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设计(8篇)

时间:2023-05-02 15:05:04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高中通用设计

  

  高中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用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中阶段,学生们也开始接触和学习通用技术,通过实践和创新,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作品。本文将介绍一种高中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

  我们需要确定作品的主题和目的。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的通用技术水平还比较基础,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主题,如智能家居、智能车辆等。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制作作品,提高学生们的通用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需要确定作品的材料和工具。根据作品的主题和目的,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材料和工具,如Arduino开发板、传感器、电机、LED灯等。这些材料和工具都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价格也比较实惠。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作品的设计和制作。首先,我们需要进行电路设计和编程。通过Arduino开发板和传感器,我们可以实现对环境的监测和控制。例如,通过温度传感器和电机,可以实现对室内温度的控制。其次,我们需要进行外壳设计和制作。外壳可以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制作,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进行制作。最后,我们需要进行测试和调试,确保作品的功能和性能都符合要求。

  我们需要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宣传。可以通过学校的科技展览、比赛

  等活动进行展示和宣传,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通过展示和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我们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高中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需要从主题、材料、工具、设计、制作、测试、展示等方面进行考虑和规划。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通用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篇二:高中通用设计

  

  技术设计是根据已经得到批准的初步设计而编制的更精确、更完备、更具体的文件和图纸。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高中通用技术作品设计

  通用技术设计作品设计方案供大家参考选择。

  高中通用技术作品设计

  通用技术设计作品设计方案篇一

  拉罐台灯

  制作材料:

  易拉罐空罐2个、小开关1个、5V电珠1只、电线、百得胶或502胶水、焊锡、电池。

  制作方法:

  1、把两个易拉罐分别剪下底座其中一个四周须留出10毫米的边。

  2、将一个不留边料的底座在中心处开一个直径5毫米的圆孔,再在离圆孔10毫米处

  开一个4×7(毫米)的开关安装孔,接着在底座的周边剪出四个等距离的销舌。再将另一个有置之度外工座的周边剪成三点波型灯脚,然后将底座凸起部队发按照另一个底座上销舌的相廉洁奉公闰置,用锉刀锉出四个销孔。

  3、将易拉罐剪开、展平。剪取15×100(毫米)一块弯折成灯座接缝处用百得胶胶牢,灯座的上下方分别钻出直径8毫米和5毫米的圆孔。

  4、剪取易拉罐铝片55×20(毫米)一块,弯卷成直径为5毫米的空心圆柱。

  5、取易拉罐铝片,再取铝片剪成灯罩固定架2片,弯折后用百得胶胶在灯座的内侧。

  6、将空心圆柱下部插入部分反面剪四刀,然后向外析90度并涂上胶水胶牢。圆柱的上部绕上一圈透明胶水纸,套上灯座,四周涂上胶水加固。灯座上方的圆孔里旋入焊上电线的小电珠,电线穿过空心圆柱至上底座穿出。在上底座的方孔里用百得胶将小开关胶牢,再将7号电池捆绑好安置在下底座内,然后用电线将整个电路连接好,最后将上底座销舌插入下底座的销孔里,弯折销舌,使上下底座联结。这样,一盏台灯就做成了。

  高中通用技术作品设计

  通用技术设计作品设计方案篇二

  K二*D组

  作品桥模

  组长**

  组员**、**、**

  一.发现问题与明确问题

  今年8月台风莫拉克伤台,让整个南台湾泡在水里,造成50年最重最惨烈的水灾,我们目睹了高屏溪暴涨的湍急溪水将双园大桥冲断,滚滚溪水声势惊人;

  还有去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让灾区变成了废墟,让许多灾民流离失所,我组组员为这场面所震惊,在这危急关头许多桥梁被毁,导致交通运输不畅而使救灾延迟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损失,经研究决定寻找方法克服这一困难,针对桥的稳固性进行设计改进。

  二.方案的构思及方法

  对于我组所确定的项目——桥模,我组针对提高桥梁的稳固性进行了讨论,共提出了三种建议方案

  增加桥墩的数量(由蜈蚣的百足、舞龙阵中得到的灵感),分担桥重,使桥面各处受力不超过限度,导致桥面断裂。

  扩大桥墩的体积,实质是扩大桥墩的支撑面积,以提高稳度

  将桥墩改造成类似三角形状,上窄下宽(来源于数学中三角形具有稳固性的想法)

  但通过分析,中增加桥墩的数量会促使材料消耗量增大。

  中扩大桥墩体积势必会使桥墩阻挡流水的面积增大,造成桥墩对流水的阻力增大,即桥墩受到流水的冲力增大,容易冲垮大桥。

  中桥墩与桥面的接触面积小,桥面受到压强大,有断裂的可能。

  接着,由生活中的一种便携式小凳支撑架为X型的得到启发,由联想法,将小凳的凳面当做桥面,X型支撑架作为桥墩。

  就此,我组又结合前面三种建议方案提出以下想法

  利用斜拉桥的原理,解决桥面受力问题,并且可以节约材料。

  减小流水对桥墩作用力面积。

  将桥面的支撑点下移,放在“三角形”的两腰。

  综上,并经过些许修改,我们确定了此次桥模设计及制作的方案。

  设计要求

  考虑实际,针对实际中稳固性的增加;

  现实中的实用性。

  节约材料

  美观

  三.设计图样的绘制

  略

  四.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所需工具木锯,铅笔,钢尺,锤子,锉刀。

  所需材料木条,钉子若干,钓鱼用的塑料线大约5m

  制作步骤

  画出设计图,并绘制三视图;

  根据设计图,确定各部分选材及其所需加工工具;

  在木条上画出需要加工的部位;

  利用工具进行加工,并用锉刀磨平加工部位,使衔接部位更紧密

  按设计图用钉子进行拼接或加固;

  审查,完成

  材料成本估算;木条若干2元、钉子若干0.2元、钓鱼用的塑料线0.1元。

  总计3元

  五.使用说明书

  产品简介

  本产品针对桥梁稳固性所设计,用以体现设计者针对现实情况对桥梁的设计创新。并且本产品具有观赏及收藏价值。

  产品构成

  桥面、桥墩、钢索(钓鱼用塑料线制作)

  技术指标

  桥长m

  桥宽m

  桥高m

  使用方法

  用以观察,检验设计思路。观赏,收藏。

  注意事项

  ①.谨防被外露的钉帽刮伤;

  ②.线部分请小心触碰

  ③.请置于阴凉环境,不宜暴晒雨淋,本产品不防潮.

  六.作品评价

  该桥模针对桥梁的稳固性,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利用类比、联想等创新方法,善于从生活中的事物寻找灵感,综合各项方案优点,摒弃缺点。该设计外形美观,并能较好的表达设计方案的思路,且设计思路清晰,材料环保,用料节约,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但,由于对桥梁及其模型制作的知识还有所欠缺,和材料有限,设计效果的体现不够完美。

篇三:高中通用设计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考试内容:技术对人类的价值;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②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考试内容: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②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④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⑤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变化;⑥技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技术与自然(考试内容:技术对自然的价值;考试要求:应用(c))

  ①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②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

  4.技术的两面性(考试内容:技术的两面性;考试要求:了解(a))

  ①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②技术的两面性,正面在于其实用性,反面在于其过分功利性及其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动摇。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目的性

  ①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②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创新性是技术的灵魂所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创新;②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I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II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③一些重要的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技术的综合性(考试内容: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技术发明者在技术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②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并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专利申请过程:1、提交申请;2、受理;3、初审;4、公布;5、实质审查;6、授权。

  三、技术的未来

  (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考试要求:理解(b))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①设计成为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改进产品的性能。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①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做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②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③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①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②技术设计侧重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实用等,围绕技术的.目的而展开;③艺术设计侧重欣赏、审美、色彩、造型、视觉效果、包装等,强调感觉的需要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1.人机关系是当我们使用这些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关系。2.能说出某项活动中的人机关系:人要握住把手,便于门把手构成人机关系等。3.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①高效;②健康;③舒适;④安全4.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①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②静态的人和动态的人;③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④信息的交互

  三、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1、技术试验是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2、进行技术试验①可以验证技术是否成功,也是发现问题、探究规律、优化技术的关键.;②通过技术试验,可以使设计得以改进和完善,将设计的风险和失误降到最低;③技术试验是技术设计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试验可以发现问题、深化认识、推动技术设计的发展。3、技术试验的分类:按应用范围可分3为工业试验、农业试验、国防试验、技术试验等,按目的不同分类如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4、技术试验的方法:优选试验法、模拟试验法、虚拟试验法、强化试验法、移植试验法。5、技术试验的实施步骤:制定试验计划、插取样本、进行试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6、试验报告项目:试验目的、准备、方法、步骤、纪录、总结。

  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一、设计的一般过程

  ①发现和明确问题;②制定设计方案;③制作模型或原型(包括绘制图样和制作模型);④测试、评估及优化;⑤产品的使用和维护(要设计一份产品使用说明书)。

  制定设计方案的一般步骤

  :①收集信息;②设计分析;③方案构思;④方案呈现;⑤方案筛选

  二、技术设计的一般原则

  ①创新是通过引入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或进行技术革新。创新是技术的核心;②产品的实用性是为实现其目的而具有的基本功能。包括物理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③经济原则是指以最低的费用取得最佳的效果;④美观原则是设计美观的产品可以满足人追求美的心理,促进产品的销量。产品的外观美可以通过对产品的造型、大小比例、使用材料、色彩搭配、装饰图案等的设计组合来表达;⑤技术规范:有关开发产生技术的知

  识、领域、方法和规定的总和。技术规范的有强制性的,也有推荐性的;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指产品的设计既要满足当代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人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三、设计的评价

  1.评价对象:①设计过程评价;②对最终产品的评价。

  2.评价者:①自评(自我评价);②他评(他人的评价)。

  3.对最终产品的评价两个基本依据①参照设计的一般原则进行评价;②依据事先制定的设计要求进行评价。

  4.设计交流方式:口头语言(非正式)、文本、图表之类的交流方式(较正式)、技术图样、模型的交流方式(正式、直观)、计算机演示、网页的交流方式(生动、形象)。

篇四:高中通用设计

  

