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13篇

时间:2022-12-13 21:4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13篇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目录  目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13篇,供大家参考。

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13篇

篇一: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目录

  目录..................................................................................................................................................1

  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补救措施

  ...............................................................................1

  一、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

  二、提升企业内控能力做好全面风险预防

  ...........................................................................1

  三、完善企业内部制度的策略

  ...............................................................................................2

  四、快速有效的实现企业内控平衡管理的方法

  ...................................................................2

  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补救措施

  一、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职能不仅仅能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还可以预知企业存在的潜在风险,做到规避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但实际实践中,国内企业内控的不完善时刻阻碍着企业的发展步伐。下面我们就来谈下企业内控目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以供参考。

  1.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

  企业内控制度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作为内控的一种手段,时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还未能履行其职能。主要体现在:①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②大家对内部审计职能的理解存在偏差。

  2.企业对内控认识不足

  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内控制度还认识不足,在内控方面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还是以传统的管理理念来采取措施。另外部分企业虽建立了内控制度,但认为内控制度只是对企业某个或者某几个环节进行控制,并没有建立全面的、系统的、合理的控制制度。

  3.企业内控制度实施不得力

  国内部分企业虽制定了内控制度,但由于企业经营者对风险意识认识不足,对现有的风险评估还不足。没有具体的结合企业未来发展目标来制定具体、全面的内控制度。

  4.会计控制相对弱化

  从国内企业发展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会计控制弱化。会计的职能只是更多的体现在报账算账上,缺乏对企业内部财务的整体有效控制。

  因此,通过上述4点企业内控存在的不完善,希望对各大企业有参考性的帮助。另外企业也可以从内控管理中不完善的地方找出更好的完善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内部管理。

  二、提升企业内控能力做好全面风险预防

  要想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是不可少的。而且企业内控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并可随着企业经营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适时改进调整。但部分企业在内控方面还是存1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在一些问题,针对企业风险控制的举措问题,陆美管理咨询公司提出几点建议。

  1.企业应该不断的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和内部治理机构。避免一些企业存在“形备而实不至”及管理层的权责不明晰现象。

  ①设立完善的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管支持机构。

  ②杜绝企业管理层的领导者出现交叉任职,提高董事会在内控中的作用。另外还要推广和完善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使管理者更加的关注企业长远发展利益。

  2.企业要不断的完善内控管理体系,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贯彻及实施方案来加强内控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点:

  ①出台详细的内控应用指南。目前国内企业内控制度比较薄弱,在制度执行上没有丰富的经验,所以要想解决此问题,建议各大企业设计出一套详细且完善、操作性强的内控应用指南,对企业内控建设有大的帮助。

  ②强化组织领导,控制体系要从上到下推动。企业内控规范要明确要求高级管理人员在构建良好内部环境下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

  ③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操作规范。注意,要以内控规范为原则。

  三、完善企业内部制度的策略

  要想彻底的完善企业内部制度,必须要做到以下这几个方面。

  1.加大监督力度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活动不可缺少的,也是监督内部控制的重要力量。为此,企业要想让内部设计机构独立于其他的管理部门,要先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

  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健全的授权审批制度及企业组织结构,一定要形成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另外还需要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评价体系,进而推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制度制定的效果。

  3.深化对内控认识

  企业应该正确认识到实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树立良好且正确的内控制度意识。另外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思想,把内控制度作为企业重点项目来抓,这样才有可能排除一切故障。

  4.健全企业会计控制系统

  会计控制是重要的一支。只有建立合理、有效的企业会计系统,提供真实、完整、可靠的会计信息等,才能更好的为企业财务的运作、管理实现提供更好的分析策略,才能确保资金安全,更好的规避风险。

  四、快速有效的实现企业内控平衡管理的方法

  xx公司是一家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其实这家公司属于政府平台型公司,是由政府委员会下属的多个公司合并而来,其中经营性板块都是划转过来的。总体来说,由于部门和业务比较分散,出现了管理上理薄弱,业务进行缓慢且效率低等现象。为了解决此问题,企业实现内控的平衡管理很有必要。

  那,企业如何内控的平衡管理?不妨参考下述几点:

  1.体系设计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体系设计方面主要体现在:①有效的对。②利用一些有益的政策或者优惠制度来充分调动上下两个层面的积极性。其实具体来说,投资、战略、及方案制度实施等重大决策都集中于高层。

  2.运行保障

  全面预算体系实施之前,一定要先保证预算目标和战略目标一致性。其实企业在确定合理的指标后,要先加强预算反馈和预算监控及考核、激励等和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职能,避免全面预算沦为数字游戏。

篇二: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

  内部控制存在不足及改进建议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一单位内部未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气氛。

  气氛是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控制气氛是上层人员重视内部管理的体现。

  与公司制企业的组织结构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缺乏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决策方式为审批授权,将监管部门与执行机构纳为同一级别的部门,使得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束缚。

  内部人员缺乏重视,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清晰,仅将其视作与资金预算控制有关的财务工作。

  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不利于内部控制的高效进行。

  此外,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比较低效。

  尽管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也多存在着有章不循,有律不依的情况,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工作人员缺乏对内部管理活动的主动参与,配合积极性也不强,进一步造成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气氛不佳的现象。

  二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通常来说,一般单位组织需要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加以执行。

  但是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认为自身从事的并非是生产经营活动,其非营利性质的经济活动没有生产经营风险,因此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没有注意到其他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未能及时设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来应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事实上,行政事业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非常之多,如信息不公开造成的公信力丧失的风险、工作效率低下的风险等。

  但由于风险意识薄弱,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忽视了这些风险,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岗位的缺失会使行政单位难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无法有效防范来自单位内部、外部的各种风险,从而造成工作被动和运行经费的极大浪费。

  三内部控制落实不到位。

  内部控制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强调执行,将执行落到实处。

  行政事业单位要对日常运行中各个环节进行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为监管重点不准确、监管力度和相关政策的执行不到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等。

  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但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却存在着人员分配不合理、职能混乱的情况,单位部门之间缺乏制衡机制和协调机制。

  在经济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财务收支实行一支笔审批的现象时有发生,极易滋生腐败和谋私利等问题,同时也影响了决策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不利于单位内部的健康发展。

  此外,对票据的管理存在混乱,缺乏完善的工作流程,有些单位利用体制漏洞,采用假冒业务支出、白条抵库等方式挪用资金,造成资金管理的重大漏洞。

  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长期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对单位的经济预算与实际需求不符,经费浪费、利用低效等问题不断发生。

  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一立足实际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加强内部控制,首先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活动做到有据可依。

  第一,建立责任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各部门和各人的职责和义务,加强权力划分,使全体职工都能树立起高度的责任心,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中来。

  在责任制度中,要将职权和责任一一对应起来,做到失职追责。

  第二,健全监督制度。

  监督制度的建立,能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切实的落实,活动能收到真正的实效。

  健全监督制度必须要立足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做到以人为本,这样才能有助于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避免流于形式。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如果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效果,就需要在单位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使全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内部控制中,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合理的对策,保障其他要素的形成,调动起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管理层也要树立起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通过上行下效来确保内部控制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培训、教育等,来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全面优化内控环境,从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治理进度。

  三强化单位内部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对于每一个单位都非常重要,在具体的内部控制管理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要主动增强风险控制意识,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防控决策能力,通过科学举措和相关的制度措施等,来引导全体职工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

  强化风险管理,一是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前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单位实际情况,关注国内外宏观环境变换状况,以做到知己知彼。

  二是要提高全体制动积极参与内部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科学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职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三是要构建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控制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四是要加强事前控制,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同时,还要加强事中和事后风险管理,落实风险控制机制实施,这样将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是行政事业单位要尽快构建一套相适应的预警和应急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较好地处理突发问题,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快速、平稳、有序地发展。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制度。

  预算制度能提高行政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与效益,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同时,对于防止贪污腐败等问题,也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是要将预算涵盖的部门进一步扩大,将单位的所有财务收支都纳入到各部门的预算中,并严格预算调整和追加流程;其次是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全体职工积极参与预算管理,这样才能达到降本增效。

  再次是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责任预算结合起来。

  行政事业单位要增强法制意识,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办事,避免在资金利用中发生舞弊行为。

  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的管理,做到收支两条线,防止发生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或者给不法分子套取、挪用财政资金的机会。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还能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促进单位健康、良性地发展进步。

  三、结语综上所述,在深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应着力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激励全员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内部管理。

  尽快完善风险评估岗位的设立,尽可能减少单位损失。

  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其监管能力,加大监管力度,保障内部控制顺利进行。

  本word为可编辑版本,以下内容若不需要请删除后使用,谢谢您的理解

  篇一: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

  重症肺炎

  【诊断】首先需明确肺炎的诊断。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简单地讲,是住院48小时以内及住院前出现的肺部炎症。CAP临床诊断依据包括: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④WBC>10

  99某10/L或

  重症肺炎通常被认为是需要收入ICU的肺炎。关于重症肺炎尚未有公认的定义。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公布的CAP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将下列症征列为重症肺炎的表现:①意识障碍;②呼吸频率>30次/min③PaO25d、机械通气>4d)和存在高危因素者,即使不完全符合重症肺炎规定标准,亦视为重症。

  美国胸科学会(ATS)2001年对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主要诊断标准①需要机械通气;②入院48h内肺部病变扩大≥50%;③少尿(每日177μmol/L(2mg/dl)次要标准:①呼吸频率>30次/min;②

  PaO2/FiO2

  2007年ATS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制订了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新的修正。主要标准:①需要创伤性机械通气②需要应用升压药物的脓毒性血症休克。

  次要标准包括:①呼吸频

  率>30次/min;②氧合指数(PaO2/FiO2)20mg/dL)⑥白细胞减少症(WBC计数<4某109/L)⑦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100某109/L)⑧体温降低(中心体温<36℃)⑨低血压需要液体复苏。符合1条主要标准,或至少3项次要标准可诊断。

  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SHAP)的定义与SCAP相近。2005年ATS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制订了《成人HAP,VAP,HCAP处理指南》。指南中界定了HCAP的病人范围:在90d内因急性感染曾住院≥2d;居住在医疗护理机构;最近接受过静脉抗生素治疗、化疗或者30d内有感染伤口治疗;住过一家医院或进行过透析治疗。因为HCAP患者往往需要应用针对多重耐药(MDR)病原菌的抗菌药物治疗,故将其列入HAP和VAP的范畴内。

  【临床表现】重症肺炎可急性起病,部分病人除了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外,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意识障碍、休克、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其他系统表现。少部分病人甚至可没有典型的呼吸系统症状,容易引起误诊。也可起病时较轻,病情逐步恶化,最终达到重症肺炎的标准。在急诊门诊遇到的主要是重症CAP患者,部分是HCAP患者。重症CAP的最常见的致病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革兰氏阴性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其临床表现简述如下:

  ⑴肺炎链球菌为重症CAP最常见的病原体,占30%~70%。呼吸系统防御功能损伤(酒精中毒、抽搐和昏迷)可是咽喉部大量含有肺炎链球菌的分泌物吸入到下呼吸道。病毒感染和吸烟可造成纤毛运动受损,导致局部

  防御功能下降。充血性心衰也为细菌性肺炎的先兆因素。脾切除或脾功能亢进的病人可发生暴发性的肺炎链球菌肺炎。多发性骨髓瘤、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疾病均为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典型的肺炎链球菌肺炎表现为肺实变、寒战,体温大于39.4℃,多汗和胸膜痛疼,多见于原先健康的年轻人。而老年人中肺炎链球菌的临床表现隐匿,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的肺炎链球菌肺炎的胸部Ⅹ线表现为肺叶、肺段的实变。肺叶、肺段的实变的病人易合并菌血症。肺炎链球菌合并菌血症的死亡率为30%~70%,比无菌血症者高9倍。

