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桓英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2-11-01 18:10:05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李桓英心得体会6篇李桓英心得体会 第1页共4页12021时代楷模李恒英先进事迹精选三篇 时代楷模李恒英先进事迹1 李桓英,女,汉族,1921年8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桓英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李桓英心得体会6篇

篇一:李桓英心得体会

1 页 共 4 页 1 2021 时代楷模李恒英先进事迹精选三篇

  时代楷模李恒英先进事迹 1

 李桓英,女,汉族,1921 年 8 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高校附属北京友情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争辩所争辩员。上世纪五十时代初,她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 7 年,为了新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舍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投身麻风病防治工作,长期面对面接触麻风病人,严谨细致开展临床试验,科学稳妥进行治疗争辩。她推广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救治了很多的麻风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麻风病“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2019 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 年入选“3 个 100杰出人物”。

 李桓英同志是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进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她对党忠诚、喜欢祖国,始终心系人民健康福祉,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卫生健康事业;她视病人如亲人,细心医治、破除蔑视,为数以万计的病患解除了疾苦;她尊敬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勇于探究创新,致力于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破解麻风病防治的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聪慧,鲜亮体现了心有大我、赤诚报国的爱国情怀,生命

  第 2 页 共 4 页 至上、护佑苍生的医者仁心,求真务实、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为宣扬褒扬她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共中央宣扬部决断,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宽敞党员干部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以英雄模范为榜样,专注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四周,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吸取前行的聪慧和能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不懈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时代楷模李恒英先进事迹 2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中央宣扬部 20 日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扬发布李桓英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对党忠诚,喜欢祖国,喜欢人民,始终心系人民健康福祉,亲身见证了祖国卫生健康事业的进展;作为一名医生,她尊敬科学,用于创新,科学认知,始终秉怀医者仁心,为数以万计的病患解除了疾苦。“时代楷模”李恒英,是我们当代共产党员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第 3 页 共 4 页

 李恒英是共产党员,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麻风病防治专家。在上个世纪五十时代,她曾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 7 年,积累了丰厚的工作阅历,具备了确定的名望。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新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她毅然决然舍弃了国外工作的优厚条件,回到了新中国,投身于了麻风病防治工作。她长期奔波在云、贵、川等偏远山区,曾经 4 次遇险(2 次翻车、2 次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尽管经受了许很多多难以想象的挫折和困难,但她这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在这几十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缩短了疗程,清除蔑视。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政府制定掌握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来说,李恒英同志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我们要从党的英雄模范身上感悟信仰的能量,从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吸取前行动力,努力做新时代的奋进者、搏击者、实干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制造新的历史伟业。

 时代楷模李恒英先进事迹 3

 李桓英同志的先进事迹广泛宣扬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激烈反响。宽敞干部群众特别是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以及海外侨胞侨眷通过多

  第 4 页 共 4 页 种方式,表达对她的由衷敬佩。大家认为,李桓英同志是医者仁心的世界级麻风病防治专家,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优秀代表、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爱国归侨的学习榜样。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从党的英雄模范身上感悟信仰的能量,从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吸取前行动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四周,加强“四个意识”、坚决“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努力做新时代的奋进者、搏击者、实干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制造新的历史伟业。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扬部关于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断》,播放了反映她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扬部负责同志为李桓英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委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代表参与了有关活动。

篇二:李桓英心得体会

楷模李桓英个人先进事迹(附心得体会 5 篇)

 “如果我能活到 100 岁,还有 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 “这一年来,我丝毫没有松懈,而是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诚恳地向组织提出转正申请,请党组织审查。” 2017 年 12 月 26 日下午,96 岁高龄的李桓英教授戴上大红色的围巾。在党支部党员大会上如期转正,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回国不后悔,干麻风病防治工作不后悔……我想把有限的日子,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去。”老人一字一句地认真向党组织汇报着预备期的心声。声音中饱含岁月打磨过的笃定,颈间的红围巾和党旗相互映衬,鲜艳无比。

 预备期这一年里,李桓英仍奋斗在一线。2017 年年初,她悄悄打包,准备再次出发前往云南。她心里牵挂着那些治愈的麻风病人,更惦记着尚未解的麻风病发病机制。“我身体没问题,就是去看看病人的病情有没有复发,他们的亲属有没有潜在感染。” 一如她 2016 年对着党旗承诺:“如果我能活到 100 岁,还有 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更加坚定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 1921 年出生于北京的李桓英,曾于 1946 年留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的第一批官员,她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 7 年,被派往亚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了努力。

 1957 年,在李桓英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 7 年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期约 5 年,她婉言谢绝,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 1958 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时年 37 岁的她,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开展“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麻风抗原检测”等。

 当时实验室设备简陋,李桓英用土法自力更生制作的麻风菌脂质抗原(PGL)提取成功。她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还留有清晰可见的疤痕。

 1970 年,李桓英来到江苏省的一个麻风村考察,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历来是备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

 当时由于没有治疗麻风病的有效药物,最人道的处理,是把他们赶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让其自生自灭。这一幕刺痛了李桓英:“我当初回国就是为了帮助祖国的同胞!” 李桓英决定,攻克麻风病。

 1978 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她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 24 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难题,为数以万计的麻风病人解除了疾苦。

 1996 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不能忘本。” 李桓英说:“回国,我就一个目的,把我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不愧是个中国人。” “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 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云南西双版纳考察麻风病情,那时的西双版纳3 个县,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麻风寨。过去,由于缺乏特效药物,以及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歧视和偏见,麻风病人忍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为了拉近与麻风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衣服和面具,走家串户给病人做检查,甚至与病人见面时总是握手拥抱拍肩膀。