  高中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

  通用技术在高中课程当中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高中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

  为落实省国培办《关于组织实施甘肃省2016年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和市教科所《关于组织参加甘肃省2016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文件精神,按照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经研究,决定在全区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从2016年7月起,以国培计划为依托,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为突破口,实施我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测评和认证等任务,全面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专业发展的能力,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

  二、培训对象和内容

  培训对象

  全区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教师均要参加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参加了2015年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项目、2015年教育部乐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教师培训项目的教师不重复参加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培训内容及标准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包括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我区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进行培训。

  培训效果评估

  能力提升工程测评工作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教师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并获得学分、培训结业证书。成绩不合格者,不认定学分。学习完成后可到培训机构的学习和管理平台查看成绩。结业证书全省统一式样、统一印制、统一编号,由省工程办统一管理。

  三、培训方式

  全员培训采取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网络培训学习和以校本研修为主的教学实践两部分组成。培训机构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共同研究制定本级研修学习实施方案,并组织骨干培训者培训,开展全员网络课程学习、校本研修及过程性测评;各校要更多地依靠培训机构专家团队做好校本研修工作。教师须参加训前诊断测

  评,并依据测评结果在培训机构提供的相应培训课程中进行选学。

  四、推进和实施

  推进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混合式培训,开展网络研修+校本研修+课堂教学实践式的整合培训,实现个人自学、网络研修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建立以校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常态化培训机制,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

  2.由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网络研修。参训教师要依据诊断测评结果和自身需求,明确研修主题,选择课程模块,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着眼于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开展线上课程学习。

  3.由区教体局、培训机构与学校共同组织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实践,完成线下实践任务,各学区、校要制定本校校本教研计划,教师线下教学实践打分表。

  4.依托培训机构,各学区、校负责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通过组建覆盖各学科、各学段的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专家为支撑的培训专家团队,结合学科案例教学,强化情境体验,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实施步骤

  1.2016.7月,开展集中培训。下发相关通知,组织开展校长、管理者和助学辅导教师集中培训,明确工作流程和任务。

  2.2016.8月,参训人员报名、审核。对教师参训资格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教师在国培项目网络培训平台进行报名,并进行学员统计和编班等工作。

  3.2016.8月-2016.11月,全员网络培训。诊断测评+网络研修+校本研修+课堂实践;收集工作简报、工作小结和学情数据等。

  4.2016.11-12月,评优选先。开展电话回访、问卷调查等实效性调研工作;评选优秀个人、先进学校。

  5.2016.12月,总结评估。各学区、校上报不少于3期的工作简报;收集本校优质生成性资源目录及光盘;上报教师线下教研评分表;总结2016年度提升工程整体工作,制作和分发结业证书,表彰先进个人和集体。

  五、组织管理

  领导机构

  区教体局成立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人事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教研室、电教室共同承担,负责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推进的规划及方案,统一安排、组织、管理、指导、协调我区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培训和测评的具体实施,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制定我区管理制度,组织培训管理者、骨干培训者、教研员和中小学校长等开展相关专题培训,督查我区教师培训、测评过程和培训完成情况结果的运用,报送项目备案材料,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等。

  工作职责

  1.人事股:负责将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情况纳入学区、校评先选优、校长评先选优、年度考核,教师评优晋级、职务评聘、骨干教师培养、名优教师申报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2.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培训方案、测评细则的制定,与上级部门、培训机构和各学区、校培训事宜的衔接和培训学员信息的上报等工作,并将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

  3.教研室:负责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优秀课例征集和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形成浓郁的应用氛围。

  4.电教室:负责组织各类参训学员网络注册和平台操作,教学课件制作、微课程、电子白板应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比赛和优质课案例资源征集活动,教师网络空间建设与应用评优等活动,充分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广泛动员教师和学生依托空间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在线研讨和空间互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5.各学区、校:负责培训教师的信息上报、督促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实践评价和组织实施教师的测评工作。通过组建覆盖各学科、各学段的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测评团队,结合学科案例教学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情况,完成测评工作。

  六、保障措施

  监督机制

  1.中国教师研修网项目组提供平台实时监控服务,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提供专业系统的各层次技术培训,保证各角色顺利使用平台,运用随机问题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员研修过程的监管,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对突发情况做到快速有效应对,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教体局将把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情况纳入对学校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和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

  设备保证

  1.电教室协助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督促学校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为教师培训提供设备保证和技术支持。

  2.各学区按照就近原则,负责安排辖区内已接通宽带网络的大规模学校对口帮扶没有接通宽带网络的学校教师完成培训任务。

  经费保障

  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经费由省级统筹安排,纳入国培计划经费管理。教师培训不收取任何费用。

  七、联系方式

  1.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2.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3.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语文

  4.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运用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5.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6.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运用

  7.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8.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研修计划

  9.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总结心得

  10.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高中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中国特色、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技术课程应结合自身的特征,把它落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二、具体工作:

  本学期开设《技术与设计1》,高一年级5个班同时开课,每周1课时,总课时数20节,其中课堂教学19节,教学评价1节。

  第1周

  针对新课程特点,探讨教学设想和措施

  第2周

  统一进行集体备课,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3周

  就教材中出现的练习题进行可能答案的讨论,以便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第4周

  学术研究讨论

  第5周

  对前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其中不足的地方,以待改进。进行六认真检查

  第6周

  放假

  第7周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哪种技术实验

  第8周

  对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进行点评

  第9周

  与兄弟学校进行经验交流

  第10周

  统一教学进度

  第11周

  期中考试

  第12周

  进行六认真检查

  第13周

  针对检查结果指出不足,指导如何改进

  第14周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第15周

  就设计的交流语言进行讨论

  第16周

  根据其他地区实施的情况,讨论可借鉴的教学方法

  第17周

  就学生进行怎样的模型制作讨论

  第18周

  制定复习计划

  第19周

  期末考查

  第20周

  进行教学评价

  高中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现代

  教育理念为知道思想,运用现代学习理论、网络环境与多媒体技术,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规划,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选择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活动形式、教学评价、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整个课堂设计要贯穿一条主线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

  一、教学设计应当把握重点

  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模式、手段、策略等来进行教学设计,把握以下重点。

  1.三维度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育人思想,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结构,追寻新时期条件下素质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2、重、难点

  把握本课的重点,难点

  3、学情分析:

  说明这课是什么教材几章几课的内容,教学对象,上本课之前的知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情感目标的发展

  4、导入: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是本节课的头,别有用心的导入很重要,你要激发学生兴趣,让他在整个课堂中有求知欲望。

  5、主体性教学策略

  主体性教学策略: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注意把握四条认知边界:一是教学的着眼点从怎样旧这点能够缺点错误转移到怎样激励学习潜能;二是不承认差生,只承认个体差异存在,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三是教学的注意中心应从知识本身转移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四是关注教学个性化走向个性群体化的实践策略。

  6、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关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优化课堂要素的配置,追寻有效课堂学习的基本要素,提出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7、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的模式及其功能效应。国内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内型: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模式;小组互助式学习模式;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网上协作学习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教学模式

  8、教师的主导作用

  重视课堂讲授的实效性和时效性,提倡简洁、精练、有效的课堂指导,优化课堂结构,重组环节步骤,重视信息流的整合和有效信息的输载,研究课堂信息的交互性和有效传输。

  9、任务设计的重要性:

  任务:层次性,适用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A、目的:你是要学生做什么?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

  B、广度:你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观向个体差异的学生

  C、深度:因个体差异,任务深度不同。

  10、重视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配置合理、有密度、能够引导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课堂练习。

  11、与课程整合

  计算机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可以说是其它学科的基础,我们就要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来更好的为其它课程服务。

  12、.建立教学评价反馈激励机制

  通过评价的激励,诱导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学习心理的内在动力体统,引导学生的潜能发展。

  多元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发展性评价:不以结果为主,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审美评价标准:美的标准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不能以常人的标准进行。评价参考:只是为引人注意,还是赏心悦目的感受,更好理解我们要表达的意识。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有关环节。评价、反馈与修改应该贯穿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教学任务设计

  1.教学内容的安排

  2.学习者特点的分析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3.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现目标的任务途径

  知识

  技能

  情感

  应特别注意的是,在教学目标陈述中,应该使用表达学生具体行为的动词,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笼统、含糊的词语,如了解、学习、培养、理解、认识、欣赏等,用这些动词表述的教学目标,教学后无法测量是否达标。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不应是教师,而是学生。陈述教学目标应注意个性化。

  教学目标描述用词举例:

  结果性目标

  a.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

  b.技能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指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体验性目标

  经历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遵守、接受、赏识、关注、拒绝、摒弃等

  领悟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教学策略的制定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能够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的进程及其中的变化而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活动。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教学策略有微策略和宏策略之分,微策略关心在一个教学单元内部如何组织教学;宏策略考虑如何将多个知识点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重难点的分析与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措施

  教学过程及细节处理

  1.课前的资源准备与教学环境设计

  2.课堂的引入

  3.学生的合作

  4.教学的拓展与探索

  5.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实践体会

篇五:高中通用设计

  

  高中通用技术设计的一般原则教案[全文5篇]第一篇:高中通用技术

  设计的一般原则教案

  课题3.2设计的一般原则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

  (2)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之间存在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3)初步学会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来评价某个产品。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在设计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体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地看待设计原则间关系及设计中的人文因素。

  (2)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增强面对技术世界的信心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

  教学重点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实施过程学生反应

  引入问:现在假设你要买一个新的手机,那么对新手机有什么要求呢?

  答:好用、多功能、价格适中、外观好看、舒适等(将学生的回答列在黑板上备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回答得非常好,那作为设计师那是不是也要考虑到这些呢?也就是说他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哪些原则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回答:价格、质量、外观等等

  新课教学

  一、创新原则

  什么是创新?

  引入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等,或对已有产品的革新来创造具有相当社会价值的事物或形式。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某个产品在哪些方面有创新。如:鼠标、水杯。

  过渡:如果设计出一个很有创意的水杯,但它不能盛水,这个设计还有意义吗?

