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现状8篇乡村振兴现状ManagementScience&Economics382021·6《华东科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现状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乡村振兴现状
Management Science & Economics 38 2021·6 《华东科技》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甘迪龙,曹 明,丁中军 (浙江臻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现阶段我国不遗余力地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这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相对应的,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更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农村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与理念,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对策。本次研究中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核心主题,对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助力农村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战略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辽阔的国土有农村和城市,大量的农村当中也存在相当一部分处于偏远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优越导致这些地区的农村常年得不到国家重视,因此也无法获得上级的资助与支持,这对于偏远地区农村发展造成制约。偏远农村较为闭塞,无法充分接触到现代化技术,同样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避免这种农村发展两极分化的情况出现,由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均是确保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乡村振兴战略使得全国的乡村政策形成统一,对不同乡村结合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实现对农村结构的全面优化,强化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 乡村振兴下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1.1 经济发展不均衡 我国存在多种地形地貌,而对于农村而言,地形地貌是一种直接性的影响因素,造成农村与农村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因为资源不平衡、地形地貌复杂而出现多种多样的情况。不同的农村发展地区获得国家相关的投入、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无法获得充足的支持与投入因此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一点在东西部农村等偏远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相反,沿海地区的农村由于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因此可以获得国家的高度重视,发展的机会也更多、资源更加丰富[1] 。因为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有所不同,极其不利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
1.2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单从现阶段不同的农村地区的发展来看,造成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偏低,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农产品销售,低价销售农产品致使农民收益大大下降,并且单一的收入来源使得农民不得已选择外出打工,这样一来当地的农业发展劳动力严重流失,使得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部分都会选择进城务工,这就导致农村产业出现闲置或者是粗放式经营,收入依然不如意,长此以往,农村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致使农村经济长期得不到有效提升,使得农村生态环境大幅度下降。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2.1 农业机械发展农村经济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农村产业化,并且农村产业化需要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全过程中的核心工作,通过农村产业化可以最大程度上将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体现出来,从根本上振兴地方农村经济[2] 。具体而言,落实农村产业化需要优化政策,兼顾均衡发展为目的,配合相关一系列的相关措施构建农村区域经济统一协调发展。招商引资,招募大企业进村投资,发挥领头羊效应,企业凭借自身的优势、资源、经验可以科学的组织与构建农村生产组织、经济组织,而这一点恰恰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建立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规模化经营发展,以统一化的农业生产取代小农产业经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农业效益与农业的产业化水平[3]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体化供销链,在结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
2.2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村的主要发展任务当然以农业生产为主,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农业一直以来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早期就立下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虽然至今仍未实现,但是可以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提升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村以发展农业作为主要的经济项目,虽然现如今鼓励多元化经济发展,但是农业作为农村的主产业,自然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所以说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将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的产业,扩大农业规模发展。
截至现如今,我国大部分的农村经济发展依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乡村经济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不遗余力地开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并不断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规模,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改革创新[4] 。只有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经济问题。发挥农村自身的优势,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现农村的创新发展,上级部门可以酌情加大对农村的经济、技术投入,刺激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构建现代化的农村经营发展模式。
2.3 生产要素合理流通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构建科学的、完善的生产要素流动机制,这种生产要素流动机制可以保证生产要素流通过程中的合理性。农业市场上,多种多样的生产要素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流通着,一些因素属于活跃因素,相对应的不合理的流通模式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素,只不过产生的是负面影响[5] 。为了确保农业生产要素流通价值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可以选择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通,同时优化各项资源,最终才能构筑一种合理的、科学的、完善的农业生产要素流动机制,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策略的积极引导下,最大程度上构建全面的农业生产体系,相对应的人才供应也需要跟上,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要素机构需要现代化思想的农业技术人才予以支持,更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6] 。所以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予以人才培养工作高度关注,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3 结语 经过本次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持续进行。对于现如今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为了进一步实现我国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一些自然因素成为制约我国部分地区农村发展的负面因素,这使得不同地区的农村之间发展存在悬殊的差距,地势好的农村地区可以获得政府的大力扶持,而偏远地区的农村发展就难以获得上级的自主与支持,这也是造成乡村经济长时间得不到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培养更加优秀的农业创新型人才,通过招商引资在农业作为主要的经济产业,对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拓展农村的经济收入渠道,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温素珠,周颖烨,蔡麦浪,杜乐怡.