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4篇

时间:2022-10-31 16:2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4篇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 2019年第10期2.2.4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交互作用的 本质新旧教材“走进细胞”章节内容都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4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4篇

篇一: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

19 年第 10 期2.2.4 关于科学 、 技术与社会 ( ( STS )

 交互作用的

 本质新旧教材 “ 走进细胞 ” 章节内容都体现了生物

 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交互作用 , 这种交互作用体现

 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 注重呈现生物学对社会的积

 极影响 , 在章节前言中 , 列举了关于细胞研究对组

 织培养 、 克隆动物 、 遗传分析 、 药效评估等方面的积

 极影响;其次 , 在生物科技进展栏目中 , 要求学生分

 析资料 , 思考问题:人工合成生命有何意义 ? 你赞

 成这方面的研究吗 ? 其潜在观点是:科学技术本身

 是价值中立的 , 一些负面的影响是人类不正确利用

 科学技术造成的 , 科学是复杂的社会活动,科学技

 术也是价值负载的 , 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最后 , 科学史栏目内容表明 , 细胞学说的建立离不

 开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 以及显微技术的发展 , 科

 学需要多元化贡献 。3 教学建议首先 , 教师需要意识到科学本质培养的重要意

 义 。

 通过对比分析 , 新教材在内容编写上显然更注

 重科学本质观的体现 , 这与全面发展学生学科核心

 素养的课程宗旨相吻合 。

 学生学习科学本质有助

 于建立生命观念 , 了解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 并以

 此来辨别现实生活中的科学和伪科学 , 从而促进生

 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其次 , 关注教材中的科学本质,合理整合教材

 资源 。

 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 , 正文更多体现的是概

 念性内容 , 科学本质观大多是隐而不现的,这不太

 适合科学本质观的教育 。

 教师应利用好教材中的

 问题探讨 、 科学史话 、 探究实践 、 科学方法 、 现代科

 技进展及课后拓展题等栏目 , 挖掘科学本质观的内

 容 , 进行显性教学 , 使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 , 从

 而养成理性的科学本质观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的比较

 — 以 《 分子与细胞 》 为例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 ( 519100 )

 刘

 萍2018 年 , 广东省正式进入新高考改革周期 , 将

 实施新的课程标准 ,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也就

 应运而生了 。

 笔者以 《 必修 1

 •分子与细胞 》 为例 ,

 通过与旧教材的比较 , 彰显新教材的编写特色 , 有

 助于广大教师合理利用新教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

 1 严格落实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 ( 2017 年版 )

 》 对

 《 必修 1

 • 分子与细胞 》 的 “ 内容要求 ” 包含两个大

 概念 ,6 个重要概念 ,23 个次位概念 。

 第 1 个重要

 概念的表述是: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 , 包括

 水 、 无机盐 、 糖类 、 脂质 、 蛋白质和核酸等 。

 第 6 个

 重要概念的表述是:细胞会经历生长 、 增殖 、 分化 、

 衰老和死亡等生命进程 。

 于是新教材第 2 章的章

 节严格按照表述中各物质的顺序进行编排 , 并将

 “ 细胞的癌变 ” 这一节移到了必修 2 。

 23 个次位概

 念中均未提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 但考虑到细

 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 新教材将这部分内容与细胞

 膜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整合 。

 虽然做出了以上调

 整 , 但新旧教材的总体框架结构保持基本一致 。2 及时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2.1

 科学家访谈的更新科学家访谈这一栏目 , 将邹承鲁院士替换成了

 施一公院士 。

 邹承鲁院士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

 究是在 1965 年成功的 , 而施一公院士利用冷冻电

 子显微镜 , 揭示酵母菌剪接体处于不同工作阶段的

 空间三维结构是在 2016 年成功的 , 代表了结构生

 物学的顶尖水平 。

 与旧教材一样 , 选择了蛋白质分

 子领域的前沿成果 , 这与 《 必修 1

 • 分子与细胞 》 的

 课程内容相契合 。2.2 科学前沿的更新必修 1 旧教材列举的两个科学前沿均是 2000

 年左右的 。

 新教材将 “ 科学前沿 ” 栏目更名为 “ 生http :

 //www.

 zxswjx.

 com

 2019 年第 10 期物科技进展 ” , 介绍了两个由我国科学家取得的科

 学成就:一是人工合成生命的探索 , 国际上首次人

 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是由我国科学家于

 2018 年实现的 ; 二是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于

 2017 年在我国诞生 , 标志着克隆技术跨越了灵长

 类动物这道屏障 。2.

