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4篇

时间:2022-10-31 19:5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4篇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把指定的具有某种性质的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集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4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4篇

篇一: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把指定的具有某种性质的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它在小学数学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渗透,比如数概念中的一一对应;数运算中并集和差集;概念之间的关系等。学生在三年级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对分类的思想方法非常熟悉,但对于用集合思想和维恩图的应用是陌生的。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材编排聚焦于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维恩图表示集合、交集、并集的方法,感悟集合思想;并提供丰富的练习内容,有层次渗透集合知识。

 教学目标 1.经历维恩图的形成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并感受意义;掌握“重叠问题”的简单列式解答方法。

 2.借助维恩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培养数学信息表征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数学工具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便利性;培养同伴之间合作互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维恩图中的各部分,并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含义。

 教学过程 一、理中获知 趣味前聊 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去剪头发,理发师照常收费,却只收了三个人的钱。你知道为什么吗? 【预设】有一个人既是小女孩的妈妈,又是小女孩外婆的女儿。

 【引导】你真会思考和表达,看看这节课能不能带着这样的数学眼光和语言去观察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前聊关于“重叠问题”的脑筋急转弯,既在课前拉近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又引发孩子对于“重复”的初步感受,为例题情境做好思考和行动准备。

 探索维恩图 1.充分猜“总人数” 学校举办趣味运动会,三(1)班选派 5 人参加跳绳比赛 ,6 人参加跑步比赛,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几人? 【预设 1】5+6=11(人)

 【引导】都确定是 11 人吗? 【预设 2】不同意,如果有人既参加了跑步又参加了跳绳呢? 【预设 3】我猜 10 人,有一个人重复参加了,要减去 【预设 4】我猜 8 人,重复了 3 人 „„

 【引导】我听明白了,原来现在你们现在纠结讨论的是“是不是有人重复了” 板书:重复 2.自主表征信息

 【引导】定睛一看,你猜到了吗? 【预设 1】哈哈果然重复了 3 人。

 【引导】一共几人也都马上发现了? 【预设 2】我眼睛有点花了,还没找到这三人诶 【引导】拼眼力真的有点费劲!这张表格不能让人一眼看清总人数,能不能有一幅图让我们既能清晰地看出重复的人数,又能看出参加的总人数。请你在作业纸第一题重新整理信息,尝试画一画。

 3.反馈多样图表 【引导】老师收集了以上这三种整理图表,请各自的作者来解说。下面的同学如果能理解并赞同,请掌声赞赏;听完有问题和建议,也请提出。

 【预设 1】:我是重新将表格人名的顺序进行了调换,重复的 3 人都放在前面,这样一目了然。(如下表)

 【评价 1】:重复的 3 人表格前置很清楚,但是总人数还是容易重复算进去 【预设 2】:我是文字表达列出 只参加跳绳的:2 人 只参加跑步的:3 人 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跑步的:3 人 【评价 2】:语言表达分类很清楚 【预设 3】:我是画这样的圆圈图的,重复的放在两个圆圈重叠的部分,所以很清楚一共 8 人参加这两项比赛。

 【引导】你们真会整理创造,这三个作品都有意识地将这些人员进行分类,并且呈现出了重复的 3 人。

 板书 :分类 4.揭题并介绍维恩图 【引导】那哪一幅图更清晰地让大家既看出重复的人数,也看出总人数。

 【预设】圆圈图,分类的同时呈现重复,人名的个数就是参加两项比赛的总人数 【引导】对呀,看这幅图多清晰啊!你们跟英国数学家维恩想到一块儿去了,像这样的图也因维恩而命名,叫做维恩图。

 【引导】维恩图中,跳绳的和跑步的学生都可以各自看成一个集合,两个集合重复的人就是两个维恩图相交重叠的部分。

 理解算法 1.自主列式 【引导】现在请你们根据这张维恩图,列式解决“一共有几人参加这两项比赛” 2.图文结合解释算式 【引导】如果我收集的三个算式和你的有相同的,请你结合图替它代言解说。

 【预设 1】:5—3+6=8(人)先求出只参加跳绳不参加跑步的 5—3=2(人),再加上跑步的 6 人。

 【预设 2】:5+(6—3)=8(人)先求出只参加跑步不参加跳绳的 6—3=3(人),再加上跳绳的 5 人。

 【预设 3】:5+6—3=8(人)先求出参加跑步和参加跳绳的人数 之和,再减去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跑步的 3 人。

 板书:只„„不„„

  既„„又„„ 3.比较总结 【引导】以上三种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预设】都减去重复的 3 人,这 3 人 【引导】既然这 3 人这么妨碍,直接拿掉可以吗?(拿掉 3 人板贴)

