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17篇

时间:2022-12-14 11:0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17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加强和改良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摘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以针对性为基础,本文根据理工科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17篇,供大家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17篇

篇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加强和改良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摘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以针对性为基础,本文根据理工科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加强和改良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基本思路,以期为提高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思路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的缺乏、对“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但在思想政治方面又出现一系列问题。为提高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构建。

  一、提高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

  理工科教育传统上重视对科学技能的训练,无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是有重大缺陷的。

  “人文精神在其人类精神的自身建设方面构成内缘性充实,在其外显外化外求的环节上构成外缘性拓展,在抽象方面构成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文化精神,在具体方面构成改造世界的工具性系统、人对外在世界的自然科学系统、研究人类社会生产与组织形式的社会科学系统,表达人化成果的的各具形态的文化系统等。人文精神不仅孵育了意义世界、价值观体系、阐释系统、设计蓝图,也外化出工具系统和特色各异的民族文化形态。”[1]正因为人文精神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来看,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普遍发展的趋势。美国几所著名理工科大学,如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认为,在21世纪的教学中,对学生要重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而开展这一教育首先就要强调一个态度,即怎样对待自我,对待别人,对待周围,对待自然。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也提出:学理工科的学生具有基本的人文知识和相应的人文素质,对于思维训练,从事理工专业技术的创造具有积极的作用。[2]因此,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是当务之急。

  〔一〕调整理工科类课程设置,确立科学的人文精神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精神向内探寻的外化形式即人文精神的内缘性充实,其精致的系统的理论化的表达形式即所谓人文科学,包括宗教、哲学、史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美学、认识论、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人学等等,以及关于思维形式的逻辑学和表达形式的语言学等,与人的心理结构、意识结构、认识能力相对应,发展出人的理想模式、修养方式、超越方式、认识方式、表现形式,勾勒出人的精神家园、精神乌托邦,确立一个属人的世界。”[3]因此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我们可以看到,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问题上都把本国的语言、文学、艺术、历史课程列为核心基础课。“美国全国人文科学促进会根据对696所大学四年级的调查,提出‘50小时核心课程’方案,其中文化素质课占3小时,文化与文明课占12小时,社会和现代课占6小时。”[4]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鉴于实际情况,我们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

  [8]雷彦沛:《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解决的几个根本问题》,《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21期,第74-75页。

  [9]王文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探讨》,《教育探索》,2007年第9期,第83页。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篇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从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注重过程考核、夯实实践教学、打造优质团队、整合教学资源、提供保障条件等八个方面入手,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及学校党委行政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民政特色,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我们从以下八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

  一、实现四个结合

  充实教学内容

  充实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将民政社工理念融入到思政课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敬业心、诚信意识,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四个结合。

  一是思政教育和民政文化相结合。我校是一所以民政文化为背景和特色的高等院校,秉承爱众亲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和传统。在教学内容上,民政文化与思政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民政文化中蕴

篇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纲领和导向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思想水平决定着民族的前途与希望。唐代文学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居于首位,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很多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塑造具有优良作风和高尚个人品质的创新人才。我们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举全党之力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学校,一方面要建立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还应该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推进剂。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先进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他们既是和谐社会文化和理念的传播者,又是实施者和创造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教育当代大学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当代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当代大学生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公民意识和人格精神。因此,卓有成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性作用。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新时期大学生是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会后继有人,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拼搏奉献的求学精神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是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的核心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个根本问题。.

  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德育的中心内容,是高校育人工作中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这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

  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受教育群体正经历从“80后”到“90后”的转变。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加的多元,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这其中有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积极因素,也有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消极反映。面对新时期纷杂的高等教育现状,构建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就成为必然。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无论是抗击冰雪灾害的动人故事,还是汶川抗震救灾的壮烈诗篇;无论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奋勇拼搏的运动员,还是赛场内外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处处彰显了21世纪中国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正如2008年6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指出:“实践充分证明,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是值得信赖的,是能担当重任的!”

  大学生知识层次高,技术技能强,是当代青年的中坚力量,在青年群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统计显示,当代大学生在民族危难和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朝气蓬勃,热爱祖国

  出,表现出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由于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广泛调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以期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我们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5份,回收率99%,问卷覆盖了中国民航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所有年级、专业,具有较好的样本覆盖率。通过调研,我们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归纳如下:1.当代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倾向较重”、“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享乐主义倾向盛行”、“缺乏奉献精神,自我意识过分强化”

  由于大学生在价值观以及人格体系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便出现了“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问题。调查显示,超过72.12%的大学生缺少奉献精神,在学校学生社团的选择中,只有27.07%的学生会选择志愿服务类的社团,这些现象对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2.思想道德建设缺乏系统性,人力和财力投入不足,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不够

  现在许多高校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降低了学生的注意,把德育课放在次要位置,往往先安排专业课

  力和学习兴趣。根据问卷调查显示(见图1),42%的学生不重视思

  想政治课,16%的学生厌烦思想政治课,42.83%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从而使德育课程失去了实际的教育意义。

  3.课本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任课老师教学方法及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状况产生明显差距

  调查显示(见图2),近71.11%的学生感觉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枯燥单调且难有收获;仅有28.89%的学生觉得此类课程具有教育意义;另外36.97%的学生认为课程有意义,但收获较少,形式内容有待改进。这些都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状况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4.大学生二课堂教育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参加二课堂活动是为了功利性的目的,34.56%的学生认为二课堂活动内容缺乏新意,缺乏实质内容,这些都阻碍了第二课堂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

  5.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调查显示(见图2),35%的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困惑,17%的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漠然置之,13.7%的大学生面对就业和升学的问题感到苦闷和压力,这些心理健康方面的新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6.新的时期对高校辅导员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很多高校辅导员的业务素质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的大学生对其辅导员的业务能力不够70%有逾,调查显示

  满意,只有28%的学生对自己的辅导员表示满意。在图3中,笔者

  列举了调查中同学们反映突出的辅导员业务素质缺陷,这样的现状提示我们,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7.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据调查,有76.3%的大学生会经常性地接触网络资源,其中有28.8%的大学生不能有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5.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沉迷现象。因此,净化网络环境,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成为我们当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

  1.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图4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设置的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1)制定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划是整个系统的根本,是整个体系运转的基本条件和运行依据。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主要由一课堂、二课堂和组织队伍建设三部分组成。一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组成部分;二课堂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组织建设与队伍建设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效、有力运转的保障,这三部分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三个方面的监督和调查是评估思(3)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以科学、有效的评估为手段,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最后通过系统分析,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青年群体和个体发展规律的研究,就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这也是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水平的关键环节。

  (4)对思想政治教育各项的调研分析结果,将直接作用于系统设计与系统运行,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将信息反馈作为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途径和修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的有效依据,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得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提高。

  2.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为平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二课堂体系平台(见图5)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实施,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我们将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出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素质拓展为平台,以学生党建为龙头,采取讲座报告、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多种手段,以适应型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辅导、理想通过课外学,信念教育、职业专业指导和其他日常教育作为途径.

  分、综合测评、德育规程等综合评定方式作为评估手段,努力提

  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以我校为例,我们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了素质拓展网,采用团支部、学院素质拓展中心、学校素质拓展中心三级认证的办法,个人申报,团支部核实,学院赋分,学校审批。认证内容分为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养六个方面,学生参与或组织一定的相关学习和活动,可申请对应的认证,认证结果最终以课外学分的形式呈现出来。课外学分制度被列入本科生培养计划,学生修不够规定的学分数,将不能取得毕业资格,课外学分同时与综合测评挂钩,作为学生评选各种荣誉先进和就业推荐的依据,实现了自律与他律的统一。这就形成了在素质拓展的平台上,学生通过参与各种二课堂活动的形式接受教育,学校通过课外学分的形式进行评价和督促,推动和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实现全面成长。

  总之,我们认为,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应坚持有效评估与及时反馈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质量监控;坚持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坚持全员育人的原则,采取各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一名同学,进一步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实施建议

  1.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实施原则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实施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树立大德育观,教学、管理、服务都是教育的途径,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整合各方资源,使各个途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2)系统性原则。将一、二课堂紧密结合,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性的体系。如表1所示。

  (3)分层次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分年级、分层次、分群体地进行教育,既有集体教育,也有兼顾学生个性特点的针对性教育。如表2所示。

  (4)多样化原则。搭建多个平台,构建多个载体,提供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选择最有效的方式,同时,也使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完善自我。

  (5)可操作原则。在体系实施过程中,形成多个具有可操作的框架,搭建多个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内容可依,有形式可用。

  (6)发展性原则。体系的制定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2.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施的工作思路

  (1)加强“两个保障”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入的前提。

  1)政策、资金保障。政策支持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实行的基及与之相配套,应该建立完整规范的政策保障体系,本条件保证.

  的具体制度。在政策的保障和指导下,合理规划,充分发挥一、二课堂的联动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充足的资金支持,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活动内涵的基本前提,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顺

  利开展的先决条件。

  2)队伍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执行以及执行效果的评估都需要一支懂学生、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对于一课堂教师队伍,要加强培训学习,使一课堂教师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避免教学过程枯燥、单调;同时要鼓励他们深入学生群体,参与学生活动,具体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现状,并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实现课堂上的良性互动,改善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脱节的现象。对于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鼓励他们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科学的管理和教育方法,并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而不断提高二课堂教育的实效性。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实现一、二课堂一体化。

  我们需要科学规划一、二课堂的内容,既要使一课堂的理论教学深入实际,又要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理论的真谛,二者各司其职,又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既重视作为基础的一课堂,又要充分发挥二课堂的实践途径作用,实现课内外联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进一,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平台,以学生党建为龙头(3)步发挥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并重点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民族传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良好契机。一方面,进一

  步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活动的教育意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头脑;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并利用素质拓展认证的形式予以认定,也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我们应该紧抓党建的龙头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中心,强化民族传统教育,鼓励学生抵制不良风气,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另外,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同时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心理健康普及活动,及时、科学地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4)丰富教育手段,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随着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学年制转向弹性学分制,学生可自行安排学习年限;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学生自己选课,可以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班级”、“专业”单位的授课方式被打破。因此,要探索除传统的班级、专业之外的领域。这就需要“开发”新的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量大,展现内容的方式丰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平台,宿舍是继“班级”后一个有利阵地。.

  应充分发挥宿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有益补充,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5)强化调查监督,科学评估分析,与时俱进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监督,为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供数据基础;通过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调研组,深入调查研究,形成科学的评估方案和评估体制;通过将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科学的改进方案,重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和实施之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紧跟时代潮流,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特点。

  总之,新形势下大学的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尤其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我们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战略任务,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理念,探索新方式、新方法,以实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努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入。

篇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来自教育主体价值图式的改变

  以功利为标准割裂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本体的存在目的和思维方式得不到更新和发展,对专业的理解就是就业,只要选择一个好专业,学好几门专业课程就可以享用终身,不理解专业只是在行业内同他人共同理解过程中所获得的第一个话语权,作为行业不只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这种价值图式的形成不是对社会本质的还原,而是学生对客体碎片的自我拼接,一经和外界接触,就会出现理性与现实的冲突,甚至是价值图式上的对立。在整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强调知识的获得是由主体建构的,但建构过程决不是随意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新环境中过滤、筛选、整理外界刺激,使之成为有条理的整体性认识,从而建立新的图式。一个漠视规则、缺乏人际关系和内省能力的人不会成为行业内合格的职业人,更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二、大学生创业就业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应具有的鲜明特色,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促进知识体系向实践应用转化,应将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体系。创业就业是大学生运用知识和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主体对认知图式的系统建构,在同化、顺应和平衡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教育不但是“创业就业素质”的学术塑造阶段,而且还是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阶段,在教育对象缺乏丰富社会实2016

  /5

  践的条件限制下,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主体只有建立在正确价值判断基础上的知识理解才能全面提升职业素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有能力,而是德才兼备,德在创业和就业中的表现就是职业素质,但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创业和工作中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缺乏诚信,求职时简历造假,随意毁约,个人至上,漠视企业制度和社会规则,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缺少敬业、进取、艰苦奋斗精神,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人的发展,根本目的是培养主体对象的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切教育中始终是处于上位的,具有统领思想、形成价值观、指导行动的作用,不仅肩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还有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是大学培养目标的终极指向。创业和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后通过开发自身的知识资源,整合社会资源,创造社会价值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这是一个职业劳动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这种素质的养成来自于主体的价值图式,对自我价值的理解是动力,对知识的理解是基础,对社会的理解是前提,只有具备了“职业素质”大学生才能在创业就业中超越功利的视域限制,从一个社会的初探者成长为一个具有价值理性的社会实践者。

