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12号航天员平安抵京新闻评论10篇

时间:2022-12-07 16:4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神舟12号航天员平安抵京新闻评论10篇神舟12号航天员平安抵京新闻评论 国旗下的讲话稿《情系航天人 共筑航天梦》 神舟十二发射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简称“神十二&rdq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神舟12号航天员平安抵京新闻评论10篇,供大家参考。

神舟12号航天员平安抵京新闻评论10篇

篇一:神舟12号航天员平安抵京新闻评论

下的讲话稿 《 情系航天人

 共筑航天梦 》

 神舟十二发射时间 2021 年 6 月 17 日 9 时 22 分,神舟十二号,简称“神十二”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二艘飞船,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圆满成功。

 神舟 12 号飞船经历上升,入轨交会飞行后,将于已经和天舟货运船形成组合体的空间核心舱对接,执行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一次任务,待航天员本次飞行任务完成,航天员返回飞船。飞船撤离空间站执行返回着陆飞行,将航天员安全带回地面。

 神舟 12 号,共进行了 109 项技术状态更改,将长征 2号 F 号运载火箭的可靠性从指标要求的 0.97 提升到了0.9894 再次刷新了自身记录。

 2021 年 9 月 17 日 13:34 分,神舟 12 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船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执行此次飞行任务的三名航天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驻留。开展了一系列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在轨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三名宇航员顺利执行此飞行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少先队员们心中的航天英雄。

 此时此刻我有一个新的理想——当一名优秀的宇航员,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我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为弘扬中国航天精神,展示我国航天成就,至敬航天英雄。

篇二:神舟12号航天员平安抵京新闻评论

2022 年高考热点素材积累:神舟十二号 为浩瀚太空留下更多中国身影 .............................................................................................................. 1 “神十二”飞天谱写空间站时代新篇章 .............................................................................................. 1 飞天梦想映照大国担当 .......................................................................................................................... 2 “神舟”再访“天宫”,开启逐梦空间站时代 .................................................................................. 3 “神舟”再出发,中国航天好戏连台静待花开 .................................................................................. 4 以自我革命精神强身健体(人民观点)

 .............................................................................................. 5 为奋进新征程凝聚更多共识 .................................................................................................................. 6 一书誓言见忠诚 ...................................................................................................................................... 7 思想之光,照亮航程 .............................................................................................................................. 8 三千大学生收麦是一堂好课 .................................................................................................................. 9

  为浩瀚太空留下更多中国身影

 点火、发射、升空!

 北京时间 2021 年 6 月 17 日 9 时 22 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顺利将 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浩瀚星空再添访客,中国航天再创辉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 19 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根据任务实施计划,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 3 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升腾的火箭,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镌刻的是一个国家的前行脚步。回顾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展历程,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无人验证,神舟五号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天地往返活动,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突破了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实现了航天员的中期驻留。向浩瀚宇宙的每一次进发,振奋的是越来越昂扬的精神和气概,夯实的是越来越厚重的自信和底气。

 此次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可以说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开启了逐梦空间站的时代。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有专家形容,此前的星际探索就像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看一看”“住两天”,这次是要在太空的“家”里“住下来”“走一走”。客观来说,困难更大、风险更高、任务更重。在谈到入选飞行乘组的心情时,航天员汤洪波语气坚定:“有压力更有信心。我是第一次执行任务,压力难免会有,因为神秘的太空充满着许多未知,空间站任务也充满风险和挑战。但我坚信,压力就是动力,信心保证成功。”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生动形象的名字,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也是从古至今不变的追求。心怀梦想、奋勇拼搏,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神十二”飞天谱写空间站时代新篇章

 2

 北京时间 6 月 17 日 9 时 22 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 573 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航天也正式开启发展新征程。4 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颗航天器——天和核心舱升空,让中国人在太空有了一个“家”。此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3 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 3 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布置好这个“太空家园”。

  “神十二”成功飞天,但空间站任务充满风险,任务出舱时间大幅增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不可小觑。压力就是动力,航天员们“向下扎根”,进行了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已然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定能“向上生长”,承载党、国家和人民的厚重期望,胜任飞天任务。中国在频次逐年加密的航天实践中,越来越趋于务实,越来越表现出轻松和自信,这背后是中国在太空技术方面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载人航天领域的佼佼者。

  载人航天工程从 1992 年 9 月 21 日立项,历经十年卧薪尝胆,2003 年神舟五号飞船一朝飞天,胜利实现了“成功发射、精确测控、正常运行、安全返回”的任务目标。千年飞天梦圆,我国成为世界上第 3 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接续奋斗,载人航天一步一脚印。至今,12 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自力更生、攻坚克难,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扎实向前迈进,攻克了各项关键技术,完成了众多探索创举,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随着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攻克,中国正式开启新的空间站时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不再是神舟飞船的“独角戏”,而是开始了载人飞船、空间站“双人舞”和“太空之家”新筑造。与以往国际空间站“强国俱乐部”模式不同,中国空间站承诺“开放合作”,将为更多国家提供研究和利用太空的机会,携手造福人类社会。这不仅彰显了中国航天的自信和担当,也是对个人与共同体、个人事业与人类命运关系的一次生动回答。

  “神十二”领命出征,开跑了空间站飞天“第一棒”,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站上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新起点。而迈入空间站时代,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仍在有条不紊地实施,今明两年我国将完成 11 次发射任务和空间站建造,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势必以更加锲而不舍的探索和持之以恒的研究,为人类走向梦想和希望的星辰大海留下浓墨重彩。(孔德淇)

 飞天梦想映照大国担当

  这是又一次激动人心的问天壮举。6 月 17 日 9 时 22 分,与预告时间分秒不差,长征二号 F 运载火箭成功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3 名中国航天员驾乘飞船飞向太空,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太空访客”。这是阔别 5 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飞出大气层,极具标志性意义——中国人首次进入

 3 自己的空间站和 3 个月的太空生活,表明中国航天已身处空间站时代,正向着既定的探索目标稳步前行。

 适逢党的百年华诞,在中国载人航天即将跨入第三十个年头之际,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升空,唤起了中国人更多的激情和格外的感佩。人们从电视、手机等各种屏幕上目睹航天员出征的风采,或是长途跋涉赶到发射场亲眼见证发射场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和航天员造访空间站,成为广受关注的焦点。仰望浩渺星空,追寻光辉历史,这样一种感受特别深刻:飞天梦想不仅点燃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热情,也映照整个国家的自信、执着和担当。

 拥抱空间站时代,自信的足音最有力。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中国载人航天一路走来,证明了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增强了中国人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自信。这份自信,既体现在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规划从容按照自己的节奏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使得中国空间站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也反映在神舟十二号以及此前的几次发射,都提前宣布发射时间并精准到分。

 “我们会完成好每一次出舱任务,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脸上自信的微笑,无疑是最好的注脚。

 实现飞天梦想,执着坚守最珍贵。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飞行,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再到太空生活 3 个月之久,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无数人在执着坚守、默默付出。3 次飞天、开跑空间站建设“第一棒”的聂海胜,20多年来仍坚持训练、时刻准备飞天;汤洪波等待 11 年后终于一飞冲天。对航天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艰苦的训练,而在于初心不变、激情不改。如同刘伯明所说,他从 2008 年到等待再次飞向太空的 13 年,也是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执着岁月。

 探索浩瀚宇宙,担当最动容。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在近地轨道建造和运营空间站,能够深刻推动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牵引下,中国空间站代表着人类向太空不断探索的勇敢与执着,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

 在万千航天人的托举下,“神十二”航天员 3 个月的太空遨游,将为空间站建造刷新“进度条”。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刷新,不断抵近和实现飞天梦想,写就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壮丽篇章。

 “神舟”再访“天宫”,开启逐梦空间站时代

 2

 ■ 社论 我国航天员入驻“天和号”核心舱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我国空间探索“万里长征”的又一步。

 北京时间 6 月 17 日 9 时 22 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次出征,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的飞行乘组,将正式入驻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大国重器,御空而行。这一刻,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个特殊的“三人组”。

 他们出发,他们“回家”。自今年 4 月 29 日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发射成功后,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造阶段首颗航天器,“天和号”核心舱安装“就位”意味着中国人在太空有了一个基地、有了自己的一个“家”。在那里,中国航天员将开展 3 个月驻站工作。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