 3 教材内容的更新蓝藻更名为蓝细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由

 “ 约有 20 种 ” 更新为 “ 有 21 种 ” ; 高能磷酸键更新

 为具有较高转移势能的特殊化学键 , 并强调 ATP

 脱离下来的末端磷酸基团挟能量与其他分子结合;

 增加了转运蛋白 、 水通道蛋白的介绍 ; 旧教材将有

 丝分裂的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 新教材

 则表述为 “ 分裂间期结束后 , 开始进行有丝分裂 ” ;

 细胞的全能性由 “ 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

 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 更新为 “ 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

 后 , 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

 的潜能和特性 ” 。3 精心创设真实的 、 贯穿性的情境新教材创设的情境更倾向于现实生活和科学

 研究中的真实存在 。

 例如 , “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

 质 ” 创设的情境是:在科学研究和制药等领域 , 经常

 要进行体外动物细胞培养 , 培养基中大都会有葡萄

 糖 。

 “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 创设的情

 境是:从某些动物组织中提取的胶原蛋白 , 可以用

 来制作能被人体组织吸收的手术缝合线 , 避免拆线

 的痛苦 。

 有效的教学情境 , 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 ,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教材还创设了贯穿整节内容的情境 。

 如 “ 细

 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一节中 , 问题探讨创设

 的情境是:若让你提供证据说明大熊猫和冷箭竹都

 是由细胞构成的,你将如何获取和提供证据 ? 正文

 中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模式图 , 就用冷箭竹和大熊

 猫做代表 。

 思考与讨论中设计了一个问题:大熊猫

 和冷箭竹繁殖后代关键是靠什么细胞 ? 整节都围

 绕大熊猫和冷箭竹展开 。

 又如 , “ 克隆牛 ” 贯穿 “ 细

 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 整节内容 。

 贯穿性的情境 , 本

 身就是极佳的课堂组织素材 , 环环相扣 , 层层递进 ,

 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

 体验学习的乐趣 。4 全面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新教材每一章的 “ 本章小结 ” 都设计了 “ 发展

 素养 ” 这个栏目 , 明确了通过本章的学习 , 学生应该

 要发展哪些方面的素养 。4.

 1

 生命观念与旧教材相比 , 新教材更直截了当地帮助学生

 形成生命观念 。

 例如 , 第 2 章的章引言直接指明 :

 研究组成细胞的分子 , 实际上就是在探寻生命的物

 质基础 , 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生命观;第 3 章的引

 言设问:细胞的各种结构是怎样协调配合 , 共同完

 成生命活动的呢 ? 引导学生向 “ 结构与功能观 ” 靠

 拢 。

 又如 , 课后习题中设问 :

 细胞为什么会有统一

 性 ? 细胞的多样性又是怎样产生的 ? 旨在帮助学

 生初探进化观 。

 将细胞内含有的各种物质配齐 ,

 并按照它们在细胞中的比例放在一个试管中 , 能

 构成一个生命系统吗 ? 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

 系统观 。4.2

 科学思维新教材增加了 “ 科学方法 ” 这一栏目 , 必修 1 中

 介绍了归纳法 、 提出假说 、 分离细胞器的方法 — —

 差速离心法 、 同位素标记法 、 建构模型 、 控制变量和

 设计对照实验 。

 发展生物学科科学思维 , 离不开研

 究生物学的常用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

 还增加

 了 “ 思维训练 ” 这一栏目 , 包括运用证据和逻辑评

 价论点 、 运用模型作解释 、 分析数据 。

 并通过科学

 史和课后习题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 如将 “ 对细

 胞膜成分的探索 ” 设计在 “ 思考 • 讨论 ” 栏目 , 旨在

 培养学生观察 、 归纳 、 演绎和实证的能力 。4.3 科学探究新教材保留了旧教材中 10 个可行性强的实

 验,更名为 “ 探究 • 实践 ” 栏目 , 删除了 “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 “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

 法 ” “ 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 ” 3 个结果不明显的实

 验,将 “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 ” 改为 “ 用高倍镜观察

 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 ” , 将 “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

