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9篇

时间:2022-11-20 09:30:04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地理教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9篇高中地理教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2022年全面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新课标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9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教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9篇

篇一:高中地理教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22 年全面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 2011 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

 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2 2022 年全面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通过美术组集体对即将实施的2022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与现课程标准的对比,我做了以下总结。

 1.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例如1--2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建议是:教学活动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2.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中心的转变。它要求在美术学科中,

 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本次解读和学习,也引发了我对今后教学的一些思考。首先教师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力要加强,其次要加强自身对知识的融通与理解。教师要形成良好的课程观,而不仅仅是课堂观。应该更多的开展一些大单元的主题教学,以增强知识的连接、整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教学中,根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和指向,真正体现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

 着眼于未来,美术团队釆取积极行动,提升教师学习力,塑造“成长型”教师。这次新美术课标学习交流会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交流,让我们带着新的理念,新的思考,迈出新的征程!

 学习 2 2022 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让核心素养落地为知识运用赋能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4 月 21 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 16 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制订颁布于 2001 年和 2011 年。此次修订

 进行了系统性设计,在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此次修订,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如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 2011 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这个问题就提上了日程。时下,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 20 年和 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也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比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都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程标准文本的主

 旋律。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景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课程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课程内容:回到知识学习为人服务的初心 那么,核心素养培养又如何落实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 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修订最为实质的问题。课程内容不变,核心素养理念很难落地。此次修订,课程结构基于这一目标做了较大调整。比如: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除了课程结构外,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比如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前主要是以区域地理学的领域(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平铺设计安排课程内容,学科逻辑很强,但学生学习立场考虑不够。修订后则体现

 学生学习立场,建构出学科活动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的地理学习内容体系:以认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这条核心线索为主干,将运用地理工具和参与地理实践这两条支撑线索贯穿其中,形成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

 本次课程修订超越学科内容观和教学内容观,彰显课程内容观。在课程内容理解上,以学习为中心,不仅包括教什么、学什么的内容问题,还包括怎么教、怎么学的过程方式问题,以及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目的价值问题,甚至还有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的结果水平问题。这种复合型的课程内容观,突出习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价值,打破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知识技能训练魔咒,克服高分低能、价值观缺失等乱象。学生可以在主题活动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亲历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学习过程,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项训练等弊端,引导教师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基础教育各学科各行其是,形不成育人合力的问题此前并没有被充分重视,这次修订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学校要特别注重结合这次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的跨学科主

 题学习活动,突破学科边界,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设计出主题鲜明、问题真实的跨学科学习活动。

 学业质量标准:从查验知识点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以后怎么考试,怎么评价? 比如晚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以往历史考试通常考什么时间、什么事情、什么内容等。素养立意的考试命题会怎么考呢?比如《马关条约》签署以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办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也允许外国人来投资办厂,这两者有什么不同?这不仅仅考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考查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素养的综合表现。

 以素养为导向,考试和作业是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领域。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巩固的手段。作业过程,实际上是从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过渡到没有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复原力、自控力、专注力、时间管理等素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因此,作业是培养学生相关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能仅仅窄化为知识技能的巩固。

 作业具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评价诊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双重功能。因此,教师如何设计与实施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不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后的难点所在,而且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所在。

 如何设计体现核心素养的作业?单元作业整体设计与实施,是目前可操作且有效的实施路径。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作业,有助于避免以课时为单位的零散、孤立、割裂等问题,更加有助于知识的结构化,问题解决的综合化。” 事实上,此次修订,各课程标准都强调以核心素养为主轴,构建大任务、大观念或大主题等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单位和教学单元组织形态,以此作为学习内容聚合机制和学习动机激发机制,有效归纳、整合学科知识点或主题活动内容,在学习内容安排层面落实减负、增效、提质。

篇二:高中地理教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2 版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新版课标课程内容与 2011 版内容大体相同,在结构上进行了微调,新课标适应新形式下对于学生的新要求,强调地理实践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增设跨学科主题建议与范例,进一步体现了地理学科综合性。课程标准围绕地理学科素养,坚持育人为本,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融入信息技术,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学科实践。

 新课标的“新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强调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保护地球环境; 2.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单独列出,增加跨学科主题学习; 3.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地理教学; 4.地理教学活动建议更具体,指导性更强; 5.强调地理教学与命题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1.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德育为先,以学科素养的培养为纲,突出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2.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地理实践能力。

 3.继承、开展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设计具有整体性、情境性,提出问题,整合教材内容,推进地理教育跨学科融合。

篇三:高中地理教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22 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共四篇)

 第一篇 教育研究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大力量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课程体现和凝聚着人类文明精华,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集中反映,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撑、驱动和引领。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智慧,

 从核心素养的凝练、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三级管理体制的优化,都集中体现着教育研究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教育研究贯穿在本次课程修订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学科,有力地支撑了时代新人的培养。一是系统研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课程方案、进课程标准,体现明确的战略性和方向性;二是着力开展现状调研和矛盾分析诊断,破解十多年来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深入开展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推进”,使课程改革既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又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研究的任务依然艰巨而复杂。例如,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既要纵向一体化贯通,处理好幼小衔接和初高衔接的问题,又要横向关联,体现学科融合渗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体现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完善,改进育人方式,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等等。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深入研究。只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