 4 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也将次第展开,他们将代表所有中国人率先体验“太空生存”。

 与以往的星际探索不同,这一次,“三人组”不仅是去外太空“看一看”“住两天”,而是要“住下来”,甚至要“走一走”。

 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首航太空,在“神舟五号”内写下“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如今,中国人不仅来了,还要驻留3 个月。这无疑是革命性的。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后来一次次的飞天梦想,中国人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如浩荡长歌,从未停歇。而这一次从太空游客到常驻居民的身份进阶,也是一次巨大的跨越。此举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合作,也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更大发展。中国人跟外太空的距离,正在一点点拉近。

 此去转瞬,筹谋卅年。从 1992 年 9 月 21 日立项至今,11 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自力更生、攻坚克难。

 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中国航天人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终于迈入空间站时代。今后,我们将可以经常看到我们的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向前迈进的身姿,也是一个大国这些年集智攻关、自主创新的典型缩影。重大科技创新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就必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这是高标,也是底线。神舟序号从“一”到“十二”的演变,刻录的就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奋斗的轨迹,就是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神舟”问天,谁主沉浮。这次出征,是对以往科技创新努力成果的检验,也是一个起点、一个序曲、一个大放异彩的前奏。一个拥有 14 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探索太空,在浩渺的外太空留下脚印,营造一个“家”,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据披露,目前已有 17 个国家和中国签订了太空合作协议,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进来。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也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大趋势。

 当然,航天员入驻“天和号”核心舱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是我国空间探索“万里长征”的又一步。航天员进入空间站以后,面临的任务仍非常艰巨,具有很大挑战性。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开启了一个逐梦空间站的新时代。

 这一伟大创举,在全国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的日子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我们也坚信,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必将在未来释放出更加强劲的动能,推动着我们从胜利...

篇三:神舟12号航天员平安抵京新闻评论

22 届高考英语 :

 高三时事阅读:功 历史一刻!神舟十二号圆满发射成功

 北京时间 2021 年 6 月 17 日 9 时 22 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 19 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时隔五年,三名中国航天员即将进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轨驻留 3 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操作,这将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突破!

 Shenzhou-12: China launches first crew to new space station China has launched three astronauts into orbit to begin occupation of the country’s new space station. The three men — Nie Haisheng, Liu Boming and Tang Hongbo — are to spend three months aboard the Tianhe module some 380km (236 miles) above the Earth. It will be China’s longest crewed space mission to date and the first in nearly five years. On Thursday, their Shenzhou-12 capsule successfully took off atop its Long March 2F rocket. Lift-off from the Jiuq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re in the Gobi desert was at 09:22 Beijing time (01:22 GMT). The launch and subsequent mission are another demonstration of China"s growing confidence and capability in the space domain. In the past six months, the country has returned rock and soil samples to Earth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and landed a six-wheeled robot on Mars — both highly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endeavours. What will the crew do in space? The primary objective for Commander Nie Haisheng and his team on the Shenzhou-12 mission is to bring the 22.5-tonne Tianhe module into service.

 “I have a lot of expectations,” Mr Nie said ahead of the launch. “We need to set up our new home in space and test a series of new technologies. So, the mission is tough and challenging. I believe with the three of us working closely together, doing thorough and accurate operations, we can overcome our challenges. We have the confidence to complete the mission.” This 16.6m-long, 4.2m-wide Tianhe cylinder was launched in April. It is the first and core component in what will eventually be a near 70-tonne orbiting outpost, comprising living quarters, science labs and even a Hubble-class telescope to view the cosmos. The various elements will be launched in turn over the course of the next couple of years. The construction will be accompanied by regular cargo deliveries, as well as crew expeditions.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astronauts?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kept the identities of the Shenzhou-12 astronauts under wraps until a press conference on Wednesday. Nie Haisheng, 56, is said to be China’s oldest astronaut in space. He is a veteran of two previous flights, which included a 15-day visit in 2013 to the prototype space station, Tiangong-1. This has since been de-orbited. His crewmates, Liu Boming (54) and Tang Hongbo (45), are also from an air force background. Liu’s earlier spaceflight experience was on the Shenzhou-7 mission in 2008 that saw him participate in China’s first ever spacewalk. Mr Tang is the rookie on this occasion, having never before gone into orbit. The food, fuel and equipment the trio will need during their stay aboard Tianhe was delivered by a robotic freighter last month. This freighter is still attached, and the men will make unpacking its supplies their first task as soon as they’ve settled in. Included in the delivery are two spacesuits they’ll need to conduct spacewalks on the exterior of Tianhe. What are China’s space ambitions?

 China has in recent years made no secret of its space ambitions. It has poured significant funding into its space efforts, and in 2019 became the first country to send an un-crewed rover to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At Wednesday"s press conference to introduce the Shenzhou-12 crew, Ji Qiming, an assistant director with China’s human spaceflight agency, said: “It is believed that, in the near future,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hinese space station, we will see Chinese and foreign astronauts fly and work together,” “We welcome co-operation in this regard in general.” he added. 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also thrown his support behind the country"s space endeavours and the Chinese state media regularly cast the “space dream” as one step in the path to “national rejuvenation”.

篇四:神舟12号航天员平安抵京新闻评论

2022 高三作文热点素材备考——神州十二、航天精神、航天人物素材 精选时评:

 “神舟十二”发射:梦有多燃,就能飞得多远

 这是又一次激动人心的问天壮举。6 6 月 月 7 17 日 日 9 9 时 时 2 22 分,与预告时间分秒不差,长征二号 F F 运载火箭成功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 17 日 15 时 54 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按任务实施计划,3 名航天员随后将从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

 3 3 名中国航天员乘坐飞船飞向太空,将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太空访客”。这是阔别五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飞出大气层,更是极具标志性意义的一次飞天——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和 3 个月的太空生活,表明 中国航天已身处空间站时代,正向着既定的探索目标稳步前行。

 适逢党的百年华诞,在中国载人航天即将跨入第 0 30 个年头之际,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升空,唤起了中国人更多激情与格外自豪。数以亿计的人们从电视、手机等各种屏幕上目睹航天员出征的风采,不少人长途跋涉赶到发射场亲眼见证……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为这个国家广受关注的焦点。仰望浩渺星空,追寻光辉历史,这样一种感受特别深刻:

 飞天梦想不仅点燃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热情,也映照着一个国家的自信、执着和担当。

 拥抱空间站时代,自信的脚步最有力。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中国载人航天的一路走来,证明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追逐梦想的自信正被锤炼地更加坚不可摧。这份自信,既体现在中国载人航天从容按照自己的节奏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稳步推进航天“三步走”规划,使得中国空间站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也反映在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到神舟十二号的发射,都提前宣布发射时间并精准到分。

 “我们会完成好每一次出舱任务,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们脸上自信的微笑,无疑是最好的注脚。

 实现飞天梦想,执着的坚守最珍贵。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飞行,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再到太空生活 3 个月之久,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是一次次开拓创新、飞天逐梦的跬步成千里。三次飞天、开跑空间站建设“第一棒”的聂海胜,20 多年来仍坚持训练、时刻准备飞天;汤洪波等待 11 年,终于一飞冲天。

 对航天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艰苦的训练,而在于初心不变、激情不改。如同刘伯明所说的,他从 8 2008 年到等待再次飞向太空的 3 13 年,也是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执着岁月。

 探索浩瀚宇宙,担当的情怀最深厚。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在近地轨道建造和运营空间站,能够极大推动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更考究一个国家的实力担当。

 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

  2 共同发展”的原则牵引下,中国空间站代表着人类向太空不断探索的勇敢与执着,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

 在万千航天人的托举下,“神十二”航天员三个月的太空遨游,将为空间站建造刷新“进度条”。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刷新,不断抵近和实现飞天梦想,写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壮丽篇章。

 作文素材:神舟十二与天和交会对接,圆梦天和,再向苍穹,星辰大海… 启程,向前所未有的高度。逐梦,星空刻下我们的印记。遨游浩瀚,探索未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6 月 17 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 19 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 3 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的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

 人物篇

 飞出中国龙的轨迹 —— 聂海胜

 他,承载着儿时的梦想,穿上了军装,飞上了蓝天。遭遇过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经受过生理与心理极限的挑战,有过忠孝不能两全的愧疚遗憾,但在追梦的路上从未停止过攀登的脚步。

 当他和战友乘坐飞船进入茫茫苍穹,在从未有过的高度凝望美丽的家园时,他的内心涌动着骄傲和幸福。回首走过的路,他的心中充满感激,因为是一代代航天人用青春、智慧、热血和生命铺就的通天之路,也托举了他两次向太空,也为中华民族的大国梦,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就是聂海胜!1998 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神五、神七、神九,他三次备份;神六、神十,他两度飞天;如今,57 岁的聂海胜将在 2021 年 6 月 17 日第三次出征太空!他说:“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我就会勇往直前,在浩瀚天宇,继续飞出中国龙的轨迹。”致敬!

