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10篇

时间:2022-12-06 13:4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10篇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研究探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建议〇范毅王笳旭张晓旭摘要:县域是连接城乡市场、吸纳转农业移人口、承接城市产业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10篇,供大家参考。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10篇

篇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探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建议〇 范 毅 王 笳 旭 张 晓 旭摘 要 :县域是连接城乡市场、吸纳转农业移人口、承接城市产业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构建完 整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循环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明确县域经济的功 能定位,本文认为县域经济主要具有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栽体、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推进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空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场等4 大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围 绕县域经济主要功能的发挥认为当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着人口流失严重、产业集聚平台不足、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主要问题。据此,提出了推动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我国整体经济内 循环畅通的相关政策建议。关键 词 :县 域 经 涔 高 质 量 发 展 “双循坏”斩 发 展 格 局 产 业 平 台2019年,我 国 有 1881个县 级 行 政 区 (不含市辖区),县域 总人口约有9. 25 亿人,占全国人 口比重超过65%。如此庞大的人 口规模不仅孕育着巨大的潜在消 费市场,也是确保经济内循环畅 通的重要基础。县域是我国区域 经济的基本组成单元,是连接城 乡市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承 接城市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同 时也是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畅通 国内循环的重点难点所在,在推 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居于关键环 节。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县域经济 重视不够,在发展中存在部分县 城工业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 人口流失严重等短板弱项,当前 亟需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视, 加快弥补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弱 项 ,夯实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基础。一 、我国县域经济的主要功 能定位(一> 吸纳衣业转移人口的 重要軋体以县城为核心辐射带动县域 城镇化发展,是 畅 通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微观经济的基础。与 高等级城市相比,县域空间具有 经济社会成本较低的特点,在距 离、情感、住房、社会服务、便 利程度等方面,更符合农民进城 的现实需求,大多数农村人口的 城镇化是在县域内完成的,县域 就地就近城镇化成为人口在城镇 间流动的起点和落脚点。在我国 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最先允许 从事经商、务工、办服务业的农 民进城落户的,就是县域层面的 集镇和小城镇,随后大城市面向 农村劳动力的大门才逐步敞开。

 县域城镇人口的增长是各类城市中增长最快的,2000-2014年间 城镇新增人口中有56%是在县域 内 [1],以县城为核心的县域城镇 化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最重 要、最直接方式。县域对农业转 移人口市民化的承载作用不仅体 现在对本地农民的直接吸纳上, 而且也体现在对外出务工的农民 工的间接吸引上,大多数的农民 工在返乡后并不是回到农村,而 是回到了家乡所在县的县城继续 从事非农工作。我国要在2035年 预期实现80%左右的城镇化发展 目标,最大的突破口不在于城镇 化率己经较高的特大城市和大城 市,而在于1881个城镇化率仍较 低的县及县级市。这也就意味着,

 县域经济需要抓紧补齐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短板,从而为大量农 民进城提供更好的载体支撑。(二)

 承 捿 制 造 业 产 业 转 移6 0 2020年第9 期这:欢位0 农保

 研究探讨的重要平台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乡村 经济的连接点,为现代经济社会 与传统农耕文明的碰撞融合提供 了空间载体。在这一平台上,以 农业为主的县域产业结构逐渐向 二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 从而完成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 蜕变。根据城市经济发展规律,

 县域经济在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上 离不开工业经济的支撑。通常而 言,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己经进入 或度过了工业化后期,其产业发 展转向了附加值更高的高端制造 业或服务业。而县域经济则不同, 我国绝大多数的县仍处于工业化 中期,产业发展上仍以工业经济 为主导。因此,推动县域经济发 展关键就是要推动县域工业经济 的发展。县域发展工业经济具有 两大核心优势,一是相比于大城 市和特大城市更低的发展成本。

 随着城市的扩张,土地、租金和 用工等成本不断上涨,利润率较 低的制造业会加速向城市外缘或 低等级城市转移布局,这为县域 承接城市产业外溢提供了机会。

 二是县域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我国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集聚 在县域层面,这既包括尚未转移 出去的劳动力资源,也包括转移 后回乡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这 些人的就业仅在乡村势必难以消 化。制造业是吸收低技能劳动力 的最主要渠道,在县域层面承接 产业转移,壮大制造业规模能够 更好的解决县域层面堆积的劳动 力就业问题,从而增加群众收入。

 总体来看,县域己经成为我国制 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三> 推进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全间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城市 居民消费向乡村渗透的平台,同 时也为乡村产业和乡村旅游等提 供了向外推介的载体,对于连接 城乡经济和城乡消费融合具有重 要作用。县域庞大的人口规模孕 育着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我国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 县域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壮大, 提振了县域消费能力。根据国家 统计局数据,2018年县域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的比重为35. 8%,比 2015 年提高了 1.2个百分点。县域消 费市场的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 企业开始将市场下沉到县域层面,

 特别是电商、直播等互联网经济 向县域的渗透,直接激活了县域 层面发展活力,使县域成为消费 市场潜力释放的重要空间。当前, 我国经济形势复杂严峻,贸易保 护主义、逆全球化、贸易脱钩等 使我国出口并不乐观,如何将外 销有效转为内需,需要从县域层 面集中发力。通过县域经济发展 拓展我国广阔的农村市场和中小 城镇市场,激发县域消费市场活 力,为我国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腾出更 广阔空间[2]。(四)保陣国家粮食安全的 重要战场粮食安全是我国一切工作的 基础。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是以县 城为核心辐射带动非农产业发展, 在区域范畴上还包含广阔的农村 腹地,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和农 产品供给的主战场和总后方。县 域经济的发展事关我国14亿人口 的饭碗问题,虽然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县域经济保障粮食安全 的重要性并不显现,我国可以通 过进口等途径解决部分食品需求。

 但在全球性危机来临时,解决肚 皮问题就会成为人民最先关心的 事情。一方面,我国巨大的国内 需求依靠国外并不现实,我国任 何一种粮食向国际市场的大规模 采买,都会导致世界粮食市场价 格的大幅波动;另一方面,危机 本身会带来粮食恐慌,每个国家 都会将粮食作为战略性物资而禁 止大规模出口。今年年初以来, 世界范围内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 幢灾、火灾、地震、水害等灾害 频发,诱发了对粮食安全问题的 巨大担忧。在未来一段时期国际 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确保 自身粮食供给是稳定民心的重中 之重。县域农业是县域经济的重 要基础和支撑,无论县域经济如 何演化,主要划定在县域层面的 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不容突破的, 这也就决定了县域在功能上不能 脱离农业。二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 要问题<一>县域人口流失趦势加 重在 县 域 城 镇 人 口 快 速 增 长 的同时,另一个主要的趋势是县 域总人口的流失。据恒大研究院 2018年 对 全 国 不 同 等 级 城 市 行 政单元的一项研究,我国城市人 口存在着一二线城市大幅流入、 五 六 线 城 市 快 速 流 出 的 趋 势 , 2011-2016年 , 以 县 域 为 主 的 五六线城市常住人口分别下降了 0.4个 和 0.6个 百 分 点 [3]。与高 等级城市相比,县域城镇虽然“近 水楼台”,但是由于基础设施落2020年第9 期 玄 欢 我 從 6 1

 研究探讨后、公共服务不足、就业空间较 小等,县域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 仍然有限。虽然当前我国绝大多 数县域城镇人口在增长,但是县 域常住人口减少却是普遍现象, 而且从长远来看,中小城市人口 向大城市的流动也是一个基本趋 势,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 的不断成熟,县域城镇人口增长 必将放缓,县域总人口的流失状 况将会更加突出。我们需要充分 重视县域人口流动变化趋势,并 根据人口流动配置相关要素资源, 避免资源要素的浪费。(二)

 县 域 户 业 集 聚 平 台 不 足我国县域在产业集聚平台建 设上存在着平台少、层次低的问 题 ,不仅自身孕育产业能力不足, 而且在承接产业转移、打造稳定 产业链方面,与市辖区或省会城 市等大中城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 距 。例如,开发区是我国地方承 接产业转移和实现产业集聚的重 要平台形式,但是在经历开发区 整顿后,县级以下大量的开发区 被裁撤关闭,导致县域层面的开 发区总量较少、层次较低,对产 业的吸引力在下降。据统计,在 我 国 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 区中,仅有47个位于县域层面(37 个位于县级市、10个位于县), 仅 占 国 家 级 开 发 区 总 量 的 21%, 而有国豕级开发区的县不足3%, 超 过 96%的县仅有省级开发区或 者没有开发区。由于县域层面缺 少高等级、高质量的产业集聚平 台,导致县域吸引产业的竞争力 弱,县域产业园区主要是以零散 中小企业为主,而难以承载大型 企业。这导致县域承载就业人口的空间小,劳动力不得不选择外 出务工。从发展实际看,产业平 台载体越少、承载产业发展能力 越差的地区,人口流失也就越严 重。<三> 县 域 经 涔 发 展 不 平 衡 程度高我国县域在经济实力和发展 阶段上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 水平差距大、不平衡性突出。据 《2019赛迪县域经济百强研究》 显 示 ,我 国 县 域 经 济 总 量 达 到 39. 1 万亿元,其中百强县以不到 全 国 2 % 的土地和7 % 的人口,创 造了 25%的 县 域 GDP [4]。这意味 着 剩 余 的 1800个左右的县域单 元,总共创造了 29.3万亿元的 GDP ,每个县的 GDP 贡献率不足百 强 县 平 均 水 平 的 1/6。百强县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经济的强 弱,在百强县分布上明显呈现东 强西弱的局面,东部地区有71 个 县市进入百强县,而中部、西部、 东北地区仅分别有19个、7 个和 3 个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越强,

 则省域经济也就越强,反之那些 缺少较强县域的省份,其整体经 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县域经 济发展差距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 平衡、不协调,穷县市在产业竞 争中因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营商环境等方面缺陷往往落败于 强县市,最终收入分配格局会遵 循产业发展形成路径依赖,继而 进一步制约县域消费潜力的释放。三 、政策建议(一)