 系统思考,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反思总结,不断揭示育人规律,破解实施难题,以扎实研究深化课程改革,才是应然和可行之道。一是把准正确育人导向,深入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机理。深入研究课程教材作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根本载体的内涵实质和基本要义,认真研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以此为导向,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特点和要求,学段特点和要求,揭示核心素养由静态知识向动态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寻从学科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路径和实践方式,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是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研究。一方面,要基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以“知识本位”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本位”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与学方式,提出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关注课堂中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全面提高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的育人研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合理倡导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

 问题。三是跟踪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实践既是检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唯一标准,又是催生课程理论的源头活水,必须把调查研究、行动研究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在生动的课程实践中,运用并发展课程理论思想,发现鲜活的课程实施案例,提炼示范性的课程实施经验,推进“理论与实践”“政策与行动”的双向良性互动,形成专家专业化研究为引领、教师实践性教学研究为基础、群众性研究为支撑的共同推进新课程落实落地的研究格局。

 第二篇 以高质量的课程实施为高质量教育奠基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中国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我国教育系统成立最早、覆盖人群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全国性、专业性、群众性教育学术组织,是教育部党组联系基础教育战线特别是

 一线校长和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水平平台型教育智库,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决策、服务课程实施、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学会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平台优势、专家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工作为载体,服务义务教育新课程高质量实施。

 一是着力开展好课改培训“领航计划”,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学会专家和会员遍及全国中小学,是推动课程落地的重要力量。为服务课程改革,学会专门研究制定了课改培训“领航计划”。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公布,学会将发挥联系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优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任务驱动,积极组织开展案例式、互动式、个性化、研究型的研修培训,帮助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钻研新课程标准,用好新修订的教材,改进教学,为推动国家课程方案落地、引导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作出学会贡献。

 要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方案的充分理解和行动自觉,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进一步理解培养目标;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理解课程设置;从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的最终实践者,进一步理解课程实施。

 要通过实施“领航计划”,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和日常运用。更加突出思想性,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更加突出基础性,在教育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培育;更加突出综合性,在教育教学中加强统筹设计和学段衔接;更加突出实践性,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动手探究和知行合一。

 二是着力开展好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典型示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程实施的质量直接关乎课程改革的成效。在开展学习宣传、解读培训的同时,通过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领课程落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学会分支机构覆盖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全领域,将通过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好地联系一线、凝聚一线、服务一线和引领一线,更好地服务课程落实落地、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和区域教育创新。

 学会将综合运用示范推广、展示推广、交流推广、宣传推广、研究推广等方式,形成研究-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的成果推广链条,提升推广实效。

 学会还举办有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中国基础教育》杂志,各分支机构多年来形成了广受好评的观摩展示等品牌展示活动,这些阵地、平台都要在服务课程改革落地中贡献力量。

 三是着力开展好教育评价创新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机制牵引。在整个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改革是核心,考试评价改革是牵引。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明确提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等6 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其中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中,明确提出“课程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中,强调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

 学会将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在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深化教育评价创新项目,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评价改革为牵引,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牢固树立核心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破五唯”,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带动新课程的高质量实施。(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 杨

 银付)

 第三篇 新时代•新课程•新教师 近期,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是对我国新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期待的主动回应,是推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是我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蓝图,同时也为当前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效落地实施,需要有能够真正理解它、执行它的“新”教师。师范院校有责任助力贯彻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基础教育不断培养优秀的未来新教师、培训各类在职教师,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首先,在育人上下功夫,对标新方案新标准,促进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

 新颁布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强化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体现全面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为师范院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体系改

 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师范院校要对标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新变化,以高标准、新思路不断革新师范生培养体系,优化师范类专业设置和建设,打造通识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师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需要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例如,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素养导向,大单元、大主题的内容组织方式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为传统师范类课程的变革提供了新契机。师范院校可适当调整现有课程结构,探索建设新型师范类课程,将中小学生学习逻辑、发展逻辑有机融入现有课程,使师范生能够形成关注基础教育理论及实践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将静态抽象知识转化与学生学习活动相关联的意识。师范生的见习、实习课程,更要加强反映新课程理念和特点的实习内容,培育满足新课程要求的新教师。

 其次,在研究上下功夫,发挥教师教育特色,服务新方案新标准细化实施。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需要依靠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共同推动才能真正落地见效。师范院校应该聚焦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特色,组织多学科力量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和智力支持,引导正确理解和执行课程理念,共同服务好课程落地实施。

 师范院校要依托学校各类教育类实验室、教材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进一步深化对课程实施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围绕文件宣传解读、课程教学改革、学科教材建设、实施过程督导研究、健全评价机制等重点内容,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专题研究和政策咨询,加快编写或修订相关学科新教材,参与不同区域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研究,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方案、贡献专业力量。

 第三,在社会服务上下功夫,加强与基础教育一线学校的合作,助力在岗教师培训提升。

 为更好地组织实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师范院校要积极发挥学科教育及教育资源优势,主动了解研究一线学校、教师的需求,组织专家研发相关培训课程,面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教研员等提供专项职后培训。例如,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作业设计与开发、教学评价工具的开发与使用、教学智慧工具的开发与使用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强化与一线学校的合作研究,在共同研究中提升一线教师的理解、实施课程的能力,帮助一线学校和教师总结、提炼优秀经验,着力建设汇聚和展现一线教师优秀经验的平台。同时,创新职后教师培训形式,选取示范地方和学校,组织教师走进一线学校,将培训变成一线教师的现场实践,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总之,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服务国家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在理解和实施过程中,师范院校要在育人、研究和社会服务上下功夫,主动参与课程的建设实施,积极培育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不断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做积极贡献。

 第四篇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修订新变化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标是国家事权,是“教学大法”,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管理督导的...