 这一次我的坐骑是火箭——汤洪波 2010 年 5 月,汤洪波经过层层选拔,从飞行员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原以为很快就能“漂浮太空”的他,却足足准备了 11 年。在这期间,他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学习,无论是转椅训练还是沙漠野外生存等,他都一一咬牙坚持住了。

 如今,46 岁新人汤洪波终将飞天圆梦,他说:“我等了 11 年,终于可以厚积薄发,贡献

  3 自己的力量。”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许许多多在背后默默努力训练的航天员,虽然没有机会上太空,但也是值得敬佩的!

 3 13 年训练不停为再度飞天 —— 刘伯明 航天员刘伯明曾与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执行神舟七号任务。在之后的 13 年里,他带着再次飞天的梦想一直坚持训练。

 这是他第二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刘伯明说:“无论困难多大、风险多高、任务多重,我坚信有专业人员的地面支持,有我们乘组三位帅哥的默契配合,我们一定满怀信心迎接一切挑战。” 相关时评(节选)

 向天谋 “ 和 ” ,筑梦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踏歌而来,步履铿锵。4 月 29 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意味着中国人在太空有了一个“家”;5 月 29 日,“快递小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今天,三名航天员飞往天和核心舱。天和这个“家”,终于迎来了主人。

 一飞冲天,满载期望。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承担着一系列重大任务,包括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等。承担此次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经验丰富,本领过硬,堪当大任。

 圆梦天和,见证了中国精神。从 1992 年 9 月 21 日立项至今,11 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一升空,成功完成各项任务。2003 年 10 月 15 日,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入轨,在轨飞行 21 小时,于 10 月 16 日安全返回……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拼搏精神,中国载人航天从无到有,如今进入太空站时代。

 圆梦天和,既是新跨越、新成就,更是新高度、新起点。浩瀚太空,任凭中国人无限畅想、尽情驰骋。

  ( 文/ / 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

 神舟十二号 “ 飞天 ” ,还只是精彩的 “ 开 篇 ” ,接下来还有更为激动人心的 “ 续篇 ” 。仅仅是今明两年,我们国家就将实施 11 次飞行任务,包括 3 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 次货运飞船以及 4 次载人飞船发射,2022 年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白手起家”的中国航天人,继承和砥砺航天精神,一次次将中国人的名字“刻”在外太空,一次次让五星红旗绽放在外太空,这是了不起的成绩,这是绝美的风景。

 中国是“飞天”的故乡,目送着神舟十二号奔向太空,所有炎黄子孙都坚定地相信,关于“飞天”的梦想和故事,还将继续下去、精彩下去!

 (文/ / 南方网

 高永维)

 【素材 • 时鲜 • 事件】

 “普通人”张锡峰:执着奋斗,不负生命 “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来自衡水中学高三应届生张锡峰的一段演讲引发热议。一些人认为极其励志,也有人认为用力过猛。

 张锡峰是衡水中学学生,这个备受瞩目的学校,经常因为“打了鸡血”的口号标语、宣讲内容、教学方式,被人认为对学生太苛刻,学习氛围过于紧张压抑,但在高考压力下,人们又不得不为该校高考成绩“侧目”。对衡水中学或衡中学生,甚至衡水模式的讨论,总会给人一

  4 种复杂莫名的感受。张锡峰同学的演讲同样如此,他让人感动,也让人压抑,更让人不吐不快。

 张锡峰只是个 17 岁的孩子,我们大可不必因为并不成熟的演讲而苛责他。他能站在这个舞台,已经很有勇气,比很多羞怯的乡村孩子自信豪迈许多。高考竞争本就有无形压力,言谈举止间不紧张才奇怪。但作为过来人,我想说,其实大家要反思小小孩子为何会“想这么多”。假如张锡峰顺利通过高考,我想他可以适当“relax”些,让自己过得“飒”一些,多探索发现一些人生维度,让自己的人生目标更为多元,重新定义属于自己的幸福,否则未免活得太累太疲惫。

  近期读到一句话,让我颇为受用:终其一生,人要发现自己是普通人、父母是普通人,自己的孩子也是普通人,而这恰好就是张锡峰演讲的主题“普通人”。演讲过程中,张锡峰的父母在台下就座,母亲一度流泪,我想当父母的,必然希望他能开心快乐些,其他那些或许都是次要的。临近高考,希望张锡峰不要介怀社会这番质疑,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自信赴考,收获金灿灿的未来。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而是有中间地带、过渡地带的。我们承认,张锡峰的身上的确是有光芒的;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他的身上也同样是有短板的。每一个人都不完美,张锡峰也一样。所以,围绕着他演讲产生的争议,不过是又一次价值观、教育观的碰撞而已。

 整个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内心是光明的,看到的就是光明;内心是阴暗的,看到的就是阴暗。你所看到的批判和听到的言论,就是你内心的一种反馈。这样的话语,适用于张锡峰,也适用于评论张锡峰之人。张锡峰的言论肯定有他的局限性,但也无法否认其在一定范围内是有积极价值的。更何况,张锡峰还未成年,价值观尚未固化,依然是有可能变得更加理性与成熟的,只不过还需要磨练、历练而已。

 不能否认,张锡峰在演讲中表现出的心态与价值观,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许多孩子,依然有着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光耀门楣的朴素愿望。他们心中有一种长远的期待,而这种期待也可能在某些时候变成以一种负担,这使他们成绩变得足够优秀的时候,也可能会封闭他们的心灵,使自己过于紧张。

  这显然不是教育的目的。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教会孩子包容、理性、思辨,用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努力学习改变命运与拥抱世界并不矛盾,而恰恰是,一个未来有真正大发展的人,既要有超强的专业能力,也要有健全的人格与优良的品质,二者不可偏废。

  舆论热议张锡峰的演讲,正说明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教育不是单纯地培养会应试的人,

  5 人文教育才是更重要的目的。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让学生以开放、从容、友好的心态看待世界?这是一个关乎教育的根本性命题,值得认真对待。

篇五:神舟12号航天员平安抵京新闻评论

ldquo;神舟十三号成功返回地球”作文素材及热点评论 新闻素材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 2022 年 4 月 16 日 0 时 44 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 183 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刚刚,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落地后接力报告“感觉良好”!(来自“语文匠”公众号)

 适用话题:

 1.爱国奉献 中国形象 2.创新探索 终点起点 3.青年偶像 人生价值 4.科学精神 航天之路 5.和平发展 开放自信 6.民族复兴 铭记历史

 精彩标题:

 1.太空探索 步履不停 2.出发皆为梦想 归来都有壮志 3.梦想和实干齐飞 奋斗与荣耀一色 4.让中国声音响彻太空 5.向星辰大海出发

  6.航天梦想飞船 随时都在启动 7.六月征发心犹壮 万里归来颜愈少 8.漫步太空人不老 中国航天接力跑 9.欢迎航天英雄回家 10. 向着科技自立自强一往无前 11.天地不同老,日月岂停旋 12.致敬航天人 扬我华夏魂

 金句集锦:

 1.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适用话题:科学 梦想 奋斗 )

 ——王亚平(来自“语文匠”公众号)

 2. 一个人梦想实现了,必须有下一个梦想,否则人就会垮掉。就像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回到地面,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 适用话题:梦想 坚持 创新 )——景海鹏 3. 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我在飞行这条长跑路上,有困难,有险阻,但这里的风景也独一无二。我会继续飞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知道哪一站的风景是最美丽的。( 适用话题:困难 坚持 青春 风景 )

  ——王亚平(来自“语文匠”公众号)

