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发展现状5篇

时间:2022-12-10 21:35:03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振兴发展现状5篇乡村振兴发展现状收稿日期:2021-4-14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微传播’语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发展现状5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发展现状5篇

篇一: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收稿日期:2021-4-14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9 年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微传播’语境下的信息误读与舆论治理”(项目编号:2019-ZDJH-538)。作者简介:张超(1988—),男,河南郑州人,中原科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基层治理、农村经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张 超(中原科技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与落实,对推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健康成长与顺利发展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的发展问题,严重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使乡村经济在时代发展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建设缓慢、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对此,我们需要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积极面对乡村经济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究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使乡村经济得到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发展。[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11X(2021)20-0146-02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1.20.064 [本刊网址]http:/ /www.hbxb.net引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与落实下,我国农村能够充分地获得政府投入与政策支持,能够切实地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使乡村经济呈现出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特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的发展问题,譬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低”等。而要想切实解决此类问题,我们需要在明确乡村振兴理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出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以此推动我国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建设。一、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乡村振兴是党中央于 2017 年提出的乡村发展战略,重点突出并强调“三农问题”在国际民生中的地位,并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抓手,切实提升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效率。在基本原则上,乡村振兴的贯彻与落实需要始终坚农民的主体地位、乡村的全面发展及农村的优先振兴,以城乡融合为导向,实现生态环境与乡村经济的和谐发展,通过循序渐进与因地制宜的方式,完善和巩固我国乡村地区的经营制度,确保土地承包关系的长久与稳定,从而在“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层面上,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来讲乡村是拥有经济特征、社会特征、生态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具备“文化”“生态”“生活”“生产”等多种功能,能够与城市“共生共存”“互促互进”,“协同建构”人类发展的基本空间。因此乡村兴旺与国家发展存在者紧密的内在联系,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助力。然而在新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乡村居民日渐增长的诉求与不充分的发展条件间的冲突和矛盾,却成为我国乡村发展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乡村振兴的方式,缓解这种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乡村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及经济建设的层面上,推动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的健康发展。然而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角度出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发展,提供抓手和助力。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乡村经济是改善民生、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抓手,是我国解决收入不均衡、农业发展滞后及实现“爱农民”“爱农村”“懂农业”目标的逻辑归属。是重塑和调整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完善和巩固经营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创新“支持”体系,传承农耕文明的重中之重。然而在乡村经济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却存在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质量与成效。(一)乡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由于中国幅员宽阔,地处偏远的乡村地区难以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与帮助,严重影响到乡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率。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偏远山区及农村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存在显著的“文化闭塞”及“信息封锁”的问题,致使现代化的发展理念,难以深入地融入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致使乡村经济发展更加缓慢。首先,偏远山村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特征,资源禀赋较高的乡村地区在享受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较快、较好的发展,并得到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使乡村经济得到健康的发展。而资源禀赋及地理条件匮乏的地区在政策支持下,难以发挥出政府政策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无法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获得成长,进而导致我国乡村出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平衡的问题。此外,在地理条件上,沿海地区的乡村农容易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譬如粤港澳经济发展带附近的乡村,可以得到充足的产业资源。而西部地区则难以获得丰厚的资源支持、技术支持。(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只能通过农产品销售或农副产品加工的方式维持经济收入。但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导致我国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受到波及和影响,使农民的经济收益大打折扣,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民增产增收的要求,致使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而在经济来源的层面上,农民的经济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以农副产品销售为主,部分农民甚至会选择进城务工,致使当地经济缺乏人力支撑,导致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率受到影响,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其原因在于当地的产业发展、技术渠道及基础建设还不够完善,难以帮助为当地6 4 1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第 34 卷第 20 期 总第 306 期 居民提供较为稳定的经济来源。而在农业发展的层面上,由于现代化思想及理念的渗透程度不够,导致当地的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发展程度较低,在农业经济建设的层面上,还难形成“规模效应”。其中流通要素的流通模式,还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难以通过生产要素的流通,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三、乡村振兴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要想推动并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要以改善民生、消除贫困为抓手,从满足农民增产增收的角度出发,切实解决我国所面临的三农问题。因为,三农问题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和要素,只有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满足农民的经济诉求,才能更好地为后续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保障与抓手。而在实际的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以满足乡村居民经济收入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制定并落实相应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一)注重农村产业化发展产业化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抓手,是满足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保障,同时也是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关键和重点。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优化产业政策的方式,实现区域的统筹化与标准化目标,引导并鼓励集团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凭借自身的产业经验,盘活乡村产业,使乡村农业形成独特的经济组织与生产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还应以省会城市、直辖市为抓手,通过调动大型企业的积极性,将城市资源辐射到不同的山区和地区。譬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的方式,使大型企业在城市周边的农村建立农业组织,通过扩宽产业链条的方式,帮助大型企业获得丰厚的农业资源,提高品牌建设质量,均衡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质量。而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还需要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即在当地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等资源优势不够突出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应联合集团性企业挖掘农村地区的其他资源优势,或者通过构建产业基地的方式,突出当地的资源特性与特点,并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产业化对当地农业、农民带来的机遇或机会,确保产业化发展能够切实解决当地的农民收入问题。譬如将旅游产业与农业经济融合起来,能够形成农业旅游项目,帮助当地农民在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二)加快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生产要素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建设中,拥有着难以替代的地位。能够帮助我国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但不合理、不科学的生产要素流通机制,将严重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结合流通要素所存在的流通问题,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构建出相对科学的流通机制,整合并优化资本、技术、人才及资源等流通渠道,畅通生产要素的流通环节。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技术革新与人才培养,通过培养拥有现代化理念和思想的优秀人才,提升生产要素流通的质量。而在经济来源单一化的问题上,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优化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的方式,将新媒体模式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同环节中,使农村居民彻底摆脱传统的销售模式,借助网络金融的优势,拓宽经济收入。而在管理要素流通上,各级主管部门应在做好市场调控与引导工作的前提下,鼓励拥有多年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和实干家,下沉到农村地区,通过交流管理经验的方式,破解农产品在销售、价格及营销等层面上所存在的问题。在农业经济上,我国需要构建出科学合理的生产要素流通机制,将技术要素、管理要素、资本要素、劳动要素整合起来,使现代化理念融入农业经济建设的全过程中,切实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结语农村经济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贯彻与落实的抓手,是实现农民增长征收、产业兴旺发展的关键。然而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发展不均衡与发展水平低等问题,需要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从“产业化发展”与“生产要素流通”的角度出发,切实破解农村经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必须以三农问题为抓手,注重农民的经济收益,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诉求。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借助农村经济建设,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发展。参考文献:[1]国光虎,李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3):226-230.[2]张晓冬,石径溪.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我国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9(8):24-26.[3]黄好.产业转型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趋向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135-136.The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ZHANG Chao(Zhong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 450000,China)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promoting the healthy growth and smooth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social market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the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social construction,the rural economy has problems such as slow construction andinconspicuous effects. In this regard,we need to clarify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ctivelyface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and explor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solutions to enablethe rural economy to develop better,fast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ly.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economy;development status(责任编辑:范新菊)7 4 1第 34 卷第 20 期 总第 306 期 湖 北 开 放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Vol.34.No.20(Gen.No.306)2021 年 10 月(下) 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 Oct.(last half)2021

