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13篇

时间:2022-12-13 20:5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13篇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答题技巧  鉴赏小说形象  小说的形象,既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人物形象陪衬的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13篇,供大家参考。

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13篇

篇一: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答题技巧

  鉴赏小说形象

  小说的形象,既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人物形象陪衬的事物形象(物象)。鉴赏小说形象是小说考察的重点。

  常见的设题类型有: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形象的作用。

  考向一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是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和感染读者。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几乎是小说阅读的必考题:有的试题只检测概括才能,不分析;有的试题是先概括后分析。

  例、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文中看,吴秋明是一位“单身〞“心理学博士〞;熟知儿童心理,可以学以致用;质朴、仁慈,有爱心,真心爱儿童村的孩子,并用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们。简要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设问方式】

  1.作品中××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衬托作用。从人物肖像描写入手,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可以是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对某一部分的重点刻画,如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眼神的三次描写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语言

  描写

  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自欺自慰,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

  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在得知妻子病情加重,财产有可能失去时,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道:“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提醒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

  类别

  特点、作用

  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做的生动、详细的描绘和动作描写

  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详细展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小心慎重

  心理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正面描写

  描焦虑、担忧、喜悦、兴奋等),写

  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开展,可以使人物“深化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老人与海?中对桑地亚哥的心理描写,他在和鲨鱼的搏斗中遭受了打击,成功的信心产生了动摇,甚至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事:“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然而他又坚信:“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这些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桑地亚哥绝不放弃每次时机,也绝不向命运低头,即使失败了,同样坦坦荡荡,不失“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细节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描的某一部分、某一特征、某

  写

  一细微事实所做的详细、深化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的答复,就展现了林黛玉小心慎重的性格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侧面

  描写

  写,是从侧面衬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借助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表现人物

  小说中人物的身份,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个人修养、教养等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礼教的坚决保卫者,他思想僵化,反对新党,反对一切变革,已经是民国时代了,而他还停留在封建时代。对于祥林嫂,起初只是因为她是寡妇,觉得很不吉利罢了,但还能容忍;后来祥林嫂改嫁回来,他实在无法容忍,因为在他的封建伦理观念里,改嫁是女子最大的罪恶,他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为这种歧视,才彻底地消灭了祥林嫂想要活下去的希望,她被扫地出门,悲惨而死,还要被骂一句“谬种〞。

  3.借助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开展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必须从情节入手。

  4.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现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假如分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可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因为人物的个性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作者塑造一个人物,都是把他当成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来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不但要看他是否有鲜明的“个性〞,还要看他是否有广泛的“共性〞。而对人物“共性〞的分析,就必须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把握。如祥林嫂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农村下层妇女的典型代表。

  【提示】前三条侧重对人物个性方面的分析,本条侧重于共性方面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好是采用两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解题技巧】

  多角度打破小说人物形象题

  1.分析人物形象题的解题思维方法

  (1)把握特点。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挖苦。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别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2)分析方法。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根底上进展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解决人物形象特征分析或概括不准确的问题

  (1)读懂故事情节,理解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是赞扬还是批判,是肯定还是否认。

  (2)抓住文中某处详细的人物言行、细节分析时不能孤立地分析,而应着眼全篇、前后观照,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详细的情境来分析。

  (3)分析时要参考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环境,防止任意拔高或贬损。

  (4)使用概括形象特点的词语要字斟句酌,认真推敲,最好能借助原文中的词语。

  另外,要具有根据历史时代、社会文化和民族特点去评判人物的考虑视角。像概括、分析外国小说中的人物,就不宜照着中国的文化观念和审美习惯进展,而要有西方的文化视角,要站在他们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去评判。

  【答题模板】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的答题形式

  1.综合表述式。用一个判断句表述:××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2.分点列举式。××的性格特点:①特点一+分析;②特点二+分析;③特点三+分析。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玛兰在做部长的同学帮助下做了行政法院参事。……出于一种有势力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快乐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如今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利的。〞

  一天早上,他去行政法院,在避雨的门口遇到一个老神父(指桑蒂尔,被控告做过许多卑劣龌龊的事),他说:

  “假如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当他得知那位神父是一个骗子,有损于他的声誉时,张皇失措地对他的同事珀蒂帕说:“别提了……您瞧……我受骗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劣可耻地耍了我。我求

  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罚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惩罚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节选自莫泊桑?保护人?)

  上面这段文字,主要写玛兰的语言,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文字,惟妙惟肖地描写了玛兰“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权利〞“保护伞〞是他的拐杖,后来自己主动承揽的保护“骗子〞一事,却让他现出了自己的原形。作答此题时,要分析人物语言与人物内心世界的实际联络,进而理出人物性格特点。

  答案:从他对熟人及那位生疏神父说的话语中,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天真、热心、没有原那么,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夸耀、虚荣、自私、自高自大。从他对同事珀蒂帕所说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自私自利、见风使舵。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他租个黄鱼车,把书从货站运到静安寺。骑黄鱼车的是个小伙子,他骑自行车跟着。)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他含模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

  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模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根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假如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消除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拟省水。〞“是的。〞他容许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快,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节选自王安忆?洗澡?)

  请根据上面语段中心理描写的内容,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

  人,等他们从她的窗口走过,她便盯着那影子看,直到影子完全从她的视线里消失。她又转回目光,搓着手,看远处不时升腾的礼花。

  响了,是妈妈打来的。

  里传来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声音:“朋友们,再过五分钟,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期待这一美妙的时刻吧!〞

  里,妈妈说的什么她一点儿也没听到。

  “你好,打一个

  好吗?〞突然,一张微笑的脸出如今窗口,是一个穿着大衣的小伙子。她一愣神儿,立即微笑着点了点头。她想,今天是除夕夜,很多人从外地匆匆向家里赶。她成心把脸侧向一边,不去听他的声音。

  很快打完了,小伙子放下,仍然微笑着看她:“冷吗?〞

  “不冷。〞她也笑笑,望着那张笑脸。

  “我不信,肯定冷。〞他淘气地说着,然后掏出钱包,拿出一张百元纸币递给了她。

  “对、对不起,找不开。〞她确实没有那么多的零钱找他,她有点儿抱歉。

  小伙子头一抬,指着她身后的杂志说:“那我买你一本杂志吧,这样总能找开了。〞

  “那也找不开。〞

  小伙子有点儿为难了,踌躇了一会儿,毫无方法。

  她说:“你走吧,不收你钱了。〞

  小伙子不好意思了:“那怎么行啊?〞

  “咋不行,你快回家吧,家里人等着你呢。〞

  小伙子沉默了一会儿,只好向她点了点头,分开了。

  她重新把计价器归了零,正要抬头眺望远处的礼花,突然看见刚刚小伙子递过来的那张百元钞票躺在

  机旁边。她一愣,立即拿起钱,门一关追了出去。幸好,小伙子还没有走远,她一喊,他停了下来。

  “钱忘记了!〞她走上前递给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小伙子接过钱,反复在双手中递换着。“不为什么,这是你的钱呀。〞她淡淡地笑了笑,转身分开了。小伙子在原地站了一会儿,消失在车站广场……

  早晨,阳光洒满了车站广场。她在爆竹声中醒来,这才意识到是新年了。她翻开那扇冰冷的铁皮房门,向外张望,突然愣在了那儿:门前站着一位邮差,正要举手敲她的铁皮房门。那邮差手里捧着一束正在怒放的康乃馨,他递给她,然后拿出一张签单让她签字。她懵懂地签了字,邮差转身就走。她喊住了邮差:“谁送的?〞邮差指着花儿说:“他没留名字。〞她便去看那束花儿,发现花丛中有一张小卡片:“但愿新年花盛开。〞落款是“昨夜归人〞。她的头“嗡〞的一声,眼泪突然顺脸而下。

  这是她真正的新年,有人知道了她的存在。

  这时,一位老者走过来,拿起

  。打完了,问道:“姑娘,多少钱?〞

  “免费。〞她快乐地答复,“今天是新年。〞说完,看了一眼面前的老人,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有删改)

  小说中的“新年的康乃馨〞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此题要从内容和主题两个角度考虑。内容上,小伙子为了感谢“她〞,就在大年初一通过邮差送给“她〞一束康乃馨,表达了对“她〞的祝福、感谢等;而“她〞收到康乃馨,感受到了新年的温暖,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主题上,表现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对关爱传递的期盼。

  答案:①小伙子在新年的

  主题等。本文中,“雪〞的寒冷营造了阴冷的气氛;而对于林慧聪来说,它是美妙的,是他的精神支撑;同时,“雪〞的洁白美妙也反衬了小说中人物生活的艰辛,提醒了关注底层人物的主旨。

  答案①为全文营造一种阴冷的气氛。“雪〞是寒冷的象征,表达了人物生存环境的困难。②表现人物不屈的浪漫理想情怀。在林慧聪眼中,雪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美妙事物的象征,是支持他在北京打拼的精神支撑。③反衬现实生活的沉重。用雪的洁白、美妙和浪漫反衬底层人物艰辛的生存现实,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发读者对底层人物的关注。

篇二: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备战2021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如何分析小说阅读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有人物形象

  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反映社会生活。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三方面入手。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有的同学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题总爱丢分,不是他们分析的不对,往往丢分是因为人物形象分析得不够丰富、饱满、全面。以下是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帮助大家做到这类题型不丢分。

  知识点解析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

  从内容上来看,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从表达形式上来看,有以下两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小说的核心任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4.分析人物形象设题

  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答题技巧

  (一)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类

  1.常见考查题型

  (1)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试分析概括×××这一形象的作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思路导航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

  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②

  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③

  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④

  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⑤

  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3.思路步骤: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4.答案组织模式:(常用3种)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例1:(2018年安徽高考《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5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答案】蒙铁尔:当地的财主,粗暴,专制,冷酷,吝啬。

  【试题解析】蒙铁尔虽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表现也不多,但性格鲜明,尤其是吝啬、粗暴、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非常明显。关键是要抓住蒙铁尔自己的言行正面分析,以及其妻子、儿子的言行的侧面分析。

  例2:(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

  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总括身份)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分述性格特点)

  ②单句下定义型

  例:(《林冲见差拨》)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分)(2)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4分)

  ③分点概括型(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例1: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例2:(十月月考)根据小说内容,概括癞子脑壳的形象特点。(6分)

  答:①对生活有计划,办事干净利落;②勤劳乐观,不张扬,不斤斤计较,敢于改变现状;③顺从政府指令,不善于为自己争取合理利益。

  (二)

  小说人物形象作用类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1.常见题型

  (1)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人物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3)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2.思路导航

  ①人物作用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类: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类: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类: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例1:(《想起母亲》)

  1、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答题思路】:

  (1)第1题考查的是肖像描写的作用。应先分析这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接着依次分析对情节发展及对主题的作用。

  答案示例:①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至今仍辛勤劳作的老母亲的形象。(1分)(指向本身)②这个形象触动了林雄内心深处的情感,为下文情节、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2分)(指向情节)

  ③用老母亲贫弱的形象与小司机的“横”形成反差,促使林雄情感爆发,深化小说的主题。(2分)(指向主题)(2)第2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即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应在人物个性分析中透出其典型性,并由此折射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的作用。

  答案示例:①林雄请胡局长钓鱼,希望了结拖欠的工程款,反映了他的不正之风;(1分)但面对小车司机喝斥老太太时,林雄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人性可贵的一面)。(1分)(结合情节分析人物)②小说通过这样一位具有多面性格的形象,教育人们不要为利忘义,(1分)要有正直、善良的心灵;(1分)呼吁社会良心和正义。(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要孝敬老人”也对)(结合人物分析意义)

  例2:(《铁公鸡施粥》)

  “小儿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试简析。(6分)

  答案示例:小儿子在文中两次出场,第一次为粥的质量同父亲据理力争,第二次为父亲遣走家里的佣工表示担心,认为父亲心狠。其作用有:①衬托主要人物。小儿子是陪衬人物,衬托了主要人物的形象。(指向人物)②丰富了情节、内容。使小说在情节方面不显得单一,在内容方面更趋饱满。(指向情节、内容)

  (三)综合提示

  (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认真审题,定向扫描,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题目的命题点,锁定答题区间。

  如:XX是一个……的人。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形象作用”题:

  ①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折射的社会现象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例如(《想起母亲》里的老太婆)

  ②次要人物的作用: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若是线索人物,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若是第一人称,就有见证作用。例如(《铁公鸡施粥》里的小儿子)

  ③物象的作用:突出人物性格;具象征意义,揭示深化主题;若反复出现,起线索作用,使结构更加严谨。

  例:小说中的“渡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示例:

  “渡船”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代表着一种衰败落后但还有重要作用的事物,是旧思想、旧传统、旧事物的象征。对小说主题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④景象的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或突出季节特征;渲染烘托氛围,为情节的展开铺设合理场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暗示主题性质,为主题解读提供背景途径。

  例:(《洗澡》)

  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答案示例: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篇三: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完美WORD格式

  中考阅读:辨析多种表达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一)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共有五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方式,而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起辅助作用。

  1叙述是一般的交代,把人物的概貌、事件的过程、场景的全貌条理清楚地陈述出来;

