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劳动高考满分作文3篇2019年劳动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劳模精神」名言++素材++时评作文素材01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他生前两次进藏工作,1992年底被任命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年劳动高考满分作文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2019年劳动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劳模精神」名言+ + 素材+ + 时评 作文素材 01 孔繁森,1944 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他生前两次进藏工作,1992 年底被任命为阿里地委书记。在平均海拔 4500 米的高原上,全地区 106 个乡他跑遍了 98 个,行程达 8 万多公里。由于当地卫生条件落后,早年在部队医院工作过的孔繁森每次下乡都带着药箱,为藏族群众看病送药。为发展阿里地区边贸市场,1994年 11 月,孔繁森带队到新疆塔城考察,在返程路上因车祸以身殉职,时年 50 岁。在他去世前 4 天,他刚刚写完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 12 条建议。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孔繁森用生命践行了他最爱的座右铭。
编辑整理 02 陈景润,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3 年 5 月出生,1996 年 3 月去世,福建福州人,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原学部委员。
他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1973 年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引起世界巨大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他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
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2018 年 12 月,被追授“改革先锋”称号。2019 年 9月,被追授“最美奋斗者”称号。
编辑整理 03 1949 年,马万水来到河北龙烟铁矿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马万水跟工友们一起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铁锤、钢钎,带领工友 14 次创造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纪录;所探索的一整套矿山快速掘进经验,被推广至全国;带出了一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开凿工艺史上的奇迹……马万水把自己的美好年华奉献给了新中国矿山事业。
龙烟铁矿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宣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恢复生产的大型铁矿。当年,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懂技术的干部和工人到矿上工作,马万水由北京门头沟煤矿调来任掘进五组大组长,兼工区技术指导。
当时,龙烟铁矿巷道坍塌,蒿草丛生。马万水带领工友在废墟中找来几根生了锈的凿岩钢钎和锤头,砍了几根树干当锤把,肩扛手抬运碴,开始了第一班生产。
1950 年 6 月,马万水率领的掘进五组用铁锤、钢钎的手工操作,月掘进石英岩巷道 23.7 米,首创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纪录。当年,马万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掘进五组被龙烟铁矿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 组”。
在实践中,马万水认识到,加快矿山建设,光靠拼体力是不行的,必须把苦干、实干与巧干结合起来。
1953 年,“马万水小组”承担了开凿庞家堡矿第一平峒的任务,马万水提出了平巷掘进一次推进法,大大提高了平峒掘进速度;1958 年初,“马万水小组”在巷道施工时,遇见了罕见的坚硬岩石——大白石英岩,他带领工友们反复研究、认真摸索,利用岩石的节理、层理和裂隙,创造出了十多种不同的“掏槽法”。
在马万水的带领下,“马万水小组”在不断创新中壮大。小组刚成立时只有 18 人,1956 年增加到 100多人,先后进行了数百项工艺技术革新。马万水带领掘进队成为全国黑色冶金矿山乃至全国冶金战线学习的榜样。
1961 年 8 月 12 日,马万水因病逝世,年仅 38 岁。在生命最后之际,他仍对矿山生产念念不忘,嘱咐工友们:“要永远争先进,把党给咱们的红旗保持住。” 编辑整理 04 张光斗,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张光斗 1912 年 5 月 1 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童年时期的他最快乐的事就是跟着哥哥们在家门前的小河里戏水。自此,张光斗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期间,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习结构工程。1934 年,张光斗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两年后,他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土木系硕士学位;之后又获得哈佛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并得到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1937 年求,25 岁的张光斗主动中断学业,回到了祖国。
