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单位十四五科技规划的建议6篇

时间:2022-12-05 19:3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对单位十四五科技规划的建议6篇对单位十四五科技规划的建议 央企国企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阶段,集团提出了将传统业务与现代先进技术有效融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单位十四五科技规划的建议6篇,供大家参考。

对单位十四五科技规划的建议6篇

篇一:对单位十四五科技规划的建议

企国企 十四五 科技发展 规划

 ——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阶段,集团提出了将传统业务与现代先进技术有效融合,切实提升“数字化”的思维方式,加强数字化推进力度,打造数字化智慧新生态。

 在完善集团创新体系中,充分利用集团现有资源,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在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科研机构体系三个维度对集团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优化,发挥集团和各直属单位两个层面的积极性,既发挥集团合力,增强集团组织协调能力,又鼓励各级公司主观能动性,通过体系构建保障长期科研发展,实现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序推进。

 1 1 完善科技组织管理体系

 1.1 成立议事协调机构

 在集团层面成立集团科技创新委员会,下设各版块专业委员会,作为集团科技创新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为集团科技创新决策提供咨询论证,为落实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协调各方资源,承担组织保障等工作。

 集团科技创新委员会设主任 1 名,由分管科技工作的集团领导担任,委员会成员包括集团总部有关职能部门、直属单位分管科技工作

  的领导,委员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作为技术咨询支持机构,由相关领域技术负责人、首席技术专家等组成。

 科委会主要职责:在集团各单位、各部门推进科技发展的基础上,统筹研究科技体制机制重大改革措施,研究集团科研计划,协调推动集团重大科技项目,研究拟提请集团决策的有关重要事项,协调解决科技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重点难点问题,指导相关单位科技工作,督促各单位各部门落实科技发展规划及相关措施,研究评议集团科技相关表彰、科技人才、成果奖励评定等重大事项。

 科委会下设各版块专业委员会,成员由集团、各二级企业在相应领域的总工(首席技术专家、技术责任人)等担任,专业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

 ——基于本专业领域和业务发展,提出集团科技发展规划建议。

 ——提出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行动计划、明确重大科研方向。

 ——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的评审、验收及成果鉴定。

 依托集团科技创新委员会,建设集团科技人才库。根据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等要求,积极推选集团专家进入国家科技专家库等各类专家库,参与国家和各部委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咨询及项目评审评估等科技管理工作,及时了解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及项目信息,反映集团科技发展需求,为集团争取科技发展政策

  和项目资源。

 1.2 健全管理职能体系

 根据相关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以及集团总部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设定,集团信息部是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从职能和角色设定上,集团信息部在科技创新工作的任务是要做好集团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服务、协调、保障工作,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为集团科技创新决策体系和科研机构的良好运转提供支持。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建立集团与直属单位两个层级对应的科技管理职能。

 各直属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情况,明确科技创新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设置科技管理专职岗位,明确管理职责,其中对科技创新需求高的单位,应设置专职科技职能处(科)室。培养一支懂政策、懂技术、服务一线科研人员的科技管理队伍,定期组织科研管理人员技能培训和政策宣讲。科研管理人员可参与部分科研项目,贴近一线服务项目,及时了解科研需求和技术发展动态。

 各直属单位科技管理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单位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做好与集团科技工作的对接,落实集团科技创新工作管理要求和部署的工作任务,制定本单位科技创新工作方案,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加强对所属单位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检查。

  2 2 建设集团级科技创新平台

 2.1 明确科技创新平台定位

 集团级科技创新平台以集团研究院、技术中心、科技公司为主体,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体系、重工设计研究院为重要支点共同组成,与各产业板块科研力量和外部科研资源协同,形成内聚外联的科技创新体系。

 集团级科技创新平台职能包括:在集团信息部的统一领导下,承担集团科技研发主体功能,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科研基地作用,开展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系统综合集成和核心设备研制、科技成果转化,向上延伸到前沿技术跟踪研究,向下延伸到产业孵化,实现从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相对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集团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协同做大做强科技创新平台。

 2.2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集团支持科技创新平台改善科研条件,整合优势科研资源,理顺科技支出、转化和激励机制,围绕集团科技创新重大任务,促进科技研发与业务应用结合,加快成果转化落地,形成核心竞争力,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创新平台。

  2.3 充分发挥技术中心功能

 集团技术中心负责集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技术分中心建设和新技术应用研究工作。将技术中心工作纳入集团科技创新大局下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集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与集团总部和各单位的沟通协同,提升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支撑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功能,探索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推进新技术应用,组织和协调技术研发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体系在科技创新中的交流沟通、协同互动的桥梁作用,提高刊物质量和覆盖,促进集团各部门各单位就科技创新开展更广泛的协作。

 2.4 创新科技创新平台运作机制

 对集团级科技创新平台不同类型的工作实行分类投入、考核,逐步提升科技创新的考核权重,充分发挥集团级科技创新平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集团级科技创新平台为主体,广泛开展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吸引外部高水平科技人才加盟。对于不同类型的职能采取不同的投入、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

 (一)科技创新平台的科技创新投入

 (1 1 )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

 集团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聚焦前沿理论跟踪、概念设计、工程

  技术路线论证,也包括部分前沿技术的跟踪研究,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前瞻性,为提供集团科技创新提供方向指引,但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规划期内,集团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投入主要通过争取国家科研项目、集团投入相对稳定经费以及企业自筹部分经费,保障研究领域、技术路线的连续性和一定的覆盖面,持续提升集团的人才、技术储备。

