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7篇

时间:2022-11-11 13:4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7篇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 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第5期(总第223期)建国以来的辛亥革命纪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为视角胡俊修李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7篇,供大家参考。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7篇

篇一: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

研究与教学20 11年第5期( 总第223期)建国以来的辛亥革命纪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为视角胡俊修李美佳[ 摘要]辛亥革命促成民族融合, 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基石, 辛亥革命纪念也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国家对辛亥开展“逢十” 大庆, 纪念形式呈现出常规效力性纪念大会和延长效力标志性纪念品的双重选择; 纪念宗旨则是立足历史, 照亮现实与未来。

 建国以来的辛亥纪念以辛亥革命为历史文化载体, 力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凝聚力, 力促民族团结、 祖国统一, 继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关键词】

 辛亥革命; 历史纪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K 8 9 2. 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 0 3- 7 0 8 ( 20 11)0 5- 0 0 4 2—0 7一、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理念的形成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千百年来, 各部族在武力兼并或和平交往中增进了民族间的多元融合, 使得人们在相互的经济、 文化往来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超越狭隘部族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 。

 “中华民族” 这一概念的提出, 最早可追溯至19 02年, 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 中写道:

 “上古时代, 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齐, 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 一日国家观, - 'E l世界观。

 ” ①可见, “中华民族’ 这一概念酝酿之初, 就渗透着鲜明的倡导民族融合、 民族统一的宗旨” ②。

 这一观点与之后费孝通提出的集民族、 政治与文化共同体于一身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有异曲同工之妙。

 民族观念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发挥着思想坐标的作用。

 “民族观念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抵御外敌、 壮大自身力量的重要思想武器, 对民族国家的形成贡献颇大。

 ” ③“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是传统的文化民族向近代政治民族转换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传统的族类思想与相关的历史记忆和象征符号同现实的民族不正常状态纠缠在一起, 造成民族认同的严重危机。

 ” ④这一认同危机在辛亥革命以前的晚清中国十分凸显, 甚至以政治大辩论的样态呈现出来。

 以对西方伯伦知理学说的学习为例, 以康梁为首的保皇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围绕“合满” 、 “排满” 建国问题展开辩论。

 梁启超强调“谋合国内多数之民族使化成为一民族” , 暗含“合满” 之意; 而革命派则倾向于“数民族合为一国民者, 其中宜有最强大之一族以为国家之柱础” ⑤的观点, 主张“排满” 而恢复汉族之威。

 由于种族、 皇朝、 共和等现实政治问题的纠缠未决, 辛亥革命以前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4 2①< 论中圈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 饮冰室合集)( 第l册), 文集之七. 中华书局19 9 4 年版, 第2l页。⑦龠祖隼:

 ‘近代固际视野下基于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 , < 人文杂志)20 H 年第l期。③李帆:

 ‘辛玄革命时期的“夷夏之辨” 和民族国家认同> , < 史学月 刊)20 11年第4 期。④许小青:

 ‘辛奢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寥认同> 。

 ‘史学月 刊)20 11年第4 期。⑤李帆:

 ‘辛玄革命时期的“夷夏之辨” 和民族田家认同), ‘史学月 刊)20 11年第4 期。万方数据

 建国以来的辛亥革命纪念的观念并未形成共识, 只是极少数有宽广眼光与胸怀的先进分子的思想火花。辛亥革命之后, 专制王朝被推翻, 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华民国的成立。

 “当革命党人真正完成了从革命角色向执政角色的转换时,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也就从自在转入自觉。

 9 9 ①在同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中, 革命派逐渐摒弃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的民族对立观, 认识到必须形成国内各民族之联合。

 19 12年孙中山在大总统就职典礼上说道:

 “国家之本, 在于人民。

 合汉、 满、 蒙、 回、藏诸地为一国, 即合汉、 满、 蒙、 回、 藏诸族为一人, 是曰民族统一。

 ” 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规定: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 阶级、 宗教之区别。

 ” ③此后, 孙中山给了民族主义一个更为全面的解释:

 “现在说五族共和, 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

 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 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 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 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

 ” ④实际上又回到了梁启超提出的“吾中国言民族者, 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 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 ⑤。

 “大民族主义” 思想, 在潜意识里把传统的种族和王朝的认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各民族平等身份下的民族国家认同。

 辛亥革命对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意义在于, 中国境内的各民族无高下贵贱之分, 共同构成中华民族, 并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基石, 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起点。

 ⑥所以说, “辛亥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实现民族融合、 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新阶段” ⑦。“社会动员是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策略, 也是政党的固有功能。

 ” ⑧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国家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尤其是“逢十” 的周年纪念可谓不遗余力、 极尽重视, 以此来进行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广泛灌输。

 可以说, 辛亥革命是一个媒介, 透过它, 身处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在共同的回顾和纪念中加入到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中, 力图寻求一种对民族国家认同的超越, 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 编织一面中华民族复兴的旗帜提供精神的动力支撑。二、 辛亥“逢十"大庆:

 集体记忆的多元文化载体对于怎样让特殊历史事件的集体纪念在文化记忆载体的传承中, 形成一种具有广泛凝聚力的社会认同问题, 涂尔干认为有两个办法:

 “一是确保集体活动的周期性, 如定期集会, 来保证集体活动的常规效力; 二是让集体活动中使用标志符号得以事后保留, 以此来延长集体活动的持续影响。

 ” ⑨如此, 则可确保不同时代之间的连续性与凝聚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辛亥纪念, 在周期性上实行“逢十” 大庆, 并以文化纪念品与标志性纪念符号来强化其在民众中的持续影响。( 一)常规效力性的纪念大会历史记忆并不总是消失, 而且由于此种记忆的定期复活, 它常常会提出一些有效的资料用来动①彭南生:

 < 辛亥遗产: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新开端> 。

 ‘史学月 刊)20 11年第4 期。⑦‘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 19 12年1月 1日), < 孙中山全集)( 第二卷)。

 中华书局20 0 6 年版, 第2页。③< 公布参议院议决临时约法> ( 19 12年3月 11日), < 孙中山全集》 ( 第二卷), 中华书局20 0 6 年版, 第220 页。④< 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 19 20 年11月 4 日), ‘孙中山全集> ( 第五卷), 中华书局20 0 6 年版, 第39 4 页。⑤‘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 , < 饮冰室舍集> ( 第2册), 文莱之十三, 中华书局19 9 4 年版, 第7 5、 7 6 页。⑥彭南生:

 < 辛亥遗产: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新开端> , ‘吏学月 刊> 20 11年第4 期。⑦李良玉t‘民族融合的新起点:

 纪念辛蛮革命10 0 周年> , < 史学月 刊)20 11年第4 期。⑨林溪声:

 < 社会动员与执政党的嫌介使用:

 理念、 资源与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 10 年第3期。⑨【法]涂尔干: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渠东、 汲钴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 9 9 年版, 第28 0 、 30 1页。

 参见薛亚利:

 ‘庆典:

 集体记忆和社会认同> ,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 10 年第2期。4 3万方数据

 党史研究与教学20 11年第5期( 总第223期)员新的群体。

 ①建国后, 国人共经历了6次辛亥革命的“逢十” 周年纪念日。

 其中, 19 51年因新中国成立伊始, 19 7 1年因正值“文化大革命” , 这两年的辛亥“逢十” 周年庆典被搁置。

 因而, 建国以来真正举行的“逢十” 大庆只有4 次, 即19 61年、 19 81年、 19 9 1年和2001年。19 61年10 月 9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辛亥革命50 周年纪念庆典。

 上自刘少奇、 周恩来、 宋庆龄等国家重要领导人, 下至“首都劳动人民, 知识界人士, 各党派、 各团体和各少数民族的人士, 以及海外归来的华侨和来自全国各地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 共一万多人参加此次大会” ②。

 大会在国歌声中开始, 在周恩来、 宋庆龄等领导人庄严神圣的讲话中落幕。

 lO 月 10日,“武汉、 西安、 成都、 沈阳、 天津等城市人民隆重集会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③。

 19 81年10月 9 日,首都各界一万多人在人民大会堂纪念辛亥革命7 0 周年, 邓小平、 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④。

 此后的19 9 1年和20 0 1年亦是如此。

 从参与人数之多、 规模之高、 受关注之广可以看出,由国家主导的重复性的、 规律性的纪念大会是一种具有特定旨向的集体活动,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大的感召力, 它能勾起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 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引发其对民族、 国家的认同与归属, 使这种群体效应能够实现社会动员的最大合力。大众传媒是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推力。

 “群体认同的构筑是一种策略, 媒体通过多种修辞表达, 连接了历史与记忆, 并借由媒体在公众记忆中再现或创造历史用以建构民族国家的集体认同09 9 ⑤在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 报纸、 广播以其广泛的传播性和权威性, 频繁参与到“辛亥” 纪念之中。

 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 为例, 每逢辛亥的十周年大庆, 它不仅会报道纪念活动的盛况,并刊发领导人讲话, 还辅以纪念性文章以示隆重。

 作为中国之声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积极发挥其传播功效。

 19 61年⑥和19 8 1年⑦,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转播了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盛况。

 报纸和广播以其普及性较强的优势成为辛亥革命纪念中有效的传播媒介, 它从各个角度向民众呈现出一幅辛亥革命历程的画面, 在大众层面有效地灌输着党和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不仅加深了民众的历史记忆, 而且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引发民众现时代的国家认同也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历史议题不断以事实面目浮现, 过去的经验被唤出来成为人们共同分享的历史意向, 形成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建构自己集体身份的凭证。