归国后,张光斗就立即投身到祖国的水电建设事业中,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们一起艰苦奋战。1937到 1942 年间,他在四川等地负责设计了桃花溪、下清渊硐、仙女硐等水电站。虽然这些电站的装机容量都很小,只有 600 千瓦至 3000 千瓦,但是,这是中国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建成的第一批水电站。
1949 年,张光斗又在清华率先开设了水工结构专业课,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水工结构》中文教材;并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水工结构实验室,培养了国内首批水工结构专业研究生,为发展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光斗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兼任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顾问。1951 年,张光斗负责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设计任务,首次在黄河下游破堤取水成功,为下游引黄灌溉开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在张光斗的“水利生涯”里,成就不计其数。1958 年张光斗负责设计了当时我国华北地区库容最大的密云水库。他在密云水库的建设、设计过程中大胆创新,采用了大面积深覆盖层中的混凝土防渗墙、高土坝薄黏性土斜墙、土坝坝下廊道导流等革新技术。密云水库的成功建造为潮白河下游防洪和缓解首都北京供水紧张状况,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此外,张光斗还是三峡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这一全过程的见证人和主要技术指导者、把关者。三峡工程开工后,尽管年事已高,张光斗每年必去工地,而且每次必到施工现场。有人劝阻他,还是不要去那些可能发生危险的地点。“工人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这句话,成了他应对劝阻的口头禅。2001 年春,作为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年近 90 岁高龄的张光斗不顾年老体弱再赴工地,检查导流底孔施工质量。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坚持从基坑顺着脚手架爬到 50 多米高的底孔处亲自检查,50 多米对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来讲难度可想而知。
2013 年 6 月 2 日,张光斗逝世,享年 101 岁。张光斗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我国水利水电事业从涓涓细流走向波澜壮阔。他在我国水利事业中的卓越贡献,将永远为人民和国家铭记。
(来源:新华社) 编辑整理 05 王进喜 2009 年当选“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最美奋斗者”“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王进喜,1923 年 10 月生于甘肃省玉门县。他 15 岁时到玉门油矿当童工。新中国成立后到玉门钻井队工作,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钻井工、司钻、钻井队长,钻井指挥部钻井二大队大队长、钻井指挥部副指挥等职务。
1958 年 9 月,他带领 1205 钻井队创造了月进尺 5009 米的最新纪录;1959 年创年钻井进尺 7.1 万米的全国最新纪录。同年王进喜作为 1205 钻井队代表,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参加了新中国成立 10 周年国庆观礼。
1960 年 3 月王进喜带领 1205 钻井队从玉门来到大庆。他带领全队把 60 多吨重的钻机设备化整为零,采用人拉肩扛的办法把钻机和设备从火车上卸下来,运到马家窑附近的萨 55 井,安装起来。由于水管线还没接通,罐车又少,王进喜就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破冰取水,用脸盆端了 50 多吨水,保证萨 55 井正式开钻。饿了,啃几口冻窝窝头;困了,裹着老羊皮袄打个盹……通过全队工人的共同努力,只用了 5 天零 4个小时就打完了油田上第一口生产井。
第一口井完钻后,王进喜被钻杆堆滚下的钻杆砸伤了脚,当时昏了过去;但他醒来后还继续工作。领 导把他送进医院,他又从医院跑到第二口井(2589 井)的井场,拄着双拐指挥打井;钻到约 700 米时,突然发生井喷。井场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经过研究,决定采取用加水泥的办法提高泥浆密度压井喷。水泥加进泥浆池就沉底,又没有搅拌器,王进喜扔掉拐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其他同志也纷纷跳入泥浆池,终于压住了井喷,保住了钻机和油井。
1960 年 7 月,王进喜被树为全战区“五面红旗”之一。1964 年王进喜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9年春,王进喜当选为党的九大代表,被选为中央委员。
1970 年 4 月,他被确诊为胃癌;同年 11 月病逝,终年 47 岁。“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石油工业,时刻都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来源:新华社) 编辑整理 06 史来贺,男,汉族,1930 年 7 月出生,卒于 2003 年 4 月,中共党员。