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17篇)

时间:2022-12-14 21: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17篇)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及长效机制的调研——以天津师范大学为例  宋德新;李鑫;钱淼华  【摘  要】@@一、调研基本情况,力求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17篇),供大家参考。

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17篇)

篇一: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及长效机制的调研——以天津师范大学为例

  宋德新;李鑫;钱淼华

  【摘

  要】@@一、调研基本情况,力求真实有效rn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加强天

  【期刊名称】《高校辅导员学刊》

  【年(卷),期】2009(001)004【总页数】3页(P42-44)

  【作

  者】宋德新;李鑫;钱淼华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处,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处,天津,30038【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1一、调研基本情况,力求真实有效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加强天津师范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结合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学校力求建立系统的科学的机制。学生处对改进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和各学院的辅导

  员代表一起进行了探讨,对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答复和梳理。

  本次调研分座谈和问卷两种方式。我们以本校的19个学院为研究对象,力求真实有效。

  (一)座谈会基本情况

  来自11个学院的11名辅导员参与了座谈会,有男有女,有刚参加工作的,也有在辅导员岗位工作了十多年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发言,整个座谈从上午8时持续到12时,在一种坦诚的氛围中畅所欲言,意犹未尽。

  1.你认为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2.您认为影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障碍是什么?

  3.你认为容易造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是什么?

  4.你最希望学校在哪方面加强自己和辅导员队伍的培训?

  (二)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调查内容。调查内容根据调研提纲的四个要点拟定,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44份。问卷遍及学校的19个学院,基本上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我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统计发现参与问卷的男性辅导员14人,占31.8%,女性辅导员30人,占68.2%,女性辅导员远多于男性,新增辅导员应增加男性辅导员的比重。

  二、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队伍现状

  1.专业、专职、年轻,整体素质较高。专科学历层次1人,占2.3%,本科学历层次15人,占34.1%,硕士28人,占63.6%,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正在大幅提升。30岁以下33人,30—40岁之间8人,40以上3人。年龄在30岁以下的辅导员占75.0%,30岁以上的占25.0%,呈现年轻化的特点。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3年以下25人,3—10年14人,10—15年3人,15年以上2人,体现了一种动

  态的平衡,新老相接。所学专业文科26人,理工科8人,艺体9人,其他1人,辅导员专业配备侧重文科兼顾其他,结构基本合理。高级职称3人,中级13人,初级20人,见习8人,整个职称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2.工作充满热情。问卷调查显示,我校对辅导员工作“非常重视”和“一般重视”的占88.6%;“不太重视”和“不清楚”的11.4%;认为“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的占97.7%;认为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和“一般重要”的占100%。认为自己当前从事的辅导员工作有幸福感,“非常幸福”和“较幸福”的占79.6%,不幸福占18.2%,很痛苦2.2%。座谈中多位教师明确表示自己对辅导员工作由不屑到模糊到热爱。因为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多年后学生的问候汇报体现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

  (二)存在问题

  1.地位较低。虽然辅导员地位逐渐提升,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调查认为在高校内辅导员与其他教师相比受重视程度“较低”和“明显低”的占90.9%。认为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比过去总体提高了占31.8%,降低了和明增暗降29.6%,变化不大38.6%。认为自己的工资和同级别的专业课教师相比明显偏低占77.3%,基本持平22.7%。

  2.流动性大。准备在辅导员岗位干多长时间?终身34.1%;5年以下、再寻发展、随时准备转岗52.1%;说不清13.8%。可见队伍稳定性有待加强。

  3.职业倦怠。座谈中认为,职业倦怠与工作内容不明确、没有成就感相关。辅导员工作有地位低、待遇低、压力大、后顾之忧多等弱势。辅导员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少,心甘情愿做辅导员工作的也就少了,进而影响到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时就会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不能长期有效地开展。

  辅导员在进行职称评定时,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课时,而如果不能保证辅

  导员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可能很好地进行研究和教学准备,况且辅导员主要是在课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课时进行计算也不尽合理。在此种情况下,容易造成辅导员职业倦怠。

  4.发展前途小。长期以来,高校将“教学、科研”视为中心工作,注重教学质量,忽视教育质量。学生辅导员的许多实际困难没能很好地解决,无论是晋级、职称评定还是利益分配,辅导员往往都比较滞后。据本次调查显示,79.6%辅导员认为影响队伍稳定最重要的因素是发展前途问题,其次为工作压力、工资待遇、年龄差距。认为现在我校辅导员职称评定(不含政工师)很难、较难及根本没开通达95.5%,不难仅为4.5%。

  认为加强本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着重做好发展与出路工作,学校最应关心辅导员的发展前途。

  根据座谈和调查问卷统计,可以看出本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优点和缺点并存,根据调研的分析,我们提出加强本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及长效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三、创新机制,稳定队伍

  (一)明确角色定位,打造专业队伍

  问卷中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最多的是学生事务方面,占52.3%,在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学业上的引导、情感上的开导、就业指导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是很明确,大都仍在扮演着“事务型”﹑“保姆型”角色,没有完全转变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

  认为在高校内辅导员与其他教师相比工作强度和压力更大占90.9%,差不多占6.8%,不好区分占2.3%。

  认为影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障碍依次是角色定位模糊、前景不明、职业认同感不强、队伍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

  座谈中反应最强烈的问题: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是辅导员在做。学校机关的学

  生处、团委、教务处、甚至后勤部门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同时,辅导员在人事上划归各个院系直接管理,他们还必须承担众多的基于院系教学管理的行政事务。凡与学生有关的千头万绪的工作如教务处调课表通知,办学生证最后都落到了辅导员的身上,使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真正的本职工作,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不到位,而且辅导员也不能很好地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也难以提高。面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已经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认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与时俱进。要通过优化学生事务管理程序,使辅导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沟通交流方面。明确高校辅导员“人生导师”的角色定位,促进专业化队伍的形成。

  (二)建立交流平台,加强岗位培训

  为便于与其他高校的比较,我们特意选用了上海某大学城的一道问卷题。目前的辅导员工作感觉如何?令人欣慰的是本校辅导员成就感占27.3%,远高于上海某大学城的13.1%;偶尔有些焦虑占56.8%;力不从心、心理压力大占13.6%,与参考对方持平;身心状况差,濒临崩溃占2.3%,对方为9.2%。但座谈中,辅导员教师普遍反应需要实践拓展式的放松与调节交流。[1]访谈和问卷显示,认为从事辅导员工作首先最应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认为自己最擅长的是沟通表达能力,自己还最需要加强的是创新工作能力,需要学校有心理辅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创新工作能力方面的培训。

  参加过下列哪些级别的辅导员培训和会议交流?依次为校级的、省市级的、院级的、国家级的、区级的,培训率100%。

  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的主要方面依次为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内容、教育目标。认为新形势下辅导员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素质依次为:专业化业

  务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和政治素质。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100%的辅导员参加过校内外有关辅导员工作的培训交流。座谈中一致肯定培训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新形势下辅导员最希望通过“相关培训”来系统地、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可见本校辅导员建设中的创新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各高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使他们真正掌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原则和方法步骤,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2](三)构建长效机制,保持队伍稳定

  天津师范大学制定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划,明确提出加强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建设,发挥专业化、职业化的特长。具体体现在:

  1.加强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建设,抓好队伍选拔、摆好结构布局、建好管理机制,用新的认识、新的思路,针对新的形势对辅导员队伍做好新的部署。一是要提高选拔标准,拓宽选拔渠道;二是要完善辅导员结构,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建设,根据其个人特点,为辅导员做好“减负增效”工作;三是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在职称、职务评聘的过程中实现政策上的畅通,积极探索辅导员职业化道路。

  2.结合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全面落实本校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加强对研究生辅导员的管理,明确职责、健全机制,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定《辅导员工作手册》,出台《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

  3.提高辅导员修养,实现入职有培训、中期有提高、任期有成绩。

  4.成立“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心”,以辅导员成长为根,以学生受教育成材为本,关心辅导员的成长和身心发展,为其提供广阔的交流、成长、成才平台。

  通过建立辅导员专业培养机制和科研机制,健全辅导员工作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

  机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一支梯队式的、专兼结合、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优秀辅导员队伍可望在天津师范大学逐步形成与完善。

  【相关文献】

  [1]武增勇,周

  明.高校青年辅导员队伍建设问卷调查与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2]冀晓萍.抓好高校辅导员这个关键角色[N].中国教育报.2009-04-16.

篇二: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调查研究与分析——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

  潘捷

  【期刊名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0(022)003【摘

  要】高校辅导员队伍是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支队伍的建设状况及其素质高低深深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质量.因此必须要立足于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通过对浙江水利专科学校辅导员队伍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深度交谈法,以及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素质"等课题和有公开发布的关高校辅导员统计资料的文献调研,在此基础上对高校辅导员的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相关的参考信息,并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供各相关部门参考.

  【总页数】4页(P93-95,98)

  【作

  者】潘捷

  【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杭州,3100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15【相关文献】

篇三: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社交网络视角下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影响力的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全新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下了解全局,因势利导地掌握网络思政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本文基于社交网络理论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本质与关键,在网络影响力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辅导员提升网络思政影响力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网络思政

  社交网络

  影响力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教育需求。WEB2.0技术和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社交网站的迅猛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生活在全媒体、自媒体的信息世界里,在线社交网络也成为高校大学生信息、情感与思想交互的重要平台。当然,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数字化、海量化,传播过程的共时性、交互性、灵活性以及多边性等诸多属性一方面对高校网络思政的舆论环境形成新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也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提当前升社交网络影响力是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

  想要在信息时代抢占大学生网络思政阵地的高地,辅导员们要准确地认知网络工作环境的属性,并把握网络思政教育主动权,成为高校社交网络中具有影响力的节点。

  (一)大学生网络思政的主要载体是社交网络

  笔者对所在高校的大学生和辅导员群体进行调研,统计显示,当前大学生群体最常用的网络工具分别为QQ、人人网、微信、公邮、飞信等,辅导员群体使用频次较高的网络平台分别是微信、QQ、飞信、公邮、人人网、ihome等。随着网页版的邮箱系统也进入WEB2.0时代,包括公邮在内的QQ、人人网、微信等这些大学生和辅导员熟悉的网络工具都属于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的范畴,具有实名身份认证、交友社交、社会媒体等属性,大学生通过这些社交网络平台实现交友和传播有价值的信息的功能。

  1.社交网络的演化发展

  社交网络源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在1967年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1],2004年以社交游戏和实名制交友见长的Facebook的出现,以及2006年微博网站Twitter的出现,社交网络(SocialNetworking)开始在网络社会中蓬勃兴起[12]。近年来全球网络社区日趋SNS化,全国高校陆续建立校内网络社区平台,以北航的“ihome”网络社区为例,这类社交平台以“熟人社交”为主要内容,兼顾事务办理等校园实务功能,同广泛使用的人人、QQ、微信、微博等“开放性社交平台”一起,共同构成当前高校社交网络的大格局。

  2.社交网络的特征属性

  社交网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类复杂网络,是根据现实中各种复杂系统建立的抽象模型,具有小世界性(small-world)、无标度特性(scale-free)、社团性等特殊属性。我们将社交网络由一个图G?(V,E)来表示,V表示网络中用户节点的集合,E表示用户之间建立联系的边的集合,比如网络中有i,j两个用户,我们视具体情况以i,j之间的好友关系或者信息交互关系通过赋值(0或1,或者具有方向、权重的数值)建立边的连接关系。

  真实的人人网人际关系图

  1998年,美国物理学家Watts和Strogatz在《Nature》

  上发表论文,提出小世界网络模型(简称WS模型),该模型的典型特征为平均距离小(接近随机网络),而簇聚系数高(与规则网络相类似)[1]。这一网络属性阐释了网络中节点具有超强的连通性,即网络将我们所生活的广阔世界变成了“六步可达的小世界”;一年后,另外2位美国物理学家Barabasi和Albert在《Science》上发表

  论文,提出无标度网络(scale-freenetwork)模型,包括2个要素——增长性和择优连接性,并举例说明许多实际网络,例如社交网络中人际关系的连接增长方式,都近似地遵循幂函数的度分布[3]。社交网络的无标度性使得网络上的信息传播现象出现鲁棒且脆弱性特性,即社交网中一个微小的信息如果只是随意在人群中扩散,那么它很有可能很快就在网络中销声匿迹了,但是如果这条信息落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发布人手中,那么这个信息就在网络上大面积地扩散开来,引发所谓的“蝴蝶效应”。WS小世界模型和BA无标度模型已经对社交网络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社团结构是近年来大量学者研究社交网络理论中的又一重要特性[4],顾名思义,社团性从网络拓扑结构中展现的特征是网络中的节点呈现像一个个“社团”的分类,社团内部的节点连接边稠密,而社团外的节点连接边稀疏。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学生网络的社团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同一属性的群体如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工作职业等一致或者相似,那么这些人群之间更容易形成联系紧密的社交网络,用户更容易受到同一社团其他用户的影响,信息在这个社团网络中传播的非常迅速彻底。

  本文通过收集局部数据(抽样调查大学生好友数、好友类型、联系强度、发帖转帖频率等参数,有效样本总数为421)开展实证分析,通过形成网络节点邻接矩阵,利用SNA(SocialNetworkAnalysis)方法计算出平均度为11.3,簇聚系数为0.15,节点的度分布服从参数为2.6的幂律分布(pk~k??,?=2.6),即验证了我们现实的高校网络是社交网络,具有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

  (二)网络思政中的影响力(influence)

  影响力是社交网络研究的焦点[4,5,6-8],也是高效开展网络思政工作、把握思想传播主动权和突破网络舆情研判瓶颈的关键。

  1.影响力的意义

  通过了解网络思政所依托的载体——社交网络的一些重要属性,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超级传播者“(superspreaders)在社交网络行为或者说在舆论传播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个体擅长说服他人或者说容易将自己的观点传给其他人,他们的意见能够代表大众或者观点新颖,能够迅速吸引他人眼球,也被称为舆论领袖(OpinionLeader)、革新扩散者(Innovators)、专家(Mavens)等[9],这些个体就是具有高水平影响力的人。此外,关于网络营销的大量研究也显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用户,他们在创新采用、社会舆论传播和导向群体行为形成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口碑效应(WordOfMouth)的影响力可以帮助营销商用较低的费用和较好的社会反响将新产品推广到整个社交网络从而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7,8]。

