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9篇

时间:2022-12-09 11:3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9篇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 -1-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2021-2025年)》文件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遵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9篇,供大家参考。

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9篇

篇一: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

1 - 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2021-2025年)》文件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不断健全县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县科技创新能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十九大及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为主线,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主攻目标,大力实施原始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创新人才推进行动、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行动。以企业创新为基础,以成果转化为重点,加快创新型广平建设。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科技创新能力跃升计划,力争 2021 年,全县科技创新能力由 2020 年全省排名第 37 位上升到第 32 位,实现位次再跃升。全县创新能力指标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 2%,规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 1.2%,高新技

  - 2 - 术企业达到 28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600 家以上,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 5 家,省级以上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数量达到 5 家,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超过 33%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2.2 件/万人,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35%,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保持在 70%以上。

 三、目标任务责任分工 (一)科技创新投入 1.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费用支出比例达到 2%以上。加大县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根据县财政收入状况,对财政科技投入预算和支出给予优先安排、重点保障,确保县财政科技支出经费只增不减。(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2.规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以上。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研发经费统计政策宣传和培训,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做到研发经费应统尽统。(牵头单位:县统计局、责任单位:县统计局、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创新主体 1.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加 35 家以上(任务目标附后),总量达到 600 家以上;千家工商注册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 120 家。(牵头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责任单位:各镇政府、县行政审批局)

 2.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 3 家,总量达到 28 家;

  - 3 - 千家企业法人中高企数量达到 8 家以上。(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行政审批局)

 3.县行政审批局负责提供年度内注册工商企业数量、企业法人等动态数据。(责任单位:县行政审批局)

 (三)创新条件 1.2021 年全县省级以上 “星创天地”新增 1 家,总数达到 5 家。(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

 2.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 33%以上。(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

 (四)创新产出 1.新增有效发明专利 2 件,总数达到 64 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2.2 件。(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

 2.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35%。(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统计局)

 3.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保持在 7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五)技术市场交易额 1.2021 年我县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 4.0 亿元。配合做好技术开发合同的签订及相关工作。(牵头单位:发展和改革局 责任单位:县开发区管委会)

 (六)创新管理 1.充实调整科技创新领导工作小组,加强科技管理机构

  - 4 - 建设,配强科技管理队伍。(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

 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扶持新材料、新能源、电子、生物、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提高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对接率和申报成功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县开发区管委会、县发展和改革局)

 3.加快科技管理制度创新,完善科技创新环境。重点抓好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的统筹制定和落地实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给予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县级科技计划改革,以支撑重点产业发展为核心,重点向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载体进行资源配置,优化科技经费使用方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科技管理制度。(牵头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责任单位:市场监督管理局)

 4.继续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巩固拓展科技扶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以提升农村基层科技服务能力为目标,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充实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辐射带动作用,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不断提升农业和农村科技水平,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

  - 5 - 科技支撑。(牵头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成立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二)强化资金保障。落实好省市县对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机构等科技项目奖补资金政策,及时奖补到位,充分调动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和创建高企的积极性,为实现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再跃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工作责任。各镇和相关单位要切实按照跃升计划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各单位要制定详细推进措施,并切实抓好落实。

 (四)考核与奖惩。年终县政府将对各指标承担单位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考核不达标影响全县科技创新能力跃升的单位,将作为年底评先评优主要依据进行一票否决。

篇二: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

品牌跃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动**大米品牌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整体跃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聚焦高质量发展,对标高端品牌,从优良品种推广、知名企业培养、营销渠道拓展、产品品牌区域品牌公共品牌一体培育等环节入手,充分挖掘**大米品种、品质、品牌潜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大米品牌价值显著提升,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 2030 年,**大米品牌体系、产业体系、标准体系、质量体系、营销体系趋于完善,品牌影响力和溢价能力显著提升。**大米成为行业领军品牌,并带动旗下 5 个以上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成为国内高端农业品牌。全省中高端大米销量达到 50 亿斤,占总量的 50%,其中:“头部”品牌大米销量达到 1000 万斤,单位最高售价在国内市场名列前茅。企业自有水稻种植基地达到 600 万亩,带动当地水稻平均收购价提高 10%以上,促进农民增收。

 三、重点任务 实施**大米品牌创建、良种选育、龙头培养、产业融合、质量管控、渠道开拓“六大提升行动”。

 (一)实施优势品牌创建培育提升行动 1.创建区域品牌。强化生态理念,充分发挥我省拥有国家命名七大“水稻特色之乡”资源优势,依托当地行业组织或龙头企业,整合水稻生产、区域文化、加工销售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品牌。重点推进以绿色生态为题材的舒兰大米、以火山岩地理优势为题材的柳河大米、以弱碱土为题材的白城大米、以贡米为题材的梅河大米、以优势品种为题材的德惠大米、以三产融合为题材的万昌大米以及以朝鲜族农耕文化为题材的延边大米等区域品牌的提升。(责任单位:

 )

 2.培育“头部”品牌。建立和完善**大米“头部”品牌创建激励机制,设立**大米优秀品牌创建名录,挖掘具备“头部”品牌市场潜力的企业,并引入具有品牌运作经验的社会资本作为主推力量,先行切入全国高端市场。整合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源,从良种推广、基地扩产、仓储运输、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渠道对接、品牌宣传各个方面,支持和推动生态环境好、文化底蕴厚、品质特征强、质量标准高、市场渠道广,核心价值相对集中的优势企业先行先试,抢占国内大米高端品牌制高点。(责任单位:

 )

 3.壮大品牌建设团队。围绕**大米品牌建设,依托科研院校和专业机构,组织水稻育种、栽培、收储、加工领域科研人员以及大米品牌策划、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吸收行业内

 优秀企业家,组成品牌建设专家库,强化**大米品牌跃升工程人才支撑。(责任单位:

 )

 4.搭建**大米“地标”平台。结合“7.16 粮食品牌日”,举办国际性大米品牌高端论坛(国际大米文化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省内权威宣传推介平台,推动**大米品牌与国际大米知名品牌接轨,并将延边州和龙市光东村设为永久会址,根植并延续**大米品牌文化传承。同时,在上海“5.10中国品牌日”等高端平台,设立“**大米窗口”,全方位、高层次、多渠道宣传**大米品牌。(责任单位:

 )

 (二)实施优质水稻品种选育提升行动 5.加强水稻良种培育。对标国际国内高端水稻品种,推动省内农业科研院校对优质水稻种质资源收集研究,针对高端大米市场需求组织科技攻关,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质稳产的标志性品种。(责任单位:

 )

 6.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和省内水稻育种企业,通过试验示范,遴选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并优先推荐进入**大米优秀品牌创建名录的企业试种。鼓励大米企业参与水稻新品种选育和改良,推动优良品种商业化运作,打造独具优势的主打品种。(责任单位:

 )

 7.加强优质品种保护。推动农业育种单位对我省长年种植、品质优异、产量稳定的优质水稻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建立优质水稻品种种性稳定保护体系。(责任单位:

 )

 8.完善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顺应消费市场升级新形势,完善水稻品种审定标准,由过去注重高产稳产,向更加注重食味,产量质量并重转变,既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又满足消费市场多元化的需求。(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

 (三)实施龙头企业扶优扶强提升行动 9.扩大企业自有基地规模。鼓励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托管、订单等多种形式,提高水稻自有基地规模和经营水平,锁定优质粮源。(责任单位:

 )

 10.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集中政策资源,对纳入“优质粮食工程”和当地“专精特新”序列的企业予以扶持。鼓励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功能型大米及其衍生产品,做好水稻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支持企业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设施改造、设备升级等创新应用,加快提升企业低温仓储、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综合实力。(责任单位:

 )

 11.强化金融服务。建立**大米优秀企业重点扶持“白名单”,支持银行机构对诚信好、实力强大米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并通过增加授信额度、降低信贷保证金缴存比例等举措,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健全机制,常态化开展由政府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大米企业参加的政银企对接活动,增进银企之间沟通和了解,畅通企业贷款融资渠道。(责任单位:

 )

 12.发挥基金效能。充分发挥粮食信用保证基金增信担保功能,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基金增信业务,释放基金担保贷款规模,并向符合条件的**大米产业联盟企业倾斜。(责任单位:

 )

 13.创新金融产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结合**大米产购储加销各环节特点,创新研发新型金融产品和贷款质押物形式,降低融资门槛,增加融资额度,提高放贷效率和规模,扩大信贷投放力度。(责任单位:

 )

 (四)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行动 14.创新发展新型业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依托自有基地,以基地种植和稻作文化为基础,打造集乡村旅游、康养度假、餐饮美食等产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放大产品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叠加效应,实现产品资源与产地资源有机整合。(责任单位:

 )

 15.促进业态产品升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可视化农业,搭建具有网上观光、专属稻田认购、产品溯源、综合服务等功能的“吉田认购”平台,升级服务业态和产品消费体验。(责任单位:

 )

 16.培育三产融合组织体系。发挥行业组织专业优势和桥梁作用,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合作经营组织形式,将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与传统的生产种植相结合,形成品牌大米产购销利益共同体,促进一二三产整体推进。

 (责任单位:

 )

 (五)实施质量标准精准管控提升行动 17.推动农田标准化管理。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和产品管控等环节入手,在省内优势水稻产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稻田基础设施改造,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全面提升我省粮食综合产能。(责任单位:

 )

 18.打造基地“样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支持大米企业在自有基地推广“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生产模式,提升基地综合产出效益,创建一批绿色(有机)水稻种植示范区。(责任单位:

 )

 19.强化全产业链标准规范。聚焦消费升级和营养健康需求,完善**大米品质检测标准和评价办法。修订完善**大米全产业链标准。推进**大米“5T”标准应用和管理认证,规范水稻熟收、田场、烘干、收仓、储存管理,从源头严把稻谷质量关。(责任单位:

 )

 20.构建大米质量溯源体系。建立完善**大米全程质量可追溯大数据平台,跟踪和追溯水稻从种植到终端销售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大米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责任单位:

 )

 21.严格**大米品牌认证。完善**大米品牌管理体系,健全品牌准入制度,对联盟企业的基地规模、产品档次、营销绩效按不同比重进行全方位的量化考核,规范“**大米”

 标识使用,推动**大米成为“吉致吉品”认证的“领跑者”。(责任单位:

 )

 (六)实施品牌营销渠道拓展提升行动 22.深耕销区市场。推动有条件的大米企业在现有营销渠道基础上,探索“公共仓+区域品牌(企业品牌)+运营商”集成营销模式,组建“**大米运营中心”,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责任单位:

 )