  二、实用原则

  设计中的实用性是指设计的产品实现其目的而具有的基本功能。它包括物理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等。

  例子:结合水壶造型特点分析其各部分的功能。学生讨论。

  对比两洗手液瓶哪个更实用。

  三、经济原则

  设计中的经济原则是指以最低的费用取得最佳效果。例子:木桶和塑料桶的比较。师生互动:完成表格。提高功能成本比的方法:

  a功能不变,降低成本。b价格不便,增加功能。c增加功能,降低成本。

  四、美观原则

  用几款不同的台灯让学生选择,引出美观原则

  例子:通过收集MP3的图片来说明美观原则在某些时候能起到较大的作用。教师得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设计美观的产品可以满足人追求美的心理,促进产品的销量。

  产品的外观是通过对产品造型、大小比例、使用材料、色彩搭配、装饰图案等设计组合来表达。

  五、道德原则

  产品设计不能只将产品考虑为一个孤立的物的实体,还必须考虑它与人、社会、环境的关系,必须遵循道德原则。

  PPT展示:各类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案例。

  产品设计者必须具有宽广的眼界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力求用设计完美的产品奉献社会,维护、完善社会伦理道德,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列举一些不道德的设计对社会的危害.六、技术规范性原则

  1、问题:

  (1)为什么具有全球漫游的手机可以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间实现漫游通话?(2)种手机电池、充电器是否采用统一技术标准?可以通用吗?带来什么后果?技术规范是有关开发生产技术的知识、领域、方法和规定的总和。技术规范既有强制性的标准,也有推荐使用的技术规范。收集一些技术规范的图示,让学生认识。

  2、学生分小组讨论

  问题:你认识这些符号吗?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七、可持续发展原则

  阅读案例:月饼的包装

  回答问题:月饼的包装造成了什么后果?师生讨论共同得出:

  产品的设计既满足当代发展的需求,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人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设计是一项综合活动,其一般原则对设计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实际应用中,各种原则有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认真听课,积极思考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设计标志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在word中设计标志

  能力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师生协作和学生小组合作、互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欲望,使学生的审美设计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绘图工具的自选图形设计标志。

  难点:绘图工具在设计标志过程中图形的旋转和图层位置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

  1、过程展示,激趣引课

  教师展示用纸设计标志的过程(八张纸)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用纸来设计标志有什么缺点?

  生:浪费、不方便……

  师:那我们用什么工具来设计标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电脑中的word设计标志(板书标题)

  教师出示标志(图)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个班级标志有哪些几何图形组成(圆、弧线、闪电形、五边形)

  师:在word的自选图形中你能找出这些图形吗?试一试(图)

  2、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了解用绘图工具设计标志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用word设计班级标志,教师展示用纸

  设计的第一步:画圆

  学生尝试设计第一步,并填充颜色(图)

  学生展示,教师讲解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50页完成这个标志的设计

  学生自主探究,操作实践

  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郎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标志设计得很好,但有几个小问题?我们一起帮助解决一下,请看!

  师展示作品,并开展评价

  教师出示学生设计不好的标志:

  1、火箭形状没有旋转的作品

  2、图层位置不对的作品

  师:这两个标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学生简单评价,教师进行反馈

  ①选中对象,点击自选图形工具的左边旋转按钮

  ②选中对象,单击右键——叠放次序——置于顶层

  学生完成操作

  通过反馈教师讲解标志的设计方法。

  (文字型、形象型、几何型、综合型

  三、展开想象,创作标志(课内延伸)

  教师出示学校的运动会、围棋队、足球队、等校队的工作室的网页。

  师:学校的运动会、足球队、围棋队等团队需要设计一个标志,你能选择其中一个帮助他们设计标志吗?

  学生展开想象,利用绘图工具自主设计标志

  四、教师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我这节课主要是以探究自主学习为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教材的设计内容来设计标志。

  导入引课(过程展示,激趣引课)

  教师通过班级博客的展示,引出标志,通过展示用纸设计班级标志的过程(八张纸),让学生体验到用纸设计标志的种种问题,通过电脑中word设计标志是更好的方法。

  教学过程(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学生通过学习圆的设置,学会基本的设置操作,然后通过自学教材、探究学习完成班级标志的设计。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开展评价等方式,对图形的旋转和图层的位置进行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教学延伸(以博客为主线,开展标志设计)

  班级标志设计好之后,教师展示围棋队、足球队、运动会博客,让学生给他们也设计自己的标志,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三篇:测绘技术设计书

  5.2严格的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工作是测绘工作的生命线。在项目开始前,必须对影响工程产品质量的过程五大因素进行严加控制,对参与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对所用施工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对施工、检验方法的质量控制,对生产、技术、劳动、管理环境的质量控制,这是保证项目工程质量的关键。

  对产品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在组织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技术设计书及国家、行业标准作业,不擅自修改设计。在作业过程中发现技术设计有差错或遗漏时,应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5.3科学的施工

  根据施工总进度计划,编制各时期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月进度、周进度和天进度计划。根据月计划编制每周作业计划,用来向各作业班组下达任务。

  每周召开一次平衡调度会,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天计划保证周计划,通过周计划保证月计划,从而确保工程总进度计划目标的实现。

  紧紧抓住作业环节中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作业周期,及时完成关键工序的工作。对于非关键部位上的工作,预留出一定的机动时间(即时差)。在工作完成日期适当挪动不影响计划工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这些时差,以便更有利地安排仪器设备和人员的流水循环作业、减少窝工、提高工效。有效编制各时期各工序仪器设备和人员的投入计划并严格落实。如人员及仪器设备的投入对工程进度产生影响时,要提出调整局部进度计划和有效的补救措施,使总进度计划顺利实施。精心组织、科学施工。

  根据划分的项目分项及工序,合理平衡和安排劳动力,组织各工序的穿插和搭接,组织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做好雨天及其它恶劣气候的作业后备工作,合理安排、穿插内外业工程的实施。

  5.4先进的设备

  我单位拥有先进的GPS、全站仪水准仪及各种数字化信息处理设备和交通、通讯等设备,为完成项目下达的各项任务提供了装备保障。利用先进的GPS技术设备和手持测距仪,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降低了人为因素引起的错误。

  5.5合理的人员配置

  配置合理的人员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要老中青结合,不同知识层面的人员合理搭配,测量专业、计算机专业土地管理专业以及GIS专业的技术人员都要齐全。这样可以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互相的交流中,也可以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完善各自的知识结构。

  5.6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措施

  保证项目的资金使用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为此公司在资金使用上坚决做到专款专用,不属于公司使用的资金决不占用。

  (1)合理收取工程款

  严格遵照合同条款中有关付款的条文,根据要求提供必要的付款依据,请监理、业主审核。统计工作的基础是实事求是,决不高估冒算,对设计变更增加的工作量实事求是地经过监理单位、业主审核,在审核的基础上结算价款。

  (2)合理使用工程款

  ①保证项目的资金使用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为此公司在资金使用上坚决做到专款专用,不属于公司使用的资金决不占用。

  ②在抓计划的基础上做好调度工作,决不因计划不周导致物资积压,使资金无法发挥效益。(3)合理调度工程款

  若业主方按合同规定资金一时不能到位,则不能因此而拖延工期或影响工程质量。我方将利用本单位的一切有利条件、凭借本公司的良好信誉,千方百计调度项目外资金确保工程顺利进行,这是我方的承诺也是ISO9001保证体系中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体现。

  6、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和组织措施6.1技术设计会审及变更管理

  (1)技术设计有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编制,并经项目质检负责人、项目生产实施负责人共同会审,提出意见并修改后由副总经理批准后报业主审核。

  (2)在作业过程中因实际工作需要对技术设计进行变更的,应由提出变更单位提交书面申请,技术负责人、质检负责人、生产实施负责人共同会审后,交副总经理批准后发放技术变更或补充书。

  (3)对发生变更的设计,要及时传达到项目部优关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6.2制定各工序的检查验收方案

  (1)由项目质检负责人主持制定本项目各生产工序的检查验收方案,并由项目组评审、副总经理批准后在各工序质量控制过程中严格实施。

  (2)各工序的检查验收方案要充分总结我公司承担同类项目中质量的得失,明确各工序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保证规划成果各项指标均在有效控制之下。

  (3)对各级检查人员由项目质检负责人组织,认真学习各工序的专业技术设计书和检查验收方案,明确掌握本项目的特点、重点、难点、把好质量关。

  6.3施工组织设计管理

  (1)施工组织设计由项目生产实施负责人主持编制,并经总工程

  师批准后实施

  (2)每个工序作业人员必须制定本工序施工组织实施计划。(3)施工组织设计要对项目部全体人员进行交底。

  (4)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调整,实行动态管理。当施工条件发生变化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调整方案,报原审批人审批后执行。

  6.4作业人员素质管理

  (1)定期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规范、规程、工序工艺、检验方法等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开展质量意识教育。

  (2)树立“用户服务”和“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思想,严格按照技术标准作业,是每个作业员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3)实行作业人员作业规划成果“实名制”和“质量责任终身制”从思想上不断强化作业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以保证成果的质量。

  6.5严格三级检查制度及工序交接检查

  (1)施工中严格执行作业班组自检、项目部专职检查员专检、单位专职检查员专检的三级检查制度。

  (2)工序交接检查,即由下道工序操作人员对上道工序进行检查。上道工序未经验收合格,下道工序不得开工。

  (3)对不合格规划成果坚决予以返工,并将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按照公司制定的质量预防控制程序进行防范,杜绝同类问题的发生。

  6.6加强现场质量检查

  在严格执行“三级检查”制度的基础上,项目部、质检部及作业科室必须加强作业现场的质量检查,及时发现作业总出现的质量问题并及时解决,将成果质量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确保所有规划成果不返工。对关键工序和关键部位,各级专职检查员要进行跟班或追踪检查。