 (2 2 )系统综合集成和核心设备研制

 规划期内,国家、集团和各产业集群对科技创新均有较高的需求,并且将持续进行较大规模的科技研发投入,系统综合集成和核心设备研制将是集团级科技创新平台核心研究开发领域。目前相关领域市场竞争激烈,有部分成熟技术和产品已经投入运营。科技创新平台背靠集团全球化的综合物流供应链服务网络,具备通过市场化的科技创新做大做强系统综合集成和核心设备研制的条件。

 科技创新平台在集团科技创新方向上,实施“技术创新+客户需求”双轮驱动,把握好业务发展的方向,构建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整合内外部研发资源,明确研发方向,多渠道争取科研投入和市场份额,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内部市场等方式培育集团级科技创新平台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3 3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科技创新平台研究开发形成的知识产权、技术设备和解决方案应积极推向市场,形成集团科研平台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战略性机会点进行产业孵化,开发新市场新领域。积极落实国家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推动解决困扰科技创新平台的工资总额和人员激励问题。

 (二)科技创新平台单位的考核

 对集团级科技创新平台工作实行分类考核,科技创新与经济效益均衡发展,逐步提升科技创新类指标的考核权重。科技创新考核上注重出成果、出人才并重,经济效益考核上注重科技研发投入产出和未集团科技支撑服务。

 (1 1 )科技创新考核

 一是逐步提升科技创新类指标的考核权重。争取到 2025 年,科技创新考核权重与财务效益考核权重对等。

 二是科技创新的考核注重出成果和出人才并重。人才输出成果,成果培育人才,相辅相成打造可持续的科技创新竞争力。科技创新的人才产出,通过客观公正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呈现,注重在科技研发中培养、使用、选拔优秀科技人才,为集团科技创新打造人才基础。集团支持科技创新平台、下属单位以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支持集团专家参与国内外学术、技术交

  流,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2 2 )经济效益考核

 对科技创新平台的经济效益考核做适当调整,以适应科技创新平台的定位,鼓励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服务集团科技创新。

 探索在业绩考核中将研发费用视为利润加回。根据国务院国资委近年来为鼓励科技创新,在经济增加值考核中将研发费用视同利润加回的政策精神,在集团级科技创新平台试行该政策,体现集团对研发的重视,鼓励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减轻平台的经营压力。

 (三)科技创新平台单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鼓励科技创新平台整合国家、集团和自身科技投入,不断优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开展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和产业孵化,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推广科技创新平台单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员工持股、引入社会资本,提升员工和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

篇二:对单位十四五科技规划的建议

2020 年某 集团公司“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和 十四五规划座谈会上讲话 稿合编

 0 2020 年某某 集团公司“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0 2530 字文

 为认真落实集团公司科矿业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发挥科技创新对集团公司“以煤为基、能材并进、技融双驱、蜕变转型”战略的核心支撑作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以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实施为先导,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实现安全生产,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现制定公司“十四五”规划具体内容。

 1.现状与需求分析 XXX 煤业公司是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煤业生产及经营活动。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 60 万吨/年。现井下为“一井一区、一区一面”生产格局。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综合机械化掘进方式生产。

 截止目前,我公司已经顺利实现安全生产十七周年,各类安全设施齐全,生产布局合理,人员配备到位。

 我公司与同行业先进企业比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围绕我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现状,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主要问题是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停留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方面,未能进行实际有效的科技创新工作,为此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一是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企业科技创

 新促进生产力的总体目标任务;二是从科技创新实质出发,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创新企业科技发展需求。

 2.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与目标 2.1 发展战略 紧紧围绕矿井科技创新工作长期发展战略,以“安全、高效、创新”为中心,以生存发展为动力,以节支降耗为主线,以科技管理创新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夯实经营管理基础,加速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着力提高矿井经济效益。

 坚持以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努力获取市场高地控制的主动权。要以煤炭高效开采和战略产业关键技术为重点,坚持“跟踪前沿、聚焦核心、精深培育、引领转型”,强化自主创新,创建内外协同、开放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自主创新模式,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运行机制,推进成果转化,加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着力煤炭开采新技术新工艺、煤炭高效利用、高端装备、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摆脱对传统高碳产业发展路径的依赖,增强煤炭转型发展的源动力。

  2.2 发展目标 (1)建立健全科技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明确科技资金的提取、用途、使用,保证规范的科技资金年度投入量。

 (2)充分落实对标管理工作,将对标项目、对标工程逐步落实转换为实际成果。

 (3)“十四五”期间,积极探索,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自身标准化,进而推广应用。

 (4)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科技人才队伍。计划高级工程师人数达到科技创新人员的 60%以上。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培养学习。

 3.实施区域重大专项技术与产品联合攻关 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探索矿井边角煤开采技术、沿空成巷掘进技术的应用。

 3.1 边角煤开采技术 从几年煤矿发展趋势而言,边角煤开始技术的应用已非常成熟,我们将积极探索适合我公司井下地质实际情况新型开采技术,选择科学合理的采煤方法,既保证安全生产,能缓解采掘接替的紧张状况,又能提升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对提高矿井的经济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沿空成巷掘进技术 行科技兴企战略,在“十四五”期间将积极探索沿空留巷新工艺,进一步解放了呆滞煤量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提升了企业效益。沿空留巷技术就是煤矿开采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对提高煤炭回收率,降低掘进率,缓解采掘接替的紧张状况,针对我公司煤炭资源日趋紧张的实际情况,为最大限度回收煤炭资源,延长矿井开采寿命,我们大力推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与科研院所机构积极合作,探索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升矿井安全生产经营环境。

 4.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壮大和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的理念,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确保科技创新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将项目研发与单位人才培养结合,让科研人员在项目中成长成才,真正实现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深度结合。

 不断完善创新科技人才评价考核工作制度和机制,将项目研发与单位人才培养相结合,利用容错机制,锻炼和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壮大和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吸纳各种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储备和培养人才力量,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术、高水平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实现科技团队本科率 100%,高级职称人数达到 60%以上。