 23.升级营销理念。推进面向中高端消费群体的“品牌营销”模式,通过搭平台、拓渠道,助推企业由传统意义上的“卖大米”向“重概念”、“拼生态”、“赋文化”、“强服务”转变。鼓励“头部”品牌企业瞄准全国高端用户市场,构建多维高端闭环销售渠道,提供精准差异化服务。(责任单位:

 )

 24.拓展营销渠道。进一步强化**大米电商平台建设,通过引入专业团队,用点、线、面、体、网的互联网思维,开展线上营销,提升**大米在网络端的品牌影响力。(责任单位:

 )

 25.推广体验消费。实施“**大米进菜单、进展馆、进景区”工程,支持大米企业与餐饮、会展、旅游机构合作,开设**大米餐饮体验店、展馆精品屋、景区品鉴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米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增加消费者与品牌大米近距离的体验和互动。(责任单位:

 )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大米品牌跃升工程顺利实施,省政府成立**大米品牌跃升工程领导小组,负责“跃升工程”的组织领导和重大问题决策,审定工作方案和规划,组织协调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县通力合作,上下联动,协同推进。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省长兼任,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粮食和储备局,具体负责“跃升工程”的统筹、协调、督导工作,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落实责任分工。各成员单位要结合部门实际,围绕“六大提升行动”,制定完善具体措施和实施步骤。各地要把区域品牌创建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多措并举,深入推进。领导小组对各地推进“跃升工程”工作进行年度考核。

 (三)强化政策支持。统筹使用相关强农惠农项目资金向品牌建设倾斜,重点支持水稻基地建设、订单农业、保鲜储藏(低温恒湿)库群建设。支持**大米品牌培育、宣传推广、渠道拓展、资质认证、产品溯源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品种开发、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和人员培训。

 (四)加强规范管理。加强“**大米”品牌标识等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品牌使用和退出机制,规范行业管理。加强部门协同配合,严厉打击品牌侵权、以次充好等现象,强化危机处理应急意识,塑造品牌诚信理念,形成“创品牌、管

 品牌、强品牌”的良好氛围。

篇三: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

1 - 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2019-2025年)》文件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不断健全县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县科技创新能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2022 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科技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省“两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四个面向”,落实“四抓”要求,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为目标,以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为主线,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整合优化创新资源,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推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实施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行动,以企业创新为基础,以成果转化为重点,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加快建

  - 2 - 设创新型广平、跨越赶超的现代化新广平。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科技创新能力跃升计划,力争 2022 年,全县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位次跃升。全县创新能力指标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 2%以上,规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 2.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31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665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 6 家,省级以上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数量达到 6 家,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超过 35%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2.5 件/万人,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35%,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保持在 70%以上。

 三、目标任务责任分工 (一)科技创新投入 1.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费用支出比例达到 2%以上。加大县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根据县财政收入状况,对财政科技投入预算和支出给予优先安排、重点保障,确保县财政科技支出经费只增不减。(责任单位:县财政局) 2.规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2%以上。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研发经费统计政策宣传和培训,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做到研发经费应统尽统。(牵头单位:县统计局,责任单位:县统计局、县发改局)

  - 3 - (二)创新主体 1.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加 20 家以上(任务目标附后),总量达到 665 家以上;千家工商注册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 125 家。(牵头单位:县发改局,责任单位:各镇政府、县行政审批局)

 2.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 2 家,总量达到 31 家;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企数量达到 113 家。(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行政审批局)

 3.县行政审批局负责每月提供年度内注册工商企业数量、企业法人等动态数据。(责任单位:县行政审批局)

 (三)创新条件 1.2022 年全县省级以上“星创天地”新增 1 家,总数达到 5 家。(责任单位:县发改局)

 2.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 35%以上。(责任单位:县发改局)

 (四)创新产出 1.新增有效发明专利 2 件,总数达到 67 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2.5 件。(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

 2.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35%。(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统计局)

 3.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保持在 7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 4 - (五)技术市场交易额 1.2022 年我县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 15.0 亿元。配合做好技术开发合同的签订及相关工作。(牵头单位:发改局,责任单位:县开发区管委会)

 (六)创新管理 1.充实调整科技创新领导工作小组,加强科技管理机构建设,配强科技管理队伍。(责任单位:县发改局)

 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扶持新材料、新能源、电子、生物、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提高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对接率和申报成功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县开发区管委会、县发改局)

 3.加快科技管理制度创新,完善科技创新环境。重点抓好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的统筹制定和落地实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给予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县级科技计划改革,以支撑重点产业发展为核心,重点向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载体进行资源配置,优化科技经费使用方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科技管理制度。(牵头单位:县发改局,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

  - 5 - 4.全面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巩固拓展科技扶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以提升农村基层科技服务能力为目标,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充实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辐射带动作用,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不断提升农业和农村科技水平,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科技支撑。(牵头单位:县发改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县成立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二)强化资金保障。落实好省市县对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机构等科技项目奖补资金政策,及时奖补到位,充分调动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和创建高企的积极性,为实现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再跃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工作责任。各镇和相关单位要切实按照跃升计划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各单位要制定详细推进措施,并切实抓好落实。

 (四)考核与奖惩。年终县政府将对各指标承担单位完

  - 6 - 成情况进行考核,对考核不达标影响全县科技创新能力跃升的单位,将作为年底评先评优主要依据进行一票否决。

篇四: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

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行动实施方案

 一、 实施科技创新行动 落实“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战略,加大粮食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支持粮油企业与国内外涉粮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粮油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培育一批创新型粮油科技企业。加强粮油专业人才和技能工人培养,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强化培训,提升行业队伍专业素养与能力。

