

  三是市场需求多元化未能满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渐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对于广义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多层面的服务需求增大,加之老年康养产业的滞后,与老龄患者增多、就医不便的矛盾日益突显。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在防控、智慧医疗等方面进行重点推进。

  一是健全基层防控体系。加强医疗机构改革向基层延伸,健全基

  层防控体系,特别是加强村镇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使基层医疗卫生

  机构有能力承担预防、康复、医疗、保健、健康教育以及计划生育技

  术指导等重任;要坚持防治结合,做好长慢病的联防联控;落实基层

  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等政策,引导群众养成“小病解决在基层,大病转诊大医院”的就医习惯一是健全基层防控体系。加强医疗机构

  改革向基层延伸,健全基层防控体系,特别是加强村镇级卫生服务体

  系建设,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能力承担预防、康复、医疗、保健、健康教育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重任;要坚持防治结合,做好长慢

  病的联防联控;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等政策,引导群

  众养成“小病解决在基层,大病转诊大医院”的就医习惯。

  二是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专科医师提供技术支持的签约服务团队,向居民提供长期连续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加强社区全科医生培养,优化签约服务内涵,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政策,促进基层首诊;加强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接。引导居民或家庭在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医院。

  三是加强智慧医疗建设。建立“大健康+大数据+大服务”的健康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夯实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基础,建成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形成智能、便捷、高效、经济、共享的服务新模式,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更好满足不同类型群众的医疗需求。

  四是多元发展医养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驱动作用,统筹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等各方资源。

篇三:基层医疗发展建议

  

  加强江南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

  区政协课题组

  (2013年10月)

  为全面推进我区医疗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根据区政协常委会2013年工作安排,从3月初开始,区政协组成了由分管副主席、教文卫体委、教育卫生界别等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先后到医疗卫生单位、街道(镇)和周边县(市、区),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调研,在调研基础上,就加强我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医疗卫生发展现状

  全区共有市属三级综合医院1家,二级综合医院1家,公共卫生服务机构3家,专科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服务站52家。另有民营医疗机构、各类厂矿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医务室、村卫生室等112家。目前,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区的城乡居民和街道(镇)、社区(村),呈现出党委政府领导有力、主管部门积极努力、医疗机构齐心协力、医务人员尽心尽力的良好局面。江南区先后荣获浙江省卫生强区、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示范区等荣誉称

  —1—

  号。

  (一)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区委、区政府每年都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把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纳入民生工程。2009年以来,全区共投入27542.9万元用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项目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率100%,处于全市前列。基本形成了“城区10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我区自2010年10月25日起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全部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群众得到了实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让利11807.88万元。二是深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自2012年12月28日起,江南区4家区级公立医院,统一实施综合改革.综合改革以来,区级公立医院的门诊、住院均次费用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三)社区卫生服务内涵稳步拓展.一是探索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江南区自2010年起在全市率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构建了以全科团队为核心的服务新模式,出台了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为评估标准”的绩效考核办法,取得良好效果.截止目前,8家中心累计与3202户签订家庭服务约议.二是以创建为抓手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江南区8家中心拥有国家级示范中心1家,省级示范化中心4家,市级数字化中心5家。同时积极开展星级服务站的建设工作,目前拥有星级站31家,其中五星站5家,四星站15家,3星站11家.三是

  —2—

  推动智慧卫生建设.通过光纤改造,完成了区域影像会诊中心系统建设,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放射影像均传输至宁波市第九医院,经九院审核后出具报告,2012年度纠错率15%,大大提高了放射质控的水平.(四)中医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11年以来,大力加强中医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养中医人才,提升中医服务能力。2012年江南区政府把中医“治未病”项目列入到政府年度实事工程。至今,全区8家中心均设立治未病服务区域,配备体质辨识等治未病设备,建成“健康小屋"。进机关、企业、学校开展中医养生讲座、中医体质测评等系列活动,服务4千多人次,收到良好社会效果.(五)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一是全面启动“国家686项目”。截止2013年5月,我区共排查出1490位精神疾病患者,其中,重性精神病人941人,专项信息与国家数据网对接成功率93。92%。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了复核诊断、建档立卡,对有危险性行为倾向精神病患者进行监控,对贫困患者实施免费药物治疗。二是加大打非工作和医疗市场监管力度。自2011年以来,共受理非法行医举报32起,会同公安、计生、药监和各街道(镇),取缔非法行医窝点29起,没收药械50余箱(袋)、牙椅4张,汽泵5台,清牙器2台,价值43000余元。三是强化街道(镇)公共卫生工作。充分发挥三支公共卫生队伍的作用,编筑起了由社区(村)、学校(幼儿园)、企业参与的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网。四是稳步推进爱国卫生工作。以村庄保洁绩效评估试

  —3—

  点为契机,坚持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每月督查制度,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建设传播健康知识新阵地——《健康你我他》周播节目,推进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在全社会的广泛开展.二、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近年来,我区在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中取得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困难重重

