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如何践行五个必由之路论文3篇

时间:2022-12-11 09:1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青少年如何践行五个必由之路论文3篇青少年如何践行五个必由之路论文【论文】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发生逻辑、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少年如何践行五个必由之路论文3篇,供大家参考。

青少年如何践行五个必由之路论文3篇

篇一:青少年如何践行五个必由之路论文

【论文】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发生逻辑、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治理”既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根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青年一代已经成为社区治理的生力军,为筑牢疫情防控社区防线作出了巨大贡献。应急处突,离不开青年一代的积极参与,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也需要青年一代贡献力量。同时,青年一代只有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才能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3 年 5 月 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如何构建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青年一代在推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成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局面的重要议题。

  (二)相关文献综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治理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并有大量的学术成果产出。青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社会治理参与问题也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围绕青年的社会治理参与情况,学术界形成了以下几类研究成果:一是关于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研究。赵凌云认为,在相关政策与制度健全完善的前提下,在多方合作的社区再造过程中,才能实现积极而广泛的社区治理青年参与[2]。吴同、邓洋洋认为,青年有较强的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但在参与过程中也表现出较强的个体化特征,要采取多种措施破解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逻辑困境[3]。二是关于群团组织作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重要载体的研究。葛亮认为,共青团长期打造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在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及城市的大型活动的开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4]。汪鸿雁认为,推动青年信用体系建设,是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方式,引领青年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也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内容[5]。三是关于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的研究。何涛认为,由于青年需求最为旺盛、交流最为活跃、思想最为解放,他们结社的愿望和良好社区治理的诉求都比较强烈,但同时也存在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与自身能力所限等问题[6]。何东润等人认为,青年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多元框架内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也存在力量分散、发展水平不均衡、缺少 政策引导、意识形态不统一等问题[7]。四是关于进一步提升青年参与社会治理能力的研究。王道勋、陈延斌认为,青年是社会治理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提升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意义重大,要通过持续的引导、培养和锻炼,全面提高我国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8]。邓蕾认为,要通过引导在社区工作的青年发挥示范作用,帮助居住在社区的青年提高社会认同感。同时,将流动青年纳入社区治理之中,提高社区治理对青年的吸纳力,从而解决社区治理青年参与不足的问题[9]。

  目前,围绕青年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研究成果多以我国东中部地区为个案,而实际上,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青年参与社区治理亦有其独特性,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逻辑,从整体上阐释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分析青海省青年的个性特征及其对参与社区治理的影响,在 1203 份问卷调查和 8 人深度访谈结果的基础上,结合青海省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现状,梳理出青海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笔者认为,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既是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之举,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优化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既要结合青年自身的性格特征,也要聚焦 现实问题,重点在增强基层党建引领作用、扶植社会组织发展、培育公民意识、健全参与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二、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发生逻辑 (一)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用一段来论述青年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党历来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代表未来的青年身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而这一切,都需要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不断夯实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社區基础。

  1.贯彻党中央关于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日益加强对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其中强调了“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明确要求“推 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10]。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在“在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中突出强调“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青年一代作为最富有朝气、最具有活力的社会治理主体,他们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鼓励和支持青年一代参与社区治理是贯彻党中央关于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顶层设计的必然举措。

  2.進一步夯实“中国之治”的社会基础的必要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的显著成就,被世人赞誉为“中国之治”。“中国之治”的核心密码在于“中国之制”,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局面的关键在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1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12],“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被两次重要会议强调。社会公众参与指数是衡量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我们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就不能忽视社会公众的力量,只有充分调动 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力量,教育引导他们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各方面与全过程,才能推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从而提高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夯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基础。

  3.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并把青年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13]一方面,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想尚处在不成熟阶段,青年健康成长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尤其是要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青年成长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017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全社会都应为青年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青少年各方面的能力本领比较欠缺,需要在基层实践中锻炼提高。青年只有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需求,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或调整人生航向,逐渐形成 感恩社会、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真正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概言之,一方面,参与社区治理是青年一代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契机;另一方面,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也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二)青年的个性特征及其对参与社区治理的影响 1.从保守转向创新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生物属性不是人的本质,社会属性才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新时代青海省青年的个性特征是在青海省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自然环境恶劣,交通相对不便,与东中部相比,地理位置相对封闭。改革开放 40多年来,尽管青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与东中部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必然会产生相对保守的社会心态,导致青年的个性特征有相对保守的一面;另一方面,近年来青海省正在逐步实现“弯道超车”,在“一优两高”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各项事业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青年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 因此,新时代青海青年兼具保守和创新的个性特征,并在逐步实现从保守向创新的过渡。