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手工艺品产业发展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1(06):225-226. [2]刘子玉.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河北农机,2021(03):118-119. [3]滕飞.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村经济管理[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 (02):9-10. [4]范慧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淘宝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03):130-132. [5]张秀.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商展经济,2021(03):122-124. [6]佟元琪.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A].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国际生产工程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六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管社科)[C].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国际生产工程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19. 。
。. .。
。
篇二:乡村振兴现状
1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及对策建议承担单位:四川省农业厅2018 年 5 月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是“天府之国”,要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生活富裕,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农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必须坚持走产业振兴、质量兴农之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川”字号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我省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一、四川农业主要产业现状近年来,四川通过实施三轮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大省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2017 年,农业增加值 4282.8 亿元,稳居全国第三位,粮食总产全国第七,马铃薯、油菜籽产量全国第一,生猪、兔、蜜蜂生产和肉牛存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茶叶、蔬菜产量全国前三。
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化,粮食总产量达到 3498.4 万吨,生猪出栏稳定在 6579.1 万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西部第一,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较快发展,菜果茶优质率提升 5 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结构日益优化,“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 5142 个,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占全国的 1/5,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发展新亮点。
产业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耕地流转面积达到 2136.36 万亩、流转率 36.7%,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 40%以上,化肥、农药 3使用量分别连续 2 年和 3 年负增长,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84.8%,比全国主要牧区高 30.2 个百分点。
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化率达到 96%,创建了 19 个部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育成了大恒肉鸡配套系等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8%,机械化水平达到 57%。(一)粮油产业稳步提升。全省粮食实现连续十一年稳定增长,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油料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续十六年创历史新高,油菜籽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位。2017 年,全省粮食、油菜播种面积分别为 9662.1 万亩、1591.7 万亩,粮食、油菜籽总产分别为 3498.4 万吨、252.2 万吨。水稻是四川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 3000 万亩左右,总产 1500万吨左右,全省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达到 1840 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 61.4%,其中二级以上优质稻达到 770 万亩,占全省水稻面积的 25.8%。四川是全国油料生产、消费大省和全国油菜种业第一大省,2017 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首次超越小麦,成为小春生产第一大作物。省政府把油菜纳入了“四区四基地”建设总体布局,油菜产业已由单纯的农业生产向维系田园生态、融合一三产业、激发油脂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多元融合发展转变。(二 ) 水果产业优势突出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向东部过渡地带,生态气候类型复杂,地带性和垂直变化明显,有着“园林之母”的美誉。2017 年,全省水果总面积达到 1000 万亩、产量 850.5 万吨,分别居全国 7 位、8 位,总产值达 533 4亿元。形成了龙门山脉 60 万亩优质猕猴桃产业带,川西盆地 100 万亩晚熟柑橘产业带,川中 100 万亩柠檬产业集中发展区。红心猕猴桃、晚熟柑桔、柠檬、血橙、石榴等面积、产量全国第一。同时,我省是全国农家乐发源地,各重点产区每年都会利用开花、采果时节开展各类节庆活动,既进行了宣传提升了知名度,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开辟了农民增收新路子,一三联动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三 ) 蔬菜产业不断壮大 。我省气候类型多样,形成了盆周 200 万亩高山蔬菜产业区,川南 300 万亩早春蔬菜带,实现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冬春喜温蔬菜生产基地和泡菜加工基地,“南菜北运”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2017 年,全省蔬菜及食用菌面积 2058.6 万亩,产量 4365.7万吨,产值 1585.6 亿元,分别居全国 6 位、5 位。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川西片区,生产的莴笋、萝卜、结球甘蓝、花椰菜、芹菜、芥菜、大白菜等产品,成本低、品质优,具有天然生态之美誉,销往“三北”地区极具竞争力。我省主要有吉香居、李记泡菜、丹丹豆瓣等 100 余家大型蔬菜加工企业,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为 40%。泡菜加工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泡菜产量、产值分别达到 370 万吨、308 亿元,四川已成为全国第一泡菜产业大省。(四)茶产业持续推进。四川有坡度 6°~25°的宜茶坡耕地 3000 多万亩,全省茶园面积 494.6 万亩、茶叶产量 26.5万吨,毛茶产值 190 亿元,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 4 位,形 5成了川西南盆周 300 万亩名优绿茶产业带,川东北 200 万亩优质富硒茶产业带。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使我省茶区开园时间比浙江、江苏等主产茶省早 20 天~30 天,可以实现错峰销售。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省级以上的优良品种有 70 多个, 11 个茶叶重点县被列为全国规划的名优绿茶和出口茶优势区。全省茶叶“一主三辅” (名优绿茶为主,茉莉花茶、川红功夫茶为辅)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夏秋茶原料利用率逐年提高,名优茶产量 16.24 万吨,大宗茶产量 11.8 万吨。在首届中国(杭州)国际茶博会上,“蒙顶山茶”被评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宜宾早茶”被授予“中国茶叶优秀区域公用品牌”。(五 ) 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 。四川复杂多样的气候和地质地貌,适宜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拥有中药资源 5000 余种,其中植物药资源 4600 多种(占我国中药资源种类的近50%),中药蕴藏量、常用重点中药材品种数量、道地药材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中药材生产大省。2017 年,全省特色中药材优势区面积 180 万亩,产量 46 万吨,产值 100亿元,面积、产量分别居全国 5 位、6 位。形成了南江金银花、中江丹参、三台麦冬、中江附子、松潘川贝母等道地知名品牌药材。四川成为全国中药材产销信息发布中心,编制的全国首个“中药材商品电子交易规格标准”填补了我国中药材数字化交易和电子交易规格标准的空白。