 二、 实施示范创建行动 巩固和提高优质粮食工程既有成果,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龙头带动,做大、做强一批粮油加工基地、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支持推进米、面、玉米、杂粮类主食制品的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等产业化经营方式,发展方便、休闲、速冻食品。积极创建“河南好粮油示范县”“河南好粮油示范企业”和濮阳市放心主食示范单位。

 三、 坚持融合发展,积极打造供应链 1.加快优质原粮供应体系建设。加强优质原粮品种选育和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推广,鼓励育种、加工、种植、仓储等各类经营主体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优质粮油作物种植

 面积,促进优粮优产。继续实施良种补贴政策,建立粮食种植种子使用实名登记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支持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收购和订单生产、领办农民粮油合作社等方式,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主推 2—5 个优质粮油品种,实行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建设和完善粮油仓储设施,指导粮食收储企业在优质粮食种植区设置收购点,开展就近服务,做到单品单收单储。到 2025 年,全县优质原粮种植面积达到 15 万亩。

 2.加快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推动粮油仓储设施现代化、发展集聚化和布局合理化,实施“绿色储粮”工程,促进优粮优储。完善粮油食品冷链物流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冷链仓储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谋划筹建台前粮食仓储物流产业园,打造集产后服务、粮食收储、加工销售、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努力打造全省、全市重要的粮食集散和交易中心。到 2025 年,全县绿色储粮仓容达到3 万吨。

 3.加快新型粮油市场供应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粮超对接、粮批对接、粮校对接等直采直供模式,畅通粮油产品供应渠道。实施“数字台粮”工程,推动粮食购销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创新粮食生产、加工、销售、流通方式,走“种植园区+加工

 园区+电商物流园区”发展之路,打造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品牌,促进优粮优购、优粮优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完善粮食质量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粮食种植、收购、仓储、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监管。完善粮食质量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粮油企业和粮食质检机构检验检测能力。

 四、 实施精准招商行动 深化与央企、省企、外企及行业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开展定向定位精准招商,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国内外粮油加工知名企业来台前投资。鼓励我县粮油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依托开放通道和开放平台,支持大型粮油加工企业“请进来、走出去”开发国内外市场。

 资料来源:《台前县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篇五: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

民航科技创新引领战略实施方案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民航发展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大国博弈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格局等深刻调整,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加快实施,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民航竞争格局加快演化,我国民航发展外部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一、 构筑坚实有力的战略支撑体系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坚持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形成民航与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支撑民航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战略

 坚持自立自强和开放包容,聚焦行业重大需求、发展瓶颈和科技前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产品应用,构建高水平民航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民航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

 (二)章加强民航人才队伍建设

 以民航强国建设为导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线,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发挥高水平院校示范引领作用,统筹利用内

 外部资源,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高水平民航教育和培训体系,打造民航创新型、技术技能型和国际化人才队伍,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服务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以更好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目标,充分发挥民航比较优势,加快构建民航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动力、相互支撑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四)开拓对外开放新局面

 把握开放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可控性,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全力拓展民航国际发展新空间,为世界民航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二、 构建一流的民航安全体系 树立民航系统安全观,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围绕运行、空防、适航、信息等民航安全链条,系统提升理论创新能力、风险防控能力、依法监管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持续提升民航安全总体水平。

 (一)完善安全治理体系

 提高政治站位,以全面依法治理为总准则,以“安全隐患零容忍”为总要求,完善法规,创新理论,优化机制,夯实责任,提升安全治理能力。

 (二)夯实安全保障基础

 以基层、基础、基本功建设为总抓手,加强作风建设和安全投入,注重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统筹资源,合理布局,补齐短板,固本强基,筑牢安全保障体系。

 (三)筑牢空防安全体系

 以提高空防效能和行业运行效率为目标,以智慧安保建设为抓手,坚持法治化、责任化、协同化、智能化方向,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模式机制,构建职能科学、事权清晰、指挥顺畅、运转高效的空防安全体系。

 (四)完善适航审定和运行评审体系

 坚持整体谋划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以信息化、标准化、风险管理为导向,以支持国产民机研制和运行为重点,提升基础保障、培训教育、立法定标、产品审定和国际合作能力,强化运行符合性评审,基本建成覆盖全寿命周期的自主适航审定和运行评审体系。

 (五)提升网络安全水平

 网络安全是民航安全的重要内容和智慧民航建设的基础保证。以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为重点,积极应对网络安全威胁多样化和复杂化新挑战,确保民航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业务信息系统和关键数据资源安全。

 三、 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战略 坚持自立自强和开放包容,聚焦行业重大需求、发展瓶颈和科技前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产品应用,构建高水平民航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民航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

 (一)推动重点领域科技突破

 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落实民航科技创新战略,统筹加强民航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聚焦保障能力不足、关键环节抗打击能力薄弱等问题,集中各方力量开展科技创新攻坚,在安全安保、适航审定、空事系统、智慧机场、智慧空管、智慧运行、旅客运输与航空物流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取得突破。