  2描写是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地刻画,使之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常用的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人物描写,也有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也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分;

  3议论是作者对所写人物、事件的认识、评价。

  4抒情是作者对人物、事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

  5记叙文中有时也用说明但很少,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

  以上表达方式各有特点,但在记叙文中,它们又往往是综合使用、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在文章中各自起着自己独有的作用。叙述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起决定作用;描写起渲染气氛、塑造形象、增添文采的作用。议论在记叙文中往往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提示主题的作用;段与段之间的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抒情可以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加充分,更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共鸣。

  1.指出下列各句所用表达方式。

  (1)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2)南阳为古宛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因其地理形势及所处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3)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

  (4)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

  (5)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

  (6)为什么要改名呢?就让这极美的江山,永久刻下千百年来我们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记录吧,这是值得深思的。()

  2.下列这段文字中,有叙述,也有议论,请指出哪些句子属于叙述,哪些句子属于议论。

  ①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②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③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④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⑤这位先生明明是探察外界却误认为探讨自己。

  属于议论:__________________属于记叙: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整理

  知识分享

  (二)怎样分析人物的形象呢?一、从品析人物的正面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入手。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其中,外貌描写不仅能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衣着打扮,也能以“形”传“神”,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处境、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人物的言行最能体现人物鲜明的性格,而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描写更能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多维的性格;人物的心理描写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神态是人物内心变化的面部表现,把握神态描写便于理解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总之,人物描写能显示人物的身份、处境、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分析人物形象必须结合人物描写进行,尤其要善于捕捉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例如:朱志清的<背影>一文中,通过写父亲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走路蹒跚,为远行的儿子爬铁道买橘子,表现出父亲在连遭遇不幸的情况下,还时时牵挂着儿子,更表现出父爱之深沉.二、从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入手。

  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主要是通过对与特定人物相关的其他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特定人物形象,间接表现特定人物的思想、精神面貌和心理、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例如,记叙文常通过描述旁观者的述评、态度和反应来衬托主人公的形象,也常用自然环境描写来以景衬情、暗示人物命运。

  三、结合对比、抑扬结合等写作手法来分析。

  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人物自身不同言行、境遇的对比,多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对比等,都能有力地揭示人物性格。如一篇《最美的善举》的记叙文就运用了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法,生动刻画了“络腮胡子”看似外表粗俗、大大咧咧,实则细心善良、扶危济困的形象。

  四、结合具体事例,按人物成长的不同阶段来分析。

  完美WORD格式

  写人离不开记事,人物形象因事迹而丰满。另外,分析人物形象还要有动态的眼光。年龄、生活状况、命运际遇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物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改变,进一步影响到人物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的变化,所以分析这样的人物形象要依阶段进行。

  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叙述了儿子说服母亲出去散步,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儿子背母亲走小路三件事,可以分析出儿子是一个懂事\孝顺\有责任感的人.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很多文章结尾往往有一些议论.抒情性的语句,表明了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是赞扬还是批判.例如:胡适的<<我的母亲>>结尾”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____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好脾气.待人接物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慈母.6.概括人物性格是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一方面好吃懒做.贪恋女色,见识短浅,一遇到困难就嚷嚷着散伙,还经常搬弄是非,占小便宜,因此常常出丑.另一方面他还不失忠勇和善良,他能够知错就改,还算憨厚朴实,两方面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猪八戒的形象.如果仅凭自己的好恶评价人物,往往会以偏概全,有所偏颇.7尽量都使用四字短语

  固定的答题词汇

  老师的优秀品质1慈爱有爱心爱生如子2工作认真有责任感3善于运用机智的教育方式充满教育智慧4善于钻研课堂语言风趣生动吸引学生

  父母的优秀品质1坚强不轻易向命运屈服2善良同情弱者尊重邻里3慈爱爱子女4勤劳节俭5尊重孩子善于引导教育孩子

  子女的品质1不懂事与父母存在代沟但能知错即改2热爱父母孝敬父母3刻苦勤奋努力上进

  形容人物品质常用的词汇:寡言少语

  平凡朴实

  纯真善良可爱

  沉着冷静乐观

  稳重

  害羞

  幽默

  谨慎

  正直

  郁郁寡欢

  洒脱

  循规蹈矩

  狡猾

  豪放

  泼辣热心

  胆小

  老实

  圆滑

  暴躁

  勇敢

  从容

  耐心

  踏实

  谦虚

  勤俭

  敬业

  诚实

  执著

  势利

  【考点测试】

  对门送来绿豆糕(郭震海)“门铃响呢。”在厨房忙着做晚饭的媳妇喊着。

  “嘿嘿,嘿嘿嘿……”老郭依然在跟着电视乐。

  “你聋了,门铃响呢!”老郭媳妇提高了嗓门。老郭这才趿拉着拖鞋来到门口,他没有急着开门,先眯着一只眼通过“猫儿眼”观望,看到的是一张被放大变了形的脸。

  “是谁啊?怎么不开呢?”老郭媳妇从厨房里出来。“不熟悉!”老郭说。

  “什么眼神,这不是对门的老张媳妇吗!”老郭媳妇“瞄”了几眼伸手开了门。对门的老张媳妇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满满的一碗绿豆糕。

  这是个新建的小区,住户搬进来不到一年,平时各干其事互不往来。老郭媳妇和老张媳妇搭上话时间不长,知道她是自己的对门邻里,来自乡下,在城里买的房子,除此以外也就只是几句寒暄。

  专业整理

  知识分享

  “都在家啊,孩子他乡下爷爷送来几碗绿豆糕,送你家一碗尝尝鲜。”老张媳妇说。

  “太客气了,你们自个儿留着吃吧!我们怎么能吃你家的绿豆糕呢!”老郭媳妇说。

  “这有啥不能的,咱们是对门嘛。”老张媳妇说着硬往老郭媳妇手里塞。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两人推让了几下,老郭媳妇最终没有推过老张媳妇,将绿豆糕留下了。

  关上门后,老郭说:“好端端的对门怎么送咱一碗绿豆糕呢?”“是啊!”老郭媳妇听了老郭的话后,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好端端的对门怎么就送来一碗绿豆糕呢?她想着,拿起一块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灌了她一鼻孔。

  “我估摸着她送绿豆糕来一定有送绿豆糕的意思,好端端的怎么就送咱家一碗呢?”老郭说。

  “啥意思呢?不会是知道你在教育局工作,想让你给他儿子转学校吧?”老郭媳妇说。

  “说不准,要不就是想通过咱们找老爷子办什么事,可老爷子早从公路局退休了啊。会是什么呢?”老郭看看绿豆糕,仿佛答案就写在这香气扑鼻的绿豆糕上。

  “那咋整,送回去?”“你这不是废话吗,都收下了怎么好意思送回去呢!”

  “咋整?”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第二天,老郭媳妇开门准备上班的时候,刚好对门的老张媳妇也开门往外走。

  “早啊!”老张媳妇说。

  “你也早啊!”老郭媳妇眼睛红红的好像没有睡好。

  “昨晚的绿豆糕好吃吗?”

  老张媳妇一句话问得老郭媳妇犯了一下愣。

  老张媳妇接着笑笑说:“那绿豆糕是乡下的麻油炸的,孩子他爷爷每年都送来,十月初一在乡下家家户户都吃绿豆糕,是一种习惯。”

  “是吗!”老郭媳妇支吾着,接着她回头问:“你家没啥事吧?有事你就说啊,别不好意思开口,咱们是对门嘛!”

  “没有啥事啊,”老张媳妇说,“有事我们肯定会说的。”

  “真没有?”老郭媳妇说着就盯着老张媳妇的眼睛。

  “真没有啊!”老张媳妇被老郭媳妇看得很不自在。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有事你就说,别不好意思开口。”老郭媳妇说着就走了。

  老张媳妇望着老郭媳妇远去的背影,愣了。“有啥事呢?”老张媳妇独自嘀咕,因为她不明白。

  (选自《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有删改)1.小说的情节围绕一碗绿豆糕展开,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50字内)

  示例一:收到对门送来的绿豆糕,老郭夫妇猜测她的用意,其实,老张媳妇只是为了让他们尝尝绿豆糕的味道(或许只是乡下的一种习惯)。示例二:对门送来一碗绿豆糕,老郭夫妇以为她有什么事,第二天老张媳妇告诉他们真的没有什么事。示例三:老张媳妇按乡下的风俗给对门送去一碗绿豆糕,结果老郭夫妇以为她有什么事,这让老张媳妇很不明白。

  2.根据小说对老郭媳妇的言行描写,举例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老郭媳妇认为来自乡下的老张媳妇送绿豆糕一定是有求于她,很世俗很势利;她为了一碗绿豆糕一晚上睡不好,担心自己被人利用,谨小慎微;她不相信老张媳妇真的没事,多疑猜忌;她明明担心老张媳妇会给她带来麻烦却口是心非假装热情,虚伪不真诚。

  完美WORD格式

  3.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灌”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绿豆糕麻油香味的浓郁,又暗示了绿豆糕代表的老张媳妇淳朴真诚的邻里情谊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4.小说着意交代老张媳妇以及做绿豆糕送绿豆糕的习俗都来自乡下,你认为有没有必要?简述理由。

  示例一:有必要,作者这样着意交代人、物、风俗都来自乡下显然别有深意,是为了说明乡下人待人真诚,乡下的民风淳朴,以此和以老郭夫妇为代表的城里人的自私世俗形成对比。

  示例二:有必要,作者这样是为了说明老张媳妇这样的乡下人没有沾染上城里人的世俗势利,他们仍保持着淳朴的民风民俗。

  示例三:没必要,因为城里也有友好和谐的邻里关系,人与人的隔膜根源不在于城乡的差别。

  差一分钱(葛取兵)

  (1)父亲一定有心事。

  (2)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3)父亲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4)父亲才五十岁,身体却有些不恙。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弊象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5)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若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6)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7)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应该土得掉渣。

  (8)入秋。温暖如春。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锟饨担的敲梆声。

  (9)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父亲说。

  (10)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11)从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12)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孩子嘛,难免。

  (13)那天,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14)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15)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

  专业整理

  知识分享

  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16)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17)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18)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里很寂静。

  (19(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20)打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21)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22)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三十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23)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24)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25)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26)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27)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1.文中第(4)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比喻、夸张。(l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2分)

  2.从全文看,文中(11)—(20)自然段记叙了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插叙。(1分)交代了父亲心结的来由,使文章内容更充实。(2分)

  3.文中(23)自然段划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1分)暗示父亲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心结却仍未解开(或答解开心结的任务非常紧迫也可)。(1分)

  4.文中多次提到像样的心结,父亲的心绪到底是什么呢?(2分)

  父亲的心结是找到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1分)并感谢她、报答她。(1分)

  5.本文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感人至深。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3分)

  ①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②父亲病重直至生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③父亲用捐善款的方式报答恩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结合文章内容,答出“知恩图报”或“懂得感思”即可得2分,还能答出执著、善良等即可得3分)

  照夜白

  完美WORD格式

  15年前,她丈夫去世之后,每次朋友操心他们母子的生活,她都笑笑说:“还好!我老公留下一卷名画,值不少钱,真急了,大不了卖掉。”她的儿子想必也知道,提到如果考不上公立大学,私立的学费不低,也自信满满:“还好!我爸留下一卷好画,大不了卖了。”

  有一天,她果然抱着一个匣子来找我,一边打开盖子,一边说:“不得已,得卖了,您看看值多少?”她小心翼翼地拿出个手卷,题签上写着:韩斡照夜白。

  我一怔,沉吟道:“韩斡照夜白?韩斡是唐代画马的名家。”

  “是啊!所以我丈夫说是国宝级的。”

  我没做声,慢慢打开手卷,看后确定:假的!且不说画笔不精,连伪刻的印章都拙陋。只是我不知该怎么说。

  偏偏她还喜滋滋地指着画:“乾隆皇帝也收藏过呢!”

  我耽豫再三,还是心一横说:“抱歉!我得告诉您实话,这是假的!”

