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3-05-02 17:3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

  3.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词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教学难点是: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各路感官,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体验情境:

  这课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春天的特点。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或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以及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可见,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2.画面再现情境:

  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由此看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三、遗憾之处

  1.学习第三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教学中,我觉得学生能够很容易领会,没有带领学生加以引导或想象,因此对教学效果略有影响。

  2.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荷花》教学反思

  《荷花》一课已经结束了,反思这堂课,有欣喜,有遗憾,欣喜是学生带给我的,而遗憾却是我留下的。

  《荷花》是一篇经典美文,为了不破坏它的整体韵味和美感,我设计的第一课时重点是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第二课时重点是理解、积累和运用。

  第二课时,我的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语言,欣赏语言。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到荷花的美,更要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很羞愧地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我出色。他们对词句的品读和感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尤其是对“挨挨挤挤”、“冒”、“露”等词的探究,让课堂实现的真正的“对话”,给课堂带来了生机。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我的意图是想不露声色地把他们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无意识中把自己当作一朵荷花或一片荷叶,让他们互相观察,互相欣赏,然后用语言描述身边“荷花”的“千姿百态”。教材上没有具体描绘荷花的种种姿态,这样做是对教材的一种扩充,也是对语言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运用。但是,在进入这个环节的时候,我的引导有些仓促,我那么急切地让他们“冒”出来,可他们就是一下子“冒”不出来。等他们“冒”出来时,留给他们观察、欣赏和用语言表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本该是这堂课的一个高潮,但由于我的引导失败,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非常遗憾!

  为什么会引导失败,自我反思,大致有这样几个原因:

  1.引导错失良机。在品读第二段语言的时候,学生提出“冒”字用得非常精彩。如果能在他们品读这个字的时候,趁机让他们“冒”出来。然后,就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品读欣赏全开的、半开的、未开的和不同姿态的荷花。这样安排,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仓促和时间不够。

  2.课堂调控不够。对课堂的调控,让我一直很困惑。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以学生为本,但是,如果课堂上,教师为了尊重学生,顺其自然,不对课堂做任何调控,那课堂就容易陷入无序状态,课堂效率会大打折扣。这样,显然和新课改是不相符的。课堂上,如果你努力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控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每个环节都把时间掐得准确

  无误,这样做,或许能完成你预先制定好的任务,但是,课堂就容易陷入僵化状态,没有生机,更难有所谓的“生成”。可见,课堂上教师的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看你如何去调控,这个度该如何把握。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反思这节课,有很多话想说。尽管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我仍然觉得收获很大。最起码,它引起了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这样的小古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示范朗读,加强指导。这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而老师先示范,再从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方面给予指导,让学生反复练习,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句意打下基础。

  二、联系注释,理解句意。这两则寓言语言浅显易懂,加之大多数学生对这两则寓言故事较为熟悉,只要能利用注释,完全理解句意。这也是学习古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因而学习本文时把这一方法渗透到学习得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理解了句意和故事,另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习古文并不难,保持兴趣。最重要的是掌握的学习古文的方法,不仅得到“鱼”,也得到“渔”。

  三、注意拓展,扩大视野。学完本文,学生不仅明白了故事,更明白了文中的道理。对这样短小隽永的寓言故事一定很感兴趣,因而可以补充一些或让学生搜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掩耳盗铃》等,让学生按照本文的学习方法阅读、品味、感悟,那么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真正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结合。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应该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价值,以何种形式来贯穿全文呢?经过深深思索与课堂实验,经过全校教师的同研,我们找到了以“提示语”贯穿对话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为了让课堂更加明晰、教学思路更加精细,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深深的思考。通过这节课,我也有许多的感悟与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过课文,我都会着急的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预想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认真听取了岳校长的意思,课堂上放手,让学生随便谈,随便说,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没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学生的表达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与我的预设也完全一样。仔细想想,原来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想了解什么?会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惊喜。

  感悟二:走进文本,走进学生,达到师生、文本对话之效。

  记得李家栋老师说过:语文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正如潺潺小溪流淌在课堂上。因此,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课堂伊始,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走进课文,因此不知其功效。当我投入的与学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探究其价值时,我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学生为本,和他们同感悟、同体验。这时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感悟三:抛开设计,以生为本。

  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领悟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学生的发言进行教学。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当然,这也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深的明白:知识的储备对一个教师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这节课,我也深深的反思过,对于我个人来说缺乏一定的锻炼,听的少,练的少,因此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通过这次教学,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虚心地向老师们请教,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鹿角和鹿腿》教学反思

  《鹿角和鹿腿》是三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通过一只鹿在遇狮前和遇狮后对自己的角和腿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阐明了一个道理: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通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各有存在的价值。

  本节课我设置了三个教学目标:第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能按照学习提示语来学习课文,初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第三,通过品读课文,了解鹿态度改变的原因,从而懂得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是了解鹿态度改变的原因,从而懂得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不同阶段的朗读目标而采取不同朗读教学策略。第一次朗读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于是,我通过齐读的方式,在齐读当中发现不正确的字词读音,马上对这些字词进行正音。然后,进行第二次的朗读——自由朗读。第二次朗读的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从而实现由初读到品读的过渡。第三次朗读,是重点句段的品读,此次朗读的目标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体会鹿的情感态度变化。所以,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鹿对角、腿态度改变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除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外,在主要内容的把握上,还通过主要内容填空、根据有条理的主要内容初步接触划分意义段等方法,理清课文的条理,从而为品读课文奠定基础。在理解鹿对角、腿态度变化的原因上,我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找出能够体现鹿对角、腿态度的重点句段,然后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鹿的情感态度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至于道理的把握,在整篇课文完结的时候哦,我编写了一个后续的故事,利用这个后续的故事,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在教师的点拨下,悟出课文所蕴

  涵的道理。

  我认为,《鹿角和鹿腿》这篇课文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第一,教学时间安排显得前松后紧。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划分意义段的部分花费太多时间。另外,在品读鹿讨厌自己的腿的时候,让学生一边做动作“噘嘴”“皱眉”,一边抱怨,这个环节太罗嗦,先全班读、再个别读、再指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指名表演、再全班齐读。一个句子就足足花费了5分钟,实在没有必要。所以,到后来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显得十分仓促,能够感悟到道理的学生寥寥无几。如果,能够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续写以后,给充分的时间学生讨论、思考,再让学生发表他们的看法,从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后,鼓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说明问题,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安排和组织,就能够使大部分学生明白寓言所蕴涵的道理了。

  第二,引导和指令语言未能切合学生水平。在点明朗读要求的时候,我只是说“请同学们读出紧急的气氛”。这就忽略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他们不能理解“紧急的气氛”应该怎么读。经过思考,我认为,指令一定要包含引导,如果在下达指令的时候,再加上引导“你们觉得很着急的时候说话的速度会怎么样?语调会怎么样?”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清楚地明白如何读出“紧急的气氛”,并且在以后的课文中,如果再遇到类似状况,他们就自然理解应该如何读了。

  第三,教态不够自然。由于个人习惯和紧张两个原因,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不停地走来走去,这种情况必须尽量控制、减少。因为学生的目光总是会跟随着老师,老师如果不停地走动的话,会影响学生精神的集中。

  第四,板书没有发挥作用。板书代表着上课的思路,代表着本节课的重点,应该随着每个环节的进行而添加板书。但是,我的板书是完成任务式的补上,没有发挥到板书该有的作用。这点必须改正。

  最后,语调和语速问题。语速平淡是我一直存在的问题,语调起伏不大,缺乏抑扬顿挫,这样学生会很容易觉得沉闷和疲累。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课文、语段用不同的语调,整节课堂会生色不少。

  总结了五点需要改进的地方后,这节课也有一些做得好的地方:

  第一,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都能够突出,基本上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能够呈现一个完整的课堂;

  第二,授课思路比较清晰,条理分明,整节课能够比较流畅地完成;

  第三,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比较自然;

  第四,感情朗读指导得比较到位,能够很好地通过朗读体会态度的变化;

  第五,课外延伸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课后续编故事,这种思维的拓展,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切实明白道理。

  总的说来,虽然这节课能够比较顺利、流畅地完成,但是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时间分配等教学基本功上还有十分多的改进空间。希望以后能够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有效的教学。

  《赵州桥》教学反思

  《赵州桥》是介绍著名的桥梁建筑——赵州桥的说明文,文章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我以生字词为重心,并带入文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能够初步理解简单句子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去理解,初步感知文段,在感知时收集信息。

  一、简化教学程序

  “趣味教学”这一观点近来常被各界教学专家提倡。课堂中的“趣味”是教师对文本深入解读后的深入浅出,是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我们的“趣味”应该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快乐些,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些。为了这个“简单”的趣味,我背后做了“不简单”的事情:深入地解读文本,收集有关赵州桥的资料。使赵州桥的形象、特点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我感叹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更感叹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后我引出课文中三个特点:“雄伟、坚固、美观”,再根据这三个特点去引导学生学这三个重点句:(1)“赵州桥非常雄伟。”(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3)“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以此为线索学段学篇,去感受赵州桥的无限魅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

  虽然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文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但它的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的情感------自豪。学说明文的课堂也是书声琅琅的课堂,所以在第一课时中我鼓励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引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通过朗读表达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跟着一起思考: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凭借着什么而闻名于世呢?学生一时语塞,引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接着第二课时我创设旅行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三点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首先从“一千四百多年”、“长五十多米”,“九米多宽”中体会这些数字传递出来的信息,体会赵州桥的坚固雄伟,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其次从千年来利用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大桥洞,四个小桥洞的设计存留至今,体会它的坚固。引导学生体会赵州桥的美观时,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然后出示了课件图片帮助学生再现画面,读出体会。最后抓住关键词“抵”、“回首遥望”,做动作体会桥的图案的传神,并指导把该段读好,把桥上的龙读“活”,直接切入地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此时学生的情感,老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融为了一体,两个字——自豪。

  三、引导学生感悟

  在通篇文章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不仅是在游览桥,赞美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我们更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时充满着的骄傲和自豪的感情。所以,读课文时,我们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既表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情绪,也表达出自己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赵州桥非常雄伟。”这是一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的具体描写。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仔细体会这些数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雄伟”

  的气魄读出来。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在理解课文时,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创举’?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个‘创举’?”学生可以从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哪些说明了赵州桥的设计师“创举”,也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说说对“创举”

  的理解。然后联系上下文中对赵州桥的描写,如,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在理解这句话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激发出自豪的情感。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一个过渡句,巧妙地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课文表现赵州桥的美观,刻画得非常细腻,描写栏板上雕刻的图案,生动活泼,我采用抓住重点词的方法,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方法。通过读书,让学生抓住三种龙的独特之处,“相互缠绕,回首遥望,双龙戏珠”通过重点词语想象他们的样子,动作把龙的形态表现出来,从而体会雕刻的图案是那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多姿多彩。从而引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引导学生想象图案的精美是本文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将想象的内容用语言来描述,并出示了图片帮助学生再现画面,读出体会。学生对精美一词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精美的图案是一千四百年前,劳动人民在石板上一点一点雕刻出来的,非常费时间费精力很不容易。接着,朗读课文,带着想象去体会赵州桥的栏杆上那些精美的图案。

  四、拓展学生写作能力

  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对赵州桥的侧栏三幅关于龙的描写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排比方式联系起来,使三幅图联系得自然有序,学生在学习写作文时若能够用到这一方法,必定使作文在逻辑上有所增强,文章的层次也能有所提升。所以,讲课时我特地突出这个内容,并请学生用其造句,在这自由发挥中,学生学到了知识也体验到了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朗读的指导和朗读量还欠缺,课堂结构还略显紧凑,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不足,努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能力。

  《花钟》教学反思

  《花钟》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由于校舍改建,现在的教室没有多媒体设备,课堂上无法给学生展示鲜花的图片以及关于鲜花开放时间不同的资料。在教学《花钟》前,我有意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搜集有关花钟和各种花的信息资料,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从最有趣的段落学起,并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取舍,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首先,我从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学习入手,提出问题:课文中介绍的花钟是什么样的?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很快就会想这些制成花钟的花是什么花呢?我相机提问“组成花钟的花有哪些呢?你知道吗?”学生踊跃举手,接下来顺理成章的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花开了的语言特别生动,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苏醒,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等,用词十分优美。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词语的优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想象花儿开放时美丽的情景,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并顺势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习这种写法,用形象的语言把事物描写具体。

  最后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花开时间不同的原因,并扩展想象其他花开的原因。鼓励学生课下查阅不同鲜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并模仿植物学家也做一面花钟。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这说明这课比较成功。但是也有很多不足,本来我设计了第一自然段学习完成后,模仿作者描写鲜花开放的写法进行小练笔,由于急于赶课,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下,没有落实到位。

  《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二十几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四公里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至少有十五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因为是研究昆虫,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自己研读、讨论、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质疑一: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质疑二: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质疑三:蜜蜂到底是依靠什么辨认方向的?整篇课文的学习,主要由这个三次质疑统领。学生们学的比较投入,都能在课文中找到句子,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解决问题。

  在本课堂中,我觉得学生的兴趣是很浓厚的,但是,因为太感兴趣了,所以课堂显得有些松散,而且,有些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中都参与进来,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得。

  《小虾》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表达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学习生字词语,学习课文,了解小虾的有趣之处,体会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为目标,进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为后面的作文教学打基础。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已扫清了字词障碍,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脉落。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抓住小虾的样子、脾气不好等来引导学习。我想,在阅读教学

  中,让学生充分地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在课前预习时,我就要求学生反复读课文,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更是让学生充分地读,正因为读得透彻,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已内化于心,才能有自己的创造想象。另外,教师也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在课堂上“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学习!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

  《我变成了一棵树》将人与动物、植物的彼此相遇与认同,描绘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种真实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间的这份交流、关怀显得格外自然。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作者运用想象的写作方法。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读,所以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读要有一个过程,必须由浅入深,有层次的去读,因此,我设计分三步读。

  第一步:朗读,这是读的最初阶段。

  在指导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读,让他们在读中初步感受文本。

  第二步:诵读,这一步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朗读节奏及情感,这一步我先范读,力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并在随后的讨论交流中,边理解文章内涵和感情,边让学生有感情地读。把感情读出来,读到位!

  第三步:悟读。激发学生深思,由作品生发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在前面学习和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同学想画面的同时,又让他们想心里话,后一问题响应者比较少。原因是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同学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分开进行,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同学在默读文后进行,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说自身的内心话既是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同学对语言情境的感情体验。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出示自学提示(两个中心问题),让学生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出问题答案,解决本文重难点;接着再次读文,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完课文后,让孩子们积累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或诗句,丰富自己的语言。最后,发散孩子们的思维,进行一次小练笔《假如我是一棵树》,抓住读写结合点,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肥皂泡》教学反思

  《肥皂泡》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冰心奶奶回忆自己小时候玩吹泡泡的游戏,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

  在教学时,我安排吹泡泡这个活动同学们很喜欢,我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肥皂块、杯子、吸管等工具。上课时安排15分钟时间让同学们玩吹泡泡的游戏,当他们看到泡泡从管子里吹出来时特别的兴奋,他们觉得这真是太神气了,体验到自己吹泡泡的乐趣。

  还有一个环节里发生了一点的小插曲,我在让孩子去抓泡泡时,由于泡泡吹出来的不是很多,同学们就挤在一起你推我,我推你的很危险,于是我就让孩子们想办法,让泡泡不要飘到地上让它飞到天空中去,这样泡泡会很高兴的。这么一说,有的同学就赶快跑回教室取书当扇子扇泡泡,可是一不小心用力过猛就把泡泡给扇破了,于是我就停下来问,谁有更好的办法,同学们就想到了用嘴去吹的办法,然后我们就开始用嘴吹,结果泡泡真的飞上天去了,同学们看得可开心了。然后我让他们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体会泡泡的美丽神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这么多漂亮的泡泡,它们是怎么飘的?会飘到哪里去?干什么呢?说一说你还有什么更美的想法?再回到教室让同学们练习说一说怎样玩吹泡泡的游戏。先说怎样制作肥皂水。用上放、加上、和弄等词,说出制作的简单经过。接着说怎样吹。先是用一根吸管沾上肥皂水,接着慢慢地吹、再轻轻地提等词具体说出吹的过程。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尝试把吹泡泡的整个过程写下来。

  整节课下来学生在学习当中得到了乐趣,体会到生活当中处处有学问,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在观察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同时,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给这篇课文赋予了更多的灵与肉。在组织教学中,偶尔出现个别同学玩闹现象,我及时引导观察,学习气氛浓烈,整体效果较好。

  《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21课《我不能失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但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诚实守信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讲究“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通过角色表演朗读来熟悉课文,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课文什么地方让你感动”的思考进一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得到启示。

  整堂课上下来,有很多地方值得回顾与反思,整理如下:

  1.意外的“守信”和“失信”。

  意外之一:课前,当我们说到好朋友要相互“守信”时,我把“守信”两个字工整地写在黑板上。接着出示课题了,我一边写课题,一边问学生,如果我的课题中用的是“守信”,应该怎么说?奇怪的是,两个班的大多数同学几乎都是不加思考地说“我不能守信”。这让我多多少少有些意外,我暗暗好笑,怎么就不会拐弯呢?当我再追问“我不能守信,还能成为朋友吗?”很多孩子才反应过来,急着更正,应该是“我要守信”、“我能守信”,还有一个同学说“我不能不守信”。这样的问题出现,我想主要是学生还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不会去比一比,想一想,思考“失信”和“守信”的意思和关系。我想,通过这样的辨析,不仅弄清了“守信”和“失信”的意思,而且更是提醒学生回答问题要想好在说。

  意外之二:学完了课文,我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守信”或者“失信”的事?我本以为,学生肯定会说生活中别人放自己鸽子的事情。没想到站起来的两位同学都是说自己“失信”的事情,并且当堂和对方表示歉意。这让我很是意外,深深感受到孩子身上的童贞。小孩子就是这么可爱,在平时的生活中往往会推卸责任,指责别人的不是。而一旦经受教育,他们就完全不同了,会找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并真

  诚地向对方道歉。我就在想,平时我们的教育也可以多一点故事,引导学生自审,这样可能比一味的批评指责有效。

  2.“扑空”和“解释”,在生成中生成。

  第一节课中,发现“扑空”的“空”,有的孩子读“第一声”,有的孩子读“第四声”。争论没有结果,我虽然也觉得是第一声,但不能肯定。于是,就请孩子查字典解决,弄清读“第一声”,课文里的意思是“白跑一趟”。

  第一节课中根据孩子反应生成的“扑空”读音的矫正,文中意思的理解,第二节课成了我的预设。我准备在学生第一遍读课文的时候,就根据学生的朗读指出。果然孩子读的时候又读了第四声,同时,“解释”一词也出现了问题,读成了平声。既然“扑空”的读音和文中的意思都弄明白了,“解释”也就不能放过了。矫正读音后,我生成了让学生以宋庆龄的身份向“小珍”解释的环节。这样一来,不仅理清了课文发生的事情,而且体会了失信对小珍内心的伤害,进一步明白了守信的重要了。效果很好!可见,教师能不能敏锐地抓住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错误资源,进行有效的时实生成,是多么的重要。

  这节课反映出来的,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去寻找答案,比如如何让学生理清“宋耀如的朋友”是“宋庆龄”的伯伯;怎么让每个孩子都能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怎么向孩子介绍离他们实在太远的“宋庆龄”……寻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会让学生更受益。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觉得《海底世界》这节课给我的启发很大。这一堂课通过播放录音,观赏图片,学生的课前介绍,激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本课时教学重点明确。回忆并会观察海生物的外形特征,并能根据本课题的内容进行想象、设计。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前做了大量的课前谁备。作画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资料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根据课题内容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地发挥想象,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更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我采用的是先听一段声音的形式引入新课。然后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在这段声音里听到了什么?听到这些声音你们能想到一些什么画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一律报以微笑,表扬他们。接着我又问小朋友海水里有一些什么生物?他们又是生活在海的那个部分?小朋友们都各抒己见,最后我就对小朋友说,现在我们来证实一下,看看海底世界到