  ⑵金葡菌肺炎为重症CAP的一个重要病原体。在流行性感冒时期,CAP中金葡菌的发生率可高达25%,约50%的病例有某种基础疾病的存在。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较普遍,死亡率为64%。胸部Ⅹ线检查常见密度增高的实变影。常出现空腔,可见肺气囊,病变变化较快,常伴发肺脓肿和脓胸。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为CAP中较少见的病原菌,但一旦明确诊断,则应选用万古霉素治疗。

  ⑶革兰氏阴性菌CAP重症CAP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约占20%,病原菌包括肺炎克雷白杆菌、不动感菌属、变形杆菌和沙雷菌属等。肺炎克雷白杆菌所致的CAP约占1%~5%,但其临床过程较为危重。易发生于酗酒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和衰弱者,表现为明显的中毒症状。胸部某线的典型表现为右上叶的浓密浸润阴影、边缘清楚,早期可有脓肿的形成。死亡率高达40%~50%。

  ⑷非典型病原体在CAP中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者占3%~40%。大多数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在非典型病原体所致CAP中占首位,在成人中占2%~30%,肺炎衣原体占

  6%~22%,嗜肺军团菌占2%~15%。但是肺炎衣原体感染所致的CAP,其临床表现相对较轻,死亡率较低。肺炎衣原体可表现为咽痛、声嘶、头痛等重要的非肺部症状,其

  他可有鼻窦炎、气道反应性疾病及脓胸。肺炎衣原体可与其他病原菌发生共同感染,特别是肺炎链球菌。老年人肺炎衣原体肺炎的症状较重,有时可为致死性的。肺炎衣原体培养、DNA检测、PCR、血清学(微荧光免疫抗体检测)可提示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存在。军团菌肺炎占重症CAP病例的12%~23%,仅次于肺炎链球菌,多见于男性、年迈、体衰和抽烟者,原患有心肺疾病、糖尿病和肾功能衰竭者患军团菌肺炎的危险性增加。军团菌肺炎的潜伏期为2~10天。病人有短暂的不适、发热、寒战和间断的干咳。肌痛常很明显,胸痛的发生率为33%,呼吸困难为60%。胃肠道症状表现显著,恶心和腹痛多见,33%的病人有腹泻。不少病人还有肺外症状,急性的精神神志变化、急性肾功能衰竭和黄疸等。偶有横纹肌炎、心肌炎、心包炎、肾小球肾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0%的病例有低钠血症,此项检查有助于军团菌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军团菌肺炎的胸部Ⅹ线表现特征为肺泡型、斑片状、肺叶或肺段状分布或弥漫性肺浸润。有时难以与ARDS区别。胸腔积液相对较多。此外,20%~40%的病人可发生进行性呼吸衰竭,约15%以上的病例需机械通气。

  ⑸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约占CAP病例的8%~20%,老年人和COPD病人常为高危人群。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起病可急可慢,急性发病者有发热、咳嗽、咳痰。COPD病人起病较为缓慢,表现为原有的咳嗽症状加重。婴幼儿肺炎多较急重,临床上有高热、惊厥、呼吸急促和紫绀,有时发生呼吸衰竭。听诊可闻及散在的或局限的干、湿性罗音,但大片实变体征者少见。胸部某线表现为支气管肺炎,约1/4呈肺叶或肺段实变影,很少有肺脓肿或脓胸形成。

  [6]卡氏孢子虫肺炎(PCP)PCP仅发生于细胞免疫缺陷的病人,但PCP仍是一种重要的肺炎,特别是HIV感染的病人。PCP常常是诊断AIDS的依据。PCP的临床特征性表现有干咳、发热和在几周内逐渐进展的呼吸困难。病人肺部症状出现的平均时间为4周,PCP相对进展缓慢可区别于普通细菌性肺炎。PCP的试验室检查异常包括:淋巴细胞减少,CD4淋巴细胞减少,低氧血症,胸部某线片显示双侧间质浸润,有高度特征的“毛玻璃”样表现。但30%的胸片可无明显异常。PCP为唯一有假阴性胸片表现的肺炎

  【辅助检查】

  1.病原学:

  ⑴诊断方法包括血培养、痰革兰氏染色和培养、血清学检查、胸水培养、支气管吸出物培养、或肺炎链球菌和军团菌抗原的快速诊断技术。此外,可以考虑侵入性检查,包括经皮肺穿刺活检、经过防污染毛刷(PSB)经过支气管镜检查或支气管肺泡灌洗(BAL)。

  ①血培养一般在发热初期采集,如已用抗菌药物治疗,则在下次用药前采集。采样以无菌法静脉穿刺,防止污染。成人每次10~20ml,婴儿和儿童0.5~5ml。血液置于无菌培养瓶中送检。24小时内采血标本3次,并在不同部位采集可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

  在大规模的非选择性的因CAP住院的病人中,抗生素治疗前的血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14%,最常见的结果为肺炎球菌。假阳性的结果,常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抗生素治疗后血培养的阳性率减半,所以血标本应在抗生素应用前采集。但如果有菌血症高危因素存在时,初始抗生素治疗后血培养的阳性率

  仍高达15%。因重症肺炎有菌血症高危因素存在,病原菌极可能是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革兰氏

  阴性杆菌,这几种细菌培养的阳性率高,重症肺炎时每一位病人都应行血培养,这对指导抗生素的应用有很高的价值。另外,细菌清除能力低的病人(如脾切除的病人)、慢性肝病的病人、白细胞减少的病人也易于有菌血症,也应积极行血培养。

  ②痰液细菌培养嘱病人先行漱口,并指导或辅助病人深咳嗽,留取脓性痰送检。约40%病人无痰,可经气管吸引术或支气管镜吸引获得标本。标本收集在无菌容器中。痰量的要求,普通细菌>1ml,真菌和寄生虫3~5ml,分支杆菌5~10ml。标本要尽快送检,不得超过2小时。延迟将减少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检出率。在培养前必须先挑出脓性部分涂片作革兰氏染色,低倍镜下观察,判断标本是否合格。镜检鳞状上皮>10个/低倍视野就判断为不合格痰,即标本很可能来自口咽部而非下呼吸道。多核细胞数量对判断痰液标本是否合格意义不大,但是纤毛柱状上皮和肺泡巨噬细胞的出现提示来自下呼吸道的可能性大。

  痰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各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大。痰液培养阳性时需排除污染和细菌定植。与痰涂片细菌是否一致、定量培养和多次培养有一定价值。在气管插管后立即采取的标本不考虑细菌定植。痰液培养结果阴性也并不意味着无意义:合格的痰标本分离不出金葡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就是排除这些病原菌感染的强有力的证据。革兰氏染色阴性和培养阴性应停止针对金葡菌感染的治疗。

  ③痰涂片染色痰液涂片革兰氏染色可有助于初始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其最大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并根据染色的结果选用针对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细菌的抗生素;涂片细菌阳性时常常预示着痰培养阳性;涂片

  细菌与培养出的细菌一致时,可证实随后的痰培养出的细菌为致病菌。结核感染时抗酸染色阳性。真菌感染时痰涂片可多次查到霉菌或菌丝。痰液涂片在油镜检查时见到典型的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有诊断价值。

  ④其他在军团菌的流行地区或有近期2周旅行的病人,除了常规的培养外,需要用缓冲碳酵母浸膏作军团菌的培养。尿抗原检查可用肺炎球菌和军团菌的检测。对于成人肺炎球菌肺炎的研究表明敏感性50%-80%,特异性90%,不受抗生素使用的影响。对军团菌的检测,在发病的第一天就可阳性,并持续数周,但血清型1以外的血清型引起的感染常被漏诊。快速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考虑抗病毒治疗。肺活检组织细菌培养、病理及特殊染色是诊断肺炎的金标准。

篇三: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

  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现状

  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内部控制规范适用范围虽然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内,但主要在企业单位实行,却没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度详细解释,而且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弱化,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2、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

  3、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内审机构大多与会计部门平行,依附于执行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

  4、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

  5、内部控制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影响比较大。

篇四: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

  内部控制存在不足及改进建议

  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一单位内部未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气氛。

  气氛是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控制气氛是上层人员重视内部管理的体现。

  与公司制企业的组织结构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缺乏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决策方式为审批授权,将监管部门与执行机构纳为同一级别的部门,使得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束缚。

  内部人员缺乏重视,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清晰,仅将其视作与资金预算控制有关的财务工作。

  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不利于内部控制的高效进行。

  此外,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比较低效。

  尽管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也多存在着有章不循,有律不依的情况,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工作人员缺乏对内部管理活动的主动参与,配合积极性也不强,进一步造成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气氛不佳的现象。

  二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通常来说,一般单位组织需要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加以执行。

  但是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认为自身从事的并非是生产经营活动,其非营利性质的经济活动没有生产经营风险,因此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没有注意到其他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未能及时设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来应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事实上,行政事业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非常之多,如信息不公开造成的公信力丧失的风险、工作效率低下的风险等。

  但由于风险意识薄弱,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忽视了这些风险,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岗位的缺失会使行政单位难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无法有效防范来自单位内部、外部的各种风险,从而造成工作被动和运行经费的极大浪费。

  三内部控制落实不到位。

  内部控制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强调执行,将执行落到实处。

  行政事业单位要对日常运行中各个环节进行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为监管重点不准确、监管力度和相关政策的执行不到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等。

  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但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却存在着人员分配不合理、职能混乱的情况,单位部门之间缺乏制衡机制和协调机制。

  在经济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财务收支实行一支笔审批的现象时有发生,极易滋生腐败和谋私利等问题,同时也影响了决策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不利于单位内部的健康发展。

  此外,对票据的管理存在混乱,缺乏完善的工作流程,有些单位利用体制漏洞,采用假冒业务支出、白条抵库等方式挪用资金,造成资金管理的重大漏洞。

  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长期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对单位的经济预算与实际需求不符,经费浪费、利用低效等问题不断发生。

  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一立足实际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加强内部控制,首先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活动做到有据可依。

  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合理的对策,保障其他要素的形成,调动起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管理层也要树立起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通过上行下效来确保内部控制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培训、教育等,来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全面优化内控环境,从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治理进度。

  三强化单位内部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对于每一个单位都非常重要,在具体的内部控制管理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要主动增强风险控制意识,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防控决策能力,通过科学举措和相关的制度措施等,来引导全体职工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

  强化风险管理,一是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前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单位实际情况,关注国内外宏观环境变换状况,以做到知己知彼。

  二是要提高全体制动积极参与内部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科学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职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三是要构建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控制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四是要加强事前控制,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同时,还要加强事中和事后风险管理,落实风险控制机制实施,这样将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是行政事业单位要尽快构建一套相适应的预警和应急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较好地处理突发问题,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快速、平稳、有序地发展。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制度。

  预算制度能提高行政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与效益,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同时,对于防止贪污腐败等问题,也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是要将预算涵盖的部门进一步扩大,将单位的所有财务收支都纳入到各部门的预算中,并严格预算调整和追加流程;其次是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全体职工积极参与预算管理,这样才能达到降本增效。

  再次是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责任预算结合起来。

  行政事业单位要增强法制意识,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办事,避免在资金利用中发生舞弊行为。

  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的管理,做到收支两条线,防止发生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或者给不法分子套取、挪用财政资金的机会。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还能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促进单位健康、良性地发展进步。

  三、结语综上所述,在深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应着力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激励全员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内部管理。

  尽快完善风险评估岗位的设立,尽可能减少单位损失。

  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其监管能力,加大监管力度,保障内部控制顺利进行。

篇五: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缺少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

  企业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不够科学合理,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不够清晰,不能有效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在不少企业中经常表现出习惯代替制度、信任逾越监督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少数人拥有凌驾于内控之上的特殊权力,负责监督的部门被边缘化,不敢行使其应有的监督权。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以后,虽然形式上也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远未达到内部权利制衡的效果。有很多公司内部董事长、总经理由一人担任;有的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成员由经理担任,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经理人员的作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受企业经理的直接领导,财务监督被架空。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运行,于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不可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专权独断、贪污腐败等现象产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秩序,是假数字、假报表出笼的重要原因之一。