篇二: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1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及对策建议承担单位:四川省农业厅2018 年 5 月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是“天府之国”,要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生活富裕,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农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必须坚持走产业振兴、质量兴农之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川”字号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我省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一、四川农业主要产业现状近年来,四川通过实施三轮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大省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2017 年,农业增加值 4282.8 亿元,稳居全国第三位,粮食总产全国第七,马铃薯、油菜籽产量全国第一,生猪、兔、蜜蜂生产和肉牛存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茶叶、蔬菜产量全国前三。

  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化,粮食总产量达到 3498.4 万吨,生猪出栏稳定在 6579.1 万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西部第一,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较快发展,菜果茶优质率提升 5 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结构日益优化,“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 5142 个,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占全国的 1/5,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发展新亮点。

  产业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耕地流转面积达到 2136.36 万亩、流转率 36.7%,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 40%以上,化肥、农药 3使用量分别连续 2 年和 3 年负增长,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84.8%,比全国主要牧区高 30.2 个百分点。

  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化率达到 96%,创建了 19 个部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育成了大恒肉鸡配套系等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8%,机械化水平达到 57%。(一)粮油产业稳步提升。全省粮食实现连续十一年稳定增长,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油料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续十六年创历史新高,油菜籽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位。2017 年,全省粮食、油菜播种面积分别为 9662.1 万亩、1591.7 万亩,粮食、油菜籽总产分别为 3498.4 万吨、252.2 万吨。水稻是四川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 3000 万亩左右,总产 1500万吨左右,全省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达到 1840 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 61.4%,其中二级以上优质稻达到 770 万亩,占全省水稻面积的 25.8%。四川是全国油料生产、消费大省和全国油菜种业第一大省,2017 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首次超越小麦,成为小春生产第一大作物。省政府把油菜纳入了“四区四基地”建设总体布局,油菜产业已由单纯的农业生产向维系田园生态、融合一三产业、激发油脂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多元融合发展转变。(二 ) 水果产业优势突出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向东部过渡地带,生态气候类型复杂,地带性和垂直变化明显,有着“园林之母”的美誉。2017 年,全省水果总面积达到 1000 万亩、产量 850.5 万吨,分别居全国 7 位、8 位,总产值达 533 4亿元。形成了龙门山脉 60 万亩优质猕猴桃产业带,川西盆地 100 万亩晚熟柑橘产业带,川中 100 万亩柠檬产业集中发展区。红心猕猴桃、晚熟柑桔、柠檬、血橙、石榴等面积、产量全国第一。同时,我省是全国农家乐发源地,各重点产区每年都会利用开花、采果时节开展各类节庆活动,既进行了宣传提升了知名度,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开辟了农民增收新路子,一三联动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三 ) 蔬菜产业不断壮大 。我省气候类型多样,形成了盆周 200 万亩高山蔬菜产业区,川南 300 万亩早春蔬菜带,实现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冬春喜温蔬菜生产基地和泡菜加工基地,“南菜北运”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2017 年,全省蔬菜及食用菌面积 2058.6 万亩,产量 4365.7万吨,产值 1585.6 亿元,分别居全国 6 位、5 位。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川西片区,生产的莴笋、萝卜、结球甘蓝、花椰菜、芹菜、芥菜、大白菜等产品,成本低、品质优,具有天然生态之美誉,销往“三北”地区极具竞争力。我省主要有吉香居、李记泡菜、丹丹豆瓣等 100 余家大型蔬菜加工企业,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为 40%。泡菜加工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泡菜产量、产值分别达到 370 万吨、308 亿元,四川已成为全国第一泡菜产业大省。(四)茶产业持续推进。四川有坡度 6°~25°的宜茶坡耕地 3000 多万亩,全省茶园面积 494.6 万亩、茶叶产量 26.5万吨,毛茶产值 190 亿元,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 4 位,形 5成了川西南盆周 300 万亩名优绿茶产业带,川东北 200 万亩优质富硒茶产业带。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使我省茶区开园时间比浙江、江苏等主产茶省早 20 天~30 天,可以实现错峰销售。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省级以上的优良品种有 70 多个, 11 个茶叶重点县被列为全国规划的名优绿茶和出口茶优势区。全省茶叶“一主三辅” (名优绿茶为主,茉莉花茶、川红功夫茶为辅)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夏秋茶原料利用率逐年提高,名优茶产量 16.24 万吨,大宗茶产量 11.8 万吨。在首届中国(杭州)国际茶博会上,“蒙顶山茶”被评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宜宾早茶”被授予“中国茶叶优秀区域公用品牌”。(五 ) 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 。四川复杂多样的气候和地质地貌,适宜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拥有中药资源 5000 余种,其中植物药资源 4600 多种(占我国中药资源种类的近50%),中药蕴藏量、常用重点中药材品种数量、道地药材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中药材生产大省。2017 年,全省特色中药材优势区面积 180 万亩,产量 46 万吨,产值 100亿元,面积、产量分别居全国 5 位、6 位。形成了南江金银花、中江丹参、三台麦冬、中江附子、松潘川贝母等道地知名品牌药材。四川成为全国中药材产销信息发布中心,编制的全国首个“中药材商品电子交易规格标准”填补了我国中药材数字化交易和电子交易规格标准的空白。以中药材天地网为代表的药材专业电子商务平台规模日益壮大,信息站点覆 6盖全国 1876 个中药材主产区,形成了中药材天地网庞大的线下服务网络,撮合中药材交易金额超过 130 亿元,连续三年电子平台交易额年均增长 100%。