以中药材天地网为代表的药材专业电子商务平台规模日益壮大,信息站点覆 6盖全国 1876 个中药材主产区,形成了中药材天地网庞大的线下服务网络,撮合中药材交易金额超过 130 亿元,连续三年电子平台交易额年均增长 100%。(六 ) 畜牧产业继续壮大 。四川是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大省,拥有生猪、肉羊、肉牛、畜禽等地方特色品种 51 个,生猪、兔、蜂群生产和肉牛存栏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2017年,全省出栏大牲畜(猪牛羊)8626.8 万头(只)、禽(兔)8.6 亿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 662.5 万吨、144.5 万吨、63.7 万吨。我省既是全国第一养猪大省,还是国家唯一批准建设的“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十三五”国家生猪生产重点发展 7 省(区、市)之一,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 61 个,占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总量的 12.2%,生猪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 20%以上。四川牦牛产业优势突出,世界 95%的牦牛在中国,全国近 30%在四川,牦牛总数达 400 万头,是四川牧区不可替代的宝贵畜种资源,是四川藏区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全省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创建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达到 1040 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 42%。初步形成牧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 7000 万头,精深加工能力达 50 万吨,冷库储藏能力 33 万吨,居全国第1 位。全省肉(禽)类罐头制造、畜禽屠宰、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居全国第 1、第 2、第 3,肉类加工业跃升为我省食品工业仅次于白酒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7(七 ) 水产业不断发展 。四川境内江河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水环境复杂多样,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水产业基础雄厚,拥有鲶鱼、斑点叉尾鮰、长吻鮠、黄颡鱼、鲈鱼、鲟鱼等“六大”特色鱼类,“雅鱼”、“润兆鱼子酱”等特色水产品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17 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 18.84 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 150.74 万吨,名特优水产品产量稳定在总产量的 28%以上,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 411.64 亿元居西部第一,鲶鱼、鮰鱼、长吻鮠产量居全国第一。休闲渔业不断发展,以餐饮、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大型休闲渔业基地不断涌现,2017 年,全省休闲渔业产值 33.99亿元,占总产值的 8.26%。二、四川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短板四川农业底子扎实,精耕细作历史悠久,农业与文化深度融合,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基因,农业发展基础很好。但农业经济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一)产品发展质量 不高。与发达省区相比,我省农业设施条件落后,农业生产在很多地方仍未摆脱依靠化肥、农药和大水漫灌来提高产量的粗放生产方式。耕地重用轻养,投入品过量使用,不仅影响产量,也直接威胁到质量安全。比如:我省常年水稻播种面积约 3000 万亩,但优质稻只有 1800 万亩左右,四川大米的品质无法完全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果茶菜药产品优质特色率低,低端化还较为严重。比如 8四川供港蔬菜由于品质等原因难以维持有效供给。(二 ) 农业品牌建设滞后 。我省近两年通过实施品牌建设五大工程,四川农产品抱团发展,品牌竞争力初步显现,但农业品牌包装、经营和推介不够,农产品商品化率不足60%,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很少,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品牌杂、小、多的现象仍然突出,多的一个县上百个,推进品牌整合越来越迫切。比如:在最近发布的《2018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500 强排行榜》中,四川仅有 19 家企业进入名单,相比山东的 59 家、河南的 29 家,差距很大。而且除新希望集团列第 3 名、通威公司列第 26 名、四川特驱投资集团列第 57 名、泸州老窖集团列第 60 名、四川高金实业集团列第 67 名等 5 家企业进前 100 名以外,其他入选的14 家企业排在 100-200 名之间的有 2 家、200-300 名之间的有 2家、300-400 名之间的有 4 家、400-500 名之间的有 6 家。(三)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我省是农业大省,2017 年我省马铃薯产量和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居全国第 1 位,油菜产量居第 1 位,生猪、水禽、兔、蜂群养殖规模均居全国第 1 位,核桃、橄榄油、花椒、三木药材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生产的农产品,大部分没有进过任何加工直接投向市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比如:2017 年,全省农产品初加工率 51%、加工转化率 58%,分别比全国平均低 2.5个和 7 个百分点,同样是农业大省的河南,挂面、方便面年产量占全国的 1/3,速冻米面食品占全国的 2/3,火腿肠占全国的 91/2。四川茶叶品质很好,但 85%以上通过毛茶外销,精深开发不够。(四)主体带动能力不足。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滞后,规模较小、盈利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和增产增收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比较少,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与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比如:虽然我省农民合作社总量在全国排第 7 位,比 2012 年提高 5 位,但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 年我省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仅有 3.7 万个,仅占工商注册的农民合作社的 48.9%和全国的 4%。截止 2016 年底,甘孜州发展农民合作社 2064个,全州入社成员 3.37 万人,但发展水平较低,覆盖面小、带动能力弱,多数合作社注册资金少、规模小、与农户“合而不作”。(五 ) 农业科技和物资装备支撑能力弱 。经过长期努力,我省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农机等物质装备能力显著增强。但与发达省区相比、与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研投入总体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还没有根本改观。受资源和市场条件限制,农机化在重要作物和关键环节上的推广应用仍面临现实困难。比如:2016 年四川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56%,排名第 13 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 53%,排名第 17 位。农产品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冷链物流等设施设备欠缺,诸如蔬菜商品化处理率不到40%,冷链流通率不足 3%。养殖用地紧张,养殖场建设落地 10难。大部分中小规模养殖场生产设施差,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低,环保设施设备不配套。三、对策建议按照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产业兴旺为目标,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力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一 ) 坚持统筹规划 , 优化顶层设计 。
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区域、流域、全域”的布局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选准优势产业。统筹推进四区四基地( 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 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 、 全国农村改革示范区 、 全国农业休闲养生示范区 、 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 、 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 、 国家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 、 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区域养殖布局,布局建设一批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特色产业由点状、散状向带状、块状集聚,由非优势生产区域向优势生产区域集中。
二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发展,积极推进以养带种、农牧复合、草果菜结合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 11构,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为抓手,稳定和提升水稻...