  2、企业内控体系不够健全,制度较多,但缺乏系统性。

  目前,虽然我们国家一直在致力于内控体系建设,但由于市场经济还处在不断完善过程中,运行机制也不健全,内控体系尚不够完善,制度制订的虽然比较多,但是制度间缺乏有效衔接,甚至存在“互相打架”的现象。由于制度和业务流程结合得不够紧密,导致一些制度难以具体落到实处。

  3、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认知度较低。

  在国内,有不少的企业仅仅是把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认为内控是财务部门监督其他部门的职责,往往形成财务部门单枪匹马抓内控,却得不到其他部门协同配合和支持理解的被动局面。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认识上的误区、自身能力的限制、管理上的偏好等因素,都可能使企业部门之间的内控协同效果弱化。

  4、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不能统一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思想和意志,就不能激发其潜力和热情,就不能培育对企业的认同感,就不能形成卓越的执行力;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各种规章制度就不能够被更为有效的执行。

  5、企业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或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一部分企业虽设立了审计部门,但由于体制不顺,使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监督执行不力,权利缺乏制衡和监督,决策者只有权利而没有明确的责任。

  3、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在企业内部,信息的生成和传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所有的经营管理决策都建立在一种信息基础之上。如果一个企业内部没有一套良好的信息生成与传递系统,容易导致信息不真实、不及时,从而给高层决策带来困难,甚至导致决策失误。另外,由于当前企业系统更新换代很快,系统功能的复杂以及系统外部环境的复杂情况,都使信息系统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建立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是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4、合理分配内部控制的权力。

  要求根据企业目标和职能任务,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企业在确定职责分工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

  6、加强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当前,国有企业会计造假屡禁不止,归根到底是因为会计造假存在巨大的需求。虽然造假有风险,但会计造假带来的收益可能是几何级数放大,与造假被查后的违法违规成本相比,前者依然诱惑难挡。在“机会收益”与“败漏成本”间比较,是造假者决定冒险与否的关键,就实际情况而言,“压缩”财务造假的“机会收益”极具难度,而增加“败漏成本,是非常现实的遏止手段。要想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当务之急是加强外部监督,加大司法介入和惩治的力度,迫使相关人

  员增强责任意识,对企业施加压力,并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促使企业实施内部控制。

  内控制度设计应当以企业的工作环境做为依托,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人员安排,对内控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企业文化是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抓手,表现形式往往是系列规章制度及其落实。这些规章制度连同其他管理规范,甚至包括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要真正落实到位,因此必须努力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是在20世纪90年代腐败问题频频产生,才开始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研究。虽然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取得不小的成就。我们以下就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状况做个浏览:

  1986年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首次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的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做出了规定,以便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执业质量。该规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1999年颁布的《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体现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该法律明确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2000年11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招股说明书中专设一部分,用来说明其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

  性和有效性,并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做出报告。2001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规定会计师必须出具内部控制审核报告,在审计规范中明确了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要求。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用以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随后又相继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以及2008年7月起正式实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具体规范。

  我国很多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存在着内容不完整、设计不合理的问题。甚至有的企业只具有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如财务控制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经济合同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侧重于事中和事后控制,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很少涉及,比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而忽视对行为者的控制。同时,公司也还没有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企业管理者的产生依然具有很强的政府色彩,这样产生的管理者习惯于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治理”企业,而不是管理企业。大多数管理者还不习惯应用现代管理的控制方法,对下属人员的工作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很多公司要么没有内部审计机构,要么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还有些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规模、业务性质等实际情况,生搬硬套,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切实际,偏离控制中心。

  由于我国不同行业、企业内部控制的规制隶属于不同部门,内部控制的法规建设一直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

  提起内部控制,不少企业常常是挂在嘴上,却疏于落实。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层尚未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还未建立起合乎企业文化的管控理念,也有不少企业存在内控制度设计不合理、制度不健全或制度落实难的问题。

  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管理者存在严重的“长官”意识,没有控制理念,甚至不愿被控制;企业员工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内部控制的内容、标准、业绩评价等制定过程与员工无关。在这种内部控制文化中,员工被培养成为循规蹈矩、缺乏创造力的执行者,工作热情也被严重束缚。因此,内部控制理念需要转变:从“要我控制”向“我要控制”转变;从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转变;从经理层控制向全员控制转变。德勤2010年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68%)认为其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由于内部控制建设起步晚、时间短,企业缺乏专门的内部控制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没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多的是凭个人的主观想法去实施内部控制。因此,企业应加强专业培训,借鉴和吸收国际内部控制领域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实务经验,培养和造就具备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监控流程等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管理者存在严重的“长官”意识,没有控制理念,甚至不愿被控制;企业员工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内部控制的内容、标准、业绩评价等制定过程与员工无关。在这种内部控制文化中,员工被培养成为循规蹈矩、缺乏创造力的执行者,工作热情也被严重束缚。根据德勤2010年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68%)认为其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由于内部控制建设起步晚、时间短,企业缺乏专门的内部控制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没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多的是凭个人的主观想法去实施内部控制。

  由于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局限于控制和我没有关系,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没能真正的了解内部控制。因此,内部控制理念需要转变:从“要我控制”向“我要控制”转变;从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转变;从经理层控制向全员控制转变。因此,企业应加强专业培训,借鉴和吸收国际内部控制领域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实务经验,培养和造就具备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监控流程等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能够强化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1、完善企业控制环境。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只有十来年的历史,同西方几百年的市场经济相比,自我完善能力较弱,企业对政府依赖性较强,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对能动作用和主导作用,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企业内部也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企业内部控制所需的人才。

  2、进行全面风险评估。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然而,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没有形成风险意识,更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年代,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只有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降低企业风险,把握符合企业发展的机遇才是企业生存的硬道理。

  3、设计有效的控制原则。

  只有在控制主体及其控制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有效控制。要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管理控制方法是作为管理层对其他人的授权使用情况直接控制和对整个企业活动实行监督的一种方法,包括很多内容,如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各项计划、业绩与计划考评、调查与纠正偏离期望值的差异等,这些方法对于不同规模和不同复杂程度的企业均十分重要。

  4、建立广泛的信息与交流系统。

  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传递就是向企业内各级主管部门(人员)、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企业外的有关部门(人员)及时提供信息,通过信息交流,使企业内部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沟通导致的企业经营成本和社会监督成本的提高。同时,这些信息应当安全可靠、及时、可获,并能以前后一致的形式规范地被使用。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有效的交流渠道。加强信息传递者和使用者的知识储备,建立广泛的信息与交流系统,能够确保信息及时沟通,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5、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

  评审与监督是经营管理部门对内控的管理监督、内审监察部门对内控的再监督与再评价活动的总称。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被施以恰当的监督。监督评审可以是持续性的或分别单独的,也可以是两者结合起来的。主要应关注监督评审程序的合理性、对内控缺陷的报告和对政策程序的调整等,要不断地在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内控的总体效果,对

  主要风险的监督评审应当是企业日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内控系统应当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内审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部分,内审部门及其人员要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遵循风险导向原则、一致性原则、公允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成本效益等原则对企业内控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分析发现内控存在的缺陷,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提供保障;确保企业各项活动的合法合规性;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篇六: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

  内部控制存在不足及改进建议

  内部控制存在不足及改进建议

  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一单位内部未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气氛。

  气氛是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控制气氛是上层人员重视内部管理的体现。

  与公司制企业的组织结构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缺乏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决策方式为审批授权,将监管部门与执行机构纳为同一级别的部门,使得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束缚。

  内部人员缺乏重视,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清晰,仅将其视作与资金预算控制有关的财务工作。

  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不利于内部控制的高效进行。

  此外,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比较低效。

  尽管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也多存在着有章不循,有律不依的情况,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工作人员缺乏对内部管理活动的主动参与,配合积极性也不强,进一步造成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气氛不佳的现象。

  二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通常来说,一般单位组织需要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加以执行。

  但是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认为自身从事的并非是生产经营活动,其非营利性质的经济活动没有生产经营风险,因此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没有注意到其他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未能及时设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来应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事实上,行政事业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非常之多,如信息不公开造成的公信力丧失的风险、工作效率低下的风险等。

  但由于风险意识薄弱,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忽视了这些风险,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岗位的缺失会使行政单位难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无法有效防范来自单位内部、外部的各种风险,从而造成工作被动和运行经费的极大浪费。

  三内部控制落实不到位。

  内部控制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强调执行,将执行落到实处。

  行政事业单位要对日常运行中各个环节进行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为监管重点不准确、监管力度和相关政策的执行不到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等。

  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但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却存在着人员分配不合理、职能混乱的情况,单位部门之间缺乏制衡机制和协调机制。

  在经济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财务收支实行一支笔审批的现象时有发生,极易滋生腐败和谋私利等问题,同时也影响了决策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不利于单位内部的健康发展。

  此外,对票据的管理存在混乱,缺乏完善的工作流程,有些单位利用体制漏洞,采用假冒业务支出、白条抵库等方式挪用资金,造成资金管理的重大漏洞。

  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长期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对单位的经济预算与实际需求不符,经费浪费、利用低效等问题不断发生。

  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一立足实际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加强内部控制,首先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活动做到有据可依。

  第一,建立责任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各部门和各人的职责和义务,加强权力划分,使全体职工都能树立起高度的责任心,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中来。

  在责任制度中,要将职权和责任一一对应起来,做到失职追责。

  第二,健全监督制度。

  监督制度的建立,能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切实的落实,活动能收到真正的实效。

  健全监督制度必须要立足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做到以人为本,这样才能有助于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避免流于形式。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如果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效果,就需要在单位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使全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内部控制中,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合理的对策,保障其他要素的形成,调动起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管理层也要树立起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通过上行下效来确保内部控制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培训、教育等,来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全面优化内控环境,从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治理进度。

  三强化单位内部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对于每一个单位都非常重要,在具体的内部控制管理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要主动增强风险控制意识,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防控决策能力,通过科学举措和相关的制度措施等,来引导全体职工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

  强化风险管理,一是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前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单位实际情况,关注国内外宏观环境变换状况,以做到知己知彼。

  二是要提高全体制动积极参与内部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科学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职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三是要构建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控制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四是要加强事前控制,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同时,还要加强事中和事后风险管理,落实风险控制机制实施,这样将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是行政事业单位要尽快构建一套相适应的预警和应急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较好地处理突发问题,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快速、平稳、有序地发展。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制度。

  预算制度能提高行政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与效益,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同时,对于防止贪污腐败等问题,也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是要将预算涵盖的部门进一步扩大,将单位的所有财务收支都纳入到各部门的预算中,并严格预算调整和追加流程;其次是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全体职工积极参与预算管理,这样才能达到降本增效。

  再次是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责任预算结合起来。

  行政事业单位要增强法制意识,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办事,避免在资金利用中发生舞弊行为。

  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的管理,做到收支两条线,防止发生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或者给不法分子套取、挪用财政资金的机会。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还能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促进单位健康、良性地发展进步。

  三、结语综上所述,在深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应着力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激励全员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内部管理。

  尽快完善风险评估岗位的设立,尽可能减少单位损失。

  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其监管能力,加大监管力度,保障内部控制顺利进行。

篇七: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

  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但我国内部控制运用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内部控制运用环境不完善

  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引进我国较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还很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董事会中占绝大多数的当然是内部董事,而独立董事相比而言比例很低,并且大多数独立董事都是由政府或大股东推荐的,往往受到各种制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得董事会的投票决策往往都是大股东说了算。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股权分布过于集中也是一个问题。很多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国有股和国有法人占据绝对优势,这部分股票是不能流通的,这就导致了公司的流通股比例过小,严重影响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也制约着公司的发展。

  二、内部控制治理结构不合理

  按照制度的要求,在证监会的指导下我国上市公司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统一详尽的内控流程。目前我国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运用了内部控制,但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引进较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仍较薄弱,没有建立起比较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仅仅只是简单复制行业制度国际惯例或者法律法规,并非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没有针对性,使得内控制度缺乏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如果不能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企

  业财产安全、会计信息质量就得不到保障,可能阻碍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和其他内部控制、监管措施的实施。