 4. 你可以分享我的快乐,但无法分享我的自豪,因为在我身后,有强大的祖国,站立着 13 亿多人民。( 适用话题:爱国 自强

 )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适用话题:探索 不息 人生 科技 )

 6.感觉良好。( 适用话题:心理素质 责任担当 无畏精神 )

 7. 中国人的六个月,全人类的大半年。( 适用话题:中国形象 民族复兴 开放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 )

 8. 有国才有家!不论我们飞多高、飞多远,强大的祖国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爱国主义永远是激励我们飞天的动力源泉。大家只要把国家利益摆在心中最高位置,就一定能一往无前,克服困难。( 适用话题:爱国情怀 信念信仰 不惧困难 初心 )——翟志刚 9. 我们有幸成了人们的踩路石,不管春露秋霜,无论冬来夏往,石子铺就的小道或大道,任由人们踩踏。因为石子的承受,才有了人走的路,相伴着人生辉煌……( 适用话题:爱国 奉献 责任 初心 平凡 伟大 )

 10.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真谛。( 适用话题:爱国 奉献 不惧艰辛 自强不息 快乐的定义 人生价值 )——杨利伟 11.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适用话题:梦想 毅力 奉献 勇气 )

 ——火箭专家、宇宙航行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

 精彩时评:

 1. 探索浩瀚宇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仰望星空,航天事业神圣而光荣,但也充满坎坷与艰辛,我们必须坚持精神引领,用好精神力量。无论条件如何变化,无论前进到哪一阶段,都要把航天精神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

  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新时代航天人的手中,建设航天强国使命在肩,弘扬航天精神薪火相传。在新的征程上,我愿与大家一起继续前进。我坚信,有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有伟大航天精神的激励,我们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一定能够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适用话题:爱国情怀 航天精神 梦想追求 奋斗实干 )

 来源人民日报(来自“语文匠”公众号)

 2.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勇于挑战、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凝结着一代代航天人的聪明智慧、满腔热血和赤胆忠心,培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充分彰显了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航天精神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航天战线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时代精

  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我们继续迎难而上、勇攀新的高峰。( 适用话题:航天精神 宇宙探索 自强不息 忠诚爱国 中国自信 )来源 解放军报 3. 在这些年轻人看来,中国过去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种种成绩,“是祖国强盛的证明”,而航天梦作为中国梦的一个缩影,足以激励一代代青年奋发向上。( 适用话题:航天精神 中国梦想 青春风采 科技自信 )来源 中青报 4.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63 年前,第一代东风人凭借着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住帐篷、睡地窝、饮苦水、吃干菜,顶风冒沙,战天斗地,在茫茫大漠深处创建发射场。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东风人身上依然清晰可见。63 年来,千千万万有志儿女从祖国各地奔赴西北戈壁,在大漠献青春、献终身,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烂绽放。( 适用话题:航天精神 爱国情怀 自强不息 青春风采 )

 来源 人民日报 5. 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广大航天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广大航天人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

  国为神圣职责,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广大航天人知难而进、勇于创新,攻克了一系列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创造了对大型工程建设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宝贵经验;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广大航天人始终坚持把确保成功作为最高原则,坚持把质量建设作为生命工程,以提高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中心,依靠科学、尊重规律,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自觉服从大局、保证大局,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难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凝聚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广大航天人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以苦为乐,无怨无悔,用自己的青春、智慧、热血和生命铺就了通往太空的成功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和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我们培养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培育铸就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广大航天人展现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昂的爱国热情、强烈的责任担当、良好的精神风貌,你们不愧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英雄团队。”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彰显了坚定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强大精神力量。( 适用话题:爱国 使命 团结 创新

 )来源 人民日报

 以中国智慧书写新的太空传奇 融合了梦想和实干、凝结了奋起和荣耀、积聚着创新和坚守的中国航天事业,将迎着全面建成航天强国的远大目标,向着星辰大海的更远更深处不断进发。(来自“语文匠”公众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随着北斗实现全球组网、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到今年中国将全面建成空间站、完成载人航天“三步走”规划,我国多个长周期重大航天计划抵达收获季。一路走来,融合了梦想和实干、凝结了奋起和荣耀、积聚着创新和坚守的中国航天事业,引领着科技自立自强的脚步。

  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将迎着全面建成航天强国的远大目标,向着星辰大海的更远更深处不断进发。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推动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培育发展太空旅游……不久前发布的我国第五部航天白皮书《2021 中国的航天》,不仅描述了中国航天事业近几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清晰勾勒了未来 5 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计划,燃起人们对璀璨星空的无限向往。

  锚定未来,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的中国航天,有了更为充足的实力储备。“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中国足迹不断在星

  际拓展;“慧眼”成功观测黑洞爆发,“悟空”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中国发现不断加深着对时空的认知。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组成的“一体两翼”全面发展,确保中国航天继续创造新成就、实现新跨越。2022 年语文想考 130+,就看这 4 本语文书!(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面向未来,发轫于好奇心的科学探索,始终是太空征途中的行进坐标。为了探究地外天体,更好地了解人类生存所系的太阳系,有了“探月”“探火”“探日”三部深空探测“大片”;为了“聆听”来自宇宙深处的引力波,有了“天琴”“太极”为代表的探测新手段;同样,很快将和中国空间站共飞的“巡天”空间望远镜,将成为科学家更好观测宇宙的“千里眼”。未来 5 年,围绕宇宙起源和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等科学主题,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等前瞻探索和基础研究,将持续牵引着中国航天的发展方向,催生更多原创成果。

  展望未来,作为科学前哨的太空探险,依旧是万众瞩目的勇敢者壮举。航天科技的创新突破,提升着探索外层空间的能力,扩展着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无论是人类重返月球还是首次踏足火星,都依赖于未来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飞船的升级换代;打造长期在地球轨道飞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也需要在离地 400 公里的太空扎扎实实将空间站“积木”全部搭起来。未来 5 年,“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在月球极区的深入探测,将为建造国际月球科研站打下基

  础。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以及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又将掀起一个又一个航天活动新高潮。

 和平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越来越多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追梦路上,中国航天将努力成为国家安全的维护者、科技自立自强的引领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外空科学治理的倡导者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开拓者,以中国智慧不断书写新的太空传奇。(2022 年语文想考 130+,就看这 4 本语文书!(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来 自“语文匠”公众号)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科普交流会上,老师对同学们说:“2003 年,中国发射了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宇航员杨利伟将五星红旗带入了太空。2007 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卫星搭载了《二泉映月》《黄河颂》《东方之珠》等 30 首经典歌曲。2020 年,中国发射了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探测器上搭载了用以太空育种的紫花苜蓿和燕麦种子。”这时,老师问:“如果今后中国发射更先进的深空探测器,你会选择搭载什么东西呢?”

  于是,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你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发表在校刊《这里》上,统一署名宇文强。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携灯以行,大国风范 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升空的时候,我们把五星红旗带上了太空。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升空的时候,我们带了《二泉映月》《黄河颂》《东方之珠》等 30首经典歌曲上空。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升空的时候,探测器上搭载了用以太空育种的紫花苜蓿和燕麦种子。那么以后,我们该带什么去宇宙好呢? 我想,就让我们带一盏灯吧,一盏永不熄灭的中国灯彩。

 唐人有诗:“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隐晴空。”自 1800年前,竹骨绢制的中国灯彩便以其璀璨夺目的光辉与烟火争夺节日的主场。漫步灯会,山水龙凤、鱼虫花鸟,应接不暇。一部部微型中国绘画史可赏玩掌中,亦可高悬远观,不可谓不精彩。这点点火光汇作恢宏的灯河,在历史的画卷中款款流淌,直至今日,依然向世人无声诉说着华夏文明的千载春秋,繁荣鼎盛。

  选择灯彩,不仅因其独特迷人的审美意趣,更因它承载了新中国的大国风范。

 如果将地球比作大洪水时代挽救生灵的诺亚方舟,在无限深邃的星海中孤独地百亿年不停息地航行着,那么深空探测器便是人类向宇宙探路的信使。正如神话中殷勤探看的青鸟,搭载无数希冀飞向了我们即将进发的远方。中国以数十年孜孜求索的科研精神,在深空探测领域以白手起家奋斗至尖端前沿,这是一辈辈英雄科学家前赴后继,拿骨气和汗水挣来的成果。

 但硬气与骨气之外,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仍然始终流淌着强大而温柔的精神基因。两种似乎相悖的品质在这群英雄的人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深空的路,中国先去走了,提着一盏古朴温暖的灯,愿能为后来者带去一片光明。这是对国际霸权主义的一记冷眼,这是对屈子“来吾导夫先路”精神的继承与传扬。而这盏以...

