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7篇

时间:2022-12-11 15:5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7篇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2(】03年9月第7卷第3期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叫Td缸Ylm曲。  I】c枷㈣哼(Hi曲町Edl】cadollsmdyEdlL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7篇,供大家参考。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7篇

篇一: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2( 】 03年9月第7 卷第3期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J叫T d缸Y lm 曲。

  I】 c枷㈣哼( H i曲町E dl】 cadollsm d y E d lL i仆兀)se D 20 0 3V d 7N o 3洋务留学教育的历史定位陆和健(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扬州2250 0 2)摘要: 洋务派能够启动近代留学牧育, 主要出于军事上的考虑。

  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是粗糙的, 但它播下了中国现代性的种子,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是晚清社会变迁的重大推动因素之一。

  从纵向上看,洋务留学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重大突破; 从横向上看, 淬务留学教育也适应了世界乏潮流,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留学教育是现代国家教育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章节。关键词: 中国近代教育; 洋务留学教育; 教育近代化中图分类号: G4 0 _ 0 95 2 ; G6 4 8 . 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町一8606( 2003)03—00珏04近代留学教育肇始于洋务运动时期, 是洋务运动深入发展的产物. 也是洋务派在教育上跨出的关键一步。作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深入考察洋务留学教育, 把握其历史定位, 对我们今天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经验促进教育改革仍大有裨益。

  本文试从时人认识、历史作用、 中外对比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以期确定洋务留学教育的历史坐标点。

  浅陋之处, 敬候方家指正。洋务运动时期. 洋务派先后官派了四类学生出洋留学, 即幼童生、 船政生、 陆军生和使馆生, 共20 0 余人。以幼童留学美国和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学欧洲构成这一时期留学生的主体。

  18 7 2—19 7 5年, 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10 —16 岁的幼童赴美留学, 计120 名. 按计划应在美学习15年, 但因诸多因素, 清政府于18 8 1年6 月 将他们“一律调回” , 使这项事业中途夭折。

  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吸取了留美幼童的教训, 以成年的具备一定外语和科学基础知识的学生为选拔条件, 18 7 7 年、 18 8 1年、 18 8 6年. 船政学堂先后派遣生员8 0 多人赴欧洲留学, 使得洋务留学教育事业仍能小规模地断断续续地进行, 并基本上按计划完成学业。

  综观洋务留学教育. 总的特点是规模小, 人数少, 不系统, 时断时续, 政府的干预和组织起着决定作用。洋务派能够启动近代留学教育, 主要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满清政府深受震动,传统的“夷夏” 世界观已无法用来审视西方列强。

  洋务派开始认识刭, 西方的船坚炮刺, 根本在于其军事教育和技艺发达, “西人学求实际, 无论为士、 为工、 为兵,无不入塾读书, 共明其理. 习见其器。

  躬亲其事, 各致其心思巧力. 递相师授。

  期于月 异而岁不同” …( P868)。

  要向西方学习, 就必须实行新式教育, 培养新式人才。

  仅仅在国内设置新式学堂、 延聘外国教习、 讲授外国语言文字和军事知识这一途径还不足敷用, 还必须出洋留学,以便身临其境, 得其精髓。

  曾国藩、 李鸿章在《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 中明确立论: “或谓天津、 上海、 福州等处, 已设局仿造轮船、 枪炮、 军火; 京师设同文馆, 选满汉子弟, 延西人教授, 又上海开广方言馆,选文童肄业, 似中国已有基绪. 无须远涉重洋。

  不知设局制造. 开馆教习, 所以图振奋之基也; 远适肄业, 集思广益, 所以受远大之效也。

  …中国欲取其长, 一旦遽图尽购其器, 不惟力有未逮, 且此中奥窍, 苟非遍览久习, 则本源无由洞澈, 而曲折无以白明。

  古人谓学齐语者, 须引而置之庄岳之问。

  又日百闻不如一见, 此物此志也。

  "【l』 ¨ 868’ 丁日昌在《致总理衙门函》 中论述船政学堂生徒赴欧洲留学必要性时亦提到“惟欲窥其精微之奥,日起有功, 自宜置之庄岳之间, 循序渐进” …( P9” )。

  曾、收稿日期: 2。

  03_ 08—02作者简介: 陆和健( 19 7 0 - ), 男. 江苏如奉人. 扬州走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7 2 ・  万方数据 李等人以其中兴名臣、 德高望重之身, 从发展军事、 增强国防实力出发, 终于使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得到清政府最高统治者的批准而实施。

  但洋务留学教育以培养军事人才为目的的定位, 限制了留学生的学习内容。

  赴美留学生刚开始并未明确所习科目, 可总的方向是“倏学识明道, 量才拨人军政船政两院肄习” 。

  福建船政学堂生员与陆军武弁留学更是为了学习“练兵制胜之理” 和“水陆军械技艺” , “以军事用途为主” 。

  【鲥( 邮” ’ 清晟高统治者对船政学堂派遣生员留学十分重视。

  认为这是海防急需。18 7 9 年u 月 19 日, 清帝专门谕旨庆春等人: “查照出洋章程, 接续遘才, 派赴英、 法各国就学, 以冀人才日盛,缓急有资。

  ” i4 J( P “1’ 因而,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大多为军事、 外交人才。洋务派派遣留学生的举措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与热衷科举求取功名的传统教育相比, 留学教育显得举步维艰。

  当时社会风气闭塞. 招生工作就遇到极大困难。

  一般人家子弟多走科举之路. 不肯远适异国。

  甚至有人谣传, 去国外“将会剥掉孩子们韵皮, 再蒙上狗皮” 当众展览。

  因而当时的应募者多为衣食生计而来, 被社会视为“漂泊无赖, 荒陋不学之人” 。

  留美幼童家长还被要求出具亲笔画押的“甘结” 书, 以示情愿出国留学, “倘有疾病生死, 各安天命” 。

  15儿, “’ 这时期的留学生生源大多来自沿海风气初开地区。

  120 名留美幼童中, 广东8 4 人, 江苏21人, 浙江8 人, 安徽4 人, 福建2人, 山东1人。

  容闰还不得不亲自到广州、 香港做招生宣传, 招收了不少曾在教会学校读书并接受英语训练过的少年, 所以留美生中有7 0 %来自广东省。

  留学生回国后也受到传统士大夫的歧视, 被视为“假洋鬼子” 和“无益于国家的人” 。

  清政府只好采取赏以官阶的奖励措施来拉拢这批新型人才为封建国家服务。洋务派推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科学技术, 但对西方的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却深怀抗拒。

  清政府选派了得力的带队官员, 严格监督规范留学生的日常行为。

  特别对留美幼童, 要求他们一边学习西学, 一边学习《孝经》 、《小学》 、 五经及《国朝律例》 等书。

  每遇房、 虚、 昴、星等日, 还需听讲圣谕广训, 以示“尊君亲上” 。

  洋务派重视留学教育, 可又不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危及封建专制统治。

  李鸿章说: “中国文武制度, 事事远出西洋之上. 独火器万不能及。

  ” 12]( }o l冯桂芬在《采西学议》 中写道: “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不更善之善者哉?t’ [ 2】 ( P ” ’ 邦观应也指出: “中学其本也, 西学其末也。

  主以中学, 辅以西学。

  ” 二2]( 渊’ 因此.当留美幼童中出现进教堂、 穿西服、 剪发辫等“越轨”行为而遭致顽固派大加诋毁时, 洋务派也是心有相通。指导思想上对中学的固守终于导致“易染西洋习气” 的留美幼童中造撤回。

  从而限制了洋务留学教育的发展。也决定了洋务时期留学教育的规模和特点。“横侣成岭恤u 成峰” ,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是站在各自立场和角度上的。

  尽管洋务派站在时代前列, 锐意改革, 但总体说来, 他们对留学教育认识肤浅, 留学目的单纯. 学习内容狭窄, 反映了洋务派的时代局限性。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是粗糙的, 但瑕不掩瑜. 它对当时及后来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它播下了中国现代性的种子,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是晚清社会变迁的重大推动因素之一。社会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

  它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 政治领域的民主化, 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 其中, 最关键的是人的现代化和教育的现代化。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能够赋予先进制度以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的心理基础,如果掌握和运用先进制度的人本身在心理、 思想、 态度和行为上还没有经历一场向现代性的转变. 那么失败和畸形的发展就是不可避免的。

  ” ㈨译者前青m …。

  留学教育这种现代敦育模式培养了近代中国第一代现代性人才,造就了一批国家栋梁。

  他们在外交、 军事、 教育、 科技、文化等领域崭露头角. 开始了中国艰难的现代化历程。120 名留美幼童. 除死亡、 中途撤回、 滞留美国不归外, 共有9 4 名回国。

  他们被派往上海电报局、 福建船政局、 江南制造总局以及天津水师、 机器、 鱼雷、 电报、医馆等处任用。

  其中显著者有内阁总理唐绍仪、 外交总长梁敦彦、 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 海军部次长徐振鹏。留欧学生回国后. 大多在海军和船厂工作, 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特别是北洋舰队的骨干力量, 如刘步蟾、 林泰曾、萨镇冰、 林永升、 方伯谦等。