  青年趋向创新的个性特征,不仅有利于贯彻我们党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治国理政理念,而且有助于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社会治理”写入党的文件,但依然有少数基层干部习惯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难以实现角色的转化,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障碍。具有创新个性特征的青年参与社区治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僵化的管理模式,为社区治理注入活力。同时,青年往往能够更好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5G 等先进技术,将先进技术应用于社区治理,能够极大地提高社区治理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水平,从而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获得良好的效果。无论是理念的创新,还是技术的创新,都是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2.从顺从转向自我 1992 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必然伴随着优胜劣汰,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受到个人主义的冲击。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即使是来自相对偏远牧区的青年,也渴望增进和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得自己在激烈的 就业环境和就业压力之下变得无法被取代。多数青年遵守规则、尊重权威、听从父母的管教,但同时他们又不拘泥规则、不迷信权威、不完全服从父母的安排,从而表现出比较强的自我意识。不可否认,青年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容易偏离集体主义价值观,从而陷入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泥淖,甚至有少数青年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面对青年从顺从转向自我的现实,全社会都应关心关注青年成长,为他们提供关心他人、融入社会的机会和平台,教育和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培育和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引导青年将自我意识逐渐转化为公民意识。

  青年从顺从转向自我的个性特征,有助于培育公民意识,提高社区治理的公众参与度和社会化水平。公众参与是社会治理区别于社会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是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还是公民个人参与社区治理,都依赖于公民意识的培育。要让广大青年意识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不仅是权利主体,而且是义务主体,在享有各种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定义务。社区治理不仅是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职责,而且是全体社区居民的义务。事实上,“在职青年群体的两大生活重心一是事业,一是家庭,而非所居住的城市社区”[15]。在职青年群体在社区治理中的“缺位”现象,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在职青年自身 参与意识不足是重要的主观因素。毫无疑问,社区治理实践是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公民意识的养成的重要载体,为青年政治权利的实现和义务的履行提供了平台。只有青年一代的公民意识增强了,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公众参与城乡社区治理才能成为普遍的现象,社区治理社会化、现代化的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3.从孤立转向合作 彰显个性、展现自我,已逐渐成为新时代青年的普遍特征。孤立与自我,似乎是“90 后”和“00 后”身上固有的标签,但是自我不等于自傲,更不等于自恋。在突出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年也逐渐认识到个人能力的有限性,只有善于沟通,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如果青年之间在交往的过程中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包容,必然会产生矛盾和摩擦,既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同学、同事关系,也不利于学习和工作的顺利开展。尽管越来越多的青年犯了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看似沉溺于自我的小天地,但是,当今世界几乎不存在任何孤立的个体。因此,那些外表看似孤立的个体并非是真正的孤立,不少青年也在主动寻求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机会,在此过程中与社会之间构建了一种被动或主动的合作关系。“青年社会交往的方式不断翻新,既跨越了线上线下的边界,也跨越了现实中的...

篇二:青少年如何践行五个必由之路论文

1 九年级 道德与法治 上册 中考 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考点 1 1 改革开放 1.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 2.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1)【易错点】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关键抉择),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3)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主要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④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⑤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考点 2 2 共享发展 1.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国过去 40 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2)【易错点】我国的基本国情: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易错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易错点】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挑战:①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②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2.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4.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5.党和政府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做法。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如:①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②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④实施健康中国战略;⑤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 考点 3 3 创新 1.【易错点】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2)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4)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考点 4 4 建设创新型国家 1.【易错点】我国科技创新现状。

  (1)成就: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不足: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做法。

  (1)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4)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5)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

  (6)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3.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4.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5.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6.教育的重要性。

  (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考点 1 1 追求民主价值 1.【易错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人民民主的形式:选举民主、协商民主。

  4.【易错点】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5.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7.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3 考点 2 2 建设法治中国 1.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2.【易错点】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和善治。

  3.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5.【易错点】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6.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1)政府:①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②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2)公民: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7.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8.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9.厉行法治的要求。

  (1)各级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2)社会: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3)公民:①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②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10.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考点 1 1 中华文化 1.【易错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1)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4.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2)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 (4)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十九届四中全会内容补充】 考点 2 2 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2.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3.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④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⑤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⑥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考点 3 3 民族精神 1.【易错点】我们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3.【易错点】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4.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5.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考点 4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易错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考点 5 5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我国人口特点。

  (1)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2)新的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2.资源现状: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3.环境现状: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4.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考点 6 6 走绿色发展道路 1.【易错点】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5 2.【易错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做法。

  (1)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3)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4)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 7 试题研究·陕西道德与法治发展。

  4.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5.走绿色发展道路国家应该怎样做?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5)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为生态文明提供可靠保障。

  6.青少年践行低碳生活的做法。

  (1)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的文明行为,如纸张双面使用。

  (2)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3)节约粮食,减少浪费,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

  (4)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多骑自行车。

  (5)不燃放烟花爆竹,不露天烧烤等。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考点 1 1 促进民族团结 ...