  1。全科医生缺乏,影响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全科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多面手,他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病;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病人,根据病人各自不同的情况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医疗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力军.我区有注册全科医生224人,服务人群44.7万,每万人均拥有全科医生数5名,配置比例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但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一批注册全科医生从事了行政管理和其它辅助性工作,实际在岗的全科医生人数少,有的单位不到注册数的一半。实际在岗全科医生的缺乏,对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主要有:一是服务时间与群众求医不相适应。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部分服务站实行的是8小时上班制,与群众上班时间一致,为此群众意见很大。虽然区有关部门多次设想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都实行12小时服务制,但人力和财力无法保障。二是进村入户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不高。一方面在岗的全科医生对单位内基本医疗门诊服务

  —4—

  工作已趋满负荷,很难再抽出时间进村入户;另一方面随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必备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二年内新增了高血压监控且监控率要求达到80%、精神病要求全面监管、全体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等.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没有增加.工作任务与人员配备矛盾突出,做好进村入户的公共卫生服务难度大。在问卷调查的600位市民中有73.3%的人认为社区医生太少,邀请社区医生上门服务难度大。三是医生的业务水平提高难。人员紧缺,工作繁重,全科医生脱产进修提高机会减少,导致医生的业务水平提高困难。问卷调查中,有69。9%的人认为我区的社区医生技术水平不高,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表示不信任。

  2。住院条件不足,康复住院治疗无法落实。康复医疗是社区六大医卫服务内容(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随我区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慢性病和大病重病康复医疗需求量逐年增大,其中有许多患者需住院治疗,由于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慈城开设了21张可用于康复住院医疗的病床外,其它7个卫生服务中心都没有相应的住院条件,群众的病后康复住院治疗成了棘手的大问题。我区病后康复病人,有的继续留在大医院住院,造成大医院再度拥挤,同时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有的回家自我治疗,增加了患者的风险。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住院条件给群众造成就医的困难,群众有意见。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保黎医院撤消后,慈城群众之所以反响特别强烈,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群众病后康复住院治疗

  —5—

  无法就近落实,原保黎医院有150多张病床,平时入住率达70%以上,撤消后,大量的需住院治疗的群众单靠慈城卫生服务中心的21张病床,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3。经济收入不对称,影响了医卫人员工作热情。医疗卫生是个高科技、高风险、高难度的行业,医务人员须承受较大的工作精神压力,在这个特殊行业的医卫人员应该有与工作性质、业绩大小相对称的经济收入,然而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情况不容乐观。一是绩效工资基数低。前几年我区实施了绩效工资制,确定了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基数为7.3万,分别低于海曙、江东0.2万和0。6万,总收入比兄弟县(区)低.二是奖金考核系数小.在工资奖金分配考核指标中,奖金系数小,使奖金与工作业绩不成正比,有“做与不做、做多与做少差别不大"的“大锅饭”、“平均主义”之势.三是没有节假日加班费.由于医卫工作的特殊性,每蓬节假日,仍要安排一批医生和护士加班,但目前我区的医务人员没有相应的节假日加班费,节假日加班全凭奉献精神。经济收入偏低、奖金与风险、业绩及贡献大小不相称,已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有多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反映,近几年我区医务人员延时加班的少了,请假甚至请长假的多了;主动接纳病人的少了,对风险病人推萎的多了,各类消极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主任担忧,情况长持下去,基层医卫队伍将后继无人。

  4。投入不足,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正常工作.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基本药物并零差率销售。目前,我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基本药物55—6—

  种,并实行了零差价。长期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性为营利性事业单位,财政实行“差额拨款”,基本保证医务人员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但象设备经费、房屋维修经费等专项经费很少甚至没有。在医改之前的“以药养医”时期,当财政所拨的专项经费不足时,各医疗单位尚可用当年增长的营利来补充,收与支基本能平衡。实施“医药零差价”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创收渠道消失,营利性单位已渐步变成了以公益性为主的单位,但目前区财政拨款的方式尚未相应改变,因此造成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费的短缺,影响了正常工作。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部息业。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后,病人住院只需要交纳30元一天的住院费,无法抵支住院部的如设备、人员经费等日常支出,但财政又没有相应的专项经费补助,住院部无法正常运营而息业;二是公共卫生服务步履艰难。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中的化验、拍片等都需耗材成本,随着这类服务项目的增多和服务量的增大,各单位的耗材成本支出越来越大,而财政又没相应的专项经费,公共卫生服务步履艰难。三是中医服务进入误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服务项目本来仅限针灸、推拿、拨罐、中药熏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适宜技术服务。但近年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使单位经费收、支总体平衡,便把中医服务作为营利渠道,为了获利不惜冒医疗风险,大胆配处中药,开展中药治疗.据医保管理部门反映,有的医生甚至给市民配处保健品来赚钱,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服务进入了以营利为目的的误区。

