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圈生活圈存在问题(5篇)

时间:2023-05-04 09:2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社交圈生活圈存在问题

  

  如何管好官兵的“生活圈”和“社交圈”

  如何管好官兵的“生活圈”和“社交圈”加强队伍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一直是公安消防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有效的管理监督工作有了明显提高,队伍建设趋于稳步前进的态势。但分析历年公安消防部队违法违纪问题的成因、特点,官兵的“生活圈”和“社交圈”的管理存在空白点,不容忽视。

  一、注重官兵八小时以外的管理

  从近年公安消防部队违法违规案件,官兵出现违反五条禁令,参与社会赌博、徇私舞弊、酗酒滋事以及婚姻家庭危机的原因和个别人上班“没精神”,下班“有精神”的行为,可以看出部队发生违法违纪问题大多发生在八小时以外。所以,官兵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也就成为部队抵制违法违纪的“主战场”。但从目前部队管理上来看,有的干部认为老同志自我约束能力较强,八小时以外不宜管的过多,缺乏管理的整体观念;有的中队干部虽然也看到或听到了官兵八小时以外的问题,但由于管理具有复杂分散的特点,认为跟不上、盯不准、做不到;有的担心对官兵八小时以外干预过多,管理过严,会触及隐私,干涉自由。这种错误意识会导致有些问题不能够得到控制和防范,也就等于放弃了抵制官兵违法违纪的“前沿阵地”。对此,大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延展管理范围,把八小时以外官兵的“生活圈”、“社交圈”列入管理范畴。首先要研究探索切实可行的办法。对官兵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与“工作圈”相比,具有松散、复杂、隐蔽等特点。部队如果对八小时以外的管理缺乏重视,对官兵日常交些什么朋友,下班参与什么活动不了解,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尽职不尽责的表现。其次通过多种渠道把握官兵思想脉搏。全面地掌握官兵八小时以外的表现,注意因人施策,因人施教。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细致,多一些辛劳,确保安全稳定。最后要重视管理的方式、方法。管理要注意把握好尺度,哪些方面可以问,哪些问题可以查,哪些东西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做到既可以了解和掌握官兵的基本情况,又不侵犯官兵的隐私权。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育人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健康”工程。针对实际,坚持把思想教育、宗旨教育、法纪教育、文化育警有机结合起来。抓思想教育要以坚持共产主义信念、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侵袭为前提,做到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意克服“一刀切”和“一锅煮”现象。要定期召开部队形势分析会、官兵思想状况分析会,及时发现苗头,采取措施,解决潜在问题。

  (二)充分发挥中队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中队部、班长骨干的作用,在抓细、抓小、抓快、抓早上下功夫,对发现的问题,要力求做到“四个不放过”。即:找不准思想原因不放过;危害分析不透不放过;不明确有关规定不放过;没有整改措施的不放过。

  (三)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能。要实行层级管理,制定八小时以外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领导要身体力行,时刻保持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做到带头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法纪,真正树立起守法为公、掌权为民的思维理念。

  三、构筑社会、家庭、组织“三位一体”的管理网络

  (一)借助外因,增强自警意识。要注重社会监督,进一步扩大监督视野,拓宽监督范围,形成强有力的外部监督体系。要借助家庭的力量实施有效监督,八小时以外家庭监督应该是主要力量,要对官兵的爱人、子女、长辈以及来往密切的亲朋、邻居进行走访。并结合实际,开展“贤内助”、“廉内助”活动。时刻掌握官兵在哪里,干什么,想什么,有什么思想问题。使家属真正当好官兵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员和抵制不良风气的“守门员”,彻底改变八小时以外监督苍白无力的状态。

  (二)全方位考察官兵的“生活圈”、“社交圈”。要把对官兵的“生活圈”、“社交圈”的考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让群众成为考察的主人。要注意拓展考察的范围,通过五种形式掌握真实情况:一是群众走访。可深入到官兵的生活居住区域,以非正式的方式走访一些干部、群众,从方方面面听取群众的口碑与心声。

