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针(6篇)

时间:2023-05-02 20:2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教育方针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它表现为对儿童的抚育和预防外来有害现象的侵害;使儿童与周围世界建立初步的联系;以人与人交往的有力的工具语言武装儿童;向青年一代传授并用某种形式使他们掌握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与技巧;向青年一代的头脑中灌输某种思想体系,并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所谓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学就是要通过研究这些教育现象,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客观教育规律。教育现象被认知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真

  题1+11.在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论语》B.《学记》C.《孟子》D.《大学》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学的发展”,考生一定要准确记忆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及其人物。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2.“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的教育内容。

  A.现代社会B.奴隶社会C.原始社会D.封建社会

  【解析】

  “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我国西周时期的社会形态是奴隶社会,本题正确答案为B。

  3..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c)。

  A.布鲁纳B.赫尔巴特C.杜威D.杨贤江

  【解析】

  该题考查主要的教育学家及其所对应的理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个方面。意识是对于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广义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从意识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客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客体意识是个人对周围世界和现象的意识反应;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其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人的意识发展中最后成熟的部分,一般要到青年期才基本形成。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二、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即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具有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指示学习方向的作用。

  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一是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不同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学生学习动机的性质也不同。二是受学生个性特点的制约。学生兴趣爱好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及深刻性;学生意志品质的好坏,影响学习动机的形成和速度;志向水平的高低,影响动机水平的发展;学生的性格和气质也影响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三是受学生年龄特征的影响。年龄越小,学习动机愈具体,并以近景性的学习动机为主导;年龄大一些,学习动机便逐步向间接的、远景性的方面发展。

  三、什么是智力

  智力就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遗传素质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把这种可能性变为智力发展的现实性。

  四、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现在和将来的建构。

  人格的基本特性包括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四、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即品德构成的基本成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种成分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相互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从心理构成的层面研究品德的心理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加成熟地把握品德的实质,而且更为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真

  题

  1+11.学生渴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属于()。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求知的需要

  D.审美的需要

  【解析】

  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题干中所描述的完全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相符,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2.下列属于内部动机的是()。

  A.为了与外国人沟通学习英语

  B.喜欢听地道的英语

  C.为了通过考试学习英语

  D.为了将来有理想的工作学习英语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内部动机”这一概念的理解。内部动机是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其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A项中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为了与外国人沟通,C项和D项学习英语的动机也分别是为了通过考试和将来有理想的工作,都是由外界诱因引起的,只有B项喜欢听地道的英语体现出的动机是不需要外界诱因的,属于内部动机,因此本题选B。

  3.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要求学习效益达到最佳水平,则合适的学习动机强度应当()。

  A.很高

  B.较高

  C.较低

  D.以上都不对

  【解析】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近年来多次考到的考点,考生应重点掌握。该定律认为,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可见,要使学习效益达到最佳水平,合适的学习动机强度应为很高,本题选A。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在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就是个体的身心发展。人的身体的发展主要指生理机能的成熟,包括各种身体组织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增长以及体质的增强。人的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生理机制的成熟促进了心理机能的发展,心理方面也能影响到生理方面的成熟和发展。

  二、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教育促进了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真

  题

  1+11.“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依据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个别差异性

  C.顺序性

  D.不均衡性

  【解析】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生须准确理解记忆四个规律的内涵。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就是指根据个体的差异性采用适合每个个体的教育方法。故本题选B。

  2.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并不是无限的,本题正确答案为C

  “三个代表”思想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论述题

  论述遗传素质的含义及其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一些天赋特点,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特点、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遗传素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不决定人的发展。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物质环境的安排,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对违反课堂纪律行为的处理,指导学生学习等方面。

  二、课堂气氛

  1.课堂气氛的定义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使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笼罩在相同的课堂气氛下。

  2.课堂气氛的类型

  课堂气氛可以通过知觉水平、思维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定势状态、注意状态等指标反映出来。根据上述指标在课堂中的不同情况,可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对抗型三种。

  积极型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学生精神饱满,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集中,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里呈现出热烈、活跃而又恬静、严肃的景象。

  消极型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学生无精打采,课堂纪律较差,学生注意力分散,师生关系疏远,教师不善于组织教学,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多数学生被动回答教师提问,甚至有的学生上课时提心吊胆,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抗型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学生不认真听课,故意捣乱,课堂纪律极差,教师不能集中精力讲课,时常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而中断讲课,完成不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课堂纪律的定义和功能

  课堂纪律是指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

  就个体而言,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与控制。当它

  们逐渐被学生所接受或内化时,就可以称之为自律,学生就能自觉地自我指导和自我监督。

  一般情况下,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它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场合受赞同或者默许的行为准则,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使学生在遵守规范和纪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自信、自我控制等人格品质。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接受道德准则,并形成道德义务感,使学生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课堂纪律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帮助学生在上课时情绪的控制,使学生获得情绪上的安全感。

  名师同步陪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课堂里学生间竞争的一个不利方面是()。

  A.不利于提高个人的抱负水平

  B.导致紧张和不团结

  C.不利于课堂气氛活跃

  D.不利于激发学生个人的努力

  2.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A.课堂规范B.课堂管理C.课堂气氛

  D.课堂纪律

  3.一般说来,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

  A.群体内的合作B.群体内的竞争

  C.群体间的合作D.个体的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

  1.课堂管理的目标包括()。

  A.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

  B.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

  C.帮助学生自我管理D.帮助教师维持课堂秩序

  2.群体的功能在于满足个体心理上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方面。

  A.满足个体归属的需要B.满足个体交际的需要

  C.满足个体被认同和尊重的需要D.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力量感

  三、判断说明题

  课堂情境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上。

  五、名词解释

  1.课堂管理

  2.群体内竞争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

  过于频繁、激烈的竞争会使学生之间产生敌意和失去信任感,使班级出现紧张、不团结等消极气氛。

  2.C[解析]

  课堂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3.A[解析]

  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BC[解析]

  ABC项是课堂管理的三个目标。

  2.ABCD[解析]

  ABCD项都是群体的功能。

  三、判断说明题

  这句话是错误的。课堂情境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以及学生座位的分配方面,而并非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上。

  [例l]教师备课要求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______计划、课题计划和______计划。

  在这道题中,课题计划对你是一个提示,明确了范围,举一反三,可很快填出答案来,这就是“学期计划”和“课时计划”。考试大

  [例2]高级社会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主要有道德感、__理智感_和美感等三种。

  同样的方法,这道题以道德感出发进行思考,答案应填“理智感”和“美感”。

  (2)原理和规律是我们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一般要进行多次复述和记忆。命题的一个策略,就是将原理和规律中的关键词,抽出来后作为填空题出。遇到这类问题,当你突然一下想不起时,可把原规律通过记忆复述一遍,也就是通过整体想到个别,填出关键词。

  [例1]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_的过程。

  这个问题是一条德育规律,我们已记住了它,把规律只需复述一下,答案就自然在脑海浮现出来。这个方法很有效,让你想起关键词应是“活动和交往”及“多方面教育影响”。

  [例2]心理是______的机能;心理是______的反映。

  用复述法,可立刻答出来,这儿应填的关键词是“人脑”和“客观现实”。

  (3)教育理论中一些内容,既不好命为选择题,又不宜出成问答题,而这些内容又要求你必须掌握,则最可能命为填空题,复习时应当注意。

  [例1]综合课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应填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

  这五个知识点,可任意抽掉两点变为填空题。

  [例2]人的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应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这些要点,同样可抽出两点命为填空题。这反映出命题的一种方式。考试大

  填空题中的这类问题最不好回答,所以,我们对这类问题要多加注意。

  此外,凡是含有两个知识点的问题更容易被命为填空题,这是由填空题的出题形式特点决定的。

  [例3]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______和______的反映。

  答案:“概括”和“间接”。

  [例4]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为______和______。

  答案:“启发式”和“注入式”。

  填空题要求只填两个知识点,这类问题正好符合这一命题要求。

  最后,课程中的重点概念也倾向以填空题方式来考察。考试大

  [例5]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______。

  答案:总体系。

  [例6]动机是一个人与满足某种需要有关的、发动和维持活动的______,是______的具体表现。

  答案:“内部动力“和”需要”。

  2010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点

  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31632年

  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

  <<大教育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

  41806年

  赫尔巴特

  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家

  斯宾塞

  <<教育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6.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

  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从作品中学有经验主义色彩。

  7.西方教育学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

  杜威(现代教育学)

  8.1956年

  美国心理学家

  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9.1963年

  美国

  教育心理学家

  布鲁纳

  <<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10.教育起源

  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11.教育的社会职能:将人从一个生物实体的人的转化为一个社会实体的人。

  12教育的深化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生长。

  13.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它动物界是没有的。

  14教育本质: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5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一、简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1986年7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九年制义务教育。)

  4、义务教育法规定的由哪级政府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6、义务教育法在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如何规定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7、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上是如何规定的?(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8、义务教育法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校是如何规定的?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9、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共几个阶段?都是什么?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10、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学制是由谁确定?

  (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2、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

  13、义务教育法规定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审订教科书的根据?

  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14、义务教育法规定由哪一级政府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5、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6、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社会力量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采取什么政策?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举办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各类学校。)

  17、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对义务教育是怎么保护的?

  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必须包括相应的义务教育设施。

  18、义务教育法对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收费是怎么规定的?

  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

  19、义务教育法规定,谁承担“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

  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

  适龄少年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20、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予入学的,由谁申请?由谁批准?

  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21义务教育法对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是如何规定的?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

  22、义务教育法对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是如何规定

  的??

  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24、义务教育法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有何特殊规定?

  国家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予以补助。

  25、义务教育法对

  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是如何规定的?

  国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

  26、义务教育法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有何特殊规定?

  国家在师资、财政等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27、义务教育法对从事义务教育的教师有何要求?