史来贺多次被授予全国民兵英雄、全国植棉能手、全国特级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曾经 9 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2009 年 9 月 14 日被评为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史来贺于 1952 年 12 月开始担任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党支部书记,连续 51 年工作在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坚持按劳取酬、合理差别、共同富裕,自力更生、勤俭创业、开拓创新,把昔日穷得丁当响的刘庄村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经济市场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管理民主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了实现“让群众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都过上好日子”的誓言,为了改变刘庄村的穷面貌,20世纪 50 年代初期,史来贺就带领群众平地改土,用 20 年时间,把刘庄村 700 多块凹凸不平的土地改造成现代化农业园区。他以畜牧业为突破口,推进村办集体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相继建起了畜牧场、机械厂、食品厂、造纸厂、面粉厂等村办企业,使农、工、副、牧、林业齐发展,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85 年,兴建起高科技企业——河南新乡华星药厂,现已发展成为能生产数十种原料药和成品药的外向型企业,是我国最大的肌苷生产厂家和国内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
史来贺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 1976 年 4 月开始,他带领群众建设刘庄村第一代新村楼房,1994年建设第二代单元式住宅楼房,2000 年规划建设第三代 400 套现代化、智能化、花园式配套齐全的新型农民别墅,使全村人生活幸福美满、安居乐业。
史来贺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乡镇企业功勋等荣誉称 号。第三、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
时评 编辑整理 01 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 ——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十九 2021 年 09 月 22 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强调“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始终高度重视发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作用。”1950 年党和国家首次表彰劳动模范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奏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各条战线英雄辈出、群星灿烂。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实践充分证明,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 在各个历史时期,广大劳模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在革命战争年代,“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等劳动模范,以“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全力支援前线斗争,带动群众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新中国成立后,“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蒋筑英、“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等一大批先进模范,响应党的号召,带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新时期铁人”王启明、“新 时代雷锋”徐虎、“知识工人”邓建军、“马班邮路”王顺友、“白衣圣人”吴登云、“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带动群众锐意进取、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和人民建立了杰出功勋。进入新时代以来,“铁路小巨人”巨晓林、“桥吊状元”竺士杰、“金牌焊工”高凤林、“禁区勇士”胡洪炜、“当代愚公”黄大发、“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大眼睛天使”陈贞、“贫困群众的亲闺女”刘双燕、“九天揽星人”孙泽洲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广大劳模铸就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充分彰显...
篇二:2019年劳动高考满分作文
9 2019 年高考 全国 1 1 卷 满分作文精要点评 0 20 篇 作文题 (适用地区: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题目简析】 2019 年全国 I 卷回归基本的任务驱动作文形式,主旨和话题范围,文体要求均在材料中明确限定。作为考生不可不知,不可不严格遵守。
【内容方面】 材料部分由两部分构成,第一层引用古诗文,先阐释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第二层结合现实,分析部分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甚至不尊重劳动的表现。其一,把学习和劳动对立起来看,片面认为劳动不如学习重要,不如学习效率高,误解了劳动和学习之间的源与流关系;其二,狭隘的理解劳动,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劳动;不知道人工智能是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其三,认为劳动又苦又累,想花钱让别人去做,这是好逸恶劳的错误心理。其四,有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从以上材料,可看出观点鲜明,要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倡导大家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原材料中高度概括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写作以此立意,才是切合题意。作文谈到部分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就是写作要完成的任务,帮助这些同学正确认识劳动。