  二是家访。到官兵家中走一走,或通过书信、电话等形式与官兵家庭沟通,了解家庭关系,生活习惯,业余爱好等。

  三是随机访谈。可随机访谈一些与他们平时交往较多的人员,以了解他们交往行为。包括时间、场所、内容、方式等。通过考察官兵的“生活圈”、“社交圈”从中发现问题,采取对策。

  (三)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中队主官要做到谈心在前,家访在前,工作在前,形成对官兵全方位的警示与约束。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官兵,千方百计了解除官兵及家属的后顾之忧。建立温暖工程,创造一个健康、温馨、快乐、向上的良好环境,与当前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同步,构建健康警营,构建和谐家庭,从而激发官兵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精神。

篇二:社交圈生活圈存在问题

  

  领导干部社交圈和生活圈考察刍议

  [摘要]社交圈、生活圈不仅构成了领导干部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新时期干部考察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两圈考察难点很多,问题不少,需要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考察体系、改进方式方法。

  [关键词]领导干部;社交圈;生活圈;考察

  [中图分类号]C9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9-0013-03开展领导干部社交圈、生活圈(以下简称“两圈”)考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干部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摆在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由于种种原因,领导干部“两圈”考察工作中存在不少误区和问题,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两圈”考察工作中存在的误区

  目前,全国许多地方正在探索推行对领导干部“两圈”的考察,但总体来看,考察工作说得多,做得少;理论探讨的多,实际运用的少;原则性概述的多,有针对性的操作方法少,直接影响了考察工作的普及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来说存在以下误区:

  一是“冲突论”。认为“两圈”考察与法律上保护的人身自由权和个人隐私权有冲突,政策不好把握,存在怕“违法越位”的想法。其实,领导干部作为“公共权力承担者”,即代表国家和政府掌握和行使公共权力的人,由于其特殊身份、特殊地位,决定了对领导干部的约束和限制要超过一般的人。世界各国的法律都有规定,“公共权利人”为了履行职责,有时就不得不放弃某些权利。对于国家公务人员,因职业上的需要,在其言论自由、行为自由、社会活动以及社会兼职等方面,也要受到限制。各国法律对于政府官员、领导干部等公众人物,所给予保护的隐私权范围非常狭窄,其违背公众道德、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绝对不会被当作什么隐私来保护。所以对领导干部“两圈”进行考察。有可靠的法律依据。

  二是“多余论”。认为以往对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的考察,已经有一套成型的程序方法。现在又增加社交圈、生活圈的考察内容,加大了成本,加重了负担,实属多余。“德、能、勤、绩、廉”是领导干部考察工作有机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每一个领导干部既有工作圈,也有社交圈和生活圄。“工作圈”着重反映的是领导干部的“才与能、勤与绩”,生活圈和社交圈着重反映的是领导干部的“德”与“廉”。现在之所以考察领导干部“两圈”,决不是新添或额外增加进去的考察内容,它们一直以来就包含在领导干部考察工作的具体内容之中,只是以前由于领导干部“两圈”比较单纯,考察工作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与关注。现在,随着领导干部业余生活日益丰富,在“两圈”的活动趋于多样化,加上近年来“两圈”出问题的领导干部越来越多,导致其考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明显。

  三是“无为论”。由于领导干部“两圈”存在隐秘性、多样性、关联性、动态性等特点,“两圈”考察与工作圈考察相比涉及面更大、时空范围更广,组

  织工作更为繁杂:加之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两圈”考察评价标准体系还未建立,政策法规依据还不完善,良好的舆论环境还未形成,“两圈”考察难点很多。因此,有些组织人事部门存在无所作为的畏难情绪,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四是“越位论”。有些人把考察与监督混淆,认为对领导干部“两圈”考察属于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范围,应由纪检监察部门负责,由组织部门实施“两圈”考察有越位之嫌。所谓“考察”,就是对考察对象进行实地的、细致深刻的调查。对干部“两圈”的考察。其实质就是对干部日常情况的全面了解和调查,是对干部日常行为表现的一种了解和掌握。而监督则不同于考察,干部“两圈”的监督是指对干部“两圈”中的行为和表现,依据已有的制度、规章及相关的准则,进行必要的过程干预和适当的约束,使干部能够按章行事,不出现出格和越轨行为。所以对干部“两圈”的考察必须从“中性”角度来开展,客观地掌握领导干部“两圈”的表现,既可以真实地反映一个领导干部的优秀品德、高尚情操和突出才干。也可以真实地反映一个领导干部在“德”与“廉”方面存在的问题。考察的出发点应当着眼于全面地、多角度地了解和评价领导干部。而不应当只从调查“问题”着手,以免使被考察对象产生抵触情绪。