(六 ) 畜牧产业继续壮大 。四川是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大省,拥有生猪、肉羊、肉牛、畜禽等地方特色品种 51 个,生猪、兔、蜂群生产和肉牛存栏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2017年,全省出栏大牲畜(猪牛羊)8626.8 万头(只)、禽(兔)8.6 亿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 662.5 万吨、144.5 万吨、63.7 万吨。我省既是全国第一养猪大省,还是国家唯一批准建设的“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十三五”国家生猪生产重点发展 7 省(区、市)之一,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 61 个,占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总量的 12.2%,生猪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 20%以上。四川牦牛产业优势突出,世界 95%的牦牛在中国,全国近 30%在四川,牦牛总数达 400 万头,是四川牧区不可替代的宝贵畜种资源,是四川藏区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全省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创建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达到 1040 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 42%。初步形成牧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 7000 万头,精深加工能力达 50 万吨,冷库储藏能力 33 万吨,居全国第1 位。全省肉(禽)类罐头制造、畜禽屠宰、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居全国第 1、第 2、第 3,肉类加工业跃升为我省食品工业仅次于白酒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7(七 ) 水产业不断发展 。四川境内江河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水环境复杂多样,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水产业基础雄厚,拥有鲶鱼、斑点叉尾鮰、长吻鮠、黄颡鱼、鲈鱼、鲟鱼等“六大”特色鱼类,“雅鱼”、“润兆鱼子酱”等特色水产品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17 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 18.84 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 150.74 万吨,名特优水产品产量稳定在总产量的 28%以上,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 411.64 亿元居西部第一,鲶鱼、鮰鱼、长吻鮠产量居全国第一。休闲渔业不断发展,以餐饮、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大型休闲渔业基地不断涌现,2017 年,全省休闲渔业产值 33.99亿元,占总产值的 8.26%。二、四川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短板四川农业底子扎实,精耕细作历史悠久,农业与文化深度融合,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基因,农业发展基础很好。但农业经济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一)产品发展质量 不高。与发达省区相比,我省农业设施条件落后,农业生产在很多地方仍未摆脱依靠化肥、农药和大水漫灌来提高产量的粗放生产方式。耕地重用轻养,投入品过量使用,不仅影响产量,也直接威胁到质量安全。比如:我省常年水稻播种面积约 3000 万亩,但优质稻只有 1800 万亩左右,四川大米的品质无法完全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果茶菜药产品优质特色率低,低端化还较为严重。比如 8四川供港蔬菜由于品质等原因难以维持有效供给。(二 ) 农业品牌建设滞后 。我省近两年通过实施品牌建设五大工程,四川农产品抱团发展,品牌竞争力初步显现,但农业品牌包装、经营和推介不够,农产品商品化率不足60%,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很少,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品牌杂、小、多的现象仍然突出,多的一个县上百个,推进品牌整合越来越迫切。比如:在最近发布的《2018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500 强排行榜》中,四川仅有 19 家企业进入名单,相比山东的 59 家、河南的 29 家,差距很大。而且除新希望集团列第 3 名、通威公司列第 26 名、四川特驱投资集团列第 57 名、泸州老窖集团列第 60 名、四川高金实业集团列第 67 名等 5 家企业进前 100 名以外,其他入选的14 家企业排在 100-200 名之间的有 2 家、200-300 名之间的有 2家、300-400 名之间的有 4 家、400-500 名之间的有 6 家。(三)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我省是农业大省,2017 年我省马铃薯产量和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居全国第 1 位,油菜产量居第 1 位,生猪、水禽、兔、蜂群养殖规模均居全国第 1 位,核桃、橄榄油、花椒、三木药材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生产的农产品,大部分没有进过任何加工直接投向市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比如:2017 年,全省农产品初加工率 51%、加工转化率 58%,分别比全国平均低 2.5个和 7 个百分点,同样是农业大省的河南,挂面、方便面年产量占全国的 1/3,速冻米面食品占全国的 2/3,火腿肠占全国的 91/2。四川茶叶品质很好,但 85%以上通过毛茶外销,精深开发不够。(四)主体带动能力不足。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滞后,规模较小、盈利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和增产增收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比较少,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与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比如:虽然我省农民合作社总量在全国排第 7 位,比 2012 年提高 5 位,但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 年我省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仅有 3.7 万个,仅占工商注册的农民合作社的 48.9%和全国的 4%。截止 2016 年底,甘孜州发展农民合作社 2064个,全州入社成员 3.37 万人,但发展水平较低,覆盖面小、带动能力弱,多数合作社注册资金少、规模小、与农户“合而不作”。(五 ) 农业科技和物资装备支撑能力弱 。经过长期努力,我省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农机等物质装备能力显著增强。但与发达省区相比、与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研投入总体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还没有根本改观。受资源和市场条件限制,农机化在重要作物和关键环节上的推广应用仍面临现实困难。比如:2016 年四川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56%,排名第 13 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 53%,排名第 17 位。农产品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冷链物流等设施设备欠缺,诸如蔬菜商品化处理率不到40%,冷链流通率不足 3%。养殖用地紧张,养殖场建设落地 10难。大部分中小规模养殖场生产设施差,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低,环保设施设备不配套。三、对策建议按照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产业兴旺为目标,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力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一 ) 坚持统筹规划 , 优化顶层设计 。

