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报告7篇

时间:2022-12-03 09:4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报告7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报告 摘要:随着课堂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让课堂作业更精炼,更优化,更有层次,能让学生在课堂吸收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尤其重要。所以,我校进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报告7篇

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报告

要:随着课堂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让课堂作业更精炼,更优化,更有层次,能让学生在课堂吸收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尤其重要。所以,我校进行了“三三式”课堂作业设置的研究,那么如何让课始检测性作业设置的内容走向多样化,引发学生的兴趣,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关键词:课堂作业三三式课始自学检测性作业“三三式”是一种教学理念,亦是一种教学模式。第一个“三”指的是学生以 " 自学、研学、促学" 为主的三种学习形式;第二个“三”指的是建构与之相对应的以“思考为主、方法为主、内化为主”的三种学习措施。聚焦“三三式”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分为“课始、课中、课末”三个阶段,并设置与之相对应的三种课堂作业:课始自学检测性作业、课中研学练习性作业,课末巩固促学性作业。课始自学性检测性作业强调孩子的自学能力,对孩子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摸底,这也是初步了解学情的关键,这与“生本课堂”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不谋而合。课始自学检测性作业内容应该根据学情和教学进度有选择地进行,作业形式的设置有这几种:一、" 积累式 "俗话说得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的重要性。学生进行有效积累之后,课始自学检测性作业就要对学生的各种积累进行有效地检测,如各种四字词语、文学常识、名人名言、成语故事、俗语、古今中外优秀诗文等等,这样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宝库和提高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这里列举两种:(一)文学常识积累再比如教学五上的第一课《草原》时,我们了解了这是一篇描写西部草原民族的文化特点的文章。对于孩子来说,西部草原就是那诗歌里吟诵的那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或者就在电视上见过。没有几个孩子真正地见过草原,草原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块“神秘的处女地”。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让孩子查阅有关祖国西部的资料,更好地进行课外素材的拓展积累,在课始检测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题目:1.从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衣、食、住、行来看,草原民族的衣着以( )和( )编织品为主。A 皮革 B 兽毛 C 丝绸 D 棉布2.草原人民的性格是 ,你所了解的草原人民有哪些娱乐活动孩子们对这些课始自主检测性问题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津津乐道西部草原的自然风光、建筑风格、文化、美食、历史等等,这样,就为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二)古诗词积累。教学五下儿童诗《古诗词三首》时,在课始作业中,我进行了诗歌情境性题目的设置。情境性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和实用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所创建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是师生主动积极建构性的学习,是作用于学生并能引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所以, “情境”这个概念在古诗词中尤为适用。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童年时期我们都要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在钓鱼的时候,有路人正准备高声向我们问路,这个时候我们害怕路人惊吓到快要上钩的鱼儿,就拼命的向路人挥手以示安静,这简直就是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中 , 的情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情境的设置在这里有一种导入和渲染作用,使孩子不知不觉地陷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更有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积累和强化记忆。孩子们萦绕在朗朗的儿童诗氛围中,更增加了一份对儿童诗的情愫和一份古典诗歌的素养。二、 “梳理”式《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段阅读目标明确规定: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基本结构,了解课文的初步框架,是推动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关键。(一)思维导图式梳理小学语文很多课文脉络分明,结构清晰,所以,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摸清脉络,绘制思维导图。对于教学《威尼斯小艇》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在课始自主检测性作业中进行了思维导图的设计:这样思维导图的设计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小艇的主要特点—— — 主要交通工具,接着再了解小艇三个特点—— — 样子、船夫技术高、作用,最后再明确如何描写这三个特点的。(二)表格式梳理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按照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教学五下的《将相和》的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时,要品析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就要用列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梳理出蔺相如的四处语言描写、一处动作描写和一处神态描写,从中来感悟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性格特点,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表格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表格这一形式,让学生循着轨迹,摸清底细,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充分地理解学习课文。参考文献:[1]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刘新萍.西北师范大学,2007.[2] 《名师作业设计新思维》.雷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令世人向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重视古诗文教学,写好汉字,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关注传统节日等,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对于坚定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进而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文教学;汉字书写;经典诵读;传统节日;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文明历史,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令世人向往。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要求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学好汉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重视古诗文教学文言文及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重视诵读。良好的诵读习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可以以声传情,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悟。其次要加强积累。指导学生利用积累本或识记卡片等,记录古诗文名家名篇、经典名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等内容,经常翻阅查看,加强积累,强化记忆,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第三,要用好语文课堂“主阵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多思多想多表达。第四,传递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情感。如《爱莲说》,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岳阳楼记》可以使学生感悟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送东阳马生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今天学习及生活条件的无比优越及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从而激发他们珍惜现在,发奋努力的思想和情感。第五,注重对教材的拓展延伸。“教材无非是例子”,近年来,河北省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已经向课外拓展延伸,利用语文课上时间开设“语文讲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对教材的拓展延伸讲座,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二、重视汉字书写汉字书写是祖先留给我们中华儿女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灿烂文化。在当今手机、电脑、ipad 等诸多电子产品深深影响我们生活的同时,很多人提笔忘字,许多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极差,字体不美观,书面表达中经常出现错理论博览| 教师论坛未成曲调先有情厦门市高崎小学 林 玲—— — 简谈“三三式”课始自学检测性作业的设置威尼斯小艇 总院主要交通工具渊 冤 渊 冤渊 冤渊 冤渊 冤渊 冤渊 冤渊 冤渊 冤渊 冤渊 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邢台市第十九中学苗志军︱︱︱︽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周刊讵 205