  (1)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加速培养、培训师资,有计划地实现小学教师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水平,初级中等学校的教师具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以上水平。

  (2)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师范院校毕业生必须按照规定从事教育工作。

  (3)国家鼓励教师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

  生,忠于职责。

  28、义务教育法对教师的权利是如何保护的?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

  29、义务教育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是如何要求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30、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

  务教育的,采用什么处罚措施?

  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

  31、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采用什么处罚措施?

  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32、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经费财产是如何保护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经费。对违反规定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造

  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3、义务教育法对保障义务教育教学秩序是如何规定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扰乱教学

  秩序,对违反规定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造

  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4、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财产是如何保护的?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

  35、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在宗教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

  36、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由谁制定的?什么时间实施的?

  原国家教委制定的,于1992年3月14日实施的。

  37、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以及因缓学或者其他特殊情

  况需延长的在校年龄,由哪级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确

  定?

  由省级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38、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盲、聋哑、弱智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是如何确

  定?

  盲、聋哑、弱智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可适当放宽。

  39、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是如何具体确定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

  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

  4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承担实施义务教育任务的机构有那些?

  地方人民政府设置或者批准设置的全日制小学,全日制普通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种形式的简易小学或者教学点(班或者组),盲童学校,聋哑学校,弱智儿童辅读学校

  (班),工读学校等。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等单位,应当保证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上述单位自行实施义务教育教学工作,需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41、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要求,实施义务教育,应当具备那些基本条件?

  (1)与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具有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和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要求的师资来源;

  (3)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按照规定标准逐步配置教学仪器、图书资料

  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其他办学单位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实施义务教育的条件。

  42、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要求,直接实施初等义务教育有困难、需要分两步实施的,应如何办理?

  直接实施初等义务教育有困难、需要分两步实施的,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提出报告,报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或者依照地方性法规规定办理。

  43、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哪个部门最迟在新学年开始前十五天,将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的入学通知发给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

  由当地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

  44、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谁必须按照通知要求送子女或者其他被监

  护人入学?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45、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在适龄儿童、少年需免学、缓学的办理程序上是如何规定的?

  (1)、适龄儿童、少年需免学、缓学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

  请,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

  (2)因身体原因申请免学、缓学

  的,应当附具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的证明。

  (3)

  缓学期满仍不能就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缓学申请。

  46、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送其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入学的,以

  及其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辍学的如何处理?

  在城市由市或者市辖区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在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使其送子女或

  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

  47、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如何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

  经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申请借读。

  借读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以其户籍所在地的规定为准。

  48、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的对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的标志是什么

  ?

  对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由学校发给完成义务教育的证书。受完当地规定年限义务教育获得的毕业证书或者结业证书,可视为完成义务教

  育的证书。

  49.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学业成绩优异而提前达到与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相

  应的初等教育或者初级中等教育毕业程度的,可否视为完成义务教育?

  可以视为完成义务教育。

  50、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什么费用?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

  51、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费用标准和具体办法,谁提出方案?谁批准?其他单位是否有权自行制定收费的项目及标准和向学生乱收费用?

  收取杂费的标准和具体办法,由

  省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提出方案,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他行政机关和学校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自行制定收费的项目及标准;不得向学生乱收费用。

  52、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不应当酌情减免杂费?

  应当酌情减免杂费。

  53、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享受助学金的贫困学生是指那些学生?

  初级中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困难

  地区、边远地区的小学及其他寄宿小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54、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行助学金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哪级人民政府规定?

  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55、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是什么?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必须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指导性教

  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56、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使用教科书是如何规定的?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选用经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审定或者其

  授权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审定的教科书。非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使用。但国家另有

  规定的除外。

  57、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学生人身权和人格权的是如何保护的?

  (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

  的需要;

  (2)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3)对

  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

  58、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应当使用语言是如何规定的?

  使用普通话。

  59、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民族自治地方义务教育法的特殊规定是什么?

  (1)民族自治地方应当按照义务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组织实施

  本地区的义务教育。

  (2)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

  用语,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有关法律决定。

  (3)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的学校,应当在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开设汉语文课程,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前开设。

  60、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有什么要求?

  (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

  规划,合理布局。

  (2)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寄宿制小学设置可适当集中。

  (3)普通初级中学和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设置,应当根据人口分布状况和地理条件

  相对集中。

  (4)盲童学校(班)的设置,由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聋哑学校

  (班)和弱智儿童辅读学校(班)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

  排。

  61、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的省级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权利义务是什么?

  (1)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订实施义务教育各类学校的经费开支定额,并制订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的公用经费开支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和校舍建设、图书

  资料、仪器设备配置等标准。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订实施规划,使学校分期分批达到前款所列的办学条件标准,并进行检查验收。

  6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在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实施义务教育费用方面的规定?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

  (2)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

  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

  的增长比例,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3)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办学单位或者经

  国家批准的私人办学者负责筹措。

  (4)中央和地方财政视具体情况,对经济困难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义务教

  育给予适当补助。

  (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

  6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对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节如何处理?

  (1)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

  (2)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

  (3)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4、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学校的勤工俭学收入如何使用?

  学校的勤工俭学收入,部分应当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65、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实施义务教育各类学校的新建、改建、扩建是如何规定的?

  实施义务教育各类学校的新建、改建、扩建,应当列入城乡建设总

  体规划,并与居住人口和义务教育实施规划相协调。

  66、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对省级人民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师资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1)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并组织其他高等学校为实施义务教育培养师资。

  (2)盲、聋哑、弱智儿童学校的师资,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培养。

  67、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方面的要求如何?

  (1)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使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达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要求。

  (2)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思想政治素质

  和管理水平。

  (3)校长和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68、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实施什么样的考核制度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实施义务教育的目

  标责任制,把实施义务教育的情况作为对有关负责人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69、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什么样的制度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进行管理?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检查的制度。

  70、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在实施义务教育工作上,应当接受哪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在实施义务教育工作上,接受当地人

  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71、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都有哪些情形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1)因工作失职未能如期实现义务教育实施规划目标的;

  (2)无特殊原因,未能如期达到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要求的;

  (3)对学生辍学未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解决的;

  (4)无正当理由拒绝接收应当在该地区或者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的;

  (5)将学校校舍、场地出租、出让或者移作他用,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

  (6)使用未经依法审定的教科书,造成不良影响的;

  (7)其他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

  72、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都有哪些情形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

  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款项的;

  (2)玩忽职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师生伤亡事故的。

  73、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按规定送子女或者其他被

  监护人就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如何处理?

  (1)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按规定送子女或者其他被

  监护人就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城市由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机构,农村由

  乡级人民政府,进行批评教育;

  (2)经教育仍拒不送其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的,可视具体情况处以罚款,并采取其他措施使其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

  74、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都有哪些情形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违反《中华人民

  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

  (1)扰乱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秩序的;

  (2)侮辱、殴打教师、学生的;

  (3)体罚学生情节严重的;

  (4)侵占或者破坏学校校舍、场地和设备的。

  7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有那些救济途径?

  (1)、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

  复议。

  (2)、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76、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在规定的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

  定的应如何处理?

  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77、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合发展决定讲教育工作中的"两基"的含义?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78、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决定确定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

  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

  79、2002年起,国家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一种收费方式简称是什么?

  "一费制"。

  80、2005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段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的"两免一补"的内容?

  免收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81、我国现行的《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几部宪法?哪年颁布的?

  第四部,1982年颁布。

  8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由什么图案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83、公民最基本的人身权是什么?

  生命健康权。

  84、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可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1)平等权利;

  (2)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

  (3)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4)人身自由权利;

  (5)社会经济权利;

  (6)文化教育权利;

  (7)国家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利。

  85、我国公民有那些基本义务?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8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多少周岁的公民?

  未满18周岁的公民。

  87、警匪报警电话是什么?火警电话是什么?医疗急救电话是什么?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什么?

  它们依次是:110,119,120,122。

  88、我国监护人的设立有哪三种方式?

  法定监护、指定监护和委托监护。

  89、监护人的职责是什么?

  (1)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

  (2)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

  理被监护人的民事活动,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人发生争执时,代

  理其进行诉讼;

  (3)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对被监护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90、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年满多少岁可以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8周岁。

  91、哪些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哪些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92、在道路上骑自行车,有年龄限制吗?

  有。未满12岁,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

  93、自行车转弯须注意什么?

  减速慢行,向后瞭望,伸手示意,不准突然猛拐。

  94、2004年5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的交通信号包括哪几种?

  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和交通警察的指挥。

  95、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处以拘留,拘留最长是几天?

  15天

  96、证据都有哪些?请至少说出四种。

  (1)书证;

  (2)物证;

  (3)视听资料;

  (4)证人证言;

  (5)当事人的陈述;

  (6)鉴定结论;

  (7)勘验笔录。

  97、诉讼可分为几种?

  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种。

  98、《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哪些人禁止进入网吧?禁止在中小学校周围什么范围内开设网吧?对网吧营业时间有何规定?

  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禁止在学校周围200米范围内开设网吧。网吧营业时间是8点到24点。

  99、学生应该履行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00、冬冬今年15岁,其父母经常外出经商,让冬冬一个人在家单独居住,冬冬父母这样做可以吗?为什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父母不得让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101、杨某的父母平时白天经商,晚上打牌,对杨某缺少管教,致使杨某染有不良行为,初二期终考试成绩列年级最后一名,其父母认为杨某没出息,更加不管,不让杨某回家,杨某父母的做法合法吗?为什么?

  不合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父母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不得迫使其离家出走,放弃监护职责。

  10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取得小学、初中教师资格分别应当具备哪些相应的学历?