 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和远离人群,寨子里的人们对治疗既缺乏信心,又难以适应按时按量服药的治疗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弃,把送来的药丢进水塘里。

 李桓英听闻,十分着急,亲自上门送药,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扬头就喝,饭捧起就吃。时间一长,寨子里的村民都传:“村寨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 “我们做医生的是没有恐惧的,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还会教麻风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们要这样。”手一下子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脏鞋,“摸摸有没有砂子和钉子,再穿上”。麻风病人手脚是麻木的,甚至,端滚烫的火盆都感觉不出烫手。李桓英不怕脏,就是为了教给他们防止皮肤破损溃烂的自我防护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大家对麻风病的歧视,不断向人们证明:麻风病是可治之症,麻风病人并不可怕。

 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高龄的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 个地州、59 个县,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1990 年的泼水节,他们摘掉了麻风寨的帽子,作为一个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它取名为“曼南醒”,意思为“新生的山寨”。这一天,李桓英和人们一块儿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 年,李桓英在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上作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报告结束后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李桓英对患者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治好他们的病痛,更如同亲人一般,时刻给予他们温暖,为他们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

 1993 年年底,云南省文山县有一位女生在临近高考前不到半年,被诊断患了麻风病,李桓英得知情况后非常着急,赶去为她仔细检查:“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放心吧。” 李桓英还鼓励她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能自暴自弃。因联合化疗中有一种药物会造成皮肤染色,李桓英又与当地医生一起,为这位女学生设计专门的治疗方案,并请当地的医生一定要保证她的治疗,不要影响学习。过后,李桓英仍然惦念着这位女学生,曾多次打电话、写信询问她的情况。后来,这位女学生真的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麻风病是一个“穷”病,大多数麻风病患者的家境都不是很好,李桓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他们关怀和体贴。

 2007 年 3 月,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 24 岁麻风患者小马,小马生长在一个麻风病高发家庭,家里有 5 人患麻风病。李桓英无条件接收了这一家 5 位患者来京免费治疗。经过两年的治疗,他们的麻风病已基本治愈。一次复诊中,李桓英教授看到小马的手已破溃感染,并得知他一家租住在平房,生活十分拮据。“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她既着急又心疼,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 元钱给了他们。

 有条件干,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干。行医 70 余年,这就是李桓英的行事风格。

 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她曾经 4 次遇险,2 次翻车,2 次翻船。

 她遭遇过最严重的翻车是从翻滚的汽车前窗挡风玻璃甩出去 10 多米,躺在覆盖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过去。连车带人滚下坡底的同志们从车中爬出来,大声呼喊她。她才反应过来连声呼喊:“我在这里!”但是她爬不起来,李桓英歪头一看,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这次车祸导致她两侧锁骨和 3 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 7 针。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

 2015 年,已是 94 岁高龄的李桓英,不顾膝关节手术后的行走不便,再次来到云南。一进寨子,那些当年经她治愈的麻风病康复者就像见到了亲人,眼含激动的泪水,扑上来就喊:“李妈妈,您回来了!”他们的子孙听说李桓英回来的消息,也纷纷请假,从打工的城市赶回寨子,只为见上李桓英一面。在他们心中,李桓英就是改变她们命运的“贵人”。

 附赠 2021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心得5篇 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心得【篇 1】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 麻风病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20 世纪初,全世界没有特效药,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离病人。

 1980 年,李桓英被派往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为此,李桓英从世卫组织申请到了免费药物和项目支持。

 在云贵川的项目试点村,为了拉近与麻风病人的感情,李桓英从不穿戴任何防护服与麻风病人接触,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此后,李桓英每到一个村寨,都会受到村民的欢迎:“北京来的女医生,不怕麻风!” 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长时间不放。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李桓英说。

 多少年来,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贫困边远地区。云贵川 3 省 7 个地州 59县,每一个有麻风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迹。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南醒村曾是一个“麻风寨”。1990 年4 月 17 日,南醒村“麻风寨”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为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经过不懈努力,李桓英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使麻风病人从原来的 11 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 0.03%,大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年复发率小于 1%的标准。

 1994 年,李桓英选用的世界卫生组织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全球推广。1996 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特别行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2016 年,李桓英获得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

 “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2016 年 12 月 27 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已经 95 岁高龄的李桓英特意围了一条大红的羊绒围巾。她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庄严肃立。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苍老的声音饱含真诚和笃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桓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几十年来,李桓英解决了许多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创造性突破。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如今,李桓英依然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进展。她说:“虽然中国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嘱咐前来探望的后辈,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疾病无国界,大爱无疆界。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一位百岁老人依然在奋力前行…… 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心得【篇 2】

 “这个奖是我碰巧‘撞’上的” 和李桓英老师的初次见面,约在了她位于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的办公室。当时,在那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子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伏案认真研读一摞英文文献。一时间,记者很难把眼前这个衣着朴素的耄耋老人和

 享誉世界的麻风病专家李桓英联系在一起。直到老人抬起头,中气十足地问道:“你是记者吧?有什么问题就问吧。” 在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除了靠在门口的一根拐杖和桌子上的一个玻璃杯是李老师的私人物品外,其他空间全都被各种各样的资料文件所“挤占”。记者注意到,在书架下几有个透明的大整理箱,其中一个箱子里塞满了各种证书和奖状,被堆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唯独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奖状被端正地挂在墙上。

 面对无数荣誉,这个与麻风病菌打交道数十载,一生治愈了上万名麻风病人的老人,却始终保持着一颗淡然的心。“这个奖是我碰巧‘撞’上的。”看着墙上的奖状,李桓英笑着说,当年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不是我发明的,我只是刚好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最有效的时间里取得了最大的治疗效果。“没有这些机遇,也就没有这个奖。” 如今,已经年近九旬的李桓英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工作习惯,每天清晨就来到办公室,先看看国际上最近的麻风病文献,再指导研究人员做实验,中午累了就在办公桌旁一个简陋的单人沙发里靠一会儿。