  —7—

  5.部分医疗单位服务场所偏小,有的则业务量不足。按照上级有关“一个街道(镇)建立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村设立一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要求,我区已建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调研中我们发现慈城、孔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西草马路卫生服务站等场所偏小,慈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9万之多,在保黎医院撤消后,基本医疗任务大幅增加,并且慈城地域偏远,高龄化程度高,慢性病、康复医疗及住院治疗的患者特别多,2012年慈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数达36。9万人次,比九院多2。6万人次,而医院用房仅7.4千平方,是九院的四分之一,占地更小,是九院的十分之一,卫生服务中心内的挂号、配药大厅及门诊室等经常是人紧挤着人,医院甚至把走廊也予改造利用;国家级示范单位的孔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仅2。5千平方,是100个全国示范单位中规模最小的单位之一,各门诊室狭小,门口交通拥堵,院内院外停车难;西草马路卫生服务站日均服务170人次,由于场地偏小,患者经常站到室外大街上候诊。另外,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有部分社区(村)卫生服务站业务量不足,在慈城偏远村和个别城区的服务站日均服务量不到20人次,有的甚至不到5人次,效益很低.

  (二)传统的特色专科医院发展前景暗淡

  历史上我区有几个有一定名望的特色专科或专科医院,如光明眼病医院、儿童专科、肛胀专科、牙防所等,而今碰到了种种困难,特色不特,专科不专,发展前景堪忧。

  —8—

  1。光明眼病医院知名度下降.众所周知,光明眼病医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眼科技术处在全市的领先水平,其医疗范围不仅覆盖全大市,而且还辐射到大市以外的舟山等地,素有“海曙口腔、江东骨科、江南光明”的美称,市级医院眼科的领军人物大多是光明眼病医院培养出来的.但由于转制及拆迁等原因,如今的光明眼病医院规模偏小,骨干人员流失,业务受到冲击,在社会上的知名度逐步下降,与目前江东眼病专科(宁波眼科医院)渐渐倔起形成反差。在调研中大家对此意见很大也很集中。

  2。儿童医院发展潜力不足.小儿专科在市区内很有名望,在区外医务专家座谈时,盛赞我区的小儿医疗。本次的医改,把白沙卫生院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名的儿童医疗专科从原白沙卫生院剥离成立儿童医院。调研中发现儿童医院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它与白沙卫生服务中心、牙科所挤在一幢楼内,场地狭小拥挤,床位不足,许多住院患儿住在走廊过道上.二是专业名医生后继无人。许多患者是奔着个别名医而来,而名医数量少且快到退休年龄,名医生青黄不接,一旦这些名医退休,儿童医院将难以生存。

  3。牙防所“守"为先,肛肠专科逐渐被淡忘。牙防所作为老三区唯一的区级牙病防治机构,编制15人,目前在编9人,已近15年未新增人员,自负盈亏体制使员工产生了“稳、守”的思想,对发展前程也不乐观。有名的原人民医院的肛肠专科也逐渐被淡忘。

  —9—

  (三)医疗体系整体效益不高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的合作机制没有建立。自1997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相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分级医疗、技术互助和双向转诊(双向转诊大意为:下级医疗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病人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病人转至上级医院就医;反之,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后相对稳定的病人,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辖区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和大病重病首诊、转诊职能及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大医院集中力量从事疑难杂症、重大疾病的救治及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扶助。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双向转诊,使病人合理分流,从而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宁波市区内有一批如一院、二院、三院、李惠利医院等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事到今日,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这些大医院中,仅获得如新医生的上岗培训、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等少量的常规培训的帮助,对迫切需要的医疗技术扶助和病人双向转诊等合作尚未开展,而区属第九医院由于医疗技术力量及设备设施的局限性,尚无法承提上述重任,因此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不到大医院的深度的技术扶助,医疗水平无法提高;“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2.医疗信息无法共享。近年来,我区各医疗单位及区有关部门因工作需要建立了有关市民健康的信息库,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了大量精力建立了辖区内的市民健康档案,其中的许

  —10—

  多医疗信息,能为各医疗单位的对病人医疗和健康保健提供依据。由于未建立医疗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全区各医疗单位的医疗信息还处于一种各自采集、各自管理、独自享用的“孤立”状态,居民健康档案成为“死档”。妇幼、社区卫生、计生、急救等信息不能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病人到不同医院求医都需重新检查获取医疗信息,不仅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也降低了医卫工作效率。另外,市属大医院及九院等综合医院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也无法通过网络开展影像传输诊断和病情诊疗的医疗合作工作。

  我们通过调研,认为产生上述困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对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认识不足

  公共医疗卫生是公益性的事业,政府是主办者。宁波是现代化的沿海港口,市政府在老三区内建有一批医疗水平全省一流的综合医院,整体医疗实力强。但我区作为老三区之一,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目前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整体水平与城区的综合医疗水平有很大反差,与我区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不相适应。座谈中,有许多医务人员及基层干部认为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光明眼病医院、儿童医院出现的窘况,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对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他们反映,我区有许多干部对目前我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有一种自我满足感,认为近年建设成果巨大,与其它县(市)相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率等方面已

  —11—

  经名列前茅,存在“在财政相对紧张时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关建设可以缓一缓”的思想.(二)我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不够明确