 提 升 县 域 产 业 平 台 产 止和就止承軋能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在 于打造县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这就需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以打造高质量县域产业平台为手段, 以本地资源禀赋为依托,全面提 升县域产业经济的竞争力。一是 要加大对县域产业发展平台的政 策扶持力度,补齐县域内产业平 台公共配套设施短板,通过完善 基础设施、改善配套服务、优化 营商环境等措施,推动要素资源 向县域产业平台集聚,进一步提 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二是以 县城产业发展平台为核心,打造 辐射乡镇、服务中心城市的县域 产业集群。县域经济发展不是孤 立的发展,而是要站在连接城乡、 服务市场的高度上选择符合本地 发展的产业方向。要立足本地区 资源禀赋优势,引进培育具有潜 在竞争优势的产业项目,开发利 用以本地资源禀赋为依托的产品, 将自身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 优势。(二)

 加 快 推 进 以 县 城 为 核 心的县域城镇化进程过去我们在政策上要么强调 小城镇、要么强调大城市对城镇 化的拉动效应,但却在一定程度 上忽视了县城的重要性。县城在 县域经济中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把县城做大做强做好才能提升本 地居民的城镇化进程。对此,一 是要持续完善县域中心城市功能, 提升城区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

 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力 度 ,集中发展分散性城市服务体 系,围绕县域城市居民需求,提 供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新型城 市中心,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

 二是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向乡村地区延伸。县域经 济是一体化、融合化的发展,县 域 城 镇 化 也 不 应 (下 转 第 8 8 页)6 2 2020年第9 期 玄 攻 对 從

 研究探讨展路径。增强深圳、广州在区域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协同引领 作用,发挥香港、澳门在世界经 贸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依靠东莞、惠州产业高质量势能,助推 佛山、珠海、中山产业规模和能 力持续升级,培育江门、肇庆做 强产业配套和特色产业,探索差异化的城市产业和经济发展路径, 进而形成各有分工、合力强劲的 城市群产业发展格局。口注释:① 由于澳门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小,未有统计数据,因此未涉及。香港产值數据来自《世界电子数据年鉴》。② 指 5000人以上、人口密度达到4000以上的互相连接区域。③ 拥有双总部或三总部的企业,其中一个总部在东京湾城市群也计入。参考文献:[1] 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2] 李張.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 中共中央,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ZJ.2015.[4】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Z].2019.[5】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Z].2019.[6] 《中国信息产业年鉴》编委会.2013年中国信息产业年鉴[M].北京:电予工业出版社,2014.[7] 《中国信息产业年鉴》编委会.2017年中国信息产业年鉴[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8] 胡俊凯.东京湾启示录:世界级大湾区的成功秘诀[J].中华建设.2019(5).[9] 王凯,周密.日本首都圈协同发展及对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启示...

篇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活,则区域经济活,县域经济兴,则区域经济兴。在当前我国经济深度转型升级的形势下,县域经济联系广泛、承上启下,需要走好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壮大提升。

 第一,天线与地气融合。

 天线就是宏观政策和上级要求,地气就是县情特点和发展实际。把二者融合起来分析研究和思考谋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出发点。就当下而言,就是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来谋划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第二,区域与县域融合。

 一个县域就自身来讲,是相对独立的单元,而放眼到较大的区域之中,又是相互关联的局部。这种逻辑关系决定在谋划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立足区域、联动发展,明确确定发展定位,作出优化选择。

 第三,策略与方法融合。

 策略决定方向,方法影响结果。一个县的发展,既要形成具有前瞻性、长远性和指导性的思路,也要在操作性上下功夫,着眼于规划蓝图如何落地生根,提出具体措施,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

 第四,扬长与避短融合。

 扬长,就是要准确分析和找准县域发展的潜力,在放大优势

 中释放发展活力。避短,就是要强化补短板思维,从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缺什么、补什么,短什么、补什么,不断完善基本条件支撑和各种要素保障。

 第五,面与点融合。

 在一个县内部来看,由于各乡镇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不均衡,因此在推进发展时不宜搞“一刀切”。所以,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在注重全面推进发展的同时,聚焦一些条件较好的点,集中力量进行支持和打造,使之成为闪亮点、爆发点、牵引点和支撑点,起到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作用。

 第六,一产与多产融合。

 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三产在农村的融合发展。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顺应和把握这一趋势,跳出传统的农业发展思路,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一产与多产的融合发展。

 第七,主体与载体融合。

 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角度来讲,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把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相对集聚,打造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载体,拓展和延长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

 第八,指导与服务融合。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加强方向性规划和指导,还需要优化面向发展需求的各种服务。如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立足服务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生产性服务。

 第九,内力与外力融合。

 内力强调自身努力,外力强调借力发展。在经济发展开放性不断扩大的今天,县域经济发展不仅要靠自身努力,还需要最大程度地借助外部力量来助推发展。特别是应坚持以开放促开发,吸引企业和投资者进行项目合作,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多赢的发展格局。

 第十,实干与创新融合。

 应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发展思路的创新抓起,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载体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政策创新等各方面积极探索,形成有县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破解制约县域经济的七大短板

  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承载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培育竞争优势,促进特色经济产业化;优化区域布局,加快产业经济集群化;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一、七大短板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我省出台的《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精准概括出我省“县域经济规模总量较小、发展质量不高,多数县(市)财力有限,县域工业化程度不高”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短板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进程。具体表现为以下 7 个方面。

 投资引进难。

 在全省营商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后,招商引资仍然存在一定难度。一方面,物流成本高、配套产业不集中、基础建设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多数外来企业投资热情不高。另一方面,政府招商创新不足,专业性、靶向性不强,对拟招商企业跟踪专注度不够。有的带队领导遇有专业政策时不能及时回应反馈,有的招商团队对企业的生产工艺及落地条件了解不多不透。有时接触后浅尝辄止,有时对接后前紧后松等等,导致一些机会丧失,一定程度上影响

 招商效果。

 基层人才缺。

 人是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县域中落户在本地的高级管理人才、新兴产业人才和高科技人才很少,懂宏观经济运行、电商运营、PPP 模式融资、项目咨询、项目管理等方面人才不足。在共同推进重大项目上效率低、推进慢。近年我省在外就读的学子很多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多数县(市)每年都外流不少于总人口 0.5 的中青年人。各基层单位凸显人力不足,尤其乡镇更为严重。

 财力支持弱。

 当前,我省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实体经济困难较多,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缓慢,财政压力普遍较大,经济稳增长基础还不牢固。

 融资方法少。

 县域金融的活跃度不高,金融存贷比相对较低,企业有需求,银行有意向,但受制于现有金融风险防范有关要求,各类银行对本地企业贷款额度较低,银行与企业间缺少桥梁中介。很多县(市)担保机构刚刚起步甚至还未成立。政府融资视野不宽,手段不多。对当前发达地区打捆经营国有资产、土地项目整理、运用 PPP 模式融资等措施多还处于观望研究或探索推进之中。

 品牌营销差。

 县域经济中很少有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等企业,多局限于加

 工链短附加值低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缺少品牌打造和营销理念,既不会宣传,也舍不得投入,造成农副产品上行难销路窄效益低,生态优势和品质优势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主管部门在整合打造重点品牌、统一组织参展、创建信息平台、提供销售机会等方面做的不够,方法不多,较为被动,很多县(市)都存在参加展会高质量展品不多、多是陈年老牌问题,也导致本地电商经营中没有更多高质量货源,难以更多地推介本地产品。

 科技转化低。

 我省高校和科研力量较强。近些年很多县(市)纷纷走出来主动寻求科研力量支持,或共建或聘请专家指导或争取挂职人员等等,有些县(市)获益匪浅,但多数还只是建立联系,后续跟踪对接少。地方企业产业链普遍不长,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合作共建成果还不是很多。在秸秆焚烧问题上与科研单位主动研究综合利用的也不多。

 企业联结松。

 县域里较大企业间相互联系少,中小企业以及一些新兴市 场主体相互联结也不够紧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经济类商会、协会等组织发育不充分,商会协会少,入会会员少,组织活动少,整体活跃度不高,市场信息传递交流和合作经营意识不够,协力合作发展的整体环境氛围不浓。

 二、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以上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外在原因,也有主观思想不解放、

 视野不宽、方法不多等内在原因。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积极面对这些问题,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树立鲜明导向切实担起历史责任,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

 1.坚持外引与内扶并重,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贯穿经济工作“生命线”,把项目建设作为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在外引客商上,应注重方式方法。在当前各地政府招商都有规范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拿出比其他城市更多更优惠的政策,因此,需要以更务实、更主动的态度,以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去感动客商,以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去打动客商。重点采取“突出专业性、靶向性招商,避免旅游式、休闲式招商”“轻资产建基地搞服务招商”“飞地经济招商”“以乡情招商,以商招商”。必须把握好“专业专班盯住研究”“主要领导尽早出面”和“及时明确政策底牌条件”这三个关键环节,避免落松套失去商机。在内扶企业上,应做好规划扶持。加大对现有企业扶持力度,避免重外轻内、厚此薄彼,避免“引来新女婿,冷落老姑爷”。选准确定几个能带动本地主导产业发展并能集聚成群的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并有计划地围绕主导产业进行上下游招商,加快同类产业集聚建设产业园区及系列配套加工和运输。理顺项目涉及部门的合作关系,建立起顺畅的无缝协调运转机制。无论企业大小都应全覆盖经常性巡回走访帮助解决问题,帮助提供信息,协调贷款,使其扩大投资,延长产业

 链,扩大精深加工。同时动员其招引更多同类或上下游企业来投资兴业。

 2.坚持抓大与扶小均不放松,积极推进全民创业。

 少部分人参与的经济是冷清的,大部分人共同分享才是火热的。而这也恰恰是北方与南方的区别,应调动和激发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各地对工信局、商务局管理下的重点企业比较重视关注,对于民众创业的小微企业关注较少。应进一步营造全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舆论环境,落实好小微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有必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关键时刻给予资金和贴息贷款支持。多邀请知名学者来作有关企业筹建、经营管理、政策环境、融资贷款、品牌经营、市场营销等与经济相关方面报告讲座,给有意愿者开阔眼界,传授办企业方法,力争企业类市场主体再有新的大幅提升。应大力宣传身边的创业典型,引导其带动更多人实现创业就业。

 3.坚持专业人才培养与一般人员激励吸引相结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各地应瞄准地方人才所需,有针对性地对宏观经济、政策法规、电商运营、PPP 模式融资、项目咨询、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训办法。应安排专人,必要时返聘有过多年发改、工信、农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协助领导负责研读上级重大政策精神并提出本地落实意见,及时准确地为党委和政府提供参考,确保上级政策精神得以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对

