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与学校课程专题教育10篇

时间:2022-12-05 16:0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地方与学校课程专题教育10篇地方与学校课程专题教育 基础教育参考·2019/23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是一所民办初级中学,自2013年建校以来,积极打造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方与学校课程专题教育10篇,供大家参考。

地方与学校课程专题教育10篇

篇一:地方与学校课程专题教育

教育参考·2019/23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是一所民办初级中学,自 2013 年建校以来,积极打造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共开设了科学、艺术、语言与文学、数学、技术运用、体育与健康、人文与社会、综合活动八大类选修课程。2016 年,学校获评“江苏省初中课程建设特色学校”。2017 年,学校“基于初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成果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自 2016 年起,学校以宿迁市优秀的项羽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收集整理有关项羽的文学作品、戏剧影视作品等素材,积极开发“项羽文化寻踪”校本课程。学校希望借助“项羽文化寻踪”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项羽文化的知识,理解项羽文化的内涵,感受项羽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项羽文化的智慧,掌握研究传统文化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一、指向核心素养,设置课程目标2014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念。2016 年 9 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而校本课程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所以课程目标的设置必须精准地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因此,学校首先确定了“项羽文化寻踪”校本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传承项羽文化,弘扬宿迁优秀地方文化。在此基础上,设置了具体的课程目标:一是了解项羽文化的基本知识和表现形式,能将项羽文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 以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项羽文化寻踪”校本课程为例殷 刘恒全 严思源作者简介 院 刘恒全 袁 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教师 袁E-mail院sqliuhengquan@163.com渊 江苏宿迁 袁223800冤严思源 袁 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讲师 袁E-mail院siyuan660@163.com渊 江苏宿迁 袁223800冤基金项目 院 江苏省宿迁市教育科学 野 十三五 冶 规划 2016 年度课题 野耶 项羽文化 爷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冶渊 课题编号 院SQ2016GHLX141冤[摘 要]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立足当地优秀的项羽文化资源 袁 开发了 野 项羽文化寻踪 冶 校本课程 遥 该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 袁 以有关项羽的文学作品 尧 戏剧影视作品和历史遗迹等为课程内容 袁 包括 野叶 史记 窑 项羽本纪 曳 品读 冶 等七大学习专题 遥 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 叶 项羽文化读本 曳叶 项羽文化课时教案 曳 并实施了科学的校本课程教学和评价 袁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袁 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袁 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发与实施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类校本课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遥[关键词]项羽文化 曰 校本课程 曰 核心素养区域探索与均衡发展21

 基础教育参考·2019/23化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二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成项羽文化的基本概念,了解项羽文化产生并发展的过程;三是经历项羽文化的探究过程,初步掌握研究传统文化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四是感受项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提高对项羽文化的兴趣,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增进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二、依托项羽文化资源,确定课程内容基于充分体现项羽文化特点、精确指向核心素养提升、充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选择标准,学校对项羽文化资源进行了梳理和整合,确定了有关项羽文化的文学作品、戏剧影视作品和历史遗迹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有关项羽的文学作品以《史记·项羽本纪》为源头,还包括有关项羽的成语、楹联、古诗词、民间传说等文学样式。渊1冤叶 史记 窑 项羽本纪 曳《史记·项羽本纪》详细地记载了项羽光荣而又悲壮的一生,无论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性格刻画、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叙述,还是壮阔而细致的场面描写,都堪称中国史传文学的典范。但由于《史记·项羽本纪》是文言文,且篇幅较长,初中生阅读起来稍有困难,所以学校从中节选了“少年言志、吴中起兵、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等经典片段作为课程内容。渊2冤 成语在长久的流传过程中,很多有关项羽的故事逐渐被人们凝练浓缩成一个个通俗易懂的成语。学校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成语作为课程内容,如表现项羽英雄气概的成语—— — 万人之敌、取而代之、力能扛鼎、破釜沉舟、拔山盖世等;批评项羽所犯错误及性格弱点的成语—— — 不足与谋、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妒贤嫉能等;表现项羽悲剧结局的成语—— —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江东父老、自刎乌江等。渊3冤 楹联楹联,亦称对联,讲究平仄协调、对仗工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各地的项王庙和项羽祠堂里保留着很多以项羽故事为题材的楹联,这些楹联构思精巧、语言凝练、内涵深刻,是学生学用语言文字的典范。渊4冤 古诗词豪迈而悲壮的人生经历、矛盾交织的性格特点,使项羽成为了诗词歌赋经常吟咏的对象。据不完全统计,历朝历代仅咏项羽的古诗就超过了150 首。最具代表性的有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等。这些古诗词,有对项羽史实的客观叙述,有对项羽兵败自刎的悲剧结局的理性思考,也有借项羽事件抒发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朝政的指点。这些古诗词语言精炼、意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习这些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感染熏陶,提高审美情趣,提升核心素养。渊5冤 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史记·项羽本纪》已经完成了对项羽故事的定型,而这些项羽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劳动人民加以改编和再创造,形成了许多项羽民间传说。比如,项羽与浦口的历史传说(已被列入江苏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羽传说(已被列入江苏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垓下民间传说(已被列入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通过学习这些关于项羽的民间传说,学生能区域探索与均衡发展22

 基础教育参考·2019/23更具体地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作能力,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项羽故事在后世传播的过程中,被后人广泛地应用到各种戏剧中。在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种中,几乎都有项羽的身影,其中广为流传、影响较大、最为经典的当属京剧《霸王别姬》。而后,项羽故事也被引入电视剧和电影的创作中。国内拍摄了许多以项羽故事为题材的影视剧,如《楚河汉界》《西楚霸王》《楚汉骄雄》《鸿门宴》《秦时明月》等。这些优秀的戏剧影视作品使项羽的形象更加立体,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凸显。教师可以从中选择经典片段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项羽,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阔文化视野,提高艺术品位,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项羽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非常多的与项羽有关的历史遗迹。比如,浙江湖州的“项王城” “项王庙”,河北巨鹿的“巨鹿之战遗址”,江苏徐州的“戏马台”,陕西临潼的“鸿门宴遗址”,安徽灵璧的“垓下古战场遗址”,安徽和县乌江镇为纪念项羽而建的“项王祠”,山东东平县埋葬项羽头颅的“霸王墓”等。而宿迁市则拥有得天独厚的“项羽遗迹”—— — 项王故里。学校组织学生对项王故里等历史遗迹进行实地探访,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项羽,深化对项羽形象的认识,升华对项羽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学生也能从中领略家乡历史遗迹的风采,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三、构建课程体系,开展课程教学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从理论构想走向实践探索的过程。学校依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构建了具体的课程体系,编写了相应的教案并开展了课程教学。“项羽文化寻踪”校本课程共有七个学习专题,具体内容及课时安排如表 1 所示。在此,以有关“项羽成语”的教学活动为例进行说明。教学目标是了解有关项羽成语的意思,熟悉相关典故,提高正确熟练地运用相关成语的能力。教学过程如下。渊1冤 导入新课课前,教师说:

 “项羽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成语典故,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有关项羽的成语。但是我们今天的学习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呢?请同学们看屏幕,进行成语缺字填空。”教师在屏幕上呈现如下成语:

 (成)竹在胸、 (语)重心长、地(大)物博、火(冒)三丈和化(险)为夷。渊2冤野 项羽成语 冶 大冒险第一关:比比看。各组选派代表用幻灯片文件汇报本组搜集到的有关项羽的成语。第二关:分分类。教师将各组搜集到的成语汇总,然后引导各组对这些成语进行分类(提示:表 1 “项羽文化寻踪”校本课程学习专题及课时安排专题模块 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史家之绝唱 院叶 史记 窑 项羽本纪 曳 品读项羽解谜 曰叶 史记 曳 主要内容简介 曰叶 史记 窑 项羽本纪 曳 经典故事品读4 课时浓缩的精华 院野 项羽成语 冶 大冒险有关项羽成语的含义 尧 典故的学习 曰 相关成语的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1 课时对仗的艺术 院野 项羽楹联 冶 鉴赏楹联知识学习 曰 凭吊项羽的楹联鉴赏与撰写实践2 课时文化的盛宴 院 咏项羽古诗欣赏咏史怀古诗简介 曰 咏项羽的古诗欣赏4 课时百姓的智慧 院野 项羽民间传说 冶 我来讲了解并生动讲述项羽民间传说 1 课时历史的影像 院 以项羽为题材的戏剧 尧影视剧鉴赏京剧基础知识普及 曰 京剧 叶 霸王别姬 曳渊 选段 冤 鉴赏 曰 以项羽为主要人物的影视剧片段鉴赏 曰 项羽故事情景剧表演 尧 微电影创作4 课时霸王的足迹 院 探访项王故里实地探访项王故里 袁 游记写作 曰 小导游 尧 志愿者体验4 课时区域探索与均衡发展23

