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4篇

时间:2022-12-14 15:0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4篇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课程思政背景下网格化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实证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高校网格化的健康教育模式在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中的应用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4篇,供大家参考。

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4篇

篇一: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课程思政背景下网格化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实证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高校网格化的健康教育模式在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中的应用效果,为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习惯养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大学2019级新生1123名;干预组(578名)采用网格化健康教育模式,对照组(545名)保持常规健康教育模式。1个学期后,比较两组大学生健康素养情况。结果某大学新生健康素养具备率偏低(干预组:17.12%,对照组:17.61%);其中慢性病防治素养(干预组:15.92%,对照组:16.70%)较低。1个学期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大学生总健康素养具备率均有显著提高(干预组:47.75%;对照组:27.71%;χ值分别为20.50,5.47,P值均<0.05)。除安全与急救素养外,相对常规健康教育模式,网格化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总健康素养、3个维度及六大健康素养的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某大学新生健康素养具备率较低;网格化健康教育模式可显著提升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优于常规健康教育模式,符合新时期高校健康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网格化健康教育模式;大学生;健康素养;老年患者;影响

  引言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应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有利于维护和提高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是决定健康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逐步成为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普遍较低,提升该群体的健康素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国内的研究以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水平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居多,较少研究涉及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干预措施。研究显示,在部分医疗领域中,网格化能显著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本研究采用网格化健康教育模式对某大学学生进行干预,评价通过网格化健康教育对健康素养水平干预的效果,为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某大学大一新生养成教育前,随机抽取2个书院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兼顾理、工、文学科,保持专业平衡,在每个书院尽量选取人数相近的班级(班内整群)。共抽取2019级新生1200名,采用问卷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23份,回收率为93.58%。干预组578名,对照组545名。两组大学生在性别、年龄、生源地构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按照网格式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健康素养的宣传教育,干预时间为1个学期;对照组保持原有的健康教育模式。本研究遵循自愿、保密、无伤害原则,经过某大学医院伦理管理委员会的批准(20190701)。

  1.2方法

  1.2.1网格化健康教育模式

  以院系为单位,将所抽中的18个班级随机分为3组,分别进行专题讲座、自主学习、同伴教育3种模式的健康教育活动。⑴同伴教育组是在班级内选取3~5名乐于奉献、服务意识强、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社交能力的学生志愿者集中进行健康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小组讨论、主题班会、知识竞赛、角色扮演等学生参与式教学为主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⑵专题讲座组主要是由校内健康教育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疾控中心和校医院医生组成专家小组,以专题讲座形式到班级内开展一年4次的健康教育讲座。⑶自主学习组完全由学生利用日常业余时间通过网络、书籍或报纸阅览、宣传栏及其他校内可获取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渠道进行自主学习。

  1.2.2评价工具

  采用2017年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编制的《全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该问卷可分为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个方面;包含了科学健康观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和健康信息素养共六个维度。该问卷的Cronbach’s系数为0.833,具有良

  好的信效度。根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计分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健康素养得分如为总分的80%及以上,则被认定为具备健康素养。

  1.3观察指标

  入学时两组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比较,健康教育前后两组大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比较,健康教育后,两组大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入学时两组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比较

  某大学新生健康素养具备率偏低(17.12%,17.61%);三大维度健康素养具备率普遍偏低;在六大健康问题方面,尤其是慢性病防治素养(15.92%,16.70%)较低。某大一新生健康教育前,干预组、对照组在总的健康素养具备率和三大维度、六大健康问题具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2。

  2.2健康教育前后两组大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比较

  经过1个学期,干预组健康素养总的具备率、3个维度以及六大健康素养具备率均有明显提高(P值均<0.05)。对照组总健康素养、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基本技能素养具备率较入学时有明显提高(P值均<0.05);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具备率无显著提高(P>0.05);在六大健康问题素养方面,仅在科学健康观、安全与急救、健康信息素养方面有显著提高(P值均<0.05)。见表1~2。

  2.3健康教育后,两组大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比较

  干预后比较显示,干预组总健康素养、3个维度以及六大健康素养具备率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除安全与急救素养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6.80,23.42,42.38,6.13,41.30,9.10,12.73,28.79,29.74,P值均<0.05)。见表1~2。