 5.保障措施建议 5.1 注重科技投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以科技项目为引领,从维简费、安全费和大修资金中列支科研费用。必须保证年度科技研发投入达到同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 3%以上,且增幅高于同年主营业务收入增幅 2 个百分点以上,严格按照矿业公司《科技资金管理办法》统筹管理、分级使用、保证重点、专款专用的原则,加强科技项目的资金管理。

 积极申报政府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争取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尝试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不同的科研资金筹措方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5.2、抓好科技工作基础管理,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实施,成果高效转化应用 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合作科研机构准入管理办法》、《集团公司科研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煤炭方向合作科研机构准入名录》、《陕西省省属国有工业企业(集团)研发投入量化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从立项论证、对外合作、科研投入、考评激励及成果推广等关键环节严格控制,全面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支撑和引领企业发展。

 5.3 增加科研项目时间节点考核,明确科研项目团队分工 在前期的科研项目立项过程中,深入调研各科研项目可行性及实施时间周期,经相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最终确定各科研项目实施周期和各时间节点。

 科研项目实施周期和各时间节点后,积极挑选精兵强将,组织形成科研项目团队,为科研项目顺利完成打好基础。

 项目节点、项目科研团队明确后,明确科研团队责任,制定奖罚措施,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待项目结题后兑现奖罚,确保科研团队有奔头,有甜头,有干头。

 总之,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本着脚踏实际、努力创新的信念,积极探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以项目实施为跳板,着力企业发展远景,努力实现高效、安全、科技型矿井的奋斗目标。

 0 2020 年 十四五规划座谈会上讲话 0 1650 字范文

 区委副书记、区长 xxx 在十四五规划座谈会上强调,“十四五”规划关乎 xx 未来要发展,关乎 xx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民生福祉的改善,关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方方面面。“十四五”规划编制要围绕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区四基地建设这条主线,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 、扑下身子调研。

 只有吃透区情实际,吃透各行各业发展状况,吃透人文历史自然现状,才有可能编制出符合 xx 人民发展愿景的规划。调研组已经调研了两天半,这个非常的辛苦,在后续的编制过程中,可能还需要做一些专项补充调研,希望相关部门和乡镇全程提供好保障和服务工作。

 二、精心组织编制。

 精心论证,以不同形式多领域召开“十四五”规划座谈会,多碰撞、多沟通、多讨论,多碰出一些思想的火花,不断拓宽思路。精心编制,借鉴一些成功的做法案例,结合甘肃、白银的一些规划,应编尽编,确保不漏项。精心谋划重大项目,要认真谋划一些重大项目,

 积极向上对接沟通,争取纳入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项目库。重点做好 18 个方面的重点项目。

 1.高铁生态新区,站前广场、7 条道路、乐雅路延伸段,总投资8.4 亿元。

 2.陶瓷小镇片区,作为“十四五”规划的一个重点,留出足够的拓展提升空间。

 3.煤炭储运交易转化基地,xx 区作为全市煤炭储运交易转化基地建设的主体,在宝积镇黑水村规划建设占地 1000 亩的煤炭交易物流园,加快推进白银市清洁智慧煤炭物流园、200 万吨型煤生产,积极与中煤集团衔接,建设千万吨煤炭储运基地,30 万吨以下的煤炭洗选加工项目不在审批。

 4.新材料基地,重点做好陶瓷建材、诺尔达墙体新材料、顺银薄壁轻钢、瑞康众源铁基新材料等重点项目。

 5.工业园区,推进工业地产,每年落户 10 家工业企业; 农业园区主要指西格拉滩寒旱农业产业园,围绕这方面谋划一些项目。

 6.电商产业园,计划投资 3.5 亿元,建设集加工、包装、营销为一体的电商产业园区,围绕电商产业园沿 308 线规划建设占地 1000亩的西部物流园。

 7.109 线综合服务区,按照大型车辆 200 辆停车位建设集加油、修理、住宿、餐饮、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

 8.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这是“十四五”规划的一个支点,重点在移民搬迁、地质灾害治理、基础设施、产业培育上谋划重点项目。

 9.生态综合治理重点推进 xx 公园四期、XX公园二期三期、高压绿廊、北山生态公园、黄河沿岸生态屏障、XXX生态牧场、大水头沙河、XXX沙河、XXX河治理等。

 10.市民服务中心,借鉴西宁经验,建设市民服务中心。

 11、医疗康养城,先期与甘建投合作,拿出 600 亩土地建设康养城,桃花源教育颐养小镇、市中心医院整体迁建、市精神卫生福利院、温泉度假村等重点项目,打造医疗康养城。

 12.文旅产业,主要打造以XXX古村落为主的XX大景区,总体规划设计,分年度实施,加快以XX、XX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红色旅游,主要建设XXX遗址公园,XX遗址游,主要综合开发利用保护磁窑遗址。

 13.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打造是“十四五”期间的重点,要与乡村振兴专项规划结合起来谋划项目。

 14.城北片区综合开发,利用棚户区改造腾退的 3600 亩土地,这是 xx“十四五”期间城市发展的主战场,研究制定发展规划,采取招商引资的模式进行建设。

 15.矿区综合治理,充分利用靖煤集团废弃矿山,通过、土地整理、综合治理等方式,重新再利用起来。

 16.工业基础,12 家 30 万吨煤矿提升改造,年底达产的有 4 家; 黄家洼区域 2 家铁矿,陶土矿开采,这些就构成了 xx 工业基础。

 17.道路交通,重点跟进 g341、s103、s247、g109 改道、高速引线连接线、道路绿化等等,交通部门要做好交通专项规划。18.智能一体应急指挥体系,包括农产品食品安全在线监测、在线指挥等方面谋划项目。