  她的脸一下子苍白了,扶着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

  我赶紧过去扶,她却把手一挥,蒙着脸。看不见她的表情,看到的是一片花白的头发。

  “您确定?”她低着头问。

  “确定!这是伪的,原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她没再说,站起身,很快地收好那卷画。临走,用硬硬的声音说:“求求您,可别让我儿子知道。他要是问,就说是真的。”

  后来有一次遇到他们母子,谈到留学,那大男生又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不怕!我们有爸爸留下的无价之宝。”

  我立刻心里一揪。

  今年二月,我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才走进明轩,就看见一位男士正贴着橱窗看那幅著名的手卷。画中是骠壮硕骏、鬃毛直立、昂首扬蹄、想要挣脱缰索的白马,旁边有南唐李后主书“韩斡照夜白”。

  男士见我靠近,微微让位,抬头。挺面熟,不是……

  我妈去年过世了,和爸爸一样,也是心脏病,走得突然。”已经在大学教书的男士有点腼腆,“我特别从芝加哥过来,看这幅画。”

  “你们家……”

  “我爸也留给我们一幅,假的,因为高中美术课本上印了这张画,我早就知道真迹在这儿。所幸我妈不知道,她一直认为是真的。”他笑笑,“也多亏那张假画。我怕我妈拿去卖,知道是假的,一下子崩溃,所以拼命用功,一路拿奖学金。”

  “那张画……”

  “我带到美国了,常看,觉得它比这幅真的还真,真是一匹仰首长嘶的‘照夜白’。”

  走出博物馆,我站在门口好几分钟,心想是不是该回去,告诉他,其实他妈妈早就知道画是假的。只是又想起答应过他母亲……

  我的眼前突然飘起密密的雪花……

  13.文章以“照夜白”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起读者兴趣(能吸引读者)。

  14.全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写母亲,请指出其中两种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专业整理

  知识分享

  动作描写:“扶着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扶”“滑”两个动作描写,突出了母亲得知真相(画是假的)后受到的打击之沉重。语言描写:“是啊!所以我丈夫说是国宝级的。”表现了母亲的得意和自豪。肖像(外貌)描写:“看不见她的表情,看到的是一片花白的头发。”通过描写母亲的头发“花白“,从侧面突出了母亲的艰辛。神态描写:“偏偏她还喜滋滋地指着画……“喜滋滋”表现了母亲陶醉(喜悦)的心情。(描写方法各1分,具体分析各1分)

  15.“儿子”为什么觉得假的“照夜白”比真的还真?联系全文,分点概括

  ①是父亲留下的念想(遗物);②凝结着母子的深情;③是我和母亲的精神支柱。④寄托了我对父母的怀念。(每点1分)

  16.读了这篇小说,你对“儿子”这个形象有怎样的认识?

  (1)热爱(孝敬)父母;(2)体谅母亲(善解人意)(3)为爱用心良苦;④有奋斗精神。(每点1分,答对3点得满分)

  梨一样的苹果

  ①

  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课。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②

  一天,像以往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到班里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他的口气非常的温和,他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了一起,长成了一棵树,一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吃过这种苹果。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③

  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他“嚓”的一下撕掉了那一页像梨一样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

  ④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⑤

  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他面前。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的苹果都画得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⑥

  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那样过去了。但经过米哈朵夫明察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乐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

  完美WORD格式

  ⑦

  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到护林员家里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

  ⑧

  三个秋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走了进来。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的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苹果。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讲述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⑨

  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⑩

  尤里卡画好的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选自《读者》,有删改)

  1、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起因: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经过:

  经过:米哈朵夫老师怀疑错怪了尤里卡,内心很痛苦;为弄清有没有梨苹果,他到处询问,甚至找到国家园林科研所。

  结果:米哈朵夫老师怀疑错怪了尤里卡,内心很痛苦;为弄清有没有梨苹果,他到处询问,甚至找到国家园林科研所。

  2、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作用:巧妙地表现了米哈朵夫老师不同的心情,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

  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

  4、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⑦

  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请从“痛苦”的含义、“令人尊敬”的原因两方面阐述)

  (1)米哈朵夫老师怀疑自己错怪并伤害了学生尤里卡,内心感到不安、自责。(意思对即可)

  (2)①这种痛苦体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爱心和责任心。②他到处询问,千里奔波,这种求实态度和执著精神,同样令人尊敬。(意思对即可。)

  5、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请参考摘录内容(1)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批注摘录内容(2)。

  摘录内容(1)批注(1)

  专业整理

  知识分享

  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

  摘录内容(2)①

  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

  ②

  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

  示例:

  “的确”“必须”,语气坚定,表现出米丘林作为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科学无比热爱的精神。

  批注(2)示例一:“我的”“和我不一样的”,这小小的变化体现出米哈朵夫老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示例二: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理念,不一样的收获。(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上

  太

  行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轻骑遍历部所,延访父老”。而且年年出巡。

  (1)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请结合诗的后两句简要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1)夕阳、西风、衰草、秋空、薄云、飞鸟。(2分)以肃穆空阔的自然风光衬托诗人不畏肃杀、勇于进取的豪情。(2分)用孤鸟还巢衬托诗人应有的思乡之情。(2)诗人在任上年年出巡,现在两鬓斑白又一次登上了太行山,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勤政不倦、为国奔忙的政治家形象。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①

  完美WORD格式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4.(1)第一首:呈现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郊野的隐者形象。第二首:呈现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前者写出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

  后者写出了老之将至的伤感之情。

  专业整理

  知识分享

篇四: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本文档来源于第一文库网:https://www.wenku1.net/news/02A93BDEBB52CCF4.html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是常考题。概括人物形象时要“察其言、观其行”,了解人物的职业身份,重在分析人物性格心理。人物形象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或对比其他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方面。

  常见提问方式: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的形象,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或×××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3)小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哪一个是次要人物?

  (4)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是什么关系,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作用?

  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展现了人物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变化过程。

  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他人或景的烘托。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

  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环境对人物用心打造免费、绿色、专业、海量的教育文库网站www.wenku1.net

  本文档来源于第一文库网:https://www.wenku1.net/news/02A93BDEBB52CCF4.html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

  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首先要高度概括故事情节(什么人什么事)。其次揣摩作者的态度:表现了什么?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赞扬什么还是批判什么,最好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

  5.如何判断谁是主人公?

  小说是以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中心,从而集中概括地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任何一篇小说中的人物都不是单一的。哪怕是一篇小小说(短篇)其中描写的人物至少也要有几个。那么如何辨别认定小说中的主人公呢?

  ①主人公应贯穿小说情节的始终。主人公出场并与周围的人或事物发生矛盾冲突是小说情节的开端。主人公性格的发展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应是小说中各种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是小说中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

  ②主人公的表现及其性格决定小说的主题。

  小说中诸多人物中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是主人公,其他人物起陪衬、烘托、补充作用。

  6.各类形象的作用

  (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对于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常见的一个考查点。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②揭示或凸显主旨;③若是线索人物,则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3)物象的作用

  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1.分析人物形象的思路

  第一步,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对人物进行总体评价,确定作者的感

  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答题模式:主人公是一个(描述性语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的(标签式核心名词)的形象。

  用心打造免费、绿色、专业、海量的教育文库网站www.wenku1.net

  本文档来源于第一文库网:https://www.wenku1.net/news/02A93BDEBB52CCF4.html

  第二步,从不同方面揭示人物的性格,并且分别结合具体情节、细节等进行分析。

  第三步,点明形象的作用或者意义。

  2.概括人物形象的思路

  简要分条列举即可,不必要做出具体分析。

  答题模式:列举要点:×××具有以下性格特点:

  (1)……(2)……(3)……

  【特别提示】

  分析或概括人物形象应注意避免以下错误:①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②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③以偏赅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分析塑造形象技巧

  考查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表达效果。

  常见提问方式:

  (1)文中是如何塑造×××形象的?

  (2)文章在表现主人公时,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1)肖像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的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描写。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因为人物的外部特征总是同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相联系的。

  (2)动作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的手法。典型的动

  作描写,不仅要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行动,还要写出人物以何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这个动作,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用心打造免费、绿色、专业、海量的教育文库网站www.wenku1.net

  本文档来源于第一文库网:https://www.wenku1.net/news/02A93BDEBB52CCF4.html

  (3)语言描写。具体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以及对语气情态的描写。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场合吻合。

  (4)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有时可直接由作者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可以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肖像、动作、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

  (5)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它是叙事性文章的最小的描写单位。它把事物细微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逼真地呈现出来。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6)白描和工笔。白描指使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工笔指用细腻入微、工整细密的笔触,对人物和环境进行精雕细琢的描写方法。表达的文字细腻、色彩浓郁,往往借助对比、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客观事物复杂斑斓的状貌,具体而细致地表现出来。在小说中常用来写景和展示人物心理。

  (7)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等作正面、直接的刻画,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这种笔法比较含蓄、委婉,给读者留下较大的自由想象空间,增加描写对象的主题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8)环境描写。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自然是小说重要的描写手法。“辨析环境描写”已经涉及,不再赘述。

  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

  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用心打造免费、绿色、专业、海量的教育文库网站www.wenku1.net

  本文档来源于第一文库网:https://www.wenku1.net/news/02A93BDEBB52CCF4.html相关文档:

  ?

  复活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

  高中小说分析人物形象

  ?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模板

  ?

  小说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

  小说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

  故乡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

  分析塑造小说人物形象

  ?

  沈从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论文提纲

  ?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题型

  更多相关文档请访问:https://www.wenku1.net/

  用心打造免费、绿色、专业、海量的教育文库网站www.wenku1.net

篇五: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题的解答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题的解答

  背景知识聚焦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人物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小说家总是把自己的艺术视觉和艺术重心放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鉴赏小说,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鉴赏。那么如何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呢?首先,要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活”起来;其次,要以情节与环境为依托,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析形象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

  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情节入手,看人物性格构成与发展变化。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在分析人物性格成长与情节关系时,一方面要抓住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来看人物性格的内涵;一方面要关注重要场面和精彩细节中人物形象的热点。

  从环境入手,看人物性格成长的背景。环境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基石。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人物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场所,它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任务的思想性格。比如,《荷花淀》的开头描写水生妻子编席子的场面:“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诗化了的劳动场面,表现了主人公的勤快、利落。

  从人物描写入手,看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阅读鉴赏小说要善于细读文本中上述各类描写的相关内容,从中看小说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

  ⑴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成功的肖像描写形神兼备。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别里科夫传神的肖像描写,鲁迅在《祝福》里表现祥林嫂命运变迁的三次肖像描写等;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巴尔扎克《守财奴》中对葛朗台抢夺梳妆匣时的眼神的描写:“瞪着金子的眼光”、“老盯着女儿和梳妆匣”,“望着女儿,迟疑不决”、“看看金匣子,看看女儿”。从“瞪”“盯”“望”“看看”的眼神变化中,绝妙地反映出守财奴心理转化过程,为贪图更大的利益,他忍痛放弃了眼前利益。

  ⑵语言描写。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的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对金钱的占有欲。

  ⑶行动描写。行动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一觉醒来,面对从没见过的沙发,2

  只敢“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不敢坐”,足见他老实憨厚。交了五块钱的住宿费后,他的心态起了变化,一心想找回些什么,“他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损坏。”这些行为举止的描写,表现出他的自私狭隘。

  ⑷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项链》里对玛蒂尔德的一段心理分析,让现实生活与她的梦想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现实与梦想的尖锐矛盾,揭示了玛蒂尔德一心想摆脱寒酸、暗淡的生活而挤入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而受人奉承的贵夫人的心理。

  考点题型枚举

  ⒈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

  一人物

  例:(2011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林海音】)“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错答举例】负责任,宽容自信,忍耐善良。

  【病因诊断】有观点,而分析缺席,未能紧口文本具体情节扼要分析;且未能分点解析,显得笼统。。

  【解题指津】

  分析“外省郎”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对“外省郎”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概括,包括时代、地域、职业及特征;二是分条归纳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根据小说内容举例说明。“外省郎”这一人物性格主要体现在围绕着老丈人的阻挠产生的一系列言行举止上。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受阻挠的爱情是很乐观的,对翁婿关系的改善也是有信心的,而且在长辈面前,表现出了善良的忍耐,在老丈人生病时,不计前嫌,大度豁达,勇于奉献。但这些性格需要从情节中归纳和概括。

  【参考答案】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心态。

  ⑵人物群像

  例:(2009年辽宁卷《遗璞》【贾平凹】)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人物群像(某一类人)性格特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错答举例】从小说看,遗璞村人的性格特点主要有:淳朴厚道,有自豪感,观念保守,思想愚昧,顽固落后。

  【病因诊断】题干问的是“哪些”,且要求“请作简要分析”,显然不可之堆叠几个形容词,而应该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此外,“思想愚昧、顽固落后”等的断语显然有悖文本内容。

  【解题指津】遗璞村人的性格特点要注意结合小说情节中对遗璞村人的行为、语言、心理等的描写加以概括。如他们对待省城老贾,对待“遗璞”,对待救济(粮食和凉鞋)以及对待蛮儿等若干情节。

  【参考答案】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处处照顾他;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便祖祖辈辈引以为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他们胃嫩;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

  ⒉赏析人物的描写手法

  ⑴肖像描写

  例:(2010山东卷《骆驼祥子》(第四章节选)【老舍】)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肖像描写的作用的理解。

  【错答举例】承上启下,突出人物的个性。

  【病因诊断】脱离文本,笼统含混。

  【解题指津】小说中人物肖像描写不但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也会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回答此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讲,前者要从如何承上、如何启下两方面分析,后者则要从突出人物的什么性格这一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⑴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虎妞这一形象。⑵内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性格,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可感。

  ⑵语言描写

  例:(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语言描写手法的辨识及作用的理解。

  【错答举例】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喜爱。

  【病因诊断】赏析过于简单,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所突出的描写对象的特点未能概括出。

  【解题指津】本题要求品味人物语言,可从所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来赏析。这句话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反映了老丈夫的心理,赞美鸟笼是想买下鸟笼。

  【参考答案】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⑶心理描写

  例:(2011年山东卷《审丑》【严歌苓】)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人物心理的揣摩与领会。