这也和下文要求的“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希望和建议”相一致,要求“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互为表里,主题明确突出。至于主题、角度、立意,笔者认为并没有更多可以选择的余地。
【形式方面】 作文任务另一个要求是写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内容要求前文已经分析,在此不再重复。
作为一篇演讲稿,首先严格按照任务限定写作。演讲对象是本校(限定为“复兴中学”)同学,不可是其他身份,也不可以是写给其他对象;“面对同学”限定演讲必须是第一人称。
另外,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写一篇演讲稿,应该遵循演讲稿的一般要求。题目要观点鲜明,不可兜圈子,不可含蓄,不要为了艺术而成为蛇足;称呼简洁:同学们。正文部分条理要清晰,不可缺少的内容有,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部分同学的错误认识及原因分析,对同学的建议或号召。要多用短句,如排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体现口语特点,增强感染力。句式要灵活多变,力求以理服人,也不忘以情感人。
甚至“复兴中学”的校名,也有出题者的暗示哟,青年学生要担负起时代责任,复兴中华的时代使命——复兴中华是干出来的!号召大家为实现中国梦,从我做起,热爱劳动! 选文目录 序号 标题 序号 标题 No1 尊重劳动,才有美好未来 No11 形劳神不倦,吃苦趁华年 No2 渺小与不朽 No12 茧 No3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No13 劳动是青春最美的亮色 No4 我们得以挣脱牢笼 No14 用劳动书写新时代 No5 点滴劳动,共筑盛世 No15 大道至简,劳动为要 No6 让青春在劳动中绽放光彩 No16 识得劳动苦,方知生活甜 No7 以劳动书写人生风采 No17 以辛勤劳动,铸国运之昌 No8 以小我之劳,筑大国之梦 No18 让我们一起热爱劳动吧 No9 自我做起,永怀劳动之心 No19 让心中燃起劳动之火 No10 山东少年,到远方去 No20 一屋不扫,何扫天下? No1. 尊重劳动,才有美好未来 河南一考生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尊重劳动,才有美好未来”。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未来仿佛一部手机在手,绝大部分生活中的人工劳动都可以轻松地由智能替代。比如,洗衣做饭、卫生保洁都可以由编程机器人替代,甚至,连妈妈叫我遛个狗,都可以让我家的机器人代劳。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机器能几十、上百倍地提高人工生产力,标准化地操作,质量也大为改观,工作效率和本领效果更是惊人。AlphaGo 先后击败韩国围棋国手李世石和中国围棋天才柯洁;无人机、无 人汽车的先后投产等,极大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质量和生活节奏。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因为过度依赖科技而变懒了?是不是以为科技能替代生活中的大大小小劳动事项?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我感觉我们现代人太过于依赖科技成果。从我们中学生的视角,原先需要查阅纸质工具书的烦琐,被计算机网络的迅速便捷替代;阅读上,更是觉得电子书携带和翻阅便捷,以致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没有认真拿起过一本纸质书而导致阅读能力下降。生活中有了除尘机器人,我们都很久没有收拾过自己的屋子,对居住多年的房子逐渐感到陌生;恍惚中,最体现生活智能化的手机即是一切…… 人工智能固然便捷高效,如果不慎重对待科技,忽略了人的劳动实践,它也会消解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要知道,科技本质上是为了实现人的对象性力量,四十多年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初衷不过是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试想:如果未来发展方向,是科技一步步取代一个人的正常生活节奏,那我们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呢?再仔细思量,人之所以成为人而区别于其他万物,正在于人具备思考能力——能创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且不断地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彼时和此时的生存环境。在百万年的漫长时光里,依靠劳动实践探索,现代人从人猿一步步进化而来,直至逐步人工智能化的今天。所以,即便是人工智能化,那也是人类为进一步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思考,并且用双手勤奋劳动创造出来的科技价值。它本质上是我们人劳动创造的成果。
百年前,孙中山先生说:“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人工智能是我们生活的需要,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历史的必然。我们需要拥抱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但也必须树立科技时代的生活思维,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替代人,我们更不能主动让人工智能完全取代我们的思维和劳动,而成为“高能白痴”。对于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依然要理性且心存敬畏!除了防范人工智能失控等“异化”风险,作为现代人,我们更要坚持人作为人存在的价值理性和人生意义——未来的美好的智能生活,仍然需要我们现在和未来“干一行、爱一行”地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扎扎实实地为社会劳动奉献,成就丰富多彩而有价值的人生。
