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调研报告9篇

时间:2023-05-01 17: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20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调研报告(多篇)(3)简约版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调研报告(多篇)

  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前沿关注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将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是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有效解决这个课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这不仅可以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应当避免陷入哪些误区。今天刊发的这篇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编者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加快旅游发展的精神动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提升文化魅力的重要依托。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意义。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如成立文化旅游管理委员会、实行领导跨部门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推动了党委领导、____管理、行业自律、1文化与旅游企业依法运营管理体制的形成。但总体而言,当前我国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局部性意义大、全局性改革不到位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大部制改革,统筹____部门所拥有的战略性资源,实现文化与旅游从自发结合向理性融合转变,最大限度地释放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潜能。另一方面应着力搞好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进一步做好部门间的横向协调工作,在体现总体规划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抓紧制定完善具有较强兼容性和拓展性的文化旅游专项规划;进一步强化各种形式的监督和约束,着力解决执行不力等问题,确保既能及时向市场披露相关信息、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又能杜绝随意调整、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规范和维护文化旅游发展秩序。

  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

  坚持重点项目带动,是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有效抓手。所谓重点项目,主要是指那些坚持市场化投资取向、以促进文化与旅游等生产要素高效聚集为基本要求、能够实行动态管理的项目。实践证明,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对于培育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健全、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旅游企业,实现文化内容为主与旅游景观为美的高度契合,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把握几个重要环节。

  积极策划一批能把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贯穿到旅游要素中的重点项目。____部门应将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帮助这类重点项目解决规划选址、征地补偿、____筹划等方面的困难。特别是抓好重点项目的园区化建设,对主题公园、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等重点项目坚持集中布局、集约发展、集群带动,使重点项目园区化建设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先导性、战略性、支撑性作用。

  把转企改制同兼并重组结合起来,开发建设重点项目库。坚持以资本为纽带,以转企改制为动力,以控股、参股、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为支撑,努力开发建设区域特色突出、文化旅游产业溢出效应明显、能够获取较大市场份额的重点项目库,用这样的重点项目库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的多元融合,以引导产品结构和整个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做好重点项目产品的联手营销工作。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一些国家高度重视利用文化反周期调节的功能,对文化旅游等重点项目产品开发实施联手营销,从而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我们应牢牢把握这一发展趋势,打破地域界限,用好各种载体,联合相关地区和部门共同推介营销文化旅游项目产品。特别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联手营销重点项目产品方面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和独特功能,加快构建更加适应当今时代要求的市场营销机制,确保重点项目产品营销在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中形成支点效应。

  打造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篇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调研报告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是与经济高度融合的新型现代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其意义就在于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文化既可以给旅游提供一种真实的体验,也能展示一个地方的独特所在,而旅游则可以将文化具象的传递,文化和旅游二者彼此约束彼此促进。

  近几年,我国把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由此我县与时俱进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积极提升文化旅游的品牌影响力,也促进了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纵观目前我县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尤其在文化旅游的发展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本文通过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入剖析,就如何打造文化旅游强县提出建议,以期对发展**县特色旅游业有所帮助。

  一、**文化旅游资源基本状况及相互融合现状

  1.文化旅游资源基本状况。**县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是关**通往西域古丝绸之道必经之地,人文古迹众多,有古人类遗址、古石窟石雕等106处,馆藏珍贵文物30余件。关山40万亩原始森林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其中,着名的**景区距县城38公里,有观赏、保护价值区域约120平方公里,景区内群山巍峨,森林茂密,物种繁多,文化遗迹丰富,有大小景点100多处,是我国先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现存秦、汉皇帝祭祀炎黄二帝的上、下畤遗址,有"秦皇祭天第一坛"之美誉,是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避暑采风的理想之地。在民间,马尾荷包、藤编、刺绣、剪纸、根雕、陶瓷等民俗艺术独具特色,洋芋搅团、罐罐茶、核桃饺子、玉米糁饭、凉粉鱼鱼等风味饮食远近闻名,贴近人民群众生

  产生活的**曲子戏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药王撒籽"、"双凤献宝"等美丽传说增加了游客的趣味性、神秘性。

  2.当前文旅深度融合情况。我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奇秀的自然旅游资源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前景。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日益重视下,文化与旅游正日渐融合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规划编制进一步科学合理。紧密结合县情实际,科学编制了《**县旅游业发展规划(XX-XX)》和《**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XX-XX)》,明确提出我县旅游开发必须挖掘和融入**地方文化,并对文化旅游相关产品、重点项目以及生态环境与文物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规划。编制完成了《关山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区(**片)建设性详细规划》、《玄**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期建设项目规划》和《全县城市亮化造景总体规划》,《米家沟生态园景区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也已启动实施,进一步凸显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发展思路。

  二是城市文化旅游初具规模。近年来,全县倾力投资过亿元,打通了**旅游专线,相继完成了秦皇祭天广场、**景区综合开发、南汭河风情线、雷神山生态园工程和黎明川农业旅游观光带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规划任务。实施四馆两中心、人民广场、**影剧院等12个大型公共文化场所,截止目前,全县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星级旅游厕所12座,在建四星级宾馆2家,三星级宾馆5家,商贸步行街、大型购物场所4处,客运公司3家,旅游商品定点销售点2处,开通20条环县城县内公交车,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相继对社会免费开放,城市文化旅游格局初具规模。

  三是对外整体形象进一步树立。主要是坚持每年组团参加西安、**、**、**

  等国内旅游交易会、旅游宣传推介会,开发活性炭雕**、滋补中药材和工艺玻璃等系列旅游商品,举办了**各类旅游摄影大赛,征集**主题歌曲、形象宣传口号,印制了手提袋、招贴画和地图册等宣传品,特别是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演唱会、**新貌摄影大赛及中国摄影家大pk**站采风活动、"诗画关山山水**"全国摄影大赛及金秋关山文化旅游节,在全国知名媒体上,对全县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地域文化进行了广泛宣传。

  四是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特邀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成立了**省**山(**)历史文化暨旅游开发研究会,深度挖掘**独具特色的先秦文化、齐家文化和祭天文化,编辑出版了《**历史文化研究文集》、《**揽胜》、《**诗话》、《聚焦**》等宣传文献与书集。及时加固修复上关石拱寺石窟,及时成立保护机构,积极开展了非遗普查工作,组织举行曲子戏调演、"非遗成果作品展"、"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等活动。至目前,全县共有包括曲子戏、陶瓷工艺、打乐架在内的各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12个。

  五是特色文化旅游探索起步。整合我县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资源,建成了石堡子三线文化主题展览馆。以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开发为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农家乐58家,正在创建农家乐专业村2个。发挥工业产业优势,在安口正在建设陶瓷文化产业园,积极探索开辟工业旅游线路。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在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县旅游业仍处于观光型的初级层次,"重山水轻文化"现象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旅游主体文化特色不明显。风光旅游产品的开发没有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中原有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很好展示。如各大景点的导游解说词仍以介绍自然造型为主,缺少对景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宣

  传;部分历史名人和山水文化资源虽已出书成册,但缺少宣传与应用,仅成为摆设,鲜为人知。二是文化体验活动匮乏。能够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不多,缺乏有轰动效应和市场带动力的产品。三是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欠缺。对能体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可视性旅游商品、民间工艺品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开发,特色旅游商品街(店)建设几近空白,直接影响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量,制约了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出。四是实施品牌化战略不到位。近年来虽然也举办过多次节事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促销作用,但由于后续跟进工作不到位,以至于使"办节"成了"一办就结",变为短期行为,没有形成叠加品牌效应。

  三、对策及建议

  (一)系统研究,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叠加,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市场价值、同时具备在旅游产业上发光发热的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建议组成专门队伍,系统整理研究我县历史文化脉络,特别是对秦汉祭**历史史实,上关石拱寺、铜厂沟等文物古迹资源,曲子戏、陶瓷工艺、打乐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找准与具体旅游景点、项目的结合点,做好包装策划和市场营销研究,为推动自然资源与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融合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打造精品,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围绕打造"诗画关山山水**"的形象定位和建设"中国西部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基地"的总体目标,着力打造叫的响、有震撼力的精品力作。一是加大精品的开发力度。加强煤陶文化、祭天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以打造"诗画关山山水**"旅游品牌为抓手**、雷神山、双**"一点十线"旅游景点,积极培育休,依托闲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乡村旅游、演艺摄影、文物博览等特色旅游产品。

  二是加大产品的创意力度。加快实施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以文化提升旅游的魅力,快速推进书画、摄影点建设,集中力量建好三线文化、陶瓷文化展示等一批特色园区。三是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根据城市文化底蕴和旅游发展的要求,按照建设"中等工业化现代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将城市作为一个文化旅游产品来经营,在新城建设中,加强旅游功能的提升,规划城市休闲街区、旅游体验区,精心策划包装"一轴四片"城市发展新格局,城市功能有效弥补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数量少、配套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带动县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县城成为融文化展示、民俗体验、休闲观光消费购物为一体的都市旅游经济带。

  (三)创新营销,进一步树立整体形象。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消费,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消费,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媒介和其它手段树立鲜明的**旅游品牌形象。一是注重文化资源的灵魂作用。在宣传**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凸显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精髓,以"祭天文化"、"生态文化"的鲜明文化吸引游客,让旅游推动**文化的传播。二是把旅游要素作为文化旅游的宣传点。要将能够体现**文化特色内涵的宣传口号和标识融入各个旅游景区。在景区(点)道路标识、导览牌以及景区入口处和景区内部重点突出**旅游口号和标识;在餐饮(吃)、住宿(住)、交通(行)、景区(游)、购物场所(购)、娱乐场所(娱)等服务场所重点体现**文化相关内容和特色,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文化旅游形象,让游客在接受服务到参观旅游的任意一点感受到浓郁的文化,使**文化旅游形象深入人心。三是重视**文化的节庆活动,深度融合**旅游。进一步办好金秋关山文化旅游节、全国知名书画、摄影家采风活动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突出表现**特色文化内涵,做到既有亮点,又有规模,以此吸引媒体和游客的眼光,进而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力。四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演艺及旅游纪念品市场。依托**艺术团,从乡

  镇和三支一扶中选拔有文艺特长的干部,组建高水平的演艺公司,在景区定期演出,开发陶瓷、玻璃、砂器、药材、核桃等一系列融纪念性、收藏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四)突出特色,大力丰富文化体验活动。如今的旅游,已经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游客更多是追求玩得开心、游得舒适,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到一个地方。一是围绕旅游业"娱"字要素,让游客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利用天然的大量丛林地带,开辟狩猎场所,让喜欢狩猎的游客过一把瘾,同时开辟诸如攀岩、速降、漂流、探险等娱乐项目,让大量游客参与其中,即可增加游玩内容,还可以增加景区收入。二是整合芦苇画、粟贴画、制陶等工艺资源,组织游客参观各类艺术作品,现场展示并体验制作过程。三是打造一批文旅结合的特色业态集聚区,如集中建设特色工艺品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酒吧茶楼一条街、休闲娱乐一条街和民俗一条街等,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活动内容,使游客完成日间游览后能有另一种精神享受和文化观摩。

  第二篇: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前沿关注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将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是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有效解决这个课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这不仅可以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应当避免陷入哪些误区?今天刊发的这篇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编者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加快旅游发展的精神动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提升文化魅力的重要依托。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意义。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如成立文化旅游管理委员会、实行领导跨部门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推动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化与旅游企业依法运营管理体制的形成。但总体而言,当前我国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局部性意义大、全局性改革不到位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大部制改革,统筹政府部门所拥有的战略性资源,实现文化与旅游从自发结合向理性融合转变,最大限度地释放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潜能。另一方面应着力搞好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进一步做好部门间的横向协调工作,在体现总体规划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抓紧制定完善具有较强兼容性和拓展性的文化旅游专项规划;进一步强化各种形式的监督和约束,着力解决执行不力等问题,确保既能及时向市场披露相关信息、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又能杜绝随意调整、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规范和维护文化旅游发展秩序。

  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

  坚持重点项目带动,是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有效抓手。所谓重点项目,主要是指那些坚持市场化投资取向、以促进文化与旅游等生产要素高效聚集为基本要求、能够实行动态管理的项目。实践证明,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对于培育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健全、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旅游企业,实现文化

  内容为主与旅游景观为美的高度契合,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把握几个重要环节。

  积极策划一批能把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贯穿到旅游要素中的重点项目。政府部门应将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帮助这类重点项目解决规划选址、征地补偿、融资筹划等方面的困难。特别是抓好重点项目的园区化建设,对主题公园、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等重点项目坚持集中布局、集约发展、集群带动,使重点项目园区化建设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先导性、战略性、支撑性作用。

  把转企改制同兼并重组结合起来,开发建设重点项目库。坚持以资本为纽带,以转企改制为动力,以控股、参股、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为支撑,努力开发建设区域特色突出、文化旅游产业溢出效应明显、能够获取较大市场份额的重点项目库,用这样的重点项目库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的多元融合,以引导产品结构和整个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做好重点项目产品的联手营销工作。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一些国家高度重视利用文化反周期调节的功能,对文化旅游等重点项目产品开发实施联手营销,从而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我们应牢牢把握这一发展趋势,打破地域界限,用好各种载体,联合相关地区和部门共同推介营销文化旅游项目产品。特别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联手营销重点项目产品方面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和独特功能,加快构建更加适应当今时代要求的市场营销机制,确保重点项目产品营销在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中形成支点效应。

  打造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知名文化旅游品牌不仅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且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引领力量。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需要着力打

  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品牌。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文化与旅游企业在高新技术开发、形成原始创新动力、积累社会财富、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在获取全球文化旅游分工利益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措施,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推动更多的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进入文化旅游市场,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努力打造反映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中国气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集群。

  注重提升科技含量。当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推进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学科门类相互融合,大大激发了文化旅游的生机和活力。这就要求我们顺应时代要求,坚持文化旅游的数字化挖掘、信息化装备、智能化发展、个性化体现,为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品牌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坚持面向市场。文化旅游品牌能不能打响,最终要由市场来检验。这就要求我们从国际国内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快构建具有世界视野、符合国际惯例的文化旅游品牌评估体系,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开发好“两个市场”,努力扩大中国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竞争力。

  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中心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版图上的重点、节点,对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采取以下举措:依托省会城市等中心城市所具有的经济、文化、科技、信息、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将其培育成为区域性文化旅游产业增长极,推动这些中心城市加紧建设创意之都、品位之城、旅

  游胜地、文化名城,不断丰富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大力推进中心城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强化文化旅游要素的渗透与关联,做大做强与文化旅游紧密相联的产业;科学保护和利用中心城市的文化旅游遗产,坚持在科学保护基础上传承发展、在传承发展中推进科学保护,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抓住创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契机,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不断增强其认同感、归属感;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链从城市向广大农村腹地延伸、向基层倾斜,提升文化旅游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水平;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形势,精心培育与文化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文化娱乐市场;加快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深度开发以互联网为纽带的在线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大众型、商务型、终端型文化旅游服务,推动基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服务性消费趋向理性化、优质化。

  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

  近年来,我国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表层化、滞后化、分散化等问题。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搭建国际信息交流平台,汇聚世界各地精英智慧,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为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提供智力支持。

  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创新节庆活动,大力开发国际性文化旅游市场,盘活地方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程度;适应国际文化旅游市场需求,拓展文化旅游“走出去”渠道,开展国际文化旅游市场调研工作,特别是做好国别国情研究,摸清弄懂外国人的消费偏好、接受心理以及风俗习惯、法律规范等;积极引导专业公关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参与“走出去”活动,充分发挥其在具体策划、技术指导、法律咨询和联络协作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国家层面的协调,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及旅游市场需求相近的省区

  联手开展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走出去”活动,加快打造区域性文化旅游发展利益共同体;加快“引进来”步伐,充分利用驻外使领馆、友好城市、华人华侨等资源,帮助外国文化旅游企业在华设立更多的联络协调机构,广泛开展信息咨询和服务推介工作,推动形成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新格局。

  培养造就文化旅游领军人物

  培养造就勇担改革大任、善用现代高新技术、具有开阔视野、能够带领团队实现创新发展的领军人物,是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文化旅游领域涌现出一批这样的领军人物,但

  数量还不够多。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把培养造就文化旅游领军人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培养造就文化旅游领军人物,可以借鉴工程建设的理念和方法,科学规划,创新方式,搭建“绿色通道”,孵化项目,培养载体;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前提下,发挥市场对领军人物培养遴选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打破既有界限,推行跨行业、跨部门、跨国境竞争性遴选,使领军人物能够脱颖而出;树立创意为重、创新至上、突出业绩的导向,构建领军人物的科学评价机制;营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为领军人物成长提供适宜环境。

  第三篇:文化与旅游如何融合

  文化与旅游如何融合

  周东青1/文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被地方政府视为新的发展潜力。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没有文化的旅游将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将不具有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样,没有旅游产业的支撑,因而没有经济上的支撑,地方文化可能面临衰退甚至失传的噩运。为此,文化和旅游必须走向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如何融合,则是不小的挑战。不妨看看一些地方的探索。

  第一,推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工程。比如,福建省最近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工程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加快文化资源的旅游开放开发,促进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品位的提升。方案从不同侧面、不同创新点,针对不同问题确定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工程、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演艺工程、文化旅游资源影视开发工程、文化旅游资源跨地区整合开发工程、历史文化古镇(村)文化旅游融合开发工程等八大示范工程加以推进。八大工程共有二十个重点项目,如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工程,有武夷山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开发、厦门鼓浪屿名胜风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开发、永定客家文化博览园等三个项目为重点项目。

  第二,从当地特色文化中挖掘资源,实现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壮大的互促共进。比如,江西景德镇是世界着名的千年瓷都,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不过,上世纪50年代以来,传统的柴窑逐渐退出舞台,依靠高科技手段控制的气窑、电窑成为主角,现代窑炉操作简便,节省了人力,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古法制瓷工艺的衰落。很多做了一辈子“瓷器活”的老手艺人下岗,传统制瓷工艺面临即将消亡的命运。最近几年,景德镇开始对散落民间的老艺人进行抢救性保护,后来又发展成为生产性保护,将优秀的老艺人重新组织起来,给他们待遇和荣誉,让他们重新组成传统的制瓷生产线,建设了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等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景区景点。古代制瓷作坊已是最具活力的景点之一,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古法制瓷的工序,每道工序上都由优秀的老艺人亲自完成。景区内,古代制瓷作坊

  1北京富达尔城市发展研究院咨询师

  经过了改造,北侧是生产线,南侧是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区。如此一来,既实

  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带来旅游经济的繁荣。景德镇提出将继续深挖陶瓷文化,以发展旅游的理念规划城市,以运营景区的方式建设和管理城市,将城市旅游融入到打造国际旅游名城之中。

  第三,将文化融合进城市营销中,以独特的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赋予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形象,便是让城市鲜活起来,形成独特的城市个性,成为外界认识这座城市的直观印象。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城市品牌营销,比如大连“浪漫之都”、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等等。以成都为例,熊猫、美食、宽窄巷子甚至茶馆、麻将都体现出它“休闲之都”的风格。而这也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的无形招牌。贵州省各市州也通过“多彩贵州”这一品牌,诠释和宣传当地的文化,进而成为发展旅游、招商引资的“敲门砖”。

  第四,引入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地标及旅游胜地。比如各地涌现的文化创意园区,以及画家村、作家村。当地本来没有这些文化,但由于各种原因而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人、艺术家,带来了某种文化的聚集,进而成为文化地标,并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在中西部有些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偏远乡镇,也出现了类似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比如某县梯田吸引了周边城市摄影爱好者的到来,出现了梯田摄影家协会这样的机构,梯田摄影作品通过媒体传播则获得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