  (1)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2)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5分)

  1.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母法”是

  (D)

  A、义务教育法B、教育法C、高等教育法D、教师法

  2.2002年12月6日,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发表了题为(B)的讲话。

  A、《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B、《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C、《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一学生王某课外活动时在操场上翻单杠,单杠因年久失修突然断裂,王某从单杠上落在硬地上,造成骨折,谁应对王某的伤害负担责任(C)

  A、王某自己责任

  B、王某的父母或其它监护人负责

  C、学负责校

  D、以上各方均不负责

  4.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A、统一的思想

  B、创新的能力

  C、高尚的品格

  5.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A、先导性前瞻性

  B、先导性全局性

  C、基础性全局性

  6.对民办学校拥有重大决策权的是()

  A、校长B、教职工代表大会C、学校工会D、学校董事会

  7.在小康社会中,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阶段教育,消除文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初中

  B、高中

  C、大学

  8.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A共产主义文化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C、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9.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A、正确的舆论

  B、开放的舆论

  C、新潮的舆论

  10.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国民教育

  B、基础教育

  C、义务教育

  1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关键

  B、核心

  C、本质

  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教育法规的是()

  A、《义务教育法》

  B、《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C、《教师法》

  D、《劳动法》

  13.按照制定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各项以()

  ①、《教育法》

  ②、《教师法》、③、《义务教育法》、④、《未成年人保护法》

  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②①⑤

  C、⑤④③②①;

  D、③④①②⑤

  14.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是()

  A、学校校长

  B、学校党委书记

  C、国家

  D、主管学校的上级机关负责人

  15.临泽县教育体育局属于()

  A、国家司法机关

  B、国家立法机关

  C、国家行政机关

  D、国有企业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6.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是()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17.张某作为一名受教育者,应当享有的权利有()

  A、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教育活动

  B、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C、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助学金

  D、完全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

  18.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高定()

  A、法定监护

  B、指定监护

  C、委托监护

  D、代理监护

  19.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内部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职责是()

  A、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

  B、听取和反馈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团结教职工支持校长正确行职权。

  C、决定有关教职工福利的重大事项,监督校长和学校其它负责人的工作。

  D、罢免校长

  20.学校可以有解聘的教师有()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学校教育工作造成损失的B、不能团结同事,不能与其他教师共事的C、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21.教师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内容是()

  A、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C、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第

  D、相互尊重的关系

  22.下列规范属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是()

  A、廉洁从政

  B、依法执教

  C、严谨治学

  D、尊重家长

  23.学校处分学生,应当()

  A、证据确凿

  B、遵循程序规则

  C、听取被处分学生的意见

  D、将处分决定送达被处分学生并告知其救济权利

  三、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31.《教育法》是调整各级各类_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2.《义务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除____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

  3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六条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__国家____、_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35.

  继续推动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

  36.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_发展才是硬道理。

  37.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_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38.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全面理解“四个尊重”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提出来,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39.深化课堂教育改革必须坚持_______原则、_______原则、_______原则和______原则。

  40.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4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__________为核心、以_________为原则、以________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科学发展观应包括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2009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党的十七大报告认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此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受教育者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创造性和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主体性特征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

  (3)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首先,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

  育者的中介。其次,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教育内容内在地包括教育目标。因为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标准,是教育内容传授的出发点和归宿。

  (4)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两个方法。就教育者的教法而言有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与实践的方法;就受教育者的学法而言有发现式和接受式两大类。

  3、现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突出了教育为政治服务的特点。而现代,现代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且日益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要求进一步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加强学校与生产部门的联系,这就表现了现代教育为生产服务的特点。教育是培养各种劳动力最有效的途径。

  (2)现代教育的普及性。现代教育打破了古代教育被统治者独占的局面。现代生产不仅要求培养各种专门人才,而且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3)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整个教育网络突破了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系统、多规格、多功能的教育机制和机构。

  (4)教育具有商品性。商品经济决定了教育的最后产品——劳动力具有商品性,因而教育也要服从市场规律,具有商品性。并不是说教育只具有商品性这样一个特征,更不意味着使教育的一切方面都要商品化。例如,基础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未来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方面,属免费义务教育,就不能商品化。

  (5)教育具有科学性。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生产培养劳动力。教育的科学性决定了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方面。现代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占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它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6)教育具有发展性。任何教育都具有发展性。不过古代教育的控制性要高于发展性,现代学校教育不但要使每个公民成为具有一定思想的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劳动者,而且还要使每个公民的个性都得到比较全面和比较充分的发展。

  (7)教育具有阶级性。在有阶级的社会中,教育是具有阶级性的。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为本阶级培养具有一定思想意识的人,是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各自的阶级属性。在阶级性问题上现代教育和古代文明社会的教育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4、未来教育有何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看,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种特点。

  (1)追求教育的国际化

  20世纪的前半叶,世界各国之间由于政治、科技和其他种种原因,多数国家之间是孤立的、封闭的,彼此互不沟通,互不联系,也互不了解。但进入50年代以后,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国际间的联系日益频繁,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国际接轨立刻突出了国际通用人才的必要。进入90年代,有些国家开始建立国际学校,设立国际课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能在末来的国际事务中大显身手的人才。21世纪将强化这种趋势。追求教育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将是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因为经济的国际化,商品贸

  易的国际流通,必然带来国际间交往的增加,从而产生以通晓国际经济、商贸、法律、会计、金融、交通、公安等各类人才的渴求,促使各类国际性学校的诞生。

  (2)追求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争取和标榜的权利之一,也是资产阶级对封建地主阶级斗争的胜利成果。在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资产阶级虽对其教育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免费制度、大学的奖学金制度等,但真正的民主与公平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民主是关于国家制度的问题,是一种政治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民主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直接或间接掌握国家政权。因此,在剥削制度下,有了剥削阶级的民主,就没有被剥削阶级的民主,劳动人民在形式上享有平等、自由、民主,实际上始终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教育民主问题将依然是21世纪教育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教育改革实现教育民主化,其基本要求是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身心发展程度的受教育者,在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各方面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3)追求教育的多样化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教育的单一化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共同课题。教育单一化的主要表现是:办学形式、教育结构、学制、课程、培养模式等趋同或划一,培养目标上强调共性,缺乏个性。在教育过程上主张同步化、集中化、标准化,忽视差别和个性。教育的单一化是传统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反映。教育的多样化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要求决定的。社会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社会行业和部门的多层次与多类别,客观上要求的层次和类型必须多种多样。同时,人的价值取向、理想需求和智力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工作、生活、年龄等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对社会和人的需求现实,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基点出发去构建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学制、课程、质量标准到具体的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等,都应在21世纪有一些新的特点。

  (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有影响的国际教育思潮,到80年代中以后,终身教育的思想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同。21世纪,终身教育将继续成为各国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其主要原因是: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闲暇时间增多,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可能。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大了生产中的科技和文化投入,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求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从而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客观必要性。

  各国对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使得教育的发展更贴近受教育者的需求,从而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现实性。

  学习化社会的出现和人的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就业的学历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都必将强化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在21世纪的扩散和普及。

  (5)追求教育的现代化

  追求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将是21世纪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流。20世纪后半叶,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实践教育现代化的历程上做了种种尝试和努力,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制度到教育的硬件设施、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管理乃至教师素质的提高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一番现代化的陶冶和改造。21世纪的教育现代化,除继续进行上述各方面的现代化改革之外,将推进教育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发展

  的方向和内容将包括:科学划分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标准,追求现代化的实质的改变、效益的提高、内容的完善、质量的提升。总之,教育现代化将向内涵式方向发展,把人的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教育将在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上向前大大地推进一步,总体水平上也将出现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化。

  5、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这是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这种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总体上的教育目的,它可能是由某个人(如教育家、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也可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1)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的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社会主义社会只存在分工的不同,但人人都应该是劳动者,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要培养的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劳动者。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劳动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造就这种新型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要求。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劳动者的具体提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两种职能的统一要求,即社会主义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是合格的建设者,在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中是接班人。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德、智、体等几方面的发展既各有其作用,是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素质;又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成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第一个层次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第三个层次的每一因素(德、智、体、美、劳)又由多种因素组成。如果继续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层次和组成因素。目前,我国教育学对教育目的的研究,还主要是在较高层次上讨论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必要的,但又是空泛、抽象的。只有深入了解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才能设计出具体化、系列化、科学化的培养目标。这对于指导教育实践,评价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质量都是有益的。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阶级社会的教育从来都具有阶级性,但一切剥削阶级的教育目的,从来都极力掩饰其阶级实质,表述上一贯笼统抽象,尽量把他们的教育目的说成是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明确提出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型的劳动者。这种新型劳动者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德才兼备;既有科学的世界观,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既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又有远大的共产主义思想。这些都反映出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7、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涵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同义语,提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搞文字游戏,没有实际意义。这一观点可称作“同义说”。第二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含义完全不同,二者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这可称作“排斥说”。第三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即不是同义反复,也不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的教育目的过于概括和具体化,很难操作,教育目的本身存在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者心目中的教育目的等多种层次,其价值判断难于转化为事实判断,在贯彻教育目的的实践中易于出现混乱和误解,因此非常有必要使教育目的具体化,素质教育正是这种具体化的形式,这种观点可称为“具体化说”。

  8、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根据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政治素质,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情感和态度。“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国史国情教育等都属于政治素质教育的范畴。思想素质,主要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问题,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民族精神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教育属于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素质,主要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着重解决基础学科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基础科学知识,以及识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基本的劳动技能等,为适应自身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职业岗位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和技能的基础。身体素质教育,是要运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段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其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的方法,还要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和普及各种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心理素质主要指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包括顽强的意志力,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成就感、荣誉感以及面对困难、失败的承受力等各种正常心态的发展培育和心理失衡、心理矛盾、心理疾病的自我调整与矫治。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善于控制、把握自己的能力及调整心理冲突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和学

  生的每一方面发展,把以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而不是与素质教育平行或并列的一种教育。

  9、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1)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有促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10、教育具有哪些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它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社会统治、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即使是通过加强法治的手段实施社会政治控制也是与加强教育密切相关的,法的控制本质上也是法治思想的教育而实现。

  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政治人才是指社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各级政治人才都需要通过教育培养。