 中学生作文指导别字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汉字,有着独特的形体,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汉字方方正正,点横撇捺、一笔一划之间都蕴藏着丰富的韵味和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书写好我们的汉字,进而坚守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汉字在世界文化之林熠熠生辉。三、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汉语是有温度的语言符号,其形结构匀称、美丽无比;其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以声传情,浸润心田,可以达到培养情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连年来,我校多次举办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9 年 4 月,在第 24 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校还将经典诵读活动拓展到教师团队,举行了“金华朗读者—— — 语文教师美文诵读”活动。语文教师们分别上台进行了精彩的经典美文诵读展示:刘双平老师的《春江花月夜》节奏优美,韵味悠扬;李国华老师的《将进酒》大气磅礴,气吞山河;庞华老师的《祭十二郎文》深沉哀伤,泪落沾襟;初二年级李瑞老师带领语文组全体教师朗诵《走进春天》满含着对青春的希望,辅之以初二学生“小艺术家”唯美的沙画表演,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四、关注传统节日,寻访家乡习俗受媒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西方“洋节”曾经在很长一个时期颇为盛行,学生们对“圣诞节”“情人节”都有着极高的兴趣和追迷。而对“端午节” “中秋节”乃至“春节” “元宵节”等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却不大感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开展了“关注传统节日,寻访家乡习俗”活动,要求学生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分别到来之际,利用假期,走进家乡,通过寻访和观察,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感受其中的文化魅力,并将寻访结果制作成手抄报在学校展览。“端午的回忆” “正月十五闹元宵”等主题手抄报展览不但使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深深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老师们还将有关传统文化节日的来由传说、民风习俗、美文诗词等辑印成册,编辑成了《我们的节日—— — 邢台市第十九中学校本教材》供学生学习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文化宝藏。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得到传承与发扬,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参考文献:[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于 2017 年 10 月 18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大会作的报告(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演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7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 2017 年度一般资助课题“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704218)结题成果。作者简介:苗志军(1969-),女(汉),河北省邢台市人,中学高级教师,文学学士学位,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首届中小学学科名师,邢台市市管优秀专家。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摘 要: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的反映, 也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更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发展问题是民族研究者关注的核心议题。实现现代化是民族地区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一个重要难题, 即面对剧烈的文化变迁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而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唯一途径,对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学校教育;应用策略各民族都有着优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由于近年来民族的汉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出现问题文化越来越汉族化,如:大量的村民外出务工,许多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外来商品的流入替代民族的物品如布料、生产生活用具等;外来文化的流入,如:国家对普通话的推广,英语伸入到学校课堂,加上原民族语言没有文字记载,都是口传心授,民间交流通常都用汉族语言等,民族文化正在逐步消失。民族的文化越来越的汉族化,王司中心校位于都匀市东部,距市区 30 公里,管辖的教育区域的村民 96.5%都是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苗、水、布依族等,民族文化也是如此,传承和发掘地方民族文化刻不容缓,作为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义不容辞。为了更好的发掘和传承民族文化,学校经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鼓励教师编写地方教材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学生熟悉和喜爱的艺术门类,为了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地理地貌、民族风情、特产等,让乡土教材进入课堂,使校本教材开发和我镇的民间文化艺术特色很好结合,我们将学校从事研究方面的教师及勤奋敬业,敢于开拓创新的骨干教师组成课程教材开发委员会成员,积极投身于编制地方教材研究中,这个设想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通过一年多时间来,教师集体智慧,经验和能力的创造发挥及有关专家的反复论证。编写地方教材《话说王司》,此书分:地理地貌、行政村落、学校布局、风景名胜、民族风情、风味小吃等,向学生介绍王司的基本概况,学生得到《话说王司》后,非常开心,认真翻阅了解,以前看到的都是关于其它的书,...