  底是什么样子的?接着请学生欣赏我搜集到的海生物图片。通过图片(有代表性的海生物:多种小鱼、海星、海草、珊瑚等)欣赏,学生们了解到海底的世界确实是太美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印象和想象与本组同学讨论,“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海底世界?”至此学生的设计方案已基本成熟。学生的作品形式多样,有的采用了单色线描的方法,有的运用了勾线平涂的方法;作品的图案或简洁粗犷,或优美细腻;色彩有的响亮、热烈,有的柔和、宁静。很明显,学生的设计构思和制作材料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突破。

  本课的教学使我想到,要把美术教材变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使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沃土,就必须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我会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争取在以后的每一堂课上,有更大的进步。

  《火烧云》教学反思

  《火烧云》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文章,作者通过对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晚霞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瑰丽景象,让人读后有一种心旷神怡、意犹未尽的感觉,表达了作者看到火烧云的喜悦心情。课文主要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快,层次多;第二层,写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极多。第二层的结构非常明显,重点抓住“马”、“狗”、“狮子”三种的动物的形状来描写说明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极快。但作者的写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写“马”主要写马的忠实——“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待着有人骑到它背上”与马形状的动态变化;写“狗”主要写它的凶猛;写“狮子”主要写它的“镇静与威武”。

  本文注意锤字炼句,有时一个字,就含不尽之意。比如“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一句,一个“烧”字,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文中还用了很多叠音词,如“笑盈盈”“红通通”“金灿灿”“偏偏”以及“跑着跑着”“恍恍惚惚”等,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而且形象地描绘出火烧云的色彩、形状变化及人物的情态。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火烧云的红和“烧着”了整个天空后颜色之“变”:一会儿红通通,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一会儿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等,还有叫不出名的颜色;之后是写火烧云形状之“变”:一匹头南尾西跪着的马只两三秒钟便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却不见了。看

  的人正在找马的尾巴,马又变模糊了,来了一条大狗,后面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大狗小狗都不见了。又来了一头大狮子,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采取不同方式的读,加入图片让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火烧云乃至自然景观的喜爱。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的。

  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变化,但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

  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整节课,让听课的老师和我也感觉得老师总是牵着学生来走。缺少了让学生来讨论、质疑的时间。

  第三,在扩展阅读的部分文章可以让学生提前来读。例如《火烧云的形成》《云体的各种体态》都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先读,对于学生对火烧云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四,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这篇课文有排比的句式出现,可以在课堂上点明一下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做。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反思

  课文以故事主要人物作为题目,“慢性子”“急性子”直接点明了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急性子顾客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衣服,4天内不断地变换要求;慢性子裁缝却没有一点儿不耐烦,始终不慌不忙的回应。整个故事妙趣横生,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文章篇幅较长,几个表示时间的词句清晰的串联起了整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冬天”,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接着“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由这条时间线索串联的故事一波三折,其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完全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之间的对话很有意思,如第八至十三自然段,裁缝说服顾客在他这里做衣服,裁缝的话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急性子顾客不得不承认裁缝说的有道理。再如第二十至二十九自然段,顾客急急忙忙地要求改成春装,而裁缝却慢悠悠地说不行,顾客泄气了,这时裁缝又慢悠悠的说行,而这个“行”却让顾客“瞪大了眼睛”,颇有相声抖包袱的艺术效果。

  在教学中,我始终将课后练习中的表格作为抓手,贯穿教学始终。首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厘清层次,分清故事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然后梳理

  故事内容,引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圈画急性子顾客在这几天中提出了哪些要求,慢性子裁缝又是怎样应对的,将提取到的主要信息填写到表格中。接下来可以结合表格中的信息进行交流,引出对话的学习,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在此基础上借助表格,尝试讲述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之间的故事,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实际感知借助表格复述的好处——能作到有序复述,不会遗漏故事的重要情节。

  另外,由于故事在顾客和裁缝的对话中展开,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朗读顾客说的话时,关注到了标点符号,如“秋天?夏天?春天?”连续3个问号,提示学生读的时候语速较快,读出顾客急切、等不及裁缝回答的语气,读出他追不及待拿到新衣服的心情。此外,还要关注顾客说话前后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心情,从而读好对话。比如“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顾客夹起布料就要走”、“顾客惊讶、恼怒地瞪大了眼睛”。朗读裁缝说的话时,提示学生要注意句尾的语气词,语速要缓慢一些,语气要平稳,表现出裁缝慢性子的特点。总之,教学时,我将理解课文内容与分角色朗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特点,为复述作准备。

  总之,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首次学习复述故事,要求不宜过高。在厘清顺序、梳理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后的表格把故事讲清楚,这是每个学生都要达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描写顾客和裁缝神态、动作的语句,以及双方的对话语气,把故事讲得具体一些。同时,引导学有余力、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完成课后选做题。

  《方帽子店》教学反思

  《方帽子店》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课文内容,并有所感悟。

  读课文教学中的“略”绝对不是学生学习结果的“略”——粗略与肤浅,而应该是教师教学上的“略”——简约而恰当。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教学中的全班集体交流,就学生方面来说,是个人汇报的更加系统、互动补充的更加生动。而教师只在节骨眼给予点拨,把肤浅导向深刻,把笼统导向具体,把内容导向方法,把理解导向运用。

  课堂教学中的疑和问。没有“为什么”就没有今天科技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疑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扶”。这一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

  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

  《漏》教学反思

  《漏》是一篇中国民间故事。因为这个漏,竟然把一只凶猛而又吃人不眨眼的百兽之王老虎吓得如此的凄惨。着实令人感叹有些语言应用方面的误打误撞还能够幸免一场大灾,这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就因为一个漏字,便使整篇文章奇处环生,它在整篇故事的表述当中只占了极小的部分,整个故事却因它而奇趣生辉,实在不简单!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整堂课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用心性。整体感知课文资料。调动学习的用心性,进行思维、表达潜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潜力。抓住描述人物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形象。讨论、交流学习所得。

  2.彻底扬弃了情节分析。剩余的情节分析已被公认为现代教法所不取,但是如何从语言文字角度去教课文,却颇为棘手。我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纲,自主感悟人物语言为目,正确估计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感受知顺序,用一个发散式的探索提问,涵盖全文,组织起科学的教学程序,潇洒地走了一回,简单地突破了感悟语中有话的难点,然后顺势拓展。这样便从课文中跳出来,站在语文的广度、高度上来把握教学策略,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3.充分强化了主体意识。整个教学过程,不管是初读感知,还是深读探究,以及课外延伸时的编(剧本)、争(演员)、演(排练演出)、写(作文)。我都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民主性上去思考调动的手段、策略,为学生的各种活动带给施展才智的空间,又为个性差异设计了灵活的可选取性的表现机会。让不同层次学生有较为宽松自由发展的舞台。因此学生主体是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使每一个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真正学语文,在学语文的愉悦中体验心理之满足与自信之快感。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做到了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环节简练明快。课堂伊始,以学生畅谈理想导入教学,激发兴趣。之后让学

  生汇报预习状况,了解课文主要资料、写作思路。进而抓住联系,明白老虎和贼是如何被漏吓跑的?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资料,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三、不足之处

  时间安排的不够恰当,在确定研究主题中占用的时间较长,以至于后面的时间较紧,缺少了对重要的句子,以指导感情朗读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外,学生的预习不理想,对课文的阅读不够。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接着抓住情节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先圈画出来,说一说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品味细节,抓住重点段落品读,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推荐总结,鼓励学生阅读。

  《枣核》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枣核》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复述课文、续编故事的能力。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

  首先,我让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统揽全篇,整体感知。弄清楚“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而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其次,让学生细读课文,抓词理句,深入探究,感悟文法。放手让学生去学,我给学生出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去圈点,去划出有关语句,或者有关句子并写出体会。一定要动手动笔动脑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感悟。

  接着,让学生入情入境读重点句段,边读边体会。边交流各自的观点感想。老师做听众,先不作评价,只作比较。让学生去评价正确与否。从文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全面欣赏体会,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品质。课堂上只有充分地读,反复地读,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在此基础上我安排讨论理解,明辨是非。学生对诚信有了更深的理解。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不足之处:要注意略读课文的方法的训练,阅读技能的指导。

篇二: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品味词语,加深理解。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

  3.创设情境,强化情感。教学快要结束时,我大胆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一只蝴蝶、一只小猴、一只小鸟、一朵花,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兴趣,保持了学生注意力,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二、成功之处

  转换角色,入情入境。

  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时,我提问:“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三、不足之处

  1.拓展阅读《走月亮》《爱我中华》《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了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2.个别字音需要重点指导如“傣族”中“傣”应读“dǎi”。同时对于“坪坝”的意思需要用图片直观显示。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1.教学中对于年级教学特点不够熟悉,导致备课时设计的个别问题过深,需要多多研读课文,加强集体备课。

  2.学生分角色表演时对于猴子、小鸟等角色的特点定位不准确,语言上没有个性,千篇一律。因此可以让学生先熟悉猴子的机灵、花儿慢慢绽放、山狸的胆小等动物特点,然后再进行表演。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

  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应当是“生”字好。

  2.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时,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师生共同表演捉蟋蟀的动作(搜寻——发现——接近——捂住——兴奋),共同的体验,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山行》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我将作如下改进:

  1.对学生进行古诗方法教学。古诗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古诗教学可以按照“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借助视频、表演品味诗句,进行想象。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山行》的画面感极强,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为诗配画,在想象中理解诗意。而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始终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诗句中去找寻作画的依据,例如“人家是在什么位置”,必须要理解“白云生处”;又如“小路是什么样的”,得找到诗句中的“石径斜”。由文字想象画面,不仅理解了诗意,更能感受到山林缥缈的美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小女孩通过擦燃的五次火柴产生的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与她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的的同情和残酷社会的不满与憎恨,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有人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动画歌曲,再以教师动情的语言叙述,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采用“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注重朗读教学。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更好地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在读中让学生寻找结局,确定研究主题。为突出课文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时直接把研究主题确定在了课文的最后几段——也就是故事的结局部分,让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能点明小女孩最后命运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围绕“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一句话质疑,然后教师将其归纳为几个问题: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小女孩的命运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从课文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我设置了三个“读”的环节: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小女孩一共几次擦燃火柴,在每次擦燃火柴中分别看到了什么?

  2.再次精读课文,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标画出来,全班讨论。读完后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3.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读,读给同桌听。

  通过“读”,让学生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在感情朗读中深化孩子的认识,勾起情感深处的同情,激起对残酷社会现实的不满。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

  三、注重学生小组的交流合作。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地解读课文,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在小女孩的五次擦燃火柴中,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小女孩为什么在五次擦燃火柴看到这些幻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更好的共鸣,我通过课后的阅读链接,配着低沉、凄凉的音乐让全班同学朗读《你不要问这是为什么》。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在读完《你不要问这是为什么》之后,我还设置了让学生写一写:“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的问题。因为通过刚才的读书,同学们已经有了很深的感受,此时让他们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写出来,这样既能进一步升华学生情感,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完成得还算顺利,但由于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后面的教学时间显得过于紧凑,对“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这个训练只好放在课后来完成,因此本课的教学显得不够完整,这些都有待于本人今后教学水平的继续提高。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讲述的是老屋已经活了100多岁了,很久很久没人住了。它正准备倒下去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小蜘蛛请求老屋再站一会儿,最后小蜘蛛一边补网,一边给老屋讲故事。就这样,蜘蛛一直讲着故事,老屋也一直站在那儿。课文赞扬了老屋的爱心和善良品质,要学生体会老屋无私给予的仁爱之心,关爱他人的情感,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巧设预测点,提高阅读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训练学生阅读预测能力。一篇文章可供设疑的地方很多,这就必须要有选择,选择那些既能有效地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地方设疑,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预测。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我把课题设置为预测点之一,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读题,然后问学生:老屋到底倒了没有?“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与第二自然段“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之间矛盾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明白老屋是因为帮小猫、母鸡、小蜘蛛才没有倒下,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通过“预测——阅读”,使学生意识到,在阅读中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测。

  2.合作朗读,体会老屋品质。

  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训练,来体会人物的不同角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朗读表演时,在表演前把头饰道具等要准备充分。首先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然后是别的学生朗读,这三个学生表演。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精彩对话在课堂上情景再现。在边读边演的过程中把课文内容再现,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和学生一起制作爱心贺卡。

  课文的中心是学习老屋的仁爱之心和无私的情怀,而如何把知识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的新的世界观?为此,我在课堂上加入了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那就是向生活中那些善良的动物、善良的人们献上贺卡,表达自己的爱心。教师谈话:“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像老屋这样善良的人们,善良的动物像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他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他们吗?选一个你最想帮助的人,把你的爱心写下来,做一张爱心贺卡,写上你的爱心话语,贴在班级后面的爱心栏上。”于是学生纷纷根据所要献爱心的对象,写上不同的爱心话语,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在主题班会上,郑重贴上。这个综合学习活动,使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受到爱的洗礼,学生用自己的爱、同情和善良之心,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增添一份温暖,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三、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要求续编故事,由于课堂时间已经剩下不多了,学生也没有接触过,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的时候纯粹把课文中的小动物换成其他动物的名字,答案千篇一律,没有创新。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要想学生的预测能够有效果,尽量不让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可以针对学生已经知道课文大致内容,让学生根据课文中一个句子来预测。

  2.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训练,要舍得花时间,花大力气,抓住重点词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搭船的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用浅近、朴素而又清新的语言,写了我和母亲坐船到乡下,看到一只美丽的翠鸟在船上捕鱼的情景,教育学生在大自然中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要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灵,要有一份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对比朗读,感悟翠鸟动作之敏捷。

  三年级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动词的精妙,其中一个好方法就是比较法。在学习翠鸟捕鱼这段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灵动。我先让学生找出翠鸟捕鱼时的动态:“一下子冲进水里”“没一会儿,它又飞出来了,衔着”

  “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然后课件展示翠鸟捕鱼时的动作,最后又找了几名同学扮成翠鸟做捕鱼的动作,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其中“一下子”“没一会”表现了翠鸟飞行速度之快。像这样表示时间短的词语还有,如:“马上”“突然”“立刻”等,丰富了学生的词汇。这样,学生就能走进了文本,与文本就有了近距离的对话!

  2.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如第四自然段中的“衔”和“吞”,我就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的。上课时,我让学生上台表演这几个动词,同时出示图片,引发学生回忆:小燕子衔着泥筑巢;小弟弟生病吞药片;同时翠鸟能够“衔”着鱼,体现了翠鸟捕鱼的技术很高。通过联系实际理解词语,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用词的巧妙。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读写训练落到实处。

  读写结合是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三年级孩子已经开始习作了,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训练学生的习作。在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翠鸟美丽的外形。是属于静态描写;而第四自然段主要写翠鸟捕鱼那敏捷的动作,是动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就把翠鸟写活了,犹如身临其境。教学到此,我话锋一转,这样的方法我们也会,同学们试着运用这个方法,写一写你熟悉的动物。这样读写结合,学生习作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三、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缺乏,对于“橹、船蓬、蓑衣”这些词语的理解不到位,我在备课时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预设,在教学时,学生提出来后,也没有及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看图片,给予直观的了解。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抓住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总分关系,对学生进行总分习作训练,总分关系是学生习作中经常会用到,教学中要用小组长和组员的关系,来说明总写和分写的关系,并要求练习。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

  《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容易理解,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我先向学生介绍古人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光滑,才能照出清晰的样子,最后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块磨砂玻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月光下的湖面和没有打磨的铜镜以及这个磨砂玻璃都是朦朦胧胧,这样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个比喻句,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强调了学习古诗,要知道作者的观察点,有学生问:“这首诗的观察点在哪儿?是‘孤帆’上还是江岸边的某处?”对此我没有及时让学生依托文本,从诗中找答案。我应该让学生细读“两岸青山相对出”。两边的山景不断地扑入眼帘,只有舟行水上才会有这个感觉。这样,学生不就很好地理解了吗?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今后我将作如下改进:

  本课三首古诗,作者是三个不同朝代的,学生在搜集资料的时候,难度很大。我应该让学生按作者,分类搜集,做一些记录,这样交流起来,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课后可以布置学生继续搜集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打破课内外的界限,延伸课外阅读,丰富学生阅读和情感的积累,升华课文的主题。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巧妙解释总分关系。

  本文的构段关系是: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写,在文章的开头,又叫总起段。第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是分写,是具体描写。为了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这样的构段关系,我巧妙地采用这样的方法:请班长站在讲台上,告诉同学们,班长好比是第一自然段,而其他小组长就是分写,是围绕班长这个中心段来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总分关系。这样一比方,学生就清楚了总起段和分写的关系。

  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2—4自然段中,也有总起句和中心句,像组长和组员之间的关系一样,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积极地读着课文,思考着,很快就找到了中心句、总起句。

  2.以课本为本,大胆想象。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风”的声音,当学习“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句型:“……的声音……,好像……”,然后告诉学生:介绍一种声音除了模仿它的发音,还可以大胆地运用想象,把与它发音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再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以课本为出发点,并且跳出了课本的限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让学生去感受更多的大自然的声:雷公公、冰雹、大公鸡、小青蛙……这些都是课本中所没有提到的。这样一来,学生既拓展了学习空间,又可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可谓一举而多得。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让朗读实实在在走进学生心中。

  课堂教师范读,常常是教师“声情并茂,声泪俱下”,学生听着是茫茫然,效果甚微。教师的朗读课文,学生“不打心里过”,这样的朗读不仅使阅读流于形式,而且会削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这次教学中,我变换一下方法,由我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而变为让学生闭眼倾听,捕捉文中感点,大胆想象,我要求:“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中都讲到了哪些声音,然后选出一种你最喜欢的声音谈谈你联想到什么,大家说好不好?”在聆听教师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是闭着眼睛,比较容易专心地体会课文的意境,这种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也有不足之处。

  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写出了大自然中许多美妙的声音。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写了风的声音,作者先写了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然后分写“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这句话中用了四个“不一样”,写出了声音的不同。在指导朗读时,缺乏指导,缺乏方法。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四个“不一样”,读出语调语气的起伏变化。用师生对读或男女生互读等方式,读出“微风拂过”时的轻柔“狂风吹起"时的热烈,来体会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加强拟声词、描写声音的短语的积累。这篇课文表示声音的词很多。如“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等直接描写声音的词语,也有“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等形式的短语。结合本单元的单元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摘抄喜欢的词、句段,把它们进行归类,然后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学以致用,这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训练,落实了单元目标。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光看到嬉戏的小朋友跌到大水缸里去了,就机智地拿石头击碎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找准动词,读准节奏。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所以在上课时,我把读准节奏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文只有两句话,根据句子基本构成就是“施动者+动作”,我要求学生抓住文中动词,试着朗读,进行断句。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第一句中“戏、登、没”都是动词,第二句“弃、持、击、得”都是动词。我要求学生在动词前用“/”划出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读的节奏。

  2.总结学法,学会学法。

  小古文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对于这一类型的课文,教师需要教会他们学会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第一我请学生自己看课文后面注释,“庭”注释意思是:庭院。第二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如“破”,通过看图和上下文,此处指:大水缸破裂。第三查找资料,知道司马光是宋朝的大文学家,博学多才。第四让学生多读课文,读熟,读中理解。第五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说出古文的意思。总结以上学习过程,学习小古文的方法主要有:看——联——查——读——说。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对比人物动作,理解人物特点。