 三、注重有效衔接。

 “十四五”规划要与省市规划有效衔接,要与 20 个行业规划,9个专项规划,11 个乡镇街道规划有效衔接。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一把手”切实负起责任,拿出认真的精神对待规划。要抓紧编制,抓紧建设,走在全区十四五规划的前面,区政府分管领导督促指导,倒排工期,拿出编制计划,尽快编制完成。“十四五”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要高度衔接,绝不能影响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篇三:对单位十四五科技规划的建议

“十四五”规划编制建言 献策- 推动科技型企业成为创新创造主力军

 科技型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是最具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创新主体,是吸纳高质量就业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广大科技型企业不辱使命、自立图强,群体不断壮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带来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重构,“十四五”时期应突出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推动科技型企业成为创新创造主力军。一是完善“创意—创业—企业—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链,深入打造“双创”升级版,建立科技型企业成长加速机制,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主体规模。二是

  2 推动行业龙头科技型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通过集聚产学研力量、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完善研发体系和工程化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三是完善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的发现机制,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提供高质量政策供给,优化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支持政策。一是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重点专项,对持续开展创新活动投入研发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后补贴支持,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技术开发(转让)所得减征或免征,以及针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落地。三是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免除,扩大降低科技型企业社保缴费名义费率幅度,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

 创新金融政策工具,建立符合科技型企业成长规律的金融扶持体系。一是优化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比例和不良率的标准与要求,推广研发贷、

  3 人才贷、专利贷等科技信贷产品。二是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商业银行发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进行补偿或奖励。三是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行动,充分发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服务科技创新作用,推动资本市场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支持。

 增强人才智力储备,着力夯实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一是实施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进企业行动,出台教育、社保、税收、住房保障等专项政策,支持科技型企业增加高质量就业岗位,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财政资金奖补,把科技型企业打造成高质量就业的主渠道。二是启动“发现未来企业家计划”,推动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税收优惠与绩效奖励,采取减免房租、创业资助等方式吸引高校人才见习创业,以科技创新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以高质量就业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三是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实施首席技术官(CTO)培养计划,发挥首席技术官在规划技术发展战略、把握技术创新方向、管理配置创新资源、组织实施创新研发等方面的领军人才作用,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篇四:对单位十四五科技规划的建议

21 —5 2025 年 某 集团公司“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和某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合编

 0 2020 年某某 集团公司“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0 2530 字文

 为认真落实集团公司科矿业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发挥科技创新对集团公司“以煤为基、能材并进、技融双驱、蜕变转型”战略的核心支撑作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以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实施为先导,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实现安全生产,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现制定公司“十四五”规划具体内容。

 1.现状与需求分析 XXX 煤业公司是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煤业生产及经营活动。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 60 万吨/年。现井下为“一井一区、一区一面”生产格局。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综合机械化掘进方式生产。

 截止目前,我公司已经顺利实现安全生产十七周年,各类安全设施齐全,生产布局合理,人员配备到位。

 我公司与同行业先进企业比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围绕我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现状,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主要问题是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停留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方面,未能进行实际有效的科技创新工作,为此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一是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企业科技创

 新促进生产力的总体目标任务;二是从科技创新实质出发,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创新企业科技发展需求。

 2.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与目标 2.1 发展战略 紧紧围绕矿井科技创新工作长期发展战略,以“安全、高效、创新”为中心,以生存发展为动力,以节支降耗为主线,以科技管理创新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夯实经营管理基础,加速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着力提高矿井经济效益。

 坚持以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努力获取市场高地控制的主动权。要以煤炭高效开采和战略产业关键技术为重点,坚持“跟踪前沿、聚焦核心、精深培育、引领转型”,强化自主创新,创建内外协同、开放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自主创新模式,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运行机制,推进成果转化,加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着力煤炭开采新技术新工艺、煤炭高效利用、高端装备、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摆脱对传统高碳产业发展路径的依赖,增强煤炭转型发展的源动力。

  2.2 发展目标 (1)建立健全科技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明确科技资金的提取、用途、使用,保证规范的科技资金年度投入量。

 (2)充分落实对标管理工作,将对标项目、对标工程逐步落实转换为实际成果。

 (3)“十四五”期间,积极探索,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自身标准化,进而推广应用。

 (4)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科技人才队伍。计划高级工程师人数达到科技创新人员的 60%以上。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培养学习。

 3.实施区域重大专项技术与产品联合攻关 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探索矿井边角煤开采技术、沿空成巷掘进技术的应用。

 3.1 边角煤开采技术 从几年煤矿发展趋势而言,边角煤开始技术的应用已非常成熟,我们将积极探索适合我公司井下地质实际情况新型开采技术,选择科学合理的采煤方法,既保证安全生产,能缓解采掘接替的紧张状况,又能提升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对提高矿井的经济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沿空成巷掘进技术 行科技兴企战略,在“十四五”期间将积极探索沿空留巷新工艺,进一步解放了呆滞煤量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提升了企业效益。沿空留巷技术就是煤矿开采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对提高煤炭回收率,降低掘进率,缓解采掘接替的紧张状况,针对我公司煤炭资源日趋紧张的实际情况,为最大限度回收煤炭资源,延长矿井开采寿命,我们大力推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与科研院所机构积极合作,探索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升矿井安全生产经营环境。

 4.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壮大和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的理念,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确保科技创新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将项目研发与单位人才培养结合,让科研人员在项目中成长成才,真正实现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深度结合。

 不断完善创新科技人才评价考核工作制度和机制,将项目研发与单位人才培养相结合,利用容错机制,锻炼和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壮大和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吸纳各种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储备和培养人才力量,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术、高水平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实现科技团队本科率 100%,高级职称人数达到 60%以上。