  这些权威的研究对于如何开展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的大学生社交网络中发现这些具有影响力的个体,我们就能在舆情研判时把握住这些关键人物,并通过积极正向的引导教育,让这些“网络红人”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创新独特方式来协助辅导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旋律思政教育;另一方面,如果高校思政工作者、辅导员能够成为大学生社交网络中具有话语权的影响力人物,那么掌握网络舆情导向,贯彻正确的育人思想和理念,加速网络正能量传播的实现自然水到渠成。

  2.影响力的度量

  社交网络中影响力度量主要是分析、发现和预测用户社交影响力的大小及演化规律,常用的影响力度量方法主要分为基于静态的网络拓扑结构和基于用户交互信息的动态演化度量这两类。其中人们在社交过程中形成的拓扑结构是分析影响力最直接的数据来源,同时相比动态的信息交互过程而言,更容易观察和获取到相关数据和规律,因此本文主要基于社交网络静态结构的研究来探讨网络思政影响力策略。

  从静态拓扑结构层面分析,信息传播迅速、影响力强的节点往往在网络中占据着有利的位置,换言之,如果把握住网络结构中那些重要位置的节点也就意味着获得更多影响力和传播力。近年来,几种主流的测量影响力的技术是节点中心度(degree)、接近中心度(closeness)、中间中心度或称介数(betweenness)、网页排名(PageRank)、k-核(k-shellork-core)[5]。

  二、基于网络拓扑结构特征提升辅导员网络思政影响力的几点策略

  通过笔者的调查走访,高校辅导员作为网络思政工作的主力军,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信息数据流大、在线社交工具多,思政宣传任务重,而时间精力有限的条件下迅速而有效力地发布信息、实现信息交互。鉴于此情况本文基于社交网络静态结构的研究视角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保持较高的节点中心度(degree)

  节点中心度是指该节点的度数即与该节点直接相连的节点个数,即与该节点相连的边的数量,在社交网络中体现为好友、粉丝数或者发帖、回帖转发数。这一指标直观且由于计算简单应用广泛,对于提升影响力的启示也十分清晰,那就是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社区中应该尽可能保持较高的活跃度,拥有一定数量的好友,并发表、评论一定数量的日志、帖子等信息交互行为。节点中心度作为考察辅导员直接社交关系强弱的度量是证明个体是否具有影响力的充分条件之一。

  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大规模的社交网络来说,仅仅依据节点中心度这一指标会忽略一些重要的影响力节点,换言之,社交网络中影响力高的人不一定都具有大规模数量的好友或者粉丝,反之仅拥有大量“僵尸粉”的一些用户并不是实质的意见领袖。

  (二)关注间接影响力的接近中心度(closeness)和中间中心度(betweenness)

  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的技术在实际数据挖掘中计算复杂性较高[5],但这两个概念的设计所给予网络思政工作的启示亦很关键,那就是在构建网络影响力时要关注间接影响力,即利用网络邻居的影响力。其中接近中心度指个体与社交网络中所有其它节点的捷径距离最短路径之和,中间中心度指的是节点处于其它节点最短路径上的能力,这两种度量技术都是着眼于网络中个体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简单来说,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大的节点能够最迅速或频繁地接收到在整个社交网络传播的重要消息,同时他们将成为重要的“中介”,以最快最具影响力的速度将信息继续扩散。因此,如果辅导员在网络思政工作中能够快速地接收和扩散信息,那么对于高效地完成思想指导、贯彻上级精神、发现网络舆情、关注到危机动态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对于“新手上路”的网络思政工作者来说,如果在短时期内还未能积累自己的好友和人气,那么“攀高枝”、“抱大腿”,主动和当前网络中节点中心度较高的节点及人气较旺的好友建立联系是一种快速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途径。

  (三)运用网页排序(PageRank)的话题策略

  网页排序算法作用一种基于随机游走的思想来模拟用户浏览信息的行为,这一技术最初应用在搜索引擎中根据网页之间的超链接关系计算网页排名,后被应

  用到社会网络中研究结合个体特称的节点的影响力[5]。具体来说,网页排序的影响力度量技术不仅关注到个体所在的网络拓扑结构,还聚焦于个体发布信息话题的类别和属性以及信息的敏感度和创新性等等。举个浅显易懂的例子,由权威部门或者知名网站推荐的爆炸性新闻或者新颖时尚的话题帖子会迅速在网络中传播和扩散。因此,这一理念投射到高校的网络思政工作中,就需要辅导员们在日常思政工作中关注到一些权威媒体或者是大学生群体关注较为集中的一些媒体的言论与动向,了解当前社会网络文化和发展动向,熟悉当下网络的热点话题和流行言论,同时能够因势利导地、运用“接地气”的流行语句和新颖原创、独具匠心的构思发布相关日志、转帖及评论等等,帮助大学生客观理性地认知各类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并从中引导大学生践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网络行为,传播网络正能量。

  (四)把握k-核(k-shell)结构进入网络核心

  复杂网络中关于k-核结构的主题是当今社交网络研究与应用的热点[5]。k-核的是指网络中节点度值大于或等于k的节点所组成的子网络,通过k-核分解指把网络中节点度值小于k的节点依次递归去除的过程。简单来讲,k-核分解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把纷繁复杂的社交网络剥离开来,展示出整个网络的层次和结构。通过k-核分解后产生的k-核指标的网络节点代表了他们在网络结构中的深度,即k值越大,k-核节点越位于网络的中心,越具有强健稳进的网络影响力,同时这些k-核节也是网络中社团结构之间的路桥节点[8]。在大学生的社交网络平台中,k-核结构理论可以明确地指导思政工作者如何在网络中成为核心人物。一般来讲,我们的辅导员在网络思政工作的社交平台中最初的人际关系连接为自己所带班级、年级的学生,再到学院、学校的其他组织或个人,其社交圈是一圈圈逐层拓展的节奏,而基于k-核构成理论的启示,我们的辅导员不仅要与所在班团社区建立直接连接,还要与学校相关基层组织如学生会、学生社团的骨干、学校教师团队等社区网络建立直接联系,同时辅导员之间还应根据学院、年级等不同维度的社团分类再次建立社团单位间的连接,增大辅导员所在k-网络的k值,加固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的核心地位。

  真实的的FaceBook数据展现出的社团性和k-核结构

  三、关注网络动态演化,不断强化网络思政影响力

  随着社交网络研究的热潮迭起,其动态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力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前沿热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6]等运用海量微博数据实证了用户的愤怒的情绪在社交网络中的扩散速率高于高兴、低落等其他情绪,这一成果颇受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这也揭示着网络思政工作中主流舆论导向的深入贯彻依然存在严峻挑战,这更迫切地需要高校辅导员主动了解和掌握网络研究的最新发展,通过提升自身素养加强思政育人的影响力。

  SinanAral等新秀学者在近两年的《Science》、《ManagementScience》等顶级期刊态中通过大规模在线数据的挖掘正逐步地向我们解释着人们在网络的信息交互中影响力的产生及发展的科学规律[7,8]。基于这些最新研究的启示,辅导员提升网络思政工作影响力的策略还包括:

  (一)发挥口碑的网络效应提升网络思政工作中的影响力

  从网络传播行为的效果来说,大量实证数据验证了体验式的评论、口口相传等被动式传播的速率是主动说教扩散速率的近3倍[7]。因此辅导员在网络中宣讲政策、宣传思想和发布信息时应避免传统的单向灌输、生硬说教的形式,而是应该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分析、榜样示范、体验式经验分享、发起互动话题、投

  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传播与渗透。运用大学生口口相传的高速网络传播特性,发挥口碑效应传递正能量,提升网络思政的影响力。

  (二)线下线上相结合提升网络思政工作中的影响力

  节点强度与影响力之间的时序关系揭示现实的社交网络是虚拟在线社交网络的中心内核[13],因此提升辅导员网络影响力绝不能脱离众多的现实因素,辅导员必须在实际的学习与工作不断提升辅导员个人能力与魅力,从线上线下多角度地关心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网络与现实的互补优势,从而本质地提升辅导员在网络思政工作中的影响力。令人欣慰的是,本文的调查数据显示辅导员群体一致认为在网络思政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和线下的文化育人活动的开展。当然,关于社交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还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而大学生思政工作更加是一项复杂、系统的育人工程,还需要我们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

  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的理念要求网络思政工作者把握科学规律、结合实际工作认知与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与特点。社交网络的相关理论能够帮助工作在网络思政教育一线的辅导员们清晰地认知当前大学生的网络世界是具有小世界性、无标度性、社团性等复杂网络属性的社交网络。借鉴网络影响力的研究,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网络活跃度、关注间接影响力、运用网页排序的话题策略、把握k-核结构联通社团来构建思政网络中核心影响力的位置,并在工作中发挥口碑的网络溢出效应、线上线下相结合因势利导地将主流思想、正确舆论导向高效地在高校网络中传播、渗透和融合,从而产生正向积极、潜移默化的育人效能。

篇四: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引路人”队伍

  关于高校辅导员群体的调研报告

  记者手记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教育部在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各地各高校在辅导员选拔、培训、考核、晋升等环节作了许多有益探索。

  然而,学生在变,什么样的辅导员最受欢迎?时代在变,什么样的工作方式能深入人心?苦乐生活,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坚守在学生工作一线?千头万绪的工作压力下,辅导员队伍又得到了怎样的成长?带着这些疑问,3月中旬开始,《光明日报》“走基层·蹲点”小分队分赴北京6所高校,在连续数日的贴身采访中采取实地考察、座谈交流、资料查询、问卷调查等方式,与一线辅导员朝夕相处、倾心交谈,连续发回《辅导员的一天》、《大学生需要啥样辅导员?》、《辅导员,特别能琢磨》、《苦乐生活,他们为何欲罢不能?》、《同学生一起成长》等一线报道,呈现出他们育人的辛劳、坚守的执著和成长的喜忧。

  调查中我们感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是一项长远工程。本文结合调研情况,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说起11年前的往事,爱开玩笑的蔡立佳调侃中还是带着抹不去的遗憾。

  那一年,带着高考过后的轻松与迷茫,蔡立佳走进北京工业大学。他有一肚子话想对人倾诉,他想找一位师长指点迷津。

  他找到了辅导员。“老师,我想跟您聊聊。”“过两天吧。”

  这是一次至今没有谈成的话,因为几个“过两天吧”之后,那位辅导员离开了学校。

  然而,正是这个没有达成的心愿,改变了蔡立佳的人生轨迹。4年之后,他义无反顾地留在学生身边,当上了辅导员。因为,“学生太需要辅导员了!”

  遗憾化作坚守,而随着工作的深入,蔡立佳说,那种“被学生需要”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小到宿舍纠纷,大到就业引导,辅导员们看似琐碎的忙碌中意义非凡。他们是学生工作一线的“工兵”,排忧解难,永远冲在最前面;他们是学生心中的“师长”,遮风挡雨,无所不能;他们是学生成长中的“导航者”、“引路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每个学校、每个学生身边都活跃着辅导员的身影。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11年4月,全国共有专职辅导员10.6万余人,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214。此外,还有兼职辅导员3.6万余人,班主任2.7万余人,与专职辅导员一起构成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基石。

  如何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是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核心问题。在这支渐趋年轻化的队伍中,职业定位如何明确、思想教育的有效引导怎样实现、专业化队伍如何打造以及发展平台如何搭建,成为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定位之思:如何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天刚擦亮,对外经贸大学的辅导员杨熙就悄然起身,简单洗漱后,告别了还在熟睡的儿子,踏上了一天“战斗”的征途。“几乎每天都像打仗一样忙。”杨熙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忙的不只是杨熙一人。这样的状态几乎每天都在辅导员的工作中上演。

  辅导员究竟是什么?“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教育部思政司有关负责人这样表述辅导员的基本定位。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高校辅导员大多承担着行政、党务等繁杂工作。“工作无边界”、“学校什么会都有辅导员来开”、“什么事都找辅导员”,是我们听到最多、也是最深切的感受。

  鸡毛蒜皮的琐事中,究竟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困扰不少辅导员的定位之思。

  困则思变。“自我解放”已经成为不少高校和辅导员应对职业定位模糊的积极行动。

  科学的时间管理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教育部思政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辅导员工作主要包括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块,必然有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建议各位辅导员可以学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而对外经贸大学辅导员杨熙在工作中更是随手不离日程本:“我的时间都是网格状管

  理的,合理分配、规划时间让工作的劲头更足了。”而在6所高校的调研结果显示,工作日程本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的必备法宝。

  艺术的工作方法也为辅导员减了不少“负”。对外经贸大学在辅导员班级管理中采用“大班长制”,在小班基础上遴选一批优秀的学生担任“大班长”,和小班学生干部共同构成系统的学生工作队伍,直接向辅导员负责。中国农业大学则充分发挥党员力量,开辟了“党员责任区”,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而如何“把教育内容贯穿在现有的事务性工作中,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成为解决辅导员定位之忧的关键问题。

  化解本职工作之外的附属压力也成为不少辅导员眼中明晰职业定位的必要之举。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部门本应直接对口学生的工作因传达、管理方便等原因统统指向辅导员,“找你辅导员来”成为不少部门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在此背景之下,高校整体上的人事制度改革也成为将辅导员从繁冗事务中“解放”出来的依靠力量。

  工作之道:如何实现有效的思想引领?

  在学工部组织的校内辅导员沙龙上,杨熙抛出了一个思考良久的问题:“辅导员究竟是应该站在学生前面举旗,还是跟在他们屁股后面乱转?”