  本文虽是小古文,但是故事内容学生都熟悉,总体意思了解以后,在理解第二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时,此处动词运用巧妙,体现了司马光急中生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特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采用将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的动作进行对比的方法——司马光的动作“持、击”,别的小朋友是“弃去”,两者相比,鲜明无比。

  三、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学生不是很明白,我着急,就立即回答了。如:学生问:“水缸里的水深吗?”我立即回答:“很深。”其实,只要学生读课文“没水中”,就可以理解。我想:教学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教学的主人。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再上这节课,我会注意到运用读、说、演等方式,让学生读课文、说故事、演课文,通过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知识内化,让学生品味语文,提高能力。

  同时,加强教师范读作用的引领。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三: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后教学反思汇总

  第一单元

  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本课的生字新词比较多,在教学中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理解词语的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要引导学生注意笔画、笔顺,避免写错。在这一点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认真书写、工整书写。

  在课文教学中,让学生们充分读书,理解句子,谈读书感受,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保持学生注意力,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2.《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是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本文充满想象,意趣十足,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同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和朗读课文的方法,走进文本,感悟语言的生动有趣。引领学生在富有个性的朗读中去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感悟语言的温度。

  3.《不懂就要问》教学反思

  课文借用孙中山小时候上私塾的故事,告诉我们“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个道理。

  在教学中,引用课外资料,加深学生对主人公的认识。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迁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课文时,通过提问的形式,激发了学生钻研的乐趣,学生为寻找问题而认真思考,老师则从说教中解脱出来,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使之在教学进程中获得解决,这种教学的方式方法能引起学生思考,提升课堂活跃氛围,是非常可取的。

  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应起到提点的作用,给予学生足够多的发言时间。

  《口语交际

  我的暑假生活》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因为是和学生的生活贴近,所以同学们上课积极性很高,踊跃参与活动,积极发言,听课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课堂氛围非常好。这次口语交际锻炼了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明白了观察生活中快乐的事情的重要性。注意口语交际的主角应该是广大学生,应该把舞台留给他们展示自我,一定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习作1猜猜他是谁》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习作,要求从之前的写一段话过渡到写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习作的指导对老师而言也是一个跨越。在本次习作指导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选择了简单地游戏“猜猜他是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突出的外貌特点,对外貌进行描述。但是由于准备的素材不够多,没有实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人物的目的,导致学生在自主习作环节,出现了大范围的外

  貌描写,这是在教学环节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指导环节,应该多多取材,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本栏目的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指导了学生积累阅读课外读物的方法。在给兴趣小组取名这一环节,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提出了很多富有创意的答案。但同时,对于本堂课的教学,也存在形式比较单一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引导和思考空间相对比较小。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运用多种形式让课堂更加活跃,让学生更能大胆发表意见。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1.加强对古诗句的理解。理解古诗首先要知道每句古诗的意思是什么,要想知道古诗的意思,就要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课本中把难理解的字词都给出了注释,所以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多看注释,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这样就能明白每一句古诗所讲的意思。

  2.注重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时节的佳作,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理解到每句诗的意思之外,更应该注重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所描绘的秋景去体会诗人想表达的情感。

  3.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学生自主朗读时,给学生指导

  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朗读停顿技巧,让学生在不断朗读中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同时也是为之后的背诵奠定基础。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朗读,可以读得更有感情,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

  1.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韵味。文章写的是秋风秋雨之后,作者在上学路上所看到的景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些有关秋天的景象,有关上学路上的景象。这样更便于学生直观感受课文所写的景色。

  2.引导学生想象,联想美的画面,体会美的情感。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感悟怎样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感受美丽的水泥道的景色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优美的语言变成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在感受情感时,应始终把“读”贯穿全文,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让学生感受到水泥道的美,感受到发现美的乐趣和美带给人的快乐。

  6.《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要让学生感受散文中优美及巧妙比喻的意境。《秋天的雨》一文中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秋雨的特点和可爱写得十分出色。教学时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带着思考导入主题,给他们逐一观看课件视频,让他们找一找秋天有些什么景色,并边进行提问:把什么

  比喻成了什么?视频中小朋友们为什么喜欢秋天?引发学生学习并回答:作者把秋天的雨比做一把钥匙,秋天有很多的水果,也有很多非常漂亮的景色。同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各种动物在秋天是如何活动的,各类植物在秋天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7.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儿童诗。诗是语言的艺术,儿童诗应该为儿童学习驾驭语言提供优良的条件,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提高他们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需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秋天还有哪些特有的声音,并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另外就是引导学生要学会灵活运用修辞手法,这样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更加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习作2写日记》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日记这种应用文,所以在教学时要打开学生写日记的思路,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想写的日记内容展开充分交流。比如,自己每天上学或放学在路上所看到的,或者自己在学校或家里所经历的事,或者自己在做某件事情时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师可以播放课前制作的学生在校园中学习和活动的照片,与学生一起重温情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日记的素材。教师还可以再展示其他几篇日记作为例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为了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组织一次日记交流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所写的日记,以及写日记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放手让学生去做,去学。教师重在引导启发,并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比如在让学生总结运用不同方法去理解词语时,可以先给出一个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来引入新课,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本单元所学的课文,回顾在学习课文时,自己是通过哪些方法去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在教学词语积累这个板块时,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多媒体课件看到一些关于四季的图片等,让同学们真实感受四季的变化,然后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一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不同的季节。

  第三单元

  8.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可重点抓住小女孩五次点燃火柴的情节,让学生想象小女孩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进而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并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体会作者基于现实生活进行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9.《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

  1.在教学时,可以抓住主线“那一定会很好”,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结构。同时通过分析主人公生出“那一定会很好”的想法的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主人公形象。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如果可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演一演变化历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0.《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

  1.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从“集中识字—理清脉络—聚焦对话—改写对话”这一线索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进而练说故事,通过关注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2.在朗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可只让部分表现能力好的学生参与,要多鼓励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还可以让学生小组表演本课情节,在趣味丰富的基础上,感受友情的珍贵。

  11.《一块奶酪》教学反思

  本篇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可提前分组,分好角色,让学生小组合作表演,在课堂上展现,组间互评。使学生在“读—演—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相机指导理解“嘀咕、拽、七上八下、恼火、跺脚”等词语。

  《快乐读书吧》教学反思

  通过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拇指姑娘》的片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试着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设身处地地体会童话的神奇与魅力,并产生课下阅读童

  话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多给学生呈现精彩的片段,让学生领略童话世界的精彩,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阅读方法的教授,可以结合具体的阅读文段,引导学生实践,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化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作3我来编童话》教学反思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交流,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发散思维,想象童话,解决一些基础的问题。然后再师生交流,完成思路图。若要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可以消除学生思路混乱的问题。

  《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可并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具体语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话的特点。对“修改符号”的教学,可以放在习作教学的修改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第四单元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

  1.巧设预测点,提高阅读能力。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训练学生阅读预测的能力。一篇文章可供设疑的地方很多,这就必须要有选择,选择那些既能有效地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地方设疑,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预测。如本课把课

  题设置为预测点之一,与第2自然段“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之间矛盾吗?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文,并使学生明白老屋是因为帮小猫、母鸡、小蜘蛛才没有倒下,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通过“预测—阅读”,使学生意识到,在阅读中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测。

  2.学会预测故事的方法。师生互动法,通过读旁批,学会预测故事的方法。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的内容,都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另外,还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自身的知识的积累和读书的感受,预测故事下一个情节的内容。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学反思

  1.提示学生边读边预测,不断修正预测。“预测内容和故事不同时,要及时修正预测,继续预测”是本课教学新的知识点,也是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边读边预测,不断修正预测。比如,读到“这根胡子就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变长”时,学生可能预测胡萝卜先生会想尽办法把胡子剪掉,而故事的实际内容是胡萝卜先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胡子在长长。又如,在读到“对一根胡子来说,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啊”时,学生可能预测这根胡子会长长,但没有预测到长长后发生的故事。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当自己的想法与故事实际内容不相吻合的时候,应该怎么办。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边读边预测后边的内容,并不断验证前面的预测,当预测与实际内容不一致的时候,要及时修正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后接着往下读。即使预测的思路一致,也要从故事内容发展的丰富性角度进一步修正自己的想法。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预测故事的后续发展。教材省略了故事的结尾,为学生预测故事的后续发展留出了空间。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预测故事的后续发展情节,并比照故事情节,巩固预测的依据。当学生的预测与原文不一致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预测结果,而是要引导学生找到更合理的依据或者帮助其及时修正想法,然后继续预测。

  14.《小狗学叫》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线索。学生预测的依据除了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还有课文内容的一些线索,它们可以为学生的预测提供生发点,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此予以关注,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各个情节中的“叫声”,关注和思考各个情节中的“遭遇”,以触发学生对三个不同结局生发相应的联想。

  2.巧借课文空白,延伸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在教学中,要尽量唤起学生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在预测本文的三种结局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三种结局续编完整,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创新的天空中。

  《口语交际

  名字里的故事》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实际情境。创造和设计接近现实生活的两个实际情境——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交流各自名字里的故事,再回家向家人转述

  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在“交际情境”中进行实际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身临其境,很容易进入到情境中去。他们能自然地发挥自己的口语能力,学到的交际知识和方法也就能很好地迁移出来。

  2.体现双向互动原则。语言交际实践中,学生要学会相互启发、学会认真倾听,还要学会适时地接话,本节课强调信息的相互往来以及适时地引导学生的相互交际。学生在口语表达的同时还要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教学时,宜注意引导学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中实现更好的双向互动。

  《习作4续写故事》教学反思

  1.读懂图意,围绕中心。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续编故事,首先要弄清三幅图画写了些什么;然后根据三幅图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预测故事进一步的发展,续写接下来的故事;最后连贯地把故事写下来。不论故事按照什么情节续编,都要注意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总之,一个故事一定要表达一个中心意思。另外,还要注意与开头部分紧密相联,展开想象的部分一定要合情合理,符合整个故事的意思。

  2.合理想象。本次习作着重训练学生认真看图和根据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续写故事的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图画中的故事线索、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进行想象,鼓励求异思维,为故事设计多种结局。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列出提纲,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拓展思维,为续写提供帮助。

  另外,需强调:第一,过渡自然。第二,理顺故事情节。续写的故事是根据前面的故事想象得来,要注意故事的前后关联。第三,合情合理。续写的故事要符合习作主题故事逻辑、生活常识。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

  1.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由于是练习课,在教学中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无论哪个环节,都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读读做做,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运用训练。本单元“语文园地”涉及到的生字、多音字、成语、标点符号这些知识点在学生的使用中较多,运用性较强,而学方法的最终目的是用方法,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从读迁移到用的能力。

  第五单元

  15.《搭船的鸟》教学反思

  1.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翠鸟的颜色鲜艳和捕鱼时的动作。同时注重朗读指导,在朗读中感悟翠鸟的美丽、活泼、可爱。

  2.仿写练习,指导学生体会一定的写作方法,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为单元写作奠定基础。

  16.《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1.以朗读为线,在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样既突出了语文

  课的特点,又能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草地的美,激起学生对草地、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采用表演朗读法,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兄弟俩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习作例文

  习作

  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教学反思

  1.观察喜欢的事物,选取它的突出特点,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写出突出特点,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注重对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让学生自读习作例文,通过朗读感知,从文中发现观察、描写事物的方法。再结合学生自己的观察体验,让学生深入感悟观察的方法。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教学反思

  教学中,从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并从中发现留心观察的重要性。学习示范语段,从中总结细致观察的方法。再根据学生课前观察到的事物进行交流分享,学习方法进行句段练写,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具体。

  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1.注重通过图文并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这三首古诗都

  是描绘祖国的风景,只通过语言是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文字背后的美,借助图画将古诗形象化,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更直观地理解古诗,感受诗人笔下的美景和对它们的赞美之情。比如通过展示晴天波光粼粼的西湖和雨天烟雾朦胧的西湖图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通过展示月夜下洞庭湖的图片,将其与镜子作对比,让学生更能体会诗人比喻的形象、生动。

  2.注重让学生发挥自我想象对诗歌进行理解。在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自己根据诗意大胆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叙述能力,并让学生初步体悟诗人描绘的画面美。

  18.《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重视朗读对感悟文字的作用。《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语言优美、内容详实的文章,作者用词准确,运用了大量书面语言,充满童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去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如第1自然段写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指出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可爱的地方,适合学生齐读,读的时候声音要洪亮,读出赞美和自豪之情;第2~5自然段的内容适合学生自由朗读,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着重朗读,感受文字带来的美。

  19.《海滨小城》教学反思

  1.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问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答案。本课内容较多,教学时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课文,重视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交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点。

  2.重视以多种形式的读法来让学生培养语感。本课语言优美、条理分明,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个人读和齐读相结合的方式来感知课文,有助于培养语感,从而理解课文。学生在读课文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读代思、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20.《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课文中作者抓住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联系生活经验、图文对照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习作

  这儿真美》教学反思

  1.重视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本课的习作主题是写自己身边的美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要介绍的景物与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思考让自己印象最深或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处,从而写出景物“美”的特点。

  2.借助课文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作的方法。写景要按一定的顺序,如观察顺序和时间顺序。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描写,并借助回顾课文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方法,能让学生在写作时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

  《语文园地六》教学反思

  重视出示例句对掌握知识点的作用。教学本次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时,通过出示课内例句和课外例句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如,在交流段落中心句在段落中可能的位置时,出示了大量的例文片段来形象地说明中心句在文中的位置;在让学生选择教材中所给词语和开头写句子时,也出示了例句让学生参考,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从而掌握知识点的运用。

  第七单元

  21.《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1.入情入境,引导感悟。通过播放大自然中的一些声音,让学生在情境的设置下去感受去体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平时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大自然中更多的美妙的声音,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朗读为主,想象品味。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发挥想象,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朗读中飞扬,引导他们在情境中感受。

  22.《读不完的大书》教学反思

  1.充分朗读,以读促想。《读不完的大书》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个小朋友的视角,去大自然中寻找好玩的东西,发现了大自然中很多的乐趣,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时,要充分朗读课文,用朗读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想象,从中体会大自然这本

  大书的无限乐趣。

  2.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去触摸文本,用心灵去揣摩文本。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要善于珍视这些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

  3.针对三年级学段学生的教学,要重视字词的教学和指导,要加强生难字词的教学,多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多积累优美的词句,加强平时的积累。

  23.《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1.充分朗读,以读促想。《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文章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这种热爱也感染了“我”,让“我”有了爱鸟的意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教学时,要充分朗读课文,用朗读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想象,从中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以及“我”爱护鸟的心愿和感情。

  2.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去触摸文本,用心灵去揣摩文本。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要善于珍视这些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

  3.针对三年级学段学生的教学,要重视字词的教学和指导,要加强生难字词的教学,多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

  《口语交际

  身边的小事》教学反思

  1.深入浅出,精心准备。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的道理尽量深入浅出,教师要精心准备日常生活范例,让学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多与别人交流。平时多留心,观察身边的小事,积累丰富自己的口语交际的内容。

  2.学生为主,全面囊括。教学过程中,尽量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让学生能有条理地叙述身边发生的事情,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在汇总学生的想法时要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3.自主合作,组织协调。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老师的适时点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发挥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对教学的目标、方法和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避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放任自流。

  《习作

  我有一个想法》教学反思

  1.尊重个性,大胆表达。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综合能力训练的方式之一。本单元的习作是要激发学生发表“我有一个想法”,要尽量照顾学生的个人想法。不应该限制学生的思路,要鼓励学生围绕题目放开思想,大胆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2.互助交流,降低难度。本次习作是根据材料发现身边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要适当降低目标难度,少一些规范,少一些限制,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激励他们自主表达,只有学生喜欢表达了,才能更好地运用

  到习作中去。在评改环节,采用了自助修改和互助修改相结合的方式,而互助修改包括了同桌的互改、全班互改等方式,让学生在互相修改、互相评价中,加深对习作要求的理解,也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1.积极引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小组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思想,通过思想的碰撞拓宽自己的思路,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在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的同时,培养合作意识,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精神。

  2.关注学生,创建有效激励机制。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多关注学生的情况,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语言丰富多样,大胆、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从而进行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

  第八单元

  24.《司马光》教学反思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勇敢地说,尽情地演,引领学生学会积累语文知识。

  2.课内课外结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司马光救人的办法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指引作用。

  3.结合讲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讲故事的时候,注意培

  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4.通过比较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将众人与司马光进行比较,感受司马光的临危不乱、机智勇敢的品质。

  25.《掌声》教学反思

  1.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英的性格变化,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小英改变前后的不同心情。通过这样的对比读,无疑为后文学生解读“掌声”的魔力和魅力蓄积了更多的精神能量,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2.抓住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心理。通过抓住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语,结合提问“英子此时在想些什么?”,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

  26.《灰雀》教学反思

  1.反复朗读,将人物的内心世界用朗读体现出来。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朗读尤为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将人物的内心世界用朗读体现出来。比如,第4自然段男孩(吞吞吐吐地)说、男孩(心里面有些紧张地)说;第9自然段可以添加提示语:列宁(故作疑惑地)问。体会恰当的语气。

  2.迁移运用。结合课文表达的列宁与男孩对灰雀喜爱的不同表达,升华为如何正确地爱护动物,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7.《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反思

  1.结合神态、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体会把人物写立体的写作方法。如第2自然段中“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引导学生抓住“接过”“取出”“丢”等一系列动作描写,体会白求恩技术的精湛,以及他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而一心为病人着想的忘我精神。感悟白求恩对工作极度负责,对战士们极度热忱的高尚品质以及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2.学会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默读时,提示学生要注意做到:眼到、心到、手到。针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现阶段需要做到的便是手到。手到,就是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可以边读边勾画出重点词句,或标出段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果。针对本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同时,用“____”勾画描写战场形势的语句,用“”勾画描写有关白求恩做手术的语句。

  《口语交际

  请教》教学反思

  1.展示学生实际遇到的困难并在课堂上引导他们进行请教,调动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情境演练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一个真实的口语交际情境中。

  2.适时评价指导。在学生进行情景演练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指导,以此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3.适当进行鼓励教育,增强学生的表演信心。有些学生可能会比较内向,在表演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大方得体,需要鼓励他们多加练习。

  《习作8那次玩得真高兴》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要引导学生走好三步:一是审题。通过读题,发现题目中的关键词——高兴,感悟习作主题。二是选材。筛选出合适的写作材料。三是研读例文,给学生写作指明方向。通过这三步的齐头并进,帮学生扫除习作中的障碍。第二课时的习作修改及展评,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历,运用已积累的写作方法,运用自改、互改等方式,提高修改能力。

  《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内容涉及的方面较广,因此在教学时,需要设计较为丰富的内容。针对此次语文园地,既要关注默读的训练,也要关注阅读积累,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区别近义词,认识日常生活用品,学会分类,学习古代名言,突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宽语文学习的范围。

篇四: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1、同学课前搜集资料,熬炼同学搜集资料的力量

  同学课前预习课文,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在家长的关心下,通过查找相关、了解学问,这样可以加深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长此以往来培育孩子们对不熟识的学问的查找习惯。在此,也盼望家长伴侣伴随孩子走好这段不熟识的查找之路。〔在家读熟,课上才能很好地介绍给同学们。〕

  2、通过看图,〔重点词语〕关心理解、背诵

  通过看图片,大局部孩子们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翠鸟的样子: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羽毛,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美丽。在此根底之上,指导孩子记忆背诵,效果不错。同时,也关心孩子们理解着去记忆翠鸟的外貌特点,长期效果大大高于死记硬背。通过动词〔飞、冲、吞〕,使孩子们理解翠鸟捕鱼之灵敏。