篇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 》 课题实验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于 2014 年 3 月 26 日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 2017 年 1 月 25 日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传统文化进校园”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宣传普及工作,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课程是必须的载体。在当前国内外缺少相关内容研究、传统文化类课程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指导的情况下,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现有课程有效融合的方法和路径,十分必要。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科学》课程的六年制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二)总体框架

  (三)重点难点 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小学《科学》课程典型内容,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如何找到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通过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内、课外科学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融合。

 (四)主要目标 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特点,挖掘课程典型内容,找到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通过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内、课外科学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融合,引导学生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三、思路方法

 (一)基本思路 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的现状作全面了解,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再组织本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内容、任务和具体的操作研究步骤。通过挖掘小学《科学》课程典型内容,找到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精细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内、课外科学教育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融合,引导学生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课题研究,以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形式总结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推动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二)研究方法 1、访问调查法:在开展课题研究学校,通过对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访问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知晓率,掌握科学学习过程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通过对科学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的现状,从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层面掌握课程融合的工作开展情况。

 2、个案分析法:从一至六年级学生中抽样作为个案分析对象,跟踪观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的发展状况,通过认真分析,衡量课题研究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课题开展各阶段性成果与课题开展前期现状,分析课题开展工作的有效性,诊断课题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确保课题工作的顺利开展。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及时梳理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及时地挖掘和总结,并上升为理论成果,为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提供榜样和借鉴。

 (三)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理论学习,现状调查分析,确定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具体内容包括:组织课题组成员,确立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人员的分工与协作,编制实施方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收集学习研究有关资料。

 2、实施阶段根据实验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工作,实现初步研究目标。在这一阶段中,定期组织实验研究交流活动并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3、结题推广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整理整合教学案例,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经验,推动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四)可行性分析 中华民族有着 5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通过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筚路蓝缕,生生不息,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人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让学生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本课题是在原有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精选典型内容,找到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把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去,同时课题开展不受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制约,课题实施易于操作。

 四、创新之处 本课题选题新颖,在原有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和创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具体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探索传统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

 五、预期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以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形式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方法,推动课题研究成果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融合,引导学生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七、 条件保障 课题组成员由从事一线科学教学和教学管理的中青年教师组成,同时涵盖农村、乡镇和市直学校,所有成员对本课题有研究兴趣和基础,也有投入研究的时间和精力。课题组成员为课题开展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调查问卷、咨询等工作,为本课题研究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大多数成员都有从事主持或参与科学课题研究的经历,是一个理想精干的研究团队。研究成员所在单位图书馆和微机室资料充足,能够满足课题研究需要。同时,邀请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曲阜市教师教育中心教研人员对课题研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又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及导师团队的引领,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计划性、科学性、有效性。

篇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报告

小学德育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当前,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不少小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品质等受到外来文化的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一些不良表现,如拜金主义、盲目攀比、自私自利、享乐主义、诚信缺失、集体意识淡薄等。这些现象及问题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不少学校开展了不少德育活动,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德育工作的目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德育工作的内容把握不够全面,德育工作开展的途径不够科学。学校是是德育的主要阵地,小学阶段是人格陶冶的关键时期,必须重新审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在小学生德育工作中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完善学生的道德品格,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学校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为此,我校选择了“小学德育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作为科研课题,以求通过课题实验探究,探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生德育工作研究的有效途径和模式,促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大幅提升。几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德育教育为主线,学科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综合教育模式,学校整体工作取得了瞩目成绩。以此为基础,我们将树立“传承经典文化,培养健全人格”的德育教育理念,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把经典与现实相熔接,引导学生行为,提高文明素质,营造氛围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校园。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有历史沿袭而来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法律、制度、和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复合体。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教育性,而且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创新性。在小学德育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注重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生中的影响力,切实提高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就是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国外的小学德育教育有各自的特点。在印度、德国、奥地利、