 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应用。坚持需求导向,细化科技成果应用路线图,加快扩大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北斗系统等技术民航应用。紧抓基础设施集中建设机遇期,实现新技术、新产品与基础设施深度融合。着力开发新技术应用场景,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加快国产技术装备应用。加强政府与企业协同,健全国产技术装备应用政策体系,建立民航国产装备供需对接平台和机制。完善行业首台(套)制度,推动国产设备示范应用。支持民航企业参与国产装备研发制造全过程,加快产品技术迭代,提升产品质量。推动我国民航优势技术与标准国际化,为国产装备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创造条件。

 (二)强化民航科技创新力量

 做强科技创新国家队。优化升级民航科技创新平台,构建更加高效的民航科研平台体系。发挥民航科教创新攻关联盟的集聚带动作用,加速民航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加快建设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和科教产业园区,推动形成国际一流的民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依托航科院、民航大学以及民航科教创新攻关联盟成员单位,加快建设高水平智库,提升民航安全管理、宏观治理等决策支持能力。发挥民航院校作用,强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应用、关键装备研发与,推进重大实验平台和仿真验证平台建设,完善行业实验测试及验证设施。联合打造民航领域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民航运行服务链部署创新链,打造产业链。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建立产业联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加大对运输、通航和保障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发挥大型企业创新引领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应用型创新,增加科研投入。

 拓展科技创新朋友圈。发挥民航科技奖作用,统筹利用行业内外创新资源,扩大民航科技项目评奖范围,吸引社会科技创新资源参与

 民航科技攻关,形成协同创新局面。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参与或主导建设民航国际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着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三)完善科技创新保障体系

 汇聚科技创新合力。衔接对接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的科技规划,实施民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引导和支撑行业科技创新发展。与科技部共同实施新一代智慧民航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民航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聚焦行业重大科研方向需求,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大对高水平人才和团队支持力度,造就国家级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民航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人才保障。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的作用,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形成多方共建、共享、共治体制机制。完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各类创新平台的评估、考核程序。改进组织管理方式,落实科技项目

 “揭榜挂帅”等制度。落实中央关于科研领域有关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育力度,通过政策优化和渠道创新,促进人才队伍规模的快速增长。探索实施民航自主创新奖励机制,扩大科研主体成果应用自主权。综合运用政府出资、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等手段,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新技术现场验证、成果转化等投入力度。

 四、 形势要求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民航发展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大国博弈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格局等深刻调整,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加快实施,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民航竞争格局加快演化,我国民航发展外部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民航更好地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协同推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贯通升级,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要求民航充分发挥国内国际畅通互联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临空经济和枢纽经济,确保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可控。

 人民出行新需求要求民航全方位优化提升服务水平。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例提升,航空市场潜力巨大,民航发展仍处于成长期。人民对航空服务的便捷性、公平性和多样化、品质化有更高期待,要求民航进一步提高保障能力、扩大覆盖范围、提升服务质量。

 民航强国建设新阶段要求民航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我国民航正处于全面建设多领域民航强国的起步阶段,要求民航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契机,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引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快推进民航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民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航空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具有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创新驱动模式加快形成、行业改革全面深化和重大风险主动应对等阶段性特点。全行业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发展信心,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开启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参考资料:《“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

篇六: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

集成电路平台能级跃升行动实施方案

 打造“一核一廊多点”空间格局。“一核”即滨江创新核,强化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杭州产业化基地和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作用,打造高端芯片产业优质生态。“一廊”即城西科创大走廊,充分发挥大走廊体制优势,会同拱墅、临平等地,在高端芯片、核心材料、关键设备、支撑软件等领域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多点”即以钱塘区、萧山区、富阳区、桐庐县、余杭区为重点,引培重大制造产线,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级特色工艺半导体制造基地,争创省级万亩千亿产业平台。

 一、 实施平台能级跃升行动 提升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浙江省集成电路创新中心、钱塘芯谷、镓谷射频产业园、临安云制造小镇、杭州集成电路测试服务中心等平台的运营服务水平,促进创新基地、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的联动发展。依托骨干企业、科研院所构建中小企业孵化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信贷融资、市场推广、法律诉讼、知识产权等指导服务。

 二、 畅通产业链供应链 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建立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工作机制,对集成电路产业链链主企业、工信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开

 展帮扶。推动建设本地电子化学品检测实验室,提升检测效率,降低企业原材料的通关时间、检测成本和仓储成本。

 三、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企业申请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证书、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形成核心知识产权。推进集成电路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浙江制造”和团体标准制定。推动集成电路企业“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指导企业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建立专利权保护行政司法对接、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和技术调查官参与行政裁决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保护集成电路企业核心商业秘密。

 四、 实施特色制造提升行动 构建特色工艺芯片制造产线,培育百亿级链主企业。支持采取CMOS、MOSFET 等工艺技术,发展 IGBT、智能传感器、MEMS、FinFET、半导体激光器、光电器件等产品。支持氮化镓、碳化硅、砷化镓、磷化铟、氮化铝等化合物半导体项目建设。以钱塘区、萧山区、富阳区、桐庐县、余杭区为重点,支持成熟制程成套工艺芯片制造产线项目。支持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高端存储重大项目。

 五、 完善人才分类认定 加大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力度,充分考虑集成电路企业的规模、研发投入等因素,以及人才的岗位、能力、实绩、薪酬等

 要素,完善集成电路高层次人才的分类认定标准。授权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人才分类认定。