  3讨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理念,健康教育应体现三方面健康知识教育的整合化过程。可以考虑共同研究编写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针对性和权威性的全国高校统一健康教育教材;地方教育部门专设健康教育部门,高校单独设立负责健康教育的部门,促进整体性健康知识的教育传递。以教育时间创新,形成大学生健康主体能力提升教育的充分时间条件。具体包括:一是教育时间的保障性。目前不少高校将健康教育课程与体育课等同,存在以体育课时间挤占健康教育时间的现象。应加紧改变目前高校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时间任意化的问题,将大学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以保障足够的教育时间。二是增强健康教育时间的灵活性。例如通过微信群平台为学生提供免费的

  健康咨询服务和信息互动,及时推送常见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常见的致病因素及有效预防筛查治疗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网格化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干预中,具有可行性,可以有效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潘.网格化布局医疗联合体关键问题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9(11):892-893-894-895-896-897.

  [2]马益媛.网格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6):74-75.

  [3]费滢滢.网格化治理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管理[D].安徽大学,2019.

  [4]刘丽红.“五化”心理健康教育,成就孩子幸福人生——潍坊锦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纪实[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4):152.

  [5]魏桂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11):155-156.

篇二: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环境生态与健康》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课程简介

  《环境生态与健康》最早创立于2003年,属于个性化课程模块的专业拓展类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授课。课程目前以MOOC模式在智慧树平台展开教学,已累计有95所高校的4.95万学生在线学习。为了更好地契合我校工科专业的轻化工特色,服务本校学生,2019年依托优质资源建成SPOC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运行了3学期。在此过程中进行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推进路径的探讨。

  本课程于2017年获批校级精品课程;2018年获批天津市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2020年获批天津市级一流建设课程。

  二、课程思政改革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思路

  课程思政如盐入汤,思政教育的作用只有在可以有机联系、需要视角提升的时候,用起来才更有效,教书育人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二者是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的一点一滴,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课程思政设计总体思路

  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中需要精心设计。以《环境生态与健康》为例,该课程的课程目标:在知识层面,使学生认识污染物的特性及对健康的危害,结合废弃物特点能运用环境污染防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减少环境污染;在能力层面,在考虑不同专业背景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修复、绿色化工、环境功能材料、互联网+等技术与环境学科的融合案例,培养多学科融合思维,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实现跨专业能力培养;在素养层面,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学生在行业中自觉推行清洁生产的自觉性,树立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合理设计思政教学切入点

  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要做到自然和巧妙,润物细无声。思政教学插入点不能过多,要做到自然而然,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花心思巧妙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思政教学切入可以通过课前引入、案例讲解、热点讨论的方式进行思政内容融入:

  教学

  内容

  化学污染物的特点,对环境的危害

  河北沧县张官屯小朱庄地下水被多种有毒化学污染物污染案例

  污染物治理的基本原则:防治管三者相结合,源头预防就要推行清洁生产

  课堂讨论“医院废水常规消毒技术对新冠病毒有效吗?”

  思政

  内容

  逻辑

  思维

  培养

  环保

  意识

  法制

  教育

  职业

  素养

  责任

  担当

  创新

  意识

  信息

  意识

  科学

  思维

  通过教学活动设计

  实现有机融合

  污染物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内在联系,蕴含逻辑思维方法

  该事件是由于化工企业违规偷排废水带来的水污染案例,该案例硝基苯等化学污染物对当地生命健康带来的危害是触目惊心的,希望同学们知敬畏,明底线,自觉遵守环保法规,要有法律意识。

  通过制革行业重金属铬的回用案例,造纸行业碱回收的案例等分析,使同学们认识到废水中的化学污染物质实际是来自生产环节的原料,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节约资源。培养学生自觉推行清洁生产的职业素养,也是作为环保人的责任担当。

  对于突发事件短期内无法通过实验去验证哪种消毒办法更有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应如何寻求解决问题思路,学生想到通过查文献完成,进一步引导文献中关于新冠病毒的信息肯定很少或找不到,关键词查什么呢?通过新冠病毒与非典病毒相关性分析,确定查找有包膜病毒灭活方法,学生进行实践然后小组分享,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创新意识及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爱国