 5.保障措施建议 5.1 注重科技投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以科技项目为引领,从维简费、安全费和大修资金中列支科研费用。必须保证年度科技研发投入达到同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 3%以上,且增幅高于同年主营业务收入增幅 2 个百分点以上,严格按照矿业公司《科技资金管理办法》统筹管理、分级使用、保证重点、专款专用的原则,加强科技项目的资金管理。

 积极申报政府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争取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尝试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不同的科研资金筹措方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5.2、抓好科技工作基础管理,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实施,成果高效转化应用 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合作科研机构准入管理办法》、《集团公司科研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煤炭方向合作科研机构准入名录》、《陕西省省属国有工业企业(集团)研发投入量化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从立项论证、对外合作、科研投入、考评激励及成果推广等关键环节严格控制,全面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支撑和引领企业发展。

 5.3 增加科研项目时间节点考核,明确科研项目团队分工 在前期的科研项目立项过程中,深入调研各科研项目可行性及实施时间周期,经相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最终确定各科研项目实施周期和各时间节点。

 科研项目实施周期和各时间节点后,积极挑选精兵强将,组织形成科研项目团队,为科研项目顺利完成打好基础。

 项目节点、项目科研团队明确后,明确科研团队责任,制定奖罚措施,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待项目结题后兑现奖罚,确保科研团队有奔头,有甜头,有干头。

 总之,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本着脚踏实际、努力创新的信念,积极探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以项目实施为跳板,着力企业发展远景,努力实现高效、安全、科技型矿井的奋斗目标。

 0 2020 年某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0 3300 字范文稿

 一、总体要求 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坚持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六次、七次全会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规划编制实施的全过程,坚持全局视野、体现战略眼光,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来谋划我市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中长期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使其成为指导全市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研究编制“十四五”规划,要切实做到五个把握。一要把握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战略谋划和部署。二要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新要求,深入分析新发展阶段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认真研判我市当前和未来发展形势。三要把握我市在全国、全省大局和时代大势中的战略定位,全面分析新时代 XXX 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四要把握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在“十四五”规划中贯彻落实,确定我市“十四五”时期的主要指标、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五要把握“十四五”时期我市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针对发展短板、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精心谋划一批事关当前、影响长远的重大工程项目。

 二、主要工作 全市“十四五”规划主要工作包括开展重大问题前期研究和编制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清醒认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科学分析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入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动向,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重点加强对全市“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卫、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厘清长远发展思路,提出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重大工程项目,提出我市发展中的大事、急事、难事的重大政策,深化改革开放的基础性、关键性、突破性的重大改革举措,为形成我市“十

 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以下简称《基本思路》)奠定基础。

 (二)编制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指导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编制下级发展规划、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的总遵循。在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明确“十四五”期间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重点,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方向和重大举措等。

 (三)编制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发展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和支撑,是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布局重大工程项目、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要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要资源开发利用、重大产业布局、重大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事关全局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编制一批“十四五”市级重点专项规划。要合理把握不同专项规划的定位,避免专项规划之间的重复和矛盾。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要少编制或不编制规划,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

 (四)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为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对其他

 规划提出的基础设施、城镇建设、资源能源、生态环保等开发保护活动提供指导和约束。按照国家、全省统一部署,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性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要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三区指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线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统筹绘制“一张蓝图”,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三、进度安排 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和《基本思路》起草阶段。从现在到 2020 年 2 月,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开展重大前期问题研究(见附件 2)、形成《基本思路》。围绕《基本思路》起草,切实开展调研工作,形成重大前期课题研究成果,起草形成我市“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召开社会各界座谈会和咨询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在修改完善基础上,报市政府审定。通过对重大问题、重点项目的研究论证,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请求纳入国家、全省“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重点内容的建议。研究提出市级重点专项规划工作方案,部署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第二阶段:发展规划《纲要框架》研究阶段。从 2020 年 3 月到中共 XXX 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市委《建议》)出台前,组织开展发展规划《纲要框架》

 专题研究,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形成发展规划框架。会同各县(区、市)、园区、市级各部门研究纳入国家和省级发展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等。配合市委做好《建议》研究起草工作。同步推进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第三阶段:发展规划《纲要》起草和审议阶段。从市委《建议》出台后到 2021 年初,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规划编制《建议》,进行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的起草和修改完善工作,做好报送市人大审议的各项准备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广泛听取各地区、各部门、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意见,对《纲要》草案进行专家论证。开展市级发展规划与国家、全省规划及各县(市、区)、园区规划的衔接工作。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提交市人大审议。同步完成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审议工作。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成立 XXX 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曾卿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志文任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成员名单见附件 1)。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市发展和改革委,负责具体组织全市“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及各专项规划编制的协调。各县(市、区)、园区、市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

 工作,认真总结“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成效,建立“...

篇五:对单位十四五科技规划的建议

/p>

 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20 年 12 月

 1

  目 录 一、规划概述 ............................................................................................ 3

 (一)规划背景 .................................................................................. 3

 (二)规划依据 ................................................................................ 45

 (三)规划年限 .................................................................................. 5

 (四)科技创新现状 .......................................................................... 5

 (五)存在问题 .................................................................................. 7

 二、发展要求 .......................................................................................... 78

 (一)总体思路 ................................................................................ 78

 (二)发展目标 .................................................................................. 8

 1. 总体目标 ..................................................................................... 8 2. 智慧地铁发展思路 ..................................................................... 9 3. 智慧地铁阶段目标 ............................................................... 1112 三、“十四五”科技创新主要任务 ........................................................ 14

 以 (一)以 BIM+GIS 技术应用为基础 ,实现轨道交通全要素、全过程生产数字化 ................................................................................ 14

 (二)推进先进装备技术融合应用,实现智慧城轨 ................1516

 向 (三)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由传统模式向 TOD 模式转变 ............. 20