 六、 发挥产业基金作用 充分发挥杭州创新基金等产业基金的引领撬动作用,通过参股投资或设立行业母基金、子基金方式,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资力度。对市重大产业项目,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策后,可采取市、区县(市)1:1 联动出资机制进行直投。鼓励各类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投向集成电路产业领域。积极争取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省级产业基金支持集成电路重大项目

 七、 培育壮大链主企业 引导支持集成电路链主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注资、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方式,重点引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优质强链补链项目落地。推进集成电路领域的创新型产业用地出让试点,对链主企业的伙伴企业探索给予亩均评价信用增强保障。培育构建上下游产业生态,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向集成电路领域跨界发展。

 资料整理来源:《杭州市关于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篇七: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

适应新能源跃升发展的电网实施方案

 推动可再生能源与生态、环保、民生等领域融合发展。光伏扶贫工程取得实效,建设光伏扶贫电站 5301 个,装机 88.6 万千瓦;新增投产垃圾焚烧电厂 14 座,装机 26.6 万千瓦,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 590 万吨/年;浅层地热能集中供暖制冷面积达到 885.6 万平方米,较 2015 年底增长 200%。

 一、 加快水电建设 积极推进存量水电站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水电既有调峰潜力,挖掘已建水电站扩机增容潜力,支持淋溪河、金塘冲、鱼潭(辰溪县)等梯级水电站开发建设。重点推动五强溪水电扩机工程、犬木塘水库水电站建设,确保五强溪水电扩机工程“十四五”期间建成投产。大力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平江抽水蓄能电站 2025 年投运 1 台机组;积极落实国家能源局《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推进安化等 13 个“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全部开工,加快开展其它已纳规项目前期工作。建立规划滚动调整机制,适时将满足条件的储备项目和新项目纳入重点实施项目库。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和快速发展区,开展灵活分散的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示范建设。

 二、 推进可再生能源生态治理示范

 鼓励风电、光伏发电、储能等项目与生态治理相结合,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一体化规划,区域化设计,模块化构建,基地化建设,数字化管理”为手段,通过“新能源+荒漠绿化、土壤改良、地灾治理等、水体治理和大气治理”协同开发的创新模式,有机结合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与地区生态修复治理,打造清洁能源+生态治理协同示范区,重点推进娄底生态治理 100 万千瓦光伏项目。

 三、 构建适应新能源跃升发展的电网 建立透明公开、覆盖全面的消纳预警机制,定期滚动测算,推动源网协调发展,通过消纳预警机制,指导电网企业投资方向,使电网建设精准解决区域间送出受阻问题。按照“主网坚强、配网智能、农网可靠”的原则重点加强湘西、湘南水风光资源富集地区区域内网架建设,形成西电东送 4 回通道、南电北送 4 回通道的送电格局,提升清洁能源全省范围内优化配置。可再生能源配套送出电网工程要与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并网,能并尽并,多发满发。加快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满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农村配电网。

 四、 发展目标 对标国家总体目标,结合我省实际,在“十四五”期间努力实现可再生能源“绿色贡献更大、利用领域更广、使用成本更低、产业结

 构更优”的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约4450 万千瓦,其中水电 1800 万千瓦,非水可再生能源 2650 万千瓦,全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稳定在 50%左右,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达到 18.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22%以上。

 五、“ 十三五” 主要成就 “十三五”以来,我省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快速推进,装机占比显著增加,供应能力大幅提升,装备技术水平明显进步,关键零部件生产取得创新突破,“十三五”规划目标基本实现,为下一步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开发利用规模翻番,结构调整作用显著。

 截至 2020 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 2855 万千瓦,占全省电源总装机 57.3%,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和水电装机分别为:669 万千瓦、391 万千瓦、85 万千瓦和 1710 万千瓦。装机规模较“十二五”末增加 961 万千瓦,占“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电源的 96.2%,是全省电源装机增长的主体。其中,新能源(风、光、生物质)总装机由 225 万千瓦增加至 1145 万千瓦,装机占比由 5.6%增加至 23.0%;年发电量由 37 亿千瓦时增加至 168 亿千瓦时,在发电总量中占比由 3%提升到 10.7%,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均翻两番以上。“十三五”期间,

 可再生能源电力累计消纳约 4000 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使用 1.2 亿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 3.2 亿吨,可再生能源消纳占比逐步提高,全省能源生产供应和消费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加快推进一系列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能源年度消纳预警机制和风电项目联合审批机制,可再生能源市场化竞争性配置有序推进,制定光伏发电项目竞争性配置管理办法,实施新能源减弃扩需、扩需增发等专场电力市场交易。指导成立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湖南分中心、可再生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等智库机构,推进新能源产业由“补贴时代”向“平价时代”平稳过渡。

 3.融合发展多点突破,民生环保效益凸显。

 推动可再生能源与生态、环保、民生等领域融合发展。光伏扶贫工程取得实效,建设光伏扶贫电站 5301 个,装机 88.6 万千瓦;新增投产垃圾焚烧电厂 14 座,装机 26.6 万千瓦,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 590 万吨/年;浅层地热能集中供暖制冷面积达到 885.6 万平方米,较 2015 年底增长 200%。

 4.产业链条逐步完善,装备技术有效突破。

 产业链方面,建立了具有中部领先水平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兆瓦级风电整机年产能达到 1000 套以上,稳居全国前列,形成中部六省