 ” ⑧纪念大会式的“社会动员在塑造社会认同方面具有其他制度化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 ⑨。

 它以非强制化的手段进行着意识形态的灌输, 引发群众的情感共鸣, 获得来自全国民众从内心上对国家的认同与支持, 而报纸和广播等大众传媒的有效参与也有效扩大了其影响性和常规效力性。

 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形成一种举国上下回忆往昔, 展望未来的新局面, 不仅铭记了历史, 加深了集体记忆, 也陶冶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操, 强化了国家认同的思想根基, 完成了个人记忆向集体记忆甚至是民族记忆的升华。( 二)延长时效性的标志纪念品①[ 芙]杜赞奇:

 < 从民g ill謇拯救历史:

 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支研究), 王宪明等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 0 9 年版, 第55页。⑦< 首都各界集会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人民日报)19 6 1年lO 月 10 日。③‘武汉、 西安、 成都、 沈阳、 天津等城市各界人民集会, 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

 < 人民日报> 19 61年10 月 11日。④‘实现四化建设, 保卫世界扣平, 完成统一大业, 首都各界隆重集会纪念辛奢革命七十周年> , < 人民日报)19 8 1年lO 月 10日。⑤刘燕:

 ‘国族认同的力量:

 论大众传媒砷集体记忆的重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 0 9 年第6 期。⑥‘首都今日举行辛玄革命纪念大会> , ‘人民日报> 19 6 1年lO 月 9 目。⑦‘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首都今天下午隆重举行大会, 电台和电视台届时转播实况> , ‘人民日报> , 19 8 1年lO 月 9 日。@ 夏春祥:

 < 媒介记忆与新闻仪式——二二八事件新闻的文本分析( 19 4 7 - 2000)> ,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博士论文, 2000年,第“页。

 转引自列燕:

 < 国族认同的力量:

 论大众传媒对集体记忆的重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 0 9 年第6 期。⑨李斌:

 < 政治动员与社会革命背景下的现代国家构建——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 ‘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4 期。4 4万方数据

 建国以来的辛亥革命纪念在民族集体记忆中, “周期性的庆典仪式发挥了一种焦点的作用” ①, 但标志性纪念品在确保集体记忆在时间的连续性方面无疑也发挥了重要功效。博物馆、 展览会可定格与再现历史时空, 是辛亥纪念的重要形式选择。

 “博物馆是储存记忆与再现生活的最佳场所, 通过对不同时空轴线有意识地具象再现, 营造一个‘‘集体想象’ 的空间, 并连接了传统记忆、 群体历史记忆和现有政权体制记忆09 9 ②它使纪念展览会成为延长时效、 构筑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标志性载体之一。

 19 61年10 月 9 日, 纪念辛亥革命50 周年的文物展览会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

 陈列品分8 个部分系统记录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及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经过, 反映了辛亥革命志士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爱国精神” ③。

 19 8 1年10 月 9 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举办《辛亥革命档案史料展览》 , 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开展出清朝官方档案中有关辛亥革命的部分历史档案史料。

 这些有价值的档案, 为近代史学者、 辛亥革命史学者, 提供了权威史料” ④。

 部分城市也积极筹备响应, 尽显辛亥革命的地域特色。

 20 0 1年10 月 9 日, 湖南长沙举办《辛亥革命与湖南》 大型图片展, “真实展现了湖南民众在辛亥革命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⑤。如果说纪念展览会是以时间为轴来延长时效, 那么学术讨论会则扩大了空间场域, 使得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研究超越国界, 影响到更多的人。

 19 8 1年lO 月 12日, 纪念辛亥革命7 0 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开幕, “一百二十多位中外学者齐集武昌, 提交论文, 从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方面研究辛亥革命史” 。

 正如屈武所说, “通过这次讨论会, 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一定会出现更加蓬勃发展的局面, 中外历史学家的学术交流也一定会更加活跃” ⑥。

 通过学术方式和文学方式表达的民族精神, 为集体认同奠定了基础。

 也就是说, 在民族意识这座熔炉当中, 授予性的血缘特征转化为...

篇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

31卷 第6 期 2 0 1

 1 年 1

 1 月

 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 Vo1 . 31

 No. 6 Nov. 201

 1

 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建构纪念辛亥革命 和孙 中山的历 史 己 忆 王 连 生 ( 南阳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 :

 纪念活动具有独特的政治功能和效果。长期 以来, 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和孙 中山

 诞辰的活动 已成定制。毛泽东、 周恩来、 董必武等对辛亥革命和孙 中山的历史地位所做的基本评 价, 为各个时期此类的纪念活动提供 了基本依据。改革开放 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 中

 国共 产 党纪念 辛亥革 命和 孙 中山诞 辰 活 动 的规 格之 高 、 规 模 之 大、 影 响 之 深 , 可 以与 纪念 中华 人 民共和国国庆和毛泽东诞辰相 比拟。通过这些纪念活动 , 充分肯定 了辛亥革命和孙 中山先生的

 伟大功绩; 全面总结辛亥革命和孙 中山先生为后世 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明确表达 中国共产党及 其所从事的事业是辛亥革命和孙 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建构纪念辛亥革 命 和孙 中山的历 史记 忆 , 其 目的是 整 合 中华 民族 的 各种 力量 , 发 挥 中华 民族 的全 部 智 慧 , 完 成祖 国统一 大业 , 实现 中华 民族伟 大复兴 。

 关键词 :

 中国共产党 ; 新时期 ; 辛亥革命 ;孙中山;历史记忆 中图分 类号 :

 K27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002 — 6320( 2011) 06 — 0038 — 06 纪念活动具有独特的政治功能和效果 。它是 种政治仪式和政治活动 , 体现举 办者鲜 明的政 治 主张和政 治 态度 , 反 映举 办 者 的 历 史 观 和文 化 一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 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 义建设时期 , 中国共产党不定期地举行纪念辛亥 革命和孙 中山的活动。新时期以来 , 中国共产党 纪念辛亥革命和孙 中山诞辰的活动已成定制 , 其 规格之高 、 规模之大 、 影响之深 , 可以与纪念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庆和毛泽东诞辰相 比拟。中国共产 党通过组织纪念辛亥革命 和孙 中山诞 辰活动 , 真 正肩负起建构对辛亥革命和孙 中山的历史记忆的 责 任 。

 一、 新 中国成 立前 后 中国 共产 党 组 织 纪 念 辛 亥 革命 和孙 中 山的活 动及 其基本 评价 早在 1924 年 10 月 , 中国共产党 中央执行委 员会机关刊物《 向导》 出版“ 双十特刊” , 总结辛亥 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 肯定辛亥革命在 中国革 命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 以示纪念 。之后 , 中国共产 党采取多种形式纪念辛亥革命 。新 中国成立后 ,

 1961年 10 月 9 1 3 , 北京各界群众举行辛亥革命 90 周年纪念大会 , 全国政协 主席周恩来主持大会 并致辞 , 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等在大会上讲话。10 月 10 1 3 , 《 人 民 日报》 发表 《 一 次伟大 的民主革 命——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的社论。这是中 国共产党第一次组织全国规模的纪念辛亥革命的 活 动 。

 1925 年 3 月 15 1 3 , 中国共产党 中央执行 委 员 会致 唁 电给 中 国 国 民党 中央执 行 委 员 会 , 对 孙 中 山逝世表 示 哀 悼 。

 同 日, 中 国共产 党 发 布 为 孙 中山的逝世 告 中 国 民众 书 , 号 召 全 国 民众 继 承 孙 中山的遗志。21 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机关刊物《 向导》 出版“ 孙 中山特刊 ” , 以示悼念。

 之后 , 中国共 产 党 采取 多 种 形 式 纪念 孙 中山。

 1955 年 3 月 11

 1 3 , 全 国政协在北京怀仁堂举行 孙中山逝世 30 周 年纪念大会。政协主席周恩来 主持大会 , 政协副主席董必武等在大会上讲话 。3 月 12 日, 《 人民 日报》 发表《 纪念伟大的民主主义 革命家——孙 中山》 的社论。这是 中国共产党第 次 组织 全 国规模 的纪念 孙 中山忌辰 的活动。

 1956 年 11 月 11 日, 北京各界群众举行孙 中山诞 辰九十周年纪念大会 。政协主席 、 国务 院总理周 恩来主持大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林伯渠等在 大会上讲话。11 月 12 日, 国家主席毛泽东发表 《 纪念孙中山先生》 一文 , 高度评价伟大的革命先 行者孙 中山的丰功伟绩。同 日, 《 人 民 1 3 报》 发表 一收 稿 日期 :

 20 11 一O9 —03 作者简介:

 王连生( 1958一 ) , 男, 河南省南阳市人, 教授, 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的教学及研究。

 2011年第 6 期 王连生 :

 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建构纪 念辛 亥革命 和孙中山的历史记忆 《 孙 中山先生永生——纪念孙 中山先生诞 辰九十 周年》 的社论 。这是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组织全国 规模 纪念 孙 中 山先生诞 辰 的活 动 。

 新 中国成立后 , 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 和孙 中山的历史地位和基本评价 , 集 中反映在这些纪 念活动的讲话 中。关于辛亥革命 , 周 恩来 指出 :

 “ 辛亥革命 , 推翻了清朝统治, 结束 了两千多年 的 君主专制制度 , 使人们在精 神上获得 了空前 的大 解放 , 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 了道路。这是一个 伟大的胜利。

 ” ⋯ 董必武也指 出:

 “ 辛亥 革命在近 代 中国人民解放斗争 的长期历史 中, 占有一个重 要的地位。

 ” ‘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 利 , 但它提供 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 使得中国人民有 可能找到彻底解放 的正确道路。

 ” 毛泽 东 在 1956 年 纪 念 孙 中 山诞 辰 九 十周 年发 表 关 于孙 中山,

 的《 纪念孙中山先 生》 一 文中指 出:

 “ 纪念他在辛 亥革命时期 , 领导人民推翻帝制 , 建立共和国的丰 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 国共合作时期 , 把旧三 民主义发展为新 三 民主义 的丰功伟绩 。

 ” _3¨ “ ’ 同时 , 毛泽东也指 出:

 “ 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 时代 潮流 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 有他们 的缺点一样 , 孙 中山也有他的缺点方面 。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 以 说 明, 使人理解 , 不可以苛求前人的。

 ” ¨ 毛泽东、 周恩来 、 董必武等对辛亥革命和孙中 山的历史地位和基本评价 , 为新 时期纪念活动提 供 了基本依据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 , 面临着新形势、 新任务 , 中国共产党 以 现实为取向, 与时俱进 , 使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 的活动除了重 申和强调之外 , 不 断得到新 的挖掘 和升华 , 赋予纪念活动新的内涵 , 具有强烈的时代 气息和时代特征 。

 ’ 二、 新时期 中国共产 党组织纪念辛亥革命和 孙 中山诞辰 活 动的简 要 回顾 新 时期 以来 , 中国共 产党 以各 种 形 式 多 次 组 织纪念辛亥革命 和孙 中山活动 , 使之成为 国家政 治生活中的大事, 在纪念形式上较之 以前具有高 规格、 高层 次、 高频度 的特点 , 这充分说 明改革开 放以后 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精神 的高度 重视 和 肯定 , 也体 现 出继 承 和 发 扬 辛 亥 革 命精神对于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 事业 具有 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和深远 的历 史意 义 。

 ( 一 ) 逢 十年 一 次纪 念 辛 亥革 命 的活 动共 三次 1981 年是辛亥革命 70 周年。1981年 10 月 9 日, 北 京各 界一 万 多 人 在 人 民 大会 堂 隆重 举 行 纪 念辛亥革命 70 周年大会 。大会 由中共中央副主 席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 大会筹备委员会主任 叶剑英主持 , 中共 中央主席胡耀邦在大会上作重 要讲话。同日, 《 人民 日报》 发表《 统一祖国, 振兴 中华——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社论。1991

 年是辛亥革命 80 周年。1991 年 10 月 9 日, 北京 各界五千多人在奥林匹克 中心体育馆隆重举行纪 念辛亥革命 80 周年大会。大会由全 国政协副主 席王任重主持 , 国家主席杨 尚昆在大会上作重要 讲话。10 月 10 日, 《 人 民 日报》 发表《 继往开来 ,

 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八 十周年》 的社论。

 2001年是辛 亥革 命 九十 周年。2001 年 10 月 9 日, 北京各界在人 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念辛亥革命 九十周年大会。大会 由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委 、 全 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主持 , 中共 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 席江泽民在大会上作重要讲话 。l0 月 10 日, 《 人 民日报》 发表《 发扬辛亥革命精神, 实现 中华民族 复兴——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的社论。

 ( 二 ) 逢 十年 一 次 纪 念 孙 中 山诞 辰 的 活 动 共 三次 1986 年 是孙 中 山诞辰 120 周 年 。1986 年 11

 月 12 日, 北京各界在人 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孙 中山诞辰 120 周年大会 。大会由全国政协主席邓 颖超主持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在大会上 作重要讲话。同 日, 《 人 民 日报》 发表 《 复兴中国 文明的伟大先驱——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120 周 年》 的社 论 。1996 年是 孙 中山诞 辰 130 周 年。

 1996 年 11 月 12 日, 全 国政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隆重举行纪念孙 中山诞辰 130 周年大会。大会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主持 ,

 中共 中央总书记 、 国家 主席江泽民在大会上作重 要讲话 。同 日, 《 人 民 日报》 发表《 更高举起振兴 中华的伟大旗帜—— 纪念孙 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三 十周年 》 的社论 。2006 年是 孙 中山诞辰 140 周 年。2006 年 11月 12 日, 北京各界在人 民大会堂 隆重举行纪念孙中山诞辰 140 周年。大会 由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委 、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主持 , 中共 中央 总书记 、 国家主席胡 锦涛在 大会上作 重要 讲话 。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构对辛亥革命和孙 中山历史记忆的基本内容 ( 一) 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和孙 中 山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关于辛亥革 命 的历史功绩 和历史地位 的评 价 , 除 了肯定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 建立共和的历史

 南 都 学 坛 2011 年第 6 期 功绩 的基本评价之外 , 特别强调 了辛亥革命对于 新时期改革开放社会 主义现代化 建设 的现实意 义。首 先 是 “ 辛 亥 革 命 带 来 了 一 次 思 想 大 解 放” j , “使 中国人民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 放” J , “ 极大地推动 了中华 民族 的思想解放 , 为 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 野” J 。其次是“ 辛亥革命作为民主革命 的开端 ,

 为 以后一 系列 的历 史 发 展 打开 了道路 ” 革命 “ 为 中 国人 民实现 彻 底 的 民 主革 命 开辟 了广 阔的道路 ” 。“ 它是 中国近代史上 的一个伟大 的里 程 碑 ” , “ 为 以 后 一 系列 历 史 发 展 开 辟 了道 路” 。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 , 为 中国 的进 步 打开 了 闸门” 。

 关 于孙 中 山 的历史 功 绩 和 历 史 地 位 的评 价 ,

 除了肯定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 伟大的爱国 主义者 、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之外 , 主要强 调 了孙 中山的思 想和 主张对 新 时期 改革开 放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首先是 充分肯定孙 中山的革命业绩“ 开创 了中国历史的 个新时代” 。其次 , 对孙 中山的评价更加全 面。“ 孙 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思想家。

 ” 真理 , 始 终与 时俱进 ” ; 他 “ 不 懈奋 斗 , 始 终 坚 韧不 拔 ” ; 他 “ 热 爱 祖 国 , 始 终 致 力 于 振 兴 中华 ” “ 孙 中山先生的一生 , 是为近代 中国的民族独立 、

 民主 自由、 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 是为实现 国家统 一 、 振 兴 中华而殚 精 竭虑 的一 生 。

 ” ⋯ ( 二 ) 重 申和强调 中国共 产党及其所从事 的 事业是对辛亥革命 和孙 中山革命 事业 的继 承和 发 展 毛泽东 曾经说过 :

 “ 现代 中国人 , 除一小撮反 动分子外 , 都是孙 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

 ” “ 我们完成 了孙 中山没有完成的 民主革命 , 并 且 把这个革命发展 为社会主义革命 , 我们正在完成 这个革命。

 ” “ 新时期 以来 , 中国共产党重 申

 和强调我们今天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事业是辛亥革命 和孙 中山的未竞事业 , 中 国共 产党 及其所 从 事 的事 业是 对辛 亥革命 和 孙 中 山革命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胡耀邦在纪念辛亥革 命七十周年 大会上 的讲话 中指出 :

 “ 我们共产党 人和全国各族人 民, 都把新 民主主义革命 和社会 主义的胜利看做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 共产党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和革命事业的继承 者 。

 ” _l ‘ 现在 , 一切为了实现现 阶段的共 同理想 而努力奋斗的人们都是孙中山先生所开拓的伟业 的继承者 。

 ” ll 江泽 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中指 出:

 “ 中国共 产党人 是孙 中山

 。辛 亥 一他“ 追求 。

 。

 ‘‘ 中国 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 的忠实继承者 , 始终把 自己

 为之 奋 斗 的 事 业 视 为 辛 亥 革 命 的 继 承 和 发 展。

 ” 。

 江泽民在纪念孙 中山诞 辰 130 周年大会 上的讲话 中指 出:

 “ 中国共产党从来 就是 孙 中山

 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 、 合作者和继承者。孙 中 山先生也把中国共产党人看做 自己的朋友。

 ” 胡 锦涛 在纪念 孙 中 山先 生诞 辰一 百 四十周 年大会 上的讲话 中强调 :

 “ 中 国共产党人是孙 中山先 生 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 、 最亲密的合作者、 最忠 实的继承者。孙 中山先生也始终把中国共产党 当

 做 自己的亲密朋友。

 ” ( 三) 重视和发 扬辛亥革命和孙 中山的爱 国 主义精神和深厚的爱 国情怀 新时期以来 , 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 和孙 中 山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记忆集中在两个方面。

 是国家富强 , 人 民幸福 , 中华振兴。“ 孙 中山追 求...