  【错答举例】体现了人物的犹豫、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的心理。

  【病因诊断】分析欠具体,表述不够明确。

  【解题指津】回答此题,应立足于全篇,从无定对自己的审视,对他人的审视两方面去分析。从实质看,对人物的态度隐含着作者的态度。

  【参考答案】反映了无定的复杂矛盾心理。无定对闲人的话感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时,哈市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无定憎恶小臭儿的不孝(或“忘恩负义”),却仍愿意为这个淳朴的老人隐瞒真相。

  ⑷细节描写

  (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宗璞】)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细节描写手法作用的理解。

  【错答举例】表现了董师傅生活的惬意安然,内心的平静、闲适。

  【病因诊断】不够全面,只注意到了细节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而忽视了细节之于小说后文故事情节的作用。

  【解题指津】分析人物细节描写的作用,大致可从细节与主旨、细节与环境、细节与人物形象特征、细节与情节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入手。但相对于本文来说,该细节与主旨有一定的联系,但它的分量尚不足以表现主旨;与环境也未见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把重心放在这一情节如何凸显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与下文故事情节的关系来回答。

  【参考答案】反映了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⑸侧面描写

  (2011年山东卷《审丑》【严歌苓】)晚秋,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侧面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辨识,【错答举例】神态描写,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嫌弃、鄙夷之情。

  【病因诊断】忽略了上下文语境,未把握住语段描写的重心在于“老头”。

  【解题指津】赏析画线语句,可从语句所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该句所写内容,该句与上下文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入手。该题画线语句写的是老头周围的人的神态反应,赏析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指出写周围人的反应之于表现老头的关系。

  【参考答案】侧面描写,通过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或,在“不少人”世俗的眼光里,曾老头做人体模特是丑的。)

  ⒊探究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的关系

  例:(2011江西卷《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卡萨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根据小说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探究小说的另一种结局的能力。

  【错答举例】不会占为己有。因为文中有说“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并且自责说“真是鬼迷心窍了”,“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说明他虽然脑海里曾闪过一丝想将包占为己有的欲念,但良心、理智告诉他不可以那样做,这就突出了他的正直的人品。

  【病因诊断】分析不够全面,虽然能联系中年男人捡走钱包以后的“瓦萨卡”的一系列反映来分析,指出他良知中的正直的一面;但对之前情节却忽视了。情节是人物性格的成长演变史,赏析高潮部分,也要注意它与前后情节的关联。

  【解题指津】探究主人公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必须结合全文,说明理由;不可脱离具体情节,仅从概念出发,空洞说理。也不可只是罗列情节,而不说理由。阐释理由,应充分,有条理。

  【参考答案】

  ⑴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卡萨的性格使然;②瓦卡萨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卡萨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卡萨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卡萨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卡萨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⑵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卡萨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节使然;②瓦卡萨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切;③社会不公平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卡萨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抢走小包之后瓦卡萨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卡萨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⒋探究人物形象塑造与环境设置的关系

  例:(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宗璞】)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环境设置意图的理解。

  【错答举例】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要像董师傅那样热爱生活、亲近自然。

  【病因诊断】阐述欠深入到位,语句欠连贯。

  【解题指津】题目要求结合背景来谈启示,答题的第一步就必须先吃透背景,也就是弄清“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这句话的隐含信息。“靠拢”一词透出这句话的主要信息是环境发生变化。本句另外两个隐含信息是校园的优美、校园的热闹。答题的第二步骤是准确理解“人物活动”,即有哪些人物,哪些活动。人物有董师傅、小翠及董师傅身边的游人、卖花女孩;主要活动是游湖,小翠的活动另有“找路”。答题的第三步是将每个人物及其活动放置在背景信息的每个点上。尝试推断作者的含蓄的用意,这种用意就是启示。

  【参考答案】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答案不止一种。要求根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言之成理,语言流畅。)

  ⒌辨识与探究小说的主要人物

  例:(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第四章节选)【老舍】)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辨识,并探究如此设置角色的意图。

  【错答举例】主要人物是祥子,因为祥子是文中着墨最多的一个。

  【病因诊断】理由欠充分,分析不具体。

  【解题指津】这是一道关于小说中人物角色设置意图的探究题。解答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答题的单一,就是围绕一个人物答题;二是答题要全面,要准确,可以分条作答。在分析时,既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诸如正面、侧面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也要说出人物的作用,即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出场与性格的展示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

  示例1: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

  示例2:刘四爷。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形象;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

  示例3:虎妞。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是性格鲜明,且她是联系刘四爷与祥子的关键人物。

  ⒍探究、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意图

  例:(2009年全国卷Ⅲ《孕妇和牛》【铁凝】)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意图的理解。

  【错答举例】这样写让人感动。表明孕妇对识文断字的渴求,对孩子未来教育的关注。

  【病因诊断】理由表述欠充分。

  【解题指津】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焦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写法”问题,其实就是要分析作者把笔下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应紧密联系文本,要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示例1:这样写让人感动。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识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示例2:这样写有些做作。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的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不识字,喜欢不喜欢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针对训练】

  卖笑人

  【德】海因利希·伯尔

  每当别人问起我的职业,我总是窘得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虽然别人都认为我是一个镇静沉着的人。我羡慕那些人,他们可以说:我是一个泥瓦工。我7

  羡慕理发匠、会计和抄写员,他们可以坦率地说出他们的职业,而不需要加一长串解释。当我被迫回答这样的问题时,只能勉强说:“我是一个卖笑的人。”这样一个回答常常会引发出第二个我不得不回答的问题:“难道你就靠这个为生?”而我只能如实回答:“是的。”我确实是靠我的笑声过活,而且还干得不坏,因为我的笑声——用商业化的语言来说——供不应求。我是一个素质良好,富有经验的“发笑者”,没有人能笑得比我好,也没有人能像我那样自如地运用这门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避免作令人讨厌的解释,我总说自己是演员。但是在滑稽表演和口才上我实在太缺少天赋,以致我自己也感到这个称号太名不副实。我酷爱事物的真相,而真相就是:我是一个出卖笑声的人。我既不是马戏团的小丑,也不是舞台上的喜剧演员。我不逗人开心,只是装扮出快乐的样子:我放声大笑,像古罗马皇帝,或者像多愁善感的男学生,我采用十七世纪的笑声几乎和采用十九世纪的笑声一样多,有时我还被要求按照各个世纪、各个阶层、各种年龄的不同特点发笑。这只是我所掌握的手艺,就同修鞋的手艺一样。在我的胸腔里,储存着美洲人的笑声,非洲人的笑声,白种人、红种人和黄种人的笑声——而且只要报酬优惠,我就会根据导演的要求,响亮地放出我的笑声。

  我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人物。我在唱片上笑,在磁带上笑,电视导演们对我十分尊敬。我可以凄惨地笑,温和地笑,歇斯底里地笑;我可以笑起来像汽车售票员,也可以笑起来像杂货铺帮工;我备有上午的笑声,傍晚的笑声,深夜的笑声,还有黎明和黄昏时的笑声。简而言之,不论什么场合什么样的笑声,我都能发出来。

  不用说这种职业是令人讨厌的,对我这种具有富于感染力的笑声的人尤其如此,笑是我毕生唯一的专长。我的这个特长,使我对三、四流的喜剧演员来说也成为不可缺少的人。他们当然生怕观众对他们的连珠妙语无动于衷,所以,我常常作为一个不露声色受雇捧场的观众,在夜总会里消磨掉大多数夜晚。我的工作就是在演出效果不太好时,发出富有感染力的笑声。时机必须掌握得恰到好处,我的真诚、宏亮的大笑不能来得太快,也不能来得太迟,一定要恰逢其时;在那事先约好的时刻,我爆发出大笑,然后全体观众跟我一起捧腹大笑。这样,喜剧效果就达到了。

  而我却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到寄存处,穿上大衣,为终于交差而快慰。回到家里,经常有电报在等着我:“急需您的笑声,星期二录音。”几个小时之后,我又哀叹着命苦,坐进闷热的特快列车。

  不用说,我下班后或休假时几乎不想笑:牧人和泥瓦匠只有在他们可以忘却牛和砂浆的时候,才会感到开心;木匠家里的门常常是坏的,抽屉也常常打不开;卖糖果的人喜欢吃酸菜;肉铺老板喜欢吃杏仁糖;面包师宁可吃香肠而不吃面包;斗牛士嗜好养鸽子;拳击手在看到他孩子流鼻血时会吓得面色苍白。我觉得这一切都很自然,因为在工作之余我从不发笑。我是一个表情严肃的人,有人认为我是一个悲观者,也许真是如此。

  在我婚姻生活的头几年,妻子经常会对我说:“笑一笑。”但从那时起,她就逐渐认识到,我不可能满足她的这个要求。只有在深深的静穆中,让紧张的面部肌肉和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时,我才感到快乐。实际上,甚至别人的笑声也会使我心烦,因为它又使我想起了我的工作。所以,我们的婚姻生活安静、平和,因为我的妻子也忘掉了如何大笑。时不时,我会捕到她的微笑,我也报之以微微一笑。我们用轻柔的声音交谈,因为我憎恶夜总会里的嘈杂和那8

  经常充斥了整个录音棚的喧嚷。不熟悉我的人都认为我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可能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我经常被迫张口大笑。

  我一直带着一种冷漠的表情生活着,有时也允许自己微笑一下,我常常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大笑过。我想我没有。我的兄弟姐妹们一直认为我是一个严肃的小伙子。

  所以我大笑,笑得千姿百态,但我从来也没听到过我自己的笑声。

  (选自《外国超短篇小说赏析》)

  【思考题】

  ⒈小说的主人公“卖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⒉小说塑造“卖笑人”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⒈小说的主人公“卖笑人”是一个为了谋生而违背自己本性、靠出卖笑声为业的人。他逆来顺手、隐忍苟活,精神世界充满忧伤、苦闷和绝望。

  ⒉小说塑造“卖笑人”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内心独白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相当平静的内心独白来娓娓讲述一个小人物为了谋生而不得不违背本性,出卖笑声的生活;以夸张的手法、平静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卖笑生涯,看似轻描淡写,其实满含辛酸与悲戚。。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用意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笑本是内心高兴的自然流露,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笑被商品化、职业化,同内心的真实感情相脱离,表达了他对底层人民艰辛生活的同情。

篇六: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1.从分析人物的描写入手。

  (1)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描写。①通过肖像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肖像描写它的作用不只是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更好的以“形”传“神”。例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写出的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历经沧桑,已变得麻木迟钝而又非常自卑的人了。小说通过对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②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小说《守财奴》中有几处个性化语言描写,如“咱们中间可有些小小的事情办一办。对不对,克罗旭?”“是呀,是呀,小乖乖。我不能让事情搁在那儿牵肠挂肚。你总不至于要我受罪吧。”“??我觉得更满意。我按月付你一百法郎的大利钱。这样,你爱做多少台弥撒给谁都可了!??”“克罗旭,你这些话保险没有错吗?可以对一个孩子说吗?”句句话语,把一个贪欲十足的守财奴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③通过动作行为刻画人物形象。如小说《守财奴》中“抢梳妆匣”一处动作描写:“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一“纵”一“扑”写得生动极了,使人如见其形,如窥其灵魂,把一个金钱狂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

  (2)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他人的言行,来间接刻画人物的描写。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宝玉的形象刻画,就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林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从母亲口中得知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结果一见,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这些侧面描写的目的是欲扬先抑,它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

  2.从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高考中涉及到的小说往往是微型小说,虽然它写的是小题材,撷取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却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应该说正是这高度浓缩的故事情节凸显了人物形象。如小小说《同意》:

  秘书送进一份文件。

  王厂长像往常一样拿起笔轻松熟练地在上面写下“同意”二字。突然,他睁大了眼睛,笔从他无力的手中滑到了办公桌上。

  第二天,他离开了他熟悉的办公室。

  这篇小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但却把一个只知“同意”的糊涂厂长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从而讽刺了社会上一部分官员不分具体事件,只知道动用手中的权力,结果输得一塌糊涂的形象。由此可见,小小说的故事情节常常是以小见大,以微见著,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3.从分析小说的环境入手。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小说的环境描写除了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外,还有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如《祝福》的最后一段描写的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烘托了人物形象,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同时加强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再如孙梨《荷花淀》开篇水生嫂“月下编席”那段环

  境描写,景色被渲染得很有诗意:“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段描写很有诗意,它使人物犹如仙子,与明月、清风、银白的水、透明的雾以及清清的荷香,共同构成了妙不可言的诗的境界;同时,这景色又与具有着人情美的人物交相呼应,彼此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了人物的心灵美。

  在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中,人物形象是最主要的要素。阅读小说时,只有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也就成了阅读鉴赏小说的关键。那么,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生探究作文命题变化(出示小黑板)

  提问1:这种作文形式跟话题作文的区别在那里

  ——最大区别就是只给出材料,没有提出话题。

  提问2:这是什么命题方式?——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板书)

  我们知道2006年全国高考开始,这种具有很高推广价值的新题型横空出世,在去年的梅州中考作文命题就已经带来这个悄然的变化。

  提问3:我们作文形式的演变轨迹是怎样的?

  ——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板书)

  我们可以下一个应试考试框架里的结论:材料本身不是区别作文命题方式的依据,区别作文命题方式的依据应该是有没有直接提供话题或标题。

  提问4:新材料作文没有提供话题,那么它跟话题作文相比写作范围更宽还是更窄了呢?

