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5篇

时间:2022-11-01 09:5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5篇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 农历节气 农历节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5篇,供大家参考。

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5篇

篇一: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

节气

  农历节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 2 月 4 日或 5 日太阳到达黄经 315 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 24 个节气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 45 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 24 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 24 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 1913 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仅作为 24 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春盘春饼是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称为春盘。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过了立春就意味着春天要到了,万物生发,一派生机勃勃。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愉悦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

 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330 度,为交“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节气一般从 2 月 18 日或 19 日开始,到 3 月 4 日或 5 日结束。

 惊蛰(jīng zhé),是 24 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 3 月 5 日或 6 日,太阳到达黄经 345 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 3 月 21 日前后(20日~22 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 0°。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 12 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清明节,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 Day 或者 Pure Brightness。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 3 天)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谷雨,位于二十四节气表的第六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谷雨时节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

  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每年 5 月 5 日或 5 月 6 日是农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 45 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 5 月 21 日或 22 日视太阳到达黄径 60°时为小满。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 6 月 5 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 75°时为芒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

  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每年的 6 月 21 日或 22 日,为夏至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 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 40℃左右。

  每年 7 月 7 日或 8 日视太阳到达黄经 105°时为小暑(slight heat)。《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 小暑养生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 7 月 23 日或 24 日,太阳到达黄经 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3 个节气,每年 8 月 8 日或 9 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6 个节气,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每年 8 月 7 日或 8 日视太阳到达黄经 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处暑养生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

 白露(white dews)是 24 节气之一,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 9 月 7 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

 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每年 9 月 8 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165 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 90 天的一半。

  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 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 10 月 23 日。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

篇二: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

读 有 效

  让 情 飞 扬

 六年级上册《暮江吟》 案例与反思

 邾城街第六小学刘晓琳 学习 内容简析:

 《暮江吟》 是白居易“杂律诗” 中的一首。

 大约是长庆二年( 822)

 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

 通过对两组景物的吟咏, 率真自 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学习目 标: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 并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领悟并想象、 描述诗中描绘的情景, 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准备:

 课件 课前搜集有关白居易的资料和其写景的诗。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解读诗题 师: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天空中最璀璨的星星, 今天我们先走近白居易星座, 摘几颗我们学过的白居易的诗, 我说诗题, 你们吟诗, 行吗? 《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

 ( 吟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 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送别情。

 师:

 这首诗是白居易16岁时的传世佳作, 还记得他写的《大林寺桃花》 吗?

 生:

 ( 吟诗)

 人间四月 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师:

 白居易一生留下近三千多首诗, 成为继李白、 杜甫之后唐朝三大有名 诗人之一。

 你知道白居易的奇闻轶事吗? 讲讲其人其事吧!

 生1: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 他写完诗后, 总要读给老百姓听, 看老百姓听不听得懂。

 生2:

 白居易晚年受佛教影响深, 最后闲居洛阳, 自 号香山居士。

 师:

 白 居易一生与 诗有着不解的情缘, 那么 今天我们学习 白 居易的什么 诗呢? 请看老师写诗题, 注意:

 “暮” 的写法, 你从中明白了 什么? 注意“吟” 的读音, 一起正确地读诗题。

 生:

 读诗题

 生:

 从“暮” 字我知道这首诗写太阳落山后, 作者在江边吟诗。

 师:

 白居易吟了 一首什么诗呢? 请看——( 出示全诗)。

 二、 初读正音

 自学知意 师:

 你能正确地读出这首诗吗? 自 由练习一下。

 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

 ( 读诗)

 师:

 ( 以评代讲)

 她的“残” 、 “瑟” 、 “似” 平舌音读得准, 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

 生:

 ( 齐读全诗)

 师:

 古诗词最讲究韵律美, 对仗工整, 节奏分明, 我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 我们首先要知道诗中讲了什么, 才能正确断句, 同学们我们以前用些什么方法来理解诗的大意?

 生:

 看插图学习, 借助注释, 查阅工具书、 资料等。

 师:

 我们就用这些方法先试着理解一下诗中讲了 什么, 找出自 己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等会儿交流。

 师:

 ( 巡视, 指点学习方法)

 师:

 你们自 学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生1:

 我不懂:

 “一道残阳铺水中” 的“残阳” 是什么意思?

 生2:

 太阳快落山了 就称为残阳。

 生3:

 “九月 初三夜” 是什么意思?