  二、做好“两圈”考察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两圈”考察思想认识。

  首先。加强“两圈”考察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把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的表现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求“考察领导干部要全面深入,既要看工作实绩,也要看品德作风,既要了解在本单位的表现,也要了解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情况。”要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两圈”的考察。其次,加强“两圈”考察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客观要求。干部的作风形象事关党的威信、人心的向背和事业的成败,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不仅要求政治坚定、业绩突出,而且应当道德高尚,时时刻刻做群众的表率,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信服和拥护。近年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领导干部腐败案件。几乎件件都与“两圈”发生牵连,“两圈”行为的腐化堕落是导致他们走向违法犯罪的直接诱因,“两圈”已成为干部“腐败的重灾区”和“反腐败的新领域”,必须加强考察和监管。第三,加强“两圈”考察也是准确识人用人的客观要求。随着人们活动空间的日益扩大,准确地识人用人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少数人善于伪装,呈现双重人格,在工作时间道貌岸然,但生活圈和社交圈却见不得“阳光”。迫切要求组织人事部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考察干部,充分发挥“两圈”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衡量、志趣折射和人格测评功能,努力提高识人用人的广度、深度,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等现象的频繁发生,保证干部考察工作质量。因此,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从教育、提醒和防范的角度,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推行干部“两圈”考察对自身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意义,增强领导干部自觉接受“两圈”考察的意识;要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干部“两圈”与公民“隐私权”的区别。增强参与意识,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有利于推进干部“两圈”考察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两圈”考察配套体系。

  一是要明确界定干部“两圈”的内涵。社交圈。是指一个人(作为“社会人”)在社会上与其他人之间的交际往来及其活动范围。包括以工作职业、现任职务为基础的联系网和以个人经历为基础的相对稳定的上下级、师生、同学、同事、战友、朋友等关系网。生活圈,是指一个人(即“社会人”)在八小时以外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活动情况及其活动范围。包括以血缘、亲缘为基础的家庭、亲戚圈和以地缘为基础的老乡、邻里圈。二是要细化“两圈”考察的具体指标。“社交圈”的考察内容与范围:主要考察领导干部的社会人际交往、社会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公众形象、品行修养、性格气质等。主要看领导干部在社交中的言论是否坚持党性;在关键时刻是否具有正义感、能否挺身而出;处理公私关系是否分明。是否借工作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为人是否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生活圈”的考察内容与范围:主要考察领导干部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生活作风、家庭关系、邻里关系、言行举止、品行修养等。通过考察,看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是否健康;看家庭关系、邻里关系是否处理得当;看家庭经济(主要是收支)状况是否正常;看生活作风是否正派。同时确定各项指标、各个档次评分基数和权重关系,实现考察评价要素的具体化和量化。三是要完善“两圈”考察的有关制度。首先要尽快制定出台《干部社交圈和生活圈行为规范》,明确规定干部在“两圈”该怎么样做不该怎么样做,做了不该做的该怎么处理。处理程序是怎样的等内容,将干部在“两圈”的行为纳入规范化轨道,做到有章可循。其次要进一步将“两圈”考察内容具体化,对“两圈”考察工作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考察内容、考察方式以及考察结果的运用等作出明确规定,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有法可依。

  (三)改进“两圈”考察方式方法。

  随着干部社会活动的增加、调整交流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交往的日益广泛,干部“两圈”的分散性和流动性越来越明显,考察的指标越来越细,使得考察的工作量大、周期长、成本高,因此,改进方式方法尤为重要。