 输的关系 ” 调整到 “ 思维训练 ” 栏目 , 增加了 “ 淀粉

 http :

 //www.

 zxswjx.

 com

 2019 年第 10 期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 活动 。

 新教材的 12

 个 “ 探究 • 实践 ” 活动能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 ,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

 和方法 , 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4 社会责任新教材不仅保留了旧教材的 “ 与社会的联系 ”

 “ 科学 • 技术•社会 ” 和 “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 3

 个栏目 , 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生物学科对社会

 的实践应用价值 , 生物学科不仅能促进科技发展 、

 社会进步,还能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等 , 从事与生

 物学有关的职业或研究 , 或许要经过刻苦的学习 ,

 克服重重困难 , 但是可以获得坚韧的品格 , 为社会

 做出贡献 。

 而且还精心设计了练习题 , 如第 5 章的

 章后习题设问 :

 有人认为 , 化石燃料开采和使用能

 升高大气 CO 2 浓度,有利于提高作物光合作用速互 动平台率 , 因此 , 没必要限制化石燃料使用 , 请对此观点作

 简要评述 。

 旨在帮助学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

 值观 , 积极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 , 解答社会议题 ,

 发展社会责任 。

 这些本身就具有 “ 育人 ” 的价值 。5 细致美化教学插图与版式新教材的版式美观 、 大气 。

 “ 生命系统的结构

 层次模式图 ” “ 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 ” “ 植物细

 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 “ 植物细胞有丝

 分裂的过程 ” 都是双页排版 , 图文并茂 , 帮助学生理

 清脉络的同时加深了记忆 。

 其他插图也全面更新 ,

 变得更接近科学前沿 、 立体感更强 , 令人身心愉悦 ,

 产生对教材内容一探究竟的欲望 。综上所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处处体现

 出教材编写组的用心 , 是对旧教材的传承和发扬 ,

 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好帮手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科学史内容的主要特点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 ( 519000 )

 程良英生物科学史生动地描述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

 索的思维过程和探究方法 , 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

 想 、 科学方法 、 科学世界观 、 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等 , 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

 尤其是生物科学史中的

 许多经典实验 , 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范例 。

 人

 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的修订是在课程标准基础上

 的再创造,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 , 是

 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 。

 通过研读发现 , 新

 教材非常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内容 , 与实验版教材相

 比 , 新教材生物科学史的内容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 尊重科学史内容的真实性科学史是一部记录历代科学家开展科学探究

 的历史 , 其中的经典实验为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过

 程与方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

 而科学史的科学性 、

 真实性是引导学生透过科学史体会科学家是如何

 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

 新

 教材对必修 2 第 3 章第 1 节中艾弗里及同事的肺

 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做了修订 , 进一步增加了该实验

 的真实性 。

 实验版教材中 ,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理

 解实验思路和过程 , 将该实验过程描述为 “ 对 S 型

 细菌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 , 将提纯后的

 DNA 、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培养了

 R 型细

 菌的培养基中 ” ( 图 1 )

 。

 而事实上 , 由于当时物质

 提纯和鉴定技术的限制,艾弗里无法将 S 型细菌中

 的 DNA 、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提纯 。

 新教材尊重

 科学史内容的真实性 , 将该实验修订为 “ 将加热致

 死的 S 型细菌破碎后 , 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 、 蛋

 白质和脂质 , 制成细胞提取物 , 对细胞提取物分别

 用蛋白酶 、 RNA 酶 、 DNA 酶或酯酶处理 , 再将细胞

 提取物及分别处理过的细胞提取物加入含 R 型活

 细菌的培养基中 。

 ” ( 图 2 )第一组: R 型细菌 +

 S 型菌的 DNA第二组: R 型细菌 +

 S 型菌的蛋白质第三组 :

 R 型细菌 +

 S 型菌的荚膜多糖第四组: R 型细菌 +

 S 型菌的 DNA

 +

 DNA 酶图 1 实验版教材艾弗里实验http :

 //www.

 zxswjx.

 com

篇二: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

生物新旧课标的异同点

 新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包括“生物 1:分子与细胞”、“生物 2:遗传与进化”、“生物 3:稳态与环境”3 个模块;选修部分有:“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 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

 一、新课标的特点:

 第一:基本知识点和旧教材基本相同,个别内容略有延伸。

  第二:教材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外观上有很大变化,实际内容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第三:加了一本书《生物技术实践》。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数据等科学研究能力。更加注重课本知识和生产实践的联系。

  第四:注重科学的发展历史,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和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比较新旧课标与对应部分内容上的 变化

 (1)

 科学家访谈的更新 科学家访谈这一栏目,将邹承鲁院士替换成了施一公院士。邹承鲁院士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是在 1965 年成功的,而施一公院士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揭示酵母菌剪接体处于不同工作阶段的空间三维结构是在 2016 年成功的,代表了结构生物学的顶尖水平。与旧教材一样,选择了蛋白质分子领域的前沿成果,这与《必修 1•分子与细胞》的课程内容相契合。

 (2)

 科学前沿的更新 必修 1 旧教材列举的两个科学前沿均是 2000 年左右的。新教材将“科学前沿”栏目更名为“生物科技进展”,介绍了两个由我国科学家取得的科学成就:一是人工合成生命的探索,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是由我国科学家于 2018 年实现的;二是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于 2017 年在我国诞生,标志着克隆技术跨越了灵长类动物这道屏障。

 (3)

 教材内容的更新 蓝藻更名为蓝细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由“约有 20 种”更新为“有 21 种”;高能磷酸键更新为具有较高转移势能的特殊化学键,并强调 ATP 脱离下来的末端磷酸基团挟能量与其他分子结合;增加了转运蛋白、水通道蛋白的介绍;旧教材将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新教材则表述为“分裂间期结束

 后,开始进行有丝分裂”;细胞的全能性由“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更新为“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

 (3)精心创设真实的、贯穿性的情境 新教材创设的情境更倾向于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真实存在。例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创设的情境是:在科学研究和制药等领域,经常要进行体外动物细胞培养,培养基中大都会有葡萄糖。“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创设的情境是:从某些动物组织中提取的胶原蛋白,可以用来制作能被人体组织吸收的手术缝合线,避免拆线的痛苦。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教材还创设了贯穿整节内容的情境。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节中,问题探讨创设的情境是:若让你提供证据说明大熊猫和冷箭竹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将如何获取和提供证据?正文中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模式图,就用冷箭竹和大熊猫做代表。思考与讨论中设计了一个问题:大熊猫和冷箭竹繁殖后代关键是靠什么细胞?整节都围绕大熊猫和冷箭竹展开。又如,“克隆牛”贯穿“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整节内容。贯穿性的情境,本身就是极佳的课堂组织素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

 (4)全面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新教材每一章的“本章小结”都设计了“发展素养”这个栏目,明确了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要发展哪些方面的素养。

 1.生命观念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直截了当地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例如,第 2 章的章引言直接指明:研究组成细胞的分子,实际上就是在探寻生命的物质基础,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生命观;第 3 章的引言设问:细胞的各种结构是怎样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生命活动的呢?引导学生向“结构与功能观”靠拢。又如,课后习题中设问:细胞为什么会有统一性?细胞的多样性又是怎样产生的?旨在帮助学生初探进化观。将细胞内含有的各种物质配齐,并按照它们在细胞中的比例放在一个试管中,能构成一个生命系统吗?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系统观。

 2.科学思维 新教材增加了“科学方法”这一栏目,必修 1 中介绍了归纳法、提出假说、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同位素标记法、建构模型、控制变量和设计对

 照实验。发展生物学科科学思维,离不开研究生物学的常用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还增加了“思维训练”这一栏目,包括运用证据和逻辑评价论点、运用模型作解释、分析数据。并通过科学史和课后习题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如将“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设计在“思考•讨论”栏目,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演绎和实证的能力。

 3. 科学探究 新教材保留了旧教材中 10 个可行性强的实验,更名为“探究•实践”栏目,删除了“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3 个结果不明显的实验,将“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改为“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将“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调整到“思维训练”栏目,增加了“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活动。新教材的 12个“探究•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社会责任 新教材不仅保留了旧教材的“与社会的联系”“科学•技术•社会”和“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3 个栏目,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生物学科对社会的实践应用价值,生物学科不仅能促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还能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等,从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或研究,或许要经过刻苦的学习,克服重重困难,但是可以获得坚韧的品格,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还精心设计了练习题,如第 5 章的章后习题设问:有人认为,化石燃料开采和使用能升高大气 CO2 浓度,有利于提高作物光合作用速率,因此,没必要限制化石燃料使用,请对此观点作简要评述。旨在帮助学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解答社会议题,发展社会责任。这些本身就具有“育人”的价值。