篇三: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

稿日 期] 2001- 09- 10[作者简介] 张海鹏 (1939)) , 男, 籍贯湖北汉川,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50 年来中国大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张

 海

 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 北京 100005)[关键词] 中国大陆; 辛亥革命; 纪念与评价[摘

 要] 新中国建立 50 年以来, 每逢十年一次党和 国家 以最高规格举行纪 念辛亥革命的活动, 成为全国的重要活动, 是全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像这样 50 年一贯进行的政治生活中的 大事,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 中国共产党生日 可以与之相比拟。

 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纪念辛亥革命的一个理由, 但不是惟一的理由。

 把纪念辛亥革命和祖国统一的现实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和建立中华民族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联系起来, 这是现实的政治需要, 这就是现实的政治。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 20 世纪初期的一次革命运动, 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 辛亥革命以其本身 的魅力 影响了 整个 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 积淀了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和文化传统, 成为团结和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一个重要源泉。

 由辛亥革命所凝固起来的这样的民族精神是永远需要发扬的![中图分类号] K25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5 2 4952 (2001) 06 2 00062 07Commemorations and Assessments of the 1911 Revolution in the ChineseMainland over the Past 50 YearsZHANG Hai2peng(Modern History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5,China)Key words: 1911 (Xinhai) Revolution; commemorationsAbstract: In the 5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every decade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have held commorative ac2tivities for the 1911 Revolution. Only commemorations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of the PRC have assumedsimilar importance. These activities have been intended to affirm the importance of the 1911 Revolution, but they have alsoserved other purposes. The practical political needs have been to closely associate it with the task of reunifying the motherlandand of establishing a broad united front.2001 年 1 月, 我给台北举行的第四届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会提交了 一篇论文, 题为 550 年来中国大陆对孙中山的纪念与评价6, 简要回顾了 新中国建立以来, 党和国家最高层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每逢十年一次的重大纪念活动, 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孙中山的评价。

 说到孙中山不可不说到辛亥革命。

 所以, 那篇文章提到, 对孙中山的生辰和忌辰的纪念, 50 年来共举行了 十次, 加上对辛亥革命的三次纪念, 总共 13 次。

 这些纪念活动都是党和国家最高层举行的, 所以文章讨论的范围不包括各省各地举行的纪念活动, 也不包括学术界举行的各种形式的学术讨论 ( 包括带有纪念性质的学术讨论) 。

 那篇文章是从孙中山的角度立意的, 现在想来, 意犹未足之处。

 值此辛亥革命 90 周年纪念到来之际, 有必要对 50 年来党和国家最高层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情况作一个小结。#6#2001 年 11 月第 8 卷 第 6 期当代中国史研究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Nov. , 2001Vol. 8

 No. 6

 新中国建立以后有关辛亥革命的逢十纪念日 , 在 50 年内有五次: 1951 年 10 月、 1961 年10 月、 1971 年 10月 、 1981 年 10 月、 1991 年 10 月 。

 但是, 1951 年 10月 的纪念活动未能举行,这是因为新中国建立未久, 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百孔千疮的社会经济局面, 正值百废待举之际,预计三年的经济恢复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 31 1 亿人口 的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主要在1951 年进行; 国家政权的巩固工作, 不容轻视, 对退居台湾的蒋介石国民党残余集团的斗争仍在弦上。

 由于 1950年秋季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 国内各地隐藏的反革命分子气焰嚣张地进行各种破坏活动, 国家政权的巩固受到威胁。

 1950 年 10 月 10 日, 党中央向全国发出了 5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6, 1951 年全国各地开展大规模镇压反革命运动, 对巩固新生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朝鲜战争所代表的美国帝国主义组织的对新中国的半月形包围圈已经形成, 中朝人民军队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 / 三八线0 以北的鏖战正酣, 虽然已经迫使美国宣布愿意坐到谈判桌上来, 1951 年 8 )11 月, 美军又在 / 三八线0 以北发动了夏秋季攻势, 谈判和战争同时在紧张进行之中。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估计到台湾国民党军配合美军在朝鲜的攻势反攻大陆的可能性, 为此做出了 各种必要的部署。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人民共和国的领导者们当然没有心情和可能来举行辛亥革命 40 周年的纪念活动。

 就当时的海峡两岸关系的现实来说, 10 月10 日的纪念活动恐怕在政治上也会有相当的敏感性。

 因此, 1951 年 10 月的纪念活动没有举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几年, 国家政权巩固了, 国民经济恢复了, 新中国的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状况都达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最好的时期。

 这时候, 孙中山先生的生辰和忌辰相继到 来。1955 年3 月 12 日, 是孙中山先生逝世 30周年。

 中国共产党机关报 5人民日报6 于当天头版发表重要社论 5纪念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 ) )孙中山6。

 前一天下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 有 1000 多人参加的孙中山先生逝世 30 周年纪念大会,政协主席周恩来主持会议, 政协副主席董必武、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以及孙中山的生前友好彭泽民在大会上讲话, 政协副主席郭沫若、 彭真、 沈钧儒、 黄炎培、 何香凝、 陈叔通、 章伯钧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刘少奇、 副委员长林伯渠、 达赖喇嘛# 丹增嘉措等, 以及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1]1956 年 11 月 12 日 , 是孙中山先生诞辰 90 周年。

 为此, 北京组成了 孙中山先生诞辰 90 周年纪念大会筹备委员会, 筹备委员会决定, 诞辰日那天, 全国各大城市和省会、 自 治区首府所在地要普遍举行纪念大会; 国务院通知, 诞辰日 , 全国各直辖市、 省会、 自治区首府以及拉萨[ 2]11 月 11 日, 北京举行极其隆重的纪念大会, 大会宣布了 毛泽等地均悬挂国旗, 以示纪念。东、 卫立煌、 邓小平、 叶剑英、 龙云、 刘少奇、 李书城、 沈钧儒、 陈云、 陈叔通、 周恩来、 张奚若、 张难先、 程潜、 董必武、 熊克武等 78 人组成的大会主席团名单。

 大会还邀请华侨和港澳同胞 40 多人、 30 多个国家的 160 多位来宾出席大会。

 政协主席、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林伯渠、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 副主席何香凝以及各国[3]11 月 12 日, 以朱德为团长、 李济深为副团长的中央谒陵代表团晋谒了 南京中[4]同日, 周恩来、 何香凝等一行 600 人参谒了香山碧云寺中山纪念堂。[ 6]来宾先后讲话。山陵;[ 5]在这一天, 毛泽东发表了 专文 5纪念孙中山先生6。应该说, 纪念孙中山先生, 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就是纪念辛亥革命。

 1955 年、 1956 年对孙中山先生忌辰和生辰的纪念, 在某种意义上说, 是对 1951 年 10 月未能举行的辛亥革命 40周年纪念的补充。#7#50 年来中国大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

 第一次正式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是在 1961 年, 这一年 10月 是辛亥革命 50 周年。1961 年9 月 15 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 21 次会议决定隆重纪念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 50周年, 决定成立辛亥革命 50 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 由国家副主席、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辛亥革命元老董必武任主任委员, 宋庆龄、 吴玉章、 何香凝、 沈钧儒、 李维汉、 程潜、 黄炎培、 班禅额尔德尼# 确吉坚赞、 包尔汉、 郭沫若、 陈叔通、 张奚若、[7]我们看这个名单, 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都是亲身 参与马叙伦任副主任委员, 邵力子任秘书长。过辛亥革命的人士。

 10 月 9 日, 北京各界一万多人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大会, 首都各界人士、 海外华侨、 各地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以及在北京访问的各国外宾和驻华使节参加会议。

 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各方面领导人出席了 会议, 政协主席周恩来主持会议。

 大会执行主席21 人, 他们是: 周恩来、 宋庆龄、 董必武、 朱德、 何香凝、 沈钧儒、 郭沫若、 黄炎培、 彭真、陈毅、 李维汉、 程潜、 陈叔通、 赛福鼎、 班禅额尔德尼# 确吉坚赞、 林枫、 包尔汉、 帕巴拉# 格列朗杰、 阿沛# 阿旺晋美、 吴玉章、 张奚若。

 周恩来致了 开会词, 董必武、 何香凝发表了 长篇[8]会后, 董必武副主席宴请了各地来京的辛亥革命老人, 政协主席周恩来以及全国人民讲话。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沈钧儒、 何香凝、 黄炎培、 李维汉、 陈叔通、 程潜、 班禅额尔德尼# 确吉坚赞, 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包尔汉, 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张治中等领导 人出席了 宴[ 9]此前的 10月 7 日, 辛亥革命 50 周年纪念筹委会邀请各地来京的辛亥革命老人座谈, 筹会。委会主任董必武、 副主任吴玉章、 张奚若, 筹委会秘书长邵力子出席了座谈会, 表示了 对辛亥革命老人的热情关怀和礼敬。

 出席会议的老人共 48 位, 其中有担任武昌工程八营共进会总代表、 在武昌首义中打响第一枪的熊秉坤, 辛亥革命时担任秦陇复汉军炮兵司令的朱叙五, 参加过黄花岗等战役曾任沪军司令的黄一欧 ( 黄兴的儿子) , 担任过广州护国军旅长和广州西路军[ 10]10 月 8 日 , 民革中央约请辛亥革命老人举行了 谈话会, 称颂了 辛亥革命的[11]此外,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也都成立了 纪念辛亥革命 50 周年筹备委员会,[ 12]军长的伍毓瑞等。伟大历史意义。10 月 10日 各地首府也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会。辛亥革命 60周年正是 1971 年 10月 , 这是 / 文化大革命0 的紧张岁月 。

 9 月 13 日, 当时的副统帅林彪发现自 己的反党阴谋败露, 仓皇乘飞机出逃, 摔死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温都尔汗。

 这可以说是 /文化大革命0 中最重要的政治事件, 对全党全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政情高度紧张, 当然没有可能举行一次与当前政治没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的纪念。第二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是 1981 年, 这是辛亥革命 70 周年。