  6.7对测量仪器设备的监视和管理

  (1)选用性能稳定、效率高先进设备投入本工程的施工作业。(2)确保使用的所有仪器均在鉴定有效期内,对水准仪等需要检验的设备必须严格进行检校,确保所有投入仪器均处于良好有效的作业状态。杜绝使用没有鉴定的仪器设备进行施工。

  (3)作业和质检使用的仪器设备,其种类、规格及精度应满足国家施工规范和质量检验标准的要求。

  (4)设备的操作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规范和规划成果操作手册进行,在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报告,不得带“病”作业。

  (5)定期对仪器设备有计划地进行保养和维护,使仪器设备保存良好的状态。

  6.8加强与业主及监理的协调

  (1)对作业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应及时与业主方进行联系和协调,进行及时处理,必要时应编制相应的措施和采取必要的技术方案。

  (2)应准时参加现场协调会,解决作业中出现的技术及质量等问题。

  (3)定期向业主提交生产进度报告,随时接受业主的监督和检查。

  7、确保工程工期的技术和组织措施7.1技术保障措施

  (1)项目开始前组织项目组全体技术人员认真学习技术设计书和有关的技术规范、规定,了解工作背景、调查区的历史和现状,明确为完成本项目任务而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应采取的主要工作方法及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到野外工作有的放矢。

  (2)注重先进的测绘技术的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不断提高先进的测绘技术在调查工作中的操作和应用水平,以提高工作效率、工作精度及成果质量。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及时了解、收集与本项目任务有关的资料,认真学习、吸收和借鉴,确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将最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运用于工作实践,增强项目工作的预见性,提高项目成果水平。

  (4)倡导学术民主,经常针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讨论会,在项目组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项目组全体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

  7.2组织保障措施

  (1)进一步深入项目区勘查,认真编制科学、先进、可操作性强

  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并以其作为施工指导。项目实施中,实行施工组织动态管理,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确保施工生产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均衡推进。

  (2)按项目法实施,项目开工前,由项目负责人组织编制严谨的网络计划,抓关键线路,严格按网络计划组织安排施工,根据总网络计划编制“月、旬、日”的作业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完成情况,及时与原计划进行对比,并采取措施修正调整。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进度滞后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做到“以日保旬、以旬保月”,确保总网络计划的实现。

  (3)合理安排雨季的施工项目或工序,最大限度的减少气候引起的停工损失。(4)认真采用适合工作实际的成熟方法,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工艺的性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把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期建立在技术先进、措施有效的基础上。

  (5)根据总体目标和施工进度、施工难度、环境等特点,充分利用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提前预测有可能发生的工序间交叉配合不到位的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抓住重点,优化资源组合,合理调配技术力量及仪器设备。

  (6)加强同相关方面的联系和协调,确保施工生产顺利进行。(7)提前做好进场准备工作,确保按业主要求进场时间准时进场。

  8、确保安全及文明施工的技术和组织措施

  8.1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目标

  (1)加强安全教育和措施,杜绝职工因工责任伤亡事故;(2)杜绝因管理不善和使用不当而造成仪器设备损伤,影响作业和工期;

  (3)杜绝因管理不善而造成交通运输、火灾、中毒等重大事故;(4)杜绝因管理不善或使用不当造成测绘资料的损坏和丢失、泄密;

  (5)尊重当地的习俗,遵守社会公德,安全文明生产。

  8.2保证体系

  (1)作业现场建立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体系,高起点、严要求地做好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各项工作,建立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体系。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本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体系。由项目经理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岗位的各个人。具体说就是各工序负责人为安全和文明施工小组的副组长,各作业班组组长为安全文明施工小组成员,具体负责落实、监督和检查各个小组的安全文明施工。

  (2)建立安全文明施工制度及各项技术组织措施。

  8.3安全管理措施

  (1)项目部工作人员上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增强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本岗位的安全保护规定,做到安全生产。

  (2)项目经理在开工之前必须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安全教育工作。(3)对于行人车辆较多的工作区,为保证人员及设备的安全,现场施工人员统一穿戴“安全工作服”和“安全工作帽”,并遵守交通规则。(4)认真落实制定的各种安全保护措施,完善安全承包体系,项目各班组、各关键岗位都做到承包到人,安全承包不留死角。(5)定期展开安全检查、查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发现不好苗头及时整改。

  (6)加强职工的防盗、防抢意识,与当地治安部门加强联系。(7)作业人员要具备安全用电常识,电压超过36V时,作业人员必须使用绝缘防护用品。

  (8)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时,要立即将受害者送附近医院急救并保护现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明确责任事故。

  (9)外业作业时使用的设备、图纸、资料等不准离人,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

  8.4文明施工及环保管理

  (1)施工过程中注意文明用语,公共场合禁止高声喧哗,工作过程中遇有群众围观或询问,应耐心给予疏散和解释,不应态度粗暴。(2)严格遵守施工区内各项管理规定,合理安排施工。(3)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要妥善处理,禁止乱涂乱画,避免造成的环境污染,搞好环境卫生。

  (5)采集作业时,应在规定的路线上行驶,尽量减少对植被及其它环境的破坏和污染。8.5安全生产措施

  (1)对全站仪、GPS接收机、水准仪等设备设专人操作,制定专项制度,定责定岗,上岗前进行技术培训,持证上岗,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2)在城区内的及交通干道上施工作业时,必须穿戴有红、黄色标志的安全背心和号帽,严格遵守城市交通规则。

  (3)在城区内的交通干道上施工作业时间较长时,必须在施工现场设立明显的安全警示牌。

  (4)外业作业现场配备医疗箱。并针对季节性流行病、传染病、常见病等配备常用药。

  8.6车辆管理措施

  (1)汽车驾驶员必须身体健康,反映灵敏,作风正派,经专业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文明礼貌行驶,不准强行抢道行车,倒车、调头、转弯要注意安全,不得盲目驾驶。

  (3)汽车在村、镇、交叉路口、泥泞道路、山区危险道路、铁路道口行车时,要集中注意力,做到一看、二慢、三通过(铁路道口一停二看三通过),谨慎驾驶,安全行车。

  (4)在雨、云雾、冰雪天行车时,要集中注意力,慢速行驶,安全行车。8.7成果资料的保密

  (1)对取得的所有航片、图纸和控制成果资料,作业过程的所有中间成果资料以及最终成果资料,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采取严格措施,专人保管,保证未经书面许可,不向第三方提供。上述资料在项目完成后全部移交给招标方。

  (2)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实行严格的文件夹管理和存储责任制度。作业过程中定期对各种数据进行备份。数据备份由系统工程师进行,有关备份情况建档备查。对于提交的最终数字地图,刻录至光盘上后,进行读入有效性检查。

  第四篇: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绘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过程及其主要内容。本标准主要使用于测绘生产项目和专业技术设计、其他测绘项目的设计可参考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册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9294—2003航空摄影技术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使用于本标准。3.1测绘项目

  projectofsurveyingandmapping由一组有起止日期的、相互协调的测绘活动组成的独特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的约束条件在内的规定要求的目标,且其成果(或产品)可提供社会直接使用和流通。

  注1:测绘项目通常包括一项或多项不同的测绘活动。

  注2:构成测绘项目的测绘活动根据其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野外地形数据采集及成图、地图制图与印刷、工程测量、界限测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等测绘专业活动;也可以根据测区的不同划分不同的专业活动;亦可将两者综合考虑进行划分。

  3.2测绘技术设计

  technicaldesignofsurveyingandmapping将顾客或社会对测绘成果的要求(即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转换为测绘成果(或产品)、测绘生产过程或测绘生产体系规定的特性或规范的一组过程。3.3测绘技术设计文件

  technicaldesigningdocumentofsurveyingandmapping为绘图成果(或产品)固有特性和生产过程或体系提供规范性依据的文件。主要包括项目设计书、专业技术设计书以及相应的技术设计更改文件。

  3.4技术设计更改文件

  correctingdocumentfortechnical

  designing设计更改过程中由设计人员提出、并经过审评、验证(必要时)和审批的技术设计文件。技术设计更改文件既可以是对原设计文件技术性的更改,亦可以是对原设计文件技术性的补充。3.5设计过程designprocess一组设计输入转化问为设计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设计过程通常由一组设计活动所构成,主要包括策划、设计输入、设计输出、设计审评、验证(必要时)、审批和更改。3.6设计输入designinput与成果(或产品)、生产过程或生产体系要求有关的、设计输出必须满足的要求或依据的基础性资料。注:设计输入通常又称设计依据。

  3.7设计输出

  designoutput设计过程的结果。注:测绘技术设计输出的表现形式为测绘技术设计文件。

  3.8设计审评designreview为确定设计输出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

  3.9设计验证

  designverification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设计输出满足输入要求的认定。4总则

  4.1测绘技术设计的目的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保证测绘成果(或产品)符合技术标准和满足顾客要求,并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每个测绘项目作业前应进行技术设计。

  4.2测绘技术设计分为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项目设计是对测绘项目进行的综合性整体

  设计。专业技术设计是对测绘专业活动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它是在项目设计基础上,按照测绘活动内容进行的具体设计,是指导测绘生产的主要技术依据。对于工作量较小的项目,可根据需要将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合并为项目设计。4.3项目设计由承担项目的法人代表单位负责;专业技术设计由具体承担相应测绘专业任务的法人单位负责。

  4.4技术设计文件是测绘生产的主要技术依据,也是影响测绘成果(或产品)能否满足顾客要求和技术标准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技术设计文件满足规定要求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测绘技术的设计活动应按照策划、设计输入、设计输出、审评、验证(必要时)、审批的程序进行。

  4.5技术设计应遵照以下基本原则:

  a.技术设计应依据技术输入内容,充分考虑顾客的要求,引用适用的国家、行业或地方的相关标准,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b.技术设计方案应先考虑整体而后局部,且顾及发展;要根据作业区实际情况,考虑作业单位的资源条件(如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软、硬件配置情况等),挖掘潜力,选择最适用的方案。c.积极采用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d.认真分析和充分利用已有的测绘成果(或产品)和资料;对于外业测量,必要时应进行实地勘察,并编写踏勘报告。踏勘报告的主要内容参见附录A。