  其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这是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功能的另一突出表现。社会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造就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国家、政府或执政常所希求的政治理想与信念。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政治的“恒定性”是相对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社会政治的变革也会发生。从总体上看,社会政治变革是不断趋于前进与进步。教育则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对于社会政治变革具有强烈的反作用。

  其一,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变

  革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的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意识,表明社会政治的平等与开放。教育的普及,深深地蕴藏着一种变革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业已在现代社会政治领域中得以展现。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更有力地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与进步。

  其二,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宏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在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宏扬优良道德,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革新。教育能力的主导作用在于它能张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因素,抑制与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从而为推进社会政治的先进化服务。

  其三,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依赖于教育而推动。民主意识、观念的养成,非教育不能达到。民主意识又与科学意识紧密相关。缺乏科学知识素养也就无法提高民主的素养。所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体国民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11、教育具有哪些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在现代社会得以加强。现代物质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的发展与变革又强烈地反作用于现代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关于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应立足于现代教育对现代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1)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再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而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教育和训练。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培养、训练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上。教育正是通过向各种生产部门输送经过培训的更加熟练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

  (2)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社会,同时也将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社会。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点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首先促进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有力地促进现代社会各种领域和各种层面的变化。科技革命缘何如此持续推进?显然,这依赖于教育的贡献。

  首先,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与再生产科学知识相一致。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人能掌握它并应用于生产中去,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教育以极为简约的方式同时也以极为广泛的形式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教育是促进科技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科技革命和科技发展与现代教育革命和教育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不只是有科技革命才有教育革命,而同时是有教育革命才有科技革命。

  12、教育有哪些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传递与传播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具体表现为:教育为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现代教育与文化创造紧密结合,成为促使文化变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军。(3)教育具有普及文化、提高人的文化水平的功能。首先表现为扫除文盲;其次表现为使原来少数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被更多的人或全民所掌握;还表现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4)教育具有整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

  13、教育在人口发展中有何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的另一表现。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构成教育生长的土壤和条件,教育惟有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方能生存与发展。然而,教育在受制于社会文化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教育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及融合文化等功能。

  (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人类文化的传承固然可以物或物化的观念形态存在,但更多地是以人的心理、行为方式存在。无论是何种文化的传承,都需要以人对文化的理解为中介。人对文化的理解则需要依赖于教育。教育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社会通过教育将人类的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文化藉助于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

  社会文化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发展就意味着要有创新。没有文化的创新自然也无真实意义上的文化发展。而文化之创新则需要通过教育而实现。一方面,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总是着眼于古为今用,传承文化的过程也是文化更新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急剧变革,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教育突破原有的文化范成,实现对文化的创造、拓展与更新。

  教育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还有融合不同文化的作用。

  14、教育的生态功能的作用是什么?

  现代社会教育的生态功能是教育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起的作用。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人类逐渐成了大自然的主人,但同时自然资源的渐趋衰竭和生态环境的明显退化也成为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保护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教育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通过环境教育提高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责任;二是通过发展创造科学技术,有效地解决生态问题,提高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和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正因为现代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所以重视和普及环境教育,并在学校中实施环境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⑴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⑵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人口质量,改善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育。⑶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⑷教育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7、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或专业特点)是什么?

  第一,教师是为社会服务的,是培养人的事业。第二,教师的形成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第三,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能够负责处理。即教师有自己的专业权力。第四,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第五,教师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上综合起来看比较高。

  18、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化?如何理解?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和结果,以及社会为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化,一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在理解上,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专业是复合性的专业,包括学科的专业性,也包括教育的专业性。而教育的专业性,是一种技艺性的专业,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技能性和复杂性等

  特点。第二,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是一个多方面多主体努力的过程,既需要教师自身的巨大努力,也需要国家、政府、大学的努力。第三,教师专业化有多方面的内涵,即服务宗旨或专门功能、专业训练、专业权限、专业团体、专业地位。第四,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努力过程。

  19、教师的劳动有何特点?

  (1)复杂性

  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点,而且又都处在不同的发展变化之中,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教育的主体。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是一种以知识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为主要形式的过程,是一种综合运用、消化、传递、发现知识和技能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再次,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完成艰巨复杂的劳动任务,必须配合家庭、社会来进行,把工作深入到家庭和社会。

  (2)创造性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劳动都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但教师的劳动则要求有更灵活的创造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需要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但它决不能单纯模仿或机械重复,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以及教材的理解,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普遍规律,选择最能奏效的方法与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

  (3)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要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的素质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教育的效果。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

  (4)长期性

  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

  首先,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教师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打下的基础,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他们终身发展的宝贵财富。

  (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教师的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教师的劳动从劳动手段角度讲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于教师的集体劳动之中,教育工作需要教师的群体劳动。

  教师劳动的群体和个体统一性,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处理好自身与教师群体的关系,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

  现代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现代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角色是:学生的诊断师,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评价者与激励者,学生的管理者,研究者,教育

  共同体的协调员,不断进取的人。

  20、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1)教育思想素养。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2)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

  (3)知识素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具有比较渊博合理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4)能力素养。一定的能力素养是进行和完成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5)身心素养。教师劳动是一种充满高度创造性的繁重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兼有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做保证。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

  21、现代教师道德素养的作用是什么?

  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上。教师祟高的道德素养和伟大的人格是为学生所敬仰的直接原因,教师的道德素养是最强大的教育力量。

  其次,体现在教师劳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对自身工作与工作态度的调节、对师生关系的调节、对教师与其它人际关系的调节三方面。

  再次,体现在对社会的影响作用。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中,教师的人格和行为举止为世人所瞩目。并通过培养学生使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在社会发扬光大。

  还有,体现在对教师自身人格的陶冶上。教师自觉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和水平,在面对诸多的困惑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能够保持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

  22、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1)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教师为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方向。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既应学有专攻,又应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这既是由于各门学科之间的密切相关,又是由于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他们迫切地希望教师能在多方面知识上满足他们的要求。教师的知识越广博,越能做到知识讲解的透彻生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密切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这里包括教师应当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知识,了解教育工作的原理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只有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克服教育工作的盲目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懂得并掌握了教育的规律和理论,直接决定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和效率。

  23、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内容?

  (1)组织教学的能力

  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教学的能力,它是教师能否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高超的组织教

  学的能力,能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出来,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的编制教学进展计划和教案的能力;分析和重组教材体系的能力;运用教学参考书及编写补充教材的能力;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制作教具的能力;收集、整理、归纳教学反馈信息的能力等。

  (2)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

  教师要善于掌握并运用教育影响去作用于学生,要使教师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感情等变为影响学生的教育力量,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传导工具。其中,语言是传导的最重要工具。因此,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师的语言表达体现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要求,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形象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做到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同时,教师在进行语言表达时要快慢适中、抑扬顿锉、富含感情,并及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恰当地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充分发挥语言在传导信息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教师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人体表达能力也是传导教育影响的重要工具。

  (3)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面对班集体进行教育工作,其组织管理能力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这种组织管理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教师面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群体,既要把课堂组织得有条不紊,使学生有秩序地学习,又要创造出思维活跃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二是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这主要是针对班主任而言,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具有培养一个良好班集体的能力。

  (4)科研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指各级各类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与教育教学相关课题的总结、实验及创造发明的能力。它不仅是高校教师必备的能力,同时也是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他们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应具有对他人成果进行分析、鉴别并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因为教育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把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教学质量和自身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24、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忽视学生身心的整体性。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既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教育所要实现的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从教育学意义上看,学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而不是被割裂开的、片面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如果不从人的整体性上来理解和对待学生,那么,教育措施就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教育活动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作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青少年学生不是成人的雏形,而是具有身心不稳定特点的可塑性极强的个体和群

  体。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并不是已经达到发展的顶峰和终极,而是还都处在不断变化和趋向于成熟的过程中。这就意味着,学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和很强的可塑性。也正是由于青少年学生各方面发展都不够成熟,因此获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就成为他们发展中的必然需要。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而不应求全责备,要求他们做到十完十美。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学生身上的缺点和错误,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消极对待,而要从中发现积极的进步的东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在以学习为主的各种活动中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从中得到发展的。而且这种学习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不同,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规范化学习。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质和量都发生着重要影响。

  25、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要接受教育,一切的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同时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特性。学生的客体地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

  26、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1)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其中生理成熟以性机能的成熟为标志,而心理成熟以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这两方面的成熟是不同步的,一般来说,生理成熟要早于心理成熟。另外,学生发展的速度在整个发展进程中也不是匀速前进的,而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的发展状态,体现出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发展的顺序性:学生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展开的。如身体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周、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发展则按照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顺序发展。

  (3)发展的阶段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顺序性必然导致不同的发展阶段。学生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阶段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跨入到另一阶段。而在不同发展阶段,尽管学生都表现出个体差异,但还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某一年龄阶段学生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年龄特征。

  (4)发展的个别差异:学生的发展除了共同的年龄特征外,还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造成的。

  27、师生关系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专制型这一类型是以命令、权威、服从、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对学生不够热爱和尊重,常使用权威和强制手段管理学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苛刻。学生对教师缺乏了解,表面畏服,背后抗拒,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缺少交流、沟通和作用,关系疏远,甚至紧张和对立。

  放任型这一类是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对工作不负责,对学生也缺乏感情,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学生对教师也持有无所谓的态度,消极对待教师的要求。师生之间交往甚少,交流有限,既

  缺少相互期望和帮助、也无明显的冲突和对抗,关系冷淡。

  民主型这种类型是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热爱、关心、尊重和信任学生,既利用权威,又用自己的学识、才能和品德去教育学生。学生理解和尊重教师,师生之间交往较多,互相支持配合,关系融洽、密切。

  这种关系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创造精神以及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人格力量,这也是师生关系的最佳模式,是我们所应努力做到的。

  28、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哪些特征?