  3、开动脑筋,发表看法

  当你看到这样一只动作灵敏的捕鱼小鸟时,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好些孩子说出:翠鸟,你真了不得!也有孩子〔白子阳〕盼望自己能和翠鸟一起去捕鱼吃。我班幽默大王兼马虎大王〔春阳〕说:"教师,我想提示翠鸟吃鱼时,别让鱼刺扎着了。”

  但这节课仍旧存在很多缺乏之处。学完课文后,应结合综合训练三中的学做资料卡片,让同学从课文中提取整理信息制作资料卡。

  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特别重视培育的一种力量,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力量,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布满圆满的,因此,培育同学通过朗读形成肯定的语感始终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同学用骄傲、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刚开头,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同学:“大青树下的学校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们应当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由于同学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因此对课文所写内容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呢?看到一名同学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立刻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消失在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即传来一片赞美声,我看到,骄傲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立刻提议:“你能用如今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段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真读得声情并茂。

  接着,我又让在座的全体同学用刚刚发自内心的赞美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同学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同学和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同学的体验,进展移情朗读,使同学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育语感。

  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3胜利之处:1.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努力为同学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活动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中低班级的同学来说,嬉戏是一种好玩而有实效的"活动方式,不仅能调动同学参加的主动性,同时,还简单激发同学的思维,启迪才智。嬉戏中消失了同学熟识的五个福娃的形象,增添了嬉戏的趣味性。

  2.教师是同学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加者。通过让同学讲自己、讲家人、讲他人名字的故事,培育同学的人际交往力量和与他人合作沟通的意识,并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同学的角度,设计让同学对自己名字里的故事进展展现沟通的环节,同学感受到自己被别人欣赏,被别人敬重,会引发主动与别人沟通的意愿,更自信、更轻松地与别人沟通。

  缺乏之处:

  应当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同学主体性”这一要求进展,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同学能答复的,教师肯定不能代为答复,肯定要让同学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仆人。

  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4今日我执教了三班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现反思如下:

  教学目标达成,同学能在熟读根底上感悟,敢于质疑,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中,同学的状态很好,能够根据既定的预设来学习。但是同学在小组合作时存在肯定问题,组长的组织力量还需要加强,要把问题铺设好,并且根据教师问题的序号挨次来沟通。个别组员沟通不主动,需要小组成员一句一句提示,这都需要改进;

  教学环节中,同学读、准确停顿读、个人读、小组读表现都很好,这给理解打好了根底。沟通不理解的词语时,同学能够依据课下解释、文中插图进展关心性理解,几个孩子还能依据文字组成词语来理解〔如:“一儿登瓮”中的“登”字,同学组词“攀登”,在这里就是攀登到了瓮的顶上〕,这是同学联系生活实际、用现代汉语组词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表现。

  也有同学不理解的词语。我环顾了每个小组,觉察问题最多的是“众皆弃去”。同学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把“弃”理解为“放弃、抛弃”,这是联系现代汉语的结果。可是,在这里,“放弃、抛弃”又好似不准确。我抓住孩子们汇报时的故事情节,指导孩子:“想一想,一群几岁的孩子遇到了这种状况,他们会有什么反响?”有的孩子说他们会可怕,有的孩子说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就是“众皆弃去”的背景。其他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可怕,所以都跑开了。这样一个问题,正可以引出“众儿”与司马光的不同,再相机让孩子说一说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很自然就说出了“镇静冷静、聪明机灵、乐于助人”。

  在讲故事这个环节中,几个孩子把“一儿登瓮”理解成了“一个小孩儿登上一块石头,然后掉到了水缸里”,这是受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影响,可是文言文中并没有说明孩子是登山失足。所以,我又重新代领孩子理解这句话,“登瓮”是登到了瓮的顶上。可

  是,紧接着一个孩子讲故事,就说这个孩子登到了缸里。问题又来了,我们重新回到这句话,体会到底是登到了瓮顶还是进了瓮里。虽然在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消失了一点点偏差,可是学习就是这样,只有不断改进、思索,才是学习的过程。

  拓展环节的设计有些难度,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同学来说,《徐孺子赏月》比《司马光》难理解,个别字词理解起来困难,让他们自己讲就更难了。我想,当下正有一个解决这个问题方法——请教每组旁听的教师们啊,这不也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吗?于是,孩子们在解释、请教中学习完了拓展文章。我在小组巡察时觉察,每组有一到两个同学能够理解,剩下的孩子都是懵懵懂懂。拓展阅读的设计,本身就有让孩子运用已学方法理解文意的意思,在此根底上产生对文言文的喜爱。所选题目虽有些难度,但孩子们探究的看法不变,依旧在仔细地讨论,这才是同学学习的看法。

  整个课堂,最大的问题还是孩子们的倾听习惯不好。大家总是在别人发言时表情默然,没有专注的表情,更没有眼神的沟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要重点培育孩子的倾听力量。

篇五: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册)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因此对课文所写内容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呢?看到一名学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马上提议:“你能用现在的心情来朗

  读课文的片段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茂。接着,我又让在座的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

  2花的学校

  对《花的学校》一文,我是非常喜爱的,我反复当真地读了这首诗,每读一遍都市有新的感受,都市想到孩子们在念书时会遇到哪些艰巨,什么中央要给予帮助。站在孩子的角度读,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在如许的浏览中,我被作者打动着,也被自己打动着。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要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熏染打动,才能够打动学生,动员学生。所以课堂上,当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听我当真地范读完后,孩子们宛如彷佛刚从睡梦中醒来,一个个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那惬意劲,让人看着都羡慕。

  在课堂上,作者与我,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子,孩子们好像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发展。我想,这应当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应

  当是脚踏实地地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展望未来,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的。

  3不懂就要问

  我在教《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时,以问题引入,“XXX遇到问题时,他是怎样做的?”又以“他为何要如许做?不懂就问,为何还要壮着胆子问?其他同学是怎样的表现?先生是什么样的表现?”等一系列的问题,打乱了课文的顺序来讲,用清晰的主线,引导学生研究,如许学生学起来思绪清晰。自以为还不错,我把我的上法和XXX交流,她通知我中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在培养中,打乱课文顺序上,对学生来讲有点难,学生对课文还没有一个团体的掌控时,如果用我的方法教,会使学生对课文研究没有一个好的顺序,不利于学生掌握好的研究惯。

  在处理第然段“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读书的同学惊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时,我把书重重地摔在了桌上,学生慢慢安静下来,吃惊地看着我,看我板着脸,学生不知所措,看着他们的表现,我持续了半分钟,露出了笑容说:“孩子们,这就是鸦雀无声,不过孩子们没有做到‘顿时’,现在我们就来读第然段,读完后,我们要做到‘顿时鸦雀无声’哦!”学生们按照我的要求读完课文,顿时鸦雀无声,这时代文涛发

  出了一声叹息,引得全班大笑,我及时点拨:“这只麻雀可真不听话,想想我为什么说XXX是麻雀?”学生一下就反应过来了:“因为是鸦雀无声。”我又问道:“你们在什么时候还遇到过‘鸦雀无声’的情况?”……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词语的意思,还知道了怎样运用。”这样处理很好。

  4古诗三首

  《山行》:

  XXX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机的秋景诗。作者以厚实的想象,生动的描述,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研究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观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由于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研究能力不是很好,而且“观赏意境”的训练在很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忽略。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现在常用的意思大纷歧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到达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研究方法的指点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研究,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研究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研究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合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包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研究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研究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

  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

  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XXX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惯的语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夜书所见》:

  南宋诗人XXX的《夜书所见》先是写游客在外,因XXX抽丰落叶,感到伶仃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因而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热之感所代替。

  所以,我教学这首诗时,更加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掌控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我让学生想想:萧萧XXX抽丰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XXX抽丰,在如许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形,你会产生怎样的心境?有了如许孤单寂寞的心境就会很简单想起了什么呢?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当你们当分开故乡来这里念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

  呀?这时,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本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真真相感。

  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感受到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还需加强,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培养。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在这堂课上,我的教学心得有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优美的语言进行“美读”训练。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念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构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义务之一。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很得当让学生进行“美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创设情境,理解情感。

  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在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并结合优美的电子图片,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仿佛自己也来到了这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欢快地蹦跳玩耍,使学生感受到这条水泥道的美,从而理解了小作者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3.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研究。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的开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勉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XXX则XXX,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如许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常识的能力。

  6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在作者笔下趣中见美,美中更见趣,这样交相辉映,给人带来阅读的享受。文章以散文的形式描写秋天的雨。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华丽活泼。课文以秋天的雨为线索呈现的场景繁多,内容丰富,句式多变,但结构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其总的特点就是美,特别适合朗读。因此确立了以朗读为主的教学思路,力求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理解美,感悟美,创造美,从而学会欣赏美。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把握整体,局部突破。

  开课时通过教师的朗读,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团体感知文本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紧接着引导学生将每个

  自然段的开首一句话找出来组成一首优美的小诗,继而以小诗为线索展开教学。为了突破重点,我捉住第二自然段中的关键词“五彩缤纷”来进行朗读指点。在朗读中遵守学生的个性体验,并没严格依照课文中句子的排列顺序来指点学生朗读,而是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性地进行朗读指点,真正体现了顺学而导,以生为主的教学准绳。对句子的朗读指点并没有过多实际上的要求,只是用了一个动作,一张图片,让学生对全部句子所描述的景物既有了形的感知,又有了情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真正感受到秋雨的颜色美。

  二、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结合单元训练的重点对本文的重点句式“它把什么颜色给谁,像什么”进行了朗读指导,并进行了说话的迁移训练。

  3、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根据文本特性,我力求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精美的课件、新颖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都有一种美的感受。因此整堂课学生都能坚持浓厚的研究兴趣,能在快乐中积极主动地深入文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秋天的美丽。

  4、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研究秋雨的颜色时,将秋雨的味道巧妙地融入其中,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连贯性,又节约了时间。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主要以“读”为手段,而在研究第四自然段时则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方式——表演读。通过表演,让学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学生真正走入了文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缺乏:

  解读文本还是不够深入,比如在仿说操演时,完全可以将课文中另外几个句子进行类似的仿说训练,并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打听,课文中为何没用同一种句式去描述秋天的景物。在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读时,学生的筹办不是很充分,因而,学生还不能创造性地将课文中的语言加以运用。

  7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现代诗,这篇课文语言精练优美,且富有神韵,很得当学生浏览,但由于是诗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要了解诗歌的含义还有些艰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享受秋天,引入课题。

  2.读读秋的声音,感受诗情。

  3.说一说,秋的声音。

  4.写写,秋的声音,积淀语言。

  5.布置作业。抓住仿写诗歌,积淀语言这一点,放开手脚,引导激发学生的体验、感悟。但由于前面朗读感悟的时间较多,学生的想象没有放开手脚,所以仿写诗歌这一环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的本意是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有效地将学生的知识研究、能力发展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诗歌的同时激发了作诗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听、说、读、思、演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几点缺乏:

  1.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若在读的效度上再加点功夫,比如:读第一节时,学生读出黄叶飘飞,读出依依惜别;读第二节时,学生读出“振动翅膀”的原因,读的层次性会更加明显。

  2.诗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一股精炼的美,富有无穷的想象,读着读着,只觉满齿余香。如何学生体会诗歌在遣词造句的凝练,是我们都值得探究的话题,当然,可能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讲,这难了一点!

  8去年的树

  本课是一个感人的童话故事,在四次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肉体。我在教学中主要捉住

  了四次的对话让学生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性,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

  在教学的策略上,我围绕“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鼓励学生质疑从而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理解句子以及童话中的意思、情节,如在自由读时,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为了寻找好朋友所到过的地方,于是学生找出了从很远的地方——森林——山谷——村子的句子及词语,我随即板书,从这些句子、词语中也抓住了故事的情节,学生就会理解到小鸟千里迢迢、力尽艰辛找朋友的过程,理解到童话要表达的意思,体会到小鸟对友情珍惜的情感了;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演故事的情节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就是在这语言文字的演绎中,逐步感悟内化,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的语调高扬一点,有的稍低沉,有的边读边做动作,还有正象人们所说的真是“七情上脸了”,这些真情流露正是他们纯洁幼稚的童心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演绎;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的介入以及学生读悟后拓展想象让学生从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既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能力也让学生感悟童话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我觉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播种较大的,但毕竟我教学经验尚浅,同时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节课我也觉的存在着很多的遗憾!如在学生对角色的感悟方面,我是觉得部分学生还不够深刻,原因是对一些关键词的读悟的指点还不够到位,如果我不是心境过急,可让学生走上讲台演绎对话,说感受,可能就会动员得好些,这是其一。其二,在小练笔得过程中,如果我能提示一些童话的写作特性,可能就会引导出一部分尖子生能用童话式的语言厚实故事内容,为学会童话奠定基础。

  9那一定会很好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充分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得到情感体验。

  教学中也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1.学生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可,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详细读,可是老师也直接参与指点方法,一步步引着走,属于半放半扶。随着学生研究能力的提

  高,以后的略读课我会尝试更大程度地放胆,由各研究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同研究。

  2.自读中给学生的要求还应更明确,帮助学生养成会读书的好惯。

  3.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质疑,充分激发研究的兴趣与思维的空间,让其成为略读课文研究的主角。

  10在牛肚子里旅行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使学生懂得一个科学小常识:牛有四个胃,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可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文章渗入渗出的科学常识,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上的常识讲得绘声绘色,通俗易懂。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上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还应掌控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度。要根据语言文字材料的详细情况而定,合时地发散,合时地集中,才能充分掌握语言文字的内涵。想象是创新的前提,也是浏览之门的金钥匙。文中有关红头在牛肚子

  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想象和表达的机会。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想象自己就是红头,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体验着红头的情感,然后借助填空题想象红头会遇到哪些危险?又会有怎样的感受?为学生搭建倾诉的平台,学生在角色互换中更深刻地感受了红头的危险遭遇,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了解了红头的遭遇后,我让学生仔细品读描述青头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捉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文字传达的情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体验。

  在课接近尾声时,我提出了如许一个问题,XXX凭借什么解救了红头?学生们畅所欲言,滔滔不绝,感受青头见义勇为,对朋友充满真诚的情感,并且能灵活运用常识救出朋友。而情意目标的达成其实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它需要教师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XXX想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到达了文道联合,可谓“瓜熟蒂落”。

  11一块奶酪

  我在教《一块奶酪》这篇童话故事时,以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对蚂蚁搬奶酪这样的情境大多都没有见过,让学生通过一

  段小视频,来直观感受蚂蚁版奶酪的过程,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故事中,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

  在教授课文内容时,我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得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这在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假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缺乏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使评价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往往篇幅很长,但是语言浅显易懂,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根据故事情节,一边读一边预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预测的时候,说一说是根据什么预测的,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经验,以锻炼和培养能力。

  利用表演来深入理解课文。童话充满了表演性,故事充满了趣味性,童话中往往出现的人物众多,每个孩子理解的角度也不同,就可以鼓励孩子们分小组,自己分角色表演,加入自己的动作和语言,再全班交流评析。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课文,读出感情,读出个性。

  童话世界非常精彩,应鼓励孩子多看童话,如《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课文学完后,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根据本课学到的预测方法,阅读其它童话时,一边读一边预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研究童话的兴趣。

  在课堂上也有很多缺乏,板书有些多,既有黑板的板书,也有多媒体的板书。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如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完全可以利用已经写好的黑板粉笔板书进行回顾、概括,而不需要多媒体再把课文三个画面呈现了一遍。我们总但愿能够尽善尽美地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呈现给学生,结果却显得有些重复烦琐。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设计要

  简约有效,真正做到不搞花架子,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在教授《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童话故事时,我通过四个环节去突破目标,突破重难点: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以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丰富的情感世界,让他们体会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可以用自己的长处帮助有困难的人。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第二环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预测故事情节。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预测的时候,说一说是根据什么预测的,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经验,以锻炼和培养能力。

  第三环节:讨论。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为什么会长长?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能用来做什么?……通过问题式的探究,让学生理解文本。

  第四环节:创编故事。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会继续长长,一路上,他的胡子还可以帮助谁,还能用来做什么呢?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续编这个故事吧!

  本次的教学活动中,我也有不足之处,语言组织得还不够精练,在引导学生方面有些欠缺,我也会不断改正,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使评价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14不会叫的狗

  《不会叫的狗》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文学家XXX的一篇童话故事,于浅显的语言中,包含着很多这里,所以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展望故事情节和写结局等,还应当让学生在读童话故事中,感悟一些道理,从XXX的作品中几乎任何一个有小学生认字能力的人都能充分地享受到浏览的乐趣,并能对他作品所包含的寄意报之以会心的一笑。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的比方,比如本节课我在教授完之后,发现了如下值得反思的地方:1.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安排了一个续写结尾的环节,但这个环节到底应该安排在哪一直没有定下来。按常理应该是安排在分析完课文之后,因为先把握文本再进行写作训练更符合教学规律。但是我在教授时把续写结尾安排在了出示三个结局之前。让听课的老师摸不着头脑。2.本节课在设计时安排了学生谈启示的环节,但教授过程中此环节

  被漏掉,这是个极大的失误。因此童话故事的内涵也没有挖掘到位。

  15搭船的鸟

  在研究《搭船的鸟》时,我和孩子们重点来研究了有关翠鸟的样子和捕鱼的段落。我们都意犹未尽,反思一下我觉得这节课有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1.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学生课前预课文,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知识,这样可以加深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长此以往来培养孩子们对不熟悉的知识的查找惯。在此,也希望家长朋友陪同孩子走好这段不熟悉的查找之路。(在家读熟,课上才能很好地介绍给同学们。)

  2.通过看图,(重点词语)帮助理解

  通过看图片,大部分孩子们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翠鸟的样子: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羽毛,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通过动词(飞、冲、吞),使孩子们理解翠鸟捕鱼之敏捷。

  3.开动脑筋,发表看法

  当你看到如许一只动作敏捷的捕鱼小鸟时,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好些孩子说出:翠鸟,你真了不得!也有孩子但愿自

  己能和XXX一同去捕鱼吃.我班幽默大王兼XXX说:“老师,我想提醒翠鸟吃鱼时,别让鱼刺扎着了。”

  16金色的草地

  授课时我主要抓了一条线,小作者讲的两件事。第一件事让学生通过读、表演,体会出玩得有趣,在这里与作文相联合,让学生体会作者又是怎么捉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把这么一件事描述得有趣生动,这个环节学生能够投入其中,在表演时学生的创造力没有激收回来,除了课文反应的情境,学生自行增加的不多。第二件事是小作者的发现,学生通过读两次不同的发现,体会到了仔细窥察和思考的重要,有的学生还提出大自然很奇妙有很多有趣的事。

  最后一段是总结,有的学生说最后一段“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说明作者也和蒲公英之间发生了很多事,他们产生了感情,所以特别喜爱;有的学生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说出了蒲公英的有趣,看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是进步了不少,他们注意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情感。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而且农村的孩子能够真的去游览各种山水风景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没

  有亲身的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采用了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尤其是在对“开、回、出、来”等几个字进行理解的环节我努力呈现一些内容,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这几个字。然而古诗教学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语言所禁锢,还要让学生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容,有他们自己的感悟,因此我又安排了小练笔的环节,结合古诗诗句以及老师提供的一些图片写一写你读诗后眼前多呈现的景色,给学生以更多想象的空间。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我采取了填充式的练笔方式“_____的天门山_______;_____的楚江________;_____的青山________;_____的帆船_______”这样在进行小练笔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写出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自己很多弱点,比如,教学机智还是不够的,招致了当课堂生成与预设不同时就有些自乱阵脚,使得有的教学环节被丢掉,有的精彩生成没有捉住,比如:当教学理解第一句中“开”字的时候,有的学生在下面说是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了。目前想想,这是一点很好的生成,如果当时能捉住他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开”字所包含的意义,可惜当时没有及时捉住。