  4.6设计人员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a.具备完成有关设计任务的能力,具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

  b.明确各项设计输入内容,认真了解、分析作业区的实际情况,并积极收集类似设计内容执行的有关情况。

  c.了解、掌握本单位的资源条件(包括人员的技术能力,软、硬件装备情况)、生产能力、生产质量状况等基本情况。

  d.对其设计内容负责,并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发现问题,应按有关程序及时处理。4.7技术设计的编写应做到:

  a.内容明确,文字简练,对标准或规范中已有明确规定的,一般可直接引用,并根据引用内容的具体情况,明确所引用标准或规范名称、日期以及引用的章、条编号,且应在引用文件中列出;对已作业生产中容易混淆和忽视的问题,应重点描述。

  b.名词、术语、公式、符号、代号和计量单位等应与有关法规和标准一致。c.技术设计书的幅面、封面格式和字体、参见附录B。5设计内容及内容要求5.1策划

  5.1.1技术设计实施前,承担设计任务的单位或部门的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对测绘技术设计进行策划,并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控制。必要时,亦可制定相应的技术人员负责。

  5.1.2设计策划应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设计验证。当设计方案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时,应对设计输出进行验证。5.1.3设计

  策划的内容包括:a.设计的主要阶段。

  b.设计审评、验证(必要时)和审批活动的安排。c.设计过程中职责和权限的规定。d.各设计小组之间的接口。

  设计策划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参见附录C。5.2设计输入

  5.2.1设计输入是设计的依据。编写技术设计文件前,应首先确定设计输入。5.2.2设计输入应由技术设计负责人确定并形成书面文件,并由设计策划负责人或单位总工程师对其适宜性和充分性进行审核。

  5.2.3测绘技术设计输入应根据具体的测绘任务、测绘专业活动而定。通常情况下,测绘技术设计输入包括:

  a.使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b.适用的国际、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

  c.对测绘成果(或产品)功能和性能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测绘任务书或合同的有关要求,顾客书面要求或口头要求的记录,市场的需求或期望。

  d.顾客提供的或本单位收集的测区信息、测绘成果(或产品)资料及踏勘报告等。e.适用时,以往测绘技术设计、测绘技术总结提供的信息以及现有生产过程和成果(或产品)的质量记录和有关数据。

  f.测绘技术设计必须满足的其他要求。

  5.2.4测绘技术设计输入及其评审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参见附录D。5.3设计输出5.3.1通则

  测绘技术设计输出主要包括项目设计书、专业技术设计书以及相应的技术设计更改单。在编写设计书时,当用文字不能清楚、形象地表达其内容和要求时,应增加设计附图。设计附图应在相应的项目设计书和专业技术设计书附录中列出。设计附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参见附录E。5.3.2项目设计书的内容5.3.2.1概述

  说明项目来源、内容和目标、作业区范围和行政隶任务量、完成期限、项目承担单位和成果(或产品)接受单位等。

  5.3.2.2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5.3.2.2.1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根据测绘项目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根据需要说明与测绘作业有关

  的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

  a.作业区的地形概况、地貌特征:居民地、道路、水系、植被等要素的分布与主要特征,地形类别、困难类别、海拔高度、相对高差等。b.作业区的气候情况:气候特征、风雨季节等。c.其他需要说明的作业区情况等。5.3.2.2.2已有资料情况

  说明已有资料的数量、形式、主要质量情况(包括已有资料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等)和评价;说明已有资料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5.3.2.3引用文件

  说明项目设计书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项目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

  5.3.2.4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说明成果(或产品)的种类及形式、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比例尺、分带、投影方法,分幅编号及其空间单元,数据基本内容、数据格式、数据精度以及其他技术指标等。5.3.2.5.设计方案

  5.3.2.5.1软件和硬件配置要求

  规定测绘生产过程中的硬、软件配置要求,主要包括:a.硬件:——规定对生产过程所需的主要测绘仪器、数据处理设备、数据传输网络等设备的要求;

  ——其他硬件配置方面的要求(如对于外业测绘,可根据作业区的具体情况,规定对生产所需的主要交通工具、主要物资、通信联络设备以及其他必需的装备等要求)。b.软件:规定对生产过程中主要应用软件的要求。5.3.2.5.2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

  说明项目实施的主要生产过程和这些过程之间输入、输出的接口关系。必要时,应用流程图或其他形式清晰、准确的规定出生产作业的主要过程和接口关系。5.3.2.5.3技术规定

  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各项专业活动的主要过程、作业方法和技术、质量要求。a.特殊的技术要求,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依据和技术要求。5.3.2.5.4上交和归档成果(或产品)内容及其资料内容和要求

  分别规定上交和归档的成果(或产品)内容、要求和数量,以及有关文档资料的类型、数量等,主要包括:

  a.成果数据:规定数据内容、组织、格式,存储介质,包装形式和标志及其上交和归档的数量等。

  b.文档资料:规定需上交和归档的文档资料的类型(包括技术设计文件、技术总结、质量检查验收报告、必要的文档薄、作业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记录等)和数量等。5.3.2.5.5质量保证措施和要求

  内容主要包括:

  a.组织管理措施:规定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和主要人员的职责和权限b.资源保证措施:对人员的技术能力或培养的要求;对软、硬件装备的需求等。c.质量控制措施:规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环节和产品质量检查、验收的主要要求。d.数据安全措施:规定数据安全和备份方面的要求。

  5.3.2.6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5.3.2.6.1进度安排

  应对以下内容做出规定:a.划分作业区的困难类别。

  b.根据设计方案,分别计算统计各工序的工作量。

  c.根据统计的工作量和计划投入的生产实力,参照有关生产定额,分别列出计划和各工序的衔接计划。5.3.2.6.2经费预算

  根据设计方案和进度安排,编制分(或分期)经费和总经费计划,并做出必要说明。5.3.2.7附录

  其内容包括:需进一步说明的技术要求。有关的设计附图、附表。5.3.3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内容

  专业技术设计根据专业测绘活动的不同分为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野外地形数据采集及成图、地图制图与印刷、工程测量、界线测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等专业技术设计。各专业技术设计书内容的具体要求见附录F。

  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内容通常包括概述、测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引用文件、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技术设计方案等部分。专业技术设计各部分内容编写一般要求见5.3.3.1~5.3.3.5。5.3.3.1概述

  主要说明任务的来源、目的、任务量、作业范围和作业内容、行政隶属以及完成期限等任务基本情况。

  5.3.3.2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5.3.3.2.1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应根据不同专业测绘任务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根据需要说明与测绘作业有关的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

  a.作业区的地形概况、地貌特征:居民地、道路、水系、植被等要素的分布与主要特征,地形类别、困难类别、海拔高度、相对高差等。b.作业区的气候情况:气候特征、风雨季节等。

  c.测区需要说明的其他情况,如测区有关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情况,以及测区经济发达状况等。

  5.3.3.3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5.3.3.4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CH/T1004—2005根据具体成果(或产品),规定其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一般可包括成果(或产品)类型及形式、坐标系统、高程基准、重力基准、时间系统,比例尺、分带、投影方法,分幅编号及其空间单元,数据基本内容、数据格式、数据精度以及其他指标等。5.3.3.5设计方案

  具体内容应根据各专业测绘活动的内容和特点确定。设计方案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软、硬件环境及其要求:

  ——规定作业所需的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对作业所需的数据处理、存储与传输等设备的要求。

  ——规定对专业应用软件的要求和其他软、硬件配置方面需特别规定的要求。

  b.作业的技术路线或流程。c.各工序的作业方法、技术指标和要求。d.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环节和产品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e.数据安全、备份或其他特殊的技术要求。f.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g.有关附录,包括设计附图、附表和其他有关内容。5.4设计评审

  5.4.1在技术设计的适当阶段,应依据设计策划的安排(见5.1)

  对技术设计文件进行审评,以确保达到规定的设计目标。5.4.2设计评审的实施方法

  设计评审应确定评审依据、评审目的、评审内容、评审方式以及评审人员等,其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a.评审依据:设计输入的内容。

  b.评审目的:评价技术设计文件满足要求(主要是设计输入要求)的能力;识别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

  c.评审内容:送审的技术设计文件或设计更改内容及其有关说明。d.依据评审的具体内容确定评审的方式,包括传递评审、会议评审以及有关负责人审核等。e.参加评审人员:评审负责人、与所评审的设计阶段有关的职能部门的代表,必要时邀请的有关专家等。5.5设计验证

  5.5.1为确保技术设计文件满足输入的要求,应依据设计策划的安排(见5.1),必要时对技术设计文件进行验证。5.5.2设计验证的方法

  根据技术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设计验证的方法可选用:

  a.将设计输入要求和(或)相应的评审报告与其对应的输出进行比较校检。b.试验、模拟或试用,根据其结果验证符合其输入的要求。c.对照类似的测绘成果(或产品)进行验证。

  d.变换方法进行验证,如采取可替换的计算方法等。e.其他适用的验证方法。

  5.5.3设计方案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时,应对技术设计文件进行验证。验证宜采用试验、模拟或试用等方法,根据其结果验证技术设计文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5.6设计审批

  5.6.1为确保测绘成果(或产品)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的要求,应依据设计策划的安排(见5.1)对技术设计文件进行审批。5.6.2设计审批的依据

  设计审批的依据主要包括设计输入内容、设计评审和验证报告等。5.6.3设计审批方法

  5.6.3.1技术设计文件报批之前,承担测绘任务的法人单位必须对其进行全面审核,并在技术设计文件和(或)产品样品上签署意见并

  签名(或章)。

  5.6.3.2技术设计文件经审核签字后,一式二至四份报测绘任务的委托单位审批。5.7设计更改

  技术设计文件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当确需要更改或补充有关的技术规定时,应按照本标准的5.4、5.5、5.6的规定对更改或补充内容进行评审、验证和审批后,方可实施。

  附

  录

  A(踏勘报告的主要内容)根据外业测绘任务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踏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A.1作业区的行政划分、经济水平、踏勘的时间、人员的组成及分工、踏勘的路线及范围。A.2作业区的自然地理情况:山脉、水系、主要地貌类型和特征、平均概略高程、一般比高、地貌自然坡度、透视程度。