篇六:神舟12号航天员平安抵京新闻评论

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通话有感作文

  翱翔“创新”之路,以敢为人先的魄力跨越万水千山。“你们是进驻天和核心舱的首批航天员,将在太空驻留 3 个月时间。你们在太空的工作生活情况,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饱含着对他们敢为人先精神的激励。1999 年,谁能想到在酒泉顺利升空的神舟一号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如今,随着神舟十二号步入太空,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全面迈入空间站建设阶段。回顾中国航天发展史,它是一部中华民族自主创新的历史,更是一段扬眉吐气、壮我国威,助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光辉背后,代表着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是中国航天人“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浩然风采。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青年干部要学习他们敢为人先的精神,放下包袱,放开手脚,敢想敢干;要敢于突破,面对矛盾和问题,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寻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钥匙”;要敢于探索,面对改革的困境,能积极探索改革方法和改革新模式,做到勇立潮头搏大浪,敢为人先竞风流。

 习近平总书记与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的对话语重心长,令人鼓舞,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点燃“梦想”之火,翱翔“创新”之路,开启“实践”之门,书写青春华章!

篇七:神舟12号航天员平安抵京新闻评论

素材 :

 航天强国--星辰大海,逐梦问天,杨利伟北大超燃演讲!

 下一个百年,会有更多青年仰望星空、逐梦问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杨利伟 文字版 此时此刻,我想一说到航天员,可能大家的脑海里还定格在昨天,因为昨天我们的神州十二号把我们的三名航天员送入到了太空,而且在北京时间 17 日 18 时 48 分的时候进入了我们的核心舱,航天员在太空有了新的家园。

 所以在那一刻,我非常的激动,我也在现场。所以在那一刻,我突然讲,我说首先为我的战友。为我的同行感到高兴,送上那份祝福;同时我非常羡慕他们,我说我们家太大了,结果就因为这样一句话,今天上午很多人给我发了微信,说你上热搜了,而且排名很靠前,都进前十了。

 我想这也说明一个问题,说明了了全国人民对我们载人航天事业的关注和大力支持,我想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支持才有了我们今天所取得的辉煌。

 所以在这一刻,我们不得不想起,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从无到有,从一穷二白到现在的我们的北斗组网,我们的问天探火,再到我们的嫦娥的取样,同时又到了我们的航天员入驻我们的核心舱。这一刻是值得我们骄傲的!确实是这样,大家可能还记得,国际上管航天员叫“astronaut”,因为我们的成功,又造了一个新的词,中国的航天员叫“taikonaut”,我们神舟十二号的整个发射过程,我在下面我一样激动,真的是这样。所以我想让我们回想我们所取得的这种辉煌的背后,是几代航天人不懈的努力。

 那么,前两天,我送我们的乘组到我们的发射场,和我们的航天员一起来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去缅怀我们的先烈。在那里,有 600 多个烈士静静躺在那里,他们最小的只有 16 岁,平均年龄只有 24 岁,我想正是有他们的默默奉献,才有我们今天我们的航天员遨游太空。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再看一看我们的航天员,我们这一次的乘组有我们两名“老航天员”。先说说我们的聂海胜同志,我记得在神舟六号飞行前的时候,他回家去看望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在那一刻因为脑出血,已经瘫痪在床不会说话了。我记得当时海胜的弟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说:“哥哥你去放心的去飞吧,我们两个一个尽忠一个尽孝!”

 我想这一刻不单单是反映了我们航天员,还有他们家人对事业的一种奉献。再说说我们的刘伯明同志在备战神舟七号的时候,他母亲去世了,那他家人为了怕影响他的训练,没有告诉他。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的航天员在默默坚持着自己的一份初心,也践行着当加入这个队伍的时候,在国旗下的誓言:为了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奉献我们的终生。

 我想那一刻,我们在国旗上签的字,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所以当我们现在回头去看,我们已经有 12 位航天员进入了太空,有 17 人次进行了飞行,取得了很大的辉煌。航天人,包括我们的航天员也收获了成功给我们带来的喜悦。也圆了一个又一个航天的梦想。

 我想在这一刻,我回想起当我飞行的时候,刚才我们北航的老师讲到,当我进入了太空,能够解开我的束缚带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冲到了舷窗旁,甚至在那一刻已经忘记了训练的时候,应该怎样去把自己的身体缓缓移动。为什么,那一份激动,当你从舷窗看到我们人类赖以生存了一万多年的美丽家园的那一刻,深深地被那种景象所打动,深深地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我们说到自豪,就让我们想到,再过几天,就要迎来我们党的百年华诞。那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在分享着我们伟大的祖国迅猛发展给每一个人所带来的这份骄傲和自豪的时候,我们应该为祖国做点什么。我们经常讲,少年和青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希望。我相信,当我们去迈入下一个百年的时候,会有更多的青年人会和我们一起去仰望星空,去逐梦问天。那么在那一刻,我想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不单单是跻身在航天大国,肯定会成为航天强国。所以在这里,我想和我们的青年朋友们说,让我们共同努力,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谢谢

  星辰大海,逐梦问天优质时评

 01“神十二”问天彰显自强不息的航天精神 6 月 17 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十二”的发射为“梦圆九天”立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迈出我国探秘浩瀚太空征程的重要一步,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从神话故事里嫦娥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到苏轼笔下的“羽化而登仙”,再到明代万户“飞天”的探索……中国的飞天之梦穿越千年,但对太空的憧憬与向往没有变,逐梦九天的脚步没有停下。“上九天揽月”是中华民族的梦想,标注于时间的坐标上,也标刻在精神的高度上,航天梦想代代相承,伟大精神生生不息。

 “神十二”发射时的轰然巨响是最震撼人心、激荡热血的音符,它的发射成功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此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 19 次飞行任务,相较以往,不但出舱时间大幅增加,多次出舱更为飞天增加了难度与挑战,任务的复杂性可想而知。从关键技术的攻克、元件材料的集成到整体构造的优化实属不易,“神十二”的发射成功,背后浸透着几代航天工作者和航天员的辛勤汗水,也见证着中国对航天事业的不懈奋斗。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 1956 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 14 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02 神舟十二号出征,照亮民族复兴路 逐梦苍穹,激荡辉煌。聂海胜、刘伯明、杨洪波,神舟十二号名单揭晓,在网络引来一大波仰慕者和敬仰者,纷纷表达了对中国航天人的崇高敬意与美好良愿。科技兴国,航天之梦,寄托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承载了中华民族富强繁荣的壮丽追求。航天之梦是中华民族复兴梦的重要内容,上天揽月、征途星辰、浩瀚无边,似乎有种冥冥之中的隐喻,折射出在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坚强引领下,神舟飞船杨帆启航、刺破苍穹、直射牛斗,象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攀高峰、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民族品质和精神品格。

 哲人说,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拉车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中国航天人正是那些征战星空、手摘星辰的英雄,中国航天精神正是攻坚克难、创新创造、不求安逸、艰苦卓绝的精神写照,熔铸于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价值底座,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奏响宇宙强音。科技引领,神舟飞行,从家国天下、到人类命运、又到民族复兴,一个个巨大的命题,在航天事业上交织绚烂,筑起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脊梁与民族品性。

 星海映照征途,奋斗逐梦前行。星海征途同新时代长征路一样,代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初心意愿、时代使命和历史重担,统揽“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惧风险挑战、不畏苦难艰辛,中国共产党的掌舵领航、中国人民的勠力同心、中华民族的坚挺不屈,书写了战胜一切困难、迎接一切挑战、创造一切胜利的人间奇迹。站在“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两个五年规划”交叠的历史

 关口,闯出心路、开好新局、走稳征程,以神舟出征为象征和指引,中华民族必将能够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初心熠熠,使命昭昭。明天的神舟十二号犹如一把长剑,必将能够完成所有的既定目标和重大任务,在浩瀚无边的星空激扬中华民族的梦想,扬起五星红旗的光彩夺目,彰显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追求远大的血脉基因。亿万仰望,承载厚望;星空璀璨,大地牢固。跨越星空和大地的两个维度,集合初心和使命的两股动力,航天精神同脱贫攻坚精神、疫情防控精神等汇聚起中华民族精神体系,成为朝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价值导向、思想指引和动力源泉,必然能够激越建功立业、接续奋斗、矢志不渝的精神底气。