 【预设】不可以,这 3 人也参加了比赛,只是算总人数的时候只能算一次,所以要减掉一个 3。

 设计意图 学生因解决问题的需求,触发画图表征、抽象、列式解答的经历过程,有助于真正内化感受维恩图的妙用和集合思想。生生互动解说的过程,以优等生带动后进生的思考实践,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二、问中巩技 巩固图与式 三(2 2 )班也选派 5 5 人参加跳绳比赛

 ,6 6 人参加跑步比赛(如下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几人? 【引导 1】请你整理画出维恩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解决问题 【引导 2】完成之后和同桌分享你的图和算式,说一说各部分含义,看看你俩是不是心有灵犀。

 设计意图

 该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巩固画简图与算式,并且突出用规范语言说一说各部分含义。

 开放思考 三(3 3 )班也选派 5 5 人参加跳绳比赛

 ,6 6 人参加跑步比赛,但总人数和前面两班都不同,你有序想出所有的可能吗? 【引导】你的脑海中有相应的图和算式了吗?如果用左右手各自比划出的圆圈表示跳绳和跑步的两个集合,又会是怎样呢?会和黑板上的图一样吗?有困难的可以动手画一画。

 【预设 1】可能重复 1 人,图和黑板上的相似,只是换一下数字。只参加跳绳的:4 人;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跑步的:1 人;只参加跑步的:5 人。总人数是10 人。

 【预设 2】可能重复 2 人,也是相似,总人数是 9 人。

 教师更换重叠部分的板贴 【预设 3】可能重复 5 人,但跑步的这个集合应该包含了跳绳整个集合,总人数是 5+6—5=6(人)。

 【引导】请你们用左右手的圈圈比划一下跳绳和跑步两个集合图的关系。

 板书:包含的维恩图 【预设 4】也有可能没有重复呀!0 人,那总人数就是 5+6=11(人),两个集合没有重叠部分,是分离的。

 板书:分离的维恩图 设计意图 两个集合具有分离、相交、包含三种关系,该环节以例题为素材继续开发深挖分离和包含,不仅再次巩固图、式,更促进学生系统性感受三种关系、多角度思考问题。利用手指模拟维恩图,赋予课堂更多的活动组织方式,减少后场疲劳。

 总结算法 【引导】对呀,这不就回到你们最初猜测的起点,但回顾这一路我们从最开始分类中发现了重复,想到画图重新表征信息,认识维恩图,最后解决了问题。这样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让我们带着它继续出发!

 板书:画图→解决问题 现场统计 如果统计你们班爸爸抽烟喝酒情况,你爸爸会在图上哪个位置呢? 【引导 1】:我们来统计一下人数 ,只抽烟„„只喝酒„„既抽烟又喝酒„„,人数 怎么相加不是总人数? 【预设】有些同学的爸爸既不抽烟也不喝酒呀。

 【引导 2】:那既不„„又不„„的好爸爸应该在哪个位置呢? 【引导 3】:维恩图在统计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能帮助我们有条理地整理信息,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它还有更多的秘密功能等着你开启呢!

 设计意图 维恩图源于统计中整理信息、呈现集合之间关系的需要,新知后带领学生亲身经历统计,活用素材;并拓展性思考表达“既不„„又不„„”,引发学生更多的探索欲。

  板书设计

  总设计意图 1.以问题开启新知探索 激发学生内心的疑问是开启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源泉。本设计以趣味小问题+情境主问题“一共几人”,简单入手,诱发猜测和认知冲突。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从自主表征信息到“创造”维恩图,一切水到渠成。

 2.活用生成素材 课堂探索中,让素材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是最有感染力的新知催化剂。本设计以放手让学生画图到汇报交流作品,取代个别板演生成维恩图。不仅落实全体学生思考实践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引领集体的智慧碰撞交流,并且机动比较素材,沟通感悟 “分类、重复”的本质,凸显维恩图“不仅能呈现重复部分,而且能清晰看出总数”。

 3.系统认识集合关系 集合有相交、包含、相离三种关系,本节重点在例题中认识有重叠部分的相交关系,但在此基础可以利用同类素材,“总人数还可能是几人”引领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不同角度有序思考问题。如此对集合的不同情况不仅有了直观了解,并且实现了数学思维的拓展,拓宽学生知识面。

 4.提炼学法 本节课时以解决问题为任务驱动探索,在习得新知掌握技能的同时,重视学法的感悟和总结。学生在课尾高潮解决问题的同时,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分类的重要数学思想,深化画图的便利性,培养符号化思想和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数学广角—集合》属于《数学课程标准》的综合与实践这一 知识模块。课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 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学生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 感受它的意义。