  三、内部控制信息交流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是指上市公司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与经营管理有关的信息,并且在公司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传递与沟通,最终正确的处理信息。

  但是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大体是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信息的沟通不畅,企业管理者掌握着大部分资源,信息披露不规范并且不充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也受主要领导的制约,财务监督被架空。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交流机制存在严重的缺陷,阻碍了公司的信息传递和对信息的运用,影响了公司领导者的决策准确度,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不利。

  四、只注重内部控制理论,不重视实际运用效果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发展较快,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理论上的成就并不等同于实践上的发展。实践上的弱化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通病,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并提供了相应的内部控制理论作支持,但是由于公司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内部控制交流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内部控制理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相反,会阻碍企业的运行与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只注重内部控制理论不注重实际运用效果,会掩盖理论在实际运用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公司所

  适用的内部控制理论,不注重实际运用效果,只注重内部控制理论实际上就是犯了本本主义,脱离实际、生搬硬套,从而降低公司的工作效率,阻碍公司的进步与发展。

  五、公司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能力差

  上市公司对员工有着与日俱增的素质要求,但对员工的品质道德却未做要求,对员工是否能够胜任也未能进行评价,导致一些内部人员对公司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有些财务人员本身也不重视自身业务知识的更新和提高,致使一些本可避免的错误频繁发生,对公司的经济造成了损失,伤害了公司的信誉,阻碍了公司的发展。有些公司的领导由于受短期利益的诱惑,也有可能指使会计人员制造、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为自己获利。

  由于公司员工的素质较差,导致公司上下层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往往领导者一个人的错误就构成了公司整体的错误。再加上公司人员岗位培训少,能力与素质得不到提升,就更达不到与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水平。公司员工职业道德水平低也会导致在工作中出现弄虚作假等情况,会对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六、公司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有效,缺乏凝聚力,这是上市公司内控制度的薄弱点,严重削弱了公司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内部控制的运用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上市公司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上市公司在激励和约束机制存在

  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改革和发展。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的公司即使在良好的环境下也不能够保证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由于公司管理者的目标并非总是利润最大化,所以在不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下,公司管理者可能因为不满工作报酬,使得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影响,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而员工对报酬的不满意态度则直接影响生产。不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能够带动管理者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公司发展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落后于同行业其他企业。

  七、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完善

  内部监督是指单位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除了要转变公司管理者的管理观念之外,还要加强公司的审计制度,加强监督力度。

  目前的上市公司审计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审计的独立性差,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审计人员和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业务执行中的自主性得不到贯彻,就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是公司运行和外部决策的基础,会计信息的失真会严重影响公司的绩效;

  其次,公司人员安排不合理,审计人员没有直接受制于管理层,而是从会计和财务人员中抽调出来,由于审计部门没有直接创造公司财富的功能;最后,公司的监督力度往往不够,并且没有合理、科学的经营管理流程,公司的内部控制不能够及时反馈各个阶段的执行结果,不利于公司科学决策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变化,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由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使得内部控制的运行对上市公司的经济适应能力,以及生存发展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随着内部控制制度在上市公司中的深入运用,其他问题也会不断的显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内部控制在上市公司中运行时与各部门、各规章的磨合,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且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内控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停留在文字层面,内控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相对企业而言,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较低。虽然很多事业单位建立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历史原因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工作只停留在“纸上文章”和应付检查层面,未对执行和监管起到指导作用。甚至有些事业单位认为内控成本过高,

  造成单位办事手续繁琐,不利于运行效率提高,因而对内控的执行缺乏积极性。

  (二)缺乏高水准内控管理人员

  从整体来看,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的素质偏低,尤其在一些基层单位,内控知识缺乏,或缺少相应的内控经验,内控人员难以胜任工作,不能有效的实现内部控制所预测的效果,导致内控执行时缺乏必要的力度,使内控失效。

  (三)内控制度残缺,内控机构缺乏独立性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所规范的范围过于狭窄,导致制度成为摆设或者残缺的现象。此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构不具备独立性,我国事业单位所设立的内部控制机构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从目前来看,出于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控制的需要,事业单位一般将这项工作交由会计部门或者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负责。由于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要受到单位的限制,因此也不具备独立性。

  (四)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和审批制度执行不到位

  事业单位一些重要事项范围和职责权限没有明确界定,决策方式和程序以及议事规则不规范不清晰,没有建立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特别是在一些人员较少或较基层的事业单位,“家长制”作风严重,领导“一言堂”、“一支笔”审签。

  (五)日常业务运行与财务管理脱节,资产管理环节存在缺陷,不能及时为内控部门提供资产、资金的使用数据等第一手资料

  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只起到“核算”和“付款”的作用,对本单位业务上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参与较少,对相关业务的来龙去脉了解不多,导致单位财务和业务办理脱节,从而无法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和有效的内部监督;会计核算不及时,无法及时反映资产变化,应入未入、该销未销,导致账物脱节、存量不清。例如,有的个别单位建造的楼房已使用多年,工程支出仍挂在“在建工程”和往来账户中。

  (六)预算外资金监管不力,把预算外资金视同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

  由于事业单位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存在偏差,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统一的资金的管理制度,只实行简单的收支两条线方式,在资金管理方面形成不了齐抓共管的合力,管理效果不明显。

  (七)缺乏完善的内控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

  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未引起重视,很多单位依据规定建立了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内部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对控制失效现象严重的情况也未建立责任追究制。

  (八)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远滞后于需求

  分析目前的状况,无法量化投入产出比,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内控信息技术研发方面,从理论、方法、技术到产品都处于落后的状态。但有别于发达国家的是,我国的内控信息化建设有着更为强劲的需求。

  完善内控建设,打造科学有效的内控管理平台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强化单位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让单位的领导真是认识到内控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单位领导对内控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控制环境的好坏。同时,还要将这一意识贯彻落实到全体员工的工作中,并与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全体职工在管理层的引导下,应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对内控工作进行监督、反馈,以调动单位各个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承担内部控制责任的意识。

  (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内控机构的权威性与独立性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众多规章制度息息相关。事业单位在健全内控制度的同时,还应完善与之相关的其他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现。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强化内控制度的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的有效程度定期作出评价,在发现问题时,应及时纠正。

  (三)建立完善的集体决策和议事机制

  事业单位的决策权应该受到相关机构的监督,比如,事业单位应对重大事项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并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在经过必要的

  研究论证程序后,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最终决策应通过党组会、办公会或部门与科室联席会讨论决定。事业单位采用集体决策制,可以有效的规避错误和风险。

  (四)加强财务管控和业务过程的协同,强化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应把业务过程和财务管控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财务控制渗透到业务活动的每个环节,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业务过程中的舞弊。

  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组织专门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对盘盈、盘亏、报废、损毁固定资产要查明原因,视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事业单位应依据清查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内控制度。小型事业单位要设立专门的岗位,配备专、兼职的人员管理财产,大型事业单位要设立专用设备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的管理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负责专用设备的验收和日常的设备维护以及报废设备的技术鉴定。

  (五)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监管,健全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在将预算外资金缴入财政账户的同时,也关心相关财政部门让它支多少、怎么支的问题,这就决定了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机制要与支出机制的建立相联系。事业单位在收入方面,要合理合法;在支出方面,应体现以收定支,核定支出基数,并借鉴预算内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建立一整套的开支标准、考核依据及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

  制,确保专款专用,对不合理的支出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堵塞漏洞,防止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六)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工作,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应由事业单位全体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共同利用系统化的方法来进行。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中,首先,应设立全面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全面渗透到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的全过程,涉及所有业务和全体人员;同时,评价指标要以事实为基础,指标结构科学、清晰、合理,评价指标要具有独立性,保证评价各个环节独立。对内部控制制度自我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结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点制定改进措施。

  (七)紧跟时代脚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动内控建设

  事业单位不能与现代化相脱节,要紧跟时代变化,大力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结合现代化技术,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朝着现代化、科学化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八)选拔合格人才,强化内控人员业务能力

  事业单位在设立健全的内控机构后,配备的人员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同时还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事业单位应成立一支应变能力强且专业技能扎实的人才队伍,并对此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或者专业进修,加强他们对风险的分析、应对能力,以及面对全新业务时的分析

  和应用能力,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意识,成为“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

篇八: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

  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内部未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气氛。气氛是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控制气氛是上层人员重视内部管理的体现。与公司制企业的组织结构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缺乏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决策方式为审批授权,将监管部门与执行机构纳为同一级别的部门,使得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束缚。内部人员缺乏重视,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清晰,仅将其视作与资金预算控制有关的财务工作。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不利于内部控制的高效进行。此外,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比较低效。尽管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也多存在着“有章不循,有律不依”的情况,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工作人员缺乏对内部管理活动的主动参与,配合积极性也不强,进一步造成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气氛不佳的现象。(二)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通常来说,一般单位组织需要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加以执行。但是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认为自身从事的并非是生产经营活动,其非营利性质的经济活动没有生产经营风险,因此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没有注意到其他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未能及时设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来应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实上,行政事业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非常之多,如信息不公开造成的公信力丧失的风险、工作效率低下的风险等。但由于风险意识薄弱,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忽视了这些风险,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风险评估岗位的缺失会使行政单位难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无法有效防范来自单位内部、外部的各种风险,从而造成工作被动和运行经费的极大浪费。(三)内部控制落实不到位。内部控制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强调执行,将执行落到实处。

  行政事业单位要对日常运行中各个环节进行的监督和管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为监管重点不准确、监管力度和相关政策的执行不到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等。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但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却存在着人员分配不合理、职能混乱的情况,单位部门之间缺乏制衡机制和协调机制。在经济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财务收支实行一支笔审批的现象时有发生,极易滋生腐败和谋私利等问题,同时也影响了决策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不利于单位内部的健康发展。此外,对票据的管理存在混乱,缺乏完善的工作流程,有些单位利用体制漏洞,采用假冒业务支出、白条抵库等方式挪用资金,造成资金管理的重大漏洞。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长期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对单位的经济预算与实际需求不符,经费浪费、利用低效等问题不断发生。

  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立足实际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加强内部控制,首先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活动做到有据可依。第一,建立责任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各部门和各人的职责和义务,加强权力划分,使全体职工都能树立起高度的责任心,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中来。在责任制度中,要将职权和责任一一对应起来,做到失职追责。第二,健全监督制度。监督制度的建立,能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切实的落实,活动能收到真正的实效。健全监督制度必须要立足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做到以人为本,这样才能有助于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避免流于形式。(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如果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效果,就需要在单位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使全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内部控制中,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需

  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合理的对策,保障其他要素的形成,调动起全体职工的积极性。管理层也要树立起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通过上行下效来确保内部控制效果达到预期目标。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培训、教育等,来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全面优化内控环境,从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治理进度。(三)强化单位内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对于每一个单位都非常重要,在具体的内部控制管理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要主动增强风险控制意识,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防控决策能力,通过科学举措和相关的制度措施等,来引导全体职工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强化风险管理,一是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前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单位实际情况,关注国内外宏观环境变换状况,以做到知己知彼。二是要提高全体制动积极参与内部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科学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职工的风险管理意识。三是要构建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控制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四是要加强事前控制,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还要加强事中和事后风险管理,落实风险控制机制实施,这样将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五是行政事业单位要尽快构建一套相适应的预警和应急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较好地处理突发问题,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快速、平稳、有序地发展。(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制度。预算制度能提高行政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与效益,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同时,对于防止贪污腐败等问题,也有积极的作用。首先是要将预算涵盖的部门进一步扩大,将单位的所有财务收支都纳入到各部门的预算中,并严格预算调整和追加流程;其次是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全体职工积极参与预算管理,这样才能达到降本增效。再次是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责任预算结合起来。行政事业单位要增强法制意识,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办事,避免在资金利用中发生舞弊行为。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的管理,做到收支两条线,防止发生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或者给不法分子套取、挪用财政资金的机会。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还能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促进单位健康、良性地发展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深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应着力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激励全员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内部管理。尽快完善风险评估岗位的设立,尽可能减少单位损失。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其监管能力,加大监管力度,保障内部控制顺利进行。