 综合配套能力最强的风电产业集群;高效太阳能电池制造产能超过 1GW,CVD、PVD 及扩散氧化类设备具备较高的自主研发能力,产品达到行业一流水平;储能电池产业链初步形成,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全国领先,正极材料产能领跑全国,隔膜、电解液产能规模位居全国前三。装备技术方面,打造了以长株潭地区为中心的先进新能源装备及产品开发和验证平台;低风速风机、智能风机、超大产能异质结专用 PVD 设备、1500V/2.5MW 光伏发电逆变升压一体机、叶片及线路融冰等先进产品和技术得到有效突破和推广;高效光伏发电电池+智能制造整线集成解决方案技术领先全国。

 参考资料:《湖南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篇八: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

代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工作方案( 2022 -5 2025 年)

  为贯彻落实《省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2019-2025 年)》精神,市出台了《市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工作方案(2022-2025 年)》,对县域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为落实有关精神,推动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加快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和健全全县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条件,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科技产出效率,做大做强创新主体,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县域科技经济竞进机制和比学赶超局面,为县域腾飞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创新核心。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完善创业培育服务,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加快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二)突破关键问题。找准制约县域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县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针对性,提高县域创新的有效性,在关键问题、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三)确定科技创新目标。明确科技创新目标、任务和发展举措,迅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推动县域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

 (四)聚焦补齐短板。聚焦科技创新薄弱环节,找准工作突破口,采取有针对性举措,着力补齐短板,提升县域科技创新整体实力。

 三、工作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县域创新跃升计划,围绕特色产业积极引进创新资源,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型县(市)”的要求,抓短板、补弱项,精准发力,统筹推进,努力实现科技组织管理体系健全、研发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科技创新投入增加、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基本完善,推动我县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四、重点工作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加强科技工作统筹部署,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不断完善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一)强化组织建设和工作机制,做好组织机构顶层设计和工作推进机制保障,确保跃升工作齐抓共管出实效 1.强化科技创新组织建设。一是完善由县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科技、财政、发改、工信、

 市场监管、统计、教育、人社、税务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谋划、协调和督导,建立科技创新工作常态化工作机制,明确科技创新目标、任务和发展举措。二是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作用,提高科技综合服务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2.发挥各部门协同创新作用。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工作综合性强,各部门要提高站位,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创新工作举措,量化推进本部门工作,加强县域科技创新工作统筹协调,打破职能界限和管理体制壁垒,整合集中各部门力量和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确保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3.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及奖励。各乡镇(街道)及部门积极发挥区域整体和部门渠道优势,加强与省、市部门的沟通和工作联络,努力争取上级政府部门在创新资金、创新荣誉表彰、创新条件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和奖励。

 (二)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发挥财政、企业、社会多元化筹措渠道,提升企业研发资金投入规模 4.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加大工作力度,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支持,建立县财政科技资金快速增长机制,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统筹规划和使用财政科技投入,保证预算安排和支出优先。

 5.提高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水平。针对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指标,以推进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落地为重点,加大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交易税收减免等政策普惠力度,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优化科技资金投放,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撬动和放大效应,引导企业不断提高研发资金投入。

 6.积极争取上级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依托区域龙头企业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强纵向科技项目跑办力度;加强与京津冀地区高校院所横向产学研合作,提升项目研发的数量和质量。

 (三)加速科技创新要素流动和聚集,加强区域内外创新要素的流动配置,建设创新平台载体和机构,提升创新成果产出规模和效率 7.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县域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激励和人才吸引政策,优化县域人才环境,加快集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制定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在生活服务、税收服务、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研究完善京津冀人才合作、人才交流支持政策,积极推广“星期天工程师”“假日工程师”“网络专家”等人才柔性引进模式,扩大人才供给渠道。实施本土人才提升工程,注重对在职人员的技能培训,培育本土化适用人才。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8.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重点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作为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抓手。重点培育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

 9.提升扩大创新成果产出效率和规模。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借智”“借脑”工程,通过入股、转让、许可等方式,吸引专利核心技术落户;推行知识产权兴企之路,将知识产权嵌入到市场、研发、采购、生产等整个过程中,实现专利实施与产业同步发展。

 10.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间一公里”难题,为科技成果转化牵线搭桥。推动科技要素集聚和科学配置,吸引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并实现产业化。

 (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夯实创新的“领头羊”和中坚力量 11.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结合区域产业优势,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培育力度,在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政策落实等方面集中资源重点支持,进一步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对行业和区域技术链、供给链、资源链、产业链的拉动和提升作用。

 12.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制度,做强培育服务机构,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的网格化、精细化、全程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13.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做优做强。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引导小微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权等激励措施,吸引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扩大和稳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规模。

 (五)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县域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园区,发挥规模优势,凸显产业集群效应,培育高技术产业,实现科技经济协同跃升 14.强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化产业,打造人才、科研资源流动和汇集的通道和平台,优化知识溢出和创新生态环境,为高新技术产业孕育培植沃土。

 15.提升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特色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领军企业、骨干企业与京津等地高校、大院大所、央企名企开展科技合作.促进平台共建、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人才培育、引才引智。

 (六)加快政策落实,推动科普活动,打通科技政策落地通道,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创新科普内容和形式,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科学意识 16.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力度。全面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面向基层的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鼓励特派员全程参与创新主体和服务组织的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管理等工作环节。

 17.强化县域科技创新政策落实。落实好国家和省、市科技政策,加强对各类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加强科技政策宣讲,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重大科技政策落实。

