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7篇

时间:2023-05-01 13:5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精品文章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调研报告5篇》

  【篇一】

  根据xx年度工作安排,为配合常委会做好专题审议工作,教科文卫体办公室在主管主任的带领下,组织专委会委员于4月下旬赴xx省嘉兴市、xx市就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5月上旬组织专委会委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对区内相关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到九渡河镇、庙城镇、龙山街道、泉河街道、怀北镇、长哨营乡、喇叭沟门乡的4个镇级文化中心和9个社区、农村文化室进行了实地调研。下面就调研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近年来,区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能够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逐步得到了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一)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一是成立了怀柔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四组”,定期召开会议,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在建设、管理和使用方面出台了系列文件,每季度开展一轮专项督查,保证督查全覆盖,纳入年度区政府绩效考核,并将每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政府折子工程,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三是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压实主体责任。制定了建设计划清单,明确了牵头单位、成员单位和完成时限。逐级签订了责任

  精品文章

  书,将任务分解到村、社区。四是文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我区共有镇乡街道级文化专管员61人,行政村社区级文化组织员316人,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人员保障。

  (二)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近年来,区人民政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建设、改造了一批基层文化设施。已经建成7个镇乡级综合文化中心,2个文化广场,其余7个镇乡和2个街道的综合文化中心建设正在积极推进。xx年以来,区人民政府已累计投资近1.1亿元,建设了57个村级文化室。目前,我区已有152个村、5个社区的文化室达到市级标准,具备图书阅览、培训辅导、电影放映等基本功能,装填了灯光音响等设施设备,为开展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活动开展不断丰富

  依托现有文化设施,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个层面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人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区级层面,全民阅读、国标舞、夏日文化广场等品牌文化活动持续开展,群众参与度、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并通过公益惠民演出、文艺培训春风工程把文化活动送到基层。镇乡层面,一些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打造了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如喇叭沟门满族乡、长哨营满族乡和汤河口镇每年联合举办的汤河川满族民俗风情节,琉璃庙镇的敛巧饭,怀北镇的古关大集,雁栖镇的燕城文化活动,北房镇的舞龙舞狮等。村、社区层面,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点,组织辖区群众用多种文艺形式共同庆祝。居民自发组织的舞蹈、民乐、合唱、绘画、书法、健

  精品文章

  身等艺术团队又有新发展。唱歌、跳舞、朗诵、器乐演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经常活跃在公园、广场等场所。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区人民政府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一是农村地区文化室建设缺少统筹,在功能设计上的针对性还不强,没能充分结合区域人口数量、年龄结构等因素统筹各种资源,工作重点仍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二是街道社区文化场馆还很缺乏。街道层面都没有综合文化中心,两个街道共24个社区,只有5个社区文化室面积达标,有些还是通过几间小房子凑出的面积,分布零散,很难满足社区居民非常活跃的文化生活需求。三是文化室内外缺少文化氛围,内部设施简单陈列,外部缺少文化元素,对群众的吸引力还不够。

  (二)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还有待提升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的资源供给还没有完全实现。政府提供的一些文化资源没有综合考虑受众人群的年龄结构、文化基础与兴趣爱好等因素,在客观上造成了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例如有相当一部分益民书屋借阅人数较少;有部分农村数字影厅为了完成任务,虽然能够按期播放,但有时观众很少。二是镇乡层面的文化活动缺少统筹安排,精品文章

  综合文化中心被挪为他用的情况较多。三是社区、村级综合文化室在综合利用上还不够,没有将其打造为包含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等内容的综合性文化阵地去利用。

  (三)文化活动所需的专业性人才和专业性指导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一是区内专业人才对基层文化活动辅导、培训机制还不健全,在调研过程中,很多基层文化团体都期望专业人才能够对其活动进行指导。二是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薄弱,人才总量及优秀专业人才偏少,对基层文化活动的指导作用还不够。三是村级文化管理员、组织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很多都不具备文艺特长,工作缺乏活力,组织开展有品质的文化活动、对文化活动室设备的管理维护能力不足。

  三、几点建议

  (一)以群众需求为中心、统筹设计基层文化设施功能布局

  一是制定符合怀柔实际的发展规划,在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分别确定功能和规模。二是树立“大文化”观念,在城市新区开发、小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中,统筹建设集文娱、科普、养老、体育及健康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室。三是农村地区应结合我区山区面积大、分布散、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现实,建设面积合理、适合老年人活动和养老的综合性文化设施。四是对城区公有性质的房屋统筹利用,改造一批社区文化活动室。出台相应政策标准,租赁一些文化室,满足社区居民文化活动需求。

  精品文章

  (二)加强管理、提高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

  一是进一步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对接群众实际需求,开展有品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基层文化中心真正用起来,活起来。二是要注重文化氛围打造,充分挖掘各地区的文化资源,利用文化设施展示村史、名人、文艺作品、文体活动照片等,吸引群众关注文化,增强群众之间的凝聚力和对家乡的认同感,真正实现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三是充分发挥镇乡综合文化中心的作用,结合文明城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等重点工作和端午节、重阳节、科普宣传日、宪法宣传日等节日做好全年性的活动规划,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村级活动。

  (三)多措并举,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单位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扶持社区和村文化带头人、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增强基层文化工作的活力。二是推进文化馆现有专业人员进社区、进农村工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三是要大力发动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学校、专业艺术团队的专业人才到基层指导文化活动。四是要提高基层干部对文化工作的认识,提高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五是落实协管员统筹管理使用相关政策,解决文化组织员待遇低问题,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篇二】

  一、调研宗旨和目的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是县以下

  精品文章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基层文化事业在发展中受到当地人、财、物紧缺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围绕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及管理使用,以及如何提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本课题组经过对马鞍山、芜湖、黄山、池州,以及省会合肥等处于公共文化服务不同发展水平的有关县区、乡镇、街道的走访调研,认为:

  1.针对本地区特色,以五大理念引领文化建设的科学决策;

  2.对各项资源(包括设施、资金和人才等)的合理优化配置;

  3.合理规范、引导提升由当地各类物遗、非遗所传承下来的丰富多彩各类民间文化活动(我们称之为“活体”公共文化),使之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展示平台,从而真正提升我省公共文化的软实力。这些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总结、改进、引导和推广,这正是我们构建现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和创新方向。

  二、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典型经验

  (一)政府引导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普及、发展方向。

  公共图书馆建设是重要的文化民生工程之一。近年,我省开始试水公共图书馆服务外包。我们重点调研了我省率先“吃螃蟹”的芜湖市镜湖区、合肥市包河区和全省首家实行图书馆全方位外包服务的民营文化企业——儒林书业集团。

  儒林书业集团是国内著名的图书发行和图示情报供应商,在新形

  精品文章

  势下,组成安徽儒林图书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儒林馆服”),致力于推广公共图书馆全流程服务外包。

  xx年底,通过网上招标、洽谈、签订合约等一系列流程,儒林馆服成功与芜湖市镜湖区文广新局签订该区图书馆服务外包合同,成为了我省第一个图书馆专业“管家”。根据服务合同,儒林馆服结合自身优势采取了一系列高效、灵活、创新的管理措施:

  1.建立优质高效的学习型团队。实行扁平化管理,变传统图书馆的“养人”为“养事”,降低了图书馆运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传统图书馆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编制紧张、人才匮乏等难题。

  2.以图书馆为平台,开展各类新颖的阅读活动,包括专题展览、健康讲座、知识讲堂、读书联谊、演讲朗诵、亲子游戏等,活动对象涵盖各个年龄层次。同时,儒林馆服工作人员主动走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宣传推广全民阅读理念,与读者亲密互动。

  3.致力于图书馆的智能化运作和数字化建设,开设网络数字图书馆服务,有效拓宽了读者的阅读渠道。

  数据显示,承包经营一年半以来,镜湖区图书馆到馆人次已逾31万人次,图书借阅量达81145册次,举办各类活动156场次,累计参与人次8000余次。在图书馆的意见登记簿和专项调查结果均显示,几乎所有的读者对儒林馆服的服务均表示满意和认可。

  xx年夏季起,儒林馆服又与合肥市包河区合作,开始以全员承包的方式,运营“包河区社区读书社联盟”。该联盟的各社区图书馆采取“政府投入、企业运营、业主监督”的运营模式,通过政府向社会

  精品文章

  力量购买服务,引进儒林馆服,开展全程运营管理,由区文化主管部门、街道、社区、读者共同监督运营质量。通过对滨湖明珠社区、南园社区、瑞园社区图书馆和淝南社区楠香书屋的实地考察,其运营模式及特色是:

  1.实行五全服务。基本服务全免费、场馆开放全年化、读者活动全公益、服务体系全覆盖、数字资源全共享。

  2.实行四个一体化。图书借阅藏一体化,图书、报纸、期刊一体化,阅读、休闲、娱乐一体化。

  3.追求三大特色服务:(1)特色文化服务:实现月月有主题,月月有活动;(2)特色功能布局:按基本功能明确,特色功能明显的要求严格规范功能布局;(3)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4.突出社区两大服务对象。老人和孩子。