  三、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开放实践模式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建立以价值图式构建为核心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一个核心三个循环过程。一个核心就是以价值图式建构为核心,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2016

  /5

  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建构主义认为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可变的认知结构,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就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价值图式的建立不能是封闭的,是与社会环境联系的开放系统,但是这个过程不是自发的,是经过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设计、指导完成的。因此,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以实践为基础,经过课堂教学的组织设计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一个开放的、多次循环的过程。第一个循环过程是课题教学与实践的循环。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具有初步的社会知识,认知主体已经形成了一个价值图式,尽管这种图式带有片面性,甚至是扭曲的,但已经是存在于主体头脑中的,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即是在此基础上修正或丰富主体的价值图式。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要探知学生的价值图式,通过互动教学,如学生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研讨、现场交流等,这一过程既是同化过程,也是学生价值图式的释放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同化只是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由于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不全面、不深入,存在片面或扭曲,可能对新的价值观不接受,这就需要进入第二个循环过程,即价值图式的再建过程,这一过程首先在校内进行,是学生在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接触、讨论、辩论中实现自我的再认识,这一循环是顺应过程,顺应是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价值图式同化新的刺激时,就需要对原有价2016

  /5

  值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也为下一步的社会实践奠定基础,因为大学校园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同价值图式的集中和碰撞,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学习者要适应其他人,需要对原有的价值图式做出调整;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来自社会的各种事实践活动,如挑战杯创业大赛,通过活动可以实现整合理、工、管、经、法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但学校仍不同于社会,只有学生的价值图式适应社会要求,才是创业就业的基础,第三个循环过程即社会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真实的、开放的,原有知识要在知识建构中起到作用,必须首先被现时化、当下化,才能呈现为真实的现象,为认识主体所获得和利用,社会实践定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亲历岗位,聘请企业人士来校举办答疑解惑,使学生真正融入企业,融入社会。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践,能够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受训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如果说第一个循环是教师主导的价值图式的重建过程,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传授的知识都是历史性的,而教育对象的创造活动是指向未来的,学生毕业后就以一个全新的自我处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当面对全新的问题时任何他人和历史知识都不能给出答案,创业就业的过程就是以全新的自我处于一个全新的实践中,探索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这一全新的过程中只能靠主体自身的理解能力2016

  /5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能力。

  作者:窦熙博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2016

  /5

篇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

  2011年

  各高等学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简称“05方案”)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8〕5号)等一系列文件颁发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状况取得明显改善。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现状,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大学

  生思想观念,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5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认真贯彻中央16号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取得新成效,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教学方法实现新突破,宏观指导建立新机制,涌现出一大批课程讲授精彩、乐于教书育人、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大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状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教学科研组织机构亟待进一步规范健全;学科支撑比较薄弱,教学科研相互促进不够;教学手段不够先进,管理不够科学;教学方式方法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极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费投入保障力度不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总体目标

  3.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正确方向,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要求,正确把握当代

  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需求,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中心,以组织机构建设为平台,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政策支持和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4.主要任务: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加强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指导。

  5.总体目标: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完全独立;选配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懂管理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三年内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5年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硕士学位比例达到60%,博士学位达到30%;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政策制度保障更加全面。

  三、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建设

  6.进一步建立健全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二级机构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还没有成立独立二级机构的高校应列出明确的整改时间表,在2011年底之前整改落实到位。

  7.选配好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遴选配备和培养培训工作,纳入全省高校干部队伍建设规划。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懂管理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8.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持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人数以及实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未达标的高校要制定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设计划,逐步补充达标。

  9.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入口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新任教师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本科高校应逐步提高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课堂讲授中违反纪律的应立即停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10.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依托高校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点,通过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在省内重点建设3-5个培训基地,侧重从岗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

  修、在职培训、学历提升等不同方面,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实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系统培训。

  11.建立健全全员培训体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制度。每年培训新任教师300人左右。举办本专科和研究生课程培训班,每年培训500人左右。举办上下半年形势政策培训班,培训300人左右。各高校要坚持集中备课制度,组织开展校级培训。

  12.实施思政课教师骨干研修计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纳入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规划,每年培训200人左右。

  13.实施在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攻读博士计划。依托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鼓励支持在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14.实施国内外学习参观考察计划。每年寒暑假组织200名左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赴我国重要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和西部地区等进行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纳入教师出境、出国考察培训计划,每年组织15名左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赴境外、国外考察。

  15.实施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资助计划。以专项研究项目等方式,通过专项经费资助、课题支持,为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搭建平台。每年遴选20名左右的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进行重点培养。

  16.建立校际之间的教学协作机制和对口支持与交流合作计划。大力促进重点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和独立学院之间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口支援建设。鼓励对口高校之间在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质量、合作承担科研项目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选派重点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对口支援高校支教或学术指导,受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支援高校进行交流或者进修深造。

  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17.支持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做好硕士生、博士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及教师培训工作,发现、培养、储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后备人才力量。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对应支撑。

  18.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定期评选奖励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课件”、“精彩教案”、“精彩一门课”和“精品课程”。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推广优秀教案、课件,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依托有关高校和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建设“湖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网站”,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19.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计划。进一步汇聚学科队伍,建设一批省级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20.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研究项目资助计划。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成果、教师队伍建

  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学中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等作为重要选题,列入全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单列,单独评审,单独检查,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七、进一步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2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保障机制。我厅将继续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督导制度,聘请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督导员,进行集中督导和分散包校督导,加强教学指导和监督。同时应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各高校要按照学分学时对应原则,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数。坚持以中班教学(每班100名学生左右)为主,合理控制课堂教学规模,鼓励和提倡小班教学。根据本校实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补助等纳入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本校相关专业院系教师的平均水平。

  22.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教师职务评聘体系。各高校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考核体系。考核结果要与教师的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等挂钩。考核不合格的,要待岗学习;不能胜任的,要转岗分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职责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注重考核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教学研究成果和社会调研报告凡被有关部门采纳、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应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

  23.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表彰机制。在教育系统各类教师表彰体系中,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比确定相应比例,进行统一表彰。定期评选表彰“湖北省高校十佳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及时发现、树立推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示范作用。

  24.建立专项经费投入保障制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专项预算,我厅将在已有基础上,逐年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支持力度。根据教社科〔2011〕1号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费列入预算,本科生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专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社会考察等,并随学校经费逐年增加。

  25、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发展报告制度。依托有关高校和评价中心等学术机构和平台,每年发布一次湖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发展报告。

  26、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我厅将对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定期组织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与学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表彰、精神文明单位评比、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科研立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挂钩,实行一票否决,专项整改。

  各高校要根据本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细化方案。

  二O一一年八月八日

篇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适应培养21世纪人才的一项重大理论教育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给予高度重视,要求各级各类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学科建设要在遵循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如下规划方案。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始终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当作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思想理论研究工作的水平和实效。

  一、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本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专业建设要适应我省社会发展需要为要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依托,坚持基本建设与塑造专业特色相结合,努力促进专业成长、发展和走向成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需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水平,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把本专业建设成省内同类专业中的一流专业,建设成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基本思路

  在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品牌专业建设水平。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编制专业课程体系,落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学资源配置为基础、以技能养成为特色、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青藏地区为宗旨、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专业建设思路。

  三、建设内容

  (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规划

  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备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多方面实践能力,能胜任中等以上学校马克思主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科研其他企事业单位行政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教学技能、科研写作和教育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培训,具备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宽厚的理论素养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能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

  (二)教学改革

  1.树立大教育观念。根据本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既有人文学科的通识知识,又有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注重培育学生的市场意识和现代人际关系新观念,反对读死书和死读书。

  2.提升管理水平。在教学管理方面,我们拟实施以学校和学院的宏观管理为前提条件下,充分调动教师和班主任的管理积极性,认真落实备、教、辅、改、批等各项教学环节,向管理要效益,要水平,要人才。

  3.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教学内容,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压缩课堂讲授时数,减少讲课内容的重复性,增加新的研究成果。有些比较容易懂的内容,尽量不占用课堂教学时数,集中力量讲授学生所关心的难点、疑点问题。总之,教学内容一定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兼顾其他教学方式。积极倡导专业课教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认真制作课件,努力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的功能。同时,建立导师制度,一般由一个教师负责指导3-4个学生,时间为4年,导师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基础,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职业规划、学年论文写作及毕业论文的撰写方面给予全过程的指导。积极举办学术讲座和学生自由学

  术论坛、学习小组,交流学习经验,培养学术志趣,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大力提倡教学研究,积极申报校级以上教研课题。

  4.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包括社交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水平能力、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等。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学界的交流。同时,认真要求学生开展各项社会调查工作,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调整优化学科结构

  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发挥现有学科优势,突出特色学科,巩固基础学科,积极扶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尤其是在学科结构方面,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研究生学位点学科的强势,突出民族文化研究、都市文化研究、网络文化研究等特色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与发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四个学科的联系和发展。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积极开展院、教研室和研究所的活动,大力加强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形成在校内、省内有影响、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建立健全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做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管理措施,每一个措施都落实到教学环节之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四)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和科学研究。

  多年来,由于学校和学院经费上的困难,在本专业图书资料的建设明显投入不足。在今后建设过程中,我们计划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购置光盘版经典文献资料,为教学科研创造更好的条件。

  教学要上水平,科研必须率先启动。力争取得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科学理论成果,鼓励教师尽量在核心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大力推进纵、横向课题的立项,使本专业的整体学术水平、社会反响逐步提高。因此,我们要求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①树立课题或项目意识,借此提高教学成果,提升科研能力,并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②树立精品文章意识,鼓励教师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五)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以优质课程建设为龙头,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与效果等方面的工作。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既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基本知识要求,又能反映本专业特色;具有完备的各类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制度,制定详尽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具有科学的教材选用方案;教学方法与手段先进。具体如下:

  1.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特点,进一步理顺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尽快将本学科新的优秀学术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

  2.通过有针对性的展开观摩课,听课评教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

  3.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及作业方式,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析、写、说”的能力。

  4.通过引进优秀教材,编写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材等措施,进一步加强教材的实用性,不断增强学生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学科意识。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学科建设规划,使其全面把握学科建设规划的内容与要求,使本部门教师认清学科建设形势,明确学科建设任务,统一思想,增强学科建设意识。

  (二)加强组织领导,实现科学管理。实现学科的建设规划离不开学校各级部门的支持,离不开我院各教研室相互配合、各位老师的积极参与。一方面争取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加强学校、本部门对于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另一方面要增强教师队伍的合作意识,奉献精神,为学科的建设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三)明确目标责任,健全学科制度。建立和实施学科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分级负责,齐抓共管。实施学科建设的目标管理,明确学科建设的近期、远期发展目标,由学院同各任课教师签责任书。

  (四)打造人文环境,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1.力求与国内重点大学同类学科及学术研究机构的交流中,对重点研究领域和重点课程予以倾斜,使之在信息资源、科学研究与学科前沿等方面与国内外领先水平保持同步或部分超前。

  2.创造条件,开辟多种途径,安排重点课程的负责人、学术骨干到国内外重点大学参观学习。

  3.结合本学科实际积极加大开设全校公选课程力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作用。

  4.每年在学校、学院安排学术讲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政法学院

  2012年11月9日

  附表:

  项目建设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

  单位:元

  主要用途

  图书资料与文献数据库购置与印刷费用

  调研、学术交流

  教材编著、出版费用

  聘请中学教师讲课,教师业务提升

  其他

  总计

  金额

  10,00010,00020,0005,0005,00050,000

篇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浅谈如何构建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体系之我见

  【摘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整体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包含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两个维度;从教材、课程、师资、人才培养四个方面统筹构建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体系;在课程统筹衔接、资源统筹利用、交流机制化和日常化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体化不是同质化,一体化的内部既包含共性,也体现个性和差异。因此,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要有求同思维,也要有求异思维,并用这两种思维指导一体化建设的实践。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体系;求同思维;求异思维

  公办中小学教育集团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指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从立德树人的整体性视角出发,有效发挥公办教育集团办学优势,统筹设计与安排覆盖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评价、实施保障条件等方面的组织管理和资源整合一体化,形成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有机高效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然而,公办中小学教育集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方面存在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在内部治理和资源共享等领域实现突破。

  一、加强组织领导

  目前,教育集团集中管理的优势尚未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领导格局还不完善,学校主体责任不够明确;一体化的理念观念有待更新,或者只停留在理念层面而缺乏可操作措施,不能很好回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因此,必须加强一体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一是要落实教育集团党委(支部)一体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完善集团总校及各成员学校一体化建设组织架构,加强党团(少先队)建设,推动新时代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校园文