 (5)细致美化教学插图与版式 新教材的版式美观、大气。“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模式图”“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都是双页排版,图文并茂,帮助学生理清脉络的同时加深了记忆。其他插图也全面更新,变得更接近科学前沿、立体感更强,令人身心愉悦,产生对教材内容一探究竟的欲望。

篇三: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

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教育科学 2018 年 11 月 01

 67 人教版、北师大版高中生物教材的比较分析

 胡慧敏

 徐作英

 刘奕彤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摘要: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生物学教材是学生使用最多,指导意义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很多教育研究者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综合教学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教材内容,编写出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本文以人教版[1]和北师大版[2] 高中生物必修一为研究对象,对教材的编写体例、课程容量方面做了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人教版的教材主线清晰、层次分明,注重以科学发展的顺序来呈现知识;北师大版的教材更加创新,注重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材;教材比较;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551(2018)11-0067-01

 我国现行高中生物教科书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中图版等等版本,各个版本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编排和难易程度等都各有不同。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一线教师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地区的地方课程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编写体例与知识编排顺序

 教材的编写体例是指教材的内容组成和呈现方式[3] 。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高中生物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很大不同。

 人教版教材的编写体例分为:问题探讨、正文、课外阅读、和课后练习四个板块[4] 。通过问题探讨部分提出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正文部分分为主栏和旁栏,主栏是本章节的主要学习内容,旁栏则是梳理章节重要内容和对某部分知识点的补充说明,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中,旁栏部分就包括了“本节聚焦”、“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和补充说明蛋白质结构及其多样性的“相关信息”部分。课外阅读则大致分为“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两部分,前者用于介绍本章节所涉及的科学史内容,后者则用于介绍相关的科学前沿发展。课后练习也分为练习和自我检测两个板块,练习部分一般位于每一小节之后,而自我检测则放在整章的学习之后,这样的设置较为合理。总的来讲,人教版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更加注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侧重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知识按照学生的逻辑顺序进行梳理,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北师大版教材的教材结构一般是先从社会实际问题出发,在设置“观察”、“实验”、“探究”、“调查”、“阅读与分析”、“思考与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意在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交流讨论,以期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教材上设有“注意”和“思考”栏目。在课后,则设有“开阔眼界”、“书海拾贝”、“相关网站”等栏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综上,北师大版教材建立的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主要采取“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理念,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从教材的目录上来看,两本教材对于知识的整体呈现方式就各不相同。人教版共有 6 章内容,分别为:“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而北师大版则有 8 章,分别为:“人类探索细胞的历史”、“细胞的化学组成”、 “细胞的物质代谢”、 “细胞的能量代谢”、 “细胞的信息传递”、 “细胞的增殖”、 “细胞的分化、凋亡和衰老”、“原核细胞与非细胞生物体”。人教版侧重于将知识按照科学发展的顺序来编排;而北师大版则偏向于更加系统、细致的编排顺序,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联系在一起,更加充分地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2 课程容量

 课程容量是指教材所设计的知识总量,常通过课程内容的多少来体现,即一节课教师备课时设计的内容。本文就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模块内容的课时安排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在“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模块的内容安排上,两个版本的教材区别很大。在这一板块的课时安排上,虽然北师大版将其分成了两章,人教版只有一章,但北师大版的总课时安排为 7 课时,人教版则只有 5 课时。除了教材本身的学习内容而外,要考虑的还有学生在课堂上的探讨、实验等。如此看来,人教版的课程容量要比北师大版的更大。

 3 评价与建议

 总的来说,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编制的符合学生发展情况的比较科学的教科书。尽管在整体编排风格、内容组织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其传递的科学知识、传达的科学精神、树立的科学素养都是一致的,并且同样注重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对学生渗透 STS 教育理念。虽然目前新版本的教材在各方面已经比较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笔者针对一些比较突出的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4 加强探究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尽管两个版本的教材在实验内容的编写方面给出了一些较为完整的参考,但在实际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还不如人意,建议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强化高中生物实验的设计、开发、实施方面,相关工作者更应充分重视。