  (1)民主平等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在科学真理面前,师生之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并不意味着削弱权威,反而还会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民主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2)尊师爱生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教师应当热爱学生,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友爱、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师德规范,是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反映,它能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高度负责。如果教师不热爱学生,就会失去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就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工作的成效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它能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赖,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

  (3)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及其教育目的,才能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使自己的知识和教育能得以发挥和发展;学生只有了解教师和教师职业特点,才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获得自己的知识,促进智能和品德的发展。所以,师生双方是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29、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是什么?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在正常的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了解和情感的产生是从课堂教学开始的。教师的诸多素质如德和才,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观念等都会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出来。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也是了解学生的开始。通过各种信息,教师对他所面对的教育集体进行整体判断,并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逐步深入熟悉每一位学生。教学活动对师生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阐述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赢得学生的尊重,展示对学生的爱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2)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在课外活动中建立起来的。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补充。在课外活动中,师生双方的关系形态多种多样,因此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是立体的、多侧面的,它使师生双方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显得丰满、充实、有血有肉,其关系也变得丰富多彩。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的教育作用也是多层次多类别的。教师要在课外活动中充实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给学生树立崇高的榜样。同时,让学生不断了解自

  己,自己不断了解学生,达到师生双方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的和谐、教育关系与心理关系的和谐、集体关系与个体关系的的谐。

  (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校外活动相对于学校教育活动来说,目的不很具体,计划性、组织性不那么周密,但是这种淡化了教育痕迹的活动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有时候,这种活动也是强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善不良师生关系的必由之路和变通手段。因此,师生关系建立的多种途径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内外,而且要在校外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增强教育的立体效果。

  30、课程的含义是什么?

  课程的含义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科目(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生物课程等。这样狭义的课程就同教学科目(学科)成为同义语了。

  课程已不仅仅指那些明确陈述的、外显的、正式的教学和教育的内容,即显性课程,也包括那些并非用言语陈述的潜隐的、非正式的、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教学内容,即隐性课程。课程不仅包括按课程表所组织起来的全部课内教学内容,而且也包括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各种课外教学内容;课程不仅局限于各种科目静态的集合,它还包括对学科教学顺序、进程、时限等方面的统筹安排。至此概括地说:课程就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31、课程有哪些类型?

  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学校课程日益丰富和定型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验来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是课程的基本类型。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2)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区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32、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校课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课程发展史和当代各国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来看,最主要的受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方面制约。

  (1)社会需求

  这里所谓社会是社会结构,它包括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它们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课程是这些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共同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培养新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继承人的需要;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但社会因素对课程的需求往往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通过教育方针、政策、有关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

  (2)科学知识的进步

  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源泉。课程内容总是从人类积累的知识总和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体现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和精华。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学校课程的完善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基本是同步的;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都有显著影响。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有类似情况;科学知识的分类对学校的课程内容,尤其是课程设置有着重大的影响。

  (3)儿童身心的发展

  课程是要学生掌握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就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等等,都是影响课程的重要因素。其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制约。不同学段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其课程目标也各异;对课程设置的制约。学者们的长期研究认为,个体发展有六个方面的共同需在:认识活动的需要、价值定向活动的需要、操作活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审美活动的需要、体力活动的需要。课程设置不仅反映社会需求和科学知识发展情况,也要反映个体的这种共同需求。因此,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所设计的课程体系中几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包含了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对教材编制的制约。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制约着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只有把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材才能受学生欢迎。

  综上所述,社会需求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知识的更新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及组织形式的改变;学生身心发展强烈影响各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组织。

  33、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34、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有哪些?

  1、课程选择

  课程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指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选择活动使教师能够在决定教什么的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课程选择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教师要有选择的权力,同时还要有可供选择的空间。

  2、课程改编

  课程改编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学程上的修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改编主要是指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堂情境。

  3、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必须减少因知识剧增对课程数量的影响,防止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课程补充

  课程补充是指以提高国定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课程补充材料可以是矫正性和补救性练习、报纸和期刊剪报、声像材料、教学片和电影短剧、图画、模型、图表、游戏和电脑光盘。

  5、课程拓展

  课程拓展是指以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拓展材料的目标是拓宽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和掌握技能的机会。

  6、课程新编

  校本课程开发也可以开发全新的课程板块和课程单元,我们把这类课程开发活动叫做课程新编。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课程即我们所说的“乡土教材”以及时事专题课程,就可以归为这一类型。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发新兴的专题或学科领域,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这也属于课程新编活动。

  35、教学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通过沟通和交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获得个性化发展,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多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6、什么是教学模式?当代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哪几种?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而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程序,它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当代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系统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生系统记忆——复现知识技能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活动体系。

  (2)程序教学模式。是把教材分成连续的小块,严格按照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活动体系,主要用于具体的技能、观念或其他内部或外部的行为方式的传授与学习。

  (3)发现学习教学模式。主张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发现来学习,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索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的一种教学摸式。

  (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强调形成一个有利于学习者发展自身能力的环境,使学生在接受教师援助的同时能认识自身,分析自身的问题,而且掌握自我实现的能力。

  (5)合作教学模式。

  37、什么是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王策三著《教学论稿》

  (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李秉德《教学论》

  (4)教学原则是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教学行为规范。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确定的,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王逢主编《学与教的原理》

  (5)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般原理。上海华东师大编写组的《教育学》

  38、什么叫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施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

  39、什么叫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1)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年龄大致相同的一群学生编成一个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进度并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分科对学生进行教育。班级授课的产生适应了科学知识丰富、科学门类增多、知识技能日益复杂这一趋势,反映了在受教育人数增多的形势下人们对学校教学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并扩大教学的教育效果

  (2)教学的辅助形式和特殊形式

  现场教学。这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园地等生产现场或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划分小组进行。它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个别指导。班级教学较多地从学生的年龄、程度等共性出发进行集体教学,但是每个学生在学习上总是存在着差异,因此,为了适应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学习优秀的、一般的或较差的学生都应辅以个别指导。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可以在课内进行,但主要是通过课外的个别答疑、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检查或批改等方式来进行的。由于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录音、录相等视听媒体来指导个别学生的学习。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个别指导对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或提高落后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

  复式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的一节课内,向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偏僻的山区小学校,由于学生少、教师少而且校舍和教学设备又较差,有不少地方是采用这种形式。它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采用复式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做好各方面的组织工作,组织得好的复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不低于单式的课堂教学。

  40、什么叫课外活动?有何特点?

  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课外活动的特点主要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

  41、学校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及微观组织文化。学校文化从其构成上来说,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42、学校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1)学校文化是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的无形的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软约束性的文化

  (3)学校文化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文化

  (4)学校文化是一种有个性的文化

  43、学校文化具有哪些功能?

  (1)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推动学生。为把他们自身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促使教师职工自觉地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教育任务,把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内化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作用。

  (2)约束作用:校园文化约束作用表现为校园文化使信念、价值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一发生,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形成一种行为规范来制约人们的行为,以此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

  (3)凝聚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使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一种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激励作用: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往往能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自觉行为,化外部动力为内在动力;激励教职员工为实现自身价值和学校发展而勇于牺牲、乐于奉献。

  44、学制的含义是什么?

  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45、学制未来有什么发展趋势?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重视早期教育;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46、义务教育的含义是什么?具有什么特性?

  (1)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有两个基本的特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普遍性是指义务教育的对象是全社会范围内的适龄儿童,不分民族、种族、社会地位和贫富贵贱;不分男女性别,所有的适龄儿童都无条件享受和履行义务教育。强制性是指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保证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和要求。因此,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另一特性。

  47、终身教育的含义和基本任务是什么?

  终身教育的涵义:"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在各个发展阶段之间的有机联系。即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终身教育的基本任务:使人们为变化做好准备。最终目标是通过不间断的努力去构建更美好的生活。

  48、素质教育思想的含义及特征是什么?

  内涵:全面贯彻党的教学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特征: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实质:实质在于是一种导向思想。指导学校和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规律、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核心和重点:重点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学生的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

  主渠道:课堂教学

  49、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和理论基础是什么?

  其一是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于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态而超前投入;

  其二是,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在这里,"优先是指在全局中与其他非优先的事务相比较而言,是指在长远的多种事物不能够齐头并进时,在排序上使某一事务相行而言。"故教育优先发展又可称超前发展或教育先行。

  教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即教育的三性--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构成了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

  50、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1)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

  一般特征:①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发展他们的体力。不仅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的充分的发展。②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打破同步化、集中化,根据受教育者工作、生活、年龄等不同特点,从学制、课程、质量标准到具体的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尽可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使他们能在多种选择中必能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的、一统天下的局面,积极寻求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单位教育的合作③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丰富学生的个性。

  内在特征: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前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使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即满足所有公民受教育的希望。二是指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后者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负责;二是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堂好课应符合哪些基本要求

  ?

  一般来说,一堂好课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课堂组织得当;(5)师生积极性高;(6)教学效果显

篇二:教育方针

  

  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1、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路是什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4、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的培养方案。

  (3)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

  (4)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关键。培养学生获得“多证书”。

  (5)产学研结合,院企结合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

  (6)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的办学方向。

  5、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是什么?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院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6、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内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办学指导思想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2)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

  (3)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更加讲求实效,减少相关课程内容重叠,注重改造重组,侧重实用,适当减少理论教学。

  (4)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专业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计算机应用、英语和人文等综合素质教育为支柱。

  (5)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满足实践能力、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院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践训练体系。

  (6)建立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7)建立以就业率、就业质量、社会诚信度为主要杠杆的产学合作,多元投入、优胜劣汰的机制。

  7、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即为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8、教育部对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哪些要求?

  (1)坚持科学定位,明确高职院校办学方向;

  (2)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3)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改革;

  (4)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5)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6)大力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7)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加强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

  (8)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优制度;

  (9)加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

  9、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10、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什么?

  办学宗旨主要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业率。

  1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是什么?