  他们在马尾海战、 甲午海战中表现英勇。

  第一代留学生中许多人从事教育工作。严复长期任教北洋水师学堂, 蔡绍基任北洋大学校长,唐国安为清华大学校长。

  还有一些人在各类洋务学堂任教, 如黄庭、 王回澜任福建船政学堂外文教师, 林联辉在北洋医学堂任教等等。

  他们作为重要的师资力量, 不仅传授了现代科技知识, 而且传播了西方政治理念和资产阶级价值观, 不仅立足于中国, 而且深具世界眼光,成为中国现代性生成不可或缺的火种。留学生作为中西文化的媒介, 推动了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在近代西学东渐、 东学西渐、 中西融合的过程中,洋务时期的留学生是重要的载体之一。

  通过留学教育,他们带来了西方现代科技知识和民主思想、 法律观念等社会政治学说. 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变化, 并极大地冲击着封建等级思想。

  特别是严复, 他在留英期间, 除了在格林尼菠海军学校学习外. 对英国的政治学说和社会制度产生浓厚兴趣, 大量阅读了亚当・斯密、 卢梭、 孟德斯鸠、 穆勒、 斯宾塞、 赫胥黎等人的著作, 接受了社会进化论思想。

  甲午战争后, 他开始翻译《原富》 、 《天演论》 等著作, 使“物竟天择, 优胜劣汰” 的思想椿人人心, 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家和传・7 3・  万方数据 播西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影响了一批又一批追求进步、渴望国家富强的仁人志士。

  严复是洋务留学教育“种豆得瓜” 的意外收获。

  马建忠也是留学生中广泛涉猎西方社会学科的佼佼者, 回国后, 喜谈时务, 成为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留学生给欧美各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他们体现中国士子的优良风范, 传播了中华文明。

  留美幼童深受美国人民喜爱, 美国学生喜欢请中国留学生做游伴, 评价中国留学生“有卓越的风度, 都是运动健将, 机警, 好学” , 是“排球、 足球、 冰上的曲棍球戏的好手. 尤其是溜冰, 他们的技艺已到达峰崩” ,“不仅在运动方面. 比我们美国人卓越, 在其他方面也要比我们强” 。

  [ 7 ]( P 蟛一榔)耶鲁大学校长朴德对中国留学生评价极高: “贵国派遣之青年学生, 自抵美以来。

  人人能若用其光阴, 以研究学术。

  以故于各种科学之进步, 成绩极佳。

  即文学、 品行、 技术, 以及平B 与美人往来一切之交际, 亦成能令人满意无间言。

  论其道德, 尤无一人不优美高尚。

  其礼貌之同至, 持躬之谦抑. 尤为外人所乐道。

  职是之故, 贵国学生无论在校内肄业, 或赴乡村游历, 所至之处, 成受美人之欢迎, 而引为良友。

  凡此诸生言行之尽善尽美, 实不愧为大国国民之代表, 足为贵国增荣誉也。

  ” L 8. cP 啪’ 留欧学生学习刻苦, 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 还注意宣传中国文化, 如陈季同将《红楼梦》 、 《聊斋志异》 译成法文, 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留学教育的实施, 留学生群体的形成, 推动着晚清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

  他们在工商、 变通、 邮电、 海军等领域的卓越工作, 推动着晚清经济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

  中国出现了自己的工程师, 开始自己制造军舰和轮船, 自己修建铁路, 自己开矿. 自己规划和办理电报事业. 开始拥有较为强大海军舰队。

  他们在外交、 教育、 文化、 科技领域的杰出表现使中国出现了具有世界眼光的外交家、 教育家和思想家, 推动晚清社会更加主动地融人国际社会和传统文化思想的转型。洋务留学教育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 但是, 辩证地看,这时期的留学教育很不系统也没有全局规划, 因而留学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代中国是“现代性后发” 的国家。

  现代意义的留学教育的出现. 从纵向上看, 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重大突破。

  中国是一个教育制度完备的文明古国, 基层遍布学塾. 各州县设置官学和书院, 中央有国子监. 从低到高, 逐次展开。

  在科举制度的挈领之下, 儒家经典成为官学. 政学结合, 学为政用, 中国的传统教育达到十分发达的水平, 在很长的时段内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子前来留学。

  但“重道不重器” 的传统教育在资本主义侵略面前暴露出其空疏与无用。

  国家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使人们对教育问题给予了越来越深切的关注, 西方式的・7 4 ・教育成为有识之士教育救国的必要手段。

  容闳就是怀着“虬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 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 。

  )的理想来推动中国留学教育的, 即通过现代式的教育来取代旧式的札教, 把封建王朝的臣民培养成一种新式的“公民” . 以使他们更具备现代知识, 服务于创造富强国家的事业。

  作为变革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 留学教育的出现在中国教育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具界碑式意义。

  在此之前的洋务文化教育基本上还是传统性的教育。

  它虽然具备一定的现代性. 但它主要是与军事工业、 对外交涉相适应的, 是直接为清朝统治服务的。如同文馆的学生来源, 开始是在八旗中挑选, 后来又在正途出身的官员中挑选, 都反映出19 世纪印年代的洋务教育仍属传统教育范畴。

  而进入7 0 年代以后. 随着洋务民用企业的创办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 同文馆等培养的语言类人才已无法满足需求, 洋务派适时应势, 使留学教育登上历史舞台, 它虽然仍有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可教育的直接服务目标, 已经是为了巩固国防, “是为造船、 驾驶、 电报、 矿务、 冶金、 铁路、 纺织、 商务以及一切近代资本主...

篇二: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洋务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洋务运动对教育的影响,希望对您有帮助。

   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镇压内乱为目的,它虽然没有挽救大清王朝,但它是中国传统封建教育变革的开始。本文主要通过洋务运动中开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史等措施方面,论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作用。

   洋务运动;教育;作用 1.洋务运动开办的新式学校 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私塾和书院,这些学校都是大士准备科举的场所,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中国还没有出现近代新式学校出现。旧的学堂不能适应洋务事业的需要。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西艺”为主。从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 30 余所,他们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这些学堂无论在培养目标,教师配备,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等方面,都与封建教育体制有了本质的不同。很多学校都安排实践性课程,有的还建立了实习制度。在教学组织上,洋务学堂制定有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突破了传统的进度不一的个别教学形式。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他们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若干窗户。

   2.洋务运动对新式人才的培养 在创办各种洋务学堂的同时,洋务派人士在实践中大多也已认识到,要全面深入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国内的学堂存在师资,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局限,为了培养更好,更高级的人才,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被纳入洋务计划,便采取了派学生出国留学的办法,开创了中国的出国留学的教育制度。中国近代留学并非从洋务运动开始,此前已有容闳等人赴美留学。洋务运动兴起以后,容闳向丁日昌提出派遣留学生的建议,后来丁日昌又向在曾国藩提出了派欧留学的建议,在他们的影响下,1870 年,曾国藩,李鸿章联名奏请选派幼童赴美国学习,得到清廷批准。在派遣学生留学美国的同时,清政府海派出学生留学欧洲。

   幼童留学美国 1872 年出发的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的政府排出的首 批留学生,洋务运动时期,幼童留学美国从 1872 年起分 4年派遣,每年 30 名,留学期限 15 年,曾任上海广方言馆总办的陈兰林任正委员,容闳任副委员,负责管理学生负责管理学生。所选学生地区分布为:广东 83 人,江苏 22 人,浙江 8 人,安徽 4 人,福建 2 人,山东一人,绝大多数为东南沿海比较开放地区的汉人。显然他们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西学,可他们的西学专业不一样,不仅注重军政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机械,造船,采矿,农业,医学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在顽固派的压力下,清政府最终决定将留学生全部撤回。1881 年,94 名中国留美学生分三批回国。他们回来以后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中间有名的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学校校长唐国安,第一位美国华裔律师张广仁,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民国国务总理唐绍仪等,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

   幼童留学美国是洋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新式人才的形成具有后来人不可忽视的作用。

   留欧学生的出现 清政府鉴于幼童缺乏外语和测算等科学知识基础,在外国学习时间过长,不但经费太费,而且因幼会容易然一些西方的习气,所以主张出样留学的学生,应以成年的,外语和科学基础知识根底较厚者,学习时间 3