谢谢大家! 【点评】 1. 立论高远,超越一般。文章从人和其他万物的区别、科技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等角度来阐述劳动的意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具有学术色彩和理论高度,充 分显示了作者广泛的阅读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2. 辩证说理,公允客观。文章旨在阐述劳动的意义,却在开头花较大篇幅阐述人工智能的作用,然后指出如果不慎重对待科技,忽略了人的劳动实践,它也会消解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开始阐述劳动意义。这样安排,便于辩证地分析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全面客观,有说服力。
3. . 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文章先阐释人工智能的便捷,然后概述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过渡依赖的情况,接着指出对人工智能的过渡依赖会消解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阐释劳动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最后阐释对于人工智能和劳动应有的态度。多层次、多角度展开阐释,思路清晰,层次清晰,层层深入。
No2. 渺 小与不朽 河南一考生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两千多年前,有一位渺小的诗人,历史的尘埃拭去了他的姓名,却盖不住他不朽的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多少年来,多少中华儿女就如这位诗人所写的一般,耕地,织衣。在漫漫的长夜里,期待忙碌的黎明,薤上露,露沾衣,衣不惜,愿无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渺小而不朽的涟漪。
然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忘却了劳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没有时间去劳动;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有了人工智能来替我们劳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被困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名为懒散的孤岛上;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居然要依赖别人的劳动,自己萎缩在生活的角落里,并且嘲笑着光荣的劳动者。今天我在这里的讲演,就要说说自己的心声。
我也注意到了,今天的社会中,有勤劳者,有懒散者,有热爱劳动者,也有不尊重劳动者。
勤劳的人,对于劳动存有一种天然,繁忙于晨兴,戴月于归途。要知道,清晨尚在熟睡的现代都市,是被清洁工唤醒的,戴上口罩,挥动扫帚,累了就坐在路边,从怀中摸出余温尚存的早餐,望一望街角,听一听风声。
学生与老师,不约而同前往学校,在书声琅琅的窗前,等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工人爬上了吊车,农民堆好了柴草。
勤劳如此平常。
热爱劳动的人,对于劳动有着一份超然。当陶渊明除去园中杂草,荷着锄,拭去汗,采菊东篱,种豆南山,悠然如飞鸟,超然若浮云。
劳动对于他们,不是疲于奔命,更不再意味着渺小而平凡,他们在享受劳动,享受这一古老的传统,在此之中,自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真性情,难以割舍,难再分辨。
勤劳如此不凡。
尊重劳动的人,对于劳动有着一份敬畏。他们能够敬畏路边的清洁工,能够停下车,静静等待他们扫过眼前的路,而不是鸣笛示警;能够敬畏餐厅中的服务员,能够耐住性子,等待他们端菜过来,而不是喝三道四,指指点点;能够对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说一声“谢谢”,而不是漠然路过。
勤劳值得尊重。
同学们,老师们,今天,此时此刻,我想对你们说:我们虽然处于科技发达的时代,有着人工智能,但人类仍然渺小,年寿终将有尽,荣乐也不过只享受一世,真正不朽的,在于一双勤劳的双手,用它去劳动,去创造,将渺小变为不朽。
谢谢大家! 【点评】 1. “诗经”开篇,文韵十足。开篇引诗经“七月流火”里的诗句,从诗人无名而诗篇千古传唱的角度来突出平凡和不朽的统一,古老的诗句既所要表达的主旨,由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豪底蕴。
2. 构段巧妙,有建筑美。文章分别用三个层次来歌颂“勤劳”,每一个层次三小段,用相同的句式“……的人,对于劳动有一种天然(超然、敬畏)”领起各层,用短句“勤劳如此平常”“勤劳如此不凡”“勤劳值得尊重”单独成段,归纳层意。构段巧妙,层次清晰,有建筑美。
3. 语言典雅,秀美可餐。写今天人们对劳动的态度,连用五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构成排比句,整齐而又灵活。写对劳动的敬畏,连用“能够……,而不是……”,对比兼排比。“薤上露,露沾衣,衣不惜,愿无违”“悠然如飞鸟,超然若浮云”“人类仍然渺小,年寿终将有尽”等句,或顶针,或对偶,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给人美不胜收的阅读愉悦。
No3.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河南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管子》有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百姓不勤,遂有饥寒。管仲又说:“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耕织不仅是衣食之源,也是礼仪文明的基础。由此可知,勤以修身,劳可安邦。