 2.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善于观察、 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事先准备好比赛邀请卡、学生姓名卡片 和绳子围成的圈(黄色的圈和绿色的圈),创设了圣诞老人派发跳绳和踢毽比赛邀请卡的情境,带领学 生在站一站、贴一贴、画一画、算一算的过程感悟维恩图的产生和维恩图各部分表示什么。第一次上数 学广角的知识,整节课在活动体验中感悟维恩图的产生,学生兴趣浓厚。在玩中学,既解决了数学问 题,又知道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既学会了数学方法,又能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反思整节课,我觉得自己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刻,维恩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是本节课的重点,虽然在课中我也反复带领学生去 说,最后学生也能自己知道维恩图各部分的含义,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后经过师傅的指点,我知道 了在拿到邀请卡的学生上台站在相对应的.圈里时,我就可以用邀请卡在黑板上贴一贴,学生就可以先 初步感知到——拿到跳绳邀请卡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就是是一个集合,然后在画出图后,再进行移 动把比赛邀请卡换成姓名卡片,再次感知集合(维恩图)。

 2.在时间分配上欠合理,在用绳子围成的圈里感知集合时,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是一个整体,也知道了两 个圈有重复的部分,其实在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直接用邀请卡、姓名卡片在黑板上贴一贴、移一移,师生 互动一起整理姓名卡片用维恩图来表示。这样学生自己在下面画的时间就可以节约下来,足以完成后面 的巩固部分。

 3.在经历维恩图产生的过程中,用绳子围成的圈感知韦恩图的产生即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就是比较直 观学生知道把同类的放在一个集合里,属于两个共同区域的放在中间;缺点就是目的性太强,扼杀了学 生其他的表示方法,到学生自己画的时候就只有一种 只是用点子、文字、数字等来表示名单。

 一次上课就是一种经历,通过今天学校独特的众筹研讨,以研促评的教学研讨,带给我们雏雁的不仅仅 这节课的收获,更多的是一种学术思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想,多学,多思,多实践,在实践中进 步

 《数学广角——集合》评课稿)

 昨天,我听了骨干教师#执教的《数学广角——集合》这节课。这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 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 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老师主要采用故事法、游戏法、直观 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 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 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有以下的优点值得我学习:

 1.#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首先 用故事“理发师的困惑”来引入“身份的重复”引入课题,接着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 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然后把呼啦圈印在黑板上,灵活地 处理教材,动态生成了集合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 义,而且使学生对自己创造的集合图很有成功感。

  4 .在巩固练习、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创设了情境——“花名册里的故事”,已经“社会调查”, 注重联系生活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 值。

 5.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情绪饱满,语言有起有伏,富有感染力,像一个讲故事的大 姐姐一样带领着学生学习数学。课堂上,学生也被教师的语言感染,积极地、主动地参加到 数学活动中,思维活跃,阳光自信,对数学学习很有兴趣。

 6.教师 “以学定教”,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及时的评价与肯定,都是把学生作 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

篇二: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学广角》 说课稿

  青龙四小

 冉丽芳 各位老师:

 大家好,本课是三年级下级 《数学广角》

 一、首先我说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学重难点 1.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使用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进而将问题解开,达到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用脑筋急转弯语导入,同时出示课件 1,让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帮小动物回家”的课件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 2):

 (1)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 种动物,有 6 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 6 种动物可以在水

 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通过此首问题来引导学生质疑:

 ①来了 10 种小动物,为什么有 6 种生活在水里,6 种生活在陆地?6+6=12(种)啊? ②有的既可以生活在陆地,又可以生活在水里。(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出示课件 3:蚂蚱 章鱼 虾 青蛙 蜗牛 鲤鱼 兔子 乌龟 海鱼 瓢虫 ①这些动物和昆虫,你知道它们都是生活在哪里吗?(它们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里)你能把它们分类一下吗? ②全班一起完成分类(可以请学生说)。

 ③发现问题:乌龟和青蛙有时生活在水里,有时生活在陆地上。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滚动鼠标课件出示两集合圈)现在大家一起来帮这些小动物到规定的圈内。

 (2)引导发现青蛙和乌龟两个圈里都有,如果只有一只小青蛙和一只小乌龟能分开站吗?(再次滚动鼠标强调青蛙和乌龟两个圈里都有)

 (3)同学们,像这样两种类型里都有的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更简单,更直观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简单的集合》。(板书课题)

 五、新授内容“奇怪的报名表”(出示例 1 的课件)