 信仰,是最亮的星。为何中华民族能够从近代沉沦中,实现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伟大飞跃。蕴藏其中的一条最鲜明的逻辑和内核,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是最有信仰、最有信念、最有信心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主义为信念,中华民族有了曙光和指南,波澜壮阔的党史、光彩夺目的新中国史、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史,犹如神舟出征的征途一样,星光璀璨、熠熠生辉。历史必将见证,时代必将铭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将在不久的未来成为现实,成为彪炳史册的万古奇迹。

  03 最美妙的毕业典礼是和神舟十二号一起“出征”

  “此生难忘的毕业典礼!”“神舟十二号发射前一起喊倒计时太激动了!”……华东师范大学 2021 届毕业典礼昨天上午举行。上午 9 时许,主持人宣布,毕业典礼现场大屏即将切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直播画面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场的 8000 余名毕业生在特别的日子一同观看了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一幕,被很多人评价为“大写的赞”和“最生动的思政课”。

 “你是哪一届的?”“我是发火箭那一届的!”同学们也因发自肺腑骄傲和感动于毕业典礼这暖心的一幕,很快,这一专属 2021 级毕业典礼的“暗号”就“出圈”了。

 相比走红网络,这份铭刻于心间的感动,让永远为祖国自豪和奋斗的青春誓言,显得愈加坚定。

 这里,也应该为及时将直播环节放到毕业典礼的安排点个赞。原来,前一天在进行毕业典礼彩排的时候,校长给了筹备组一个建议。因为典礼进行的时间正好和神舟发射的时间有重合,那么不如让这一届的毕业生一起来上最后一堂大思政课。

 这是国家航天事业的高光时刻,一方面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国家科技发展和整个航天事业的蓬勃向上之力,同时也是勉励同学们在未来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发光发热的最好教材。

 火箭载着中国航天人的希望驶向太空,毕业生们也携着各自的理想奔赴未来的世界。同样的“出征”里,有航天人的精神,有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感染力,这生动的一课,让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们,与祖国同频共振,也真正和神舟十二号一起“出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篇八:神舟12号航天员平安抵京新闻评论

航天员回家心得体会、观后感五篇 传承航天精神,激扬青春梦想 细数中国航天发展史,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深空探测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纵观“两弹一星”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即可总结出航天精神的真正内涵。可以说,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于无路处踏出新路,于荆棘中开辟坦途,辛酸抛在了身后,光荣刻进了历史。正是他们秉承着艰辛,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仍满怀信心与期待,用不惧风雨的勇气和开拓进取的理念将中国航天事业推向世界一流。

 忆往昔,百年征程砥砺同心,看今朝,千秋伟业催人奋进。为中国航天事业而奋斗的英雄们,在飞天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让“上九天揽月,遨游太空”的宏图不再是梦,他们众志成城引领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入科技的巅峰。“每一次壮丽的腾飞,托举起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鹰击长空,白虹贯日,神箭洞天,回声轰隆。”浴火凯旋!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返回,让中华民族紧紧的凝聚起来,4 月 16 日,在全世界的瞩目下,飞船稳稳降落在东风着陆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大地,这次飞行长达六个月,是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面对着免疫系统紊乱、肌肉萎缩、体液减少、骨骼流失等症状,那一句“我已出舱,感

 觉良好。”的背后,承受着多少艰难苦楚我们难以想象。航天精神,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饱经沧桑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默默付出的英雄们,才能树立起今日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这更焕发了我们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

 仰望历史的星空,航天精神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星河,航天精神绵绵不绝。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凭着正值青春韶华的一腔热血传承弘扬航天精神。航天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激扬青春,点燃梦想,不负使命,为国斗争,这便是航天精神的初衷。

 梦启九州,星河灿烂,神舟飞腾,砥砺前行,在此我们希望“巾帼须眉共筑航天梦,吃苦攻关同示强国心。”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

 进驻时,初冬伊始,寒意渐浓;归来时,姹紫嫣红,春意盎然。最美人间四月天,最美太空归来人。据航天专家透漏,中国太空三人组回家以后,今年年内,会有六名进入太空,拥有更高实验水平设备的空间站,将静待“宾客”入住。

 每一次出发皆为梦想,每一次归来都有壮志。结束是为了开始,结束是为了出征。其实无需解释,因为航天人的梦想飞船,随时都在启动。

 融合了梦想和实干、凝结了奋起和荣耀、积聚着创新和坚守,“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九万里。”2021 年 10 月 16日,神舟十三号载着三位航天英雄出征;“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国空间站 90 分钟绕地球一圈,英雄们一天会与祖国 16 次深情回眸;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们上下求索,冬去春来,英雄们顺利完成空间科学实验任务;“宙宇同无穷,景物各有趣”,英雄们在宇宙间善养浩然之气,也将科学的种子播进个个少年的心里。

 科学的过程是严谨的实验,科学的路途也充满浪漫。“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千里之外的太空,中国民乐婉转悠扬;“云鹤游天,群鸿戏海。”浩渺无际的天空,中国书法挥毫浪漫;“天地不同老,日月岂停旋。”中国航天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漫步太空人不老,中国航天接力跑。“一个人梦想实现了,必须有下一个梦想,否则人就会垮掉。就像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回到地而,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亦如此。63 年来,千千万万有志儿女从祖国各地奔赴西北戈壁,在大漠献青春、献终身,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烂如花,亮晶如磐。

 “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中国足迹不断在星际拓展。探索浩瀚宇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仰望星空,航天事业神圣而光荣,但也充满坎坷与艰辛,我们必须坚持精神引领,用好精神力量。无论条件如何变化,无论前进到哪一阶段,都要把航天精神传承

 好、弘扬好、发展好。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展望未来,作为科学前哨的太空探险,依旧是万众瞩目的勇敢者壮举。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中国航天必将书写属于自己的浪漫传奇。

 发扬中国航天精神 , 续写时代奋进篇章

 随着神舟十三号结束了为期六个月的飞行任务,快速返回技术得到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航天领域的又一大进步。中国航天以其体现的“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新时代的奋斗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将继续指引时代的奋斗者们不断前行。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最泥泞的路,才能留下最深的足迹。一路走来,中国航天克服了重重困难,七十余年的曲折发展映射出新中国的顽强与奋发、中华儿女的奉献与坚毅。青山有幸埋忠骨,魂牵梦绕戈壁滩。距东风发射场地数公里外,革命烈士陵园里安葬着七百余位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英雄,而这些英灵的平均年龄不过二十七岁。“飞船上天,勿忘相告”是这个时代的“北定中原”。从 2003 年见证了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舍身为国、赤胆忠心的二十六秒共振,到 2008 年火灾警报声中毅然决定出仓执行任务的翟志刚……一代代航天人的奋斗使浩瀚宇宙

 得以留下中国人的足迹,让五星红旗得以在太空飘扬!

 当“星河满船”不再因酒醉,当“相期邈云汉”不再仅是想象,当“手可摘星辰”不再只是夸张……古老的汉字穿过茫茫岁月,横平竖直间书写着华夏儿女对遨游太空的追求,前辈的筚路蓝缕为今人打开新的天地,国富民强奠定了宇宙探索的基石,中华儿女薪尽火传的航天梦仍在继续。一梦一诺一征程,且吟且行且乘风。历沧桑,华夏不忘飞天梦;破桎梏,自力更生凌苍穹;升万里,登天路冯虚御风;饮冰雪,热血满腔尚汹涌;新征程,耳畔回响东方红;需晴日,问天仍待上层楼!

 景海鹏说:“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正是航天梦指引着与他同为航天人的时代建设者拼搏奋斗,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曙光。他们正向着更遥远的星河探索,向着科学真理,向着祖国富强,冲锋的号角已然吹响。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以航天开路者为精神坐标,发扬其精神,续写其辉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让中国航天精神驻于心、践于行,背上百年使命,实现百年梦想!