  一是要突出重点。就是加强对“重点时期”、“重点场所”和“重点对象”的重点考察。“重点时期”,是指领导干部在面临职务升迁、岗位变动、离退休之际,单位机构人事调整、重大工程项目审批动工及突发性、临时性的工作进行过程中,家庭婚丧嫁娶、搬迁、生病住院及节假日之时:“重点场所”,是指宾馆饭店、美容美发厅等休闲娱乐场所及领导干部的宅院;重点对象,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一把手”及掌管人财物、拥有一定实权、处于重要岗位的副职和中层干部,以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思想、作风等方面已开始出现不良倾向的干部。

  二是要确定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1,考察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党性修养、遵纪守法情况。看其在台上台下、当面背后、圈里圈外表现是否一致。

  2,考察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的情况。看其是否在社交活动中搞“圈子”意识,以圈划线,把权力视为给自己和家庭成员以及亲属朋友、圈内哥们谋取私利的工具。

  3,考察领导干部生活作风情况。看其是否追求个人享受,经常出入高档消费场所吃喝应酬、超常消费,是否借工作之便,慷公家之慨,请客送礼,娱乐挥霍。

  4,考察领导干部遵守社会公德,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情况。看其日常交往中是否密切联系群众,是否参加单位或社区组织的社会宣传,义务劳动等公民应尽义

  务的情况。

  5,考察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家庭和邻里之间关系的情况。看其关系是否融洽、和睦,能否教育和管理好自己的配偶、子女。

  三是要选择适当的途径。包括个人自查、组织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几种。

  1,个人自查。实行领导干部全面述职制度,述职报告中增加“两圈”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时间以外的个人爱好、生活习惯、社会交往、婚丧嫁娶、家庭经济状况、住房用车以及家属、子女的重要情况等逐一做出详细说明:个人收入申报制度。每年要求领导干部对其收入进行申报,将领导干部任前、任中和卸任后的家庭财产情况向组织做出交代。同时,对领导干部在任职前后过程中,其配偶、子女的岗位变动和升学就业等情况也一同上报组织备案: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要将自己及家庭成员婚丧嫁娶、购房建房、家属子女自费出国上学、定居等事项及时向组织报告,以便接受组织监督。

  2,组织考察。开展走访和民意调查,定期、不定期走访领导干部家庭及所在社区。走访的范围包括:被考察干部所在单位基层党组织;被考察干部所在社区党组织:干部的配偶、子女所在单位进行走访;干部的家庭中进行走访。走访的内容包括:考察了解干部作为普通党员的表现:考察了解干部作为普通公民的表现;考察了解干部的家庭情况、邻里关系以及配偶、子女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同时召开座谈会、进行民意测评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领导干部在“两圈”中的表现。考察方式分为平时考察和任前考察两种主要方式,平时考察包括届中、届末考察以及不定期针对生活圈、社交圈反映问题开展的专项调查。任前考察包括提拔、交流、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任用前的考察工作。除专项调查外,“两圈”考察原则上与其他干部考察、考核工作紧密结合,同步进行,不单独针对“两圈”组织考察。

  3,社会调查。建立业余考察员制度,聘请一些政治素质高、热情高与群众关系密切、熟悉领导干部情况的同志,担任业余考察员,通过他们的主动参与,帮助干部主管部门了解领导干部工作时间以外的有关情况,以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广泛性。实行领导干部考察预告、任前公示制度,使之延伸到被考察公示对象工作服务的基层社区、基层单位,让知情者反映情况。建立信访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和接待室等,方便干部群众对干部工作时间以外的情况进行反映和举报。建立与新闻媒体的情况通报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设立专栏等方式,对领导干部工作时间以外的情况进行曝光和通报,起到警醒本人、警示他人的作用。

  对领导干部的“两圈”考察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政策性强的工作,需要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只有整合力量,加强协作,多措并举,才能使工作事半功倍,收到实效。

篇三:社交圈生活圈存在问题

  