篇三: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UNI、,ERSnY FORJ.NORTHWEST NATIONALITIES(Philosophylad s∞msd∞睫)2007年第5期No.S.2007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侯耀先(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陕西宝鸡721007)-用妒・—妒・厢-厢-_■—_一__・—、旷●—、.一一V’属、.一.、—_一-_■柙、一.、,^一・—■,。・_-—^一,。・_■—、.,一、—.、—_—-■—_—■—、—、—-・—■一_、—^—-●—-—、—、一.[摘要】留学教育是我国近代洋务运动中洋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所创导和实施的留学教育,以军政、船政、制造、矿学、铁路、电讯乃至公法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为主。开创了近代我国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办学经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理论,培养近代科技人才的先河,为我国培养了一拙实业人才、海军人才、文教人才和外交人才,At.而促进了我国军工民用企业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我国教育和建设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关键词】洋务运动;留学教育;科技知识;人才培券【中图分类号】K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7)05—0013—0419世纪60年代初,发生于中国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而留学教育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在  洋务运动期间所创导和实施的留学教育,对于改造我国长期闭门锁国的传统封建教育,建立近现代的留学教育制度,培养现代科技人才和外语人才,传播西方的科技知识,发展我国的军工民用企业,改变我国长期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它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存在着不少问题,但仍在我国留学史上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一、留学教育的提出和留学生的派遣中国向外派遣留学生,史乘不乏记载,但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留学生的派遣却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时代特点,那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逼迫的危机感。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及其后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使稍具头脑的人都感到落后挨打的危险,用洋务派的话来说,叫做“厝火积薪,可危实甚。”⋯为了适应军事、外交与翻译科技资料的需要,发展我国的军工民用企业,富国强民,改变我国被动挨打的落后局面,大力培养外语人才和科技人才,是洋务派所提倡的“新教育”的首要任务。李鸿章说:“中国与洋人接交,比先通其志,达其欲,周知其虚实,而后有称物平施之效。互市二十年来,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不少,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宪典、吏治、民情,言之历历。而我官员绅士中,绝少通习外国语言文学之人。各国在沪均设立翻译官二员。遇中外大臣会商之事,皆凭外国翻译官传述,亦难保无偏袒捏架情弊。中国能通洋语者。仅恃通事。凡关局军营交涉事务,无非雇觅通事往来传话,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2】所以,他建议:“选近郡年十四岁以下,资禀颖悟、根器端静之文童,聘西人教习,兼聘内地品学兼优之举贡生员。”C3]培养外语和文艺人才。有了自己的外语人才,“必能尽阅其未译之书,方可探赜索隐,由粗显而入精微。眦4J鉴于内政、外交的需要,洋务派不仅开办了一些中国近代最早由国家承办的新型语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州同文馆(1864年)、湖北自【收稿日期】2007一07一10【作者简介】侯耀先(1958一),男,陕西眉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一13—万方数据   强学堂(1893年)等,培养熟悉外文的翻译人才,以便在同外国人办理外交事务时“方不受人欺骗”,而且选派幼童出国留学,直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这也是洋务派发展文教事业的首创举措。过去虽然有人提出过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但多停留在口头上,而洋务派则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这一夙愿。1872年,在洋务派官员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的倡导下,第一批幼童30人赴美留学。随后,从1872年至1875年间,清政府每年派出30名幼童赴美国学习,4年共派遣幼童120名,学习期限15年。为了进一步学习西方先进的制造、驾驶等技术,洋务派还派遣军事学堂的学生到欧洲留学。1873年,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倡议派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分赴法国官厂学习制造、驾驶,赴英国水师学堂学习水师作战。1877年沈葆桢通过多方考察,从福州船政学堂挑选了30名学生,由监督李风苞和法国人日意格率领,启程前往法国、英国,学习制造、驾驶技术。1881年12月,李鸿章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和福州船政学堂挑选出10名学童派往法国、英国、德国留学,学习枪炮、制造、火药、鱼雷、驾驶等。1886年3月,李鸿章又从北洋水师学堂选取优秀生10名,从福州船政学堂选取驾驶生10名、制造生14名,赴英、法两国留学,主要学习测绘、驾驶等知识,其中,也有个别人去伦敦皇家学院攻读化学、政法。据不完全统计,洋务派子1872年一1896年间,派往留美、英、法、德、日等国学习的幼童达209人,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一1875年由容宏率领的首批赴美学习的30名幼童。二、留学教育的内容和措施近代留学教育的内容不同于过去,过去偏重于医学、工艺的交流与佛教知识的传授,而现在是向当时的先进国家学习军政、船政、制造、矿学、铁路、电讯乃至公法与外文等近代技术与带政治性的知识,以 期达到促使中国的发展和超越。为此,洋务派对留学生所学的中、西学课程作了详细的规定。“中学”不仅由中文教习集中讲解,而且将<四书>摘段抄出,译注英文,发给学生。关于西学的内容,可举一例:留欧学生出洋前,由日意格执笔起草了一个留学生课程安排,其中载明,留法艺童的课序是,第一年学习重学统论、画影勾股、水力重学、汽学、化学、轮机制造法、法国语言、画图;第二年学习轮机重学、材料配力之学、轮机制造法、水力重学、化学、房屋制造法、法国语言、画图;第三年学习轮机重学、轮机制造法、挖煤铁学、船上轮机学、铁路学、法国语言、画图。三年后,还要入造船厂、轮机水缸厂、枪炮厂等厂实习【引。实习情况要不断向上级禀报。如在禀报中记录了蒋超英上“狄芬司”铁甲舰实习;黄建雄赴美利坚上“伯里洛芬”兵船实习;林颖启、江懋祉赴西班牙上“爱勤考特”兵船实习;方伯谦、萨镇冰、林永升、叶祖圭均上“格林尼次”官船实习,稍后萨镇冰上“们那次”兵船,林永升上“马那杜”兵船实习,方伯谦上“恩延普”兵船实习等等,他们均周历地中海、大西洋、美利坚、阿非利加、印度各洋[6】6。至于赴法学习的,或入削浦官学,或赴汕答佃洋炮厂等专习各科,其中有学习矿务的,有入汕答佃官学,有入巴黎矿务学堂的。为世人所熟悉的严复(宗光)则先在英国抱士穆德学院肄业,再赴法游历,后又深入考究数理、算学、化学、格致、驾驶、熔炼、枪炮、营垒诸学。留学教育的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是,提要求。洋务派对出洋学习的学生都有明确的要求。对1877年留欧学习轮船制造与驾驶的学生,要求他们回国后,学制造的必须“能放手造作新式船机及全船应需之物”,学驾驶的必须“能管驾铁甲兵船回华,调度布阵丝毫不借洋人。”【7】此外。还具体地指示赴法的学生到达法国后,一面在学堂课读以培根柢,一面同时赴厂习艺以明理法。“俾可兼程并进。得收速效。”而赴英学生应先在“水师学堂学习英书”,再入大学院学习,“其间并可带赴各厂及炮台、兵船、厂矿游历。-C81由于留美学生派出时年龄尚小,故均先入小学学习。为加速学习英语起见,采用“置之庄岳之间”的办法,分别在新英伦一带的居民家庭寄宿[9】。当留学生升入高年级后,洋务派鉴于国内洋务事务的扩大和变化,指示留学生监督根据中国当时“所亟宜讲求”的煤铁开采、运输及五金制造等专业,令学生“各习一艺”【l 0|。詹天佑就是先被安排入西海文小学,后考入纽海文中学,接着又考入耶鲁大学的雪费尔学院,专攻铁路工程专业的。二是,严考核。学生归国之前,必须经过洋师严格考核,“给有证据”。在留学期间,“每三个月由华洋监督会同甄别一次,或公请专门洋师甄别”,情况均须详注日记,印出副一】4一万  方数据 本。或设循环簿递次互换。总之,“所有考册,由两监督汇送船政大臣转咨通商大臣备核。”在考册中不仅报道出洋学生历经各洋官考核的成绩和记优的次数,而且在最后尚须载明该生肄业于何学堂,从何工程师,曾游历过何厂,领有何等官凭,可充何项监工等[11l。据记载,部分学生削浦合考,郑清濂第一,杨廉臣、吴德章次之,林怡游、李寿田、陈林璋又次之,考核结果,各给“堪胜总监工官凭”。巴黎矿务学堂学习期满大考,林庆升为最,池贞铨次之,张金生、罗臻禄、林Et章又次之,各给“堪胜任总监工官凭”。习海军制造的陈庆平、李大受可胜轮车铁路总监工之任[t2]。三、留学教育的成效和意义曾国藩、李鸿章在1872年一份关于<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中认为,设立学校和派出留学生两项措施可以收“远大之效也”,同时,李鸿章还认为:“此率为造就人才,渡图自强之至计,关系甚大。”【13】所以,他建议选派幼童出国之留学。实践证明,洋务运动期间,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取得了—定的成效。【一)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留学教育,不仅注重军政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机械、造船、铁路、采矿、邮电、农业、医学、步算等实科知识的学习和传授,从而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实业人才。像邝国华留美回国后,当了江南造船厂厂长;朱宝奎担任上海电报局局长,后又被任命为交通部副部长;唐元湛、周万鹏担任过电报总局局长;袁长坤成为交通部主管电报系统的官员;黄耀昌、陈荣贵、陆锡贵、唐国安、梁普照、邝荣光、邝景扬等成了中国首批矿业工程师;黄仲良连任沪宁铁路总经理、粤汉铁路副局长、津浦铁路总经理;詹天佑在不依靠洋人的情况下建造了著名的京张铁路;罗国瑞设计和建造了湖北、云南和广东的钦路;沈嘉树和林沛泉是津浦铁路的财务主任和运输部主任。这些人在我国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中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 献。如左宗棠所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在辞退了法国技术人员后,由留学回国的学生魏瀚、郑清濂、吴德章、陈兆翱、李寿田、杨廉臣等学生组成了制造工程处,独立进行设计和制造。从1875年到1908年止,主要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制造了大小兵船、商船“已达四十号”。这些船的质量,据两江总督刘坤一在1895的奏疏中说:各省“前在外洋订购之南琛、海瑞等船均不如福建船政局所造之‘开济’、‘寰泰’、‘镜清’及上海制造局所造之‘保民’等船,此臣在南洋所目击者,则亦何必舍已求人,舍近求远。”英国水师官对他们制造的“镜清”号兵轮也“盛称美备”,“渭非经目睹,尚难信闽厂有此精工巨制。"【14】另一个英国海军军官称赞闽厂“技艺”和“最后的细工”可以和英国机械工厂的“任何出品媲美”[15】。(二)培养了一批海军人才留欧学生回国后,大部分在兵船、鱼雷、水雷等营充当管带、帮带,或在蚊船、练船、兵轮、雷艇、船厂工作。二度出洋的林曾泰和刘步蟾分别任北洋舰队最大的舰只——“镇远”号与“定远”号重巡洋舰的管带,均为总兵衔。“经远”号铁甲舰的管带林永升,“靖远”、“济远”、“超勇”号快速巡洋舰的管带叶祖圭、方伯谦、黄建雄也都是留欧学生。严复回国后,先后担任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的总教习,在任职二十余年中为中国海军与近代造船工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留学生吴应科后来成为巡洋分舰队司令,萨镇冰曾总理过南、北洋海军,后任海军筹备大臣;刘冠雄曾任民初海军总长;李鼎新曾任海军总司令。(三)培养了一批文教人才和外交大臣留学生留学回国后,不少人成了记者、教师、学校校长和外交官,他们为我国的文教、外交事业和思想解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康国安是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蔡绍基是国立北洋大学校长。唐绍仪曾任民国第一任总理,梁敦彦曾任外交总长。另外,出任各国公使、领事、代办的人更是数以十计。严复回国后。第一次系统地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耶芳斯的<名学浅说>等。他还写了<原强>、<辟韩>、<救亡决伦>等战斗性的政论文章。严复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论为武器,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这对近代中国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严复作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而载入史册。还必须看到,洋务运动期间,留学生的派遣为近代中国学生出国学习开创了风气。在学制、管理乃至一】5一万方数据   于选拔学生的标准(所渭学龄、学识、外语三要素)等方面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综上所述,留学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洋务派所创导的留学教育开创了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办学经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理论,培养近代科技人才的先河,第一次在封建统治阶级的传统教育方面实行了一些改革,把长期的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一个缺口。留学教育为勇于追求真理的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开拓了视野,为他们形成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世晃观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新型知识分子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影响。留学教育虽然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很大的进步作用,但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留学教育在实施上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在向西方学习上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学习内容仅限于科学技术等。这在客观上为帝国主义分子在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和精神掠夺创造了条件,加深了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参考资料:【1W-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5)Iz]..【2]【3][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5]海防档(乙).福州船厂【z].[6]光绪六年十二月十八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洋务运动(第5册)【z].【7][8]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28)【Z].【9]梁启超.新大陆游记・饮冰室专集(第12卷)[z].【10]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7)[z].[11]约章成案汇览・乙篇(卷32)[z]. 【12]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卷3)【z].[13]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2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14]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初二日署理船政大臣裴荫森奏.洋务运动(第5册)【Z].【15]寿尔.田凫号航行记[z】.(责任编辑杨士宏 责任校对 董河燕)(上接第5页)【lO]朱熹.四书章旬集注・中庸章句・第十三章【Z].北京:中华书局,1983.【1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甸・第十九章[Z].北京:中华书局,1983.【1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十二章[z].北京:中华书局,1983.【1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卫灵公【z].北京:中华书局,1983.【1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颜渊[z].北京:中华书局,1983.[15]--十二子・韩非子・忠孝篇【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Trans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Ethics in Eastern ...