  我区作为老三区之一,财政体制与江东、海曙一样,实行市、区分税制,属“半级”财政.面对特殊地域和特殊财政体制,我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该怎样发展?其目标和建设任务是什么?是与其它县(市)区一样,建设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都具全的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是根据地域位置、财政体制的特殊性及历史发展现实,由市、区两级政府各有侧重地共同建设城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长期以来,将有限的财力时而投向基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时而投向高端综合医疗,结果造成了现在的“基层基础不强、综合医院水平不高”的现状。

  (三)在特殊的医卫管理体制下向上级争取的力度不够

  在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体制方面,我区与其它县(市)区不同,只管辖少量的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卫机构,高端综合医院由市卫生部门直接管辖,各所高端综合医院都为市属医院。我区在高端综合医院布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高端综合医院之间开展技术互助、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等方面没有主自权,若要获得支持,都必须积极向市政府争取,与高端医院充分沟通协商,但目前我区出现的如高端医院少、未建双向转诊机制及技术扶助合作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我区在特殊的医卫管理体制下与上级沟通不到位,争取的力度不够。

  —12—

  三、加强我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

  1。突出认识的统领作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之一.大力发展公共医疗卫事业是构建美丽品质新江南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改善投资环境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城市转型,城镇化程度的提高,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而我们当前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实力还不能满足群众需要,“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我们要克服一些干部中存在的“差不多”思想,按照“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要求大力发展我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政府要统一认识,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原则,强化各级领导和部门责任,着力解决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长远建设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促进全区卫生事业发展。

  2。确定发展目标.我区要建设好与现代化的大都市相配套、与经济相适应、能满足群众需要的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应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及我区地域位置和财政体制的特殊性,确定我们的发展目标。我们的发展目标应该是:通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各级医疗机构的效益得到全面提高,—13—

  能够满足辖区内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逐步建成与现代化大都市相称的走在全市前列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

  3.明确建设任务。我区的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该与市政府的高端医疗体系建设相配套,充分利用市级资源,重点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的新型城市基层医疗机构,承担一般病、常见病、慢性病及大病重病的病后康复等基本公共医疗任务和“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扶持专科医院建设,鼓励民营医院发展。

  (二)加强基本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条件

  1。切实改善基层医疗单位的办院条件。一是涉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恢复住院部。针对我区群众常见病、慢性病、大病后期康复诊疗需求量大,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法接纳诊疗和无住院条件的实际,建议四个涉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恢复住院部,改善住院条件,开展住院诊疗服务,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尤其是慈城,我们建议按十二五规划中的要求,按高标准早日破土动工新建慈城卫生服务中心,并确保有足够的用房开设住院部。二是合理扩大部分基层社区(村)卫生服务网点规模。在城区人口密集、老年病患居多的地区,如西草马路服务点等,再增租用房,扩大医疗用房面积,并相应增加医务人员。三是扩建孔浦卫生服务中心,增大各医科室门诊室面积。

  2。加速引进和培育全科医生。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缺全科医生的实际,通过实施定向培养、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提

  —14—

  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充分利用市级医院的对口支援关系,选派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对口支援单位学习培训;聘请名医、教授开设专家门诊,以师带徒,传授技艺,提高基层全科医生的综合水平;在培养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高水平的熟练全科医生。按12小时服务制的要求配足全科医生,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

  3.建设全区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建议搭建全区统一的数字化、全区域、全业务、全人群、全功能的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把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下属各站)、九院、其它各医疗机构及与医疗卫生相关的行政部门都联片成网,并努力争取与市级医疗机构并网。为全体居民建立一套从生命孕育到终结的完整电子健康档案,向各医疗机构提供患者原始信息。开展网上卫生管理服务,卫生管理部门与各医疗机构之间开展电子化办公。各医疗机构之间开展医疗协作、业务整合等医疗业务,在网上开展医学影像传输诊断和病情诊疗的医疗合作,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患者医疗信息共享、政府管理信息共享,真正达到居民健康档案“记录一生、管理一生"的工作目标,提高管理效能。

  4.扶持专科医院建设。我区的几个特色专科医院是经大批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培育出来的,深受群众欢迎。特色专科医院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针对我区的几个特色专科医院目前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建议区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二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帮助解决用房问题.因在城区寻找工作用房单靠医院自身力量很难解决,建议区政府有计划地帮助解决三个特

  —15—

  色专科医院的用房问题,使他们分别拥有规模适中的工作场所。二是引进技术中坚力量.建议区政府用特殊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尤其是儿童医院更为紧迫.5。鼓励民营医院发展。民营医院是公益性医疗事业的补充,针对群众对医疗需求多层次及健康产业潜力巨大的实际,建议区政府对此作专题调研,制定相应的政策,用市场化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医疗卫生及健康保健产业,兴办民间医疗机构,增进我区医疗资源多样化,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三)增加投入,提高社区医卫服务能力

  建议区政府按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改变相应的财政投入方式,逐年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专项经费的投入。针对调研中所反映的与财政相关的又影响全局工作的几个问题,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耗材经费的问题、医卫人员绩效工资基数和特殊行业法定节日加班费的问题、医疗单位基础设施购置和维护经费的问题、住院部日常经费的问题等,建议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专项调研,在区财政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逐年增加投入,切实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常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提高社区医卫服务能力.同时随经费投入的大幅增长,建议区财政、审计、卫生部门加强对卫生经费的监管,开展财政投入绩效评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四)积极争取,加强沟通,努力获得更大的支持