 基础教育参考·2019/23可以按照项羽活动的时间顺序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感情色彩进行分类,还可以按照项羽的性格特征进行分类)。第三关:对对碰。教师用课件呈现成语的意思,让各组依次限时说出相应的成语。如果小组在限定的时间内未回答出来,则由下一组回答,以此类推。第四关:来找茬。教师用课件呈现有错别字的成语,让各组依次限时找出错别字并改正。第五关:大挑战—— — 我演你猜。各组依次选派两名成员,其中一名成员随机抽取“我演你猜”成语卡,然后在规定时间内用肢体语言表演成语,另一名成员则根据其表演来猜测这个成语。第六关:记得牢。即背诵校本教材《项羽文化读本》中的“成语千字文·项羽”。渊3冤野 项羽成语 冶 我会用一是成语误用辨析。教师用课件呈现使用“项羽成语”的句子,让各组找出其中误用成语的句子并进行辨析。二是成语写话。给各组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用有关项羽的成语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然后组内交流点评,并推荐一篇在全班交流点评。渊4冤 课后活动教师先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项羽成语”记在自己的学习积累本上,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练笔活动—— — 以“我最喜欢的项羽成语”为题写一篇作文。四、制定综合评价表,实施课程评价“项羽文化寻踪”校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原则,以校本课程特点为依据,摒弃传统的试卷检测,以综合评价表为主要呈现方式,具体见表 2。在课程实施的一个周期(一般是一个学期)结束后,教师将印制好的学生学业评价表发放到各个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同伴、任课教师和家长)的手中,邀请各评价主体依据学生具体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根据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给出综合评价,并把评价表反馈给学生。五、实践反思学校自 2016 年 9 月实施“项羽文化寻踪”校本课程以来,至今已有三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学校努力进行研究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引导学生积累了项羽文化领域的丰富知识和成果,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项羽文化、家乡文化的魅力,更促进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但是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高、课程实施有待深入推进、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仍需完善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参考文献 渊 编者略 冤渊 责任编辑 张慧籽 冤表 2 “项羽文化寻踪”校本课程综合评价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学生自评 同伴互评 教师评价 家长评价参与态度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乐于交流富有毅力认知技能增长学识勤于动手主动思考学会合作情感体验热爱家乡崇尚科学乐观自信兴趣盎然成果展示课堂演示练笔写作实地体验综合评定渊 填表说明 院 每一项空格中可填优秀 尧 良好 尧 合格三个等级 冤区域探索与均衡发展24

篇二:地方与学校课程专题教育

学校课程教学案例 《书写姿势》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反复训练正确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的习惯。

 2、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了解写字时必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并能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自己自觉做到,还能督促旁人做到,逐渐形成习惯。

 3、使学生了解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是写好字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大事,也是学生今后学业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

 教学重点、难点:同目标 2、3

 教学准备:书写姿势课件

 教学过程:

 一、畅谈梦想、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现在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你们听东风伴着歌唱来了, 你们看,春天伴着舞跳来了. 又是一年之中最蓬勃的季节, 又是一年之中最有生机的季节! 在这蓬勃的季节里就让心儿插上理想的羽翼 , 自由飞翔在春的天空里; 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谈谈你们彩虹般绚丽的理想行吗?你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生:我想做飞行员

 生:我想做一名舞蹈家

 „„

 师:一群怀有梦想的孩子,你们知道它最基本的条件是什吗么?

 生表示遗惑

 二、探讨广告背后的秘密,拨动拥有好身姿意识

 师: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广告(播放有关背背佳的广告),

 师: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

 生:如果平时不注意就会造成近视、驼背„„

 生:身体的姿势最重要

 师:什么才是正确的书写姿势呢?

 三、小组讨论明确正确的写字姿势

 1、互说互评互示范

 2、看图说话,明确正确的写字姿势的要求

 3、到讲台上演示正确书写姿势

 四、浏览自己平时照片,自查自纠

 师:请大家看老师平时收集到的照片你有什么话要说?

 (1)

  仔细看图,讨论要点。

 A、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写字的姿势是怎样的。

 B、以小组为单位谈一谈该怎样做?

 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习讲解要点:

 ①写字时坐姿要端正,两臂平放桌上,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为 30—35厘米(大约一尺)。

 ②胸部与桌子的距离为 6—8 厘米(大约一拳的距离)。

 ③写字时眼离书本一尺远,头摆正,肩放平

 ④两腿并排脚放平

 (2)练习要点(重点练习第 2、3 要点)。

 ①老师按要求在讲台上做规范的写字姿势,边做边讲解要点,引导学生理解“胸部与桌子的距离,眼睛与书本的距离”的实际概念与操作要求。

 ②请一个小朋友到讲台前,按要点尝试着摆好姿势。

 ③引导学生注意对照要求仔细观察,发现问题予以纠正。

 ④全班同学学习,摆放好正确的写字姿势,教师巡查,逐一点拨纠正。

 五、练习提升、巩固本课要点

 ①说说写字资势的的要点。

 ②同座位或小组反复练习,互相提示,互相帮助;教师给练习认真、姿势正确的同学的作业本上打上正确坐姿小标兵。

 六、特长拓展、总结

 1、出示《写字姿势歌》,组织学生读读背背。

 写字时,要做到:

 右手握笔背挺直,

 手离笔端约一寸

 胸离桌子约一拳。

 眼离书本约一尺。

 三个“一”要做到,

 头摆正,肩放平,

 两腿并排脚放平,

 字写工整视力好,

 看谁姿势最正确。

 师:大家今天学到的真不少。那么你能用什么方法把“现在好姿势,明天好身姿”的心声传到其他同学的心中呢?

 2、学生各抒己见后,自由结合,围绕主题,发挥特长。或唱歌、或编快板或设计广告、标语„„

  3、全班进行交流

 七、祝福结课

 师:时间过的真快,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孩子们,你们记着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写作业时都要时刻坚持我们的三个“一”一个“并排”,两个“平” 带给我无数惊喜和快乐的孩子们祝你们永远向着太阳, 向着光芒, 向着胜利,健康快乐地成长!

  八、教后反思

 这一课有两个教学重点,第一个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持之以恒,贵在坚持;第二个则是通过学生对正确书写姿势的寻找,掌握好方法,举一反三。

  这一节课我以开门见山式的方式来导入课(如下畅谈梦想引入姿势,认识它的危害学习“写字姿势歌”),让学生能以较轻松的形式来接受新的知识:

 《写字姿势歌》

 写字时,要做到:

 右手握笔背挺直,

 手离笔端约一寸

 胸离桌子约一拳。

 眼离书本约一尺。

 三个“一”要做到,

 头摆正,肩放平,

 两腿并排脚放平,

 字写工整视力好,

 看谁姿势最正确

  这节课重心的寻找我直接让学生用身体来当作示范的例子,以直接体验来感受正确德书写姿势,引导学生在感受中学习,让学生更乐于学习新的知识,把学习变为快乐的形式。在这一课中我还经常用正确与错误字的书写姿势对比的方法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

 中、低年级是小学生写字的起步阶段,从入学开始就要下功夫,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如果在起步时要求不严格,以后纠正起来要花费更大的力气。以下是我在执教后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重视写字的姿势和执笔方法的指导。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是一个学生识字时起码的要求。我从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让他们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要重视学生坐姿、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的指导。

  要写好汉字,首先要让学生的坐姿进行指导。其次要对每个字的笔顺规则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知道按照笔顺写字,不仅方便顺手,容易把字写好,还能加快写字的速度。

篇三:地方与学校课程专题教育

区沙井镇五个墩小学

 地方与学校课程建设实施工作总结

 随着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我们

 在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

 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贯彻落实省、市

 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努力实践,

 不断总结和反思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

 的经验和教训,收到一定的实效。现将本校的校本课程的开

 发与实施情况及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首先在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实施方面:

 (一)工作思路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转变教育

 观念为前提,以落实校本课程设置为基础,以加强教育科研

 为后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结合我校实际,确定

 校本课程的内容,制定计划,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

 领导,精心组织,保证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

 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

 (二)主要工作

 1.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文件,提高认识

 我校根据上级关于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要求,首先组

 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通过学习,认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依据;明确

 校本课程的涵义及其应具有的特点;知晓校本课程开发与管

 理的基本理念及意义。进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校本课

 程的开发与实施奠定基础。

 2.精心准备,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在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的基础上,我校认真研究,转变观

 念,挑选精英、骨干人员,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成立

 了以姜校长为组长,以刘校长、冯主任为副组长的研发小组。

 3.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确立校本课程的内容,并制

 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通过对本

 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我校的课程

 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以学校为基

 地(本位)。于是,我校适时结合实际,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的人员认真研究,制定学校校本课程计划。

 我们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近几年来学校的各种设施

 建设日渐改进,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各类教师人才俱全。从

 学生角度看,有特长的学生不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生

 的家庭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于是我们校

 本课程开发小组经过认真考察,精心研究,最后确定本校校

 本课程的内容为艺体类的课程有:葫芦丝、巴乌、剪纸、乒

 乓球、速滑,学生德育、安全方面有:学生安全常识、团结

 友爱教育学生对这些校本课程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

 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学校中又有相关的

 教师能承担起这些课程的实施。

 在确定好校本课程的内容后,我们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的

 人员又对其具体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制

 定了《校本课程计划》,并指导部署确定相关人员进行校本

 课程开发与实施。

 4.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具体过程

 (1)组织教师结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学生实际,开发适合

 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在确定校本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就确

 定了承担该课程的教师。一、三下午第六节课。一二年组主

 要内容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三-五年主要对学生

 安全教育。全部由班主任负责。周五下午第六节课进行。结

 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选取必要的、有参

 考价值的知识理论,编制成对学生、教师可用的教学资料。

 另外,在教程开发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

 点,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

 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爱看、乐学。

 (2)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调控指导。

 校本课程作为课改的新生事物,又是学校自行选择和开

 发的课程,刚一实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学

 生、家长会提出一些疑议,甚至遭到反对;或者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安排不合理,影响实效等等,这时学校有必要给予

 指导、帮助。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

 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校本课程对学生来说,可以学到自己

 感兴趣的课程。我校选择校本课程无论是剪纸、葫芦丝、巴

 乌,还是乒乓球、速滑,都能唤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幽默的语言,精心的设计,学生的积极

 主动参与,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程设置中,起到补充作用,从而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效

 性。

 (4)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教法灵活多变,使学

 生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拘泥于以往的“课堂、

 教师与教科书”,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讲,

 动手练,再讲,亲身体验,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培养

 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探

 索,使学生学有所长,更多的特长生不断出现。

 (5)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校本课程实施到一阶段时,学校适时组织一些活动。

 比如,举办学生剪纸作品展,艺术节上展示学生的巴乌、葫

 芦丝演奏,多次参加市区组织的速滑比赛,极大的引起了同

 学们的兴趣、热情,同学们积极参加,尽显自身风采,使同

 学们的葫芦丝的演奏水平显著提高,把校本课程向前推进了

 一大步,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实施。

 回顾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

 哀叹。

 (三)我们存在的问题及打算

 我们在不断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具体体现在:

 1.现已开设的校本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的学生,有

 的学生有更新的需求。

 2.个别同学思想陈旧、保守,对开设的校本课程毫无兴

 趣。

 3.有的同学只适应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有待于进一步

 转变。

 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准备在下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加以解决:

 1.根据学生的需求、爱好,扩大校本课程的门类,以便

 更好的满足学生。

 2.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

 的参与意识。

 3.尽量加强课程间的联系,更好的弥补国家课程、地方

 课程的不足,增强实效,帮助学生改变思想认识。

 4.采取更为灵活的教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

 生的能力。

 二、地方课程的实施方面:

 (一)严格按照新课程计划开设课节,不占用及挪用地

 方课程的时间,保证开足课时。

 (二)加强对地方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尽心尽力

 搞好地方课程的教育工作,及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

 行检查督促,保证地方课程的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三)科学地构建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

 价体系。

 (四)建立地方课程开发工作制度。使课程开发工作逐

 步走向正轨,做出成效。

 (五)在实施地方课程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吸

 取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不断开拓、更新。任课教师也要及时

 进行反思,改进教学中的失误,充实开发地方课程的内容。

 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组织学生

 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较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

 续加强这方面活动的开展。

 总之,在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面,我校

 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但我们将充满信

 心,不断努力,让我校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更具生机与活

 力,让我们的校园百花齐放。

篇四:地方与学校课程专题教育

区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案例、 论文评选活动通知

 各小学 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京教基[2005]26 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促进我区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的深入开展 提高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质量经教委研究决定开展基础教育优秀地方课程设计征集工作选题范围包括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论文、案例及视频课例。请各校认真组织将推选出的一篇优秀作品可在选题范围内任选一个专题及附表中的一览表于 12月 25 日前交到小教科。教委将择优推荐到北京市教委参加市里的评选活动。

 有关评比要求及办法详见附件 《北京市基础教育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设计征集评选工作方案》 。各校上交的作品应符合市评价方案中的要求。

  小教科 2006 年 11 月 24 日

 附件

 北京市基础教育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设计征集评选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2005 至 2006 学年度 我市首次成功举办了基础教育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论文、案例、视频课例征集评选活动。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基础教育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正确深入地理解课程理念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市课程教材改革领导小组决定于 2006 至 2007 学年度继续举办北京市基础教育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案例、论文、视频课例征集评选活动。

 二、评选目的 (一)总结、交流和推广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以提高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的质量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进行认真地反思和理论提升使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

 三、工作机构

 本次活动设领导小组成员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教处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领导担任活动秘书处设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课程室。

 四、评选办法

  本次评选活动采用市、区(县)两级进行的形式即在区县评选

 的基础上择优推荐市级集中评选。

 五、选题范围 (一)论文、案例

 结合地方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联系实际阐述

  1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认识

  2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

  3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如何体现地区和学校的特色的

  4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5校本课程与学生的成长发展

  6校本课程与校长的引领作用

  7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

  8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包括课程规划等)的思考

  9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实施的思考

  10对校本课程与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11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二)视频课例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典型课例。

 六、评比要求 (一)教学论文评选要求 1具有真实性、突出实效性。

 2文体可以含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经验总结等多种形式。

 3正文前须有主题词 3——4 个论文摘要 100——200 字。

 4论文 3000——5000 字为宜。

 (二)案例评选要求

 1案例内容包括 (1)标题。标题应体现一个鲜明的主题。

 (2)情景描述。简要叙述事例或现象发生的背景和经过。案例中的事例必须具备真实性、典型性和问题性。事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3)反思和分析。

 对事例或现象进行解读和分析 得出研究结论。

 2案例 3000 字左右。

 (三)视频课例评选要求 1视频课例编辑、制作成 VCD 或 DVD 光盘。盘面要标识出区县学校名称、课程类别、课题、年级、授课教师和日期。

 2片头片尾项目要齐全。片头课程类别、课题、年级、授课教师。片尾学校名称和日期。

 3视频课例含四个环节的内容每一个环节前要出示相应的字幕做提示。

 第一环节课程开发介绍(6 分钟)。

 第二环节设计思路(6 分钟)。

 第三环节课堂实录(40 分钟)。

 第四环节课后自评(6 分钟)。

 (四)选送材料要求 1封面要求 封面显示编号、题目、作者姓名、区县、单位、有效联系电话等信息。

 2正文要求 正文中不显示作者及区县单位等信息只显示文章题目。

 论文、案例版面规格标题使用宋体小二号字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A4 纸打印页边距上方、下方、右侧各 25 厘米左侧3 厘米左侧装订(订书钉 2 个)。正文第一页右上角加编号(与封面编号一致)。

 3把选送文章题目和视频课例题目各制成一览表(格式见附表一)。

 4上述材料拷贝成电脑光盘 1 张和文本材料一式 3 份同时上交。

 七、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2006.11)前期准备。活动策划制定方案布臵工作。

 第二阶段(2006.12—2007.1)区级征集择优推荐。各区把评选出的优秀论文、 案例 15 份 课例 3 节 于 1 月 15——19 日以区(县)为单位报送(文本材料、电子稿、光盘)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课程室(3101 室)李群老师(联系电话66086032

  邮箱地址liqun@bjaes.cn)。

 第三阶段(2007.2—2007.6)市级集中评选。市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和专家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将部分优秀论文、案例编辑成书在全市范围内加以推广。

 第四阶段(2007.10)总结表彰。向评出的一、二、三等奖获得者颁发证书。

 北京市教委基教处 二 OO 六年十月二十日

 附表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论文、案例、课例一览表

 编号 单位 姓名 题目 文体 论文\案例\课例 联系方式 电话 Email

篇五:地方与学校课程专题教育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根据南安市校本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 我校获得审批通过的校本课程有凤山文化、 手工制作、 安全防护、诗歌欣赏、百科知识等,凤山文化这门地方文化课程是其中一门,下面主要交流我校《关于地方文化校本课程(风山文化)开发的思考与实践》 。

 一、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的认识 1、狭义的校本课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及开发模式的变革,校本课程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普遍关注。然而,从各地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看,往往把 “校本”二字理解得过于狭隘,以课程资源为例,校本课程资源被严格限定于“本校”的资源优势上。实际上,它不仅使校本课程可资利用的资源十分单薄,而且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对立起来。

 2、广义的校本课程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以学校师生发展为主体, “校本”二字主要体现在:学校作为主体对各种资源(包括地方文化)所做出的一种积极选择和开发。地方文化不仅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地方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其先进部分不仅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推动该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而且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承传地方优秀文化,使其连绵不绝、流传不息,不仅是生活在这一地区成员的共同不可推卸之责任,更是这一地区学校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所在。因此,通过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加强学生地方文化认同以及地方文化关怀就成为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

 二、凤山文化校本课程资源情况的分析 1、地理优势 诗山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那秀丽的山水溪流、古朴深邃的理学文化,无不让人叹为观止,这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宝贵财富。为了便于开发与利用,我们将学校课程资源进行认真调查、分析、规划,决定从“凤山文化”入手对社区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

 2、历史积淀 凤山是一幅幅诗意盎然的画图。

 “四面青山为屏,中间绿水为带” ,沃美的一方水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诗山十八景”景景有别,风韵各具,而有着“第一景”之誉的“凤山胜

 2 览” ,更以她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吸引着海内外的无数宾朋。

 凤山有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侍亲至孝的郭圣王,登山坐化于此,护民抗倭,治病救世,造福一方,传扬孝道。

 凤山有一段段古香古色的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景观文化、民俗文化、劝学文化和宗教文化让你扼腕称奇;陪欧公读书,与朱子论理,观进士及第,品词林之景„„林林总总,色彩斑谰,博大精深,遐迩景仰!

 3、人才优势 凤山寺旅游区管委会大多管理人员是本村人,尤其是副主任陈中河先生还兼任本村的老协会会长,他长期负责凤山文化的整理和开发工作,常有研究文章见诸于报刊,并有凤山文化专著出版。而学校教师又于本村教师居多,他们对于地方文化非常熟悉、了解,这对于地方文化课程的开发是相当有利的。

 三、凤山文化校本课程主要内容的确定 1、搭好基本框架

 “凤山文化”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在对凤山社会文化与自然景观认识中,拓宽知识面,同时,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从而自觉地融入到本课程中来;了解,懂得凤山民俗特征和文化历史背景,学会尊重历史遗产,学会珍视民族艺术的价值;通过游览凤山特有景观,感受大自然独特魅力与奇妙造形,引导学生要敢于发现,勇于探索。同时,也能从小在其心灵深处培植正确的审美感;在聆听凤山名人的成才故事过程,积极引导其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爱护自然,热爱生活。

 2、确定基本类型 本课程主要由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景观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经济文化几部分组成。重点介绍凤山的历史、自然、地理、人文、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内容尽量通俗易懂,做到集资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简洁而有效地向学生讲解凤山文化。

 第一节“历史文化”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南安市辖区地图,介绍凤山起源地。运用由大到小,由面到点的教学思路,初略介绍凤山基本情况,让学生对凤山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节“名人文化”采用“引言法” ,向学生指出当今是知识社会,没有文化,就没有生存的空间,表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引出本课程的话题,并主要以讲故事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例,介绍古人成才的艰辛;第三节“景观文化”采用“亲身体验法” ,带领学生游览凤山各景点,让学生亲身感受凤山历史遗留的特有景观,取到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更容易接受;第四节“民俗文化”采用“现场表演法” ,营造一个活跃的课程氛围,

 3 让学生在老师表演的过程中,了解凤山民俗文化;第五节“宗教文化”采用“故事授教法” ,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地向学生介绍凤山神秘的宗教色彩;第六节“经济文化”主要采用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参观考察的方法了解诗山镇的经济发展情况。

 四、凤山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过程 (一)资源的搜集、整理、编辑 1、校本课程资源的搜集:

 (1)鼓励教师搜集;发动家长协助搜集;向社会有关方面搜集。

 (2)充分利用图书、报刊;网上搜索下载;向图书馆、诗山公园、凤山寺旅游区管委会等征集。

 (3)与凤山寺旅游区管委会开设网站 http://www.nafs-tour.com/fhtml/about1.htm,整理出凤山文化的相关资料;与诗山镇侨联合办《诗山乡讯》刊物,收集诗山有关乡土风俗人情等资料。