  5.正在实施。联盟成员馆之间通借通还。

  实践证明,运用社会力量采取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是一项值得普及推广、行之有效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重要举措,也是办好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普及和发展方向。

  建议省政府领导,通过儒林馆服的典型事例,加大对地方各级政府购买基层文化服务的督促和宣传力度,出台更切实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将我省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二)富有地域特色的各地非遗所传承和地方自创的丰富多彩各类民间文化活动,是基层公共文化最有生命力的“活体”文化,为这些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引导提升,是我们基层公共文化彰显地域特色、精品文章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为此,我们重点考察了黄山市黄山区、池州市东至县、合肥市庐阳区,这三个县区都有着自己标志性的“活体文化”:

  1.黄山市黄山区举办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山原名黟山,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听闻此山是轩辕黄帝采药修道升仙之处,便下诏改黟山为黄山,因此黄山的本意即是“黄帝之山”。近年来,黄山区由区政府支持,成立黄山区轩辕文化研究会,围绕轩辕黄帝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挖掘、整合工作。xx年该地民俗文化活动“轩辕车会”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xx年至xx年,已连续四年在三口镇境内的黄海仙都景区,举办清明祭祀的轩辕黄帝公祭活动,参加者有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港澳的众多客人。祭典地点位于黄山轩辕峰下,景区内有轩辕古刹,黄帝天位,祭祀广场,黄帝文化墙,轩辕古刹内供奉黄帝以及帮助黄帝炼丹修仙的浮丘公、容成子三神像。整个景区风景宜人,黄帝文化氛围浓厚,目前正在积极申报4a级景区。祭典上的压轴演出就是省级非遗“轩辕车会”的表演,展现了黄帝用车轮大战的历史场景,央视多次来现场直播,整个祭典呈现出浓郁的黄帝文化与黄山旅游深度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关注,有与陕西黄帝陵祭祖大典、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为三足鼎立之趋势。

  2.池州市东至县大力弘扬周氏家族优秀文化。东至县是晚清大吏周馥、民国实业家周学熙父子的家乡。近年来,在池州市委市政府和东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该县一批地方民间人士,成立了东至周氏

  精品文章

  文化研究会,经过悉心搜集整理,形成“百年家风,六代传承”的“东至周氏文化展览”,xx年11月16日,中纪委网站在头条刊文推介东至周氏家风。

  回顾周氏家族在近代社会的历程和影响,池州市和东至县的领导部门都认为,周氏家风和周氏文化,不仅属于周氏家族,也属于养育周氏家族的这方土地,是一个值得千家万户共享的文化资源。因此,还要不断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弘扬这一优良家族风尚。决定在“周氏家风馆”建设(原为临时展览)、城郊纸坑山周氏祖居保护与规划周氏文化园方面,再给予切实的支持。

  3.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因地制宜,从无到有,创办崔岗艺术节。三十岗乡位于合肥市西北郊,因其地处董铺水库和大房郢两大水库上游,滁河环绕西北,全乡三面环水,境内绿树葱郁、空气清新,是合肥地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生态环保基地。数年前,一批画家看中了这里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落户崔岗,组成了崔岗画家艺术村;随后,又由几位艺术家发起,办起了以手工艺制品为主流的崔岗市集,拒绝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强调物品的小而美和原创性。久而久之,成为深受合肥爱好民间艺术群众的一个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庐阳区和三十岗乡政府,针对这个形势,因势利导,在xx年11月,支持崔岗艺术村正式开村,并于每年秋天举办一次崔岗艺术节,由政府予以资金和物力支持,现已成功举办四届,邀请国内乡村建设和乡村艺术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艺术家,通过论坛研讨,为崔岗乃至三十岗为代表城郊乡村的未来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精品文章

  xx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文化,越是地域的、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各地,由不同地域特色、通过千姿百态的物遗、非遗形式传承和展现出来的“活体文化”,正是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的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并具有生生不息的浓郁生命力。精心培育、扶持、引导、提升这样一些优秀的“活体文化”,使之灿若星斗,遍布在江淮大地,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充满个性和创新的活力,也可以从基层细微处做起,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我们的文化强省、为民族伟大的文化复兴,添砖加瓦。

  (三)创新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完善的不竭动力

  在调研和考察中,我们发现,各地基层组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纷纷制定和推出各种创新举措,如:庐阳区三孝口街道西平门社区,建立志愿者社区服务工作站,内设:关爱老人、关爱未成年人、社会管理创新、素质提升四支志愿者服务队,大学生小巷总理志愿者周末兴趣班、志愿者服务网络,并在活动中心设立志愿者捐赠专柜、志愿者荣誉榜等,文明服务,创优品牌,获得国家和省级多项荣誉。该区还联合省供销社旗下德嘉置业鼎力打造位于市中心桐城路和庐江路交口的“赤阑桥文化广场”,引进数十名知名书画家设立创作室、开辟高档次文玩交易市场,成为合肥著名的文化产业地标,号称安徽“琉璃厂”。

  马鞍山作为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城市,率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该市以服务人口为依据,先后投入30亿元资金,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保障,并率先建成全国首家数字文化体验

  精品文章

  馆。使传统的文化馆从实体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在县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置率100%全覆盖,形成以15分钟路程为半径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圈。青阳县图书馆,根据少年读者特点,创办电子画册、图书制作模拟教室,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富有实效,值得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大班推广。

  综上所述,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以标准化指标为基本依据,但不拘泥于量化标准,而是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创新,这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完善的不竭动力。

  三、需要革除的弊端和需要改进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陈旧的政策措施,有的需要考虑革除,有的需要加以改进。

  1.农村电影放映队的量化指标问题。在一个镇文化站调研,听到一个故事,一天放映队两位人员来放映,等到结束,只有一老一小两人,放映员觉得老小二人坚持看完不容易,要表示感谢。谁知老人说:你们放映用的凳子是我家的,要不是等着收回,我们爷俩早就回家睡觉了,这些老片子,有什么可看的,还不如家里电视好看。这件事暴露了三个问题:一是农村有不少是空巢,按月计场次放映,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二是村村通工程实施后,农村数字化网络化日益普及,除了年节假期,广场电影这种传统的公共文化形式已跟不上形势。三是现在用卫星数字监控电影放映场次,决定扣分与否和发放补贴,显得是“高射炮打蚊子”,很荒唐。

  2.农家书屋的书籍配送问题。有些地方用低价中标,统一配书,精品文章

  一是低价配送书籍出版年限、内容均较陈旧;二是各村雷同,资金资源极大浪费;三是网络兴起,年轻人大多上网查阅,读者寥寥。而有的县,如青阳县,则实行由县图书馆作为县域内中心图书馆,集中购书资金,统一为乡镇村采购,统一配送,定期更新,通借通还。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加以总结规范,在全省推广。

  3.基层公共文化场所建设中的形象工程问题。在皖南一个公共文化示范村的村口广场,我们看到一个巨型的电子大屏幕,竖立在那里,比起城市也毫不逊色,购置费用不低。问他们一年能开几次,说只有节庆日和领导来检查才开一下。平时在露天,风吹日晒,维修成本代价巨大。村里日常人口也不多。这种耗资巨额的形象工程,应该尽量取消。

  另外,在一个区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21台电脑,细心者发现,有11台贴着“正在维修”字样,显然已不能使用,其余10台也十分老旧,中看不中用,这是另一种,作为摆设的形象工程。而池州市在“三馆(文化、图书、博物)”建设上,短短数年,从无到有,后来居上,尤其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紧跟科技发展,配置一新,并分设老人、青少年阅览区,还开办了电子上网便民辅导讲座。取得较好社会效益。

  4.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考核指标问题。皖南一些区县,面积小、人口少,按照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评级标准,级别要与人口数量挂钩,这些县区由于人口数量的客观因素,迟迟不能升级。

  5.我省有关政策文本不明晰的问题。xx年由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

  精品文章

  办公厅联合下文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第22条规定:“……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加大政府性基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推动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这个“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的百分之一是什么概念,在调研座谈中问了几个市的财政、住建、文化部门,都没有明确的说法。“一个城市的住房开发投资”到底有多少数额。也说不清楚。建议对此类实施政策所规定的意见,要有明确的界定,否则无法操作。

  四、有关意见和建议

  构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在基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新驱动,是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关注基层最有地域特色的“活体文化”。并为其搭建平台、提升展示,是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得力抓手。为此,我们建议:

  1.请省政府领导关注扶持“清明黄山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将其提升到省级祭祀活动的层面。从1979年xx同志倡议,打好黄山牌,一直是省委省政府战略关注的重点,黄山是“黄帝之山”,黄帝文化是黄山文化的灵魂和根脉,也是宣传黄山的独有品牌。清明黄山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已经隐然与陕西黄帝陵祭祖、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三足鼎立,取得较大社会影响。我省提升到省级公祭典礼,会从更高的层面吸引和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广泛关注参与,对于宣传黄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请省政府领导关注扶持“东至周氏家族家风文化宣传”。我省