篇四:高中地理教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22 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教育研究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大力量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2 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课程体现和凝聚着人类文明精华,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集中反映,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撑、驱动和引领。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智慧,从核心素养的凝练、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三级管理体制的优化,都集中体现着教育研究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教育研究贯穿在本次课程修订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学科,有力地支撑了时代新人的培养。一是系统研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课程方案、进课程标

 准,体现明确的战略性和方向性;二是着力开展现状调研和矛盾分析诊断,破解十多年来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体现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三是深入开展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稳定中推进”,使课程改革既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又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研究的任务依然艰巨而复杂。例如,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既要纵向一体化贯通,处理好幼小衔接和初高衔接的问题,又要横向关联,体现学科融合渗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体现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完善,改进育人方式,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等等。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深入研究。只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系统思考,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反思总结,不断揭示育人规律,破解实施难题,以扎实研究深化课程改革,才是应然和可行之道。一是把准正确育人导向,深入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机理。深入研究课程教材作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根本载体的内涵实质和基本要义,认真研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以此为导向,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特点和要求,学段特点和要求,揭示核心素养由静态知识向动态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寻从学科目标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

 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路径和实践方式,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是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研究。一方面,要基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以“知识本位”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本位”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与学方式,提出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关注课堂中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全面提高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的育人研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合理倡导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跟踪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不断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实践既是检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唯一标准,又是催生课程理论的源头活水,必须把调查研究、行动研究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在生动的课程实践中,运用并发展课程理论思想,发现鲜活的课程实施案例,提炼示范性的课程实施经验,推进“理论与实践"“政策与行动"的双向良性互动,形成专家专业化研究为引领、教师实践性教学研究为基础、群众性研究为支撑的共同推进新课程落实落地的研究格局。

 学习 2 2022 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以高质量的课程实施为高质量教育奠基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 2001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 20 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 2011 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 10 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中国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我国教育系统成立最早、覆盖人群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全国性、专业性、群众性教育学术组织,是教育部党组联系基础教育战线特别是一线校长和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水平平台型教育智库,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决策、服务课程实施、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学会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平台优势、专家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重大项目工作为载体,服务义务教育新课程高质量实施。

 一是着力开展好课改培训“领航计划”,为课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学会专家和会员遍及全国中小学,是推动课程落地的重要力量。为服务课程改革,学会专门研究制定了课改培训“领航计划”。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公布,学会将发挥联系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优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任务驱动,积极组织开展案例式、互动式、个性化、研究型的研修培训,帮助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钻研新课程标准,用好新修订的教材,改进教学,为推动国家课程方案落地、引导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作出学会贡献。

 要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方案的充分理解和行动自觉,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

 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进一步理解培养目标;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理解课程设置;从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的最终实践者,进一步理解课程实施。

 要通过实施“领航计划”,着力提升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新修订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和日常运用。更加突出思想性,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更加突出基础性,在教育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培育;更加突出综合性,在教育教学中加强统筹设计和学段衔接;更加突出实践性,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动手探究和知行合一。

 二是着力开展好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典型示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程实施的质量直接关乎课程改革的成效。在开展学习宣传、解读培训的同时,通过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领课程落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学会分支机构覆盖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全领域,将通过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好地联系一线、凝聚一线、服务一线和引领一线,更好地服务课程落实落地、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和区域教育创新。

 学会将综合运用示范推广、展示推广、交流推广、宣传推广、研究推广等方式,形成研究-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的成果推广链条,提升推广实效。

 学会还举办有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中国基础教育》杂志,各分支机构多年来形成了广受好评的观摩展示等品牌展示活动,这些阵地、平台都要在服务课程改革落地中贡献力量。

 三是着力开展好教育评价创新项目,为课程实施提供机制牵引。在整个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改革是核心,考试评价改革是牵引。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明确提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等 6 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其中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中,明确提出“课程教学"方面的要求;在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中,强调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

 学会将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在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深化教育评价创新项目,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评价改革为牵引,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牢固树立核心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一学一评”有机衔接;牵引一线校长和老师“破五唯”,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带动新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新时代• 新课程• 新教师 近期,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是对我国新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新形势、新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期待的主动回应,是推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是我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蓝图,同时也为当前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效落地实施,需要有能够真正理解它、执行它的“新”教师。师范院校有责任助力贯彻落实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基础教育不断培养优秀的未来新教师、培训各类在职教师,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首先,在育人上下功夫,对标新方案新标准,促进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

 新颁布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强化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体现全面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为师范院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体系改 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师范院校要对标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新变化,以高标准、新思路不断革新师范生培养体系,优化师范类专业设置和建设,打造通识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师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需要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例如,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素养导向,大单元、大主题的内容组织方式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为传统师范类课程的变革提供了新契机。师范院校可适当调整现有课程结构,

 探索建设新型师范类课程,将中小学生学习逻辑、发展逻辑有机融入现有课程,使师范生能够形成关注基础教育理论及实践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将静态抽象知识转化与学生学习活动相关联的意识。师范生的见习、实习课程,更要加强反映新课程理念和特点的实习内容,培育满足新课程要求的新教师。