 (4)把需要收集的校本课程资源形成专题,让高年级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通过学科实践活动形式,搜集相关资料(文字、照片、图片、光盘)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学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会自主、合作、探索学习,从而使这一过程变为校本课程构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校本课程资源的整理:

 通过一个阶段的工作,会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要按照来源进行整理、归类,有些还要进行核实;整理过程中要进行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符合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以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要从教育性、科学性、适应性、情趣性、可读性等方面加以考量。

 3、校本课程(读物)的编辑:

 组织校本课程(读物)编辑小组,进行分工,研究编辑方案,按专题、年段进行编辑,拿出初稿;组织审读小组,对初稿进行审读、修改、然后定稿。

 之后,我们编拟了《凤山文化》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并要求教师以此为依据编写课程纲要。

 (二)教师编写课程纲要 教师层面的校本课程纲要即教师集体开课的课程方案,有详略之分,应该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一般项目,二是具体方案。

 一般项目要简要说明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学习时限、参加对象等;具体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等。

 4 如下面的《凤山文化之历史文化》课程纲要就比较简单明了。

 课程名称:凤山文化之历史文化 开课教师:程琳 学习对象:一年级学生 教学课时:每周 1 课时 课程目标:初略介绍凤山基本情况,让学生对凤山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式:图文结合讲解+实地参观 考核方式:考勤+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考察 课程内容:主要采用看图形式,在看图基础上用较简单的文字,概括介绍“诗山地名的由来” 、 “诗山的景观” 、 “诗山的民俗风情” 、 “诗山的人文风采”等体现凤山历史文化形成过程。

 (三)根据省颁课程计划常态实施

  1、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建立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系统十分重要。我们成立校本课程评审委员会,对校本课程文本进行审议。讨论确定该门类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及时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方法进行探究,对课程内容,教学时间和方法等进行调整,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

 2、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教务处负责任务与意见的上通下达; 对教师校本课程的校本培训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后勤负责场地的安排和相关设备的配置;教研组负责课程的组织工作,包括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活动的检查、反馈和评估等教学工作。

 3、加强管理,确保实施 为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开设落到实处,学校每学期初都召开专题会议,对计划、师资水平、时间安排、上课地点进行分析和合理的安排,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开设健康有序地发展。首先,我们加强了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设计了专门的校本课程备课本,建立了校本课程学生分类花名册,由学校教务处对校本课程上课情况进行监控,做到了期初有计划,其中有考核,期末有评价;其次,学校专门设立校本课程教研组,组织任课教师开展上公开课,专题沙龙等研讨活动,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三,采取外出学习和内部培训相结合的手段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师资水平,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

 4、常态实施,总结经验 (1)

 每学年初, 教师们采取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 通过学校广播站向学生介绍校本课程,

 5 引导学生选择校本课程科目, 然后发给学生 《校本课程选课说明》 , 让学生带回家供家长参阅,帮助学生选定校本课程选修科目。

 (2)统计校本课程各科目选修人数,确定执教教师。如本学期我们根据省颁课程计划,每个班级每周安排 3 节校本课程的教学。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凤山文化校本课程比较有兴趣,我们就安排一节课教学凤山文化校本课程,其他两节课再根据学生需要从“手工制作、安全防护、诗歌欣赏、百科知识”四门课程中选择开设。

 (3)教师按照《课程纲要》开课,学校通过检查教师教案和教学后记、看活动开展、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贯穿校本课程的实施全过程,及时帮助校本课程执教教师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的教学。

 (4)教研组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进行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改进机制的研究,及时改进和完善开发的校本教材,总结经验,同时对校本课程各类成果分类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五、凤山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 1、对学校的评价 在学校层面上,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从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发展师生的主体作用、丰富教学方式、贴近学校实际、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去衡量。

 2、对教师的评价 (1)可量化要素:

 对教师的评价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

 (2)非量化要素:

 对教师的关注可包括:

 在整个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程意识、课程目标、课程大纲、教学策略、资源整合、师生互动、教学民主、反思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3)对教师的评价等级:

 A 等:课程开发符合学校办学思想,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课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联系学生生活,符合学科规律,具有综合性、科学性、趣味性,具有时代感;课程来源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累与提炼,又凝聚了教师的个人创造;课程有详细的课程实施方案,有完整的教学计划、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探究、合作的全过程,并纪录成长经过;课程体现出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量化标准 85 以上,质的描述体现创新、精彩纷呈。

 B 等:课程开发与学校办学思想,与学生发展需求有一定距离,缺乏校内外课程资源整合能力;课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联系学生生活,有科学性、少趣味性,缺独创性;

 6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等欠完整性;缺乏对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关注,缺乏对学生成长经过的记录;量化标准 84-75 之间,质的描述独立开发、缺少创见。

 C 等:课程开发与学校办学思想没有关联,多数内容是网上下载;课程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尚能联系学生生活;缺乏完整的实施方案,无教学目标,仅是一些教案的叠加;无学生成长经过的纪录;量化标准 74-60 之间,质的描述引用为主、缺少自我。

 3、对学生的评价 (1)可量化要素:

 对学生的评价可包括:出勤率,完成学习、探究、合作过程中的质与量,学习笔记,心得体会, “学生成长记录袋”等。

 (2)非量化要素:

 对学生的关注可包括:在整个校本课程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投入、态度转变、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的变化。

 (3)对学生的评价等级:

 优秀:积极参加各项小组活动,出色完成在小组中的分工任务;能与同伴精诚合作,并富有个性和创意;能仔细倾听,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见;很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并能进行分析,提出质疑,并能主动求证; 良好:对老师有一定依赖性。各项活动都能参与,但结果不是很理想;能与同伴合作,并有一定个人见解,但主动性不够;课堂能做好笔记,能较全面了解本课程知识,但缺乏质疑求证意识; 加油: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课堂笔记上有拖欠,基本不参与课堂发言,形成性作业完成不够理想,知识测验成绩不理想。

篇六:地方与学校课程专题教育

教育 普教 2015/11 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地方课程的育入价值 一 一以北京市海淀区地方课程教材为例 文 /宋世 云 闰顺林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 究所 )

 地方课程是连接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纽带与桥梁,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o14年4月,

 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的意见》,就全面深化课改提出了 “五个统筹”,其中,

 在 “统筹备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 科 ;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 人士等力量;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等 方面,地方课程都能发挥其 自身优势与独特功能。因为地 方课程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其在落实 “统 筹”思想、加强学科间相互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提高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具有不可tl :~l , /的 优 势。

 地方课程的地域性有助于系统全面地实现德 育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4月,教育- ~BEP发 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 学德育工作 的意见》,提 出在教育中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心 理健康教育,提升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

 在历史发展 中,海淀区形成了特有 的山水文化 、园林 文化、高教文化 、科技 园区文化 。基于此,区域教研机构 主动建构地方课程,形成了 “海淀地理 ”“海淀历史与文 化”“走近圆明园”“知识产权教育”等地方课程,引导学生 知家乡、爱家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形成以大德育观为视 野的地方课程教材门类。

 例如,“海淀历史与文化”课程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 大文化观为视角,帮助学生了解海淀的历史,增强对海淀文 化的认同;通过开展专题学 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形成 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文化 理解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又如,《走近圆明园》(中 小学各1册 )教材以海淀区独特 的地域资源为依托,以圆明 园为研究对象,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更好地开展社 42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着力点,分别从 山水美学、园林 建筑 、皇家生活、文物收藏、历史发展、遗址保护等不同视 角,多角度聚焦 圆明园,分析圆明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元 素,引发中小学生缅怀历史、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自觉意 识和责任担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走近圆明园” 课程,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环保教育 的最好载体 ,也是 “立德树人’的有效教育形式。因此 ,地 方课程在落实德育目标、丰富德育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具 有显著的优势。

 地方课程的综合性能更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 经验 课程与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 ,是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着 力点之一。地方课程以特定地域内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物 为关注点和研究范围,因此,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征,能直 接与学生生活相关联,引领学生走进社会。

 例如,“海淀历史与文化”课程有主题、有重点地选 择了海淀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典型文化 ,并根据不同的历史 与文化主题,整合多领域综合性知识 ,包括历史、地理、艺 术、科技、国防、教育、经济、社会 等,通过 历史与文化两 条线 索进行组织和呈现,做到历史脉络和文化视角有机结 合,体现社会与经济的联系、自然与人文的交会 ,为学生的 开放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走近圆明园”也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 中有 自然与 生态知识、历史与社会知识、科学探究与实践考察内容:

 具体章节以板块结构展开,整体 内容则涵盖了圆明园这一 皇家园林和综合博物馆这一整体认知对象。就一个单元而 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单学科条理性思维 :从多学科整合 看,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而对于历史和文化互动中 的一些开放性讨论和多维观点的表达 ,则可以发展学生的 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则是依托海淀区浓厚的科技 园区文化特色和得天独厚的知识产权教育资源而开发的,

 BEIJING EDUCAT10N 201 5/1 1 课裎与教学 内容分为四个单元:智力活动与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发明创 造、商标体 现产品信誉、著作权激发作 品创作。从涉及 的 知识领域来看,它既包含了对学生的科技教育,也涵盖了法 治教育,并涉及经济学、伦理学等范畴,其从知识产权这一 独特的文化视角切入 ,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 应用所学,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地方课程的专题性能够丰富学生多样化的学 习方式 由于地方课程是利用地方资源、基于地方特色而开发 建构的,因而其专题性比较强,能穿越学科边界 ,引导学生 从 整体 的角度认识事物。一方面,地方课程强调发展学生 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地方课程强调参与社 区实践和培养社会生活能力,突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 养,并最终落在对社区现实问题的关注、改善与解决上。

 从 这个意义上说 ,与学科课程相比而言,地方课程更有利 于学生在实践中以自主、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等多种方 式学习,构建开放性教与学模式。