  市和区二级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为促进我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针对现行管理体制的—16—

  特殊性,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向上级部门争取的力度,加强与市级高端医院的沟通,努力获得更多的支持。

  1.争取增建市属三级甲等医院。随着城市人口拆迁转入和将来机场的搬迁、二江南岸开发、安置房大量落成,洪塘、庄桥地块人口将激剧增加,但在我区区域内高端医疗资源稀缺,为此要求市政府在江南增建市属三级甲等医院.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市有关部门初步计划机场搬迁后在庄桥(机场)地块新建一所综合医院,但建设主体尚未明确。为此我们建议区政府对此予高度关注,并要求由市政府主建。

  2.建立社区与市级医院的业务合作机制.加强与市级医院的沟通,充分利用市级医疗资源,加强三方面的合作。一是建立业务培训机制。利用市级医院资源,开展对社区医卫人员特别是全科医生的业务培训,采用师带徒、挂职锻炼、集中培训、案例剖析、学术论坛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现有社区医卫人员的业务水平。二是建立名医定期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方便群众求医。三是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先进医疗服务模式。

  3。市妇儿医院北部分院增设综合医疗。原市属保黎医院撤销后,慈城片区综合医疗出现真空,对此,群众意见较大。所以建议区政府引起高度关注,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在新落成立的市妇儿医院北部分院兑现开设综合医疗的承诺。

  (五)加强医疗合作,改革创新服务模式

  1.探索“医疗联盟”模式。医疗联盟是指县(区)级二级医院

  —17—

  与上级三级医院和下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有内在利益联系、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分工协作的联盟,是实现“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新颖医疗服务模式,这种模式能将医疗机构之间的诊疗资源“打通”,患者就医时,可依据所患病情及危重程度,在“医疗联盟”内部灵活转诊。

  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建议建立两大医疗联盟:一是建立以九院为核心的医疗联盟,下联区内西部慈城、洪塘、庄桥、文教等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是建立以宁大附属医院(三院)为核心的医疗联盟,下联区内东部甬江、中马、白沙、孔浦等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二个核心医院都上挂省内外特色专科医院.省内外的特色专科医院利用核心医院的平台,定期开展特色专科门诊,而下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计划地输送病人。通过医疗联盟,实现双向转诊,使小病、常见病、慢性病、病后康复回归社区,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2.发挥九院、市妇儿医院北分院及其他专科医院辅助作用。九院是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的“龙头”医院,建议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承接上级医疗专家学术讲座及门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员培训并提供相应病人。二是利用医疗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疗技术扶助。在现有的专线影像纠错会诊基础上,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建成以后扩展到医疗方案、处方纠错会诊等医疗技术扶助。三是指派专业医生定期下基层门诊。让群众在家门口接受专业医生的诊疗,同时加强对社区全科医生开展技术交流,提高全科医生的水平。

  —18—

  市妇儿医院北分院不久将投入使用,开业后将是我区规模最大、医疗水平最高的以妇儿医疗为特色的专科医院,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积极主动上门挂钩,邀请高端专业医生来基层,开展以妇女、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卫生服务活动.区属专科医院要根据各自医疗专科特长,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眼科、口腔保护及科学育儿等专业讲座和身体检查,积极进行健康预防。使我区居民至少在这三个专科上能早预防、早治疗,有效降低发病率,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3.调整布局,改革服务形式。针对部分社区(村)卫生服务站业务量较小的情况,建议有关部门调整布局,改革服务形式。在网点布局问题上,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实地调查,做好疏导工作,对一些业务量较小的服务站予撤、并,提高服务效益,使布局更趋合理。在服务方式上,可以偿试设立流动医疗站的服务形式,组织一批有一定水平的全科医生和护士,定时到社区(村)卫生服务站开展巡回服务。服务时间上,在目前医卫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采取错时的办法,同时区有关部门积极配备人力,争取早日实现12小时医卫服务制,全面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

  —19—

篇四:基层医疗发展建议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事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卫生体系的重要任务。如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以下是一些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基层医疗服务队伍建设

  对于基层医疗服务的提升来说,优秀的医疗服务队伍是关键。因此,应该加强对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完善一系列医疗岗位的薪资收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岗位评价和职业晋升机制。

  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医疗服务设施和器材的配备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应该加强对基层医疗单位的配套建设,提高移动医疗设备和网络的覆盖率。

  三、打造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关键。应该加强对基层医疗服务的全面覆盖和联合发展,建立与患者相关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四、开展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活动

  开展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活动有利于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活动和宣传教育,鼓励居民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加强对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应该注重医疗服务的风险管理和证明建立,加强对医疗服务数据的监督和管理。

  信息化已经成为医疗服务的新趋势。应该加强对基层医疗服务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信息的管理和利用效率。