  总之,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将实现两大产业的互促发展,各地应积极借鉴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本地的新模式。

  第四篇: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

  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以**为案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

  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文化一体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我国文化、旅游同时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既(内容来源好)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都将加快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和文化需求也更为强烈和多样化。

  文化与旅游融合是趋势,但依然步履艰难

  对于游客来说,初级阶段看山水,高级阶段看文化。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大满足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们正跨入旅游的高级阶段,文化日益成为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巴黎、伦敦、北京等中外许多地方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越高,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失去旅游推动的文化最终也会失去发展繁荣的动力和活力。

  尽管文化与旅游融合是趋势,也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破题之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除了北京、杭州、苏州等发达文化名城取得了较好进展以外,很多地区和城市只是将二者融合停留在了口号上,在融合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一是对文化和旅游的性质认识不清,把握不好融合的点和面。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是简单叠加,硬性拉郎配,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市场价值(绝非文化遗产价值)、同时具备在旅游产业上发光发热的文化资源;二是缺乏持之以恒的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涉及资源包装、景区改建、项目开发,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一些地方一阵风式的做法很难取得实效;三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缺乏专项政策扶持。分开来看,文化、旅游都得到了广泛的政策扶持,但是由于二者在行政职能上分属不同部门,融合的扶持政策、专项规划还比较欠缺;四是很多地区旅游业发展还比较落后,核心文化旅游设施匮乏,文化遗产保护负担重,增加了产业开发的风险,也加大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难度。

  **内陆开放文化旅游高地走出一条新路

  近年来,**市先后提出打造温泉之都、建设山水都市旅游精品、提升“六大精品景区”品质等重大战略举措,实施了一批旅游主题年重大建设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年均增幅超过20%,增幅在全国名列前茅,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与**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相比,与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诸多不足,如旅游目的地体系不健全、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粗放、旅游产业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等。为了实现进位赶超,**市将文化、旅游二者大融合大发展作为突破口,打造内陆开放文化旅游高地,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以及三大市场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XX年**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2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200多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180多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亿多美元,出境旅游者56万人次。在西部12省(区、市)排名中,**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列第6位、第5位和第4位。

  1、特色举措助推文化与旅游大融合

  在旅游规划策划中,**市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找准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提升景区核心竞争力。通过**旅游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全市农家乐个体经营户、微型企业等提供融资性担保业务,以解决其发展乡村旅游资金瓶颈问题。通过城乡旅游开发公司与区县合作,丰富**乡村旅游文化产品。

  **市旅游局组建了**旅游文化传媒集团,专门负责**旅游与文化的宣传策划和推广。XX年6月,隆重推出**电视台旅游频道,推出了《旅游新时空》、《旅

  游这些事》、《走四方》、《巴歌渝舞汇》、《驴友吧》等旅游文化类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卫视、**日报等知名媒体投巨资宣传推广长江三峡、大足石刻、钓鱼城、白鹤梁等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与知名新闻媒体开展战略合作,联合创办旅游文化专栏,宣传推广旅游文化;创办了《**旅游》、《中国西部?旅游版》杂志,联合主办《旅游新报》等。

  XX年6月,**市提出了“**非去不可”的旅游宣传主题口号。在很短时间内,提到“**非去不可”的微博评论达4万多条,关注“**非去不可”的网络新闻、评论超过1000万条。“**非去不可”作为**旅游的宣传主题口号,已在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和**卫视上播出。

  近年来,**市组织开展了上百项旅游文化节会活动,大力宣传**旅游和文化,如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中国温泉之都”旅游季等。特别是《印象?武隆》实景歌会采用独特视角和多种高科技手段,将武隆喀斯特地貌的自然景观与当地淳朴的风土人情配合,以濒临消失的“号子”为主要内容。观众在干沟峡谷中,体验清风徐来、雾霭缭绕的自然景观,品味巴蜀人隐忍、坚韧、不辞辛苦、团结协作,在险境中顽强求生又乐观豁达的意志,充分体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2、内陆开放助推文化与旅游大发展

  与发达地区相比,包括**在内的中西部内陆城市都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高、产业发展环境不完善、交通条件落后等瓶颈,长期制约着旅游业发展。XX年7月,**市提出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发展战略。五年来,**已基本建成内陆开放高地,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利用外资格局,外资、进出口贸易、服务外包等多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国第一,**开放从跟跑变为领跑。

  (1)“五个**”建设吸引游客

  XX年7月“五个**”——“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和“健康**”,成为了**发展的新战略。“森林**”是要改善环境,让老百姓多吸氧;“畅通**”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平安**”要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健康**”要让孩子长得壮,老人活得长,全民活得健康;“宜居**”则要着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正如**市市长黄奇帆说的,森林、宜居、平安、健康、畅通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是**旅游的对外形象。

  (2)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做大旅游“蛋糕”

  一是国内合作务实有效。近年来,渝陕、渝鄂、渝桂、渝粤等双边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落实。如:**至西安客运铁路专线纳入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渝鄂联合在渝举办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渝桂推进陆路快速通关合作;“**·山东周”、“**·沿海省市周”合作继续推进,对口支援合作成果丰富;渝西川东八区县协作会成功召开,各方签署了高速公路建设、现代服务业、旅游、招商引资等11个方面的合作协议书。

  二是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力度,汇聚世界各地精英。**市旅游局组织开展了XX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旅游大篷车巡游活动、**六大旅游精品景区推介会、XX日本jata国际旅游展等数十项国际性市场营销推广活动,推介**旅游和巴渝特色文化。并配合国家旅游局编印了中、英、韩、日、法、德等多语种的《**旅游指南》和《**旅游地图》。

  (3)扩大开放,积极引进旅游外资

  通过引进国际知名旅游企业来渝投资旅游业,吸引外资开办合资、独资旅行社;引入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扩大与国外旅游管理、智力、投融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机构的交流合作。较大的旅游项目有:香港融汇国际投资控股公司投

  资35亿元人民币,开发国际温泉城;美国维多利亚游船公司拟在奉节县建设游船基地和旅游码头,整体打造九盘河旅游景区,投资额达3亿元人民币;万豪、海逸、希尔顿等10多家国际知名酒店集团入驻**市。

  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路径总结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旅游业提出了“XX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2.5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10%”的新目标。在此背景下,旅游业如何借文化提升魅力,文化如何借旅游增强活力,最终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大旅游产业的整体升级,已成为当前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的来看,**内陆开放文化旅游高地实践给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城市带来了有益的借鉴,主要遵循的是“文化为魂、旅游作载、开放驱动、政府统筹”的发展战略。其中:“文化为魂”是指要挖掘地方的文化内涵,文化决定了旅游产品的价值和品位,是旅游业增强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旅游为载”是指旅游业是文化产业化的载体,通过旅游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能将我国悠久的灿烂文化广为弘扬、代代相传;“开放驱动”是指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域内开放与域外开放并重,观念开放与政策开放并重,在世界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大发展;“政府统筹”是指政府引领,强化市场分工,致力于旅游投资环境的改善,确保要素自由流动和集聚,确保旅游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五篇:力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

  力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以岳麓山旅游文化提升为例

  刘继勋

  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基于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方针,全国各地旅游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

  如荼,但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消解了旅游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成了一个噱头,文化也仅仅是旅游唱经济戏的台子而已,由此导致旅游业过渡度商业化与文化内涵缺失。本文拟以岳麓山旅游文化提升为例,就力推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命题谈谈自己几点陋见。

  岳麓山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一张名片,也是享誉中外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较为成熟,但后劲明显不足。概其缘由为三:其一,知名度虽高,但遇发展瓶颈,创新意识不强;其二,对旅游主体认识不够,人文关怀方面较为薄弱;其三,文化资源虽丰富,但较为碎片化,整合力度不大。针对这些现实困境,我想从弘扬中国旅游文化重文重人优秀传统、开发富有人文关怀的旅游文化产品、整合文化资源及加大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三个方面加以简述。

  一、充分弘扬中国旅游文化重人重文的优秀传统。

  山以贤称,境缘人胜。中国自古崇尚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因而弘扬中国旅游文化重人重文的优秀传统,在重人感受的同时,更要重视名人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充分再利用再发展这些资源。然而,名人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应该更高的或更多的立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不应该过高过多地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与定位。岳麓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历代名人雅士仰慕至此,游历登临,作诗赋文。把他们的简单生平、游历的情景,以及赋写岳麓山的相关诗作文章,搜集整理,编辑成册。在现今摘选于亮化灯、指示牌的名人诗句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在山脚下建造一个小诗林集中让游客观摩,也可以在名人游历的遗迹处塑像树牌立碑,撰文刻字介绍,让游客感受并体验昔日名人雅士的游兴情趣。

  二、遵循“旅游,人是主语”的原则,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真正凸显人文关怀。在旅游的主体、客体与介体三要素之中,旅游主体才是真正核心。旅游主体

  文化的要求彰显时代性,旅游主体文化跟旅游主体自身文化素质或文化内涵有关联。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在未来文化旅游产品构架中,应该遵循“旅游,人是主语”的内在要求进行设计、思考与定位,从而真正凸显人文关怀。

  岳麓山自XX年6月1日向公众免费开放以来,极大方便了广大民众。偌大景区成了市民登山健身之所,外来游客也只是逛逛岳麓书院,看看爱晚亭。留给游客只是景点碎片化印象,更多的文化资源也没有充分挖掘与利用。据此,可以分类制作分布导游图,比如烈士墓地、亭子、泉眼等等。另外,文化虽深厚,但曲高和寡。可以把书院楹联、禹王碑、麓山寺碑等刻印成楷书小册子,分发或低价售予游客,以便比照辨认。同时,选辑岳麓书院历代校友名人录,以传记形式编辑成书,向游客出售。总之,从消费性角度来看待旅游主体,以喜闻乐见而非仅仅敬仰、朝圣、教育的方式,让游客去体验去娱乐去旅游,这样人文关怀就会更加浓厚。

  三、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着力打造以书院文化为主导,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为辅的旅游文化景观群,从而强化旅游目的地建设。

  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提出,是建立在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之后,人们在发展旅游思想和理念上已经由原来的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的过渡与迈进。岳麓山作为成熟的旅游景区,应该努力实现从品质突围到品牌深耕、从平台升级到舞台换新、从酒香不怕巷子深到注重自我推销、从注重策略到注重战略等四个方面的转变,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

  岳麓书院是岳麓山的灵魂之所,是湖湘文化的集结地,也是中国书院文化的重镇。深耕品牌,注重战略,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成了一条提升岳麓山旅游文化的必行路径。据此,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复兴生活,活化文化遗产中的历史生活。

  书院有三大传统功能:教学、藏书与祭祀。可以还原当年大儒朱熹与张轼的“朱张会讲”、潇湘槐市的盛况,志愿者衣着古装,席地而坐,静听儒士教诲;同时还原书院祭祀仪式,庄严而隆重,尊师而重教。每天定时进行,期间游客除了观摩,还可以租赁服装,亲自参与并体验古代书院的教学与祭祀等活动,并摄制成短片,低价售予或赠予游客,以示留念。恢复朱张渡,把云麓道宫——古麓山寺——岳麓书院——自卑亭——牌楼口——朱张渡——湘江橘子洲——天心阁——城南书院(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这条长沙文脉串起来。

  其次,完善中国书院博物馆。

  新落成的中国书院博物馆收集并展示了全国各地历代知名书院的珍贵文物,丰富多姿,琳琅满目,但更多的是实物展示。为了给旅游主体对书院有较全面的了解,应该对书院文化的历史沿革通过多媒体较为详尽地呈现,提高观感度与审美度。同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书院文化活动以现场表演形式与游客互动。

  最后,整合其他文化资源,兴办文化产业园。

  推广生态文化。岳麓山因植被覆盖率高,素来被世人称为长沙的天然氧吧。六朝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朝香樟、明清枫栗均系千年古木,都是一张张生态文化名片。可以立足已有的万景园与鸟语林,举办红枫文化节等活动,让游客真正亲近与感受大自然动植物带给人类的裨益与快乐,把科普知识寄寓娱乐之中。同时,还可以挖掘亭文化、泉文化的内涵与意蕴。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青山有幸埋忠骨,近现代众多革命先烈休眠于岳麓山,比如禹之谟、黄兴、蔡锷、陈天华、姚宏业、蒋翊武等,还有纪念北伐阵亡将士的五轮塔、纪念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刻印烈士们的生平事迹、革命活动,一一展现给游客。每逢烈士们的生辰、忌日,清明节、以及相关的重大革命纪念日,组织祭拜、瞻仰,让人们在静穆中升华爱国情怀。

  架构宗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传播的津梁。岳麓山上的古麓山寺、云麓道宫虽建筑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充分发挥佛学院研究型功能,打造成与高校合作传播传统文化的基地,更好地利用道教、佛教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再现宋代僧人挑书办学的情景。

  从短期看,旅游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但从长远看,旅游是人们福利的一部分,力推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未来旅游文化发展的方向,也是创立旅游经典巨制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湖南融合经济促进中心)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一路491号

  邮政编码:410006文化局副局长年度述职

  今年是局党委提出文化工作大变化之年。一年来,认真按照全局工作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局下达的各级目标和任务,创新思路,敢于开拓,团结同志,真抓实干,分管各项工作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局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焕发和调动大家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开展调查研究,摸清从事艺术生产同志的思想状况,通过交心、谈心,消除少数同志思想上的疙瘩,鼓劲加压;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单位的工作经验,指导和改进了自身的工作;通过加强横向联系,协调与部门、乡镇的关系,帮助剧团、画院等单位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以此激发和调动同志们潜在的工作热情。现在,全局从事艺术创作和生产同志团结氛围浓厚,工作积极性高涨。

  二,克难而上,艺术产品生产实现了较大突破。按照年初制定的“实现通俗产品和精品生产并举,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工作思路,始终把艺术产品生产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戏剧总团改制后在团长王金夕同志的带领下,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全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组织了音乐剧《回来吧,孩子》到城乡中小学演出场次;新编排了古装大戏《珍珠塔》。剧目创作室主任xx同志老当益壮,一年里,完成了剧本《岳贡奇缘》的多次修改;他先后新创作了7个戏剧,小品,小戏及舞台演唱类节目。他创作并执导的《xxxx记心中》参加省文化厅举办的全省首届民营剧团会演获得银奖。市戏剧总剧团王金锡团长舍小家顾大家,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年初就排演了丹剧古装戏《哑女告状》和一台综艺节目,并在资金,人才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克难而上,编排出了大型音乐情景剧《回来吧,孩子》,经试演成功,马上到城区10多所中小学巡回演出,业已演出15场次,观看师生达几万人次,深

  受好评。正则画院工作成效明显,全年组织画家采风、笔会10多次;举办3次画展,出版画集8本,在省以上发表作品10件,画家们多次参加省级以上展出和比赛,获得较好成绩;在我局自行组织筹办的xx市首届龙庆茶杯软笔书法大奖赛中,配合市文化馆精心实施,富有成效。市文化馆积极组织优秀文艺作品参加省“五星工程奖”和镇江市

  三,精心组织,自主举办大型活动。按照局党委”文化人办文化事”的要求,克服了一无资金二无人手等诸多困难,坚持自行组织,精心实施的原则,自筹经费近3万元,策划组织了xx市首届龙庆茶杯软笔书法大奖赛活动,成功举行了大型“xx市首届龙庆茶杯软笔书法大奖获奖作品展”,在全市形成轰动效应,市领导也亲临观摩并给予了好评。

  四,抓好其它分管工作,全力配合局中心和重点工作。继续认真组织实施“建设新农村,文化村村行”活动。xx年,在总结上年已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我们在送戏下乡工作中,做到既注重社会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和部门,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取得乡镇的大力支持,连续几个月不分昼夜深入镇村,协调乡镇村的关系,现场指导和为演出团队搞好服务;市文化馆、戏剧总团组织了“庆国庆送戏进社区”,庆祝撤县建市2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系列活动,深受社会各界好评;戏剧总团不怕苦,不惟难,先后到导墅,司徒,界牌,新桥,后巷,珥陵,埤城,延陵等乡镇演出120多场,全年完成演出180多场,观众达30多万人次,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剧团经济效益也有明显提高,全年完成演出收入45多万元,人均收入明显提高,分别较上年有较大增长。同时,想方设法,积极应对,为维护全局的利益,先后10多次到镇江协调中级人民法院、有关部门的关系,取得一定成效,现在,该法律纠纷已基本结束。兼管中诚集团善后工作,做好应退人员的退休手续办理和与有关

  部门关系的协调工作。在江苏文化科技产业园筹备及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暨南朝石刻风景区筹备工作中,能做到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怕苦不怕难,在工程招投标、协调有关方面关系中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特别是在组织从上海运回6千多件石刻短期突击工作中,担任负责接收的xx方面的工作,在文字材料起草,协调关系,组织人员现场接收中,连续工作近一个月,没有休息一个星期天,常常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几次累的感冒,喉咙沙哑,讲不出话来,还是坚持到第一线,直至这项工作全部结束,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给的任务。

  五,严格执行反腐倡廉规定要求,做廉洁从政的模范。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以及各级有关廉政的文件精神,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甘于清苦,耐得寂寞。自觉维护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团结同志,清白做人。认真学习各级关于反腐倡廉有关文件规定,从不收受任何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特别是在组织实施江苏文化科技产业园和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暨南朝石刻旅游风景区的筹备工作中,负责有关工程的招投标操作,多次拒绝客商的吃请和送礼,能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进行工程的实施;配偶和子女不经商、不办企业,按规定使用车辆。

  第二篇:县文化局副局长年度述职

  年,我作为县文化局副局长,继续分管县电影公司工作,一年来,我主动学习业务知识、严格抓好相关管理,并和县电影公司的同志们一道,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在坚持电影主业的同时,大力拓展多种经营领域,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全面完成了工作任务。主要成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文化局副局长,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我深深懂得新形势下学习的重要性。我把学习作为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把注重学用结合作为做好工作的立足点。

  一是政治学习做到主动。我十分注重政治学习,不断强化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今年以来,我始终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坚持政治的高标准,主动加强“xxxx”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的学习,积极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活动,写了3万余字的心得体会。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做到了讲纪律、讲原则、讲风格,时时处处从严要求自己。

  二是业务学习做到经常。一年来,我尽可能多地从较为繁忙的行政事务中挤出时间,加强业务学习,做到边工作边学习。在一些学术研究活动中,我虚心向兄弟单位的领导、专家请教,为搞好业务管理工作打下理论基础。我还经常主动和业务干部交流沟通,尽一切可能掌握业务工作规律,进而引发新的思考,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际工作。年内,我针对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下乡调查过农村文化,对我县农村文化工作有过最直接的接触,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三是学用结合到位。学习是为了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做好工作的法宝。我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从理论的角度思考一些实际问题,指导具体工作。我当选市人大代表以来,一直把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当作一项神圣的使命。人大会议期间,我积极发言,主动参政议政,大胆提出议案和建议,先后独立提出议案5件,参与提出议案20件,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我提出了《关于将电影“2131工程”列入政府财政支出预算》等议案和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

  二、通过开拓创新,切实提高工作实效

  在本职工作方面,我坚持着眼全局、突出重点,注重开拓创新。一年来,我和电影公司的同志们一道,本着为单位负责、为事业负责的精神,扎实开展各项

  工作,并取得了实效。

  1、在发展中拓宽了业务路子。县电影院既是全县的大会议中心,又是唯一的正规演出场地。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条件,努力拓展演出市场。一是多次引进外地剧团来县电影院演出,激活了文化市场。满足了群众不同文化类型的需求。今年我们共接纳俄罗斯远东军区歌舞团等演出团体二十多个,演出场次近60场,超额完成了局里下达的演出任务。二是联系并配合组织举办了一些高规格大型明星演唱会。如湖南卫视着名主持人李锐和着名歌星王蓉演唱会,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既极大地拓展了县城人民的文化视野,又提高了文化局、县电影公司的知名度,同时也收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县电影公司全年共完成总收入693634元,为电影事业的发展,为整个文化系统的大局稳定作了应有的贡献。