  “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多、思维活跃,如何让先进思想进学生脑、入学生心确实很费脑筋,有时面对学生的追问,自己也会‘断电’。”

  “书本上的理论好搬,可讲了学生听不进去。”

  “有时我们讲千句万句也抵不上专业老师的一句话,千辛万苦做的工作经常被某些老师的负面情绪一笔勾销。”

  辅导员们的话语告诉我们,杨熙的困扰并非个例。

  在明确的职业定位下,思想引领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新的育人环境下,如何把握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如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何让思政教育的覆盖面更广、实效性更强也成为值得琢磨探索的难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面对工作之惑,不少高校从辅导员群体政治理论素质的加强、全员全过程育人模式的探索、对学生特点的分析研究等方面入手,趟出了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的新路子。

  作为战斗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最前沿的工作者,学习已经成为辅导员实现有效思想引领必备的重要素质。调研组收回的问卷显示,几乎每个辅导员都会定期参加政治学习,北师大等高校还积极举办“京师辅导员讲堂”系列活动,邀请政府机关、兄弟高校和境内外知名专家为辅导员主讲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点、焦点问题。

  学习机会不少,辅导员们的学习内容更是紧跟时代步伐,权威、解渴又实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今年2月份刚刚出版的《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早已成为不少辅导员的案头书,中国农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利用专题讨论、自主学习等方式组织辅导员队伍学习《摘编》,为“导航者”寻求最新鲜的精神滋养。

  知己知彼,方能行之有效。对学生特点的分析研究也为辅导员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参照。教育部思政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教育部已经连续20年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同时,还全面加强辅导员工作网络平台和校园网站建设,组织开展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博客、优秀博文评选活动等,鼓励支持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对深度辅导者进行深度辅导”则是对外经贸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党委书记、校长为学工队伍做深度辅导报告;学工部等有关部门通过专题会等形式为辅导员做深度辅导;辅导员则为全体学生做深度辅导。全校形成“书记(校长)——全体深度辅导队伍——全体学生”的自上而下、覆盖全体、有效推进的完整的三级学生深度辅导工作链条。

  同时,对外经贸大学还充分整合本科指导教师、班主任制度,积极打通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育人工作的通道,为全员育人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成长之策:如何打造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26岁的武镒是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的专职辅导员。看着文弱,说话办事却条理清晰,浑身都透着自信范儿,她笑言:“这样的成长、成熟都归功于辅导员工作的锤炼。”

  可尽管成长显著,管理学硕士毕业的她还是在调研问卷上勾下了“工作压力来源于自身素质达不到工作要求”的选项。

  而在调研组发出的问卷中,87%的受访者都做出了和武镒一样的选择。

  或多或少地都有过面对工作力不从心的经历,渴望得到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机会,期望得到职业指导……来自一线辅导员的声音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仍存在“专职不专”的状况,也催促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脚步。调研发现,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的打造既离不开宏观的理论视角培养,也离不开具体的实际工作训练。

  打造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离不开专业的培养培训。尽管有压力,但武镒的成长却是理学院分党委书记岳敏眼中“显而易见的事儿”。从先进理论到重大政策,从谈话技巧到人力管理,辅导员们一场场讲座听下来,肚里有货了,工作也好开展了。

  据教育部思政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05年以来,教育部已经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班28期,累计培训辅导员骨干5000余人;首批设立了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实施高校辅导员继续攻读学位计划,选拔了近4000名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近350名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组织辅导员骨干出国研修,已累计选派400名学生工作骨干赴英国、美国开展学生事务管理研修,为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理论学到手了,如何加以应用却又成了新的难题。“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在高校实行辅导员制度。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特色经验,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鼓励各高校按照政策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途径载体,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调研过程中,教育部思政司有关负责人的一席话肯定了各高校因地制宜地开展辅导员专业化培育的必要性。

  “团队”是武镒讲述工作时提到最多的词,也是中国农业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理念。在“打造精英团队”的目标导向下,农大辅导员队伍定期开展团体培训、心理案例分析、心理工作研讨以及个人问题剖析等,同时以团队为单位构建批评平台、愿景激励,帮助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我们最近的学习任务是利用‘团培法’、‘探究性学习法’学习《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团队式的学习不仅有利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还确保了学习型辅导员团队的建设实效。”武镒告诉记者。

  北京工业大学则在辅导员科研工作中引入了团队建设模式,根据研究方向组成学术团队开展科研活动的模式,逐渐向“大师+团队”模式的目标努力,培养“专家型”和“名师型”辅导员。

  发展之谋:如何搭建科学的发展平台?

  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的辅导员于海亮通过公开竞聘走上了学院党委副书记的岗位。而他身边的同事里,不少人已经通过岗位流转成为了学校党政机关的中坚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的专职辅导员隋璐璐则告诉记者,北师大专职辅导员职称评审2004年开始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单列,迄今已有7人获评正高职称,15人获评副高职称,50余人获评中级职称,近20名专职辅导员被提拔为处级干部或副处级干部。

  在于海亮和隋璐璐眼里,他们都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受益者。

  而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高校处于领导、专职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夹心层”,这种“校园夹心层”的窘境也直接影响到了辅导员工作的心态和工作水平的发挥。

  “学校里面通知给青年教师开会,我刚想问问要不要参加就被挡了回来。人家说:‘辅导员又不是青年教师,凑什么热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辅导员语带无奈,却也“习以为常”。

  还有一些声音反映,尽管国家作出了“辅导员队伍可以‘双线晋升’”的明文规定,一些高校还是在“国法”之下出台了自己的“家规”,将辅导员人为地归属于某一线,尽管也作出了“可以转岗”的补充规定,但条件却十分严苛。

  管理制度的碎片化、身份地位的尴尬让辅导员群体的幸福指数并不那么乐观。

  数年前,一项针对上海高校辅导员的调研结果显示,90%以上的辅导员认为这份工作很重要,但35%的辅导员认为他们的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较低或很低。缺乏身份认同感成为阻碍辅导员队伍长远发展的重要障碍。

  人心不稳,保障为先。解决出路问题、搭建发展平台也成为稳定辅导员工作情绪的基本保证,更是辅导员队伍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此次调研结果显示,一些高校开始逐步摸索与这支队伍工作性质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搭建辅导员队伍科学发展平台的举措。

  比如,针对以往辅导员晋升通道狭窄的现象,对外经贸大学通过搭建校内党政管理职务晋升平台,校外挂职、借调锻炼平台,教学、科研平台等“多管齐下”的方式为辅导员谋出路,“教授级”、“正处级”辅导员成为可能;针对辅导员“实践中做研究”的特点,北师大自2006年以来共划拨经费30万元,立项69项学生工作课题,推进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载体、机制的改进和创新。“科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多样化发展”的方针下,辅导员队伍发展壮大的道路也愈发清晰可见。

  在调研中也发现,在很多高校,辅导员职称发展瓶颈仍然存在,由于没有专门的职称晋升标准、职称评定的学科支持,辅导员队伍很难评上高级职称。此外,职业化发展后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出现了流动过快的趋势,“辅导员”成为了某些人职业发展的跳板和某些部门的“人才蓄水池”,辅导员随时随地都面临着转岗、轮换的可能,而轮岗、抽调走的又是辅导员队伍的骨干力量,长久以往,不仅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人员稳定,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

  编后: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是方向——针对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存在的部门化、碎片化等问题,顶层部门应注意沟通协调,兼顾多重问题,不

  能各自为政,更不能彼此矛盾。同时,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支撑学科的顶层设计,逐渐构建与辅导员工作相匹配的学科研究体系。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改革是保障——高校应对职能部门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加以明确界定,积极推进扁平化的工作模式,使各职能部门直接面对学生开展业务工作,将辅导员从繁忙的“非本职”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摆脱“保姆式”的发展模式,探索“人生导师型”的成长路径。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社会锻炼是方法——辅导员承担着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教化职责,其自身的社会化建设也至关重要。应积极推动辅导员的社会化建设,组织辅导员到政府、企业、社区等交流学习,增强社会化认知,使其对学生的成长施加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影响。

  -全文完-

篇五: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提升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有效性途径探析

  阎世宝;刘骞翼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4(000)01【摘

  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定位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围绕“三观”教育对学生实施积极引导,而非权力性影响更多依赖于辅导员个人综合素质,能对学生产生更加稳定和深远的改变,因此探析提升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2页(P250-251)

  【作

  者】阎世宝;刘骞翼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相关文献】

  1.非权力性影响力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意义与提升对策[J],张振伟

  2.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提升路径探究[J],张杰

  3.杨昌济教育思想对提升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借鉴[J],史璐璐

篇六: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大学辅导员工作的效能研究

  作者:翟玉冬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1年第12期

  摘

  要:大学生辅导员制度在建国以后逐步成立并取得不断发展,对大学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辅导员工作必然也出现了许多变迁与改革,当然也会遇到许多问题。笔者将从不同角度谈谈对大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效能研究心得。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效能;改革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构成要素就是该如何充分发挥大学辅导员工作的效能,这也是如今大学辅导员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与努力提升发展的方向。由于大学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性与实用性与紧迫性,我们对大学辅导员工作效能的认识也在不停地深入。笔者通过长期研究,并结合相关实际经验,将重点探讨如何创新性地提高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效能,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对读者及高校辅导员们有抛砖引玉之效。

  一、关于大学辅导员

  大学辅导员由来已久,在国外许多国家早已发展成比较成熟可供借鉴与移植的成型制度,美国辅导员成制已有100多年历史,而其在英、澳、新等国历史也较为悠久。我国在建国后始设辅导员制度,经实践证明,已发挥巨大作用。

  对于大学辅导员的作用认识,我们认为,一般来说,一位称职的大学生辅导员应该发挥如下作用:为学生提供个体化咨询服务;配合专业课教师开展专业课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课教师、校方、家长之间保持有效沟通,共同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环境;帮助学生处理突发事件,提供相应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协助学生处理相关日常纠纷,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对大学生提供一些道德教育与规劝,为大学生健康发展与成长护航保驾。

  从功能来看,我国大学辅导员和美国大学生事务管理(AmericanCollegeStudentAffairsAdministration)有着极为类似的作用。但相较之下,我国辅导员更偏重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总的来说,我国大学辅导员充当的角色相当于思想、学习、职业与生活导师四位一体的作用。

  据笔者研究,我国大学辅导员如何体现其工作效能可从其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力,以及其对自身能力提升的习得能力三方面来评价。我国大学辅导员充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着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导师、学习导师、职业规划导师和生活导师,其影响力、执行力、习得能力对其素质的体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二、目前影响大学辅导员工作效能的因素分析

  影响当前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效能的因素众多,高效的组织、高素质的同质团队、优质的教学环境等都有影响,而高效的运作体系的作用更是不能忽视。

  1、大学管理体制的缺失

  现代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已使大学辅导员制度的缓慢进化显得迟滞,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辅导员制度尚显传统与老旧。学生个体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已越来越凸显,但传统的大学管理制度却变化不大,仍旧注重统一规范与秩序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距与多样性区别。而学校间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管理制度往往区别不大,这使得大学辅导员管理制度面临无法以一适百的窘境。

  2、相关部门对大学辅导员工作认识不足

  辅导员处于学校、专业教师

  、学生、家长之间,承受着多重角色期望。但相关部门对大学辅导员认识稍显不足,有些学校院系认为辅导员不外乎看管学生,于是经常将一些辅导员工作之外的琐事交由辅导员处理,大量占用了辅导员的时间与精力,对辅导员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不小。

  3、部分大学辅导员管理理念陈旧

  据笔者观察,许多大学辅导员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进行教育过程当中,往往仅关注学生的既有行为,对导致该行为的心理动机以及行为过程都并不重视。这些辅导员仅从结果出发解决问题,并未注重对大学生个体心理的认识与了解,当然难以采取更为妥当进行规劝与引导,大大影响了其工作效能。

  4、部分大学辅导员归宿感不强

  许多大学辅导员因为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工作成效遭遇搁浅,很容易便产生了职业倦怠现象。继而减少了对学生工作的热情与关爱,工作积极性与

  信心日减,逐渐脱离了学生工作。这是令人惋惜的。

  三、如何提升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效能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时代总是不断进步与发展,大学辅导员工作也应该适时创新,保持其制度的时效性、时代感、针对性。下面。笔者将由理念、制度、素质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提升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效能。

  1、更新理念,提升目标取向

  大学生个体地位不断凸显,大学辅导员也应适时转变而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性;树立辅导员与学生师生平等观念,与学生交心谈心,成为朋友;树立为服务学生的理念,勤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引领大学生群体进行共同进步活动,为自身工作开展进行合理定位。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辅导员最需要的便是转变思维观念,需知思维新则人新,思维变则人变。倘若大学生辅导员树立正确理念,掌握合适的价值取向,则工作效能的提高已成功一半。

  2、重构制度,整合外在保障

  良好的制度不仅能有效服务于工作目标,而且能大大节省工作损耗,大大节省人力物力的付出。要提高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有必要对不适时的辅导员制度进行重构,为大学辅导员工作的有效展开提供实在的外在保障。

  (1)建立健全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合理咨询。经实践,导师制的建立能有效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服务功效,促进教学相长,提升教学质量。并能使辅导员有效真实地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以更能主动而有针对性地展开学生思想辅导工作。

  (2)整合日常管理制度,推动学生自我管理。辅导员在管理制度上应强调刚性标准,同时这注意把握分寸,注重人性化操作;在有效执行制度规章的基础上,保证执行的公正、公平、公开,确保服人服心,工作透明化开展。

  3、提升素养,提供内在驱动

  事物的发展包括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其中外在原因要先转变为内在原因方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大学辅导员要想提升工作效能,从根本上讲,还是要提升自身素养、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锻炼自身的气质性格、历练自身的心理素质、坚定自己的政治观念、笃定自己的学术态度如此方能高质高效地完成大学管理工作。

  (1)历练优秀心理素质。优秀的辅导员不仅要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也不可或缺。大学辅导员要有意识地锻炼培养自己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消除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增强专业业务培训。大学辅导员的影响力与威望很大程度上由此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决定。因此,优秀的大学辅导员应该积极参加专业培训研讨活动,认真利用各种培训机会为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管理大学生群体的大学辅导员责任攸关,而提升大学辅导员工作的效能对我们来说更具有非凡的意义。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心得草成卒篇,言不成意,希望能给相关工作带来一些指导作用,如此则斯文目的已至矣,幸甚至哉。

  参考文献

  [1]单秀玲,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宋洁,何宁,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感的研究分析,思想理论教育期刊,[3]张吉生,汪军秀,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国电力教育期刊,2008.9

篇七: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述评

  陈勇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胜任力维度划分、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胜任力理论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有待进一步深化,需要在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开发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实证研究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Currently,China"sresearchesofcollegecounselors"competencymainlyfocusonsuchthreeaspectsasdefinitionofcompetencydimensions,buildingofcompetencymodelsandempiricalapplicationresearches.Someprogresshavebeenmadeintheseresearches,Yetthestudyneedstobefurtherd.Moreprogressneedstobemadeincounselorcompetencymodeldevelopment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inhumanresourcesmanagementempiricalresearchbasedoncompetencymodelsofcounselors.