  化建设,构建行政沟通机制、个体沟通机制、学术沟通机制,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教育集团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领导体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建立集团总校和各成员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带头主抓,各成员学校分管领导、德育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分工合作。集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开展理论学习、教学观摩、集体备课,凝聚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合力。

  二、完善课程体系

  教育集团统筹规划优势目前尚未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的整体设计精细度不高;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高低学段教学内容错位、缺位、重复,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高低学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的衔接不够。因此,必须建构教育集团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从立德树人的整体性视角出发,统筹设计和整体安排不同学段、不同类型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现各学段的差异性、关联性,打造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有机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还要改革教育集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式。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行活动型教学,初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围绕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等开展生活化教学,深度挖掘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发挥所有课程和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教学活动要对照目标、对照学情、对照经验,注重不同学段的教学衔接。开展主题团队活动,设计科学性、开放性、启发性问题,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形成立体化、协同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

  三、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目前,教育集团资源配置优势尚未充分体现,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兼职化,中学教师队伍边缘化;学段内和学段间交流互动不足,各方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合力有待增强。因此,必须加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配置比例。教育集团在每年人事招聘中,应充分统筹

  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配备要求,完善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编制保障。其次,要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教育集团要从人才引进、管理制度、专业素养提升、专业团队建设、专业培训等方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立专业发展途径。建立健全集团中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发挥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示范带动作用;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集团内学校间互动交流,开展参观考察调研。

  四、创新评价机制

  教育集团学段衔接优势目前尚未充分体现。集团层面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指引,对评价的思考定位有偏差,评价目标狭窄,评价标准参差不齐,评价方式单一,难以体现学生、教师评价的学段连贯性、主体多元性和育人作用的针对性。因此,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评价机制。首先,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教育集团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树立新时代的评价理念,确定科学的评价目标,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运用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动态监测和客观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同信息技术融合,构建符合集团化办学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其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评价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及评价要充分遵循人类认知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时代社会要求,结合连续性和阶段性规律,考察学生是否接受和认同教师传授的思想政治观点及相关理论,是否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否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再次,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机制。在集团层面制定与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特点相匹配的岗位职责和评价标准,突出课堂教学兼顾社会实践活动等多场景综合评价的育人实效导向。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各学段衔接的组织管理制度、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制度,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同的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制度;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形成全面的工作格局

  目前,教育集团互通共享优势尚未有效体现,沟通协商渠道不畅通,学校、家庭、社会交流互动不充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媒体互动等不丰富,全

  员、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尚未形成。因此,必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工作格局。一是要加强与家庭的协同。教育集团要引导家庭配合学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不同阶段的心理冲突、情感焦虑、接受和内化等情况,配合学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支持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劳动教育和职业体验教育,讲好“人生第一课”,共同担负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二是要加强与社会的协同。教育集团借助办学规模优势,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社会机构和组织的联动,利用教育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资源,以及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学术团体和社会实践基地资源,整合富有时代性、地域特色的教育教学素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有机融合。

  总之,公办中小学教育集团在推动区域和学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只有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主体协同,推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大学生思政教育完善思路

  第一篇

  1、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一是具有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现阶段这样的大学生,多数为“90”后、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物质生活比较优越,其成长过程备受父母、长辈们的关爱,几乎没有经验过磨难。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无论是想问题,还是办事情都会首先站在自我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具有很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多的在乎自己的感受,而不在乎其他人的感受。这一心理因素直接导致学生的生存能力、独立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都很差,当面对问题时,他们容易产生焦躁、茫然的情绪,通常以逃避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二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各地方之间的经济差距、个人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人与人之间坦诚交流越来越少。此时的大学生除了需要面对学习压力之外,还要面对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其他竞争压力等等,这对于本已内心脆弱的大学生来讲,无疑于雪上加霜。

  2、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的发挥出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课程内容陈旧,不关注时代变化、社会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也不注意学生听课的反应,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对学校后勤工作经常抱怨。目前,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日益社会化,许多高校采用后勤管理公司来为学生提供服务。这种相对独立的管理方式,一方面使学校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来提高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却降低了学生对管理的满意度。这是由于后勤管理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为学生提供的是物质层面的服务,而非精神层面的服务。当代大学生更加强调人性化的服务,对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要求较高,就目前状况来看,后勤企业显然是无法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的。

  辅导员队伍力量不足。近几年,我国高校持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持续增长。而扩招来的学生的素质往往参差不齐,学习成绩差距很大、心理素质有高有低、家庭经济条件相去甚远。相对比较之下,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近几年却相对缓慢,这在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强度。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非常繁琐,大到党的教育政策的落实,小到检查学生宿舍的卫生,根本抽不出时间对学生的思想层面进行关注。而辅导员又是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岗位,他们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所以,想要全面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3、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来对待: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学生都有一段对前途迷茫不只所措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要从学生的性格、兴趣以及特长等方面入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制定阶段性目标,教育学生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二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全国范围内的扩招,使高校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想要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指导,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论坛、QQ群等方式,将学生组织起来,统一进行管理,而论坛与QQ群的管理员可以由学生来担当,这样既可的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学校的后勤服务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最为紧密。因此,更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一是在饭菜价格、活动场所使用以及其他服务费上要合理,使学生们消费得起,同时接受学生的监督,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二是经常组织公寓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公寓管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三是加强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杜绝使用违章电气。

  做好辅导员工作。针对当前辅导员数量不足的情况,高

  校必须要抓紧时间,招聘更多的辅导员,以满足扩招而带来的辅导员人数不足的现状。辅导员要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必须要经过培训,强化他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时,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对于一些生活困难的学生,辅导员要帮助他们申请助学基金。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就业以及情绪问题,使学生们真正的体验关爱,从而提升对学校的归属感与信任感,这有利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二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适当的渗透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学生探讨党的相关政策、国际形势等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

  4、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竞争压力较大的心理特点。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选择越来越多,大学生发展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必须要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

  作者:杨辉

  工作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二篇

  一、充分利用主流传播媒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

  环境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其作用,离不开主流传播媒体的支撑。重视主流传播媒体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一是充分发挥文化产品的道德育人功能,创作生产更多讴歌高尚情操、反映主流道德价值的优秀文化产品,使人们从丰富的文化产品中汲取精神养分、感悟道德力量。二是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伐,丰富和创新创新道德建设的载体,在创新运用现有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板报等宣传阵地的同时,提高对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作用的重视,充分发挥国际互联网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传播迅速,时效性强的优势,利用QQ、微博、社交网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网上交互方式,让不同层次、不同样式的载体竞相发挥武装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效果更加深入持久。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要对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挖掘,力求升华,不断推出精品,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发挥互联网、移动数字电视等新渠道以及信息网络设施在传播中的突出作用。

  二、密切关注心理情感空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

  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被教育者达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充满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在深层次上体现在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中,在浅层次上表现为人们某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科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进行分析,把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并控制和引导其行为。同时,还要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通过与教育对象的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调整、缩短甚至消除与教育对象的心理距离,增加教育对象的信任感,主动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育活动才会有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构建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学校、政府、家庭等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要调动和运用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力量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还要使学校、家庭、单位、社区、各种社会机构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仅靠有限的专业的教育者来做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能最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的,只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把思想

  政治教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识,最后将这种意识自觉转化为一种行为,才能真正提高其时效性。

  四、健全制度政策,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亲切感人的理念和口号,也需要法律和法规作为基础和保障,以立法的形式约束民众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各项经济、社会政策对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靠学习教育的软约束,也要靠制度政策的硬约束。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逐步形成引导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在制定出台有关政策时,既应注重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积极倡导和鼓励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保护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积极性。

  作者:梁静

  工作单位: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三篇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的战略任务。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三化”

  的重要内容。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实质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通俗化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大学生中进行宣传和普及,使大学生知晓、理解、接受、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随着新媒体时代悄然而至,网络信息的传播迅速、表达自由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结合必将极大地拓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转变观念,牢牢地抓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与时俱进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确保在大学生群体中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水平。

  从理论内容的抽象化到理论掌握的普泛化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抽象的、逻辑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生动具体、易于接受的理论,并为广大群众真正认同和接受,通过理论的“普及化”让广大群众感到身在其中。这

  样的理论才是彻底的理论,是抓住事物根本的理论,才是能变成物质力量的理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亿,互联网普及率为%。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亿,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个百分点至%,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3]其中,年龄在20至29岁的网民数量占网民总数量的%,超过亿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超过1亿人。[3]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由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络群体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为活跃和最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在互联网时代也有其独特的行为特点,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热衷于利用网络表达诉求、建言献策、沟通交友,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越来越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信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并茂,但网络信息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变理论权威发布为理论思想引导,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用网络视频的媒介宣传,适时上传视听资料,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增强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形象化和普泛化。同时,还要做好大学生网络观看、下载的管理和服务,及时把握其思想动态,进行引导和教育。近年来,《毛泽东》、《邓小平》、《复兴之路》等主旋律影视作品,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好评,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理论研究的人本性到理论接受的交互性

  理论研究是否和理论接受主体相统一,取决于该理论与主体需要的契合度。毛泽东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4]“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5]从理论的价值取向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并将以人为本贯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个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就是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把人民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依靠力量,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思想和生活实践,确保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力量源泉。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必须着眼于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引导当代大学生将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推动民族振兴洪流中实现成长进步,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提高理论修养的同时坚定政

  治信仰。网络具有“双向互动”、“多点互动”等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中受众只有通过电视、报纸、书刊等方式被动接受的现象,提倡信息传播、真诚对话,平等交流。那么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利用网络就成为了他们这个群体最为鲜明的特色,每个大学生都成了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与制造者,他们积极利用BBS论坛、博客、微博、手机等网络平台,用自己的语言发出自己的声音,也通过自己经营的“网络媒体”获得资讯、进行及时反馈,他们的人格、智慧、创造力得到充分尊重,其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体现。为了顺应他们的这个特点,为了使理论更好地与他们服务的主体相结合,在网络时代,面向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利用网络平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通俗语言,把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话”过程中被影响、被改善、被强化、被塑造,从而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实现理论体系与受众对象在网络上的真正融合,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质量。

  从理论论证的系统性到理论教育的时效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

  整体。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丰富和发展,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时代以及人民大众的生活结合起来,使人们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在不同的时代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不能只搬旧资料,埋在旧纸堆里,更要注重其时代性和时效性。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和普及带来了一系列新兴传播媒介和传播工具的迅速发展,使网络媒介成为当今理论信仰、思想观念、文化意识、价值理念、社会思潮传播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传播器[6]。网络的理论宣传具有新闻的共同特征,即快捷性。比如人民日报网络版现在每天24小时滚动发布10000多条新闻信息,从单一的中文文字信息,发展到集图文、音视频、论坛、网上直播报道于一体,拥有中文、英文、日文、法文等10种语言11种版本,人民网的网民遍布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7]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一切普遍的理论要真正实现教育的效果,就必须以理论的实效性和时效性为前提。利用网络的传播渠道,可以及时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迅速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上传下达,并将其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运

  用网络的双向交流及时解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从而缩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其传播效率,缩短其传播周期,强化其传播质量,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现。

  二、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网络信息是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在网络舆论场,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投入,需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原则,不断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创新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往往根据主观感受来选择教育方法,较少考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水平、接受能力等。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诉求。在网络时代,面向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研究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充分运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网络语言,贴近学生、贴近网络、贴近

  实际。特别是要更多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满足学生需求,尊重学生个性,考虑学生学习习惯和接受特点。积极发掘网络资源,善于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活泼。当前,教育者应自觉转变教育理念,适应网络互动传播的特点,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仅注重信息传播,而且重视信息反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要学会以大众化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的大众语言,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方式更加适合大学生的实际,更加让大学生喜闻乐见,使“理论”走近大学生,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而增强理论的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实际、深入学生、深入人心。

  创新服务平台,发挥寓教于乐的优势

  网络时代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它包含着诸多的内在诉求,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往、网络学习等等。只有尊重上述诉求,立足于时代发展,帮助大学生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的认识,才能在实践层面转化为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并最终实现其大众化的目标。“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价值取向与政治态度是多元的、有差异的,合理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需要合理引导,从而发挥文化最大的社会效用。”[8]互联网拥有互动、共享等特性和优势,创新性

  开通服务平台,可以更好了解大学生的网络需要,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引导,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导向作用,增强网络文化的包容性。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学习、网络交往、网络购物、网络娱乐等相结合,可以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制成网络娱乐软件,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网络游戏中,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游戏相结合,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网络中既能娱乐又受到思想教育,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可以设置游戏论坛版块,时时关注大学生经常浏览的影音资源及其评论内容,进而把握其思想动态,进行引导和教育。三是可以开发和创新更多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产品,使更多大学生关注健康、高雅的网络文化产品,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引导形成理性消费模式。