 1、出示: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陈 陈

 东

 王爱华张 张

 伟

 丁

  旭

  赵

 军 军王志明

  于

 丽 丽周 周

  晓

 陶

 伟

 卢 卢

  强

  朱晓东杨 杨

 明 明李 李

 芳 芳刘 刘

 红 红5人6人 3人语文 数学 (1)引导得到:

 ①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 ②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 (2)提出疑问(下一课件)

 ①这两个小组一共有(

 )人?是 17 人吗?(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答案,后指名回答,要说出思路)(老师在黑板上先画两个图,一个语文,一个数学,让学生分小组来完成,把相应的说出来填在事先准备的纸上去。出示课件 7)

 ②课件演示(出示课件 8 同时滚动鼠标)

 a、找到即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的人(3 人:杨明、李芳、刘红); b、出示空集合圈,指名说说各个位置所表示的意义; c、填写集合圈;(先填写公共部分)

 d、(出示课件 9)出示各部分人数,引导计算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以得到多种解法然后再出示课件10)

 解法一:5+3+6=14(人)

  解法二:8+9-3=14(人)

 一、 巩固练习 陈 陈 东

 王爱华

  杨 明 张 张 伟

 丁

 旭

  李 芳

  赵

 军

 刘 红

 杨 明

 王志明

 于

 丽

 李 芳

 周

 晓

 陶

 伟

 刘 红

 卢

 强

 朱晓东

 数 学 优 秀 语 文 优 秀两种都优秀的 练习 1:你从图上能很快地看出哪些信息?再算出语数有多少人得优? (1)出示课件 11

 (2)有 6 人语文数学都优秀。

 (3)计算方式:8+7-6=9(人)

 2+1+6=9(人)

 练习 2:把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出示课件 12)(此题由学生说说他们想到的,然后老师点拨一下即可)

 练习 3:某商店昨天和今天一共进货多少种?(出示课件 13)(此题由学生说说然后老师滚动鼠标出示课件)

 计算方式:5+5-3=7(种)

 2+3+2=7(种)

 六、说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解法一:5+3+6=14(人)

  解法二:8+9-3=14(人)

 2012 年 5 月 2 日 陈 陈 东

 王爱华

  杨 明 张 张 伟

 丁

 旭

  李 芳

  赵

 军

 刘 红

 杨 明

 王志明

 于

 丽

 李 芳

 周

 晓

 陶

 伟

 刘 红

 卢

 强

 朱晓东 语文 数学 陈 陈 东

 王爱华

 杨 明 张 张 伟

 丁 旭

  李 芳

 赵

 军

 刘 红

  王志明

  于

 丽

  周

 晓

  陶

 伟

  卢

 强

  朱晓东 语文 数学 语文、数学都参加的

篇三: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学广角 --集合》说课稿

  马春霞《数学广角 --集合》说课稿

  马春霞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P104 例 1 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数学广角”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 1 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跳绳和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体育项目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能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综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让学生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学注重以生为本,教师注重角色的转变,更好地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开展探究学习、开放学习,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猜测两位妈妈、两位女儿的关系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情境导入,适时引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通过调查班级学生对“跳绳和踢毽”体育项目的喜欢情况作为教

 学素材展开教学,根据学生名单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教学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加学习过程。3、设置认知冲突,感知体验集合图 以“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人?”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让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列式解答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通过上台站到集合圈的活动来进一步验证总人数;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想办法将呼啦圈的样子画出来,经历维恩图的产生,并规范命名,适时介绍维恩图。4、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充分进一步感知体验到集合图的作用。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疑引题:

  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题:①看电影: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 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本课教学内容,让学生猜有重叠问题的脑筋急转弯(智力题)为交流内容,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PPT 列表出示本班学生参加跳绳和踢毽项目的学生名单 1、请点到名的同学拿着自己的名牌贴到黑板相应的位置上,数一数一共有几张名牌。

 2、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 环节一: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环节二:活动体验 要求:按照报名单参加跳绳项目的同学站在左边的呼啦圈内,参加踢毽项目的同学站在右边的呼啦圈内,一个都不能少。

 环节三:经历韦恩图的产生 (1)小组合作学习,将呼啦圈的样子画在学习单上,并填上名字 (站在呼啦圈的孩子们在黑板上画,师指导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

 (2)给集合圈起名,明确各部分的意义 (3)引导理解 “重叠”:

 左边的圈里是参加跳绳项目的有 6 人,右边圈里是参加踢毽项目的有 5 人,应该是 11 人,现在怎么只有 10 人呢?有一人重复出现,所以只能站在中间 (4)回归算法:应当将重叠的这一人从总人数中减掉 板书:11-1=10(人)