篇三:乡村振兴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调研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了解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找出我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我县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围绕进一步加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拟于 7 月份联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行调研,为确保此次调研顺利有序开展,特制定本调研方案: 一、调研内容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重点调研以下方面内容: 1. 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2.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3.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4. 我县大中型农业项目建设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5. 有关“三农”领域改革情况(农村土地流转、确权颁证、“三变”改革、退宅还地等); 6.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7. 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品牌创建、营销情况(乡村电商发展); 8.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9. 生态文明建设,小城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 10.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11. 其他涉及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
二、调研工作机构 为确保调研活动顺利开展,特成立调研工作小组: 组 长:吴朝良 石金印 吕明华 第一组: 第二组: 三、调研安排 1. 6 月,召开调研工作部署会,安排部署调研工作。将调研组人员按课题分成三个课题组:第一课题组: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第二课题组:生态宜居;第三课题组:乡风文明、治理有效。调研组人员分工及具体内容见附件。
2. 7 月上旬召开调研汇报会(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参会人员:调研组成员。县农委,县委组织部、发改委、财政局、扶贫办、经科信委、旅游委、国土局、林业局、水利局、人社局、交运局、住建局、文化委、移民局、环保局、商务局、美丽办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请参加汇报会的单位结合自身职能,根据调研内容准备好 55 份汇报材料,于 6 月 31 日前交政协办公室统一装袋。邀请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参加调研汇报会。县农委做好会务安排工作。
3. 各小组调研安排: 第一组:赴弥陀镇、汤泉乡调研;第二组:赴江塘乡、“两区一园”(徐桥工业聚集区、小池工业聚集区、城西幸福产业园)调研。具体调研时间由各组自行决定。
4. 赴外地学习考察。
5. 召开调研组座谈会,各课题组汇报。
四、 调研要求 1. 弥陀镇、汤泉乡、江塘乡按照调研内容安排好调研点,组织好本乡镇的调研座谈会。调研座谈会参加人员:辖区内县人大代表2-3 名、政协委员、相关镇直单位负责人、部分村负责人。徐桥镇、小池镇、城西乡做好园区调研安排,准备好园区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2. 调研人员要积极主动、克服困难,合理安排好本职工作,严守“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确保本次调研工作圆满成功。
3. 县广播电视台、通讯社做好调研的宣传报道工作。
篇四:乡村振兴现状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摘要:青海作为除西藏外藏族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决定了它在我国甚至是亚洲都有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也具有独特性。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比较早地就认识到了乡村的发展重要性,因为它们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各国为了促进乡村的发展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乡村发展模式。为我国乡村发展提供可一定的经验。
外国对于乡村的研究比较早,更早的注意到了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里多以发达国家农村的发展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能提供给我国农村发展一些经验。
1.1 乡村演变及政策 美国 R.D.罗德菲尔德的《美国农村的变迁—原因、后果和可供选择的对策》(1978),这本书表述了有关美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变革的历程、现状和问题,以及人们看待这些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各样观点的办法。美国农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乡村生活时代(1900-1929),尽管改善农村生活的动机主要源于“农村问题”的反对建议,但是双方观点都是乡村运动的一部分,一种主要基于城市对乡村生活条件的日益关切的表现;第二是新政阶段(1930-1945),主要以农场和农民为中心;第三是战后阶段(1945-1960),贷款和技术支持计划仍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和工业发展, 更加注重联邦和当地政府的结合。目前,美国乡村经济增长稳定,农场仍是美国乡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所以美国对于农场经济尤为重视。
1.2 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 各个学者对于乡村发展模式的划分标准不同,这里重点介绍几个国家乡村发展模式。
美国农业社会学家埃弗里特·M.罗吉斯和拉伯尔·J.伯德格的《乡村社会变迁》(1988),从职业、家庭等方面论述了农村社会的变迁,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发展与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分析了制约农村现代化的种种因素。并总结了国外乡村发展的几种模式,如日本高效农业模式、韩国新村运动模式、印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以色列的乡村服务中心建设模式、英国农村中心村建设模式、美国家庭农场发展模式等。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1990)、Milkove D(1990)、Martin A(1980)中说到了“城乡互惠性的美国乡村发展模式”,通过建设联通城乡的交通运输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要想富先修路,只有交通发达了,才能促进这个地区商品的流通,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个性化小镇,也就是以城带乡,以城镇的特色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支持农业产业加快发展,通过法律体系、农业科技、大额补贴、财政投入这几个方面进行支持;建立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为从事农业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
1.3 乡村研究现状 在论述国外乡村发展现状时,恩格斯在《反社林论》(1976-1978)《自然辩证法》(1955)中,提出了“城乡融合”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为主线,研究了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的现代化历程,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正视资本主义条件下城乡关系的尖锐对立及矛盾现实,分析了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必然性,提出消灭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过程,城乡关系最终由分离和对立演变为重新融合与统一的状态等相关理论。