 “海淀历史与文化”的教材通过专题式单元内容展:

 Fo 第一部分是 “岁月悠悠话海淀”,总体概括海淀发展史,从 第二单元开始,分专题介绍园林历史与文化 、院校历史与文 化 、科研院所历史与文化、中关村历史与文化 ,最后是 “继往 开来看海淀”,此部分为总结和展望部分。这样的思路,概 括了海淀区历史文化特征的形成过程,反映出海淀区社会经 济发展的进程,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感。“海淀历史与文化”和 “走近圆明园”课程,都强调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性 学习。教材中设置了多种活动方式,形式生动、活泼,具有很 强的互动, t , m,如小组讨论、故事创作、角色扮演、撰写论文、 实地考察、定向越野、问题探究等活动,以及 “想一想”“说 一说”“走一走”“议一议”等活动,还提出了跨学科的思考 题。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和形式,促进了学习方式变革,能够让学生在 “玩中学”“做 中学”,在情境中学习,把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 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地方课程的整合性有助于实现学科融合和学 段衔接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的 意见》中提出了 “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要求在发挥 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 功能 ,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 的教育 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方课程由于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对整合多学科教学内容 具有显著优势,可以克服教育目标割裂、学习内容单调的弊 端,而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同时,地方课程由于没有严 格的开设年级和学期,教材一般 是分学段编辑而成 ,实施 方式也比较 灵活,可以与学科教学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课 程,还可以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因此有助于实现学段衔接。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北京市发布了《北京 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 教学改 进意见的通知》,其中提 出在语文教学中增加古诗词、汉字 书法、楹联等传统文化内容,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系列科 学活动,用10%的课时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等。《海淀 历史与文化》与 《走近圆明园》中都以 “诗文欣赏”的栏目 形式表现了海淀区的美景、风物、园林、文物以及四季景色 变换之美,《走近圆明园》中还介绍了经典的楹联和匾额等 传统文化元素。文理 兼融的地方课程有助于 “学科改进意 见”的实施,体现学科整合,在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 自然的联系方面独具优势。

 地方课程的实践性有助于综合素质评价 “落 地生根" 在有关高考招生的改革措施中,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 校选拔 人才的参考条件,引起了社会 的极 大关注。2014年 12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 价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一文件 的出台,预示着选拔人才只 凭高考分数的时代已渐行渐远,一个更加科学的人才选拔 机制即将到来。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应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A 日E K - . .体现其社 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

 就是对能反映出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 素养、社会实践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予以记录。真实的、基于 学生行为的综合性评价,能够更加客观和科学地评价学生的 综合素质。只有评价观的改变,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有远大理想、志愿精神、合作精神的人才。

 以往仅凭单一的分科性课程,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综合素质的获得必须基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和情境, 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这 方面具有明显的优 势。除学 业水平以外,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 方面的素养 ,在活动中更容易培养和表现出来。“海淀地 理”“海淀历史与文化”“走近圆明园”“知识产权教育”这 样的地方课程,能够给学生以思想启迪,为学生陶冶身心、 融入社会、实践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也为每位学生发展 多维度的综合素质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载体 。固 I编 辑 肖佳 晓 l 43

篇七:地方与学校课程专题教育

 地球上的水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水之源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我们能使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学会节约用水。

 教学重点:

 水资源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水资源教学 (一)教学地球上的水资源。

 1.水对人类有什么作用? 2.什么叫水资源? 3.水资源分布不均。

 4.水不是永远都用不完的,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二)世界水资源现状。

 1.水资源分布不均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

 2.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很多国家都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3.什么叫水循环? (三)中国的水资源危机。

 1.我国水资源只占世界的几分之几? 2.水资源分布不均对我们国家有哪些影响? 3.我国面临缺水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对于我们来说,都要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真正把保护水资源当成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四)不均衡的水资源分布 1.全球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从季节上看,呈现出什么趋势? 2.我国水资源也很不均衡,从时间上来看,程什么趋势?从地区分布来看又程什么趋势的? 3.什么是径流量? (五)解决缺水的措施有哪些?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四、板书设计

 地球上的水资源

 第二章

 当前的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酸雨和北美死湖事件形成的原因,酸雨的危害,工农业的生产对坏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酸雨形成原因,了解北美死湖事件的原因,工农业的生产对坏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水发臭的原因。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二、世界上重大的酸雨烟雾事件。

 1.什么是酸雨? 2.酸雨对人类健康有什么影响? 3.酸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二氧化硫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三、教学北美死湖事件 1.什么叫死湖? 2.死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保护坏境人人有责。

 四、发臭的河水 1.河流对人类生活有什么作用? 2.被称为母亲河的河流有哪些? 3.为什么河水会发臭? 4.污染后的水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五、教学干涸的湖泊 1.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哪个湖? 2.工农业的生产对湖面有哪些影响? 3.死海是怎样形成的? 六、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当前的环境问题

  第三章

 清洁能源 —— 氢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氢气,如何储存氢气和氢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氢能的作用和储存氢气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氢气,如何储存氢气和氢能的作用。

 教学难点:

 氢能源的获得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二、教学 21 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氢气 1.什么是氢气? 2.氢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氢气可以怎样获得? 4.氢气的发现。

 三、教学“如何储存氢气” 1.氢气不容易储存。

 2.氢气的储存方法是什么? 四、教学氢能汽车 1.什么是氢能汽车? 2.什么是氢燃料电池? 五、教学氢能也可以发电 六、课堂总结 七、板书设计 第三章

 清洁能源——氢能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的节能环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节约用水的方法、合理使用电磁炉和合理使用合理使用空调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讲解,让学生逐一掌握生活中的一些必备技能让学生学会节约用水和掌握合理用电磁炉,空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节约用水的方法、合理使用电磁炉和合理使用合理使用空调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二、教学如何节约用水? 1.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场景:在厕所或者厨房,人已经离开了,但是那没有被拧紧的水龙头却一直在滴答滴答地往下滴水。

 这时,你会怎么做呢?会去将水龙头关上吗? 你知道吗?假如-个滴水的水 龙头以每秒钟滴水的速度日夜不停地滴水,每天浪费掉的水能够让你舒舒服服地冲个澡,或者能够灌溉好几平方米的菜地。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 2.怎样做叫做节约用水? 3.了解中国城市的缺水现状。

 三、教学合理使用电池炉 1.选购一款合适的电磁炉。

 2.选用电热转换高的电磁炉。

 3.合理使用各档功率。

 4.加热食物时要讲究方法。

 四、教学“合理使用空调” 1.使用空调是的误区。

 2.怎样使用空调才省电。

 3.空调使用小窍门。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的节能环保 如何节约用水 合理使用电磁炉 合理使用空调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的节能环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少穿羊绒衫的原因,了解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危害和什么是低碳过春节。

 过程与方法: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为依托进行讲解,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养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水杯得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懂得少穿羊绒衫的原因,了解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危害和什么是低碳过春节。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养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水杯得好习惯。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二、教学少穿羊绒衫 1.羊绒衫是怎样制成的? 2.为什么要少穿羊绒衫?。

 3.我为低碳环保献计。

 三、教学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1.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哪些危害? 2.使用一次性筷子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哪些影响? 3.一次性塑料又有哪些危害? 四、教学低碳过春节 1.聚餐少饮酒不浪费。

 2.尽量低碳购物。

 3.低碳出行也舒服。

 4.低碳拜年送祝福。

 5.适量燃放烟花鞭炮。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的节能环保 少穿羊绒衫 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低碳过春节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的节能环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环保出行入住低碳宾馆的重要意义,了解吃了被污染的鱼有哪些危害,知道世界森林日和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争做生活中的环保小卫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生活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懂得环保出行入住低碳宾馆的重要意义,了解吃了被污染的鱼有哪些危害,知道世界森林日和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生活的好习惯。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二、教学入住宾馆要低碳 1.选择低碳宾馆。

 2.自带生活用品。

 3.减少不必要的电力和水资源浪费。

 4.减少床单、浴巾、的更换。

 三、教学识别有污染的鱼 1.吃了被污染的鱼有哪些危害? 2.怎样识别鱼被污染。有肉眼怎样判断? 四、教学世界森林日 1.世界森林又被称作什么? 2.世界森林日是哪个国家提出倡议的? 3.世界森林日是哪一天? 五、教学世界清洁地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世界湿地日、世界粮食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和环保绿色标志。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的节能环保 入住宾馆要低碳 识别有污染的鱼 世界森林日 世界清洁地球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世界湿地日、

 世界粮食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和环保绿色标志。

 毒品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毒品对社会、家庭、个人的危害,从而珍惜宝贵的生命,拒绝毒品远离毒品。

 过程与方法:激发同学的社会责任感,使每位同学以后对有关毒品的言行等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毒品的认识,自觉抵制毒品危害。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毒品。

 教学难点:

 了解毒品对社会、家庭、个人的危害。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毒品是人类的公害。它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身健康,而且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毒品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如今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它与恐怖主义、艾滋病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公害。今天我们来学习毒品的有关知识。

 二、新授课 1.毒品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357 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师介绍相关毒品及危害 (1)鸦片:鸦片取自罂粟花落之后结出的果,割开罂粟果,从中流出的白色浆液在空气中氧化分干,就是鸦片,鸦片中有 20 种生物碱,其中吗啡的含量约 10%,长期吸食会使人消瘦,体质下降,免疫力下降,感染各种疾病。

 (2)吗啡:是从鸦片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白色针状结晶。它对呼吸中枢有叫强的抑制作用,用量过大可致呼吸缓慢,甚至出现呼吸中枢麻痹,这通常是吗啡中毒死亡的直接原

 因。吗啡比鸦片更易上瘾。

 (3)海洛因:俗称白粉,是吗啡和其它化学物品混合加热合成的。极易上瘾,长期吸食或注射海洛因,会使人身体消瘦,瞳孔缩小,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病毒性肝炎,肺脓肿及艾滋病,极难戒除。