 俄罗斯的学校,都开有优秀传统文化课。即使是像美国这样的现代化国家,他们也非常注重传统文化和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作用,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国内情况看,近几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国内形势的发展要求学校管理中必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为让学生汲取民族文化的养分,提高教育的实效,不少学者针对如何在德育管理中渗透传统文化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如:孙晓丛的《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夏婷的《如何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国文化》,应连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德育的不竭资源》,沈立的《浅论如何在中小学中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等等。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市第一实验小学全体师生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2.创新育人模式,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营造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校内涵。

 3.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自觉拓展学习视野,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三)研究内容 1.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词汇,其涵义为“以文教化”,侧重的是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等精神领域的活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

 2.探索在德育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1)推进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我校向来把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校园环境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校不断增添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利用物质文化资源,宣传文化精华,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个角落成为育人的基点,切实保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深入到校园文化的每个角落,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渗透。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各班在布置教室时都设计了国学专栏,如“诗词歌赋”、“古诗园”等。教室墙壁和教室后面的黑板等也都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阵地。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和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了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2)开发校本教材,凸显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常规化管理,我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着力点,抓

 好文化体系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整合课程资源,开齐开好《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为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根据时代要求,立足于学校实际,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核心,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德育教育为突破口,我校开发了 1-6 年级的特色校本课程《经典天天诵》。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提炼其精华,体现了校本化与本土化,使研究性学习读本成为德育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和多样性。

 (3)以活动为载体,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抓好传统习俗教育。围绕节日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质,挖掘传统节日包含的各种知识、风俗、习惯等文化教育内涵,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让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其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利用主题校会、班队会,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校一直坚持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对全体学生进行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旗下演讲将围绕“忠、孝、诚、雅、礼”为主线,增强学生行为举止文明的自觉性和意志力,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携手创建和谐校园。结合活动主题,班级开展诸如诵读、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手抄报、书画等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寓教于赛,以赛促学。学

 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收获了知识,提升了道德修养,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

 传承书法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开展“书法进校园”活动,让墨香飘逸校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

 创立社团:譬如成立读书协会、文学社、小记者站、兴趣小组,培养各式读书人才,丰富活动内容。

 三、思路方法 (一)基本研究思路 专家指导--成员商讨--分工合作--调查活动--收集资料--形成相关文字、光盘图片资料--尝试利用资料进行教学和开展相应活动--边尝试边调整--总结反馈--经验交流--形成报告或论文--再调整反馈 (二)具体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师生都是研究对象,又是研究主体。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对学生不同群体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分别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3.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针对教师、学生设计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

 系列问题。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态度和感受。分析不良现象和行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小学教育中的现状,从而引发思考,使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4.自我反思法 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之后,产生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用于课题的研究。总结活动成果,创新活动模式,增强实效性。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总结,使课题能逐步深入研究。

 (三)研究计划 1.课题组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状况,撰写调查报告。

 2.组织课题组成员了解研究内容,做好归纳整理工作,在全校展出,撰写相关的心得体会和中期检查报告。

 3.初步探索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德育的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并撰写相关论文。

 4.课题总结、反思,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并推广研究性学习模式。

 5.最后做总结和反思,撰写相关的论文并汇集成册,编著德育教学研究性学习读本,撰写结题报告并上交。

 四、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为对策性研究。在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的

 同时,更强调应用性。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是综合现有研究成果,通过实证分析摸索出现有条件下小学传统文化渗透学生德育教育的一般规律、一般形式、和具体途径。

 (三)根据我校师资特点和学生构成,建立健全一整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发展模式。