  2、在活动中收到了社会效益。一年来,我们努力贯彻省、市文件精神,放映了党教片《任长霞》和禁毒教育片《死亡之吻》及当前学生正确对待网络问题的启迪教育片《网络少年》,观众突破30000人。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公益性文化活动,利用新春期间和夏季时节,在县城及县城周围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优秀电影进社区”、“夏季广场电影月”活动,放映场次88场,观众超过26000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好地普及了科技知识,受到了广大居民和村民的一致好评。特别是电影公司与长虹电器集团举行的“唱响主旋律,建设新农村”影企联姻免费电影放映活动,走进全县10个乡镇,加之国家发改委和广电总局奖励给我们的流动电影放映车的巡回走点,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农民朋友欢喜不已,每场观众都达300人以上。

  3、在困境中推行了改革调整。由于湖南省物价局湘价费[]64号文件已明文规定从年秋季开始,不再将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放映收费列入九年制义务教育收费项目,故而,在我省已实行了14年的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放映

  活动宣告结束,赖以生存的四十余万元收入没有了。面对这一残酷现实,县电影公司陷入了危难境地,经过细致缜密的考虑和集体讨论研究,我们出台了改革调整方案,并推行了改革调整。通过调整,上班人员由过去的32人调整为12人,机构也精减了8个。同时,我们力争农村电影“2131”工程早日在我县得到落实,并为此做了不少实际性工作。目前,“2131”工程正稳步进展。

  三、勤政廉政,努力树立良好形象

  任现职以来,我一直严守组织纪律,注重团结同志自觉维护班子决策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摆正自己的位置,从不越位、越权,协调处理好了和其他领导的关系。同时,虚心向其他领导学习,取长补短。

  在工作中,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以自己的言行带头和影响其他同志。为了满足县城居民不同文化需求,也为了提高县电影院经济收入,我亲自出面衔接,帮助做好了一些明星及外地歌舞团来祁演出相关工作。在县电影公司场地出租及机构改革调整,我们都严格按照规定办事,没搞“暗箱操作”。

  当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我还有一些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新政策、新形势的学习和把握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电影文化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调研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电影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有待进一步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紧跟时代发展的伟大进程,不断充实自我,更新理念,恪尽职守,扎实工作,为全县文化事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

  第三篇:文化局副局长年度述职

  xxxx年,我作为县文化局副局长,继续分管县电影公司工作,一年来,我主动学习业务知识、严格抓好相关管理,并和县电影公司的同志们一道,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在坚持电影主业的同时,大力拓展多种经营领域,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全面完成了工作任务。主要成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文化局副局长,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我深深懂得新形势下学习的重要性。我把学习作为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把注重学用结合作为做好工作的立足点。

  一是政治学习做到主动。我十分注重政治学习,不断强化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今年以来,我始终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坚持政治的高标准,主动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的学习,积极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活动,写了3万余字的心得体会。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做到了讲纪律、讲原则、讲风格,时时处处从严要求自己。

  二是业务学习做到经常。一年来,我尽可能多地从较为繁忙的行政事务中挤出时间,加强业务学习,做到边工作边学习。在一些学术研究活动中,我虚心向兄弟单位的领导、专家请教,为搞好业务管理工作打下理论基础。我还经常主动和业务干部交流沟通,尽一切可能掌握业务工作规律,进而引发新的思考,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际工作。年内,我针对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下乡调查过农村文化,对我县农村文化工作有过最直接的接触,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三是学用结合到位。学习是为了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做好工作的法宝。我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从理论的角度思考一些实际问题,指导具体工作。我当选市人大代表以来,一直把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当作一项神圣的使命。人大会议期间,我积极发言,主动参政议政,大胆提出议案和建议,先后独立提出议案5件,参与提出议案20件,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我提出了《关于将电影“2131工程”列入政府财政支出预算》等议案和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

  二、通过开拓创新,切实提高工作实效

  在本职工作方面,我坚持着眼全局、突出重点,注重开拓创新。一年来,我和电影公司的同志们一道,本着为单位负责、为事业负责的精神,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并取得了实效。

  1、在发展中拓宽了业务路子。县电影院既是全县的大会议中心,又是唯一的正规演出场地。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条件,努力拓展演出市场。一是多次引进外地剧团来县电影院演出,激活了文化市场。满足了群众不同文化类型的需求。今年我们共接纳俄罗斯远东军区歌舞团等演出团体二十多个,演出场次近60场,超额完成了局里下达的演出任务。二是联系并配合组织举办了一些高规格大型明星演唱会。如湖南卫视着名主持人李锐和着名歌星王蓉演唱会,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既极大地拓展了县城人民的文化视野,又提高了文化局、县电影公司的知名度,同时也收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县电影公司全年共完成总收入693634元,为电影事业的发展,为整个文化系统的大局稳定作了应有的贡献。

  2、在活动中收到了社会效益。一年来,我们努力贯彻省、市文件精神,放映了党教片《任长霞》和禁毒教育片《死亡之吻》及当前学生正确对待网络问题的启迪教育片《网络少年》,观众突破30000人。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公益性文化活动,利用新春期间和夏季时节,在县城及县城周围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优秀电影进社区”、“夏季广场电影月”活动,放映场次88场,观众超过26000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好地普及了科技知识,受到了广大居民和村民的一致好评。特别是电影公司与长虹电器集团举行的“唱响主旋律,建设新农村”影企联姻免费电影放映活动,走进全县10个乡镇,加之国家发改委和广电总局

  奖励给我们的流动电影放映车的巡回走点,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农民朋友欢喜不已,每场观众都达300人以上。

  第四篇:文化局副局长年度述职

  文章标题:文化局副局长年度述职

  (XX年12月)

  XX年,我作为县文化局副局长,继续分管县电影公司工作,一年来,我主动学习业务知识、严格抓好相关管理,并和县电影公司的同志们一道,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在坚持电影主业的同时,大力拓展多种经营领域,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认真履行工作

  职责,全面完成了工作任务。主要成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文化局副局长,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我深深懂得新形势下学习的重要性。我把学习作为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把注重学用结合作为做好工作的立足点。

  一是政治学习做到主动。我十分注重政治学习,不断强化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今年以来,我始终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坚持政治的高标准,主动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的学习,积极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活动,写了3万余字的心得体会。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做到了讲纪律、讲原则、讲风格,时时处处从严要求自己。

  二是业务学习做到经常。一年来,我尽可能多地从较为繁忙的行政事务中挤出时间,加强业务学习,做到边工作边学习。在一些学术研究活动中,我虚心向兄弟单位的领导、专家请教,为搞好业务管理工作打下理论基础。我还经常主动和业务干部交流沟通,尽一切可能掌握业务工作规律,进而引发新的思考,有针

  对性地指导实际工作。年内,我针对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下乡调查过农村文化,对我县农村文化工作有过最直接的接触,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三是学用结合到位。学习是为了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做好工作的法宝。我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从理论的角度思考一些实际问题,指导具体工作。我当选市人大代表以来,一直把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当作一项神圣的使命。人大会议期间,我积极发言,主动参政议政,大胆提出议案和建议,先后独立提出议案5件,参与提出议案20件,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我提出了《关于将电影“2131工程”列入政府财政支出预算》等议案和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

  二、通过开拓创新,切实提高工作实效

  在本(推荐访问好:)职工作方面,我坚持着眼全局、突出重点,注重开拓创新。一年来,我和电影公司的同志们一道,本着为单位负责、为事业负责的精神,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并取得了实效。

  1、在发展中拓宽了业务路子。县电影院既是全县的大会议中心,又是唯一的正规演出场地。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条件,努力拓展演出市场。一是多次引进外地剧团来县电影院演出,激活了文化市场。满足了群众不同文化类型的需求。今年我们共接纳俄罗斯远东军区歌舞团等演出团体二十多个,演出场次近60场,超额完成了局里下达的演出任务。二是联系并配合组织举办了一些高规格大型明星演唱会。如湖南卫视着名主持人李锐和着名歌星王蓉演唱会,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既极大地拓展了县城人民的文化视野,又提高了文化局、县电影公司的知名度,同时也收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县电影公司全年共完成总收入693634元,为电影事业的发展,为整个文化系统的大局稳定作了应有的贡献。

  2、在活动中收到了社会效益。一年来,我们努力贯彻省、市文件精神,放

  映了党教片《任长霞》和禁毒教育片《死亡之吻》及当前学生正确对待网络问题的启迪教育片《网络少年》,观众突破30000人。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公益性文化活动,利用新春期间和夏季时节,在县城及县城周围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优秀电影进社区”、“夏季广场电影月”活动,放映场次88场,观众超过26000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好地普及了科技知识,受到了广大居民和村民的一致好评。特别是电影公司与长虹电器集团举行的“唱响主旋律,建设新农村”影企联姻免费电影放映活动,走进全县10个乡镇,加之国家发改委和广电总局奖励给我们的流动电影放映车的巡回走点,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农民朋友欢喜不已,每场观众都达300人以上。

  3、在困境中推行了改革调整。由于湖南省物价局湘价费[XX]64号文件已明文规定从XX年秋季开始,不再将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放映收费列入九年制义务教育收费项目,故而,在我省已实行了14年的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放映活动宣告结束,赖以生存的四十余万元收入没有了。面对这一残酷现实,县电影公司陷入了危难境地,经过细致缜密的考虑和集体讨论研究,我们出台了改革调整方案,并推行了改革调整。通过调整,上班人员由过去的32人调整为12人,机构也精减了8个。同时,我们力争农村电影“2131”工程早日在我县得到落实,并为此做了不少实际性工作。目前,“2131”工程正稳步进展。

  三、勤政廉政,努力树立良好形象

  任现职

  以来,我一直严守组织纪律,注重团结同志自觉维护班子决策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摆正自己的位置,从不越位、越权,协调处理好了和其他领导的关系。同时,虚心向其他领导学习,取长补短。

  在工作中,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各项规章

  制度,以自己的言行带头和影响其他同志。为了满足县城居民不同文化需求,也为了提高县电

  影院经济收入,我亲自出面衔接,帮助做好了一些明星及外地歌舞团来祁演出相关工作。在县电影公司场地出租及机构改革调整,我们都严格按照规定办事,没搞“暗箱操作”。

  当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我还有一些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新政策、新形势的学习和把握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电影文化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调研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电影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有待进一步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紧跟时代发展的伟大进程,不断充实自我,更新理念,恪尽职守,扎实工作,为全县文化事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

  《文化局副局长年度述职》文化局副局长年度述职。

  第五篇:县文化局副局长年度述职

  县文化局副局长年度述职:

  年,我作为县文化局副局长,继续分管县电影公司工作,一年来,我主动学习业务知识、严格抓好相关管理,并和县电影公司的同志们一道,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在坚持电影主业的同时,大力拓展多种经营领域,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全面完成了工作任务。主要成绩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文化局副局长,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我深深懂得新形势下学习的重要性。我把学习作为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把注重学用结合作

  为做好工作的立足点。

  一是政治学习做到主动。我十分注重政治学习,不断强化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今年以来,我始终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坚持政治的高标准,主动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的学习,积极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活动,写了3万余字的心得体会。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做到了讲纪律、讲原则、讲风格,时时处处从严要求自己。

  二是业务学习做到经常。一年来,我尽可能多地从较为繁忙的行政事务中挤出时间,加强业务学习,做到边工作边学习。在一些学术研究活动中,我虚心向兄弟单位的领导、专家请教,为搞好业务管理工作打下理论基础。我还经常主动和业务干部交流沟通,尽一切可能掌握业务工作规律,进而引发新的思考,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际工作。年内,我针对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下乡调查过农村文化,对我县农村文化工作有过最直接的接触,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三是学用结合到位。学习是为了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做好工作的法宝。我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从理论的角度思考一些实际问题,指导具体工作。我当选市人大代表以来,一直把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当作一项神圣的使命。人大会议期间,我积极发言,主动参政议政,大胆提出议案和建议,先后独立提出议案5件,参与提出议案20件,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我提出了《关于将电影“2131工程”列入政府财政支出预算》等议案和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

  二、通过开拓创新,切实提高工作实效

  在本职工作方面,我坚持着眼全局、突出重点,注重开拓创新。一年来,我和电影公司的同志们一道,本着为单位负责、为事业负责的精神,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并取得了实效。

  1、在发展中拓宽了业务路子。县电影院既是全县的大会议中心,又是唯一的正规演出场地。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条件,努力拓展演出市场。一是多次引进外地剧团来县电影院演出,激活了文化市场。满足了群众不同文化类型的需求。今年我们共接纳俄罗斯远东军区歌舞团等演出团体二十多个,演出场次近60场,超额完成了局里下达的演出任务。二是联系并配合组织举办了一些高规格大型明星演唱会。如湖南卫视着名主持人李锐和着名歌星王蓉演唱会,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既极大地拓展了县城人民的文化视野,又提高了文化局、县电影公司的知名度,同时也收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县电影公司全年共完成总收入693634元,为电影事业的发展,为整个文化系统的大局稳定作了应有的贡献。

  2、在活动中收到了社会效益。一年来,我们努力贯彻省、市文件精神,放映了党教片《任长霞》和禁毒教育片《死亡之吻》及当前学生正确对待网络问题的启迪教育片《网络少年》,观众突破30000人。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公益性文化活动,利用新春期间和夏季时节,在县城及县城周围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优秀电影进社区”、“夏季广场电影月”活动,放映场次88场,观众超过26000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好地普及了科技知识,受到了广大居民和村民的一致好评。特别是电影公司与长虹电器集团举行的“唱响主旋律,建设新农村”影企联姻免费电影放映活动,走进全县10个乡镇,加之国家发改委和广电总局奖励给我们的流动电影放映车的巡回走点,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农民朋友欢喜不已,每场观众都达300人以上。

  3、在困境中推行了改革调整。由于湖南省物价局湘价费[]64号文件已明文规定从年秋季开始,不再将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放映收费列入九年制义务教育收费项目,故而,在我省已实行了14年的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放映活动宣告结束,赖以生存的四十余万元收入没有了。面对这一残酷现实,县电影

  公司陷入了危难境地,经过细致缜密的考虑和集体讨论研究,我们出台了改革调整方案,并推行了改革调整。通过调整,上班人员由过去的32人调整为12人,机构也精减了8个。同时,我们力争农村电影“2131”工程早日在我县得到落实,并为此做了不少实际性工作。目前,“2131”工程正稳步进展。

  三、勤政廉政,努力树立良好形象

  任现职以来,我一直严守组织纪律,注重团结同志自觉维护班子决策的统一

  性和权威性,摆正自己的位置,从不越位、越权,协调处理好了和其他领导的关系。同时,虚心向其他领导学习,取长补短。

  在工作中,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以自己的言行带头和影响其他同志。为了满足县城居民不同文化需求,也为了提高县电影院经济收入,我亲自出面衔接,帮助做好了一些明星及外地歌舞团

  来祁演出相关工作。在县电影公司场地出租及机构改革调整,我们都严格按照规定办事,没搞“暗箱操作”。

  当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我还有一些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新政策、新形势的学习和把握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电影文化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调研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电影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有待进一步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紧跟时代发展的伟大进程,不断充实自我,更新理念,恪尽职守,扎实工作,为全县文化事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

篇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文化旅游资源和项目基本情况

  近年来,邹城立足地方文化特色,以文化为载体,全力搞好旅游开发。目前正在规划和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有:

  (一)两孟文化区项目。孟庙及孟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项目与“二孟”融为一体,和世行项目—山东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紧密结合,打造邹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缩影。主要规划建设:

  1、儒家文化遗产区:重建亚圣路明清一条街,彻底整治因利河及两岸景观,再现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小桥流水人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模式,营造庄重典雅的文化旅游空间。恢复建设南城墙及旧城南门(崇教门)、子思祠、孟母三迁祠、子思书院、孟母断机堂,使之成为邹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载体。

  2、儒家文化民俗展示区:依托邹城古城区,设计建设具有浓郁孔孟之乡文化特色的“孟府人家”,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四合院和丰富的夜生活产品,吸引广大游客夜游孟府和邹城古城。

  3、民贵苑里仁街。规划建设建设主题旅游商贸街区,同时与“孟母三迁”故事结合,以商铺、私塾、学馆、私宅、茶楼、酒肆等形式来展现其文化内涵,融居住、休闲、娱乐、教育等于一体,使之成为与丽江四方街、阳朔西街、大理洋人街相媲美的休闲街区和特色仿古文化街区,成为现代和谐社会建设的样板。

  4、孟子文化演习区。规划建设孟子广场、孟子文化院,习儒馆等。

  (二)中华母亲文化产业园项目。孟母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故事妇孺皆知。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为纪念孟母教子之德,后人在其故里建起了“断机堂”。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仁宗皇帝又追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以示褒扬。该项目依托母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深厚吸引力,建设国际母教文化产业集聚区。将母教文化与多元性滨湖景园相渗透的,集教育培训、旅游观光、生态休闲、养生康体、会议会展、度假居住为一体,打造“母教文化城、动漫城、青少年教育城、建筑艺术城”,把邹城打造成为母教文化产业圣地。主要建设内容为

  一区一园一带三院,其中一区为综合服务区,一园为主题园林母教园,一带为水岸怡情带,三院为四海邻院、孔孟书院、养生怡院。

  (三)峄山风景名胜区项目。峄山集道教、佛教、儒家文化和梁祝文化于一体,《诗经》、《史记》等多有记载,山上历史文物遗迹众多,春秋书院、峄阳书院、子思书院、孤桐书院是当年儒家思想集中传播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孔子曾在峄山问礼与老子,现留存小鲁台、孔子登临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东巡第一座山即为峄山,留下了始皇歌功颂德的第一碑——秦峄山碑。随后的历朝均有皇帝临峄山,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奇特的自然景观更吸引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留下许多精美诗篇和碑刻。峄山南,有春秋时期的邾国古城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邾国在此设都长达数百年。峄山西,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野店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有6000多年历史,山后有周朝时期的斗鸡台、炼丹峪等遗址。峄山古会传承上千年,每年二月二举办,是当地最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之一。该项目主要建设:

  1、孔孟养生苑项目。该项目集温泉疗养、休闲娱乐、餐饮服务于一体。拟在峄山周边建设度假接待中心、SPA水疗中心、抗衰老理疗中心、森林浴场、中医药膳斋、女士美容馆、男士康体馆、心理按摩馆、文化禅院、齐鲁茶室等。

  2、孔子学院青少年体验基地项目。拟建于峄山北麓,将围绕“礼、乐、射、御、书、数”等孔孟经典内容,建设基础工程,配备高空组合、场地拓展、水上拓展和心理测试等器械,把儒家文化融入到休闲娱乐项目中,锻炼青少年人格、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处集休闲娱乐、文化励志于一体的大型青少年活动基地。

  3、游乐服务中心项目。拟在峄山湖下游建设。主要包括:(1)大型游乐中心,分为儿童区、成人区,儿童区配备跳跳床、跑火车等各种游乐设施,成人区配备飞天摩轮、海盗船等大型游乐器材。(2)设施配套,包括游客休憩场所、餐饮区等。