篇九: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所谓内部控制度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制度,它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内部控制的职能不仅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与指挥进行购货、销售、生产等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还包括为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或设置的各项规章制度。因此,捏不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证企业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会计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贯更好地彻执行会计法规制度.为了加强和规范会计工作,国家制定发布了一系列会计法律、法规,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和从事会计管理的基本依据。这些会计法律、法规作为“统帅”只是国家意志的原则体现,而作为“主体”的行业财务制度,也只是对不同行业行使不同调控手段的体现,不能解决各个单位千差万别的具体财务问题。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在不同单位的具体化,它能把国家有关会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单位理财意志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国家法律、法规的必要补充,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二是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会计工作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依法执行。从1996年以来进行的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情况看,有些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混乱,财务收支失控,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也对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另外,从建国以来发生的极其重大的会计人员贪污案中也可以看出,会计人员之所以能贪污巨款,都是与单位会计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使内

  部会计管理制度的程序、方法、要求等制度化、规范化,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有序,才能保证会计工作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有利于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1993年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后,会计管理制度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会计管理制度通常认为有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会计法律,即《会计法》;第二层次是会计行政法规,如《总会计师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第三层次是会计规章,如行业会计核算制度等;第四层次是单位根据会计法规、制度要求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很显然,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新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仍然是会计管理制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产物,加强内部控制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四是有利于改善企业经济管理。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职能性管理工作。制定一套规范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参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使会计工作渗透到企业承包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不仅有利会计工作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更有利于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在了解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外,同时对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人是观念创新的根本和灵魂,企业制定经营目标,设置核算机制,都必须依靠人的创造性工作。我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理念最鲜明、最重要的标志。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依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企业领导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关键。企业领导者内部控制的随意性往往会限制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亚细亚关门、“广东国投"破产,都与领导者不重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关。反之,企业领导者注重内部控制,注重对企业员工的研究,尊重员工的心理需求,强调沟通和管理交流,便能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就能促进整个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的影响,我国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一直与内部控制的基础十分薄弱.单位负责人行政干预各项工作,致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发挥监督职能。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1)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学习不够,认识跟不上制度的发展要求。(2)大多数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重视不足。即便建立了一些制度,但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的现象很重,和具体需要差距很大。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他是企业的灵魂,在内部控制中期着关键的作用。他们的经营理念是把管理与独断混为一谈,没有风险防范意识,管理粗放,任人唯亲,滥用职权,属于内部监督,特别是对关键控制环节和重要岗位随意安排亲信,造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确实和形同虚设;遵循科学管理理念,遵守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企业存亡的关键.(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比较零散,且条块分割,有些相互重复甚至相互矛盾。从总体上来看,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主要有以下原因:(1)是内部控制组织机构不健全,把执行业务规章制度完全等同于加强内部控制。自我规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内部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以至于制定的内部控制失控。(2)是偏重事后控制。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多是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缺少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3)是重钱财等有形资源的控制,轻人力资源、信息等无形资源的控制。(4)是内部控制职责、考核的奖惩标准不明确,稽核范围有限,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执行的好坏也缺乏一个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三)管理人员水平有限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智慧,扎实的企业内部基础工作,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实施内部控制的保证。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只能局限于数据或事实本身,而不能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给管理层提出有意义的建议、改进措施。不能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自己工作认识不足等等。现代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对数据管理的要求更高、更准.从经营决策的提出、计划指标的制定,直到考核、分配,都必须要求以数据为依据。目前多数企业已经实现管理电算化,但不少管理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文化素质偏低,都影响其管理监督职能的发挥。

  (四)内部控制的实施和监督不规范

  仅靠内部监督制度本身还不能发挥管理效能,切实实施并严格按制度办事,并在运行过程中适时加以审计和评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效能的目的,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但几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重人治轻法制,把人情关系至于公司利益之上。许多单位虽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但是却不能有效的落实,同时也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实施,内部控制不能行之有效,形同虚设.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稽核的范围有限,缺乏完整性、全面性,缺少一个奖赏有度的奖惩制度.有的企业虽然也设立一些奖惩制度,但执行过程中缺乏力度,致使部分人员认为执行与否无关紧要,加之缺乏相应的检查、考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得力机构,从而削弱了员工执行内部控制的自觉性。同时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不健全,各职能部门之间、个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督导,导致各职能部门各成体系、各自为政。

  (五)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将会面对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法律风险、管制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电子商务等。在诸多风险中,大多数企业最主要的风险是营运风险.但不管是什么风险,企业都应该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管理,但我国企业缺乏的就是这种机制,往往出现盲目扩张等风险。

  三、应采取的措施

  (一)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内部控制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领导是关键。从近几年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调查来看,企业领导者法制观念淡薄,追求局部利益而违法违纪,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的占很大的比例。为此,《会计法》对企业领导者的会计责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也再一次强调“单位负责人对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同时,一个富有魅力和影响的企业领导,自然会把全体人员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反之,就会人心涣散,更谈不上团队精神了.威望取决于领导的人格、品德和思想修养;知识、经验、胆略、才干和能力状况,是否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能否全身心的投入事业;能否公平、公正待人。因此要求企业领导要不断的学习,掌握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更新、发展。同时要提高学法、守法、执法的自觉性,遵守各项内控制度。

  (二)设立有效的控制活动

  1、职责分离.

  职责分离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于企业的一切交易或事项都应严格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地划分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2、工作流程。

  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使每一个人的工作能自动地相互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从而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对每一个岗位设计工作流程图的办法,在工作流程图中明确规定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以及正确进行工作的结果等。工作流程图设计的目的应达到使管理的过程标准化,也就是说,要能够达到让不同的人按照工作流程图去做同样的工作,得到的工作结果将是相同的。

  3、票据与记录控制。

  票据是证明交易发生的证据。实行票据保管、收款与会计记录人员的岗位分离;对所有票据进行预先编号,所有作废的票据都要妥善保存,对已经使用的票据由会计人员进行定期消号,并及时与票据保管人员进行核对,以防止交易漏记或重复记录现象,保证全部收入、结算款项等能够及时准确入账。

  4、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

  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主要是指限制接近资产和接近重要记录,以保证资产和记录的安全。保护资产和记录安全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实物和技术防护措施.比如,将存货存入仓库以防偷盗,如果这一仓库由胜任的职工管理,还能够减少存货的残损;对凭证和记录进行实物安全保护,能够有效降低由于凭证和记录的丢失而重新建立所需支付的成本。在采取电算化核算的情况下,每个岗位只能使用自己设置的密码接触由自己负责的数据,复核岗位只能进行数据查询和复核,而不能具备修改已经形成数据记录的权限。

  5、绩效考评.为了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应实施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激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控制的主观能动性。各部门通过定期举行绩效考评会议,作为对其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事后控制,不仅可以总结一定时期的工作成果,同时也是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过程。通过绩效考评,配合一些必要的奖惩措施,将部门的工作目标与个人工作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部门的工作目标也将通过个人工作目标的实现而达到。

  (三)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强化内部审计

  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在科学的内部控制组织框架中,内审机构应是独立于财务部、人事部的一个独立部门。它应直接对监事会负责,如有必要,遇有重大的内部审计事项或企业内部发生重大的违规、违法事件时,还可直接向股东大会及其常设机构董事会报告。在企业内部监督机构中,内审部门应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以保证内部审计报告能引起管理当局的足够重视。针对内审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处置意见,应及时予以研究并给予反馈,这样才能保证在科学、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下,最大力度的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不论是经营层或是其他控制人员发现了内控的缺陷,都应当及时地向适当的管理层报告,并使其得到果断处理,要树立全员控制意识,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促进企业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内控制度提供建设性建议,实现预期达到的内控水平。

  (四)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内部控制是一项综合管理活动和系统工程,涉及组织、人事、业务等方面。真正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建立在遵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企业文化基础上。要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自律性,增强自觉性。内部控制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制度设计的完善,更有赖于工作人员的素质,企业不要把职业道德和诚实守信看作是空洞的教材,领导应根据企业价值取向引导员工正确树立价值观念,强化职业道德和反腐倡廉的意识,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健康的企业文化营造一个诚信的环境,尽量减少欺诈诱导因素来避免内控失效。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五)建立健全内控框架,加强风险评估

  企业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内控框架,从控制环境入手,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加强董事会的职能及其独立性;提高管理者素质,转变管理者理念,凭借经济市场的竞争,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行政指定管理层;鼓励塑造企业文化,加强管理者和员工激励机制,明晰权责.企业还应在经营过程中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风险逐步增大并更具有不确定性,企业必须设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以确认企业的风险因素,如资产风险、信息系统风险、兼并重组风险、经营活动风险、内外环境风险等,要加强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及早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领域和重要程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企业既有防错防弊,又有促进经营管理效果的作用;能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及时发现工作漏洞。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要在认真总结、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手续齐全、业务分工合理的制约方法,切忌过于繁琐,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我国已加入WTO,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也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有娣,《冶金财会》,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1).2、孙健。徐辉。《培育学习型核心员工》[J]。农村金融研究,2006,(4):9。

  3、孙永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9月1日。

  4、龚杰、方时雄:《企业内部控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1日.5、王军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与实务》,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5月1日。

  6、赵晓红.《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J]。财务与会计,2003,(5):23.7、孙丽娜。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探讨[J].现代农业,2008,(09)

  8、田朝阳。

  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7)9、李兴华.论企业内控制度.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10、陈铃.关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思考.《会计研究》,2005。8。

篇十: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

  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分析措施

  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内控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停留在文字层面,内控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相对企业而言,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较低。虽然很多事业单位建立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历史原因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工作只停留在“纸上文章”和应付检查层面,未对执行和监管起到指导作用。甚至有些事业单位认为内控成本过高,造成单位办事手续繁琐,不利于运行效率提高,因而对内控的执行缺乏积极性。

  (二)缺乏高水准内控管理人员

  从整体来看,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的素质偏低,尤其在一些基层单位,内控知识缺乏,或缺少相应的内控经验,内控人员难以胜任工作,不能有效的实现内部控制所预测的效果,导致内控执行时缺乏必要的力度,使内控失效。

  (三)内控制度残缺,内控机构缺乏独立性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所规范的范围过于狭窄,导致制度成为摆设或者残缺的现象。此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构不具备独立性,我国事业单位所设立的内部控制机构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从目前来看,出于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控制的需要,事业单位一般将这项工作交由会计部门或者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负责。由于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要受到单位的限制,因此也不具备独立性。

  (四)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和审批制度执行不到位

  事业单位一些重要事项范围和职责权限没有明确界定,决策方式和程序以及议事规则不规范不清晰,没有建立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特别是在一些人员较少或较基层的事业单位,“家长制”作风严重,领导“一言堂”、“一支笔”审签。

  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只起到“核算”和“付款”的作用,对本单位业务上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参与较少,对相关业务的来龙去脉了解不多,导致单位财务和业务办理脱节,从而无法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和有效的内部监督;会计核算不及时,无法及时反映资产变化,应入未入、该销未销,导致账物脱节、存量不清。例如,有的个别单位建造的楼房已使用多年,工程支出仍挂在“在建工程”和往来账户中。

  (六)预算外资金监管不力,把预算外资金视同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

  由于事业单位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存在偏差,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统一的资金的管理制度,只实行简单的收支两条线方式,在资金管理方面形成不了齐抓共管的合力,管理效果不明显。

  (七)缺乏完善的内控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

  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未引起重视,很多单位依据规定建立了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内部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对控制失效现象严重的情况也未建立责任追究制。

  (八)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远滞后于需求

  分析目前的状况,无法量化投入产出比,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内控信息技术研发方面,从理论、方法、技术到产品都处于落后的状态。但有别于发达国家的是,我国的内控信息化建设有着更为强劲的需求。