 航天梦与神十三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当“宇宙之无穷”映入眼帘,当“手可摘星辰”不再夸张,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成为现实,浩瀚宇宙

 见证着中国人的浪漫。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奔月再到如今的神十三,飞天梦的接力再次刷新中国空间站的改造进程,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实现首次与三舱组合体自主快速径向交会对接,首次长期在轨停靠 6 个月,首次具备双重保障的应急救援能力,同时航天员在舱外也完成了机械臂和全景摄像头的抬升。

 中国航天不断发展,神十三的回归让我们看到了在世界舞台上熠熠发亮的中国。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中国航天而感到骄傲。在这个世纪,每个人都在努力进步。国家亦是如此。而对于现在来资源匮乏的情况,我们不得不做出改变,超越之前的自己,寻找新的旅途。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不能选择安逸环境,忧患始于安乐。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时离不开国之大者的航天人的奋斗,“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将毕生激情投入祖国建设。20 世纪 60 年代,由于政见分歧,苏联召回所有在华科研专家,撤走所有的资料。此时的中国,物质条件匮乏,科技基础更是薄弱。但在这样的逆境中,年轻但清醒的孙家栋带着一鼓作气的勇气与坚韧,在航天事业的领域中披荆斩棘。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大漠中升起,直上云霄,举国欢呼。正如孙家栋所说:“中国人,你是压不倒的!”而在此后的五十多年间,一颗一颗的卫星在他的设计与引领下陆续挂上夜空。

 在前辈的引路与后辈的努力之下,神十三的回归给了中国航天梦一个完美的答复,翟志刚“感觉非常良好”;王亚平“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叶光富“实现了飞天梦想”!任务成功,梦想实现,航天英雄们的征程告一段落,但中国航天的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我们期待,下一次的起飞。

 梦启嫦娥,逐月揽星;神舟巡天,星河璀璨。航天,是我们只争朝夕的雄心壮志;是探寻月宫的亘古传承;是摘下星星送给你的浪漫许诺。仰望星空,沐浴星光,耕耘星海,航天英雄们终于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终将我们的征途扩展到星辰大海!

 上九天揽月 百年萦环,千年魂牵,千百年前万户飞天之梦早已实现。而今,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济圆满完成,其返回舱在东风着陆,三位航天员英雄归来!

 回望过去,中国航天之旅途如此艰难又辉煌:1970 年,在那个中国人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奇迹般地划过天空。列缺霹雳,岳峦崩摧,神州大地为之颤抖——这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03 年,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一飞冲天,航天英雄杨利伟将脚印刻印在千百年来华夏民族有着美好憧憬的月球上,中国五星红旗屹立在月球之上,飘扬在地球上空。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长,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个里程碑!踏

 着神舟的足迹,“嫦娥一号”于 2007 年成功奔月,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2021 年首辆中国火星车成功踏入火星表面,同年神舟十三号载着三位航天员飞向大空,打赢了空间站关键技术未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这一切,代表了中华民族崛起,人民愿望之实现;这一切,是大势所趋,是水到渠成;这一切,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夙夜匪懈、勇于登攀的伟大结晶!

 光彩耀人的成就背后,是多少中国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五千万”工程,历时二十六年;四百多家单位,三十余万名科技人员团结一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途。

 展望未来,中国航天发展必将鹏程万里,身为中国青年,应像孙家栋教授说的那样“军记使命和责任,为强国之路保驾护航”。在中国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的时代,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以航天报国为初心,为国之重器之事贡献力量!

 繁荣昌盛,不是县花一现,而是一个国家个民族千百年来持久以恒的梦——中国梦!

 

篇九:神舟12号航天员平安抵京新闻评论

高考热点素材】神舟十三号飞船专题素材汇编(金句+人物素材+时评+范文)!

 春暖花开,英雄凯旋!

 历史一刻!2022 年 4 月 16 号 9 时 56 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我们的航天英雄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回家了!太空出差六个月,远征星辰大海。谢谢你们带来的“宇宙级浪漫”和“世界级惊艳”!

 从去年 10 月 16 日凌晨腾空而起,半年来共计环绕翼下山海与见证昼夜流转 2800 多次,完成 20 多项在轨科学实验,圆满完成 2 次出舱活动、2 次“天宫课堂”授课活动,创下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记录!欢迎神十三航天员回家,也期待中国航天向星辰大海继续迈进!

 神舟出差,再探苍穹 北京时间 2021 年 10 月 16 日 0 时 23 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 582 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据了解,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径向交会对接之后,停靠时间将由神舟十二号的 3 个月延长到 6 个月,执行 180 天组合体长期驻留任务,这将是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将首次考核并验证空间站任务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能力。

 2021 年,中国航天硕果累累。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顺利着陆,正式开启火星探测之旅;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点火升空,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精准对接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 3 个月的在轨驻留;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 B 星成功发射……从发射人造卫星到航天员顺利上天,再到“嫦娥探月”“祝融探火”,几十年来,我们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向了更高、更远的地方。

 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飞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浩瀚宇宙,是梦想的远航,也是创新的跋涉。回望过去,从 1956 年我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创立,到今天"神州十三号"发射,我国的航天事业已走过了 65 个春秋。未来,怀揣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一步一个脚印开启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我们将向着更深更远的太空不断出发。

  神舟出征,为大国航天刷出新刻度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航天三人组”。

 2021 年 6 月 17 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9 月 17 日,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降落。神舟十二号是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三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已从短暂的太空任务向空间常驻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三个月里,他们在轨飞行期间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在轨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等关键技术。这是中国空间站建设再次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也为后续空间站的建造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2021 年 10 月 16 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3 名航天员带着全体中国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苍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中国太空之家。神舟十三号“首次”与核心舱实现径向交会对接首次在轨驻留 6 个月,刷新我国航天员在轨驻留记录首次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国航天正用实际行动铸造新时代的航天精神,勇于探索,胸怀世界,也必将为人类文明留下不朽的财富。

 回首往昔,1993 年,美国集齐了国际最顶尖技术,联合欧盟、日本等开启国际空间站计划,中国申请加入,却遭美国拒绝之后在美国主持的诸多国际航天交流上,中国的学者、航天企业都被拒之门外;美国还出台相关法律,切断中美两国在航空航天领域交流,避免中国从美国获得关键技术。二十多年弹指一挥间,中国航天技术科学家发愤图强,自主研发,中国航天从无到有,已先后实现了第一次载人航天、第一次太空行走,并发射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2022 年前后,中国将建成自己的第一个空间站,而随着 2024 年现在的国际空间站退役坠入太平洋,届时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全球唯一大型在轨空间站。中国航天,后来居上,一雪前耻。

 有网友发现,神舟十三号的发射日期——2021 年 10 月 16 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57 周年纪念日,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首颗氢弹成功爆炸 54 周年纪念日发射一样。这或许是个巧合,但也令人感慨万千。这些都是对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大国重器,正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拼搏付出,中国才在这些近乎一张白纸的关键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极大地提升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正如网友所说,“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航天”,中国航天总是在不断超越,一点一点实现技术突破,以越来越快的频率在外太空刷新刻度。经历了几代人的拼搏奉献,

 我们今天已经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已经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将会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人类足迹。

 如今,神舟十三号已经正式开启太空征程,我们预祝航天员们能圆满完成任务,也相信中国航天必将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将我们的大国航天梦带向更远处。

  【多元角度】

 度 角度 1 梦有多燃,就能飞得多远。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浩瀚的星空是一张不设交卷时间的考卷,需要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去作答。从神舟十二号搭载航天员驻留太空三个月,到神舟十三号驻留太空半年,我们朝着星辰大海的梦想稳步前进,在浩瀚太空留下越来越多的身影和足迹。一次又一次太空遨游,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空间站建造的“进度条”。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刷新,不断抵近和实现飞天梦想,写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壮丽篇章。这飞天梦想不仅点燃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热情,也映照着中国自信、执着、有担当的大国风范。

 度 角度 2 发扬航天精神,照亮民族复兴路。

 神舟飞船扬帆起航,刺破苍穹,彰显了中华民族在伟大的复兴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以神舟出征为象征和指引,中华民族必将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起汇聚起中华民族精神谱系,激励着国人矢志不渝,接续奋斗,书写彪炳史册的复兴奇迹。科技引领,神舟飞行,从家国天下到人类命运,再到民族复兴,一个个巨大的命题在航天事业上交织。这次出征,凝聚了亿万中华儿女航天强国的梦想,进一步增强了伟大复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度 角度 3 掌握核心科技,掌控国之命脉。