 “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 在全世界实施联合化疗 10 余年后,原麻风病高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新病人发现下降缓慢。我国的云、贵、川三省,尽管患病率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半数。“当前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很多病人因此而躲进山沟里,贻误了治疗。”李桓英忧心地说,“现在,我国每年仍有 1500 多例麻风病新发病例,其中有近 30%的人在发现时已经造成残疾了。”

 2007 年 4 月,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来自河南新蔡县的麻风病患者马强,他生长在一个麻风病高发家庭,家里有 5 人患麻风病。由于延误治疗长达 10 余年之久,病情已造成家中多名患者发生爪形手、垂足等不可逆残疾。为了争取解除病人疾苦,保护患者免于歧视,热研所在李桓英教授的带领下无条件地接收了这一家五口患者在京的免费治疗。一次,这一家人来到热研所复诊时,李桓英看到患者的手已溃烂感染,并得知一家人生活艰难窘迫后,着急又心疼,当即拿出随身携带的 1000 元钱,作为生活补助捐给他们。同时还将自己的拐棍送给马强,不断叮嘱他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李桓英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

篇三:李桓英心得体会

文 365】拒绝安逸躺平 誓做有为青年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段时间,网络上流行一个词“躺平”,用来形容当下年轻人对工作生活的状态。大体是面对现实中无法改变、无法掌控、无法解决的事,摆出无所谓的态度,不奋斗不努カ、挣多少就花多少,即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面对“躺平”的年轻人,忧国忧民一族很是担忧,担心“躺平”演下去,会上升到民族危机。2021 年 5月 25 日,《南方日报》就“躺平”现象发文表示:躺平就是毒鸡汤,不仅不正义,而且可耻!表达了对“躺平”的批判也因此引发了全网对于“躺平”的讨论。

  对于“躺平”,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

 科学精神:批判质疑

 勇于探究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的情境围绕对网络流行词“躺平”的认知和理解展开, 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对“躺平”这一词语的内涵进行解说,指出“躺平”的具体表现和内在心态,是考生思考和认识的基础。后一部分以忧国忧民一族的担忧和《南方日报》的批判发文,来引导考生去进一步认知和探究“躺平”现象。任务部分要求考生围绕年轻人如何认知“躺平”展开写作,考生特别需要注意材料对“躺平”的价值评判,不可对“躺平”唱赞歌。

  2.典型任务的限制。综合来看,本题的任务指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写作针对性限制,考生要针对“躺平”表达认识和思考。更准确地说要对忧国忧民一族对“躺平”族的担忧和《南方日报》就“躺平”现象的发文表达态度。二、作文写作对象的限制,要以有志向的当代中学生的口吻进行写作。

 3.价值判断的限制。对“躺平”的认知关乎青少年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当然这篇作文并不是让考生单纯去在“躺与不躺”间进行二选一,而是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从“躺平”的定义看,“无所谓”“不奋斗不努カ”“今朝有酒今朝醉”,已经摆明了命题人对“躺平”的否定;再者,忧国忧民一族的担忧和《南方日报》就“躺平”现象的发文批判,再次体现命题人的价值取向。尽管《南方日报》就“躺平”现象发文批判言辞过激,也因此引发了全网对于“躺平”的讨论,但是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讲,支持“躺平”的态度是不符合核心价值观和命题题旨的,最佳立意要提倡奋斗。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从材料内容和任务指令综合来看,立意角度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1、针对材料对“躺平”的定义,可以立意为“现实无法掌控皆因不奋斗不努カ”“年纪轻轻就躺平,你辜负了青春和时代”;针对忧国忧民一族的担忧可立意以为

 “躺平的人生无所谓,躺平的民族没未来”;针对《南方日报》就“躺平”现象发文批判可以立意为“躺平说不上可耻,但是可惭可愧”“人生有千万种可能,别让‘躺平’消解了”……考生也可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躺平”以及“如何看待躺平”并提出合理建议;总之,考生立意的角度十分开放。

  2.联想和思考的开放。首先在素材的选取方面:可以从言论和事实方面来进行筛选。言论方面如程民生教授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时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等。事例方面如《长津湖》中所刻画,上万名志愿男儿不愿“躺平”为赴抗美援朝而舍离家乡,抛洒热血于异国战场,他们只因信仰国家与民族而奋不顾身;再如不愿“躺平”的导演李成才,花费一年时间拍下十分钟震撼短片《云南密码》;再如百岁的李桓英医生,一生不愿“躺平”为医学事业而不断奔波等。总之,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多方面的积累、多维度的认知和生活体验来进行写作,可以探讨的内容很多。

  3.文体的开放。考生文体的选择是自由的,如果侧重感性,可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如果侧重理性,可写成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但讨论语境之下,议论文更好。

  解题

 这是一则典型的时评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选取一个网络流行语“躺平”作为载体,辅以相应的观点和言论来引导考生进行思考,间接考查考生对于当前时代的理解和把握,属于价值观考查的范畴。材料选取“躺平”这种社会现象作为语料,贴

 近考生生活,在学生周围甚至考生自己就有“躺平”的思想,考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辩。题目旨在纠偏,所给的价值观引导并非要考生见仁见智,这是审题上尤其要注意的。论证时要能能将认知的触角由具体的现象延伸到人生追求、社会风气、国家发展、文明走向的广阔空间,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生活,写出深度和高度。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躺平”小憩无妨,还要奋起有为。