  从生活圈社交圈入手

  加强八小时外的监督

  一、检察干部生活圈和社交圈的特点

  检察干部的生活圈和社交圈因职务、环境、性格、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五圈:一是以现任职务为基础的工作联系圈;二是以血缘、亲戚为基础的家庭亲戚圈;三是以地缘为基础的老乡邻里圈;四是以个人经历为基础的同学、战友、朋友圈;五是与上述四种情况有一定关系的人员构成的社交外延圈。当前在极少数检察干部的生活圈和社交圈中出现了以下怪圈:一是以唯上为原则,只把眼光放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忙于亲近领导,联络感情,以求得升迁;二是以交情为基础,相信“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小圈子内办事,不问原则,一路绿灯;三是以权力为纽带,能进入小圈子的往往是一些手握权柄的一方"诸侯",抱成一团,盘根错节,形成一张巨大无形的关系网;四是以谋私为目的,凑到一块,或谋求升迁,或觊觎钱财,或图办事方便,各有各的小九九,各有各的利益驱动;五是以休闲为媒介,以酒桌、饭局、牌友联络灰色感情,通过休闲场所润滑感情。

  与工作圈相比,检察干部的生活圈和社交圈有以下特点:(一)多样性。一是主体的多样性,参与人员各行各业,各种关系都有。二是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涉及学习、家庭生活、娱乐活动等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分散性。以家庭或个体为单位,分散活动,缺乏整体性,且有较大的流动性,难以组织。

  (三)自主性。主要靠自我约束,不具有规范性、他律性。

  (四)隐私性。很多方面涉及个人生活空间,不少内容属于个人隐私,不宜介入,难以规范。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对检察干部生活圈和社交圈活动的监督,无论是主体、内容、范围,还是方式、方法和途径、模式都有别于工作圈。正因为检察干部的生活圈和社交圈存在这些特征,容易造成监督和管理的“盲区”。

  二、对检察干部生活圈和社交圈监督的现状

  1.思想认识模糊。主要表现为:一是“勿用论”,认为对检察干部实行监督的规章制度已经制定了不少,认真贯彻执行落实好就行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对检察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进行监督;二是“冲突论”,认为监督检察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与保护检察干部的隐私权相冲突,侵犯了检察干部的人身利益;三是“阻碍论”,认为对检察干部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会给他们精神上带来很大的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削弱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展工作。

  2.可操作性规定甚少。现行对八小时外的监督制约没有规定,仍处于探索阶段,即使有的单位制定了一些规定,许多规定本身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监督主体、程序、相应的处罚等等都不明确,对“八小时以外”违法乱纪的检察干部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3.被监督的干警不配合。因为对“八小时之外”的监督管理认识不足,存在一定的对立情绪,故意隐瞒事实,重大事项不报告等或者相互隐瞒。

  4、监督主体不明确,监督苍白无力。对干警的监督管理一般由各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进行,但由于纪检部门人员较少,对干警“八小时之外”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纪检监察部门对干警

  “八小时之外”掌握的情况也仅仅是本人填写的《重大事项报告表》等,如干警对一些应该报告的问题不报告,纪检部门也不太清楚。这样的管理机构显然对“八小时之外”的监督管理显得苍白无力。

  三、婺城区检察院党支部对检察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加强监督的探索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党支部充分认识到对检察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加强监督的重要性,检察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问题具有强劲的穿透力,蔓延的辐射性,表露的公开性,侵害的直接性,广大群众对此感受最直接。对检察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进行监督是为了更好地爱护关心干部,避免干部蜕化变质;检察干部只有自身清政廉洁,才能做到公正执法,全体干警只有自觉参与监督,才能使检察队伍更加纯洁化。因此党支部专门进行研究,统一了思想,并向院党组作了汇报,得到院党组的支持。

  2、加强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强化教育引导,培养自律意识,“八小时之外”的监督管理,关键在“八小时之内”的教育。婺城区检察院党支部利用政治学习、集中教育整顿等时机,进行宣传、警示教育,引导干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组织干警观看廉政教育录像,到监狱听犯人现身说法,建立廉政教育基地、对典型案例逐案剖析,组织干警谈认识,写体会,定期召开队伍思想分析会,找干警谈心,召开民主生活会等,掌握干警“八小时之外”的生活、爱好、社交情况和思想动态,进而采用自已谈、大家帮、组织提等形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培养检察干部健康的生活情趣,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各项活动,丰富干警的生活,注意了解检察干部工作、生活和家庭情况,想方设法帮助排忧解难,使干警真切感受到组织上的关心和爱护,把干警“八小时以外”的精力,吸引到抓学习、强素质、增本领上来。