篇三:青少年如何践行五个必由之路论文

 金融学院 2012 年寒假社会实践评分标准(拟定版)  金融学院 2012 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评选采用百分制 ( 10 分附加分) 方法, 由基本分和能力分两部分构成。

   基本分: ( 60 分) 1、 报告内容主题明确( 5 分) 紧扣主题( 5 分), ( 实践主题: 详见附录一、 二) 2、 报告格式符合要求( 5 分)( 报告标准格式: 详见附录三) 3、 报告内容具体详细( 30 分) 明确的实践目 的( 5 分)、 具体的实践对象( 5 分)、 详尽的实践进程( 10 分)、 完备的调研资料( 10 分); 4、 报告分析透彻到位( 20 分) 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5 分), 所选资料能够较为准确地说明实践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 5 分), 能够运用基本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 ( 5 分),在报告中能够提出自 己的观点( 5 分)。

   能力分: ( 40 分) 1、 实践报告视角新颖( 5 分) 2、 能体现大学生责任感( 5 分) 3、 实践报告能准确体现社会热点( 10 分) 4、 兼具学术性或社会导向性( 10 分) 具有一定的现实社会意义( 5分), 5、 分析方法灵活多样( 10 分)  调研形式丰富多样 ( 5 分), 运用多种专业分析工具及分析形式 ( 数据、 图表、 录音、 照片等形式)( 5 分)  附录一: 实践主题 (一) “关注热点事件·聚焦公民道德”主题实践活动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的不协调使得社会矛盾日 益突出,引发社会热烈讨论的公众道德事件层出不穷。

  如何进一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积极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鼓励广大师生通过问卷调查、 数据分析、 宣传倡议、 爱心援助等方式, 发扬友爱、 奉献、 互助精神, 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开展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培养并宣传公民道德意识, 彰显中财学子的人文关怀,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 “践行首善项目 ·弘扬北京精神”主题实践活动 2011 年 11 月 2 日 , 北京市发布了以“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为主要内涵的“北京精神” 。

  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总结, 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

  鼓励广大师生通过资料收集、 走访调研的方式, 深入首都基层, 细心观察,结合北京的历史文化发展,记录现实生活中的百姓故事,深刻把握“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的内涵与外延, 为北京精神写下生动注释; 鼓励广大师生从自身出发, 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感受北京精神, 广泛运用各种平台宣传北京精神, 以实际行动践行北京精神, 提升首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 “观察社会民生·感受家国发展”主题实践活动 寒假实践的时间与农历新年重合,大多数同学都会在家乡进行实践活动。