 其次,在研究上下功夫,发挥教师教育特色,服务新方案新标准细化实施。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需要依靠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共同推动才能真正落地见效。师范院校应该聚焦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特色,组织多学科力量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和智力支持,引导正确理解和执行课程理念,共同服务好课程落地实施。

 师范院校要依托学校各类教育类实验室、教材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进一步深化对课程实施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围绕文件宣传解读、课程教学改革、学科教材建设、实施过程督导研究、健全评价机制等重点内容,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专题研究和政策咨询,加快编写或修订相关学科新教材,参与不同区域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研究,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方案、贡献专业力量。

 第三,在社会服务上下功夫,加强与基础教育一线学校的合作,助力在岗教师培训提升。

 为更好地组织实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师范院校要积极发挥学科教育及教育资源优势,主动了解研究一

 线学校、教师的需求,组织专家研发相关培训课程,面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教研员等提供专项职后培训。例如,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作业设计与开发、教学评价工具的开发与使用、教学智慧工具的开发与使用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强化与一线学校的合作研究,在共同研究中提升一线教师的理解、实施课程的能力,帮助一线学校和教师总结、提炼优秀经验,着力建设汇聚和展现一线教师优秀经验的平台。同时,创新职后教师培训形式,选取示范地方和学校,组织教师走进一线学校,将培训变成一线教师的现场实践,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总之,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服务国家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在理解和实施过程中,师范院校要在育人、研究和社会服务上下功夫,主动参与课程的建设实施,积极培育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不断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做积极贡献。

 学习 2 2022 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修订新变化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标是国家事权,是“教学大法”,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

篇五:高中地理教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政治学科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21 年 8 月 1 日至 3 日我校全体政治教师参加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的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压力倍增,新教材内容变化大,十几年已经熟悉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大纲、考试方向突然变得不明朗了,似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重新学习。通过这次培训,我觉得老师们迫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掌握新教材的内容 对于老师来说,想教好新教材,就需要了解教材的内容,知道教材的编写思路,准确掌握教材的知识点。教材内容变化大,就要求老师要去研究教材,在上课之前,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参考各类资料,整理出教材的知识内容,认真搞透教材。在平时要多阅读有关书籍,特别是最新内容,有些知识点自己不太了解,就需要认真去学习,多关注与教材有关的最新材料,关注教材解读文章,争取花时间深入了解教材。

 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新教材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的理念也需要更新,在了解教材内容,熟悉教材体系的过程中,也要关注教材的编写理念,教学观念必须更新,才能更好适应新教材教学。新教材注重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政治学科特别需要关注学科素养,关注一层四翼,在教学中,注意学科目标的实现,设计的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三、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完成新教材的教学

 新教材内容变化大,学习难度也大,高中政治教材由原来四本必修变成四本必修加上三本选择性必修,内容涵盖范围更广,知识内容更新多,课堂容量大,教学任务紧。要想更好完成新教材教学,就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更合适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新教材概念多、内容多、难度大,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容易让学生感觉政治难学,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不利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议题式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通过互助合作,在活动过程中更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讨者,通过主动参与,互助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这次培训,也让我信心倍增,在培训中家专们给我们介绍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理念及思路;介绍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与特色;介绍和分析了必修教材的内容、重难点及框架和体系设计说明;还分别对必修 1 和必修 2 的综合探究和教研活动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专家们的讲解就像一盏明灯,给我新教材教学指明了方向,使我收获颇丰,具体如下:

 1.深入把握了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明确思政课的地位、使命与属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紧扣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正确使用教材中的辅助文和综合探究。辅助文原则上不属于教师教学的内容。设置辅助文的本意是开拓和加深学生对正文基本理

 论的理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探究和前面的课文一样,同样属于课堂教学的内容。综合探究是教材每一个单元学习的重要内容,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是教师实施“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学生的角度来说,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新时代一名合格的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具备以下的关键能力,典型情境创设能力,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本次学习培训,我认识到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上好新时代思政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六:高中地理教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2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守正出新的地理课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2019 年年初,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一、修订背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组在的统一部署下,从三方面进行了课标修订的前期研究。

  一是文献研究。内容包括: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文献,尤其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以及发布的有关文件;地理科学发展文献,结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内容,关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地理教育发展文献,关注当前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地理课程评价实践等;教科书研究文献,从初中地理教科书内容的变化,把握地理课程内容的新动向,如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三大内容占比的变化,区域选择的变化等。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我们更加明确了地理课程要有清晰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育人目标,要有体现地理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独特贡献的课程内容,要有反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指导。

 二是对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现状进行调研。我们确定了调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即“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和‘顶天立地’”。“摸清情况”就是全面了解《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2011 年版义教课标”)实施的基本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找准问题”就是要有问题意识,着力了解和

 研究地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顶天立地”就是我们进行调研的目的,即通过调研和学习,进一步明确课标修订的方向,既要保证此次课标修订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地理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地理教育的育人价值,又要符合初中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心智水平、学习规律,使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此次调研选择了辽宁、山东、湖南、安徽、云南、内蒙古六个省级行政区,大约有 2500 多名地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参与此次调研。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书面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基本了解了初中地理教育现状和广大教研员、一线教师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义教课标”)的期望。例如,课程目标应进一步突出育人导向,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地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将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教学;课程结构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处理好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的关系,并统筹考虑与小学和高中的纵向衔接,与同学段相关学科的横向衔接;课程内容应在夯实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突出时代特征;课程实施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要求应明确具体、利于操作、讲求实效。