  精品文章

  文化底蕴深厚,世家大族辈出,除周氏家族外,桐城张氏家族、宣城梅氏家族、寿州孙氏家族等,都是在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化世家,优良的家风,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地方文化的建设、社会风气的匡正,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可以在中纪委宣传提倡的背景下,支持池州市和东至县进一步深度挖掘,做成精品文化工程,带动我省相关名人及其家族的研究,弘扬社会正气。

  【篇三】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5月6日和15日,大观区文化和旅游局调研组前往xx镇巨网村等8各村、十里铺乡林业村等5个村,督导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建设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积极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着重对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成效明显。

  (一)、硬件设施覆盖面增加。xx镇、十里铺乡大部分村设置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宣传栏,文体器材逐渐增多、数字文化服务逐渐完善,逐步建立起了文艺队伍,开始开展文艺活动,惠及的群众更广泛。

  (二)、软件设施实现标准化。各村对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涵盖的农家书屋、免费开放空间、服务项目和数量、服务时间等内容进行了明确,并对活动室进行了新一轮的打造,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环境。不断充实台账,对于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日常开展的活动,精品文章

  基本做到有方案,有记录,有图片,有签到等,确保各项活动扎实开展。农家书屋配备了专门管理员,实行借阅登记,实现了图书管理制度上墙,图书阅览室书柜与藏书量增加,服务效能明显改善。

  二、存在问题。

  (一)、功能发挥不充分、不合理。培文村文化活动场所被挤占挪用为停车场,且开展活动场次不够。图书阅览室缺少文化类书籍,文化中心标牌设置位置不合理。昌宁村农家书屋标识损坏未及时修理,且开放时间不对,正确开放时间为周一到周六。

  (二)、部分设施陈旧损坏,卫生环境差。巨网村文化活动中心走廊存在蜘蛛网,保婴村乒乓球台破损。昌宁、南埂、培文等村宣传栏设置数量少,且出现破损现象。

  (三)、器材及资料欠缺。文体器材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缺乏文艺器材。个别村缺少音响设备。开展文化活动保存的资料少,尤其是纸质资料保存少。文艺队伍没有名单和具体负责人,文艺活动没有制度化、常态化。

  (四)、昌宁村、南埂村无公共文化活动广场,xx村无文化活动室。群众参与不广泛,文化活动主体流失严重。思想上不够重视,加上设施和管理薄弱,文化活动不能有效地开展。

  (五)、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不平衡。各村之间差距明显,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好于经济发展较弱的村。

  三、建议和意见。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完善体系,强化管理,提高

  精品文章

  效能,夯实基础,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现有空间,着力改善各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高群众参与度,打造特色和亮点活动,做细做实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规范服务,有力保障,开展好各项综合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基本综合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

  (三)、加大对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按照实际需要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做好专业指导,抓好文娱活动骨干的培训。完善文化志愿者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中的作用。完善文化设施配置,加强保养维护,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篇四】

  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品位,体现文化为经济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便群众办事,投入不少资金分期分批为各村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村干部办公不便和群众办事难的问题,但部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在建设、管理和使用上不是很规范,没有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为此,我镇组织人员对11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走访摸底,现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管、用的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全镇共有11个行政村,根据群众的需求,每个村均建有农家书

  精品文章

  屋,配备了专职管理员11名,二、存在问题

  1.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使用脱节。“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依然十分突出。

  2.基层管理力量较为薄弱。不少地方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编制得不到落实。据统计,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83676人中,在编人员47240人,仅占56.5%,平均每站仅1.4人。另外,由于缺乏职业门槛,基层文化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3.开展文化活动单调。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落后,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形式有限,各村每年只在节庆日、民俗日开展球类、棋类等文化活动,活动的次数有限,导致文化设施实际利用率不高。

  三、下一步计划和建议

  努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系,基层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公共事业,政府的推动必不可少。针对我镇基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有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首先,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履行各自所担负的职责,真正把基层文化建设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做好组织管理、政策扶持和服务工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抓好现有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狠抓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对

  精品文章

  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确保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致力于基层文化建设均衡发展,使文化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

  2.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文化站干部队伍建设,尽快解决文化站干部配备不足、兼职过多、工作负担偏重等问题。每个乡镇(场)定1、2个文化编制,吸收一批优秀人才充实文化站干部队伍。有系统有计划地对文化站专职干部进行业务技能的培训,逐步提高文化站干部的整体素质,使文化站真正起到对基层文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作用。其次,要建立一支文化管理队伍,每行政村在文体爱好者中挑选一批有业务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骨干分子,经过培训考核,发展成为文化管理员,通过他们的组织发动,使业余文体队伍能够开展正常的活动。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传承创新,让普通百姓的“身边人”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第三,要通过举办经常性的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的形式,让基层业余文艺队伍有展示的舞台。

  3.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制度建设。一是要加快推进文化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机构的定位、文化投入的保障、文化活动的开展等相关内容,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明确各级文化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等。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基层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体系、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和公共文化经费的保障标准和方式等,从制度上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

  精品文章

  使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文化服务日常化和规范化,提升文化设施利用率。三是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一方面,要结合现有的文化统计数据,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的绩效评价考核和监督机制,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明确奖惩措施,建立服务项目公示制度,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工作。

  4.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针对县级文化设施老化陈旧问题,要加快改造步伐,使其具备基本功能;针对个别乡镇综合文化站缺失、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偏低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完全覆盖;针对多数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缺失的问题,要借鉴部分地区先进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在每个行政村建设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村民服务中心。

  xx镇人民政府

  xx年7月13日

  【篇五】

  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是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加强xx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是满足xx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就xx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使用、免费开放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精品文章

  一、基本情况

  我街道共有1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2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街道综合文化站从xx年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并投入使用,xx年为达标国家级文化站进行全面的提升改造,建设规模达720㎡,分别设有:书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娱乐室、培训教室、多功能活动厅、办公室、管理用房等。村居委会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共有22个,其中建设规模最大的枧槽营文化服务中心达到452㎡,规模最小有30㎡,其中枧槽营村委会文化室为达标文化服务中心。各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建立了免费服务公示、预告制度。所有免费开放场所都建立免费开放公示制度,在显著位置公示免费开放的管理办法、政策措施、服务项目、开放时间、观众须知等制度。开放时间为每周不低于40小时。具体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13:00—17:00。通过提升改造xx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善了我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增强了我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行活力,提高了我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

  近年来,xx街道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群众化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视。主要有:(1)投资40余万元对xx云程广场演出舞台及排练厅进行提升改造;(2)枧槽营村委会文体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3)投资36万建成窑坡村委会河东村群众演出大舞台,并投入使用;(4)xx春节期间,街道办事处划拨60余万元,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配套资金,用于春节期间群众文艺展演,综合性趣味运动会、篮球

  精品文章

  赛、全民环镇跑等活动;(5)投资150余万元对xx综合文化站进行“国家级达标文化站”提升改造工程,现已完工投入使用;(6)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80%的村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三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积极主办、承办大型文体活动,精心打造特色品牌,举办了一系列参与面广,规模较大的文化旅游活动,成功举办“xx慢生活”之“踏青赏花季”、“芬芳之旅季”、“瓜果飘香季”等系列活动;连续多年举办春节文化、体育系列活动(大年初一至初六在云程广场、一六村委会会堂及部分村委会进行36场演出);xx街道青年歌手大赛;“春满xx·千人共舞”群众文艺舞蹈大赛;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社会文化活动,“免费开放”惠及民众。xx社区文化室、云程广场排练室、文体活动广场每天对民众进行免费开放,也成为xx年度的文化惠民品牌和亮点。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为进一步推动免费开放工作的深入开展,建立免费开放工作机制。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扩大免费开放的公众知晓率,吸引广大群众走进文化场所,为免费开放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我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站长是免费开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周密计划,科学安排,合理分工,责任到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紧扣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到三个结合:把免费开放工作与当前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文化站工作紧密结合进来,与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精品文章

  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免费开放工作任务按期圆满完成。

  (三)加强管理,制定措施。我街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要围绕基本文化服务功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手段,开展流动服务、联网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拓展服务领域。在实现均等普惠的基础上,逐步增设个性化服务,重点加强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对象化服务。切实做好免费开放的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考虑免费开放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制定切实可行、严谨细致的免费开放工作方案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免费开放后的公众安全、资源安全、设施设备及安保消防安全。

  (四)是加强监管,提高服务水平。我街道在上级文化、民生部门的指导、督促下做好免费开放工作,并对综合文化站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督促和考评,对免费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沟通、协调并切实帮助解决。

  三、存在问题及分析

  从调研反映的情况来看,虽然我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程建设步伐较快,管理也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但仍存在管理人员不足、缺乏文艺骨干等专职人员、对群众的宣传引导不够、群众对文化的兴趣不浓等问题。突出体现在:

  (一)xx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后,由于缺乏人员编制,管理人员大多兼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文化站工作上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稳定性和开放时间受到了限制,不能满足群众、学生放学、周

  精品文章

  末到文化中心进行活动的需求,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存在管理人员身兼多职,在开放时间上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大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文化服务中心管理规范化程度不高,缺乏文艺骨干等人才。

  (二)各级部门对群众文化生活的宣传引导不够,致使群众不知道、不了解以及对文化的兴趣不浓,加之网络电子书、象棋、围棋的普及,到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学习、活动的群众少,造成部分资源的浪费,不能很好的发挥文化活动的功能作用。

  (三)我街道部分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还存在多厅室并用的情况,由于规模较小,缺乏资金,因此多数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一个厅室设为会议或活动项目开展地点,群众学习、活动的时间受到了约束。

  (四)街道各村民小组村集体经济薄弱,办公用户破旧、规模小,大多数小组未设有文化活动场所,群众活动受熏陶、教育受到限制。

  四、下步工作的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人员管理,实行专职专干。各级应对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安排人员编制,配备专职人员管理,给予相应的工作报酬或补贴,同时加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进行专岗专人,加强文艺骨干综合素质的培训,提升文艺骨干的文艺素养。为做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而努力。

  (二)广泛宣传、引导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街道文化建设,不仅要积极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而且应积极宣传各种文化信息、引导群众文化需求。对于文化的宣传,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

  精品文章

  作,一是在政府部门形成积极的服务共识,通过政策宣传、工作考核、奖惩兑现等方式,使得从各级政府部门到各部门、从各级干部到村组干部、从上级到下级,都形成端正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浓厚的服务氛围;二是在群众中形成热烈的需求共识,通过村级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形式,调动广大群众对于科技、文化知识的兴趣,引导他们的隐性文化需求成为显性文化需求,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从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务工子女、全民阅读等方面入手,积极和中小学、村委会对接,组织学生、家长在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开展阅读、竞赛活动。

  (三)加强基础设施维护,规范管理。加强设施、设备的完善和日常维护,保障建筑物完好,各种功能齐备,提高各功能室设施的运行效率。坚持公益性质,保障所有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改变其用途。对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期运行维护给予经费支持,在文化活动室、文化乐器、图书更新方面安排专项资金,确保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正常运作。

  xx街道办事处

  内容仅供参考

篇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

  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

  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按照党委政府领导、供销社主办、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现代经营服务方式为基础,由多种经营服务项目组成,为农民提供商品、技术、信息、中介等服务和文体活动场所的农村新型经营服务组织。一般应建立在乡镇驻地、经济强村、人口大村或交通要道村,其服务功能主要包括经营性、公益性和中介性项目。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主要标准是:

  一、选址标准

  1、根据省社鲁供字[2005]12号“根据经济社会活动相对集中、人口较多、周围村庄密集等条件,确定服务中心建设的位置”要求,一般应设立在有周期性集市或有生产、生活用品和农副产品交易相对集中的村。

  2、中心一般辐射3000人左右,服务半径在1-2公里左右。

  3、中心及周边村村民收入较高,有一定数量的养殖、加工、制造、服务等企业或业户。

  4、中心周围村庄比较密集,人员来往频繁,村与村之间通公路,并处于交通中心位置。

  5、中心所在地村两委班子在村民中有较高的威望和凝聚力,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二、设施标准

  1、院内陆面要硬化,有绿化带或树木;房屋的外墙要统一粉刷;院落整洁美观,无乱堆放、乱搭建;有相应的服务设施;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蚊蝇少,无鼠害;门前有一定的停车地点。

  2、营业房宽敞明亮,光线充足,墙壁干净,门窗整洁;商品货架采用开放式;商品布局合理,陈列有序,明码标价,包装整齐。

  3、根据市供销社《关于统一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供销社相关服务机构名称和匾牌的通知》(淄供销经字[2005]6号)要求,在院内或门前的显著位置统一设置名称和标识,附有本中心平面图和服务项

  目简介,并由区县供销社统一编号。

  三、项目标准

  (一)

  必建项目

  1、有1处日用消费品超市,营业面积一般在100平方米以上,主要经营日用百货、针纺织品、鞋帽文具、洗化产品、五金交电、家用电器、儿童玩具,酒水副食品、生鲜制品、烟草等品种。

  2、有1处农资经营超市(连锁店),营业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有一定的仓储面积,主要经营化肥、农药、农膜、中小农具等品种。

  3、有一定的休闲娱乐场所、体育健身器材和文化活动阵地,如棋牌室、游艺室、阅览室、宣传栏、单双杠、乒乓球、台球等要有2项以上,并有明确的安全警示牌。

  4、在餐饮、理发、洗浴及农机维修、电器修理等方面,至少有1个服务项目,并具备逐步增加的条件。

  5、在农技、法律咨询服务和医疗保健、信贷等方面,至少有1个服务项目,并具备逐步增加的条件。

  (二)

  逐步增设的项目

  1、中介性服务项目,如信息咨询、旅游、劳务、婚庆等。

  2、公益性项目,如配备文体器材,建设活动场地,吸纳卫生室、幼儿园、党员远程教育、帮助农民办理证件、进行民事调解等。

  3、其他经营性服务项目,如邮政、电信代理,种子、饲料、兽药供应及农副产品购销等。

  4、以中心为依托,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四、其他要求

  1、整合农村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有条件的村可争取将服务中心同村两委合为一处或利用村两委的院落开办超市。

  2、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组织、文化、体育、民政、卫生、农业等部门的支持,提供一些村民活动所需的文体设施,开展公益性、中介性服务项目,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搞好协调配合。

  3、坚持便民、利民、为民的宗旨,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

  4、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经营理念,加强管理。经营的商品,要从正规渠道进货,并依托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建立配送中心,不断扩大配送商品的比重,严禁经销假冒伪劣商品。

  5、从事超市经营的服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营销知识和管理知识,其中连锁店的人员要经总部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

  6、公益性器材设施,要有专职或兼职人员管护,并及时维修。

  7、卫生、安全等标准要达到有关部门要求。

  8、自觉接受各方监督,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篇三: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X〕74号)精神,推动全省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

  效整合和统筹利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现就推进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

  X三中、四中、五中全会

  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保障群众基本

  文化权益为根本,强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因地

  制宜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

  相结合,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相结合,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化、均等化,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全面加强和提升,为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实现X崛起X振兴富民强省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

  基本原则。

  1.

  坚持导向,服务大局。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宣传党

  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X优秀传统

  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

  明的生活方式,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

  2.以人为本,对接需

  求。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

  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群众需求反馈机制,促

  进供需有效对接,真正把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服务基层、惠及百

  姓的民心工程。3.统筹计划,共建共享。从城乡基层实际出发,发挥基

  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计划指导,科学合理布局,整合各级各类面向

  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促进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形成合力。4.因地制

  宜,分类指导。综合考虑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点和自然

  条件等因素,坚持试点先行,及时总结建设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建设发展模式。5.改革创新,提升效能。

  围绕建设、管理、使用等关键环节,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基

  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鼓励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我服务,提高

  综合服务效益。

  (三)工作目标。到X年,全省范围内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

  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

  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

  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形成一套符合实际、运行良

  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扎根基层、专兼职和文化志愿者

  相结合、综合素质高的基层文化队伍,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

  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联

  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

  二、功能定位

  (一)向城乡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着眼于保障群众的基本

  文化权益,按照《X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X—X年)》,由县级

  政府结合自身财力和群众文化需求,制定本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

  心基本服务项目目录,重点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

  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方面,设置具体服务项目,明确服务种类、数量、规模和质量要求,实现“软件”与“硬件”相

  适应、服务与设施相配套,为城乡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

  服务。

  (二)

  整合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

  发挥基层综合性文

  化服务中心的终端平台优势,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

  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结合现有的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为依托,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和

  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提供应急广

  播、广播电视器材设备维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服务。推进县域内

  公共图书馆资源、文化馆资源共建共享和一体化服务,推进基层公共

  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公共

  图书馆、文化馆服务点。将农家书屋纳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

  理和使用。建设基层体育健身工程,组织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加

  强文化体育设施综合管理和利用,提高使用效益。

  (三)

  开展基层党员教育工作。结合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基层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阵

  地。抓好公共电子阅览室与“红色网络教育家园”共建共用工作

  发

  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基层信息平台的作用,广泛开展政

  策宣讲、理论研讨、学习交流等党员教育活动。

  (四)配合做好其他公共服务工作。按照功能综合设置的要求,积

  极开展科学素质行动、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基层群众的科学素养

  和法律意识。配合县级文化部门,做好乡村、社区文化市场监管工作。

  与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等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相结合,根据实际条件,开展就业社保、养老助残、妇儿关爱、人口管理等其他公共服务和社

  会管理工作。推广一站式、窗口式、网络式综合服务,简化办事流程,集中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设施建设。

  1.