 5 进一步渗透 S STS 教育理念

 另一方面,两本教材虽然也重视对学生渗透 STS 教育理念,比如通过资料收集和分析、思考与讨论、调查、评价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及在有关的专题活动中去渗透 STS 的教育思想。但是总体来说,教材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的紧密度还是不够,大部分的知识点还是停留在老师讲解、学生倾听的阶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个方面,除了教材的编写者要注重相关活动的实际可操作性,一线的教师也有责任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刘植义.付尊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扬.对教材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6(10):23-25. [4]剡晓婷,杨淑萍,马伟琴.人教版、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比较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6,(07):52-55. 作者简介:胡慧敏:女,1993 年生,四川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徐作英:通讯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刘奕彤:女,1994 年生,四川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

篇四: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

22年第1期牛孚生扫氛蓉@教材解读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减数分裂”的比较广东省东莞市常平中学(523570) 刘孔烽摘要 为准确把握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的变化,以“减数分裂”为例,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插图、栏目设置、习题编制5个方面与旧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关键词新旧教材;减数分裂;比较分析文章编号1005—2259(2022)1—0041一03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以下简称“新教材”)是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以下简称“旧教材”)为基础,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依据,以落实“立德树人”为目的修订出来的,于2019年秋季在部分地区开始使用。新教材在传承旧教材优势的基础上做了许多更新,如内容的选择、版面的调整、插图的设计等。笔者以必修2第2章第1节的第一部分内容“减数分裂”为例,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插图、栏目设置、习题编制5个方面进行比较,意在准确把握新教材的变化,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1课程标准的变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内容标准的描述为“行为动词+生物学术语”,不同的行为动词代表教学过程中应达到的不同要求和期待,如“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阐明”“模拟”代表着理解水平。新课标则采用命题式描述,明确陈述学生可以理解的生物学观点,如“阐明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同为理解水平的要求,但命题式描述,不仅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要点和学生理解的深度,更有助于教师将生物学知识的教学升华为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2教材内容的变化在内容的选择上,新旧教材都包括精子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以及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但仔细比较,新旧教材依然存在差异。2.1 内容的编排顺序旧教材先介绍魏斯曼的预言,随后直接给出减数分裂的定义,并点明减数分裂的特征和结果;再结合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最后用“减数分裂图解”来概括减数分裂过程。新教材虽是先介绍魏斯曼的预言,但并没有直接给出减数分裂的定义,而是先讲述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再结合“减数分裂示意图”进行归纳,构建出减数分裂的概念,概括出减数分裂的重要特征。可见,新教材的编写更加重视概念的生成,这也是我们教学中应着力追求的。最后新旧教材都安排了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以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2.2内容的修订(1)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修订为“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明确了“间期”不属于减数分裂过程,因此在新教材的减数分裂示意图中,精(卵)原细胞和初级精(卵)母细胞间以虚线分隔开。(2)将“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修订为“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以发生互换”。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会形成联会复合体,联会复合体使得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交叉。一般作者简介:刘孔烽(1985一),男,硕士研究生学历,一级教师,E—mail:fengliukong@163.com句司万方数据