  完善内控建设,打造科学有效的内控管理平台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强化单位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让单位的领导真是认识到内控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单位领导对内控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控制环境的好坏。同时,还要将这一意识贯彻落实到全体员工的工作中,并与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全体职工在管理层的引导下,应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对内控工作进行监督、反馈,以调动单位各个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承担内部控制责任的意识。

  (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内控机构的权威性与独立性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众多规章制度息息相关。事业单位在健全内控制度的同时,还应完善与之相关的其他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现。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强化内控制度的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的有效程度定期作出评价,在发现问题时,应及时纠正。

  (三)建立完善的集体决策和议事机制

  事业单位的决策权应该受到相关机构的监督,比如,事业单位应对重大事项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并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在经过必要的研究论证程序后,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最终决策应通过党组会、办公会或部门与科室联席会讨论决定。事业单位采用集体决策制,可以有效的规避错误和风险。

  (四)加强财务管控和业务过程的协同,强化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应把业务过程和财务管控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财务控制渗透到业务活动的每个环节,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业务过程中的舞弊。

  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组织专门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对盘盈、盘亏、报废、损毁固定资产要查明原因,视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事业单位应依据清查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内控制度。小型事业单位要设立专门的岗位,配备专、兼职的人员管理财产,大型事业单位要设立专用设备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的管理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负责专用设备的验收和日常的设备维护以及报废设备的技术鉴定。

  (五)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监管,健全监督机制

  (六)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工作,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应由事业单位全体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共同利用系统化的方法来进行。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中,首先,应设立全面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全面渗透到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的全过程,涉及所有业务和全体人员;同时,评价指标要以事实为基础,指标结构科学、清晰、合理,评价指标要具有独立性,保证评价各个环节独立。对内部控制制度自我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结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点制定改进措施。

  (七)紧跟时代脚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动内控建设

  事业单位不能与现代化相脱节,要紧跟时代变化,大力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结合现代化技术,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朝着现代化、科学化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八)选拔合格人才,强化内控人员业务能力

  事业单位在设立健全的内控机构后,配备的人员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同时还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事业单位应成立一支应变能力强且专业技能扎实的人才队伍,并对此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或者专业进修,加强他们对风险的分析、应对能力,以及面对全新业务时的分析和应用能力,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意识,成为“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

  本文主要从广播电视广告的财务管理方面,对广播电视行业的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根据其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重要性

  财务控制和管理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也是企业可以获得经济利润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企业运营得当,收入稳定,但是财务管理一片混乱,企业最终可以获得的利润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其优势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透明化

  通过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控制和评价,可以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必要的参考,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进而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使财务的收集情况更加明了,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有效避免坏账、烂帐和糊涂账的发生,为企业的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二)提高效率,规避风险

  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细致地分析和调配,对财务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对资金进行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同时,由于财务管理使得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化,企业的经营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的财务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发展计划,对企业的运营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经营计划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有效避免企业的财务损失,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保障国家政策的顺利实行

  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的支持,而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则决定了企业对于国家相关调控的接受速度和执行能力。只有具备较为完善的财务控制评价体系,保证企业自身发展的合理有序进行,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作出反应,保障国家相关政策的顺利实行。

  二、广播电视行业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现状

  三、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学习成功经验,勇于创新

  广播电视行业作为传播文化和知识的文化传媒行业,对于新的知识和概念的接受能力也是极其迅速的,相对于一般行业而言,广播电视行业的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其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完善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首先,要学习国内外优秀广播电视企业的成功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筛选出适合自身的经验,并积极借鉴和应用。其次,要在对成功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总结自身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不足,与其他行业的财务内部控制评价的经验进行结合,创造出行业自身所独有的先进技术和方法。

  (二)完善管理体系

  对于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来说,一个完整的控制管理体系是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对企业的财务控制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首先,需要制定简洁明了的工作流程,使每个部门和单位对于自身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做到各司其职,并且可以相互配合,使得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可以顺利进行;其次,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和处理体系,对于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尽可能较少风险发生的机率,而一旦发生风险,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将风险的危害降至最低。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将财务的收支状况进行细致的处理和总结,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可以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的作用。因此,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是加强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四、结语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可以迅速传播文化的途径和手段,其对于公众的引导作用和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关系着文化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对于广播电视行业的稳定和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广播电视行业的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其对于社会文化的传播作用和引导作用,为公众作出榜样,也可以使广播电视行业的内部资源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及应用,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内部控制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1.规避单位公共道德风险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资金大多为纳税人的收入,作为广大社会公众资金使用的受托者,一旦缺乏控制,履行受托责任的自觉性就会失去约束,进而产生腐败。随着公民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纳税人对财政预算披露程度和内容的要求愈发严格,如何规避和控制这些风险,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审计。

  2.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证。内部控制是动态的、持续的,也是不平衡的,受时间、地点、政策、具体执行人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仅靠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自主执行是不够的,常常会因为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串通作弊或不作为而失效,因此还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运行质量不断进行评估,即对内部控制设计、运行及修整活动进行评价。这就要求不断改善内部控制活动,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监督其充分、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3.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资金的安全运行,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障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加强内部控制可以确保单位各项活动有章可循,提高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提升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一方面,内部控制减少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质量,并为测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审计又对内部控制起到再控制的作用,有利于内部控制执行与运行的有效性,并合理保证内部控制不断趋于完善。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控制措施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既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层面,又涉及业务和事项环节,也涉及下属部门或分支机构层面,覆盖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内部控制建设不是单纯的制度设计,而是要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非常健全,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流于形式、事故频发。而内部控制审计更强调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2、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由于内部控制是为了推进经济实体的有效运营,而内部审计则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在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系统由经济实体经营管理部门指定并在实施执行中评价和改进,通过内部审计部门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如何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审计任务制定灵活适用的审计方案,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内部审计的角色由监督者逐步转变为控制者

  将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仅是一个检查系统。内部审计师的主要作用是“确认和建议”,而不再是以往的“监督和复核”。他们通过咨询活动,为管理当局提供专业服务,为风险管理出谋划策,降低风险,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有关数据和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而在实质上促进财务报告内容的确定性和质量的提高。

  (3)风险意识的提高、风险管理的加强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风险是单位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在一定的经费保障下履行国家赋予的公共管理职能。这个目标既强调了全面履行好公共管理职能,又确定了有限的行政经费保障,要履行好职能就必须用好经费,用好了经费也就保证了职能的落实。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识别影响单位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因素,评估风险进而管理风险。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对单位经济运行和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风险化解。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持续监督和定期评估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及时识别和认定内部控制风险,从而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促进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高。

  (4)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要素中的最高层次,在内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整个内控体系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经济业务发生部门严格按照内部设计的程序、相互牵制的制度开展业务活动,建立起第一道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的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严格按照控制步骤流程办理。第二个层次,经济业务最终的流向都是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去,因此财务部门就要在事后建立起第二道监控防线。要对原始的数据、凭证、票据进行日常性、规范化的检查稽

  核,要及时把监督的过程和信息反馈给财务负责人。第三个层次,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起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通过内部控制测试来发现管理流程中的不足和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内控体系建设趋于完善。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要素中的最高层次,在内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我国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内部控制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率。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内部控制审计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设计一套系统、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致使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失去了根本性指导。部分单位虽然能够制定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内控制度涉及的范围缺乏全面性,未能包含所有人员和业务环节,更多的是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制定、会计核算管理制定、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等,对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和监督等问题缺乏全面性和深层次的思考,内控发挥不出应有效果。笔者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时发现有的单位甚至设置违规的内控制度,对单位的有的业务事项实行内部科室或个人承包制,对承包事项的财务缺乏监管,致使承包事项的财务没有真实和完整地反映,其分配的不公引起单位干部职工的不满。

  (二)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大多属财务部门内设,没有独立性,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内部控制管理。有些单位虽然具备内部审计

  机构或指定专门的审计人员,但不能对内部会计管理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及履行有效性做出客观公平的评价。

  (三)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落后

  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机构仍采取事后审计,工作方法单一且落后。这样没有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审。不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就不会及时发现单位业务发生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无法把行政风险降到最低。而且随着行政单位对计算机信息化等高科技的引入,管理方法的创新,审计内容也相应扩展,工作内容大幅增加,因此,如果审计手段仍停留在原始阶段,依靠业务素质不完善的内审人员手工操作,那么内审工作的科学性及权威性便很难得到切实保障。

  (四)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结构单一导致审计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服务和规范单位的经济行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必然参与到单位的各类经济行为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多元化,不仅要懂得财务和审计知识,而且还要精通各项相关业务。内控审计人员的素质成为开展高层次审计监督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一直存在着一种“审计即是审账”的思想,大多数的内控审计人员都是财务出身,知识面比较单一,缺乏经营、管理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审计内容方面,一般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检查财务数据是否合理合法上,认为这就是内控审计,他们的审计对象主要集中在账证、账表、账账是否相符,忽略了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的控制,片面理解了内控制度审计的内涵,使得内控审计仅从凭证和账面找问题,难以从实际工作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四、内部控制审计手段与方法的探索与改进措施

  (一)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搞好系统内部审计的基本保证。在对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实施改革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都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各行业的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行业主管部门都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势必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应强调与其它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特别要求的是与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分设,不能有行政隶属关系,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定期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曝光;二是加强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合作,形成有力的监督合力,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的权威性的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单位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发生;三是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外部监督者,应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加强财政监督,强化绩效理念,规范收入分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全面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单位的依法理财积极性,以及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自觉性。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标准化管理

  一是在审计目标上,坚持查找内部控制缺陷和优化内部控制相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审查评价既要揭示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缺陷和漏洞,更要持续不懈地促进内部控制的优化,为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履职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在审计方式上,实现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结合,审计重心前移,实施全过程跟踪、“同步”控制和突出“环节”控制,不但关注控

  制过程,还重点控制结果,达到降低风险成本,突出增值目标;三是在审计形式上,坚持整合审计和单一审计相结合.既可以采取全面内部控制或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的形式,也可根据“整合审计”理念,将内部控制审计与和业务审计、信息技术审计、财务审计有机整合起来;四是在审计内容上,坚持全面内部控制审计与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相结合。一方面,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审查评价;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政策贯彻落实、业务管理、财务收支、信息安全等内部控制进行专项审计。

  (四)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提高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

  一是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举办审计项目现场观摩会、评比会等形式,使内审人员掌握更多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二是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证以客观、公正态度参与审计项目检查,敢于坚持原则,善于协调好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赢得被审计对象的信任和尊重;三是完善内审人员业绩考评办法,要充分引入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实行奖罚并重,择优上岗,把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取得的绩效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创造平等竞争机会,激发内审人员积极性,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机统一。同时对审计监督应作为而不作为、作为不到位、作为效率低下,应追究相关内审人员责任,有效地保证内审工作质量。

  (五)健全内控审计管理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建设,在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单位面临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随时关注现有流程中的控制措施是否全面涵盖了风险,这些控制措施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形成了充分的控制证据,控制措施是否在相关规章制度中

  予以体现。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控制度。不断的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使审计工作具有权威性,避免使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一纸空谈。

篇十一: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

 内部控制存在不足及改进建议

  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一单位内部未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气氛。

  气氛是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控制气氛是上层人员重视内部管理的体现。

  与公司制企业的组织结构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缺乏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决策方式为审批授权,将监管部门与执行机构纳为同一级别的部门,使得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束缚。

  内部人员缺乏重视,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清晰,仅将其视作与资金预算控制有关的财务工作。

  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不利于内部控制的高效进行。

  此外,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比较低效。

  尽管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也多存在着有章不循,有律不依的情况,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工作人员缺乏对内部管理活动的主动参与,配合积极性也不强,进一步造成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气氛不佳的现象。

  二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通常来说,一般单位组织需要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加以执行。

  但是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认为自身从事的并非是生产经营活动,其非营利性质的经济活动没有生产经营风险,因此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没有注意到其他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未能及时设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来应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事实上,行政事业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非常之多,如信息不公开造成的公信力丧失的风险、工作效率低下的风险等。

  但由于风险意识薄弱,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忽视了这些风险,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岗位的缺失会使行政单位难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无法有效防范来自单位内部、外部的各种风险,从而造成工作被动和运行经费的极大浪费。