  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区域、流域、全域”的布局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选准优势产业。统筹推进四区四基地( 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 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 、 全国农村改革示范区 、 全国农业休闲养生示范区 、 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 、 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 、 国家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 、 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区域养殖布局,布局建设一批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特色产业由点状、散状向带状、块状集聚,由非优势生产区域向优势生产区域集中。

  二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发展,积极推进以养带种、农牧复合、草果菜结合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 11构,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为抓手,稳定和提升水稻...

篇三: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本刊特稿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朱刚( 西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云南 昆明 650221 )摘要 : 本文针对地提出了优化乡村产业布局 , 大 力发展新兴特色产业 、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 引才聚 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 、 发展乡村产业要坚 持绿色发展理念 、 构建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 1 点建 议 , 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词 : 乡村产业发展 ; 乡村振兴 ; 产业链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按照产业兴旺 、 生态宜居 、 乡风文明 、 治理有效 、 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促进乡村发 展 。

  其中 , 产业兴旺排在首位 , 可见乡村产业发展对 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1 + 。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 农村 人口仍然占我国人口的绝对多数 , 没有农业农村产业 的振兴和发展 , 就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 。

  乡村产业发 展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 也满足了农村不同个体之 间的差异化需求 , 又能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 , 吸 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发展 , 最终实现乡村振 兴 。

  但是 , 目前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 题 , 例如缺乏产业项目选取的科学引导 , 产业链薄弱 , 质量和效率低下等 。1 乡村产 业发 展的现状及存在的 主 要问题1.1 乡村产 业 项目选取缺乏科 学 引导乡村产业项目的选择应当以市场为导向 , 详细了 解乡村产业产品辐射范围和人群 , 结合所在区域实 际 , 选择适合的发展项目才是关键 。

  目前 , 乡村产业 在类别和规模上不是完全一致的 。

  在某些地方 , 乡村 产业仍然以传统种植为主 , 而其他行业则薄弱 。

  即使 仅看传统的种植业 , 现有商业模式也表明许多地方的 种植技术落后 , 机械化程度低,集约化生产水平较低 , 而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造成环境污染和土地质量 下降乡村产业的谋划主体往往为当地政府 , 但规 划工作经常缺乏科学论证 , 盲目上马一些产业项目 , 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 、 门槛低的种植养殖项目 , 前期予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 然而这些投入和项 目的选择大多都是政府站在自身角度去酝酿实施的 , 或者只是简单交给职能部门拟定发展方案并予以实 施,没有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的意见建议 , 导致乡村产作者简介 : 朱刚 ( 1986- ) , 男 , 博士 , 副研究员 , 研究方向 : 农村 与区域发展 。业项目选择短期化 , 没有实现产业发展应有的效益 。

   1.2 产 业 项目缺乏专 业 人才和技术支持长期以来 ,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乡发展不均衡 、 不协调 , 乡村在基础设施 、 公共服务 、 资源要素等方面 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乡村产业的发展程度大大低 于城市经济,导致积极发展乡村产业的村 、 社区无法 吸引专业的技术人才 , 更不用说缺乏与市场经济要求 相适应的管理 、 市场营销 、 电子商务和金融人才 , 也同 时缺乏与乡村产业相适应的本地实用技术人才 , 致使 乡村内部年轻劳动力严重外流和外部人才难以吸引 , 造成乡村人才严重短缺 。

  目前,现有的从业人员只能 就地招聘 , 这些从业人员很多都是当地村 、 社区的 , 且 年级偏大 , 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有限 , 乡村产业的发 展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2 乡村产 业发 展的对策建议2.1 优 化 乡村产 业 布 局 , , 大力 发 展新兴特色产 业低门槛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 同质化严重的产业 布局 , 换来的必然是没有竞争力的产品 。

  首先 , 必须 面向市场 , 围绕需求发展乡村产业 , 根据市场需求和 地方资源赋予的优势 , 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和产品结 构,扩大有效供应 , 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 。

   同时 , 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区别化 、 精细化 , 科学调研当 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合什么产业 , 当地的传统优势产 业是什么 , 对接龙头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水 平,做到有的放矢 , 然后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 ( 同时避免与周边县区 、 乡镇 、 村的同质化竞争,真正做 到能够让产业发展经得起市场考验 , 实现可持续发 展 。