 @牛孝生物表蓉教材解读认为“交叉”是遗传学“交换”的细胞学基础,即“交叉”是“互换”的前提,但有“交叉”不一定发生“互换”。新旧教材的这两种说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新教材在表述上更科学。(3)将“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修订为“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如果将四分体看作一个整体可以说排列在赤道板上,但对每对同源染色体来说,必然是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4)将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修订为“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着丝粒连接着两个染色单体,包括3种结构域:着丝粒外表面的动粒结构域、串联重复的卫星DNA构成的中央结构域以及着丝粒内表面的配对结构域。哺乳动物的动粒结构域又称着丝点,因此着丝点是属于着丝粒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新教材的表述更加严谨。(5)对精原细胞的描述增加了“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这能让学生体会精原细胞的特殊性,既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增加自身的数量,又可以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从而保证了精子的持续产生。(6)将“位于卵泡中央的一个细胞就是卵细胞”修订为“在卵泡中央的一个细胞将会发育为卵细胞”。事实上,胎儿出生时已经形成内含初级卵母细胞的初级卵泡,此时初级卵母细胞停顿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性成熟后,在性激素的刺激下初级卵泡逐渐发育为成熟的卵泡,其中的初级卵母细胞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成为次级卵母细胞,并停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卵子经卵巢排出后,次级卵母细胞在受精时才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所以新教材的表述更准确、更科学。3教材旁栏的变化新教材的“问题探讨”中增加了对果蝇的描述,更强调真实情境的作用,删除了“减数分裂发现的科学史”和“间期染色体复制后依然呈染色质丝状态”两个“相关信息”栏目。增加“与社会的联系”栏目,介绍低温对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影响以及预防措施、吸烟对精子的影响等,既能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也能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旁栏中的“思考问题”突出了对学生生命观念的构建和科学思维的发展,如增加“如果配子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结果会怎样”“精细胞的2022年第1期变形对受精作用有什么意义”这样有思维品质的问题,删除“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复制发生在什么时候”这样纯记忆性问题和“为什么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这样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就能获得答案的无思考深度问题。4教材插图的变化教材正文(包括实验)中的插图数量、插图内容、插图所占篇幅新旧教材变化不大,但插图的清晰度和插图的细节在新教材中做了优化。(1)优化插图清晰度。更换了清晰度更高的“卵细胞扫描电镜照片”和实验中“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显微照片”,并标明放大倍数,体现了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绘制了更加清晰、精美的人卵巢横切面示意图,既方便学生阅读,也能促进学生阅读。(2)优化插图细节。一是“问题探讨”栏目中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示意图中非同源染色体设置了不同颜色,不但更加美观,而且更容易让学生明白同源染色体的成对存在和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二是更换“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示意图”中端着丝粒染色体(图1)。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可将中期染色体分为4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亚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在使用旧教材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误认为中期端着丝粒染色体没有染色单体,为一个染色体中含一个DNA分子,造成理解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和行为变化的混乱。因此,新教材中绘制的都是中着丝粒或亚中着丝粒的染色体。三是“染色体互换示意图”中的同源染色体绘制出了明显的螺纹状。螺纹状可形象地帮助学生感知DNA和蛋白质需要经过一系列螺旋(一般为四级螺旋)组装成染色体结构。雪嚣图l新旧教材插图对比5教材习题的变化课后习题栏目的设置,新教材分“概念检测”和“拓展应用”两个栏目,前者重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后者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分别对应\0,,y一莓一洲 @~万方数据

 2022年第1期幸孝生物勰@实验教学浅谈“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优化和改进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361009) 陈佳兴摘要针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探究酵母茵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分析教材方案的不足之处,并结合相关内容,自制一种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发生器。实验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在一节课内完成相关探究活动,该装置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关键词酵母菌;细胞呼吸;自制装置;三通阀文章编号1005—2259(2022)1一0043—04《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校应开展“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教学活动,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使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其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该实验的效果并不理想。对此,笔者谈谈自己对该实验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能对生物学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有所帮助。1教材实验的不足“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一个经典的探究性实验,旨在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呼吸情况,从而得出每种方式的条件和产物有什么区别旧J。本实验因变量的检测可以分为两步:(1)检测CO,的产生;(2)检测酒精的产生。笔者详细列举了教材实验参考方案中相关过程的具体表述旧J,以及在具体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表1)。简答题)等封闭性试题,答案单一,后者为问答式的及课后习题的设置,都践行着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开放性试题,答案多元化。新教材在保留旧教材优生命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增强社会责任,创设情境秀试题的同时,更加重视开放性试题的设置。例教学。在插图的设计上做到精益求精,在内容的表如,新教材削减了旧教材基础题中后两道判断题和述上力求更加科学、严谨、准确。教材作为重要的识图作答题的第(2)小题,增加了“说说怎样判断教学资源,既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载体,也是教然烹黧慧寥罂蓦罢警黧妻 婴爻量瓣鐾霁慧勰篇麓等竺竺耋登望竺黧爹燃二零兰篓 荔蔷著暴菇茹筹菘茹≯一1习展应用题,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核心素养 ⋯“1一⋯”一““’∑=:二。⋯⋯、。”“。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在设置习题时更加[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注重情境的创设,在课后的7个题中有6个题创设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6.万方数据

推荐访问: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对比 新旧 教材 高中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