  命题作文:材料

  标题

  话题作文:材料

  提供话题

  自定文体

  自由命题(考场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文体“四不像。话题作文不需要审体——“过宽”)

  材料作文:给出材料

  (阅读、分析、提炼)选择话题

  自定文体

  自由命题(板书)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作文形式从表面看只是缺少了提供“话题”这一环节,实际上是这种作文比话题作文范围更宽——根据材料内容,可以拟定几个话题。引导学生把审题的注意力从关注话题本身,集中到对材料的解读上面。有人曾将这种作文形式称之为“戴着镣铐跳舞”,很形象解读了这种作文形式的生命力,既突出了开放性,有加强了限制性。

  ——材料作文的“材料”与话题作文的“材料”不同:话题作文中的“材料”是一段导语性的文字,它只是引出话题,帮助揭示话题内涵的作用。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写作范围也不是毫无边际,材料中的“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正是给你写作画的一个边界线。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内容或含意)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范围(内容或含意)之外就偏离题意。

  这里我们好象必须要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新”材料作文?

  旧材料作文:材料

  中心思想

  议论文(只有一个话题,规定议论文文体——“过死”)

  二、如何审题?

  ——从大的角度言,就是如何读懂材料内容或含意,然后选择一个符合题意的话题进行写作。

  提问5:那么具体如何“全面理解材料”?

  1、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关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情感倾向。

  3、从抓住材料的关键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

  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

  一言而蔽之,在准确理解出题者的情感倾向下,一个对象看原因,两个对象看关系。

  1.故事情节的把握。

  分析故事情节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情,它既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往往又是在情节的推进中逐步完成的,所以把握情节能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依据。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其中最为典型的题目是概括故事情节,实现整体感知。

  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面对这种试题,我们该如何下手呢?

  我们知道,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3.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中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4.作品主题的挖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在中考阅读测试中常见的题型有: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5.精妙技巧的捕捉

  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在中考试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有: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解答这类题目,平时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及其特点;而在语言方面,也要善于概括其特点: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

篇七: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目标:1.明确中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地位。

  2.掌握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熟悉中考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

  学习重难点:如何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一、出示本节复习目标

  复习九(上)(下)小说系列(共8篇)

  《热爱生命》、《小小说两篇》、《香菱学诗》、《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范进中举》、《风波》

  二、熟悉文本

  《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范进中举》

  三、载入小说文体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小说的定义------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常用方法

  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4.借助作者态度分析人物形象

  误

  区

  1.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度拔高或贬低人物的思想品质;

  2.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

  3.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四、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或: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XXX有哪些性格特点(思想品质)?

  答题模式:主人公是一个(描述性语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的(标签式核心名词)的形象。

  五、实战指导: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常用方法

  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人物的性格是在故事情中表现出来又在情节的发展中得到发展的。了解小说的情节也就掌握了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①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以《范进中举》为例

  外貌描写。外貌描写主要包括对人物形体、面貌、表情、服饰等的描写,也有的称为肖像描写。单纯对表情实行的描写也叫神态描写。这种描写方法能够告诉读者作品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使我们如见其人,更重要的是,外貌描写同样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这是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跌倒在泥塘里,挣扎起来以后的外貌描写。此处对范进外貌的粗线条勾勒,将他中举发疯后的狼狈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由此可见一斑。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对话和独白,在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占有很大的篇幅。有感情的诵读人物语言、领会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能够让我们如闻其声。如:在中举前,范进称胡屠户为“岳父”,而且一幅毕恭毕敬的样子;中举后,称呼变成了“老爹”,先前那幅唯唯诺诺的嘴脸也不见了。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举人的身份就是最好的提高人物地位的

  “名片”。另外,作者对胡屠户的语言,描写的更是入木三分。

  动作描写。动作描写主要是对人物的行为,即一举一动实行描绘。准确、生动、细致、传神的动作描写,能够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从而有力的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好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是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之后,往回走的路上对胡屠户的动作描写。我们如果再联系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他动辄大骂的情景来看这个动作,就会对胡屠户这种前倨后恭、极力奉承的表现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实行的描写和刻画。这种方法能够直接反映人物的心灵世界,是一种简洁、实用的描写方法。如:“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这里的心理描写,就把范进当时向丈人借钱不成,又不甘心就此罢休的矛盾心情刻画的十分到位。

  ②从侧面描写人物: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如用相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和结尾景物描写,都属于侧面描写。

  ③从细节描写入手: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实行具体描写。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即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等。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4.借助作者态度分析人物形象

  5、借助小说中“我”的分析

  小说中的“我”,有的起叙述或见证人的作用;有的是事件的参与者;有的是小说的主人公。

  6、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

  7、借助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比较阅读是将文本自身、文本与文本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相同或相异的地方加以比较、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文本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使用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上,效果很好。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就是对情节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异中求同”就是通过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小说通过分析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课文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的变化,告诉人们,商业的社会,金钱的关系,扭曲了像“我”的父母这样一些不能不重视金钱的人的精神,使他们淡漠了对人甚至亲人的爱和同情,使他们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

  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进一步研读文本,便会发现菲利普夫妇性格中有细微的区别。请看:

  A同是盼于勒

  丈夫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妻子

  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同样是盼,妻子在盼中带有赞美,并且赞得甜腻。正因为妻子希望更大,所以下文的失望更惨。

  B同是吃牡蛎

  丈夫

  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妻子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丈夫摆出高雅的绅士风度要请自己的太太和儿女们吃牡蛎。他的绅士风度纯粹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虚荣心。他的妻子明明因怕花钱反对他的建议,却偏要掩盖实质,说“我怕伤胃”,并以男孩子不可惯坏为理由,显得她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两相对比,妻子比丈夫更有心计,更精明。

  C同是见于勒

  丈夫

  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妻子

  骂于勒“贼”,骂“讨饭的”,还说:“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菲利普先生和于勒毕竟还有血缘关系,面对此情此境,竟不知所措。妻子比丈夫显得更镇定、更冷酷无情。

  通过上述同中求异的对比阅读,学生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莫泊桑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同一事件表现出的不同的言行、神态,精确、细致地刻画出了菲利普夫妇除了都有小市民的共性外,还各具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成为小说中独特的“这一个”,从而使学生的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六、实战演练:

  最美是百合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有工作,且已怀孕了八个月。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纯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她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商店了。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停业了。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此细节不仅呼应前文,而且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2、在你眼里阿纯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阿纯的性格特征。

  阿纯是一个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富有爱心、善解人意、活泼清纯的少女。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意蕴,请分别指出“天空灰暗”“阳光”“百合花的美丽”在文中的含义。

  “天空灰暗”指身处困境;“阳光”指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勇敢面对困难;“百合花的美丽”指幸福美好的生活。

  4、用“最美是百合”作小说标题,好在哪里?

  小说标题的作用:①形象可感,吸引读者,引起阅读的兴趣。②标题是小说的线索。③百合花象征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象征幸福美好的生活。

  女教师

  村里新来了一名年轻的女教师,姓陈。

  陈老师来报到的那天,正逢着下雪天,白皑皑的雪花一朵一朵地从天空中飘下来,紧紧地把村子遮掩住了。

  陈老师是乘县教育局的小车子来的,车子驶到村口因为路滑就进不去了。陈老师想从车上下来走着进村,可去接陈老师的村里人不肯,硬是把她阻在了车里面。村长说:陈老师是从城里来的,城里人不能受冻。村里的人于是用肩膀把车子抬进了村里。

  陈老师去的是村小,其实村里压根儿就这一所学校,村长说,在大山里能有这样一所学校已经相当不错了。

  村小的校舍破破的,像城里废弃的仓库,校门口的操场也是坑玩洼洼,不过蛮大的,有城里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村长说,村里只能给娃儿们围大操场,盖校舍根本就不敢想。陈老师眼睛湿湿的,几天后她将寝室搬到操场边,陈老师对村长说:“我会看着新校舍建起来的。”

  “想不想走出大山去?”有一次在课堂上她问学生。

  “想!老师,你什么时候带我们去城里?”·学生们睁着一双双大眼睛问。

  “那要看你们的本事,不读书是出不去的。”

  “那我们不出去了。”下面的学生争着说。

  “为啥?”陈老师惊问。

  “读书太累。”

  “你们全是混蛋!”她气得把教科书往墙上砸过去。

  看见老师生气,这些小学生粕全缩着小脑袋不做声了,教室内一下子变得静静的。窗外,雪花满天飞舞着,“啪啪”打在窗提上,在玻璃窗上绽开一朵朵好看的小花。

  “再问你们一遍,想读书吗?”陈老师坚持着最后的忍耐。

  学生们也许是受惊吓了,这时候谁也不敢吭声。

  “今天我在操场上爬给你们看,你们想读书了我再来上课。”陈老师一甩头,猛地打开教室的门出去了。

  “陈老师!”学生们呼啦一下惊叫着也跟着往门外跑。

  学生们齐齐地拥在矮矮的走廊下,寒风中狂飞的雪花呼呼地扑向他们的小脸。陈老师单薄的身子跪在雪地上,任凭冰冷的雪花无情地摧残她秀美的头发,妙张开手臂用十根手指狠狠地抓着雪泥,像乞讨者似的一步一步往前爬。

  “老师,我们错了。”学生们急得哭了起来。

  “老师,别这样,你的裤子磨破了。”学生们一个个跑过去想搀扶她。

  “滚开,让我爬下去。”她在雪地上尖声地叫着。

  “我们不滚开,我们要老师去课堂。”

  “想读书吗?"“想。”学生们哭着跪在雪地上。

  “黑板上写着什么字?"“走——出——大——

  山——

  去。”大家一个字一个字地背着陈老师刚教的话。“继续念。”

  “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震耳欲聋的声音在操场上哈亮地响起。“都回教室去吧,老师想听你们的读书声。”陈老师满脸泪花地拥抱着孩子们。雪越下越大,这是大山里好多年以来下得最大的一场雪。陈老师终于从雪地上站了起来。

  1、读完本文第三段后你有何感受?请写出来。

  我感受到村里人的热情、淳朴;感受到他们对新老师到来的由衷喜悦;感受到他们对老师的崇敬和对教育的重视。

  2、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句中用了“混蛋”、“砸”等词语却不会影响陈老师的美好形象,为什么?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陈老师骂人、砸书的原因是她恨铁不成钢,这些行为恰恰体现了陈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

  3、联系上下文,回答关于“走出大山去”的问题。

  ①

  从“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走出大山去……”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你听出了孩子们怎样的心声?

  听出了孩子们不辜负陈老师期望,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的决心。

  ②“走出大山去”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离开大山,到外面去。二是努力读书,走出贫穷和落后的境地。

  5、结合选文,分析陈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陈老师来山区教书,并将寝室搬到操场边,用爬雪地来激励学生,可见她是个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善于教育学生的好老师。

  6、结尾对雪景的描写富含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暗示着孩子们努力读书,将会有美好的未来。

  历年中考试卷中人物形象题的答案:

  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著、势利……

篇八: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作者:暂无

  来源:《教育家》2016年第40期

  文/张春霞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为数不少的小说,虽然在入编教材时有些做了改动,但精彩的故事情节丝毫不影响学生阅读的兴趣。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人物形象的理解作为小说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条分缕析,引导学生去思考、比较、想象,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如何引导学生多视角地解读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呢?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多侧面多角度地探索,逐步深入地去理解文章人物的形象。

  《鲁智深行侠桃花庄》是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虽是一件小事,但是“一斑窥全豹”,教学时不能让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其疾恶如仇、见义勇为、富有正义感的“侠”的形象上,而应引导学生在对文字的品读中真正感受其背后的内涵,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鲁智深的智勇双全、深谋远虑。接下来就以此文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多角度去理解小说中人物的个性特征。

  从题目入手,初知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阅读小说,首先要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初步感知小说人物形象。“鲁智深行侠桃花庄”这个题目是编者加上去的,初读课题,读者就能基本知道小说的主要情节:鲁智深在桃花庄行侠。一个“侠”字点明了鲁智深的“侠客”形象。这也是学生理解鲁智深这个人物形象的基点。

  品读小说题目,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如,读者可以就题目质疑:鲁智深行侠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去读文,学生很快就可以理清文章的脉络了。

  从情节切入,感知人物形象

  初读故事,了解情节,是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鲁智深行侠桃花庄》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简单,主要叙述鲁智深在桃花庄借宿,通过假扮新娘的方法帮助刘太公痛打山大王的故事。学生初读课文时,一定要让他们完完整整地读一两遍课文,在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去进一步了解鲁智深的形象。此时,学生脑海中一定会赋予“侠客”形象更多的内涵——用“富有正义感、敢担当”去丰满“侠客”的骨架。

  所以,教学小说文体的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去感知文章的情节,让学生在初读后复述,因为复述的过程也是获得最初体验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

  从细节处深入,细品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突显人物个性,一般会通过一系列具体细致的刻画达到目的。有对环境的描写,有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的刻画。教学时,教师要学会取舍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品读刻画人物形象的关键细节,去深入理解人物的形象。