  同时 ,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 积极 、 农产 生产 区 、 农产品优势区建设 , 提高农产品供应质量和效益 。

  积极 促进新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 推进生产 、 加工 、 仓储 、等 体化 合 , 乡村产业链 , 加二和第三产业融合,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 提高乡村 产业项目市场活力 。

  同时 ,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 例如 农业 、 乡村 、 民 基地 , 农业收入增长渠道 , 发展 “ 互联网 + ” 现代农业 , 并利用电 子商务模式提高农产品进入全球和扩大市场收益的《 湖北农机化 》 202 1 年第 6 期耳 本刊特稿关于 # 乡村振兴 $ 的几点困惑与思考段西蓉(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 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 : 乡村振兴是国家高度重视 “ 三农 ” 问题 、 推 进新农村建设以及改善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目标下所 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 。

  现今乡村振兴战略在各省市 内开展得如火似荼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但其间也暴 露出若干问题 , 需制定有效解决方案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 分类施策 1 乡村振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农业生产开支最大的是:一化肥 , 二机耕 、 机播 、 机收 。

  请看这样一笔账 : 667 m 2 玉米 , 播种 25 元 , 用化 肥 125 元 , 机收 100 元 , 粉碎 60 元 , 机耕 50 元,播种小 麦 25 元 , 化肥 125 元 。

  ( 从收到种小麦 ) 不算浇水 、 打 药 、 种子 70 元 。

  玉米产量 550 kg/667 m 2 ,15 元 /<g , 一年下来还剩多少 ? 还剩 300 元 。

  小麦比玉米多机 耕一次 , 浇水 3 〜 1 次 , 打药 2 〜 3 次 ,667 m 2 小麦产量 与 667 m 2 玉米产量比,小麦收入只有 200 元 。现有的农业生产效率下 , 仅靠农业很难使农民过 能力,让农民充分享受农产品的增值收益 , 提高农户 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2.2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 , 引才聚智加强农业科技创 新的带动作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 , 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 充分发挥农民在振兴乡村中的主要作用 。

  一方面 , 要 加快实施新的农民专业培训项目 , 让当地的人才成长 起来 。

  另一方面 , 我们必须执行相关政策 , 特别是根 据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村居民创业创新促进农 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 指导更多优秀的 人才回乡创业 , 给予他们优厚的资金扶持和福利待 遇,支持并吸引他们在农村扎根 , 并成为促进乡村产 业发展的骨干 。

  同时 , 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 不断加 强农业科技创新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2.3 构建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应该能够促使产业链上各 主体凝聚成一个战斗力强大的统一整体 , 以产业链整 体利益最大化为运转目标 。

  让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中 的政府 、 合作社 、 企业 、 农户都有所利益 , 才能在产业 发展中实现共赢,实现稳定的利益连接和分配机制 , 进而提高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

  在乡村产业 曲 《 湖北农机化 》 2021 年第 6 期 上富裕的生活 , 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出去打工才能保障 他们的生活 。

  然而百业并不是那么兴盛 , 还有许多农 民除了种地还无事可做,他们没有机会得到固定的 、 收入有保障的工作 , 资源禀赋决定了农民的收益问 题 。

  当前农村的主要问题 , 是在农业收入不高的情况 下,如何提高农民的收益问题 。2 农业 生产经营方式上能否突破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 生产 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 生产关系是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 , 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 , 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

  其次 , 生产力的发 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 最活跃 、 最革命的因素 , 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 , 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囚 ; 同时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 大的反作用 , 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 、 阻碍或发 展生产力的作用 。发展的初始阶段 , 政府的投入和补贴只是暂时的 , 短 暂的经济投入可以将各个主体紧紧连接在一起 , 但是 长期来看,还是要依靠产业自身产生的经济效益才能 将各个主体捆绑在一起,每个参与产业发展的主体都 有自身背后的资源 , 可以考虑将相关资源折算成股本 进行入股,让各个参与发展的主体成为利益共同体 。3 结语总而言之 , 针对当前乡村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 要 和实际相结合 , 制定完善的策略 。

  本文对乡村产业发 展现状和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 然后详细 探究了问题的解决措施,希望能通过此次研究 , 对乡 村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 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一些 可行性的建议 , 实现 “ 十四五 ” 规划中产业兴旺的良好 开端,促进乡村振兴和 “ 三农 ” 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 1 ] 陈秧分 , 刘玉 , 李裕瑞.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发展 状态与产业兴旺途径 [ J, 地理研究 ,2019,38 ( 3 ) : 632- 642.[ 2 ] 周阳敏 , 桑乾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兴旺问题研 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18,14 ( 6 ) : 49-54.( 收稿日期 : 2021-03-20 )

篇四: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202 22 2 年 年 1 1 月 第一篇 总体设计说明 1 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2020 年 3 月 5 日,全市发布了《重庆市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2020—2022年)》,要求从 2020 年开始,集中 3 年时间实施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方案》重点部署了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包括实施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以“十百千”为重点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五沿带动、全域整治”工程、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扩面深化工程、实施“三乡”人才培育工程、实施“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实施乡村文化“百乡千村”示范工程、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工程。

  2021 年 12 月 29 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发布《酉阳自治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暨远景规划(2021-2035 年)》,《规划》提出:到 2025 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到 2035 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酉阳花田乡作为重庆市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以及示范引领类乡镇,坚持高点定位,进一步增强产业优势、环境优势、竞争优势,高标准打造示范样板,即基础设施配置齐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房屋建筑特色鲜明,农村环境优美宜居,民主管理制度健全,乡风习俗文明健康,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人口和产业吸纳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民生活幸福安康。力争 2025 年,花田乡在全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为贯彻落实县委“1234”战略目标,有效推动酉阳县乡村振兴,实施酉阳县猫何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正当其时。