 于年轻干部外出考察或挂职学习后,要注重机制和制度成果的吸收传达和示范落实,总结研究更接地气的制度经验,真正学有所成落地见效。进一步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搞好务实深入地对接,提供专项资金,激励调动双方积极性,安排专人定期保持经常性联系,定期互通最新信息和需求。科学调配年轻干部结构比例。在符合规定、财力允许的前提下,适当调高最基层人员待遇,激励一线人员爱岗敬业,安心奉献。

 4.坚持品牌打造与电商扶持同步推进,解决农副产品上行难和附加值不高问题。

 由政府或授权给协会来全面统筹品牌问题,研究探索具体实施路径和办法。并加大投入,适时搭建各种平台、创造各种条件,一致对外宣传和产品推介。重点应突出对本地地理标识类品牌整合和打造,形成系列特色产品,通过协会组织统一种养标准,统一对外推介。同时应整合好全域同类商品商标,利用好未用商标,并积极抢注一批商标,为今后品牌发展奠定基础。亟需加快电商人才引进和企业培育。当前全省农产品电商势头发展较好,但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大多还急缺高端设计管理人才,应尽快引进专业人才专业团队统一设计和运营管理,做好对地方企业和电商个人的培训带动。动员发展较好的企业牵头成立电商协会,组织联结起众多企业,降低成本,联合打造市域产品和跨境产品。

 5.坚持本地商会和外地商会两个作用的发挥,充分激发经济

 界人士的积极性。

 在招商引资中,政府招商局是第一招引主体,各类内外商会则是民间第二招商局,是宣传当地、招引客商投资兴业的非常好的平台载体,是以商招商的重要载体,作用不可小觑。充分挖掘利用好县域在外同乡等各种组织,对本地各类商会、协会也要创造条件给予支持,县(市)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应经常加强联系、参加活动,激励这些组织更好地发挥建设家乡作用。

 6.坚持政府抓财源建设与扶持企业融资两不误,努力扭转县域财政运行严重依赖上级转移支付局面。

 应综合运用好国家债券、各项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政策,并由政府建立信息风险补偿基金等来分担小微企业信用风险,以此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引进、扶持商业性担保机构,鼓励社会企业参股。学习发达地区国有资产打捆经营经验,发挥政府城投公司融资的应有作用。

 奋力走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吹响了奋力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冲锋号。全会全面分析了我市县域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深刻查找了存在的差距和短板,有针对性地提出下步工作重点和要求,对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实现争先晋位、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部署要求上来,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集中力量抓好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强市之基在于强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县域治理、县域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各地做好县域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去年4 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对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出台了《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展县域经济是加快推动我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我市县域空间广阔、资源丰富、人口规模适当,具备良好的振兴发展条件和基础。全市上下必须立即动起来、干起来,拿出攻坚克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真正把我们的优势发挥出来、潜力挖掘出来,把短板弱项填平补齐,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要狠抓产业项目建设。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今天的投入结构就是明天...

篇三: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只有县域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国家经济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为此,就加快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从反映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来看,近几年,我区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城乡建设加速推进 近年来,启动了最大范围的城市修复、最大体量的城市改造、最大规模的城市会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公交、城乡供水、医疗卫生、治安联防、环境整治“五个一体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统筹发展快步前进。

 3.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2013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24412 元、9842 元,至 2019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8231 元、 17370 元,分别增长 8.8、9.4。2019 年,31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退出、12820 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基本脱贫。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二)竞争优势 今年 2 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 (以下简称《考核办法》),考核范围为全省 183 个县,划分为四大类别县,即城市主城区 33 个、重点开发区县 57 个、农产品主产区县 35 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 58 个,我区作为城市主城区考核评价。考核统一设置经济发展、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 5 个方面 24 项指标。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差异化设置各类区指标权重,城市主城区中经济发展 52 分、城乡发展 13 分、民生改善 15 分、生态环境 15 分、风险防控 5 分。

 2019 年,我区县域经济考核总分数 82.227 分(其中,经济 发展 41.0139 分、城乡发展 11.262 分、民生改善 13.2955 分、生态环境 12.943 分、风险防控 3.7126 分),成功评选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根据收集到的33个城市主城区公布的12项、23 个具体考核指标数据,经综合对比分析,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1.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从纵向对比来看,我区 GDP 增速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全国、高于全省。从横向对比来看,在 33 个主城区中,我区 GDP

 增速为 9.5,位列第 6,且从增速指标来看,我区大部分指标均位居前列。根据《考核办法》,各项总量和增速的指标中,总量占 40 权重,增速占 60 权重看,增速指标较好有利于考核得分。

 2.综合实力基础厚实 民生改善方面,我区属优势得分项。城乡发展方面,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城乡发展得分 11.262 分,换算成百分制为86.63 分,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 2.7 个百分点,排位第一。生态环境方面,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生态环境得分12.943 分,换算成百分制为 86.29 分,比我区最终得分 82.227分高 4.063 分,也属于优势得分项。

 3.反向约束比较优势 全省县域经济强化了考核约束,设置了脱贫攻坚、安全生产附件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安全生产方面,近年来,紧盯安全生产不放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全区未发生一起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四项指数均在控制指标范围内,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脱贫攻坚方面,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零。所以,在考核约束上,总体形势较为乐观。

 (三)存在问题 1.发展步子不大,不能满足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强县的快速 步伐 (1)经济总量不大

 在目前收集到的 33 个城市主城区公布的 12 项、涉及总量的11 个指标中,我区无任何指标排位前 8,且大多数涉及总量的指标排在 11-20 位区间,缺乏竞争力。

 (2)增长速度不快 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为 9.5,与综合考核前 4 的城市主城区比较,落后增速第一 0.5 个百分点,尚不能满足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快速步伐。

 (3)发展质量不优 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 GDP 的比重仅为 4.4,在 33 个主城区中排名第 16 位,与比重最高的差了 5.3 个百分点;税收收 入占比 56.07,居主城区第 30 位,在综合考核前 8 的城市主城区中排位最后。

 2.产业支撑不强,不能满足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加快发展 (1)产业结构不优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5.8:45.1:49.1,是“三二一”结构,呈 现“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含金量” 不高。

 (2)主力支撑不强 主要经济支撑为二产、三产“双轮驱动”,缺少大企业、大集团,全区没有纳税上亿元的企业,纳税上千万元的企业也仅仅只有 45 家,产业支撑力比较弱。

 (3)新旧动能转换不快

 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产业层次低、经营规模小、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近年来虽然新引进了一批项目,但能够支撑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能够带动群众就业的项目还不够多;三方面,三产服务业发展整体质量不高,以老旧商品为主的传统商贸业占比高,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商贸产业在区内发展规模有限、比重较低。

 3.要素瓶颈突出,不能满足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发展需求 (1)资金保障压力大 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7.80 亿元,增速 11.2,增速位列 主城区第 6 位,加之进入债务还本付息阶段,财政资金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2)土地瓶颈日益趋紧 目前,现有耕地 36 万亩,其中基本农田 28.7 万亩、占比79.7,可供使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只能依靠实施挂钩项目和购买挂钩指标来解决项目用地问题。

 (3)发展环境还不够优 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住所限制,落实工商注册便利化,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还没有真正达到“最多跑一次”要求。同时,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够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的难题。

 二、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路径选择 (一)总体目标 着力建成“主城功能核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宜居宜业示范区”,全面提升我区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等方面指标迈进全省 33 个城市主城区前列,成功创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

 (二)实施路径 一要“壮大总量”。

 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根本目的在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壮大经济总量,必须以经济总量做支撑、做基础。具体来看,就是力争 2021 年突破 550 亿元,2023 年突破 650 亿元。

 二要“提升增速”。

 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各项总量和增速指标分别占40、60 的权重,增速指标尤为重要。目前,要想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就只能发挥增速优势,以较高的增长速度提升比较优势。具体来看,就是要力争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在 9.5 以上。

 三是“优化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要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必须按照“产业兴区、工业强区”的核心战略,把工业作为富民强区的重中之重,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

 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具体抓手 重点在三个方面持续用力、精准发力,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大力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做强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力 (1)高端引领发展新型工业 坚持“集聚发展、集约发展、集群发展”的原则,按照“1+3”的高端产业布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强化规模效应、推动工业升级,打造都市工业核心增长极。“1”:即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按照“以升促建”的原则,加快建平台、强实体、优保障,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拓展升级,不断扩大园区服务力、吸引力和承载力,力争到 2022 年,建成园区核心区面积30 平方公里、入驻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 50 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 500 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即大力实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百亿产业生产基地培育工程”,充分发挥现有产业比较优势,加快打造以鑫达、泰鑫为龙头的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华讯方舟、和泰光纤为骨干的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中科九微、重汽为示范的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力争到 2022 年,全区工业年产值突破 60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年均保持在11.5 以上。

 (2)放大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促集群、抓高端、出特色”的思路,按照“退二进三”“退批进零”“退低进高”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一核、一极、五圈、多街区”的空间布局,推动现代商贸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升级,力争社消零总额年均增速在 12.7 以上,到 2022 年,总额突破 400 亿元。“一核”:即以打造川东北商业核心为目标。“一极”:即加快形成以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为突破的增长极,依托绿地智慧城、泰合青年城、恒河金融街、欧香智慧小镇等平台载体,加快填充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业态,推动楼宇经济实现新突破。“五圈”:即重振五星商圈、做大XX商圈、做强南门坝商圈、激活高铁商圈、打造清泉坝商圈,形成协调联动的高端消费中心,打造一批集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为一体的商业圈,建成 5 个百亿级城市商圈。同时,加快推进市政新区城市综合体、舞凤山片区综合体、欢乐购物世界、奥宇望和啤酒小镇等商业综合体。“多街区”:即按照南充的“宽窄巷”“太古里”的标准,加快打造北湖风景街、西巷文化商业街、XX凉粉文化创意园、清泉寺特色文化小镇等特色街区,形成“一街一品”的多元消费模式。

 (3)立足特色发展现代农业 抢抓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编制“1+6+3”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按照“建基地、延链条、创品牌”的思路,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新优势,形成“一区、三线、多园”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区”:

 即打造全省农旅融合示范区。按照“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坚持农业打底、旅游增收的思路,延伸农业发展链条,重点加快推进西河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和建设,提档升级七坪寨“花好月圆”、黄伞坝“嘉陵江景”、桂花湖湿地公园等,着力打造美丽、繁荣、富裕的新乡村。“三带”:即以嘉陵江为轴,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打造锦绣田园、青山湖等为核心的嘉陵江山水田园休闲农业旅游线路;以西河为轴,打造西河片区民俗体验农业示范带,打造以七坪寨、四方寨、元池坝等为核心的“城市后花园”;以潆新线为轴,打造高效品牌农业示范带,推动“雨田藤椒”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产地初加工,力争到 2022 年,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企业分别达到 6 家、3 家以上,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 30 个以上。“多园”:即建设多个产业园区,在沿江动线提档升级蔬菜产业基地 3 万亩,在田园西线建成特色观赏和药用花卉林木示范基地 1 万亩,在潆新线建成以晚熟柑橘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 3 万亩,建成优质商品粮油 5 万亩,力争到2022 年,建成 25 个以上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省级示范园 1 个。

 2.大力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行动,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力 (1)提升城市品质,增强承载能力 城市是县域经济发的基础。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必须坚持“主城核心、首善标准”的基本原则,围绕建设“双百”(100 平方公里建成区、100 万常住人口)城区的发展目标,按

 照总体思路,坚持“三线齐发”的城市建设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优化老城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拉伸新区骨架“做加法”,围绕 56 平方公里城北新区规划、46 平方公里产业新城规划、30 平方公里田园西河规划,沿山水田园西线、现代产业中线、现代都市东线“三条轴线”,大力推动顺仪、顺西嘉、顺蓬营干线公路建设,加快实施潆华大道、金融大道和滨江大道北延线建设,打通城市向北交通动脉。力争到 2022 年,城区总人口超 100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5 以上。“双修”旧城“做减法”,坚持“一区一品、一路一景”,大力实施风貌整治和光彩亮化工程,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分批实施背街小巷修缮整治,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更加畅通,全力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功能“做乘法”,不断加强公共停车场、污水处理厂、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配套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城乡农贸市场、休闲广场等服务设施,进一步推动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2)打造特色小镇,做强乡镇支撑 从我国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近十几年来小城镇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因此,要扎实推进“百镇建设行动”,借助乡镇区域规划调整的战略机遇,真正把城镇做大、做强、做美。要科学规划、适度建设,要

 依托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富集等优势,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的原则,围绕城镇布局、结构规划、功能定位等,科学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 6 镇 1 乡规划,留足发展空间。要区域协同、特色发展,按照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原则,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要求,有序建设一批特色集镇,着力把李家镇打造为商贸小镇、芦溪镇打造为康养小镇、搬罾镇打造为文化小镇、共兴镇打造为工业小镇。

 (3)提升公共服务,加强城乡统筹 坚持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完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向...

篇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21年第1期 金融观察双碳战略下的财政金融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余红艳宁国市财政局,安徽宣城 242300摘 要:县域经济发展是目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对县域内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此时金融服务与支持至关重要。随着全球经济变暖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出“双碳”战略,鼓励银行机构发展绿色金融,并以此作为财政金融切入点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本文对双碳战略下的财政金融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展开讨论,先阐述双碳战略,然后分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最后给出双碳战略下财政金融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策略。关键词:双碳战略;财政金融;县域经济;高质量前言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县域经济水平提升是重要动力来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国致力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工作,将县域经济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金融行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国家制定双碳战略,鼓励银行业发展绿色金融助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县域经济与金融行业的良性互动关系不仅让县域内金融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也突出财政金融对县域经济的助推职能。一、“双碳”战略概述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协约方式进行温室气体减排。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双碳”是中国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 (简称“双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实现碳中和。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今后绿色市场前景逐步明朗,对银行绿色金融专业化管理的要求逐步显现,尤其对银行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提出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1] 。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一,全县金融组织数量大幅减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主要缺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国家银行机构的企业化运营需要,撤并低效业务站点是必须的,但关键问题是“国”字号撤走后,缺乏新的相匹配金融组织适时跟上,致使县域金融服务产生“断层”和“空缺”。其二,由于国家重点商业金融机构、地方政策金融机构战略的重大调整,使得区域金融机构职责、定位和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目前各商业银行对于农户信用投资的“闸门”关紧,县级支行除去在发行存单抵押贷款上有自主性之外,对其余信贷业务种类毫无审批权 [2] 。对“黄金客户”的信用投资,县分行主要承担着贷前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工作和贷后管理工作,放不放贷,决定权在于上级行。其三,区域的资金外流现状比较严重,农业信贷投入较少,和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不相适应。同时区域资金投入原本不够,但每年却有大批的资本继续流入城市,增加了区域投资致命因素。一是全国各地的乡村商业银行历年吸纳的存款,大部分都集中投入了大中城市以及大中型国企,而历年新增的地方支农信贷投入则基本为零。二是从邮政储蓄所吸收的农业储蓄资本全额上存,但未回流以支撑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三是各地乡村信用社因多项政府歧视性优惠政策影响,无法募集到较大量的低成本农业对公存款。四是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规模极度受限,无法适应地区日渐增长的农业信贷需要。因此区域金融只能“抽血”不“输血”,极大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 [3] 。其四,社会诚信环境较差,银企关系并不融洽。也因为征信制度的不健全,社会诚信与道德风险也在金融服务领域中有所反映,比如公司多头开立、以借还贷、虚构贷款、不合理质押、违规投资等等 [4] 。而商业银行里面也发生了高额利息招揽储蓄、大内情关联交易等违法乱纪情况。同时由于随着社会征信系统建立后无大的发展,以及社会诚信度不高,依法维权行为更加艰难,让地方金融陷入了一种被动的尴尬局面,只能利用国内的管理制度尽量回避经营风险,而相反,由于过于严苛的责任追求让很大部分贷款人都形成了“怕贷、惜贷”思维,制约着社会信贷资金的合理投入,也制约着地方区域经济的正常发展。三、双碳战略下财政金融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一)树立县域经济金融发展新观念区域经济社会和金融服务行业的和谐是一项新课题研究,而过去人们对于区域经济社会、新型农村金融服务关联的理解,也存在着“误区”∶如以为二者是"扶持与被扶持、决策与被决策"的关联,如果农业发展融资压力了,就找农村金融机构;农业发展出问题了,就责怪金融机构;乡村经济要蓬勃发展,金融机构就不得不无前提条件地“输血”。虽然各地政府部门都对于当前农业新增信用的投放额很重视,但对于商业银行信用负债质量管理、非法放贷的清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安全、内控防范机制建设,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的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健康发展问题却关注得不足 [5] 。新形势下,人们应当根据科学发展观,审视乡村金融支农观。应当意识到∶“三农”与乡村金融服49。

 。. .。

 。

 2021年第1期 金融观察务是收益平衡伙伴关系,是共生、共长、合作的伙伴关系,而并非“支援与被支援”的伙伴关系,更并非谁服务谁的伙伴关系。而是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相互进步和发展。(二)扩大县域经济信贷资金来源我国政府应该采取有力举措,以及时防止县域资金外流,并确保对农业的充足资本供应。首先,政府应当改善吸储农村上存的农业存款制度,国家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农业资本存款应当大部分用于农业,而不应当全部再流向城市。并建议位于县城和县以内乡村的国家金融机构把从本地吸收的农业存款全部或绝大部分,用来扶持本地农业生产和乡村经济发展 [6] 。其次,农村邮政储蓄机构从县城以内乡村吸收的农业存款,应当直接转储到农村信用合作机构和农业发展银行,并统一安排给农业使用。再者,废除政府针对农村农民信用社及其资金组织的歧视性规定,以营建平等的竞争。终于,进一步扩大农村人民银行支农再信贷的规模,以减少农业征信社融资致命因素。基层人民商业银行既要充分运用农村支农再信贷,推广农民小额信用贷款,以满足农民生活生产的基本问题;同时还要发挥“窗口指导”功能,指导地方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投放力度,以有效满足农村集体和民营企业合理的融资需要 [7] 。(三)构建县域经济金融服务体系为了提高全县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后劲,加快全方位小康工程建设脚步,就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方金融机构体系,为全县经济建设和发展金融服务。一是根据国家要求自上而下,积极促使农业发展银行进一步落实国家已经制定的农业金融服务优惠政策,在认真处理好粮棉收购问题的基础上,逐渐将贷款投放范围扩展到对粮油加工等产业链条方面,进一步扩大农业金融服务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领域。二是各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业银行)都必须健全功能、明晰定位,在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强身健体。三是,我国政府应考虑在以农村为主的经济区域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以深入缓解传统农业与村民经不住天灾袭击,靠天吃饭的现实问题,并帮助农户稳固增收来源 [8] 。四是地方人民政府应参照我国业已制定的政策措施和发展已有担保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牵头建设适合商业银行加大对集体和民营企业信用支持的担保系统,让中间金融组织为民营企业投融资提供便利服务。五是正确对待民间金融机构,严格规范它们活动。要从法规、体制、政策出发,积极指导和激励民营小额信贷机构、社会合作金融组织、私人银行和各类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将之法制化、公开化、规范化,并纳入农村金融组织中进行管理监督。(四)建设县域经济信用体系一是要重视对社会信用价值的宣传,借助当地各类人民政府及各种组织领导的宣传与号召,将国家金融工作方针政策措施、地方金融法规与“守信可敬,失信羞耻”的传统道德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创设社会良性的信用气氛。二是要严格按照《破产法》,进一步规范公司的改制活动,并认真维护金融债权益。各地人民政府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企业的转制关系和鼓励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法律保护与资金债权人的合作关系,努力做到政府不偏袒民营企业,不履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债务不办理转制登记,不发放新的营业执照。切实阻止和纠正在公司改制中的违法活动,让企业金融债权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三是要通过一切积极有效的举措,促进地方商业银行清收非法信贷,进一步提高企业金融负债质量管理水平。四是要努力建立新的政、银、企关系,进一步增进三方间的交流与协作,为银行企业协作,银行企业共赢提供必要条件。五是在具有管理风险、具备经营资格、资本充分这三种前提条件下,中国民营、各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还应该多蓬勃发展几个。地方政府也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发展地方性的民营中小银行、中小企业创新投资基金等,为中国民营商业银行蓬勃发展提供更优越的金融环境,才能为缓解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更广阔渠道。结束语:综上所述,形成了中小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乡村信用社等并存的县级机构设置布局,以壮大它们的服务能力,使之更加起到地方支农主力军的功能;为了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退出中的重要功能,在科学合理地方设置机构时,应基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中对资金的需要与总量、地方政府投资状况以及经营主体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综合考量区域中应当存在的机构总量与规模,而不是仅仅采取审慎性原则;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规范了市场经济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搞好基础性工作,如县域市场经济诚信体系的建立,健全对中小企业投资的担保体制等,为投资环境创造了前提。参考文献:[1] 彭岚, 刘实根, 葛正灿,等. 对绿色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 —基于江西省新干县的实践[J]. 2021(2019-2):93-96.[2] 张璞. 关于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J]. 前进, 2020(3).[3] 梁俊.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 —以湖南省邵东县为例[J]. 中国经贸导刊, 2019, No.941(15):51-53.[4] 王小明.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 —以当涂县为例[J]. 2021(2019-3):31-35.[5] 杨加鸥. 关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J]. 浙江经济, 2019, 000(006):40-41.[6] 王秀华. 关于加快县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J]. 财经界, 2020, No.548(05):32-33.[7] 沈成法. 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 —以福建省南安市某镇为例[J]. 纳税, 2019, v.13;No.251(35):180+182.[8] 袁金星. 以“三起来”引领河南县域高质量发展 — —基于兰考县实践的思考[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9,No.160(04):73-78.作者简介:余红艳(1988—),女,汉族,籍贯:广东台山,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县域经济,财政金融,财政监督。50。