 五、保障条件 (一)课题组成员均是来自教学一线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知识结构合理,年龄分布均衡。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课题组还将聘请本市教科院科研人员担任课题研究的顾问,组建由教育专家、学校领导、教学教研主管、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组成的科研群体,确保本课题研究得到科学、顺利的实施。

 (二)我校按照信息化、现代化的数码校园、绿色校园配置标准,拥有一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学校图书馆藏书 8万余册,另有教师数字化阅览室,文献资料丰富,为网上查询相关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齐全的现代化研究设备,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料条件。

 (三)我校一向重视课题研究工作,为本课题将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提供足额财力支持,确保研究计划顺利完成。现已安排前期调研经费。专项科研经费的设立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六、预期成果 (一)近期成果——发掘和研究与弘扬传统文化对应的校本课程。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在学校和教研组的领导下,结合本地与学校特色,重新修订校本课程《经典天天诵》。

 (二)中期成果——以活动为载体,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扬我校骨干教师团队合作的精神,集思广益,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探索出一条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活动与德育相结合的新路子。

 (三)远期成果——形成《小学德育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性报告、专著和校本教材,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探索新形式下德育新模式,促进德育工作新发展。

 七、参考文献 [1]李增端.浅谈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3(7):56-57. [2]徐金亨.以“礼德教育”为特色,探索小学校本德育操作体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8):98-99. [3]敬仕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J].天府新论,2009(z1):7-8.

篇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报告

21· ·5 5中学教学参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530001)

 贝伟浩 韦屏山 潘俊全 陈延燕[摘 要]近年来,南宁三中创新性实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构了“五融入”校本课程模式和“经典品读、名师引导、实践养成、内生升华”育人模式,形成了“品读—引导—实践—内生”文化育人理论架构。[关键词]普通高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融入”;校本课程[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5-0063-03一、背景( 一)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助力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突出德育的时代性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

 )

 有的 普通高中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上亟待创新在新时代教育再出发的新起点,面对西方思潮影响和文化渗透,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把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根”培得更茁壮、 “魂”铸得更牢固,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教师需要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是: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红色文化基因、学校历史文化基因相融合,培育时代新人。二、主要做法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住一个目标:以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高度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强烈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学校着力解决以下主要问题:如何丰富新时代下南宁三中“真·爱”教育思想的内涵;如何完善包含经典品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在内的新时代下南宁三中“真·爱”课程体系;怎样建构新时代下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育人模式;解决如何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问题,探寻培育时代新人的实施路径。( 一)

 )的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 “ 五融入, ”,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制度建设、 、 课堂教学、 、 思政教育、 、 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五环节1.重视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融入制度建设2013年5月,学校制定了《南宁市第三中学“真·爱”课程实施方案》,凸显中华优秀经典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教育四门课程的核心地位,明确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确定有序化、系统化的实施方案。2014年,学校制定并颁布《南宁市第三中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方案》,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2.重视经典品读,依托名师引导,融入课堂教学2013年,学校提出了“经典品读、名师引导、实践养成、内生升华”的文化育人思路,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 “南宁文物与考古”等55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校制定国学经典分类遴选的标尺,设计了三段国学经典诵读序列校本教材,安排经典诵读入课表,形成了以“读、诵、写、品、演”为基本路径的“国学经典浸润”样式,构建全息浸润式的国学经典教育课[基金项目] 2019 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 —以南宁市第三中学为例”,课题编号:2019A056;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项目“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综合·新论视窗63。