  4、春秋、峄阳、子思、孤桐四大书院恢复重建项目。进行复古式建设,在峄山上原址恢复四大著名书院,逐步融入孟子故里修学游线路。

  5、儒风小镇建设项目。拟对山前的峄山街村实施搬迁改造,提升整体面貌,打造特色小镇。以峄山街村为中心,围绕儒家文化建设儒商俱乐部、高端会所、休闲娱乐商业街,在其东部建设生态景观园林,逐步将该区域打造成文化、休闲、娱乐、餐饮集中服务中心。

  6、邾国故城、野店遗址大遗址保护开发项目。在保护的前提下,实施恢复开发,拟建设大型动漫影视基地、春秋战国影视城、野店遗址公园等。

  (四)凤凰山佛教文化园项目。凤凰山海拔648.8米,是鲁西南第一高峰。凤凰山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凤凰山现有“一碑十三塔”、“一步两眼井”、“大王庙”、“望海石”、“二柏一孔桥”、“三关洞”、“白莲教”遗址等景观,同时又有民间流传至今的“隔山掏火”等神话传说。近年来,还挖掘出土了一批唐代莲花石座、明代万历年间的独角兽、龟驮碑等珍贵文物。

  区内唐代石窟大佛造像属山东省重点保护文物,附近还有四大寺院:开元寺、辛兴寺、朝阳寺、岳峰寺。此处曾经香火鼎盛,每逢大旱总有许多信奉者来此虔诚礼佛求雨。如今,礼佛求雨者已不多见,但每年节假日游人如织,尤其是春节前后几天,当地百姓和外地游客纷纷离家前来登山祈福、拍照留念,这种过年方式已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该项目对唐代石刻大佛进行抢救性保护、恢复重建开元寺、修建配套旅游接待设施、修建配套生态保护设施、修筑道路、硬化道路、建设度假村或农家庄园、建设核桃、樱桃等干鲜水果采摘园、加大对生态林木的保护和栽植力度。

  (五)中华始祖文化园项目。羲皇亩,又称伏羲亩、人祖亩、爷娘亩,还因集“儒、道、释”三家于一体,被称为“三僧庙”,位于凫山西麓,整个建筑依山而建,亭、榭、楼、阁规模庞大,结构严谨,气势恢弘,风格独特,多由石刻、木雕组成,雕刻艺术精美,惟妙惟肖;殿内神像神态各

  异,活灵活现,堪称中国龙文化建筑宝库中的一颗“奇葩”,是鲁西南最大的祭祀伏羲的古建筑群。该庙始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唐、宋、元、明、清数次扩建修缮,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巍巍古庙与千年古树相掩映,晨钟暮鼓与淙淙清泉相唱和的人间仙境。到了清末民初,这里成了方圆数百里善男信女朝圣拜祖的圣地。1929年,被军阀梁冠英部放火焚毁。

  羲皇庙内碑刻较多,重要的有:后唐长兴二年(931年)重修碑、金明昌七年(1196年)重修碑、元至大二年(1309年)重修碑、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碑、明历四十五年(1617年)重修碑等,以上碑刻均已遭破坏。

  现存主要碑刻有:《重修伏羲献殿记因序历代帝王纪碑》刻于明万历四十五年龟跌蟠首,高大雄伟,现仍耸立在庙内;《创建三圣殿记碑》刻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杏祥碑》刻于清雍正年间;《玉上宫殿通宇碑》刻于清康熙年间,四楞方形,上有庑殿顶式碑首,下为须弥形碑座。

  中华始祖文化园项目以恢复重建伏羲庙为基础,以开发凫山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依托,突出天赋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著名的历史名人,建成具有宗教、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度假区。

  二、存在问题

  邹城旅游业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起步,一直依托文化资源发展。但是从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大差距与不足。主要是: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特色不明显,产品建设滞后,要素配臵不理想,旅游与文化结合度差,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具有开发潜力的景区、景点由于地理位臵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同程度的存在可进入性差、通讯不畅、接待设施不完善等情况,制约了邹城文化旅游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

  (一)打造“儒家文化遗产示范区”。

  以“四孟”为核心,通过环境治理、文物展陈、文化遗产保护与维修,让“四孟”建筑群重现活力与生机。以“三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以改造两孟周围古城环境为突破口,通过实施中华标志城“世行贷款”项目,整治孟庙孟府景区周边环境,再现古城风貌。

  1、重建亚圣路明清一条街,彻底整治因利河及两岸景观,再现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小桥流水人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模式,营造庄重典雅的文化旅游空间。

  2、恢复建设南城墙及旧城南门(崇教门)、子思祠、孟母三迁祠、子思书院、孟母断机堂,再现精华,重塑文脉,重构活力。

  通过历史文化保护,使两孟景区步入世界文化遗产和5A级景区行列,从而让“三孟”景区品质提升,功能拓展。

  (二)打造“儒家文化民俗展示区”。

  1、依托传统街区和公共空间,传承展示民俗文化。确定一批重点镇、村、街道(仁美乡村、家教巷和书香门第),作为孟子故里传承儒家文化民俗的样板和示范点,让游客通过观览、居住、体验,能够“零距离”地感受孟子故里之农耕、持家、婚嫁、生日、节庆、教子、读书等民俗传统文化,再造“孟子故里儒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邹鲁圣境。

  2、依托邹城古城区的恢复性建设,设计建设具有浓郁孔孟之乡文化特色的“孟府人家”,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四合院和丰富的夜生活产品,吸引广大游客夜游孟府和邹城古城,打造“白天看三孔,夜晚游邹城(孟府、古城),吃住孟府人家”的旅游新概念、新产品。

  3、挖掘孟府养生文化,打造“孟府养生堂”,推出“孟府养生宴”。

  (三)打造“儒家文化修学实验基地”。

  1、建设母亲产业文化聚集区,以孝亲、感恩、母教为主题,打造参与性强,寓教于乐的修学体验旅游产品。

  2、以孟府习儒馆和孟子文化研究院为依托,面向国内外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和儒商两大目标群体,精心设计修学内容,活化修学方式,强化宣传促销,把修学游推向新阶段。

  3、形成“看在曲阜,学在邹城”的大格局,实现邹城儒家文化游的历史性大跨越。

  (四)建设大峄山,突破大峄山。

  积极实施新山门广场和停车场、上山盘道、透明围墙、地质博物馆等工程。同时,加快推进峄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规划孟子湖、峄山、香城五宝庵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调研设计百里“绿道”(越野自行车道)工程和自驾车营地,布局一些生态休闲养生项目,把峄山做大做强。届时,一个新的峄山将展现在游人面前。

  (五)实施“生态邹东”发展战略,开展生态观光游。

  我市东部山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应加速启动“生态邹东”旅游开发步伐,调整邹东山区乡镇招商政策,把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产业放在第一位﹝邹东要被子(生态),邹西要票子(工业)﹞,将十八盘山、五宝庵山、凤凰山等自然生态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建设,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把百里邹东建设成为鲁南第一生态旅游产品。

  四、对策建议

  (一)必须解决思想观念和思想认识的问题。

  1、必须确立文化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审视和研究邹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用全新的理念、用文化的视点来重新谋划和完善旅游名城形象的打造,只有将旅游与文物、文化、交通、商贸、城建等统筹考虑、搞好结合,邹城市的旅游名城建设才能实现新突破,得到大发展。

  2、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旅游名城的培植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整体旅游定位、制定发展规划,到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整合各方力量、优化外部环境等,都需要依靠政府主导和推进。

  3、必须着眼长远,持之以恒。发展旅游产业不是一劳永逸、一躇而就的事情,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培育期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二)进一步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的领导。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使我市旅游名城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重点项目增多,工作难度相对加大,建议成立市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市政府每年列支旅游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文化旅游发展奖励和补助。制定出扶持引导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奖励政策和招引文化旅游项目的优惠措施,促动文化旅游大发展

  (三)高点定位,做好旅游名城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要牢牢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立足高境界、高起点、高标准,确保制定一个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发展前景广阔、符合邹城实际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推进旅游名城建设科学发展。

  (四)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投入力度。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对地方积极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各地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纷纷加大宣传投入力度,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近两年来我市旅游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展开,旅游基础设施得到逐步完善和提高。但旅游宣传、市场开发投入相对较低,仍处在小打小闹的阶段。建议我市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投入力度,通过有效宣传推广,让更多的海内外朋友了解、认识孟子故里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树立孟子故里良好的城市形象和旅游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我市观光作客。

  (五)实施旅游区域合作和联动发展。

  邹城市邻近两大世界文化遗产泰山和“三孔”,在山东省著名旅游中心城市泰安市和曲阜市的250公里范围之内,周边还有以殷始祖微子、铁道游击队和微山湖而著称的微山县,以替天行道的英雄好汉而传世的水泊梁山,以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闻名的滕州市。因此,邹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应依托泰安、曲阜、微山、滕州等周边区域,在资源共享、互送客源、共同宣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共推旅游产品、共建旅游线路,形成联动发展的机制。

  11

篇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文体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初中英语作文

  文体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我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旅游资丰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X县在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注重植入文化旅游元素,不断提升各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还远远不够,仍存在一些问题。为加快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今后工作中需采取以下几方面推进措施。

  一、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状况。目前,全县文化旅游市场共有娱乐场所X家,书刊零售X家,音像制品X家,网吧X家,演出团体X家。文化旅游用品销售X家,基本形成了文化旅游演艺、网络文化、文化旅游娱乐、新闻出版、印刷、文化旅游用品等X个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

  (一)演艺、娱乐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了松州艺术团演艺企业创作生产,编创的《天地松州》剧目增强面向市场服务群众的能力。支持了开发具有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健康向上的原创娱乐产品和新兴娱乐方式,促进娱乐业与休闲产业结合。

  (二)创意设计业。我县在川主寺传子沟村设立唐卡画院和旅游业有机的融合发展,该项目的实施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形成有中国文化旅游特色的创意设计发展路径。促进创意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拓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为创意设计推广、交易和交流合作提供平台。

  (三)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鼓励文化旅游创意和设计服务进入旅游业,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水平,建立完成的川主寺民俗风情街道,上磨藏寨等促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促进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鼓励文化旅游创意、演艺、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和旅游商品。支持建设富有文化旅游特色与内涵的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加快培育文化旅游。

  (四)注重文化旅游建设与人居环境相协调。在XXA、B标段建设中鼓励文化旅游创意和设计服务单位参与新型城镇化中提升城乡居民宜居水平。强化文化旅游传承创新,有效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和历史建筑,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的规划水平和设计品质,完善图书馆、文化旅游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旅游设施功能,提高展陈水平,努力使城市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空间。鼓励装饰设计创新,突出文化旅游内涵,创造舒适优美的个性化家居环境。

  (五)突出区域文化旅游特色,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多元的地方民俗文化旅游:在X里,生活着藏、羌、回、汉四个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传承着数量浩瀚、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服饰、等文化旅游的瑰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不同的文化旅游交相辉映,民间文化旅游艺术远流长。藏、羌、回、汉各民族艺术多姿多彩,锅庄、舞龙、舞花灯、X小调等无不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羌族多声部,其艺术性、独特性在国内外独一无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旅游遗产名录。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羌族多声部从小姓乡逐步登上世界的舞台,绝大多数村民利用这一文化旅游资创收,在小姓乡X%以上的青年男女走在各大演绎场所就业,通过这项创收的总和达到全乡GDP收入总和的X%以上。而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旅游遗产名录的“笛厦”、回族花灯舞、春牛舞等精湛的民间艺术,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依托悠久的民间艺术,组织成立了X文艺队,将X曲子等民间艺术进行整合,向世人展现当地与众不同的民俗风情。更使X的自然、气候、生物、人文变得多姿多彩,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独特性。也正是这些历史文化旅游积淀,让X人酝酿了一个宏伟的构想弘扬X历史文化旅游传统、打造X国际旅游胜地。

  二是成立羌绣专业合作社毕业于阿坝师专的大学生陈满江将所学专业与民族文化旅游相融合,回家创业办起了我县首家巧娘藏羌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带动乡上的妇女一起在家创业。镇坪乡是X县最大的羌族聚居地,居住在这里的羌族妇女基本人人都是羌绣的一把好手。成立合作社后,陈满江调动起了就近村里闲暇妇女的积极性,一起实现在家创业。农闲时,镇坪乡的羌族妇女们就会聚集在巧娘藏羌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一起绣羌绣,她们绣出一件件精美的山水图案,备受消费者喜爱的有绣鞋、围腰、门帘、羌族服装等。羌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传承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造型、精美的纹饰图案及层次分明的颜色,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一针一线的羌绣中,绣出了对民族文化旅游的热爱,绣出了中华儿女勤劳的传统美德。

  三是藏区新型文化旅游创意基地——唐卡画院:创建于X年X月,公司创建所有资金来自省委组织部帮扶。公司股东为传子沟村民委员会。公司现有管理人员X人,签约画师X人,下设行政部、产品开发部、产品营销部、资产管理与计财部。公司以悠久灿烂的藏族文化旅游为依托,致力于传承、保护、发展民族传统工艺。公司主要从事制作和销售民族传统工艺品:如唐卡、羊绒产品、纯手工制品等,是四川省藏区为数不多的一家集产、供、销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开发机构。截止X年年底,公司共支出X(其中唐卡绘制费用X元,各类包装盒制作费用X元,披肩订购费用X元,购买金箔、唐多等绘制唐卡物资X元。共收入X元(销售各类唐X元,各类披肩X元。随着集体经济藏茶院的投入运营,唐卡、披肩旅游工艺品的加工链条日臻完善,全村实现了年年增收,年年分红。

  (六)促进文化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文化旅游企业向体育领域拓展,完成了山巴乡赛马场的建设支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提升体育用品及衍生产品附加值。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内容,支持各地依托自然人文资举办特色体育活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认识不够,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步履维艰。一些单位对文化旅游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思想认识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对改革创新感到有压力,有畏难和等待观望情绪,缺乏工作主动性和首创性。二是需要多部门共同研

篇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北湖区深入实施“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紧贴郴州“锦绣潇湘、别样郴州”旅游形象,打造“养生福地、水月北湖”旅游品牌,有力推进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一)资源禀赋较优。北湖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民俗文化丰富,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瑶族文化、义帝文化等在五岭大地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郴阳对子调、剪纸、龙女与柳毅传说、劝农故事、金仙传说等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历代涉足北湖区的文人墨客、达官名臣众多,如名相王陵、张九龄、寇准,名将周勃、马援、岳飞,文化名人沈佺期、宋之问、韩愈、柳宗元、秦观、王船山,理学家周敦颐、张栻,地理学家李吉甫、徐霞客等,都曾在北湖驻足,并留下了剑泉、燕泉、韩愈北湖叉鱼等历史古迹。北湖区还是湘南革命的发源地之一,有龙广洞革命根据地、邓华故居、十八红军墓等红色旅游资源,以骡马古道为代表的商埠文化,以中国女排“五连冠”为代表的体育文化,也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旅游资源,更有溶洞峡谷、草原丛林、湖泊温泉等原始资源,充分彰显了北湖文化旅游资源的魅力。

  (二)产业产值较强。目前,全区文化产业核心领域市场主体企业注册数量815家,分别为文化艺术业73家、文

  化商贸45家、文化教育86家、文化广告传媒415家,网吧84家、娱乐业27家、体育业63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名录2项,市级代表性名录11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8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10点;国家级传统村落10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3家,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6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9家、3星级以上旅行社9家。春韵动漫公司拍摄的《小邑时空传》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小埠古村被收入第一批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湖南省精品旅游线路强县、全国优秀自驾旅游目的地,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正在争创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龙女温泉旅游度假区(省级)。2019年,全区接待旅游总人数1372.7万人次,同比增长12.86%,旅游收入145.7亿元,同比增长27.71%。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旅游行业下滑比较严重,但我区旅游市场恢复较好,仅今年9月份我区共接待游客106.12万人次,同比增长3.42%,实现旅游总收入10.99亿元,同比增长12.26%,在全省、全市各县(市、区)中居于前列。

  (三)政策保障较好。近年来,北湖区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体育、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出台了《北湖区十三五文化产业规划》《北湖区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关于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北湖区民宿管理办法》,区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40万元,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为契机,启动了乡村旅游、旅游标准化编制规划,进一步修订完善北湖区旅游总体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全面考虑产品定位、功能布局、线路安排、要素配置、产业管理等内容,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四)市场主体发展较快。一是文化休闲娱乐业发展良好。作为主城区,我区的ktv、网吧、酒吧等数量较多,涌现了快乐唱响ktv、爆米花ktv、苏荷酒吧等一批骨干企业。二是传统民间工艺业(非遗产业)来势较好。神农蜂、鲁塘砂罐烧制技术、湘南根雕、郴阳对子调和厚府奇石精品文化一条街等地域特色产品充分展现了本土文化气息,同时吸引了一批外来投资商。三是广告演出培训业方兴未艾。主要以商业广告演出为主,有金牌演艺公司、北湖水月艺术团等为代表的业界精英,目前培训市场种类较多,90%是少儿培训。四是文旅开发初见成效。四清湖景区、小埠景区已形成文化+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及娱乐、休闲餐饮于一体的产业链。引进深圳金展集团等文旅企业,着力开发仰天湖高山草原景区等文旅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仰天湖景区开发项目在前期禁牧封育禁游基础上,大力修复自然生态,加

  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凸显,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对外试营业,仅国庆长假共接待游客1.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9.9万元。

  二、主要问题

  尽管我区在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但我区旅游业仍处于观光型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整体规划不全。目前,我区文化旅游产业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发展还相对滞后,缺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消费趋势以及对各种文化市场发展应有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和引导,文化行业的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

  (二)文旅产业发展不优。一是文化产业规模较水,层次较低。文化动漫、文化传承、娱乐演出、广告、印刷、教育培训业等整体上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无法形成大品牌,没有发挥产业的效应,无法起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作用。旅游方面有一定资源,但文化底蕴挖掘、开发不足,文化对旅游的影响力有限。如区内的瑶族文化、湘南民居木雕、大布江拼布秀、鲁塘砂罐烧造技艺等深入系统挖掘、研究不够,不能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较难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旅游产业链条不长。在传统旅游“六要素”中,我区目前只能基本满足游客“吃、住、游”的需要,在“行、购、娱”上还是短腿,具有北湖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少、开发力度不够。我区现有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山水产品多,文化产品少;观光产品多,休闲度假产品少;欣赏产品多,体验产品少;粗放产品多,高端产品少,难以留住游客,增加消费,延长消费链。

  (三)旅游品牌不响。资源开发品位不高,缺乏像张家界、南岳这种在国际、国内叫得响的旅游精品,到北湖旅游的游客以郴州本地人为主,省外、境外游客占比不大。一些优秀的旅游资源还处于粗浅开发阶段,像仰天湖高山草原、仰天巨佛、永春的杜鹃花等景点,还缺少配套服务设施,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匆匆而去,留不住游客,无法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又带动不了当地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亟待挖掘现有旅游资源,塑造旅游品牌,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区内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文旅融合度不高。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躯,没有文化的旅游就缺乏内力,没有活力,没有旅游支撑的文化同样缺乏张力,难有生命力。北湖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民族民俗文化比较丰富,但挖掘不深,整合不够,培植力度不大,旅游的文化品位没有得到很好提升。

  (五)文旅专业人才匮乏。我区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偏低,特别是文旅产业经营管理高端人才稀缺,导致文化旅游产品质量不高。

  三、发展对策

  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发展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北湖区在文旅融合发展上要贯彻落实____总书记来湘考察系列讲话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遵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文旅发展新途径,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加强统筹,因地制宜长远规划。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修订完善全区旅游总体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区文旅广体“十四五”规划,充分利用山、水、人、物四大资源,对全区文化旅游资源统一保护规划,开发和营销,做好产业布局,产业聚集,新型业态融合发展以及产品创意开发,产业链高端发展目的地体系建设等规划,力求突出北湖特色,找准景区(景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结合点,实现文化旅游的联动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同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产业发展和景区(景点)开发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区相关职能部门要从严把关,强化监督,确保我区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开发旅游资源,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二)立足区情,大力丰富文化体验活动。一是采取“文化+”模式,重点打造演艺综合体,围绕“湘南文化”“红色文化”“都市文化”等特色资源,策划凸显北湖区特色的标