  本项目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类项目,是构建长效扶贫模式的重要举措,改善当地交通状况,提升当地基础设施,推进项目区旅游形象提升,为酉阳县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提供案例。

  2 2 技术标准 及采用 的 主要规范 2 2. .1 1 技术标准 2.1 11 .1 技术指标总体采用情况 表 2-2 主 要 技 术 指 标 表 序号 项 目 单位 主线 支线 1 公 路 等 级 四级(Ⅰ类) 四级(Ⅱ类) 2 设 计 速 度 Km/h 15 15 3 路 基 宽 度 m 6.5(4.5) 4.5 4 行 车 道 宽 度 m 2×3.00 1×4.5 5 路面结构类型 沥青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 6 路 拱 横 坡 % 2 2 7 平曲线最小半径 m 12 15 8 最大纵坡 % 12 14(困难路段) 9 最小坡长 m 45 45 10 竖曲线最小半径 m 200 25 11 竖曲线最小长度 m 200 25 12 桥涵设计荷载 公路-II 级 公路-II 级 13 设计洪水频率 洪水频率 1/10 1/10 2.1 12 .2 降低技术标准路段情况说明 主线 K0+000~K0+750 段,根据《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四级(Ⅰ类)公路设计速度 15Km/h 的回头曲线圆曲线最小半径为 15m,由于该段位于地形陡峭的崩坡积层上并且处于猫何寨村寨景观核心区,山体横坡大,为了保护猫何寨村寨风貌景观,减少开挖和挡墙砌筑量,减小工程规模,节约造价,经过分析论证后结合《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重庆市农村公路管理办法》回头曲线最小半径采用四级公路(Ⅱ类)按照 12m 控制,纵断面按照12%,缓坡按照 6%控制,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增加交安措施设置。

  主线 K0+750-K1+032.234,沿原农用机耕道,位于梯田景区核心区,根据县政府相关会议精神,不能大挖大填,另外由于原道路宽度为 3.5m-4.5m 宽,基本能够满足农用车通行,经与 202 22 2 年 年 1 1 月 建设单位沟通后,确定本次设计维持旧路平纵横现状,不改变原机耕道纵坡和平面宽度,仅对路面进行改造。

  2 2. .2 2 设计采用 的主要规范 (1)《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 (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10-2019); (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 (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7)《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 (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9)《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 (1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 (1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1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13)《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DT D65-04-2007); (1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T F50-2011); (15)《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渝交委法【2011】24 号 3 工程概况 3.1 概述 本项目分为主线、支线 A 线和支线 B 线。主线起点接已修建完成的猫何路,沿猫何寨西侧向南展现,在 K0+610 位置接入老路机耕道,然后向中寨方向顺原机耕道布线,终点接入中寨既有农村路。支线 A 线路线起点与主线 K0+620 相交,后沿东展线,止于在建的大面至猫何寨道路,成为 上寨外部环线 。支线 B 线起于主线 K0+738 处,止于居民地坝。

  本项目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涵工程、平面交叉工程、交安工程等。全线主要工程数量见表 3-1 主要工程数量表。

  表 3-1 主 要 工 程 数 量 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主线 支线 A 线 支线 B 线 1 路线长度 km 1.032 1.032 0.323 0.248 2 路基土石 挖方 1000m³ 12.079 0.479 0.133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主线 支线 A 线 支线 B 线 方数量 填方 1000m³ 7.534 3.714 0.084 3 路基防护、排水 1000m³ 3.493 1.326 0.25 4 涵洞 m/道 51/4 8/1 7/1 5 公路用地 亩 17.5 5 3.58 3 3 .2 老路 概况 主线现状道路 K0+000-K0+120 段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纵坡大,安全隐患大,K0+610-K1+032终点为农用机耕道,路基宽度 3.5m-4.5m,坡度大,路面状况差,难以通行。支线 A 老路仅有约 100m,为土路基,路况差。支线 B 线老路为土路基机耕道,宽度 4.0m-5.0m,路线指标较好,但路面状况较差。

   3 3. .3 3 总体设计 本项目的设计目标是,在有限的资金前提下,尽可能地对事故黑点集中路段进行彻底改造,借鉴“十三五”期间四好农村路改造示范工程的经验,充分发挥“畅、安、舒、美”的设计理念。本项目作为猫何寨对外连接的重要通道,对本项目总体设计采用如下原则进行控制: ① 保护生态,保护环境; ② 充分利用现有公路; ③ 灵活运用技术指标; ④ 改建方案稳妥可靠,不引发新的灾害; ⑤ 节约投资,节约用地,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效益。

   202 22 2 年 年 1 1 月 3 3. .4 4 路线设计 本项目平面选线时遵循如下原则: (1)充分利用旧路 (2)平面宽容性原则 本项目为旧路改造项目,设计线位部分段落地形条件非常复杂、平面指标较低,故平面加宽采用一类加宽进行控制;对局部小半径曲线视距较差段,对弯道内侧进行削坡处理,改善视线的通视距离,提高行车安全性。

  本项目纵面设计原则 (1)结合旧路路面成果资料,合理设计纵坡,尽量利用原路路基,减少土石方数量,以节约工程造价。

  (2)纵断面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尽量减少弃方,保护生态环境。

  3 3. .5 5 路基 横断面布置 根据《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规定,四级公路(I 类)标准,路基标准宽度 6.5m,车行道宽度 6.0m,路基横断面布置为:0.25m 土路肩+2×3.00m 行车道+0.25m 路肩=6.5m。行车道设 2%横坡,土路肩设置 3%横坡。四级公路(II 类)标准,路基标准宽度 4.5m,车行道宽度 3.5m,路基横断面布置为:0.50m 土路肩+3.50m 行车道+0.50m 路肩=4.5m。行车道设单向 2%横坡,土路肩设置 3%横坡。