篇四: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l蓄叠互墨夏圜《堡垒2兰Q Q 竺查苎Z 塑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制度形成的背景及影响口王凯【摘要】 洋务运动时期, 由于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有识之士的积极倡导、 培养外交人才和加强海防的需要, 以及“中体西用” 理论的指导等, 洋务派向关、 英、 法、 德等国派出了留学生, 开始了近代中国留学生派遣制度实践之先河。

  虽然此制度的封建属性还不可避免, 但它在客观上却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 洋务运动留学生派遣制度当今社会重视教育, 留学教育是关注的重点之一。

  在教育交流中, 留学生是最活跃的载体, 同时也是最早受到关注的研究对象。

  近20 年来, 有关留学生派遣制度的研究仍然是一难点。

  洋务运动首开留学之风, 本文拟对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制度形成的背景及影响作一探讨, 总结其经验教训, 为发展当代社会的留学生教育提供借鉴。

  下面就背景及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一、 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制度形成的背景发端于19 世纪60 年代, 以“自强” “求富” 为主要内容, 以“中体西用” 为主要纲领的洋务运动有力地冲击了当时闭关自守的封建制度和落后守旧的社会风气, 特别是在西学东渐, 西方的先进文化冲破樊篱不可阻挡地流人中国的时候, 如何对待当时西方的先进方文化?是心劳E l拙地再建樊篱、 重新把中国同于闭关自守的高墙内?还是面对现实, 顺应历史潮流去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以图自强?这是当时顽固派与洋务派争论的焦点。

  结果是洋务派顶住了顽固派的“师敌忘仇” “夷夏不别”等的谩骂, 尤其是在两派关于同文馆学生拜洋员为师辩论的六年后. 洋务派又进一步向清廷提出了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问题。

  留学生派遣制度形成的背景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近代政治形势的变化, 为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政治土壤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 中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的签订, 使得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侵人中国内地, 清王朝的声威在英国的枪炮轰击下一扫而尽; 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遍及18 个省, 长达15年之久, 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内忧外患接连发生, 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 迫使清政府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被迫放弃“天朝上国” 的至尊观念,不得不勉强做出从“剿夷” 到“抚夷” “师夷” 的角色转变, 开始睁眼看世界, 试图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以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

  于是清政府中握有实权的一部分官僚开始下定决心向西方学习。

  可以说, 这种形势的变化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政治土壤。( 二)有识之士的积极倡导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进一步证明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和强大。

  尽管整个满清王朝仍然是闭关自守、 夜郎自大, 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 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

  如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在洋务实践过程中,深感科技人才缺乏, 也在努力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寻找中国“自强” “求富” 的方法。

  曾国藩认为: “至外国技术之精, 为中国所未逮, 如舆图算法步天测海制造机器等事, 无一不与造船练兵相为表里。

  其制则广立书院, 分科肄业。

  凡民无不有学, 其学皆专门名家, 每治一艺, 每制一器, 皆系父子相传, 世继其业, 然后通微合模。

  愈久愈精。

  其国家于军政、 船政皆视为身心性命之学, 如俄罗斯初无轮船, 国主易服微行, 亲人邻国船厂,学得其法。

  乾隆间, 其世子又至英国书院肄业数年。

  今则俄人巨炮大船不亚于英法各国, 此其明效。

  ” Ill( P “)李鸿章认为: “中国仿造皆其初时旧式, 良由师资不广, 见闻不多, 官厂艺徒虽已放手自制, 只能循规蹈矩, 不能继长增高。

  即使访询新式, 孜孜效法, 数年而后, 西人别出新奇, 中国又成故步, 所谓随人作计。

  终后人也。

  若不前赴西厂观摩考索. 终难探制作之源。

  至如驾驶之法, 近E t华员亦能自行管驾, 涉历风涛; 惟测量天文、 沙线, 遇风保险等事, 仍未得其深际。

  其驾驶铁甲兵船于大洋狂风巨浪中, 布阵应敌, 离合变化之奇, 华员皆未经见。

  自非目接身亲, 断难窥其秘钥。

  ” 1: Z 10'166)左宗棠认为: “今幸闽厂工匠白能制造, 学生E t能精进, 兹事可望有成。

  再议遣人赴泰西游历各处, 借资学习, 互相考证, 精益求精, 不致废弃, 则彼之聪明有尽, 我之神智日开, 以防外侮, 以利民用, 绰有余裕矣。

  ” 11肝哟容闳认为: “以西方之学术, 灌输于中国, 使中国E t趋文明富强之境。

  ” 13l㈣在洋务派的促进倡行下, 留学生派遣终成现实。( 三)出于培养外交人才和加强海防的需要鸦片战争之后,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人侵, 清政府急需一批外交人员。

  同时, 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 的威胁, 清政府急需创办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尽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清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洋务派在国内积极创办洋务学堂, 聘请洋员相继创办了京师同文馆、 上海广方言馆、 广州同文馆以及福建船政学堂、 天津水师学堂等许多洋务学堂, 但是洋务学堂培养的),31- , 远远不能适应E l益增多、 错综复杂的外交事务的需要, 不能满足海防的需要。