 2. 理解你的“躺平”,更期待你的奔涌。

 3. “躺平”须摒弃,青年当有为。

 4. 警惕“躺平”,远离颓废。

 5. 只有奋斗的精彩,没有“躺平”的人生。

 ……

  偏题立意:

 1.单谈奋斗,不谈“躺平”。(忽略关键词“躺平”,失去针对性。)

 2.立足当下,未来可期。(泛泛而谈,大而无当。)

 ……

  范文展示

 拒绝安逸躺平

 誓做有为青年

 某考生

  前段时间,“躺平”一词的流行引发公众批评;“不仅不正义,而且可耻。”这句话振聋发聩,点醒众人。故我认为,拒绝安逸躺平,誓做有为青年。

  拒绝躺平,以作为的姿态,拥抱美好的明天。

  谁无狂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君且看,独臂少年张家诚虽无法改变自身的残疾,仍积极面对生活,在球场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君且观,华为公主孟晚舟面对加拿大的强制监管,无法归国,仍不断搜集证据自证清白。君且看,男性芭蕾舞家安东尼纵受多方质疑反对,仍心怀舞蹈,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他们在面对棘手无法改变的事情时,拒绝躺平,以努力改变的作为,谱写人生的美丽篇章。青年啊,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拒绝躺平,以有为的姿态,为天下大众分忧。

  在西南大山中,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帮助“悬崖村”走下 2556 级台阶。穷什么不能穷教育,他们以一寸冰封的土地,培育出千万朵胜放的蔷薇。在无路可通的山谷之底,环周大山抵挡不了下庄人走向外部世界的脚步。毛相林带民众打通山脉,修一条通往“世外桃源”之路,誓要让下庄人走出去,让外面人走进来。更有当代青年秦玥飞、黄文秀,扎根乡村,脱贫攻坚,把青春献给人民。他们在面对困境难解之事时,以有为的姿态,为天下大众分忧,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青年啊,是不是应该见贤思齐,拒绝躺平,做有为之人。

  拒绝躺平,以发展的姿态,建设强盛之国。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束光,那中国必将是一轮火红的太阳。回望来路,有仁人志士唤醒愚昧民众,求新求变,建立新政;有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面对强国封锁,奉献自我,铸强国利器;有面对疫情突袭,临危不惧奔赴疫情一线的白衣工作者,面对未知,面对挑战,他们挺身而出,为了心中理想烈火的燃烧,奉献自我,他们是拒绝躺平的代言人,华夏的山河因为有他们,所以格外亮眼。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辈青年一定要拒绝躺平,直面挑战勇往无前,发奋有为,在泱泱大国的建设中,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评

  本文紧扣材料核心关键词“躺平”和任务指令,准确立意,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围绕“拒绝安逸躺平

 誓要努力改变”这个中心论点,开篇先转述材料提出观点,切入作者的的感悟与思考:主要体现在如何拒绝躺平方面来论述;考生分别从“以作为的姿态、以求变的姿态、以发展的姿态”三个方面对“如何拒绝躺平”的丰富内涵展开论述,层层递进,井然有序。综合看来,议论有力,论证严密,显示了较好的说理素养和较高的思维品质,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篇四:李桓英心得体会

2021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五篇

  刘永坦是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中共中央宣传部 9 月 29 日授予刘永坦“时代楷模”称号。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 2021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五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 1 扎根黑土地,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艰难探索 40 年,为中国的万里海疆修筑了一道“海上长城”。9 月 29 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中引起热烈反响。“时代楷模、薪火相传”“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网友纷纷留言点赞。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在师生朋友圈“刷屏”。“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刘永坦院士栉风沐雨地坚守在雷达试验站?学习完刘永坦院士事迹后,我得到答案,那便是党和国家的需要。我已通过研究生支教团的面试,明年将踏上西部支教之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我想这是学习刘永坦院士精神的最好诠释吧。”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曲佳璐写下感悟。

 为传承以刘永坦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思维、领军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2021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增设“永坦班”,由刘永坦院士领衔并担任班主任。作为首届永坦班学生,高若瑜倍感骄傲和自豪:“刘永坦院士在风雨如晦中立下‘刻苦学习,科学报国’的朴素理想,在科研与生活条件困难重重之时勇往直前攻克技术难题,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在成就卓著之时选择向更高目标砥砺前行,在荣誉加身时捐献奖金为党育人。他向我们诠释,要做仰望星空、理想远大的追梦者,做无畏困难、追求卓越的奋斗者。” “刘永坦院士心怀‘国之大者’,数十年如一日进行科技探索与攻关,为祖国海防事业保驾护航,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传承!”东北石油大学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副院长赵万春说。

 赵万春所在的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地质工程一体化科研团队是一支成员平均年龄仅有 35 岁的年轻团队。成员们虽然年轻,却都是敢啃硬骨头、敢于创新和突破的“闯将”。目前,他们正在全力进行黑龙江省第一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的深入研究。团队用“非常规”的科研思想和学术思维积极解决“卡脖子”难题,助力大庆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

 前不久,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勘探实现重大战略突破,团队上下为之振奋,更加快了对页岩油科研攻关的脚步。大家希望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与大庆油田一道共同推动我国页岩油气开发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迟庆国表示,刘永坦院

 士的科研选择和爱国情怀对自己研究电容器有很大触动和启发,电容器是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新能源并网、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自己将专注于研究方向,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刘永坦院士长达 40 年的潜心研究之路告诉我们,要完成技术突破绝不能浅尝辄止,要聚焦问题难点,专注、纯粹、深入、坚持不懈地钻研,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面对从零起步的科研难题和国内外重重质疑,刘永坦院士仍坚定信心、矢志不渝,这启发科研工作者应坚定科研信念,自主创新,敢于摆脱对国外技术、仪器的依赖,勇于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刘永坦院士矢志报国、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激励着我们要志存高远,心中有国家人民,勇担重任,面向国家重要需求,深耕细作,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迟庆国感慨不已。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 2 9 月 29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时代楷模”称号。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在校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哈工大师生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学习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的认识、体会和感悟。