  3 3. .6 6 路基 设计 路基设计原则: ① 方案合理:结合沿线岩土类别、物理力学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以及人文条件确定合适的路基型式,并结合当地的施工经验选取合适的工程或绿化防护措施; ② 节约耕地:路线走廊狭窄,可利用耕地面积少,在路线确定的条件下,为尽可能保护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耕地; ③尊重环境:避免因人为方案不合理而带来的大挖大填,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地域特征、人文风俗,使工程与自然、人文协调; ④节约造价:本项目受制于造价,尽可能减少硬性的工程防护,如取消了一般填方边坡的浆砌骨架防护等。

  3 3. .7 7 路面设计 路面结构层设计 表面层:5cm 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6C) 基 层:20cm 水泥稳定碎石(4.5MPa) 功能层:8cm 碎石 总厚度:33cm。

  层间结合及界面处理:沥青面层与基层之间先洒布乳化沥青透层(PC-2)0.8~1.2kg/㎡。

  3 3. .8 8 排水设计 路基、路面范围内的大气降水通过边沟、排水沟等排水设施,通过涵洞等排水构造物将雨水排入天然河沟,以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3 3. .9 9 涵洞设计 本项目主线设置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50m/4 道,支线 A 线设置钢筋砼圆管涵 8m/1 道,支线B 线设置钢筋砼圆管涵 7m/1 道。

  3 3. . 10 交叉 工程 本项目平面交叉 3 处,道路开口搭接 2 处。

  3 3. . 11 交通 安全 设施 本项目交通安全设施内容包含标线、标志和护栏,护栏采用 C 级波形护栏。

  3 3. . 12 环境保护 与景观 工程 本项目明确弃土场位置,对弃土场进行复垦和绿化。本项目实施的目的是改善人居环境,在路基施工后对路基边坡进行绿化。

  3 3. . 13 其他工程 本项目其他工程内容为 2 处改沟。

  4 4 沿线自然地理特征和地质构造 4 4 .1 地理、地形、地貌 拟建线路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形总体呈北高南低,地形坡度一般为 5~30°,局部呈陡坎状。

   202 22 2 年 年 1 1 月 4 4 .2 气候、气象、水文 线路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雨量充沛,冬暖夏凉。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131 小时。年平均气温由海拔 280 米的沿河地区 17℃递减到中山区的 11.8℃。1 月气温最冷为 3.8℃,7 月最高为 24.5℃,最高气温 44.1℃,最低气温-8.4℃,年降雨量一般在 1000~1500 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 1383.6 毫米,且分布不均,多年平均蒸发量 999.3mm。集中在 5、6、7、8 四个月,占年降水量的 70%以上,气候垂直分带较明显,随高度的增加年平均温度降低,雨量增大。

  4 4 .3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及地震 据四川省地震办公室(1977)《四川地震目录》,该地区及其附近较大区域内曾发生过七次较大的地震,其中五次有较详细记载(见表 3.3.2)。其中最大的一次为 1856 年 6 月 10 日小南海地震,小南海湖区和两侧破坏的山体,即为当年地震留下的痕迹。此后一百多年未发生过灾害性地震。

   区域历史地震一览表 地震时间 震中地名 震中位置 构造部位 震级 震中烈度 北纬 东经 M I 1809.8.31 贵州道真天道塘 建始彭水断裂南延带 5(1/2) 7 1852.10 彭水庞滩 建始彭水断裂带 4(3/4)~ 5(3/4) 6 1855. 彭水南渡沱 29.2 108.1 建始彭水断裂带 4(3/4) ~5(3/5) 6 1856.6.10 黔江大陆坝(小南海) 29.7 108.8 建始彭水断裂与黔江断裂之间 5(1/2) 7 1931.7.1 湖北毛坝 30.0 109.0 建始彭水断裂 5 6 2008.5.12 四川汶川 8.0 经现场踏勘并查阅相关资料,项目区未发现活动性断层的存在,反映路线走廊区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期。项目区域稳定,适宜拟建公路修建。

   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 图 A 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16 图 B,路段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35s, 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其抗震设计建议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JB02-2013 执行。

  4 4 .4 地质构造 线位区构造位置位于位于铜西向斜东翼,岩层整体单斜产出。岩层产状为 280°~305°∠30°~54° 4 4 .5 地层岩性 据本次工程地质调绘,路线内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为:第四系全新统(Q 4 )、二叠系中统栖霞组(P 2 q)、二叠系中统梁山组(P 2 l)、志留系中统韩家店组(S 2 h)、志留系下统小河坝组(S 1 x)和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群组(S 1 l)、奥陶系上统临湘组+五峰组(O 3 l+w)、奥陶系中统十字铺组+宝塔组(O 2 s+b)、奥陶系中统牯牛潭组(O 2 g)、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 1 d)、奥陶系下统分乡组+红花组组(O 1 f+h)。

  一、第四系(Q Q 4 4 ) 分布于全线,主要有全新统崩坡积层(Q 4col+dl )、残坡积层(Q4el+dl )。

  ① 崩坡积层(Q Q 4 4col+dl ) 202 22 2 年 年 1 1 月 块石土:黄褐色,可塑性差,干强度高,韧性差,刀切面无光泽,摇震反应。

  ②残 坡积层(Q Q 4 4el+dl ) 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状,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刀切面稍具光泽,无摇震反应,厚度约 1~5m。