  学堂学生毕业少则需七八年, 多则需十几年, 远水解不了近渴, 且他们还只是从书本上和课堂上对外国有所了解, 一旦真正涉)g O I,交事务, 往往会出现笑话。

  学习西方的东西, 最直接、 最便捷的途径莫过于选派人员“送赴泰西【作者简介1王凯( 19 8 3- - ), 男, 山西长治人,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专门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广西桂林54 10 0 4 。万方数据 各国书院学习军政、 船政、 步算、 制造诸学, 约计十余年, 业成而归。

  使西人搜长之技, 中国皆能谙悉” 。

  L X f t,t6t)( 四)列强为清政府派遣留学生提供了“宽松” 的国际环境鸦片战争之后, 西方列强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 他们也迫切要求中国保持短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 局面, 更方便地把条约中的权益变成现实的特权, 消化这些既得利益; 他们也希望与清政府保持某种联系, 特别是帮助清政府培养一批“人才” , 并通过这些所谓的“人才” 影响中国政治, 进一步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

  18 68 年签订的《中美续增条约》 即《蒲安臣条约》 第七条内载: “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 学习各等文艺, 须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

  又美国可以在中国指准外围人居住地方设立学堂, 中国人亦可在美国一体照办。

  ” f 2x 嗍, 1880年签订的《中美续修条约》 内载: “中国商民如传教、 学习、 贸易、 游历人等, 以及随带并雇用之人, 兼已在美国各处华工, 均听其往来自便, 俾得受优待各国最厚之利益。

  ” 【1p鼢这些条约的签订, 给清政府派遣留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国际环境, 使之“合{ !去化” , 并成为可能, 因此, 为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条约依据。二、 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制度的影响洋务运动时期, 中国传统封建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创立了留学生派遣制度。

  留学生派遣制度是清朝的统治阶层意欲自强的形势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制度, 随着形势的发展, 留学成了清政府的一项重要国策, 留学也成了一种社会潮流。

  通过留学生的派遣, 使封闭的清王朝第一次直接接触到西方现代科学知识, 先进的政治体制制度; 通过留学生的派遣, 开拓了国人的视野, 丰富了国人对西洋的认识, 重新燃起了国人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派遣实践,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冲击了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和腐朽落后的顽固守旧势力留学生的派遣, 在当时白以为“天朝上国” 的中国, 一时还不能为社会各个阶层所接受。

  再加上上千年的封建统治和素以夜郎自居的心理. 造成了近代中国社会风气异常闭塞,特别是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的严重局面。

  可是, 随着留学生的派遣改变了这一局面, 留学生在外国不单单学习到了科学技术知识, 更使他们受到西方文明的洗礼, 接受各种思想、 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 他们带回来新观念和新思想, 给社会各个阶层以有力的冲击, 尤其是冲击了封建制度和顽固守旧势力的旧观念和旧思想。

  留学生的派遣, 直接推动晚清经济现代化的进行, 从而使晚清社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加速了晚清社会向现代化方向变迁的趋势, 并进而促进了晚清政治变革。( 二)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学生派遣教育之先河留学生的派遣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一次创举, 是对教育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它开了我国公费留学的先声, 从此以后, 出围留学络绎不绝, 继清政府选派福州船政学堂生徒三次赴欧留学之后, 留学风气更是盛极一时。

  留学教育与封建传统旧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以科举制度为主体的封建传统旧教育是使人们把读书当作升官发财的梯子; 而留学教育则注重实践, 是训练人们掌握知识以后做事的能力。

  因此, 它冲击了封建传统旧教育, 推动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 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本质, 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发展。( 三)培养了中国近代工业大批实业和海军人才率先跨出国门的留学生, 深刻地亲身感受到资本主义的先进和文明, 他们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人才, 其中有大批杰出的实业和海军人才。

  实业人才如知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在不依靠洋人的情况下建造了京张大铁路; 海军人才如在甲午海战中奋勇抗战的刘步蟾、 林泰曾分别担任北洋舰队最大船只的管带, 均为总兵衔, 以及严复在回国后先后担任福建船政学堂、 天津水师学堂的总教习, 在任职二十余年中为中国海军与近代造船工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四)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作出了贡献留学生的派遣, 开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之先, 自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反应和变化。

  留学生在国外不单单学习科学技术知识, 他们也必然要受到西方文明的洗礼, 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思想. 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

  留欧学生严复就是突出的代表, 他第一次系统地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

  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 、 亚当・斯密的《原富》 、 孟德斯鸠的《法意》 等宣扬进化论、 天赋人权的著作, 为中国近代思想肩蒙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他也作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被载人史册, 同时也沟通了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纵观整个晚清时期留学生派遣制度, 我们不难发现,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派遣制度粗糙零乱, 洋务派只把留学作为权宜之策, 因此缺乏统一的筹划, 具有盲目性和偶然性, 致使留学生的派遣落人低潮。

  洋务派的留学生派遣实践并不是完美元缺的, 它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时代的烙印, 存在不足之处, 如派遣的留学生年纪太小、 管理方式落后, 更甚者就是目的不纯, 完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等, 这些造就了它必然走向反面, 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三、 结语综上所述, 留学生派遣制度诞生在清末洋务运动时期,是清政府从狭隘的统治利益出发在意欲改革的形势下产生的一项新制度。

  尽管在制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 而且历经曲折, 但是它的建立对于社会的进步来说, 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为中国近代留学生的派遣以及当代中国的留学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对留学生的年龄、 外语要求、 学识以及留学年限等重大问题都作了重大改进, 从而丰富了我国的留学教育思想。【参考文献】【1】 高时良. 洋务运动时期教- g [ M 1.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2】 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 】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 61.【3】 客闳西学东新记【M 】 - _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14)翦伯赞, 郑天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M 】 . 北京: 中华书局,19 8 0 .[ 5l李喜所. 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M 1.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 0 3.161张海* ,1,- .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M 】 .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 0 3.万方数据

篇五: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意义 目录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举措及其意义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维护清朝统治。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作为洋务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洋务派提出的文化教育观为“中体西用”不危及“中体” 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并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 如创办新式学堂、 翻译西学书籍、 派遣留学生等。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4 123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洋务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的扩张 • 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 外交、 工程技术、 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 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 与“西艺” 为主。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 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的, 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 ) 学堂、 军事(“武备” ) 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

  主要有京师同文馆, 福建船政学堂等。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 •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 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

  主要为国家培养翻译及外交人员。

  其课程经历了不断丰富和逐渐规范化的发展过程。成立之初1 866年1 867年70年代初年课程仅为外文和汉文丁韪良开设万国公法添设天文、算学馆,陆续开设了一些“西艺”课程相继开设医学、生理学、化学等课程1 978年按八年制和五年制的构想分别拟定了分年课程计划。 •八年制课程是为年纪稍幼、 “由洋文而及诸学” 的学生制定的; 对于年纪较大, 无暇肆及洋文, 仅能借助译本学习各科的学生学习五年制课程。课程表除了讲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注意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外,还突出了分类指导, 循序渐进的特点。•京师同文馆分年课程计划 • 由闽浙总督左宗棠1866年奏请创办, 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 初创时学生约百余人, 学生是从闽、 粤、 浙、 沪等地招来的十几岁的聪颖幼童及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翻砂、 金工等经验的青年工人。• 福建船政学堂学堂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分组成, 学制五年。福建船政学堂 福建船政学堂•专习制造技术, 又称造船学堂, 多以法国人担任教习、 学习法文。•目标是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整船设计的人才。•课程有基本课程和实践课程, 基本课程包括法文、 算术、 代数、 画法几何和解析几何、 三角、 微积分、 物理以及机械学等;实践课程包括船体建造、 机器制造和操纵等。•1868年2月, 前学堂内添设“绘事院” 和“艺圃” 。

  “绘事院” 培养生产用图纸的制作人员; “艺圃” 是一所在职培训学校,通过工读结合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做法, 实开我国近代职工在职教育的先声。前学堂 福建船政学堂• 驾驶专业• 基本课程: 设有算术、 几何、 代数、平面三角、 球体三角、 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 地理等;• 实践课: 主要是上船实习(“练船” )• 轮机专业• 基本课程: 设有算术、几何、 制图、 发动机绘制、 海上操纵轮机规则及指示计、 盐重计和其他仪表的应用等。• 实践课: 主要是在岸上装配发动机或为本厂所造船只安装发动机等。后学堂 •与传统教育相比, 洋务学堂表现出以下特点:培养目 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传统教育培养科举入仕的人才经史义理和八股文章完全把学生禁锢在书斋之中进度不一的个别教学形式洋务学堂造就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以学习“西文” 、 “西艺”为主, 注意学以致用能按照知识的接受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重视理解,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遍制定有分年课程计划,确定了学制年限, 采用班级授课制 洋务留学教育主要是指容闳带领下的幼童留美以及始于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的留欧学生的派遣。幼童留美的具体方案:• 招生对象: 选派幼童数量每年为30名, 分四年共120名, 学习年限为15年。