  总之,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需要一系列措施和政策的支持。只有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建设和质量管理等方面,才能真正实现基层医疗服务的全面普及。

篇五:基层医疗发展建议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然而,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医疗服务质量不稳定等。为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以下是一些对策和建议:

  1.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医疗设备和人员配备水平,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建立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政府应该加强对基层医疗服务的规划和管理,建立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3.加强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对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4.推广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模式。政府应该积极推广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5.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政府应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6.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监管和评估。政府应该加强对基层医疗服务的监管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7.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宣传和推广。政府应该加强对基层医疗服务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基层医疗服务的认知和信任度。

  8.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协作和合作。政府应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协作和合作,促进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9.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社区化建设。政府应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社区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

  10.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人性化管理。政府应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人性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温度和人情味。

篇六:基层医疗发展建议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及建议探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多。但是在实际发展中,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质量相对较差,不能够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影响到我国基层医疗事业的进步。本文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适合其发展的科学方法。

  标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管理;问题分析;方法研究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一般是指村卫生室、乡镇卫生员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能够更好的满足我国基层群众的医疗需求,实现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医疗改革在不断进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状况,可以更好的满足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1.1医疗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差,不能够满足我国基层人民医疗的需求。这些人员在进行医疗时,服务态度相对较差,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关心不足,没有做好自己相应的医护工作,最终可能会导致医患纠纷。除此之外,我国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大部分为公益性的,但是我国的补偿机制还不健全,医护人员的收入相对较低,这样就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对外人才的引进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他们一般年龄偏大,许多人都不具备医护人员的素质,在为患者看病时没有对患者进行检查,而是直接开方抓药,在治疗上没有明显的效果。这些都会影响到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降低我国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效率。

  1.2医疗设备简陋

  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发展相对较晚,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较为落后。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我国基础医疗设备的投入资金较少,设施配置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设标准不同,最终会影响到医疗结构的建设。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其设施状况更差,许多地方甚至没有医疗设施。有的医疗服务机构没有标准的房屋和基础医疗设备,大部分都是一些简单的医疗器具,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医疗需求。同时这些医疗过程也会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消毒状况,卫生条件等。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国家应该要加大对基础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建设良好的基础医疗服务环境,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

  1.3机构管理不科学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质量会影响到整个机构的服务质量,在今后发展中,需要重视其管理质量,最终实现基础医疗服务机构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医疗结构的管理中存在比较多的问题:第一,由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与其他医疗机构相比,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差,管理质量以及医护质量都难以和医院相比,许多服务机构都是空有医疗服务的名称。各地的基础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医院的退休人员,或者是学校刚毕业缺少实践经验的学生,中坚力量相对较少,这样会影响到医疗机构的管理质量。

  2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建议

  2.1提升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

  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要不断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我国基层医疗发展的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提升医护人员自身的医疗水平,进而满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首先基层医疗服务机可以指定培训机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服务意识,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意识,保证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质量。其次,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引进合作竞争机制,在竞争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掌握更多医疗知识,提升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除此之外,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还需要树立他们的自助学习意识,掌握更多的医疗知识,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实现自身的价值。

  2.2加强政府资金支持

  我国基础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质量相对较低,医疗设备不够充足,这样会严重影响到我国今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政府应该要为其建设提供更多的自资金支持,鼓励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建设的治疗水平。同时国家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提高社会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重视程度,制定更加科学的发展方案,促进我国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基层医疗知识的宣传,提高他们对基层医疗服务的认识,能够在今后医疗服务中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在资金到位后,管理人员应该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基层医疗结构的整体服务质量。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填平补齐、分级负责、激励先进”等原则,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环境质量,合理配置设备资源,最终达到我国基层医疗事业发展的目标。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工资水平,增加他们的收入水平,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终保证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2.3提高基层医疗管理质量

  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状况,管理人员需要制定科学的定编定岗机制,从而保证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要严格每位医护人员的岗位责任,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按照机构的实际需求,适当调配机构人员数量,能够充分满足当地群众的医疗服务要求。同时还要做好基层医疗单位的选拔和任用制度,可以公开招聘相

  应的管理负责人,竞争上岗,扩大人事管理,增加基层医护人员的收入水平,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基层医疗问题。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完善基层医疗人员的服务制度,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转变原有的服务理念,主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有效缓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减轻医院的工作压力。

  3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它的发展需要国家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从而保证这些机构的发展质量。同时它也需要完善自身的内部建设,加强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专业素质,从而更好的满足我国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设备短缺解决方案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6)

  :99-100.

  [2]邱拥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解决方案[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5(36)

  :78-79.

  [3]饶丽萍

  张玉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绩效工资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2,7(5)

  :63-64.