  介绍医院废水治理方案

  情怀

  文化

  自信

  和谐

  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知识点的介绍

  价值

  观可

  持续

  发展

  观

  结合疫情介绍了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污水处理系统,在短短的十天左右时间建成,让我们见证了中国速度,也深感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中国速度的保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坚定理想信念,鼓励大学生

  抓住时代机遇,勇于探索,具有工匠精神,掌握硬核技术,通过技术运用为祖国多做贡献。

  结合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处理

  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混合式课程设计创造情境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环境生态与健康》利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录制了20多个视频微课,建成了线上SPOC课程,教师针对教学目标中的思政目标,对课堂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如果课程目标中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就需要有个小组展示等相关环节。比如学生在线学习了“水污染防治与健康”这章内容后,我们在课堂上就聚焦“如何进行轻化工废水防治”这一问题,通过学生展示制革、造纸等行业的环境问题及清洁生产案例,使学生对“防”的迫切性和防治措施有深刻理解。

  根据老师讲解的轻化工废水治理两组解决方案,教师给出测试小题,请同学们通过举红色或绿色标识展示自己的观点,观点不同两组进行辩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过程考核,利用信息技术掌握学生学习效果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的《环境生态与健康》课程考核由线上单元测试占15%,综合作业占10%,小组展示占15%,课堂表现占10%,期末考试占50%五部分构成,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遵循评价形式多样化,改变了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通过雨课堂等平台及时提醒和帮扶需要帮助的同学,做到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

  三、课程教学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感受由于自己亲自参与查文献,做视频等工作,对很多违规排放及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健康问题入脑入心,达到了教书育人预期效果。

  通过教学过程,深刻体会到“课程思政”的构建不仅是一种课程理念,更是一种课程实践,对于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突出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篇三: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以及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有效教育方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不但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精神。因此,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转向过程中,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逐步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实效性价值。

  关键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转向意义;对策;

  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门愈发重视思政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此,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从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着手,通过分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转向意义,研究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转向策略。

  一、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转向的要义

  1.体育课程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整体结构之中的重要一环,体育课程中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意志品质培养、人格塑造、社会化推进等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相一致,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育运动中蕴含的文化性特征、竞争性特征、对抗性特征、规范性特征、社会性特征等,决定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客观性及可能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性资源、精神性资源、制度性资源。

  体育课程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发的统一。体育课程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中,便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学生的情感力,实现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实现“寓教于兴趣”;体育课程有助于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践行“知行统一”。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又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通过主观努力与客观实践,自觉将高尚的体育思想、文化、道德认知上升为体育思想道德情感,在自身实际情

  况的基础上,努力将体育运动认知与自身体育运动相结合,实现“内化”与“外化”相统一。

  2.体育课程是充实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方式。体育课程以身体训练为主要手段,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素养为主要目标,是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方式。体育课程包含的知识及技能性内容帮助学生发展体力,提高身体素质,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帮助学生在学习与锻炼中建构生命认知与身心协调发展,促进人际交往,实现社会化;体育课程蕴含的体育精神注重合作有爱、和睦团结、公平正义、互相协作、天人合一的理念,运用其独特、多样化的教育模式、路径培养和塑造人。利用对体育精神的认知,重塑体育精神,可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明显地增进大学生的品质素养,培养高尚品德与健全人格,培养法制观念与规则意识,培养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培养集体主义与协作意识,培养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体育课程反映的体育文化在校园中有着超强的吸引力,显现于大学体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源源动力,也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培养历史认同与文化传承的功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体育课程是传播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既包含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从更广泛意义上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问题,它蕴含着一定时代和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指向、思维方式、价值追求,是历史和社会条件在体育教育中的集结和反映。体育课程中对体育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更加多元丰富,不同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是纯理论的、抽象的、带有强制性色彩的,体育课程的开展带有明显的实践性、具体化、潜移默化的特征,在具体的知识及技能学习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传承,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生动方式,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

  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转向对策

  1.树立正确的思政教育意识。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通常需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品德,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素养缺失的原因,具体可从

  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创设多元化高校体育教育活动项目,突破传统高校体育竞技活动的局限性,选择大学生感兴趣的高校体育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引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有效吸引大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以此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与认同感。第二,丰富体育教育活动内容,将体育教育的各项育人功能全面体现出来,从整体上加强大学生的抗压能力、竞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与此同时,高校还应有意识地宣传我国著名体育运动员的光荣事迹,不断熏陶大学生的体育道德情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形成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与民族精神。第三,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活动趋于社会化发展,将体育教育活动与社会发展活动进行有机结合,精准把控社会体育教育需求的切入点,正确看待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定位,以此为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渗透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发挥高校体育教育应有的实效性价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与思想水平。