 生4:

 是我国农历九月 初三的夜晚。

 师:

 我国古代人习惯将每月 的上旬称为初几, 习惯说法沿用至今。

 你们还有什么疑问没有? 谁能用自 己的话描述诗中情景?

 生1:

 刚要回家的太阳, 斜照在江面上。

 在阳光的照射下, 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色, 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 初三凉露下降的月 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 镶嵌在草上, 一弯新月 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

 生2:

 他讲得很清楚, 我提出一点异议:

 江面真的是平均分吗? 一半呈红色,一半呈绿色吗?

 生3:

 不可能分得那么 平均, 应该是受光多的呈红色, 受光少的呈绿色, 用“半” 是讲究对仗工整。

 像第一行的“一道” 也不是“一道” , 是虚指的。

 师:

 一个会讲, 一个会听, 一个会评, 你们都会学习。

 我们再来正确断句吧,试试看读出诗中的韵味来吧!

 生:

 ( 练习)

 师:

 谁来勇敢地读给大家听听 生:

 读诗。

 生:

 她节奏把握得准, 读出了 诗味。

 师:

 我们一起来有节奏地吟诗吧!

 生:

 ( 吟诗)

 师:

 听着你们吟诗, 我仿佛坐上了 时光机, 回到了 唐朝。

 但仅仅读出诗味还不够, 我们还要像白居易一样吟诗, 吟出诗人的情, 先还是来看看诗人笔下的景吧!

 这景中有几幅图?

 生:

 两幅图, 一幅是夕阳沉, 晚霞映红图; 一幅是新月 初升, 露珠晶莹图。

 师:

 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我们再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

 生:

 从“九月 初三” 、 “露” 可见是深秋时节景。

 师:

 这深秋的景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吗?

 生1:

 美!

 生2:

 美不胜收。

 三、 精读品美, 美读悟情 师:

 你真是白居易的知已呀!

 景美, 美在哪? 我们还是一句一句地品品吧!像品茶一样, 需要细细品, 才能品出其中的甘醇。

 你从哪儿品出了 “美味” ?

 生:

 我从“一道残阳铺水中” 的“残阳” 、 “铺” 品出了 景美。

 “铺” 字仿佛说我看到了 柔和的阳光安闲地照过来。

 师:

 ( 出示第一行的诗)

 能给“铺” 字换个词吗?

 生:

 照、 射…… 师:

 做做“铺” 、 “照” 、 “射” 的动作, 从中你明白了 什么? ( 生做动作)

 生1:

 “铺” 可见太阳是靠近地平线是平铺在水中的。

 生2:

 “铺” 可见阳光柔和。

 师:

 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

 ( 生2读第一行诗)

 生3:

 “铺” 可见阳光铺过来的动作舒缓, 照在身上很舒服。

 师:

 读出这种感觉来吧!

 ( 生3读第一行诗)

 师:

 一个“铺” 字形象地写出了 残阳是贴近地面照过来的, 像“铺” 在江面上, 还写出了 光线柔和, 动作舒缓, 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吧!

 ( 生齐读第一行诗)

  ( 出示画面)

 师:

 请看这幅夕阳图吧!

 我们再来读第一行诗, 读出诗中美来。

 ( 生读第一行诗)

 师:

 一个“铺” 字残阳铺过来让人觉得真舒服, 生活多么安闲呀!

 我们再来带着这种感觉读。

 ( 生读第一行诗)

 师:

 读诗就要抓住关键字来品读, 真不错。

 残阳铺在江面上, 江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看第二行诗, 用学习第一行诗的方法来品读, 看你从什么地方品出景的美?

 ( 出示第二行诗)

 生:

 我从“瑟瑟” 、 “红” 中读出江面上颜色美。

 师:

 江面上泛起了 细小的微波, 在残阳的斜照下, 受光多的地方变成了 红色,受光少的部分呈现出深绿色, 多么像什么? 请用比喻句描述。

 ( 出示画面)

 生:

 红的像玛瑙, 绿的像翡翠。

 师:

 闭上眼睛走进这画面中去:

 柔和的残阳平铺在江面 , 江面上微波粼粼,像铺上了玛瑙, 像铺上了碧玉。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呀, 请同学们对照画面读读这一行诗吧!( 出示夕照图)

 ( 生读第二行诗)

 师:

 景物的变化多么让人惊叹呀!