1.4 可借鉴的经验及启示 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改造方式,乡村发展模式都有了明显的成效,我国正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探索,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使得乡村发展更加美好。第一,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理念调整城乡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特别是工业布局,引导大型工业企业向三四线城市转移,重新定位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县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第二,以保障激励为目标,发挥村集体和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在财政、收入、基础设施、医疗、养老等方面给予农民更多的保障;第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改革创新,我国助推乡村振兴,依赖的重要生产要素就是土地;第四,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振兴带头人,发挥人才优势;第五,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乡村发展离不开金融,在上述发达国家的农村发展模式中,都强调了金融机构的重要性,让金融机构更多的支持农民,帮扶农民。
2 国内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国外学者仅仅局限于本国自己乡村发展的研究,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几乎没有,又因为乡村振兴战略近几年才提出,我国专家学者都把其作为研究的一个重点,并且对于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的一个研究也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2.1 乡村演变及政策 文宏在《建国以来乡村振兴路程回顾及未来展望—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2019)中谈到,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城市优先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变化,在价值定位上,由支持城市发展转变为补齐短板发展,再转变为城乡共荣发展;在发展任务上,由乡村建设转变为新农村建设,再转变为乡村振兴;在发展特性上,由国家主导转变为引入市场,再转变为市场分配;在城乡关系上,由乡村单方发展转变为城市带动乡村,再到发挥乡村的主导作用。
2.2 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 费孝通认为,“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而“乡村发展模式”则是指乡村经济发展结构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某一地区选择的乡村发展战略和乡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地域特色的、能够使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乡村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理论概况。每个地区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模式,以下梳理了各学者关于乡村发展模式的文献研究。
陈荣彬、姚晓东、张永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2018)中业提到了几种发展模式,分别是吉安模式、虞心小镇模式、袁家村模式。虞心小镇模式以“虞”文化为主题,结合山水茶竹资源,打造集田园风光、客家民俗、虞茶文化为一体的家庭休闲度假体验式现代农业产业和农业田园综合体;袁家村模式主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典型代表。
王松良在《中国“三农”问题新动态与乡村发展模式的选择一以福建乡村调研和乡村建设的实证研究为例》(2012)中说到了福建省乡村发展的几种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汀塘模式、培田模式、福田模式和林炳模式。
2.3 乡村研究现状 王甲迎的《国内外美丽乡村研究现状及典型案例分析》(2017)中提到,在国内,关于乡村研究的现状主要有:陆羽荣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并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黄克亮则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依托广州新农村建设,研究如何推进广州省的乡村建设。
3 国内外研究述评及研究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笔者发现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和认可。可以由此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国外的城市化进程比较快,乡村问题很早的就突显了出来,所以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相关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并且形成了较丰富的理论和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乡村发展模式。得出的结论都是较 一般的模式,对于涉及特殊地区的一些特殊的发展情况,国内的研究则较少,而且也不全面,比如说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地形较复杂的地区的发展模式就少之又少,而且对具体案例深入具体分析的研究也不多见。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的研究将会成为下一步研究的趋势,同时这些研究方面的缺少也就是本次课题研究有待突破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Berg L, Wintjes A. New"rural lifestyle estates"in The Netherland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0(03). [2]高强,王富龙.美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2(05).
篇五:乡村振兴现状
一、引 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大量农业相关政策以振兴乡村经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农业农村工作重点部署也不断调整。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丰富,城市居民对农村需求转变;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当前不仅面临尚未解决的旧问题,还出现了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乡村衰落等新的现实问题(叶兴庆,2017),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乡村振兴研究不断深入,文献数量迅速增长且成果丰富,但对乡村振兴梳理归纳类文章较少,且现有综述多基于相对较少的文献作定性述评。本文试图运用文献计量法,以2015~2019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14 086篇乡村振兴相关论文为样本,运用UCINET及NETDRAW软件,分析样本时间序列分布、文献作者分布、期刊和机构来源,基于关键词作词频分析、共现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可视化构建知识图谱等方法分析热点问题,把握研究动态,在探索梳理乡村振兴领域的演进路径和逻辑基础上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推进乡村振兴的研究提供参考。综合考虑文章收录的全面性,数据库的更新速度和检索的便捷性三方面因素考虑,文章检索数据库选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文献发表时间设置为[2015-1-1]—[2019-12-31],在2020年1月3日检索操作,对篇名中包含“乡村振兴”的文章精确检索到18 943篇,过滤会议通知、会议综述、刊首语等非学术类文献,得到14 086篇样本文献,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中国乡村振兴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 *钱贵霞,谷红阳(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呼和浩特 010021)*项目来源: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18NDA005);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批“草原英才”工程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2000-12102303)。作者简介:钱贵霞,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产业经济。摘 要:乡村振兴提出以来涌现大量研究成果。基于文献计量法,依托UCINET和NETDRAW软件,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2015~2019年乡村振兴领域相关文献做数据处理和内容挖掘,分析该领域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结果表明,战略提出后,学术界研究热度迅速提升,研究文献增长迅猛,理论体系不断完善。