  科学计划,合理布局。在全面掌握全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存量

  和使用状况的基础上,衔接省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计划、土地利

  用总体计划、城乡计划以及其他相关专项计划,根据城乡人口发展和

  分布,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当、位置合理、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等

  要求,合理计划布局公共文化设施。按照摸清底数、试点推进、全面

  建设、检查验收、整改完善等步骤,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

  心建设。

  2.

  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落实《X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实施标准(X—X年)》,进一步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加大建设力度。统一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称谓和标识。

  基层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

  进行建设,不减少原有面积,不搞大拆大建,凡现有设施能够满足基本

  公共文化需求的,一律不再进行改扩建和新建。乡镇(街道)综合性文

  化设施重在完善和补缺,对个别尚未建成的进行集中建设。村(社区)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依托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

  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

  套设施以及其他城乡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明确产权归属、保证服务

  接续的基础上进行集合建设,并配备相应器材设备。加强基层综合性

  文化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3.

  加强文体广场建设。与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设施

  相配套,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建设选址适中、与地域条件相协调

  的文体广场。文体广场要实现硬化绿化、环境整洁优美。偏远山区不

  具备建设条件的,可酌情安排。文体广场要建设阅报栏、电子阅报屏

  和公益广告牌,并加强日常维护,及时更新内容。要配备体育健身设施

  和灯光音响设备等,有条件的可搭建戏台舞台。

  (二)丰富服务内容。

  1.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围绕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改革措施

  及惠民政策,采取政策解读、专题报告、百姓论坛等多种方式,开展基

  层宣传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

  践,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和乡贤文化建设。利用宣传栏、展

  示墙、文化课堂、道德讲堂以及网络平台等,广泛开展包括党史村史、村

  规民约、道德模范、家庭模范、民族政策等内容的展览展示、巡讲

  巡演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加强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造基层特

  色文化品牌。开展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法治教育、科普推广和就业

  培训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综合素质。

  2.

  组织引导群众文体活动。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鼓励

  全民创作和全民艺术普及,支持群众自办读书社、书画社、乡村文艺

  俱乐部,组建演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健身团队及个体放映队等。

  结合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文

  艺演出、经典诵读、书画摄影比赛、体育健身竞赛等文体活动。加强

  对广场舞等群众文体活动的引导,推进广场文化健康、规范、有序发

  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

  载体,开展职工文化交流、青少年课外实践和妇女文艺健身培训等丰

  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群众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畅通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根据服务

  目录科学设置“菜单”,通过“订单”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

  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错时开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设备使用效率。

  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三留守”人员

  (留守

  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加强

  基层流动服务,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农村和区域文化互动交流等

  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公共数字文化项目

  和资

  源,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和技能培训

  等服务。推广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吸纳更多有奉献精神和文体技能的群众成为志愿者,就近就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探索省、市、县级文

  化体育等机构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对口帮扶机制

  骨干文艺团体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结对子”。

  (三)创新基层公共文化运行管理机制。

  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县级政府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建设中承担主体责任,要实事求是确定存量改造和增量建设任务,把

  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纳入到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

  中心建设发展上来;宣传、文化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协调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财政等

  相关部门要立足职责、分工合作;文化、新闻出版X、体育等部门要

  加强业务指导,共同推动工作落实。

  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制定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规范。建立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

  中心由市、县统筹计划,乡镇(街道)组织推进,村(社区)自我管理的工

  作机制。重点围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运行方式、服务规范、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绩效考核、奖惩措施等环节,建立,推动各级

  健全标准体系和内部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实现良性运转和可持

  续发展。对城乡建设中确需拆迁的公共文化设施,要履行报批手续,迁建工作要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严格安全

  管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3.

  鼓励群众参与建设管理。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发挥村委

  会和社区居委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加强群众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

  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使用。

  健全民意表达机制,依托社区、村民代表会议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主

  协商,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事项,充分听取群

  众意见建议,接受群众监督。4.探索社会化建设管理模式。加大政府

  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拓宽社会供给渠道,丰富基层公

  共文化服务内容。落实现行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公益性文

  化事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规定。

  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社

  会力量,通过直接投资、赞助活动、捐助设备、资助项目、提供产品

  和服务,以及采取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方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

  务中心建设管理。积极探索开展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

  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基层文化设施运营。

  四、时间安排

  (一)

  制定方案(X年7月底前)。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要按照

  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总体安排,组织开展本地基层综合

  性文化服务中心普查摸底工作,制定本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

  设落实方案,包括总体思路、具体建设数量、建设计划、建设标准,明确建设位置和时间安排,并报省文化厅备案。

  (二)

  试点推进(X年8月至12月)。每个县(市、区)确定2个以

  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各省辖市要做好试点建设督查

  指导工作。市、县两级分别成立试点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具体建

  设方案,按照标准推进试点建设工作,并及时总结经验,在本地全面推

  广。

  (三)

  全面建设(X年1月至X年6月)。县级政府承担推进基层综

  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

  心建设。各地要明确时间进度,保证建设质量,确保全面完成全省基层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

  (四)

  检查验收(X年6月至12月)。在各地自查基础上,省政府依

  据中央和我X有关建设标准,组织督查组对各地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

  收,做好迎接国家检查验收的相关准备工作。

  (五)

  整改完善(X年1月至12月)。结合国家验收情况,对检查中

  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全面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和服务水

  平。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参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

  机制,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部门牵头实施,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紧密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

  务中心建设的督查指导。强化县级政府的主体责任

  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方案,确保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二)

  加强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需要和相关标准,将,细化基层综合性

  基

  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省财政统筹安排

  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通过转移支付对革命老区、民族聚

  居地区、贫困地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备购置和提供基本公共

  文化服务所需资金予以补助,同时对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的省辖市、县

  (市、区)予以奖励。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落实对社会力量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基层综合性

  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三)

  加强队伍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至少有2名编

  制,规模较大的乡镇(街道)可适当增加1至2名编制。行政村(社区)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两委”确定1名兼职工作人员,同时通过县、乡两级统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人员不足问题。

  每个行政村(社区)

  建立不少于1支的业余文艺团队。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基层文

  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

  5天,鼓励依托互联网对

  基层文化队伍进行培训。

  (四)

  强化督导检查。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政府公

  共文化考核指标体系。由各级文化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动态监测和

  绩效评价机制,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使用情况进行督促检

  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引入第三方开展公众满意

  度测评。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使用中群众满意度

  较差的地方要进行通报批评,对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

篇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21.1项目概况

  ........................................................................................................................................21.2项目背景

  ........................................................................................................................................31.3可行性研究结论

  ...........................................................................................................................3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5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

  ..........................................................................................................................53.1项目选址

  ........................................................................................................................................53.2社会经济条件...............................................................................................................................6第四章

  建设内容

  ..................................................................................................................................64.1建设内容

  ........................................................................................................................................6第五章

  综合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

  ........................................................................................................................................5.2社会效益

  .........................................................................................................................................

  .第六章

  实施和运行管理

  ......................................................................................................................6.1组织机构设置...............................................................................................................................6.2实施管理

  ........................................................................................................................................6.3运行管理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7.1可行性研究结论

  ...........................................................................................................................7.2问题与建议...................................................................................................................................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尼玛江热乡宗雪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1.1.2项目承办单位名称:尼玛江热乡人民政府

  1.1.3项目单位负责人:尼玛江热乡副乡长赵静

  1.1.4项目建设地点:尼玛江热乡宗雪村

  1.1.5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1.1.6承办单位概况:

  宗雪村隶属于尼玛江热乡政府,位于尼玛江热乡政府驻地,辖区459户,1645人。目前有村干部7人,工作服务用房面积.

  .狭小、设施陈旧不全。随着近年农村事务的不断增加,无法满足工作要求,为此宗雪村在县委组织部和乡政府的支持下,决定在乡幼儿园东北方向新建占地面积为4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65.75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

  1.2项目背景

  宗雪村地处尼玛江热乡中心位置,属乡政府驻地,全村

  个村民小组,459户,1645人,耕地面积2547.31亩,人均耕地1.54亩,该村以农牧、商品贸易、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村经济基础薄弱,历经多年办公场所陈旧,服务用房面积狭小,基础设施欠缺,已无法满足办公服务要求。

  为了改善村级基础设施,2015年,我们拟修建宗雪村综合服务中心。该综合服务中心计划占地4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65.75平方米,共投资350.00万元。

  1.3可行性研究结论

  1.3.1设计方案及建设规模

  项目总建筑面积1165.75平方米,二层砖混结构,其中综合服务中心612.62平方米,门面房148.23平方米,旱厕17.90平方米。综合服务中心包括:综合服务室1个、办公室6个、综合办公室1个、党员活动室1个、文化室1个、值班室1个、卫生室1个、综合会议室1个,387.00平方米(可容纳300人)。

  .