  “必须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本位,实行产教结合和院企合作,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造就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12、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以教育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

  13、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院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践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1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主要是“三个坚持”:

  (1)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行业、面向全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产学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3)坚持以职业教育为主体,树立质量第一观念,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形成灵活开放、结构合理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办学格局。

  15、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正确定位是什么?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本科教育“错位经营”,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劳动就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内容:一是人才定位,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是人才怎么培养,方向多样,鼓励订单式培养;三是每所学院找准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和本地高等教育中的定位;四是科学确定学院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瞄准位置,持之以恒,办出特色,扭转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过度强调“学科性”倾向,扭转一些学院盲目攀高升格倾向。

  16、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是学院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学院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7、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观是什么?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在由规模的迅速扩大逐渐走向以提高教育质量和结构调整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动学院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行政的力量,而是社会需求,毕业

  生就业将直接关系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18、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有哪些?

  (1)就业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它的职业针对性。

  (2)大众性。精英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高深的学问”,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的外延扩展,内涵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一,跨度更大。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或高技术领域的技能性人才,而不是造就专家、经理人才,因而是大众性的高等教育。

  (3)产业性。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具有一定产业性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对学生和社会的职业培训任务,因而其产业性更强。

  (4)社会性。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大众性、产业性决定了它不能把自己封闭在校园内单独地进行知识传授或仅仅依靠学院自身的资源来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必须向社会开放,依托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基础设施和职业工作环境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以服务求支持。同时,为地方、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高等职业的办学形式应该是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并举,全日制的职前教育和非全日制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19、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

  在我国现行的高教体制和教育传统下,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体现在实践教学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学院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异质同构的教学模式,以改革课程体系为核心。

  20、如何确立高职高专教育思想观念?

  (1)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2)要加强对高职高专教育思想的学习与研究;

  (3)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

  (4)要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的关系;

  (5)在组织机构上要给予保证并有专职人员;

  (6)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等。

  21、如何理解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和创新?

  办学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院特有的,优于其它学院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

  创新主要是指在办学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人才规律和趋势所作的前瞻性的研究和实践,并在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中得到应用,产生明显的效果。

  22、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的意义。

  23、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发展职业教育。

  24、高职院校教学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是什么?

  核心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重点是通过中央财政经费补贴与奖励的方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推进课程改革,要使设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领域的学生,毕业时有80%以上能够拿到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25、高职院校的教学基本建设内容是什么?

  (1)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社会有效需求设置专业,充分发挥学院自身优势,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

  (2)实训基地建设。建设院内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实训基地建设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3)重视院外实习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与新设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

  (4)做好实训基地的实训管理。

  (5)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和使用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完善的制度,注意教材的先进性和稳定性。特色课程和专业课程可依据教学大纲组织自编教材和讲义。教材包括文字、实物和声像视听教材。

  (6)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抓好教师严谨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师表以及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和院风。

  (7)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定较为完备的教学基本文件,在教学管理规范化上下功夫。

  26、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教学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研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27、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放在哪三个符合度上?(1)学院确定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对社会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要的符合程度。

  (2)学院实际人才培养过程对所确定培养目标(质量标准)要求的符合标准。

  (3)毕业生的实际质量和就业率对社会的需求和学院所定的目标(质量标准)要求的符合程度。

  28、如何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和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学院要有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层层落实。要注意培养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提高和培养,并且要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和业务进修,大力培养并尽快形成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作为中坚力量,也可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

  29、高职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而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在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也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抓好严谨的治学作风并坚持为人师表,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30、什么是“双师型”师资队伍?

  所谓“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指既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经济师、技师或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队伍。

  31、如何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

  二是要花大力气,下大决心,聘请一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

  32、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院企结合、工学结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

  33、为什么说“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1)“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践行“三个代表”精神的具体体现;

  (2)“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3)“以就业为导向”是提升高职教育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4)“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点。

  34、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要在办学思想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2)要在办学模式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3)在办学机制上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4)要在政策措施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35、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哪些意见?

  (1)坚持科学定位,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向;

  (2)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3)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

  (4)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5)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6)大力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7)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

  (8)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

  (9)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

  36、什么是“订单式”培养?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用人订单为依据,组织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企业的“订单”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定单,还要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实习实训安排在内的订单培养计划。

  37、实施订单式培养,要抓住哪几个环节?

  首先是要抓订单;其次还必须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再次,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努力从区域间和全国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中用好机遇,从国内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中创造机遇,进一步扩大

  服务对象,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38、目前高职高专教育产学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1)行业和企业可在双方自愿的原则下,向高职院校注入资金,派出人员参与学院管理和重大事项决策,与学院共同把握办学方向;

  (2)可向学院提出人才需求的规模与条件,进行订单式培养,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

  (3)与学院共建实习基地,向学院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作学院的兼职教师,帮助学院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使学生学到真本事。

  (4)企业还可以委托学院帮助培训员工,节省培训时间、场地、师资和费用。

  39、高职高专教育应如何推进产学研结合?

  高职高专教育推进产学结合应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物质资源与智力资源的作用。通过高职高专院校与社会企业的紧密合作,大量吸收社会或行业、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进入教育过程;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作用,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毕业生顶岗实习试点等,密切高职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结合。

  二是要实施“双证书”教育。

  三是要通过产学结合拓展高职高专院校的职能。既要重视以培养新生劳动力为主要任务的全日制学院教育,又要重视以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及提高为主要任务的培训在职教育,还要重视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再就业人员、企业转岗人员等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形成全日制学历教育、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培训三种职能的合理结构。

  四是要通过产学结合开发行业、企业服务市场。通过为企业发展、企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和劳动力支持,以及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定向培训服务,增强学院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确立高职教育在行业、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40、产学研结合的途径有哪些?

  第一,大力推进院企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第二,要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

  第三,要大力加强院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第四,要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41、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哪些能力?

  应具备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通用能力。通用能力包括:

  (1)管理与发展能力;

  (2)工作中与人合作能力;

  (3)技术应用能力;

  (4)设计与创新能力;

  (5)数据应用能力;

  (6)应用能力;

  (7)管理任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2、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三率”是什么?

  新生入学报到率、学生职业证书通过率、毕业生就业率,统称为高职人才培养水平“三率”。新生入学报到率反映了考生和考生家长或社会对学院的认可程度。学生职业资格证书鉴定通过率则直接反映了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认可程度,直接关系到用人单位接不接受学院的学生。毕业生就业率既反映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程度,更反映了用人单位对学院的认可程度。“多一个证书多一条路,多一个证书多一种技能,多一个证书多一份本领,多一个证书多一种竞争岗位能力。

  43、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包含哪些内容?

  就业率主要包括签约率、上岗率、出国率、升学率、自主创业率五个方面内容。

  44、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1)端正办学思想,使全院教职工都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观念。

篇三:教育方针

  

  简述我国的教育方针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制定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公平教育: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消除教育的地区、性别、贫富等差别。

  3.面向未来教育:紧跟时代需求,为学生提供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4.综合素质教育:注重道德素养、创新能力、体育健康和美育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多个方面均能得到全面发展。

  5.以德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6.教育国际化:推进教育的国际化,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7.面向全民教育: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孩子。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长期稳定的,同时也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1-

篇四:教育方针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手段。为了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其中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之一。它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艺术素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三、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础之一。它强调教育是每个孩子的权利,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得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优质教育

  优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追求目标。它强调教育应该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优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品德的人才。

  五、公平教育

  公平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它强调教育应该注重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公平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不受家庭背景、地域、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义务教育、优质教育和公平教育。这些内容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篇五:教育方针

  

  国家教育方针

  一、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共同纲领》制定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经验;“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这些方针政策明确了当时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总方向,对于肃清国民党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旧教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这是建国后首次提出智、德、体、美全面发展,使教育方针的表述比较简明全面。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些虽然是对普通中小学说的,但对整个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3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服务的轨道上来。教育方针的提法随之发生了变化。1954年1月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提出:当前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以国家总路线的精神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同年5月,政务院公布《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提出:“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员。”“中学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1955年8月中华全国学生会第16次代表大会提出全国青年学生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贯彻毛主席“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能够掌握现代科学知识、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几种提法,明确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人、建设者的目标和德(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体(身体健康)几方面全面发展的标准,反映了整个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的教育方针政策

  1957年2月,毛泽东针对教育界与教育方针有关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讨论,提出:“中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提法与前几种提法的区别在于,一是正式使用了“教育方针”的概念,二是把“德育”放到了首位,三是未提“美育”,四是用“几方面发展”取代了“全面发展”,五是明确提出了培养“劳动者”的目标。这个方针尽管还不很完善,但仍不失为比较科学和准确的提法,它明确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方向、培养目标及其规格,成为长期指导我国教育的方针,对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

  [2]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使用了“教育工作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提法,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并指出这种主张“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义”。这个方针是当时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形势的产物,尽管在某些方面是正确的,但在指导思想上却反映了明显“左”倾观点和错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片面突出政治的年代,在长期执行过程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甚至给教育工作造成了损失。

  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提出:“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中国学校的现象。在各类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战线是重灾区,不仅教育方针受到歪曲篡改,未能得到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甚至林彪、“四人帮”一伙还提出“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而不要有文化的剥削者、精神贵族”。大批所谓“智育第一”、“白专道路”、“业务挂帅”,提倡“白卷英雄”,鼓吹要培养“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反潮流”战士,使教育事业遭受到严重摧残,使中华几千年文化遭受到空前浩劫。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相应地,教育方针也发生了变化。

  [2]

  1978年9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后来他又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要培养“四有”新人。这些都被写进了中央和国家有关文件,具有教育方针的性质,对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进入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有关文件、法规对教育方针多次作过表述。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中国的教育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段话规定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性质和任务,提出了“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等具体要求及其具体规范,具有教育方针的性

  质。1986年4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这里既包括德、智、体全面发展,又包括“四有”要求。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党和国家又及时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政策。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任务、目标、战略政策措施和指导方针。“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照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具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其中核心是“两基”:“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应采取的战略是:“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协调发展,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注意办学效益,实行分区规划,加强社会参与。”

  指导方针是:“在教育事业发展上,不仅教育的规模要有较大发展,而且要把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结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