  反思这节课,胜利点是有的,遗憾之处也很多,不过通过同事们的帮助和领导的点评,我想今后对于古诗教学我已经有了一些思考,今后的古诗课不至于再会是学生缄默沉静的教师一言堂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望洞庭》:

  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歌时,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范读以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联合在一同,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以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样?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在理解“白银盘”时,有孩子说:白银盘是指月亮,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不是一直把月亮比作玉盘吗?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请那位同学再读诗句,看看插图,他想了半天,说“白银盘是指这个湖面,山就像放在里面的青螺”,我表彰了他并通知孩子们:文中的插图也会给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带来帮助。这节课我给了孩子们较多自悟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悟出了研究古诗的方法。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从海水、海底、海岛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西沙群岛的美景。课文的重点是是要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厚实的可爱的中央,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对绝大多半孩子来讲,西沙是个迢遥、模糊、神秘的中央。如何让三年级的小学生也走近西沙群岛,与西沙群岛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呢?我以为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觉效果,在指点学生观赏西沙群岛图片的同时,进行文字介绍,帮助学生建构起对西沙群岛感知认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自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增强感性认识。

  在教学中,我通过电脑课件,先让学生欣赏海水的奇妙,学生非常感兴趣,都看的十分认真和投入,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看完后他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想。接着让学生看海底的各种物产,非常形象直观,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深,有话可讲。多次在结合多媒体演示的帮助下,让学生在视觉上提前感知到了事物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更全面。然后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文章语言的精练和优美,从而感受西沙群岛的美。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读出了海水的美,读出了鱼的种类繁多。

  本节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1.一节课,着重处理了“海底”这一段,学生能够背诵,能够理解,也了解了作者的写法,但课堂容量太少,西沙群岛的富饶不仅仅体目前“海底”一个片段上。所以,留给学生感悟别的方面的时间还是显得少了。

  2.由于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学生的预不够充分,个别读音还不准确。只有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

  3.虽然也尝试建构一种多层面的课堂,希望能通过一节课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但是,许多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周全,补充素材在课堂上被当成一种形式。

  4.虽然平时非常注重学生自信的培养,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够自信,不敢或者说不愿谈自己的想法。

  5.朗读指点的还不到位。应加强平时课堂的指点朗读训练。

  19海滨小城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研究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主动地进行研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学法指导,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教学《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时在此方面下了一番工夫,具体表现如下。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中央句,然后让他们边读课文边品赏出这个自然段的意思,除了写树木的种类多外,还写到桉树叶散收回的香味浓;凤凰树开的花如一片片红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庭院的特性,并会用准确而精练的词“很美”、“树多”归纳出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诱导作用,学生做到“多思”、“多读”、“多讲”,真正做到精讲多练,强化语言训练,而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赏文章的能力也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

  2.抓住重点,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

  在这节课里,教师做到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于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教给他们一把独立欣赏文章的金钥匙。如教师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是诱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品读这一重点段,接着就让学生运用同一方法去自学第五、六自然段,并作出小结。这样的“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精讲巧练,抓准训练点

  在狠抓素质教育和目标教育的今天,教师的精讲巧练符合时期的特性,如教学第四自然段最后一个句子,教师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有感情地朗读比喻句后,再引导学生品味比喻句内含的形象美和色采美。当小结第四自然段后,紧接着让学生完成

  填空题,如许不但反馈了学生的研究情况,而且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是符合纲目中的要精心设计功课,要有启发性的要求。又如:总结全文后还设计了内容类似,结构相同,要求一致的语言训练,使学生觉得内容厚实有话可写。进而体现了读写联合的优胜性。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风景及厚实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文章语言生动,文笔优美,学生对研究本篇课文充满了热情。

  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创设情境感受“美”。在教学本课时,我先通过视频,让学生一边听着舒缓的音乐,一边欣赏XXX四季的景色,让学生在激情的语言和优美的画片中欣赏、感受小兴安岭的美,然后把文章的中心问题抛给学生:“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情感朗读品味“美”。《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为了到达这一目的,我创设了美

  的情境,引导学生分层次的朗读,在读中品味小兴安岭的美。读中找景,读与评相联合。使学生在品评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同时进一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

  3.抓住词句体味“美”。课文描写XXX的春天时有这样一句话:春天,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研究这句话时,我问学生:“如果用一个词替换抽出,你会用哪一个词?”学生说:“长出。”我马上问:“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长出呢?”有学生说:“在这里用抽出比较恰当,它写出了新芽长得很快,另外还给我们一种动感。”有的学生说:“抽出要好,如果一个句子中用两个长出,读起来就比较单调。”通过词语的比较,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用词的精确性和重要性,感受小兴安岭勃勃生机的XXX。

  4.常识延伸创造“美”: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朗诵诗的、写小文章的、唱歌的、画画的、……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

  在全部教学过程中,也有缺乏之处,例如: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文字的外表上,没有让学生捉住字词的深刻内涵,展开想象,深入体会。学生对小兴安岭的美景了解不够,在加上学生的朗读程度还不高,对朗读的指点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大胆放胆的“自读”,读写联合的“创读”等还不够,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朗读的启示不大。在资料汇报方面,很多学生家庭没电脑,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限,不能让学生对兴安岭有更多的了解。

  21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结构严谨,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说明了“大自然中有很多精妙的声音”,作为文章的总起。第二、3、四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介绍了风、水、动物的声音。

  因此,我以“大自然有哪些声音”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小组汇报时,我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研究第然段“水的声音”,抓关键词、重点句进行朗读、体会,然后窥察发现“顶针”的句式,“小溪淙淙地流向河道,河道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当然“顶针”如许的术语不能直接通知学生,只能让他们去发现句子的结构特性“前一个句子的开端成为下一个句子的开首,自然连接”,进而有纪律地背诵。

  另外两个自然段我接纳扶、放的过程,“风的声音”侧重比较的写法,“动物的声音”运用了排比的手法,都是展示了声音的魅力,我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浏览和连合协作的能力。最后又

  回到全文,引导学生发现全文的构篇特性和第二、3、四自然段的构段特性,从团体上对全文有一个掌控。

  22父亲、树林和鸟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顺、读通、读正确,注意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引导学生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弄懂课文所讲的内容,弄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联系。

  我以说话导入新课,让学生畅谈感受,衬着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构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域学生,让学生去感受,促使学生进入详细的课文情境。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研究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捉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研究课文。如“我茫然地望着XXX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的父亲。”“茫然”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那我为何茫然地望着父亲?学生却不大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和“凝思静气”。“我”并没有看见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XXX很多鸟。“我”不认识打听父亲为何这么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父亲凝思静气地站在树边,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而在最后“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何内心掠过一阵繁重,也由衷的地感到兴奋?学生在理解这句时能体会到的只

  是第一层意思,我心境的繁重是由于小鸟在XXX飞翔时最简单被猎人打中,而对于我又由衷的兴奋却没法理解,在讲这部分时,让学生联系前面所提到的父亲一生喜爱小鸟,对小鸟非常了解,而且他不是猎人,是不会去伤害小鸟,如许学生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捉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到达感情的熏陶。

  23带刺的朋友

  整堂课比较顺利,但前半节上得比较从容,后半节上得比较仓促。尤其是说话操演部分,没偶然间指名较多的学生来练说,连起来介绍这一环节跳过了,拖堂5、6分钟。反思全部教学实施过程,觉得在前半节某些中央浪掷了一些时间。

  1.导入环节“看图说话”对学生估计缺乏,学生看了图,仅说出了“图上画着红枣和枣树”,在引导学生将图意说清楚,说详细上花了一些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认识打听说话要求,训练说话完整的能力。

  2.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花了大量的时间读课文,却没有详细讨论归纳,致使于交流时,一生讲了大段意思,却没有归纳出重点。可见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于培养提高。

  这节课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问题也属正常。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教学效果良好。

  24XXX《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尝试,改变了以前教学文言文时直接讲解课文含义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亮点、两个不足”。

  两个亮点:

  1.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在朗读感悟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首先由学生自读,其次由小组长检查改正,然后分组竞赛读,跟着老师读,最后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检查。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仅没有对课文的朗读感到死板乏味,而且通过这些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背诵了课文,感悟了课文的大意。

  2.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引导学生交流课文的疑难词句后,我改变了原来的继续讲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而是开展“讲故事比赛”。生动的故事语言配上精彩的动作,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两个缺乏:

  1.在对课文进行感悟时,横向指导不够。

  学了课文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课文的研究,你懂得了什么?学生的回答都局限于:我们遇到危险时,要研究XXX沉着冷静,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遇到危险要急中生智,想个好办法;遇到危险……现在回想,我觉得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的安全知识教育。也就是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对学生传递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

  2.学完课文后,没有对研究白话文的方法进行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课文的研究都要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文言文的研究也是一样,通过对学法的总结,可以为教师轻松教学下一篇文言文做准备。

  25掌声

  掌声,一个多么平凡的词语,但它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生像是一只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行驶的小船,而掌声好比指挥塔,指引你前进。有人说恩赐能令人感到人间的温暖,那么掌声就是精神上的鼓励,激励着一些忧郁的人。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XXX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本课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到以下几点:1.以读代讲,角色转换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教师的示范读等多种读书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己寻找感受XXX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XXX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XXX的同情和对XXX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课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2.把课堂的掌声与文本的掌声相结合

  在教学时,我由谈话导入开始直至上课结束,掌声多次响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如何及时把掌声献给别人。

  26灰雀

  《灰雀》讲的是XXX与小男孩都喜爱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的故事。XXX喜爱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认识打听了XXX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XXX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XXX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XXX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XXX的忙吧!这样一来,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提供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XXX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XXX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XXX

  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27手术台就是阵地

  本课讲述了XXX不远万里从大洋彼岸的加拿大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个小故事,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当时战争形势的严峻,对人物的描写也很细致,通过XXX的语言、动作等,突出了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上课伊始,我就抓住时机问学生,本节课,你们最想学会什么问题,同学们一听自己有了发言权,都争先恐后的举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我帮助学生选择了几个问题,例如,是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呢?他在这个阵地上干什么?以这些问题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的交流与对话。课文的重点是2—4自然段,思考XXX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坚持动手术的?他是怎样表现的?请学生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了解XXX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及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研究文中写人物语言、动作等的句子,体会把人物写立体的写作方法。这样把环境和人物表现结合起来,学生很快就能准确找到文章的重点语句,并结合人物的精神品质来说,表达的比较完整。

  学贵有疑,XXX则XXX,大疑则大进。但有些同学有疑也不敢问,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在课堂上教师就必须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唤醒他们沉睡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我把整节课交给了学生,课堂中他们非常活跃,思维敏捷,敢想敢说,师生共同探索,共同提高,久而久之在这样的课堂之中,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得以发展。

篇六: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部编版

  三班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部编版第

  1篇

  复习目标:

  1.复习课文13-16课,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安培、爱迪生、徐虎等人物的崇高品行和。能背诵课文及《练习6》中4个成语和三句读书名言,按内容填空。

  2.巩固本单元69个生字,辨别易错字,易混淆字。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学问

  1、生字表

  2、本单元词语积累

  课文

  《13、学棋》

  1、朗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秋收的两个徒弟有什么不同?

  3、那两个同学都学有所成吗?

  4、你情愿向哪个同学学习,为什么?

  5、造句:一边一边

  /26、通过学习本课,你从中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14、黑板跑了》

  1、朗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安培搞科学讨论特别用心,从课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3、我们要学习安培的什么?

  4、你能找一些有关用心学习的成语吗?

  5、填空说话:

  安培讨论科学特别,所以成为;拜秋为师的一个同学学棋特别,所以成为;我们读书学习时肯定要特别,才能成为。

  6、读了这课文,你想对安培说些什么?

  《15、晚上的太阳》

  1、朗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爱迪生的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立刻做手术,但是当时间线特殊暗,做手术会很危急,医生迟疑了,爸爸和爱迪生有什么表现?他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在这种状况下,该怎么办?

  3、最终,爱迪生想到了一个什么方法,使手术顺当进行?

  4、医生为什么说是爱迪生用指挥救了妈妈?爱迪生为什么会说将来肯定要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5、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爱迪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应当向他学习什么?

  《16、闪光的金子》

  1、朗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徐虎是上海市一个一般的。很多年来,他利用走遍了,带来了便利。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

  3、你喜爱这个一般的水电修理工吗?为什么?

  4、从这些感人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徐虎具有什么样的名贵品质?

  5、徐虎被上海市民称为闪光的金子。在你的四周有没有像徐虎那样助人为乐的同学呢?

  习作

  你喜爱吃什么水果?先认真回想一下它的外形、颜色、味道,画一画,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其次课时

  一、复习《学棋》

  1.齐读课文,要求字字入心。

  2.指名分段背课文。

  3.领读词语。

  4.复习生字表:

  自由读,书空,组词。

  指名书空围、专的笔顺。

  /2二、复习《黑板跑了》

  1.指名说说课文中的黑板实际上是什么。

  2.领读词语。

  3.复习生字表:

  自读,书空,组词。

  认读1个偏旁。

  提示大家留意的字

  5.课后练习:用不是而是造句。

  三、复习《晚上的太阳》

  1.晚上的太阳指的是什么。

  2.领读词语。

  3.简易的近义词是什么。

  4.同座相互复习生字表,书空,组词。提示要留意的字,辨别

  四、复习《闪光的金子》

  1.闪光的金子指的是什么。

  2.男女生角逐读词语。

  3.同座相互复习生字表,指名书空纸,提示修、取。

  4.课后练习:用已经造句。

  五、复习《练习6》

  1.复习古文字

  2.复习读读背背。这4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三句名言

  /2告知了我们什么道理。

  3.作业:听写本单元的词语。

  三班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部编版第

  2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找出白鹭是一首精致的诗的有关语段,说说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致的诗,体会宠爱白鹭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第68自然段,分别想象它们描绘的画面,从而形成三幅美丽的图画,能给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还原画面,初步了解借助详细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时】一课时

  【课型】精读课

  【教学过程】

  板块一:链接旧知,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代大诗人杜甫《绝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代诗人张志和《渔

  /2歌子》

  被称为小杜的杜牧还有一首专写白鹭《鹭鸶》的诗: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在郭沫若看来白鹭也是一首诗,一首怎样的诗呢?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散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第1课。

  板块二:整体感知,初识精致的诗

  1.在单元导读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昨天在预习时又进行了巩固,下面我们听写几个。

  白鹤,嗜好,镜匣,望哨,清澄

  听写

  屏幕出示核对纠错。

  理解:望哨

  清澄

  2.接读课文,思索:文中说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394个字,凝练而富有意境,所以郭沫若就是把白鹭当作诗来写的。

  板块三:想象画面,具化精致的诗。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15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能够让你感觉到白鹭是一首精致的诗。画出有关语句并作批注。

  /2相互沟通:

  那洁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①追问:精致在哪?

  这精致的仅仅是这四处吗?

  ①同学们,那么精致到什么成都才能像诗呢?你能从哪个字或者词读出来是恰到好处?

  预设:白鹭的大小也正好,颜色也是恰到好处的。从一分一忽中读出来的。

  聚焦一忽:什么是一忽?

  试着读出你的理解。

  ①看,一丝一毫的转变,都是圆满。现在我们阅读这一段,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看,这就是这段话的出处。

  出示:

  东家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这样的白鹭,它身材的大小是相宜的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这样精致如诗的白鹭,它的色素的协作是相宜的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这样精致如诗的白鹭,它的全部、每一处都是相宜的。

  我们一起读那洁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①这一自然段,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简直就是一幅完善无缺的画面。让我们把这幅白鹭形状的画面定格在自己的脑海中。

  课文的第2、第5自然段浑然一体,那么中间为什么要插进第3、第4自然段,这两段是不是多余的呢?

  是呀,有多少人见过白鹭呀!可往往由于常见而忽视了它的美。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文字走近白鹭的身边好好地观赏观赏它如诗如画的美吧!

  过渡:白鹭的形状精致如诗,此外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致的诗,像画面一样的诗呢?

  在清水湖里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似乎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①句子当中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为我们描绘一下你通过这段文字读出的那精致的画面吗?

  那清水田当中肯定倒映着

  ①认为正确而不怀疑你也能为我们读出这样的精致,读

  /2齐读。

  ①画面中的白鹭真的是在钓鱼吗?那我们换成啄鱼捕鱼好不好?为什么?

  出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现在我们再回到白鹭的画面,看从这样的画面当中,你又能感觉到怎样的心情呢?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就这样,白鹭站成了一幅画,钓起了一首诗,我们一起像它这样闲适地满意地读一读这段话吧。读

  ①现在你可以给这首诗起个名字了吧?

  小结:刚才这样我们抓住钓这样看似平凡的字眼,边读边想,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画面,又从画面当中读出了心情,走进画里,读出诗来。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7、8两段,看你能读出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读出怎样的心情?

  相互沟通

  晴天的早晨每每观察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平稳,而它却很悠闲。这上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①相互沟通看到的画面。

  ①白鹭真是在望哨吗?那是在做什么呢?

  /2①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①生相互沟通看到的画面。

  画面面前没有人的心是安静,没有人的心会烦躁,全部人都会感觉清亮透亮,所以白鹭就是清澄,清澄就是白鹭,我们再读

  ①你想给这样的画面起一个怎样的.名字呢?

  4.我们认为正确而不怀疑白鹭怎么看都是画,怎么读都是诗,是一首精致的诗,让我们配着音乐合作读读这几个自然段。

  同学们,一静一动皆有韵,一花一鸟总关情。所以

  白鹭是一首精致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板块四:领悟表达,拓展深化

  1.同学们这便是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大家看这是另一篇文章当中对白鹭的介绍,请同学们自己快速地读一读。对比课文中的写法,你更喜爱哪一种?为什么?

  白鹭,简称鹭,也称鹭鸶。体长60厘米左石星纺锤形。鹭鸟的身体特征是嘴长、颈长、脚长和爪趾长,体态纤瘦。全身羽毛白色,背部、肩部和前颈的下部着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状的长饰羽,所以被称为蓑羽。白鹭脸部暴露部分为黄绿

  /2色,嘴黑色,胫与脚部也呈黑色。

  那洁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小结:第1种写法说明详细,第2种说法饱含深情。

  2.假如你喜爱第1种,可以尝试着把本文变成这样的表达方式说一说,若喜爱其次种,可以读读《石榴》。这是选做作业。

  3.必做作业是背诵《白鹭》。

  板书设计:

  白鹭

  颜色水田闲钓

  身材

  身材黄昏低飞

  一首精致的诗

  三班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部编版第

  3篇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

  2、让同学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如何去关怀和爱惜别人,从而使同学懂得做子女的也应当回报父母对自己的11/2爱。

  3、培育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缄默是珍贵的。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珍贵的缄默。

  2、引导同学说说什么是缄默?

  3、齐读课题,质疑:

  师: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

  二、同学自学,解决怀疑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通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①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①思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不懂的句子做上记号。

  ①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不理解的,不懂的词句与大家

  12/2相互沟通、争论。

  2、给肯定的时间,让同学自学。

  3、老师参预小组合作学习。

  三、检查自学状况,深入到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1、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理解词义:

  异口同声:形容许多人说同样的话。

  傲慢:本文是骄傲的意思。

  神气十足:形容非常得意而高傲的样子。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心情:人从事各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的心理状态。

  干脆:直截了当,干脆。

  阻挡:使停止行动。

  隐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依旧:照旧。

  寂然无声:特别宁静,没有声音。

  期盼:期望、等待。

  追赶:追逐。

  缄默不语:不说话。

  瞥了一下:很快地看了一下。

  赦免:依法定程序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

  四周八方:泛指四周各个方面。

  13/2继而:接着。

  稚拙:稚嫩笨拙。

  3、读课文,理清条理:

  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①哪些自然段是写课上发生的事?哪些自然段写了课下发生的事?