  志性文旅项目,如北湖公园商贸圈、五岭广场金融圈,逢节假日组织消费节、赏灯节等,五岭广场组织大型综合文化演出,策划组织昆曲、音乐、电影、非遗、红色文化等主题文化活动,提升文化软实力。充分利用北湖公园人群集聚的优势,组织文化、体育、舞蹈等协会在北湖公园周边广场开展文艺演出、太极拳展演等系列文体活动,穿插互动娱乐项目,在友阿综合体集中规范发展美食、ktv、酒吧、足疗、电竞等一批休闲娱乐场所,提升夜生活品质文化,满足市民及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构建北湖公园夜间经济文化圈,培育夜间消费亮点。二是立足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结合湘昆剧、郴阳对子调、剪纸民间艺术和龙女与柳毅、劝农故事等民俗文化,在“夜听”字上做文章。以环五岭广场夜间休闲聚集区为主,五岭阁、市博物馆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带动文化消费和人气。三是充分利用我区西南山区道路曲折、森林覆盖率高等优势,开辟自驾游与露营房车聚集地,同时开辟攀岩、速降、探险等娱乐项目,让大量游客参与其中。四是打造一批文旅结合特色业态聚集区。如集中建设特色工艺品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酒吧茶楼一条街、休闲娱乐一条街和民宿一条街等。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活动内容,使游客完成日间游览后能有另一种精神享受和文化观摩。

  (三)完善配套,提升文旅融合发展硬实力。一是健全景区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北湖区游客集散中心,重点建

  设景区旅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卫生间、摊点屋(位)、广播、电子屏、电子监控、文明标识牌等基础设施。结合历史标识,方便游客了解景区造型意义和文化内涵。二是完善区内交通路网体系。制定全区旅游交通建设规划,逐步开通景区客运专线,推动城市公交网络向乡村旅游景点延伸,加快旅游目的地之间与等级公路的连接,实现旅游路线合理布局、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畅通。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在主要交通线路补设旅游标识,规范通往景区旅游交通引导标识。三是建立灵活开放的投融资环境体系。认真研究上级涉及文化旅游的政策,立足北湖区实际,加大项目包装力度。向上争取国家、省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坚持市场化运作,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运机制,制定文化旅游招商引资、争取投资、多元融资工作措施,激发社会资金、民营资本投资活力,扶持金展公司、小埠集团等文旅企业做大做强。坚持绿色传承,绿色发展基调,充分利用大仰天湖区、西河风光带等优势,旅游资源、培育北湖区红色景区、旅游民宿等一批精品线路,打造一批具有北湖特色和富有辐射力、影响力的重点旅游项目。

  (四)深挖资源,多渠道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扶持培育文旅新业态,推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融合新业态发展。一是建立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长效

  机制,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统筹推进鲁塘砂罐烧制等传统技艺、郴阳花灯小调、郴桂北路戏曲等非遗表演项目进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二是推进红色景点提质升级。抢抓历史机遇,深入挖掘北湖红色故事,加大对邓华将军故居、十八红军烈士墓、龙广洞革命根据地等红色资源的综合保护开发利用,打造北湖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传承好我区红色文化基因。三是加大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以春韵动漫文化创意为依托,推动更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四是建立仰天湖高山草原、白石仙、七姊石等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善的特色旅游景区,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五是借势借力打造旅游集散地。充分利用紧邻北湖机场和高铁西站的优势,以旅游集散地建设为抓手,抢占先机,打造机场高铁停留小憩站,以华塘镇塔水村、保和乡小埠村为基地,推出周末游、美食游、民宿游、休闲康养游等以文、旅、商相互融合贯通,让在北湖机场、高铁西站停留的游客到北湖小憩一两天,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六是以筹办节会促进文旅营销。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为契机,拟举全区之力,积极申报承办2021年湖南省(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不断提升北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我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人才支撑,打造精良队伍。一是探索拓宽人才培

  养机制。以产学一体、校企合作为手段,大力整合政府、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力量,选送干部到旅游发达地区和重要景区考察学习,畅通政企学研一体化发展渠道。二是组建智囊团。聘请文化旅游发展专家、传统手工艺专家、地方土特产制作专家,对北湖文旅融合发展科学研判,准确定位,开发产品,为北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献智出力。

篇六: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xx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xx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围绕我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一、xx市文化和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一)文化资源情况

  1.历史文化熠熠生辉。xx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2200多年前,客家先民就在xx落居下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相结合,开启了岭南文化的新篇章。秦朝时候设置龙川县,疆域辽阔,xx古属龙川县境,南越王赵佗是第一任龙川县令。现龙川县佗城镇是古龙川的县治所在地,留有越王井、越王山、通衢古寨等大量的珍贵古迹。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龟峰塔、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9处。全市13家国有收藏单位共登记可移动文物19561件(套),化石标本4466套。

  2.红色文化独具经典。xx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红色文化底蕴厚重丰富。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红色遗址共有248个,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96个,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84个,革命领导人故居21处,烈士墓3座,纪

  念设施43个,其它遗址1个。龙川县是中央苏区县,其他5个县区均为革命老区。

  3.客家文化富有魅力。千百年来,xx客家人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以东江流域为客家聚居地,形成了以东江为情感纽带的独具个性的客家文化。一是客家人文精神。xx客家人崇文重教,重名节、重孝悌、重文教,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如赵佗、颜伯焘、李焘、颜检、阮啸仙、肖扬等。二是客家围屋。xx客家围屋多是方形或半圆形,其中现存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府第式”四角楼、八角楼等,这种建筑形式近似于北方传统的“四合院”,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寓意,常常被人们称作是见证客家发展历史的“活化石”。三是民间艺术。客家山歌、紫金花朝戏、和平传统婚嫁、龙川杂技和打马灯、连平忠信花灯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处处闪耀着客家人智慧的光芒。目前,有2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7项入选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旅游资源情况

  xx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拥有旅游资源主类7项,亚类23项,基本类型46项,近400个代表性旅游资源单体。全市旅游资源类型全、数量多、覆盖面广,其中以生态资源、恐龙遗迹、温泉资源、东江客家古邑文化及红色资源最为丰富独特。

  1.一流的生态资源。xx地处山区,是广东重要生态屏障,拥有一流的生态环境和众多珍稀的生态资源。大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优质水平,是全国13个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Ⅰ类标准的城市之一,也是广东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拥有华南最大的人工湖——万绿湖,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I类水标准。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72.8%,可以说是四季常绿、处处皆绿,因而被美誉为“万绿xx”。

  2.独有的恐龙遗迹。xx拥有世界上唯一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足印化石“三位一体”的恐龙资源,已挖掘恐龙蛋化石18000多枚,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评为“中华恐龙之乡”。

  3.独特的温泉资源。xx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享有“温泉之都”的美誉,现已探明的温泉资源有34处,保有的温泉水富含多种有利人体健康元素,具有水质好、水温高、水量大的特点。

  4.浓郁的客家风情。xx主要有以赵佗故城、苏家围、林寨古村等为代表,以客家民居、客家饮食、客家山歌、客家民俗等为主要载体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

  5.厚重的红色资源。xx存有苏区革命遗址群、阮啸仙烈士故居、东江纵队遗址等一批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物。

  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情况

  (一)规划建设逐步推进

  xx出台了《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提出旅游开发必须挖掘和融入地方文化,并对文化旅游相关产品、重点项目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制定了《xx市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工作任务;编制了《xx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万绿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xx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具体规划,为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路径指引。

  (二)文旅融合品牌不断塑造

  1.“客家文化”品牌。xx打造了佗城风景区、林寨古村、南园古村、苏家围、黄龙岩畲族风情景区等多个以客家文化为核心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创作了现代花朝戏《母与子》、大型采茶戏《花灯因你而亮》、客家山歌剧《娘·酒》、客家采茶小戏《送礼》等一批客家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推动龙川佗城旅游产业园、和平林寨古村二期、连平燕岩古寺等项目建设和源城太平古街升级改造等。

  2.“红色文化”品牌。近年来xx加大对红色革命文化遗址的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目前修缮保护了紫金苏区革命遗址群、东源阮啸仙故居、龙川县五兴龙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一大批革命遗址,建成了33处xx市中共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示范

  基地,包括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色苏区展览馆、“血田”纪念广场、塔岭烈士墓园、佗城景区朱氏宗祠等景区。其中,红色苏区展览馆被省委宣传部授予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和平县第一个支部旧址、连和县人民政府旧址、中共九连工(地)委旧址被列为xx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阮啸仙故居、紫金苏区遗址群、和平抗日淞沪英雄纪念碑、龙川南客寮兵工厂被列为广东省红色旅游经典景点。

  3.“恐龙文化”品牌。依托丰富的恐龙文化资源,xx于2010年建成xx恐龙博物馆并对外开放。2013年4月,xx市政府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以xx恐龙博物馆为基础共建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扩大了xx恐龙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4.“生态休闲”品牌。xx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景点、推介生态旅游项目、营造优美生态环境、深度挖掘生态文化、创新生态旅游产品等措施,形成了以万绿湖、镜花缘、万绿谷、野趣沟、桂山、霍山、越王山、九连山等为代表的“万绿xx”的生态文化品牌;充分利用丰富的温泉资源,开发了巴伐利亚庄园、客天下水晶温泉、叶园温泉、康泉十八、热龙温泉、天上人间温泉、御临门温泉等温泉景区;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养生健身、文化创意、商务旅游等多元文化旅游产品,如以春沐源岭南生态小镇、连平县上坪桃园等为代表的农业旅游产品,以

  太平古街、大同美食街、坚基商业中心、万隆城等为代表的商贸旅游产品,以客家酿酒、板栗、鹰嘴桃、猕猴桃、茶油、五指毛桃等为代表的旅游商品等。

  (三)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开发了一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助力提升乡村整体环境。目前,xx重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有30多家,主要包括春沐源、苏家围、叶园温泉、万绿谷、黄龙岩畲族风情旅游区、林寨古村等,这些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一定程度优化了当地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了文化内涵,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带动周边村民脱贫致富。二是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助力提升乡村档次与知名度。截至目前,江东新区古竹镇、和平县林寨镇林寨古村等8个镇村分别获得国家级乡村旅游品牌,源城区埔前镇、东源县新港镇等42个镇村分别获得省级乡村旅游品牌。同时,xx有56个单位或个人分别获得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这些镇村品牌带动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动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标牌等“八小工程”乡村旅游建设,深挖当地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资源,有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助力激活乡村经济。xx一批“美丽乡村”利用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客家民居及特色农业,依托临近景区景点,将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场果场特色资源优势串连成片,打造成集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农事体验、特产购物、娱

  乐于一体的乡村特色产品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优质特色旅游产业,带活乡村经济发展。

  (四)特色文旅产业加快培育

  近年来,xx成功引进保利·响水国际旅游度假区、融创文旅城等高端旅游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超600亿元。东源县森硒湖·文旅温泉度假综合体项目动工建设,计划总投资30亿元。和平县公白镇岭南梦溪温泉、林寨古村、兴隆民俗村等景区建设稳步推进。连平县积极引进棕榈集团时光连平和乡愁连平2个项目,计划总投资额80亿元。据统计,20xx年全市接待入市游客4020.57万人次、同比增长12.1%,实现旅游总收入357.66亿元、同比增长12.89%。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xx在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培育、发展的起步阶段,与我省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旅游作用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良性互动局面和效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方特色文化项目转化为优势旅游项目还亟待品牌化、大众化、产业化升级。

  (二)业态类型单一,竞争力影响力不够。文化旅游精品

  不突出,尚未形成拉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产品;缺乏更多艺术质量好、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深受演出市场欢迎的演艺产品。

  (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匮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仍受到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制约,目前xx缺乏一批既懂文化又懂旅游、既懂市场又懂管理的开拓创新型人才。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抓好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夯实文化旅游产业基础。继续加大对文旅体建设的投入,完善全市文旅体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为xx增添现代化文化旅游景观,提升为游客及市民服务的水平。一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市区建设一批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实现市、区图书馆(含街道文化站)资源共享、通借通还。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领域数字化建设。继续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升级改造。二是推进公共旅游服务建设。推进市游客集散中心规划建设,推动桂山旅游大道、东江百里画廊旅游公路建设。推动以现代商业为主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文化街区、购物街、美食街、酒吧街等旅游休闲街区。高标准建设一批旅游厕所、精品酒店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三是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围绕打造“15分钟体育健身圈”,规划建设一批全民健身中心、社区体育公园。

  (二)推动特色资源开发利用,提升文旅产品竞争力。一是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品牌。重点推进埔前特色旅游小镇、高埔岗特色智慧旅游街镇、埔前“乡村体验式休闲旅游”5村连片开发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引导规范源城区大水井特色文化民宿等精品民宿健康发展,打造一批特色明显、产业带动强、环境优美的文旅特色小镇、精品城郊乡村旅游线路和精品民宿。二是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产品。重点是依托水生态做好水文章,利用“三江六岸”营造水景观,打造水上项目,建成都市旅游重点项目。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商贸文化、城市记忆等文化资源,重点打造一批文化创意品牌和文化旅游品牌。三是推动恐龙资源开发利用。深入开展恐龙资源开发专题调研,推动恐龙遗址公园招商工作,推出恐龙动漫系列产品。

  (三)推动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打造文旅融合集聚区。一是抓好文化产业园规划。积极创建具有xx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如恐龙文化产业园、客家酿酒文化产业园、秦汉赵佗文化和东江客家文化产业基地。培育古玩、字画、工艺品等收藏文化市场。二是抓好旅游产业园建设。在巴伐利亚庄园已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万绿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动xx文博园(龟峰公园)、霍山、黄龙岩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是抓好体育产业园规划建设。引进一批

  健康养生基地项目,推动xx市香车体育产业园建设。

  (四)重视人才培养,培育旅游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通过引企驻校、引校入企等方式,共同培育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的综合型人才,引进具有现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具有竞争意识和较强能力的精干文化旅游产业队伍,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篇七: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XX市加强文旅融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XX市加强文旅融合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随着国家经济与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旅游逐步从小众走向大众,成为国民日常生活常态。文旅产业作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融共生的新业态,因其能满足游客深层次需求而日益受到大众青睐,成为许多地区的战略支柱产业和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XX市提出了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在此情况下如何丰富文化体验,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让旅游产品更有文化味至关重要。

  一、文旅融合要坚持“四原则”(一)文旅融合要因地制宜,形神兼备。随着国家“旅游+”、全域旅游战略以及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旅游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为文旅融合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发展文旅产业要切合实际,要以有“形”有“神”作为支撑,有“形”主要体现在山、水、园、林等资源要素上要有天然优

  势,有“神”主要体现要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核心支撑,在此基础上寻找合理的切合点,才能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和合共生,实现旅游为文化搭台、文化为旅游“附魂”的共赢局面。而切不可生搬硬套、无中生有造文化,盲目描绘蓝图,勾勒美景,否则就会带来同质化、文化元素表面化等问题,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

  (二)文旅融合要注重“流量”,聚集人气。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而文旅融合同样适合走“流量”路线,即要在增加“人流”上深下功夫。一方面要着力提升文旅产业知名度,通过举办特色活动、创造影视作品、拍摄微电影、微视频等方式增强文化影响力,利用传统媒体、网络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造势,让游者纷至沓来,争相“打卡”,增加客流量。另一方面要在吃、住、行、游、购、娱上做文章,让游客吃得开心、玩得尽兴,让“流连忘返”、“百看不厌”成为游客的共同体验和共识。

  (三)文旅融合要强化体验,触动人心。传统旅游往往只是停留在“到此一游”的低层次上,“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是传统旅游给游客最普遍的感受。而文旅融合是要发挥文化旅游

  1+1>2的合力优势,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集体文化记忆转化为场景、故事、体验项目等,重新赋予旅游全新内涵,使游客通过沉浸式、互动式、高品质的参观体

  验,带来精神世界的深层体验和获得,带来情感上的归属和共鸣,实现品质的大幅提升。

  (四)文旅融合要协调发展,增强联动。文旅融合推动了产业业态创新、链条延展、附加值提升,为开展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进一步实现文旅融合创造了优质的物质条件与环境。因此文旅产业发展要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统筹谋划布局,实现三者协调联动,特别要在产业发展上增强契合度,培植壮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二、文旅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文旅产业作为全新业态,在我市既有无限发展潜力,也因发展水平不高,存在各种问题。下面以XX县为蓝本,剖析文旅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XX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主要有名居“活化石”——雷畅故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江白塔,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朱氏节孝坊、千佛雷氏宗祠、马踏倒石桥等,有

  XX最美古村落——千佛民建村。XX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XX省唯一的农民画画乡。XX农产品丰富,风味饮食也各有考究。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重拳推动,“成都战役?首战遗址”“研溪湿地”“蒲

  亭新村”等一批文旅重点项目相继投建,旅游初具规模,特别是“研溪湿地”水幕电影秀更是成了网红,吸引无数游人前往观光。今年3月1号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播放的《中国影像方志·XX》使XX对外整体形象、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资源富集、禀赋突出的XX,文旅产业发展方兴未艾。XX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方面虽然进行了积极实践,但仍存在弱、小、散及资金不足、开发不够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XX文旅发展未能融入全市文旅发展大盘子中,发展动力不强、未能形成发展合力。二是文旅结合不紧密,优质资源利用不充分。XX虽然文化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对名人文化、文物古迹及

  其内涵的挖掘整理不系统、不深入,如廖平、熊克武等名人在XX留下的文字及传说,没有以实物形式充分展示。三是开发深度不够,文旅景观匮乏。XX能够让旅客参观、学习、赏玩的景点不多,缺乏有轰动效应和市场带动力的产品。四是特色文化旅游线路欠缺,旅游产品空白,市场化程度低。全县没有成型的旅游线路,旅游纪念品空白、入境游客少。五是要素保障机制不活。文旅活动品牌效应不明显。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仍受“人、地、钱”等关键因素影响,近年来,虽然通过举办节庆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但仍没有树立起特色品牌、形成叠加品牌效应。

  三、建议意见

  (一)全域统筹规划。坚持文旅融合“一盘棋”思想,做好全市文化资源的普查、整理,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出发,制定好文旅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并把各区县特色子规划融入全市总体规划中,实现全市总体规划和区县规划的协调统一,增强发展合力、形成连片效应。引导各区县立足自身发展优势,各有特色、各有侧重错位发展,避免市内文旅产业出现同质化、无序化发展。进一步细化文旅产业发展的“时间表”和阶段性“任务图”,有序推进文旅融合项目的保护、挖掘开发、弘扬传承等工作。

  好(二)讲好XX故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XX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一是要把散落于民间的资料,深埋在历史古籍里的文字,搜集整理编撰成书,以传承文脉,留住文化因子。二是要创作一批

  XX题材的精品影视剧,运用传统媒体、网络、自媒体、抖音短视频,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营销矩阵。三是大力推进名人文化的传承创新,加强沙湾郭沫若、XX廖平等市内名人文化的研究发掘和保护,举办学术研讨会,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让名人文化发扬光大。

  (三)增强发展动能。文化旅游对资金的依赖性大,需要用政策加市场的手段来拓展资金来源,让民间资本共同参与。一是出台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意见,完善土地等相关配