回首历史,但凡伟人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黄帝建造屋宇,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创制乐律;虞舜种田补鱼,烧制陶器,天下大和,百姓无事;苏秦熟读兵法,不舍昼夜,终有所成,名垂青史。无论是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历史佳话,还是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无不展现着勤劳使人杰出的真理。
不仅如此,勤劳也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中华民族何以屹立不倒,绵延至今?有人说是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有人说是农耕文明的稳固保守,有人说是大海、大漠、大山对于外来文明的阻隔,也有人说是中华文化的包容和共生能力。诸如此类的回答,不胜枚举。我想,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长期扎根于农耕的中国人自然形成的勤劳淳朴、任劳任怨的精神特质也不无关系。因为勤劳,我们在黄河岸边的黄土地上留下了民族的足迹;因为勤劳,我们走过了坎坷屈辱的抵御列强的近代重生之路;因为勤劳,我们坚定不移、从容自信地追逐着我们的复兴之梦。
同学们,因为勤劳,我们也才有了闻名于世的国家名片。上面印着苍茫山脊上的万里长城,恢弘壮丽的兵马俑,庄重神圣的莫高窟,横跨世界屋脊的西藏铁路,深入海底的钻井平台,静默不言的跨海大桥,呼啸而过的中国高铁。当然,仔细看去,上面还写着一排无形的大字——勤劳的中国人。
反观当下,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却存在着回家葛优躺,洗衣靠父母,吃饭等人送,扫地不积极,学习变懒散等不正之风。英国有句谚语:“懒惰没有牙齿,但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我想,长此以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活的自理能力,更是求知的动力。有人说劳动的事可以交给人工智能,诚然,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科技给予了我们越来越多的便利。但是,科技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我们人类的全部需要,相反,人类需要更高级的劳动和更高的智慧来管控科技。否则,被奴役的只会是我们自己。
在未来人工智能流行的年代里,我希望我们仍然能够时刻想起《平凡的世界》里那些在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们,想起那句:“只有劳动才能使...
篇三:2019年劳动高考满分作文
1977 年的高考语文试卷 一、给下面这句话注音,要标调(3 分)将正确的答案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 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温暖。
二、回答下列问题 将正确的答案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属于什么词类(2 分) 雷锋为人民服务的心最红 2.指出下面复杂词组中的每个词组属于哪种类型(4 分) 恢复和发扬毛主席树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3.分析句子成分(4 分)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我要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
4.分析多层复句的层次关系(3 分)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三、什么叫拟人的修辞方法?举出一例(4 分) 四、写出毛主席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中心思想(6 分)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 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五、将下面两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标清题号(14分) 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7 分)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 者不能至也。(7 分) 六、作文 60 分 文题:一在沸腾的日子里 二谈青年时代(二题任选其一) 1977 年高考数学试题 二、过抛物线 y2=4x 的焦点作倾斜角为 3/4π 的直线,它与抛物线交于 A、B 两点。求 A、B 两点间的距离。
三、在直角三角形 ABC 中,∠ACB=90°,CD、CE 分 别为斜边 AB 上的高和中线(见第三题图),且∠BCD 与∠ACD 之比为 3:1。求证 CD=DE。
四、在周长为 300 厘米的圆周上有甲、乙两球,以大小不等的速度作为匀速圆周运动,甲球从 A 点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运动,乙球从 B 点出发按顺时针方向运动,两球相遇于 C点。相遇后,两球各自反向作匀速圆周运动,但这时甲球速度的大小是原来的 2 倍,乙球速度的大小是原来的一半,以后它们第二次相遇于 D 点。已知 AmC=40 厘米,BnD=20厘米(见第四题图)。求 ACB 的长度。、 五、1.若三角形三内角成等差数列,求证必有一内角为60°; 2.若三角形三内角成等差数列,而且三边又成等比数列,求证三角形三内角都是 60°。