  课文按事情的进展挨次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写课上老师训练我们不能只会感受爱,还要知道回报父母的爱。

  其次段::写家长会上,家长们的反映。

  第三段::写我的感受。

  4、学习内容,理解重难点:

  ①请同学把课文中孩子们在叙说父母给自己过生日的情景时的表现,用笔画下来,再读读,体会一下当时孩子们的心情。

  从傲慢地举起了手,神气十足地左盼右顾,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干脆站起来,欢乐地交谈等体现了孩子们得到父母的爱的幸福。

  ①我想去探寻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宝贵的东西。

  14/2①老师后来提了什么问题,使这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变得缄默无声?完成下面练习,想像一下,他们在想什么?假如是你,你会想什么?

  课件出示:

  向爸爸妈妈庆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缄默着,他们想:

  ①缄默了足足一分钟,我静静地瞥了一下这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

  ①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周八方渐渐地回来了。

  ①老师提示了大家回报父母爱的方法,教室里又喧闹起来,只是与缄默前的喧闹已经不一样了。究竟哪儿不一样?

  ①有感情地朗读,体现两种不同的喧闹。

  ①啊,我真愉快!这一片缄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三班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部编版第

  4篇

  一、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受、算术、当时、任凭、15/2仍旧、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请文章脉络。

  3、能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科里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四周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进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①今日,让我们走进苏联作家左琴科的故事里,去熟悉一个也爱动脑筋的孩子,板书:科利亚一起喊喊他的名字,他有一个小木匣,可喜爱了,板书:木匣指导写法、读音。

  ①你认为木匣什么样?科利亚的木匣毕竟有什么奥妙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挨次。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留意预习提示: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①想想课文讲了科利亚围绕木匣做了些什么?

  2、相互沟通。

  ①读词语:小手锯台阶多音字

  ①课文讲了科利亚围绕木匣做了些什么?

  ①帮老师完成板书,理清文章叙述挨次:木匣木匣

  16/2①文章哪几段写的是这些内容?

  三、品读感悟,明白道理

  1、埋木匣

  让我们跟随走进科利亚的世界吧,请同学们仔细读1-3段,画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出示: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觉。

  (1)指名读,哪些词语写出了科利亚的动作?

  (2)再读,留意这些表示动作的词。

  (3)师读生做动作,这是一个怎样的科利亚?

  2、科利亚为什么这么仔细的、当心的埋木匣?

  3、这小木匣里究竟装些什么?

  出示: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同学们想想,里面还会有哪些小玩意儿?

  原来,小木匣里装了这么多小玩意,什么都有,句子中哪个词是这个意思?这些好玩的小玩意儿,对于五岁的科利亚来说,那可都是,这个小木匣也可以称作他的再读句子。

  4、难怪科利亚埋木匣时那样仔细、当心,这可都是他的珍宝呀,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宠爱,和科利亚一起埋下小木匣吧。

  1/2挖木匣

  过渡:科利亚埋好了木匣后,跟随家人远离故土,来到了喀山城,这一住就是四年,整整四年啊!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科利亚无时无刻不在惦念他的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曾给他带来多少欢快的小木屋,尤其让他惦念的是他心爱的小木匣。四年的卫国战斗最终结束了,回到家乡的科利亚多么想。

  默读412自然段,画出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找找他挖了几次?

  1、相互沟通。

  出示: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旧没找到。

  认真读读这句,这里用的最多的是哪个字?

  从这五个挖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指名读。

  师创情景领读此句。是的,任凭科利亚怎样挖,结果却是没挖到,此时的科利亚放弃了吗?他又是怎样做的?

  出示: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

  1、科利亚在想什么?

  2、他在想挖不到木匣的缘由,总结同学们的想象,有这几种可能:木匣可能找不到,算术可能不管用,挖的方向

  1/2可能不对,自己的步伐可能有问题?

  3、和同桌相互沟通,科利亚是怎样排除前三种可能的?

  创设情境,老师采访科利亚。

  师:科利亚,你的木匣可能找不到了吧?

  科利亚,算术不管用了吧?

  科利亚,你到屋子后边挖吧?

  4、这些证据都证明白木匣肯定还在,算术也管用,方向也对,那肯定是自己的步伐有问题,科利亚最终想明白了吗?

  出示: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我立刻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认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只量五步?

  、这时的科利亚认为自己最终找到缘由了,心情怎样?

  、把你的感受送到这句话中吧。指名读。

  、科利亚想的对不对呢?你从哪个词知道的?

  、果真什么意思?再读这个句子。

  (三)明白道理

  1、捧着心爱的小木匣,科利亚可愉快而兴奋了,他更愉快而兴奋的是什么?

  2、指名读13段。

  3、通过挖木匣这一件小事,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每天过去,人一每天长大,步伐也在慢慢变大。四周的一切,不是都起在变化吗?

  1/24、我想,他的小伙伴们也明白了:时间一每天过去,人一每天长大,步伐也在慢慢变大。四周的一切,不是都起在变化吗?于是,我们都明白了

  5、想想,我们四周都有哪些变化?

  6、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觉的眼睛,上完这节课,你有变化吗?

  四、拓展延长

  过渡:同学们,科利亚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时间在变,四周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在变,可是,有一个大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园地七中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想想,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板书

  26科利亚的木匣

  木匣木匣

  一切都在变

  2/20

篇七: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完整)

  第一单元

  1、《大青树下的小学》

  一、教学效果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品味词语,加深理解。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创设情境,强化情感,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兴趣,保持了学生注意力,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二、成功之处

  转换角色,入情入境。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时,我提问:“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三、不足之处

  个别字音需要重点指导如“傣族”中“傣”应读“dǎi”。同时对于“坪坝”的意思需要用图片直观显示。

  四、改进措施

  教学中对于年级教学特点不够熟悉,导致备课时设计的个别问题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过深,需要多多研读课文,加强集体备课。学生分角色表演时对于猴子、小鸟等角色的特点定位不准确,语言上没有个性,千篇一律。

  2、《花的学校》

  一、教学效果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节选自泰戈尔《新月集》。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一些效果:画出“花的学校”。

  这篇课文语句优美,景色很美,画面感很强,为此我让学生在课前把“花的学校”根据自己的认知,用画笔画下来。这样使学生对课文的导读扎实有效。

  直观教学,扩展想象空间。这堂课,我利用多媒体,采用看图、看录像、课堂表演等多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放飞想象,说写结合。学生可以大胆想象,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二、成功之处

  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和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本段中我是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来想象的。首先确定重点词语是“跳舞、狂欢”,然后我把自己当成那些花——如果让我狂欢,我该怎么做,同学们怎么做?再想想:花在风雨交加的情境中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就会理解花儿的活泼、可爱、向上,体会到童趣。

  三、不足之处

  三年级学生读泰戈尔的文章,难度较大,要细细地品读,才能读懂。诗人总能把平常的事物写得那么清新自然,犹如雨后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但是学生会产生许多新奇的问题,如:“他们的老师是谁”?“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句子中,既然是“狂风”又怎么是“簌簌”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地响。作为教师,在备课中未能把这些作为教学预案去充分准备。

  四、改进措施

  加强备课,进一步熟悉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教学预案做详实,可操作。学生在课前画的“花的学校”,在课文研读结束以后,可以让学生再次画“花的学校”,并把两幅画进行对比。

  3*、《不懂就要问》

  一、教学效果

  《不懂就要问》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不懂,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赞扬了孙中山乐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主动精神。巧妙引入“不懂就要问”。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孙中山说的话,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出现在文中哪个自然段,从而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打乱了课文的顺序来讲课,用清晰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起来思路清晰。教学中,通过做一做“摇头晃脑”“拿着”等动作表演,让学生入情入境。运用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在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指导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学生分别扮演孙中山、私塾先生,在体会人物内心想法的基础上读句子,学生感悟到孙中山是一个不懂就问、善于思考的孩子。

  二、成功之处

  紧扣“问”的过程,比较人物言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是通过“孙中山礼貌请问——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从容答问——先生欣然解问——同学提出疑问——孙中山笑着答问”的过程表现的。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孙中山、先生、同学三者对“问”的态度的比较,抓住描绘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词的理解,体会孙中山勇于提问题,不懂就问的好品质。抓住“问”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的因果,巧设课堂练习。在学生初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抓“问”的因果,巧设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不足之处

  课前的导学案中,要求学生预习的量有点大,再加上课文所叙述的内容久远,学生理解“私塾”等词语有点儿困难,造成学生由于厌倦而疏忽预习。在课堂上,讲到孙中山学习方式与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有什么区别时,孩子们都是根据我课前的介绍来回答的,并没有抓住课文中的语言,这就使得内容有点偏离。

  四、改进措施

  在拓展教学的环节中,我只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的读书名言,这样的环节没有活力,学生完成的兴趣不大,如果将读书的名言警句抄下来,制成书签,作为小礼物,互相赠送,则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学生分角色朗读的面不够广,选取的学生代表性不强,应该争取部分待进生参加这样的学习活动,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学生说的欲望非常高,同学听的也十分认真,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达到了我意想中的效果。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明白怎样的生活才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受颇深:第一,设置“语境”,让学生有话可说。这节课的引入,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朋友看电影电视、旅游观光、玩游戏、上网查资料、学游泳、跟爸爸妈妈干活、唱歌跳舞、读书做作业的情景。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调动了学生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的欲望。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语技”。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二、成功之处

  用问题导入,联系了学生的生活,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兴趣。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分工处理问题。另外,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各种与主题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交流欲望。

  三、不足之处

  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四、改进措施

  介绍暑假生活,可以先说说自己的暑假生活是什么,具体的经过如何,怎么有趣,再说说自己的心情、感受怎样,还可以讲讲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习作《猜猜他是谁》

  一、教学效果

  单元习作的要求也是写写身边熟悉的人,写写他们身上的一两件事情。设计的这节作文指导课《猜猜他是谁》,是想在巩固之前的写法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学会细致观察人物形象的外貌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来,让孩子们学会结合人物的外貌特点、语言行为特点、优缺点,描写出一个完整的活灵活现的人物,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选择了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作为教学的媒介,开头的小游戏“和羊羊们打招呼”,是为后面孩子们写作拟题埋下一个伏笔。然后用游戏《猜猜他是谁》,引导孩子们抓住人物突出的外貌特点。灰太狼的这个形象非常特别,他的大眼睛、破耳朵、尖牙齿、长疤痕等都很有特点,能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对于外貌的描述,一、二年级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时孩子们就有尝试,但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这节课我重点是引导孩子展开想象,把灰太狼的外貌描述得生动、具体,用上平时收集的词语,以及学过的修辞手法。

  二、成功之处

  成功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线表现人物上半身背面形象。线描画学生以前接触过,但画的不是很多,会用线条概括物象,但线条没有变化,体现不出线描画的特点,因此在本课中,我注重线描画的人物画的步骤及线条的粗细、疏密、曲直等的引导,通过分析教师作品,了解线条的表现规律,学生在自己作品中可以看到丰富的线条的变化,这是我非常乐意看到的线描画中不易的效果。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在展评作品时,我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沿轮廓减下来,分别粘贴在课前准备好的大图片上,形成新的作品形式。新的作品看起来就好像许多人在看画展,学生们同时感受到了两种作品形式的诞生,都感到无比欣喜。我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的点评、互评、自评使课堂又创造了一个新高潮,对于用线画头像又有了新的认识。成功的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作品尽管有差异,但体现了学生的用心之处。

  三、不足之处

  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四、改进措施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交际情境,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参与,使全班都“动”了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参与学生的活动,及时进行点拨和引导,注重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语文园地一》

  一、教学效果

  从园地内容看,有“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这几个内容。我把“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放在一节课上一起讲。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在《语文园地一》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如,学生学习词句段运用中“我的发现”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同时,同时让学生再说一说这些带点的字还可以组成那些词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中多音字的现象,并读准和理解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的读音和不同的意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再有在本次口语交际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说。

  二、成功之处

  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不光包括与伙伴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我们要经常给同学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同学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学会合作。协助同学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培养同学养成“倾听”的习惯、“表达”的习惯、“支持”与“扩充”的习惯、“求助”与“协助”的习惯、“建议”与“接纳”的习惯。同学良好合作行为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需要教师从点滴抓起,更要求教师以身示范。

  三、不足之处

  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材料,使课堂的容量、密度增大,增大了学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生的负担。

  四、改进措施

  由于大部分都是本单元的重点词句,所以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先读读这些词句,再互相交流对词句的理解,然后有感情朗读,并抄写下来,能够很好地达到积累的目的。学习古诗时,本着“以学定教”“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借助拼音,结合插图,自读古诗,小组合作交流诗意,教师在关键的时候提示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这种方式很重要。

  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

  一、教学效果

  《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感悟美景,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应当是“生”字好。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时,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师生共同表演捉蟋蟀的动作(搜寻——发现——接近——捂住——兴奋),共同的体验,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山行》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四、改进措施

  对学生进行古诗方法教学。古诗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古诗教学可以按照“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来进行。引导学生借助视频、表演品味诗句,进行想象。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一、教学效果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梧桐落叶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课文导入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也是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创设情境,因为创设情境能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通过梧桐单个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落叶到一群落叶,最后到铺满路面的梧桐落叶的图片介绍,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通过课题质疑,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多角度读,悟文章内容。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识字教学。三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很重要。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提出:“为什么是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才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我只是简单地解释: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是在上学的时候。我没有进一步说明“上学”与“觉得真美”两者的关系,这其中既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身边的美,也有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含义在里面。教学过程中,第二自然段中“水洼”的一角,拓展延伸比较多,导致时间很紧张,影响了后续部分的教学。此外,我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四、改进措施

  本课层次还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天上——地下(水洼——很多落叶——水泥道——怎么美——我的活动)”,如果有条件更需要把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欣赏秋色,开展欣赏落叶、落叶作画、落叶做书签等活动,把学生对秋天的喜爱融入活动中,真正建立开放、自主、有活力的课堂。

  6、《秋天的雨》

  一、教学效果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导入新课,设置悬念。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针对本课中把“秋天的雨”比作“钥匙、颜料”,同时把“秋天”当作人来写,有“香味、吹喇叭”,因此上课开始,我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这是秋雨姑娘送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然后教师谈话:“你看这个心形像什么?”有的说像桃子、钥匙……这样自然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于是我立即出示一组秋景图,让学生欣赏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就激起孩子们强烈的阅读欲望。我适时板书课题,自然而然地就引领了孩子们走进了课文,让他们进行自由朗读,感受秋天的美。读中感悟,读写结合。三年级的语文教学,还是要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心中。把握整体,从总起句开始。本课以秋雨为线索,从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香味、秋天的小动物几个方面描绘了秋天。上课时,我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从整体感受秋天的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谈自己的初读体会。为了理清文章的脉络,我让学生找到每一个自然段开头的总起句,分别找到“颜料、气味、大家”,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二、成功之处

  在这教学第二自然段中,我引导学生重点品味“五彩缤纷”这个中心词。根据字理析词“分解——组合”的教学要则,先将“五彩缤纷”拆分成“五”“彩”和“缤纷”三个词素进行析解。“彩”字中的“彡”是个一形多义的部首,在“彩”中表示“色彩和纹路”,“彡”和“五”是概数,表示颜色多。“五彩”的意思不难理解,因此重点放在对连绵词“缤纷”的字理析解上,从“缤纷”的绞丝旁入手,通过画图引导同学们从字理上理解其本义:“缤纷”原指旗帜后面缀连的飘带,古代叫“旗游”,因风吹而游动飘拂之意,所以“缤纷”这个词语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带有一种“动感”。为了进一步理解词义,我把一些彩纸撕碎握在手中,学生很轻易地说出用“五颜六色”来形容,接着我把彩纸向空中一扔,学生说用“五彩缤纷”表示,因此,学生明白:“五颜六色”只是表示颜色多,而“五彩缤纷”不仅表示颜色多,而且还有一种动态美。

  三、不足之处

  本课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告诉我们秋天是“丰收的、欢乐的”。这一段的教学,我采用课内课外结合的方法。课内引导学生先齐读,然后从“丰收、欢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想象,自由回答。课外让学生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踏秋,寻找“丰收的、欢乐的”秋天,可是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的限制,学生对于“丰收、欢乐”的秋天无法看到。因此,此项活动收效甚微。

  四、改进措施

  教学中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手段,摒弃要么是大量的泛泛而读,要么是“你体会到什么”的单一提问,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手段,无法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完了《秋天的雨》可以让学生仿写《春天的风》《冬天的雪》,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7*、《听听,秋的声音》

  一、教学效果

  《听听,秋的声音》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现代诗歌。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小朋友最喜欢游戏,他们参加游戏的积极性很高,因此很多新课导入都是采用游戏导入,这样能很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听声辨物”的游戏,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上课开始,我就故作神秘,请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播放一些动物的声音,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导入:一位诗人在秋天听到很多美妙的声音,我们一起去听听吧;由扶到放,先读后演。我在备课这首诗时,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发现这首诗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教学时,我重点指导第一小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再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体会黄叶和大树的依依惜别之情。而第二、三小节写蟋蟀和大雁,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读,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白云是怎样道别。这样由扶到放,先读后演,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以读促悟。

  二、成功之处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熟读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学本课时,我在学生熟读第1-3节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训练。如:听听,秋的声音,“哗啦,哗啦”是()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咔嚓,咔嚓”是()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滴答,滴答”是()的声音。让孩子仿造句子进行语言实践,进行仿说、仿写。这不仅是课文的延伸,也为习作教学进行了积累和创作。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展开了想象,发展了思维,积累了语言。

  三、不足之处

  三年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有限,对于个别词语理解有较大困难,特别是“歌韵”“歌吟”。由于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我迫于时间的压力,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说教,仍然有很多学生不理解。教得急躁,效果不好。

  四、改进措施

  重视课本插图的教学。很多插图是课文的另一种补白,重视插图的认识、学习,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可增进学生的情感,努力做到看图联文、看图想文、以图补文、以文解图,切实掌握相关知识。在教学中,老师千万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多多鼓励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应该及时启发和指导,发挥主导作用,切不能代替学生的想法,否则学生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探索精神被打压的同时,学生也不能彻底理解课文真意。

  习作《写日记》

  一、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的定位是孩子们刚刚接触日记,因而,日记格式的教学也不能忽略。以例文为抓手,带着孩子们认真阅读过后,谈谈自己的发现。在孩子们的交流中,逐步呈现出:日记的格式、日记的内容等。然后抓住“内容”,让孩子们畅谈,日记可以写哪些内容,最后归纳总结。接下来,就是让孩子们动手写一写。这节课,要在课堂上完成一篇日记。这个过程,大概需要15分钟左右。之后,就是当堂点评。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星级标准,只要达到了要求,就可以得到星。在孩子们写好日记并点评过后,对写日记有了新的体会,此时,让他们说说“写日记”的好处,水到渠成。

  二、成功之处

  教学内容是指导学生用日记记录事,设计了两个教学重点:一是教学生写什么,即帮助学生找日记的素材;二是教学生怎么写,即帮助学生把事写具体明白。在确定两个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表达,即表达词组——表达一句话日记——表达具体的日记。表达词组是为了帮助学生找素材,给学生几个词组:去乡下、好朋友、课堂上、过生日、获奖、洗袜子、打球、演出……省略号引导学生接下去说词组,边说边回忆往事。于是引导学生读教材中的例文,学习例文写事抓住过程和人物动作、神态、心理。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上,孩子们交流的部分还是不够活跃,思维有些局限。该如何发散孩子们的思维,如何引导他们去思考,是我下一次教学的方向。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四、改进措施

  在孩子们写好日记并点评过后,对写日记有了新的体会,此时,让他们说说“写日记”的好处,水到渠成。整节课的教学也进入尾声,拓展说说:日记还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鼓励孩子们坚持每天写日记。