  .1.3.2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该项目总投资350.00万元,项目所有资金均来源于江苏省对口援建墨竹工卡县村综合服务中心项目配套资金。

  1.3.3综合评价结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本项目建设一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新旧体制的交替,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要及时有效地地将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必须增强村“两委”的功能和责任,依托村“两委”,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强化村“两委”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是加快我国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二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本项目建设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三是构建.

  .和谐社会的要求。四是扩大基层民主,实现村辖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必然要求。只有推进基层民主,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为提高村“两委”现代化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2.1该项目建设有利于拓展村“两委”服务领域,使村“两委”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有利于加强村农牧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

  2.2.2该项目具备的条件。宗雪村位于尼玛江热乡中心位置,具备建设项目所需要的土地、水电配套设施等基本条件,建成、完善村综合服务中心切实可行。

  通过以上各项优势条件的分析可见,该项目利国利民,符合农村农牧民群众实际文化生活的需要,项目建设十分可行。

  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

  3.1项目选址

  3.1.1项目地理位置:尼玛江热乡幼儿园东北方向处

  3.1.2项目用地权属类别:该项目用地是尼玛江热乡辖区内集体所有土地。

  .

  .3.2社会经济条件

  2014年全年,宗雪村全村实现生产总值1858.81万元,人均纯收入8247.88元。特色板块日益壮大,以容多畜产品加工合作和直孔噶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为主导,带动本村农牧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养马27头,养羊79只,养牦牛1623头、黄牛1057头。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达到2546.10亩,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总产量达676.86吨。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1195.02万元。

  第四章

  建设内容

  4.1建设内容

  在(地点)修建宗雪村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计划占地46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165.75平方米,共投资350.00万元,其中综合服务中心投资144.27万元。配套建有综合服务室1个、办公室6个、综合办公室1个、党员活动室1个、文化室1个、值班室1个、卫生室1个、综合会议室1个,387.00平方米(可容纳300人)。

  .

  .第五章

  综合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

  该项目为墨竹工卡县组织部申请的江苏省援藏项目,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这里对经济效益不作详述,也不作财务评价。

  5.2社会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将惠及宗雪村的1645余人民群众,更加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牧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进一

  步推进服务工作上台阶。

  该项目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社会、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社众群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六章

  实施和运行管理

  6.1组织机构设置

  项目建设过程中宗雪村将成立专班,专门负责综合服务中心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和协调等工作,把该工程当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一件大事来抓,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6.2实施管理

  6.2.1切实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切实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规范项目建设程序,确保.

  .工程质量。及早做好项目运行所需劳力、资金、物质等方面准备。一是切实搞好项目设计规划;二是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挪用,并定期公开项目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三是搞好项目实施的全程监管,把好质量关,建设优质工程。项目竣工后,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会审、验收、评价、反馈、修补。要对工程质量、安全进行检查验收,并对项目建设、工程结算和检查验收情况进行认真总结。

  6.3运行管理

  6.3.1建立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落实项目运行中管理维护经费的筹集制度,确保项目运行维护费用的按时足额筹集,以确保项目正常运行。

  6.3.2加强监督,规范管理,要安排专人管理综合服务中心设施,时常进行检查,对损坏了的设施要及时进行维修,确保综合服务中心设施正常完好。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7.1可行性研究结论

  该项目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和社会消费水平及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社会.

  .效益明显。其建设实施可进一步强化宗雪村整体功能,改善宗雪村环境,不仅有利于群众身心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且对促进宗雪村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体现党的富民政策,密切党群关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该项目措施得当,符合实际,效益显著,投资适当,是切实可行的。

  7.2问题与建议

  由于地方财力有限,该项目建设尚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推进该项目工程的建设,有效解决宗雪村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议上级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扶持,并尽快对该项目予以批复,促成项目早日建成受益。

  .

篇五: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汇报3篇

  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汇报第1篇

  县紧紧围绕省、市的工作部署,认真落实赣府厅字〔2022〕101号文件各项要求,不断夯实基础,提升功能,健全机制,创出特色,在“建、管、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一、基本情况

  一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架构完善到位。全县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均得到改造提升,每个站编制2-3人,目前有一级站1个,二级站2个,三级站3个。全县84个村委均建有农家书屋。配备了专兼职管理员,其中残疾人管理员84名。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贫困村脱贫,每个村委都按“五个一”要求规划建设一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二是积极探索深化公共文化设施便民化改革。以满足城乡居民就近便捷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为目标,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着力打造“书香社区”、“百姓舞台”等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2022年,在乡开展以县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管,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为服务点的总分管制试点工作,实现县乡村三级图书通借通还;在镇社区、镇社区建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到2022年,建成覆盖城乡的全县图书馆总分管体系,实现全县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图书通借通还;实现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一区一品”社区文化活动特色品牌。

  三是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坚持高质量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培育和扶持群众文化团体,全县共有业余剧团5支。积极开展音乐、舞蹈、书法、摄影等文化艺术免费培训,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素质和能力。通过活动资助和组织展演,扶持发展群众性文化项目,打造非遗传承、百姓舞台、书法摄影、全民阅读、健身舞蹈等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品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存在问题

  一是资源整合程度不够深入。由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涉及到的工作条线较多,一些部门的基层设施有专门的规划建设标准(如村卫生室),民政、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在基层设施上的投入远高于文化部门,导致各种资源难以完全整

  合。

  二是基层管理力量较为薄弱。基层文化管理岗位吸引力不足,人员遴选、奖补、考核、管理、培训等方面的机制均有待进一步完善,导致基层文化管理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无法得到保障。

  三是服务效能尚未充分发挥。由于地区之间发展的客观差距,部分村(社区)文化人才匮乏、文化产品供需错位,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服务项目等“软件”建设上远远滞后于“硬件”建设,导致文化设施实际利用率不高。

  三、对策措施

  一是需要处理好公共文化服务和其他公共服务的关系。综合性是这项工作的突出特点,进一步深化公共文化与相关公共服务的聚合程度,优化、完善整合途径和运行模式,充分体现基层综合服务效益。建议重视基层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公共文化与其他服务资源互通共享。

  二是需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大多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在村(社区)原有设施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目前多由村两委成员负责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文化管理的专业要求,也无法满足实际运转的需要。建议加大对政府购买管理服务的扶持、指导力度,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需要处理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关系。统筹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丰富立体、高效便捷的民意表达途径,利用大数据对群众需求进行信息分析、汇总,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针对性提供信息数据支撑。通过供求双方的需求与反馈#络形成互动,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将群众需求纳入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过程,并将之转化为动态调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决策依据。

  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汇报第2篇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紧紧围绕有关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四项制度,努力打造阳光政府,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使区政务服务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为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增强做好政务服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政务服务中心是推进政务公开、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优质高效服务的重要途径,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的重要手段。

  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区把区政务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工作作为政府加强服务、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搭建了以区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部门及乡(镇)街道“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基础、社区为#点的三级政务服务体系。

  二、突出重点,强化基础,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投资环境

  (一)认真清理,切实精简,加大行政审批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清理精简力度

  按照省、市的要求,区对区级行政机关所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根据9月统计,区属各部门共有行政审批事项37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35项,经认真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决定保留实施181项,精简189项,在精简的189项中,取消20项,改为备案登记50项,区级初审转报82项,暂不审批37项,清理精简达到%。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决定保留67项,精简68项,精简50%。10月14日经政府常务会和区委常委会批准,目前已向向社会公告,正式实施。

  在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项目的同时,区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移工作重点,从规范审批程序和环节上下功夫,从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完善服务手段上下功夫,从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制度上下功夫,注重加强对项目的后续监管。

  (二)建立#络,夯实基础,切实抓好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政务中心就是将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集中起来,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通过流程再造,达到简化审批程序的目的,解决审批程序繁多,收费不规范,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及审批行为不规范,审批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1、进一步完善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

  区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于12月,位于曲靖市翠峰西路开发区管委会一楼,面积300平方米。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财政全额拨款编制3名,领导职数1名,年度工作经费6万元。目前共有5个部门入驻办公,包括区林业局、区建设局、区文化局、区工商局、区公安分局,窗口工作人员6人,涉及行政审批事项24项。1-4月共受理和审批1294件,提供咨询1500余人/次。

  2、大力推进部门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

  区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共38个,除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的5个部门以外,目前已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的和相对集中服务窗口的有15个,包括劳动局、水务局、国土局、国税局、地税局、烟草公司、卫生局、计生局、民政局、环保局、农机局、质监分局、发改局、商务局、档案局,设有服务窗口44个。未设立服务大厅的有18个,包括农业局、畜牧局、经济局、交通局、安监局、财政局、教育局、统计局、煤炭局、药监局、粮食局、旅游局、气象局、体育局、地震局、民宗局、保密局、人防办。