 / 文化大革命0已经结束。

 全国进入改革开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

 1981 年 10 月 9 日,北京各界一万多人在人民大会堂集会纪念辛亥革命 70 周年, 大会筹委会主任委员叶剑英, 筹委会副主任委员邓小平、 胡耀邦、 赵紫阳、 邓颖超、 韦国清、 彭冲、 廖承志、 许德珩、 胡厥文、 史良、 班禅额尔德尼# 确吉坚赞、 刘澜涛、 康克清、 周建人、 庄希泉、 胡子昂、 王昆仑以及筹委会秘书长屈武作为大会执行主席在主席台就座, 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 彭真、 王震、方毅、 余秋里、 耿飚、 倪志福、 陈慕华、 赛福鼎、 万里、 习仲勋、 王任重、 谷牧、 宋任穷、 杨得志、 姚依林、 李井泉、 萧劲光、 杨尚昆、 康世恩、 薄一波、 张爱萍、 黄华等, 全国政协的各位副主席陆定一、 李维汉、 王首道、 荣毅仁、 胡愈之、 何长工、 萧克、 程子华、 杨秀峰、 包尔汉、 周培源、 钱昌照等出席了 会议, 大会还邀请了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工作过的人、 孙中山和黄兴的亲属、 华侨和港澳同胞、 外国友人等出席会议。

 叶剑英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全国人大委员长、 大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了 会议, 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在会上作8##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 年第 6 期

 了主题报告, 民革中央副主席屈武、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厥文、 从美国专程来京出席纪念大会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李默庵、 政协常务委员缪云台先后讲话。[ 13]10 月 9 日,5人民日报6 在头版头条发表了 社论 5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 )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6。

 10月 8 日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会见[ 14]10 月 10 日, 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在武汉出席了 湖北各了孙中山、 黄兴、 蔡元培的亲属。界纪念辛亥革命 70 周年大会, 全国各省、 市、 自治区首府也都举行了纪念大会。[15]第三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是 1991 年。

 10 月 9 日 , 北京各界 5000人在奥林匹克中心体育馆隆重集会纪念辛亥革命 80 周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 国家主席杨尚昆, 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 国务院总理李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 宋平、 李瑞环, 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 中央顾问委员会、 全国人大、 全国政协、 各民主党派中央、 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辛亥革命老人、 华侨和台港澳同胞、 孙中山和黄兴的亲属等出席了 会议。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主持大会。

 国家主席杨尚昆发表了 主题报告, 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讲话。[ 16]同日 , 江泽民、 杨尚昆、 李鹏、 万里等领导人会见了 出席辛亥革命 80 周年的台、 港、 澳同胞和海外人士[17]10 月 10 日 的 5人民日 报6 在第 1 版发表社论 5继往开来

 ( 其中有孙中山和...

篇四: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

去病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 李海珉

 中国同盟会早期成员、 南社主帅陈去病(1874-1933), 在辛亥革命前后十多年时间内,怀着强烈的时代紧迫感与历史责任感, 以天下为己任, 自觉地肩负起祖国的安危, 矢志不渝地为之努力奋斗。

 1981 年, 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 胡耀邦在发言中弘扬了一批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 提到代表人物 33 名, 其中南社成员 6 名, 陈去病就是内中重要的一员。

  陈去病没有魁伟的身材, 没有出众的相貌, 也没有口若悬河的辩才, 然而他却能够让众多读书人服膺, 推举为文人领袖, 南社老大哥, 这自有他的过人之处。

 陈去病本是二十世纪初叶一名普通的读书人, 他应考过科举, 中过秀才, 列名廩膳生员,同时他又留学日本, 不同于那些闭塞的士子, 他见过世面, 经过风雨, 眼界开阔, 乐于接受新事物, 善于接受新思想。

 1906 年, 陈去病成为同盟会的一员, 从此他以“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16 字纲领为奋斗目标, 投身于反清潮流而成为一名弄潮健儿。

 他自知, 时代的弄潮儿, 决不是光靠一腔热血, 仅凭敢想敢说的胆气为资本就能成就的。因此, 除了具备盟友们的一般条件之外, 他力求拥有多方扎实的知识功底。

 凭着早年的刻苦勤读, 再加参加同盟会后的自觉用功与广观博览, 他的知识日益拓宽, 更加精深。

 不仅拥有社会科学知识, 而且掌握了相当多的自然科学知识。

 广博, 又有相当的深度, 再加深邃的思考, 深远的见解, 使他在众多文士中脱颖而出, 跻身于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

 这里, 拟从陈去病的文章、 结社和办报三个方面, 说说他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

 首先, 陈去病的文章, 包括他的诗歌和小说, 是对辛亥革命最大的贡献。

 陈的文章, 数量多, 质量高, 出手快, 犀利, 老辣, 犹如匕首、 投枪, 处处击中满清王朝与袁记政权的要害。

 这些文稿, 既有勇气又有超人的见识, 而这勇气与见识, 全凭他广博的知识所承载。

 陈去病的文章涉及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陈去病对明清历史非常熟悉, 特别对明末汉人抗清时期的史实可谓了如指掌, 他与柳亚子二人, 将这一时段专称为“南明史”。

 多年以来, 他留意收集明末抗清志士的史料和著作,仅东林、 复社文人的手迹就抄读了三千余通。

 明末吴江有个抗清英雄吴易, 1645 年起兵抗清, 以太湖为根据地, 多次大败清兵, 1646 年被捕, 英勇不屈, 在杭州草桥门被凌迟处死。1905 年夏天, 陈去病搜得吴易遗稿, 整理成集, 定名为《吴长兴伯遗集》, 撰写序言后在《国粹学报》 上刊出。

 吴江另一位文人志士吴炎, 明亡后遁迹湖州山中, 组织惊隐诗社, 成员有顾炎武、 归庄等近百人, 影响很大。

 1663 年, 因受明史案牵连, 吴炎在杭州弼教坊被清廷凌迟处死。

 陈去病收集他的作品, 也整理成集, 定名为《吴赤溟先生遗集》。

  1906 年 3 月, 陈去病在徽州中学教书期间, 完成了《五石脂》 和《烦恼丝》 二书。《五石脂》 首要内容, 是搜罗南明时期吴江及苏松地区吴志葵、 吴圣兆、 戴之俊、 熊开元、 吴扶九、 陈白阳、 吴赤民、 夏允彝、 完淳父子、 杨维斗、 顾炎武等数十位仁人志士的抗清事迹,悲壮而又激越, 一一撰写成文, 用以揭露满清的血腥镇压, 鞭挞趋炎附势、 残害民族的败类。其次, 《五石脂》 记载了相当多的文化名人, 融入了厚重的文化史料, 诸如叶天寥、 沈宜修及其子女叶燮、 叶小鸾, 吴中名妓柳如是, 陆曜、 郭频伽、 吴汉槎、 徐虹亭、 柳树芳、 徐山民, 以及他们的著作, 庄廷龙及其明史案, 松陵的世家望族, 徽州、 扬州、 常州诸大姓及其商业, 又根据诸多野史与笔记记录了吴三桂、 洪承畴、 阮大铖之流的遗闻轶事, 特地录出洪承畴降清遭母痛斥一事, 还有书法、 绘画、 曲艺乃至风俗游艺等等, 应有尽有。

 对一些地方掌故, 去病订其讹误, 补其缺漏, 评其得失, 文稿取材广博, 描绘细腻, 考证有据。

 自 1906年 4 月 13 日《国粹学报》 15 期起开始连载到 63 期结束。

 陈将文稿汇集取名《五石脂》。“五

 石脂” 本是一种药物, 据《神农本草经》 卷一《五石脂》 条说:

 “久服补髓益气, 肥健、 不饥, 轻身延年”。

 陈去病自称:

 “窃独慕此, 故述琐事, 以替服耳, 黄帝有灵, 高其招我。”猜度陈去病意思, 五石脂有益人体, 如此众多前贤的所作所为与雪泥鸿爪, 有益社会机体,更有激励汉民族推翻满清的功用。

 1908 年 5 月, 《国粹学报》 第 41 期开始, 又有《百尺楼脞录》 刊出, 后来连同《五石脂》 及其他篇章, 辑成《遗闻脞录集》。《烦恼丝》, 署名“有妫血胤”, 1906 年单行本出版, 描写了清初汉人拒绝剃发蓄辫遭到血腥屠杀的斗争史实, 同样在于激发汉民族反清排满的民气。

 此后, 一发而不可收。

 1907 年 5 月 2 日, 陈去病酝酿编著的《明遗民录》 在《国粹学报》 28 期开始连载, 这是一部大型传记总集。“是编之作, 搜罗典籍至数万余卷”,“本编以皇舆之所统, 纪笃生之本末, 故首北都, 次南畿, 再次青、 齐、 赵、 代、 秦、 陇、 汴、 洛,而后川、 蜀、 荆、 楚、 闽、 粤、 黔, 迄乎海外。

 大要随所见闻, 信笔纪载, 俟诸续编”,“吾侪以崇拜遗民者, 谓其感戴旧君, 耻臣新主也。

 故凡有隐居不仕, 长为农夫以没世者, 皆为搜罗入之录中。

 其或曾叨一第, 及身受一职者, 如侯朝宗之伦, 虽文学彬彬, 亦概所屏斥,惟颜习斋虽少为诸生, 然卒弃去以高隐终, 故仍列于此。” (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去病全集》697 页《明遗民录凡例》 )全书以地理区划为纲, 原计划遍及全国, 为时间、 精力诸多条件的限制, 更由于辛亥革命迅速爆发, 实际上只撰写发表了直隶、 山东、 山西三省的 40 多个义勇之士, 文稿突出他们在反清斗争中的英勇顽强和视死如归的可贵品格。

 表彰故人, 意在鼓励新人, 这部未完稿的 《明遗民录》 为发展中的反帝反清民主革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稍后, 陈去病的《虎伥遗恨》 一书问世, 此书追述施琅和李光地两个叛逆, 意在让后人记取教训。