 我从你们读中听出来了 。

 我们来读第一、二行诗, 女生就是那残阳, 男 生就是江面。

 ( 男 、 女生接读)

 师:

 我们就是白居易, 看到这景心中怎样?

 生:

 我心中喜之不尽。

 师:

 读出这种情来吧!

 再来接读。

 ( 男 、 女生读第一、 二行读)

 师:

 诗人就这样站在江边赏景吟诗, 不知不觉天黑了 , 月 亮升起来了 , 他又看到了 更新的景, 请看新月 图, 你从哪儿读出了 景美? 我们用学习第一、 二行诗的方法:

 抓住关键字品读, 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1:

 我从“真珠” 、 “弓 ” 中品出了 新月 图美。

 师:

 诗人把露水比作真珠, 把新月 比作弓 , 可见露水、 新月 有什么特点?

 生1:

 露水很圆润, 还闪着光芒。

 ( 出示第四行诗)

 师:

 是呀, 圆润的露水被新月 的清辉一照, 显得多么晶莹,在草叶上滚来滚去多么可爱呀!

 读出这种感觉来。

 ( 学生读“露似真珠” )

 生2:

 新月 很弯, 像一把弓 。

 师:

 九月 初三是月 初, 此时的月 是上弦月 , 很弯很弯, 像一把精致的弓 挂在天空。

 ( 边描述边画简笔图), 读出这种感觉来吧!

 ( 生读“月 似弓 ” )

 师:

 圆润的露水借助新月 的清辉发出光芒, 我们来读第四行诗, 读出景美来吧!

 师:

 小声点!

 别把露珠震落下来, 再读—— ( 生再读第四行诗)

 师:

 多么安静的夜晚, 多么和谐的画面, 请看图—— ( 出示新月 图)

 为什么诗人只写“露” 、 “月 ” ?

 生1:

 这是深秋有代表性的景吧。

 师:

 杜甫在“露从今夜白, 月 是故乡 明” 中也写了 “露” 。

 今年九月 初四是寒露, 寒露节意思露气寒冷即将凝结, 寒露节气到来意味着北方的冷空气活动频繁, 容易出现露水。

 “露” 是深秋最有代表的景, 而月 呢?

 生2:

 月 是诗人最爱写的对象, 是诗人的最爱, “床前明月 光, 疑是地下霜” 。

 师:

 圆润的露珠似真珠, 精美的月 亮似弓 , 于是诗人赞叹道:

 可怜九月 初三夜( 生吟诗, 出示句子)。

 师:

 把感觉放进去赞美这夜吧!

 ( 生再读)

 师: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

 生:

 可怜。

 师:

 在诗人眼中的这露水, 这月,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可爱, 不自 由主地赞叹道“可怜九月 初三夜。

 那诗人对这景的爱仅仅是景美吗? 请看补充资料边读边想。

 ( 出示补充资料)( 生读)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 31岁 时步入仕途, 当时朝政昏暗。

 宰相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 或贬或罢, 白居易也因上书极言不当被贬, 得罪了 李吉甫及其子, 陷入政治斗争中。

 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因为克尽职守, 屡陈时政, 使皇上、 权臣对他不满, “终日 多忧惕” , 他恐再遭权贵谗害, 不敢久留在朝中, 便请求离京, 于公元822年去杭州上任, 以避

 开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

 师:

 这首诗就是写在诗人赴杭州上任的途中, 诗通俗易懂, 但诗中有作者的情, 诗人看到美景, 除了 喜悦之情还有什么情?

 生1:

 他好比飞出笼中的鸟, 很轻松、 愉快, 一路上游山玩水, 好不自 在。

 师:

 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第三行诗。

 ( 生1读第三行诗)

 师:

 可见利用资料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

 是啊!

 离开了 让他伤心失望、 饱受磨难、 经受打击的是非之地, 又看到这美景, 怎能不轻松呢? 请读第三、 四行诗。

 ( 生读第三、 四行诗)

 师:

 烦恼、 忧伤, 一切的不如意都离我而去, 连太阳也是残阳铺水中, 我将开始我的新生活, 请读第三、 四行诗, 读出作者的心声。

 ( 生读第三、 四行诗)

 师:

 我仿佛看到了 另 一个白居易, 他与年轻时的热心济世, 一心想报效朝廷的白居易不同, 这时他只想学陶渊明寄情于山水, 过着“斜阳铺江” 、 “新月 照露珠” 的安闲生活。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和白居易一起来江边吟诗吧!( 学生齐吟诗)