  3、积极推行乡(镇)街道和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

  按照“服务重心下移、增强服务实效”的工作要求,全区11个乡(镇)、街道中有4个设立了“一站式”为民服务中心,包括寥廓街道、建宁街道、越州镇、珠街乡,有4个在社区、村(居)委会和所辖部门设立了服务窗口,包括南宁街道、白石江街道、西城街道、东山镇,共有28个社区、村委会设立了一站式服务站。这些服务中心和服务窗口集中办理各类行政服务事项,并做好行政许可事项的咨询和接件受理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区、乡、村(社区)三级服务窗口,不断延伸政务服务工作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涵,切实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寥廓街道于5月成立了失地农民失业人员服务中心,经过不断健全和完善而演变为街道“一站式”服务大厅,现设人口与计划生育、新型合作医疗、社会保障、信访、农林科技、文体、民政扶贫、城建、综治、司法调解、法律援助等12个窗口,提供34项服务;共办理服务4500多起,办结率保持在96%以上,共发放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金193万元,办理生育证540多份,为妇女提供孕检8378人次,完成“两移交”5228人,医保13000多人,推广农业科技25项,提供法律援助56人次,办理林权证350份。

  建宁街道投入15万元在街道办公楼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和综治维稳中心,并将街道的五办(中心)集中办公。

  越州镇按照“大统一、小集中”的原则,建立了以党政办为主体的便民服务中心示范点,在党政办、派出所、计生办、卫生院、信访办、民政所等窗口服务部门建成“一站式”服务点5个,推行定人定岗、公开服务承诺和办事程序,全面落实四项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建立了越州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半年来共办理服务200多人次,办证600多人次,办结率95%以上,群众满意率98%以上。

  在社区建设中,为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和提高社区工作效率,方便居民办事,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区在全区全面推进“九星”和谐社区创建和社区软环境建设。各街道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构建和谐社区的意见》(区党发〔〕42号)的精神,积极整合社区现有资源,在社区全面推行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去年已建成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6个,占全区36个城区社区的17%;正在建设的5个,有11个“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列入建设计划。

  白石江街道在丰登社区、麟东社区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将社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计生卫生服务站、社会事务服务站、文体活动服务站、环境卫生服务站、社会化管理服务站“六站”综合集中办公,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该街道幸福社区、保度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已近尾声。

  西城街道多方筹措资金35万元,在冯官桥社区、三岔社区建成便民服务中心;至7月以来累计办理各项服务300多件,群众满意率达100%。南宁街道建立了花柯社区便民服务站,社区、向阳社区、潇湘社区等便民服务站也在建设中。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是保证各项便民、利民政策落到实处的必要保证。为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区对政务服务工作制定了严格的配套实施办法,制定了中心管理规定,明确了中心和窗口单位的职责和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奖惩办法,制定了中心的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首办责任制和一次性告知等制度。全区逐步建立了政务服务制度体系,一些执法部门对部门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办事指南制度汇编成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四)多措并举,加强监督,确保审批和服务公开透明

  为保障全区政务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行,区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对政务服务工作多方位全面监督,一是区监察局设立了投诉窗口,对进入服务中心的各窗口单位及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室进行监督,加强对窗口单位的效能督查,加大对项目和收费应进不进、多头受理以及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区监察局投诉窗口将建立电子政务监察系统,对窗口办件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督,监督各窗口单位严格按照服务承诺和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对承诺时限到期的,按照效能建设规定严肃处理,使整个许可办证过程“看得见、行得正、管得住”,提高行政效率;二是各部门、乡(镇)街道及社区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建立内部民主监督机制和工作保障机制,设立了举报箱和群众举报电话,加强了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三是今后凡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受理、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都要按照公开法定依据、申请条件、申报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联系方式等的要求进行规范,制定办事指南并对外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四是在电子政务#上设立投诉平台,实行#上评议投诉,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健全投诉处理机制。

  三、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努力开创政务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政务服务工作围绕服务群众和提高效能的总体思路,重点在“95531”工程上狠抓落实,即:

  推行九项服务新举措:一、扩大公示内容。各政务服务大厅在原来的受理窗口、项目名称、申报材料等对外公开的基础上,将增加设定依据、审批条件、办理结果等公示内容。二、完善投资审批流程。进一步整合项目审批流程,进一步缩减承诺件办理时限。三、增加服务项目。政务服务大厅服务范围以投资类审批为主向便民类行政许可服务和社会中介服务方面拓展。四、推进#上审批。积极推行#上审批,为申办者提供项目申请#上预审和预核准登记等服务。五、有效组织联办联审活动。对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和登记的项目,设立联办窗口,进行联合审批。六、实行全程陪同或代理报批服务。凡是经上级政府批准或区级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只要投资者需要,服务窗口可以全程陪同或代理报批。七、推动服务礼仪规范化。各服务大厅必须进一步规范服务用语,提供文明服务、礼貌服务和热情服务。八、建立快速审批、急办项目制度。对于特急事项,各服务大厅受理后,只需要件齐全,有关窗口帮助特殊处理,快速办结。需在节假日服务的项目,只要预约,服务中心将安排窗口工作人员加班处理。九、拓宽意见征询渠道。中心通过主动回访#上评议和电话采访申办者等多种形式,动态跟踪服务质量。

  实行“五个公开”和“五制”办理:即对进入中心的审批事项实行服务公开、办事程序公开、申报材料公开、承诺时限公开、收费标准公开;一般事项直接办理制、特殊事项承诺办理制、重大事项联合办理制、上报事项负责办理制、控制事项明确答复制。

  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汇报第3篇

  为加强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加快乡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基层组织服务功能,提高办事效率,密切干群关系,高山乡政府成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建立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窗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促进服务型、法治型、效率型和廉洁型政府建设。

  在落实建设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中,高山乡始终坚持领导带动、责任推动、考核促动三个原则,扎实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

  一是精心组织,服务科学发展。严格按照法定依据、法定程序办事,着力提升务水平、提高为民服务工作质量。严格执行政务中心工作标准,同时,广泛征求民意,合理安排工作,进一步提升中心工作人员素质,努力为办事困难群众开辟高效、便捷的绿色通道。

  二是规范运行,提升服务效能。按照各项规定要求,切实做到态度到位,办理到位、服务到位。民政、社会保险救助、粮食补贴等事项实行专人专柜集中办理,对各类事项进行梳理和流程再造,减少办事环节;实行各分管领导定期坐班制度,落实分管领导行政负责制;加强#络互联互通建设,目前高山乡正在建设高山乡政府#,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工作的改革。

  三是严格管理,推进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严格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服务承诺、限时办结、责任追究和效能评估等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加快推进乡镇事务一站式服务模式的运行;各政务窗口硬件要达到标识醒目、设施完备、卫生整洁的要求;办件流程要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程序;政务公开要做到透明彻底、形式多样、便于监督。

  四是公开透明,深化政务公开。深化公开内容,丰富公开形式,坚持方便群

  众知情、便于群众监督的原则,通过公示、现场查询等形式,确保办事群众能及时、准确了解办事过程与进度,确保政务窗口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履职尽责。

  高山乡政府还将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乃入目标管理考核,在考核中排名靠前,被政务中心评为红旗窗口,工作人员评为优秀个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考核排名落后、工作责任不落实的,要督促限期整改,整改不力、不到位的,要视情予以及时处理;对日常反映损害群众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篇六: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村级综合?化服务中?有哪些建设要求?精准扶贫政策有哪些?您是否还在为吃不透政策?苦恼呢?春节期间,“蕲春?”微信平台开辟《精准扶贫政策解读》专栏,为您解读扶贫政策。今天解读的是县?化新闻出版?电局出台的相关政策。精准扶贫?县?新?局在?动?、县级?化设施在辖区内设?“两馆?场”,即公共图书馆、?化馆和剧场,公共图书馆、?化馆按照《湖北省“??五”期间县级公共图书馆、?化馆建设实施办法》(鄂?化?[2011]112号)颁布的建设标准进?规划建设,剧场座位数不少于600座。?、乡镇办综合?化站(中?)乡镇办设置综合?化站(中?),按照“三室?厅?场”标准建设,包括:图书阅览室(含电?阅览室和?化信息资源共享?程基层服务点)、教育阅览室、管理和辅助?室、多功能活动厅和?体?场。按照服务??设置?化站(中?)规模:3万?以下,建筑?积不少于300平??;3-5万?,建筑?积不少于500平??;5万?以上,建筑?积不少于800平??;?体?场不少于600平??,配置宣传栏、基本灯光?响和群众体育活动器材等设备,有条件的可搭建戏台舞台。三、村(社区)综合?化服务中?在村(社区)统筹建设综合?化服务中?,达到“七个?”标准,包括:1间多功能?化活动室、1间图书阅览室(可供借阅的实?图书不少于1200册,定期更新;含?化资源信息共享?程基层服务点,可与农家书屋整合)、1个?化?场(不少于600平??)、1套群众体育活动器材设备、1套简易?响设备等?艺器材、1个标准舞台(14m*10m)、1个?化长廊(30m*1.2m)。村(社区)综合?化服务中?建筑?积不少于150平??。第?条为了加强公共?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民群众精神?化?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化,弘扬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增强?化?信,促进中国特?社会主义?化繁荣发展,提?全民族?明素质,制定本法。第?条本法所称公共?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量参与,以满?公民基本?化需求为主要?的?提供的公共?化设施、?化产品、?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第??条国家?励和?持发挥科技在公共?化服务中的作?,推动运?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提?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公共?化服务?平。第?四条本法所称公共?化设施是指?于提供公共?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化宫、青少年宫、妇??童活动中?、?年?活动中?、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化服务中?、农家(职?)书屋、公共阅报栏(屏)、?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化服务点等。县级以上地??民政府应当将本?政区域内的公共?化设施?录及有关信息予以公布。第?六条公共?化设施的建设?地,应当符合?地利?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不得侵占公共?化设施建设?地或者擅?改变其?途。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化设施建设?地的,应当重新确定建设?地。调整后的公共?化设施建设?地不得少于原有?积。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标准,规划和建设配套的公共?化设施。第?七条公共?化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应当符合实?、安全、科学、美观、环保、节约的要求和国家规定的标准,并配置?障碍设施设备。第??六条公众在使?公共?化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不得损坏公共设