  创新引导载体,强化隐性教育的支撑

  新媒体的使用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虚拟的网络环境改变了人与人的交往方式,造成网络的“超现实性”,容易出现道德管辖之外的真空地带。探索隐性教育方法并将其灵活运用于网络思想政治育工作中,是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诉求。由于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巩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重点是注意以下3个方面。一是开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宣教育的博客等,体现理论“潜移”。积极利用BBS论坛、博客、微博、手机等网络平台,将大学生比

  较关注的事件、人物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读,借助大学生追捧的通俗、生动、幽默的网络话语形式,走进大学生的网络世界,把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实现理论教育与大学生在网络上的真正融合。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留言跟帖、沟通交流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学识和观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解疑释惑,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道德约束的能力,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二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宣传教育活动,注重情感“陶冶”。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渗透到一系列活动中,使大学生能够从活动中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契合,主动利用、净化理论宣传阵地,悄然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确保理论不仅进入电脑,而且要进入学生的头脑,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条件。比如,成都理工大学的“真理之声”网站经常开展“感动理工十大人物”、“我最喜欢的革命家”等活动,引导学生认知一种思想、感知一种信仰的力量,进而内化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并指导学生的行为,成为悄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阵地。

  作者:莫忧1郑玲2工作单位:1.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

  2.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

篇九: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作者:赵楠,宋波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2017年第4期

  [摘要]在本科教育教学系统中,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时要理清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新形势下,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10-0010-02

  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保证。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由此可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适应经济新常态,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转型试点学校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培养具备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养、掌握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在中小学从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和教研的教师,并能从事基层行政管理、社区服务、地方经济部门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既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又要适应当前毕业生就业选择多元化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设计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要注意系统性、科学性,课程体系要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科专业基础与实践能力训练之间的多维统一。

  (一)通识课程模块

  通识课程模块由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组成。通识必修课包括科学人文素质课和职业能力基础课两个方面。科学人文素质课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事理论、军训、入学教育、体育、形势与政策。职业能力基础课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计算机选修模块、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通识选修课要求选修不低于10学分的课程,学生可按照科学技术、人文社科、经济管理、艺术体育、教师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技能、民族特色等八个类别进行选课,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学习不同学科领域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共计36学分)

  (二)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模块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综合实践组成。专业课的设置要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进行专业拓展、掌握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1.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的基础,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依据党和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和措施,将不断涌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政治经济理论研究新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专业基础课包括专业导论、法学概论、社会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共计17学分)

  2.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重点和核心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素质,保证专业培养基本规格。根据教育部重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的课程设置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伦理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共计21学分)

  3.专业方向课

  专业方向课是培养学生专门技能、促进学生发展、拓宽学生就业方向的课程群。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四个方向模块,分别是教师教育方向模块、基层行政管理方向模块、社区服务方向模块、经济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方向模块。其中,教师教育方向模块课程是必修,其他三个方向可选两个方向模块的课程。

  教师教育方向模块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口语、中(小)学生心理与发展、中(小)学教育基础、中(小)学班级管理、书法、政治课教学法、教师技能培训和形象塑造。(共计20学分)

  基层行政管理方向模块课程包括政治学、公共政策学、行政管理学、实用公文写作、电子政务和社会调查方法。(共计12学分)社区服务方向模块课程包括社会工作、社会保障概论、婚姻家庭法、社会心理学、法律实务和社区工作实务。(共计12学分)经济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方向模块课程包括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税收学、基础会计学、税收实务和金融实务。(共计1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模块

  专业选修课模块包括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公共关系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刑法选讲、民法选讲、公务员概论、公务员考试实务、文化学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社会主义经济专题、证券投资学、中国近代经济史专题、新闻摄影实务、人生哲学与大学生活、当代中国外交专题。这些课程的设置既突出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用性,又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融合的思路。

  (四)专业综合实践

  专业综合实践由专业集中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组成,共30学分,占总学分的18%。其中专业集中实践包括专业认知、多媒体技术应用、微课慕课制作、说课训练、教学观摩、校内试讲、教学参观、社会调研、应用经济学实务观摩、行政部门实习、社区工作观摩、毕业论文写作训练。专业综合实践在课程体系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五)特色课程

  为进一步突显学校民族办学理念和民族特色,在特色课程模块设置了满语、承德民族文化、承德历史与旅游和民族政策课程。

  三、新课程体系的特点和优势

  课程体系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以现代性、师范性、实践性为鲜明特色,既体现了当代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充分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满足了学生的就业需要,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新课程体系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时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结构还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新的课程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了四个专业方向课模块,对应四个专业方向模块又设置了相对应的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既注重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质,又注重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既具备一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教师教育为目标的基本专业追求,又注重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设定了基层行政管理方向、社区服务方向、地方经济部门管理方向等三个实用就业方向。

  (二)学科专业课程的专业特色明显

  《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1993年)中明确指出:“课程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少而精、突出重点、突出专业特色’的原则来设置。要开设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求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适当增开经济、管理和行业业务知识的课程。”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学时与学分要求的设计上较为合理,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又具备自己的特色。

  (三)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我们注重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在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分别设计了培养学生从教技能、基层行政管理技能、社区服务技能和地方经济管理技能的实践

  环节。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出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落脚点,经过不断探索,建立起较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由四个模块构成:课堂实践教学模块、技能实训模块、专业社团模块和见习实习模块,每一模块都有相应的实践环节作支撑。这四个模块在四个学年中渐次实施,建立起四阶段递进式专业认知、专业培训、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强化了师范技能的培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现代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改要求高校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强教学技能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师范生。新的课程体系增加了教育理论课和实践环节的比重,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在集中实践环节指导学生进行应用,如微课慕课制作、校内观摩、校内试讲等,通过以上训练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提供了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安增,孙迪亮.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援山东高等教育,2015(3):26-35.

  [2]汤志华,曾美玲.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的思考: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师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援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10):63-65.

  [3]刘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援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8):110-113.

篇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出来的目标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还应当是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为此,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必要性及意义等。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总体与宏观研究居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与理论为主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部分。对这一微观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工作关系到他们是否可以真正地成为未来社会的积极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等。

  一、研究现状

  教育和工作及其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研究却不够细化、具体。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其研究的个案与案例较少。本人通过图书资料等渠道搜集学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没有一本(或篇)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对象,几乎都以“大学生”为主体。

  同时,本人在CNKI上搜索近十年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相关的研究,只有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车广吉在20XX年第2期的《白城师范学院学报》中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择业观念;吉林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的吕良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12期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构建能力及建构;中国矿业大学法学院的胡廷龙在《考试周刊》期刊20XX年27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与课程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由此看来,尽管部分学者涉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但都未1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些探讨,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关注却尚未涉及,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研究者们去探究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政策与对策。

  二、存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法与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需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即重外延,轻内涵;重能力,轻素质;重教书、轻育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心理需要认识不足,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相应行为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知行脱节、言行不一”。

  (2)科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专业的独特性;政治理论的高层次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社会实践的深度性等特点。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方向。

  (3)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加地明确自己所学,同时高校应建立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的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总体与宏观研究居多,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扣时代主题,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和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式和载体创新研究不断丰富,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内容不断充实、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学科交叉研究的现象越来越多等,这些研究为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一微观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对于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2

  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大学生不一定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理论研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探讨与研究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2)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以调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为立足点,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有利于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方法、内容与途径等。

  (3)有必要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供重要依据和决策参考。

  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出来的目标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还应当是可靠接班人;主要任务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教育者、管理者、政治领导与干部等。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发展方向。

  如今,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知识理论灌输,广大学生主要凭借对思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今后从事的职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着艺术性。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除了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会如何主动运用、教授思想政治知识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实践作用。

  (1)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深远的意义。

  (2)启发从新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新的理解,重新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3)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其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树立榜样与产生辐射效能、带动力、感染力的需要。有利于培养思想政3

  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政治敏锐感,从而学会运用政治眼光评判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社会的积极管理者、教育者、政治领导者;有利于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主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措施、工作机制。

  (4)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途径,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对于提高我国行政领导与干部的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教育人员的职业教育,完善高校教育体制及我国政治教育体系与制度均具有导向意义。

篇十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综合探析

  作者:吉玲华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1期

  摘要:伴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逐步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已经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专业之一,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特色文化的专业学科,随着我国社会进入社会转型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与招生也面临着很多难题,为此,本文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进行综合性的探究分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建立;人才培养;综合性分析探究

  在1985年,我国的教育部门连着下发了三个关于建设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文件,而在1985年的8月份,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届本科生也被正式的进入学校,从此以后就表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正式成立了,而在2015年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立整整30周年,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收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并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已经培育出一大批的专业性人才研究团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我国的地被,也能被社会上各界的人士所认可。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特色概括

  (一)具有良好的科学、价值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主要是体现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上,在认识整个世界与改变整个世界的方法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文中提出:“批判的最大武器当然是不能够代替武器的最大批判,而物质上的力量之能被物质的力量所摧毁,但是理论一旦经过实际掌握就可以变为物质力量”而起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指的就是要有效的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规律性,并从理论经验上升都科学的实际角度上运用,如果说人和社会之间所存在的实然状态是思想政治教学专业的科学性基础,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价值性就表现在了人和社会之间所存在的应然状态[1]。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有现实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体现在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产生出的一切人性思想、行为。而现实性具体的表现也是建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能之上的,并在现实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展的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极其具有高的思想道德水准。而现实性也是能够很好的制定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重要基本组成部分。其次,为了能够很好的适应来自各界

篇十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师范类)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既能在中小学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又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本专业为基础的宣传、党务政务管理、文秘等工作的地方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法治观念和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2.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扎实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教师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3.具有一定的外语沟通表达能力,能够熟练查阅本专业外文文献;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数据信息,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4.具备较为宽广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背景,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养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能够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从而具备职业迁移的基础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5.掌握一定的体育、卫生、国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

  6.

  具备在中、小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组织课外活动和从事教育研究的能力。

  三、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工具性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

  三级目标

  掌握基本的外语知识、办公自动化知识及政论文写作知识

  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

  实现方式

  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政论文写作等课程

  文科数学、科技哲学等课程

  国史概要、法学概论、教育政策与法规等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普通逻辑

  、政治学原理、伦理学、比较政治学等课程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课程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

  原理与方法、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等课程

  现代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政治科学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

  教育学、德育与班级管理、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中学政治教学案例应用、地方治理与城市发展等课程

  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

  行政管理学等课程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课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现代西方哲学流派评介等课程

  数据库程序设计、自然科学素质选修课等课程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类选修课程

  掌握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文社科知和观点,了解中国历史及现代社识、法律法规

  会相关法律与法规知识

  知识结构

  学科基础知识

  经济学知识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知识

  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

  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

  获取知识

  的能力

  应用知识

  的能力

  创新能力

  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

  创业能力

  思想道德素质素养

  具有查询文献、获取信息、了解本专业最新动态的能力

  了解中小学教学实践的相关知识及地方发展知识获取

  求新求异的创新意识

  有较强的决策、协调、组织和管理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有志于学习与掌握知识,造福于社会与全人类

  熟悉中国及西方不同社会的思想史及发展道路

  掌握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技能

  具有较强的中小学实践管理知识及服务地方的能力

  能力结构

  文化素质

  专业

  素质

  身心

  素质

  科学

  素质

  实践

  素质

  身体

  素质

  心理

  素质

  素质结构

  掌握两种以上的健身方法,有健军事理论与训练、大学体育等课程

  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胜任工作

  具有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情感;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积极肯干,勇于担当、热心社会公益活动

  2艰苦奋斗的品格

  太行山精神等

  四、专业基本信息

  学科门类:法学

  专业大类:马克思主义理论

  专业代码:030503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

  五、2362学时(168学分)

  六、专业主要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0305030102

  课程名称:政治学原理

  课

  时:52学时

  课程简介:政治学简单而言,就是研究政治的科学。政治是政治学的最基本范畴,也是政治学规范分析的逻辑起点。对政治含义及其本质的揭示和界定,决定、制约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分析体系和价值取向。政治学关注的主要是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政治体系、政治关系、政治活动、政治形式和政治文化。

  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介绍现代政治学中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研究政治学领域中具有共同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其基本内容包括:以权力与权利的基本概念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关系研究;以国家、政党、民族等政治实体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系研究;以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参与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行为研究;以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化研究和以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发展研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理解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前沿理论;形成和确立基本的政治思维。

  本课程的培养理念是:为政治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政治学的基本知识;为他们进一步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使他们领会政治的本源与演变;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框架与主要流派;把握政治学的各主题领域;了解现代政治运作的基本制度与过程;学习用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

  使用教材: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目:

  1.[美]罗金斯:《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王沪宁:《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政治学说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斯坦因·U·拉尔森:《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课程编号:0305030103课程名称:法学概论

  课

  时:52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扼要介绍国内主要部门法和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规范的法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法律概论的基本概念、熟悉国家主要法律规定,使得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其专业后续学习应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形成对法学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以适应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人才法律素质的要求,培养更多的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复合型经济、政法人才。

  使用教材:张耀灿:《法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参考书目:

  1.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葛洪义:《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卓泽渊:《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郭道晖:《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编号:03050301064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

  时:85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结合中国哲学优秀传统并联系当代西方哲学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理论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为学生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打下扎实的哲学基础。

  使用教材:萧前、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萧前、李秀林:《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参考书目:

  1.李秀林、王于、李淮春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吴

  倬:《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5.杨

  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王锐生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课程编号:0305030108

  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

  课

  时:68学时

  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使用教材:吴树青顾问,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政治经济学》(第五5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书目:

  1.张维达顾问、谢地等:《政治经济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杨干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4.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夏长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课程编号:0305030113课程名称:伦理学概论

  课

  时:68学时

  课程简介: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和历史演变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科学的人生观,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使用教材:章海山、罗蔚:《伦理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书目:

  1.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徐向东:《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雷克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蒂

  洛:《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孟庆时、程立显、刘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5.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斯巴特:《实践中的道德》,程炼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课程编号:0305030114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课

  时:68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打下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基础,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体系,掌握6

  阅读经典著作的方法,为以后加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

  使用教材:许庆朴、郑祥福等:《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参考书目:

  1.吴学勤:《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张培炎

  宋涛:《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编号:0305030116课程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课

  时:68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地位与作用、环境、对象、目标、内容、方法等,并学会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观点去分析思想政治领域的各种矛盾、问题和现象,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其思想政治素质。

  使用教材: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书目:

  1.教育部社政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教育部社政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教育部社政司:《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课程编号:02010107课程名称: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

  课

  时:51学时

  课程简介:通过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明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学习和掌握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规律、原则和方法,7

  培养学生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能力,为毕业后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打下基础。

  使用教材: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书目:

  1.吴

  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韩

  震:《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七、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入学教育、军事理论与训练、教育见习、教师职业技能、社会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

  八、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比例(含实践环节的学分数)

  课程类别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教师教育必修课程

  专业限选课程

  弹性素养限选课程

  选修课程

  任意选修课程

  教师教育选修课程

  学时数

  占总学时数%

  学分数

  占总学分数%

  4861082222272102961022362

  20.6%

  45.8%

  9.5%

  11.5%

  4.3%

  4%

  4.3%

  100%

  39.569.52516666

  16823.5%

  41.4%

  14.8%

  9.5%

  3.6%

  3.6%

  3.6%

  100%

  合

  计

  九、实践教学学时(周数)与学分

  类

  别

  实验课程

  独立设课实验(学时)

  课程内实验(学时)

  实践课程(学时)

  实践环节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周)

  学时数(周数)

  学分数

  7220736.5周

  4.512.524.541.5合

  计

  十、毕业及学士学位要求

  (一)毕业资格

  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修满规定的最低总学分168学分,其中必修课最低134学分、选修课最低34学分,取得毕业资格。

  (二)学位授予

  取得毕业资格的学生,并符合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十一、教学计划进程表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

  一、公共必修课程(486学时,39.5学分)

  课程

  编号

  课程

  名称

  形势与政策

  PoliticalSituationandPolicies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文科)

  FundamentalsandApplicationofComputerScience

  大学英语

  CollegeEnglish

  大学语文

  CollegeChinese

  体育

  PhysicalEducation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CollegeStudents’

  EmploymentGuidance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

  军事理论与训练

  MilitaryTheoryandTraining

  课程

  学

  类别

  分

  教学时数

  合计

  讲授

  (64)

  各学期周学时/学分分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考核方式

  考试

  实验或实践

  (32)

  实验3学分

  51学时

  听力实践4学分64学时

  考查

  √

  备注

  01010105

  必修

  (96)

  讲座,每学期16时,6个学期,课表单独编排

  计算机系各专业不修

  英语专业不修

  01010106

  必修

  102

  51

  4/3

  3/3

  √

  01010108

  必修

  13

  222

  158

  4/3

  4/4

  4/4

  2/2

  2/2

  √

  √

  01010109

  必修

  34

  34

  实践6学分

  102学时

  2/2

  2/2

  2/2

  2/2

  中文类专业不修

  01010110

  必修

  128

  26

  体育专业不修

  讲座,每学期讲两次01010111

  必修

  (32)

  (32)

  √

  (四课时)课表单独编排

  讲座,每学期讲两次01010112

  必修

  (32)

  (32)

  √

  (四课时)课表单独编排

  01010113

  必修

  2周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

  一、公共必修课程(486学时,39.5学分)

  课程

  编号

  课程

  名称

  入学教育

  EntranceEducation

  安全教育

  SafetyEducation

  社会实践

  SocialPractice

  课程

  学

  类别

  分

  必修

  0.5

  教学时数

  合计

  讲授

  各学期周学时/学分分配

  一

  考核方式

  七

  八

  实验或实践

  二

  三

  四

  五

  六

  考考备注

  试

  查

  01010114

  0.5周

  01010115

  必修

  2周

  01010116

  必修

  2周

  合

  计

  39.5486

  11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

  二、专业必修课程(1082学时,69.5学分)

  课程

  编号

  课程

  名称

  国史概要

  IntroductiontoChinesehistory

  课程

  学类别

  专业

  基础课

  专业

  基础课

  专业

  基础课

  专业

  基础课

  教学时数

  合计

  讲授

  52525268各学期周学时/学分分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考核方式

  考考备注

  分

  实验或实践

  试

  查

  √

  √

  √

  √

  5-17周

  5-17周

  5-17周

  03050301010305030102030503010303050301043334525252684/34/34/3

  4/4

  政治学原理

  Politics

  法学概论

  TheGeneralTheoryofLaw

  普通逻辑学

  GeneralLogic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aoZedongthoughtandIntroductiontotheTheoreticalSystem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0305030105专业

  基础课

  46868

  4/4

  √

  030503010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MarxistPhilosophyPrinciples

  专业

  基础课

  58585

  3/32/2

  √

  12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

  二、专业必修课程(1082学时,69.5学分)

  课程

  编号

  社会学

  Sociology

  政治经济学

  PoliticalEconomics

  课程

  名称

  课程

  学类别

  专业

  主干课

  专业

  主干课

  专业

  主干课

  教学时数

  合计

  讲授

  51各学期周学时/学分分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考核方式

  考试

  √

  分

  实验或

  实践

  考查

  备注

  0305030107351

  3/3

  030503010803050301094368516851

  4/43/3

  √

  √

  西方哲学史

  HistoryofWesternPhilosophy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0305030110ContemporaryWorldPolitics&EconomyRelation

  andInternational专业

  主干课

  46868

  4/4

  √

  0305030111现代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ModernSocialSurveyMethods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IntroductionSocislismtoScientific专业

  主干课

  专业

  基础课

  35142实践0.5学分9学时

  3/3

  √

  030503011235151

  4/3

  √

  13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

  二、专业必修课程(1082学时,69.5学分)

  课程

  编号

  课程

  名称

  课程

  学类别

  分

  合计

  讲授

  68教学时数

  实验或实践

  各学期周学时/学分分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考核方式

  考试

  √

  考查

  备注

  0305030113伦理学概论

  IntroductiontoEthics

  专业

  主干课

  专业

  主干课

  专业

  主干课

  468

  4/4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0305030114SelectedRdadingsofMarxismOriginalWork

  46868

  4/4

  √

  030503011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HistoryofInternationalcommunistmovements

  35151

  3/3

  √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0305030116ThePrinciplesandMethod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专业

  主干课

  46868

  4/4

  √

  0305030117中国哲学史

  HistoryofChinaPhilosophy

  专业

  主干课

  35151

  3/3

  √

  14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

  二、专业必修课程(1082学时,69.5学分)

  课程

  编号

  课程

  名称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课程

  学

  类别

  分

  合计

  专业

  主干课

  教学时数

  讲授

  实验或实践

  各学期周学时/学分分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考核方式

  考试

  考

  备注

  查

  0305030118History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ofChineseCommunistparty

  35151

  3/3

  √

  毕业论文写作指导

  0305030119WritingGuidetoGraduationThesis

  专业

  主干课

  专业

  主干课

  专业

  实践课

  0.58

  讲座

  0305030120

  经典背诵

  毕业论文(设计)

  GraduationThesis16

  √

  √

  10周

  合

  计

  `

  69.51082

  15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

  三、教师教育必修课程(222学时,25学分)

  课程

  编号

  教育学

  Pedagogy心理学

  Psychology德育与班级管理

  02010103TheMoralEducationandClassManagement三字一话

  BasicSkills:Handwriting02010104withChalk,PenandBrushandStandardChineseSpeaking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02010105ApplicationofModernEducationalTe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02010106Teachers"ProfessionalSkillsTraining教师技能课程

  22周

  教师技能课程

  23420实验1学分

  14学时

  教师技能课程

  23410实践1.5学分24学时

  √

  教育基础课程

  11810课程

  名称

  课程

  学类别

  分

  教学时数

  合计

  34各学期周学时/学分分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考核方式

  考试

  √

  讲授

  34实验或实践

  考查

  备注

  02010101教育基础课程

  2/2

  02010102教育基础课程

  23434

  2/2

  √

  实践0.5学分

  8学时

  2/1

  √

  第一、二学年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系里自行安排

  2/2

  16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

  三、教师教育必修课程(222学时,25学分)

  课程

  编号

  课程

  名称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

  02010107TheCourseandTeachingCommentonMiddleSchoolThoughtPolitics教学案例分析

  02010108CaseAnalysisofTeaching

  教育见习

  EducationalProbation教育实习

  EducationPractice

  11710实验0.5学分

  7学时

  学科教育类课程

  35151

  3/3

  √

  课程

  学

  类别

  分

  教学时数

  合计

  讲授

  实验或实践

  一

  各学期周学时/学分分配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考核方式

  考试

  考

  备注

  查

  02010109教育实践课程

  24周

  2-6学期安排

  02010110教育实践课程

  814周

  7-8学期安排

  合

  计

  25222

  17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

  四、专业选修课(374学时,22学分)

  课程

  编号

  课程

  名称

  中国宪法

  TheConstitutionofChina美学概论

  IntroductiontoAesthetics马克思主义史

  HistoryofMarxism比较方法论

  ComparisonofMethodology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ComparativeStudy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中国政治思想史

  HistoryofChinesePoliticalThought政治科学研究方法

  ResearchMethodsofPoliticalScience西方政治思想史

  HistoryofWestern

  PoliticalThought课程

  学类别

  分

  合计

  教学时数

  讲授

  34各学期周学时/学分分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考核方式

  考考备注

  实验或实践

  试

  查

  √

  0305030201专业限选课程

  234

  2/2

  0305030202专业限选课程

  23434

  2/2

  √

  0305030203专业限选课程

  23434

  2/2

  √

  0305030204专业限选课程

  23434

  2/2

  √

  0305030205专业限选课程

  23434

  2/2

  √

  0305030206专业限选课程

  23434

  2/2

  √

  0305030207专业限选课程

  23434

  2/2

  √

  0305030208专业限选课程

  23434

  2/2

  √

  18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

  四、专业选修课(374学时,22学分)

  课程

  编号

  课程

  名称

  课程

  学类别

  分

  合计

  教学时数

  讲授

  实验或实践

  一

  二

  各学期周学时/学分分配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考核方式

  考考备注

  试

  查

  马克思主义理论

  0305030209宗教学概论

  IntroductiontoReligiousStudies现代西方哲学流派评介

  CommentsonContemporaryWesternPhilosophyGenre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

  SpecialstudyofBasicPrinciplesofMarxism党建理论与实践

  PartyBuildingTheoryandPractice国外马克思主义

  MarxismAbroad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mmunity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ResearchonForefrontIssue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思想政治教育实务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Practice

  弹性素养课程

  23434

  2/2

  √

  0305030210弹性素养课程

  23434

  2/2

  0305030211弹性素养课程

  23434

  2/2

  0305030212弹性素养课程

  23434

  2/2

  √

  0305030213弹性素养课程

  23434

  2/2

  √

  0305030214弹性素养课程

  23434

  2/2

  √

  0305030215弹性素养课程

  23434

  2/2

  √

  0305030216弹性素养课程

  23434

  2/2

  19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

  四、专业选修课(374学时,22学分)