 四、 一咏三叹吟诗情 师:

 我也想来吟诗, 我们一起来吟诗吧!( 放音乐)

 师:

 离开斗争激烈的京城, 离开了 是非之地的京城, 一路上欣赏到——( 师生动情地吟整首诗)

 师:

 这里没有勾心斗角, 没有伤心失意, 有的是—— ( 师生深情地吟整首诗)

 师:

 这里没有残酷倾轧, 没有了 每天的提心吊胆, 有的是—— ( 师生深情地吟整首诗)

 师:

 白居易一生官场不顺, 只有学陶渊明寄情于山水, 后来沉迷于山水、 佛教中, 他迷恋山水, 因为这里有他的情啊—— ( 激情达到了 高潮, 师生齐声诵读)

 五、 拓展延伸, 比较诗情 师:

 白居易善于写景, 请看《忆江南》 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

 ( 出示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 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

 ( 生自 由读)

 生1:

 都是写景的诗。

 生2:

 都是写江水的诗。

 生3:

 《暮江吟》 是写日 暮的诗, 《忆江南》 写的日 出的诗。

 生4:

 《暮江吟》 是写秋天的景, 《忆江南》 是写春天的诗。

 生5:

 诗人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师:

 初读就有不少发现, 真会读诗, 我们一起愉快地读一读《忆江南》 吧!

 ( 生读《忆江南》。

 )

 师:

 朗诵古诗词就像品茶一样越品越有味, 我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读白居易的诗, 倘徉在白居易星座中, 你会发现白居易有着别样的魅力, 别样的情怀。

 【板书设计】

 暮江吟 月

 残阳

 美

  江水

 露珠

  【教学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 引 导学生浸润在古诗词中, 为学生打下丰富的文学底子, 培养学生语感, 积淀文学素养。

 《暮江吟》 是首写景的诗, 我在教学此课时力求“读与悟” 相结合, 让美景再现, 作者的诗情飞扬。

 一、 朗读为第一位 “文贵自 得, 书忌耳传” , 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读懂的过程, 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 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 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诗词不厌百回读。

 1、 “读” 的层次分明 初读正音, 采用自 由读, 读准字音, 个别检查, 或同桌位同学互相检查的形式, 在评价初读时采用以评代讲, 如“残” 、 “瑟” 平舌音读得多准, 在学生读准字音, 读顺诗句情况下采用自 学理解字义, 用自 己话讲句子意思, 以读懂句子字面意思再正确断句, 为读出节奏, 韵律作准备。

 然后用再读读出诗味来即古诗的韵味来, 这就要求学生要把握好适当停顿, 平仄、 韵脚来读以突出古诗词的韵味, 接下来是精读品味, 读出诗情来, 最后是美读成诵, 升华情感。

 读的要求不

 断加深, 读的水平也不断提高。

 学生由原来的结结巴巴读到读得有滋有味, 体现了 读的层次性, 读的目 标性, 有效性, 不是为了 读而读的。

 2、 “读” 与“悟” 相结合 为提高诗词诵读教学指导的效果, 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是必要的, 但这只是“自 读感悟” 的辅导手段。

 训练的重点在于引 导学生全身心投入, 真情感参与, “眼前有景, 心中有情” , 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诗人的人格, 美好的情操, 在琅琅读书声中, 学生不仅能感受和再现诗中的情思美感, 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感。

 “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 。

 悟中注重引 导学生抓住诗中重点词句, “铺” 悟情, 感悟夕阳景美, “似真珠” 、 “似弓 ” 感悟, 月 夜美。

 “读” 与“悟” 水乳交融, “悟” 是为了 更好“读” , “读”是为了 再现“悟” 的情感。

 课中反复引 导学生带着感觉读, 读出感觉来, 像品茶一样细细地品, 逐字逐句地品景美, 情美。

 3、 借景抒情 在学生初读感知“美” 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美” , ...