 (四)

 科技创新成果管理与应用 .................................................... 21

 四、保障措施 .......................................................................................... 22

 (一)强化组织领导 ........................................................................ 22

 1

  (二)加 强资金保障,拓宽投入渠道 ........................................2223

 (三)深化交流合作 ........................................................................ 23

  附件:“十四五”轨道集团科技创新及成果应用申报指南 ................ 24

 (一)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板块 ........................................................ 24

 (二)轨道交通运营板块 ................................................................ 31

 (三)资源开发板块 ........................................................................ 35

 (四)企业管理板块 ....................................................................3635

 1

  一、规划概述 (一)规划背景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做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

 2019 年 9 月 19 日,国家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强化前沿关键科技研发、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及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三大科技创新任务,强调基本建成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明确了科技创新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中的领头及导向作用。2020 年 3 月 12 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印发《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这是我国城轨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交通强国建设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纲要》明确了智慧城轨建设目标,指明了智慧城轨实施路径和方向,是未来智慧城轨建设的行动纲领和顶层设计,《纲要》践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了交通强国的战略部署,规划了智慧城轨发展蓝图。

 “十四五”时期是国家交通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的转变期,交通运输部在《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交规划发〔2019〕89 号)中提出,数字交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要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和核心驱动,促进物理和虚拟空间的交通运输活动不断融合、交互作用的现

 1

  代交通运输体系,围绕科技创新驱动加快交通强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0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缅甸及再次考察 时强调 省辐射中心地位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作为交通强国试点建设省份及新兴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省份,立足“连接三亚、沟通两洋”、“一带一路”倡议、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重要交汇点的区位和开放优势。

 省将“立足 、融入全国、面向全球”作为“十四五”时期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交通强国试点建设、深入落实辐射中心战略、努力建设美丽 。

 “十四五”时期,是 省综合交通提质增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时期,是交通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加速成网攻坚期,是全面发力数字交通的重要时期。沪轨道交通集团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围绕科技创新驱动加快交通强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战略,实现沪轨道交通成为数字轨道交通、智慧轨道交通;成为 省、沪市数字交通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 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这样的战略导向下,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智慧的发展理念,鼓励和引导沪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做到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与综合交通现代化建设的一体化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

  1.中共中央 国务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2. 交通运输部《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 3.

 省交通厅《 省数字交通总体方案》; 4.

 省交通厅《 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 5.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 6.沪轨道集团《沪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项工作报告》 (三)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2021-2025 年。

 (四)

 科技创新现状 沪轨道交通集团“十三五”期间在运营沪地铁 1、2 号线首期工程的基础上,建设、开通运营了沪地铁 3 号线、呈贡支线、4 号线、6 号线。截至 2020 年底,沪轨道交通集团累计开通运营地铁线路 139.4Km。正在建设沪地铁 5 号线、1 号线西北延、2 号线二期合计 48.33Km。在沪地铁建设运营实践中,集团各部室、子公司及设计、施工等参建单位均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工法,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工作成果。

 沪轨道交通集团通过自筹资金承担了结构安全保护研究项目的研发,出版了《沪轨道交通安全保护指南》并发表

 1

  了论文 3 篇,取得了《沪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安全管理系统地保安全系统》、《沪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区巡查管理系统》2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并开发了 GPS/BD 手持巡检设备。

 沪轨道交通集团参与了由沪市交运局承担的地铁保护三维激光监测实用技术研究。

 沪轨道交通集团自主开展了沪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研究,为后续沪地铁片区开发用地界定及规划对策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十三五”期间沪轨道交通集团参与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分类规范》行业规范、《 省地下空间设施测绘及建库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编制,该规范及标准均已发表。

 沪轨道交通集团主编了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参与了《 省城市有轨电车工程设计规程》、《 省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程》、《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环境质量要求》、《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结构病害检测车》、《城市轨道交通盾构隧道结构病害分级及检测技术规程》、《 省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工程资料管理规范》、《 省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制作与安装技术规范》7 个地方标准的编制。

 在沪地铁参建各设计、施工单位在“十三五”期间共申

 1

  报与沪地铁建设相关专利 74 项,其中已取得发明专利授权 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49 项,正在审理过程中 24 项(发明专利 6 项、实用新型专利 18 项)

 (五)存在问题 纵观五年来沪轨道交通集团公司的科技创新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比照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轨道交通目标、适应新时代智慧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要求,全集团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

 一是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集团公司对科技创新工作推进的全面领导机制尚未全面建立,未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集团各部门(中心)、各子公司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缺乏认识,参与度不高,没有形成企业科技创新决策、投资、开发、成果转化和受益的良性循环。

 二是科技创新资金保障不足。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尚未制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与保障制度,没有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资本的多渠道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体系。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集团各部门(中心)、各子公司科技创新中人员投入不足,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受限于自身力量成果不突出,且不能积极吸引外部单位科研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公司科技开发中。

 二、发展要求 (一)总体思路

 1

  深入实施交通强国战略,全面遵循国家、 省、沪市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交通科技创新与交通发展规划,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围绕 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省份和交通运输行业“四个交通”发展目标,聚焦交通运输“提质、增效、升级、改革”发展需求,以完善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为主线,以“十四五”期间新线建设项目为依托,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创新能力建设、重大科技研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沪轨道交通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在“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5G 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作为“新基建”重点建设领域之一的轨道交通,需加快与新一代智能技术的融合,城轨行业向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发展,建设智慧城轨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十四五”期间,沪轨道集团公司将紧紧围绕新时代新要求新使命,面向实际需求,通过科技创新,稳步推进沪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和运营服务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

 1

  智能化建设,逐步构建智慧城轨网络体系、技术装备体系、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实现沪轨道交通的高质量发展。