 。. .。

 。

篇五: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仅供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当前,**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千方百计破难题、出实招,全力以赴强弱项、补短板,坚决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优质发展的振兴之路,奋力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位于 xx 省北部、xx 市南部,总面积 4182 平方公里,总人口15.58 万人,素有“塞上小江南”“陕北小关中”之美誉。自 xx 年以来,**聚焦“追赶超越、决胜小康”目标,深入实施“工业转型、果畜增效、旅游兴业、改革驱动、脱贫攻坚”战略,努力打造全省“现代工业强县、良好农业基地、商贸物流枢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县区生产总值达到 83.13 亿元,年均增长 8.3%;工业增加值达到 32.23 亿元,年均增长 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4.7 亿元,年均增长 6.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6.75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3.14 亿元,年均增长 8.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6795 元、14669 元,较 xx 年净增 8146元和 3535 元。

 二是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增至 13000 户,较 xx 年翻了一番,注册企业达到 3077 家,是 xx 年的 2.8 倍。累计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重点项目融资资金 43.5 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225.78 亿元,实施重点项目 196 个,完成投资 251 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至 66.32 亿元、70.65 亿元,年均增长 6.8%和 14%。

  三是发展势头持续向好。第一、三产业稳定增长,二产比重直线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至 28.1∶39.8∶32.1,经济在量的合理增长上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GDP、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 5 年位居全市第一方阵,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全省综合排名由第 58 位上升到 34 位。

  二、制约** 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近年来**在推动经济加速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仍然很弱。xx 年,**实现生产总值 83.13 亿元,只占到全市的 4.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3.14 亿元,只占到全市的2.1%,在全市 13 个县区中排名第八,与排名第一的黄陵县相差 27.2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省总量的 0.14%,占全市总量的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795 元,低于全省人均 3918 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669 元,低于全省人均 76 元。

 二是工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的工业企业中,大多数属于资源开发类,仅局限于初加工,深、精、细化工类项目较少,没有形成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链条,煤炭资源开发仅是传统的生产、销售、再生产、再销售环节,天然气开发刚刚起步,能源化工类项目招商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突破。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目前,苹果产业已成为**塬面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果农基本都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果园规模小,技术管理不规范,导致生产的苹果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利用标准化科学生产技术形成规模效应。加之县内果业龙头企业少,且占市场份额不大,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果农品牌意识淡泊,大部分苹果只能以散装的形式出售,经济效益低。川道的烟、畜、稻、中蜂产业尚在发展初期,农民增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四是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是全省 35 个文物大县和红色革命地之一,文物古迹和革命旧址遍布全县,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 6 个,发展文化旅游业优势独特。境内有包茂、青兰、西延三条高速,210、309 两条国道,西延、包西和正在建设的西延高铁三条铁路,形成了“六纵二横”的交通路网,全县镇镇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发展商贸物流业优势明显。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长期摆脱不了经济结构单一的困局,需要加快挖掘优势和潜能。

  五是要素制约问题突出。**可供使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且土地价格与榆林地区相比过高。在 xx 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但仍然属于生态脆弱区,污水排放标准高等因素对企业限制较大。

 加之**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高,人才吸引能力不强,很多企业面临人才流失问题。

  三、推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需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直视差距、扬长避短、奋起直追,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发、推进乡村振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更高起点上加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而言,依托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重要方向。一是培育壮大新型工业。以资源绿色开发、高效转化、综合利用为重点,着力打造 xx 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形成 50 万吨原油、20 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成1000 万吨煤炭产能基地。围绕延能化、大唐 xx 电厂和延长石油**电厂等项目延链、补链、强链,建设 1000 万千瓦电力生产基地、300万吨能源化工基地。二是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以绿色、优质、高效为引领,打造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抓好苹果产业“科技服务、防灾减灾、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建设,打造**“xx 苹果”金品牌。持续做大做优水稻、中蜂、畜牧、烤烟等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和冷链建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三是加快

 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服务业的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与发展创新。抢抓国家“两长一黄”建设机遇,积极谋划实施长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充分发掘**文化底蕴,推进景区景点建设,打造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新局面。围绕交通区位和产业链延伸,加快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

  (二)坚持抓好改革开放,打造区域开放发展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必须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更加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xx 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基层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系统集成,优化压减审批流程环节,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和政务服务能力。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内部运作、网络处理、电子监 察、限时办结、统一送达”的“OA+政务服务”运行模式,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二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市场化投融资领域改革,切实做实、做强县级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化融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或代建政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解决政府类项目的投资压力,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持续开展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全面完成试点村改革的基础

 上,建立宅基地制度改革数据库,健全管理审批、违法查处、有偿退出、盘活利用等相关制度。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支撑。要明确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细化实化园区发展配套政策体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强化用地保障、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着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加快推进道路交通、电力供应、热力燃气、通信网络以及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不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增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紧抓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大开放”合作新高地。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深化产业链条研究,制定招商引资重点产业目录,探索招商新路径,重点围绕全县新型工业化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紧盯能源化工高端化目标,引进一批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多能融合等产业链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以乡村经济为基础,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目标,促进村庄聚人气、增活力。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用足用活用好 5 年过渡期政策,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坚决守

 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用工业化思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突出抓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鼓励支持村组根据自然条件、产业环境,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特色种植以及家政、运输、乡村旅游服务等产业,让农民有更多增收渠道。三是综合施策激发乡村活力。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合理确定村庄风貌,规范农村建房管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依据各乡镇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交通环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社区)和美丽乡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绿色发展。**要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严把“两高”项目入口关,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二是切实筑牢生态屏障。建立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推行

 “林长制”,持续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力争“十四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 74%。三是系统推进污染防治。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力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不断完善城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深入开展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让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五)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建设全市教育强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扎实推进健康**建设,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统筹疫情防控,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以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为目标,加快建成外联内畅的现代交通体系。统筹推进能源供应、重大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争用 5 年时间,形成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融合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三是持续强化社会保障。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统筹推进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四

 是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推进法治信访建设,积极化解信访矛盾。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全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

篇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县域经济打出“组合拳”

 日前,省政府制定印发《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动力支撑和根本遵循。我们将结合实际,打出做强县域经济发展“组合拳”,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支持特色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首批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积极争取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等激励政策支持。继续支持各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引导四个农产品主产区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业创新体系,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效农业,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持续推进“3111”工程,引导各县设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端要素集聚。促进县域服务业集群发展等。

 支持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县域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支持各县融入省与国家“大院大所”创新合作,引导各县主动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合作,逐步实现每个县至少与一个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支持县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县域转化。支持有条件的县、乡镇创建省级创新县、创新型乡镇。开展农业产业化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创建一批众创空间、“星创

 天地”。

 借势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支持县域电子商务项目申请利用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加强县域进出口企业孵化。引导“带动经济”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县域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高质量发展企业提升培育计划,支持县域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施县域质量品牌提升行动。

 支持“凤还巢”,实现以创业促就业。

 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返乡创业园支持政策,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支持新建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青年创业园。引导民间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吸纳贫困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

 支持县域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补齐短板。

 落实好支持农村“四好”公路建设的相关政策及县域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市级补助资金。加快村镇建设规划编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大一体化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力度。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能源、信息、防洪排涝、污废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县域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网络,建设一批综合物流枢纽和示范园区。

 发挥财政金融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合理划分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支持以县为单位整合各类专项资金,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积极争取省县域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支持县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融资担保代偿补偿。引导县域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鼓励采取“借转补”等方式,推进县域企业上市(挂牌)。推进县域信用体系建设。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提升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统筹安排使用省下达的用地计划指标,重点向县域倾斜,保障县域发展需求。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健全建设用地盘活与新增用地指标挂钩机制。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支持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

 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政策措施,打造有竞争力的引才平台。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到县域开展创业服务,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县域就业创业。扩大市直机关与县之间双向挂职交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作用,围绕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招商引资、脱贫攻坚等专题,加强县乡干部培训,提升履职能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机制。

 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行政服务效能。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参与省县域千名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推进建设经济发达镇,扩大经济发达镇经济社会管理服务权限,选配素质好、能力强的干部到经济发达镇党政领导岗位任职。

 依靠项目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项目是发展的依托和载体,重大项目就是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我们只有进一步抓好项目的谋划、储备、建设,抓好产业的培育、转型、提升,县域经济才会龙腾虎跃。

 要再下苦功招项目。

 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长期坚持的“一号工程”,以亩产利税为重要考核指标,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城区要重点在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等方面实现突破。县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紧盯沿海产业转移,主动嫁接名牌名企,配套延伸产业链。山区要强化绿色发展意识,在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和“飞地经济”等方面精