  二、二叠系 ①二叠系中统栖霞组(P P 2 2 q q ) 岩性为灰至灰黑色薄至巨厚层状灰岩夹薄层沥青质白云质灰岩, ②二叠系中统梁山组(P P 2 2 l l ) 岩性主要为含泥质灰岩、页岩、石英砂岩,偶夹菱铁矿。

  三、志留系 ①志留系中统韩家店组(S S 2 2 h h ) 岩性以黄色、黄绿色页岩为主,偶夹薄层状、透镜状灰岩及粉砂岩。

  ②志留系下统小河坝组(S S 1 1 x x ) 为黄绿、灰绿色页岩,细砂岩夹泥质石英砂岩, ③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群组(S S 1 1 l l ) 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水云母页岩、粉砂质页岩及水云母质粉砂岩组成,底部为炭质页岩、炭硅质页岩,富含笔石化石。

  四、奥陶系 ①奥陶系上...

篇五: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Management Science & Economics 38 2021·6 《华东科技》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甘迪龙,曹 明,丁中军 (浙江臻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现阶段我国不遗余力地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这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相对应的,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更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农村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与理念,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对策。本次研究中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核心主题,对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助力农村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战略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辽阔的国土有农村和城市,大量的农村当中也存在相当一部分处于偏远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优越导致这些地区的农村常年得不到国家重视,因此也无法获得上级的资助与支持,这对于偏远地区农村发展造成制约。偏远农村较为闭塞,无法充分接触到现代化技术,同样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避免这种农村发展两极分化的情况出现,由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均是确保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乡村振兴战略使得全国的乡村政策形成统一,对不同乡村结合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实现对农村结构的全面优化,强化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 乡村振兴下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1.1 经济发展不均衡 我国存在多种地形地貌,而对于农村而言,地形地貌是一种直接性的影响因素,造成农村与农村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因为资源不平衡、地形地貌复杂而出现多种多样的情况。不同的农村发展地区获得国家相关的投入、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无法获得充足的支持与投入因此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一点在东西部农村等偏远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相反,沿海地区的农村由于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因此可以获得国家的高度重视,发展的机会也更多、资源更加丰富[1] 。因为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有所不同,极其不利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

  1.2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单从现阶段不同的农村地区的发展来看,造成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偏低,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农产品销售,低价销售农产品致使农民收益大大下降,并且单一的收入来源使得农民不得已选择外出打工,这样一来当地的农业发展劳动力严重流失,使得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部分都会选择进城务工,这就导致农村产业出现闲置或者是粗放式经营,收入依然不如意,长此以往,农村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致使农村经济长期得不到有效提升,使得农村生态环境大幅度下降。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2.1 农业机械发展农村经济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农村产业化,并且农村产业化需要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全过程中的核心工作,通过农村产业化可以最大程度上将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体现出来,从根本上振兴地方农村经济[2] 。具体而言,落实农村产业化需要优化政策,兼顾均衡发展为目的,配合相关一系列的相关措施构建农村区域经济统一协调发展。招商引资,招募大企业进村投资,发挥领头羊效应,企业凭借自身的优势、资源、经验可以科学的组织与构建农村生产组织、经济组织,而这一点恰恰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建立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规模化经营发展,以统一化的农业生产取代小农产业经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农业效益与农业的产业化水平[3]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体化供销链,在结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

  2.2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村的主要发展任务当然以农业生产为主,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农业一直以来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早期就立下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虽然至今仍未实现,但是可以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提升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村以发展农业作为主要的经济项目,虽然现如今鼓励多元化经济发展,但是农业作为农村的主产业,自然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所以说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将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的产业,扩大农业规模发展。

  截至现如今,我国大部分的农村经济发展依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乡村经济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不遗余力地开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并不断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规模,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改革创新[4] 。只有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经济问题。发挥农村自身的优势,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现农村的创新发展,上级部门可以酌情加大对农村的经济、技术投入,刺激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构建现代化的农村经营发展模式。

  2.3 生产要素合理流通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构建科学的、完善的生产要素流动机制,这种生产要素流动机制可以保证生产要素流通过程中的合理性。农业市场上,多种多样的生产要素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流通着,一些因素属于活跃因素,相对应的不合理的流通模式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素,只不过产生的是负面影响[5] 。为了确保农业生产要素流通价值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可以选择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通,同时优化各项资源,最终才能构筑一种合理的、科学的、完善的农业生产要素流动机制,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策略的积极引导下,最大程度上构建全面的农业生产体系,相对应的人才供应也需要跟上,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要素机构需要现代化思想的农业技术人才予以支持,更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6] 。所以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予以人才培养工作高度关注,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3 结语 经过本次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持续进行。对于现如今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为了进一步实现我国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一些自然因素成为制约我国部分地区农村发展的负面因素,这使得不同地区的农村之间发展存在悬殊的差距,地势好的农村地区可以获得政府的大力扶持,而偏远地区的农村发展就难以获得上级的自主与支持,这也是造成乡村经济长时间得不到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培养更加优秀的农业创新型人才,通过招商引资在农业作为主要的经济产业,对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拓展农村的经济收入渠道,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温素珠,周颖烨,蔡麦浪,杜乐怡.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手工艺品产业发展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1(06):225-226. [2]刘子玉.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河北农机,2021(03):118-119. [3]滕飞.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村经济管理[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 (02):9-10. [4]范慧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淘宝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03):130-132. [5]张秀.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商展经济,2021(03):122-124. [6]佟元琪.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A].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国际生产工程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六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管社科)[C].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国际生产工程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1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