篇三: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

关寒露霜降的古诗词

  有关寒露霜降的古诗词

 寒露和霜降都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你知道哪些有关寒露霜降的古诗词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寒露霜降的古诗词,欢迎阅读。

 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韦应物

 下第常称屈,少年心独轻。

 拜亲归海畔,似舅得诗名。

 晚对青山别,遥寻芳草行。

 还期应不远,寒露湿芜城。

 张九龄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

 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

  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王昌龄

 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

 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李频

 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

 朱宫晚树侵莺语,画阁香帘夺燕窠。

 疏影暗栖寒露重,空城饥噪暮烟多。

 谁令不解高飞去,破宅荒庭有网罗。

 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後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杜甫

 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

 力稀经树歇,老困拨书眠。

 秋觉追随尽,来因孝友偏。

 清谈见滋味,尔辈可忘年。

 张九龄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常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钱起

 玉柱金罍醉不欢,云山驿道向东看,鸿声断续暮天远,

 柳影萧疏秋日寒。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秋来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

 李约

 看图闲教阵,画地静论边。乌垒天西戍,鹰姿塞上川。

 路长须算日,书远每题年。无复生还望,翻思未别前。

 栅高三面斗,箭尽举烽频。营柳和烟暮,关榆带雪春。

 边城多老将,碛路少归人。点尽三河卒,年年添塞尘。

 候火起雕城,尘砂拥战声。游军藏汉帜,降骑说蕃情。

 霜降滮池浅,秋深太白明。嫖姚方虎视,不觉请添兵。

 刘长卿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岑参

 相识应十载,见君只一官。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

 惆怅秋草死,萧条芳岁阑。且寻沧洲路,遥指吴云端。

 匹马关塞远,孤舟江海宽。夜眠楚烟湿,晓饭湖山寒。

 砧净红鲙落,袖香朱橘团。帆前见禹庙,枕底闻严滩。

 便获赏心趣,岂歌行路难。青门须醉别,少为解征鞍。

 钱起

 六府且未盈,三农争务作。贫民乏井税,塉土皆垦凿。

 禾黍入寒云,茫茫半山郭。秋来积霖雨,霜降方銍获。

 中田聚黎甿,反景空村落。顾惭不耕者,微禄同卫鹤。

 庶追周任言,敢负谢生诺。

 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篇四: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0月8日戒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处亍室女座)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戒即将进入冬季。

 目 录 壹

 寒露寒露

 的

 气

 候

 特

 点

 贰

 寒露寒露

 的

 常

 识

 介

 绍

 叁

 寒露寒露

 的

 养

 生

 肆

 寒露寒露

 的

 习

 俗

 寒

 露

 的

 气

 候

 特

 点

 壹

 寒露 -- 气候特点

 壹 寒露节气始于10月上旬末,10月下旬结束。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继续南移,北半球阳光照射的角度开始明显倾斜,地面所接收的太阳热量比夏季显著减少,冷空气的势力范围所造成的影响,有时可以扩展到华南。在广东一带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指的就是天气变凉了,可丌能像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戒下田了。可见,寒露期间,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季节的变化。更多的地区,更多的人们,开始用"寒"字来表达自己对天气的感受了。

 寒

 露

 的

 常

 识

 介

 绍

 贰

 寒露 — 常识介绍

 贰

 对于寒露时节的一些讲究和说法,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时候人们把寒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随着节气的变化,南来的大雁排成一字形戒人字形列队向南迁移;第二个阶段是,各种鸟儿和雀儿都丌见了,只有海边的蛤蜊形似雀儿鸟儿一样存留在沙滩上;第三个阶段是,各种各样的菊花相继开放。

 寒露 — 常识介绍

 贰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戒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丌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不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

 露

 的

 养

 生

 介

 绍

 叁

 寒露 — 养生介绍

 叁

  衣 秋季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丌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白露身丌露寒露脚丌露”这是一条很好养身之道。“一场秋雨一场凉”,我们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丌要太多、太快。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秋天早晚凉意甚浓要多穿些衣服。另外,秋季腹泻多发季节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寒露 — 养生介绍

 叁

  食 秋季神经兴奋,食欲骤增,要防止过量饮食。要少吃辣味和生冷食物多吃酸性和热饮和热软食物。丌吃霉变和丌洁食物,避免感染肠道传染病。中秋之后天气干燥易出口渴咽干唇燥皮肤干涩等“秋燥病”,应多吃水果,常喝开水绿豆汤、豆浆、牛奶等满足肌体的需要提高抗燥病力。

 寒露 --- 养生介绍

 叁

 住 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吅,防止房劳伤肾。初秋白天气温高电扇丌宜久吹;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条件许可情况下,居室及其周围可种植一些绿叶花卉让环境充满生机又可净化空气促进身体健康。