  【期刊名称】《铜陵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1)004【总页数】3页(P124-12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述评

  【作

  者】陈勇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4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一、国内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现状

  自从McClelland(1973)提出胜任力概念(Competency)以来,胜任力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遂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领域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胜任力相关的研究成果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领域,而胜任力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1-2]因此,以胜任力理论为指导,探索符合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成为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定义

  McClelland(1973)认为胜任力是能将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且能通过可靠方式测度的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特质和动机。[3]Spencer&Spencer(1993)提出胜任力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者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够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4]仲理峰和时勘(2003)认为胜任力是指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5]尽管学界对胜任力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但从中仍然可以提炼出某些共性之处:胜任力与工作情境相关,可以区分一般绩效者与高绩效者,是个体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取得高绩效的行为特征。

  由于研究者学科背景以及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不同,我国胜任力研究者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界定各不相同。杨继平、顾倩(2004)在国内率先开展高校辅导员胜任

  力研究,提出大学辅导员胜任力是指能够做好大学生辅导员工作所具备的知识结构、行为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结构。[6]苏文明、吴薇莉(2006)把辅导员胜任力表述为可以量化并且驱动辅导员优秀工作绩效的深层次特征,包括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特质、动机和知识技能等。[7]郝英杰(2007)把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定义为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绩效相关,能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全面进展,并使学生得以健康发展的辅导员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组合。[8]陈建文、汪祝华(2009)认为高校辅导员岗位胜任特征是个人行为特征、岗位要求和组织环境特征三方面的交集,是指符合岗位要求和组织环境特征的个人行为特征。[9]陈岩松(2010)提出辅导员胜任力包括辅导员的知识、能力、自我意象、人格特点以及动机等,将绩效优秀与绩效一般者区分开来。[10](二)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

  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Mode)是一种用于对人力资源进行评价与分析的新型测评技术。一般定义为把各种胜任力要素按照相应的权重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承担某一特定职位的胜任力要素的集合,即针对这一特定职位那些表现优异者胜任力特征的组合。胜任力模型为组织的招募、甄选,培训,绩效评估等提供了准确的依据。目前,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是Spencer(1993)提出的胜任力“冰山模型”,该模型将胜任力按不同的特征划分为“表层部分”和“深层部分”。

  “表层部分”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是外显部分,容易观测和度量,可通过后天培养完善和提高。而“深层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难于通过简单测试和评价探测,却是影响人们行为及绩效表现的关键因素。

  依据对辅导员胜任力内涵的理解与维度划分的不同,国内学者们构建了迥异的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杨继平、顾倩(2004)将胜任力理论引入辅导员胜任力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抽取出言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16项胜任力。彭庆红(2006)对东、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家、一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大学生进行

  了访谈与问卷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法归纳出“MKI”三维结构模型。[11]郝英杰(2007)从能力(competence)、素质(capacity)、人格魅力(respectable)三个方面构建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CCR模型。张丽瑛、张德(2006)通过对清华大学带班辅导员的研究表明,区分带班辅导员绩效优秀和一般的胜任力依次为:学生需求导向、引导与影响、主动性、人际洞察力、信息搜集、培养他人、分析式思维。[12]邵凤雨、张鹏(2008)提取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并通过专家评分法得出了各项胜任力指标的权重,认为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由工作态度、价值观、工作能力和个人魅力四个维度构成。[13]陈建文、汪祝华(2009)根据职责-素质匹配的研究思路和高校辅导员的内隐观调查发现,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由专业知识、自我调节、职业态度与品质、人际沟通与协调、问题解决能力、外倾性六个因素所构成。陈岩松(2010)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从知识技能、职业态度、个性魅力三个方面构建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刘世勇、陈莎(2011)基于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法,构建并检验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得出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由认知特征、服务特征、影响特征、专业知识、个性特征、专业技能、成就特征、培养学生共8个因素构成。[14](三)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理论的应用研究

  在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维度区分和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国内研究者尝试将胜任力理论模型运用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招募、甄选、培训、绩效评估等环节。苏文明等(2006)探讨了基于胜任力的辅导员队伍规划、招聘、培训开发、绩效与薪酬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邵凤雨、张鹏(2008)创新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模式,改变以往辅导员绩效管理单纯注重工作成果的现状,在辅导员评价体系中加入对辅导员胜任水平和工作动机的衡量。罗瑞娟、柳礼泉(2009)基于胜任力理论提出了优化高校辅导员选聘机制的对策,探索创新高校辅导员选聘模式。[15]邵建平、隋汝梅(2009)对建立专业化的辅导员胜任力评价体系进行了尝试

  性的探讨,试图为培养和选拔高校辅导员提供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胜任力测量工具。[16]尉庆国、周恩毅(2011)分析了当前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辅导员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工作流程。[17]二、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辅导员胜任力要素界定和模型构建尚缺乏统一性和前瞻性

  从以上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中可以看到,由于研究者学科背景以及研究角度和方法不同,现有研究成果无论是胜任力概念界定、胜任力要素提炼还是理论模型构建,均未形成一致的标准或方法。这虽然体现了研究的多角化,但也可能造成学界的研究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进而影响研究的规范深入进行和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此外现有的胜任力模型研究都是对当前在职优秀辅导员能力与素质的概括,没有明确指出未来高校优秀辅导员需要发展的素质。胜任力模型作为未来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应当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人生导师角色定位紧密相关,同时应该考虑到未来工作环境和保持高绩效而应具备的胜任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胜任力模型研究缺乏未来指导性。

  (二)胜任力模型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缺乏深入的量化研究

  研究者通常只是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特征各维度的要素进行简单归类和罗列,然后从中推断结论,没能深入探索各胜任力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和层级关系。模型建立之后,各要素指标在模型中的重要程度和层级排序如何,怎样通过具体的层阶和权重体现其内在关系和影响因素,现有文献也缺乏严谨的实证研究。

  (三)胜任力研究缺乏科学、规范的实证支撑

  国内学界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德尔菲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焦点团体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成果基本上是描述性的,以定性研究为主,探讨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现状、存在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总结

  分析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素质或基本的心理品质,在理论推演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化的胜任力模型,缺乏严谨的实证和系统的理论研究。由于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没有有效融合,因而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其科学性和实践性尚待进一步验证。[18](四)研究成果的实践性还有待加强

  开展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最终目的在于使研究成果应能够指导高校管理实践,提升辅导员胜任力水平,改善工作绩效,增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国内对于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多集中在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维度划分、要素罗列和模型构建的理论探讨上,缺乏可供政府主管部门或高校决策层考量的体系构建和具体实施方案设计,因而实践指导性不强。因此,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应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视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和具体实施方案的研究设计。

  三、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思考与展望

  (一)完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

  国内学者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理论模型的构建多是借鉴国外有关企业管理者胜任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并不能契合中国社会、制度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情境。因而,有必要建构适应我国社会、文化、制度情境,符合高校辅导员岗位功能定位的完善的辅导员胜任力理论模型,以更深入地探索辅导员胜任力的形成路径、影响变量及其与岗位绩效之间的关系。如何提炼辅导员核心胜任力要素,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和相对重要性程度,从而构建多级递阶的辅导员胜任力结构模型,是整个研究工作的难点与关键。一般来说要经过几个环节:确定模型构建标准、确定有效样本、获取样本有关胜任力的数据资料、分析数据资料并建立胜任力模型、检验胜任力模型并将模型付诸于实践。现有的胜任力模型建模方法,由于研究者学科背景和研究着眼点的不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目前,常用的胜任力维度区分以及模型建构的方法主要有理论推演法、问卷调查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焦

  点团体访谈法、专家评定法、文献分析等。从未来的研究趋势来看,一方面要融合国外最新理论成果,研析国内高校辅导员胜任力与社会、制度因素和岗位角色定位有关的特征,创设适合中国高校情境的辅导员胜任力测量与建模工具。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研究方法,比如焦点团体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样本高校区域分布和层次分布应合理,调研对象应该更加全面,不仅涵盖辅导员与大学生,也应纳入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管理者、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以增强胜任力模型的可信度和适用性。

  (二)强化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

  当前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研究成果尚处于理论推演和样本检验阶段,还没有运用到高校的管理实践中进行检验,具体探讨将胜任力理论模型运用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招募、甄选、培训、绩效评估等环节的实践研究成果还很少,特别是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和具体方案设计更是鲜有涉及。因而加强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实践探索,增强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为高校构建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培养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相关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08-24.[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教育部[2006]24号令,2006-05-26.[3]McClellandDC.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J].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1):1-14.[4]SpencerLM,SpencerSM.Competenceatwork:modelsforsuperiorperformance[M].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3.222-226.[5]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2):4-8.

  [6]杨继平,顾倩.大学辅导员胜任力的初步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4,(6):56-58.[7]苏文明,吴薇莉.基于胜任特征的大学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06,(6):23-29.[8]郝英杰.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建模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6):22-25,49.[9]陈建文,汪祝华.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1):84-89.[10]陈岩松.基于胜任力研究的高校辅导员考核理论新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84-89.[11]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90-94.[12]张丽瑛,张德.清华大学带班辅导员胜任特征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5.[13]邵凤雨,张鹏.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5.[14]刘世勇,陈莎.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J].湖北社会科学,2011,(3):168-170.[15]罗瑞娟,柳礼泉.胜任力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辅导员选聘[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16-19.[16]邵建平,隋汝梅.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江苏高教,2009,(6):123-125.[17]尉庆国,周恩毅.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胜任力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18]马林海,金福安,陆居怡.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73-77.

篇八: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有关辅导员工作调查报告2/SHANGJIANFANG123/SHANGJIANFANG123关于辅导员工作的调查报告

  作为一名辅导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辅导员必须是一个实干家,辅导员的工作是最基础富有弹性的工作也是虚实结合的工作,要取得成绩必须注重工作的投入,把学生的思想同实际问题相结合,围绕学业成才做工作。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各种工作。

  调查准备

  我们针对新生与辅导员的关系及需要等列出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采访调查。

  调查目的:更好的了解辅导员的工作,方便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大一新生更好更快的融入大学生活;

  调查对象:辅导员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当面采访

  调查内容:

  辅导员工作守则、工作职责、常规工作

  辅导员的自我认识和职责定位

  辅导员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

  同学怎样更好的与辅导员沟通交流

  问题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自觉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按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要根据现实情况,研究学生工作,掌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坚持思想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对待学生工作要由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工作要兢兢业业,脚踏实地,要有奉献精神。要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自觉服从党的领导,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任务。

  要时刻关心和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不护短。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思想教育要耐心,工作方法要细心,克服急躁和畏难情绪。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遇到困难不推诿,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对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汇报。工作要有严格的科学性、计划性,讲究高效率。

  讲党性,讲原则,讲团结,讲纪律,不徇私情。办事处理问题要公道,对学生要一视同仁,避免有亲有疏。要勇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

  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的是自己首先要做到,处处给学生做出榜样。要做到言而有信,说了事情就要办。要充分发扬民主,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要及时认真总结工作,积累经验,摸索规律,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

  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坚持五抓:即抓苗头、抓倾向、抓规律、抓骨干、抓后进。并把这作为基本工作方法贯彻工作始终。

  在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中要坚持三看:学习看劲头、生活看秩序(寝室和教室卫生、作息)、活动看情绪。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学生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经常深入班级,检查指导班级工作,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宣传推广。

  模范遵守辅导员工作守则要求,关心爱护学生,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教室、食堂、晚自习等,掌握学生的纪律、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检查各项规章制度在学生中的贯彻落实情况。

  检查指导班主任工作,共同商量搞好班级学生工作。

  积极参加校、系、部(处)和年级的各种会议。认真学习,提高水平;沟通情况、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建立学习工作笔记。

  对评优、评奖的学生和班级提出表奖意见,对违反纪律构成行政处分的学生提出处理意见,参加招生、毕业分配的具体工作。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系、部(处)组织的各项工作和活动。组织值周工作和竞赛评比工作;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文娱、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

  要严格请假制度,不得擅自脱离岗位。

  指导团总支(支部)、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每周召开一次学生干部例会。(检查值周工作,总结上周工作,布置下周任务)。

  每周要参加晚间值班一次。

  每周至少要找2~3名学生个别谈心,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意见要求。

  每周普遍检查总结一次宿舍、食堂、教室、早操、晚自习、晚就寝的纪律、卫生情况。

  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

  每两周参加一次学生不同类型的马列学习会、班会、座谈会等会议。

  每月召开一次年级大会。

  每月向主管学生工作部门有准备地、系统地全面汇报一次学生工作。

  每学期开学时,上交学期工作计划、每学期末上交学期工作总结。

  写好日常工作笔记和值班纪录。

  问题2、一、明确职责,做好定位。以中央第16号文件和24号文件为契机,正确摆好自己的位置。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教育和成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是大学生灵魂和思想的塑造者和导师;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未来航程中的第一个灯塔。我们在学生在校期间要对学生实施日常管理、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只有认识到这些,我们辅导员同志们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的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

  牢固树立两种思想。1、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我国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高等学校更是一个人教育人,思想教育思想的地方。那么,学生这样一个群体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我们学校的主体,成了一个学校最应该受到重视的一群人。一所学校的发展和壮大,始终要依靠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和其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所以,一个学校最优质、最重要的资源是学生。只有牢固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事事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多从学生的角度来制定一些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辅导员是与学生直接接触和生活的人,更应该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意识:时时刻刻为学生利益着想,时时刻刻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教育和活动,也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使其将来为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从学校的角