 “刘永坦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是全体哈工大人做人的标杆、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同时也充分证明,中国大地上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表示,面向新百

 年,哈工大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工大建校 100 周年贺信精神为引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继承和发扬以刘永坦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哈工大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项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说,刘永坦院士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也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的典型代表。韩杰才表示,面向新征程,哈工大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科学家精神,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全校上下将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新业绩,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教授李杨是在刘永坦院士的指导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多次作为宣讲团成员面向师生讲授刘永坦院士的事迹,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作为我们身边的榜样,

 他身上折射出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在打造国之重器、培养杰出人才的工作中追求卓越。跨越百年,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将坚守初心,接续奋斗。”李杨说。

 “刘永坦院士既是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又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四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心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通信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刘爱军表示,作为一线教师和基层党支部书记,一定要传承好刘永坦院士的艰苦奋斗、家国情怀精神,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为威海校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电子工程系 2020 级硕士研究生于川淼认真观看了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深刻感受到了刘永坦院士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将来以所学专业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作为哈工大学子,我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 3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刘永坦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刘永坦,男,汉族,1936 年 12 月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始终致力于我国对海远程预警技术研究和装备发展,为祖国筑牢“海防长城”;他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率先在国内开展新体制雷达研究,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荣获 2018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 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2021 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入选“3 个100 杰出人物”。

 刘永坦同志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广大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认为,刘永坦同志是科学素养深厚、组织领导能力突出的战略科学家,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是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大先生”,教书育人的优秀代表;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忠实守护者,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 4 在数十载科研生涯中,刘永坦带领团队爬坡过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新体制雷达研究,技术成果领跑世界,并成功实现工程应用。耄耋之年,他依旧坚守在科研一线,为推进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发光发热。连日来,他的事迹再一次在黑龙江各界引

 起广泛热议。

 9 月 26 日,由黑龙江省委、省作协、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主办的《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新书发布会在哈尔滨举行。“希望全省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子向刘永坦院士学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实际行动传承科学家精神。”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玉梅表示。“他扎根一线、埋头耕耘的精神,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在科学创新的路上,还有很多‘冷板凳’和‘无人区’等着我们,我们要更加努力。”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局战略规划与创新体系建设处负责人贾海林表示。

 在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的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已宣讲 50 余场,覆盖听众 10 万余人次,宣讲行程超过 8000 公里。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说:“他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始终是大家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 互联网上,越来越多人将目光投向刘永坦这样以身许国的科学家,有网友留言点赞:“刘永坦院士坚定践行科技报国的信念,怀抱对国家的无限赤诚之心,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 5 为了节约时间和经费,刘永坦把队伍拉到离试验场地最近的废弃民房里,现场环境十分恶劣、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们常常一待就是几个月。为了尽快把科研成果投入国防应用,他们时常吃睡在现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连熬几个昼夜…… “新体制雷达项目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对国家、学校、专业和人

 才培养都意义非凡,我们压力很大,但必须做好。”1997 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哈工大作为总体单位承担研制工作,这在国内高校中还是首次。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要求,又是 10 余年的艰辛努力和刻苦攻关,刘永坦为之不懈奋斗的新体制雷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对长期以来困扰雷达的诸多威胁提供了有效的对抗技术措施,而且比其他技术造价低,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虽然已经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虽然已是 82 岁高龄,但刘永坦仍然精神饱满、干劲十足。“要为国家做点什么,才不虚一生”,他说,“下一步,我们还想解决新体制雷达的小型化问题,让它能更广泛地应用。要为国家做点什么,才不虚一生。知识分子要钱有什么用呢?能为国家的强大作贡献才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和坚持”。

 60 年来,不拘一格培养人、造就人 心无旁骛,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历经 40 年艰苦拼搏,完成了基础理论、雷达体制、技术体系和实用装备的全面创新。他的创造性科学成就和突出贡献,使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和应用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为国内外同行专家所瞩目。但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刘永坦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刘永坦既是一位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同时又是善于

 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还是一位伯乐。

 他 1992 年、1993 年被航天部评为“人才培养先进个人”,1993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获人民教师奖章,1995 年获哈工大“伯乐奖”,1997 年获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

 从教 60 年来,刘永坦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讲授过专业数学、电工基础等 10 多门课程。1978 年刘永坦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5 年评为教授,1986 年以“通讯与电子系统”学科带头人评为博导。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他又讲授了统计无线电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新课程。有两年,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连续讲授 4 门课,近300 学时。1989 年 5 月,他主编的《无线电制导技术》作为全国统编教材出版。1999 年 10 月他出版了专著《雷达成像技术》。几十年来,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发表了 200 余篇学术论文,并撰写了两部专著,主审多部著作。

 育学生,研究国家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开始率领团队进军新体制雷达研究之后,作为主帅,刘永坦承担着比别人更加繁重的工作。在基地做试验的劳动强度远非常人可比,常常是赶不上吃饭就用面包充饥,困了就倒在实验室的板凳上凑合一觉…… 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付出,铁打的汉子也会被击倒,疼痛难忍的腰间盘突出曾让他几个月难以行走。有一年,哈尔滨春寒料峭,