 (4)冰毒:学名是去氧麻黄碱或甲基安非他明。属安非他明类兴奋剂的一种,它是无臭、带苦味的半透明晶体。吸食冰毒将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极强的刺激作用,长期使用会导致大脑机能损坏。吸食者常发生精神分裂而自杀、自残。

 (5)摇头丸:学名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属安非他明类兴奋剂的一种,具有强烈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有很强的精神依赖性,长期服用,会严重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偏瘫,也很容易使吸食者的行为失控而发生以外。

 (6)可卡因:化学名为苯甲基芽子碱,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小剂量的可卡因能导致心律减缓:剂量增大后则心律增快,呼吸急促,可出现呕吐、震颤、痉挛、惊厥等现象:如果大计量。则可导致死亡。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毒品的概念

 毒品的危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让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自觉抵制毒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远离毒品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毒品的危害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意识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生共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新授课 1.什么是毒瘾? 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对毒品产生的强烈的依赖性。毒品的成瘾性是对毒品产生强烈的渴求欲望,并反复的使用毒品,以取得快感,或避免出现痛苦,使吸毒者处在一种特殊的精神和病态状况,可分为精神依赖和身体依赖两种。

 (1)精神依赖性:也称心理依赖,这是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神经效应,毒品使用者处于一种追求使用毒品的强烈欲念下有一种渴求,这种欲念强迫吸毒者不顾一切去寻求毒品,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2)身体依赖性:又叫生理依赖性,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对长期使用成瘾性毒品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状态,这时候身体必须在足量毒品维持下,才能保持正常状态,一旦停止使用毒品后,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反应,称戒断症状,以海洛因为例,其戒断症状表现为打呵欠,流泪、流涕,皮肤起鸡皮疙瘩,出汗,瞳孔散大,肌肉、骨、关节疼痛、寒战,体温高,生理上焦虑、烦躁不安,严重者嚎叫、撞墙,在地上打滚,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2.毒品毁人毁健康(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a 摧毁人的消化功能

 b 摧毁人的神经系统

 c 摧毁人的呼吸及循环系统

 d 传染性病及“艾滋病”

 3.毒品令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对社会的危害)

 a 丧失工作能力

 b 倾家荡产

 c 给家庭带来无尽的折磨

 4.吸毒导致堕落、犯罪

  5.吸毒危害社会,成为世界公害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毒品的危害

 导致青少年吸毒的可能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导致吸毒的可能原因。

 过程与方法: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最终达到“远离毒品”的最终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远离毒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觉悟。

 教学重点:

 了解导致吸毒的可能原因。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远离毒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觉悟。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生共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新授课 1.吸毒者为什么以青少年为多?

 (1)青少年多单纯无知,有强烈的好奇心,且从众心理强,一人吸烟大家跟着吸,一人吸毒大家跟着试。

 (2)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逆反心理强,精神空虚更经不起诱惑,在毒品中求刺激。

 (3)盲目追求时髦,把吸毒视为时尚

 (4)自我防卫能力弱,对毒畈的引诱逼迫无力拒绝

 (5)轻信偏言,以为毒品可以提高成绩、治疗疾病……

 2.课堂小结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导致青少年吸毒的可能原因

  怎样预防毒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预防毒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预防毒品的方法,自觉远离毒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远离毒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觉悟。

 教学重点:

 掌握预防毒品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远离毒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觉悟。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师生共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新授课 防毒的几种办法

 (1)直截了当法---坚定直接地拒绝引诱:“吸毒会上瘾的,害人害己别害我。

 (2)金蝉脱壳法——情况若不许可。或者受到威逼利诱,可以借口婉转拒绝:“我,我肚子痛,我要去厕所。”然后溜之大吉。

 (3)主动出击法——立刻提出反建议,例...

篇八:地方与学校课程专题教育

中心小学 地方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安全教育 1 至 3 年级安全教育

  ( 一)

 社会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 了 解在公共场所活动时的安全常识, 遵守公共规则, 避免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发生。

 2. 认识与 陌生人交往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逐步形成基本自 我保护意识。

 3. 了 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危险和危害, 提高自 我保护能力。

 列举生活中发生的实例( 正反面例子均可)

 , 引 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自 我保护意识。

  从报刊、 影视作品中 了 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危险与危害。

 ( 二)

 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 了 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 逐步形成良好的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习惯。

 2. 了 解本年龄段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常识, 培养疾病预防意识。

 3. 了 解卫生保健常识,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讲究环境卫生。

 搜集相关资料, 制作本年龄段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常识的宣传小报。

  介绍自 己的良好卫生习 惯, 在班级里评选出“卫生小标兵” 。

 ( 三)

 意外伤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 认识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 了 解出 行时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画一画你所知道的交通安全标志, 唱一唱交通安全的儿歌。

 展示并识别各种危险标志, 从防火、 防触

 2. 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 了 解简单居家安全常识, 远离生活中的危险区, 从生活中 发现安全隐患。

 3. 初步学会在事故灾害事件中紧急求助和自 我保护的方法, 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 110、 119、 120、 122等电话。

 4. 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初步具备使用 电梯、 索道、 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意识。

 电等方面, 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 举办安全知识小竞赛或进行情景模拟表演。

 ( 四)

 自 然灾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 了 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自 然灾害及其危险性, 逐步提高在自 然灾害中自 我保护意识。

 2. 学习躲避自 然灾害引 发危险的简单方法, 初步学会在自 然灾害发生时的自 我保护和求助的简单技能。

 利用相关图片、 电视片增强学生热爱自然, 保护环境的意识。

 询问家长, 了 解本地区可能发生的自 然灾害, 在班级里交流。

 模拟演示躲避自 然灾害引 发危险的简单方法。

 ( 五)

 校园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 与同学友好相处, 不打架; 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动、 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

 2. 学会当 发生突发事件时听从成人安排或者利用 现有条件有效地保护自 己的方法。

 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 启 发学生思考, 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初步形成在活动与游戏中的安全意识。

 通过分析典型的案例, 使学生学会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听从成人安排或者利用 现有条件有效地保护自 己。

 二、 4 至 6 年级安全教育内容 ( 一)

 社会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 认识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或事件的危害和范围, 不参与 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

 2. 自 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 学会与 人正常交往;自 觉遵守公共场所的安全规范, 提高社会公共安全意识。

  3. 了 解应对敲诈、 恐吓、 性侵害的一般方法, 提高自 我保护能力。

 4. 学会应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 我防范意识。

 以小组为单位, 开展安全隐患的调查活动。调查结束后, 要写出调查报告, 说明是否发现隐患, 以及发现安全隐患后是如何处理的。

 查找有关敲诈、 恐吓、 性侵害的典型案例,组织讨论, 学会应对这些突发情况的方法。

 通过角色扮演, 展示生活中遇到陌生人时正确的应对方法。

 ( 二)

 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 加强卫生保健常识的学习 , 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 惯和健康生活习惯。

 2. 了 解常见病、 重点地方病和传染病的危害、 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在传染病到来时不惊慌, 形成一定的应对传染病的能力。

 3. 崇尚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 拒绝陋习。

 初步了 解吸烟、 酗酒等不良习 惯的危害, 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 逐步形成远离烟酒及毒品健康生活方式。

 4. 了 解自 己的身体, 关注自 己的身体发育情况。

 初步了 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 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 我保护意识。

 如实记录自 己一周的生活情况, 在小组内交流, 从中选出健康的生活方式。

  请医生到学校来举办讲座, 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

  结合“世界无烟日 ” 的宣传活动, 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收集资料, 了 解因吸食毒品酿成的严重后果, 举办以“吸毒危害大” 为题的板报展览。

  ( 三)

 意外伤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 培养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良好习 惯, 主动避让车辆, 做到文明出行。

 2. 提高自 我保护意识, 学习 预防处理溺水烧烫伤、 动物咬伤、 异物进气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3. 形成对存在危险隐患的设施与区域的防范意识, 了 解与学习 和生活及周 边密切相关的特种设备设施的安全知识。

 4. 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常用 方法和在事故灾害发生时的自 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5. 初步了 解与学生意外伤害有关的基本保险知识, 提高保险意识。

 开展一次交通法规知识竞赛。

 从防止溺水、 防止烧烫伤等方面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典型案例, 以情景设置等方式, 学习 演练遇到上述紧急情况时的自 救方法。

 以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形式, 说明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的意义。

 ( 四)

 网络、 信息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 初步认识网络资源的积极意义, 了 解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做到不浏览不良网络信息。

 2. 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3. 学会控制自 己的行为, 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和其他电子游戏。

 以小组竞赛的方式, 说明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查阅资料, 总结上网成瘾的主要原因和危害, 写一份《健康上网公约》 , 号召 大家共同遵守。

 ( 五)

 自 然灾害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 了 解家乡 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 明确主要的保护环境的法规性要求, 形成保护环境和躲避自 然灾害的意识。

 2. 学习躲避自 然灾害引 发危险的基开展环境调查活动, 根据自 己的调查结果,想一想自 己能为环保做些什么 , 并坚持做下去。

  收集有关重大自 然灾害的典型案例, 认识灾

 本方法。

 3. 掌握突发自 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的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有效防范突发自 然灾害对自 身可能带来的危害。

 害的巨大破坏性。

  ( 六)

 校园安全教育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 知道怎样正确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 不激化矛盾, 形成和解同学之间纠 纷的意识。

 2. 正确估价自 己, 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向 教师、 家长、 警察求助的意识, 掌握必要的求助方法。

 针对同学中经常出现的摩擦和冲突, 设置情景, 讨论解决的办法。

 通过情景模拟, 使学生树立在遇到危险时及时求助的意识 第二部分、 环境教育 3 至 6 年级环境课内容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1. 欣赏自 然美。

 2. 保护自 然、 珍爱生命。

 3. 崇尚自 然简朴的生活。

  4. 尊重不同文化传统之下人们认识和保护自 然的方式与习观看日 出、 日 落、 蓝天、 碧水, 倾听小鸟的歌唱、溪流的欢笑…… 认识人与自 然的和谐之美。

 养成专注细心观察事物的行为习惯。

 栽培花草树木, 饲养小动物, 体验动植物在健康环境中的快乐生活。

 养成尊重生命的行为习惯。

 如不伤害小动物、 不踩踏花草、 不毁坏树木等。

 了 解父母小时候的生活状况, 列举自 己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对比分析其中哪些是必要的, 哪些是不必要的。