  课程

  编号

  课程

  名称

  课程

  学类别

  分

  合计

  教学时数

  讲授

  实验或实践

  一

  二

  各学期周学时/学分分配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考核方式

  考考

  备注

  试

  查

  政治学方向

  0305030217比较政治学

  ComparativePolitics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ContemporaryChineseGovernmentandPolitics西方政治思潮

  TrendofThoughtinWesternPolitics行政管理学

  AdministrationScience弹性素养课程

  234

  2/2

  √

  0305030218弹性素养课程

  234

  2/2

  √

  03050302190305030220弹性素养课程

  234

  2/2

  √

  弹性素养课程

  234

  2/2

  √

  社会学方向

  0305030221西方社会学理论

  TheTheoryofWesternSociology社会统计学

  SocialStatistics弹性素养课程

  234

  2/2

  √

  0305030222弹性素养课程

  234

  2/2

  伦理学方向

  0305030223中国传统伦理学史

  HistoryofChineseTraditionEthics西方伦理学史

  HistoryofWesternEthics弹性素养课程

  234

  2/2

  √

  0305030224弹性素养课程

  234

  2/2

  √

  20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

  四、教师教育选修课(102学时,6学分)

  课程

  编号

  02010201020102020201020302010204020102050201020602010207课程

  名称

  教育哲学

  PhilosophyofEducation教育科研方法

  ResearchMethodsofEducation中西教育案例赏析

  CaseAnalysisofChineseandWesternEducation学校心理辅导

  PsychologicalCounselinginSchools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专题

  SpecialIssuesofAdolescentDevelopmentalPsychology中外教育名家思想

  FamousChineseandForeignEducators’

  Thought教育政策与法规

  EducationPolicyandLaw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TheoryandPracticeofCurriculum

  ReforminBasicEducation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Psychologyof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中学政治课程改革前沿

  FrontierreformofTheCourseonMiddleSchoolPolitics课程

  学

  类别

  教育基础类选修

  教育基础类选修

  教育基础类选修

  教育基础类选修

  教育基础类选修

  教育基础类选修

  教育基础类选修

  教育基础类选修

  学科教育类选修

  学科教育类选修

  教学时数

  合计

  讲授

  24101010243417各学期周学时/学分分配

  一

  考核方式

  考考

  备注

  分

  2111221实验或实践

  实践0.5学分

  10学时

  实践0.5学分

  7学时

  实践0.5学分

  7学时

  实践0.5学分

  7学时

  实践0.5学分

  10学时

  实践0.5学分

  7学时

  二

  三

  四

  2/1

  2/1五

  六

  七

  八

  2/12/22/2

  2/2

  2/1

  试

  查

  √

  √

  √

  √

  √

  √

  √

  教育基础类选修课程最低选修4学分

  341717173434170201020811710

  2/1

  √

  学科教育类选修课程最低选修2学分

  讲座

  02010209234

  2/2

  √

  020102100.510

  √

  21

篇十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方案

  __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_办公厅、_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面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课程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院亦根据兰文理教XX文件通知要求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根本目标

  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把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制度建设,有效解决“谁来培养”、“怎样培养”、“如何实现长效培养”的问题,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推动学院教育教学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探索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指向,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顶层内容体系,并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特点,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设计:一是着眼纵向衔接。紧密结合专业课程和思想理论课程,依托各学段德育工作基础,坚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

  进作为根本要求,重点在学段的纵向衔接上下功夫。二是“横向贯通”。就是要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网络空间)之间打通。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强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作用,着力提升第三课堂的网络教育内涵。三个课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三是“三位一体”。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优势,把理想信念教育、文化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有效衔接,一体化发展,实现立德而又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实施措施

  (一)加强思政队伍建设,解决“谁来培养”问题

  1、强化理论学习,筑牢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高校,教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的关键,只有对核心价值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因此,抓好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建立健全常态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制度,采用委托培训、合作培训、自主培训等多种途径,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中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参观考察与调查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交流探讨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到教师日常培训体系,不断强化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结合当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问题,通过专家重点辅导、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重点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__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增强教师的人格影响力,促使教师担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比如,每年定期开展辅导员班主任培训班,在德育意识培养等方面对学生工作负责人、团委书记、学生辅导员及班主任等进行全面培训,帮助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系统把握工作重点、传承工作经验、掌握工作方法,交流工作理念。

  2、树立主体意识,主动加强个人修养修炼。教师是坚守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的一线“指战员”,肩负着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历史使命。在教育教学中,应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帮助和引导教师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3、加强业务培训和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双管齐下,提高教师课程教学技能。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的基本保障,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则关系到教师在教学中能否以身作则,践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学院将深入推行教学导师制,实施“一对一”的结对培养,加强对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和政治理论的培养。通过结对培养,骨干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难点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结合学校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教师培训机制,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关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培训和讲座,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讨论、集体备课和经验分享,相互之间传递教学技能;鼓励青年教师走出校园,前往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的名校参加学习和培训,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

  (二)深化思政教育综合改革,解决“怎样培养”问题

  1、完善课程设置,构筑以思政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不是简单增开几门课程,也不是增设几项活动,而是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探索课程结构化改革,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有效优化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整体、科学、有序地融入专业课程,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教育导向,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构架,使德育与智育无缝衔接,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推进课程评价方式改革,构建以理想信念、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为主题的三维评价模式,从而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相结合,切实实现教育的育人为本,教书育人相统一的教育教学过程。按照课程综合评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评分模式对教师课程进行考核,进一步引领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写入教案,编入教材,带进课堂。

  2、积极探索和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教师应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道德情操等关鍵目标培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化,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首先,学院鼓励教师改变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鼓励老师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鼓励老师留出适当时间,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演讲活动和教学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鼓励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讲故事、谈感受,用学生的自我感悟取代老师的满堂灌输。其次是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要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们应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第三是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一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第四是鼓励老师积极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当前比较成熟的、诸如网络课堂、雨课堂、微助教等翻转教学手段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鼓励老师利用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等网络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探索管理模式,推动思政育人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

  学院今后要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以建设文明校园、美丽公寓为核心,积极探索学校美丽公寓文化育人新模式。通过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实施“一把手工程”,落实公寓管理相关制度的要求,加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力度,把文明公寓养成教育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把学生公寓打造成团结勤奋、文明向上、富有内涵、富有特色的育人阵地。比如,开展“星级宿舍评比活动”,推行休闲体育进公寓、社团活动进公寓、党建进公寓,实施网格化进公寓项目管理和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安全(SAFE)、素养(SHITSUKE)“6S”制度化管理等,切实把学生公寓建设成为安全、文明、舒适的德育教育基地;注重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各级各类活动,诸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以学院分团委为阵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教育模式。

  4、拓展宣传教育阵地,构建润物无声的外围育人环境。

  学院应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库,充分利用学院网站、互联网教育平台、学院信息展板等校园信息传播

  基地,发布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信息,不断促进面授与网络“双轨并行”的思政课程改革与实践,实现意识形态工作向网络平台全覆盖,筑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宣传主阵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三)加强思政教育制度建设,解决“如何实现长效培养”问题

  1、推行开放育人模式。

  通过建设学院微信公众平台,将其作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机结合;开展诸如“中国梦”、“人文雁苑”等主题活动,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阐发时代价值。利用国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_国史重要纪念日,开展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教育;鼓励党支部、团支部、学生组织、师生社团举行爱国主义征文、爱国主义影片展播、读书会、主题演讲、_知识竞赛等活动,培育一批爱国主义精品活动项目,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组织开展诗会、国学成人礼、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各类“礼敬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展示中华文化之美。进一步深化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开展一批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工程项目和文献资料发掘整理项目。

  2、强化制度管事管人。

  学院党总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着力推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

  作协同育人制度机制建设,科学构建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实现由“思政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教育”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学院的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是每一个走上讲台的老师都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进一步拓宽教师培训途径,使教师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能够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对教师教学的督导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纳入教师督导评价体系,要求老师不仅要专业知识教的好,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抓的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在润物无声的环境下使学生得到心灵的启迪和思想的升华。进一步完善学院分团委的职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院分团委的工作职责中,要求每年学院分团委要完成相应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主题的院级活动,并将其纳入学院团学工作的考核依据。

  3、建立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推动思政工作向纵深层次发展。

  学院应充分利用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加强与行业企业多层次宽领域深度合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应当建立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整合当地在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持续开发和推动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系列综合素质课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各类博物馆及红色革命基地,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是中国_的奋斗历史,去感悟历史人物尤其是那些大无畏的革命家的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深入社区、深入敬老院从事各级各类的志愿活动,鼓励学生从事博物馆讲解员,革命教育基地讲解

  员等志愿者从事兼职讲解工作,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的育人目标。

篇十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1.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如下四个原则:一是实事求是原则,即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行业、专业的发展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有机融入原则,即将各类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三是坚持突出特色原则,即结合专业特点,研究和应用最有感染力、最具共鸣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构建专业思政知识图谱和案例库;四是反馈改进原则,即通过座谈、研讨、调查问卷、用人单位反馈等手段,动态监测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形成基于目标达成性分析的持续改进机制。切实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补协同的育人新范式。

  2.设置主题情境——增强学生认同感。在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主题情境、营造逼真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充分利用好课堂——思政教育的主战场。比如在求职面试单元主题中,可以将课堂设置成招聘会,学生扮演面试官或者求职者等不同角色,将所学内容灵活运用到模拟逼真的求职面试中。而教师要事先引导学生去了解招聘单位对员工的道德思想要求,也要引导作为应聘者的学生去挖掘自身所具有的优秀道德品质。教师要让学生一起来营造这种模拟情境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挖掘情境中所蕴含文化道德内涵。让模拟情境背后的真实社会教会学生如何行为处事,比教师单方面说教更深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吸收。

  如学校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专业名人资源、课堂情境资源等

  3.将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使其成为学生追寻的新时代“偶像”。

  4.将全面学习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党中央与省委确定的目标与课程思政建设结合起来,在落实政策保障、落细分类建设、落深示范引领等方面持续、精准发力

  5.培养既具备深厚学科知识、精深技术技能、较强专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又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6.高校应立足实际情况,发挥专业课程优势和特色,充分挖掘提炼课程中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并将其转化为具体而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

  7.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合不同课程的学科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有机融入课程教材、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课堂讲授、专题讨论、课后作业、实验实训、考试考查、学位论文等各环节,真正实现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塑造灵魂的“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8.培养学习生活中也需要这种逻辑和探索精神,敢于提出质疑,学会举一反三,为体育科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引入材料的目的不仅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深入发掘“课程思政”素材所蕴含的“五育”功能,意在用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大学生在专业课中锤炼心智、养成品行、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9.实验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讲解实验的基本操作规范和要求,将尊重他人、以诚待人等思政

  元素融入到实验过程的一言一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0.“教”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TBL等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推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从“兴趣”入手,以“价值塑造”和“致用”为目标,增强师生深度对话交流,提升运动生理学课堂的课程思政效果。

  11.课程建设不好,课程思政功能就无从谈起,我们要按照课程建设规律,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态,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把课程建设好了,课程思政才能落实,同时,课程思政建设又是推动专业课程建设的积极因素,要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促进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提升。

  12.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结合、观察与思考结合、实践与思考结合,在深入学习、观察、实践中思考,在深化思辨中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标准。因此,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以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成效来衡量。要看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真正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看学生是否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是否学会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去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要看学生是否树立起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奋、刻苦磨练,在刻苦学习、激情奋斗中健康成长进步的表现。

  14.

  事故案例思考,民族自豪感

  15.

  榜样人物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优秀的人等进行观察,发挥身边先进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这对他们后期的成长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16.

  工程道德素质: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还应强化学生的责任教育。通过讲解本行业中不同层次、不同分工的工作要求,进行多维度思政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道德素质。在实践中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状况,跟上建设行业发展步伐,强化对国家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对他们的职业观念和思想意识进行不断的引导,促进他们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效统一。

  17.

  从学校层面上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学校特点、反映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管理体系。

  18.

  将隐性思政教育和显性专业教育有机的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堂育人效果。

篇十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

  各党总支,各部门、系部:

  为深入贯彻中、省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不断提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开创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结合学院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学院自组建以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初步形成了学院思想理论课教学特色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存在学科建设基础相对薄弱,教学改革尚需深化,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吸引力有待提高,课程建设及其管理体制机制还需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着力解决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努力再创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二、全面把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为本、务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积极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结合社会实践和学生实际,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与感染力,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始终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创新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喜欢、终生受益”的精品课程;建立和完善各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制与工作协调机制。

  三、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建设

  (一)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机构。实行党委直接领导、协调院行政负责实施、分管院领导具体负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管理体制,成立由学院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不断完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科学决策、宏观管理与相关协调等管理体制与工作运行机制。

  (二)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简称思政部)建制、充实人员、拓展职能。思政部直属学院党委领导,其主要职责是: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平台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根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课程建设实际需要,科学设置教研室,加强对教研室的管理和建设。

  (三)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制度。按照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

  .理论课的学分学时统一规定和对应原则,学院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时数和目标落实到位。原则上以中班教学(每班不超过60名学生)为主体,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监管,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四)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中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等作为重要选题,纳入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和院级课题设置统一规划。积极支持思政教育教学申报省部级与国家级重点课题项目攻关,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努力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新成果。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五)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建设经费投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在保障教学科研各项正常经费的同时,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术交流、培训及社会考察等,并随学院经费增长逐年增加。

  四、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一)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院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教师不得从事思政课教学。新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工作期间应兼职从事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专任教师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的比例配备,鼓励校内相关专业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专职或兼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

  .