  在上海、 宁波、 福建、 广东等地挑选曾经读过数年中国书的聪慧幼童、 年龄在l 2—16岁之间, 经在国内试读考试合格后录取。• 经费: 经费由海关洋税(进口关税) 中指拨。• 学习内容: 学生到美国后除学习西学外, 仍要兼讲中学, 课以《孝经》 、 小学、 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在规定日期由正、 副委员集中幼童宣讲《圣渝广训》 , 还要在美国设立的留学事务所内设至圣先师神位, 由驻洋委员率领幼童和随行教师行礼等。洋务留学教育 留欧学生的派遣• 留学的具体目标是: 因西方的造船技术等较成熟, 中国经过学习, 虽能仿造, 但仍处是“随人作计” , 因此需要派遣学生, 到法国学习制造者, 到英国学习驾驶者, 如果学生中有天资杰出者, 也可学习矿学、 化学以及交涉公法等。• 从1877年至1886年, 共有三届留欧学生, 并且从1879年起陆续学成归国。

  虽然由于社会的落后和封建制度的桎梏,并非人人得以尽展其才, 但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持别是在近代中国海军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 留欧学生将中国近代军舰制造技术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第二, 留欧学生成为近代海军重要将领的人选。

  第三, 在近代海军教育事业上大显身手。 洋务留学教育的意义• 洋务留学教育虽规模小, 人数少, 但它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过程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 就引进“西学” 而言, 不再有比留学更彻底的途径。

  归国留学生献其所学, 在事业上作出突出成就, 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有力地回击了守旧派“终鲜实效” 的预言, 也改变着人们的科举正途观念。 • 洋务运动时期, 教会学校的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76年, 第二阶段开始于1877年的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 大会之后, 基督教教会学校改变了过去零星分散, 各自为政的状态, 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

  在教会内部, 教会学校的独立性加强了, 并着手讨论和解决教会教育的具体问题, 如教科书、 课程设置、 师资培训、 考试制度及教学方法等, 从而加速了教会学校的制度化发展。• 洋务运动中期以后, 多数教会学校, 持别是位于沿海通商口岸的教会学校, 已不再免费招收穷苦人家的孩子, 而是吸收新兴资产阶级家庭和其他富裕家庭的子弟, 收取较高的学费。

  提高了教会教育的影响。教会教育的扩张 • 教会学校的课程• (一) 宗教 (二) 外语• (三) 西学 (四) 儒学经典• 教会学校一般都开设相当数量的数学、 物理、 化学课程和其他科技课程, 高等级的学校也开设—定数量的人文社会学课程, 如哲学、 逻辑学、 经济学等。 教会学校的性质和影响• 教会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 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映。• 教会学校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一、 开办“新学” 加速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崩溃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 二、 新型教育模式和课程为中国教育开辟了新道路;• 三、 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形成和科学的发展;• 四、 培养和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各类人才 The end,thank you!

篇六: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洋务运动时的留学教育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 07 级历史班 466000 王芳 摘要 洋务运动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以清政府为首的中国封建统治集团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已不可能照原来的路走下去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除了兴办新式学堂外 洋务派派遣留学生出洋也同样成了一种重要的培养方式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驱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帷幕。这些留学生作为中国近代最早最直接接受西方教育的群体对于西学东渐和近代中国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研究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的问题对评价洋务运动是有重要意义的。

  Abstract: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produced in the 19th century by the qing government and "70s when China"s feudal ruling group headed in the double blow of moab, this already could not walk down the road as originally proposed, westernization "middle school for use as the body, western" slogan, launched a magnificent and victorious of learning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except for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found new school outside, the students-interpreters, sending the students also became a fantastic way, although the cultivation of important small Numbers, but it is a pioneer of modern Chinese study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opened the curtain of the study in education. Th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 the most modern Chinese earliest western education groups directly to the east and in modern China, for the change,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Research in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sending the students to evaluate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is significant. 关键字洋务运动留学教育留学生近代教育近代中国 Key word: yang-wu movement; Study abroad education; Students; Modern education; Modern Chinese 前言中国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与日本人毛利卫首搭美国“奋进”号航天 飞机遨游太空的对话说“科学和太空是没有国界的”凡是先进的文化总能吸引世界各国的科学学者而我们古代中国曾经长期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学者的“游学”中心。随着中国的闭关锁国封建专制制度加强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科学文化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近代中国派遣留学生“出洋”接受西方的教育制度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举动。在近代中国早有留学活动最早的是由教会学校组织的。晚清时期最早的留学活动的倡导者容闳1928--1912 这也是洋务时期留学教育的先驱容闳留学美国取得优异的成绩也取得了良好的待遇但他为了国家的利益毅然回国致力于办留学教育事业而他的这一举措得到了曾国藩、李鸿章等大员的支持他们认为西方制造之精源于测算格致之举而中国没有这个基础只能循规仿制结果总是落后人家一段不如派人去西方学习“制作之源”  “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所谙悉” 方可力图自强。【1】于是就开始了洋务派发起的官方组织的留学活动。

  一、洋务运动留学生的派遣 一 、留学生派遣的提出 1840 年英国的军舰扣响了中国封闭的港口迎来了中国近代的开端不仅英国的鸦片棉纺织品不断的流入中国而且西方的文化也不可阻挡的流入中国这时候如何对待先进的西方文化是重新把中国囿于闭关自守的高墙内还是正视现实顺应历史潮流“师夷长技”力图自强这也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洋务派顶住了顽固派的“师敌忘仇” “夷夏不别” “上亏国体下失民心”等等的谩骂【2】在 1871 年洋务派又进一步提出了向外国派遣留学生的问题。

  1871 年 8 月与 1872 年 2 月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洋务官员连续两次上奏 对派遣留学生出洋到美国留学事宜作了相当周密的安排 经费由关税中拨出在上海高“出洋局”筹备出洋事务选拔陈兰彬、容闳等管理官员挑选聪颖子弟举行出洋考试等等。1872 年第一批留学的幼童学习年限为十五年后来考虑到留学的学生年龄过于年幼学习的时间又长以福建船政学堂为中心进行出洋前的知识教育要求学生在出洋留学前已具有相当的外语水平与专业知识这 受益于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兴建 这样到后来留学欧洲的期限缩短到了三年。

   洋务派留学的提出遭到顽固派的抵制在重重困难下提出留学计划并得以实施而在这实施的过程更是困难重重。第一、留学经费问题。清政府自 184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对外的赔偿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的大笔支出使清政府国库空虚 而洋务运动后期兴办的大批的民用工业更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而这一切直接影响到了留学的计划的完成其二、留学生的先拔比较困难。由于清政府实行长期的闭关锁国造成对海外的事物塞听无知以至有人把外国说成“蛮夷遍地将会剥掉孩子们的皮把他们弄成罕见的动物去展览”的可怕异域。【3】而这一传言只有地处沿海与外人通商较早对外情了解较多的地方知道真假所以有很少的家长敢做决定。

  更甚的是儒学士大夫主导的中国官方对此说法也颇多怀疑所以在选拔出洋幼童时要求其父母必须和政府签定“具甘结” 而詹天佑的父亲的具结是这样写的具甘结人詹兴洪今与具甘结事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 各安天命此结是实。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身中面圆白徽州府婺源县人氏。

   曾祖文贤 祖世鸾 父兴洪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詹兴洪亲笔 画押 。【4】 很显然这是詹天佑父亲与政府签订的一份生死文书 而这样的具结对于留学的幼童及其家长来说无疑是生离死别。留学生李恩富就是上海经营茶叶生意的堂兄劝服了其守寡的母亲后出洋的由此可见当时出国留学的形势是多么严峻人们对示知永远存在着恐惧而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留学生的选拔的艰难。以及当时洋务派派遣留学生的压力。

  二 、留学生派遣的实行 虽然派遣留学生存在着经费及其生源不足的种种困难 但是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 于 1872 年到 1875 年分别选送了四批赴美留学生以及 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派遣留欧学生。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留美留欧学生的情况。

  1、留美学生介绍 1872 年夏秋之交第一批留美学生由上海乘轮船到达美国到 1875 年送最后 一批。按照规定学生出洋留学后在学习西学的同时也要兼顾学习传统的中学课堂内容主要是孝经、小学、五经以及国家王朝律例等书随着年龄资历的增长循序渐进的进行在顾定的时期还要听从陈兰彬、容闳正副委员宣讲圣谕以表示对君主的尊敬不至于沉于西学之中。而这种规定就是中体西用的典型的教育方针。而对于学生将来学成回国后任职也有规定 “此系选定官生不准半途而废亦不准入籍外洋学成后不准在华洋自谋别业” 而一律“听候总理衙门酌量器使奏明委用” 。

  【5】从这点可知留学生的派遣具有明显的办洋务的目的。

  这些留美幼童到达美国后容闳接受了当年的老师海德列的建议将赴美学生分成二三个人一组 寄居于美国人家庭中 在这种环境里 可以迅速学好英文。孩子被安置后由陈兰彬、容闳等人管理留学生的机构。幼童一般像现代教育制度一样先进小学再进中学而后进入大学循序渐进。例如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在学习期间一直名列前茅最后以全班第一、全校第二的优异的成绩结束了高中学业进入耶鲁大学攻读理工科从而为他一生的事业尊定了坚实的基础。留学活动的前期并没有发生大的矛盾但是也像国内其它洋务事业一样矛盾不断的发生并加深。驻美委员容闳是留美的发起者他虽然是副职但是其重要性却居首位。