 养成不铺张浪费的习惯, 如不攀比衣着饮食等。

 搜集不同国家和民族保护自 然的生活习惯。

 养成维护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的生活习惯, 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 不乱丢垃圾等。

 俗。

 5. 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环境, 学会思考、 倾听和讨论。

 6. 搜集有关环境信息, 就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 个人的见解,并尝试解决简单的环境问题。

 7. 说出身边自 然环境的差异和变化。

 8. 列举各种生命形态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及其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方式。

 9. 举例说明自 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居住空间和资源。

  10. 理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 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1. 知道日 常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12. 了 解日 常生活中的常见技术产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3. 理解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利用 资源, 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通过触摸大树、 倾听大自 然的声音等游戏, 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自 然, 养成对事物深入思考的习 惯, 并讲述个人的感受。

 运用各种地图、 数据库, 通过观察周边环境、 进行社会调查等方式搜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

 采访当 地老年人, 了 解家乡 环境的变化。

  描述农田、 湖泊或森林等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的特点。

  列举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 然的生活或学习用 品。养成不乱丢弃可回收物品的生活习惯。

 如垃圾分类处理。

 举例说明机动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养成尽可能乘坐公交车和非机动车代步的习惯。

  调查班上同学及其父母的节假日 活动, 讨论这些活动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不损害环境。

 养成以实际行动影响身边人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如不破坏旅游景观等。

 调查地膜、 化肥、 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造成的环境影响。

 养成尽可能不使用或不乱丢弃造成环境二次污染物品的行为习 惯, 如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不使用发胶等。

 统计自 己家中一周用 掉多少一次性用品, 讨论一次性用品对资源的浪费及对环境的影响, 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养成不使用 非必要一次性用品的习惯, 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塑料袋等。

 第三部分、 传统文化课 ( 一)

 第一学段( 1 至 2 年级)

 1. 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 40 首( 篇或段)

 , 能大体了 解其意思。

 2. 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诵读等活动, 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 了 解中华传统节日 、 民俗风情, 培养自 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 初步了 解绘画、 书法、 建筑等艺术形式, 提高自 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 了 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 人、 名 胜古迹等, 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 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6. 逐步产生学习 传统文化的兴趣。

 7. 了 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 生活中讲文明, 讲礼貌。

 8. 能自 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初步具有诚实守信、 关心他人的意识。

 ( 二)

 第二学段( 3 至 6 年级)

 1. 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 120 首( 篇或段)

 , 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 能够尝试表达自 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3. 继续了 解绘画、 书法、 建筑等艺术, 进一步提高自 己的审美情趣。

  4. 初步了 解古代戏曲、 对联、 谜语等民族文化。

 5. 了 解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文化名 人、 文化名 胜、 重大的科技发明等,并能熟练诵读相关作品。

 6.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能够与同学合作, 尝试进行文化名 胜游览和当 地传统文化考察等活动。

 7. 对传统文化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8. 学习传统文明礼仪, 规范自 己的言行。

 9. 通过传统文化学习, 不断增强民族自 信心和民族自 豪感。

篇九:地方与学校课程专题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校本课程的开设增强了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这种新的导向使广大中小学校和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预见,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中小学教师当前与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因此,探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就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或学校本位课程。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可见,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的,以教育目的为导向的课程。

 教育始终指向人的发展,在人的潜能向人的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课程起着中介的催化的作用。

 校本课程应该更具有针对性地为本校学生的发展创设最有利的信息环境促进个性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因为这种课程是”校本化”的,是学校和教师依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整合优化各种课程资源,而创设和营造的最适合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载体。

 如果把校本课程视为国家课程的附属课程,当作升学考试科目的延伸,就曲解了校本课程 如果仅仅认为校本课程是国家下放课程管理的的一种措施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随意开设选修课和编写补充教材,就简单地理解了校本课程 如果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不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要求,就孤立地理解了校本课程 如果认为校本课程仅仅是一种表面热闹的课程形式,就浅薄的对待了校本课程。

  可见,开发校本课程,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潜能的开发,指向学生各种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只有在这个宗旨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才能使三者相辅相承,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进一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在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校本化的课程设计。.既要重视课程方向的建构,又要重视过程性建构既要重视预成性课程,又要重视生成性课程既要重视综合性,又要重视特色性既要重视课程表层的趣味性,又要重视课程深层的研究性。简而言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重视学生认识能力的提升,实践能力的锻炼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唯有如此,校本课程才是和学生成长的需求相一致的,也才是和学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新课程教育网』@版权 所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便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注重校本性、研究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1、校本性『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学校处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资源,什么样的办学规模,什么样的办学特色,什么样的学生,都是需要校本课程开发者分析和研究的。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和起点。起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这种定位是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我们不是常常要创办特色学校吗?不是随便说说什么特色就是什么特色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校的外部地理环境因素城市学校不同于农村学校,同是城市或农村学校的地理环境也不尽不同。

 这种地理环境的不同就影响着学校的教育风格。当然 ,我们不是给环境决定论以借口,而是要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作用。学校周围都是电子科技工商业,就应该重视对电子科技课程的开发学校周围遍布旅游景点就应该重视对旅游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周围都是种植业就应该重视生物生长及应用方面课程的开发。另一个问题是学校的内部环境。具体地说,一个是物的环境,一个是人的环境。物的环境是指学校的场地,校舍,装备设施等等,人的因素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班级、人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要在对学校内外诸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课程的大致走向。

 这种大致的走向,是要经过广泛而认真地讨论和分析的,因为这是关键性的起点。起点的失误,往往是过程和结果无法弥补和挽回的。

 不能把校本课程当成纯粹理想化的设计,不能以罗曼蒂克式的幻想来对待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最为现实和具体的课程,容不得虚无飘渺的幻想。而是要身体力行地对现实的实实在在的介入。离开了对学校现实的深切介入,就会在实践中碰壁,经过慢慢体验而失败之后,才会猛然醒悟:校本课程的开『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发要真正地从教育的理想走向校本教育的现实!『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2、综合性『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校本课程的综合性,既指学科知识的综合,又指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既指认识能力的综合,又指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是学习过程的学习迁移现象。我们在教学中所倡导的”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就是指的学习迁移。学会了一门外语,有助于学习另一门外语加强听说训练,有助于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书画不分家等等,都是指的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理论为我们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又一个重要启示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考虑知识性,也要考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

  这里所说的综合性,既指学科知识的综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也指综合实践活动。举例来说,要解决一个学校环境保护的问题,就要运用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社会的,历史的地理的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就要运用动手的,体验的,测量的多种实践能力。而这种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渗透,各种能力的交替运用,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途径。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充分重视其内容的综合性,让学生在学习校本课程的同时,开阔知识视野,锻炼和提高各种实践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密切联系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在以校为本的基础上得到『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全面提高。

 值得指出的是,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渗透,是整合的,有机的,不能生搬硬套地把各种知识和能力强加在校本课程之中,强加在学生学习之中,而要有序的,有效的,自然的蕴含在校本课程之中。

 3.研究性『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重视研究性。这是因为,校本课程更贴近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过程。

 只有具备研究性的课程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不能把校本课程看成是物化的,静止的的文本状态,而是要把校本课程视为更加鲜活的,发展的,创新的活动形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与创造的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提升的学习活动过程。只有饱含研究性意义的校本课程,才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开发。

  正如心理学的实验与研究表明的那样,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存在哪一种智力重要,哪一种智力不重要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一组智力,以多元的方式存在着有待于开发和利用。这就是启发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给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强项智力得到充分发展,并由此带动或促进其弱项智力的发展。

  校本课程只有具备研究性,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

 作为教师,我们深有体会的是,在过去的教学中为了完成教材所规定的任务,教学大纲所设定的目标,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启发式”教学方法。

 可是,我们在教学之后会觉得,无论怎样的启发总是有限的.(启而不发是常见的)或者说是表层的,无法进入深层次的领域。

  值得说明的是启发式教学没有错.而且是必须发扬光大的。问题的关键是,在过去的教材与教学的模式下,让我们这些老师启发的太累了稍有不慎就启发不起来。如果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研究性,它本身就有启发性,何愁学生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呢。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应该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兜圈子,在课程文本的后面多列一些复习思考题。

 而应该脚踏实地的从本校实际出发,将研究性贯穿于校本课程始终。

 4.创新性『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创新活动。

 要使这种创新活动落实在实处,就必须确立创新意识。

 不仅要重视结果的创新,更要重视过程的创新。所谓过程创新就是指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策略,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能使学生在摄取知识的同时,经过新的加工,组合和探索,得到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设计,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开放的。所谓民主的,就是说校本课程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校本课程的编制能体现出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过程。所谓科学的;是指课程的目标、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学生实际的科学性。教师必须依照校情的实际,『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营造特定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合理、有序地设计课程。所谓开放的,是指校本课程的设计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

 校本课程不应当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应当是具有探究性、创新性教学情境的信息。在这种教育信息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可见,校本课程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创新了什么?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困难,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不断的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开发校本课程,就是要以教育目标为宗旨,探求一个为达到教育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校本化的途径、方法、手段换句话说,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选取一个从教育内容和过程到目标的师生之间互动的最佳结合点。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努力下,校本课程会更好的促进本校学生的成长。

 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考 『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明三中黄向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 以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市课改实验区的中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有益的尝试与探索这种学校一级的课程革新需要在各个层面进行持续的总结与拓展。现谈谈本人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与不成熟的认识。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集中体现了教育的内在品质。从课程的文化性中人们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品质。而在现代性的教育中课程的文化性品质恰恰是被遮蔽掉的文化性的缺失与工具角色让学校教育变得无奈又尴尬。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同时课程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要理解校本课程首先应了解什么是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宽泛的。处于不同位置的人对课程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正常的。但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二、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权力与责任 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权力即实施真正的教育的地方--学校有权自主决定部分课程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合作、共享与探究以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现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责任即学校负有学生发展的责任学校必须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必须提供有

 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机会即学校特别是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和校长自我更新的机会。

 三、校本课程开发要遵循的程序 过去我们学校在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这可以说是为校本课程开发观念的生长准备了良好的土壤条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然而没有...