篇七:基层医疗发展建议

  

  关于完善基层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要求,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切入点,以分级诊疗与医联体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基层医疗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但是在具体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值得关注。

  一是医联体建设联体不联心。医联体中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需要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同时发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地方“拉郎配”现象严重,资源内在整合度不高,医联体内部利益互不兼容,工作流于形式。

  二是“药占比”考核过于注重“比”而不注重“药”。药占比指医院的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目的是减少不合理用药,减轻病人负担,是医改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医疗机构采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办法来应付考核,如大幅度提高不必要的化验和检查费用来做大“分母”,或让病人多次挂号分次开药的办法做小“分子”,从而变相地增加了病人的负担。

  三是财政补偿的激励作用没得到很好发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与绩效工资改革以来,“核定任务、核定收支、差额补助、绩效考核”的补偿模式已是各地基本的财政投入与补偿模式。“核定任务、核定收支”往往以上一年度收支为基数,由此造成“鞭打快牛”现象的普遍存在:能力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业务收入高,财政补助收入随之减少;相反,能力差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业务收入低,财政补助反而增加。

  四是分级诊疗的宣传、配套有待加强。有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1-10月全国大医院总诊疗人次为26.3亿,同比提高5.1%,出院人次数13920.8万,同比提高8.1%;同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为35.6亿人次,同比下降1.1%,出院人次3278.2万人,同比提高仅3.2%。可见当前更多的医疗服务仍然集中于大医院,分级诊疗的宣传、医疗设备的配套共享还做得不够,也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老九门

  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改善基层医疗机构考核,将重心放在合理用药、检查上。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工作主要集中在慢性病的控制与管理,其手术治疗与各类辅助检查项目相对较少,单纯考核“药占比”的意义不大。为此建议充分尊重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特点,重点考核合理用药,合理检查,不要与大医院一样实行“一刀切”。

  二、改善大医院医药分开模式,使之更切合分级诊疗需要。一是建议大医院取消门诊药房,保留住院药房和急诊药房,并保留因急诊、化验、手术、住院用特种专科所需的用药品种,限制慢性用药的品种与数量;二是建议涉及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所需要的相关药品全部配备于基层医院或社区医院,同时强化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全行业配套实行疾病临床路径、医保支付和医疗价格改革,重新设计医疗服务流程,让分级诊疗工作在制度上、内容上和形式上实现高度统一。

  三、改善财政补偿方式,引入激励机制。改革补偿方式,在“保基本”特别是保障好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的基础上,要创新机制,转变政府直接供给模式。一是坚持“养事不养人”,重点支持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对中医、精神病、传染病、职业病,妇女儿童等在投入政策上要适当倾斜。二是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探索建立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新机制。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发展

  等非经常性支出主要由财政专项安排,日常运行等经常性支出则通过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由政府或医保(个人)按标准付费购买。

  (弘利教育

篇八:基层医疗发展建议

  

  当前基层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期,宿松县围绕农村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运行情况这一课题,先后深入该县千岭、破凉等乡镇卫生院及新前、张庙、先觉等村卫生室和池州市东至县大渡口镇卫生院及麻石桥村卫生室等地开展专题调研。

  一、当前基层医疗改革基本情况

  医改后,乡镇卫生院实现公益性回归,超范围执业、超服务能力接诊的现象基本消除,大处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以药养医”的运行模式被打破。以宿松为例,全县22所乡镇卫生院和15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部通过省采购平台在国定和省定的584种基本药物范围内进行采购,基本药物零利销售,药品平均降价48%,乡镇卫生院次均门诊费下降33.38%,门诊药品比下降15.82%,住院药品比下降10.45%。

  全面推进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全员聘用、合同管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宿松乡镇卫生院199人被分流清退,453人纳入编制管理,新招录60人,编制管理达到51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73名,超过总数的90%,比改革前提高20%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岗多人少矛盾突出。以宿松县为例,该县共核定编制802个,目前聘任上岗513人,差额达到36%以上,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导致部分业务难以开展。基本药物限制、创收缺乏动力、医疗风险较大等因素导致乡镇卫生院“进人难”。二是基本药物范围偏窄。用药范围是国定和省定的584种基本药物,其中一部分已被临床淘汰,药物可用范围狭窄;部分疗效明显且有群众基础的传统药物未入选目录,导致患者不得

  不增加成本外出就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新的“就医难、看病贵”;在药品采购上,中标公司为节约成本,对量少地偏的基层机构申购药品延期配送,一些紧急性和季节性的药品配送不及时,影响治疗进程和医患关系。三是基层医疗设施设备落后。医改后乡镇卫生院创收能力大为减弱,宿松去年1-6月,全县乡镇卫生院住院6812人次,总费用768.7万元,今年同期4770人次,同比下降30%,总费用513.9万元,同比下降33%。原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产生的债务无力偿还,无法解决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投入资金,无法淘汰严重老旧设备,无力购臵新型医疗设备,导致许多常规检查无法有效开展。四是财政补助力度有限。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收入全部来源于服务性收费及财政补助,人均月工资1000元左右,少数山区仅600元。9项公共卫生服务实行均等化后,原可创收的二类疫苗变成了免费接种,上级卫生部门却视其为乡镇业务收入,导致乡镇卫生院收入虚高。五是村室人员布局不均。因无竞争,部分村医的服务质量和态度有所下降;因监管不到位,给个体行医留下生存空间;推行一体化管理后,村室数量和服务人群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少数偏远山区村因无村医无法建室;一些村室室员年龄老化,缺乏后续力量。