领域内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包含一定数量的高产高质作者。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三农”工作、精准扶贫、乡村旅游、乡村治理和城乡融合等方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传统村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基层党建是领域内较边缘的研究主题。今后主要集中于乡村振兴新兴概念的深入探讨,传统研究与乡村振兴的结合与创新,乡村振兴在各个地区发展模式的探索,“互联网+乡村振兴”研究四个方面。关键词:乡村振兴;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未来研究方向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189 (2020)05-0029-12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20年第5期 总第63期· ·29 二、乡村振兴总体研究概况(一)文献时间序列分布乡村振兴研究可分为两个时间段(见表1):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到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近四十年时间(以主题形式检索,结果显示我国乡村振兴相关的最早文章发表年份为1984年)。此期间虽有涉及乡村振兴的研究,但研究文献很少尚未形成研究体系。大多数研究文章并未以乡村振兴命名,文中乡村振兴的概念也多用其他语言表述,路光等(1984)采用“振兴乡村经济”的说法,此外还有“振兴山区经济” “振兴县域经济” “振兴农业经济”等提法,但文章相对较少。第二阶段是乡村振兴战略正式提出之后。国家政策引领乡村振兴领域成为前沿焦点,学术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热度迅速提高,研究文献急剧增加且多角度展开研究,从宏观探讨逐渐到具体分析,乡村振兴研究不断推进,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的年度变化趋势图反映乡村振兴研究产出随时间变化情况及学界重视程度的变化。由图1可知,2015~2016年发文量处于不足十篇的低产出水平;2017年10月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成为重要转折点,发文量快速上升,当年突破300篇;2018~2019年发文量增长更为迅猛,2018年发文量突破6 000篇,达到最高增长率;2019年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当年发文量仍维持在近8 000篇的高水平。钱贵霞等 : 中国乡村振兴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年份(年)发文量(篇)198421985~2014192015320166201735820188014201912699注:此处年度发文量基于主题形式检索,图1及文章其他结果数据未标注均默认来源篇名检索表1 乡村振兴领域各年度发文量图1 乡村振兴研究文献年度分布9 0008 0007 0006 0005 0004 0003 0002 0001 00002015 2016 2017 2018 2019文献发表量 (篇)(年)(二)文献作者分布十九大后,乡村振兴领域研究成果大量增加。分析乡村振兴领域的作者发文数和发文被引数,有利于识别当前核心作者,并根据其成果把握乡村振兴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韩国明等,2016)。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发文量为10篇及以上的作者共13人(见表2)。截至2019年12月31日,郭晓鸣、郑凤田和王巍作为第一作者和合作作者在乡村振兴领域发文量居前三,分别为18篇、17篇和16篇。其中,郭晓鸣主要关注乡村振兴的短板制约、突破重点及实践路径相关问题;郑凤田· ·30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20年第5期 总第63期排名1234567777888作者郭晓鸣郑风田王巍韩长赋贺雪峰刘奇姜长云刘良军龙花楼陈锡文黄祖辉韩俊李国祥数量(篇)18171615131211111111101010表2 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发文量为10篇及以上的作者从文献被引情况看,刘彦随,廖彩英和叶兴庆的单篇被引次数排在前三位(见表3),刘彦随2018年发表的《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被引次数最高,达356次,该文探讨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在乡村振兴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力(刘彦随,2018)。刘合光在单篇被引频次排名前二十的乡村振兴研究文献中有多篇具有一定影响力;郭晓鸣、贺雪峰、陈锡文、黄祖辉在发文量方面超过10篇,且发表的单篇文献中有被引频次排名进入乡村振兴领域的前二十位,属领域内高产高质兼备作者。综上分析,可知乡村振兴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已初步形成。对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及相关政策建议等方面开展研究;王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层治理、农村社区教育几个方面。从发文占比看,乡村振兴领域发文量十篇以上的作者发文总数为165篇,仅占该领域总发文量1.2%,表明该领域研究人员较多,发文相对分散。被引频次200刘彦随(2018,356)廖彩荣(2017,296)叶兴庆(2018,246)王亚华(2017,211)被引频次150~199张军(2018,195)刘合光(2018,161)陈锡文(2018,150)被引频次100~149张强(2018,146)黄祖辉(2018,146)郭晓鸣(2018,139)刘合光(2017,126)姜德波(2017,122)索晓霞(2018,121)王景新(2018,114)罗必良(2017,103)贺雪峰(2018,102)被引频次85~99唐任伍(2018,94)周立(2018,93)蒋和平(2017,88)朱泽(2017,86)表3 2015~2019年乡村振兴领域单篇被引频次排前20位文献的第一作者 (年、次)(三)载文期刊分布分析乡村振兴的主要发文期刊可更好显示该领域文献的空间分布情况,增加对该领域认识。· ·31 截至2019年末,载文量位居前三的期刊分别是:《乡村科技》载文量361篇,约占检索文献总量2.6%;《农村经济与科技》载文量332篇,约占2.4%;《农村工作通讯》载文量219篇,约占1.6%。载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发文量合计为1 839篇,占乡村振兴领域总发文量13.1%,表明乡村振兴领域文献分布广泛,集中度有待增加。载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知网所属专辑以农业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社会科学I辑为主,反映研究期刊的学科分布特点。SCI、EI、CSSCI、CSCD及核心期刊来源期刊发表的乡村振兴文章共计1 794篇,仅占总发文量12.7%;在载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里期刊层次和影响因子普遍较低,综合两方面情况,表明乡村振兴领域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四)研究机构分析乡村振兴领域发文量排名前三的研究机构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在乡村振兴领域发文最活跃,发文量近百篇,位居第一位。发文量排名前二十的机构里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农业农村部和新华通讯社,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比92.8%,构成乡村振兴的主要研究力量。另外,从机构所在地域看,发文量排名靠前的研究机构多数分布在北京、河北、湖北、浙江等东中部地区。此方面契合东中部科研机构密度较大,科研水平较高情况,所以乡村振兴发文量较多;另一方面反映东中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关注程度更高,实践情况较西部地区更深刻。因此,今后西部地区高校及科研机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分析乡村振兴在西部地区的实施情况及优化策略,有助于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三、乡村振兴研究热点分析(一)关键词词频分析词频分析法是利用关键词在某一领域出现的频次高低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一种文献计量学方法(陈泳成等,2015)。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相关文献中高频关键词排名前两位的是乡村振兴和乡村振兴战略,出现频次分别为6 135次和3 194次,属于该领域的基础关键词。位列三到十位的关键词分别为“‘三农’工作”(462),“路径”(374),“乡村旅游”(370),“精准扶贫”(295),“乡村治理” (294),“对策” (281),“农村” (276),“城乡融合” (261)。