  文中对鲁智深形象的刻画主要集中在语言、动作和神态上。在“诱导”刘太公说出自家的烦心事并答应让他帮忙解决时,主要描写了他的语言。言为心声。教学时,细品他说的四句话,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教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去引导:“默读课文5——7自然段,找出具体描写鲁智深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到这些句子都是对鲁智深的语言进行描写。教师接着追问:“细读鲁智深语言的句子,说说你从这些语言中,看出了一个怎样的鲁智深?”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读出自己个性的见解。

  首先让学生去关注“三问”。第一问是很正常的发问,没有什么特别意义。主要让学生去关注第二问和第三问。先来看第二问句,“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不会是因为我来打搅了你吧?”这是一个反问句,鲁智深明知故问。他自己知道刘太公并没有说他打搅了自己,那他为什么要如此发问呢?透过文字,学生会去关注提示语“故意”一词,他发问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刘太公说出烦心事。果不其然,刘太公说出了烦恼的原因。读到这里,一个“智者”的形象就会跳到学生面前。此时,估计鲁智深已经看出了些端倪,但为了知道原委,第三问随期而至。品读第三问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哈哈大笑”,表面是笑,实际上是探寻,鲁智深抛出一个违反常理的疑惑,引着刘太公竹筒倒豆子,一五一十地说出了个中原委。通过这“三问”,学生对鲁智深的认识就更进了一层:鲁智深不仅仅具有正义感,他的大智慧大谋略更是呼之欲出。

  接下来,学生会关注到第七自然段的语言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鲁智深“想了想”,到底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他要一再强调自己“在五台山学过如何劝人,就算是铁石心肠的人,也能把他说动……”教师可以补充“五台山”的相关资料(当时的五台山文殊院是当时的国寺,在老百姓心目中是有些崇高地位的。五台山的僧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是神一般的存在),让学生从“五台山来的僧人”“学过劝人”等词语中能感受到鲁智深的“谋略”:碰到这样的不平事,我怎能袖手旁观?但自己一介武夫形象,若直接说出自己的打算——以暴制暴,刘太公绝对不会答应。所以要利用自己五台山僧人的身份,说自己是学劝人,好博取刘老太公的信任。这又一次对语言的品悟,学生对鲁智深的认识会更进一层——他会察言观色,有谋略。随着学习的深入,鲁智深的形象也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中立体、丰实起来。

  最后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关注鲁智深痛打山大王的一连串动作和神态描写,进一步理解他“智勇双全”的侠客形象。

  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也领悟到刻画人物形象,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对塑人物性格的重要性。

  从拓展中,加深领悟人物形象课文节选自《水浒传》,要真正认识鲁智深,还要把他放到《水浒传》这部小说的大背景之中,让学生读原著中的相关章节。原著中具体刻画鲁智深的故事还有不少,像第三、四、十七回都写到了鲁智深,学生读完“倒拔杨柳,醉打蒋门神,大闹五台山”等故事,会全方位丰实对对鲁智深的认识——侠、智、谋、勇……对鲁智深能位列梁山泊108将的十三位,也找到了多方面的原因了。

  另外,还可以带着学生去关注小说里的环境描写,通过对环境描写的领悟,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总之,小说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阅读文本,去理解人物形象,要引着学生在文字中多走几个来回,透过文字表面,去品读出蕴含在文字背后的心声,这样才能让小说中的人物在读者脑海中厚实起来。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教学研究室)

篇九: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二、小说的定义: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

  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三、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常用方法:

  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人物的性格是在故事情中表现出来又在情节

  的发展中得到发展的。了解小说的情节也就掌握了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为

  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

  理描写。

  从侧面描写人物: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准确、生动、细致、传神的动作描写,可以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从而有

  力的表现人物、表达主题。

  从细节描写入手: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

  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即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等等。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4借助作者态度分析人物形象

  、借助小说中“我”的分析

  5小说中的“我”,有的起叙述或见证人的作用;有的是事件的参与者;有的

  、是小说的主人公。

  6、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

  7、借助比较阅

  7、读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比较阅读是将文本自身、文本与文本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相同或相异的地

  方加以比较、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文本的一种阅读方法。

  这种阅读方法,运用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上,效果很好。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就是对情节

  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

  “异中求同”就是通过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理清故事情节,掌握文章脉络: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第一步,分析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第二步,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内心世界;第三步,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步,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只要从情节入手,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分析,就能逐步掌握分析一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要

  领。下面即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对这种分析方法作一介绍。

  一、理清故事情节,旨在掌握文章的脉络,为分析人物形象打下基础。小说《装在套

  子里的人》的情节结构围绕着“套子”展开,即沿着“生活的套子”(开端)——“思想

  的套子”(发展)一一“婚姻的套子”(高潮)一一

  “死亡的套子”(结局)一一套中

  人还有许多(尾声)这一线索来铺展故事情节,集中塑造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

  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抓住这一情节结构特点,便找到了分析人物形象的

  入手处。

  二、所谓“从情节入手”,即将故事情节作为分析人物的起点和必由之路。因为小说

  是通过一系列曲折生动的情节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可分以下四

  步:

  第一步,分析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指既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又深刻

  体现一定历史条件下时代、社会的面貌。通过典型环境的分析,揭示典型人物的形象,让

  读者关心小说中各种各样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命运。如小说《装在套子里

  的人》对别里科夫关于

  “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害怕一切新事物的举止的描写以及对其

  卧室的描写,充分展示了俄国沙皇统治恐怖的典型环境。这个典型环境不仅烘托了别里科

  夫胆怯、惧怕新事物而又顽固、凶狠、狡猾的性格特征及落得被嘲讽的下场,而且也揭示

  了造成这种性格特征及落得这种下场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第二步,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内心世界。

  通过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是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而人物的

  不同性格,也主要是通过人物所独有的言行和内心活动表现出来的。如小说《装在套子里

  的人》通过对别里科夫从楼上跌下来时,“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

  笑的对象”这一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他虚伪、自欺欺人的特点。再如《装在套子里的

  人》通过对别里科夫整天把“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句话挂在嘴上,晚上躺在被子底下

  也会“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这一言行的描写,表现他害怕新事物,受不了一点刺

  激的胆小和保守的习性及其依附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性格。

  第三步,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这就形成了许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因此,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常常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人物。阅读小说应该注意主要人物

  同他周围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通过别里科夫同他周围人柯瓦连

  科姐弟等的矛盾冲突,深刻地揭示了别里科夫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也要把别人装在套子里的

  可悲下场,以及由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而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在推动社会前进

  的这一现实。

  第四步,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

  科夫,是俄国沙皇制度的产物,作者塑造这一典型形象,旨在对俄国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批

  判,从而教育人们不要把幻想寄托在死了一两个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身上,而应该彻

  底推翻沙皇制度。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列宁曾用“套中人”的故事,对现实生活中的

  “套中人”进行过有力的嘲讽。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古人说:"言为心声",语言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的重要手段。人物的语言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反映他的思想感情。

  行动描写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作品中的人物是靠动作活起来的。人物的行为完全

  受其思想意识制约,写了人物的行动,也就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生动、细致、传神的动作描写,可以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从而有力的表现人物、表达主题。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饰等特征的描写,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肖

  像描写,可写衣饰,可写外貌,可写神态,而最传神的是写人的眼睛。进行人物描写有两

  点要注意:

  第一、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外貌描写,一忌照相式,不分主次全面描述:二忌搬用

  套语,千篇一律。写人物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

  第二、第二、外貌描写应表现人物的内心出界。外貌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性格。成

  功的外貌描写,读者可以从人物的眼神、表情、姿态中看到他们的个性和命

  运。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准确、生动、细致、传神的动作描写,可以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从而有力的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心理描写的目的,跟其他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样,也是为了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是指对景色和周围陈设的描写。景物描写应根据主题的要求来决定详略。

  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需要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性格可以借助景物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也可以用景物描写。

  场面描写是指对于在一定场合内,众多人物共同活动的情景的描述。一个场面,人物众

  多,事件繁杂,因此,描写应做到有条不紊,或以人物分类,或按人物主次,或点面结

  合,总之应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其次,一个特定的场合,必有一项中心事件,描写

  时,应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将全场表现的某种气氛着力描绘出来;第三,描写一个场面。

  既要写众多人物的语言行动,也要写环境气氛,所以必须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

  人物形象题的词语: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

  慎、正直、有B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著、势利

  ”

篇十: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故事情节、人物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小说的三个要素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三者是不可分离的。鉴赏人物形象,要从分析环境入手,看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从分析环境入手,看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所以然的社会因素。

  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括的说,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例如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特别艰苦。但是决定人物命运的主要的是社会环境。大家都熟悉的小说人物:范进、鲁提辖、贾雨村、孔乙己、韩麦尔、于勒、马克、吐温、奥楚蔑洛夫、别里科夫、夏洛克、葛朗台、等等,他们的命运与性格无不为环境所决定。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和《荷花淀》中的水生嫂,这两个人物的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使社会主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里。而杜十娘被遗弃,那是由于生活在封建统治的时代,尽管做出了抗争,但最终也未能摆脱悲剧的结局。由此看来,环境决定人物,人物能动地改变着环境,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怎样分析环境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

  有的作品描写社会环境只侧重在一两个方面,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方面有专制主义的潮流,一方面有民主自由的潮流,反动潮流和进步潮流矛盾冲突着。而有的作品描写社会环境,而展现诸多方面,如鲁迅的小说《祝福》,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既有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的问题;既有人心冷漠的问题,又有人们的愚昧落后的问题。这诸多的问题,在祥林嫂的一生的苦难历程中,时而这种因素起作用,时而那种因素起作用。她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看出在旧中国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周围的人冷漠、愚昧,迷信。怪不得有人评论说,祥林嫂非死不可了,不仅憎恨她的人,就是同情她的人也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柳妈叫她捐门槛)所以在分析社会环境时,应根据作品不同情况,多角度地加以分析。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该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挖掘其社会历史内涵。

  社会环境主要是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的。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代表,某种观念的载体,应该透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他们代表了一种怎样的社会势力,代表了一种怎样的观念。作家总是通过具体的人物来体现某种社会势力或观念的,我们分析小说要通过具体人物的言行来认识其社会历史内涵。例如:《祝福》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的;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的;表现人心冷漠主要是让小伙计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2

  的。我们鉴赏时,就要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从小伙计的话语中看到人心冷漠。这样,我们才能领悟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第三,注意人物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当然,这种作用有种种不同的情形。有的合乎历史潮流,有的违背历史潮流,有的被时代潮流所淘汰,有的被黑暗社会所吞噬。

  第四,提高认识能力与鉴赏能力。

  一个人对社会,对历史,认识越深刻,对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环境的认识也就越深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提高,以今天的眼光去审视昨天和前天,是是非非见得分外明显。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第二个丈夫贺老六死了,阿毛被狼衔去了,大伯就来收屋,又赶她,她就无处安身了。这种事情如果放在今天,就很荒唐可笑,按今天的情理,房产权理应归属祥林嫂。这样一比较,就知道祥林嫂那个时代,男女不平等,妇女没有丝毫权利可言。所以,我们阅读作品,应该自觉地将作品的社会环境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相比较。

  2.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这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一个人,或给一个人做鉴定有相通的道理。研究一个人,往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仅凭一3

  知半解,仅凭大致的印象,轻率地议论一个人,往往会犯极左或极右的错误。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则要求我们掌握全部材料的总和,要求我们用历史的眼光,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做出全面而正确的结论。

  情节是人物性格历史。祥林嫂的半生事迹,就是祥林嫂性格的历史。例如,丈夫死了,祥林嫂不甘忍受严厉的婆婆的折磨,逃到鲁镇做女工。她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这样的生活她就很满足,渐渐地有了笑影。这些情节都是她的性格使然。又如婆婆把她卖到了贺家墺,她一路嚎,骂,拜不成天地,一头撞到香案角上,这些情节也是她思想性格使然。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的个性。所以,赏析人物形象,还要从情节分析手,据情节而论人物,避免失之偏颇,误入岐途。

  总而言之,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从人物活动的环境和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入物。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作品所塑的典型以及这一典型蕴含深远意义和影响。

篇十一: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完美WORD格式

  中考阅读:辨析多种表达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一)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共有五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方式,而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起辅助作用。

  1叙述是一般的交代,把人物的概貌、事件的过程、场景的全貌条理清楚地陈述出来;

  2描写是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地刻画,使之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常用的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人物描写,也有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也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分;

  3议论是作者对所写人物、事件的认识、评价。

  4抒情是作者对人物、事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

  5记叙文中有时也用说明但很少,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

  以上表达方式各有特点,但在记叙文中,它们又往往是综合使用、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在文章中各自起着自己独有的作用。叙述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起决定作用;描写起渲染气氛、塑造形象、增添文采的作用。议论在记叙文中往往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提示主题的作用;段与段之间的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抒情可以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加充分,更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共鸣。

  1.指出下列各句所用表达方式。

  (1)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2)南阳为古宛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因其地理形势及所处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3)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

  (4)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

  (5)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

  (6)为什么要改名呢?就让这极美的江山,永久刻下千百年来我们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记录吧,这是值得深思的。()

  2.下列这段文字中,有叙述,也有议论,请指出哪些句子属于叙述,哪些句子属于议论。

  ①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②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③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④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⑤这位先生明明是探察外界却误认为探讨自己。

  属于议论:__________________属于记叙:__________________(二)怎样分析人物的形象呢?