 寒露 — 养生介绍

 叁

  秋天虽没有春天那样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但秋高气爽遍地釐黄另有一番动人景象。到公园湖滨郊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秋游也一种好的活动形式 既可调节精神又可强身健体。

 寒

 露

 的

 习

 俗

 介

 绍

 肆

 寒露—习俗介绍 肆

  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于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肥瘦。

 登高习俗

 寒露 — 习俗介绍

 肆 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寒露蜜桃属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农事习俗

 寒露 — 习俗介绍

 肆 吃母蟹

  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等农历十月以后,最好吃的则要轮到公蟹了。但过敏体质、胃寒者及孕妇、高血脂者丌宜吃蟹黄,另外要注意螃蟹忌不柿子同吃,以免生成胃石。

 寒露 — 习俗介绍

 肆 喝寒露茶

 老南京有喝“寒露茶”的习惯。寒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谓之“正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寒露茶既丌像春茶那样鲜嫩,丌经泡,也丌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寒露 — 诗词

 肆 诗词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唐·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寒露 — 诗词

 肆 诗词

  败荷鹡鸰图 唐寅 飞唤行摇类急难,野田寒露欲成团。

 莫言四海皆兄长,骨肉而今冷眼看。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篇五: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

jiān 葭 jiā唐 唐 杜甫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zàn 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cuō 跎tuó 。

 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注释蒹葭:植物名,即芦荻,芦苇。摧折:摧残折断。自守:保卫自己,坚守自我。若何:怎么办。花戴雪:暗指花开。芦苇花为灰白之色,花开如同顶着白雪。蹉跎:失意,虚度光阴。江湖:

 此处引申 为 隐退。

 译文蒹葭面对摧残不能够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风吹着该怎么办。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花朵,很快叶子就会沉入水中。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即使衰败后花叶摇落,还担心岁月虚度。

 赏析“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杜甫看到蒹葭,心里却是一片苍凉,他看到在强劲的阵阵秋风中,芦苇摇曳着,就像要被吹断了柔弱的身躯。他问秋风,你为什么老是吹个不停,芦苇都被你欺凌得直不起腰了,你还不停地吹。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眼前的芦苇在秋天开花,雪白的芦花犹如飘雪,可是,这毕竟是暂时的,很快,芦花飘零,纷飞坠落,只剩下枯叶。芦花是美的,诗意的浪漫的,可是苇叶却在水里沉浮 。如此的命运依然凄惨啊。原本芦花如雪给诗歌增添的亮色,一下子随着水中的苇叶黯淡下去了。诗人看到芦苇,联想到自身的仕宦沉浮,不由得感慨良多。

 赏析“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芦苇虽然高大,但枝干细弱,而春天并非它开花季节,春风吹沐之时,万花绽放,可惜它由于自身柔弱,无法开出鲜艳的花朵,当然,也不能引起关注。当夏秋时节,它一丛丛,一片片生长在水滨,奈何露水沾满枝叶,不堪受压,它也难以茁壮,直到深秋时节,秋风劲吹,它终于绽放,可惜冬天快到来,它的如雪的花只能绽放一瞬间,就被吹折。这又是暗示他的命运,当大唐强盛而他也风华正茂时,他满怀“致君尧舜”的志向,但却不得重用,一生才华不能得到展示。如今,他年华老去,身心疲惫,想绽放也只有一瞬 。

 赏析“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站在水边望着蒹葭,杜甫的思绪不断变化着,他从芦花联想到自己。芦苇在江河湖泊的水滨默默生长,在所有的花草都开放过后才开放,在所有花草都凋零了,才凋零,而他自己也担心,恐怕自己同芦花一样,蹉跎岁月。杜甫志向高远,心怀远大,有着“致君尧舜”的宏远抱负,然而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困顿,遭遇战乱,流离颠簸,寄人篱下,因而杜甫的诗词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诗风沉郁顿挫,凝练隽永,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赏析而这首 《 蒹葭 》 诗,却是以蒹葭为抒情主人公,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忧伤 。它没有空间转换,但有更长的时间延续(春夏秋),更有对秋风中的蒹葭的细致描摹,有动态,有细节,更有辽远而苍凉的背景 。但是,诗歌中表达的苍凉情感却是力透纸背。同时秋日将近,冬日来临,如同人已暮年,感叹生命如此衰残,唯恐蹉跎岁月,如此深沉的生命意识让诗歌中的蒹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感觉。

推荐访问: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 寒露 时节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