 2. 智慧地铁发展思路 智慧地铁的核心是通过借助新一代的思想、理念和技术,在充分信息获取的数据驱动下,重构地铁系统中人、设施设备和管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综合运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借助新一代的物联、通信、能源、材料等创新性技术,以定制响应乘客、企业和政府等多元主体的需求为目的,在对地铁全过程、全系统、全要素进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具有自主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地铁服务系统。实现从“人适应地铁”到“地铁适应人”,“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被动服务”向“智能服务”的转变。

 智慧地铁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技术的发展、积累与量变,

 1

  并具有典型的继承性和分阶段的特性,是一个不断融合提升的发展过程,这种演变过程从本质上表现为地铁系统感知主体、诊断主体、决策主体、管控主体及协同方式的变化。依据这种变化,可将智慧地铁的发展划分为 5 个阶段。

 (1)无智慧化(L0):对于地铁各要素状态的感知和诊断完全依靠人来进行,包括客流、列车、设施设备、环境等状态,根据感知和诊断的状态结果由人进行决策,并实施相应的管控措施。

 (2)初级智慧化(L1):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感知主体和诊断主体发生了变化,部分功能已经开始由系统实现,但智能化程度较低,仍以人工为主,特别是在决策和管控方面仍然需要依靠人来进行。

 现阶段沪地铁主要处于初级智慧化阶段。

 (3)中级智慧化(L2):新技术的深入已经开始在感知和诊断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人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同时,系

 1

  统和设备也已经具备部分决策和管控的功能,可以辅助人来完成部分决策和管控功能。

 (4)高级智慧化(L3):地铁系统感知主体和诊断主体基本由系统完成,大部分的决策和管控也由系统自动完成,人在决策和管控中处于辅助作用,协同方式已经实现了人适应地铁系统到地铁系统适应人的转变。

 (5)完全智慧化 (L4):完全智慧阶段是一种更高级阶段的形态,对地铁系统的感知、诊断、决策和管控完全依靠相应系统自主完成,不需要人的干预,人仅仅作为监管者和被服务者。

 沪地铁科技创新,将按照急用先行,由点逐面的发展路线,建立长效可行的实施机制,分层分步实施,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完善智能化新模式,推动沪地铁智慧建设发展稳步前进。

 3. 智慧地铁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

 (0 2020 年- -5 2025 年)

 到 2025 年,完成智慧地铁基础支撑平台搭建,以及沪地铁重点功能场景的智慧化建设;到 2025 年,实现沪地铁由目前初级智慧化(L1)到中级智慧化(L2)的转变。在新建线路或改造线路完成不少于 1 条线路的中级智慧化的完整示范应用。

 1

  乘客服务方面,基本形成乘客智能化自助出行服务体系和基于乘客信用体系智慧安检新模式; 运行管理方面,基本形成网络化行车调度体系与设备监视体系以及基...

篇六:对单位十四五科技规划的建议

于“十四五〞规划的几点建议

 “十四五〞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对正确分析新中国建立 70 周年、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决心,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形势下把握好区域经济社会开展的战略导向,具有新时代、新起点里程碑意义。

  【一】

 “十四五〞规划要充分表达时代特点

  集装箱堆放整齐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区

  从规划的属性上分析,“十四五〞规划属于宏观性、全局性、综合性、引领性中期规划。从规划的战略定位上看,必须要有坚决正确的开展导向,表达生产力开展的时代特色,统一人民群众意志的开展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展蓝图,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牢固确立“五要〞的战略定位。

 第一,要有鲜明的指导思想。“十四五〞规划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开展的纲要和行动指南。编制规划的前提就是要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规划编制的总依据和主线,贯穿在规划的全过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深化对当前经济社会开展形势的认识,用“五大〞理念研判当前开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确立未来开展目标、任务和路径。只有指导思想明确,才能充分释放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红利,自觉把区域经济社会开展融入国家大战略。

  第二,要充分表达时代特色。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在于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开展特点的正确把握。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开展的时代特色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十二强〞充分表达了高质量开展,包含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力。这是我们编制“十四五〞规划中产业开展的总要求。用这一时代特点,形成明确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开展诉求导向,推进区域经济彰显出“强〞的新特点。

  第三,要突出解决开展的主要矛盾。规划制定的重要前提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要解决的根本矛盾。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

 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开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根本矛盾在区域表现形式是千差万别的。破解这一矛盾就是要在“十四五〞规划中,正确把握省情、市情和县情,最大限度的找准不平衡的公约数,最大限度的拉长开展不充分的区域短板,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具体诉求。

  第四,要充分表达融入经济全球化。规划战略高度的本质,是用国际化视野审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开展的总体趋势,培植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的新优势。面对逆全球化加剧的国际环境,党的十九大已经做出全面扩大开放的总体部署,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要把视野和开展的着力点放在营造国际化开展环境,构建承载国际贸易投资大载体、培育壮大世界领军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做强中高端产业链、价值链和国际竞争力,用区域开展新优势自觉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

 第五,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目标是意志、决心和开展路径的综合表达。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已经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个〞时间节点,这是各级政府编制“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刚性依据。围绕这个刚性目标,建立区域性经济社会开展目标体系,

 细分阶段性经济增长、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教育等综合指标,提出综合考量和阶段性量化措施,务求规划目标成为高质量开展的推进器。

 【二】

 “十四五〞规划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开展的根本原那么

 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根本原那么就是把党的“五大〞开展理念、“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总体布局落实在区域经济社会开展上,从战略上厘清开展思路,从战术上确定好开展定位。从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区域经济社会开展趋势研判,编制“十四五〞规划要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原那么,防止顶层设计滞后和决策失误。