  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列为重点;在地区发展格局上,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教育。”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方针被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规定了我国未来教育的性质、方向、途径、目标及其规格,对我国教育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十六大)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七大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思考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明确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政策与教育方针

  人们常常把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连在一起使用,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弄清这个问题,对进一步明确教育政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关于教育方针,建国以来我国理论界有过多次争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这种争论转向以对教育方针本身的理性分析,讨论的学术气氛和理论深度明显地增强了。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教育方

  针有两种较有影响的说法。一种认为教育方针是“国家和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13]另一种认为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14]这两种说法有细微差别。譬如,在教育方针的制定主体上,前者认为是国家或者政党,后者只提国家。另外,后者还特别提出依据立法程序来制订教育方针,使之反映到有关教育的法律中去。[15]不过,这两种意见从整体上看还是一致的。它们都强调教育方针是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从上述有关教育方针的两个定义中,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并无实质区别,本质上同属一个理论范畴,都是代表一定集团、阶层、阶级利益的政治实体所确立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模式。教育方针是各种类型的教育政策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寓于体系之中。人们之所以经常把教育方针置于教育政策之前加以连用,除习惯的影响外,主要是由教育方针作为一种教育政策的特殊性即最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属性所决定的。

  区别

  另一方面,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又有区别,混淆这种区别,会使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工作发生困难乃至失误。这种区别主要有:

  1、从内容上看,教育方针主要是规定教育的性质、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相比而言,教育政策的内容则广泛得多。它可以是有关全国范围内的共同性问题,也可以是某一省市所面临的局部问题。因此,认为教育政策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政策。

  2、从特点上看,教育方针一旦形成就具有了比一般教育政策更鲜明的原则性、稳定性,在某一历史时期,教育方针只有一个。而教育政策却有较大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而且,在现实复杂的教育工作中,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教育政策。教育政策通常是以一种体系的形式予以表达和发挥作用的。

  3、从主体上看,制定教育方针的主体级别高,一般是由政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机关承担这一责任。而制定教育政策的主体级别差异较大,既可以是中央级的领导机关,也可以是地方权力机构和政府部门。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

  我国对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个问关系题的认识,是与法学界对政策与法律的讨论分不开的。20世纪50年代,法学界就开始研究这一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法学界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了某些共识,但也不能说所有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决。教育界讨论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关系,无疑受到了这种总的背景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一般来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教育工作中只讲教育政策的重要性,强调用教育政策来处理各种教育问题。至于依法行事、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等观念和行为,严格地说,应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形成的。众所周知,我国最早的教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在1980年才通过的。[16]在这以后,我国才先后起草和颁布一些有关教育的法律。我国教育立法工作起步较晚,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没能处理好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关系。长期来根植于社会中的某些错误观念(诸如教育政策高于教育法律,有了教育政策,就没必要有教育法律,等等),严重妨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必要澄清。

  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发展方向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因此,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规定。邓小平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出发,明确提出在新时期要继续坚持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他指出:“中国[3]

  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还提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思想,为进一步明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推进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发展的方向,他指出:“在中国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以及明确规定这一方向的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决定的。一定社会的教育同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军事竞争,实质上是智力和人才的竞争,因而也是教育的竞争。无论就增强经济、科技、军事的实力,还是就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力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邓小平教育优先发展思想的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培养“四有”新人,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经验告诉我国,只有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的教育事业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如果中国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脱节,如果中国培养出来的是片面发展的、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人,就会给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消极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论述

  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实际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克服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种种片面性,特别是要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倾向。毫无疑问,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极为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需要加强。但是应该看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德育和智育、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对人才的培养,要处理好各方面素质的关系,不可偏废。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他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再次强调:“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

  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这些论述对于指导中国当前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地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在抓紧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和收入分配形式多样化等,决定了我国目前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多样化态势;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仍然不够等原因,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在一定范围得以滋生,一些过去已被消灭的丑恶现象死灰复燃,一些人的思想出现了混乱。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来看,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冲突愈加激烈,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施“西化”、“分化”,并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同我国争夺思想阵地、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也愈加激烈。我国必须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新特点,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是人们事业与生活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与追求,是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理想教育在社会主义教育

  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邓小平指出:在“四有”中,“我国最强调的,是有理想”。“中国一定要经常教育我国的人民,尤其是我国的青年,要有理想。”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我国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没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共同信念,就没有凝聚力,就不能团结人民同心同德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同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统一起来。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自强和热爱中华、振兴中华的精神;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国家或民族利益的关系,引导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是否应该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学生的问题上,当前仍然存在着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有的人反对爱国主义教育,说什么“国家是抽象的,如果大家都为抽象的、看不见的东西做贡献,只有自己牺牲,国家不是成了怪物?国家用我的贡献做什么?”有的人极力鼓吹个人主义,批判集体主义;美化资本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有的人公开反对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说什么“‘新人’已经没有任何灵魂和肉体”,“‘新人’的设计和培养是失败了的”。有的人反对用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如果按照他们的观点去教育学生,那么培养出来的怎么可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这是很值得我国思考和警惕的。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又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时代精神的理论结晶,是完备的科学

  的世界观。它是中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科学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作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对帮助青少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起到了明显作用。当然,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新形势的变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还需要下大力气不断改进。

  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有个别人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事业、教育学生。甚至说什么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生,就是“洗脑”,是“可怕的心理专政”,是落入了“宗教迷雾之中”。邓小平在谈到对学生的教育时明确指出:“我国要抓紧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中国必须分清是非,旗帜鲜明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生。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我国一定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掌握思想阵地,决不允许在这一根本问题上同党和国家唱反调。我国广大理论工作者为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活跃学术理论研究,传播进步思想,做了大量工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是,在思想理论领域里,也不时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比如:鼓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否定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鼓吹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的指导地位;主张私有化,否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还有的无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主流,抓住中国前进中发生的问题和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现象,否定党的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能不反映到学校中来。思想理论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就

  会去占领。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决不能为错误思潮提供讲台、论坛。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思想理论教育的同志,必须在政治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让步,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决不含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理论阵地和校园文化阵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的教育事业健康、顺利地发展。

  崭新视角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为全面理解我党的教育方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目标任务

  教育方针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的总规定。回顾我党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尽管其内容和表述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规定了我国的培养目标,明确了实现培养目标的措施。简要地说,教育方针所规定的都是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三个最基本问题。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就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对以上三个基本问题所做的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阐释,我国必须全面理解和认真贯彻落实。

  特点

  [4]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教育具有阶级性特点,总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所以,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主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由于教育又有时代性特点,在不同的时代教育所服务的内容又有很大的差异。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根据当时革命斗争对教育的要求,把政治需要放在首位,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为战争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在我党的教育方针中长期使用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提法。对那一时代提出的服务观,我国不能简单地说它是错误的或者“左”的。但由于从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20年间,我党在指导方针上发生了严重失误,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尤其是“文革”期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教育成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成了政治运动的阵地。这样,教育的根本性质就被扭曲了。尽管以后有人提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是为“四化”服务”、就是“为经济服务”,以此来维护其正确性,但是,在理论上是苍白无力的。因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提法没有从根本上揭示教育的性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毫无疑问,教育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这一中心任务,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样,“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比“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提法就更全面、更准确了,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也揭示得更深刻了。

  教育要为人民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教育与剥削阶级教育的根本不同点。剥削阶级教育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社会主义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的,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使全民的素质得到提高。我国把普及义务教育,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努力提高绝大多数人的教育水准,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积极扩大现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招生规模,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

  求;“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等措施,都是从教育为全体人民服务出发的。我国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的要求也是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高度来确定的。全民素质的提高,不仅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而且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因此,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是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直接的服务。

  接班人

  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个教育目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我国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着眼于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应当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修养素质。为了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必须实施德育、育、体育和美育。

  对德、智、体三方面是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人们已达成共识。但对于美育这一项,长期以来许多人不赞成把它写进党的教育方针,理由是美育的内容已包含在了德智体三育之中。德育、智育、体育虽然蕴含了美育的某些内容,但是代替不了美育。美育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应当有其独立的位置。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德育,是为了解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以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智育,是为了解决人的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及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问题;以身体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是为了解决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问题;而以美学知识教育和审美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美育,则是为了解决人的审美观及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问题。这四个方面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但不能相互代替。德育是方向,智育是核心,体育是基础,美育是升华。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培养目标的相互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是红与专辩证关系在教育目的上的集中反映。它一方面着眼于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建设者”,一方面又从“接班人”的高度提出政治思想、阶级立场等方面的要求,突出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这就比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了。当然,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了。

  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育的目标如何实现?从根本上说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书本知识;二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应用书本知识的能力。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在我党的教育方针中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或者“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这无疑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是教育实践观的基本原理和总的指导思想,它的基本思想是否定学校闭门办学、教育脱离实际。如果中国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把教育的实践活动只限定在“生产劳动”的范围之内,则是片面的。生产劳动只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践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3页。)因此,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措施。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至少应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二是教育事业要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的发展和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实质是理性与感情的结合、脑力与体力的结合、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教育、培养教育对象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点,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符合我国培养目标的人才。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组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如开展社会调查与研究、科技推广与应用、艺术欣赏与创造活动等。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十六大)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七大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思考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明确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

  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

  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

  时,为全面理解我党的教育方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教育方针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总目标和总任

  务,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的总规定。回顾我党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尽管其内容和表述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规定了我国的培养目标,明确了实现培养目标的措施。简要地说,教育方针所规定的都是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三个最基本问题。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就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对以

  上三个基本问题所做的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阐释,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认真贯彻落实。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教育具有阶级性特点,总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所以,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主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由于教育又有时代性特点,在不同的时代教育所服务的内容又有很大的差异。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根据当时革命斗争对教育的要求,把政治需要放在首位,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为战争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在我党的教育方针中长期使用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提法。对那一时代提出的服务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是错误的或者“左”的。但由于从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20年间,我党在指导方针上发生了严重失误,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尤其是“文革”期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教育成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成了政治运动的阵地。这样,教育的根本性质就被扭曲了。尽管以后有人提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是为“四化”服务”、就是“为经济服务”,以此来维护其正确性,但是,在理论上是苍白无力的。因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提法没有从根本上揭示教育的性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