  度来讲,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也会为高校的建设沉淀声誉和传播学校的办学文化、思想,使学校得以被社会承认和接受,得以更好地发展和壮大。从辅导员自身来讲,一个时刻能想到“以学生为本”的辅导员必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敬,这也是一名老师、一名辅导员的最高价值了。2、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高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到异地他乡求学。他们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产生强大的孤独感和空虚感,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种种问题需要辅导员去帮助解决和正确引导。如此繁多而又烦琐的事情注定了辅导员首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一个好的团队、一个好的班级首先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辅导员,辅导员的服务意识决定了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受尊敬程度,只有在同学中树立了这种不平凡的人格魅力和威信,各方面的工作才能顺畅、很好地开展。服务意识的树立的前提是“以学生为本”的意识的树立。学生工作烦琐而工作量大,但学生工作无小事,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提高工作和科研能力。学生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最基层而又最重要的工作,当代学生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都比较全面和丰富,辅导员作为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如果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还不如学生,那么引导和教育也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加强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用新的知识和理论武装和提升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学生们遇到问题和困难向我们咨询和寻求帮助时而不致于应对无策。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光要有扎实的知识、人生阅历,更需要创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是一门大学问,其中有很多课题可以研究,如新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挫折教育等等,这些课题因其在学生工作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而决定了它们都具有很高的可研究性。我们这些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工作的辅导员们很有必要去学习、总结、摸索和研究这些课题,形成自己的一套学生管理工作理论,再用这些理论去指导实践工作。只有这样不断地学习总结,我们的工作才会越做越好,越做越有成效。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则就成为当代辅导员必须要注重培养和训练的一种能力。

  四、善于做人、做事,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辅导员这门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因其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学生工作需要处理的问题错综复杂,需要与各方面的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辅导员如何处理与学生相关的各方的关系,直接决定了工作所能取得的效果和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一个成功的辅导员不光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更应该具有善于做人做事的本领。一个优秀的辅导员给学生的第一感觉和印象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和对等学生的态度。尊重和理解是人与人交往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对于学生这样一个正在接受教育的弱势群体来说,尊重和理解就更显得更加重要和有意义。现在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和老师把与学生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认为学生应该尊重老师,而自己却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尊重、理解、宽容、扶持你的学生是一个优秀的辅导首先应该要做到的: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一群给我们激情、给我们养家糊口的本钱、为我们提供提升管理能力和经验的年轻人,我们又怎会有理由不去尊重他们呢?只有学会了怎么去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学生才会接受和拥护你,才会在日常工作中全力地支持你,辅导员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就会更顺利。高校辅导员作为我国大学生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人格、思想的塑造者,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于一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辅导员的作用和地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新进高校的辅导员,必须要充分认清我们辅导员的地位,自我定位和自我认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高校辅导员的责任和作用巨大,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素质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进辅导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具备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综合素质,完成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的光荣任务。希望不久的将

  来我们辅导员队伍是一支真正“招之则来、来则能战、战则必胜”的高素质队伍。

  问题3、1)有责任心,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分忧解难.

  2)在选举,评优树先,组织发展等方面做到尽可能公平公正.

  3)有爱心,对经济比较困难的,心理有障碍的或者说是学习落后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后进生不冷漠,不歧视.

  4)能经常深入到我们当中,和我们拉拉家常,谈谈心,不要老是让班委当传话筒.也不要在查内务的时候才能看到辅导员的身影.

  5)严格一点是好事,但不要太苛刻,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希望辅导员能宽容.给我们改正的机会.如,偶而逃一两次课,睡一两回懒觉,上一两回通宵网,都是很正常的,我们害怕辅导员凶巴巴的样子.

  6)不卑不亢,在学生面前,在领导面前都一样,如果辅导员整天只知道在领导周围转,会影响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

  7)懂一点学生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熟悉一下校纪校规特别是学工部团委和教务处发布的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文件制度规定,不要有事问到他,就一句话,你去某某处问吧,或者,你打某某电话问吧.

  问题4、服务:服务学生呢个是辅导员的价值定位。通过辅导员良好的服务与有效的管理来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

  爱心:辅导员应以爱心真诚沟通,师生间相互建立,充分的平等、尊重、信任,在此基础上的沟通是高质有效的。通过服务与爱心,为我们师生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辅导员才能真正的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

  倘使学生遇到心理问题辅导员应首先找出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个体因素(包括:遗传、认知、情绪、个性等);家庭因素(父母离异等);学校因素(师生关系、人际交往、教育模式等);社会因素(网络成瘾等)。其次辅导员进行有效沟通要从学生立场来看待问题谈话要讲求技巧,不说激化矛盾的话,不说感情用事的话,不说出格的话,不说伤害学生和家长的话,不说错话气话。运用心里咨询技术的方法与途径,要积极与学生进行面谈,要积极倾听,恰当运用释义、共情,巧妙运用复述技术,积极关注学生,给予学生恰当的辅导。

  结语:

  辅导员的工作是开导人的思想的工作,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作。在当今大学生主体意识发达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辅导员仅靠来自于行政权利的影响力来带领大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沟通成为辅导员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学生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便是“亲和力”。而拥有较高亲和力的辅导员,才会拥有宽广的胸怀,将感情融入工作中,关怀体贴学生,博爱学生,感化学生,设地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在学业和生活领域获得成功。总之,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他需要我们投入极大的热情和辛勤的劳动,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善于虚心学习。作为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以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九: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基于项目化管理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研究

  项目化管理本是管理学领域的理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为增强其竞争力,纷纷选择对该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项目化管理,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通过对高校辅导员队伍项目化管理的简单了解,发现其所具有的一系列优势。最后,对如何才能更好地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项目化管理,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在此,与各位同行交流讨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高校的数量逐年增加,致使高校辅导员队伍也不断壮大。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高校的管理工作逐渐趋于复杂。针对这一现象,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实行项目化管理,以推进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讨论。

  1.简介高校辅导员队伍项目化管理

  项目化管理是当前管理学研究的重点,现已被我国企业广泛利用。项目化管理是指将企业各项活动均当作项目对待,进而对其实行管理,也就是把公司活动项目化,运用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它是从项目管理的逐步深入中发展起来的,其根本目的是取得该项目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承诺。推行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项目化管理,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进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项目化管理就是将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项目,把一个复杂的项目分化为若干个简单的项目。在此基础上,按照项目管理的模式建立管理体系,合理有效地配置项目资源,制定明确的项目目标。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校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辅导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与自我发展,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打造一批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高校辅导员队伍项目化管理的优势

  2.1高校辅导员队伍项目化管理具有先进性

  项目化管理是现阶段国内外公认的比较先进的管理手段,将其运用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过程中,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建设先进专业的辅导员队伍。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目标明确。对辅导员队伍进行项目化管理,把一个复杂的项目分化为若干个简单的项目。可以事先对项目进行详细的规划运作,对项目小组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2.资源优化。一般情况下,项目化管理以项目为纽带进行连接,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人员的相互合作。

  2.2高校辅导员队伍项目化管理具有竞争性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实行项目化管理,在引进市场化竞争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奖励机制,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积极性,充分保证了项目的质量与效率。在实行项

篇十: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高职院校辅导员面临的职业困境及应对措施分析

  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完善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因为我国高职院校系统的教育计划实施的惯性等问题,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辅导员建设的具体问题较多,需要及时加以解决。为了实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良好建设,高职院校应该在新时期积极适应学生的教育需求变化,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内涵与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困境;应对措施

  1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

  首先,高职辅导员并没有将自身作为院校长期发展的基本要素,难以从辅导员与高职院校的内在联系上,明确自身所拥有的责任和义务,只是将辅导员作为教学岗位或行政岗位的“中转站”。其次,缺乏职业发展规划的能力与技能。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职业能力、人格及路径。其中职业能力与职业人格是辅导员与高职院校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在实际的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辅导员只是听从院校长者或领导的建议,忽视对自身的客观条件、气质、性格、兴趣等情况的分析和考量。进而对职业发展进行展望式、经验式的规划,难以切实地提升自身的职业发展质量与效率。最后,能力素养的缺失。通常来讲职业能力素养关系到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维度和质量,影响到辅导员在职业探索期与职业稳固期的工作效率。而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学生往往因经济、恋爱、就业、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出现相应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需要辅导员拥有较为扎实的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及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然而大部分高职辅导员却非心理专业或哲学专业出身,在知识层面上存在诸多的不足,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发展要求。

  2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应对措施分析

  2.1通过互联网提升辅导员的影响力

  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高职教育系统中的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直存在减低趋势。相比较于传统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虽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跟随时代发展也呈现不同的特征。新时代的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其接收到的网络信息较为多元,相较于多年前的学生而言,现今学生对信息的吸收能力更强,受到的社会思想的影响更加深刻,这些都增加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的难度。而且,高职学生在校园内通过互联网接收大量的外部信息,也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影响力发挥造成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为了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影响力,高职院校应该构建辅导员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与积极互动的模式,通过互联网建立有利于思政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思政教育途径的多元化程度的同时,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进而发挥辅导员的积极作用。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同样可以借助互联网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在心理上拉近与高职学生的距离,提高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

  2.2高职院校应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机制

  (1)高职院校应将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的抓手,突出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2)要将辅导员作为联系院校和学生的媒介,获取学生的基本诉求,调整工作内容。而通过明确辅导员的功能和价值,高职院校可以确定辅导员所拥有的教育职责、服务职责及管理职责。其中教育职责包括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品质与道德品格。而管理职责则包括干部培养、集体建设、事件处理;至于服务职责主要包括信息提供、就业指导、学生资助等内容。其次是培训机制,高职院校应结合辅导员的基本职责,制定科学的、长期的、有效的培训机制。(1)培训目标。应结合职业路径、职业人格及职业能力等职业发展内容及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中的职责,确定相应的培训目标;(2)培训内容。应以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为媒介,以能力培养为抓手,注重培训内容的实践性,提升辅导员培训机制的实用性;(3)培训方式。高职院校应丰富培训方式,需要将“观看录像”“参观考察”“小组讨论”“讲授示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辅导员的积极性。(4)培训周期。高职院校应根据

  辅导员在职业探索阶段、稳固阶段及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最后是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应完善评价指标,细化并量化“绩”“勤”“能”及“德”等指标,并结合辅导员职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与反馈。

  2.3发挥辅导员就业指导职能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学生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以及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工作和角色,紧跟时代需求和变化,对高职院校辅导员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辅导员工作的关键点还要做好学风班风建设,抓好“技能+学术”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工匠意识。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的微信群、咨询群,方便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遵循“先入为主,分类指导”的原则,尤其是在新生入学阶段,开启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路径,提高指导的有效性。时刻以问题导向、成果导向为出发点,多与学生交谈,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影响学生的作用。尽可能地多去倾听学生们的想法,寻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真正理解“辅导员”三个字的内涵,指导与辅导相结合,对学生的整体动态进行分析。通过激励、引导等方式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精细化的工作。发挥辅导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做好主角功课,杜绝出现辅导员工作“胡子眉毛一把抓”的乱象,组建优秀的学生干部群里,强化督导作用,不仅是面向学生实施教育,更是在无形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整合高职院校资源,既要做好管理者,又要做好时间安排规划,对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细化处理。落实各项事务的同时,建立和处理好人脉关系,以备后续之需。辅导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自己的圈子、校友资源、家长资源等,拓展自己工作资源库和人脉圈,更好地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

  2.4团队协作助力辅导员整体理论素养升级

  高职院校可阶段性组织辅导员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表达自身理论素养学习情况,针对辅导员理论学习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开会研讨。或者将理论素养学习问题,让辅导员以小组形式,合作解决,以此提升辅导员协作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整体辅导员团队理论素养获得增强。合作解决理论素养问题时,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辅导员参与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在理论素养学习问题获得解决后,每个辅导员小组,以报告形式上传于校园官网,作为阶段时期内,辅导员理论研究的学习成果,促进辅导员理论素养获得提升,向社会展现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理论素养,以此赢得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认可,促进高职院校科学有序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质量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及育人质量。然而在实际的职业发展中,高职辅导员却存在自我发展与院校辅导等层面上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在明确辅导员职业发展内容的基础上,从院校、辅导员两个层面出发,制定出相应的职业生涯管理机制或体系,使辅导员能够结合自身的客观条件、价值理念,明确发展目标,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从而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吕丽.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探讨[J].知识文库,2021(18):181-183.

  [2]赫秀红.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创新思路[J].大陆桥视野,2021(07):110-111.

  [3]靳晓欣.浅谈高职辅导员对学生管理的策略与研究[J].作家天地,2021(18):171-172.