  容闳之所以被洋务派接受是因为他的 “西学东渐” 的思想 这与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要员的“师夷长技”是不谋而合的但他们的矛盾也很大主要源于他们的目的是不同的容闳是从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制度出发的后者则是为了维护封建专治统治 派顽固派的代表陈兰彬为正监督就是这一原因的体现。在后来的居美生活中陈容的矛盾也不断加深容闳想要留学生系统的接受资本主义的教育而陈兰彬只是想要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祖宗之法不足变” 。在容闳后来回忆时说 “例如学生在校中或假期中之正杂各费又如学生寄居美人寓所中随美国人而同为祈祷之事或星期日至礼拜堂瞻礼以及平日之游戏运动改装等问题凡此琐琐细事随时发生” 。

  【6】这些事开始是陈兰彬与学生的冲突逐渐演变成与陈容的矛盾。在陈兰彬看来 学生参加基督教的地为是叛逆的 健身跳跃等运动是不守规矩剪发辫穿西装更是对清王朝的不忠。1876 年因剪发辫被遣回国的就有九名。后陈兰彬回国后吴子登代替其职位吴子登与容闳的矛盾更是不断加深 吴子登认为这些学生长居美国既无益于国家更是有害于社会极力地将留学生撤回。这时陈兰、彬吴子登作为顽固派的代表 与国内顽固派守旧势力遥相呼应 “七大夫议者纷纷” 1880 年左右矛盾达到高峰 再加上支持留学的洋务大臣李鸿章思想的转变加速了留学生的撤回吴子登主张将“习气过深与资性顽钝者撤回” 而陈兰彬则主张“坚持全裁之议” 。

  【7】争论的结果生是留学生终于 1881 年下半年先后“凄然回国” 。

  1881 年 8 月一百二十名留学生中除了在美国病逝的三人先期归国的有若干人其余的一百零五名学生全部启程返回祖国其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人获得了学位。留美学生的全部遣返回国也标志着留美计划的失败。

  2、留欧学生介绍 有了留美进行的一系列的铺垫以及留美所吸取的经验教训 留学欧洲无论从计划的提出实施结果都要比留学美国更乐观。

  最先提出派遣留学生到欧洲的是在1873 年船政大臣沈葆桢提议的。他是吸取造船过程中的经验认为必须派员匠、学生等人到欧洲有关国家学习这是因为中国的员匠能够熟练的掌握已有的东西 但是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 因此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学习西方的造船的精妙之处。

  可见沈葆桢对此认识也是颇深的。他还主张让在国内学习法语的学生选择优异者到法国学习造船之方并且能够有所创新让学习英语的学生派优异者以英国深究他们的造船之主和他们的练兵制胜的道理。他还认为这样的留欧方案“速则三年迟则五年必事半而功倍” 【8】而沈葆桢的这一提议正适应了清政府的要求。在前文提到由于派幼童留学缺乏语言基础和预算的科学知识在外国时间太长并且经费太多让留学生容易染上西洋的风气所以主张留洋学生以成年的且有外语和预算科学基础的学习时间以三到五年比较合适。沈葆桢的提议得到了洋务要员的支持后来因 1874 日本侵占台湾和“滇案”的事而延迟了下来。1876 年“滇案”议结闽厂学生在留学被提到日程。经李鸿章与带领学生的日意格、李凤苞多次讨论最终拟订了章程。1877 年 3 月 31 日由日意格带同随员马建忠、文案、陈季同翻译罗丰禄等工作人员与三十名学生一起出洋其中制造学生郑清濂、罗臻禄等十四人另有裘国安等艺徒四名这十八名赴法国学习制造刘步蟾、林泰曾等十二名到英国学习驾驶。1888 年又增派艺徒五人这五人也算作第一批这样留欧的第一批学生为三十五名。这第一批学生学习了三年于 1880 年先后回国李鸿章和沈葆桢认识到学习是精益求精学无止境的于是在 1881 年派陈伯璋、陈才鍴等十名由周懋琦率领出洋到英 法学习驾驶制造。1885 年又派了第三批学员由监督周懋琦率领分赴英法学习共有三十名其中学测绘、图阵兼驾驶铁甲的有十一人学兵船轮管机和算学格致者四人公法等人三人其余三人在法国学制造和公法的各六人。

  这三批留学生与留美学生相比是比较成功的 上文提到留美学生除詹天佑和欧阳庚到学位完成学业外其余全被清政府遣返而这三批留欧学生中前两批的四十五名学生除了二名调往德国和二人病故外其余四十一人中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文详细介绍从这个意义上说留欧的学生还是比较成功的。

  二、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人才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所以竭力用封建礼教来束缚和控制留学生。列强接收中国留学生首先也是着眼于培养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并非真心为中国培养人才。各国对留学生的歧视迫害的事件很多清政府无力保护他们。一般来说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比较艰辛的 通过留学生完成镀金的封建官僚或洋奴买办也大有人在但总的来看留学教育并非按照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愿望发展。在国外 封建专制和礼教不可能像在国内一样束...

篇七: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收稿日期]2018 -09 -07    [作者简介]马菲菲(1985 - ),女,山东莱芜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第 40 卷  第 10 期2019 年 10 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Vol. 40  No. 10Oct. 2019    [文章编号]1004—5856(2019)10—0134—04洋务运动时期官派留美学生发展及影响马菲菲,税沙沙(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摘  要]鸦片战争后,在容闳、丁日昌等人的协力筹办下,清政府于 1872 -1875 年共选派 120 名学生留学美国。

  但在种种力量的阻挠下,学习之路于 1881 年中断。

  尽管留学任务没有圆满完成,但留美学生对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经济、教育和外交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关键词]洋务运动;官派;留美幼童;影响[中图分类号]K256. 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 3969/ j. issn. 1004 -5856. 2019. 10. 033    “留美幼童”是对 1872 -1875 年间官派到美国学习的 120 名学生的总称,这是中华之创举。

  正如李鸿章所言:“此属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1](P7)作为中国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他们学贯中西,将中西文化融于一身,成为了新时代的“弄潮儿”。

  留美幼童的命运可谓是传奇与悲惨共存,同时又具有时代特点。一、洋务运动时期幼童留美的原因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开展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挽救危机,被迫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妄图“强兵与富国”的运动。

  在人才匮乏与急需的情况下,派遣留学生出国可以说是洋务运动发展的必然及客观需要。1. 经济关系变化下的人才需求。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有了质的变化。

  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是落后的国家,如果不变落后为先进,就只有挨打的份儿,如果要变落后为先进,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2](P18)于是洋务运动应时而生。

  洋务运动首先从创办军用工业开始,如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上海洋炮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这些造船厂、铸铁厂、轮机厂都需要外国技术人才的指导,因此,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就必须在用人上转型。

  同时,洋务运动的开展中,代购机器,聘用洋匠,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

  要避免这种情况,做到不雇、不买、自行制造,且不永远借助于洋人,就必须派人出国学习,培养自己的技术骨干人才,真正做到“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2. 新式学堂创办提供了借鉴。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新式学堂雨后春笋般出现。

  1868 年曾国藩提出设立专业的外文学校,用以组织翻译事宜,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及广州方言馆都用以翻译西方书籍,学习西方的法律制度和企业管理方式,为进一步学习外国知识与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左宗棠创办求是堂艺局,设立造船、设计、驾驶、制图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课程,这些新式学堂的创办及教育方式的转变为留学提供了借鉴。3. 容闳等人的极力促成。

  1854 年,容闳怀揣教育救国梦登上归国的游轮,这位中国最早系统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的人,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860 年,他向洪仁玕提出了七条关于建立新式教育的建议,如建立海军学堂、颁定教育制度等。

  1868 年,丁日昌从上海到江苏任职,容闳为了留学事宜,亲自到江苏拜会,拟定了条陈,着重谈了“选派幼童留洋”之事,并在之后的留学事务上尽心尽力。

  另外,在人力支持方面,当时清政府内部一些官员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丁日昌经常向曾国藩提及万方数据 选派幼童出洋之事,为了减小守旧派的阻力,介绍容闳与老翰林陈兰彬认识,再加上李鸿章向清政府提出“挑选幼童赴美肄业”增加了出洋的希望。4. 制度的保证与舆论的推动。

  以清政府名义派遣学生出国学习为留美学生出国提供了有利制度保证,如《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应办事易清单》。

  郑观应在《易言》中讲到 19世纪 60 年代兴办的同文馆与广州方言馆等新式学堂重学习语言文字,“而于格致诸学尚未深通”,以致“制造全仗他人指授”,而这“不过邯郸学步而已。

  何能别出心裁,创一奇巧之兵船,创一新捷之火器哉!”[3](P109) 1870 年春天发生的天津“仇教事件”,使得许多人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区别,欲借西方文明来改良东方文化,这就为出洋留学制造了舆论环境。在多方的努力下,1872 年 8 月 11 日,30 名中国幼童登上上海港的美国游轮,开始了留学生涯。