 准招商,增强发展后劲。

 要再下苦功育主体。

 市场主体不多、不强、不优、不大,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要一手抓存量,稳基础,加强企业发展状况监测,切实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一手抓增量,扩规模,重点抓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四上企业”的跟踪培育,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个体商户“枝繁叶茂”的生动局面。

 要再下苦功抓技改。

 我们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成长仍需时间。因此,推进技术改造,既是地方推进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加强创新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要继续深入实施技改三年行动,重点围绕设备更新换代、节能降耗、智能制造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发展空间,支持县域企业“上网入云”,实现“有中出新”,做到“喜新不厌旧”,实现老树发新芽。

 要再下苦功转动能。

 聚焦新业态、新模式、高技术服务业,在业态转型、品质高端、服务门类上下功夫。要按照全域生态区、全域旅游区的思路,切实解决好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打造精品景点、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精品大戏、精品广告语、精品纪念品。要积极

 整合水运、公路、铁路资源,扎实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构建大交通格局推进大物流产业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商圈、商街、商场、商铺等规划布局,创造更多消费时点、消费引爆点,打响城区商圈品牌。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和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突出打基础、建基地、立支柱、上水平,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重点项目作为县域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实施产业项目重点推进年计划,紧密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聚焦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领域筛选和实施项目,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项目投资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在

 项目建设中,着力补齐县域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实施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油气网、互联网基础设施“六网会战”。巩固第二大交通枢纽、第二大通信枢纽等优势,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落实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的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形成合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把产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三个“国字号”园区为牵引,推动各类园区加快建设,着力建设经济区配套产业基地、经济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乡村振兴综合试验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无花果全产业链基地、血橙生产基地和稻渔连片综合产业带;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等一批产业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1 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6 家,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

 把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瞄准产业细分领域,持续推动冶金建材、食品饮料、机械汽配、医药化工、电力能源五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聚力发展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新能源和大数据“四新一大”产业,发展黑猪、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和特色水产“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和健康养

 老“五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县域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拳头产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主业突出、专业配套、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实施营商环境专项整治,选派大批干部到农村、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开展帮扶,推进减税降费、政银企对接等工作,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提高政府效能作为基础性工程 努力增强干部本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合作、投融资支持、民生建设、环境保护、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上水平。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出台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资源向县域集聚、人才向县域集中。旗帜鲜明支持奋斗者、激励创新者、保护担当者、褒扬奉献者,旗帜鲜明惩处腐败者、追查诬告者、问责失职者、教育怠惰者,激励引导干部干事创业、企业创新创业、百姓兴家立业,立足岗位担当作为、攻坚克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发展高质量县域经济

 作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营商环境是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体现,法治担任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驰则国乱国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而各地发展的实践也已经证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以“全国一流、全省领先、全州最优”营商环境为目标,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落实营商环境全领域、全方位、全要素法治保障,营造公平透明、稳定有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后疫情时期经济破茧重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把握依法执政这一基本方略 依法执政是治理政党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党委在开展执政活动、服务营商环境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定原则、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要推动党委依法决策,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前置审查,注重决策程序中公众和企业参与、法律论证、风险评估等环节,加强党委法律智库和法律顾问建设;在制定涉企党内规范性文件、开展党内活动、推动自身建设等方面要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做到既遵守党纪党规,又符合法律精神;狠抓“关键少数”的法治素养提升,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触碰、法律底线勿逾越的观念,坚决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推动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

 执政,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让法治精神和法律规则自上而下在市场营商各个环节得到充分尊重和践行。

 规范严格执法这一调控手段 政府法治化运行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确保政府行政“看得见的手”和市场配置“看不见的手”在法治轨道下和谐并行。要全面深化依法行政,针对企业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明确权力责任“两个清单”,落实重大涉企事项和文件合法性审查等制度;要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充分落实依法从轻或免除行政处罚的规定,推进跨部门、跨行业协同执法和综合执法,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强化执法事中事后监管,严查滥用行政权力干涉企业正常经营的行为和执法腐败现象,着力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执法突出问题,拓宽行政复议渠道,通过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方式制约、监督行政权力;依法推进简政放权,推动“放管服”改革更好服务各类市场主体,推进涉企审批事项规范、手续简化、过程透明,为企业发展去繁化苛、伏波平路。

 坚守公正司法这一正义防线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良好的司法体系和运行机制是良好营商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影响营商环境、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严打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不正当竞争等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严

 打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强揽工程、串通招投标等破坏市场环境的黑恶势力犯罪,严打涉及企业的索贿受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吃拿卡要等职务违法犯罪,给企业一个青天白日、朗朗乾坤;全力维护企业周边、行业领域的平安稳定,抓好重点领域、关键部位、重大项目、重要环节的专项治理整顿,摸排涉企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强化企业周边视频监控和治安巡逻,果断处置针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治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生产经营秩序;认真落实《政法机关服务民营企业十条措施》,全力服务、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对市场主体的报警求助要有警必接、立案必查、查案必速、重案专办,合理协调化解涉企债权债务纠纷,对涉案各类市场主体慎用人身强制措施,慎重封扣涉案企业账户、财物,慎重发布涉企案件...

篇七: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关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县域经济已占据我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县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业态会聚壮大,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富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 1 体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县域经济包括内容愈来愈丰富。当前县域经济愈来愈与保障国家食粮安全、生态安全、小城镇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等联系起来。更加重要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发展县域经济、振兴县域经济是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调和发展战略、可延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和支柱。109 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表明我国经济在保持适度范围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转型的空间核心,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和增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县域经济振兴,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日趋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战略任务。县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业态聚集壮大,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培养县域经济增长极 ?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实体经济上做文章。工业集中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 1 部份。建设工业集中区,要顺应“互联网+”、工业 4.0 与工业转型、园区建

 设与招商引资等,依托高端创新要素的会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要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调和、绿色、开放、同享的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力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1)完善计划编制,科学公道布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由于缺少更高层面的调和和计划,缺少跨区域的产业链式延伸和各个环节的分工合作,在空间经济发展布局上,县域经济之间和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之间常常存在产业结构雷同、恶性竞争等问题。县域经济普遍面临产业层次较低、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缺少竞争力等问题。要准确掌控新时期对县城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工业集中区发展计划编制工作,推动创新发展、集约发展、会聚发展、绿色发展。在兼顾计划的基础上,展开县域工业集中区清算规范工作,紧缩过大计划面积,归并分散园区,原则上依照 1 个县(市、区)不超过 1 个为好,避免精力分散、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坚持工业集中区建设与城市功能完善同步推动,打造宜居宜业的产城融会综合体,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2)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发展县域工业园区有益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下降企业生产本钱,有益于会聚生产要素、构成产业集群,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动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精心编制修订集中区产业发展计划,把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作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县域工业集中区主导产业般不超过 2 个。围绕区域优势产业链、特点产业集群,组建1 批产业同盟,引导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协同创新、协同制造,丰富完善配套产业,构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区域大循环、具有综合优势的产业集群。

 ?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竞争实力。党的 108 大以来,科技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大力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县域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环节,也是推动县域可延续发展、构成县域可延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和核心所在。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集中区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鼓励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骨干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同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创新组织,每一个工业集中区最少对接 1 所高校、1 个科研机构、1 个行业协会,鼓励“1 企业 1 技术”创新发展。

 (4)借力“互联网+”,打造智慧园区。“互联网+”作为 1 种新的信息化传播体现情势,通过量种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对所有生产经营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将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要积极实行“互联网+”发展战略,展开智慧园区培养和建设工作,推动集中区光纤宽带网、公共移动通讯网络、无线局域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企业经营、产业发展和园区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手段,以工业集中区为单元,探索建立智慧园区运营服务集成平台,增进各种生产要素优化调和配置,提升园区管理和企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5)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创新开发模式。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增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探索多元化的开发区运营模式。鼓励以 PPP 模式进行开发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在现有的开发区中投资建设、运营特点产业园,积极探索合作办园区的发展模式。要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广泛吸收各类资金参与工业集中区建设,构建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投资主体多元的发展

 模式,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建立银区合作机制,各地政府、集中区管委会要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沟通,鼓励银行与企业探索新型银企合作关系。

 (6)建立健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奖优罚劣淘汰落后。坚持分类指点、差异考核的原则,建立健全县域工业集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集中区的产业范围、税收贡献、盈利能力、每亩投入产出强度、提供就业岗位、科技创新能力、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投融资环境等指标量化比较。以最高层级平台为核心,对区域范围内的各类开发区、会聚区、园区等进行实质性整合,构成“1 个平台 1个主体 1 套班子”。

 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激起县域经济活力 ?

 制约县城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 1 是体制机制问题。自 101 届 3中全会召开以来,体制机制改革释放了大量改革红利,通过制度创新增进了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高速发展时期所积累的经济社会矛盾日趋凸显的背景下,国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在 2015 年进 1 步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在 109 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7 国家新征程”,这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县域经济要顺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和109 大报告的政策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县域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县域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7)深化省直管县改革。省直管县(市)改革是对省、地级市、县(市)之间的政府职责进行重新划分,县级自主权扩大,所行使的职能

 要适应新的变化。要科学划分省和县级政府职责,依法探索省直管县的体制机制,扩大县级政府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权限,充分发挥县级决策自主权和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优势。进 1 步深化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优化调剂,有序推动乡镇合并和镇改街道工作,推动合村并组和村改社区的工作等。

 (8)规范乡镇财政管理。加强乡镇财政收支管理,建立预算编制、预算履行、绩效管理、财政监察“4 位 1 体”的管理格局。强化乡镇发展目标管理,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构成束缚有力的目标管理体系。乡镇根据实际情况设立金库或专账管理方式,建立收入划分、征缴、入库、资金调度等制度,强化资金管理。充分利用土地确权成果,加快集体资产管理、使用规范化、法治化,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

 (9)实行“分灶吃饭”,激起乡镇活力。乡镇 1 级政府,没有财权就不会有压力,更不会有动力。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县级财政实力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适度下放县级财政收入和财力,鼓励乡镇加快发展经济,夯实财源基础,壮大乡镇自有财力范围,提升乡镇财政基本保障能力。县乡同享收人要提高乡镇分成比例。适合留在乡镇征管的财政收入要全额留在乡镇,作为乡镇固定收入。因地制宜制定实行分税制框架下的“分灶吃饭”等管理体制,激起乡镇自我发展动力。

 (10)科学界定财政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建立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公道划分县乡政府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建立财政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范围相匹配的财政体制,适度上移乡镇支出责任,体现对乡镇的政策倾斜。

 (101)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省、市财政要进 1 步完善对县级特别

 是经济欠发达县区的转移支付制度。县级财政要建立健全科学、量化的转移支付管理制度,规范县、乡财政之间的分配关系,坚持区域均衡发展原则,重点向困难乡镇倾斜。在鼓励乡镇立足本身发展的同时,县级政府要兼顾辖区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发展确切存在困难的地区,继续加大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县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102)“高配”县委书记。县委书记“高配”是为了增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克服“市管县”的弊端,朝着“省管县”方向而进行的小制度调适。县委书记由上 1 级党委副职、党委常委或政府副取兼任。把县委书记岗位作为培训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有条件的地方,县委书记可提拔为上级领导班子子成员并继续兼任县委书记。

 大力提升农民进入市场营销增收能力 ?