六、在两条平行的直线 AB 和 CD 上分别取定一点 M 和N;在直线 AB 上取一定线段 ME=a;在线段 MN 上取一点K,连结 EK 并延长,交 CD 于 F(见第六题图)。试问 K 取在哪里△EMK 与△FNK 的面积之和为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1977 年的高考英语试卷 一、写出下列单词的变化形式(每空 1 分) 1.hero (名词复数) 2.enemy (名词复数) 3.railway (名词复数) 4.life (名词复数) 5.sheep (名词复数) 6.woman (名词复数) 7.stop (过去式) (过去分词) (现在分词) 8.die (过去式) (过去分词) (现在分词) 9.hurry (过去式) (过去分词) (现在分词) 10.rise (过去式) (过去分词) (现在分词) 11.win (过去式) (过去分词) (现在分词) 12.catch (过去式) (过去分词) (现在分词) 二、用英语回答下列问题(每题 2 分) 1.Are you a student? 2.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3.Where were you born? 4.How old were you when you started to go to school? 5.How long have you been studying English? 6.You like to study English,don"t you? 7.What subjects did you study at middle school? 8.What did you do after you finished middle school? 三、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每空 1 分) 1.As soon as our Party secretary (come) back from Tachai next week,we (begin)to build a reservoir. 2.When the teacher (come)into the classroom,the pupils (leave). Only Li Ping still there. He (repair) a broken chair. He (tell) the teacher that he (be) through in a few minutes. 3.What (be) you (do) here? I (write) a letter to nay brother. I (not hear) from him for a long time. 4.My father (not work) in Peking. He is in Taching. He (be) there for ten years. He often (write) to us and (tell) us about his work and life there. 四、按句子所给的汉语内容,用英语完成下列各句(每题 4 分) 1.The magnificent building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 is the Memorial Hall of Chairman Mao. 2.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ur country (自从 我们在党和华主席领导下粉碎“四人帮”以来). 3.The people of Hsingtai will always remember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来看望他们的那一天). 4.(如果明天不下雨),we will have a basketball match with PLA men. 5.Is this the subject (你最感兴趣的)? 6.The old peasant asked me (是否到过延安). 五、将下列短文译成英语(满分 20 分) 我是红星公社的一个新社员。两年前离开城市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我提高了政治觉悟,学会了各种农活。今年一月,党支部叫我去当小学教师。从那以后,我一直教语文。我多么热爱我的工作和我的学生啊! 为了达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党号召我们青年人学习科学技术。现在我正在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我希望能考上大学。我一定为革命努力学习,争取做到又红又专。如果考不上,就回到农村去,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更加努力工作。我将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作出贡献。
附 1:新中国 1949-1977 年高考制度的变迁 “1949 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 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 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1952 年全国统一招生。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1 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
1977 年 6 月 29 日至 7 月 15 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1977 年 8 月 13 日至 9 月 25 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具体包括:1、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 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1977 年 10 月 12 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 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 570 万,录取人数27 万人,录取率 4.7%。” 附 2:1977 年高考录取通知书一份。
入学须知: 在全国人民紧跟党中央战略部署,深入揭批“四人帮”的大好形势下,经过统一招生,你被录取到我校学习,我们满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表示热烈欢迎! 凡我校录取的学生,毕业后都要服从党的需要,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工作。
学生来校途中,应提高革命警惕。
新生报到时,必须带户口迁移证和粮油关系转移证及商品供应关系,必须每人一张,要注明原地区停止供应时间, 从三月份开始由学校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