 他旧病复发,腰部巨痛,却仍坚守在教学岗位,照常为学生讲课,旁听青年教师试讲课…… 1993 年 12 月 3 日,刘永坦被任命为哈工大研究生院院长,一干就是 23 年。1994 年哈工大在全国率先实行硕士生培养两年制;1995 年国家首次研究生院评估中表彰了全国 10 所研究生院,哈工大榜上有名;1999年哈工大研究生院被荣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哈工大率先在全国进行培养机制改革,激发了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导师对研究生的考核选择及资助力度,增强了导师的责任心…… “坚持你的理念,努力实践,克服途中的困难才能达到成功的境界。”刘永坦培养研究生更看重学生本身的学习愿望、做科研的热情和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他将强大祖国国防作为毕生追求和坚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他主张“真刀实枪放到真实的环境里去锻炼”。他的博士研究生们的课题都来自具体科研实践,都是国家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对于团队成员和学生,他坚持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不仅使 8 人破格晋升教授,同时还使团队中出色的青年教师被评为“航天十佳青年”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篇五:李桓英心得体会

代楷模马善祥同志学习

 马善祥, 男, 回族, 1956 年 11 月生, 四川省隆昌县人, 1976 年12 月参军, 1979 年 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 年 10 月转业至地方,历任战士、 政工干事、 区综治办主任、 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现任江北区观音桥街道调研员、 “老马工作室” 负责人。

 马善祥同志长期工作在基层、 奉献在基层, 从事基层调解工作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 26 年, 走遍观音桥的大街小巷, 记下 148 本、 520多万字工作笔记, 为群众解决了 2000 多个困难和问题。

 马善祥同志善于把握新形势下基层调解工作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坚持“公平公正、 依法调解, 有情有义、 通顺思想”。

 2012 年 5 月, 观音桥街道成立“老马工作室” , 组建起一个基层调解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团队, 并且总结提炼形成一整套“老马工作法”, 马善祥担任首席调解员。

 马善祥同志视服务群众为毕生事业, 在感情上对群众很“亲”,在态度上对群众很“诚”, 在行动上对群众很“勤”, 深受街道群众的信赖和爱戴。

 马善祥同志严于修身律己, 给自己定了一系列“不” 字头规矩, 不对群众说伤感情的话, 不搞吃吃喝喝, 不结交不良社会朋友, 保持了党员干部应有的本色。

 马善祥同志是新时期重庆党员干部队伍中涌现出的优秀分子, 是广大社区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典范, 是依法加强社会治理工作的典范, 是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典范。

 是一个群众需要的好党员好干部, 一个充满自信的基层干部, 一个群众需要的人; 群众需要信任, 老马就是最信任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尊严的人;群众需要陪伴, 老马就是在他们在身处困境、 陪伴左右的人:

 群众需

 要希望, 老马就是帮他们点燃希望的人。

 几十年理想信念不动摇, 工作激情不懈怠, 道德品行不变质, 物质生活不多求, 这些规矩, 是他自加压力的法宝。

 时时刻刻给自己亮起一盏红绿灯:

 什么人能交往, 什么人不能交往; 什么话能说, 什么话不能说; 什么事能做, 什么事不能做。

 做一名党的好战士, 做一个群众贴心人, 做一个基层好干部, 做一个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排头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这就是时代楷模马善祥的人生追求。

 只要群众需要, 只要党需要, 就毫不犹豫地站出来, “我是老马”, 这就是时代楷模马善祥的实际行动。

 马善祥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可贵精神, 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体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统一,体现了埋头苦干与开拓奋进的内在统一, 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了为民、 务实、 清廉的标杆。

 2014 年 11 月 10 日, 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到“老马工作室” 调研, 对马善祥同志给予了充分肯定, 同日, 中央宣传部授予马善祥同志“时代楷模” 称号。

 2014年 11 月 28 日, 中央宣传部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 马善祥的先进事迹。

 2014 年 12 月 2 日, 市委书记孙政才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 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马善祥同志学习, 努力做一个人民需要的好党员好干部。

 市委组织部、 市委宣传部、 市委政法委决定, 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向马善祥同志学习活动, 让 “老马” 带出更多“小马”。

  老马的五问五答 第一问:

 怎样保持基层干部坚定的党性? 答:

 对党忠诚, 毫不含糊, 做党的好战士。

 党性既是群众的希望, 也是事业的基础, 既是抽象的话题, 更是具体的行动。

 干部对群众好, 群众就说共产党好, 党员干部就是要为党欢喜为党忧,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党的事业、 形象紧紧地连在一起。

 第二问:

 怎样保持深厚的群众感情? 答:

 甘当公仆, 绝不掺假, 做群众的贴心人。

 接待群众有 24 字规矩, 群众来了, 就:

 起立迎接、 请坐倒水、倾听记录、 交流引导、 解决问题、 出门相送。

 发自内心地尊重群众,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主人公的尊严。

 在基层, 群众感情还要向困难群众倾斜。

 困难群众生活过得去,心情过得去, 我们当干部的良心上才过得去。

 党员干部对群众还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你对他是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 群众一眼就看出来了, 干部要感动群众, 绝不是靠方法和技巧,而要靠干部的优良品质和服务群众的深情厚谊。

 第三问:

 怎样长期扎根基层有所作为? 答:

 敢于担当, 永不懈怠, 做基层好干部。

 从 1994 年起, 就长期处理农村征地、 城市拆迁、 企业改制、 环保、 安全生产、 意外事件、 医患矛盾、 物业纠纷、 家庭财产情感矛盾。20 年来, 调解矛盾、 解决问题 2000 件左右。

 基层岗位固然平凡, 却是广大基层干部为党、 为人民担当重任的顶天立地的地方。

 矛盾和问题是他成长的源泉。

 20 年来, 他坚持天天写工作日记, 已经写满 148本, 记录了他对基层工作、 群众工作大量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