  .(二)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教育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做教书育人的典范。认真做好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和在职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进一步熟悉学生、把握形势、了解国情、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提高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学术科研能力。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三)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考核结果要与教师的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等挂钩。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职责要求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要求,注重考核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教学研究成果和社会调研报告被有关部门采纳并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可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量、课酬计算标准与其他专业教师一致,其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其他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五、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高职生思想、知识素质实际,结合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在不改变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框架与总课时数的情况下,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实施优化整合,精选思想性、时代性、趣味性强的教学案例,使课程教学内容始终紧扣时代主题。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坚持理论与实践、教材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引导大学生把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与关心社会、关注时代、完.

  .善自我结合起来,构建思政教育教学特色模式。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水平。不断完善思政课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学资料数据库、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料室和校园网络建设,建立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相互渗透的双实训基地建设。学院教学、图书、实验实训教学设施应优先服务于思政课程教学。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利用校园网络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实现思政课教学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凝炼和完善“体验式”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尝试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用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足额课时。依托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等社会人文教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院开展的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服务社区敬老院公益活动等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学院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与道德践行能力,真正把理论认识与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

  (五)深化教学改革,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与建设,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创造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附:1、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组成人员名单

  .

篇十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作者:郗厚军

  康秀云

  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第03期

  摘

  要:学科体系的合理构建对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与定向作用。知识体系、活动体系、组织体系及规训体系构筑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四个着力点。知识体系建构上,要遵循学科知识内在生成的逻辑规律,加强外在知识传播的载体建设;活动体系建构上,要构建学科研究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贯通机制,实现比较研究活动中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组织体系建构上,要推动学科的内在建制,加强学科的社会建制;规训体系建构上,要形成专业人才培养制度、设立学术讲座制度及完善学科建设制度。

  关键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构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1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3-0068-05

  学科体系是一种对知识世界结构化、体系化的分析方法,也是一种对知识加以分类、集约的学科分类制度,主要有知识体系、活动体系、组织体系及规训体系四种存在方式。①学科体系自身葆有发展性的内涵和建设性的张力,彰显着科学、学问、知识及建制的理论魅力与实践品性。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义,学科活动体系围绕学科知识体系而开展,学科组织体系以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为纽带而建立,学科规训体系围绕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体系和活动体系而构筑。可以说,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实质是学科存在形态的进步,这种进步并非某一种存在形态单向度的具体发展,而是具有知识性、活动性、组织性和规训性的学科形态相互联结、协同并进的整体发展。因此,建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我们要认识和把握好学科体系建设的知识体系、活动体系、组织体系及规训体系四个着力点,以实现学科的整体跃进、深层创新和持续发展。

  一、知识体系建构:学科建设的核心要义

  学科伴随着知识的生产、积累、传播与分化而产生。学科就其本义而言是一种制度、建制及规训的方式,是特定历史时期一定知识发展、传播所形成的规范化和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既包含一般意义上知识分支的意蕴,又含有制度化学科发展的意味,前者侧重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支撑,后者强调外在制度与组织形式的建设。学科体系是一种对知识世界结构化、体系化的分析方法,也是一种对知识加以分类、集约的学科分类制度。学科知识体系是一个学科功能发挥和作用彰显的重要依据与动力源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是由建立在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具有一定逻辑关联的概念范畴、命题理论、判断推理和内容模块等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成的符号系统,集中表征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涉及到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国别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介绍和系列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等内容,表现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论文成果及课程体系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撑作用与建设意义。这一知识体系是从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基本知识,具有独特的学科蕴含,共同组成一个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独特知识体系,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一门具有深刻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独立分支学科。

  知识体系构建是一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举目之纲与掣衣之领,始终处于学科建设的中心位置。对一门新兴学科而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应当以围绕研究对象展开相关学科基本知识理论的研究为基础,因为作为一门独立成熟的学科应该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之处,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一门学科。当然,在学科知识形态稳固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开放性特征,以彰显学科知识体系现代化建构的创新与发展。对此,我们要在传统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自觉遵循学科知识内在生成的逻辑规律,有效加强外在知识传播的载体建设,逐步构建起一个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和充满活力的学科知识体系。

  遵循学科知识内在生成的逻辑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建构过程,“学科的内在建构路径是问题研究形态→研究领域形态→基本研究范畴形态→学科形态,……建构路径的每一次转换都加大了知识系统化的力度,最终目的是获得一种适合于进行知识生产的复杂知识系统。”[1]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应围绕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展开问题研究与应用研究,通过增进、深化和拓展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特定问题的认识,经由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建构整体研究的完整视域,“使分散化、碎片化的知识产生逻辑勾连,增加学科自身的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力争做到哲学层面的抽象与概括,把握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理论与基本逻辑,深入研究学科内部和要素之间的关系。”[2]从而形成学科的概念范畴、命题理论和判断推理等符号系统,最终集聚成学科知识形态。

  加强外在知识传播的载体建设。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播载体具体表现在教材著作、期刊论文及课程授课等方面,它们承载着学科知识体系的具体形态,承担着传播学科知识的历史任务,要重视对其知识形态传播载体的有效建构。教材著作上,精心设计学科知识体系框架,汇聚学科相关专家学者,凝聚学科知识有益共识,编写一批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的教材著作。期刊论文上,强化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遵循学术研究的科学规范,拓展学术研究的领域范围,站位国际前沿与立足本土实际,刊发和撰写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准和高层次的学科期刊论文。课程建设上,基于学生获得感的现实诉求,积极采取研究型参与式教学提升学习兴趣,使用网络教学工具提高学习乐趣,实施课内外教学联动拓宽理论视野,布置挑战性作业提高学科意识,努力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另外,学界还要积极借鉴和汲取相关比较学科研究的有益成果,适切地运用它们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以充实和完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

  二、活动体系建构:学科建设的实践基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活动是人类主体基于共同目标的联结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是基于比较视域的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推动中外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政治文明的理解对话和交流互鉴。基于这一学科研究目标的共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展开了系列的比较研究活动,而从活动的视野出发,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视为一种活动主体在一定社会价值引导下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建构的活动,对本学科活动体系的建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当看到,活动既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人与对象世界发生关系的有益中介,还是学科赖以展开学术研究的实践基础。从活动的视角来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活动,它是由一系列主体性活动的具体分化而组成的具有完整的结构系统,即学科活动体系。如“学科知识的研究活动、学科教材的编撰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师生互动中所发生的知识创造活动。”[3]可见,学科活动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复杂开放系统,各种层次、要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统一于学科活动体系之中。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活动可以划分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就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体系而言,我们认为它主要包含学科研究活动和学科实践活动。学科研究活动是学术共同体从事学科知识生产、理论研究和学术创造的活动,它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既可以为学科教材的编撰活动提供知识资源,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理论引领,还可以为学科的知识创造活动提供不竭动力。学科实践活动是学术共同体从事知识传授、理论传播和学术应用的活动,它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践和应用的载体,既可以为学科知识生产活动提供一定场域,又可以为学科理论研究活动搭建有益平台,还可以为学科学术研究创造优良环境。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比较类学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体系的合理形式是研究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相互转化。它一方面探寻的是世界各国或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另一方面探究的是如何将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或问题凝练有效地提升为理论认识,并在理论逻辑中为其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资源与智慧之思。所以,推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态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学科活动形式,而创新学科活动形式必须紧紧围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总体定位,坚定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立场,依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遵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规律,否则,这种创新学科活动的形式就要么成为脱离学科边界的“他者”,或是成为无益于学科实践应用的理论抽象。总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体系建构是一个复杂系统,它不仅要求各项学科具体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实施,还要求各项学科具体活动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协作,进而形成一个学科活动体系,以规约和训导整个学科活动的开展。

  目前来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体系建设不容乐观,较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其它方向的活动仍就处于缺弱状态,学科理论研究活动较为薄弱,学科实践活动亟待加强。面对这种情况,促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形态发展和进步,应当着力构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活动与实践活动的贯通机制,实现比较研究活动中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一方面,围绕学科研究对象和问题论域展开学科研究活动探究。如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思考;厘清学科中存在的边界不清和认识模糊问题;对学科基本概念、学科性质、学科意识、研究目标、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深度探究;追问本学科研究中某些似乎不言自明、不证自明的判断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与原因,以及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可能、可比及可借鉴性的追问等。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一方面,加强学科实践活动探索,提升学科活动的实效性。我们要在比较研究中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转化为核心、以应用为特色,加强对学科编撰活动、学科教学活动、学科对话交流等活动的实践应用,从而彰显学科活动体系建构对比较研究的理论支撑和现实应用。

  三、组织体系建构:学科建设的表现形式

  学科以一定的组织体系呈现自身的体系构造,并通过特定的社会建制获得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普遍支持。学科组织体系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动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体系是以知识生产、理论传播和学术创造为基础和纽带所形成的组织形态系统,主要包含学科知识的组织状态和学科共同体的组织状态。前者多指学科知识的组织体系,后者多指以学科队伍建构的学术组织。学科组织体系建设一般分为内在建制和外在建制两个关键环节,内在建制强调学科共同体观念、规则的建制建设,外在建制侧重学科相关组织的建制建设,学科的内在建制为学科的外在建制提供核心和基础,学科的外在建制为学科的内在建制提供支持和保障,二者相互联系、交互影响。组织体系建构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与表现形式,为学科接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推进组织体系建构应抓住学科的内在建制和社会建制两个关键环节。

  推动学科的内在建制,增强学科共同体的学科意识和学科自信。其一,加强观念建设为学科组织体系建构提供认识基础。学界要进一步聚同化异、凝聚共识和统一思想,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的生产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与职能责任,通过围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展开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的实施,增强学科共同体的自觉性与自律性。其二,加强规则建设为学科组织体系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形成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价值规则,自觉摒弃“价值无涉”的“中立说”或“中体西用”的“独断论”的研究价值取向;要形成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为框架的知识规则,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提供范式规约和智力支撑;要形成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为基础的修养规则,形成一批致力于从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忠实学术共同体。另外,学界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突破传统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规则的限制,汲取其他学科有益滋养,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提供一个更加严谨、专业、自由、开放的规则体系,进而推动学科内在建制发展与完善。其三,加强结构建设为学科组织体系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结构建设要着力形成一个代际完整、接续有力的学术共同体结构,尤其是学科人才培养制度和体系的成熟与发展,以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与人力支持。

  加强学科的社会建制,提升学科组织形式对学科发展的支撑力。其一,成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协会。尝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指导下设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主要负责制定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召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会议,发布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报告,统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外相关事宜,推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常态化发展。其二,建立实体性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以实体性科研机构和人才培养单位为依托的研究机构的成立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识,有利于推动学科规训体系的规范化和正规化。如,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教育研究中心下设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视野与比较研究为制高点,致力于建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为创建兼具中国风格与世界视野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做出了积极尝试与学科贡献,值得推广与实施。其三,创办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刊物。专业刊物是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也是学科进行内外交流对话的有效平台,对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至关重要。考虑到学科性质和学科功能的特殊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应创办中英文两类专业刊物:中文刊物旨在加强国内研究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凝聚学科共识,提高学科建设层次;英文刊物旨在通过接收国外学者来稿以掌握其他国家或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动态,通过发表国内学者研究成果以扩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国际影响力。”[4]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建立专门的出版机构以及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或出版机构的合作,如,与全球独特的促进中国和华人与世界和他人作比较研究的学术社团——全球比较研究会——合作,其创立《中国比较研究》期刊也是我们向外传播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应予以关注和重视。