 与此同时, 陈又以“有妫血胤” 为笔名撰写了《明清最初之交涉》《清初赫图阿濑四祖考》《南关北关考》《明清递嬗之往迹》 四篇长文, 汇集成《奴祸溯源》 一书。

 除此之外, 陈去病还在《广益丛报》《中国公报》 等报刊了发表大量文稿。

 其中有不少写南宋抗元, 涉及陆秀夫、 文天祥等历史人物, 署名多取:“季子” 东阳令史子”“有妫血胤”“南史氏” 等笔名。

 这一时期, 陈去病为推翻满清王朝, 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 所到之处, 留下了相当多的游记与诗词, 比如《游北固山记》《游罗浮山记》; 诗词如《读郑所南心史》《重谒张东阳祠》《自武林入越, 道出草桥门, 有悼吴长兴》《隆武帝后忌辰, 泛海登列岛, 书寄同人》《九月初七, 为明尚书张苍水先生二百四十五年忌, 用丙午新安江上追悼旧韵》《自厦门泛海登鼓浪屿有感》《潮阳海门湾莲花峰, 宋文丞相望少帝处也, 遂赋此章》 等等。

 凭吊胜迹, 怀念先烈, 陈去病留下的大量文辞, 都是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联, 都与反清革命主题密切相关。

 陈去病的文章对政治及政治体制十分关注。

 华夏兴亡, 匹夫有责, 早在 1904 年, 陈去病就撰写了《漠南北建置行省议》 一篇长文,附有《漠南北新建置总表》, 里面罗列了内蒙古:

 (1)省名; (2)旧部落名; (3)府名、 直隶厅州的名称及管辖区域; (4)州县名, 包括原有州县与新置州县名称; (5)历代沿革; (6)地理位置;(7)杂志, 记录地理特点、 气候、 物产等。

 详详细细, 有根有据, 内容跨越多种领域的知识,这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 更需要一颗热忱关注祖国边关的红心。

 1908 年, 此文及其附表经修改后在《国粹学报》 42 期起连续三期刊出。

 同年, 撰写了《升上海为直隶州议》《论顺天府尹之当废而不当改称巡抚》《南粤分疆设治议》 等文稿。

 中华民国成立, 陈去病更是积极参政议政, 1911 年, 撰写了《苏州宜改县矣》 一文。

  1912 年 9 月, 撰写了《西藏改建行省议》《淮北增置行省议》《中华民国国旗纵论》, 11 月24 日, 在《大汉报》 上以笔名“思” 发表《州县民政长之解决》, 12 月 14 日, 又在《大汉报》 上发表《冠服问题宜早解决》。

 1915 年, 又有《论建立国会之非易事》 等文章。

 这些文章, 有着相当的政治眼光, 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赤子之心。

 陈去病不少文章, 是对国家经济的积极思考。

 1911 年 11 月 30 日, 陈去病在《大汉报》 发表《忙漕改折案之释疑》, 当时光复诸省纷纷宣布豁免钱粮, 而江苏省召开的座谈会只议决减征, 受到各界批评。

 陈去病别有见地, 发表此文, 敬告全体国民, 新政初立, 财政困难, 军需孔亟, 百端待举, 希望民众谅解。

 文章最后说“事势至此, 非即吾人毁家纾难之时乎? ” 类似的文章还有同年的《借外债与购德械》等文。

 陈去病的文章, 涉及到军事与地理知识。

 1908 年, 陈去病颇为担心沙俄对西北的觊觎, 撰写了《论筹防天山南路》。

 1912 年, 陈去病在《平民日报》 7 月 21 日和 23 日, 分别发表《呜呼!边陲之风云急矣》《东邻之危机一发》 二文, 提醒国人提防日本和沙俄虎视眈眈的动向。

 他很早就搜集各类地图, 陈氏后裔处至今保留着当年陈去病收藏的不少地图, 有关石头城的地图就有好几张, 其中一张《有明洪武帝京图》, 还是朱元璋时期的南京形势图。

 由于对南京地理的熟悉, 1911 年 11 月 28 日,他在《大汉报》 发表了《联军规复南京城外地理之一览》, 为民军攻克南京提供理想的地理线路。

 接下来, 发表《除恶可不尽乎》, 南京攻克后, 坚决主张或者生擒张勋, 或者击毙,认为留下此人必生后患。

 此外, 还有《论粤西兵变》《说边关三省》《苏路北线最近之规划按语及意见书》《贻苏路股东书》 等文稿, 对修筑铁路提出自己的意见。

  再则, 陈去病对兴修水利等也都作过积极思考。

 1911 年 12 月 17 日, 陈去病在《大汉报》 发表《吴中水利议》 一文。

 当时苏南大水,陈去病本想筹集资金, 浚河疏渠, 可是武昌起义初成, 军务繁忙, 人力物力紧缺而无法进行。陈发表此文, 介绍苏南水系状况, 立出疏导计划, 附上浚河疏渠先后缓急的决策表, 提供省议会采纳, 以便日后实施。

 在民国成立之后, 陈去病的大笔除了渊博的知识储备之外, 更显现了他的政治目光。

 民国肇造, 南社中人不乏被袁世凯所迷惑, 主张南北议和, 赞成孙中山将大总统之位让给袁氏。

 宋教仁等大批仁人志士遭袁记政治集团暗杀, 南社仍有不少人主张不用武力, 而想走法律程序。

 直到二次革命失败, 洪宪帝制行将复辟, 南社成员终于觉醒, 他们不得不服膺老大哥陈去病的政治嗅觉。

 1911 年 11 月 27 日, 陈其美在上海召开革命先烈追悼大会, 陈去病、 高天梅和柳亚子等南社成员坚决反对与袁世凯议和。

 陈去病在《大汉报》 发表《规复金陵之借箸筹》, 积极呼吁皖浔、 苏浙、 沪淞、 粤侨诸军, 合力围攻盘踞金陵的张勋。

 同年 12 月 15 日至 17 日,陈去病在《大汉报》 连续发表文章, 《对于嫌疑者之感言》 一文针对当时各地起义反正的旧官僚, 特别是敦促那些窥察形势首鼠两端者, 文章喝令迅速觉醒并予归正。

 针对革命派内部的分歧与纠纷, 陈发表《对内讧者之悲感》 等文章, 号召各方以大局为重, 团结对敌。

 1913 年 3 月 20 日, 宋教仁被袁氏指令爪牙暗杀。

 陈去病继作诗《哭钝初》 之后, 又作《清明日之感念》 一文, 痛悼钝初, 积极鼓动反对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

 1913 年 4 月 20 日,在《民立报》 上发表《洪述祖丑史补遗》, 将袁氏及其爪牙显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同年 7 月,陈去病应黄兴之邀, 赴宁任司令部秘书长, 司令部的文告与檄文, 皆出去病之手。

 7 月 17日开始, 代黄兴司令拟写《布告各界文》 《布告军界文》, 后又刊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通电》,揭露袁氏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宋案”“大借款” 和“黜四督” 三大事件, 使国民认识了袁世凯这个跳梁小丑的狼子野心。

 陈去病是个多面手, 政论、 传记、 戏曲、 小说各种文体都拿得起。

 除了上述文章, 在辛亥革年之前, 他还着手辑录《松陵文集》《吴江诗录》 和《笠泽词徵》, 其中《笠泽词徵》 收了自宋至清 200 余家之词录, 经过修订, 在 1913 年 12 月正式发行。

 除了文章, 这个时期陈去病文学创作也有相当份量, 他将自 1906 年以来所作诗词汇集成《黟山集》《袖椎集》《岭南集》《呻吟集》《光华集》《湖上集》 等。

 同时, 对诗词理论探讨也开始涉足。

 陈去病一向赞成唐诗, 反对清末模仿宋诗为主的同光体。

 1910 年 1 月 1 日,

 《病倩词话》 发表于《中国公报》, 推崇龚自珍, 批评常州派。

 另外,《诗学纲要》 一书也开始酝酿。

 文学, 除了诗词创作, 陈去病对于戏剧和小说也都拿得起, 而且都取材于政治现实, 对现实社会起到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早在 1904 年秋, 安徽志士万福华在沪上金谷香菜馆枪击前广西巡抚王之春, 陈去病挥笔创作了《金谷香》 剧本, 发表于《二十世纪大舞台》, 距枪击事件不到 2 个月。

 1915 年 7 月, 绍兴王金发被袁世凯的爪牙朱瑞杀害, 同样不到 2 月,陈去病创作的一部 26 章的小说《莽男儿》 就问世了。

 陈氏在此书的“凡例” 中说:“书中所称之莽儿, 既确有其人, 为一篇之主, 即其他诸人, 微特事实显显, 在人耳目, 而其名号亦大略相符, 不甚隐讳。” 小说中的黄金凯即王金发, 陈无为即陈其美, 张枚伯为章太炎, 唐守先即汤寿潜, 项酋伯即刘光汉, 吴紫瑛即吴芝瑛, 祝绍康即竺绍康, 徐词华即徐自华。“是书虽系小说体裁, 确乎可信其为文人游戏之笔, 容不得一毫党见。

 然茫茫宇宙, 觉此十数年来之扰扰, ...