篇十:地方与学校课程专题教育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 金华十八中学 张小燕

 电话:

 3012033 【内容摘要】

 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在统一的课程计划框架内, 对“谁来决定儿童的课程” 进行了合理的安排, 真正实现权利分享、 责任共担的课程开发和使用机制。

 不过有许多学校对地方课程的开设并不重视, 有的简单地把地方课程当作校本课程, 有的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完全隔离开来。

 本文侧重以《锦绣金华》 专题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的为例进行阐述。从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理念产生的缘由、 两种课程的异同点及两种课程的优势和缺陷、 寻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整合的策略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从而实现资源良性互补, 凸显教学的地方特色, 使地方课程校本化, 校本课程乡 土化。

  【关键词】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有机整合 《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

 标准》 指出:

 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一样, 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效地增强着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 具有独立的功能与作用。

 它具有地域性、 时代性、 实践性、 选择性等特征。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 它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经济文化、社会的需求,结合本校师生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整合本地课程资源、 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足的第三段课程。

 地方和校本课程应该是在统一的课程计划框架内, 对“谁来决定儿童的课程”进行了合理的安排, 真正实现权利分享、 责任共担的课程开发和使用机制。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既有共同点, 又存在差异, 并且都存在着缺陷, 所以如何把两种课程有机地融合一起, 相互补充, 达到相得益彰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

 本人就我校近几年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中的所作所为, 谈一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如何有效整合的一些浅显的见解, 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理念产生的缘由 新课改实施以来, 我区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基本上采用浙江省教研室编写的《人、 自然与社会》 和市教研室编写的《锦绣金华》。

 校本课程则基本由学校根据区域实际和学校实际自行进行开发, 并使用。

 然而在开发和使用这些教材的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不少学校和老师没能很好地把握其课程特点, 盲目地开发和使用, 存在不少问题。

 最突出的是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概念模糊, 认识不到位。

 我校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把地方课程直接当作校本课程, 认为学校开设了《人.自然与社会》、《锦绣金华》等地方课程就等于开设了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的展示课中趋势直接开设《锦绣金华》 的某一专题, 如《双龙冰壶一水连》 等等, 课程管理体系中出现了校本课程缺损的现象。

 第二阶段: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完全隔离的现象严重。

 地方课程研究中, 出现了把省、 市地方课程绝对化的倾向。

 即在地方课程开发时, 出现以省市为地域范围, 不以区县甚至更小地理空间为地域范围的现象。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 完全脱离地方课程, 针对自己的学校、 社区开发校本课程, 出现了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完全隔离开来的现象。

 由于两种课程完全脱离, 所以学校觉得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是一种累赘, 为此学校出现了一种应付的现象。

 虽然开设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但开课随机性大, 《人、 自然与社会》 由一些课务不满的老师兼任, 或多或少地上了那么几课, 《锦绣金华》 有社会教师兼任, 社会教师只上与中考有关的内容, 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摒弃了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特点。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存在“雷声大雨点小” 的窘境。

 第三阶段:

 针对前两个阶段在地方课与校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主管部门提出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

 “面向本土、 来自本土、 服务本土”, 从某种层面上讲, 体现了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地方特色和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教学实际中, 只有加强两种资源的优势互补, 才能扬长避短。

 学生喜闻乐见, 学得轻松、 快乐, 又培养了爱乡 、 爱校情感。

 这也正是两种课程开设的目标所在。同时也能避免两种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时间、 精力方面的冲突。

 为了合理地解决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两者的异同点及各自的缺陷。

 二、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异同及各自的缺陷 1、 两种课程的相同点。

 地方和校本课程应该是在统一的课程计划框架内, 对“谁来决定儿童的课程”进行了合理的安排, 真正实现权利分享、 责任共担的课程开发和使用机制。

 从课程范围看, 地方和校本课程都体现时代特征, 及时反映当前出现的技术和文化, 有特定的适用地方和社区中小学, 具有时代性、 本土性和地域性。

 但两种课程也存在许多差异。

 2、 两种课程的不同点。

 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存在主体差异, 地方一级课程开发是省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教育方针、 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 结合当地的优势和传统, 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 自主组织开发、 管理和实施地方课程。

 而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 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 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 由学校人员包括校长、 教师、 学生及其家长代表等学校共同体(主要是教师)

 来决策、 实施, 以适应各种社区、 学校、 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②地方和校本课程基本特征存在差异。

 从课程内容上看, 地方课程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连贯性和深刻性, 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功能, 但它特别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在门类的设置上以综合课程、 专题课程为主。

 专题课程体现鲜明的地域性要求,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教育价值。

 而校本课程是对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 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继承、 规范和发展, 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3、 两种课程各自存在的缺陷。

 两种课程教材由于受地域和一个地方文化蕴含的不同的限制,他们都有其不同程度的缺陷。

 地方课程教材一般以省级教育部门为主体进行编写, 所以它在考虑社会、 地域历史、 文化、 人文等多样性的时候必然只能倾向于共性的东西, 而市、 县级具有区域特点的内容就不可能一一列入, 有局限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亦是如此, 学校校园文化、 历史等只能给予学生的只是一种较浅显的爱校爱乡 教育, 其知识容量相对狭小。

 新课程改革对基层学校的明确要求, 要在用好地方课程(金华市《人.自然与社会》 和《锦绣金华》)

 的基础上, 开发出具有本土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学校不能随意开设地方和校本课程, 在校本教研中应多研究、 思考地方和校本教材的整合使用, 从而提升地方课程教学的质量和品位。

 三、 寻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整合的策略

  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对原有课程的目标、 内容等进行增删、 拓展以及对组织方式的改变,使之在内容、 组织结构上产生有机的联系的这样一种课程改编过程。

 开设地方课程, 同样倡导课程整合, 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 克服由于各学科彼此独立对个体施加影响所造成的知识割裂, 让学生眼中的世界更完整客观、 真实。

 课程创新取向认为, 真正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 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具体教育情境创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地方教材的实施也要大胆摈弃地方课程权威论, 把地方和校本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处理。

 使其相互协调、互相平衡, 整合为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相互转化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策略之一:

 学校没有地方课程的专业教师, 抽调固定的教师讲授地方课程, 一方面给教学增加了师资压力, 另一方面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因为地方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很广。

 为此我校依据学科内容及学校现有的师资配备、 生源特点, 把地方教材有机地分解到各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去。

 比如《锦绣金华》 七年级 “我的家乡 是金华”、 八年级“婺州山水域中孤”、“文物遗迹放异彩”、 九年级“明清民居看金华”、“八婺儿女齐抗日” 专题可分配给社会教师, 社会教师结合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开设有学校特色的“金华山水知多少” 金华名人知多少”、“金华名产知多少”、“金华的文物古迹知多少”、“我是一名小导游”、“金华人民抗日

 事迹展” 等校本课程。

 如七年级的“诗界乐坛两大家”、 八年级“婺剧道情扬新声” 等与音乐有关的内容由音乐教师任教、 如八年级“婺州书画领风骚” 等与美术有关的内容由美术教师任教, 如八年级“凌云健笔数婺州”、 九年级“千古风流八咏楼” 等阅读性的专题可由语文教师来承担此任务, 可作“未名文苑” 校本课程的阅读材料。

 各科教师以专题为基础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 探讨问题, 根据学习探究的任务, 开展体验性或探究性学习活动,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之二:

 地方和校本课程整合强调它们之间的横向联系。

 其目的是让特定的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相联系, 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 以提高综合知识的能力, 获得综合经验。

 为此, 校本课程的编制应致力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 提倡按需要把跨学科的内容组织成教学主题。地方课程实施应强调学生对地方或社区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将课程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加以设计。

 如根据《锦乡 金华》 七年级“我的家乡 美如画”中描述的气候特点、 植物特点, 与科学知识融合开设“气象与科学”、“走进校园植物王国”等校本课程,

 策略之三:

 大胆放弃地方课程中与学校、 学生实际不相适应的地方, 拓展与适合学生实际的地方。

 大胆取舍, 可有可无的不相适应章节去之毫不可惜。

 如七年级“金华海关与无水港”可大胆地舍去。

 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城市和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 多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章节组织教学并可加以适当的拓展。如我校虽然是一个城市学校, 由于学区生偏少,招收了大批民工子弟, 民工子弟来自全国各地, 他们熟悉的家乡 与学校所在的本土差异很大,所以在讲授《锦绣金华》 七年级“我的家乡 在哪里” 的家乡 的地理位置时, 要求学生查找自己老家的地理位置, 并与金华地理位置进行比较, 效果不错。

 策略之四:

 地方和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 要以学生为本。

 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注重回归生活世界, 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必须在地方课程建构上贴近现实生活,深入实际。

 地方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同样具有独特优势, 它可以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互相吻合, 使之与学生对实践的理解相接近。

 我校在参照《锦绣金华》 第八册“桥通古今连八婺” 和“火车站、 汽车站与机场” 的基础上, 编写了《奏响一曲“寻桥”乐章》、《金华十八中的过去、 现在、 未来》 等篇目, 《金华十八中的过去、 现在、 未来》 结合金华十八的校史, 专题介绍金华十八中发展与金华铁路建设及火车站选址的关系。

 对省、市地方课程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 一方面能充分发挥两种课程的优势, 避免两种课程的缺陷,实现资源良性互补。

 另一方面在编制和开发地方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的主体性将得到体现,并体现在情感课程中, 从而能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和教师作为研究者主体的作用, 在注重发展广大学生共性的同时, 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创造性的个体差异。

 同时还能解决学校在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师资紧缺, 精力不够的现实问题。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学校、 教师、 学生在“本土环境” 中共同成长发展。

推荐访问:地方与学校课程专题教育 课程 地方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