 三是进行地理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我们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爱尔兰、加拿大安大

 略省、新加坡、芬兰、俄罗斯、法国、韩国共 13 个国家(或地区)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这些国家(或地区)有较为深厚的地理教育传统,是引领国际基础地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对这些国家(或地区)2010 年以后颁布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内容集中在课程标准的框架、课程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地理学科能力和技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业质量标准与评价、教学要求八个方面。通过梳理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初中地理教育发展的一些趋势,如重视空间能力和地理技能,以及跨学科能力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通常以地理核心概念、核心主题或核心能力等组织课程内容;倡导地理探究、田野调查、案例学习、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地理教学方法。这些国际经验对我们修订课标有重要的启示。

 二、修订的总体思路 基于前期的研究成果,我们确定了此次课标修订的总体思路,即两个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从目标导向来说,一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地理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优势,彰显地理课程育人价值;二要从学生立场出发,更接近他们认识地球、认识地理环境、认识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思路,搭建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使地理课程标准“有温度”;三要更新课程内容,平衡好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关系,并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推进教学改革。

 从问题导向来说,一是解决课程价值问题,即依据义务教育培养

 目标,确定地理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形成能体现地理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综合性育人要求的地理课程目标,并以核心素养统领整个课程标准;二是解决课程内容结构问题,从学生认识人类地球家园的角度出发,重新考虑课程内容结构框架,并在此框架中提高地球科学、海洋科学等相关内容的显示度;三是解决课程内容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问题,在具体的“内容要求”条目设计中,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体现“做中学”的要求,同时把握好课程内容的容量和难度,适应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

 依据课标修订的总体思路,并遵照课标修订的统一要求,确定了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框架。

  三、课标内容的主要变化与突破

 (一)核心素养的确定

 依据义务教育“三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下,借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仍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体现了地理学的本质,反映了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的地理方面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所需要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则是学生秉持人地协调观、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在分析和解决地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时所

 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

 我们认为,核心素养的确定要考虑两个“一致”:一是与上位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中的培养目标取向一致,形成一个统一体;二是与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定义、内涵的表述上基本保持一致,形成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育人价值的连续体。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具体表述,在育人价值方面更加强化时代的新要求,并且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联系更加紧密。

 依据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修订组确定了地理课程的四个目标。每一个目标围绕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从认知地理知识、学习和运用地理方法和技能、提升思想观念三个方面进行描述,是对 2011 年版义教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和提升,利于教师汲取已有经验,加深对地理课程的理解。表1 以“综合思维”为例,展示与之对应的课程目标。

 (二)地理课程框架结构的调整

 尽管广大地理教师对现行的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是认可的,但是面对新要求,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仍需加以改进、重组。例如,一些学界的专家要求加强地球科学教育,而原内容结构中关于自然地理(地球科学内容的一部分)的内容多包含在世界地理部分,不够突出;又如,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更好地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而原内容结构中没有明显的展现;再如,原内容结构是以区域地理学的领域(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平行设计安排,从学生学习角度考虑,认知人

 类地球家园的逻辑线索还不够鲜明,等等。因此,修订后的课程内容结构力求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出发,展现认识人类地球家园的一种思路或路径,并在这个内容结构中更好地解决地球科学等内容的显示度问题,以及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问题。

 表达了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思路:从空间尺度的视角进行组织,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课程内容以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核心线索,将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贯穿其中,形成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结构。在“认识全球”部分,落实了加强有关太空探索、地球科学、海洋科学内容的要求。

  (三)地理课程内容的调整

 对地理课程内容的调整,努力做到两个“突出”。

 一是突出基础性和时代性。尽管小学科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部分地理内容,但是侧重点与地理课程有所不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理课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需要筛选最为基础的内容。例如,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世界大洲、地区、国家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和人地关系,中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人地关系,地图等地理工具的运用等。同时,地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体现出地理对科学认知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就要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性的内容,让学生感知地理学科的价值。例如,主题一“地球的

 宇宙环境”,安排了太空探索内容,尤其要求了解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主题三“地球的表层”,安排了加强国际合作的内容;主题四“认识世界”,安排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内容;主题五“认识中国”,安排了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内容。

 二是突出地理活动和实践特色。地理活动(动脑、动手、动口等)和地理实践由两条线索支撑:一条“暗线”隐含在“内容要求”之中,一条“明线”表现在每个学习主题的“教学提示”中,都有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如何使用学习素材、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提示。此外,附录 1“地理学习活动参考示例”和附录 2“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示例”,为教师组织学习活动和地理实践提供参考。

 在具体的“内容要求”表述中,将学生地理学习活动行为贯穿其中。例如,“认识中国”主题中,有一条内容要求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其中,行为条件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行为要求有“说出”“说明”“认识”,核心内容是“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这种“行为条件+行为要求+核心内容”的行为化表达方式,强化了地理课程“做中学”的要求,有利于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这样的写法贯穿全部“内容要求”。

 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减负”的要求,修订组在行为动词的选择上注意层次的区别(图 5),总体来

 说,较易和中等难度的行为动词占到 90%以上。

 (四)地理课程学业质量的研制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两年地理课程学习之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对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需要把握好每个学习主题中的“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的异同。两者都有评价的功能,但是评价的着眼点又不相同。