篇五: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

稿日期〕2011 -11 -20〔作者简介〕刘建庄,男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2010 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刘建庄(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中共通过会议纪念、文本纪念和社会实践活动方式纪念等形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呈现周期性和广泛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充分彰显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当代价值。【关键词】建国以来 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 纪念活动【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6389 (2012)02 -0050 -0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十分重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每逢 10 周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做出梳理,有助于充分彰显其当代价值。一、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基本形式( ( 一 ) 会议纪念 。会议纪念是中共进行纪念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形式,通过对纪念对象的时空构建,让人们重温历史,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主要有纪念大会、座谈会和茶话会、研讨会等形式。第一,纪念大会。纪念大会仪式庄重,一般规格较高,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往往全部或大部分参加并发表讲话。1981 年 10 月 9 日,首都各界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大会,隆重纪念辛亥革命 70 周年,主席台上方高挂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大会”的巨大横幅,主席台正中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 “1911—1981”的字样分列在画像两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等出席了纪念大会。[1]第二,茶话会和座谈会。茶话会和座谈会则比纪念大会灵活,参与人数较少。湖北为纪念辛亥革命 90 周年,在东湖宾馆举行茶话会。“省党政主要领导人同志与来鄂参加纪念活动的海外嘉宾、我省辛亥志士后裔百余人” 出席了茶话会。[2] 广州也为纪念辛亥革命 90 周年,在市政协礼堂举行座谈会。[3]第三,研讨会。

 “研讨会一般规模较小、学术性较强”,但 “内涵更丰富意义更深远,属于深层次的纪念活动”。[4] 为纪念辛亥百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湖北省政府联合主办的 “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共有 200 余名中外学者参加。[5]( ( 二 ) 文本纪念 。文本纪念具有持续时间长、传播面广、成本较低等优点,主要有中央和地方党报刊发社论、报刊和杂志设立专栏或特刊、出版发行相关文集和选集等形式。第一,刊发社论。社论是表达党的主张和意志的体现,也是中共纪念活动的传统。在纪念辛亥革命 50、70、80、90 和一百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分别刊发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 《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继往开来 振兴中华》、《发扬辛亥革命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社论。第二,设立专栏或特刊。设立纪念活动的专栏或特刊,进行集中宣传,有利于纪念活动效果的强化。在辛亥革命 “逢十”纪念中,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都会设立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专栏,从历史介绍、纪念活动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诠释。第三,出版相关的文集和选集。借纪念活动之际,出版和发行相关的文集和选集,有利于扩大纪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为给辛亥革命 70 周年献礼,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负责编纂的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在辛亥革命70 周年前夕完成,由中华书局发行。[6]( ( 三 ) 社会实践活动方式纪念 。随着时代发展,纪念活动方式逐步呈现多样化趋势。· 0 5 ·●观察与思考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2 期

 第一,修复与兴建纪念场馆。通过修复和兴建纪念场馆,还原历史本真,有助于让民众了解辛亥历史,增强民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纪念辛亥革命 70 周年,“北京的辛亥滦州革命烈士衣冠冢和纪念塔”, “广东的中山纪念堂、邓仲元等五烈士墓”, “湖北的武昌首义红楼、武昌起义门”等历史文物都修葺一新。[7]第二,举办展览和开放纪念场馆。通过举办展览和开放纪念场馆,展现今昔对比,让民众触摸历史,感悟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坚持中共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辛亥革命 80 周年纪念活动中,湖北开放武昌起义纪念馆,“参加辛亥革命 80 周年纪念活动的海外来宾参加剪彩仪式后进行了参观”。[8]第三,参观和拜谒辛亥旧址。中共中央和地方主要领导人参观和拜谒辛亥旧址,是中共人本精神的展现。广东为纪念辛亥革命 80 周年,“省、市各界人士代表 150 多人在黄花岗 70 二烈士墓园举行了谒祭仪式”,“表达对烈士的崇敬心情”和对辛亥革命历史的尊重。[9]第四,制作纪念品、影视作品和专题网站。随着现代传播方式的广泛运用,通过制作纪念品、影视作品及专题网站等方式,拓宽了纪念活动空间,有助于纪念活动的大众化和参与的广泛性。为纪念辛亥革命 80 周年,邮电部定于 1991年 10 月 10 日发行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人物》纪念邮票一套。[10]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辛亥革命再次成为影视创作的热点,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和电影 《英雄喋血》等作品,以别样的形式纪念辛亥革命。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逐步成为日益重要的纪念活动形式。为纪念辛亥百年,全国政协推出辛亥革命网。二、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主要特点( ( 一 ) 周期性和广泛性。

 。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呈现周期性特征。中共在 1961 年、1981 年、1991 年、2001 年和 2011 年举行了 5 次盛大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1951 年和 1971 年由于历史原因,无力和无心筹办盛大的纪念活动。所以,总体上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这种周期性的纪念活动,表明中共对历史的尊重,有助于增强民族归属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具有政治整合、凝聚人心之功效。其次,参与的广泛性特征。第一,参与的广泛性表现在既有中央层面的纪念活动,也有地方层面的纪念活动。2011 年 10 月 9 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各界人士 3000 多人出席大会。[11] 同样,福建省举行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大会,1000 余人出席大会。[12] 第二,参与的广泛性表现在既有政治层面的纪念活动,又有学术层面和民间社会层面的纪念活动。为纪念辛亥革命90 周年,武昌中小学生利用暑假时间, “找历史遗迹、走访烈士之子、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将寻访成果印成宣传册”, “制作 ‘武昌起义’专题网站”,介绍辛亥首义。[13] 第三,参与的广泛性还表现在既有中国大陆的纪念活动,还有中国驻外使馆、港澳台、海外华人华侨、外国政府或民间组织的纪念活动。为纪念辛亥革命 70 周年,我国驻美英日等大使馆分别举行招待会,华侨华人举行集会,呼吁国共第三次合作,实现民族振兴和祖国统一。[14]( ( 二 ) 时代性和发展性。

 。中共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既有重申和重演的特征,更是从现实出发,赋予纪念活动的时代内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的辛亥革命纪念规格历来很高,但是其主旨和内容则依据现实需要有所改变。1961 年,为纪念辛亥革命 50 周年,中共中央和地方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高规格的纪念活动。这次纪念活动强调要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把纪念活动与社会主义建设、反对帝国主义和解放台湾联系起来。

 《人民日报》刊发社论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列宁的 《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和程潜的 《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等文章,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强调要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稳步上升,台海局势也发生很大变化。因此,中共的辛亥革命纪念的主旨和内容相应发生变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强调为统一祖国和民族振兴服务。在纪念辛亥革命 70 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刊发《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的社论指出, “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5] 这表明中共充分利用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提出历史任务,进行整治动员,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实现政治整合和凝聚人心的现实发展要求。( ( 三 ) 统一性和多样性。

 。中共组织辛亥革命纪念,既有统一部署,成· 1 5 ·●观察与思考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2 期

 立专门筹备委员会,对纪念活动的规格、主旨和内容都有明确规定;又注重因地适宜,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讲求实际效果。为纪念辛亥革命 50周年,中共中央设立辛亥革命 50 周年纪念筹委会,地方省市也设立相应的筹委会。在辛亥革命70 周年纪念中,对其主旨、规格和内容等则筹备的更为明确。

 “规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活动内容相当丰富”。[16]各地方在举办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时,注重联系本地实际,讲求实际效果,力图挖掘地方特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湖北在辛亥革命90 周年纪念活动中,举行纪念辛亥革命 90 周年经贸展示座谈会,“诚邀参加辛亥革命 90 周年纪念活动的海外客人,共谋加强经贸合作大计”,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17]三、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当代价值( ( 一 ) 有助于还原历史本真 、 总结历史经验。

 。辛亥革命作为一段历史,早已成为过去。“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 不 能 割 断 历史”[18] ,中共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表明中共尊重历史的态度,把中共的历史看做是辛亥革命历史的延续和发展。纪念活动是阐释辛亥历史的重要契机和载体,通过还原历史本真,让民众感受和触摸历史,培养民众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同时,通过举办展览、开放纪念场馆、创作介绍辛亥历史的电视剧和电影、制作介绍辛亥革命的专题网站等形式,让大众了解辛亥革命历史。尊重历史,不但是为了还原历史本真,给历史和历史人物公正客观的评价,而且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引未来的发展。中共重视辛亥革命纪念,不仅表明中共尊重历史的传统,更表明中共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总结历史经验、指引现实发展。周恩来在辛亥革命 50 周年纪念大会上充分肯定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同时,指出“我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说明了在帝国主义时代,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能取得彻底胜利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19] 强调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指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 二 ) 有助于弘扬辛亥革命精神 、振兴中华民族振兴中华民族。

 。辛亥革命历史早已成为过去,但所形成的辛亥革命精神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共十分重视把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和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赋予辛亥革命精神当代意义。辛亥革命精神,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探索中华民族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上形成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本质上是一种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对辛亥革命的最好纪念, “就是要激励全体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努力营造爱国、统一、团结、奋进的良好气氛,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祖国统一努力奋斗”。[20]中共注重弘扬辛亥革命精神,根本目的是为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政治动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只要在热爱祖国、振兴中华这个大目标上一致”,不论党派团体、民族、信仰和居住地,都应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努力。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就是要在全国人民中继续发扬中华儿女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一切革命先驱们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21] ,促进民族振兴。中共充分利用纪念活动,弘扬辛亥精神,提出目标任务,进行政治动员,使其政治功能得到充分展现。( ( 三 ) 有助于整合各方力量 、 促进和平统一。

 。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是中共协调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关系的重要载体,更是联系和团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巩固和扩大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的重要纽带。中共举办的辛亥革命纪念大会,都会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参加,介绍国内发展情况,宣传政治主张,整合各方力量,为民族振兴和祖国统一服务。同时,中共把辛亥革命纪念与台湾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为促进祖国完全统一服务。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纪念,是把中国大陆和台湾联系起来的强大精神纽带,更是中共宣传对台政策的重要契机。胡锦涛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 “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22]参考文献:[1] 首都各界隆重集会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N]. 人民日报,1981 -10 -10 (1).[2] 我省举行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茶话会 [N]. 湖北日报,2001 -10 -10 (1).[3] 广州举办系列活动纪念辛亥革命 90 周年 [N]. 南方日报,2001 -10 -9 (1).[4] 胡国胜.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探析 [J].· 2 5 ·●观察与思考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2 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 (1).[5] 纪念辛亥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N]. 楚天都市报,2011 -10 -13 (2).[6]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编纂完成 [N]. 人民日报,1981 -10 -11 (4).[7][16] 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筹备...