 党的 109 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内涵。县城经济发展既要依托小城镇发展,又要寄希望于乡村振兴,发掘农村范围经营、集体经济发展、3 次产业融会等领域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进农民增收。

 (103)加快发展农业“新 6 产”。农业“新 6 产”是 1 产的 1 份收入,经过 2 产加工增值为两份收入、再通过 3 产的营销服务构成 3倍收益,综合起来是 6 份收人,产生乘数效益,着力构建农业与 2、3 产业交叉融会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农村经济发展“升级版”。发展农业“新 6 产”的核心是实现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3 链重构”,取得更多的增值价值。打造终端型业态、体验型业态、循环型业态、智慧型业态,塑造农业“新 6 产”新型业态。加快推动农业产业特点小镇、美丽乡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做优农业“新6 产”发展载体。

 ?

 (104)引导带领农民在市场中延续增收。目前,农产品销售多处在售卖原材料的阶段,品牌运作、包装设计、标准化分级等刚起步,主要生产大路货,附加值低,能跑量但卖不出价。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让农民从产业链延伸和农产品综合利用率提升中取得更多收入,通过提高农民适应市场、进入市场和闯市场的“3 种能力”增进增收。广泛应用点对点、团体和个人定制、全生产进程展现性营销、众筹、微商等多种互联网营销方式,培养地理标志产品。完善农产品营销服务机制,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增进农户与营销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联系,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好”。

 (105)强化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就业基层平台建设,完善“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模式,营建更加宽松的鼓励农民转移就业及创业的政策环境。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有针对性加强农民创业和农产品营销培训,完善城乡劳动者同等就业制度,支持农民创业创新,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健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等措施,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

 (106)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保护价收购+利润利润返还或 2 次结算”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发展关系。支持农户将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等产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租金保底+股分分红”等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村集体牵头组建土地股分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入股合作社,切实保障农民土地入股收益。

 (107)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支持保护制度是现代化国家农业

 政策的核心,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定要求。最新公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行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提高农业支持保护的效能,加快构成覆盖全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体系,以保障我国食粮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增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延续发展。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农业补贴政策转型,完善农业结构调剂政策,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构成机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探索财政撬动金融支农新模式等方式,发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关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20xx 年 5 月,xx 中央调研组在广东省就发展县域经济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进 1 步认识到,中共 106 大以来中央对发展县域经济所作出的 1 系列重要决策是正确的,我们应当捉住当前有益时机和条件,进 1 步推动我国县域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

 广东省辖有农村区域的县级建制有 67 个,主要散布在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其中县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1.1%,县域户籍...

篇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19年第06期 ·浙江经济/□ 杨加鸥一线调研关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Y·回乡调研报告·春节期间,行走的路线基本以县域为单位。回了趟老家苍南,去了杭州周边几个县市,还到了曾经挂职的桐乡。一路走来,每当看到新风景、新面貌,眼前就会为之一亮;每每听到创业故事、发展愿景,精神总会为之一振。当下的浙江县域经济,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势一脉相承,正经历着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借此机会,结合挂职两年期间的经历,谈谈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粗浅的认识。抓住三大机遇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过去,浙江经济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占得先机,县域经济劳苦功高、功不可没。未来,浙江高质量发展的潜力、空间和希望仍然在县域。机遇一:得天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抓好县域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努力打开发展新局面。机遇二:占地利。浙江深度参与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已进入纵深推进阶段,将为浙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强大的契机。同时,“四大建设”省级战略基本覆盖浙江全部县域,不少县域甚至叠加了多个国家及省级战略。如嘉兴所属各县域,既是大湾区的桥头堡,又是长三角的前沿阵地,这些地方参与重大战略、融入全省大局的氛围相当浓厚。机遇三:聚人和。多年来,浙江广大基层干部撸起袖子比学赶超,扑下身子落地见效,领导和服务县域经济工作能力水平渐长。同时,各地高度重视人才回归、人才引进,也汇聚了各方面精英人才。春节期间与他们交40万方数据

 /浙江经济·2019年第06期谈,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抱负和信心。未来,他们必将担负起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发展责任和历史责任。解决好三个问题解决好观念不适应的问题。有人认为,浙江早已完成从县域经济转向城市经济的实践,现在提县域经济已经过时,应该注重更高层次的都市区经济。实际上,都市区经济的基础仍然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不是“诸侯经济”、闭环经济。要跳出县域谋划县域,追求协同共赢发展,从而在都市区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解决好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一定意义上来说,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关键在于经济特色化的程度和水平。浙江各县域要因地制宜,在“特”字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不求其全、但求其特,将高质量发展要求与本地经济特点有机融合,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用生动的路径、实用的招法,确保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解决好方法不对路的问题。近年来,支撑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资源环境等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如果发展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老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既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也不能各行其是, “乱敲锣鼓点”。挂职期间体会最深的是,不少地方总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项目都想引进,县域之间招商引资的竞争经常处于无序的状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当前,要树立“全省一盘棋,竞争差异化”的理念,以“三服务”活动为契机,省级加强宏观统筹,部门加强精准服务,改进考核工作机制,推动县域破解发展难题。走好三条路子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之路,把产业体系建得强强的。根深叶方茂,本固枝乃荣。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积极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使传统企业真正由大转强、变优,推动“老树发新芽”;另一方面,抓新兴产业发展,向创新体系、品牌质量、新业态新模式要新动能。县域经济发展脉搏较为强劲的桐乡,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县域经济提档升级,其主攻方向正是产业,化纤、玻纤等传统优势产业和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齐头并进,推动着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坚定不移走融合发展之路,把城乡面貌搞得美美的。经历过从农村到城镇,再到城市的生活环境转变,笔者深切体会到,高质量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发展,城镇和乡村缺一不可。要坚持把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全域统筹、城乡一体的县域规划,以“多规合一”为引领,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构建合理的乡镇、村体系和村落空间布局。要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联通、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建设物质和精神、有形和无形、服务和治理、发展和生态协调并进的特色田园乡村,开创浙江“新乡土时代”。笔者老家所在的龙港镇通过这几年新型城镇化试点,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早已分不清城镇和农村的边界,目前正在向“镇”改“市”作最后的努力。若能成功突破,必将为浙江乃至全国提供鲜活的经验样本。坚定不移走改革创新之路,把营商环境做得棒棒的。良好的营商环境具有“洼地效应” “联动效应”,能够集聚各类生产要素。浙江县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提升县域政府服务效能,持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企业经营成本,着力在政策环境、基础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治理环境等方面做到最好、做出品牌,用心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悉心精耕培育县域经济的“好土壤”。春节期间遇到的不少创客朋友,不是在县域创业,就是在去县域创业的路上。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浙江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倾注着智慧与光芒,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站在新年的开始,笔者深深觉得,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事处一线调研图/金川图/邵振红Y41万方数据

篇九: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代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县域所选择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县特色的县域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是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总结。县域经济最大的特色在于农业生产,县域经济与“农”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时期,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紧密相连。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市场经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人文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和制约,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也不同,县域经济发展也呈现不同的发展路径。

 一、县域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县域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生产层次低。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县域工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部分县域虽然存在很多工业企业,但企业的规模体量普遍较小、骨干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且工业产业的层次较低,并存在着重复建设、分散不聚集、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县域工业企业仍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力。

 (二)县域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高效农业不充分。县域掌握最丰富的农业土地资源,但农业产业的组织化水平与市场化水平偏低,小规模的生产养殖、合作社模式的购销模式、传统大田托管种植等传统农业仍占比较大,标准化农田建设、现代高效农业

 和高附加值农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

 (三)县域民营经济质量不高,经济增长力不足。县一级政府虽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外部招商引资政策及本土企业发展支持政策,但是在整体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尤其是大部分本地民营企业缺乏发展影响力、缺少带动就业能力及高科技含量低等缺点,现存民营经济基本为初级加工处理的企业或依托本地资源限制的企业,很难有效地支撑县域经济增长。

 (四)县域基础建设落后,功能发挥不到位。由于县域乡镇企业数量的逐步减少、农民依靠农业收入的减少、各级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城镇建设市场化运作不到位等因素,导致县域城镇基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放慢。同时城镇乡村的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影响到县域城镇应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导致县域城镇吸纳和转移农业人口的数量在下降,聚集生产要素能力的下降。

 (五)县域农民收入多元化,农业产业需要保护。县域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农民收入的增长不再是从农业种植生产中获利,而是从外出务工、务商中获利,这就需要县域来创造新的县域二三产业的就业机会,从而留住外出人口,支持鼓励并指导引导外出人口返乡创业就业;同时外出务工务商导致农业产业的人口流失,就需要创新农业农村制度来保护农业这一弱质产业。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思想

 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应重视“三农”问题,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生产收入、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劳动力的转移等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工作是加速“三农”问题,突破口是 加速农业产业工业化进程。“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整个县域经济的工作要以“三农”问题来解决。加速县域农业产业工业化进程,需要县域发展总体上要通过产业工业化来推动提升,其中农产品的增值需要依靠工业来转变,农业生产劳动力转移需要依靠工业来吸引,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要以工业发展来创造市场需求和积累社会资金等。因此,在县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工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立足“三农”抓“三农”。“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三农”工作的整体思想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工业化水平,才能促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非农劳动力的转变。