 “学业要求”是对学习主题内容的概括,体现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学业质量”是对学生面对不同情境时,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展现出的价值观、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综合评定,反映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地理课程内容分为五个主题,依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异同,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第一、二个主题为第一部分,第三个主题为第二部分,第四、五个主题为第三部分。按照这三个部分,依次对学业质量进行了描述。在学业质量的描述中,特别观照了学业表现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充分体现了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的设计思路。例如,对第一部分的学业质量描述如下:

  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图像、模型、模拟演示实验、影视片段等工具和手段,能够秉持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简要描述地球与宇宙的关系,说明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综合思维);能够初步从系统、动态的角度,简要描述、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自然现象,并将地球运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联系,扩展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建立爱护地球的观念(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能够怀有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进行简单的天文观测等活动(地理实践力)。

 (五)课程实施部分的内容更加实用

 课程实施部分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等内容。

 教学建议部分,按照地理教学的过程,从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提出建议。本部分结合当下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地理教学实际需要,有重点地提出了若干建议。例如,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要聚焦重点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活动要强化基于真实体验的地理实践活动。对每一个方面的教学建议都安排了实例,帮助教师学习、理解和掌握。

 评价建议部分,首先对评价提出了三点总体建议,即明确评价目标,把握评价依据,发挥评价功能;然后分别从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方面提出建议。对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建议,充分吸纳了 2011年版义教课标中已有的、被教学实践证明是有效的评价方式,如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由于这些方式地理教师比较熟悉,在这里只是点到为止。对学业水平考...

篇七:高中地理教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 2022 教师培训个人心得体会 集合篇

 为期四个月的“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工程培训”活动结束了,半个月的理论学以及三个月的实践,让我学着、收获着。首先要感谢各级领导为我们搭建了这样的一个学平台,让我有机会聆听到专家们精彩的讲座。在短期培训中,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起成长,分享快乐!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教育专家的精彩专题报告,有优秀的教学案例,有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更有导师的指导、引领。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这是收获丰厚的日子,也是促进我教学上不断成长的时光。下面,我将把自己此次培训学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1、加强了师风师德建设。聆听有关“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讲座,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自我进取的意识。

  2、获得了实用的教学技巧与理念。带着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疑问,我走进培训课堂。其中了令我记忆犹新的有:李老师的《自由作与有效指导》,特别是李老师带来的二个作指导课例,使我感受颇深,受益良多;郑老师的《小学语文课外指导》,讲出了语文课外阅读在生活学中地位与作用,认我树立了新的教学观——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李教师的《走进说

 课》让我一睹说课的真面目;徐 X 教授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让我明白课堂要上得实在些,讲究其实效性等等。是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的激起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我喜悦的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

  3、提升了教育教学技能。通过专家教师们的现场授课,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教育技术”,更新了理念,还得以真正认识到如何使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师电脑应用能力,让青年骨干教师都能熟练掌握并应用简单的课件制做并能独立制作课件。

  4、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培训中论从理论还是教学上,这都是一个让我进步的有效良机。在回到一线教学实践中,我主动为老师提供教学研讨,还积极参与各类交流活动,虚心向同行学、请教,认真学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撰写反思、心得,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这次时间虽然短暂,但是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及许多教学上实用的东西。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样的培训。

  2 2022 关于教师培训个人心得体会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培训中,《幼儿园教学评价》的理论培训部分使我对幼儿园教育教学评价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新的评价指标包含全新的教学观念,首先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了以幼儿能力的发展为核心的良好学素质的培养;其次,在师生关系上,提倡的是一种平等民主、互助合作关系,教师已从权威转变为顾问,从演员转变为导演的角色。新的评价指标最根本的特点是以学论教,从活动中幼儿的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从幼儿方面表现出来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幼儿状态上,也体现在幼儿整个的学过程之中,体现在幼儿参与、交往、思维状态之中。

  在理论联系实际部分,听了崔杰老师的活动课《梅花》,然后针对这节课进行了说课与研讨,在听课过程中感觉崔杰老师的活动中有许多的闪光点,如注重细节与课件的运用,都是非常值得我学的地方。在研讨中我们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进行争论,这

 样的形式有利于创造思维火花的迸发,大家在评价及研讨时进行取长补短,互相学。

  在此次活动中,感觉自己的收获很多,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此类的学。

  2 2022 关于教师培训个人心得体会

 “阳光教育”,是一种爱心教育。我们知道,要使孩子能够成为一位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充满爱心的人,家长就得首先有爱心。因此,家长只有自己内心先“阳光”起来,才能以此“照亮”孩子;而一旦孩子“阳光”起来,他就能像“光源”一样,既“照亮”他人,也“照亮”社会,使每个人都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都能彼此学会关心、关爱、关怀、关注、关切和关照。因此,“阳光教育”乃是一种相互感染、呵护和促进的教育。

  众所周知,阳光不仅给人带来光明,还给人以温暖,因此阳光教育还可以诠释为一种光明的教育、温暖的教育。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阳光教育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教育方法,而应该理解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教育理念,其中包含了母爱教育、爱心教育、亲子教育、亲职教育、理解教育、赏识教育等许多内容;阳光教育也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教育结果,而是更应该理解为一个过程,一个多向互动、多向反馈和多向影响的过程。审视我国当前的教育,就会不无遗憾地发现,无论是