 人在基层, 心要在基层; 群众情绪多样化, 干部不能情绪化; 群众允许犯错误, 干部不能错误地对待群众; 群众有时站在干部的对立面, 干部永远不能站在群众的对立面; 党员干部对不起谁也不能对不起穷人。一个群众一辈子可能就找干部办一件事, 这件事办好了, 群众就可能

 记党和政府一辈子好; 这件事办不好, 群众就可能记党和政府一辈子不好。

 第四问:

 怎样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答:

 攻坚克难, 从不言退, 做创新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排头兵。

 他总结出怎样调解矛盾、 怎样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 60 多种方法。

 如情绪控制法:

 就是针对一些人在表达利益诉求时, 情绪化、偏执化、 极端化而找到的正确处理方法。

 每当在群情激愤的现场, 他去处理矛盾时, 总是低调谦卑、 表达情意、 经常拱手作揖说对不起,顺着群众的情绪做群众工作, 淡化人民内部矛盾的冲突和对立, 增强大家解决问题的信心, 始终把有效控制情绪放在第一位。

 第五问:

 怎样保持昂扬向上向前的人格追求? 答:修身律己、 绝不媚俗,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

 他给自己定下了“三个不” 的规矩:

 一是不打麻将、 不打牌, 闲时就看书、 学习, 锻炼身体, 避免了不良情趣爱好的负面影响。

 二是几乎不在外面吃饭喝酒, 下班就回家, 避免了不良社会习气的负面影响。

 三是不结交不应该结交的社会关系, 不找别人办那些不该办的私事, 也不帮别人办那些不该办的私事, 避免了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这“三个不”, 让他与社会保持距离, 远离各种不良诱惑, 保证了 洁身自好、 心情宁静。

 为了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 他按照党的要求,长期坚持三个标准:

 一是坚持生活低标准; 二是坚持思想高标准; 三是坚持自律严标准。

 人民的需要, 就是党的需要; 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是每一位共产党人的毕生事业和追求。

 人民的江山只有在人民的幸福生活中才能根深叶茂、 坚如磐石。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老马长期工作在基层、 奉献在基层, 很了不起。

 做群众工作, 只要一心为了群众, 真诚对待群众,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

 利益, 就必能赢得人民的喜爱和赞誉!

篇六:李桓英心得体会

21 李恒英先进事迹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 3 篇 李恒英先进事迹观后感 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什么才叫“活着”,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这似乎已成为千古命题,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间或者寂寞时追问人生、探索前路。其实,“活着”的过程,就是生命的意义价值。当你全心全意地为他人、为自己灵魂思想而工作时,

  不再感受时间的存在,时间已然“停止”,生命也将永恒。生命哪有什么长短?年龄哪有什么”老“?它不过是生命长河里的一个“刻度”。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便是对人生最好的珍惜、就是对“活着”最好的诠释。

  且看,张富清 95 岁毅然在伏案学习、为民服务,李恒英 98 岁依然是“上班族”,要努力工作到 100 岁,赵慕鹤 105 岁从不把“老”当回事儿,坚持终生学习等等。他们珍惜“活着”的一分一秒,他们忘记年龄、忘记小我,只为心中的目标与理想在战斗。退休永远不是他们工作事业的终点,只要“活着”,“敬业奉献”的脚步就永不停止。鹤骨霜鬓,伶仃瘦骨,隐藏不住你那颗赤诚之心。每每看到新闻报道里刊载的张富清老人伏案学习的身影、李恒英老人那瘦弱的身躯、赵慕鹤老人那瘦骨嶙峋的面容,

  内心感动、敬佩而又十分心疼。即使身体不好、行动不便、条件恶劣,你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怎么样突破自己、怎样在余生之年发光发热,如何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出贡献。“95 岁入党,不入党我将后悔”,“学到老哪里够啊”,平凡而普通的话语间,透露的是你们对党的忠肝义胆、诠释的是你们对人民的牵挂与爱

 恋,彰显的是你们对人民事业的赤诚与担当。他们即使皱纹布满、沟壑纵横,却依然从不忘本来承诺与誓言,毅然扛起时代使命与职责,让有生之年发光发热,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衣锦昼行,功成身退,绝不是你担当作为的终点。虽然 20**年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但李恒英说“我不愿这两年白活着,我愿竭我所能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我要努力工作到 100 岁”。到了退休那一刻,估摸大多数人都欢呼“终于轻松了”,但对她来说,人生中唯一的幸福,就是不断前进,退休也绝不是她担当作为的终点。当他们按部就班地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们的心却怎么也安定不下来,这就是因为那份深深根植于内心的责任、使命与担当,催促着他们努力、奋进、坚持。这无愧是一种莫大的勇气、一种魄力、一种精神,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榜样。罗曼罗兰说过:“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得过且过、聊以卒日、懒散拖沓的工作状态没有任何意义价值可言,只有珍惜有生之年一时一刻、一分一秒,

  才能真正诠释“活着”的意义。鲐背期颐,迟暮之年,阻却不住你那奋斗之劲。年近鲐背之年的赵慕鹤在看到小孙子考试落榜自暴自弃,自告奋勇与之一同学习备考,用了四年时间考上大学,成为年龄最大的大学生;李恒英在 93 岁才办理退休手续,但 98 岁的李恒英不愿离开岗位、放弃事业,毅然选择继续回到单位当起“上班族”。期颐岁月,本该是安享晚年、乐度余生的时候,他们却不甘于平凡、不愿无聊卒日,用奋斗、坚持、努力、担当书写着不一样的晚年生活,做出了许多同龄人想都不敢想的、甚至年轻人都自叹不如的丰功伟绩,人民都尊称他们为时代楷模、英雄人物。赵慕鹤说“年龄对我来说从来只是一个数字”,

  年龄之“老”从未阻却他奋进的脚步,反而变成他努力与坚持的动力。他们这般年老体衰却依然不停止奋进、努力的脚步,追逐着自己的目标与理想,为国为民奉献余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活着”不是混沌度日,不是享福享受,而是

 忍受磨练,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接受挑战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近百岁老人退而不休,还在努力奋进地发挥余生余热,我们身处这最美好的青年岁月,且思且问自己在怎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在哪里?