  套政策,优化投资环境。二是创新深化旅游投融资改革,加大招

  商引资力度,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投融资机制,鼓励支持社会、企业、个人积极参与文旅融合景点的打造。三是培育有重大影响的文旅活动品牌,支持各区县申报天府旅游名县,加强导游、解说队伍培育,完善投融资政策,创新要素保障机制,激发文旅融合活力。

  (四)做好文旅产品。产品是文旅融合的载体。一是推进文旅融合业态创新,探索“文旅+”发展模式,如

  XX推行“文旅+农业”模式,倾力打造百里产业环线生态观光旅游带,推动一、三产深度融合。二是实施

  XX旅游精品线路工程。全市文化旅游景点如珍珠般散落在“山南海北”,需要串珠成链,形成旅游闭环,提升旅游发展合力。三是探索建设公园城市会客厅,如集中建设特色工艺品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酒吧茶吧一条街、休闲娱乐一条街、民宿一条街等,让游客吃得放心,住得舒心、购得开心,让客人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

篇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通用6篇)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1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会议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本乡实际,紧扣调研内容,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活动。

  一、乐居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苹果、水稻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基础设施优势。全乡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沟渠纵横交错,抗旱水窖遍布地块,为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区位优势。昭大公路贯穿南北,渔洞水库专用线途径乐居、上街两个村,洒渔河烟柳与乐居、上街两个村遥遥相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四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乡级干部队伍,为宣传乐居和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乐居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乐居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乐居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乐居的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可以依托科技示范园,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昭大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庭院果园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发展水面养殖业观光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库、桃树井水库从事水产养殖,还可以在水库周围添置一些必要的设施,方便游客垂钓和打捞。还可以设置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乐居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农村老年协会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乐居的野菜、豆干、腊肉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乐居大河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顺河绿化,打造“乐居烟柳”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区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

  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2、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3、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一是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三是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4、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乡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2新建区地处赣江之滨、鄱湖之南,是人文荟萃的“千年古邑”,享誉鄱湖的“鱼米之乡”,区域面积2193平方公里,整个地貌是“四水三山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新时代的大美新建,依托鄱阳湖生态旅游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以建设“文化大区、旅游强区”为目标,精心擦亮“五色”旅游品牌,倾心打造古邑文化名片。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新建区坚持走文化旅游与生态相结合的都市休闲之路,明确了“旅游强区、旅游兴区”的发展定位,全面唱响红色教育游、绿色山水游、古色人文游、金色观光游、特色体验游的“五色”旅游品牌。依托雄厚的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新建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制约我区文化旅游大发展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体情况

  (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新建区旅游资源、人文景观丰富,是公认的南昌市乃至全江西的旅游资源大区。全区拥有世界级文化遗产潜质的旅游景区1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级重要湿地1处(南矶湿地),国家A级景区8个(其中4A景区1家、3A景区6家,2A景区1家),市级

  以上乡村旅游点23家。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经典“小平小道”,游客探秘、休闲、观鸟、摄影、科考的绝佳宝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山万寿宫庙会”,“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汪山土库,号称南方“小长城”的溪霞怪石岭生态公园,有“鹭鸟王国”美誉的象山森林公园,拥有大漠雄浑和江南水乡细腻的厚田金色沙漠,正在大手笔的规划建设当中并致力于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等。

  (二)区位优势明显

  一方面,新建区在“撤县设区”之前是全省距省会城市最近的县,区位优势、全省独有、全国也少有。南昌中心城区到新建各景点,基本都在20—50分钟车程以内,是市民周末出游的首选之地,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旅行的乐趣。另一方面,新建区交通“大动脉贯通、毛细血管畅通”,境内“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完备,南昌西站、昌北机场直通新建区。完善、便利的交通体系,为我区吸引内外游客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三)政策扶持加大,旅游增长快速

  近年来,新建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建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旅游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项目、土地、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对推动旅游业大繁荣、大发展予以扶持。20xx年新建区全区接待旅游人次超过1400万人次,同比增长45。2%,旅游综合收入73。8亿元,同比增长45。3%。预计20xx年全区旅游综合接待总人数达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但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薄弱。近年来,我区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向二、三产业积聚),城镇及大部分村落基础设施日趋完备,2017年人均GDP已达9753美元,按照国际上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旅游需求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新建区旅游服务设施比较薄弱,客房、餐馆档次不高(全区拥有星级饭店仅1家,五星级饭店0家),娱乐项目单一,城区和主要城镇及景区缺少针对旅游者需求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酒店等,满足不了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

  2、旅游管理体制分散,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协调机制。一方面,我区既有区文广旅新局,又有区旅投公司,一些区直单位也参与文旅项目,各自为政、各打算盘,没有拧成一股绳,难以形成集合效应。区文广旅新局管行业,日常工作就是忙于落实全区所有的涉旅工作和应付各种各样的上级检查,根本无暇顾及旅游行业发展大计;区旅投公司管全区的旅游项目投资,而且其项目运作方式多采取政府出资+社会化服务外包形式,行业的管理责任不用担,平常的工作动态和投资数据没有及时有效沟通。其他区直单位的如一些田园综合体和文化特色小镇等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只是请我局做做观察员,有甚者根本就不咨询文化和旅游部门意见,等要申报景区景点时才来找专业部门。另一方面,更有一些景区地跨数个行政区域,虽然成立了管理局或旅游开发公司,但受职能限制,协调力度太小。比如有些属于市旅游公司(厚田沙漠),有些属于市文广局(小平小道),有些属于水务部门(梦山水库)。这种管理经营体制上的不顺,使得市场化经营程度深浅不一,造成各景区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行其是,竞相开发。这种做法导致规划难落实、形象难塑造、宣传难统一、管理难到位。

  3、旅游发展战略高大上,但有计划实施少,部分项目投资大,但是实际效益不如人意。近几年来,省、市相继提出了旅游强省、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一核两重”产业发展布局中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发展重点,明确提出了“江西风景独好,五彩新建来领跑”的发展定位,全面唱响红色教育游、绿色山水游、古色人文游、金色观光游、特色体验游的“五色”旅游品牌。变山水资源亮点为产业发展热点,变旅游资源大区为旅游产业强区,使新建区成为南昌旅游的目的地、江西旅游的集散地,使旅游业成为该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全面构建大旅游、大品牌、大产业、大发展的生动格局。

  虽然我区积极挖掘文化旅游资源,陆续投资改造或建设了一批旅

  游项目:如投资近5亿元对“小平小道”红色经典景区进行改扩建,投资1亿多元对汪山土库进行修复,投资6000多万元对南矶进行了提升改造,投资300万元编制了南矶湿地景区总体规划,以及投资4亿元的西山特色小镇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等。但是,许多建成运营的景区景点,也往往存在着投资大,建设周期过长,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4、旅游发展模式单一,缺乏进一步开发和创新的能力。目前,我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多依赖政府投资,缺乏多元化投资渠道,致使经营体制不活,难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发展,激活旅游资源效益。各旅游景区受限于自身资金、渠道和建设能力的限制,在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缺乏发掘潜力和创新产品的动力和意识。景区缺乏专业化的管理,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景区中普遍存在。比较典型的有汪山土库、梦山风景区等。

  5、整体营销力度不够,系统性较差。好的产品只有通过积极营销才能占有市场。虽然我区积极通过旅游文化节、新闻媒体宣传、推介会、旅游中介等渠道开展官方的推广营销,但是大部分景区并没有主动开展营销活动,未形成系统的营销模式。虽然我区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由原来的1000万增加到现在的3000万,但其中用于旅游宣传的资金仅有100万,这使得我区的营销力度严重不足。营销不系统、力度不够使得中远距离游客对新建的旅游资源知之甚少,严重影响了新建旅游业的发展。

  6、旅游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从全区的旅游队伍素质来看,特别是专业管理、策划、营销和导游等人才极度缺乏,业务水平较低,旅游人才队伍亟待引进、培训和提高。

  三、加快新建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新建区虽然拥有很多优势和机遇,但同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面对当前旅游发展的形势,如何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是摆在新建区全区上下面前的一道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从孤立的景区景点跳出来,以线路为纽带,形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综合服务产品,重点从规划、机制、品牌、基础设施等方面下工夫。

  1、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大发展,基础设施是重要一环。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同时,推动通往主要旅游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交通体系建设,提高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加强旅游食宿设施建设。针对高标准旅游饭店紧缺的状况,应加快星级宾馆的建设,引进国际旅游连锁酒店品牌。针对自助游、度假休闲游的特点,加强旅游景区的配套建设,推进以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旅游环境整治为主的旅游公益设施建设,增强旅游功能;推进旅游购物街建设,集中展销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推出特色文艺节目,发展晚间娱乐项目。

  2、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加强区文化旅游局与区旅投公司的沟通,明确责任分工,始终保持既分工、又协作的良好关系。加强区文广旅游局与其他区直单位的工作配合,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田园综合体、文化特色小镇的项目建设上,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规划指导,整合各方力量,不断提升项目品质,积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规模。加强区文化旅游局与各乡镇的业务配合,积极参与当地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推广我区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合理规划布局,积极培育旅游产业增长极。一是要请专业团队编制《新建区全域旅游规划》,在产品体系上实现主题化,除满足“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之外,要在“文、商、养、学、闲、情、奇”旅游要素中有所侧重;在项目开发上,应实现由点到区的转型,把产业布开,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编制《新建区道路交通规划》,通过加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更加方便游客出行,更加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二是单个景区规划的提档升级,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真正把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和产品优势,推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

  4、创新管理机制,优化配置旅游资源。要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一是发挥旅游投资公司作用,改变政府包、政府投、政府办的做法,实现从“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调控,市场主导型”的转变。二是整合资源,收购、并购投资乏力、后劲不足、产品不活的旅游企业,积极主动走出去招商推介,引来大旅游财团进驻或是探索一条采取同知名旅游企业合作或委托管理的路径,彻底激发旅游新活力。三是全域旅游需要多部门的综合监管、齐抓共治。四是整合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旅游资源,走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专业化的发展路子,引导景区景点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5、创新“旅游+”理念,培育旅游新业态。如推进旅游+农业,以溪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契机,促进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我区“田园综合体”建设,形成以一产(即农业)带动三产(旅游业),三产旅游反哺一产农业的良性互动。推进旅游+文化,深度挖掘景区文化内涵,赋予旅游景区景点于文化的灵魂,形成旅游产品,让游客进行浸入式体验,如汪山土库,基于自身深厚的人文内涵,举办踏春学家风旅游文化活动,积极开拓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市场,便是很好的例子。推进旅游+交通,以编制《新建区道路交通规划》、第三届环鄱阳湖国际骑游大赛为契机,促进旅游风景道建设,加强旅游与交通的双赢合作等。推进旅游+民宿,结合各乡镇特色旅游,让古村落重新焕发文化的活力,留得住乡愁,大力发展我区民宿业,积极为农民创收增收。如溪霞镇忘忧村民宿游,让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心情,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如象山镇的“荷花节”,不仅让人可以赏花游船,还可以采摘捕鱼、吃农家饭,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推进旅游+党建,积极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不断拓展景区景点内涵,使游客在游玩中自觉提高爱党护党的思想认识,增加农民收入,如溪霞镇店前村的乡村游+党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6、加大整体宣传,打造新建区旅游品牌。酒香也要会吆喝,着力加强宣传,做好舆论引导,树立新建旅游新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主动策划,借力外脑,立足全区旅游资源,主动策划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依托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如组织全区重点旅游景点赴外省、市进行专

  题推介,同时在高铁、地铁、机场等地投放我区旅游宣传广告,进一步树立五彩新建旅游新形象。要邀请旅游市场营销专家实地考察旅游线路,策划新建区旅游整体形象,把沿线主要旅游景区景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大手笔宣传和推广。加强对主要客源地的宣传推广,邀请主要客源地的旅行商和新闻记者来考察,引导他们宣传新建区。创新宣传促销形式,在主要客源地举办新建区旅游交易会,与主要客源地的媒体互换节目和广告,形成旅游宣传联动机制,有效拓展新建区旅游宣传推广的覆盖面。

  7、加大培养力度,建设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一方面,加大对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其政策法规水平和专业管理素质,始终保持以时俱进;一方面对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通过委托培训或者去发达地区学习的方式,加强他们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招聘、跨行业引进等方式,吸引、激励更多优秀人才立志旅游工作,尽快构建一批懂经营、会管理、视野开阔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

  今后,新建区将进一步挖掘资源,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丰富的山水资源优势、深厚的历史人文优势,紧紧围绕“文化大区、旅游强区”的目标,致力变山水资源亮点为产业发展热点,变旅游资源大区为旅游产业强区,使新建区成为南昌旅游的目的地、江西旅游的集散地,使旅游业成为该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全面构建大旅游、大品牌、大产业、大发展的生动格局。

  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3按照县委“走基层、转作风、促工作”主题调研活动要求,以承办旅发大会为契机,推进我县全域旅游实现跨越发展,我们抽调部分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县旅游局的情况汇报,组织旅游企业及重点乡镇座谈,深入重点景区和在建旅游项目,对我县旅游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1、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总面积797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1万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洞、林、文物遗址遗存及生态观光农业等资源于一体,具有发展旅游

  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以1990年崆山白云洞的对外开放为标志,拉开了全县旅游发展序幕,现已开发开放景区景点7个:崆山白云洞、天台山、蝎子沟、岐山湖、普利寺塔、丰乐园、绿岭核桃基地。先后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九项国家级荣誉。全县有各类宾馆饭店以及农家乐200多家,旅行社和营业部6家,旅游从业人员5000余人。全年接待能力达50万人,客源市场以三小时经济圈为主,辐射到京、津两市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的13个地市。22年来,先后接待各地游客近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0万元,带动社会效益5亿多元。今年十一黄金周和中秋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

  6、7万人次,同比增长69、7%,再创历史新高。

  2、主要工作成效和措施

  (一)重视规划编制,指导科学发展。县政府投资70万元聘请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临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是我县历史上第一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旅游开发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法律依据。

  (二)多方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自筹资金688万元完成崆山溶洞景区生态停车场和天台山旅游专线硬化工程及后续工程,溶洞景区新停车场占地30000平方米,天台山旅游专线总长5、3公里。已于“五一”小长假期间投入使用。二是在县城主干道和景区内增设指示牌和说明牌38块,在崆山溶洞景区投资40万元新建四星级厕所一座。三是争取国家发改委“崆山白云洞自然遗产地保护工程专项资金”600万元,争取国家地质公园专项保护资金430万元。与石家庄客商徐子林签订投资4000万元的天台山合作开发协议,并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深圳旅游招商发布会,对投资3800万元的邢窑文化博览园项目进行发布。四是对天台山景区步游路改造,新建步游路2507米。五是在景区周围栽植柏树、雪松、国槐、杨树、火炬等树木3406棵,栽植花卉3030株,在天台山旅游专线两侧栽植杨树10000棵。

  (三)加强宣传促销,提升临城品牌知名度。一是每年春节期间开展“临城人游临城”惠民活动,临城人凭身份证游溶洞20元。通过

  电视宣传、张贴海报、马戏演出等方式进行宣传推介,扩大我县景区知名度。二是在省台天气预报节目投放景区广告,继续在省内七个重点地市的28家县级电视台开展常年宣传,同时在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移动电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春季宣传。三是广泛与省内外206家旅行社合作,制定专项奖励政策,巩固和拓展市场。四是开展中秋、国庆双节促销。实施景区与超市互动,围绕景区周边半径200公里,联合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41个县市区大型超市,通过超市海报、购物赠票等形式发放优惠门票50000张,推出“50元游遍临城”优惠促销活动。

  二、影响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旅游开发缺少拳头产品,核心竞争力有待形成。

  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档次不高、规模偏小且分布散乱,旅游资源优势挖掘不够。岐山湖旅游度假区的“核心”作用尚须进一步发挥,基本上还是以观光游览为主,深层次的特色产品很少,没有形成具有轰动效应的拳头产品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线路。在乡村休闲游方面,由于乡村旅游同质化的问题突出,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线路没有吸引力,加上受季节等因素影响,特色不够鲜明,消费链条短,很难吸引游客的眼球,往往是“过路客多、过夜客少”。

  2、旅游产品业态单一,旅游配套有待完善。

  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仍以景区景点开发为主,基础设施还不完备,旅游产品业态较为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和旅游产业链不发达等状况突出存在。在“住”的方面,没有一家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或大型集团式旅游饭店,个体饭店接待能力有限,吃、住主要靠县内消费为主;在“行”的方面,尚未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景区内没有专门的旅游车辆,不利于游客游览观光;在“游”的方面,旅游人才短缺,导游、讲解员学历偏低,业务水平不高,涉外导游目前还是空白,同时,旅游交通引导标识设置不规范,没有形成覆盖全县的旅游交通引导和标识系统;在“购”的方面,旅游纪念品等配套开发尚未形成规模,缺少能为散客提供咨询、报名、购物、旅游等一条龙服务的旅游集散中心;在“娱”的方面,旅游娱乐项目还比较薄

  弱,缺少能够反映特色的代表性文娱节目及其与旅游景点相衔接的演出场所,难以满足游客视听需求,与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3、旅游产业要素制约有待突破。

  旅游管理体制有待健全。目前,我县旅游景点投资主体多且各自为政,旅游建设、管理的职责不够清晰,投融资能力相对较弱,与城区资源融合不够充分,没有形成统筹全县旅游资源、合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难以统筹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受经济下行形势影响,政府无论是在旅游项目的投入上,在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上,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形象包装、宣传促销上,还是在旅游人才培训上,与其他地区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土地、资金等要素对我县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较为明显。

  4、旅游资源与文化的融合有待挖掘。文化资源本应是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所在,我县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县,唐天宝元年改称临城县,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县史,文化积淀深厚,但目前,我县的旅游景区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未能将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有机融合和利用起来,旅游发展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比较普遍,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古迹资源较多,禀赋条件较好,但没有很好的开发与保护,可视性不强,有文而少景,有景而少物,没有很好的开发为旅游产品。

  三、几点建议

  1、实施规划引领。

  规划是先导。旅游业发展必须以规划为引领,随着形势与情况的不断变化,要对现有的旅游发展规划布局进一步修编优化。规划修编要聘请有成功案例经验、市场嗅觉灵敏、实力雄厚的旅游规划专家和团队,在充分调查了解我县旅游资源禀赋,在确立“旅游目的地”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突出比较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提炼出切合实际、个性鲜明、能引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迅速成长的品牌主题,编制具有科学性、特色性、实用性的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定位,着重突出留住游客的功能,完善山上游和住地游客娱乐要素,全力破解我县景区内游客滞留时间过短和季节性旅

  游难题。

  2、发展产业联动。

  要进一步创新旅游发展理念,跳出旅游来发展旅游,充分利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中蕴藏的丰富资源,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乡村旅游,最大限度地把相关产业的资源有效转化成为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形成联合发展的格局,与城乡建设、环境整治互动促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我县旅游以文化观光旅游为主的单一领域向文化、休闲、生态、运动、体验等多领域旅游转变。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的景区化改造,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3、配套完善战略。

  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一要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二要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加强旅游交通与区域交通干线、交通站场的对接,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优化旅游公共交通系统,不断优化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以及重点景区配套的主要道路建设。加快建设、改造、提升主要旅游景区之间的道路、快速公交、交通标识、停车场和自驾车营地等。三要培育壮大旅游经营主体。积极培育高品质旅行社,引进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创建一批星级饭店和特色主题酒店,扶持一批经济型商务酒店。

  4、打造品牌拉动。

  一要突出生态品牌。生态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不可复制,是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家底”和“金字招牌”,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发挥好。首先,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自始至终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要尽快研究制定“保护政策”,加大对生态景区、古建筑、古民居、古树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对目前开发规划未敲定、开发条件不具备的,一定要先保护起来不被破坏,确保我县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按照县平原绿化的要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切实加强林地的管理保护,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下大力气从