  2.提高体育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高校思政教育的渗透程度直接决定着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因此高校应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育培训活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必须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以及方法政策等知识。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开展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督促教师实时关注党的政策方针与发展动态,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论认知及其思想道德素养。另外,高校还可以指派体育教师参加专题调研活动,培养教师透过事物现象发掘其本质的能力,以此帮助专业教师明确自身应履行的职责与义务,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品质。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建设高素质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将体育教师、思想政治教师以及校内外专家等多种类型的主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拓展体育教师培养渠道强化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在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满足学生认知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优化课程思政设计。

  3.构建完善的素质评价考核机制。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教师应积极构建氛围浓厚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平台,促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下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素养。但当前高校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较为浅显,建立的素质评价考核机制也尚不完善,无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应有的实效性,因此体育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优化与完善体育素质评价考核机制:第一,从宏观角度出发客观看待未来教育行业发展动态,在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与流程,确保体育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目标相符,同时高校院校还应不断督促体育教师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与思想教育水平,促使体育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积极意义有正确认知。第二,将思政教育指标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成果进行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参与思政教育课题研究的主观能动性,并鼓励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积极引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强化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总之,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转向过程中,普遍存在体育教师与高校领导者对思政教育不重视或认知不足等问题,不但无法保障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有效渗透,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坤.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19.

  [2]王东平.体育课程中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策略分析.2020.

篇四: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课程思政融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革,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给大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的保障,增加了心理疏导的渠道,尽可能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同时,在“全员育人”大思政理念下,为了推动心理健康课程由专业课程教学向专业课程教育升华,在此阐述了对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引言:在目前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趋势下,社会各界对于高校的发展和教育水平都越发关注。高校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综合素养的地方,高校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培养也更加侧重“育人”。高校是学生即将迈入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情商和社会生存能力。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1.

  课程思政含义以及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课程思政”是德育教育的一种综合模式,是一项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培养拥护并努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教育与以往德育教育的不同之处是其能够将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将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递给当

  代大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他们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课程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诸多相似之处:在教学主体方面,两者都强调要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内心真正接受积极正向的观念;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两者都强调培养高素质的全能应用型人才,让大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而且能够在品行、素质、德行等方面都有所成就,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需要的新型人才。除此之外,两者还可以相互成就,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给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一个平台和载体,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在培养学生积极观念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两者互相关联,产生更为高效的教学效果。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

  1.

  课程思政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融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教师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将两者有机融合,切勿简单嫁接。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关,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能够逐渐明确自己的责任,培养担当意识,增强主人翁的意识,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身正为师”,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通过自己一言一行树立榜样,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产生积极和正面的影响。第二,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心理健康课与人的现实生活、价值观紧密相联,“知、情、意”三个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矿藏”,在课程设计中必须注意有效挖掘并有效利用这些“矿藏”。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心理本质和爱情概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有详细阐述,心理健康课堂上可以用更通俗、更生动的方式来诠释这些概念,作为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

  1.

  课程思政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相契合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师必须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获得学生内心上的认同,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多去了解学生,结合大学生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来优化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首先,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多去关怀学生,用真心去对待学生,换取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让学生能够大胆表达想法。其次,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去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融入新的教学方式,比如问题引导法、专题讨论法等。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意识,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1.

  课程思政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运行载体相适应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教师在运行载体方面也要慎重考虑,这样才能够将课程思政教育最大化的宣传出去,影响更多的学生。在运行载体的选择上,教师要以新媒体为主要形式,新媒体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方面要建设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线上渠道,并且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校园网站上定期发送一些有积极影响的文章、视频、案例等,将优秀的道德品质渗透给学生,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学生如果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在线上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寻求教师的帮助。学生也可以选择匿名的方式,保护自己的隐私,让学生更有安全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其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并且对社会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艳玲,史文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河学刊,2018(5):144-145.

  [2]李会,魏国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31).

  作者简介:杨喻,女(1973.10),汉族,重庆渝北,硕士研究生,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劳动教育。

  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可持续 课程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