  立足社会民生, 细心观察, 追踪问题根源; 关心家国发展,建言献策, 贡献一己之力。

  无论小家还是大国, 无论社区还是街头,无论城市还是乡村, 以青春姿态彰显当代大学生的卓然风采,以亲身躬行实践奋发有为, 奉献社会、 唱响时代主旋律的精神和誓言。

   (四) “着眼财经领域•提升专业素养”主题实践活动 作为财经院校的学子, 关注财经领域、 了解专业形势是同学们提高专业素养的必由之路。

  鼓励广大师生结合当前经济领域内热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活动, 把握经济脉搏, 培养专业兴趣; 走访政府、 企事业单位、 非盈利组织等专业相关单位, 了解专业知识, 展望行业发展; 研究财经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 深造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为学校、 社会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在实践中完善自身素养,提高自身能力, 为今后走出校园、 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附录二: 2012 年金融学院寒假社会实践选题指南( 供参考) 1. 社会信用体系有效性调研; 2. 农村社会风气变迁调研; 3. 中国式慈善现状调研; 4. “郭美美事件”对红十字会的影响调研; 5. 大学生道德素质调研; 6. 网络道德问题调研; 7. 居民幸福感调研;   8. 城镇低收入群体及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调研; 9. 农村留守儿童、 老人及妇女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调研; 10. 城镇流浪人员生存状况调研; 11. 农民工子弟学校发展现状调研; 12. 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课余活动及心理发展调研; 13. 青少年公益意识培养情况调研; 14. “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的北京精神的内涵与外延表现调研; 15. 北京精神的颁布对北京城乡居民的影响情况调研; 16.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住房建设、 村容村貌、 环境污染调研; 17. 农民工就业地区、 工种、 收入、 支出情况及技能与收入差距调研; 18. 农民失地原因及影响调研( 失地农民的收入、 生活状况); 19. “学习 型农村” ( 市场和政府提供的学习条件、 内容等)、“学习型农民” ( 学习需求、 内容、 方式等) 现状调研; 20. 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情况调研; 21. 城乡养老/教育/医疗/卫生情况调研; 22. 城乡居民生活休闲方式调研; 23. 城镇生态与环境保护现状调研( 当地企业污染问题、 防护林建设、防洪设施与生态等); 24. 农业生产成本变动、 农产品价格变动及农村生活消费品价格变动  调研; 25. 农民收支结构及金融资产配置状况调研; 26. 农村金融体系现状与问题调研; 27. 当地某一行业、 企业的经营状况调研; 28. CPI 对居民生活影响调研; 29. 城镇生活必需品、 蔬果鱼蛋肉类等物价变迁调研; 30. 城镇居民收支结构、 投资行为、 金融资产配置状况调研; 31. 居民家庭理财观念与理财习惯调研; 32. 人民币升值对当地进出口的影响调研; 33. 与“房”相关问题( 城镇房租房价变迁、 小产权房问题、 廉租房推行效果等) 调研; 34. 金融机构经营状况、 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调研; 35. 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调研。

   附录二: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实践报告写作格式细则 一、 封面 ( 一) 作品标题: 黑体, 二号, 粗体 ( 二) 学 院: 楷体, 三号, 粗体 ( 三) 班 级: 楷体, 三号, 粗体 ( 四) 作者姓名 : 楷体, 三号, 粗体 二、 目 录 目 录要求从菜单栏 “插入” 选项卡中的“引 用” 选项中, 通过“索引 和目 录” 选项自 动生成, 不得自 行攥写。

    三、 文字格式 ( 一) 字体、 字号 1. 标题: 黑体, 二号, 粗体 2. 一级标题: 二号, 宋体, 粗体 二级标题: 三号, 宋体, 粗体 三级标题: 四号, 宋体, 粗体 四级标题: 小四, 宋体, 粗体 3. 正文: 小四, 宋体 ( 二) 行距: 1. 5倍行距 ( 三) 其他: 各级标题前的序号形式要求和范例中的形式保持一致, 其中: 1. 一级标题序号: 中文数字加顿号 2. 二级标题序号: 中文数字加括号 3. 三级标题序号: 阿拉伯数字加点 4. 四级标题序号: 阿拉伯数字加括号 【例】 一、 村民自 治的历史[一级标题] ( 一) 村民自 治的概念[二级标题] 1. 村民自 治[三级标题] ( 1) 村民自 治[四级标题] 三、 版面格式 ( 一) 页眉, 内容为: 作品标题; 字体为: 五号, 居中 ( 二) 页面设置 1、 页边距: 上: 2. 5厘米 下: 2. 5厘米 左: 3厘米 右: 3厘米 装订线: 0厘米 2、 页眉: 1. 5厘米 页脚: 1. 5厘米 3、 纸型: A4, 纵向 ( 三) 插入页码 位置: 页面底端 对齐方式: 外侧 ( 四) 注释 采用尾注, 自 定义标记为[1] , [2] , [3] ……   注: 专著为[M] , 报纸为[N] , 期刊文章为[J] , 论文集为[C] , 学位论文为[D] ,报告为[R] , 标准为[S] , 专利为[P] 【例】 [1] [美] 詹姆斯·W·沃克. 人力资源战略[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23-24 [2] 李强. 转型期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J] . 中国社会科学2000( 4) : 20-29 [3] Whyte, M. K. & L. Parish. 1984, 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78-79 ( 五) 参考文献 格式同上, 先中文后英文; 中文按姓名 的拼音排序, 英文按姓名 的字母排序。

   四、 附录 报告附录中的内容包括: 各单位签发的证明、 导师推荐信、 调查问卷样稿、访谈记录、 实践照片以及其他和实践活动相关但不适合放在正文中的附件。

   五、 其他 ( 一) 背景 报告的背景没有详细要求, 但要保证清晰、 美观, 不能影响文字的阅读。

   ( 二) 图片 实践活动相关图片建议分成两部分放置: 与正文内容联系较强, 能较好反应实践过程的图片建议放在正文中, 图片位置自 行调整, 力求美观; 与正文内容联系不紧密, 但能较好反应实践过程的图片, 建议放在附件中, 形式自 定。

  

推荐访问:青少年如何践行五个必由之路论文 必由之路 践行 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