  第一,坚持高质量开展。开展是永恒的主题,而高质量开展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路径。要重点突出“强〞,切实做好“转〞,牢牢把握“稳〞,把经济开展的根本面始终保持在稳中向好上。把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作为“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高质量开展的破题之策。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长效开展体制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优化社会综合治理结构,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综合施策,系统性构建高质量开展的新格局。

 第二,坚持开放开展。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鼓励竞争中的国际贸易摩擦将成为新常态,不确定性国际环境对区域经济开展带来的风险也将成为新常态。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应本着稳步扩大开放、增强风险挑战实力的思路,全面提升区域扩大开放水平。把自觉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做强各级各类开发区、产业集中区、自由贸易区和城市群、都市圈等开放开展的载体平台作为战略平台,全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把抢占国际中高端产业链分工作为战略推手,促进重点产业和企业国际化开展,推进区域经济成为国家开放开展的新动力。

  第三,坚持创新开展。经济开展的动力源在创新,要把创新开展作为“十四五〞期间经济开展的战略支点。下大力盘活区域内聚集的科技、教育、人才、国防科技等创新要素,推进存量资源向现实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转变,形成区域性创新开展新引擎。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在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城乡要素互动、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市场化资源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支持培育黑科技企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和大力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等方面实施重点支持,推进区域性特色产业链、价值链、竞争链加快形成,全面培育壮大区域经济创新开展新活力。

 第四,坚持协调开展。协调开展、包容性增长,是我国经济社会开展的大趋势,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协调开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

 地方和区域就是坚持“多规合一〞。作为经济社会开展纲要的“十四五〞规划,处在“多规合一〞之首的重要位置,要统筹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战略等规划的核心要义,在生产力布局、重大工程建设、防控金融风险、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民生事业等方面,秉承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城乡融合的新开展思路,全面构建健康可持续开展的新格局。

 【三】

 规划编制的亮点在推陈出新,重点是依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中后期、市场化深度改革期、新技术突破期、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期、人口老龄化转折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推进期和经济全球化分化期等“八期〞时代特征判断,依据资源禀赋和开展根底,科学确定重点产业、重点任务,使规划成为高质量开展的宏伟蓝图。因此,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应重点在五大方面有新突破、新作为。

  第一,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上有新突破,加快形成对区域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十二强〞的要求,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开展根底,分别提出战略性支柱产业、高成长性新兴产业、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支撑就业创业的传统产业等新旧动能转换的开

 展方向。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支撑引领区域经济开展的特色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竞争链和供给链,加快形成区域经济新优势。依托区域产业微观根底,提出资源整合、集约开展、建设世界 500 强、中国 500 强和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及大力开展新兴业态的任务清单。围绕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在粮食平安、食品平安、供给平安等方面,完善农产品质量平安追溯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布局。分别在农业、工业和现代效劳业领域形成品牌经济、规模经济、特色经济、质量经济的新方阵。

  第二,在城市化上有新突破,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开展载体。城市是聚集生产要素的最大载体,是居民享受宜居、教育、医疗等公共效劳的理想选择。从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到达 59.58%的阶段性特征分析,按照国际城市化率在 70%的规律判断,城市化还有 10 个左右百分点增长空间。在“十四五〞期间,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新的开展增长极进行规划建设。按照我国已经形成的一线城市、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特色村镇、中心社区、美丽乡村等城乡一体化开展模式,加快推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进一步放宽城市准入门槛,提高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户籍率。放活城市要素向农村流动限制,支持城市人口、资金、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向农村自由流动,为解决农村开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增强新动能。

 第三,在改革开放上有新突破,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全球化融合。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14 个坚持〞的原那么,科学提出区域深化改革开放的顶层方案。围绕党的十九大指出的“十八个〞重点、难点问题,在“放管服〞、市场化资源配置、大力开展民营经济等方面做强产业生态圈,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规那么相对接上创新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国新范例。依托我国由“制造大国〞进入“消费大国〞,进口需求激增的历史性拐点,分别在高质量进出口、高效能投资贸易、有效推进优势产业、企业走出去和扩大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拿出对策措施。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新优势,在主动融入、主动对接、主动推进跨国产能合作、技术合作、投资贸易合作和跨国产业联盟等方面有新作为。依托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保税加工区和顶峰论坛等开放平台,大力提升开放性经济新活力。依托“互联网+〞,在大纵深建立国际化投资贸易新通道上提出新思路。围绕国际贸易摩擦常态化新变局,前瞻性提出应对新举措、新策略,促进开放型经济健康持续开展。

  第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有新突破,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奉献。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刚性指标,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要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开展理念,找准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经济开展的平衡点。重点在节能减排、

 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综合治理、蓝天保卫、自然灾害防控、构建防护林带、稳定提升森林、绿地面积等方面制定负面清单和具体对策。依据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提出区域性高耗能、污染型企业退出机制。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建立水源地保护,土地、林地面源污染治理,农村厕所治理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措施。依托建设国家中央公园、森林公园、城市绿地等生态环境工程支持政策,在提升城镇、乡村品位和宜居环境上促进品质化开展。

  第五,在社会事业上有新突破,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开展福祉。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文化、体育、旅游、健康养老、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和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等方面提出指标体系。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在优化调整大学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建立相对完善的政策措施。聚焦人口老龄化、生育水平下降两大难点,建立具有区域和少数民族特色的健康养老、医疗保险、远程医疗、社区养老、生育补助等保障制度。紧密结合“健康中国〞,在体育运动、疾病预防、膳食营养、居民常态化体检等领域,安排一批普惠性公益工程,把以人为本落实在具体政策措施和工程建设上。围绕优化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在预防社会不稳定因素、

 消费者权益保护、防控金融风险、稳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措施,从规划的引领上,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推荐访问:对单位十四五科技规划的建议 单位 规划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