  A.3根据外业测绘任务的具体情况,说明对测绘区作业有影响的作业区气象气候情况(如风、雨、雪、雾、气温、气压、能见度等)以及冻土深度、高秆作物季节,每年可作业年份,月平均作业天数。

  A.4作业区交通情况。

  A.5居民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情况,居民地的分布情况及地名规律以及作业组住地的建议。A.6测区主要交通、水系、山体、居民地、管线和境界等的结合图。A.7土壤、土质、沼泽地等情况。A.8植被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A.9作业区供应情况:生活用品、粮食、饮水、燃料的供应情况,木材、水泥、沙、石等就地取材的可能性和价格,消耗品、材料、工具的采购地点。A.10请用劳动力、向导、翻译等情况和工资标准。A.11作业区治安情况、卫生情况及预防措施。

  A.12作业区已有成果成图及其质量情况,测量标志完好情况,对利用这些资料的初步分析和意见。

  A.13典型地物、地貌样片调绘及摄影资料。

  A.14根据地貌特征、经济水平和技术方法的作业难度,划分作业区困难类别和具体图幅困难类别(可根据情况幅图)。

  A.15其他需补充说明的作业区信息。A.16对今后技术设计方案和

  作业的建议。

  附录B(幅面、封面格式和字体、字号)B.1幅面

  技术设计书采用GB/T788规定的A系列规格纸张的A4副面(210mm×297mm),以便于阅读、复印和保存。B.2封面格式

  B.2.1正封面格式B.2.1.1项目设计书

  项目设计书的真正封面格式见图B.1。B.2.1.2专业技术设计书

  专业技术设计书的正封面格式见图B.2。B.2.2副封面格式B.2.2.1项目设计书

  项目设计书的副封面格式见图B.3。B.2.2.2专业技术设计书

  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副封面格式见图B.4。B.3设计书的字号和字体

  B.3.1封面和目次的字号和字体

  设计书的正、副封面的名称用二号黑体,封面的其他文字均用四号仿宋。目次页的“目次”用三号字体,目次内容用小四号宋体。B.3.2正文的文字和字体

  设计书正文中,章、条、附录的编号和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图、表的标题亦用小四号黑体。条文(或图、表)的注、脚注用五号宋体,图、表中的数字和文字以及图、表右上方关于单位的陈述用五号宋体。

  正文和附录的其他内容均采用小四号宋体。

  设计附图是在编写设计书时,用文字不能清楚、形象地表达其内容和要求时所增加的图纸设计。设计附图是测绘技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直接反映出整个技术设计全貌和各作业工序的相互关系。根据技术设计内容的具体要求,设计附图可以单工种进行,亦可以多工种合并进行。设计附图应在相应的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书附录书中列出。E.2设计附图的类型

  设计附图一般可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测区测量标志设计图;2.

  ××测区GPS测量技术设计图;

  3.

  ××测区三角、导线测量技术设计图;4.

  ××测区水准测量技术设计图;5.

  ××测区重力测量技术设计图;

  6.

  ××测区航测外业像片控制布点设计图;7.

  ××测区航测内业像片控制布点设计图;

  8.

  ××测区地形控制测量技术设计图;

  9.

  ××测区工程测量技术设计图;

  10.××测区地籍测量技术设计图;

  11.××测区其他的技术设计图。E.3设计附图的内容和要求

  E3.1设计附图应有标题(图名、图号)、设计单位、设计人、审核人、日期、图例以及必要的文字说明。

  E.3.2设计附图应选择适宜的比例尺,需要时可绘制结合图以说明测区周边成果情况和接边要求。

  E.3.3设计附图的设计内容应能反映任务作业量,且设计内容清楚、明了,幅面大小适宜,对已有资料应表明衔接关系。

  E.3.4根据需要,设计附图上课标明作业区范围、经纬度、主要的居民区、交通线、水系和境界等。

  E.3.5当设计附图内容较复杂时,可分项绘制,或增加一些辅助的表格和必要的简要说明,做到设计附图和技术设计书的内容互相补充。

  附

  录

  F(各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内容和要求)F.1大地测量F.1.1任务概述

  说明任务来源、目的、任务量、测区范围和行政隶属等基本情况。F.1.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根据需要说明与设计方案或作业有关的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测区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情况和困难类别等。F.1.2.2.已有资料情况

  说明哟有资料的数量、形式、施测年代、采用的坐标系统,高程和重力基准,资料的主要质量情况和评价、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F.1.3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内容的一部分。F.1.4主要技术指标

  说明作业或成果的坐标系、高程基准、重力基准、时间系统、投影方法、精度或技术等级以及其他主要技术指标等。F.1.5设计方案

  F.1.5.1选点、埋石

  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a.规定作业所需的主要装备、工具、材料和其它设施。b.规定作业

  过程、各工序作业方法和精度质量的要求。1)选点:

  ——测量线路、标志布设的基本要求;

  ——点位选址、重合利用旧点的基本要求;

  ——需要联测点的踏勘要求;

  ——点名及其编号规定;

  ——选址作业中应收集的资料和其他相关要求等。2)埋石

  ——测量标准、标石材料的选取要求;

  ——石子、沙、混凝土的比例;

  ——标石、标志、观测墩的数学精度;

  ——埋设的标石、标志及附属设施的规格、类型;

  ——测量标志的外部整饰要求;

  ——埋设过程中需获取的相应资料(地质、水文、照片等)及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路线图、点之记绘制要求;

  ——-测量标志保护及其委托保管要求;

  ——其他有关的要求。

  c.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d.有关附录。F.1.5.2平面控制测量

  a.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设计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规定GPS接受机或其他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测量和计算所需要的专业应用软件和其他配置。2)规定作业的主要过程、各工序作业方法和精度质量要求:

  ——确定观测网的精度等级和其他技术指标等;

  ——规定观测作业各过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规定观测成果记录的内容和要求;

  ——外业数据处理的内容和要求:外业成果检查(或检验)、整理、预处理的内容和要求,基线向量解决方案和数据质量检核的要求,必要时需确定平差方案,高程计算方案;

  ——规定补测与重测要条件和要求;

  ——其他特殊要求:拟定所需的交通工具、主要物资及其供应方式、通信联络方式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3)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4)有关附录。

  a.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1)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测量和计算所需的计算机、软件及其他配置。

  2)规定作业的主要过程、各工序作业方法和精度质量要求:

  ——说明所确定的锁、网(或导线)的名称、等级、图形、点的密度,已知点的利用和起始控制情况;

  ——规定觇标类型和高度,标石的类型;

  ——水平角和导线边的测定方法和限差要求;

  ——三角点、导线点高程的测量方法,新旧点的联测方案等;

  ——数据的质量检核、预处理及其他要求;

  ——其他特殊要求:拟定所需的交通工具、主要物资及其供应方式、通信联络方式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对应措施。

  3)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F.1.5.3高程控制测量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测量和计算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他配置。

  b.规定作业的主要过程、各工序作业方法和精度质量要求:

  ——规定测站设置基本要求:

  ——规定观测、联测、检测及跨越障碍的测量方法,观测的时间、气候条件及其他要求等;

  ——规定观测记录的方法和成果整饰要求;

  ——说明需要联测的气象站、水文站、验潮站和其他水准点;

  ——规定外业成果计算、检核的质量要求;

  ——规定成果重测和取舍要求;

  ——必要时,规定成果的平差计算方法、采用软件和高差改正等技术要求;

  ——其他特殊要求:拟定所需的交通工具、主要物资及其供应方式、通信联络方式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对应措施。

  c.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d.有关附录。F.15.4重力测量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对重力仪的维护注意事项,规定

  测量和计算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和其他配置,并规定测量仪的运载工具及其要求。

  b.规定作业的主要过程、各工序作业方法和精度质量要求:

  ——规定重力控制点和加密点的布设和联测方案;

  ——规定重力点平面坐标和高程的施测方案,说明已知重力点的利用和联测情况;

  ——规定测量成果检查、取舍、补测和重测的要求和其他相关的技术要求;

  ——其他特殊要求:拟定所需的交通工具、主要物资及其供应方式、通信联络方式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c.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d.有关附录。

  F.1.5.5大地测量数据处理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计算所需的软、硬件配置及其检验和测试要求。b.规定数据处理的技术路线或流程。

  c.规定各过程作业要求和精度质量要求,包括:

  ——说明对已知数据和外业成果资料的统计、分析和评价的要求;

  ——说明数据预处理和计算的内容和要求,如采用的平面、高程、重力基准和起算数据;确定平差计算的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和精度要求,规定程序编制和检验的要求等;

  ——其他有关的技术要求内容。d.规定数据质量检查的要求。

  e.规定上述成果内容、形式、打印格式和归档要求。f.有关附录。F.2摄影测量和遥感F.2.1任务概述

  说明任务来源、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成图比例尺、任务量等基本情况。F.2.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F.2.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G根据需要说明与设计方案或作业有关的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测区地形概况、地貌特征、海拔高度、相对高差、地形类别、困难类别和居民地、道路、水系、植被等要素的分布与主要特征,气候、风雨季节及生活条件等情况。F.2.2.2已有资料情况

  说明地图资料采用的平面和高程基准、比例尺、等高距

  测制单位和年代等;说明基础控制资料的平面和高程基准、精度

  及其点位分布等;说

  明航摄资料单位、摄区代号、摄影时间、摄影机型号、焦距、像幅、像片比例尺、航高、底片(像片)质量、扫描分辨率等;说明遥感资料数据的时相、分辨率、波段等;说明资料的数量、形式,主要质量情况和评价等。

  说明资料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

  F.2.3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

  F.2.4成果(或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说明作业或成果的比例尺、平面和高程基准、投影方式、成图方法、图幅基本等高距

  数据精度、格式、基本内容以及其他主要技术指标等。F.2.5设计方案F.2.5.1航空摄影

  航空摄影技术设计的要求按GB/19294—2003《航空摄影技术设计规范》执行。F.2.5.2摄影测量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内容包括:a.软、硬件环境及其要求:

  ——规定作业所需的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多作业所需的数据处理、存储与传输等设备的要求;

  ——规定对专业应用软件的要求和其他软、硬件配置方面需特别规定的要求。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或流程。c.规定各工序作业要求和质量指标:

  1)控制测量:规定平面和高程控制点的布设方案及其相关的技术要求等;规定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的施测方法、技术要求、限差规定和精度要求。

  2)调绘:提出室内判绘和实地调绘的方案及其相关的技术要求,提出新增地物、地貌以及云影、阴影地区的补测要求;根据测绘地理景观特征,对居民地、地形要素的特征和主要表示方法提出要求,其内容如下:

  ——水系:规定测定水位的方法和要求,水网区河流、湖泊、沟渠的取舍原则,对水系附属建筑物的表示方法与要求等;

  ——居民地与建(构)筑物:按测区居民地与建(构)筑物的分布情况,说明其类型、特征、表示方法和综合取舍的原则;

  ——交通:描述铁路、公路类型和分布情况,对公路以下的道路,着重规定综合取舍的要求等;

  ——境界:明确境界表示到哪一级,对国界和其他有争议的境界要提出具体的表示方法和要求等。

  ——地貌和地质:说明测区内各类地貌的特征,对地貌符号和地质符号表示提出要求;

  ——植被:说明测区内主要植被的种类、配合表示的要求、地类界综合取舍的要求等;

  ——其他关于地图要素的技术要求;

  ——地名调查:规定确定地名的依据和方法、人口稠密和人口稀少地区地名综合取舍要求,对少数民族地区地名应写明译音规则,对地名中的地方字要有统一的注释等;

  3)碎部点测量:规定碎部点测量及其相关的技术要求。

  4)影像扫描:规定扫描分辨率、色彩模式、数据格式、数据编辑、扫描质量等主要技、术要求。

  5)空中三角测量:确定加密方案及其要求,内容包括采用的空三系统、平差方法、检测点的选点规则和数量及其精度指标、技术要求和上交成果要求等。6)数据采集和编辑:

  ——规定矢量数据的采集方法和编辑要求,包括数据的分层、编码、属性内容、数据编辑和接边、图幅裁切、图廓整饰等技术、质量要求;

  ——规定高程模型格网间隔、格网点高程中误差、数据格式等技术、质量要求;

  ——规定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分辨率、影像数据纠正、镶嵌、裁切、图廓整饰等技术、质量要求。

  5)规定元数据的制作要求。

  6)对图历薄、文档薄的样式和填写做出规定。

  b.在隐蔽地区、困难地区或特殊情况下测图,或采用新技术、新仪器测图时,需规定具体的作业方法、技术要求、限差规定和必要的精度估算和说明。c.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d.成果上交和归档要求。e.有关附录。F.2.5.3遥感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a.硬件平台和软件环境。

  b.作业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

  c.规定遥感资料获取、控制和处理的技术和质量要求,可包括:

  ——遥感资料获取:说明获取遥感资料的基本要求,并说明所获取遥感资料的名称、摄影参数、范围、格式、质量情况等;

  ——控制要求:规定控制点选取的方法、点数及其分布和计算的精度要求等;

  ——处理要求:规定各工序(包括纠正、融合及其他内容等)的技术要求及影像质量、误差精度要求等,规定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技术指标和标志(如解译,如形态、影像、色调)及其整饰、注记的方法和技术要求等。d.其他相关的技术、质量要求。

  e.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f.成果上交和归档要求。g.有关附录。

  F.3野外地形数据采集及成图

  F.3.1任务概述

  说明任务来源、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成图比例尺、采集内容、任务量等基本情况。

  F.3.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F.3.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根据需要说明与设计方案或作业有关的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测区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情况和困难类别等。F.3.2.2已有资料情况

  说明已有资料的施测年代,采用的平面、高程基准,资料的数量、形式,主要质量情况和评价,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F.3.3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F.3.4成果(或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说明作业或成果的比例尺、平面和高程基准、投影方式、成图方法、成图基本等高距、数据精度、格式、基本内容以及其他主要技术指标等。F.3.5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他配置。

  b.图艮控制测量:规定各类图根的布设,标志的设置,观测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和测量限差的要求等。

  c.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规定野外地形数据采集方法,包括采用全站型速测仪、平板仪、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等;

  ——规定野外数据采集的内容、要素代码、精度要求;

  ——规定属性调查的内容和要求:

  ——数字高程模型(DEM),应规定高程数据采集的要求;

  ——规定数据记录要求;

  ——规定数据编辑、接边、处理、检查和成图工具等要求;

  ——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地形模型(DEM),还应规定内插DEM和分层设色的要求等。

  d.其他特殊要求:拟定所需的主要物资及交通工具等,指出物资供应、通信联络、业务管理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措施或对作业的建议等;采用新技术、新仪器测图时,需要规定具体的作业方法、技术要求、限差规定和必要时的精度估算和说明。e.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f.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g.有关附录。

  F.4地图制图和印刷F.4.1地图制图F.4.1.1任务概述

  说明任务来源、制图范围、行政隶属、地图用途、任务量、完成期限、承担单位等基本情况。对于地图集(册),还应重点说明其主要反映的主体内容等。对于电子地图,还应说明软件基本功能及应用目标等。F.4.1.2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F.4.1.2.1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根据需要说明与设计方案或作业有关的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作业区地形概况、地貌特征、困难类别和居民地、水系、道路、植被等要素的主要特征。

  F.4.1.2.2已有资料情况

  说明已有资料采用的平面和高程基准、比例尺、等高距、测制单位和年代,资料

  的数量、形式,主要质量情况和评价,并列出基本资料、补充资料和参考资料(包括可利用的图表、图片、文献等)以及资料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

  说明作者原图或其他专题资料的形式、质量情况,并对其利用方案加以说明。F.4.1.3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F.4.1.4成果(或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说明地图比例尺、投影、分幅、密级、出版形式、坐标系统及高程基准、等高距,地图类别和规格,地图性质、精度以及其他主要技术指标等。对于地图集(册),还应说明图集的开本及其尺寸、图集(册)的主要结构等主要情况。

  对于电子地图,则应说明其主题内容、制图区域、比例尺、用途、功能、媒体集成程度、数据格式、可视化模型、数据发布方式及可视化模型表现等。F.4.1.5设计方案F.4.1.5.1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设计方案的主要包括:

  a.说明作业所需的软、硬件配置。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

  c.规定所需作业过程、方法和技术要求:

  1)地图扫描处理:规定地图扫描分辨率、色彩模式、数据格式、纠正方法、数据编辑的主要内容、色彩处理等作业和质量要求等。

  2)数学基础:规定地图的数学基础及其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3)数据采集与编辑处理:

  ——规定地图表示的数据内容、采集方法、要素表示关系的处理原则、数据接边以及数据编辑处理的其他要求等:

  ——规定地图的图面配置、图廓整饰、图幅裁切等技术、质量要求;

  ——规定地图各要素符号、注记等的表示要求;

  ——规定地图数据的色彩表示、输出分分版(或分色)、排版样式、输出材料以及印刷原图的制作要求等;

  ——对于地图集(册),规定其详细结构、内容安排、排版样式等,并规定各图幅诸内容的选

  取原则、表示方法、图片、文字的编辑样式,文字的字体、大小等;

  ——规定对地图或图集印刷、装帧的主要要求;

  ——图历薄填写以及其他要求。

  d.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e.最终提交和归档成果和资料的内容及要求。f.有关附录。F.4.1.5.2电子地图

  a.制作电子地图以及多媒体制作与浏览所需的各种软、硬件配置要求。b.电子地图制作的技术路线和主要流程。c.电子地图制作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要求:

  ——规定空间信息可视化对象的基本属性内容:

  ——规定多媒体可视化表现形式和对媒体数据的要求;

  ——规定对地图符号系统设计和地图层次结构(由主题信息内容、主题相关信息和背景信息内容等组成)设计的内容、表现手段和要求等;

  ——规定电子地图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主题内容、表现形式、软件功能及应用目标等;

  ——规定电子地图空间信息可视化的表现手段与基本形式等;

  ——规定电子地图空间信息的流程结构和组织方式;

  ——规定电子地图的界面结构和交互方式等。——其他需要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等。

  d.最终提交和归档成果和资料的内容及要求。e.有关附录。F.4.2地图印刷F.4.2.1任务概述

  说明任务来源、性质、用途、任务量、完成期限等基本情况。F.4.2.2.印刷原图情况

  说明印刷原图的种类、形式、分版情况、制作单位、精度和质量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说明其他有关资料的数量、形式、质量情况和利用方案等。

  F.4.3.2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F.4.2.4主要质量指标

  说明印刷的精度、印色、印刷的主要材料(如纸张、胶片、版材等)、装帧方法以及成品的主要质量、数量情况等。F.4.2.5设计方案

  印刷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a.确定印刷作业的主要工序和流程(必要时,应绘制流程图)。b.规定所需工序作业的方法和技术、质量要求;

  ——拼版的方法和要求;

  ——制版;规定制版作业的方法、材料、技术和质量要求;

  ——修版:规定修版的方法、内容和要求;

  ——印刷:规定打样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要求;规定印刷设备、纸张类型、印色、印序和印数、印刷精度和墨色等要求;

  ——装帧的方法、技术要求、采用的材料以及清样本的制作等;

  ——裁切设备、尺寸和精度要求

  ——采用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技术质量要求;

  ——其他有关的技术、质量要求。

  c.提交和归档成果(或产品)和资料的要求。d.有关的附录。F.5工程测量F.5.1任务概述

  说明任务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内容与特点等基本情况。F.5.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F.5.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根据需要说明与设计方案或作业有关的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情况以及测区困难类别,测区有关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情况等。

  F.5.2.2已有资料情况

  说明已有资料的施测年代、采用的平面、高程基准、资料的数量、形式、质量情况评价,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F.5.3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F.5.4成果(或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说明作业或成果的比例尺、平面和高程基准、投影方式、成图方法、成图基本等高距、数据精度、格式、基本内容以及其他主要技术指标等。F.5.5设计方案