  随后在 1873 年、1874 年、1875 年又相继派遣了 90 名幼童到美学习。二、洋务运动时期留美幼童概况1872 - 1875 年四年间,清政府精心挑选120 名学生赴美学习。1. 选拔条件。

  关于留学事宜,容闳最先与清政府官员丁日昌交涉。

  1868 年丁日昌升任江苏巡抚,容闳前去拜会,与之谈论派留学生出国的事,并提出“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才”。

  [4](P86) 1870 年丁日昌向曾国藩提出建议:“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

  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计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5](P153) 1870 年冬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始商量派遣幼童出洋的问题:可先选定一百二十名学额,分为四批送出,规定留学期限为十五年,同时将年龄限制在十二岁到十五岁之间。

  最终该项工作由陈兰彬拟定实施,并在上海设局负责管理挑选出洋学生。

  从上可看出挑选幼童的条件严苛:一是不分满汉子弟,天资聪颖,重要是得通过相应的选拔考试;二是对留美学生的年龄限制在十二岁到十五岁,实际上此次出洋学生中最小的十岁,最大的十六岁,是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三是必须经过体检,只有合格者才行。

  资质、年龄、身体素质、考试都合格者可以进入预备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学习英文与西方文学等,期满后派遣出国。2. 留学生地域分布。

  中国长期闭关,以“天朝上国”自居,造成了当时国人对海外事物的孤陋寡闻与无知,甚至说外国是“蛮夷遍地的异域”。

  因此而导致幼童出洋困难,达官贵人不愿将子女送往异国进行学习。

  所以,此批留学生中没有贵胄子弟,多是沿海地区与外界联系较多的一些家庭的孩子,如留美学生李恩富就在经营茶叶生意的堂兄帮助下出洋。

  由于不开化与闭塞造成第一批出洋学生名额未满,容闳不得不到香港寻觅出洋学生。

  留美幼童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仅广东一地就占 84人、江苏 21 人、浙江 8 人、安徽 4 人、福建 2 人、山东 1 人。

  [6](P432 -437)从留美幼童的地域划分可以看出,基本局限于沿海地区。

  “来者皆粤人,粤人中又多半为香山籍。

  百二十名官费生中,南人十居八九。”[5](P155 -157)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门被迫打开,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列强侵略的首站。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被开为商埠,与外国往来频繁,沿海地区的人们更多的接触到国外的知识技术与思想观念。

  部分先进人士,尤其是商人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优越性,更乐于接受这一新事物,于是鼓励孩子出洋留学(如邝荣光的父亲在澳洲金矿当过工人),但也只是绝少部分人有这样的思想觉悟。

  同样,由于技术的落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学风的传播,使得北方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留学计划,也就形成了出洋留学人员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3. 管理方式。

  这是我国第一次派遣留学生出国,怎样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是一个难题,之前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只能自己摸索、探究。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学习旅程,容闳等人特意拟定了以下章程:(1)选送出国的幼童每年出洋三十人,学习十五年,学业完成后归国由驻洋委员会负责安排差事,留美学生不准入外籍与私自谋业; [7](P8 -9) (2)幼童中有成绩达不到要求的,将其撤回;(3)幼童赴美期间学习书籍均有要求,如将《孝经》《五经》等国学始终与学生们紧紧挂钩,同时还规定每年的四月进行一次考试并登记在册; [7](P8 -9) (4)在费用方面也做出了明确规定,还特别派有留学经验的容闳与有实权的翰林院主事陈兰彬来做领头人。

  这一系列细心的规划与安排,其目的就是为了圆满完成这场“首秀”。留学期间,留学生费用均来源于政府,由“江海关洋税项上指拨”。

  [8](P90) 费用主要用于工资发放(驻洋的正副委员每月薪水四百五十两,翻译官每月一百六十两),包括学生们的衣食住行及来回的路费、笔墨纸书以及对优秀学生的奖励等。

  [9](P692)    三、洋务运动时期留美幼童在美国的情况    1. 留美幼童在美国的生活与学习情况。

  幼5 3 1 第 10 期 马菲菲,税沙沙:洋务运动时期官派留美学生发展及影响万方数据 童乘坐火车抵达美国纽约,因没有统一宿舍,只能寄宿在当地居民家中。

  他们离开故土,缺少家人呵护,开始并不适应。

  但时间能抚平一切。蔡绍基、黄开甲、梁敦彦等人居住在巴特拉夫人家,在情感上得到了家人般的呵护与温暖,他们不仅在生活上越来越接受美式,在学习上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当地美国人的帮助下,这些幼童逐渐适应美国的文化与生活,英语水平也得到提升。

  1874 年,在李鸿章的提议下清政府在哈特福德建造了中国留学事务所,更方便了留学事务的办理与管理。留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与僵化的礼教伦理,而是向经历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正在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学习新技术,如船政、制造、军政等。

  幼童到美国继续学习英语,学习被分为三阶段,即小学、中学、大学循序渐进的进行,如詹天佑先就学于西海文小学,后就读于纽海文中学,最后考入耶鲁大学。

  据统计,有五十多人都进入了大学学习,如容揆、欧阳赓、黄开甲、梁敦彦等就读于耶鲁大学;邝咏钟、方伯梁、邝景扬、杨兆楠等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唐绍仪、吴仰曾等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

  学生们还通过考试进入到技艺院、军政院进行系统的学习。2. 留美幼童被迫回国。

  派遣留学生出国已然不易,学生们在美学习期间也遇到不少困难,在种种矛盾的交织下,留学美国的事于 1881 年终止。

  绝大多数的留美幼童并没有完成此次学习任务就被迫回国,主要原因是洋务派的思想没有走在前沿,始终是被迫的“假装前行”。1875 年最后一批留美幼童被送走,期间就涉及到人事的调换,守旧派代表陈兰彬请假回国,尽管担任留学事务的正监督,却一直认为学生出国留学与传统礼教相悖。

  学生在美期间,陈兰彬与容闳在留美学生的生活费用、穿着、参加礼拜等问题上产生矛盾与分歧。

  陈兰彬之后正监督一职由李鸿章与陈兰彬共同选派的区谔良担任,区谔良有管理才能也支持留学,但其却于1876 年辞职回国。

  取而代之的是由陈兰彬举荐的吴子登,吴子登对留学更是不以为然,处处挑剔,因为学生不向自己行跪拜礼勃然大怒,并且写密折回国,状告斥责留学生有“不礼不忠”行为,并提出将留学生遣返回国,指出“若更另其久居美国,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更是有害于社会”。

  [4](P104) 不管是陈兰彬还是吴子登,他们虽是领导者,却极其鄙夷留学之事,他们与国内守旧反对派是一致的。

  虽然洋务派支持留学,但其宗旨始终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其目的是培养一批能促进洋务运动发展的人才,这就决定了洋务派的代表们对于留学事宜的决心是不坚定的。

  例如,李鸿章在吴子登与顽固派们提出撤回留学生时,选择模糊的态度,不仅如此,还致函容闳劝其不要“多管闲事”,加速了留美学生回国的进程。

  正是由于陈兰斌、吴子登等人的作梗,顽固派的强烈反对与破坏,加之洋务派的动摇不坚决,留美事务于 1881 年走到尽头,“强国梦”被打断。

  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中就感慨到:“亡羊补恐迟,蹉跎一失足,再谴终无期。

  目送海州返,万感心伤悲。”[2](P416)1881 年,除了早夭的留学生与经商的几名学生外,如潘铭钟、曹吉福、谭耀勋等,其余的94 名留学生被分批遣返了。

  第一批 21 人被送到电报局,如牛尚周、梁金荣、方伯樑、孙广荣等;第二、三批的 73 人有 23 名被福州船政局与上海机器局留下,其他的被分到天津机器、医馆、水师等部门学习任职。

  总体而言,这些留美学生始终是受益了,同时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洋务运动时期幼童留美学习的影响    洋务派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的真正目的是培养洋务人才以促进洋务运动的发展。

  这次学习虽然没有圆满的完成,但绝大多数的留美学生归国以后都成为各方面的科技人才,他们中有许多优秀的工程师,如罗国瑞、邝荣光、陆锡贵、梁普照、唐国安、詹天佑等,还有外交官、海军军官、政府官员与领事官员等,对中国经济、政治、教育、外交等产生巨大的影响。1. 为经济领域输送了实业人才。

  留美学生除了学习军政以外,还学习铁路、采矿、电报与造船技术,而这类人才正是当时中国缺少与需要的,这就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实业人才。

  他们回国后在铁路、采矿、电报、海关等实业领域发挥了巨大的带头作用。

  在矿业方面,黄耀昌、陈荣贵、陆锡贵、邝荣光、唐国安、邝景扬、梁普照被安排在唐山矿,成为中国首批矿业工程师。有 17 名学生加入电报行业,许多成为各省的首任电报局长,如朱宝奎担任上海电报局局长,袁长坤主管电报系统,唐元湛担任电报总局局长,周万鹏、陶廷赓、方伯樑、卓仁志、朱锡绶等人为中国现代通讯事业发展出过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国对中国电报系统的干预。

  在海军领域,吴应科成为巡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