篇十一: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谈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及构成因素

  作者:孙

  伟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7期

  [摘要]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非权力影响力对构建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具有重大作用。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主要由坚定的政治素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丰富的知识结构、娴熟的工作技能、成熟的人格魅力、过硬的心理素质等因素构成。

  [关键词]辅导员

  非权力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孙伟(1967-),女,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学院教育系学工办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蒙古

  赤峰024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1-0057-0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学生辅导员就是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最基层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目的是通过改变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生活积极性。它的实质是运用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达到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的。实践证明,在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下,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的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也不同。

  一、非权力影响力的含义

  影响力是指人们在相互关系中一方影响和改变另一方心理与行为的能力。相互影响的双方可以是个体或团体。根据影响力作用的基础不同,影响力可以分为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是一种以外界授予的权力等形式的外部压力起作用的强制性影响力,具有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的特征。在权力影响力的作用下,被影响者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为被动和服从。所谓非权力影响力,是由高校辅导员的人格、品德、知识、能力、情感、行为与业绩等个体素质引起的,它被高校辅导员所认可,以内驱动力的形式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天然性和潜在性的特征,所以这种影响力又称为自然性影响力。在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下,被影响者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主动和顺从。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是相互关联的,没有一定的权力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会受到限制,权力影响力要以非权力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力为基础,非权力影响力能够增强或削弱权力影响力。相比较而言,虽然表面上非权力影响力没有权力影响力那样有明显的约束性,但是在本质上具有产生持续作用和深远影响的约束性,能够起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达到权力影响力所不能达到的约束作用。它来源于专长和个人品格力量,并非自身的地位、权力等硬件因素,是一种软性的领导艺术。

  二、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因素

  (一)坚定的政治素养

  大学生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更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辅导员本身应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具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能始终不渝地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应具有较强的政治辨别力和敏感性,善于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具备应对政治突发事件的必要能力和主动创新能力。因此,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准确把握党的方针政策,这是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二)良好的品德修养

  青年期是人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存在着不稳定的特点,辅导员高尚的品德,能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一言一行尽在学生视野之内,其德行具有更强的渗透力,所以要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品格、高风亮节,才能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才能形成权威。一个自私自利或人格低下、道德沦丧的人,是不可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也不可能拥有权威。高校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具有奉献精神,乐于在学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踏实肯干,努力创造第一流的工作水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和关心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善于团结与合作等。这是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的核心因素。

  (三)丰富的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高校辅导员再不能单凭热情、资历、经验、长官意志实施对大学生的领导了。因此,一个称职而成功的高校辅导员,除了具备崇高的品德、优良的作风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广博的学识,掌握与本职相关的知识,尽量成为博学多识的“杂家”。如果高校辅导员具有较深的专业造诣,或有较突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就会产生仰慕、敬佩之情,就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接受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一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多领域的工作,也是一项不断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的工作。所以辅导员应具有广博、合理的知识结构。一是掌握政治与政策的相关知识,这有利于教师敏锐地把握社会变化动态,当好学生整体发展的领头人;二是掌

篇十二: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浅析

  作者:刘红伟

  刘凤英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5期

  [摘要]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指的是源自其政治素质、学识能力、人格魅力、心理素质、人文关怀、仪表形象等建立在学生崇敬和信服基础上的影响力。与权力性影响力相比,非权力性影响力更能发挥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高校辅导员必须纠正错误认识的误导,充分重视和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

  [作者简介]刘红伟(1971-),男,江苏常州人,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刘凤英(1960-),女,江苏海安人,江苏大学机械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组织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江苏镇江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8-0143-01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好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努力建设一个学风正、纪律好、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集体,是一名高校辅导员的首要任务。而要做好这一切,越来越取决于高校辅导员的威信——非权力性影响力。

  一、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和作用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包括两个方面: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是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赋予辅导员的职权产生的影响力。其特点表现为不可抗拒的强制性,学生往往表现为被动服从。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指由辅导员自身的品格、学识、涵养等因素而产生的影响力,其特点是建立在学生信服的基础上,不带有强迫性,是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内化为学生的某种动机而发挥作用,学生往往表现为自愿和主动。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他的职权是一定的,而他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则可以通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各方面的素质而不断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高低强弱会直接影响到权力性影响力,从而影响到人的整个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具有权力性影响力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人们通常比较重视辅导员的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即强调他们现有的职位、权力、资历以及由此赋予的直接管理手段、行政手段甚至法律手段进行思想教育与管理,而忽视他们身上的非权力因素的影响。从表面上看,这似乎能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些暂时性的问题,但从长远着眼,却难解决其深层次的根本问题,不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稳定发展和有效性的提高,不利于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来说,提高和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提高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特殊意义

  (一)这是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的工作包括:认真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定期开展相关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还要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正是由于高校辅导员对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应通过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将其对学生形成的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很好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同时,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必须提高和增强非权力性影响力,才能消除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地位上的心理障碍,缩短双方的感情距离,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亲和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这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要求

  1.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一项育人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必须实现职业化、专业化。

  2.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客观上呼唤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3.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由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及形势发展决定的。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春风化雨的思想教育,需要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和全方位的服务,需要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

  三、提高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从德、勤两方面提高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所谓“德”,指的是辅导员的思想品德修养、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崇高的品德和务实的作风是辅导员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根本。辅导员要把诸多学生聚集在自己的周围,就必须

篇十三: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高校辅导员影响力发挥面临的困境及提升策略-学校党建论文

  高校辅导员影响力发挥面临的困境及提升策略

  袁昌兵

  摘

  要: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充分发挥,是其高效履行工作职责,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随着高校内外环境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无论是高校辅导员“简单粗暴”的权力性影响力还是“温文尔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都在其效用提升上面临着各种困境。文章分析了辅导员影响力提升面临的实际环境,并对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影响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权力;影响力

  作者简介:袁昌兵,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行政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苏州21510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5)09-0075-02一、高校辅导员影响力发挥面临的困境

  高校赋予辅导员各种权力,帮助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其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德行、人格、知识、能力、情感、人际关系等因素,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结果,只是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源于大学生的自觉追随。故前一种现象称之为高校辅导员的权力性影响力,后一种现象称之为非权力性影响力,两者又统称为影响力,是高校辅导员完成工作的核心支撑和保障。简单分析一下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影响

  力研究和论述,不难发现,在高校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其效用的发挥面临着各种困境。

  1.高校辅导员权力性影响力效用发挥面临的困境。关于高校辅导员权力性影响力的研究更侧重其发生效用的基础研究,即来源研究,包括组织渊源、物质渊源、伦理渊源和法律渊源。来源的特殊性使得高校辅导员权力性影响力的研究受制于国家法律、经济、政策等宏观因素,操作和研究空间有限。虽有不少学者疾呼,高校辅导员必须探索新的、可以持续有效地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方法和途径,但由于管理等级低,困于琐事,使他们少有机会建言学校管理,更不要说决策高校宏观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同时,国内改革开放,使国内与他国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交流愈加紧密,国民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突出,大学生追求个性、彰显自我、维护权利的意识显著提高,国内法律日渐完善,社会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日趋丰富等一系列的变化,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其重新审视如何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以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提供了新机会。此时,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凭借其灵活性高、可操纵性强、效果持续时间长等优势,逐渐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

  2.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效用发挥面临的困境。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分三类,即道德类、知识和能力类以及人际关系类。毋庸置疑,非权力性影响力有着各种积极的效应,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迫于工作的繁杂、时间紧缺、向上级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等,其常被忽视。很多高校辅导员并没有侧重自身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发挥,更少有其提升,而“短、快、强”的权力性影响力成为主角。强调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往往是众多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真实”思路

  和理念,而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以及教学相长的原理,则成为一个理想和空谈。结果便使某些高校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时,常“趾高气昂”,少有愿意下功夫接地气地与学生接触,真正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动态。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几点思考

  1.强化理论,提升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研究科学性。虽然标榜“近10年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研究述评”等类似夺人眼球的“高大上”论文不少,但影响力分类、概念和称谓的不统一,期刊论文质量低,毫不遮掩地折射出现实研究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这源于多数高校辅导员自身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有限,缺乏良好的专业研究素养的培养,科研精神不足。另外,少数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尤其是工科出身者,由于专业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差较大,曾有的专业知识在当下工作中无用武之地。国家对辅导员科研支持极其有限,仅有的少量费用和项目,常不够支付基本的论文版面费,造成部分辅导员以“经济透支状态”开展研究,其成果多带有功利性和随意性。为改善现状,国家应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投入,组建辅导员队伍和研究专业机构,将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纳入高校考核体系,从资金和体制上明确高校辅导员研究的重要性。各高校也应真正将辅导员视为高校教师一员,主动配备科研资金和奖励,消除对辅导员科研能力和相关科研课题的歧视,开展适于各高校管理的理论研究,而非带有一定功利性的实用研究。同时,提高辅导员人职学历和工作经验方面的门槛,引导和规范高素质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为辅导员开展白身工作研究,尤其是影响力研究,创造人力基础。系统的高校辅导员理论研究是辅导员队伍科研地位提升的保障,也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需要。

  2.改善考核,探索高校辅导员影响力提升新途径。“以评促进,以评促

  改”实则映射出国内高校管理工作的功利性、惰性和无奈。“加强理论学习、开展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强化管理制度、促进工作交流、培养主动学习精神……”,类似关于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建议数不胜数,但令人困惑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类似的呼声仍将继续。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建议和论述的提出多来自一线高校辅导员,而非高校管理者。迫于国内“对上级负责”的管理和考核制度,高校管理者的重视才最直接有效。就国家而言,完善高校考评制度,改变以单一的科研论文量来衡量高校质量的优劣,回归高校教育思想育人先行的本位,才是让那些忙于事务、少有论文发表的辅导员得以摆脱高校管理底层和歧视的根本,才可开拓其影响力提升的新途径。就高校而言,明确辅导员绩效考核、晋升标准,避免年轻辅导员的“享乐主义”,降低其流动性和离职率,以及消除年长辅导员“混饭吃”的思想,缓解其职业倦怠,增加其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的清晰度。但不要过分细化绩效考核标准,避免辅导员的工作紧密围绕标准而开展,即为了考核而工作。高校还可借鉴当下公司企业主流的人员考评方式,如360度绩效考核,通过整合学生、自我、上级和同事等多方评价,鼓励高校辅导员自愿与大学生接触,深入学生群体,敢于正确认识和完善自己,忠于上级的管理和指导,灵活有效地规避在自身职业发展中的困境,乐于与同事分享交流和共同进步,让其创新工作有信心,开展工作有决心,拓展工作多用心,多角度联合促进自身影响力的提升。

  3.多管齐下,完善高校辅导员影响力效用发挥机制。虽然国内不少学者提出有效发挥高校辅导员影响力效用的建议,但多侧重辅导员视角和辅导员自身因素,相对忽略了环境因素,如高校管理模式、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更轻视了大学生身心特点、经济状况、学科专业特点、家庭因素、生活经历、年级

  需求差异、个人生涯规划等。影响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应被置于一种相对静止状态下研究。这让我们有理由质疑相关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这也是为何很多读者在阅读完前人相关论述,而将其应用于自身所在高校的实践环境中,出现“事实并非如此”的窘状的原因。我们应从一个更全面的、动态的视角探讨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效用发挥问题。定期举办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各类优秀辅导员事迹上报上网,让这些幕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机会在广阔的舞台展示自己,不失为一种新机制。同时,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影响力实现途径,应跳出日常工作经验的束缚,多用数理统计分析,逐渐淡化个人主义和主观色彩。以后,高校辅导员需关注当下国家和社会宏观发展方向和微观发展细节,敢于批判前人“经验”,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差异,从更具现实依据和意义的角度思考,放低身份,多抽时间和精力与大学生群体接触,平等沟通,提升现有高校辅导员影响力实施途径的预见性,更好地指导未来的高校辅导员工作。

  4.扎根实际,细化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积极效应。高校辅导员影响力在大学生的德育、人格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现有研究过于笼统,且宏观指向性过强,多“高谈阔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的基础性,决定了对其影响力的提升研究应扎根实际,细化高校辅导员影响力与具体工作成效的关系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有效发挥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成绩,还可以通过强化学生与学校的情感纽带,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心理安全感等主观幸福感。高校辅导员可通过榜样作用,提升大学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缺勤率和旷课率,提升就业率;可通过其权威性,减少学生人际冲突,化解宿舍矛盾等。在高校辅导员个人层面,其影响力的有效发挥,可改善其组织、管理大学生的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个人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

  感、组织公民行为、对学校和自身职业的认可度,影响管理者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有更多晋升机会,降低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迷茫而引起的离职、越轨等行为。在师生关系方面,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有效发挥,可提升辅导员与学生交流过程中的自信,增进彼此的信任和依赖,创建和谐校园氛围等。在高校管理方面,高校辅导员影响力的有效发挥,可强化辅导员的执行力,保障和支持高校健康快速发展。只有细化高校辅导员影响力与工作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其影响力,突破困境。

  责任编辑

  朱婧婧

篇十四: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时间:2006年9—10月

  二、调研对象:1、我院现有辅导员;2、我院学生代表;3、我院部分教学单位党政领导;4、市内外部分兄弟高校。

  三、调研背景及意义

  (一)是进一步加强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辅导员是我院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院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学院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实现学院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院改革发展、维护学院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锻炼造就高素质美术人才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来,学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专职辅导员数量持续增加,生师比得到了有效改善。辅导员工作踏实勤奋,任劳任怨,得到了学院各级党政领导、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的广泛认可。近年来,学院一直保持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这与辅导员的努力工作分不开。辅导员在学院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上看,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因此,本调研报告将反映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利于进一步加强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贯彻全国和重庆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的需要

  今年4月27—28日,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均就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作了重要讲话。6月28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召开了重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7月23日,教育部部长签发了第24号部长令,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并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

  国庆前夕,中办、国办牵头,七部委部长带队,对全国各省、市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10月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国务委员陈至立专门利用一天时间听取了督查组汇报。10月8日至16日,教育部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了全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专题培训会。胡锦涛、李长春、陈至立等中央领导相继就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寄予了殷切希望。今后,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将作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市教委将对我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项评估。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

  因此,学院党委也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将于今年内召开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贯彻落实全国和重庆市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精神。本调研报告将为此次会议提供相关资料。

  四、调研结果

  第一部分

  基本数据统计

  (一)我院现有辅导员调研情况

  1、我院近七年辅导员基本情况数据统计

  年

  份

  2000年

  2001年

  当

  年

  新进数

  32当年

  总数

  46固定编制

  46流动编制

  001当

  年

  生师比

  515:1455:1男性

  人数

  35女性

  人数

  11本科

  人数

  44研究生

  人

  数

  0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3111271010202271010121300089503:1385:1365:1205:1209:155589255121371010202100001注:当年生师比未计算研究生数量。

  2、对我院现有辅导员的问卷调查情况

  共发放问卷17份,收回17份。统计数据分别是:

  (1)辅导员每天工作时间:

  项目

  不超过8小时

  8—10小时

  10—12小时

  12小时以上

  11420人

  数

  5.8882.3811.760百分比(%)

  (2)担任辅导员以来参加脱产一周以上培训的次数:

  项目

  0次

  1次

  2次

  3次及以上

  7802人

  数

  41.1847.06011.76百分比(%)

  (3)是否希望参加与提高工作能力相关的培训:

  项目

  是

  否

  170人

  数

  1000百分比(%)

  (4)认为在辅导员工作中自己存在的主要问题:

  项目

  工作懒散,积极性不高,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对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不够,从而一定程度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工作方式、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较长,具有得过且过的思想

  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论研究

  2人

  数

  2111906百分比(%)

  11.7664.715.8852.94035.2其他:

  (5)认为学院在辅导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

  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清

  辅导员工作任务太重

  辅导员队伍年龄太集中,未形成梯队

  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监督、考核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班主任机制不完善,给辅导员工作增加了工作压力

  972510人

  数

  百分比(%)

  52.9441.1811.7629.4158.8258.82学校没有关于辅导员发展的长远规划,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

  10其他:

  (6)对今后自己在辅导员工作方面的打算:

  项目

  准备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

  先把工作做好,其他的没考虑过

  先干着看,有机会就转岗或转行

  尽快转岗或转行

  (7)对每个班配备班主任:

  项目

  很有必要

  有必要

  无所谓

  没有必要

  7712人

  数

  41.1841.185.8811.7651200人

  数

  29.4170.5900百分比(%)

  百分比(%)

  (8)我院班主任在工作存在的问题:

  项目

  未能认真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

  缺乏有效的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

  缺乏对班主任工作的监督和考核

  其他:

  (9)对改进我院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的建议:

  A、辅导员工作未能真正深入到学生队伍中,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与需求。工作照常开展,错误一直在犯,但没有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导致部分学生的对立情绪高涨,影响了教学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B、希望学校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为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和前途制定一些实际的规划,如职称评定等,调动工作积极性,解决后顾之忧。

  3人

  数

  88547.0647.0629.41百分比(%)

  C、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当然或许与艺术院校的特点有关吧。建议让辅导员真正从繁琐的杂事中摆脱出来,可以留给自己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工作和学习提高,制定有利于辅导员培养发展的相关政策。

  D、希望学校立足解决辅导员的实际问题,创设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工作环境,实现院系两级晋级发展空间。辅导员的发展期限应该拟定为五年,否则辅导员将提前进入“更年期”。

  (二)对我院部分在校学生的调研情况

  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50份。

  1、你是否信任你的辅导员:

  项目

  信任

  不信任

  一般

  792051人

  数

  52.6713.3334百分比(%)

  2、你的辅导员工作是否认真负责:

  项目

  工作认真负责

  工作不负责

  一般

  80961人

  数

  53.33640.67百分比(%)

  3、你的辅导员对你的学习及人生是否有影响:

  项目

  影响较大

  影响大

  一般

  没有影响

  19346730人

  数

  12.6722.6744.6720百分比(%)

  4、你的辅导员是否经常找同学谈心或进行其他形式的交流:

  项目

  经常

  偶尔

  从不

  只与少数学生干部交流

  35451743人

  数

  23.333011.3328.67百分比(%)

  5、你的辅导员是否关心同学的学习、生活:

  项目

  很关心

  人

  数

  274百分比(%)

  1较关心

  不大关心

  不关心

  6347134231.338.676、当你需要辅导员的帮助指导时,是否能及时找到自己的辅导员:

  项目

  辅导员留下自己的各种联系方式,总能及时找到

  辅导员每周都有固定的在校时间,只有该时间可直接联系

  很难及时联系到辅导员

  647610人

  数

  42.6750.676.67百分比(%)

  7、你的辅导员处理班级事务、评优评奖中是否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项目

  能够做到

  有时候能够做到

  做不到

  954411人

  数

  63.3329.337.33百分比(%)

  8、你的辅导员是否能够及时了解同学的各种困难并热心帮助解决:

  项目

  是

  否

  有时这样

  说不清

  44125143人

  数

  29.3383428.67百分比(%)

  9、你的辅导员在班级同学中的受欢迎程度如何:

  项目

  很受欢迎

  一般

  不受欢迎

  398724人

  数

  265816百分比(%)

  10、在你的心目中,你对辅导员的工作评价如何:

  项目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11、你所在班是否有班主任:

  项目

  5人

  数

  41941527.3362.6710百分比(%)

  人

  数

  百分比(%)

  有,并且经常到班上与同学交流

  有,但很少到班上来

  有,但我不知道其姓名

  不清楚

  3163104620.67426.6730.6712、你认为每个班配备一名班主任有无必要:

  项目

  非常有必要

  有必要

  不必要

  无所谓

  (三)我院部分教学单位党政领导调研情况

  9月下旬,学生处对我院部分教学单位党政领导就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各教学单位党政领导对本系辅导员工作均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辅导员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辅导员工作积极、肯干,对本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希望学院在辅导员的培训和发展方面多予以考虑,尤其是要切实解决辅导员培训交流、在职考研、职称评定、转岗晋升等关系到辅导员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制定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长远规划,既要完善政策,以事业留人,以保证相对稳定,又要畅通出口,鼓励合理流动,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实现在动态中保持相对稳定,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逐步构建一支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

  (四)辅导员座谈会情况

  10月24日,学生处组织召开了辅导员座谈会,就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讨论。主管院领导黄政副书记、学生处负责人、全体辅导员参加了座谈。通过座谈会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

  1、这次会议是第一次真正为辅导员的前途考虑,但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和专业老师对等,班主任的职责不明确,辅导员的身份不明确,工作繁重而且往往还得不到理解,主要是因为职责不明导致的。

  2、由于我院没有明确出台针对辅导员职称评定的政策,辅导员的职称问题得不到落实。

  3、我院对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不理想,只有专业老师才进行岗前培训,要求具有教师资格证,对辅导员没有进行要求。

  4、针对我院的特殊情况,是否考虑对我院内对专业知识过硬,熟悉学院各专业的优秀学生留任学院的辅导员工作,以一种流动岗位的形式,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后,再进行考核。

  5、新校区的辅导员以后的岗位问题。

  6、研究生工作的责任不明确,现在各系辅导员负担研究生的各项工作。研究生没有固定的场地,各种管理方面的工作很难开展。

  7、辅导员的电话费补助各个系的情况不一样,部分系科无电话补助。

  (五)学生代表座谈会情况

  10月24日,学生处组织召开了学生代表座谈会,就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讨论。主管院领导黄政副书记、学生处负责人、全体辅导员参加了座谈。基本情况是:

  ◇辅导员对学生很重要,辅导员很关心学生思想工作。

  6人

  数

  3550343123.3333.3322.6720.67百分比(%)

  ◇辅导员是连接专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希望之间加强沟通,理解。

  ◇班主任的职责不明,造成了辅导员工作量过大。

  ◇辅导员能够和学生成为的朋友,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学生很愿意和辅导员交心,更多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繁重,若有事情不好意思找他们。

  ◇加强班主任的工作力度,希望班主任多和大家交流,多为大家提出关于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建设性的意见。

  ◇由于年龄比较接近,年轻老师能和大家很融洽,了解学生更全面些。

  ◇辅导员的学术背景很重要,在一定的层次上给学生一个职业导向。

  ◇建议各项工作划分到各班级进行,成果最后汇总到辅导员,这样可以减轻辅导员工作量。

  ◇由于我院班主任大都是专业老师,给大家一个误区,初了专业外,什么事情都找辅导员。

  ◇很多学生反映,没有找过班主任,对班主任没有了解,不愿和班主任交流。

  ◇学校没有班主任和辅导员职责的划分细则。

  ◇辅导员应该进行定期专业培训。

  (六)市内外部分兄弟高校调研情况

  9月下旬,学生处还就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对市内部分兄弟高校和其他几所专业美院进行了调研。其基本情况是:

  1、市内兄弟高校好的做法

  (1)调研的市内高校大部分均实行公开招聘,均实行“凡进必考”制度,川外还在西安等地设立省外考点,以优化辅导员队伍的学缘结构。辅导员学历层次普遍要求较高,均要求研究生学历。

  (2)重庆工商大学实行编制内和编制外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编制外辅导员实行合同管理,月工资1500元左右,合同期为4年,每年考核一次,4年内考核优秀可以申请转为在编职工。

  (3)调研高校中大部分均允许辅导员兼任形势政策课、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个别高校辅导员还可以兼任专业课。因此,兼课的辅导员可以按教师系列评职称。川外要求新进辅导员和行政工作人员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并为每一位辅导员和行政工作人员办发教师资格证。

  (4)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培训机制比较完善,比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均要对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临时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等。注重辅导员工作交流,每年定期组织辅导员外出考察。

  (5)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每月均有电话补贴。一般在50—100元左右。

  (6)大部分高校团总支书记、副书记均享受科级、副科级待遇,团总支书记、副书记由组织部、人事处、学工部、团委、各教学单位等部门联合考察确定。

  (7)各高校均制订了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每年均开展优秀辅导员评比活动。同时,全校年终评优将辅导员按一定比例单列,此名额直接从优秀辅导员中产生,不再单独评比。

  (8)各高校重视辅导员发展及转岗问题。一部分调到市级部门或区县党政机关等单位,一部分提拔为学院党政领导,一部分转为专业教师。他们鼓励辅导员职业化,并制订相关政策。重师大将职员制引入到辅导员中,辅导员可以根据规定申请相应等次的职员。工商大学在辅导员发展及转岗方面规定得最为明确和详细。比如实行副科级、科级、副处级、处级辅导员制,辅导员工作一定年限和考核合格后可以申请相应级别,鼓励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如申报教师系列职称,带班达到基本工作量且考核为称职以上的,每学年的工作量可折算为拟申报教师系列职称要求的课时工作量的70%,为辅导员评定职称提供方便;辅导员可以调整为专业教师等。

  2、其他几所专业美院的做法:

  (1)广州美院:部分院系实现了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必须担任班主任;已出台政策,拟配备研究生专职辅导员;专职辅导员可以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辅导员可以兼课;已出台政策设立辅导员专项津贴;制订了辅导员、班主任

  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其晋级或转岗挂钩;拟于明年开展优秀辅导员评比活动;主要聘任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

  (2)湖北美院:从机关工作人员聘用了4名同志作为兼职辅导员;专职辅导员可以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辅导员可以兼课;辅导员每人每月有200元专项津贴;制订了辅导员考核办法,开展了优秀辅导员评比活动,考核结果与其晋级或转岗挂钩;学院还专门制订了具体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办法。但未设置班主任。

  (3)清华美院:专职辅导员只有1人,但从在读硕士研究生中聘了18名担任兼职辅导员,19人中博士生6人,研究生13人;设立了辅导员专项津贴,主要是发放给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在读研究生,其金额为1370元/月;制订了具体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办法,制订了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每年均开展优秀辅导员评比活动;主要聘任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

  (4)中央美院:专职辅导员一般由教学秘书担任,能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比例。

  第二部分

  数据分析

  (一)近几年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1、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了学院党委的高度重视,辅导员人数持续增加,生师比得到切实改善。

  自1999年扩招以后,学院党委空前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从2000年起,专职辅导员数量持续增加,生师比得到了有效改善。我院2000年专职辅导员仅4名,生师比为515:1。到2002年辅导员绝对数翻了一翻多,达到10人,但由于专科生人数较多,生师比为503:1,依然很高。2006年又在2002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翻,达到22人,从2004年起停招专科生,加之9名流动编制,生师比降至209:1。专职辅导员数量的持续增加,壮大了学生工作队伍,有力推动了我院学生工作整体水平,促进了学院的稳定、改革和发展。

  今年,学院党委多次专题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并且将于年内召开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更说明了学院党委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

  2、辅导员工作踏实勤奋,任劳任怨,得到了各教学单位党政领导、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的认可。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感辅导员工作得到了各教学单位党政领导、专业教师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同时,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也很满意,以下几个数字可以得到说明。抽样学生中,当问及你是否信任你的辅导员时,有52.67%的学生明确表示“信任”,有34%的学生表示“一般”;当问及你的辅导员工作是否认真负责时,仅有6%的学生认为不负责;在问及辅导员处理班级事务、评优评奖中是否能够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只有7.33%的学生表示“做不到”;在问及当你需要辅导员帮助指导时是否能及时找到自己的辅导员时,仅有6.67%的学生表示“很难及时联系到辅导员”;有90%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工作是合格甚至优秀的。这些数字说明辅导员工作深入学生,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近七年来,学院一直保持持续、健康、平稳地发展态势,校园安全稳定,这与辅导员的努力工作分不开。因此,辅导员在学院的改革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辅导员爱岗敬业,个别辅导员顺利实现转岗,队伍持续保持稳定。

  近七年来,我院专职辅导员队伍持续保持稳定,无一人辞职或调离学院。在对辅导员的调研中,有29.41%的辅导员表示准备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有70.59%的辅导员表示“先把辅导员工作做好,转岗转行的事没考虑过”,没有1人表示“先干着看,有机会就转岗或转行”或“尽快转岗或转行”,充分说明我院辅导员热爱本职工作。2002年1名辅导员被提拔为党政领导,2004年1名辅导员被提拔为党政领导,2005年1名辅导员当选为院团委副书记。充分体现学院党委对辅导员出路问题的高度重视,保证了辅导员队伍持续保持稳定。

  4、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辅导员管理体制有了新变化。

  近七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人事制度也有了较大改革,我院也开始逐步实施“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从前面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我院22名专职辅导员中有9名流动编制,占辅导员总数的40.91%。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使我院辅导员管理体制有了新变

  化。

  (二)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辅导员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统一和明确

  辅导员有三重角色,一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二是大学生的人生指导老师,三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调研中,我们发现众多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等认识不到位,辅导员扮演了多种复杂的角色,很多边界不清的工作、临时突发事件等都由辅导员来处理,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弱化了辅导员本应扮演的角色,尤其是第二种、第三种角色的作用不突出。本次调研中,有52.94%的辅导员表示“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清”,有41.18%的辅导员表示“辅导员工作任务太重”,有82.38%的辅导员表示“自己每天工作8—10小时”。在与部分教学单位党政领导座谈中,也反映出此问题。这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辅导员的监督、管理、培养、考核、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重管理,轻激励”,这是本次调研中高校普遍反映的问题。本次调研中,有41.18%的辅导员表示参加工作后从未参加过脱产一周以上的培训,有47.06%的辅导员只参加过一次脱产一周以上的培训。调研中发现,其他兄弟高校均要求新进学工系统人员(不仅仅是辅导员)必须参加市教委组织的岗前培训,部分高校还要求必须取得“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我院目前尚未开展新进辅导员岗前培训工作,其他形式的专题培训也比较少。我院辅导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22名专职辅导员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仅1名,学历结构需要进一步改善。