  严控制工业污染,切实保护好“蓝天、碧水、青山”这一宝贵资源。二要打造文化品牌。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有了文化,就有了灵气,就有了品位,就有了竞争力。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把我县独特的山水文化、邢窑文化、红色文化文化、民俗文化、古代历史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去,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要突出文化唯一性和差异性,深度挖掘民俗风情、地方戏曲、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民间传说,凸显富有我县特色的文化元素。对于旅游项目,要主动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各种旅游资源,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推出以文化特色为主的购物游、休闲度假游、红色文化游、康体运动健身游等多种线路,联合绿岭核桃、旅游美食节等大型主题活动,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核心吸引物和精品工程。

  5、加强政策扶持。

  县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保障并逐步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同时每年应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并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重点支持“大、好、高”项目。要创新投融资机制。要按照市场化模式进行投融资运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支持本地企业参与旅游开发,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知名的旅游投资公司或品牌经营公司参与我县旅游开发,多元化、多方面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经济发展机制,合力建好旅游投融资平台,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4东至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是县委、县政府、县政协今年确定的重点民主协商活动之一。县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先后召开多次座谈会,听取县直相关部门、涉旅企业等各方意见,全面了解东至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同时,赴省内XX县、XX市、XX县、XX区太平湖管委会及江西XX县学习考察,借鉴经验。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旅游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东至旅游产业抢抓“三区建设”机遇,积极推进“旅游XX县”战略目标,夯实基础,蓄势发力。目前,我县拥有a级旅游景区5家,其中4a级1家,3a级2家;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安徽省旅游乡镇5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星级农家乐28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5家;星级旅游饭店2家;四星级旅游餐馆1家;旅行社(门市部)4家,旅游车队1家,旅游商品定点企业7家。

  一是景区建设初见成效。九天仙寓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4a级景区零突破;历山景区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南溪古寨依托《南溪古寨历史文化发掘与开发研究》成果,已完成规划初稿,正在积极开展征地、河道整修、游步道建设等基础工作,启动4a景区创建;金鸡窠漂流整修后重新开业。

  二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西海温泉度假村、环升金湖张家滩乡村旅游示范点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印象东流大酒店投入试营业,大渡口国际假日大酒店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仙寓山庄改造等项目也在紧张建设中,今年又新引进尧渡河景区开发建设项目,正待开工建设,已先期启动漂流项目。

  三是环升金湖旅游开始起步。以环升金湖乡村旅游发展为破题,坚持先行先试,规划建设张家滩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升金湖科普旅游接待中心;大渡口龙源旅游度假村(江南农业科技园)在成功创建省级五星级农家乐、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基础上,正积极申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四是乡村旅游蓄势待发。县城及周边形成以金字牌森林公园、西山天坑云石、梅山生态旅游、历桥上谢生态休闲旅游、锦源生态园、小黄泥湖生态农庄等环城生态休闲旅游带,配以青水湖畔生态农庄、梅山农家乐、黄泥农家乐等为主体的农家乐群;东流镇规划建设陶公文化旅游区,启动东流老街重点古建筑、双塔和陶公祠的修缮及省级农业示范区旅游观光项目。县域东南部的源口生态休闲游,官港、洋湖等地的生态休闲农业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蓬勃兴起。

  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东至是一个以山为景、以水为灵的山区县,独特的地域风貌与多样的文化传承,织就了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潜在优势。

  一是政策支撑优势。近年来,国家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制定了系列措施。一是颁布实施旅游法,以法律形式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权威保障;二是出台政策支持旅游发展。特别是国务院今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五个方面对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要求;三是专项规划推进区域发展。年初,国务院批复实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东至既处在示范区的核心区,又处于“三山三湖”山水观光旅游发展带和皖江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带的交汇处,发展旅游机遇难得。

  二是生态宜居优势。“生态优良,资源丰富,点多面广”是东至旅游资源特色。境内生态系统完整,自然环境优美,山、丘、圩、湖种类齐全,人居环境宜居宜游。有“中国鹤湖”“鸿雁之乡”——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九天仙寓、国家3a级旅游景区历山、龙源旅游度假村、国家2a级旅游区东流古文化区、省级森林公园天台山;还有被誉为摄影家天堂的尧渡河景区,及西山天坑、许世英故居、周氏家族遗址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三是人文厚重优势。东至历史悠久,人文遗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86项。其中东流老街、陶公祠、双塔、许世英故居、金宗祠等10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至花灯”、“福主庙会”等6个项目位列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另外,东至还拥有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关子钞版,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完整、可信性最高的宋代钞版,堪称我国货币宝库中的一大瑰宝。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旅游发展的氛围不浓。对旅游XX县战略的地位认识不到位,旅游发展理念还未牢固树立,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未根本转变。相关部门工作开展不能主动服务和服从于旅游产业发展,也很少为进一步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主动出招。社会各界包括一些旅游从业者对旅游产业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有志于旅游创业且持之以恒的仁人志士。

  二是主题定位不能有效统一。“尧舜之乡,灵山秀水”“尧舜之乡,魄力东至”“尧舜之乡,休闲港湾”“尧舜东至,山水升金”……等等,至今未形成一个全县统一的对外宣传定位,也没有统一的、叫得响、令人过目不忘的营销宣传主题。

  三是灯下黑愈发凸显。东至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组成部分,东有九华山、黄山、西递宏村,南有婺源,西有庐山,北有天柱山,5a级景区环绕四周。在这样一个旅游资源高端云集的集合区中,我县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功能齐全、运营规范,称得上真正景区的旅游产品。县内景点与周边地区景点没有形成互连互通,没有一处纳入周边旅游线路的景点,游人寥寥,甚至县内也没有一条可供游客选择的成熟线路,客源市场单一。

  四是景区可进入性依然较差。沿国、省道旅游交通指示牌设置不完善,数量及配置不能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县城至九天仙寓等旅游景区公交车辆班次少、运行不畅;升金湖通湖道路仅小路嘴跨湖大桥一段及科普中心(保护局所在地)路况好一些,其余都是泥泞小路;龙源旅游度假村(江南科技园)、青水湖畔生态农庄等通行道路不畅;尧渡河漂流景区以砂石路为主,伴以泥泞小道;东流古文化区内也是辗转艰难……,这些地方大都是我县游人首选之地,由于可进入性差,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多扫兴而归。

  五是县城主城区建设不能顺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城市建设、交通、土地使用等规划未能与旅游规划有效衔接。在推进主城区建设中,忽视了城旅融合互促功能。城市布局存在着文化品位上展现不高、建筑风格不明、地域特色彰显不足等问题。加之城市公园、市民活动广场等文体场所硬件环境不足,服务配套跟不上,难以让游客逗留。

  六是文化旅游融合不足。文化与旅游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合作领域不宽,机制不畅。各类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布局零散,规划难以统一,特色挖掘不够。各类文化展现方式单一,各类文物深藏闺中,没有打造成旅游产品,难以为游客服务。

  七是旅游企业层次较低。九天仙寓虽然创建了国家4a级,但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宣传促销等名不符实。3家旅行社1个门市部,仅停留在编排县外旅游线路,组织游客外出旅游,县内的线路编排、外来业务承办等功能服务基本没有,宾馆、饭店整体接待能力有限,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仍是空白。

  四、推动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为加快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提供保障。

  1、强化政府主导。政府应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调研组考察的XX县,确立了“旅游与工业并重”的发展思路,对全县所有乡镇按工业类和旅游类进行分类考核,建立旅游考核台帐,旅游乡镇考核以旅游为主;XX区政府主导力度更大,综合目标考核100分,旅游占了10分;XX县委、县政府自2010年开始连续出台三个推动旅游发展的措施(旅游产业发展意见、乡村旅游发展意见、旅游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旅游XX县”是东至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应充分发挥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形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要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分类考核机制,按照年度发展目标,将旅游产业发展列入综合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权重可区别对待,实行分类考核。

  2、加强部门协作。旅游“六要素”产业涉及交通、农业、林业、经信、文化及商务等诸多部门,谋划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用大产业的观念来共同推进。要加大应用考核奖惩机制,发挥各相关部门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协作配合,发挥应有作用,用实际行动推进我县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提供政策保障。旅游产业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长线朝阳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要拿出切实的措施,出台刚性政策,吸引客商投资旅游产业,带动社会融资,促进产业做强。XX县人口规模、财政收入、发展模式和我县相类似,该县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每年拿出上千万的发展资金,对景区创a、宾馆创星、乡镇创优等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对投资旅游产业的企业,除享受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外,重点突出了优先保障旅游企业的用地需求,不同项目,土地出让金按照不同比例返还,支持项目建设。

  (二)规划引领,为加快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绘好发展蓝图。

  为抢抓机遇,对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各类专项规划需立即着手编制。

  1、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应力求科学严谨。规划编制应紧扣皖南示范区《规划纲要》,编制中既要聘请高规格的专家组保证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又要邀请一些有识之士参与其中,征求各界意见,确保规划的实事求是和可操作性。规划一旦实施,必须一以贯之执行。

  以XX区太平湖为例,发展之初也有很多迷惑。2002年,太平湖管委会在当年门票收入不足50万的情况下,拿出100多万元,邀请日本水域规划专家进行专项规划的编制,对太平湖水域开发进行整体布局,规划评审由省旅游局组织。规划实施10余年,一直体现着时代发展要求。管委会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严格按照规划布局,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太平湖现已成为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2、相关规划应与旅游相互融合。即将编制的全县十三五规划以及全县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化产业规划以及各乡镇发展规划,都应兼顾旅游发展,为相关旅游项目用地需求留足发展空间。同时,要以当前创建国家生态县为契机,规划好城市道路与旅游设施标识系统、城市电子信息系统、信息咨询与市场监管服务系统、游客中心及集散点服务系统等。通过高度统一相互融合的各项规划的引领,着力打造和构建特色鲜明、融会贯通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三)重点突破,为加快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亮点。

  东至作为安徽省西南门户,要在高端旅游景区环绕的现实中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必须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走观光休闲可持续发展之路,抓重点,重点抓,着力构建“一湖、一山、一带”产业发展格局。

  1、擦亮升金湖这块金字招牌。升金湖的候鸟资源是独特和无可比拟的,打好升金湖牌应是我们旅游XX县的重头戏。一要挖掘升金湖生

  态科考旅游文化。重点发挥升金湖湿地生态科考中心旅游功能,通过标本展示、文字介绍、科教影片等方式,把升金湖鸟类、湿地等资源的独特魅力展现给游人。二要规划建设环湖旅游公路。升金湖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里明确的“三山三湖”山水观光旅游发展带的重要节点。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合理规划路网走向,建设环湖公路。三要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区。切实推进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升金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规范发展环升金湖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努力提升升金湖整体资源品位。

  要整合湖区资源,切实转变湖区现有管理方式,规范湖区及环湖生产经营行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形成推进升金湖旅游发展的合力。把升金湖打造成为池州乃至皖南旅游的重要节点,引领东至旅游的振兴与发展。

  2、推进仙寓山-南溪古寨成品牌景区。一是将牌子打出来。以“葛洪炼丹”地为突破口,突出九天仙寓养生文化;以皖南最大的瀑布群,展现九天仙寓完整的生态系统;以大山里最后一个匈奴部落,再现南溪古寨匈奴文化的印记。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档次,宣传推广,力争把仙寓山——南溪古寨建成皖西南独具特色的著名景点。二是让外地人留下来。景区要围绕提升接待水平练内功,重点是完善景区内路、水、管、网、电等基础设施,提升游客服务中心、度假山庄服务功能,着力在硬件投入和软环境配套上有个由量到质的全面提升。

  3、构建尧东旅游观光带。一要推进县城区旅游资源整合。东尧一体化正在推进,应加快推进东流老街、陶公古祠、历山、天台山、尧渡河及东流省级农业示范区旅游观光园等旅游资源整合,打造城区旅游休闲观光带。重点推进历山等较为成熟的景区建设,完善景区配套设施,丰富景区活动内容,将历山建设成为供广大市民休憩、健身的城市公园。二要增强县城区服务功能。要加快宾馆酒店、娱乐休闲中心、购物休闲广场、文化体验休闲场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不同层次游客需求,不断提高主城区旅游承载能力。三要增强县城区文化品位。城市建设应融入

  “东至花灯”“文南词”“平安草龙灯”、“福主庙会”等地方文化元素;市民公园、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应发挥文化展现作用,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感受东至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四要加大县城区文化设施建设。调研的几个县区,青阳、XX区、潜山、桐城等地均建有博物馆,供本地市民及游客参观。应着手布局博物馆或相关文化设施建设,将其作为宣传展示东至历史文化和当代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4、突出乡村旅游这个生力军。一要整理挖掘乡村饮食文化。“食”是旅游一个重要环节,东至食材丰富,葛公豆腐、东至米饺、升金湖青虾、麦鱼蒸蛋、糟鱼蒸肉……尤具特色,对这些东至美食的挖掘整理,宣传推广,前景广阔。二要推进文化长入旅游。以周氏家族文化和许世英故居串联与润色尧渡、官港和花园的景区景点,以匈奴风情打造南溪古寨,以尧舜文化彰显历山特色,以葛洪养生文化包装仙寓山景区,以陶公田园文化丰富东流古镇品牌。三要改善乡村环境。结合生态县和美好乡村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点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休闲和旅游成为生态文明和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和有效载体;结合“三线三边”综合整治,推动景区景点周边形象提升。四要提升乡村休闲度假品位。重点是推进龙泉西海温泉度假区建设,使其如同投资江西永修的庐山西海温泉度假村一样,成为我县新型乡村休闲度假的龙头企业。

  (四)多措并举,为加快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创造优良环境。

  一是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重点是解决好境内较为成熟旅游景区与国省道的.旅游公路的接轨,县域大交通格局已经形成,各地、各部门应拿出切实措施,切实改善通往各景区(点)旅游交通条件,为旅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选商引资开发旅游。针对景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旅游项目的招商,应适当设置进入门槛,选择具有一定实力,且有着较为成熟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的法人实体投资旅游开发。三是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尽快建成一批热爱旅游、熟悉旅游、钻研旅游的工作者队伍。同时,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培训,重点是“农家乐”从业人员,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从业

  人员素质,提升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四是统一区域对外形象定位。品牌是一个区域对外展现的标志。调研的几个县区,都有着自身的形象宣传定位。青阳“礼佛上九华,修身在青阳”;桐城“城邀天下客,桐续山水诗”;潜山“生态潜山、养生天柱”。

  借鉴外地好的做法,我县可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通过网络、报刊、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东至形象展示的口号,给东至以形象定位。五是精心设计旅游线路,着力开发旅游市场。整合升金湖、九天仙寓、南溪古寨、东流古文化、尧渡河、历山等地资源,强化县内旅游线路设计和创意。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积极参与省市组织的各类旅游营销活动,做到旅游发展与营销宣传的有机统一,实现我县景点与周边地区景点的互连互通。

  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5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质。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近期,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并就新时期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政策机遇,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形成产业和经济优势,是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优越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区位优势明显,随着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良好的政策环境,发展旅游产业具备了良好的资源、政策和工作基础。

  第一,在资源禀赋方面。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古人类遗址、古墓葬群、古动物化石点106处,馆藏珍贵文物30余件,有野狐峡、仙姑山、生态园等10多个旅游景点。据考证,地处在关山深处的是秦汉皇帝祭祀炎黄二帝的上、下畤遗址。根雕、剪纸、刺绣、罐罐茶、洋芋搅团、核桃包子等民间

  工艺品和风味食品,都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

  第三,在工作基础方面。历届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近两年来,县上把旅游产业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点产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完成了《县旅游业开发策划纲要》,《县人文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人文生态旅游区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成立了省陇山()历史文化暨旅游开发研究会。编辑出版了《历史文化研究文集》、《县览胜》、《诗话》等系列丛书。按照加快建设宜居宜商宜游区域中心小城市的思路,先后建成了人民广场、河风情线、公园,完成了景区一、二期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了雷神山生态园,建成国家3A级景区生态园、2A级景区公园,景区先后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建成三星级宾馆2座,二星级1座,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全县旅游产业综合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总之,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比较明显,基础条件比较优越,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但是,旅游产业是一个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要经历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而我县旅游产业刚刚起步,还处在起步期向发展期过渡的阶段,景区(景点)规模普遍偏小,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对外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强,综合效益和带动发展优势尚未凸显,加快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三、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科学制定规划。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按照“理念超前、要素齐全、符合县情、便于操作”的原则,在整合全县各种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修建性控制详细规划,尤其是在加强与交通、文化、农业、林业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的同时,重点做好关山旅游经济区和、玄峰山等重点景区(景点)建设规划。通过规划来提高景区开发质量,增强景区吸引力和竞争力。要强化旅游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执行“没有规划不准上项目,规划不

  通过审批不准实施,项目未经审查不准动工”的原则,切实加大旅游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力度,防止盲目开发,充分发挥规划对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的统领和指导作用。

  2、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侧重的整合资金主攻旅游产业大项目。建立扶持和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工作机制和投融资机制,重点在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用地、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快制定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组建旅游开发公司,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对重大旅游项目实施政府贴息,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旅游项目的贷款规模,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投资经营旅游产业,兴办旅游项目,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3、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彰显特色,强化功能,丰富内涵,完善服务,优化环境的思路,重点实施一批对旅游线路具有支撑作用的重点项目,促进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景区基础建设。重点抓好关山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区、汭河旅游观光长廊、基础设施建设、关山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等8个过亿元项目,将、、、等景区有机连接起来,初步形成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西部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二是加快道路通讯建设。把完善交通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重点实施、、三条旅游道路,加快建设各主要景区的停车场,组建旅游客运公司,配套建设通讯基站、公用电话和电子触摸屏等通讯设施。三是加快旅游标识建设。按照景区标识建设规范化的要求,突出文化特色和人性化服务特点,紧密与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主干道路相衔接,规范设置景区标识指示牌和导览牌,方便游客通行。

  4、完善服务设施。重点解决接待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全面提高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一是积极发展住宿餐饮娱乐。大力发展星级旅游饭店、经济型宾馆和“农家宾馆”,形成以星级宾馆为龙头,旅游环线经济宾馆为主要组成部分,景区周边“农家乐”为补充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积极挖掘关山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建立、、三个特色饮食区,开发核桃包子、洋芋搅团、麻腐、山野菜等特色系列食品。依托艺术团,积极实施避暑养生、休闲娱乐、民俗演绎和游客体验等

  参与和互动较强的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和完善旅游活动的文化特色。二是大力开发旅游商品。突出地方特色,挖掘民俗工艺品和绿色原生态特有产品,深度开发旅游商品。在民俗文化商品开发上,重点开发工艺陶瓷、书画、挂历、台历、社火脸谱、刺绣、荷包、皮影以及民间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在特有纪念品开发上,主要是依托药材种植园区和药材种植产业协会的主导作用,开发核桃、蕨菜、黑木耳、沙棘、药材等各种旅游商品,逐步形成产业连市场、引游客、增收入的良性发展格局。

  5、强化宣传促销。实施市场开发战略,以提升旅游整体形象为目标,加强旅游宣传品制作,加强营销策划,实现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一是加强节会宣传。通过举办、参展各类旅游节会,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提炼鲜明的主题口号,积极参展促销。二是开展主要客源地推介活动。通过走出去参展促销,请进来考察踩线等方式,重点开发西安、宝鸡等一级客源市场,还要积极培育开发二级客源市场,加大与大型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的合作,招揽游客。三要积极开展旅游网络营销活动。加大旅游电子工程建设,完善网络平台,加大网络内容的充实和更新,制作一批反映旅游特色的旅游风光片,依托大台、大报、大刊、大网等主要媒体,组织开展宣传促销活动,积极培育旅游消费群体。