  3、创新监督模式。一方面实现两个延伸。一是主体延伸,把检察干部的家属纳入监督主体。通过与家属签定《廉政责任制》、上门家访、组织廉内助、贤内助评比及以家庭为单位的竞赛活动等,动员家属参与管理,形成合力;二是内容延伸,针对检察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活动的特点,明确检察干部参加各类活动的范围、界限和要求,规范检察干部参加这些活动的言谈举止。另一方面抓住两个重

  点。一是抓住联系人员这个重点。首先走出去,定期上门家访,加强与检察干部亲属、邻里、朋友的交流、沟通,了解检察干部生活状况。其次请进来,一些大的活动如联欢会、表彰会等邀请检察干部的亲属、邻里、朋友参加。另外与检察干部居住地社区建立联系,了解干警在遵守、执行和处理社会公德、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情况。二是抓住监督内容这个重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交往,了解检察干部对待社交或参加工作以外的社会活动的态度、动机、方式,看其是否以积极、谨慎的态度对待社交,交际行为是否健康;交际频率是否适度;交往对象是否合适;能否正确处理个人交际行为与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等。二是个人爱好,了解检察干部个人的爱好、业余兴趣情况,看其是否具有广泛的兴趣、健康的爱好、文明的修养、高尚的情操,是否无所节制、玩物丧志、经常出入酒吧、洗足店、按摩院、歌舞厅及其他休闲场所;是否有赌博等不良行为。三是生活方式,了解检察干部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公德修养等情况,看其生活作风是否检点,是否遵纪守法,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社会形象。四是治家情况,了解检察干部的家庭情况、邻里关系、经济状况,看其治家是否严谨,邻里关系是否和睦,是否敬老爱幼;家庭经济状况与其收入是否基本相符。

  5.找准监督切入点。检察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情况复杂且隐蔽分散,为了及时有效的加强对检察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监督,在抓好日常监督的同时,以重点时期为切入点,即检察干部在面临单位机构人事调整、职务升迁、岗位变动、或家庭婚丧嫁娶、家属入学工作、搬迁、生病住院及节假日之时,加强事前监督,建立汇报制度;同时通过发放监督卡、设立举报箱等方式,建立信访制度、举报制度,发动群众向检察机关提供检察干部存在问题的线索,使对检察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得以进入实践操作程序。同时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使用了电脑软件用以监控每个干警的电脑,对每位干警实行动态监督管理。

  6.健全管理机制。制定《检察人员"八小时"以外活动情况监督办法》、《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推行检风监督问卷制度,每年发出检风监督问卷数百份,收回率为90%。每年不定期召开人民监督员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会议,征求对检察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层层签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检察长、中层干部以及各部门、各支部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地位和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实行中层以上干部"一岗双责"制,针对八小时以外干警的活动情况,广泛开展谈心活动,发现少数干警八小时外有违纪的苗头,及时派员进行诫勉谈话,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每年组织全院干警进行党风廉政建设自我测评,严格检察业务和队伍建设"双目标"管理考核,干警职务晋升、评比先进都要经过民主测评、部门推荐、党组集体讨论等程序,并进行公示和谈话。明确规定,干警在八小时以外有违法违纪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7.强化外部监督。充分发挥家庭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作用,构成单位、社会、家庭三级监督防范网络。首先是家庭监督,加强与干警家属的联系,建立家庭廉政责任制,设立家庭成员“八小时之外”监督管理奖,签订监督责任书。不定期召开家属座谈会,走访家属听取意见。其次是社区监督,与居委会加强联系,开出介绍信并规定每个党员必须到居委会报到,每年必须参加居委会组织的活动4次以上,每年年终必须持有居委会盖章证明的八小时外表现情况上交党支部进行考核。再次是社会监督,广泛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社会

  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进行明查暗防、定期交流,聘请“执法执纪监督员”和“人民监督员”,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充分发挥“执法执纪监督员”、“人民监督员”的社会监督作用,每年通过发函、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虚心听取批评和建议,2007年来主动发放征求意见书236份,走访23次,开座谈会4次。