根据这些关键词可看出,学界对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方面研究较多,“三农”工作、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治理等关键词很突出,属于乡村振兴领域相关的主要研究内容,代表当前的研究热点。乡村振兴领域研究较广泛,一些词频过百但不居前十的关键词中很多为乡村振兴领域最近崛起的新热点。其或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近些年才出现,如“乡风文明” “农村人居环境” “美丽乡村” “新型职业农民”,或是早有研究但与乡村振兴研究结合不久,如“合作社” “产业融合” “乡村文化” “农村金融”等。这些关键词频次虽不到前十,但出现频次较多,代表乡村振兴领域的小热点,发展潜力较大。(二)关键词共现分析1. 共词矩阵构造共词分析是共现分析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文献计量法,通过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其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次数,可反映关键词之间关系,分析其所代表的学科或研究主题的内部结构与联系(邱均平等,2014),以明晰热点研究领域。本文选择45个高频关键词,构建45*45 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作共词分析。如表4所示,“乡村振兴”与“路径”共同出现次数最高,有239次,即239篇文献同时出现过两个关键词,学界对乡村振兴相关的发展路径,实施路径和路径选择作重点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工作”共同出现228次,可看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学界对“三农”问题关注程钱贵霞等 : 中国乡村振兴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 ·32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20年第5期 总第63期度提高,体现学术界对政策的积极反馈;“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共同出现207次,结合乡村旅游出现频次排名居前的情况,可看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乡村旅游的研究热度大大提高,且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此外,“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 “乡村治理”共现频率也较高,说明其联系紧密。2.相异矩阵构造通过构造相异矩阵可将多值矩阵转化为[0,1]取值的矩阵,从而消除词频差距导致的统计结果不准确。在相异矩阵中,数值越大表明词与词之间距离越远,相关度越低;反之,表明词与词之间距离越近,各高频关键词间相关程度越高(丁绪辉等,2018)。表5为对高频关键词矩阵作转换得到的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其中较小的几个数值为0.8123、0.8422、0.8626、0.8766、0.8838,即“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工作”,“乡村振兴”与“路径”,“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表明这五对关键词相关程度较高,与以上共词分析结果相符。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工作路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治理乡村振兴6 135102146239207166156乡村振兴战略1023194228107645489“三农”工作14622846276923路径23910773741679乡村旅游20764616370110精准扶贫1665497112955乡村治理1568923905294注:对角线的数值为该关键词的频次。表4 部分高频关键词共现词频统计矩阵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工作路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治理乡村振兴00.97700.91330.84220.86260.87660.8838乡村振兴战略0.977000.81230.90210.94110.94440.9082“三农”工作0.91330.812300.98320.98550.97560.9376路径0.84220.90210.983200.95700.97890.9729乡村旅游0.86260.94110.98550.957000.96671精准扶贫0.87660.94440.97560.97890.966700.9830乡村治理0.88380.90820.93760.972910.98300表5 部分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三)关键词凝聚子群分析凝聚子群分析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优点是可简化复杂的整体社会网络结构,找到蕴含在网络中的各子结构及相互关系。通过45*45相似矩阵导入UCINET软件作凝聚子群分析(见图2)。乡村振兴研究大致分为四大类主题,每类主题又包括两小类主题:(1)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包括“乡村振兴” “困境” “问题” “对策” “农业”5个关键词。(2)乡村振兴理论相关及实现途径,包括“美丽乡村” “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 “产业融合” “乡村旅游” “农村金融”等20个关键词。(3)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导向及总要求,包括“乡村振兴战略” “...
篇六:乡村振兴现状
本刊特稿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朱刚( 西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云南 昆明 650221 )摘要 : 本文针对地提出了优化乡村产业布局 , 大 力发展新兴特色产业 、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 引才聚 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 、 发展乡村产业要坚 持绿色发展理念 、 构建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 1 点建 议 , 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词 : 乡村产业发展 ; 乡村振兴 ; 产业链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按照产业兴旺 、 生态宜居 、 乡风文明 、 治理有效 、 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促进乡村发 展 。
其中 , 产业兴旺排在首位 , 可见乡村产业发展对 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1 + 。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 农村 人口仍然占我国人口的绝对多数 , 没有农业农村产业 的振兴和发展 , 就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 。
乡村产业发 展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 也满足了农村不同个体之 间的差异化需求 , 又能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 , 吸 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发展 , 最终实现乡村振 兴 。
但是 , 目前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 题 , 例如缺乏产业项目选取的科学引导 , 产业链薄弱 , 质量和效率低下等 。1 乡村产 业发 展的现状及存在的 主 要问题1.1 乡村产 业 项目选取缺乏科 学 引导乡村产业项目的选择应当以市场为导向 , 详细了 解乡村产业产品辐射范围和人群 , 结合所在区域实 际 , 选择适合的发展项目才是关键 。
目前 , 乡村产业 在类别和规模上不是完全一致的 。
在某些地方 , 乡村 产业仍然以传统种植为主 , 而其他行业则薄弱 。
即使 仅看传统的种植业 , 现有商业模式也表明许多地方的 种植技术落后 , 机械化程度低,集约化生产水平较低 , 而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造成环境污染和土地质量 下降乡村产业的谋划主体往往为当地政府 , 但规 划工作经常缺乏科学论证 , 盲目上马一些产业项目 , 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 、 门槛低的种植养殖项目 , 前期予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 然而这些投入和项 目的选择大多都是政府站在自身角度去酝酿实施的 , 或者只是简单交给职能部门拟定发展方案并予以实 施,没有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的意见建议 , 导致乡村产作者简介 : 朱刚 ( 1986- ) , 男 , 博士 , 副研究员 , 研究方向 : 农村 与区域发展 。业项目选择短期化 , 没有实现产业发展应有的效益 。