  文旅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6文化旅游产业是新形势下的朝阳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点和产业XX县的强大引擎。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已成为实现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深入了解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近期,县政协组织调研组深入旅游景点和文化经营场所,通过现场查看、走访了解、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建设特色文化县、发展旅游重点县为目标,以提高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

  为落脚点,根据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要求,结合全县文化资源禀赋,充分挖掘人文、自然、生态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加强“一区两园”(华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传承创新区、丹霞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努力构建具有临泽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倾力打造“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旅游名片,全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至目前,全县共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93家。省级文化产业园——丹霞文化产业园按照“三大板块两环五区”(即:核心地质游览板块、丝路文化体验板块、民俗风情板块,丹霞地质游览环、丝路文化体验环,丹霞地质观光区、入口门景区、文化体验区、运动娱乐区、民俗体验区)的总体格局,各项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依托昭武古城、西游传说遗迹、丹霞山、丹霞广场和红西路军梨园口战役纪念馆,以保护生态环境、塑造城市景观、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为目标,以红色圣地、田园风光、生态休闲、健身娱乐、国防教育和塞上江南风情于一体的县级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各项基础设施已全面启动。同时,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进一步浓厚。自2010年以来,成功举办“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临泽篇”演出;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枣乡·魅力临泽”旅游文化艺术节,组织开展了“红旗飘飘”红歌传唱、“亲近大沙河,感受生态美”万人休闲健身跑步活动、“枣乡情”民族交响音乐会、“生态临泽”书画摄影展等文化艺术活动,在繁荣城乡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了临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780万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1.05%。建成大沙河生态旅游景区、七彩丹霞旅游景区、梨园口战役纪念馆、双泉湖景区、香古寺景区等一批省内外知名旅游景区,其中,丹霞景区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梨园口战役纪念馆被批准为全国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双泉湖、香古寺景区被命名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双泉湖、黑河烟林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建成星级旅游饭店4家,发展特色“农家乐”85家。2012年,全县接待游客7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8.9%,实现旅游

  综合收入2.57亿元,比上年增长88.5%。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旅游规划相对滞后。近年来,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还缺少一个统一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与文化及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文化带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还不甚清晰,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2.规模偏小缺乏项目支持。文化企业数量、规模、经营呈现“小、散、乱”的状态,经济效益不够理想;文化产业在招商引资、基础建设方面还没有大的项目和资金支撑,发展只停留在“小打小闹”上。旅游资源开发迟、开发程度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产业开发仍处于起步开发、夯实基础、加强培育的阶段。

  3.市场主体不强要素不健全。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健全,以个体经营居多,传统项目比重大,上档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少,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旅游资源分属于条块多头管理,主管部门、乡镇自身投资能力弱,融资渠道相对较窄,一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进展缓慢;旅游六大产业要素还不够匹配,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已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过境游”与“过夜游”比例失调,旅游对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4.文化旅游骨干人才严重短缺。全县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少,业务素质较低,全县最大的文化经营企业丹霞旅游公司,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文化旅游产业高端人才如文化创意、市场营销、投融资、企业管理等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紧紧抓住全省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机遇,突出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着力建设具有自然人文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知名旅游景区,培育一批骨干文化旅游企业,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科学编制规划,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依据

  立足现有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人文景观,坚持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科学编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全县未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在全面落实政府批准的《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七彩丹霞景区规划》的基础上,精心做好华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传承创新区、丹霞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规可依,有章可循,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作为示范和支撑。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地方独有或特有资源,以“兰洽会”、深圳“文博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为平台,积极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实施重点招商,精确招商,吸引具实力、有品牌的企业投资文化产业。要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和“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旅游资源入股、转让、租赁、承包等多种经营方式,构建多元化旅游开发投入机制,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鼓励引导国家、集体、个人、外商等多种经济成份投资开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服务配套设施和经营性旅游项目。加快启动XX县丹霞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市场化运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搭建投融资平台。争取实施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国家级综合示范区项目,精心做好丹霞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县文化馆扩建、XX县数字放映厅等项目建设,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搭建平台。开通七彩丹霞至大沙河景区旅游快速通道,建设丹霞旅游小镇,以七彩丹霞、大沙河景区、黑河湿地为支撑,精心培育丹霞奇观、绿洲风貌、生态景观、红色圣地为主的精品旅游线,完善XX县城游客集散中心服务功能,开发双泉湖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完善旅游服务要素市场,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

  临泽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深入挖掘资源,积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发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深入研究“塞上江南”、“丝路明珠”中国第三阶梯才能看到的南国景观、七彩丹霞、绿洲、湿地、戈壁、沙漠等多彩的生态文化、河西走廊地域文化、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和中国枣乡品牌文化,并加以挖掘运用,着力打造以“中国枣乡---魅力临泽”旅游文化艺术节、“四月八”庙会为主的节会文化品牌;以七彩丹霞、西游遗迹、峡谷奇观为主的旅游文化品牌;以戈壁水乡、黑河湿地为主的生态文化品牌;以精品玉米制种、现代设施农业为主的农耕文化品牌;以梨园口战役纪念馆、汪家墩战斗遗址为主的红色文化品牌。实施“枣乡·丹霞”宜居宜游宣传文化工程,积极组织开展新闻采访交流、文艺创作采风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传播活动,促进“中国枣乡”文化品牌形象的传播,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和感受临泽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亮的文化形象,充分体验多彩的民俗风情,充分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康体养生和惊险快乐之美。

  (四)强化宣传营销,以旅游业推进文化深度交流

  以打造“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四张名片、提升临泽整体旅游形象为目标,采取“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动”的手段,整合资源和资金,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一是强化主流媒体宣传。运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大、影响力高的特点,加大在央视、甘肃卫视、旅游专业网站的广告宣传力度;做好临泽旅游网及a级景区和星级宾馆旅游网与旅游专业网站联网对接,积极开展联网营销。二是强化户外宣传。继续做好国内重点城市机场、车站及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张掖丹霞及临泽旅游宣传广告,积极协调在高速公路临泽出入口及国道、省道XX县乡公路沿线设置完善旅游景区交通导览指示牌;在高速公路临泽出入口等处设置游客咨询服务台,旅游旺季免费发放《临泽旅游指南》明白卡。三是强化节会宣传。精心设计制作一本《临泽风光》画册、一张《临泽自驾游地图》和一张《临泽旅游指南》明白卡,参加国内“旅交会”、经贸洽谈会等宣传推介活动,努力拓展对外宣传空间;坚持每2-3年承办一

  次高规格、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文化节会或重大活动,提升临泽整体形象,扩大对外知名度。四是加强区域合作。组织重点旅游经营单位主动到周边及重点客源地搞宣传促销、搞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和市内外旅行社的联系沟通,联手宣传促销、联合开发市场,构建资源共享、市场共推、优势互补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合作共赢。

  (五)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文化旅游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文化旅游经营人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通过“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等方式,提升现有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和经营人员的素质,依托全国知名高校委托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文化旅游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稳定和加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壮大民间文化演艺队伍,培育一支文化资源研究队伍。实行灵活宽松的引进政策,重点引进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鼓励社会人才投身文化旅游建设,深化职称评审改革,实现非公有制文化旅游企业人员在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方面同等对待。

  (六)建立互动机制,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围绕省、市建设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基地“核心区”的目标,建立旅游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融合机制,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

  “规划上统筹编制、政策上统一扶持、项目开发上统一打造、市场开拓上统一推介、人才培养上统一培训”的文化带旅游、旅游促文化的良性循环。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和临泽鲜明的地域文化资源,把文化元素贯穿到旅游景区项目设计、建设、管理、营销、服务的各个环节,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之中,用文化包装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魅力、活力、吸引力,提升旅游的内涵和核心竞争力;发挥旅游传播、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为实现文化产品价值创造消费市场。编排地方特色演艺剧目,搭建演艺平台;扶持开发刺绣、烙画、剪纸、面塑、葫芦雕刻等地方文化特色旅游商品及小包装便携式地方土特产品,提

  高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旅游与体育、农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丰富旅游内容,增加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篇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视察汇报

  3月27日至29日,我随黔南州政协组织的视察团分赴黔南州平塘、荔波、贵定、龙里等4县就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视察。视察团视察了4县部分旅游景区景点和民族文化场馆建设情况,并与县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就进一步探索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契合点,深入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问题作了综合分析。现将我视察了解到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黔南州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南部,与广西接壤,为西南南下出海重要通道,也是黔桂两省区的桥头堡。全州412万人,辖13县(市、区),聚居着布依、苗、水、毛南、瑶族、侗、仫佬等3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

  (一)民族文化资源现状。黔南州民族众多,各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现有《水族马尾绣》、《牙舟陶制作技艺》、《风香染制作技艺》等11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名录。福泉市福泉古城墙和葛镜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黔南州创编了《刺梨花红》、《苗山苗寨人》、《夜郎杜鹃红》等19台水布苗瑶多民族风情歌舞剧。都匀市是"全球绿色城市"、"中国毛尖茶都"、"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龙里县是"中国刺梨之乡"、"根雕艺术之乡"。独山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中国花灯艺术之乡"。平塘县是"中国文艺家科普创作基地"、"中国最美小城"。贵定县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酥李之乡"。瓮安县是"龙狮艺术之乡"。还有7个乡镇获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州内有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樟江、都匀斗篷山:剑江、平塘、瓮安江界河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荔波茂兰喀斯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塘掌布国家级地质公园;三都尧人山、瓮安朱家山、独山紫林山、都匀青云湖:四方潭龙里龙架山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已建成荔波樟江和平塘掌布2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正在按国家AAAAA级旅游景2区标准建设;贵定金海雪山、都匀斗篷山、西山公园、文峰园、长顺杜鹃湖、独山翠泉、三都咕噜、龙里龙架山5个国家AAA级景区;福泉金谷福梨园区和贵定音寨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目前,龙里县中铁国际户外休闲旅游综合体和荔波县樟江旅游景区列入全省重点打造的20个旅游景区;都匀、平塘、贵定、独山、福泉、罗甸、瓮安、惠水、三都等9县(市)均纳入全省重点建设的"100个旅游景区";全州12县(市)全部编入《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022年)》,一批景区景点列为省级重点备选项目。##

  (三)文化旅游发展状况。州内有旅行社17家,分社13家,并与200多家州内外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现有星级酒店共85家,床位共8698个。其中:四星级酒店有5家,床位共1328个;三星级以上酒店有8家,床位共3102个;二星级酒店有55家,床位共4048个;一星级酒店有5家,床位共230个。201*年,黔南州旅游总收入21996亿元,同比增长3214%。其中,荔波接待游客人数7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同比分3别增长472%、2184%。贵定县共接待游客42075万人,旅游总收入2869亿元。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拉动了商贸、餐饮、交通运输、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二、黔南州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多年来,黔南州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奠定了一定基础,但还存在影响二者有机融合的六大障碍。

  (一)行政区域障碍。早在2022年,黔南州就提出了发展民族生态旅游业,由于区域发展战略定位不清,各县(市)各自为阵,单打独斗,蜂拥而起发展旅游业,这里建个景区,那里搞个景点,有的县(市)甚至是一年换一景,"遍地开花"、"风风火火",结果是自娱自乐一阵子,不到一年半载就"路断人稀",造成了现今多数景区景点分散、规模小、同质化等问题。

  (二)管理体制障碍。目前,省、州、县(市)三级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机构杂乱、上下不一、工作脱节、运行不畅,难以有效整合文化与旅游资源。现省、州旅游主管部门是旅游局,省4文化主管部门是文化局,而黔南州文化主管部门是文化广电局。除荔波县、龙里县保持文化局和旅游局外,其它10县(市)或为文化广电旅游局,或为文体广电旅游局。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机构设置似有利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而实际上却成了障碍:主要是县(市)文化(体)广电旅游局主抓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事业,而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则由设在县委(市)宣传部的文化产业办公室负责,无形中又形成了多头管理、相互牵肘的工作局面。州、县(市)在文化与旅游之间又插入文产办,三个部门各有职能,各有权限,交叉分管,难以将文化与旅游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因此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中充其量也只能做到"配合",难以做到相互"结合",更谈不上相互"融合"。由此可见,省、州、县(市)现行的文化、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有碍文化与旅游产业依存互动、融合发展的战略构想。

  (三)文化市场与旅游市场障碍。文化市场与旅游市场相剥离,文化产品进不了旅游市场,旅游市场没有文化产品。旅游部门在旅游项目建设上不谈文化,所建景区景点缺乏富有特色的民5族文化元素,能够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不多。例如,荔波小七孔景区周边的农家乐连最基本的餐饮都没有一丝民族饮食文化的味道。文化部门在文化建设上也不谈旅游,虽然2022年以来,黔南州各县(市)耗资创编了各级各类民族歌舞、小品戏剧8000多个、民歌近200首,获各种文化文艺奖500多项,其中,《黔南民族歌舞》前往港、澳、台、马来西亚、法国演出;独山花灯歌舞剧《风景这边独好》还登上了维也纳的音乐大厅。但是在景区景点中并未看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采。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产品基本处于参加比赛、节会表演、应邀演出的境况,并没有真正转化为旅游产品。

  (四)扶持政策与激励机制障碍。主要是缺乏扶持文化旅游发展的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2022年黔南州政府出台《促进高星级酒店和会展业发展的意见》的优惠政策后,就没有再出台过扶持旅游发展的任何优惠政策,影响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原动力。

  (五)基础设施障碍。黔南州文化旅游业虽然经过多年的打造建设,但各县(市)至今还没有一个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特色突出、管理完善、服务优良、知名度和美誉度高、吸引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的景区景点。尤其是景区"吃、住、行、娱、购、游"六要素不配套,功能不全,景区民族文化含量少,旅游项目单一,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没有形成产业链条,缺乏大众化的、游客参与性强的小型游乐节目,有地方民族特色、物美价廉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不够,游客进得来、住不下、留不住、跑得快,景区产出体现为简单的"门票经济"。即便荔波樟江风景区也是如此,"吃"的大众化,缺乏民族特色,饮食文化不丰富;"住"的质量不能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也不能适应规模游客量入住需求。"行"还不够快捷,缺乏内联外通的高速通道。"游"少行多,旅程短而单一,游客来去匆匆。"购"能体现黔南地方特色,吸引游客购买欲望的文化旅游商品不多。"娱"当地民族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文化品位不高,无法吸引游客。

  (六)文化旅游人才障碍。由于目前的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相对紧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管理相对滞后,未能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另外,文化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品牌意识差、市场竞争力不强,从事文化旅游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没有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和集团。

  三、加快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2022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但从视察情况看,各县(市)在挖掘民族风情内涵和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力度不够,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破障碍,突出重点,合力打造重点旅游景区。

  目前,我省已编制出台《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022年)》,明确了全省重点建设"100个旅游景区"的宏伟目标。其中,黔南州龙里县中铁国际户外休闲旅游综合体和荔波县樟江旅游景区列入当前要重点打造的20个重点旅游景区。众所周知,一个产业的打造和形成是需要时间来完成,少则三五载,多则十几年。因此,明确产业定位,坚持不懈地按照规划扎实推进是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非一年半载所能实现,也非文化、旅游两个部门所能完成。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20个重点旅游景区的县(市),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来抓,突破行政区域障碍,打破行业部门壁垒,树立"大旅游、大文化、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改变以往各县(市)遍地散花、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常抓不懈,集中人、财、物等各项资源向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倾斜,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确保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定一个,建一个,成一个,火一个。

  (二)统一规划,理顺机制,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目前,重点打造的20个重点旅游景区尚未编制详细的建设规划,一些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为使重点旅游景区的详细规划与《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022年)》相衔接,规划的执行落实必须一杆插到底,杜绝过去各地以规划落实规划和同质化的不良现象。建议由省统一组织力量,集中时间和精力,全面普查和掌握重点景区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民情、旅游资源,深化省情的再认识,统筹依托20个旅游景区不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立足丰富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三大地方特色编制详细规划,科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才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经济合理布局,使其抱团运营共同发展。要抓住国务院机构改革契机,改变文化旅游资源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的状况,建立起协调统一、富有活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步调一致地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增强对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的服务功能,充实和壮大文化旅游管理队伍,1提高对旅游质量的监管能力,创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从行政管理层面上实现文化和旅游的高度融合。

  (三)加大投入,项目带动,加快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

  着力改善景区景点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全面加大景区、景点改造升级,完善景区的水、电、路、旅游标识、标志牌牌等设施,重点在景区"吃、住、行、娱、购、游"六要素中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进一步改善综合接待环境,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拓宽渠道,加大对文化旅游建设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衔接,积极争取上级文化旅游项目资金,优先策划、包装、储备一批待开发和提升的优势文化旅游项目,以项目为载体,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文化理念投资者参与各重点旅游景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形成文化旅游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格局。

  (四)以文促旅,以旅养文,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只有当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以文促旅,以旅养文,优秀的民族文化才能得以很好的保存、传承和发展。黔南州旅游商11品开发严重不足,现有的旅游商品种类不多,式样单一,缺乏地方民族特色及民族文化内涵,远远满足不了旅客的需要。要把民族文化有机融入旅游产品的创意、开发、制作之中,体现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突出纪念性、工艺性、便携性,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五)擦亮品牌,宣传促销,突出对外彰显大品牌效应。

  黔南州拥有许多世界级和国级家的大品牌,大品牌需要大声势高调子的宣传促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投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的宣传途径,对世界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进行整体策划包装,打出鲜亮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提高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国际国内更好、更快、更多、更新地了解贵州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全方位、多渠道、大规模加大对文化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

  (六)加大培训,强化管理,提高文化旅游服务质量。

  12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队伍建设,一方面着力引进在文化旅游业策划、组织、营销方面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培养一支熟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把握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旅游行政管理队伍,造就一支懂管理、会经营的旅游经营队伍,建设一支热爱贵州、知识丰富、应变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导游队伍。同时,加强旅游行业公共服务职能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健全旅游安全和紧急救援体系,不断提高文化旅游行政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七)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亟待解决的紧要难题。

  黔南州荔波县是世界自然遗产地,该县经过20多年持之以恒的建设打造,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已成为我省最富盛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贵州南部旅游规模最大的旅游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在我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要把荔波县13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到省级核心旅游区来抓,举全省之力把荔波打造成贵州乃至国际国内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一是省、州要尽快组织民族、文化、旅游等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及其周边景点进行民族文化包装,植入瑶、水、苗、布依等民族文化元素,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精心包装,使多彩的民族文化与优美的自然生态和山水风光融为一体,提升荔波旅游的文化品位,丰富荔波旅游内容。二是帮助提高瑶山乡瑶族文化旅游村自编自演的瑶族文化演艺项目品位。三是对樟江景区周边的农家乐进行文化礼仪、民族菜系指导和培训,充分体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特色。四是全面启动荔波内外联通的快速旅游公路建设。外联通道方面,尽快启动建设荔波县城连接贵新高速和厦蓉高速的快速公路;内联通道方面,打造好荔波各大景区景点直通的旅游环线,使樟江风景区:邓恩铭故居:茂兰世界遗产地等景区景点互联互通。五是省委、省政府协调铁路部门,恢复开通贵阳至都匀高速列车,让贵阳等地旅游便捷进入黔南旅游。六是抢抓广州市对口帮扶黔南州重大机遇,组织黔南州文化旅游部14门赴广州市开展相关工作洽谈活动,借助广州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助推黔南文化旅游发展。

  贵州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民宗委委员刘凤文

  201*年5月16日

  15

推荐访问: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融合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