  《语文园地二》

  一、教学效果

  这个语文园地有4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积累四季词语,练习用所学方法理解词语。“书写提示”,学会使用钢笔写字,注意握姿和坐姿,练习写好横画和竖画,注意横平竖直的书写方法,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日积月累”借助拼音诵读,体会关于秋天的成语,帮助小学生积累词语。我们一般要求孩子在书写的时候做到横平竖直,笔画要写规范、正确、整洁。

  很多孩子写字时比较随意,横写得不平,竖写得不直,特别是遇到了有折、有弯或是有钩的笔画,写起来就像画画一样,圆圆的,没有棱角,这都是笔画写得不到位的表现,把字写在格子的正中间。

  二、成功之处

  多看课外书是一种很好的积累词语的方法。许多课外读物词语丰富,当看到自己喜欢的词,很生动的不妨多看几遍,多在脑中停留些时间,并自己试着琢磨一下,如何用于自己的文章。摘记法也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方法。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在造句、作文的时候,经常翻阅,适时运用,这对我们掌握词语,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很有帮助。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然后,贴到本子上,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贴;还可以配上自己画的插图。这样学生在剪剪贴贴、画画中获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取了知识,积累了词语。学生掌握了积累词语的方法,就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记。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上给予学生练习的时间较少。

  四、改进措施

  小小的汉字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号,它是由不同的笔画,不同的间架结构组合成的,在相互的穿插挪让中蕴含着一种和谐、有生命力的美。愿我们的孩子能练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

  第三单元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教学效果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有人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动画歌曲,再以教师动情的语言叙述,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成功之处

  采用“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注重朗读教学。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更好地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在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中让学生寻找结局,确定研究主题。

  三、不足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完成得还算顺利,但由于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后面的教学时间显得过于紧凑,对“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这个训练只好放在课后来完成,因此本课的教学显得不够完整,这些都有待于本人今后教学水平的继续提高。

  四、改进措施

  注重学生小组的交流合作。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地解读课文,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总结延伸,升华情感。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更好的共鸣,我通过课后的阅读链接,配着低沉、凄凉的音乐让全班同学朗读《你不要问这是为什么》。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9*、《那一定会很好》

  一、教学效果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乐观积极心态的道理。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以树的心情为抓手,理解主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到课文中去,通过抓住树的内心变化,实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延伸快乐。在第一自然段中种子“难受”渴望长大;在第四自然段中当种子终于长成一棵大树时,种子的感觉是“很好”;第五自然段中,大树主动“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当做成手推车、椅子后,大树感觉“真舒服”;最后大树做成木地板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时“满意地舒展”。了解了大树的内心变化,感悟到大树为人服务内心的快乐这一主题。这时,我提出:“此时你想到了什么句子?”学生很自然想到“机遇给予是快乐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相同主题的句子。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成功之处

  这次教学比较成功之处是仿写句子练习。首先我让学生读原文中的句子:“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分析:这句话分成两部分,分别是:“谁干什么+心情怎么样”,按照这个例句,请学生仿写。在仿写时,我采取“由扶到放”的策略,首先出示句子:“我

  (什么地方)

  (干什么或看什么),心里

  。”然后让学生根据例句,小组合作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这样把人物的动作和心理合为一体,进行语言训练,由易到难,逐步放手,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总结全文”这一环节,我提问: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学生依据板书回答出来了:“一棵大树——一辆推车——一把椅子——木地板”,学生理解大树是为别人服务,并感到很快乐。可是有个别学生认为:“大树一生都在为别人,没有人为它服务,太亏了。”此时,我应让学生通过图片直观了解大树成长时,护林员、森林警察等很多人为它的成长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而不是简单的说教,说一些大道理。

  四、改进措施

  这篇童话通俗易懂,主题鲜明,我在以后教学中,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如朗读“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这一句中“一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定”要重读,体现了大树的想法和迫切愿望。自读自悟,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10、《在牛肚子里旅行》

  一、教学效果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使学生懂得一些科学小知识。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运用朗读对话进行教学突破,历来是老师们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内容。本课红头与青头间的对话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中,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阶段,而“复习”这一环节,我通过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些上节课所学的新词:“蟋蟀、旅行、草堆、拼命、细嚼、消化、喷嚏、笑眯眯”,让学生在会读的同时,用这几个词语串联复述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复述课文大意,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并能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不足之处

  本课教学中青头鼓励红头的话,在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一一找出来,进行比较,重点朗读感悟。这一点不足之处在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

  四、改进措施

  本课教学中对话较多,语气、神态、情感等在朗读时需要细细感悟,如:“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这一句中要让学生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感悟:我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喊“救命”,而且会一连喊两声。因此在朗读时,第二个“救命”语速要加快。这样通过把生活的体验带进课堂,学生就会领悟了。

  11*、《一块奶酪》

  一、教学效果

  《一块奶酪》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记叙了蚂蚁队长带领蚂蚁搬运食物,把一小块掉了的奶酪让给最小的蚂蚁吃,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本课的一个写作方法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心理活动的描写,他们难以理解,为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表演法,完美诠释了蚂蚁队长的心理活动。

  读演结合,激发朗读热情。指导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点,可是朗读教学不能泛泛而读,应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成功之处

  反观本课教学,我觉得成功之处就是在课堂中的“对比教学”。在本课中有一个对比,那就是蚂蚁队长前后喊的两次口令:“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这中间的破折号都是表示声音的延长,但是意思却完全不一样,第一次表达的意思是:小蚂蚁们快点离开,第二次口令的意思是:小蚂蚁们快来。一样的口令,不一样的含义,这正是蚂蚁队长心理活动的结果,表现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品质。同样的对比还表现在小蚂蚁们干活的态度上,第一次小蚂蚁们是因为心里在牵挂着那一点奶酪渣子而不动,第二次见到蚂蚁队长的品质后,大家主动积极干起来。

  三、不足之处

  由于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学生过生日的时候,都能见到奶酪,并且能吃到,甚至把奶酪乱涂乱抹,不认为奶酪很有吸引力,因此很难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理解“奶酪”在文中对于蚂蚁的吸引力是那么大。这样对于蚂蚁队长的激烈、矛盾的心理难以理解,教学中我也没有采用恰当的方法突破这个知识点,效果不是很理想。

  四、改进措施

  加强对话的练习,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理解课文。对于课文的复述,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带有生字的词语,让他们串珠连线,引出可问的主要内容的同时,有效地吸收课本的语言风格,积累词语,内化语言。

  习作《我来编童话》

  一、教学效果

  儿童对童话故事有特别的偏爱,在作文起步阶段,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本次教学设计,我十分注重创设情境,师生共同漫游于童话王国,学生在情境中看故事,明白童话特点;编故事,练习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写故事,训练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学生从读到说从说到写,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教学设计体现出了趣味性、综合性、创造性、自主性等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着有所收获”。

  二、成功之处

  写童话需要想象,童话中的事物可以不完全遵循自然的法则和科学的规律,但是要受它们的制约不可胡编乱造。因此要指导学生在构思童话情节时,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符合生活常理,符合事物特点,使儿童的想象合情合理。组织学生编写童话,都按照先说后写的顺序进行。学生口头编童话可以不受汉字的约束想象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了,就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样由说到写,学生编写童话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三、不足之处

  感觉本次作文指导存在的问题是预留给学生说、写的时间少了。学生在品读范文的精彩之处花了太长的时间,导致在分组编童话之后没有时间再进行写作了。看来,在授课环节设计上尚有欠缺。今后在作文备课时将多多锤炼。

  四、改进措施

  习作指导课老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老师在课上应通过各种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从作文指导来说,激发兴趣和开拓思路这两条是最主要的。

  《语文园地三》

  一、教学效果

  这个语文园地有4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童话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积累词语和学会修改符号,整体上效果一般。

  二、成功之处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让学生基本认识到修改符号的作用。

  三、不足之处

  教学设计要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寓教于乐,把枯燥的练习,变得好玩有趣。

  四、改进措施

  在修改符号方面,学生基础薄弱,因此还需要多加练习。在训练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教学生学习观察方法,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观察,并以一学生的讲述为例具体说明,然后再指导学生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部分,也可以先中间再四周等等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并将积累的好词佳句用进自己的讲述和习作中去。

  第四单元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一、教学效果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讲述的是老屋已经活了100多岁了,很久很久没人住了。它正准备倒下去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小蜘蛛请求老屋再站一会儿,最后小蜘蛛一边补网,一边给老屋讲故事。就这样,蜘蛛一直讲着故事,老屋也一直站在那儿。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巧设预测点,提高阅读能力。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训练学生阅读预测能力。一篇文章可供设疑的地方很多,这就必须要有选择,选择那些既能有效地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地方设疑,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预测。合作朗读,体会老屋品质。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训练,来体会人物的不同角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朗读表演时,在表演前把头饰道具等要准备充分。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二、成功之处

  课文的中心是学习老屋的仁爱之心和无私的情怀,而如何把知识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的新的世界观?为此,我在课堂上加入了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那就是向生活中那些善良的动物、善良的人们献上贺卡,表达自己的爱心。这个综合学习活动,使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受到爱的洗礼,学生用自己的爱、同情和善良之心,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增添一份温暖,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三、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要求续编故事,由于课堂时间已经剩下不多了,学生也没有接触过,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的时候纯粹把课文中的小动物换成其他动物的名字,答案千篇一律,没有创新。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要想学生的预测能够有效果,尽量不让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可以针对学生已经知道课文大致内容,让学生根据课文中一个句子来预测。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训练,要舍得花时间,花大力气,抓住重点词语来进行。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一、教学效果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课文主要写近视的胡萝卜先生漏刮了一根胡子,这根胡子吸收了果酱的营养,所以越长越长,他的胡子被放风筝的男孩,发愁的鸟太太得到有效利用。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变长了后,对自己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对别人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通过研读,学生都知道当男孩子放风筝遇到困难,鸟太太晒尿布遇到困难,都是通过剪去胡萝卜的一截长胡子来解决困难的——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帮助了别人;同时,有一个这么长的胡子,是胡萝卜先生的烦恼,也是胡萝卜先生的困难——别人把他的胡子剪短了,是在帮助胡萝卜先生,因此,胡萝卜先生帮助别人,帮助了自己,让自己和别人都得到了快乐。“三读”课文明故事。本课是一个绘本故事,教学中我采用“三读”方法,让学生明白故事,知晓故事,感悟故事。一读图画猜测故事。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通过对比、演练使学生明白长胡子的妙用。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在教学中,关于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很长很长,在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长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后面,他完全不知道。”对此,我采用对比的方法,把胡萝卜先生和我的胡子进行对比,然后我问学生:“自己的胡子都不知道多长,那么胡子到底有多长?”于是,让学生进一步进行表演,一名学生拖着一团毛线,从班级往走廊走去,边走边放毛线,学生感受到胡子长长的,拖在后边,男孩子、鸟太太剪一截,胡萝卜先生根本不知道。同时学生产生疑问:这么长的胡子,能在风里飘动吗?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总结全文”这一个环节,当我出示《草房子》《别让鸽子开巴士》等读本的题目,让孩子试着预测书里的内容时,学生的回答从预测变到了疑问,我这时没有及时把孩子的回答引领到预测的范围,尽管大家踊跃发言,但是答案成了“我想知道是不是……”或“他为什么……”实际上,预测不等于发出疑问,这个问题在后期教学中要重视。

  四、改进措施

  这篇童话通俗易懂,主题鲜明,在教学中需要抓住一些重点词语来强调,重音朗读。如句子“线实在太短了,他的风筝只能飞过屋顶”,其中“实在”就需要加重语气,重点强调男孩子迫切需要一根长绳子的心情。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如句子“长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后面,他完全不知道”中的“完全”;句子“胡萝卜先生常常为胡子发愁”中“常常”,等词语。这些词语除了朗读时要特别注意以外,还要学生在写作中要会用。

  14*、《小狗学叫》

  一、教学效果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小狗学叫》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的是一只不会叫的狗学习叫的故事。文章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心路历程,不同形象暗示了形形色色的人所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三种结局则提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之路。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互动游戏是在教师的巧妙设计下,以动态的方式,宽松、有序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积极思考。小组合作,续写结尾。合作学习给了学生自主全员参与的机会,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表达、倾听、判断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中,我考虑到思维的发散性,于是要求学生说说“读了这则童话后的收获和感受”,要求从“小狗、小公鸡、狐狸、杜鹃、猎人”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感悟,学生说出很多令我始料不及的答案,真正做到了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本文作者虽然为这则童话主人公就设计了三种结局,并且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哪种结局更好一些,为什么?但是学生的答案相对来说比较统一,都认为第三种结局更好一些,对于其他的结局,即使有的同学能想出,篇幅也是很短,或者照搬课本中的情节,没有创新。

  四、改进措施

  在以后教学中,教师不要过早地认可一种结局,也不要在其中的一种或者我们认为比较正统的一种结局中加以渲染,或者着重强调,真正做到引导者的身份。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一、教学效果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本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来体会名字中包含的意义,以及父母为我们起名字时寄托在里面的希望和对我们的爱。并且能够了解一些名人的名字的含义,以此增加语文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口语交际的训练,是面向未来社会的每一位公民的,也就是面向今天的每一位学生的——不是只培养一些伶牙利齿的尖子生。也就是要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曾老师创设多种情境,让每一个孩子分不同层次来参与口语交际练习。

  二、成功之处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活动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而有实效的活动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智慧。游戏中出现了学生熟悉的五个福娃的形象,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通过让学生讲自己、讲家人、讲他人名字的故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让学生对自己名字里的故事进行展示交流的环节,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别人欣赏,被别人尊重,会引发主动与别人交流的意愿,更自信、更轻松地与别人交流。

  三、不足之处

  今后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四、改进措施

  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听的能力、说的能力,对非语言因素适应、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运用能力都要有明确目标,我们要有具体的指导、评价等,保证目标的达成。如果能设计一个评价表,让孩子能从具体、生动、文明、礼貌倾听等方面做一个评价,就更好了。

  习作《续写故事》

  一、教学效果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续写故事。这次习作是对本单元故事预测的延伸,从整个单元设计来看,这样的安排体现了“看、想、说、写”的思路,要求学生能根据故事的前半部分续编故事的后半部分。本次习作是想象作文,但想象要基于观察,基于生活,因此观察与联系生活实际是写好本次习作的关键。编写情节完整、合理的故事是本次习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乐于与同学分享习作,并能简单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了解续写的相关知识;学习编写习作提纲;积累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通过思维训练、创设情景、自主构思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为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明白怎么写,如何写好等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及思维方式。

  通过思维训练、创设情景、自主构思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为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明白怎么写,如何写好等问题。

  二、成功之处

  引导学生了解续编故事首先要弄清三幅图片写了些什么,接着根据三幅图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预测故事进一步的发展,续写接下来的故事,然后连贯地把故事写下来。不论故事按照什么情节续编,都要注意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总之,一个故事一定要表达一个中心意思。续编故事,还要注意与开头部分紧密相联,展开想象的部分一定要合情合理,符合整个故事的意思。

  三、不足之处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四、改进措施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是很有帮助的。

  《语文园地四》

  一、教学效果

  注重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的构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构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有了尊重和赏识,学生充分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和价值,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易于激发,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就易于树立。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个环节的设计都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天地,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成功之处

  小语新课程标准认定“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因而,“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课堂上的收获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决心真心实意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训练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新教材旨在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把书读活,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语文要在实践中发展。不断在完整的实践中比较、改进写话技巧,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

  三、不足之处

  教学设计要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寓教于乐,把枯燥的练习,变得好玩有趣。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要想学生的预测能够有效果,尽量不让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可以针对学生已经知道课文大致内容,让学生根据课文中一个句子来预测。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训练,要舍得花时间,花大力气,抓住重点词语来进行。

  第五单元

  15、《搭船的鸟》

  一、教学效果

  《搭船的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用浅近、朴素而又清新的语言,写了我和母亲坐船到乡下,看到一只美丽的翠鸟在船上捕鱼的情景,教育学生在大自然中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要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灵,要有一份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对比朗读,感悟翠鸟动作之敏捷。三年级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动词的精妙,其中一个好方法就是比较法;.联系生活理解词语。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如第四自然段中的“衔”和“吞”,我就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的。上课时,我让学生上台表演这几个动词,同时出示图片,引发学生回忆:小燕子衔着泥筑巢;小弟弟生病吞药片;同时翠鸟能够“衔”着鱼,体现了翠鸟捕鱼的技术很高。通过联系实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际理解词语,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用词的巧妙。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读写训练落到实处。

  读写结合是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三年级孩子已经开始习作了,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训练学生的习作。在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翠鸟美丽的外形。是属于静态描写;而第四自然段主要写翠鸟捕鱼那敏捷的动作,是动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就把翠鸟写活了,犹如身临其境。教学到此,我话锋一转,这样的方法我们也会,同学们试着运用这个方法,写一写你熟悉的动物。这样读写结合,学生习作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三、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缺乏,对于“橹、船蓬、蓑衣”这些词语的理解不到位,我在备课时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预设,在教学时,学生提出来后,也没有及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看图片,给予直观的了解。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抓住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总分关系,对学生进行总分习作训练,总分关系是学生习作中经常会用到,教学中要用小组长和组员的关系,来说明总写和分写的关系,并要求练习。

  16、《金色的草地》

  一、教学效果

  《金色的草地》一篇精读课文,本课讲述了一位小男孩子无意中发现草地会变颜色,然后开始观察,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并从此和蒲公英成了好朋友的故事。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体验“美”的好教材。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我取得了一些效果:手势模仿,对比练习。教学本课,小男孩发现草地变色,是最为神奇的部分,也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这样在欣赏对比读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明白草地神奇的奥妙,从而感受发现的乐趣。课文写得生动有趣,画面感很强,也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有乐趣。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内化知识,演绎课文。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美。众所周知,我们总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际上在课堂中,我们害怕时间不够,总是让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草草收场。这堂课中,我把有趣朗读放在重要位置。如:“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强调了“一大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渐渐带领学生透过文字走近这片草地,进而深入了解这片草地,感受作者的快乐。“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强调“很早”)突出以前看到草地是金色的原因是

  “没起早”。因此,学生有感情朗读是马虎不得的。

  三、不足之处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理解,而默读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读与思相结合的机会,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默读的机会,就是给予学生专心与静思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文本,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在教学中,我过分关注学生的朗读训练,读写训练,忽视了默读训练。我应该针对三年级的学生适时进行默读训练,特别是课文的的第三自然段,这一段主要是讲:“我”发现草地变色以及变色的原因。进行默读训练,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感悟,这个问题在后期教学中要重视。

  四、改进措施

  这篇童话充满了童趣,在教学中,需要加大指导朗读的力度,不能害怕耽误时间,害怕丢掉所谓的“正事”,扎扎实实指导朗读就是正事;其次,教学中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默读,让学生读中有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

  习作例文

  一、成功之处

  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要敢于进行创新。努力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体现新教材的真正价值。

  提问设计的比较巧妙,能够引导学生用流畅的思路完成对习作的分析和学习。紧贴习作内容,让学生明白细致描写和观察的方式。

  二、不足之处

  思维拓展类的内容相对较小,还可以由课内例文引导至生活实际中的其他方面。

  三、改进措施

  在今后学习过程中,还需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尽早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同时学生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也还需进一步提高,能使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一、教学效果

  本次习作要求写“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无论是风景还是人文,都要求学生能自己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想、用语言去交流去表达。作文前的辅导应该以鼓励学生为主,提高学生的表达积极性,再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有正能量的事物,从而培养学生对世界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