 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症,有几种现象应特别值得注意:第一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第二是独断专行、强迫命令;第三是纵容溺爱、包办代替。不管家长们有多少“理由”,也不管出于何种动机,这些做法肯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因而必须引起家长们的警惕。

  另外一种现象则是人们往往习以为常,但却应该引起我们特别警惕的,那就是不少家长把家庭教育变成了变相的“第二课堂”,或者学校活动的延伸。有的家长亲自出马,或者聘请家教,在家里为孩子加班加点,增开“小灶”;有的则威逼、利诱孩子去学习各种乐器,或者参加各种“培优”培训,而不管孩子的天赋、个性、承受能力和发展可能性究竟如何。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并且被家长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冠以种种堂皇的理由;一旦孩子不从,家长往往振振有辞地抱怨孩子少不更事、不识苦心,或者甚感委屈,或者暴跳如雷。殊不知,这种对孩子的过分关心、设计与期望,恰恰是对孩子的活泼成长最大的戕害。这种家庭教育,正是一种典型的“灰色教育”!阳光教育,让每个孩子的心灵洒满阳光!世间万物的萌发、生长,展示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无不依赖于灿烂而温暖的阳光。没有阳光,便没有世间万物。同样,人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自然的阳光普照与心灵的阳光滋润。在阳光下成长的儿童才是健康的儿童。因此,我们崇尚阳光教育!阳光教育是全面、和谐的。每片绿叶都需要阳光的沐浴,每个孩子的成长

 都需要阳光般的教育。阳光教育致力于把阳光播洒到每个孩子的心里,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校园里最灿烂的阳光。

  阳光教育是自然、人性的。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教育要顺应人的本性,教育要面对发展的需求。阳光有七色,阳光教育致力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打造七彩人生。阳光教育是活泼、生动的。让每个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快乐,享受人生最快乐的童年时光。阳光教育致力于创造开放式的课堂,田野、村庄、社区、大自然处处都是孩子们充分汲取营养的快乐课堂。阳光教育是开放、发展的.。阳光教育秉承“与时俱进”的思想,致力于探求顺应时代发展,顺应孩子心理发展需要的教育,努力吸纳百家之长,为我所用,为学所用,为教所用,一句话,为孩子的发展所用。

  2 2022 年青年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暑期我有幸成为教师培训班的一员,这也给我提供了这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这次培训聆听了专家进行讲座。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这次听了他们各具特色的前沿讲座,虽然我不

 能做到照单全收,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管理体制,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

  迟希新教授告诉我们优秀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视野,视角,世界,他从一个妈妈带孩子逛街为例子,逛街途中孩子一直吵闹,妈妈心里想逛街有那么多新鲜东西,孩子为什么会不喜欢呢,后来孩子突然说要买小鸭子,妈妈找不到,然后才蹲下来以孩子的高度去观察才发现了孩子要的玩具,同时她才发现,从孩子这个角度观察满世界都是腿和胳膊。所以,在教育中也是如此,教师不能单纯的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好的教师当代教师要学会以学生的视觉去想问题才能很好的和他们去沟通。

  李志伟老师是广渠门中学的德育副校长。她以她从开始从教带宏志班的亲身经历讲来,说到她一步步走过来所付出的艰辛和血泪,我才知道任何一个人的成功背后都是有她默默的异于常人的付出,风雨之后才有彩虹,是多么的具有真理!她说看上去很美,不是真美,每一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精彩,真正的教育质量是生命的增量!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让每个孩子找到他自己合适的位置,健康并且能发挥他的所长,而不是众人所认为的乖乖孩子。做教育,首先要明白学生是什么,他们是生命,有着自己成长的条件,而这种条件需要时间,爱和期待。

 告诉我们每个教育者要有耐心和爱心。她以一只断了三只手指的手来讲成功,意味深远,耐人寻味。

  通过此次培训,我在教学观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二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传统观念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的观点,也将被基于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通过此次培训,我在教学观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以扎实的作风潜心实践,坚持不懈;要以自觉的精神对待学习,不必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要以务实的心态思考问题,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要以独特的眼光大胆创新,做到不拘一格,匠心独运;要不断完善自己多元而合理的知识结构,保持积极而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巧借外力的综合素养,让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研究的状态,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不断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之中。今后我会将在这里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努力学习同行们的学习态度,求知精神,协作能力,加强平时的学习、充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一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让培训的硕果在职教事业的发展中大放光彩。这次培训内容丰富,水平高,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会时时处处都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有目的地总结教育经验,反思教学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 2022 年青年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在省中小学美术青年教师培训研讨会上,xx 市美术教研员宋子正老师给与会老师们提出了“文化本位”、“学科本位”两个概念。这应该是针对目前有些美术课堂过分提倡创新、提倡热闹的一种反思。

  学科内的综合课,应该要看清楚最基本的基础点,即这堂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孩子们需要学习什么?老师们要教些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想运用什么样的手段,运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授课活动。

 在第三天的专题讲座中,宋老师进行了一场题为《教学目标管理及教学组织》的专题讲座。针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策略”,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其中有几个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1、美术作为经验学科,没有精准的测量标准,只有程度水平——“初步、基本、能够”。

  这对于我们的学习评价,事实上提出了新的评价形式。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因人而异,针对每个孩子的差异,应该有着不同纬度的评价方式,更多的应该在于对孩子自身的发展评价,即纵向的。

  2、教学目标是为师生共同制订的学习标准。

  即教学目标是既是教师用于教学设计的假想,也是学生们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3、(教学)目标达成,只要完成就很好,不必过...