  三内部控制落实不到位。

  内部控制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强调执行,将执行落到实处。

  行政事业单位要对日常运行中各个环节进行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为监管重点不准确、监管力度和相关政策的执行不到位,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等。

  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但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却存在着人员分配不合理、职能混乱的情况,单位部门之间缺乏制衡机制和协调机制。

  在经济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财务收支实行一支笔审批的现象时有发生,极易滋生腐败和谋私利等问题,同时也影响了决策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不利于单位内部的健康发展。

  此外,对票据的管理存在混乱,缺乏完善的工作流程,有些单位利用体制漏洞,采用假冒业务支出、白条抵库等方式挪用资金,造成资金管理的重大漏洞。

  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长期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对单位的经济预算与实际需求不符,经费浪费、利用低效等问题不断发生。

  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一立足实际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加强内部控制,首先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活动做到有据可依。

  第一,建立责任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各部门和各人的职责和义务,加强权力划分,使全体职工都能树立起高度的责任心,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中来。

  在责任制度中,要将职权和责任一一对应起来,做到失职追责。

  第二,健全监督制度。

  监督制度的建立,能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切实的落实,活动能收到真正的实效。

  健全监督制度必须要立足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做到以人为本,这样才能有助于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避免流于形式。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如果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效果,就需要在单位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使全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内部控制中,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合理的对策,保障其他要素的形成,调动起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管理层也要树立起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通过上行下效来确保内部控制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培训、教育等,来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全面优化内控环境,从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治理进度。

  三强化单位内部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对于每一个单位都非常重要,在具体的内部控制管理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要主动增强风险控制意识,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防控决策能力,通过科学举措和相关的制度措施等,来引导全体职工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

  强化风险管理,一是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前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单位实际情况,关注国内外宏观环境变换状况,以做到知己知彼。

  二是要提高全体制动积极参与内部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科学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职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三是要构建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控制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四是要加强事前控制,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同时,还要加强事中和事后风险管理,落实风险控制机制实施,这样将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是行政事业单位要尽快构建一套相适应的预警和应急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较好地处理突发问题,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快速、平稳、有序地发展。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制度。

  预算制度能提高行政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与效益,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同时,对于防止贪污腐败等问题,也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是要将预算涵盖的部门进一步扩大,将单位的所有财务收支都纳入到各部门的预算中,并严格预算调整和追加流程;其次是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全体职工积极参与预算管理,这样才能达到降本增效。

  再次是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责任预算结合起来。

  行政事业单位要增强法制意识,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办事,避免在资金利用中发生舞弊行为。

  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的管理,做到收支两条线,防止发生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或者给不法分子套取、挪用财政资金的机会。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还能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促进单位健康、良性地发展进步。

  三、结语综上所述,在深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应着力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激励全员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内部管理。

  尽快完善风险评估岗位的设立,尽可能减少单位损失。

  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其监管能力,加大监管力度,保障内部控制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1]金利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283-84[2]符政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探究[]管理观察,2016,0384-86[3]高影,杨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建议——基于内部控制视角[]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253-55[4]卿文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0656-65作者江旻单位淄博市张店东部化工区管理委员会

  本word为可编辑版本,以下内容若不需要请删除后使用,谢谢您的理解

  篇一: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

  重症

  肺

  炎

  【概述】肺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占感染性疾病中死亡率之首,在人类总死亡率中排第5~6位。重症肺炎除具有肺炎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外,尚

  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统明显受累的表现,既可发生于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亦可发生于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pneumonia,HAP)。在HAP中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内获得的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和健康护理(医疗)相关性肺炎(healthcare–associatedpneumonia,HCAP)更为常见。免疫抑制宿主发生的肺炎亦常包括其中。重症肺炎死亡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在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和结局方面有其独特的特征,需要一个独特的临床处理路径和初始的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可从ICU综合治疗中获益。临床各科都可能会遇到重症肺炎患者。在急诊科门诊最常遇到的是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本章重点介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对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只做简要介绍。

  【诊断】首先需明确肺炎的诊断。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简单地讲,是住院48小时以内及住院前出现的肺部炎症。CAP临床诊断依据包括: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④WBC>10

  99×10/L或

  重症肺炎通常被认为是需要收入ICU的肺炎。关于重症肺炎尚未有公认的定义。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公布的CAP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将下列症征列为重症肺炎的表现:①意识障碍;②呼吸频率>30次/min③PaO25d、机械通气>4d)和存在高危因素者,即使不完全符合重症肺炎规定标准,亦视为重症。

  美国胸科学会(ATS)2001年对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主要诊断标准

  ①需要机械通气;②入院48h内肺部病变扩大≥50%;③少尿(每日177μmol/L(2mg/dl)。次要标准:①呼吸频率>30次/min;②

  PaO2/FiO2

  2007年ATS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制订了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新的修正。主要标准:①

  需要创伤性机械通气

  ②

  需要应用升压药物的脓毒性血症休克。

  次要标准包括:①呼吸频

  率>30次/min;②

  氧合指数(PaO2/FiO2)20mg/dL)⑥白细胞减少症(WBC计数<4×109/L)⑦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100×109/L)⑧体温降低(中心体温<36℃)⑨低血压需要液体复苏。符合1条主要标准,或至少3项次要标准可诊断。

  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SHAP)的定义与SCAP相近。2005年ATS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制订了《成人HAP,VAP,HCAP处理指南》。指南中界定了HCAP的病人范围:在90d内因急性感染曾住院≥2d;居住在医疗护理机构;最近接受过静脉抗生素治疗、化疗或者30d内有感染伤口治疗;住过一家医院或进行过透析治疗。因为HCAP患者往往需要应用针对多重耐药(MDR)病原菌的抗菌药物治疗,故将其列入HAP和VAP的范畴内。

  【临床表现】重症肺炎可急性起病,部分病人除了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外,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意识障碍、休克、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其他系统表现。少部分病人甚至可没有典型的呼吸系统症状,容易引起误诊。也可起病时较轻,病情逐步恶化,最终达到重症肺炎的标准。在急诊门诊遇到的主要是重症CAP患者,部分是HCAP患者。重症CAP的最常见的致病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革兰氏阴性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其临床表现简述如下:

  ⑴肺炎链球菌为重症CAP最常见的病原体,占30%~70%。呼吸系统防御功能损伤(酒精中毒、抽搐和昏迷)可是咽喉部大量含有肺炎链球菌的分泌物吸入到下呼吸道。病毒感染和吸烟可造成纤毛运动受损,导致局部防御功能下降。充血性心衰也为细菌性肺炎的先兆因素。脾切除或脾功能亢进的病人可发生暴发性的肺炎链球菌肺炎。多发性骨髓瘤、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疾病均为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典型的肺炎链球菌肺炎表现为肺实变、寒战,体温大于39.4℃,多汗和胸膜痛疼,多见于原先健康的年轻人。而老年人中肺炎链球菌的临床表现隐匿,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的肺炎链球菌肺炎的胸部Ⅹ线表现为肺叶、肺段的实变。肺叶、肺段的实变的病人易合并菌血症。肺炎链球菌合并菌血症的死亡率为30%~70%,比无菌血症者高9倍。

  ⑵金葡菌肺炎

  为重症CAP的一个重要病原体。在流行性感冒时期,CAP中金葡菌的发生率可高达25%,约50%的病例有某种基础疾病的存在。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较普遍,死亡率为64%。胸部Ⅹ线检查常见密度增高的实变影。常出现空腔,可见肺气囊,病变变化较快,常伴发肺脓肿和脓胸。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为CAP中较少见的病原菌,但一旦明确诊断,则应选用万古霉素治疗。

  ⑶革兰氏阴性菌CAP重症CAP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约占20%,病原菌包括肺炎克雷白杆菌、不动感菌属、变形杆菌和沙雷菌属等。肺炎克雷白杆菌所致的CAP约占1%~5%,但其临床过程较为危重。易发生于酗酒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和衰弱者,表现为明显的中毒症状。胸部X线的典型表现为右上叶的浓密浸润阴影、边缘清楚,早期可有脓肿的形成。死亡率高达40%~50%。

  ⑷非典型病原体

  在CAP中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者占3%~40%。大多数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在非典型病原体所致CAP中占首位,在成人中占2%~30%,肺炎衣原体占

  6%~22%,嗜肺军团菌占2%~15%。但是肺炎衣原体感染所致的CAP,其临床表现相对较轻,死亡率较低。肺炎衣原体可表现为咽痛、声嘶、头痛等重要的非肺部症状,其

  他可有鼻窦炎、气道反应性疾病及脓胸。肺炎衣原体可与其他病原菌发生共同感染,特别是肺炎链球菌。老年人肺炎衣原体肺炎的症状较重,有时可为致死性的。肺炎衣原体培养、DNA检测、PCR、血清学(微荧光免疫抗体检测)可提示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存在。军团菌肺炎

  占重症CAP病例的12%~23%,仅次于肺炎链球菌,多见于男性、年迈、体衰和抽烟者,原患有心肺疾病、糖尿病和肾功能衰竭者患军团菌肺炎的危险性增加。军团菌肺炎的潜伏期为2~10天。病人有短暂的不适、发热、寒战和间断的干咳。肌痛常很明显,胸痛的发生率为33%,呼吸困难为60%。胃肠道症状表现显著,恶心和腹痛多见,33%的病人有腹泻。不少病人还有肺外症状,急性的精神神志变化、急性肾功能衰竭和黄疸等。偶有横纹肌炎、心肌炎、心包炎、肾小球肾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0%的病例有低钠血症,此项检查有助于军团菌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军团菌肺炎的胸部Ⅹ线表现特征为肺

  泡型、斑片状、肺叶或肺段状分布或弥漫性肺浸润。有时难以与ARDS区别。胸腔积液相对较多。此外,20%~40%的病人可发生进行性呼吸衰竭,约15%以上的病例需机械通气。

  ⑸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约占CAP病例的8%~20%,老年人和COPD病人常为高危人群。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起病可急可慢,急性发病者有发热、咳嗽、咳痰。COPD病人起病较为缓慢,表现为原有的咳嗽症状加重。婴幼儿肺炎多较急重,临床上有高热、惊厥、呼吸急促和紫绀,有时发生呼吸衰竭。听诊可闻及散在的或局限的干、湿性罗音,但大片实变体征者少见。胸部X线表现为支气管肺炎,约1/4呈肺叶或肺段实变影,很少有肺脓肿或脓胸形成。

  [6]卡氏孢子虫肺炎(PCP)PCP仅发生于细胞免疫缺陷的病人,但PCP仍是一种重要的肺炎,特别是HIV感染的病人。PCP常常是诊断AIDS的依据。PCP的临床特征性表现有干咳、发热和在几周内逐渐进展的呼吸困难。病人肺部症状出现的平均时间为4周,PCP相对进展缓慢可区别于普通细菌性肺炎。PCP的试验室检查异常包括:淋巴细胞减少,CD4淋巴细胞减少,低氧血症,胸部X线片显示双侧间质浸润,有高度特征的“毛玻璃”样表现。但30%的胸片可无明显异常。PCP为唯一有假阴性胸片表现的肺炎。【辅助检查】

  1.病原学:

  ⑴诊断方法

  包括血培养、痰革兰氏染色和培养、血清学检查、胸水培养、支气管吸出物培养、或肺炎链球菌和军团菌抗原的快速诊断技术。此外,可以考虑侵入性检查,包括经皮肺穿刺活检、经过防污染毛刷(PSB)经过支气管镜检查或支气管肺泡灌洗(BAL)。

  ①血培养

  一般在发热初期采集,如已用抗菌药物治疗,则在下次用药前采集。采样以无菌法静脉穿刺,防止污染。成人每次10~20ml,婴儿和儿童0.5~5ml。血液置于无菌培养瓶中送检。24小时内采血标本3次,并在不同部位采集可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