  专业整理

  知识分享

  一、从品析人物的正面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入手。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其中,外貌描写不仅能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衣着打扮,也能以“形”传“神”,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处境、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人物的言行最能体现人物鲜明的性格,而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描写更能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多维的性格;人物的心理描写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神态是人物内心变化的面部表现,把握神态描写便于理解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总之,人物描写能显示人物的身份、处境、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分析人物形象必须结合人物描写进行,尤其要善于捕捉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例如:朱志清的<背影>一文中,通过写父亲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走路蹒跚,为远行的儿子爬铁道买橘子,表现出父亲在连遭遇不幸的情况下,还时时牵挂着儿子,更表现出父爱之深沉.二、从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入手。

  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主要是通过对与特定人物相关的其他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特定人物形象,间接表现特定人物的思想、精神面貌和心理、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例如,记叙文常通过描述旁观者的述评、态度和反应来衬托主人公的形象,也常用自然环境描写来以景衬情、暗示人物命运。

  三、结合对比、抑扬结合等写作手法来分析。

  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人物自身不同言行、境遇的对比,多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对比等,都能有力地揭示人物性格。如一篇《最美的善举》的记叙文就运用了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法,生动刻画了“络腮胡子”看似外表粗俗、大大咧咧,实则细心善良、扶危济困的形象。

  四、结合具体事例,按人物成长的不同阶段来分析。

  写人离不开记事,人物形象因事迹而丰满。另外,分析人物形象还要有动态的眼光。年龄、生活状况、命运际遇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物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改变,进一步影响到人物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的变化,所以分析这样的人物形象要依阶段进行。

  完美WORD格式

  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叙述了儿子说服母亲出去散步,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儿子背母亲走小路三件事,可以分析出儿子是一个懂事\孝顺\有责任感的人.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很多文章结尾往往有一些议论.抒情性的语句,表明了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是赞扬还是批判.例如:胡适的<<我的母亲>>结尾”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____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好脾气.待人接物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慈母.6.概括人物性格是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一方面好吃懒做.贪恋女色,见识短浅,一遇到困难就嚷嚷着散伙,还经常搬弄是非,占小便宜,因此常常出丑.另一方面他还不失忠勇和善良,他能够知错就改,还算憨厚朴实,两方面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猪八戒的形象.如果仅凭自己的好恶评价人物,往往会以偏概全,有所偏颇.7尽量都使用四字短语

  固定的答题词汇

  老师的优秀品质1慈爱有爱心爱生如子2工作认真有责任感3善于运用机智的教育方式充满教育智慧4善于钻研课堂语言风趣生动吸引学生

  父母的优秀品质1坚强不轻易向命运屈服2善良同情弱者尊重邻里3慈爱爱子女4勤劳节俭5尊重孩子善于引导教育孩子

  子女的品质1不懂事与父母存在代沟但能知错即改2热爱父母孝敬父母3刻苦勤奋努力上进

  形容人物品质常用的词汇:寡言少语

  平凡朴实

  纯真善良可爱

  沉着冷静乐观

  稳重

  害羞

  幽默

  谨慎

  正直

  郁郁寡欢

  洒脱

  循规蹈矩

  狡猾

  豪放

  泼辣热心

  胆小

  老实

  圆滑

  暴躁

  勇敢

  从容

  耐心

  踏实

  谦虚

  勤俭

  敬业

  诚实

  执著

  势利

  【考点测试】

  对门送来绿豆糕(郭震海)“门铃响呢。”在厨房忙着做晚饭的媳妇喊着。

  “嘿嘿,嘿嘿嘿……”老郭依然在跟着电视乐。

  “你聋了,门铃响呢!”老郭媳妇提高了嗓门。老郭这才趿拉着拖鞋来到门口,他没有急着开门,先眯着一只眼通过“猫儿眼”观望,看到的是一张被放大变了形的脸。

  “是谁啊?怎么不开呢?”老郭媳妇从厨房里出来。“不熟悉!”老郭说。

  “什么眼神,这不是对门的老张媳妇吗!”老郭媳妇“瞄”了几眼伸手开了门。对门的老张媳妇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满满的一碗绿豆糕。

  这是个新建的小区,住户搬进来不到一年,平时各干其事互不往来。老郭媳妇和老张媳妇搭上话时间不长,知道她是自己的对门邻里,来自乡下,在城里买的房子,除此以外也就只是几句寒暄。

  “都在家啊,孩子他乡下爷爷送来几碗绿豆糕,送你家一碗尝尝鲜。”老张媳妇说。

  “太客气了,你们自个儿留着吃吧!我们怎么能吃你家的绿豆糕呢!”老郭媳妇说。

  “这有啥不能的,咱们是对门嘛。”老张媳妇说着硬往老郭媳妇手里塞。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两人推让了几下,老郭媳妇最终没有推过老张媳妇,将绿豆糕留下了。

  专业整理

  知识分享

  关上门后,老郭说:“好端端的对门怎么送咱一碗绿豆糕呢?”“是啊!”老郭媳妇听了老郭的话后,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好端端的对门怎么就送来一碗绿豆糕呢?她想着,拿起一块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灌了她一鼻孔。

  “我估摸着她送绿豆糕来一定有送绿豆糕的意思,好端端的怎么就送咱家一碗呢?”老郭说。

  “啥意思呢?不会是知道你在教育局工作,想让你给他儿子转学校吧?”老郭媳妇说。

  “说不准,要不就是想通过咱们找老爷子办什么事,可老爷子早从公路局退休了啊。会是什么呢?”老郭看看绿豆糕,仿佛答案就写在这香气扑鼻的绿豆糕上。

  “那咋整,送回去?”“你这不是废话吗,都收下了怎么好意思送回去呢!”

  “咋整?”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第二天,老郭媳妇开门准备上班的时候,刚好对门的老张媳妇也开门往外走。

  “早啊!”老张媳妇说。

  “你也早啊!”老郭媳妇眼睛红红的好像没有睡好。

  “昨晚的绿豆糕好吃吗?”

  老张媳妇一句话问得老郭媳妇犯了一下愣。

  老张媳妇接着笑笑说:“那绿豆糕是乡下的麻油炸的,孩子他爷爷每年都送来,十月初一在乡下家家户户都吃绿豆糕,是一种习惯。”

  “是吗!”老郭媳妇支吾着,接着她回头问:“你家没啥事吧?有事你就说啊,别不好意思开口,咱们是对门嘛!”

  “没有啥事啊,”老张媳妇说,“有事我们肯定会说的。”

  “真没有?”老郭媳妇说着就盯着老张媳妇的眼睛。

  “真没有啊!”老张媳妇被老郭媳妇看得很不自在。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有事你就说,别不好意思开口。”老郭媳妇说着就走了。

  老张媳妇望着老郭媳妇远去的背影,愣了。“有啥事呢?”老张媳妇独自嘀咕,因为她不明白。

  (选自《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有删改)1.小说的情节围绕一碗绿豆糕展开,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50字内)

  示例一:收到对门送来的绿豆糕,老郭夫妇猜测她的用意,其实,老张媳妇只是为了让他们尝尝绿豆糕的味道(或许只是乡下的一种习惯)。示例二:对门送来一碗绿豆糕,老郭夫妇以为她有什么事,第二天老张媳妇告诉他们真的没有什么事。示例三:老张媳妇按乡下的风俗给对门送去一碗绿豆糕,结果老郭夫妇以为她有什么事,这让老张媳妇很不明白。

  2.根据小说对老郭媳妇的言行描写,举例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老郭媳妇认为来自乡下的老张媳妇送绿豆糕一定是有求于她,很世俗很势利;她为了一碗绿豆糕一晚上睡不好,担心自己被人利用,谨小慎微;她不相信老张媳妇真的没事,多疑猜忌;她明明担心老张媳妇会给她带来麻烦却口是心非假装热情,虚伪不真诚。

  3.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灌”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绿豆糕麻油香味的浓郁,又暗示了绿豆糕代表的老张媳妇淳朴真诚的邻里情谊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完美WORD格式

  4.小说着意交代老张媳妇以及做绿豆糕送绿豆糕的习俗都来自乡下,你认为有没有必要?简述理由。

  示例一:有必要,作者这样着意交代人、物、风俗都来自乡下显然别有深意,是为了说明乡下人待人真诚,乡下的民风淳朴,以此和以老郭夫妇为代表的城里人的自私世俗形成对比。

  示例二:有必要,作者这样是为了说明老张媳妇这样的乡下人没有沾染上城里人的世俗势利,他们仍保持着淳朴的民风民俗。

  示例三:没必要,因为城里也有友好和谐的邻里关系,人与人的隔膜根源不在于城乡的差别。

  差一分钱(葛取兵)

  (1)父亲一定有心事。

  (2)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3)父亲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4)父亲才五十岁,身体却有些不恙。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弊象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5)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若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6)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

  QQ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7)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应该土得掉渣。

  (8)入秋。温暖如春。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锟饨担的敲梆声。

  (9)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父亲说。

  (10)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11)从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12)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孩子嘛,难免。

  (13)那天,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14)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15)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16)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专业整理

  知识分享

  (17)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18)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里很寂静。

  (19(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20)打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21)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22)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三十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23)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24)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25)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26)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27)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1.文中第(4)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比喻、夸张。(l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2分)

  2.从全文看,文中(11)—(20)自然段记叙了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插叙。(1分)交代了父亲心结的来由,使文章内容更充实。(2分)

  3.文中(23)自然段划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1分)暗示父亲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心结却仍未解开(或答解开心结的任务非常紧迫也可)。(1分)

  4.文中多次提到像样的心结,父亲的心绪到底是什么呢?(2分)

  父亲的心结是找到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1分)并感谢她、报答她。(1分)

  5.本文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感人至深。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3分)

  ①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②父亲病重直至生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③父亲用捐善款的方式报答恩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结合文章内容,答出“知恩图报”或“懂得感思”即可得2分,还能答出执著、善良等即可得3分)

  照夜白

  15年前,她丈夫去世之后,每次朋友操心他们母子的生活,她都笑笑说:“还好!我老公留下一卷名画,值不少钱,真急了,大不了卖掉。”她的儿子想必也知道,提到如果考不上公立大学,私立的学费不低,也自信满满:“还好!我爸留下一卷好画,大不了卖了。”

  有一天,她果然抱着一个匣子来找我,一边打开盖子,一边说:“不得已,得卖了,您看看值多少?”她小心翼翼地拿出个手卷,题签上写着:韩斡照夜白。

  完美WORD格式

  我一怔,沉吟道:“韩斡照夜白?韩斡是唐代画马的名家。”

  “是啊!所以我丈夫说是国宝级的。”

  我没做声,慢慢打开手卷,看后确定:假的!且不说画笔不精,连伪刻的印章都拙陋。只是我不知该怎么说。

  偏偏她还喜滋滋地指着画:“乾隆皇帝也收藏过呢!”

  我耽豫再三,还是心一横说:“抱歉!我得告诉您实话,这是假的!”

  她的脸一下子苍白了,扶着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

  我赶紧过去扶,她却把手一挥,蒙着脸。看不见她的表情,看到的是一片花白的头发。

  “您确定?”她低着头问。

  “确定!这是伪的,原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她没再说,站起身,很快地收好那卷画。临走,用硬硬的声音说:“求求您,可别让我儿子知道。他要是问,就说是真的。”

  后来有一次遇到他们母子,谈到留学,那大男生又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不怕!我们有爸爸留下的无价之宝。”

  我立刻心里一揪。

  今年二月,我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才走进明轩,就看见一位男士正贴着橱窗看那幅著名的手卷。画中是骠壮硕骏、鬃毛直立、昂首扬蹄、想要挣脱缰索的白马,旁边有南唐李后主书“韩斡照夜白”。

  男士见我靠近,微微让位,抬头。挺面熟,不是……

  我妈去年过世了,和爸爸一样,也是心脏病,走得突然。”已经在大学教书的男士有点腼腆,“我特别从芝加哥过来,看这幅画。”

  “你们家……”

  “我爸也留给我们一幅,假的,因为高中美术课本上印了这张画,我早就知道真迹在这儿。所幸我妈不知道,她一直认为是真的。”他笑笑,“也多亏那张假画。我怕我妈拿去卖,知道是假的,一下子崩溃,所以拼命用功,一路拿奖学金。”

  “那张画……”

  “我带到美国了,常看,觉得它比这幅真的还真,真是一匹仰首长嘶的‘照夜白’。”

  走出博物馆,我站在门口好几分钟,心想是不是该回去,告诉他,其实他妈妈早就知道画是假的。只是又想起答应过他母亲……

  我的眼前突然飘起密密的雪花……

  13.文章以“照夜白”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起读者兴趣(能吸引读者)。

  14.全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写母亲,请指出其中两种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动作描写:“扶着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扶”“滑”两个动作描写,突出了母亲得知真相(画是假的)后受到的打击之沉重。语言描写:“是啊!所以我丈夫说是国宝级的。”表现了母亲的得意和自豪。肖像(外貌)描写:“看不见她的表情,看到的是一片花白的头发。”通过描写母亲的头发“花白“,从侧面突出了母亲的艰辛。神态描写:“偏偏她还

  专业整理

  知识分享

  喜滋滋地指着画……“喜滋滋”表现了母亲陶醉(喜悦)的心情。(描写方法各1分,具体分析各1分)

  15.“儿子”为什么觉得假的“照夜白”比真的还真?联系全文,分点概括

  ①是父亲留下的念想(遗物);②凝结着母子的深情;③是我和母亲的精神支柱。④寄托了我对父母的怀念。(每点1分)

  16.读了这篇小说,你对“儿子”这个形象有怎样的认识?