  来。毫无疑问,教育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这一中心任务,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样,“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比“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提法就更全面、更准确了,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也揭示得更深刻了。

  教育要为人民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教育与剥削阶级教育的根本不同点。剥削阶级教育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社会主义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的,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使全民的素质得到提高。我国把普及义务教育,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努力提高绝大多数人的教育水准,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积极扩大现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招生规模,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等措施,都是从教育为全体人民服务出发的。我

  们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的要求也是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高度来确定的。全民素质的提高,不仅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而且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因此,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是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直接的服务。

  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个教育目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我国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着眼于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应当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

  体心理素质和审美修养素质。为了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必须实施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对德、智、体三方面是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人们已达成共识。但对于美育这一项,长期以来许多人不赞成把它写进党的教育方针,理由是美育的内容已包含在了德智体三育之中。德育、智育、体育虽然蕴含了美

  育的某些内容,但是代替不了美育。美育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应当有其独立的位置。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是为了解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以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智育,是为了解决人的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及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问题;以身体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是为了解决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问题;而以美学知识教育和审美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美育,则是为了解决人的审美观及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问题。这四个方面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但不能相互代替。德育是方向,智育是核心,体育是基础,美育是升华。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培养目标的相互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是红与专辩证关系在教育

  目的上的集中反映。它一方面着眼于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建设者”,一方面又从“接班人”的高度提出政治思想、阶级立场等方面的要求,突出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这就比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了。当然,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了。

  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育的目标如何实现?从根本上说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系

  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书本知识;二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应用书本知识的能力。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在我党的教育方针中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或者“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这无疑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是教育实践观的基本原理和总的指导思想,它的基本思想是否定学校闭门办学、教育脱离实际。如果我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把教育的实践活动只限定在“生产劳动”的范围之

  内,则是片面的。生产劳动只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践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3页。)因此,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措施。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至少应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二是教育事业要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的发展和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实质是理性与感情的结合、脑力与体力的结合、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教育、培养教育对象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点,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符合我国培养目标的人才。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组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如开展社会调查与研究、科技推广与应用、艺术欣赏与创造活动等。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篇六:教育方针

  

  最新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教育方针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有关教育事业的总方针和总政策,有丰富的内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最新党的教育方针,欢迎大家阅读。

  最新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提出党的最新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

  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

  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最新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认真贯彻《中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提高德育质量,建设良好校风,培养“四有”新人,制定此方案。

  一、认识意义,明确目标,把握基本要求。

  1、全体教职工要充分的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因,是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学校的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起互相促进、相互相成,保证培养人材的正确方向,有着主导的作用。

  2、德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质,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热爱集体、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小公民。

  3、德育的基本要求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教育内容,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着重抓好二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倡导以集体主义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教育。二是抓好和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健全机构,订好计划。

  1、学校德育工作由校长室统一领导,建立德育三级管理:

  第一级为校长,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少先队队部辅导员为成员的德育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落实德育工作计划的检查,实施和总结。校长协同班主任抓好各年级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第二级为班主任,由班主任、科任老师负责班级的德育工作,抓好每个班的德育管理。

  第三级是校、级、班三级管理,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调动各部门、各学科德育工作的齐抓共管。

  2、学校德育工作队伍,以班主任为主,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观念,重点抓好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1)挑选优秀的教师任班主任。

  (2)加强班主任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学习,德育处每学期要安排三次班主任政治学习。

  (3)关心、支持班主任工作,及时为班主任排忧解难。

  (4)每学期要评选优秀班主任经验论文,对好的经验论文,要给予奖励。

  (5)班主任工作计划,要体现下列内容:班级情况、基本目标、管理与教育实施班队活动、家长工作、工作周历。

  3、发挥校外德育网络作用。

  (1)正常家长学校工作

  (2)健全警校共建制度

  (3)完善“手拉手”学校的共建工作

  三、严格加强学生的管理

  1、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制订的《校园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爱校、护校教育,保证校舍使用完好无损,保证校容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

  2、整肃仪容仪表。学生进校要穿齐校服,佩戴校章、红领巾,不准穿拖鞋。

  3、严格执行管理。要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教育和《中小学生学生纪律要求》、《中小学礼仪教育方案》的教育,保证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正常开展。

  4、加强班级管理,创良好班风。

  (1)各班要健全机构。各班设班委会,班委会设班长、副班长、学习、宣传、组织、生活卫生委员各1人,班委会也是少先队中队委,班委会下设四个组(小队),每组设正、副组长小队长)各1人。

  (2)各班要统一布置,做到美观、大方、整洁,做到墙壁洁白、天灰板、无灰尘、地面无纸屑,讲台清洁、课桌整齐、卫生工具齐全。

  (3)各班应相应地制订班的规章制度。要根据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结合班的实际情况,加强班级管理。

  (4)培养良好的班风,良好班风的基本要求是:尊师守纪,勤学向上,热爱集体。学校每学月对各班进行1次班风评比。评比内容包括:早读与午写情况,课内外纪律,仪容仪表、班风班貌,清洁卫生,爱护公物,眼保健操,单车停放等项目。为促进班风的形成和巩固,期末评选出先进班集体,并予表彰。

  5、加强教师值日制度。学校制订教师值日制度,值日教师要根据值日的职责加强课前、课间和课后的管理。

  四、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1、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内容的依据是《中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礼仪常规》开展十个

  方面教育活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努力学习、热爱集体;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良好的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和具有创新的素质。

  2、教育途径: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学科(包括思品课)教学、班级工作、各种教育活动、少先队中队、大队活动,团员活动,家长学校等途径来实现,根据《中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各自发挥独特作用。

  (1)学科教学:各学科教学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发掘德育因素,实行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密切联系,渗透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2)学校与班级工作:要开好四会:校会、晨会、周会、主题班会。学校每学期召开2-3次学生大会,周会由班主任主持,主题班会每学期举行1次。

  (3)各种教育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各种教育活动,以学段教育为主体。其中的每周星期一举行升旗仪式;三月份进行“学雷锋”专项教育;清明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五一”节劳动教育和热爱劳动人民教育;“六一”进行主人翁意识教育;“七一”节热爱共产党教育“教师节”进行尊师爱校教育;“国庆节”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教育;“元旦”进国情教育;“春节”前热爱人民军队,开展拥军优属教育。结合活动课,开展一些教育活动和竞赛。

  (4)少先队、团员教育。少先队、团员教育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少先队大队部、团支部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应抓好:(1)组织机构的建设;(2)少先队知识、团员知识教育,提高队员及团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3)开展大、中队、团支部活动;(4)红领巾值日监督岗的建设;(5)每年各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大、中队、团员活动。

  3、认真学习、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礼仪教育”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

  (1)新生入学,要用2个周时间进行入学教育和校纪校风教育,十周后要学会《规范》条文落实行动。其他年级要组织《规范》示范表演,使之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

  (2)学校根据学习、执行情况,每学年评选“校园十佳”队员,进行汇报会、报告会。

  (3)规范教育要与家长密切配合,各班、级要发动家长,组织家长教子经验交流,规范教育子女的经验。

  4、努力加强后进生的教育。

  (1)学校应全面地重视对后进生的教育,明确二个认识:一是转化好一名后进生跟培养一名尖子生同样光荣;二是做好后进生教育工作,人人有责。

  (2)要特别重视的后进生教育。一方面要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一方面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及时扶一把,防止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以防止上三年级后,后进生人数的增多。

  (3)高年级后进生的教育,不容忽视。要充分发挥“警校共建”和校外德育机构的作用,促进其转化。

  5、完善和实施德育量化制度。

  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礼仪常规》和《中小学学生纪律要求》,结合个人表现和实际情况,实行德育量化考评。每学月初评学生操行一次。全学期对学生进行德育考核,评定学生操行,以20周计,每周5分,每生全期为100分。

  (1)行为规范表现40分(2)遵守校内外纪律、认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40分(3)维护集体荣誉20分,为集体提出可采纳的建议、措施嘉奖1-2分,每次做好事,可嘉奖0.5分,原成绩差,但学习进步快视其情况,可嘉奖0.5-2分,努力使德育优秀率达75%以上合格率达98%;德育量化采取民主评议,班科任确定,每周公布一次,期末操行评定90分以上者,评为优等,80-90分评为良,60-79分评为及格,59分以下评为不及格。期末评为优秀,不及格学生,班主任应把名单送交教导主任审核。

  五、学生的奖励和惩处。

  1、关于学生的奖励。

  (1)学校设固定学生集体奖:先进班集体、优秀中队、先进小组、优秀小队,先进团支部。

  (2)学校开展的班队活动,设临时集体奖。

  (3)设常规个人学生奖:三好学生、优秀团队员、优秀班干部三项。

  2、关于对学生的惩处。学生的惩处办法,根据省教育厅的规定以教育为主,惩处为辅的原则。

  学校的德育工作,人人有责,人人都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同时,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身传言教,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好,争取把我镇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最新党的教育方针学习心得

  李聪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党的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青年学生集中的地方,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各级各类学校要站在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的高度,切实做好青年学生的培养工作。我们党历来关心青年学生、爱护青年学生,重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间,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育人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明确任务,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近年来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与探索中,社会关注最多、反映最强烈的教育问题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和教育的规范化管理等问题。只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真正解决了这些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才能使教育真正达到人民满意的程度。有了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才会有最坚实、最广大、最合理、最有发展空间的人力资源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才群体、创新实力、和谐社会等,都将具有强大竞争力和永续发展动力。

  深入学习党的报告,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所在和内涵之义,而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高度凝练了学校德育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寻求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德育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向心力。

推荐访问: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