  在大规模的非选择性的因CAP住院的病人中,抗生素治疗前的血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14%,最常见的结果为肺炎球菌。假阳性的结果,常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抗生素治疗后血培养的阳性率减半,所以血标本应在抗生素应用前采集。但如果有菌血症高危因素存在时,初始抗生素治疗后血培养的阳性率仍高达15%。因重症肺炎有菌血症高危因素存在,病原菌极可能是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革兰氏

  阴性杆菌,这几种细菌培养的阳性率高,重症肺炎时每一位病人都应行血培养,这对指导抗生素的应用有很高的价值。另外,细菌清除能力低的病人(如脾切除的病人)、慢性肝病的病人、白细胞减少的病人也易于有菌血症,也应积极行血培养。

  ②痰液细菌培养

  嘱病人先行漱口,并指导或辅助病人深咳嗽,留取脓性痰送检。约40%病人无痰,可经气管吸引术或支气管镜吸引获得标本。标本收集在无菌容器中。痰量的要求,普通细菌>1ml,真菌和寄生虫3~5ml,分支杆菌5~10ml。标本要尽快送检,不得超过2小时。延迟将减少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检出率。在培养前必须先挑出脓性部分涂片作革兰氏染色,低倍镜下观察,判断标本是否合格。镜检鳞状上皮>10个/低倍视野就判断为不合格痰,即标

  本很可能来自口咽部而非下呼吸道。多核细胞数量对判断痰液标本是否合格意义不大,但是纤毛柱状上皮和肺泡巨噬细胞的出现提示来自下呼吸道的可能性大。

  痰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各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大。痰液培养阳性时需排除污染和细菌定植。与痰涂片细菌是否一致、定量培养和多次培养有一定价值。在气管插管后立即采取的标本不考虑细菌定植。痰液培养结果阴性也并不意味着无意义:合格的痰标本分离不出金葡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就是排除这些病原菌感染的强有力的证据。革兰氏染色阴性和培养阴性应停止针对金葡菌感染的治疗。

  ③

  痰涂片染色痰液涂片革兰氏染色可有助于初始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其最大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并根据染色的结果选用针对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细菌的抗生素;涂片细菌阳性时常常预示着痰培养阳性;涂片细菌与培养出的细菌一致时,可证实随后的痰培养出的细菌为致病菌。结核感染时抗酸染色阳性。真菌感染时痰涂片可多次查到霉菌或菌丝。痰液涂片在油镜检查时见到典型的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有诊断价值。

  ④其他

  在军团菌的流行地区或有近期2周旅行的病人,除了常规的培养外,需要用缓冲碳酵母浸膏作军团菌的培养。尿抗原检查可用肺炎球菌和军团菌的检测。对于成人肺炎球菌肺炎的研究表明敏感性50%-80%,特异性90%,不受抗生素使用的影响。对军团菌的检测,在发病的第一天就可阳性,并持续数周,但血清型1以外的血清型引起的感染常被漏诊。快速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考虑抗病毒治疗。肺活检组织细菌培养、病理及特殊染色是诊断肺炎的金标准。

篇十二: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作者:彭卫霞

  来源:《中国民商》2020年第08期

  摘

  要:当前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正面临着很多挑战,特别是在内部控制方面。内部控制建设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内部控制是确保各项工作符合法律规定,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预防与降低各种风险。目前,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认识不到位、内控制度缺乏可操作性、评价监督机制不到位等现象,对实际工作中的各项经济活动无法形成有效监督,容易产生违规甚至腐败现象,影响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因此,本文在剖析内部控制不足的基础上,针对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开展高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促进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善。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原因;对策

  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防范风险,加强廉政建设,规范单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内控制度建设和评价工作,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各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内控建设和运行中仍突显出一些问题,导致内控建设质量不高。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不足

  从审计情况来看,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从制度健全、执行有效性等方面看,存在很多不足,需进一步改进。

  一是实用性不强。部分单位制定内控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从本单位的实际发展需要去考虑,内部控制制度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较差。

  二是内控体系不完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制度理解不全,把财经制度当成内控制度;或者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业务流程设计不够严谨,关键节点存在漏洞,不能规避风险;或者只对重视的业务制订内控制度,单位内部各项制度不能相互衔接,不能形成完整有效的内控制度体系,不能起到防范舞弊、规避风险的作用。

  三是执行力度不强。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建设环节比较重视,各个环节按照要求制订相应的内控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完全按这些制度执行,导致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不足的原因

  (一)单位不重视,内控意识相对薄弱

  一是认识不够全面。内部控制所涉及的是单位所有的业务活动,要求单位从上至下全员参与。而实际情况是,单位对内部控制认识比较片面,将内部控制制度同财务制度等同起来,认为内部控制主要是对财务的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只需要制订出相应的制度,管理好资金就行,况且单位的财务有财政审计部门把关,单位内部控制可有可无,导致本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明显滞后。

  二是思想不够主动。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到位,缺乏主动性,往往照搬上级或其他类似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二)

  缺少内部控制专业人才

  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水平。从单位各部门制度的制订,到制度之间的衔接与制衡,从流程改造到风险关键点排查,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比较困难,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内部控制专业性人才。

  (二)岗位分工控制不到位

  一是存在混岗现象。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岗位安排上存在混岗情况,即不相容职务未分离现象,如部分单位由出纳一人保管支票和印章,甚至还有同一人担任会计出纳工作的现象,给单位的资金安全造成隐患。这些违规现象是管理上的漏洞,很容易产生营私舞弊情况。

  二是定期轮岗不到位。单位应执行定期轮岗制度,長期在同一个岗位工作,会产生心理疲劳,缺乏进取心,如关键岗位特别是权利过于集中的岗位长期不轮动,其经济风险非常大,容易产生腐败现象。

  (四)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

  一是单位内部监督不到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全面,监督范围受限;风险认识及评估不全面,从而风险控制能力较差;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内控执行相应的奖罚措施。

  二是缺少外部监督的有效推动。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政府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主要是临时任务的检查,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很少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完整性、执行有效性进行实质性检查,实际监督作用有限。而社会中介机构属于委托服务单位,是按合同约定对委托经济事

  项进行专门审计,监督范围是特定的经济事项。各种外部监督力量在工作中各施其责,不能形成监督合力。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

  在单位开展内控制度的培训与宣传,让单位所有人包括单位领导都了解内部控制的要求,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达到全员掌握内控制度、严格执行内控制度的效果。

  (二)

  培养专业人才,开展内部控制培训

  内部控制工作的专业性比较强,内部控制建设包括制度设计、运行及后续监督评价和完善,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全员、全流程、全过程、全方位,涉及面广、错综复杂,单位需要制定全局性的风险管理及内控相关决策出谋划策,协调、指挥中介服务机构提供风险评估和其他技术支持,牵头内部各部门协同合作落实风险管理和内控职责,并组织单位开展风险管理与内控自我评价工作。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培养内控专业人才,按照内控要求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并定期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培训,使内部控制制度在各部门得到有效执行。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单位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对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控制,规范各种行为,并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不断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应对经济活动相关部门职能进行分解,梳理各岗位的业务流程,找出关键岗位及风险控制点,做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另外,单位应执行定期轮岗制度,特别是权力集中的关键岗位,以规避经济风险。

  二是建立内部授权审批制度。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单位应按照相互牵制原则制订内部授权审批制度,坚持授权与授责相结合原则,有权必有责;坚持授权与监督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权利被有效使用;坚持事前与事后审批相结合。

  三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单位应对内部各部门以及职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奖金发放等的依据。

  (四)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进行监督

  一是建立内部考核机制,提高监督约束力。内部监督部门主要是纪检督察和内部审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要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并将内部控制目标作为年度考核目标开展工作,提高内部控制监督的约束力。

  二是加强外部监督,有效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通过财政审计等外部监督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运行有效性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找出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外部监督单位的检查工作是督促单位搞好内部控制的重要力量。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完整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规范单位的内部管理,保护各类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能从制度上防范腐败问题,有效堵住漏洞,防止各种舞弊和腐败发生,维护社会的健康和谐。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座[M].北京.经济出版社.274[2]程朝斌.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2(8)41[3]潘东波.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10)150-151

篇十三: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

 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企业对内控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力度不够

  ;一些企业把内部控制的重点大多放在内部监督上;还有一些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加强内部各种制度规范的落实,企业完善内部制度后就相当于加强了内部控制等,并没有对内部控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见,我国企业在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认识还

  (二)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够健全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和执行力低

  (四)企业内部控制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五)风险内控体系不完善,内控评价不及时

  完善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正确认识和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意识

  (二)完善和健全企业的组织结构

  ;二是企业内部各个单位的设置及相互关系。企业章程应该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经理层的管理职责,使企业的决策系统、监控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有效的制约平衡。企业明确各个管理部门划分的职责权限,保相互制约,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三)健全内控制度和提高内控的执行力

  (四)企业加大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重视力度

  (五)企业以多种方式来开展内部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由企业具体工作流程、具体政策和制度组成,是为了实现企业利益较大化而设计的。贯彻落实内部控制是为了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有活力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创新过程实施全面控制,防止产生舞弊行为和很大风险的制度。因此,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

  2.固定资产控制薄弱

  3.财务管理弱化

  ;对使用后票据未能及时办理交验、核销,容易导致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4.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许多单位已把建设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管理混乱。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1.管理观念不到位,缺乏紧迫感。

  ,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的影响,我国部分企业对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单位负责人行政干预会计工作,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学习不够,知识掌握不多,认识上还存在差距。另外,不少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重视不足,即使制订了一些相关制度,但基本上为会计管理或财务管理的部门性制度,甚至和业务脱离,和具体实施差距较大。

  2.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

  ,有赖于内部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管理范围增大,管理层次增多,管理职能分解,客观上需要一个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以保障所有者、债权人等的合法权益。但是,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以后,虽然形式上也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远未达到内部权利制衡的效果。很多公司内部董事长、总经理由一人担任;有的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成员由经理担任,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经理人员的作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受企业经理的直接领导,财务监督被架空。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建立,,于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不可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专权独断、贪污腐败等现象产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秩序,是假数字、假报表出笼的重要原因之一。

  3.外部监督环境不到位。

  ,有的单位虽然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得较为完善,但由于外部监督环境不到位,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以至于很多企业出现会计造假行为。如有的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开设银行账户和私设小金库,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单位甚至发生负责人卷巨额公款外逃的现象。失去了外部监督

  的权利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行政机关、金融系统等等,几乎年年都有蛀虫发生,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家、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

  ,原来一直是站在基础审计的角度上,如果站在完善公司治理、改善国有企业现状的角度上,对内部控制就有必要从新定位,不能够仅在某些方面进行修补,任何一项规范的制度既要考虑现行条件的限制,同时又要具有一些发展的长远眼光,将内部控制相关规范的制定作为完善公司治理及国有企业改善的重大举措,把对内部控制的定位确定在原有的内部控制定义的基础上并按照目前的条件进行修订,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迎合国际规范的要求。

  2.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不但要把企业最高管理者行使权利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而且要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监督机制,强调监事会对董事会、经理层和公司财务的监督作用,使会计机构的设立、运行和管理更加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克服经营管理层的机会主义等行为,为企业内部监督提供一个较好的外部控制环境。

  3.强化外部监督力度。

  ,国有企业会计造假屡禁不止,归根到底是因为会计造假存在巨大的需求。虽然造假有风险,但会计造假带来的收益可能是几何级数放大,与造假被查后的违法违规成本相比,前者依然诱惑难挡。在“机会收益”与“败漏成本”间比较,是造假者决定冒险与否的关键,就实际情况而言,“压缩”

  财务造假的“机会收益”极具难度,而增加“败漏成本,是非常现实的遏止手段。要想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当务之急是加强外部监督,加大司法介入和惩治的力度,迫使相关人员增强责任意识,对企业施加压力,并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促使企业实施内部控制。

  !

  2.财务内部控制建议

  4.开展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总结

  内部控制工作总结

  7.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下一步工作

  8.关于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总结

  9.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自查报告

  10.内控制度自查报告

  11

推荐访问: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存在不足 内部控制 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