 。. .。

 。

 2021· ·5 5中学教学参考程。通过“宽度”上的拓展和“深度”上的雕琢,学校进一步厚植学生成长的精神底色,邀请了众多名家名师进校园或传授经典,或讲述红色文化和中国崛起的故事。学校通过名家名师对经典内涵的解读,助力学生感受经典、亲近经典、喜爱经典、传承经典,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目前累计举办报告数十场,聆听学生50000人次以上。3.重视学科育人,改进教学评价,融入思政教育学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注重发挥学科课堂和班会课的主阵地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阵地,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多维价值功能,实现引大道、启大智。先在语文组、历史组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实践,总结“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经验后辐射到其他学科,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儿”,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教学评价方面,学校探索改变传统仅重视知识、能力和学科素养评价的不足,在校内优质课和示范课的课程目标、内容设计等评价环节增加思政评价指标。4.挖掘中国元素,丰富特色课程,融入校园文化学校实施校园文化“113”工程,把高雅艺术引入校园,通过开展“1项目”(文化能力提升项目,包括文化主题论坛、专题讲座、文化沙龙、工作坊等),举办“1节”(体育文化节)、 “3赛”(课本剧大赛、经典诵读比赛、经典诗词书法比赛),形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风尚和新路径。仅以“3赛”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已举办30余场,师生参演人数超过7000人次,观众累计超过12000人次。5.弘扬中华美德,传承红色基因,融入社会实践学校制定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假期实践以志愿服务、美德践行为主题开展学雷锋、家风家史调研、基地研学、国学小课堂活动。学校开设红色经典微型课程,有效开展红色体验式教学,通过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教学、进专题教学、进主题活动、进社会实践等途径,打造以弘扬“红色文化”为核心的南宁三中“保国爱生”爱国主义文化教育体系。学校开创“百色红色研学之旅”等 6 条研学精品线路,以“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开设讲座数十场,创建了浓郁的学习红色文化氛围,用红色文化浸润青少年的心灵。本阶段学校共开设红色文化课程900多节次,参加社会实践300多场次,形成社会实践报告6000多篇,校园主题活动200多场次,学生参加征文评比活动获奖300多人次。( 二)

 )

 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矩阵化研究, , 形成课程矩阵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系统的课程化研究,使该课程是目标明确、内容适切、实施有序、评价恰当的实践课程,提高了课程的本土契合度和操作性。学校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矩阵,纵向维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横向维度按“高一、高二、高三”进阶。( 三)

 )施 实施 “ 三全” ” 育人学校培训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创新教育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党建合作体为载体,激励每一位教师争当名师。学校组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研讨班,开展“读经典·颂师德·铸师魂” “读经典诵美德”经典品读等教师比赛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指导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学校组织资深专家、优秀同行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学校树立目前广西唯一的红色巨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文化地标。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社、国学社等48个社团,利用中华传统佳节和国家重大节庆日开展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感恩” “团圆” “孝行” “乡愁”等传统教育融入其中。以“光阴的故事 — —二十四节气”课程和元旦“欢乐中国年”课程为主题的活动深受师生欢迎。学校食堂参与协同育人,制作带有“守望相助、温暖同行”字样的月饼免费发给师生共庆中秋节,制作祖国70周年大庆七彩长寿面让师生共享,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导向、教育、熏陶、塑造作用。家长学校课程建设中,增加“红色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 “小手拉大手”课程。充分利用官网、官微、博客、贴吧等媒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主要经验( 一)

 )中 丰富新时代南宁三中 “真 真· · 爱” ” 教育思想新时代下,南宁三中在继承“保国爱生、求真向善”优良传统和“真·爱”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认为“真”是价值追求,即真知、真信、真行; “爱”是情感体验,即爱校、爱国、爱党、爱民。新时代下南宁三中“真·爱”教育的追求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合·新论视窗64。

 。. .。

 。

 2021· ·5 5中学教学参考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担当意识、过硬的本领能力、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能承担中国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

 )施 创新构建并实施 “ 五融入”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 坚定青年学子文化自信学校遵循新时代“真·爱”教育的“真知—真信—真行”主线,构建了“五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模式。真知—通过经典品读、课堂教学和思政教育,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真信—借助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环境浸润,提高学生的认可度;真行—开展美德践行、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使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与思政教育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营造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环境,搭建了社会实践平台。( 三)

 )构 建构 “ 经典品读、 、 名师引导、 、 实践养成、 、 内生升华” ” 育人模式, ,成 形成 “ 品读—引导—实践—内生” ” 文化育人理论架构学校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经典品读、名师引导、实践养成、内生升华”新时代育人模式。按照“品读—引导—实践—内生”思路,以经典品读,习得熏陶;以名师引导,提升认知;以实践体验,养成感悟;从而实现内生升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百年名校历史文化相融合,推动青年学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而言之,改革育人方式以来,每年校内直接受益学生超过 6000 名,7 年来共计 50000 多名学生受益。南宁三中的学生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美誉度不断提高。(责任编辑 黄 晓)

推荐访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报告 中华 传统文化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