 (二)跳出“县域”抓“县域”。县域经济发展要从县域资源的转变,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我们的眼光切不可被行政区划的边界框住,要打破行政区划边界的界定,实现“走出去”、“请进来”,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和重组资源,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对当地没有优质自然资源的,同样可以利用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等先天优势来吸引外部资源聚合成当地的优势资源。

 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方法 县域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又是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强化工 业主导地位,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把产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把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瞄准产业细分领域,立足县域资源和产业基础促进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引导、规划,着力打造和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在有效市场的基础上,推动工业转型和升级。

 一是扶持本地重点企业。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产业园区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本地民营企业科技创新。

 二要加强招商引资条件。不断优化县域招商引资机制,创造营造优质的招商项目“经商、营商”环境,招商引资落地企业放心大胆干。

 三是促进开放的合作关系。坚决鼓励县域本土企业走资产重组并购、企业上市、科技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提升之路,提升县域产业生产层次。

 (二)优化发展环境保护,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牢固塑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导思想。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适应农业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发展绿色高质量发展

 高附加值农业。

 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和实施绿色农业生产标准,推进绿色种养、生态循环等绿色农业生产方式,使资源永续利用,农业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工业化发展。大力推动绿色农业技术改造,推动农业工业化节能综合利用,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产品,完善绿色农业节能减排工作系统,从而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三)统筹城乡结合发展,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提高政府效能作为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厚植县域发展沃土的基础性工程。

 . 1. 增强县域承载能力。补齐县城基础设施短板,打通区域间交通瓶颈,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 2. 加速县域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工业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高、功能设施完善的新市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就地吸纳农业农村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

 . 3. 推动工业园区的提升。推动工业园区的建设,加强工业园区与邻近重点城市(群)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对接与协同发展,加强对高端、研发型、科技型企业的招商,推动县域产业升级和贸易升级。

 (四)三产带动一二产业,拓宽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的总称,具有就业容量大、具体行业广泛和发展潜力大等特点,依靠第三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 1. 批发市场带动模式。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当地形成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引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浙江义乌、河北辛集和山东寿光等都是批发市场带动模式的典型。在批发市场的拉动下,浙江义乌拥有 130 多个加工生产各种小商品的专业村、专业乡镇。

 . 2. 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有些县域尽管一二产业相对薄弱,但其县域内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旅游业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可以带动周围众多行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基础较差的且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域来说,发展旅游业具有投资周期短、见效快且污染小的特点,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往往更有利于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县域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可能使县域经济得到超常的发展。

 (五)掀起全民创业热潮,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激励引导干部干事创业、企业创新创业、百姓兴家立业,积极引导群众打破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形成“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的生动局面。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县域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公有经济改革,参与新上项目投资入股,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返乡创业热潮发展下去,也可能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农民创业的较好途径。

篇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三篇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坚持新思想引领 践行新发展理念 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也指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近年来,※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系列决策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治污染、防风险、惠民生工作,推动县域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工作实践中,我也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艰苦的系统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好正确发展路径,必须正视发展中存在问题,加快补齐短板。

  一、对照高质量发展,短板差距在哪里?

  当前,我县正处在转型发展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经济总量不够大。全县 GDP、财政总收入两项核心指标 2018 年分别完成

  ,全市占比相对较低,占全市比重为 %、 %,人均生产总值

  元,人均财政收入为,均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比较小。

 2.产业结构仍然偏重。2018 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

 :

 ,与全省 :

 :

 和全市 :

 :

 比较,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还处于中低端,工业占比较重,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仅

  %,规上工业增加值为

  %,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3.财税收支日益矛盾。2018 年全部财政收入和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元,分别增长 4%和 8.5%,分别低于全市

  个百分点,较 2016 年、2017 年分别减少 %

  %,增收难度越来越大。财政支出为

  元,分别较 2016 年、2017 年增长

  %

  %,刚性支出越来越多。

 4.居民收入水平较低。2018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分别是全省 元的 %

 和全市 元的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分别是全省 元的 %和全市 元的 %。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为

  ,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5.发展环境还不够优。通过“放管服”改革,审批办事效率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还没有真正达到“最多跑一次”要求。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够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的难题。

  二、深入剖析,阻碍高质量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从思想理念上看,新思想、新理念掌握不深,运用不够。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正在颠覆式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根本性的改造和提升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部分干部及企业对新思想、新理念学习不够深入,掌握不够深刻,把握不够准确,导致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认知力、行动力不强,跟不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二是从财税收入上看,财税结构不优,税源不足。财税收入的 %主要靠钢铁、建材、煤化工等传统支柱企业,%主要依靠天铁、龙电、金隅水泥、电力公司等国有企业,且近年来几大支柱企业税收断崖式下滑、传统产业经营困难加剧,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家,到目前为止有半停产

 企业家,停产企业 家。由于新上项目质量效益不够高,有的正处于建设阶段,未能形成有效税收,新增税源跟不上。税收占比低,2018 年税收占比为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是从产业结构上看,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产业层次低、经营规模小、链条不长、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全县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完成 4.3 亿元,占全市比重为 2.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近年来虽然引进新上了一批项目,但能够支撑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能够带动群众就业的项目还不够多;三产服务也发展整体质量不高,主要靠旅游带动,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业等占比较低,仅为 %。

 四是从投入产出上看,有效投资效率不高。亩均效益低问题较为突出, 2018 年全县建设用地亩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 万元、 万元和万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为 万元,与全市平均水平均有不小差距。固定资产投资中,高耗能行业投资 44亿元,同比增长 62.9%,其中非金属矿物质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分别增长 79.6%、70.7%,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消耗的依赖度比较高。

 五是从实体经济上看,民营经济短板突出。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2018 年末全县民营经济数量达到 户,实现增加值 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

 值的 %;实缴税金 亿元,税收贡献率达 %,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共 家,仅占民营企业总数的 ,主要集中在冶金、建材、煤化工、电力、化工、机械加工及铸造等行业,大多结构单一、投资规模小、经营粗放,存在基础弱、低起点、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一弱三低”状态。

 六是从动力动能上看,创新发展能力不足。2018 年末全县高新技术企业 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 1.5 亿元,下降 17.3%,增速居全市第 17 位。从制造业看,我县工业企业多数起点低、研发设计水平低、关键产品无知识产权、无品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偏低, 2018 年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 %,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三、坚持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路径怎么走? 重点在六个方面持续用力,精准发力,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效益提升质量,以质量带动总量,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

  (一)坚持新思想引领,校准高质量发展航向。对※县而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要求,始终以新思想、新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更大功夫,领导干部带头学、深入学,深刻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

 论精髓,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在学习中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中干、干中学,善于用新发展理念分析研判形势,以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谋划推进发展,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不断提升驾驭全局、发展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二)聚焦科技创新驱动,释放高质量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科技创新同样重要,要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围绕※县特色、优势领域,引导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主体培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壮大,实施定向帮扶、精准服务,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质齐升,到 2020 全县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600 家。拓展与先进地区技术、人才、投资等方面的合作渠道,促成一批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孵化器管理团队和产业创新团队落户※县。

  (三)联动三产协调发展,优化高质量发展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聚焦产业发展,以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为核心,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以提升园区能级为支撑,促进园区发展绿色化、智慧化、全产业链化;以壮大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培育若干兴县立县的大企业、特色突出的小企业;以引进实施重大项目为途径,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好高端智能装备和新材料 2 个特色产业集群,全力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 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 10:43:47。

 (四)突出生态绿色主题,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上项目、建企业要严把“环保”关,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突出※县生态环境优势,围绕大健康、节能环保等高新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成长性好的领军企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重点围绕河北洲信、科工智能装备、健研智能充电桩、中油高盛新材料等现有优势新兴产业建链补链强链,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关联性较高的企业加速集聚,加快形成“爆发式”增长点,建成一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坚决走

 好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党的十大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开放战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为我国扩大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推进中国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力度,需要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具体到※县来讲,一方面要狠抓招商引资,扩大有效投资,重点瞄准新材料及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及大健康、食品及轻工业三大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兴县立县的大项目好项目。另一方面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更多人气商气,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三深化三提升”活动,大力营造市场化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六)提高全民共享红利,确保高质量发展成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针对当前存在的居民收入不高的问题,在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群众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要下大力气做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完善

 的公共就业服务,引进新上更多带动就业性强的项目,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此外,还要在政策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完善创业创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让全民共享高质量发展红利。

  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只有县域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国家经济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为此,就加快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从反映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来看,近几年,我区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城乡建设加速推进 近年来,启动了最大范围的城市修复、最大体量的城市改造、最大规模的城市会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公交、城乡供水、医疗卫生、治安联防、环境整治“五个一体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统筹发展快步前进。

  3.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2013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24412 元、9842 元,至 2019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8231 元、 17370 元,分别增长

 8.8、9.4。2019 年,31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退出、12820 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基本脱贫。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二)竞争优势 今年 2 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 (以下简称《考核办法》),考核范围为全省 183 个县,划分为四大类别县,即城市主城区 33 个、重点开发区县 57 个、农产品主产区县 35 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 58 个,我区作为城市主城区考核评价。考核统一设置经济发展、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 5 个方面 24 项指标。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差异化设置各类区指标权重,城市主城区中经济发展 52 分、城乡发展 13 分、民生改善 15 分、生态环境 15 分、风险防控 5 分。

  2019 年,我区县域经济考核总分数 82.227 分(其中,经济 发展 41.0139 分、城乡发展 11.262 分、民生改善 13.2955 分、生态环境 12.943 分、风险防控 3.7126 分),成功评选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根据收集到的 33 个城市主城区公布的 12 项、23 个具体考核指标数据,经综合对比分析,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1.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从纵向对比来看,我区 GDP 增速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全国、高于全省。从横向对比来看,在 33 个主城区中,我区 GDP

  增速为 9.5,位列第 6,且从增速指标来看,我区大部分指标均位居前列。根据《考核办法》,各项总量和增速的指标中,总量占 40 权重,增速占 60 权重看,增速指标较好有利于考核得分。

  2.综合实力基础厚实 民生改善方面,我区属优势得分项。城乡发展方面,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城乡发展得分 11.262 分,换算成百分制为 86.63 分,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 2.7 个百分点,排位第一。生态环境...

推荐访问: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高质量 县域经济 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