 【设计意图】板书:11-1=10(人)

 【设计意图】在教材处理上,我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参加两项体育训练的情况,这样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自己身边,而且让三年级学生把自己的名字贴到黑板上应该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现问题,讨论交流,重新梳理重复名字的拿去过程,直观形象地揭示人数多出来的原因所在,使画出集合图水到渠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到集合图的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作用充分交流集合图内容部分的含义。从上面的充分感知中,再到算法的引出,又是水到渠成,浑然天然,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重叠问题的解决策略。

 (三)、巩固练习 1、PPT 出示例题 调查到的信息:三年级一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你能算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吗?

 要求:仔细观察参赛名单,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把学生学号填入下面合适的位置吗?填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先填哪里?再填哪里? 请两位同学上来汇报。展开辩论,总结解题的策略,指导学法。

 【设计意图】这一练习题的设计,既能进一步巩固集合图各部分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同时又能很好地对学生开展学习指导,即解决问题都要考虑一个先后次序。一对一错相互交流汇报,有利于学生正确学法的形成。

 2、完成教材第 105 页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3、一批同学参加比赛,其中参加游泳比赛的有 32 人,参加跑步比赛的有28人,两项都参加的有10人,共有多少同学参加比赛? (四)、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愿意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五、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 6+5=11(人)

 11-1=10(人)

 韦恩图

 跳绳

 ↓

 踢毽

  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

篇四: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广角 --- 集合

 说课稿

 大荔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与大家共聚实验,探讨有关数学的话题。有人说:“数学教学有三重境界:一是教知识,二是教方法,三是教思想。”可见,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的教学固然重要,而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的数学思想,更应该得到重视。

 今天,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感悟“集合”思想。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七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

 《集合》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学广角”是实验教材尝试有步骤地想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的单元,通过“数学广角”的教学,使学生接触到最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探索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升数学能力。而集合思想又是这诸多数学思想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学生每个学段的学习,都可以发现集合的身影。第一学段中“数的认识”,第二学段中“不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表示”,第三学段中“公因数和公倍数”等不同领域都有“集合思想的应用”。可见“集合”的重要性以及我们要学习的必要性。

 教材例 1 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以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集合的思想,并获得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经验,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说学情

 通过之前的“教材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他们在学习数数时,就常常把 1 个人、2 朵花、3 枝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又如,学生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是,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个集合图,而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基于此,我把知识的原点定位于两个独立的集合圈,没有采用教材例 1 统计表的呈现方式,从两个并列的集合圈引发学生的探究,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三、说模式

 在《集合》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我校正在探索的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的“导、交、练”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导”---即情景导入、谈话引导、习题导入等。

 “交”即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和课本交流,与同伴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解决问题,掌握新知。“练”即设计富有层次性的练习,巩固新知,内化提升。

 四、说教学设计

 《2011 版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观察屏幕,说出发现。

 环节二:

 在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游戏。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项目,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人数总和与实际发生冲突的时候,提出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再次解决问题,理解集合的含义、认识维恩图,探索出用集合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置游戏,激发兴趣→关注信息,提出问题→尝试解决,引发冲突→关注冲突,交流探究→了解集合,掌握方法 环节三: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巩固对集合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1、练习首先安排了书上的一道习题。给动物分分类。再次巩固对集合图的理解。同时在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这样有交集的分类现象确实需要用 这样的图示来解决,既简单又明了。

 2、第二个练习以统计表的形式给出了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让学生选择并填写维恩图,进一步应用所掌握的集合知识提出数学问题,旨在巩固对维恩图的认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内化集合思想,掌握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落实《课标》中的“四能”目标。

 3、最后,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是他们对知识的梳理过程,通过梳理,发现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4、这个环节,我还设计了一个机动练习。这个练习题的设计可以在本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节课浓缩了的精华,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我的板书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课题;二是能体现突破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样设计,既是对学生参与活动和教学内容的梳理,完成了“数学建模”,又为学生完成练习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标准或依据。

 六、说评价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还应体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特点。在课堂上,我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同桌或小组点评的方式,全方位,及时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肯定或鼓励。评价语言丰富,方式合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课堂教学效果。

 七、说开发

 1、游戏的设计,降低教材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也积累了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

 2、练习二,将教材中的人名更换为字母,一目了然,体现了符号、图形简单明了的特点,易于观察。

 3、练习三,出示神秘的礼物盒,只有礼物个数而没有具体礼物(元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加深学生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数形结合”的思想。

推荐访问: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广角 集合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