  F.5.5.1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设计方案内容参照标准的F1.5.2和F1.5.3的要求。F.5.5.2施工测量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内容包括:

  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

  的要求,作业所需要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他配置。

  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c.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规定施工场区控制网及建筑控制网的布设方法和精度要求,确定场区高程控制点的布设、精度要求和施测规定;

  ——对施工放样使用的图纸和资料提出技术要求,规定各施工工序放样、抄平的技术要求、检核方法和限差规定等;

  ——规定结构安装测量中放样的方法和测量允许偏差;

  ——规定灌注桩、桩界和红线点的布设和施测方法及要求;

  ——水工建筑物施工放样的方法和测量允许偏差,高层建筑物与预制构件拼装的竖向测量偏差的规定等;

  ——其他有关要求和规定。

  d.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e.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f.有关附录。F.5.5.3竣工测量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应用软件及其他配置。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

  c.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规定竣工图的分幅、编号、比例尺以及图例、符号等;——规定竣工测量的内容、方法和精度要求;——规定竣工图的内容、精度要求和作业技术要求等;——规定对竣工图各项注记及其他要求;d.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e.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f.有关附录。

  F.5.5.4线路测量

  包括铁路测量、公路测量、管线测量、架空索道和架空送电线路、光缆线路测量等。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他配置。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c.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规定线路控制点的布设方案和要求,联测方法和技术要求,确定线路的测图比例尺;

  ——规定中线、曲线的起、迄点位置,布设要求,实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断面的间距和断面点密度的要求等;

  ——规定各种桩点(中桩、转点、交叉点、断面点、曲线点等)的平面和高程的施测方法和精度要求;

  ——线路测量各阶段对各种点位复测的要求,各次复测值之间的限差规定;

  ——架空索道的方向点偏离直线的精度要求等;

  ——其他有关要求和规定。

  d.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e.上交和归档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f.有关附录。F.5.5.5变形测量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配置。

  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c.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基准点设置和变形观测点的布设方案、标石埋设规格、施测方案及其精度要求;

  ——规定变形测量的观测周期和观测要求;

  ——规定数据处理方法、计算公式和统计检验方法等;

  ——规定手薄、记录和计算的要求;

  ——其他有关要求和规定。d.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e.有关附录。F.6界线测绘F.6.1任务概述

  说明任务来源、测区范围、行政隶属、测图比例尺、任务量等基本情况。

  F.6.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F.6.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根据需要说明与设计方案或作业有关的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道路、水系、植被等要素的主要特征,地形类别以及测区困难类别,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土地等级及利用概况等。F.6.2.2已有资料情况

  说明已有控制成果和图件的形式、采用的平高程基准、比例尺、大地点分布密度、等级,行政区划资料、质量情况评价,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对于地籍测绘和房产测绘,还应说明房屋普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的现势性和可靠性,土地利用分类、土地权属

  单位的划分、城镇房产类别、房屋建筑结构分类等标准的制定单位和年代等级资料情况和利用方案。F.6.3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内容的一部分。F.6.4成果(或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说明作业或成果的比例尺、平面哄人高程基准、投影方式、成图方法、数据精度、格式、基本内容、以及其他主要技术指标等。F.6.5设计方案F.6.5.1地籍测绘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他配置。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c.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控制测量:规定平面控制的布设方案,觇标和埋石的规格,观测方法,观测限差,新旧点联测方案及控制网的精度估算;

  ——外业调绘:规定调绘图件(地形图、航摄像片、影像平面图及其他图件),确定地籍要素调绘或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各种权属界线的表示和地块的编号方法等;

  ——规定界址点实测和面积量算的方法和技术、质量要求;

  ——测图作业要求:规定测图的作业方法,使用的一起,精度要求和各项限差;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的表示方法等;

  ——其他技术要求。

  d.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

  e.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f.有关附录。F.6.5.2房产测绘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他配置。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c.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控制测量:规定平面控制的布设方案,觇标和埋石的规格,观测的方法,观测限差,新旧点联测方案及控制网的精度估算;

  ——

  房产调查(或调绘):规定房产调查(或调绘)的内容和方法,地块和房屋(幢号)

  CH/T1004—2005的编号方法,房产调查表的填写要求等;

  ——规定界址点布设、编号和实测的方法和技术质量要求;

  ——房产图绘制和面积量算的方法和技术质量要求;

  ——其他技术质量要求。d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

  e.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f.有关附录。F.6.5.3境界测绘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他配置。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c.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控制测量:规定平面控制的布设方案,觇标和埋石的规格,观测的方法,新旧点联测方案及控制网的精度估算;

  ——外业调绘:确定调绘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等;

  ——规定界址点实测和界桩埋设的方法和要求等;

  ——其他技术要求。

  d.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

  e.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f.有关附录.。

  F.7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F.7.1任务概述

  说明任务来源、管理框架、建库目标、系统功能、预期结果、完成期限等基本情况。F.7.2已有资料情况,并结合数据入库前的检查、验收报告或其他有关文件,说明数据的质量情况和利用方案。

  F.7.3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内容的一部分。F.7.4成果(或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说明数据库范围、内容、数学基础、分幅编号、成果(或产品)的单元空间、数据精度、格式及其他重要技术指标。F.7.5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建库的技术路线和流程,应用流程图或其他形式,清晰、准确地规定建库的主要过程及其接口关系;

  b.系统软件和硬件的设计:规定建库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有关的图制软件等;规定数据库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数据处理设备(如服务器、图形工作站及计算机等)、数据存储设备及其他设备的功能要求或型号、主要技术指标等。规划网络结构(如网络拓扑结构、网线、网络连接设备等)。

  c.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规定数据库的系统构成、空间定位参考、空间要素类型及其关系、属性要素类型及其关系等。

  第五篇:学生通用技术设计作品

  学生通用技术设计作品模板

  设计者姓名:

  组长:组员:

  设计者一寸照片

  学习通用技术后的感悟

  设计说明

  设计方案、设计草图和下料图(用相机或手机拍成图片后嵌入文档)

  制作说明

  学生自我评价

篇六:高中通用设计

  

  高中通用技术设计方案书

  Document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

  设计方案书

  设计方案编制行政负责人:(组长)×××

  设计方案编制技术负责人:

  ×××

  具体编制人员:(组员)

  ×××、×××、×××、×××、×××、×××、编制单位:

  高一××班

  编制日期:2014年×月×日

  产品外观总图照片

  目

  录

  设计说明书………………………………………………×页

  设计依据与设计要求…………………………………………×页

  设计主要阐述内容……………………………………………×页

  设计图纸…………………………………………………×页

  产品总图(效果图)…………………………………………×页

  产品详图(三视图)…………………………………………×页

  产品详图(结构图或备料图)………………………………×页

  工程投资估算……………………………………………×页

  成本估算说明…………………………………………………×页

  成本估算表……………………………………………………×页

  用材估算表……………………………………………………×页

  设计说明书

  一、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

  1、2、3、……

  二、设计主要阐述的内容

  1、2、3、4、5、……

  设计图纸(产品总图—效果图)

  设计图纸(产品详图——三视图)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说明:1、图中单位:

  2、比例:

  (尺寸标注)

  设计成本估算

  一、成本估算编制说明

  二、成本估算表

  名

  称

  购买原材料(元)

  加工(元)

  装配(手工)元

  总计(元)

  三、用材量估算

  名称

  规格

  数量

篇七:高中通用设计篇八:高中通用设计

  

  高中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通用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技术,通用技术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等方面。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了解和掌握通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本文将介绍一种高中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通用技术知识。

  一、设计目的本设计方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通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目的如下:

  1.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和掌握电子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内容

  本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械设计、电子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三个方面。

  1.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是通用技术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设计方案中,学生可以选择一种简单的机械结构,如手摇发电机、手摇绕线机等,进行设计和制作。具体步骤如

  -1-

  下:

  (1)确定机械结构的种类和尺寸。

  (2)进行机械结构的初步设计,包括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计等。

  (3)进行机械结构的详细设计,包括零部件的设计、装配方式的确定等。

  (4)制作机械结构,包括零部件的加工、装配等。

  (5)测试机械结构的性能,包括工作效率、稳定性等。

  2.电子设计

  电子设计是通用技术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电子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设计方案中,学生可以选择一种简单的电子产品,如LED灯、电子时钟等,进行设计和制作。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电子产品的种类和尺寸。

  (2)进行电子产品的初步设计,包括电路的设计、元器件的选择等。

  (3)进行电子产品的详细设计,包括电路的布局、元器件的安装等。

  (4)制作电子产品,包括电路板的制作、元器件的安装等。

  (5)测试电子产品的性能,包括亮度、精度等。

  3.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通用技术中的新兴内容,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

  -2-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设计方案中,学生可以选择一种通用的CAD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进行机械结构或电子产品的设计。具体步骤如下:

  (1)了解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2)进行机械结构或电子产品的初步设计,包括草图的绘制、尺寸的确定等。

  (3)进行机械结构或电子产品的详细设计,包括零部件的设计、装配方式的确定等。

  (4)制作机械结构或电子产品,包括零部件的加工、装配等。

  (5)测试机械结构或电子产品的性能,包括工作效率、稳定性等。

  三、设计要求

  本设计方案的要求如下:

  1.设计内容要与通用技术相关,能够体现通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2.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提高生活质量。

  3.设计要求符合安全、环保的要求,不损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4.设计要求能够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四、设计评价

  本设计方案的评价标准如下:

  -3-

  1.设计内容是否与通用技术相关,能否体现通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2.设计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或提高生活质量。

  3.设计是否符合安全、环保的要求,不损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4.设计是否能够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5.设计是否完成得好,包括设计思路的清晰度、实践操作的熟练度、成果的质量等。

  五、总结

  本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通用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机械设计、电子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三个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通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本设计方案也要求学生符合安全、环保的要求,不损害人体健康和环境,体现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4-

推荐访问:高中通用设计 通用 高中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