  施设备和物品。第三??条国家?励和?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第三?七条国家?励公民主动参与公共?化服务,?主开展健康?明的群众性?化体育活动;地?各级?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指导、?持和帮助。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根据居民的需求开展群众性?化体育活动,并协助当地?民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公共?化服务相关?作。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结合??特点和需要,组织开展群众性?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化?活。第四??条国家?励和?持公民、法?和其他组织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等?式,参与提供公共?化服务。第四??条国家?励社会资本依法投?公共?化服务,拓宽公共?化服务资?来源渠道。第五??条地?各级?民政府应当按照公共?化设施的功能、任务和服务??规模,合理设置公共?化服务岗位,配备相应专业?员。第六?条违反本法规定,侵占公共?化设施的建设?地或者擅?改变其?途的,由县级以上地??民政府?地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强制执?,或者依法申请?民法院强制执?。第?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加强?物质?化遗产保护、保存?作,制定本法。第?条本法所称?物质?化遗产,是指各族?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头?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传统美术、书法、?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物质?化遗产。属于?物质?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物的,适?《中华?民共和国?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第??条县级以上?民政府根据?物质?化遗产保护、保存?作需要,组织?物质?化遗产调查。?物质?化遗产调查由?化主管部门负责进?。第??六条对?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集中、特?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民政府批准后,实?区域性整体保护。确定对?物质?化遗产实?区域性整体保护,应当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并保护属于?物质?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避免遭受破坏。实?区域性整体保护涉及?物质?化遗产集中地村镇或者街区空间规划的,应当由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规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第???条国家?励和?持开展?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的传承、传播。第??九条国务院?化主管部门和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化主管部门对本级?民政府批准公布的?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可以认定代表性传承?。?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的代表性传承?应当符合下列条件:(?)熟练掌握其传承的?物质?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定区域内具有较?影响;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认定?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的代表性传承?,应当参照执?本法有关?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评审的规定,并将所认定的代表性传承?名单予以公布。第三??条?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的代表性传承?应当履?下列义务:(?)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才;(?)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三)配合?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物质?化遗产调查;(四)参与?物质?化遗产公益性宣传。?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的代表性传承??正当理由不履?前款规定义务的,?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的代表性传承?;丧失传承能?的,?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的代表性传承?。第三??条县级以上?民政府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宣传、展??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第三?四条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物质?化遗产教育。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的宣传,普及?物质?化遗产知识。第?条为了加强对?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作,进?爱国主义和?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和物质?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条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内,下列?物受国家保护:(?)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窟寺和?刻、壁画;(?)与重?历史事件、?命运动或者著名?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艺美术品;(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稿和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产、社会?活的代表性实物。?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物?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和古?类化?同?物?样受国家保护。第三条古?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窟寺、?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省级?物保护单位,市、县级?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献、?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物,分为珍贵?物和?般?物;珍贵?物分为?级?物、?级?物、三级?物。第四条?物?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合理利?、加强管理的?针。第五条中华?民共和国境内陆下、内?和领海中遗存的?切?物,属于国家所有。古?化遗址、古墓葬、?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刻、壁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国有不可移动?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地所有权或者使?权的改变?改变。下列可移动?物,属于国家所有:(?)中国境内出?的?物,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国有?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队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等收藏、保管的?物;

  (三)国家征集、购买的?物;(四)公民、法?和其他组织捐赠给国家的?物;(五)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物。属于国家所有的可移动?物的所有权不因其保管、收藏单位的终?或者变更?改变。国有?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第六条属于集体所有和私?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传?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七条?切机关、组织和个?都有依法保护?物的义务。第九条各级?民政府应当重视?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物保护的关系,确保?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物保护?作的?针,其活动不得对?物造成损害。公安机关、?商?政管理部门、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所承担的保护?物的职责,维护?物管理秩序。第?条国家发展?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民政府应当将?物保护事业纳?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本级财政预算。国家?于?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增长?增加。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专门?于?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不得侵占、挪?。国家?励通过捐赠等?式设??物保护社会基?,专门?于?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不得侵占、挪?。第??条?物是不可再?的?化资源。国家加强?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物保护的意识,?励?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提??物保护的科学技术?平。速览来源:蕲春?编审:?鸟、邓霁桓

篇七: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6〕63号)精神,推进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根本,以强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服务大局”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市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建立健全符合大连实际、运行良好的管理体制、经费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由政府购买公益岗位、专兼职结合、综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使基

  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成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和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

  二、工作任务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落实《大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7-2020年)》,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选择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方便群众参与的地方,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进行建设。凡现有设施能够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一律不再进行改扩建。设施建设兼顾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需要。

  (四)加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建设重在完善和补缺,其功能应包括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正在改扩建的,须执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准进行建设;已建成的,须配齐设备、完善功能、提升档次。

  (五)加强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采取“一场九室”模式整合改扩建,可利用现有公共设施,依托党组织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其他城乡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明确产权归属、保证服务接续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建设,建筑面积应不低于200平方米,不少于4个活动室,主要包括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多功能活动室、电子阅览室、体育健身室,并配有5米以上阅报栏(画廊)。人口稠密的乡镇、村和社区可根据群众的需求和本地条件情况适当增加设施面积。

  (六)加强基层文体广场建设。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建设与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相配套的文体广场。到2020年全市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文体广场全覆盖。乡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面积要不少于1000平方米,能够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文体广场用于群众进行文体活动的地面要做到“硬覆盖”.同时,文体广场内要建设阅报栏、电子阅报屏和公益广告牌,配备体育健身设施和灯光音响设备等,有条件的可搭建舞台。

  (七)整合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按照“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用途单一、分散孤立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实现设施、设备、人员、经费等统筹使用和管理,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效益最大化,达到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统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农家(社区)书屋、基层体育健身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的综合管理和利用,提高效益。

  (八)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按照《大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7-2020年)》,由各地结合自身财力和群众文化需求,制定本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目录,重点围绕党员教育、宣传文化、艺术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卫生健康教育、展览展示、教育培训、法律及科学普及等方面内容,考虑残疾人等不同特殊人群需要,设置具体服务项目,明确服务种类、数

  量、规模和质量等,实现服务与设施相配套、服务与群众需求相适应,为城乡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九)组织引导群众文体活动。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等,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文艺演出、美术书法摄影展览、体育健身竞赛等文体活动。加大对民间文艺社团(演出团队)的扶持。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组织开展青少年课外实践、职工文化交流、健康大讲堂、妇女文艺健身培训、少数民族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强对广场舞等群众文体活动的引导,推进广场文化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根据服务目录,采取订单服务方式,积极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文化服务。把基层综合性服务中心建成流动服务点,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利用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和资源,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科学普及等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级文化艺术团体、体育机构等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结对子”,实现文化下乡、文化驻乡常态化。

  (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开展基层党员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基层信息平台的作用,广泛开展政策宣讲、理论研讨、学习交流、组织生活、主题党日等党员教育活动。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积极开展

  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法治宣传教育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做好科普惠农、科普益民服务工作,提高群众综合素质。

  三、保障措施

  (十一)政策保障。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要把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列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

  (十二)组织保障。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要承担主体责任,实事求是地确定存量改造和增量建设任务,推进资源整合。

  (十三)经费保障。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要根据实际需要和相关标准,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服务机制,统筹安排所需资金。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落实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十四)机制保障。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结合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重点围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运行方式、服务规范、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绩效考核、奖惩措施等重点环节,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内部管理制度,形成服务功能完善、设施运转良好、群众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社会化建设管

  理模式,拓宽供给渠道,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鼓励群众参与日常管理和运行,加强群众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

  (十五)人员保障。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要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有关规定配备工作人员。在现有编制总量内,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至2名,规模较大的乡镇(街道)适当增加。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两委”确定1名兼职工作人员。鼓励在岗大学生村官从事所在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加强业务培训,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要高度重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要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具体措施和时间安排。

推荐访问: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村级 服务中心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