篇八:高中地理教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22 版新课程标准解读学习材料

  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是学校与社会进行教育培养的方向与目标,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2 2022 版新课程标准已对外了布了,下面就它的一些制定与编排的目标与方式与大家进行交流学习:

 一、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背景和意义解读 一是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二是 1 2011 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三是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于1 2001 年、1 2011 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

 二、请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主要思路解读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强化课程思想性。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三是坚持创新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

 三、修订涉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 6 16 个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 9 2019 年启动,历时 3 3 年,重点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成立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 0 300 人组成的修订组,承担修订任务。二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行整体规划,并指导落实。三是组织开展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课程内容结构化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四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按照先修课程方案、再修课程标准的顺序进行,分项、分段推进修订工作。五是组织浙江、河南和甘肃等 5 15 个省近 6 6万名学生进行课程标准测试,根据结果进行修改。六是广泛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教师、教研员等各方意见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保证思想性、科学性原则要求解读 为保证思想性、科学性,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政治和专业

 双重把关。一是预审,组织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进行个人审读、会议预审,进行专业把关。二是审议,组织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进行审读和正式审议,完成政治和专业双重把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后,对落实会议精神情况进行专项审议。三是审核,国家教材委委员审核通过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 6 16 个课程标准。

 审议审核认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方向正确、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思想性、学理性、现实性较强,符合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基本特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比较成熟。

 五、2 2022 版与 1 2001 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比,修订后的课程方案主要变化解读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六、修订后的各课程标准主要变化解读 一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

 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二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三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七、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的方法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任务和基本遵循,确保应进尽进、应落尽落。一是研制印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对进课程教材主要内容进行体系化凝练,分学段、分学科提出教育要求。同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行顶层设计,研制印发系列指南或指导纲要,整体规划进课程教材的内容与方式,全面落实有关要求。二是明确以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为主线,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确定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各课程标准以此为依据,具体化细化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要求等。三是结合学科特点,釆取直接安排与有机融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落实为主,地理、科学、体育与健康等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四是加强政治审核把关,组织国家教材委思想政治审议专家委员会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文本进行专项审核,确保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纳入义务教育课程。

 八、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改革重点内容解读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立足世界教育改革前沿,描绘了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育人蓝图,改革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二是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跳出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按照学生学习逻辑组织呈现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三是突出实践育人,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跨学科实践,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认识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克服认识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九、保证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标准思想性的方法解读 一是细化培养要求,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语文课程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历史课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培养要求。二是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重点组织三科修订组对课程标准做了进一步充实更新,补充了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内容,规范了有关表述。三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精选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和普遍性经验等,让学生感受体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新鲜经验。

 十、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加强学段衔接方法的解读

 一是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二是关注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三是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十一、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学习的方法方式解读 一是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提供培训资源,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广大教师准确理解把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二是强化课程落地实施制度建设,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各省对学校规划课程实施提出工作要求。三是围绕课程实施重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课程改革项目,推动创新实践。

 2 2022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版)(以下称“新课标”)以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 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 心素养。使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 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

 新课标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 明确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的主要 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 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 更新义务教育学段划分。义务教育数学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 四个学段。其中,"六三”学制第一学段(1-2 年级),第二学段(3- 4 年级),第三学段(5-6 年级),第四学段(7-9 年级)。

 3. 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更新了课程内容,新增"学业要求” 和"教学提示”,强调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探索发展学生核 心素养的路径,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4. 研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依据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形成学 业质量标准,引导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 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5. 注重内容核心素养关联。要求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 “四 能”的关系,要整体把握内容与相应核心素养的关联,重视单元整体 教学,强化情景设计,加强综合与实践,学科内外融合等。

 6. 增加学业考试规范要求。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明确数学考试 命题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和核心素养导向,强调命题规划及

 试题命制的标准化建设,建立数学试题监测与评估体系。

 7. 建构教研培训系统设计。强调区域教研应重视顶层设计,校本 教研应建构常态化教研共同体,创新教研方式,教师培训应着眼新理 念,强化整体性,突出关键点,注重实践性,采取多样化培训方式。

 8. 发挥教学评价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特别指出 在教学评价时要基于核心素养转变评价方式,比如要从概念记忆转变 到概念理解,要从几何证明转变到几何证明+代数证明,要从回答问 题转变到提出问题等,均是要与对应的数学核心素养匹配。

篇九:高中地理教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21 年 教师暑期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这几天,我参加了教师暑期培训活动。通过观看视频,我对这次培训的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师,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作为教师应该从下面四个方面加强学习和修养,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

 一、热爱教师职业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教师职业也是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应该只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更应该把教书育人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是伟大的。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方向。要结合教学,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告诉学生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们“提高全民的素质”的伟大理想才能得以实现。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

 三、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学生观。现代教育提倡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是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已成为全社会都普遍认同的观点,爱和责任是师德之魂。小学生都是尚未成年的孩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免有缺点和错误,作为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他们,而要从关心爱护的角度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和他们谈心,谈感受,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

 四、刻苦钻研业务。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会逐步丧失,学生对教师也没有信心可言,对教师任教的学科也不可能有学习兴趣,当然也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必须自觉坚持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

 总之,这次教师培训让我受益受益匪浅,我会时刻鞭策自己,竭尽所能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推荐访问:高中地理教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新教材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