  四、规训体系建构: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

  学科规训在“本质上是一种规限知识生产和训导学科新人的制度安排和教育实践的集合。”[5]学科规训体系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式和教学模式的形成具有最重要作用,是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的重要保障。其一,知识生产及知识体系的形成离不开相应的建制支撑和制度规约。任何知识的生产、形成和传播都是一定制度安排下的产物,任何学科的学科规训基本都是在一定制度规约框架下进行的,并为学科规训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秩序和组织依托。其二,学科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实践的影响和作用。就教育实践而言,学科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来实施学科规训。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是以学科点为依托,基于特定的教育实践,如制定人才培养体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过程、评价人才培养效果等形式来规训学科新人。其三,制度规约与教育实践相互联系、交互影响。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教育实践会生产出新的知识和训导学科新人,而新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新人又会对社会建设和教育实践进行反向规训,使得学科体系趋向于更有生命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丰富的理论张力和实践特色,它是基于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教育实践来规限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生产和训导新人的体系,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活动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推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建构与形成。

  目前来看,基于规训体系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构,总体上还存有畸重畸轻的特点,即学界较多关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生产而忽视或轻视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新人的规训。因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规训体系建构的当务之急就是在强调基于特定标准和方法进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生产、理论传播和实践应用基础之上,如何科学有效地建立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以推进学科新人的规训和培养。

  其一,形成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是“通过训练学术传人形成一定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即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以书写、考试、评分等具体的规训手段和一定的教育模式训练学术传人,并由一代一代的学术传人促进学科知识的发展。”[6]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制度的统筹和规划应“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要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重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培养评价等相关内容的建设,通过形成较为成熟和制度化的人才培育模式,致力于培养一批兼具世界视野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

  其二,设立学术讲座制度。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聘请在比较研究方面具有造诣的专家和学者为专业师生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或课程授课,通过学术讲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通过专家学者的理论素养、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吸引更多的学科新人加入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队伍当中。例如,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为专业人才培养所设置的学术讲座制度,按照“最知名国际学府、最顶级研究机构、最权威学术大师”的原则,遴选海外合作研究机构和引智人才,互建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流动站,合作举办了多次专题性国际学术会议(如“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论坛),建立了长期性合作交流机制,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其三,完善学科建设制度。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学术领域,同时也是一门年轻的独立学科,从学科建设制度视角来提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和增强比较学者的学科自信是当前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有效途径。对此,应当完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制度,通过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和完善,以提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制度对学科新人的训导作用。

  总的来说,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是其学科化建设的核心价值部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首先坚持‘体系优先’的原则,将目的论与方法论、理论性与实践性、整体分析与预见把握结合起来”,[7]着力建构一个具有完整性、知识性、规约性、社会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的学科体系,找寻、归纳和总结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视域、发展动力及未来趋向,实现学科创新发展和学科知识集成。

  注释

  ①

  学界对学科形态体系的划分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如,孙绵涛教授系统梳理了学界关于学科相关问题的讨论并在《关于学科本质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学科有着一个具有知识范畴的逻辑体系,是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的统一体。杨晓慧教授在《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文中也指出,促进学科发展应统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三种存在方式的协同共进。可见,学科“三形态说”已有了“合法性”。在此基础上,冯向东、侯怀银等学者认为,学科和“规训”有着密切关联,但在日常学科建设中却被人们所忽视,“学科规训”既是一种知识分类的规则和学科分立的制度,也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知识体系之上的学校教育制度,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应该将其纳入学科形态构成体系之中。依循学界对学科形态体系的划分类型,我们认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主要有知识体系、活动体系、组织体系和规训体系四种存在形态。其中,知识体系是学科的核心,活动体系是学科的基础,组织体系是学科的表现,规训体系是学科的保障,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于学科体系之中。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龚怡祖.学科的内在建构路径与知识运行机制[J].教育研究,2013(9):12.[2]上官莉娜,黄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研究及其发展进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4(10):29.[3]杨晓慧.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16.[4]杨晓慧.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科理性、本质定位及系统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105.[5]赵军,许克毅.高等教育学:一个跨学科的规训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3(8):44.[6]李金奇,冯向东.学科规训与大学学科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9):82.[7]高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前提性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4(6):225.[责任编辑:张俊华]

篇十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现状与完善

  摘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一体化改革,不仅是高校育人功能的充分体现,还是让学生养成一系列学习做人本领的核心步骤,让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通过思政教学体系课程学习,成为拥有担当与责任意识的模范,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高校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完善方案

  引言

  本文将结合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价值的探讨,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执行现状分析,提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并给出预期效果的方式,诠释课改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的价值探讨

  1.1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政治观

  学生树立良好的政治观不仅有利于个人养成对政治的正确理解,在召开重要政治会议并领会相关精神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从教育的细微处受益,政治观的形成不仅能让学生群体拥有良好的政治素养与政治观,也将让课程思政的教学观点在学生群体中普及。

  1.2帮助学生形成家国情怀

  学生拥有家国情怀后不但可拉近学生个体与国家间的距离,还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建设国家人人有责的观点,将课程思政的精神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进而让课程思政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的提高过程是具有关联性的,因此在教学中采用适当手段渗透课程思政教学思想,也可让学生形成对国家的正确认识,提高课堂的实用性。

  1.3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提升过程往往是不明显的,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未投入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仅能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间隙进行,不但不符合向学生随时普及最新政治理论的教学观点,学生一般也难以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识理念,不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政治认识,还能让学生将相关思想精神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1.4深化高校专业各科目间的关系与联系

  一般高校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教师在完成各自的教学工作后彼此缺乏一定的交集,因高校课程是多为深化而富有涵养的,与政治学科相关知识的结合难度也因学科特点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将课程思政相关教育精神推广,不但可拉近各科目教师的距离,还能让课程之间拥有良好的关联性,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

  1.5培养学生对政治新闻的关注度

  很多学生在课下不关心政治新闻,觉得政治与学生个人之间的距离是遥远的,因此在深入家国情怀相关理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关注政治新闻的习惯,不但可让学生提升对最新政治事件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养成快速浏览相关讯息的能力,进而提升政治嗅觉和学生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和分析思考能力。

  1.6成为学生实现个体价值的渠道

  在校内学生的个体价值一般通过学习成绩或在课上的表现与收获决定,因此将课程思政相关教学思想灌输后,学生会利用课程的教学过程培养自身的信念与道德观,不但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还能明确各课程之间的价值与自身的关系,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颇丰,也可提升学生的

  满足感。

  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执行现状分析

  2.1学科之间思政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叠现象

  各学科之间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自主划定的,因此在各学科的执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相似内容,长期接受相同内容的反复灌输虽然可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但对教学而言难免是不利的,还将导致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各学科之间不能协调配合、共同发展,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重叠也会无助于学生提升对思政内容的理解。

  2.2部分课程的思政融合有生硬感

  对部分课程而言,课程与思政间的融合关系难免是生硬的。如在计算机专业课上,在讲解代码原理的过程中,突然插入一段课程思政内容后,不但无助于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理解,还会让嵌入过程显示出生硬感与不合时宜感,因此对高校教师而言,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政环节巧妙设计,会给课堂有效加分。

  2.3思政教师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次数少

  思政教师一般在完成对自身学科的讲授后就会离开课堂,因高校教师的时间相对是宽松而自由的,在课程思政体系未提出前,思政教师与校内其他教师间的关系往往是生疏的。在相关协同教学体系提出后,课程之间的关系将被快速打通,也可拉近教师之间的距离,并在学校教务处的牵头下,让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日益密切。

  2.4部分教师未积极参与思政教学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部分教师认识不到课程思政改革对学生或教师本人的意义,进而以应付差事的心态完成改革工作,在撰写课改报告过程中,不能充分反应教学实际和思政与教学的融合关系,进而在不利于教学的同时,也会让学生在改革前后不能有多少收获,导致课改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让此部分教师加强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以提高课改的成功率。

  2.5缺少相关指导性文件条例

  目前校内仍缺少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条例以检查教师的工作是否积极,课改后的课堂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相关文件的及时出台,不但可让教师在相关规则的推动下对相关课改精神深入的学习,还能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对教学的意义,进而让改革的过程更具有规范性指导。

  2.6课程评价体系难以真实反映授课质量

  课程评价体系的单一让课程思政改革过程效果不明显,良好的评价体系不但需要教学质量监督部门根据相关评估办法对教学工作合理检查,也需要学生在课后对教师的授课质量给出真实有效的评价,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教学满意度为指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也能让教学过程符合规范,并让课程评价体系成为支撑教学质量的有力载体。

  2.7学生对课程思政教改方案不适应

  学生对课程思政教改方案的不适应将直接导致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失败,进而影响整个改革过程的成效和学生的收获多少。在部分课程教师难以对教学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时,学生对教改方案的适应能力将直接决定教改方案的可行性,及是否有必要在日后推广,因此在课程评价体系引入学生打分制的同时,让学生提升对课程的适应力。

  三.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完善策略

  3.1明确各学科的具体课改方案

  因各学科的特点不同,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讲课形式,因此将明确各学科教改方案提上议程也必将提升学生的适应性和课程的培养质量,学科之间教师也可在此过程中充分探讨彼此学科的共同点,进而可在总结课程思政过程融合点过程中找到共同切入点后,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

  3.2提升学科之间的课程思政融合效果

  由于学科之间的屏障将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合体系有力打通,因此在提升学科之间的课程思政融合效果上,利用各学科特点和与思政内容结合的关联程度,让课程的改造过程不但符合学科的培养目标,还能让融合过程体现生动活泼的特点,教师要在课改过程中充分考虑课程与思政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育人素养为指导,将课改有效推进。

  3.3增加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次数

  一般思政课程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后不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备课或探讨教学,因课程思政可理解为思政课程的升级版,不但对思政课程是适用的,对全体学科课程都是具有普及效应的,因此在增加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次数上,由学校教务中心出台相关政策,并有力推广后可加强各教研室之间的联系,并体现课程思政的内涵。

  3.4由教学督导组牵头加强全体教师思政教学意识

  由教学督导组牵头加强全体教师思政教学意识的环节是必要而不可或缺的,因部分教师仍然觉得思政与自身任教科目存在遥远的距离,不能把育人育德教学理念体现在自身的课堂中,只有让全体教职工明晰课程思政概念的重要性后,放有可能让课程思政相关教改工作良好执行,教学意识的深化也非一朝一夕,而是要贯彻到学生的整个高校学习生涯中。

  3.5出台相关规范性指导文件

  出台相关规范性指导文件后,教师可对文件中的具体细则深入了解,并能够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指导文件也并非纸上谈兵,而是要出台有震慑力的奖惩制度以规范教学环节,让文件的相关精神惠及学生的同时,也要让教学体现文件的观点,进而提升教学的总体效率,并有效丰富教学环节。

  3.6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置并非由教学督导组独自决定,而要让学校的全部组成人员共同参与到课堂评价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在成立学生打分制度的基础上,也要让教师间互相打分,在教师的分数不仅能够反映教学的课改过程是否有效,还能让课程评价体系接轨国际教育进程,并提高对评价体系的认识程度,让相关课改更具有影响力。

  3.7教师耐心听取并吸收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意见

  教师在耐心听取并吸收学生对教学改革意见的过程中,不能在听取意见后只是疏于形式而不实心实意投入到改革过程中,因此学生的意见对教学工作的有力进展也将影响改革的成效。教师也不要过于看重自己的地位,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平等看待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进而在提高客改效率的同时,让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提高。

  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的预期效果

  4.1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仅靠思政课程的授课过程,提高效果将不明显,不但无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政思维,还会让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略显疏远关系,因此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上要对全学科下手,所有学科教师都是执行者与参与者,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程如何也将直接影响学生政治觉悟的高低,因此改革必将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

  4.2深化学科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学科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若只靠观看他人教学视频或领会相关文件精神,恐怕短期内难以有效提高,因此在学科教师的执教过程中,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并提高教学意识是教师的教学根本,对思政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将决定贯彻效力如何,因此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加强对思政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4.3推进高校思政教学一体化发展

  高校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深化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教育场所,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也要紧紧抓住现代化教改的契机,打造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堂教学过程,以丰富高校的课程思政参与度,并推进地区内所有高校课程思政课改工程的发展,让学生从中收益颇丰的同时,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育人理念的传播,让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结束语

  高校思政课程的有力推进,不但需要教师从中参与,以大规模的课改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学生在教改过程中予以高度配合,进而提升教学的双方在整个教改过程中的质量与效率,并将打造高品质的课程思政做为近阶段教学的口号,让课改课堂更符合本校特点。

  作者简介:陈淑芬(1982-),女,汉族,湖北鄂州人,法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法学系讲师,研究方向:法学基础理论。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立项资助项目“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构及提升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HNKCSZ-2020-016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威.通识教育: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6-38.[2]奚迪.高校课程思政平台建设的意义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4):57-59.[3]郑佳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3):94-97.[4]郑迎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投资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4):141-143.[5]丁谊.新时代加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携手立德树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6):249-250.[6]陈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1):47.

推荐访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完善课程体系 应如何 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