  李恒英先进事迹观后感 2

  李恒英,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虽然 20**年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今年98 岁的她到现在还是一名“上班族”,每天都会到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上班,她说“我不愿这两年白活着,我愿竭我所能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期颐岁月,本该是安享晚年、乐度余生的时候,李恒英却毅然放弃“小我”的修养生息,为麻风防治事业贡献余生的力量,实属侠之大者,忧国忧民,令无数人敬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青涩懵懂的青葱岁月到朝气蓬勃的青年时光,从血气方刚的盛年时代到老骥伏枥的迟暮之年,年轮虽抵挡不住岁月的冲刷,生命芳华却因时间而沉淀。即便岁月洪流再猛烈,也冲不走你那颗拳拳赤子之心、你那份敬业担当的执着和永不止步的奋斗之劲。再看百年光辉岁月,流走的是年轮,不变的是你“赤诚无私”的情怀。从国外辗转回到国内的“坚决”中,有你的忠肝义胆、家国情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能够成就一生伟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家”,都不失拥有一颗赤诚之心。

  在当时,29 岁的李恒英已经就任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和性病专家,但七年任期结束后,她决然地拒绝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聘任,瞒着家人、经过几经周折,回国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为的是报效祖国、为国奉献。记者在采访李恒英“为什么回到祖国?”李恒英说:“我不忘本、我应该回,正当其时。”正是那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为国为民的忠肝义胆,才让她始终不忘当初努力的初心与立下的誓言,才让她义无反顾地放弃外国高薪,也要为国家、为人民履职尽责,这无疑是一种魄力、一种担当、一种奉献。

 在大家都不愿从事的事业领域,她担起了与麻风病人零距离接触的第一人;当大家在瓶颈于温饱线周围、陷入健康危机之时,她挺身而出、深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风寨,为病人送去药品与医疗技术;就这样,在一步一步的走访、调研、研究和论证中,研制出了麻风病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带领国人走出了麻风病时代。李恒英这种“舍小家为大家”情怀的背后,彰显的是她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赤诚与热爱,对人民的惦记与关怀,令无数人感动至极。从群众到共产党员的那份“虔诚”中,有你的赤胆忠心、执着坚定。

  我们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者、推动者,要锤炼坚强党性,培植党性修养,永保共产党人的先锋本色,用忠诚、担当、无畏向党感恩献礼。从退休到重回岗位的那份“坚持”中,有你的笃定担当、恪尽职守。李恒英在 93 岁才办理退休手续,98岁毅然回到工作岗位,要努力工作到 100 岁。这质朴而又坚定的言语间,我们深深感受你对工作的挚爱和对理想的那股执着。试想,98 岁的你会在干什么?也许大多数人都是安享余生岁月,并不会像李恒英这般地伟大,即使接近期颐之年,心中想的不是自己的健康、

  不是自己安乐的晚年,而是家国责任和使命担当。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恒英要将岁月年华都抛洒在“工作”中,要将一生都奉献给“人民”,这是多么伟大的担当与情怀。处在基层一线的年轻干部,要学习李恒英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要善于在艰苦环境、基层一线中磨练、拼搏、奉献,牢牢揣紧内心的承诺与誓言,扛起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只为干好本职工作而诠释自己的赤诚。心中有初心,人生有使命。这个初心是需要用一生的长度去丈量,这份担当使命需要一生的执着去坚守。只要生命还未真正殆尽,守初心担使命的征程就依然待续……

  李恒英先进事迹观后感 3

  雷锋同志说过: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

 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98 岁的“上班族”李恒英也说,努力工作到 100 岁,李恒英 94 岁退休,95岁入党,98 岁回到工作岗位,她说过:一辈子做麻风不后悔,但不入党会后悔。是什么让雷锋、李恒英能有如此大的信念,

  我想这就是他们心中的初心,只有坚守初心,才能让雷锋同志做到听党的话,服从命令听指挥。党指向哪里,我就冲向哪里。只有坚守初心才能让 98 岁的李恒英同志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才有那一句努力工作到 100 岁的誓言。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坚守初心。

  初心,是我们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有些人认为我们看到的就是我们所以为的世界,殊不知,世界之大我们无法想象,我们要想拓宽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认识,

  就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坚守初心,用我们的眼睛去学习,用我们的脑子去思考,去眺望那美丽的风景,而这最为美丽的风景,在基层,人民群众就是那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只有努力工作,为群众办事,擦亮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视野才会更加广阔,基层有更广阔的天地,更值得我们去寻找那一份初心,丰富我们的心灵。初心,是我们的耳朵。所谓耳听八方,善于倾听是,善于会听,是对初心的另一种诠释,用好我们的耳朵,多倾百姓的声音,多倾听他们的想法、需求。

  我们才能更好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践行初心,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你会再基层广阔的天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初心,是我们的双脚。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基层工作不只是需要坐办公室,而需要多出去走走,多下基层,融入到群众中间,去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去和人名群众打成一片,去寻找自己刚参加工作的那一份初心。初心是什么,初心就是我们内心那一份纯净的思想,

 那一份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信念,和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不忘初心,守住初心,用忠诚、干净、担当的态度去对待任何事,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多姿多彩。

推荐访问:李桓英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