篇六: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 11年第4 期N o . 4 , 20 11中国共产党人论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许峰(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所, 贵州贵阳550 0 0 2)摘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追求。

 辛亥革命以来, 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 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 人民的富裕和幸福、 民族的解放和复兴。

 中国共产党人从党的创立时期开始, 就非常重视研究辛亥革命的功绩、 意义和经验教训, 就自觉继承辛亥革命的未竞事业,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 辛亥革命; 民族复兴中图分类号:

 K 2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 7 1—28 1l( 20 11)0 4 —0 0 7 1—0 5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长期积贫积弱的中国, 到了存亡绝续的危急关头。

 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志士仁人, 聚集在“振兴中华” 的旗帜下, 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 开创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纪元。

 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变革由此发韧,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 就自觉继承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

 党从成立那一天起, 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

 ”一、 辛亥革命是实现民族独立的巨大动力中国共产党人从党的创立时期开始, 就非常重视研究辛亥革命的功绩、 意义和经验教训, 并在革命的各个时期作为指导革命斗争的借鉴。

 民主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胜利完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早在19 22年6 月 , 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 , 第一次评价了辛亥革命, 指出:

 “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 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 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

 自强运动里面包含民族独立及发展实业两个主旨。

 ” 【l3这一评价, 揭示了辛亥革命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列强压迫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肩负的历史重任, 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第一步。19 24 年1月 , 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 并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 联共、 扶助工农的三大革命政策。

 孙中山把辛亥革命时期作为政纲的三民主义作出了适应新潮流的解释, 成为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它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政纲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因而, 它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正当大革命胜利发展之际, 孙中山积劳成疾, 于19 25年3月 12日逝世。

 孙中山的逝世,在中国共产党人、 全国人民中引起巨大的悲痛。中共中央发表《告中国人民书》 , 指出:

 “为中国民族自由而战的孙中山先生死了, 自然是中国民族自由运动一大损失, 然而这个运动决不会随中作者简介:

 许峰, 男, 湖南汨罗人,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所, 博士。云南社厶畜主义学院学报Loc卫z>广01、,czz>z—z∽1-一1-c.rm01∞oo一>Ll∞王万方数据

 云南社厶i主义学院学报山先生之死而停止的” 【2J。

 中国共产党人广泛传播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和革命精神, 形成了巨大的革命宣传活动。

 中国共产党在肯定辛亥革命意义的基础上, 把自己从事的事业看作是辛亥革命事业的继续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是辛亥事业的忠实继承者。

 即使是在国共内战时, 也是如此。

 19 27 年双十节, 中共中央指出, 国民党新军阀“他们之间互相争城夺地搜刮金钱卖国殃民。必然要重演一部辛亥革命的失败史!

 ” 中共坚定地表示“中国革命已经到了新的阶段, 民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之下, 自己武装起来夺取政权, 完成辛亥所开始的革命” , 赞扬南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真正继续” 。

 [ 31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对辛亥革命意义的认识, 主要围绕团结与抗战、 抗战与民主、 统一战线等问题而展开和深化。

 中共认为, 抗日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因此, 辛亥革命、 北伐和抗战构成了中国近代三次伟大的国民革命运动。

 19 38 年双十纪念时, 周恩来指出, 辛亥、 北伐、 抗战, 这三个历史时期, 将造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 北伐和抗战“这三次革命的旗帜” 。“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是三民主义” , 希望国民党在其信仰的基础上“恢复辛亥及北伐的精神,来完成革命的未完的事业” 【4 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不久, 毛泽东在一次演说中说:

 “孙先生的三民主义纲领与统一战线政策, 实为处在半殖民地地位的大革命家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

 ” 所有这些, 同他的不怕艰难挫折, 不屈不挠, 再接再厉的革命毅力或革命实践精神相结合, 就表现了孙中山的伟大革命家模范。

 毛泽东强调指出“这三项是孙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 最本质、 最伟大的遗产, 一切国民党员, 一切共产党人, 一切爱国同胞都应接受这个遗产而发扬光大之” 。

 【5119 4 0 年1月 , 毛泽东在吸取全党研究三民主义的成果和科学地分析了辛亥以来历史的基础上, 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 。

 他将民主革命分为新旧两个时期, 指出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具有三大政策在内的新三民主义, 唯有这种三民主义, 才是真的三民主义、 革命的三民主义, 才是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这提供了认识辛亥革命的新视角。

 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还多次明确表示, “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 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

 对于辛亥革命未竞的事业, 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 誓与全国人民一道, 继续奋斗, 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 [ 6119 4 9 年9 月 21日,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说:

 “一百多年以来, 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 从来没有停止过, 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

 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 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

 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

 ” 这明确告诉世人,即将建立的新中国政权是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

 28 年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二、 辛亥革命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遗产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 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仍然把辛亥革命、 孙中山的革命业绩和经验教训, 作为宝贵的遗产, 用以鼓舞和激励全党、 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实现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19 56年, 中国共产党于9月 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制定的路线、 政策, 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在这一形势下, 中共中央于11月 11日在北ooc卫Z>广01、,czz>z—Z∞.r一.rc叫m01∞oo一>C∞王万方数据

 中国共产党人论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许峰京召开纪念孙中山诞生九十周年大会。

 次日, 毛泽东发表了《纪念孙中山》 一文。

 毛泽东称颂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 指出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 同改良派作了尖锐斗争, “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 在辛亥革命时期, 领导人民推翻帝制、 建立了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建立了丰功伟绩。

 毛泽东说: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 他接着指出, “我们完成了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 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 "319 6 1年10 月 10 日, 中共中央召开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大会。

 周恩来致辞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 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周恩来还说, “孙中山先生的一个重要特色, 就是能够通过革命实践, 吸取经验教训, 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向前发展进步” 。

 “我们不仅完成了辛亥革命的英雄们未完成的事业, 实现了一百多年以来中国许多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而且已经使我们这样一个六亿五千万人口的伟大国家, 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康庄大道。

 ” 【8 ’ 董必武在讲话中也指出, “辛亥革命的战士们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 这个希望, 由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胜利而终于实现了; 辛亥革命的战士们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 现在我们有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他们的这种希望也一定能够实现。

 ” 一119 6 6 年11月 12日, 周恩来出席孙中山诞生一百周年大会并讲话。

 他说, “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四十一年的时间内,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 完成了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 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中国的面貌已经完全改变了。

 ” 周恩来指出,我们“一定能够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

 值得指出的是, 周恩来还将纪念孙中山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联系起来:

 “我们今天纪念孙中山先生, 就要进一步发扬孙中山先生的反帝斗争精神, 为解放台湾、 实现祖国领土的完全统一而奋斗。

 ” 【l引这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的内涵。三、 辛亥革命是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宝贵财富19 7 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全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薪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一如既往, 对于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丰功伟绩, 以及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伟大的作用, 仍然非常崇敬, 并且把“振兴中华” 作为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精神动力。19 8 1年lO 月 9 日, 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

 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在讲话中把完成目前国内外的三件大事和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联系起来。

 他说, 实现“四化” 是第一件大事, “我们必须以辛亥革命以来的无数革命先烈为榜样, 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大力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 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 “保卫世界和平, 是我们的第二件大事” 。

 “我们仍然主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 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台湾回归祖国, 完成统一大业, 是我们的第三件大事。

 ” “让我们学习中山先生的遗训‘适乎世界之潮流, 合乎人群之需要’ , 携起手来, 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新历史而共同奋斗。

 ” 【l¨ 实现“四化” 、 保卫世界和平、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伟业。19 9 1年10 月 , 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郑重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自己奋斗的事业, 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年来,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不仅完成了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志士们未竟的事业, 而且把它更加发扬光大。

 ” 杨尚昆同志还特别提到了祖国统一问题:云南社厶石主义学院学报Loc卫z>广01<czZ>Z—z∞1-一.rC.rm01∞oo一>LI∞主万方数据

 云南社厶Z =主义学院学报“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的时候, 我们为祖国的统一事业未能完全实现而深感不安。

 实现祖国统一, 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是全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 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也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 【12119 9 6年11月 ,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 “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 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 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 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继承和发扬。

 ” 【1纠这对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中国人民, 对一切有志于实现祖国富强、完成祖国统一的海内外同胞, 仍然有着巨大的启迪、 教育和鼓舞作用。

 20 0 1年10 月 ,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 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及一切革命先驱们的伟大抱负。

 ” 他还指出,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就是要在全国人民中继续发扬中华儿女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发扬中华民族一切革命先驱们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站在时代前列, 不断开拓创新, 努力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 【14120 0 6 年11月 , 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 0 周年大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指出, “抚今追昔, 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 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 胡锦涛同时指出,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人口多、 底子薄、 发展很不平衡,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实现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需要我们继续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我们要铭记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振兴中华的夙愿, 继续把几代中国人为之呐喊、 为之奋斗、 为之流血牺牲的民族复兴伟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