  8、整合协调,落实协同运作机制。一是设立了8名兼职纪检员,这些纪检员分布在全院各个科室,协助党支部共同做好对全院党员的监督特别是对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由于这些兼职纪检员人员多,分布均衡,与被监督的对象距离近,更容易掌握检察干部八小时外的情况,使得监督的形式趋向淡化,更易被接受,而监督的实质内容得到强化。二是建立与公安、法院、律师、各乡镇街道、各重点单位部门的联系制度,开门找丑促进外部监督作用。根据业务科室的工作范围,不定期走访上述单位,听取他们对检察干部的评价和看法,特别是听取党员干部八小时外的情况。三是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探索新形势下,检察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考察与舆论监督相互联动的方式方法,使之更加规范、有序和有效。四是强化党校专项教育,2007年以来,共有8名检察干部送到党校培养学习,使检察干部通过党校的学习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把好“金钱关”、“权力关”、“美色关”,“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和风险。

  四、成效

  婺城区检察院党支部从检察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入手,不断加大对党员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力度,从而保持全院干警无违法违纪、无办案安全事故、无错案发生的“三无”纪录;2007年,有5个业务科室在全市检察机关考核中名列前茅,1个科室被省院记集体二等功,2个科室被市院记集体三等功,1个科室被评为区级劳动模范集体,在党支部领导下,我院团支部被评为优秀团支部,三名干警被记个人三等功,省、市侦监系统十佳办案能手1人,省、市优秀农村指导员1人,市级文明家庭1户,市级涉检信访先进1人,市政法系统执法文明先进1人,院党支部也被评为优秀党支部,检察业务建设、队伍建设有了新的突破。

篇四:社交圈生活圈存在问题

  

  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4个方面为领导撰写反思查摆材料

  以“德”正心,净化社交圈。“道德者,行也。”德行是一个人的根本素养,“德”永远居于首位。想走得稳、走得远,最终靠的是“以德为先”。这就要求年轻干部把正德修身作为终身课题,把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统一起来,常怀敬畏之心,常修从政之德,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好心、管住手,让个人“社交圈”符合道德规范要求。

  以“洁”正身,净化生活圈。廉洁自律是底线。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做到廉洁自律,不仅要时刻保持思想上的高度警觉性,更要持之以恒加强理论,以理论上的清醒支撑起人格的纯洁。纵观一些落马的“老虎”,共同特点就是生活圈“破防”,年轻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廉洁齐家意识,管好生活圈,管住家里人、管好枕边人,扎紧篱笆、守好“后院”,让家庭成为人生幸福的港湾、廉洁的最后屏障。同时,还要从自身做起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为家人作表率、当示范,教育家人不为亲情所左右,不为金钱所诱惑,不给“围猎者”可乘之机,共同筑牢家庭“防火墙”。

  以“慎”正行,净化朋友圈。“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对于今天的年轻干部而言,随着职务的提升,虽然老乡、同学甚至球友纷纷进了你的朋友圈,但其中未必都是“诤友”“益友”,甚至不乏“损友”。因此,选择“朋友圈”务必慎之又慎,以免误入被利益异化的“小圈

  子”。等到“廉关”失守、脚踩“红线”,后悔都来不及了。年轻干部务必要加强“八小时以外”监督约束,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慎终,管严自己的“嘴”,不该说的话不说;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东西不拿,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圈子文化”对生态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圈子”往往从日常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延伸变化而来。要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增强本领,打造干净清爽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规划无愧于时代的人生蓝图,交出不负人民的合格答卷。

篇五:社交圈生活圈存在问题

  

  加强对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监督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纪委

  【期刊名称】《理论学刊》

  【年(卷),期】2001(000)001【摘

  要】对领导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如何监督,是近年来各级组织部门和纪委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年以来,我们利用党校的优势.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监督的问题多次与来党校学习的全省各市地领导干部学员进行座谈,对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监督的重要性、监督的对象、内容、方式方法和思路作了有益的探索。

  【总页数】2页(P74-75)

  【作

  者】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纪委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2【相关文献】

  1.对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进行有效监督2.加强对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监督的探讨3.关于对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监督问题的探讨4.青年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两圈”作风浅析5.青年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两圈"作风浅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访问:社交圈生活圈存在问题 社交圈 生活圈 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