 历史和实践证明,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中国航天事业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重要支撑,唯有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关键产品,才能赢得创新发展的主动权。回顾历史,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就是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历程。中国航天人以自强不息、勇攀高峰、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打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助力中国跻身于航天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推动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素材追踪】

 中国航天“三步走”,闯出自强路

 中国航天由“三步走”到“齐步走”,闯出了中国航天的自强路。

 1992 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921 工程”立项,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拉开序幕。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该工程由 7 个分系统组成,包括航天员系统、飞船应用系统、载人航天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着陆场系统。其中,载人航天飞船系统是核心。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2003 年 10 月 15 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飞上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2005 年 10 月 12 日,神舟六号两名航天员首次成功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收官。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

 2008 年 9 月,神舟七号飞天圆满成功,中国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开启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征程。2016 年九月、十月间,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接连发射升空,中国由此突破了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技术。2017 年实施的天舟一号任务使中国掌握了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宣告完成。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020 年 5 月 5 日,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如今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为期三个月的驻留任务。神舟十三号正在执行为期六个月的驻留任务。

 中国航天人,志在九天之上,但又脚踏实地,创出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一片新天地。

 【热点关键词】

 梦想、使命、创新、规划

 【深度解析】

 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到神舟十三号的宇宙之行,中国航天人在追梦的道路上,走过了前人没走过的路,闯过前人没闯过的关。他们不负使命,勇于创新,在浩瀚天空书写中国传奇。没有梦想,就难以有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精神,就难以完成使命。中国航天人在探索的道路上,面临着数不尽的困难,但只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梦想的跋涉就会充满无穷动力。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我们必将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见证载人航天灿烂征途

 聂 海胜∶三次“飞天” “24 年间,3 次飞天,平均相隔约 8 年。我的每一小步,都幸运地走在中国航天的一大步里。这份荣耀,一生自豪”这是神舟十二号乘组指令长聂海胜的心声。

 2005 年 10 月 12 日到 16 日,费俊龙、聂海胜驾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出色完成了各项操作。此时,距他加入航天员大队,过了近 8 年。1998 年 1 月,聂海胜入选我国

 首批航天员。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聂海胜入选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那一次,杨利伟首飞成功。不久之后,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提上日程。聂海胜以优异成绩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乘组。

 2013 年 6 月,聂海胜作为指令长带领乘组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一道驾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在轨飞行 15 天,圆满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医学试验等任务。距上次执行任务,又过了近 8 年。航天员队伍里最年长的聂海胜,为了增强身体素质,各项操作技能训练和体质锻炼从未间断。他在航天生理功能的骨骼代谢、心肺和心血管功能等方面始终在优良等级。

 2021 年 6 月,聂海胜再次作为指令长和刘伯明、汤洪波一起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这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距上次执行任务,恰好又过了 8 年。聂海胜一直跟其他航天员一样,训练,训练,再训练。飞天之路不是浪漫的散文诗,每一步都倾注着航天员的心血。

 对于空间站,聂海胜充满期待“一定要把载人航天‘第三步’完成好,把空间站建好。”

  “剧透”,航天三人组的日常

 为了提高航天员太空生活的“舒适度”,我国开始建造空间站时,设计师们为航天员预留了相对充裕的生活环境,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的 15 立方米提升到了整站110 立方米。这个改变,让航天员们从“筒子间”搬进了“大平层”。

 房间的功能分区确保“私密性”“便利性”。中国空间站本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分别设置了生活区和工作区。生活区内有独立的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还配有太空厨房及就餐区。在设计上最大程度地考虑了私密性和便利性,极大地提高了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质量。

 在太空中,航天员也能实现“睡觉自由”,有独立的睡眠区,实现了从“站睡”到“躺睡”的变革。航天员虽然不能享受和地球上一样的淋浴和泡澡,但每个人都能够在一个“包裹式淋浴间”里,手持喷枪,把自己擦拭干净,最大程度解决个人卫生问题。

 除此之外,中国空间站有一个智能家居生活空间。平时,航天员们都带着骨传导耳机,在任何位置上都可以与地面通话。设计师们会给航天员预留一条私密语音通道,航天员可以在这里和家人“说悄悄话”,分享自己在太空生活的心情。为了营造一个宜居的环境,设计师们说,团队成员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和航天员沟通,从太空生活、工作的角度去优化设计细节。

 【深度解析】

 航天员在太空的日常生活,再次验证了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箴言。他们虽然不能像地面生活一样自如,但是设计师们已经在科技允许的范围内,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替航天员们操心。这种“生活自由”正是天上地下,各个团队竭诚尽智的结果。

  “天宫课堂”开课啦

 2021 年 12 月 9 日,我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在距地球表面 400 公里以外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 3 名“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全国青少年带来了一堂奇妙又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欢迎来到‘天宫课堂’”随着不断旋转的陀螺,航天员王亚平出现在大屏幕中,揭开了“天宫课堂”的序幕。在首次的太空授课...

篇十:神舟12号航天员平安抵京新闻评论

22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神舟十二号凯旋,航天员回家!

 9 月 17 日,神舟十二号的返回舱顺利着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3 名航天员成功回家,中国“飞天”事业又一次开启新的篇章。相关作文素材如下:

 (一)跟航天航空相关的名言

 1.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2.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田中芳树)

 3.中国人做了上千年的“飞天梦”,今天终于得以梦圆。

 4.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阿姆斯特朗)

 5.航天这门活,地面工作做透了,天上就不会出问题。(张履谦)

 6.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齐奥尔科夫斯基)

 7.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拉车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

 8.过去已成历史,未来依然可期。在探索太空的征途上,我们期待留下更多的“中国脚印”。

 9.很难说有什么办不到的事,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变成今天的希望,也可以变成明天的现实。(戈达德)

 10.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黑格尔)

 11.每一个航天人都是一颗耀眼的“航天星”,他们怀揣航天梦,勇攀高峰,用实干和创新实现中国航天一项项伟大的成就,在浩瀚的太空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二)跟神舟十二号相关的典例和观点

 1.“中秋团圆啦!”

 2021 年 9 月 17 日 13 时,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这是神舟飞船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见证这历史性一刻,网友纷纷激动表示:“欢迎英雄回家”“中秋团圆啦!”(来源:环球网)

 2.这次“出差”,意义非同一般

 回顾这次“出差”,意义非同一般。三个月时间里,航天员们执行了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任务、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以及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在多个领域创造了“第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来源:新京报)

 3.神舟十二号只是精彩的“开篇”

 神舟十二号“飞天”,还只是精彩的“开篇”,接下来还有更为激动人心的“续篇”。仅仅是今明两年,我们国家就将实施 11 次飞行任务,包括 3 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 次货运飞船以及 4 次载人飞船发射,2022 年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

 太空实验室。“白手起家”的中国航天人,继承和砥砺航天精神,一次次将中国人的名字“刻”在外太空,一次次让五星红旗绽放在外太空,这是了不起的成绩,这是绝美的风景。( 来源:南方网)

 4.脚踏实地向星辰

 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到天舟穿梭,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承载的是中国人民“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从飞出大气层到航天员能够在太空驻留三十天,从在地球轨道建造科学实验室到可以将探测器送到月球,立足中国航天的实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时间的标尺刻录下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不断丈量着一个又一个的航天梦想。(来源:中国江苏网

 )

 5.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浩瀚的星空是一张不设交卷时间的“考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去“作答”。伟大的成绩振奋人心,伟大的目标激荡人心。面向未来,中国航天事业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难翻的“大雪山”,难越的“娄山关”,这就需要航天人勇于攻坚克难,矢志探索创新,心怀祖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来源:天府网评 )

 6.航天人的航天精神,照亮复兴之路

 哲人说,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拉车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中国航天人正是那些征战星空、手摘星辰的英雄,中国航天精神正是攻坚克难、创新创造、不求安逸、艰苦卓绝的精神写照,熔铸于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价值底座,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奏响宇宙强音。科技引领,神舟飞行,从家国天下、到人类命运、又到民族复兴,一

 个个巨大的命题,在航天事业上交织绚烂,筑起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脊梁与民族品性。(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