  三、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合理招录医务人员。一是加大对现有缺额人员分批招录力度;二是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调配要充分听取卫生主管部门意见,统筹平衡各地技术力量布局。三是要充分发挥卫生部门调控作用,集中资金,统一采购,逐步配齐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

  (二)完善财政保障机制。一是离退休人员工资、医保、住房公积金等费用财政足额预算;二是在岗人员工资足额预算,由主管部门按绩效

  考核办法拨付,建立按工作量补助的激励机制;三是财政部门在核定卫生院医改前三年的业务收入时,剔除因实行9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被取消收费的二类疫苗收入,保证财政补助到位。

  (三)规范绩效考核制度。在院、室、人之间,兼顾基本医疗和公共业务,通过工作数量、质量、出勤、医德医风等指标量化,打破项目补助的平均主义和地域垄断发放机制,建立完善合理考核机制。如村室补助可按完成人数补助,药品零差率补助可按平台采购额的15%确定。

  (四)统筹解决村室问题。一是对地广人多的村室允许一室多点,既方便患者,又可在村内形成良性竞争;二是提高村室补助标准,山区村室人口切线减少补助单位人数,提高乡村医生平均收入;三是打击非法行医,取缔违规药房;四是对村室网络、票据费用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助;五是在乡镇内各村室间调剂村医,实现人员优化配臵;六是建立村医进入退出和养老机制,分类精简,择优录用,将村医纳入企事业职工养老保险范围。

  (五)成立纠纷调解机构。现有的医疗纠纷处臵措施、赔偿标准等难以取得患方信任,极易出现过激行为,扰乱医疗秩序。建议由司法部门牵头组织各类专家,成立县级“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构。

篇九:基层医疗发展建议

  

  基层反映

  关于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

  今天,的为大家了一篇关于《:关于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议》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xx年5项重点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国城镇参保人数到达4.24亿人,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大局部地区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到60%,门诊统筹扩大到50%以上的地区。基本药物在50%左右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启动实施,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基层综合改革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

  但是在看到成果的同时,一些现实的问题如基层医疗机构的债务、补偿不到位、药品缺乏、专业人才匮乏、待遇偏低等问题也浮出水面。这些问题的改观需要一对一地解决。

  一、积极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债务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不少基层卫生院都在业务用房、人才配备等方面都投入大量资金,欠下了巨额债务,后来由于卫生院不景气,根本没有能力归还这局部债务,如今已成为乡镇卫生院的沉重包袱。

  乡镇卫生院是公共事业,历史债务政府应当想方法帮助解决。历史债务的问题不能拖,不能老是欠着,否那么乡镇卫生院连个医生都招不来。

  二、把村卫生室纳入医改补贴范围

  除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债务问题,村医的尴尬也不容忽视。在过去,村卫生室可以通过药品加成获得收益。如今,药品全省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实现了零差率销售,村卫生室失去了卖高价药的机会。

  我认为,应该把村卫生室纳入医改补贴的范围,毕竟这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末端。村民有些小毛病,不可能都去乡镇卫生院看病。首先还是要把村医队伍规范

  好、建设好,要有必需的执业资格和技术水平,这样才是对最基层的老百姓看病负责。在这样的前提下,要逐渐提高对村医和卫生室的补贴,现在还不够。

  三、缓解药品紧缺迫在眉睫

  “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新医改解决看病难的方案之一,而基层医疗机构暴露出的药品缺乏问题,或许无法落实新医改“医疗下沉”的目的。据我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用的基本药物大多只有100多个品种,不能满足群众就医用药需求,导致大量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

  基层医疗机构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乡镇卫生院,一个是村卫生室。村诊所并没有纳入目前的试点方案中。依照目前的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一般乡镇卫生院分管几个当地的卫生室,局部只是提供技术指导,有的也对卫生室所用的药品进行统一配送。

  四、尽快落实基层医疗机构补偿官场小说

  全国已有超过50%的基层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但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了较大收支缺口。

  如何巩固和扩大这一改革成果,是关系到全社会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大事。如不同步落实补偿政策,建立稳定的补偿渠道和补偿方式,势必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稳运行和开展,也将挫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从而直接阻碍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

  五、重视用人机制的创新和建设xx年以来,国家六个部门发了一个关于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规划,到2020年争取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这个举措很有积极意义。

  但是,在大力加强全科医生培养的同时,还应当重视用人机制的创新和建设,通过制定全科医生首诊制、签约制等政策,明确全科医生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还需要建立有效激

  励机制,在全科医生薪酬、社会保障、职称评定、岗位编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和岗位吸引力,如保证全科医生收入水平不低于大医院专科医生、将基层全科医生岗位纳入事业编制等,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全科医生岗位上来。

  建议经费强制配套,依政府行政事业费、土地出让金、房产税等地方政府收入或支出中,强制提取基层医疗费用。

  目前,村卫生室,普遍青黄不接。建议,年轻医生、护士强制进社区、进村卫生室锻炼一定年限后回调。

推荐访问:基层医疗发展建议 基层 建议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