  二、成功之处

  习作指导课到底应该怎样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老师们都在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探索,我也一直在尝试。本节课,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从观察、描写、布局谋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学生们学到了一些写作知识,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小学写作教学往往会从简单的记叙文开始,生活中每天都发生很多故事,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发现。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用丰富的表情、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将学生们引领到我们所创设的故事情境当中去,再让学生们去回想并感受他们新的发现,继而把它写出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以说美是无处不在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拥有一双慧眼,发现美,传递美,做学生们的榜样。缺少对生活的发现和感悟很难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缺少对生活的爱和热情也难以对写作产生多大的兴趣和热情,所以,用心去感染我们的学生们吧,这是一条捷径。

  三、不足之处

  内容的讲解过于繁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繁杂。最好选择其中的一类(如描写事物)来学习、分析、写作。

  四、改进措施

  习作指导课到底应该怎样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学生可以试写观察实践的所得,并为单元习作作好铺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样例进一步提示学生:为了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要适当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观察方法,在交流分享中激发学生“初试身手”的兴趣,让学生在试写中充分感受“交流平台”中提出的留心观察的好处,并进一步提示学生观察要细致,进而从中能学到一些写作知识。

  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

  一、教学效果

  《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创设情境,理解词意。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二、成功之处

  《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容易理解,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我先向学生介绍古人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光滑,才能照出清晰的样子,最后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块磨砂玻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月光下的湖面和没有打磨的铜镜以及这个磨砂玻璃都是朦朦胧胧,这样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个比喻句,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强调了学习古诗,要知道作者的观察点,有学生问:“这首诗的观察点在哪儿?是‘孤帆’上还是江岸边的某处?”对此我没有及时让学生依托文本,从诗中找答案。我应该让学生细读“两岸青山相对出”。两边的山景不断地扑入眼帘,只有舟行水上才会有这个感觉。这样,学生不就很好地理解了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四、改进措施

  本课三首古诗,作者是三个不同朝代的,学生在搜集资料的时候,难度很大。我应该让学生按作者,分类搜集,做一些记录,这样交流起来,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课后可以布置学生继续搜集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打破课内外的界限,延伸课外阅读,丰富学生阅读和情感的积累,升华课文的主题。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教学效果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是学生学习构段知识的好例子。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海底动物我来演,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高效、有趣,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近义词辨析,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本课有这样的一句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其中“五光十色”的近义词是“五颜六色”,对于三年级学生,这两个词辨析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辨析近义词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这两个近义词不同之处就是“五光十色”有“光”,而“五颜六色”没有。然后总结:“五颜六色”强调的是复杂的色彩或繁多的花样,比如鲜花、服装、云彩等等……哪里颜色多,哪里就有它的身影。而“五光十色”不仅强调了繁多的花样、鲜艳的色彩,并且常常要与发光的事物相联系。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识字教学。三年级正是大量识字的关键时期,识字量大,同音字、易错字相互混淆,学生要学习阅读方法,学习习作,更不能丢掉识字,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激发学生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识字兴趣。

  三、不足之处

  课后“小练笔”部分要求学生能从给的四幅图中选择一幅写一段话,学生只能把书中原句翻来覆去说说,不能加入自己的想象,这时我没有教给小学生从远到近来写,也没有要他们加入一些想象到的声音的词,只是强调学生要运用总分关系去写,方法不够多,效果不明显。

  四、改进措施

  对于课文第四自然段,在教学时,要抓住总分关系,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抓住“成群结队”这个词语,然后品味排比句,体会西沙群岛鱼“多”是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多。最后拼读“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就水到渠成了。

  19、《海滨小城》

  一、教学效果

  《海滨小城》这篇课文介绍了家乡海滨小城美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家乡的感情。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海边美景;第二部分写的是小城美景。课文通过“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的顺序进行叙述,使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方法。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以课为例,感悟写景方法。一个“镀”字怎生了得?第二自然段着重描写朝阳照耀下的大海,句子

  :“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臂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朝阳用自己的光芒去镀,它把光芒洒向大海。结果使海上的船只、天空中的海鸥,云朵以至船上的人,全都被朝阳映照得金灿灿的,这个词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学生查了字典,知道镀是一种精细的工艺,是指工匠们在物体表面均匀覆盖一层金属薄层。于是,我设疑:“文中这个精细的工匠是指谁呢?”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朝阳,正是朝阳把美丽的色彩均匀覆盖在船、军舰、战士、海鸥等身上,这是多么精细的工匠啊!这样拟人化的处理句子,不仅拉动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增加了文本的情趣,而且更快、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此看出,“镀”字用得精妙,准确,富有动感,体现用词的凝练。然后开始出示句式,让学生进行仿写:“夕阳慢慢落下她的余晖,把()镀上了();把()镀上了()……”这样的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语言的无穷魅力,真正炼成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成功之处

  抓住“寂寞”和“喧闹”对比朗读,体会海滩的美丽。课文第三自然段主要写海滩上美丽景色,分“寂寞的海滩”和“喧闹的海滩”。教学时,我抓住“寂寞”“喧闹”这一对反义词,让学生找出关于“寂寞”的语句:“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说说“贝壳为什么会寂寞?”体会贝壳的多,美丽。“同学们,如果你看到这么美丽的贝壳,会怎么做?可这里的孩子怎么样?”体会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句子表达得更生动。

  三、不足之处

  新课导入时,我把课题“海滨小城”分成“海滨”和“小城”两部分割裂开来,这样讲解“海滨”时没有注意到“小城”的特色,这里的“海滨”是小城的海滨,与青岛、夏威夷等地的海滨不一样,同样,这里的“小城”也是海滨的“小城”,与内地的其他小城有着不一样的特色,应把两者有机结合。

  四、改进措施

  教学中注意渗透学法,第四自然段是总分关系,要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然后让他们边读课文边品赏出这个自然段的意思,除了写树木的种类多外,还写到桉树叶散发出的香味浓;凤凰树开的花如一片片红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庭院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的特点,并会用准确而精练的词“很美”“树多”归纳出来。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教学效果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巧析比喻句。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个比喻句:“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学生找出比喻句后,我说:“你们从这个比喻句中读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省略号理解树多,从“几百里连成一片”理解树多,从“绿色海洋”理解树多,由此,明白了这个比喻句是要告诉我们树很多。发挥想象,体会“浸”字妙用。

  二、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成功之处是对“抽出”的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的春天时有这样一句话:“春天,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我采用词语比较、教师演示方法来理解。词语比较。首先是“抽出”与“长出”相比较:“抽出”写出了新芽长得很快,树木蓄积了一个冬天的力量、一个冬天的精神,一到春天奋力、使劲、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然后是教师演示:我把一块竹片别在身体一侧,然后快速、有力地“抽出”,用“抽出”写出了枝条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很形象生动,也避免了语言的重复性,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用词的精确性和重要性,感受小兴安岭勃勃生机的春景。

  三、不足之处

  课上完后还是感觉有些环节不尽人意。如:因为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多,所以后面的教学中时间有些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对全文品味也自然就很不够了。是啊,没有充足的时间品读课文,怎能真正品味到课文的美呢?今后,我在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朗读时间才行!

  四、改进措施

  狠抓关键词,加强对文章的感悟。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文质兼美的文字,在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长时间让学生根据关键词进行感悟,走进文本,理解课文。三年级识字教学仍然很重要,三年级教学,识字量很大,同时开始习作教学,负担较重,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识字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高效识字。

  习作《这儿真美》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教学时,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阅历和体验较少,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但缺乏顺序重点,所以把“一句话表达一段的主要意思”,也就是写关键句列为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列为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难点,即是运用教材所学到的内容,围绕“关键句”来写,尽可能使用最近学到的描写景物的词语。本单元课文围绕祖国壮美的山河这个专题编排设计,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喜爱身边美景的意识。本次习作紧扣单元学习要点,聚焦“美丽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介绍身边的美景。在反复修改之后,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两个: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可以用上本学期新学的描写景色的词语。写完后自己改一改,再和同学交流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二、成功之处

  选好要介绍的一处景物。身边一定有许多美丽迷人的风景奇观、名胜古迹,但是在一次小小的作文中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去介绍,因此在习作前先让学生想想印象最深的或感情最深的一处景物是什么。这就解决了习作“写什么”的问题。抓住景物的特点介绍。什么是景物的特点呢?那就是这种景物与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是它自己所独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有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作者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美景,表现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写景一定要有顺序。写景的顺序有观察顺序,如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内等,还有时间顺序,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按照四季的顺序来介绍的。

  三、不足之处

  对学生习作的要求太硬性。课堂上,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表格选取美景的一个方面来进行片段练习,有的学生问我可不可以写课件上的“公园一角”,我说不可以,必须按自己的表格写。事后想想,为何不可?学生对“公园一角”观察得十分细致,在集中交流的过程中思维又得到了碰撞,如果允许学生可以按表格写,也可以写公园一角,可能作品会更丰富。

  四、改进措施

  本课的教学重心在于实现“围绕一个意思写”。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教师要起着示范引领的作用,先选取“公园一角”的图片带领学生一起观察,然后示范确定一个中心句,根据学生的合作探究,指导“围绕一个意思说”,最后指导学生进行“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一段话”的片段练习。

  《语文园地六》

  一、教学效果

  《语文园地》的设计内容较为丰富,既关注了字词句的训练,也关注了积累和阅读,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汉字学习语文,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了将枯燥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本课教学尤为关注兴趣的激发。

  二、成功之处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整个教学设计以畅游语文乐园这一情境贯穿始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关注了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范围,学生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之后能够举一反三,获得更多的知识,增强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

  三、不足之处

  词语积累环节,只是单纯的积累词语效果不是很大,如果能把积累的词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会更好。另外,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将游戏或活动融入到枯燥的练习中。

  四、改进措施

  本语文园地,交流了中心句的问题,教学时出示了大量的例文片段,来形象地说明中心句在文中的位置。下面的教学,不论是“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还是古诗的学习,都展示了充足的材料和例文,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练习。

  第七单元

  21、《大自然的声音》

  一、教学效果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巧妙解释总分关系。本文的构段关系是: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写,在文章的开头,又叫总起段。第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是分写,是具体描写。为了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这样的构段关系,我巧妙地采用这样的方法:请班长站在讲台上,告诉同学们,班长好比是第一自然段,而其他小组长就是分写,是围绕班长这个中心段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总分关系。这样一比方,学生就清楚了总起段和分写的关系。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2—4自然段中,也有总起句和中心句,像组长和组员之间的关系一样,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积极地读着课文,思考着,很快就找到了中心句、总起句。以课本为本,大胆想象。这样一来,学生既拓展了学习空间,又可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可谓一举而多得。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让朗读实实在在走进学生心中。课堂教师范读,常常是教师“声情并茂,声泪俱下”,学生听着是茫茫然,效果甚微。教师的朗读课文,学生“不打心里过”,这样的朗读不仅使阅读流于形式,而且会削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这次教学中,我变换一下方法,由我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而变为让学生闭眼倾听,捕捉文中感点,大胆想象,我要求:“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中都讲到了哪些声音,然后选出一种你最喜欢的声音谈谈你联想到什么,大家说好不好?”在聆听教师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是闭着眼睛,比较容易专心地体会课文的意境,这种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不足之处

  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写出了大自然中许多美妙的声音。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写了风的声音,作者先写了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然后分写“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这句话中用了四个“不一样”,写出了声音的不同。在指导朗读时,缺乏指导,缺乏方法。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四个“不一样”,读出语调语气的起伏变化。用师生对读或男女生互读等方式,读出“微风拂过”时的轻柔“狂风吹起"时的热烈,来体会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四、改进措施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加强拟声词、描写声音的短语的积累。这篇课文表示声音的词很多。如“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等直接描写声音的词语,也有“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等形式的短语。结合本单元的单元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摘抄喜欢的词、句段,把它们进行归类,然后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学以致用,这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训练,落实了单元目标。

  23、《父亲、树林和鸟》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课文中有一些关键词,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如第六自然段中“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紧紧抓住“茫然”这个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这个句子中“茫然”意思是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续写故事,提升情感。学完全文,学生已经知晓父亲知鸟,更爱鸟。此时我采取续写故事,提升学生的爱鸟情感。我播放音频:《我是一只小小鸟》,然后播放视频:鸟妈妈带着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突然一声枪响,鸟妈妈被击中落地。受惊的小鸟只有躲在树林中哭泣。让学生续写后面的故事,此时学生的情感需要流露,我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编故事,并写下来。这样的处理,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二、成功之处

  这次比较成功之处是:自主学习生字。本课生字共有13个,在前面几个单元我已经教会了学生很多识字方法,因此本课我采用学生自主识字,“看谁是识字王”的竞争方式。学生纷纷说出识字方法,争当“识字王”,出现很多识字方法。如加一加“雨+务=雾”;减一减“潮-三点水=朝”;猜谜语“千里(重)”“月亮旁边(膀)”;形近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猎、借、错”等,学生学习兴趣高,效果好。

  三、不足之处

  “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这一句和有关鸟味的这一句,学生因为缺少生活经验,在感悟上不是很到位。对于鸟味,我让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买菜时,经过卖鸡地方时你会闻到的味是什么样的,鸟味和这种味是差不多的,帮助学生搭起生活与文本的桥梁。但是关于前一句,虽然也作了引导,但是总觉得学生没有学好。

  四、改进措施

  本课我和父亲的对话,充分体现了父亲对鸟的了解和爱护,因此在教学时,要多多进行分角色对话练习,感悟父亲话中蕴含的情感。

  23、《带刺的朋友》

  一、教学效果

  《带刺的朋友》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记述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充分表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全文的语言生动、明快,用词准确,条理清楚。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找动词,抓“高明”。

  本课刺猬偷枣,生动有趣,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找动词,来体会刺猬偷枣的“高明”。表演画面,体会情感。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读读,分清四个画面,小组合作,自己表演,然后全班汇报表演任意一个环节,看看谁演得像。学生在表演中走进文本,走进小刺猬的内心,走进作者内心,感悟语言的精妙,注意了文中引起的情感变化:从“惊讶”——“关心”——“喜爱”,进而品味和积累本文的生动语言。

  二、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也有成功之处,那就是在理解“打滚儿”“归拢”两个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词语上,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来感悟。众所周知,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操作性强且效果好。在学习第十自然段中有“打了一个滚儿”这个动词时,我让学生说说:“平时你有打过滚儿吗?”有学生说在床铺上打过,有学生说在草地上打过。我又追问:“小刺猬为什么要打滚呢?”“小刺猬打滚就是要把分散的枣儿全都扎在它的背上啊。”这时,又可顺势学习“归拢”这个词语意思就是把分散的红枣弄到一块,这样就巧妙地突破了重点词语的理解。

  三、不足之处

  本课中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还可以表现在对刺猬的称呼上,于是我问学生:

  “文中多次提到小刺猬,但叫法却为什么不同?”但是这个问题在学生没有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难度较大,相对来说又比较理性,因而上课伊始一抛出来,就没有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讲析得多,占用了大量时间。当时要是让学生自己展开讨论,然后抓住重点句子加以品析,说说小刺猬偷枣的高明之处,这样变“老师要我说”为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让学生活用课文中生动的句子,学习形式就会生动活泼起来。

  四、改进措施

  变换教学开始的问题导入为:“小刺猬偷枣的高明之处在哪里?”然后让学生阅读文本,研读文本,感悟文本。可以给学生配音乐来朗读课文,或者让学生表演课本剧。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一、教学效果

  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老师进行口语交际指导,选题要精心思考,其中的道理应尽量的深入浅出,老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的范例也要精心准备。在课堂外,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多与别人交流,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要多观察多积累,丰富自己口语交际的内容。

  教师示范:其实我身边就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有的学生爱边吃边走,吃饭说话……可能这些习惯现在许多人都有,但这些真不是什么好习惯。你边吃边走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爽,还边走边掉,掉还不捡,人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没责任心的人。吃饭说话,既不卫生又不文明,你说话时可能噎着,并且你口水可能会溅到别人的碗里,或菜里……

  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我们身边的小事,小组长作好记录。

  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身边不文明的行为。教师小结,升华感情: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规则的社会大家庭中,为了每个人都各安其所,就要有各种行为准则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有了规则,遵守规则,人们才能和谐有序地生活。如果不遵守游戏规则,朋友就不会欢迎你;如果不遵守道德规则,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也可能会留下终生的遗憾……

  二、成功之处

  通过口语交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如实而有条理地叙述身边的小事,并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留心生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用简要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如实而有条理地叙述身边的小事,并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三、不足之处

  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四、改进措施

  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小事,每件小事都有不同的含义,让学生知道了解其中的道理。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节课我上得相对成功,因为我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去思考问题,互相探讨问题。他们在这中间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一、教学效果

  本次习作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并提出可行的建议和解决措施。课堂上,教师不是指导学生应该写这个,可以写那个,而是安排学生围绕题目要求放开思路,大胆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多见多识,纵向延伸,开阔眼界,积累习作原料,树立敢写的信心。然后,教师又横向拓宽,放低要求,让学生撇开心理负担,自由选材,引导他们在丰富的习作源泉里对号入座,产生生动直观的形象。有纵有横,扫除学生怕作文的阴影,使学生放开手脚敢写。

  二、成功之处

  丰富习作源泉,让学生敢写。课堂上,教师不是指导学生应该写这个,可以写那个,而是安排学生围绕题目要求放开思路,大胆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多见多识,纵向延伸,开阔眼界,积累习作原料,树立敢写的信心。然后,教师又横向拓宽,放低要求,让学生撇开心理负担,自由选材,引导他们在丰富的习作源泉里对号入座,产生生动直观的形象。有纵有横,扫除学生怕作文的阴影,使学生放开手脚敢写。注重作文的评价,让学生乐写。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注重作文修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不足之处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四、改进措施

  习作教学,尤其是起步阶段的习作教学,教师要适度降低目标,少一些规范,少一些限制,千方百计激活儿童的言说欲望,鼓励他们说真话、写真话,说写自己最想说的话,慢慢地,主动表达了,喜欢表达了,就会越写越好。反之,过于强调规范,过于强调技巧,过于强调“意义”,表达冲动没有了,言语灵性缺失了,写作,就远离了“表达自我”。这样的写作,成了“应命而作”,而非“情动辞发”。

  《语文园地七》

  一、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的课堂越来越广泛,我们应该大胆、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在实践中能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点,夯实基础。通过创设和字宝宝游戏的情境,带领学生在趣味活动中识字、写字,紧扣新课标的要求,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生字,会用生字,培养语文学习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拓展学习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写字教学环节,引导学学生观察生字的书写笔顺和间架结构的特点,发现规律,触类旁通,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成功之处

  本堂课给了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通过他们自主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自主交流“摘抄”的知识,学会如何摘抄;自主交流“写字”的结构和规则,学写生字;自主读读背背《采莲曲》,理解诗句大意,积累诗句。

  三、不足之处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完整)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比如撇捺的写法、摘抄的方法、“得”的用法等,授课过程中先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拔,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再通过读写练习,效果较好。本课未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评价方面也有所欠缺。

  四、改进措施

  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通过他们自主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自主交流“摘抄”的知识,学会如何摘抄;自主交流“写字”的结构和规则,学写生字;自主读读背背《采莲曲》,理解诗句大意,积累诗句。

  第八单元

  24、《司马光》

  一、教学效果

  《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光看到嬉戏的小朋友跌到大水缸里去了,就机智地拿石头击碎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找准动词,读准节奏。本课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所以在上课时,我把读准节奏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文只有两句话,根据句子基本构成就是“施动者+动作”,我要求学生抓住文中动词,试着朗读,进行断句。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第一句中“戏、登、没”都是动词,第二句“弃、持、击、得”都是动词。我要求学生在动词前用“/”划出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读的节奏;总结学法,学会学法。小古文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对于这一类型的课文,教师需要教会他们学会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第一我请学生自己看课文后面注释,“庭”注释意思是:庭院。第二让

推荐访问: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上册 反思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