 18.优化科普内容,提高科普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把科学技术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和农村科普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重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部门责任。县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压实部门责任,统筹各类资源,加强工作推进保障措施,研

 判科技创新短板和瓶颈,确保主要科技指标跃升和科技综合实力提升。

 (二)加强数据监测预警,提高工作显示度。对照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做好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条件、创新产出、创新管理等科技创新能力指标采集、汇总工作,建立数据分析、监测预警机制,为工作决策提供全面、可靠数据,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测提供支撑。

篇九: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

民航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

 人民出行新需求要求民航全方位优化提升服务水平。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例提升,航空市场潜力巨大,民航发展仍处于成长期。人民对航空服务的便捷性、公平性和多样化、品质化有更高期待,要求民航进一步提高保障能力、扩大覆盖范围、提升服务质量。

 一、 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是建设民航强国的重要支撑。以突破资源容量瓶颈为重点,着力提升质量效率,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实施容量挖潜提升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国家综合机场体系和空中交通管理体系,发挥整体协同效应,为民航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完善国家综合机场体系

 国家综合机场体系是支撑民航强国的重要基础。继续加大建设投入力度,扩大优质增量供给,突破枢纽容量瓶颈,推动国家综合机场体系向更高质量迈进。

 (二)章提升空管保障服务水平

 空中交通管理是保障民用航空安全高效运行的中枢。以四强空管建设为总目标,强化基础资源保障,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行服务效率,增强空管对行业发展的引领支撑能力。

 (三)章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智慧民航的基本条件和基础支撑。以提升数字感知、数据决策、精益管理、精心服务能力为目标,以数字为要素,以技术为支撑,统筹推进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化航空运输系统基础底座,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服务、新能力,提升行业质量效益和放大发展动能。

 二、 构筑坚实有力的战略支撑体系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坚持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形成民航与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支撑民航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战略

 坚持自立自强和开放包容,聚焦行业重大需求、发展瓶颈和科技前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产品应用,构建高水平民航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民航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

 (二)章加强民航人才队伍建设

 以民航强国建设为导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线,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发挥高水平院校示范引领作用,统筹利用内外部资源,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高水平民航教育和培训体系,打造民航创新型、技术技能型和国际化人才队伍,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服务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以更好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目标,充分发挥民航比较优势,加快构建民航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动力、相互支撑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四)开拓对外开放新局面

 把握开放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可控性,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全力拓展民航国际发展新空间,为世界民航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三、 形势要求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民航发展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大国博弈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格局等深刻调整,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加快实施,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民航竞争格局加快演化,我国民航发展外部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民航更好地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协同推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贯通升级,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要求民航充分发挥国内国际畅通

 互联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临空经济和枢纽经济,确保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可控。

 人民出行新需求要求民航全方位优化提升服务水平。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例提升,航空市场潜力巨大,民航发展仍处于成长期。人民对航空服务的便捷性、公平性和多样化、品质化有更高期待,要求民航进一步提高保障能力、扩大覆盖范围、提升服务质量。

 民航强国建设新阶段要求民航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我国民航正处于全面建设多领域民航强国的起步阶段,要求民航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契机,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引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快推进民航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民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航空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具有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创新驱动模式加快形成、行业改革全面深化和重大风险主动应对等阶段性特点。全行业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发展信心,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开启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四、 主要目标 展望2035年,民航将实现从单一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跨越的战略目标。民航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航空公司全球领先,航空枢纽辐射力强,航空服务国际一流,通用航空功能完善,空中交通智慧高效,安全保障经济可靠,创新能力引领国际。民航对扩大对外开放、支撑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协调、保障国家安全、满足民生需求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有力支撑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四五”期间,着力构建六大体系,加快实施六大工程,实现航空运行更加安全高效,保障能力更加坚实可靠,航空服务更加优质公平,行业与产业融合更加紧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民航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成型,民航发展动能明显转换,确保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快速提升。

 —航空安全水平再上新台阶。安全理论科学完善,风险管控精准可靠,安全文化与时俱进,技术支撑先进有力,民航安全发展更加自信从容,运输航空连续安全飞行跨越1亿小时大关。

 —综合保障能力实现新提升。形成布局完善、功能完备、保障有力、智慧高效的现代化综合机场体系。空管运行效率有效提升,保障

 能力满足发展需要。实现信息共享化、维修产业化、航油市场化,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航空服务能力达到新水平。培育超大规模国内民航市场,打造安全品质、盈利能力、品牌形象、服务质量世界一流的航空公司,大众化、国际化、多元化的航空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国内网络高效通达,国际通道广泛畅通,客运网络互联互通,货运网络自主可控。通用航空服务丰富多元。

 —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民航科教创新攻关联盟的主力军作用更加突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民航科教创新园区和若干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创新体系。行业发展急需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

 —绿色民航建设呈现新局面。绿色民航政策、标准和评价体系更加完善,能源利用效率和结构持续提升优化,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有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机场噪声防治科学有力,民航发展与生态环境更加和谐。

 —行业治理能力取得新成效。民航法治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更加完善,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效,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民航信用体系基本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有效,统筹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显著增强。

 五、 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瞄准民航应用基础研究和国际前沿技术,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50个一流科研团队,重点支持和培养200名高水平民航科技创新人才。

 资料参考:“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

推荐访问: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 跃升 实施方案 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