  (1)热爱(孝敬)父母;(2)体谅母亲(善解人意)(3)为爱用心良苦;④有奋斗精神。(每点1分,答对3点得满分)

  梨一样的苹果

  ①

  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课。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②

  一天,像以往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到班里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他的口气非常的温和,他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了一起,长成了一棵树,一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吃过这种苹果。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③

  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他“嚓”的一下撕掉了那一页像梨一样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

  ④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⑤

  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他面前。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的苹果都画得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⑥

  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那样过去了。但经过米哈朵夫明察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乐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

  ⑦

  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到护林员家里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

  完美WORD格式

  次次干杯。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

  ⑧

  三个秋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走了进来。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的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苹果。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讲述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⑨

  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⑩

  尤里卡画好的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选自《读者》,有删改)

  1、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起因: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经过:

  经过:米哈朵夫老师怀疑错怪了尤里卡,内心很痛苦;为弄清有没有梨苹果,他到处询问,甚至找到国家园林科研所。

  结果:米哈朵夫老师怀疑错怪了尤里卡,内心很痛苦;为弄清有没有梨苹果,他到处询问,甚至找到国家园林科研所。

  2、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作用:巧妙地表现了米哈朵夫老师不同的心情,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

  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

  4、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⑦

  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请从“痛苦”的含义、“令人尊敬”的原因两方面阐述)

  (1)米哈朵夫老师怀疑自己错怪并伤害了学生尤里卡,内心感到不安、自责。(意思对即可)

  (2)①这种痛苦体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爱心和责任心。②他到处询问,千里奔波,这种求实态度和执著精神,同样令人尊敬。(意思对即可。)

  5、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请参考摘录内容(1)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批注摘录内容(2)。

  摘录内容(1)批注(1)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示例:

  “的确”“必须”,语气坚定,表现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出米丘林作为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科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你一个像梨一样学无比热爱的精神。

  专业整理

  知识分享

  的苹果。

  摘录内容(2)①

  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

  ②

  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

  批注(2)示例一:“我的”“和我不一样的”,这小小的变化体现出米哈朵夫老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示例二: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理念,不一样的收获。(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上

  太

  行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轻骑遍历部所,延访父老”。而且年年出巡。

  (1)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请结合诗的后两句简要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1)夕阳、西风、衰草、秋空、薄云、飞鸟。(2分)以肃穆空阔的自然风光衬托诗人不畏肃杀、勇于进取的豪情。(2分)用孤鸟还巢衬托诗人应有的思乡之情。(2)诗人在任上年年出巡,现在两鬓斑白又一次登上了太行山,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勤政不倦、为国奔忙的政治家形象。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①

  完美WORD格式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4.(1)第一首:呈现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郊野的隐者形象。第二首:呈现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前者写出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

  后者写出了老之将至的伤感之情。

  专业整理

  知识分享

篇十二: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精品--I小说文体知识:

  一、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二、小说的定义: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三、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常用方法:

  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人物的性格是在故事情中表现出来又在情节的发展中得到发展的。了解小说的情节也就掌握了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①

  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②

  从侧面描写人物: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准确、生动、细致、传神的动作描写,可以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从而有力的表现人物、表达主题。

  ③

  从细节描写入手: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即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等。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4、借助作者态度分析人物形象

  5、借助小说中“我”的分析

  6、小说中的“我”,有的起叙述或见证人的作用;有的是事件的参与者;有的是小说的主人公。6、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7、借助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7、比较阅读是将文本自身、文本与文本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相同或相异的地方加以比较、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文本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运用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上,效果很好。

  8、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就是对情节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异中求同”就是通过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

  --精品

  精品--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一、理清故事情节,掌握文章脉络:

  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步,分析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第二步,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内心世界;

  第三步,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步,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只要从情节入手,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分析,就能逐步掌握分析一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要领。下面即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对这种分析方法作一介绍。

  一、理清故事情节,旨在掌握文章的脉络,为分析人物形象打下基础。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情节结构围绕着“套子”展开,即沿着“生活的套子”(开端)──“思想的套子”(发展)──“婚姻的套子”(高潮)──

  “死亡的套子”(结局)──套中人还有许多(尾声)这一线索来铺展故事情节,集中塑造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抓住这一情节结构特点,便找到了分析人物形象的入手处。

  --精品

  精品--

  二、所谓“从情节入手”,即将故事情节作为分析人物的起点和必由之路。因为小说是通过一系列曲折生动的情节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可分以下四步:

  第一步,分析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指既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又深刻体现一定历史条件下时代、社会的面貌。通过典型环境的分析,揭示典型人物的形象,让读者关心小说中各种各样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命运。如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别里科夫关于“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害怕一切新事物的举止的描写以及对其卧室的描写,充分展示了俄国沙皇统治恐怖的典型环境。这个典型环境不仅烘托了别里科夫胆怯、惧怕新事物而又顽固、凶狠、狡猾的性格特征及落得被嘲讽的下场,而且也揭示了造成这种性格特征及落得这种下场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第二步,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内心世界。

  通过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是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而人物的不同性格,也主要是通过人物所独有的言行和内心活动表现出来的。如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对别里科夫从楼上跌下来时,“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一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他虚伪、自欺欺人的特点。再如《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对别里科夫整天把“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句话挂在嘴上,晚上躺在被子底下也会“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这一言行的描写,表现他害怕新事物,受不了一点刺激的胆小和保守的习性及其依附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性格。

  第三步,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这就形成了许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因此,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常常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人物。阅读小说应该注意主要人物同他周围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通过别里科夫同他周围人柯瓦连科姐弟等的矛盾冲突,深刻地揭示了别里科夫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也要把别人装在套子里的--精品

  精品--可悲下场,以及由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而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在推动社会前进的这一现实。

  第四步,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俄国沙皇制度的产物,作者塑造这一典型形象,旨在对俄国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批判,从而教育人们不要把幻想寄托在死了一两个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身上,而应该彻底推翻沙皇制度。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列宁曾用“套中人”的故事,对现实生活中的“套中人”进行过有力的嘲讽。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古人说:“言为心声”,语言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人物的语言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反映他的思想感情。

  行动描写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作品中的人物是靠动作活起来的。人物的行为完全受其思想意识制约,写了人物的行动,也就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生动、细致、传神的动作描写,可以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从而有力的表现人物、表达主题。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饰等特征的描写,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肖像描写,可写衣饰,可写外貌,可写神态,而最传神的是写人的眼睛。进行人物描写有两点要注意:

  第一、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外貌描写,一忌照相式,不分主次全面描述:二忌搬用套语,千篇一律。写人物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

  第二、第二、外貌描写应表现人物的内心出界。外貌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性格。成功的外貌描写,读者可以从人物的眼神、表情、姿态中看到他们的个性和命运。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准确、生动、细致、传神的动作描写,可以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从而有力的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心理描写的目的,跟其他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样,也是为了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

  --精品

  精品--景物描写是指对景色和周围陈设的描写。景物描写应根据主题的要求来决定详略。

  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需要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性格可以借助景物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也可以用景物描写。

  场面描写是指对于在一定场合内,众多人物共同活动的情景的描述。一个场面,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因此,描写应做到有条不紊,或以人物分类,或按人物主次,或点面结合,总之应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其次,一个特定的场合,必有一项中心事件,描写时,应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将全场表现的某种气氛着力描绘出来;第三,描写一个场面。既要写众多人物的语言行动,也要写环境气氛,所以必须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

  人物形象题的词语:

  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著、势利??

  --精品

篇十三: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讲析-分析人物形象

  一、题型分析

  1.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2.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试题有两类:一类是只要求概括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题干一般是“简要概括……的形象特点”“小说中的……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等形式,如第1题。另一类是要求指出人物形象(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并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题干一般是“小说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赏析小说中……的形象”等形式,如第2题。

  二、解题技法

  1.欣赏人物形象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更是直接表白了。人物的行动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

  (2)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人物性格往往是在各种矛盾冲突中逐渐展现出来的,情节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物命运史。欣赏人物形象应该结合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抓住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心理、细节等各方面的具体反映,来认识其性格内涵与发展变化。据事论人。

  (3)环境描写是折射人物性格的镜子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描写)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理等,又要善于从人物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准确把握其在文中的身份特征(即人物的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进而准确判断出该人物的行为依据。

  (4)人物衬托是揭示出人物性格的参考系

  小说中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陪衬、烘托、补充作用。描写次要人物的目的就是要衬托、表现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因此,要把握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分析主人公性格也离不开分析次要人物,要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2.分步分点答题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试题运用“概→析”二步法来分条陈述。“概”是指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析”是结合原文概括出体现每一性格特征的具体情节,或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

  三、解题示例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第11题的第(2)小题,阅读的小说是贾平凹的《玻璃》。根据题干中“性格特点”和“请简要分析”可知,此题是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试题。答题时要按“概括语+分析语”格式分点做答,即分条归纳出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小说内容举例说明。每个答案要点要由“人物性格+对应情节”两部分信息。

  所以此题答案可拟为: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此题评分标准是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审丑

  严歌苓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

  “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的男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

  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唉,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

  “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冰箱里我存了青岛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

  这时有人轻轻地叩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我哪儿来的爷爷?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混浊两副嗓音。

  “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

  “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

  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沤烂了,成浆了。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

  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揣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到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

  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车……

  “哦,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

  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

  (节选自《审丑》,有删改)问题: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外貌丑陋。曾老头的眼“烂得水汲汲的”,说自己“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

  (2)吃苦耐劳。“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这一细节描写,点出曾老头年老还不停地拾垃圾。

  (3)深爱自己的孙子。曾老头在画室做人体模特,说孙子“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晚年还隐忍小臭儿的不孝,对街坊人荒称孙子小臭儿要接他去公寓住。

  (4)晚景凄凉。通过街坊上闲人的交待,说明孙子小臭儿不孝顺,老无所养。

  附赠-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一、名句名篇默写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年0考)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知错能改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的句子是“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明艰苦磨炼对人才成长的作用的句子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反面分析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也说过意思相近的话:“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行路难(5年1考)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14·全国Ⅱ卷)【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中,可反映李白的诗浪漫主义的特点及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正面写“行路难”,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失意与无奈。

  (3)《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中,作者用夸张的语句写宴席之奢侈的句子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4)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写酒宴时诗人内心苦闷抑郁、感情激荡变化的句子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年0考)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点明时令,“闻道龙标过五溪”一句表明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花鸟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朋友的思念。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使至塞上(5年1考)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015·全国Ⅰ卷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2)《使至塞上》中,王维以“蓬”“雁”自比,表达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的笔墨勾画出塞外雄浑景象的两句诗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的叙事写景中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两句诗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手法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二、古代文化常识

  历法知识(一)【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

  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扬州慢》中的“至日”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并序》:“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并序》:“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

  “六十甲子”依次是: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三、易错易混成语

  易褒贬失当成语(二)

  【翻云覆雨】比喻人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飞黄腾达】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申为发迹,宦途得意。比喻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贬义)。

  【大而无当】虽然大,但是不合用(贬义)。

  【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

  【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大放厥词】原指极力铺陈辞藻,现多指夸夸其谈,大发议论。(含贬义)。

  【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言论或篇幅冗长的文章。多指内容烦琐、词句重复的长篇发言或文章。

  【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地考虑。千方百计地盘算。

  【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严(现多含讥讽意)。

  【信口雌黄】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倾巢而出】出动全部力量(含贬义)。

  【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拾人牙慧】拾取别人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含贬义)。

  【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

  【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

  【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

  【无所不至】①指凡能做的都做了(用于坏事)。②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亦步亦趋】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贬义。不能表示“紧跟潮流”。

  【评头品足】评,评论;品,品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意气用事】只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不表示“讲义气重感情”。

  【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播各处,到处都在议论。多指坏事。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多用于贬义)。

  【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了。不能用作褒义词。

  【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无孔不入】是空隙就钻进去。比喻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多指做坏事)。

  【大言不惭】说大话毫不感到难为情。

  【明目张胆】形容公开地、无所顾忌地做坏事。

  【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言行应该把握的分寸。

  【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好高骛远】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

  【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别有用心】言论或行动中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也指讨好别人的花言巧语和伪善态度。

  【人模狗样】形容举止、形象不像样的人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含讥讽或诙谐意)。

  【趾高气扬】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贬义。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属贬义词。

  【闭门造车】关上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属贬义色彩。

  【因人成事】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含贬义。

  【不知所云】不知道在说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推荐访问:举例说一说阅读小说应该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 举例 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