  我院作为专业美院,除了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政治学等知识背景外,还必须具备美术专业知识背景,而我院绝大多数辅导员属非美术专业毕业,对美术专业知识了解有限。本次调研中,有64.71%的辅导员表示“对美术专业的学习和了解不够,从而一定程度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因此,对非美术专业毕业的辅导员需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培训。

  除此之外,学院在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建设方面还不够,需要制订辅导员发展的长远规划。本次调研中,有58.82%的辅导员表示“学校没有关于辅导员发展的长远规划,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晋升转岗等关系辅导员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让人产生“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短干长一个样”的错觉,影响了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要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必须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必须制订辅导员长远发展规划。

  3、辅导员工作质量、效率和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辅导员工作质量、效率和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调研的辅导员中,有52.94%表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35.29%表示“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论研究”,这些数据说明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还存在不满意的地方。

  所调研的学生中,有44.67%表示辅导员对自己的学习及人生“影响一般”,甚至有20%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辅导员在大学生的“人生指导老师”和“知心朋友”方面做得还不够,尤其是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关注程度还不够;在谈及辅导员工作是否认真负责时,认为一般的有40.67%,有6%的学生认为不负责,一定程序上反映出辅导员工作认真负责不够;有30%的学生表示辅导员“偶尔”找同学谈心或交流,有11.33%的学生表示“从不”找同学谈心或交流,有28.67%的学生表示“只与少数学生干部交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交流方面做得不够;在问及辅导员是否关心同学的学习、生活时,有31.33%的学生表示“不大关心”,有8.67%的学生认为“不关心”,说明辅导员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学生当中;还有13.3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信任辅导员,有16%的学生明确表示辅导员在同学中不受欢迎,这些数字都值得引起重视。因此,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质量、效率和创新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班主任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

  班主任工作落实不够,这是调研几所高校的共同问题,个别高校甚至明确表示“与其班主任工作不落实,不如干脆不设班主任”。本次调研中,有42%的学生表示“班主任很少到班上来”,有30.6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自己所在的班是否设有班主任”(据各系每年上报数据每个班均设有班主任),还有6.67%知道有班主任,但不知道其姓名,可见班主任工作不落实在我院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尽管班主任工作不落实,但仍有设立的必要。本次调研中,有56.6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甚至非常有必要”,只

  有22.67%的学生表示“不必要”,反映出学生希望设立班主任。所调研的辅导员中也有82.36%表示“有必要”。班主任工作落实后,可以有效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能够有效促进我院学生工作。

  第三部分

  建议措施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关键是要立足建设,完善制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规范和政策保障,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我们要以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契机,紧紧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任务,抓住主要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明确岗位职责,不断强化辅导员队伍管理。

  规范辅导员队伍的管理,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要进一步制定和明确辅导员队伍的岗位职责,使广大辅导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要求,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工作。

  1、要明确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位。

  辅导员有三重角色:一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第一线,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他们来组织实施、来引导。辅导员要紧密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负责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导和组织开展各种专题教育,培养大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二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是特殊的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辅导员就是辅导老师,就是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感悟辅导学生,做好专业课程教育之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就是要跟大学生打成一片,做知心朋友,才能深刻了解青年学生,才能正确辅导青年学生,才能教学相长,才能做好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才能做好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工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明确认识这一定位,只有明确认识辅导员在学校中扮演的角色,才能给辅导员工作创造一个好的工作平台,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为其大胆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2、要明确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定位。

  中央十六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支主体队伍分别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学生为本,充分依靠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唱主角、当主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引导者;班主任则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指导。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作适当分工,但更要密切配合。

  3、要明确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职责。

  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紧密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课堂教育;二是紧密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的任务要求,指导和组织开展各种专题教育;三是紧密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辅导员还应结合大学生实际,做好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具体负责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好帮困助学、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与大学生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有关的工作;参与处理好涉及学校和社会安全稳定的事件。这些,都是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和份内之事,应该努力做实做好。

  4、要明确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要求。

  辅导员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一门艺术,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要求,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是要政治强,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具有政治坚定性;二是要业务精,作为辅导员,都必须掌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熟悉工作规律;三是要纪律严,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能模范遵守岗位规定;四是作风正,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对学生怀有一颗爱心、一份责任,关键时刻靠得住、冲得上,有激情,能战斗,敢于打硬仗,敢于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5、要明确辅导员队伍的领导和管理体制。

  领导和管理体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当前,辅导员队伍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辅导员队伍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体制。学校党委统一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对全院辅导员实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各院(系)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对所辖的辅导员进行直接管理和领导。二是要坚持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模式。学校原则上按照班级组织学生住宿,把班级管理与宿舍管理结合起来。辅导员是年级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者和领导者,要协调好班主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相关人员,共同做好班级学生工作。三是要实行辅导员双重身份管理。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专职辅导员职称评定可以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和意愿,选择评聘教师系列,研究员系列或职员制系列职称。评审中应该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对于中级或中级以下的职称评审将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点,注重考核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绩,特别是关键时刻的表现。专职辅导员应该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党课、团课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计算课时量,并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

  (二)坚持高标准,选好配强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作效果的好坏。要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应该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专职辅导员按师生比1:200的标准配备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配齐专职辅导员,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一线专职辅导员。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坚持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结构。严把“入口关”,认真做好专职辅导员选聘工作。

  在辅导员选聘过程中,必须严格选聘标准和选聘程序,坚持德才兼备、从优选拔的原则。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把综合素质好、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热爱学生、善于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和干部,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辅导员的选聘工作应在学院党委统一领导下,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辅导员的选聘既要考虑具体岗位的需要,又要考虑辅导员队伍的性别、年龄及专业结构的合理性。新招录的专业教师原则上要担任一届班主任工作。

  (三)加强培训培养,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今年,教育部制定印发了《2006年—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对“十一五”期间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作出了总体规划。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制定我院辅导员的培训规划。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适时安排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选拔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学位。

  在加强辅导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辅导员的实践培训,为辅导员不断提高素质创造条件。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能力,增长才干。通过培养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适应新时期对学生工作者职业化、专家化的要求,努力成为指导学生学习、成才、就业,胜任科研及心理咨询等方面的行家里手。

  (四)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切实稳定辅导员队伍。

  相关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应该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管理,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完善辅导员评优评先的奖励制度,定期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要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学院可以设立“院级优秀辅导员”称号,定期表彰优秀辅导员,树立一批辅导员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肯定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贡献。

  (五)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关键在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应该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

  11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各负其责,全校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那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像关心业务学术骨干的成长那样关心辅导员的成长,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相关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领导应该经常深入辅导员中间,听取他们的意见,指导做好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学院可以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各教学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定期督促检查。

  (注:本调研报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12

篇十五: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及其机制

  黎育生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09(000)00【摘

  要】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依靠的主要因素包括有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两方面.而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则主要由辅导员的品德修养、学识水平、能力素养和情商水平等因素构成.探索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因素及其机制,提高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侧重点.

  【总页数】3页(P186-188)

  【作

  者】黎育生

  【作者单位】茂名学院团委,广东,茂名,525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51.6【相关文献】

  1.论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及提升途径[J],李志锐;张国祎

  2.浅析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构成要素及其实践意义[J],薛毅;简伟雄

  3.浅谈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因素[J],王春丽

  4.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构成因素及其机制分析[J],代娅丽

  5.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构成要素及提升路径研究[J],卜东东;杨支才

篇十六: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作者:聂小丹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4期

  摘

  要: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反思工作实践,对促进队伍专业化发展、创新辅导员工作方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为切入点,选择S大学一线专职辅导员为调查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探索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科学研究;能力发展

  一、问题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应该以什么身份走向这一时代,又如何更好的走进这一时代呢?自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注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科研能力作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一个要素,对不同阶段的辅导员科研能力做出了相应规定,这是高校辅导员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一名年轻辅导员,深知科研能力提升在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当前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水平究竟如何,哪些因素制约了科研能力的发展,如何更有效促进我们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的提升,把工作转化为成果,把经验上升为科学”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取要有利于整个研究的展开,要考虑可行性和实效性。S大学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该校辅导员同时受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专兼职结合,队伍结构合理,具有一定代表性。根据该校学生工作部2017年9月的数据显示,该校专职辅导员有66人,其中8人是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工作8年以上的辅导员有21人,占比为31.82%;工作4-8年的辅导员有30人,占比为45.45%;工作1-3年的辅导员有15人,占比22.73%。

  2.研究方法。自评量表和文本分析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反应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水平,考虑到自评量表对于问卷数量的要求以及信效度检验等,本研究决定采用文本分析法,更直观、全面反应该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客观情况。具体操作方式就是对该校66名辅导员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编码,具体分析其论文数量、主题、期刊源及合作情况等,考虑到研究的可操作性,时间以五年为界,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以CNKI中可检索的为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统计结果与特征分析

  1.发文数量分析。在CNKI中,以学校为作者单位,依次输入66名辅导员的姓名为作者姓名进行高级检索,所得信息保留2013年1月1日至今,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甄别和筛选,剔除掉同名以及学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结果显示:近5年来,该校辅导员共发表学术论文47篇,而该校总的发文量为3007篇,辅导员发文量占全校总量的1.56%,人均每5年发表论文数量不足1篇。

  2.研究主题分析。研究主题是整篇论文的中心,分析研究主题有利于我们把握辅导员研究走向。通过对47篇学术论文主题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34篇是与高校学生工作相关的,占比为72.34%,分别涉及了大学生班团管理和建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辅导员队伍建设六个方面。其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研究的热点领域,占所有研究的64.7%。

  3.期刊源分析。期刊源即学术论文发表刊物,刊物级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论文的质量。通过对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34篇学术论文期刊源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除其中一篇为中文核心期刊以外,其余均为普通期刊。且刊物分布较散,34篇论文共分布于24个刊物中,且大部分期刊均只有1篇。

  4.学术共同体分析。所谓学术共同体,即学术项目团队与合作。科研合作对于年轻辅导员的成长是巨大的,也能充分发挥辅导员群体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47篇学术论文作者人数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仅有4篇是2人合作完成,其余43篇均为独立作者,比例高达91.5%。可见,单就公开发表论文作者合作而言,学术共同体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进一步对合作完成的4篇论文进行分析,几个作者5年间只存在一次合作发文,说明学术共同体发展持续性不足。

  (二)分析小结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近5年来,该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表现为:第一,学术论文数量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增长,论文数量近3年年均数量从前两年的年均2篇增至年均10篇;第二,学术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研究主题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契合度越来越高,学术研究充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研究实效性增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科研能力水平总体不高。该校一共66位专职辅导员,其中77.27%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但近五年来人均发文数量不足1篇,且97.05%都是普通期刊,论文层次和学术影响力明显较弱。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规定中级辅导员须以第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期刊发表3篇学术论文,而高级辅导员更是有10篇的要求,且文章需要是相关领域核心期刊,如此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该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水平普遍偏低。

  2.科研能力发展动力明显不足。通过对比辅导员工作年限和发文时间可以发现,当前该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内部动力明显不足,发文主要与职称评审挂钩,应急应需研究情况突出。外部动力方面,因为目前该校辅导员职称评审单列正在规划实行,虽然对辅导员申报课题以及科研成果激励奖励有所倾斜,但由于经费问题,连续性不足,缺乏系统支持,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的外部动力较差。

  3.科研能力各要素和个体差异明显。通过对学术论文主题分析发现,该校辅导员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作实践,且多是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描述性分析,理论深度不够。通过分析辅导员工作年限和发文数量,可以发现同样处于初级或者中级或者高级阶段,但明显有部分辅导员发文数量要多,且研究领域比较稳定,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而部分辅导员或者没有研究或者研究较散,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差异性明显。

  四、讨论与建议

  1.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高校辅导员虽具有教师身份,但毕竟与专任教师不同,各高校应充分认识高校辅导员这一身份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队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单列指标、单独评审,与专业教师相区别。此外,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科研能力培训培养制度建设。虽然当前已经建立起国家、地方、高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但更多侧重于工作能力培养,对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不够。对此,有必要完善辅导员科研能力培训培养制度,实行分类培养模式,对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分类指导。

  2.切实加强辅导员科研项目平台建设。科研项目是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虽然现在教育部和各大省市对于辅导员立项都有相关政策文件,但能申报上市级甚至国家项目的毕竟是少数,各大高校还必须根据本校辅导员情况制定相应的辅导员专项,使校级项目常态化,切实提高初级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

  3.组建科研团队或工作室。如上文所述,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发展仅仅依靠个人是很难的,许多校级、市级、国家级项目申报都需要团队的力量,尤其对于年轻辅导员,更需要团队合作,以老带新,逐渐在团队中成长。因此,高校应切实组建科研团队或工作室,每个团队或工作室都可以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构成一种或多种研究方向,在不同的领域深入研究,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

  4.增强科研问题意识,注重日常素材积累。无论是制度、平台还是团队,这都是外在的,科研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左右。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我们的辅导员有必要增强科研问题意识。此外,辅导员与思政教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始终冲在工作的第一线,对学生了解更多也更有教育体悟,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注重日常积累,通过工作记录广泛收集教育素材,发掘研究问题,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08-24.[2]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教思政[2014]2号,2014-3-27.[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教育部[2017]43号令,2017-08-31.[4]柏路.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5]陈九如等.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4).[6]张艳萍,杨雪.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学院)

篇十七: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善于探求自强素质勇于赢得育人成效——谈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培养

  杜俊玉

  【期刊名称】《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12)4【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新时期,无论是社会发展的新情况,还是大学生显现的新特点,都迫切要求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文章在阐述了非权力影响力涵义的基础上,指出提高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必要性及培养途径,以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页数】5页(P29-32,39)

  【作

  者】杜俊玉

  【作者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厦门,361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5【相关文献】

  1.综合素质培养视阈下高校辅导员育人功能转换及实现途径[J],马云华

  2.谈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及构成因素[J],孙伟

  3.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应用、勇于创新的综合素质[J],廖福霖;魏澄荣;吕义昕

  4.善于倾听赢得精彩--谈高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张巧珍

  5.既要勇于改革

  也要善于微调——谈我国企业家的经营素质[J],刘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访问:高校辅导员影响力调研 辅导员 调研 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