1.2 产 业 项目缺乏专 业 人才和技术支持长期以来 ,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乡发展不均衡 、 不协调 , 乡村在基础设施 、 公共服务 、 资源要素等方面 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乡村产业的发展程度大大低 于城市经济,导致积极发展乡村产业的村 、 社区无法 吸引专业的技术人才 , 更不用说缺乏与市场经济要求 相适应的管理 、 市场营销 、 电子商务和金融人才 , 也同 时缺乏与乡村产业相适应的本地实用技术人才 , 致使 乡村内部年轻劳动力严重外流和外部人才难以吸引 , 造成乡村人才严重短缺 。
目前,现有的从业人员只能 就地招聘 , 这些从业人员很多都是当地村 、 社区的 , 且 年级偏大 , 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有限 , 乡村产业的发 展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2 乡村产 业发 展的对策建议2.1 优 化 乡村产 业 布 局 , , 大力 发 展新兴特色产 业低门槛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 同质化严重的产业 布局 , 换来的必然是没有竞争力的产品 。
首先 , 必须 面向市场 , 围绕需求发展乡村产业 , 根据市场需求和 地方资源赋予的优势 , 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和产品结 构,扩大有效供应 , 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 。
同时 , 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区别化 、 精细化 , 科学调研当 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合什么产业 , 当地的传统优势产 业是什么 , 对接龙头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水 平,做到有的放矢 , 然后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 ( 同时避免与周边县区 、 乡镇 、 村的同质化竞争,真正做 到能够让产业发展经得起市场考验 , 实现可持续发 展 。
同时 ,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 积极 、 农产 生产 区 、 农产品优势区建设 , 提高农产品供应质量和效益 。
积极 促进新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 推进生产 、 加工 、 仓储 、等 体化 合 , 乡村产业链 , 加二和第三产业融合,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 提高乡村 产业项目市场活力 。
同时 ,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 例如 农业 、 乡村 、 民 基地 , 农业收入增长渠道 , 发展 “ 互联网 + ” 现代农业 , 并利用电 子商务模式提高农产品进入全球和扩大市场收益的《 湖北农机化 》 202 1 年第 6 期耳 本刊特稿关于 # 乡村振兴 $ 的几点困惑与思考段西蓉(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 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 : 乡村振兴是国家高度重视 “ 三农 ” 问题 、 推 进新农村建设以及改善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目标下所 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 。
现今乡村振兴战略在各省市 内开展得如火似荼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但其间也暴 露出若干问题 , 需制定有效解决方案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 分类施策 1 乡村振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农业生产开支最大的是:一化肥 , 二机耕 、 机播 、 机收 。
请看这样一笔账 : 667 m 2 玉米 , 播种 25 元 , 用化 肥 125 元 , 机收 100 元 , 粉碎 60 元 , 机耕 50 元,播种小 麦 25 元 , 化肥 125 元 。
( 从收到种小麦 ) 不算浇水 、 打 药 、 种子 70 元 。
玉米产量 550 kg/667 m 2 ,15 元 /<g , 一年下来还剩多少 ? 还剩 300 元 。
小麦比玉米多机 耕一次 , 浇水 3 〜 1 次 , 打药 2 〜 3 次 ,667 m 2 小麦产量 与 667 m 2 玉米产量比,小麦收入只有 200 元 。现有的农业生产效率下 , 仅靠农业很难使农民过 能力,让农民充分享受农产品的增值收益 , 提高农户 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2.2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 , 引才聚智加强农业科技创 新的带动作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 , 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 充分发挥农民在振兴乡村中的主要作用 。
一方面 , 要 加快实施新的农民专业培训项目 , 让当地的人才成长 起来 。
另一方面 , 我们必须执行相关政策 , 特别是根 据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村居民创业创新促进农 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 指导更多优秀的 人才回乡创业 , 给予他们优厚的资金扶持和福利待 遇,支持并吸引他们在农村扎根 , 并成为促进乡村产 业发展的骨干 。
同时 , 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 不断加 强农业科技创新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2.3 构建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应该能够促使产业链上各 主体凝聚成一个战斗力强大的统一整体 , 以产业链整 体利益最大化为运转目标 。
让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中 的政府 、 合作社 、 企业 、 农户都有所利益 , 才能在产业 发展中实现共赢,实现稳定的利益连接和分配机制 , 进而提高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
在乡村产业 曲 《 湖北农机化 》 2021 年第 6 期 上富裕的生活 , 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出去打工才能保障 他们的生活 。
然而百业并不是那么兴盛 , 还有许多农 民除了种地还无事可做,他们没有机会得到固定的 、 收入有保障的工作 , 资源禀赋决定了农民的收益问 题 。
当前农村的主要问题 , 是在农业收入不高的情况 下,如何提高农民的收益问题 。2 农业 生产经营方式上能否突破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 生产 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 生产关系是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 , 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 , 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
其次 , 生产力的发 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 最活跃 、 最革命的因素 , 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 , 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囚 ; 同时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 大的反作用 , 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 、 阻碍或发 展生产力的作用 。发展的初始阶段 , 政府的投入和补贴只是暂时的 , 短 暂的经济投入可以将各个主体紧紧连接在一起 , 但是 长期来看,还是要依靠产业自身产生的经济效益才能 将各个主体捆绑在一起,每个参与产业发展的主体都 有自身背后的资源 , 可以考虑将相关资源折算成股本 进行入股,让各个参与发展的主体成为利益共同体 。3 结语总而言之 , 针对当前乡村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 要 和实际相结合 , 制定完善的策略 。
本文对乡村产业发 展现状和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 然后详细 探究了问题的解决措施,希望能通过此次研究 , 对乡 村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 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一些 可行性的建议 , 实现 “ 十四五 ” 规划中产业兴旺的良好 开端,促进乡村振兴和 “ 三农 ” 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 1 ] 陈秧分 , 刘玉 , 李裕瑞.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发展 状态与产业兴旺途径 [ J, 地理研究 ,2019,38 ( 3 ) : 632- 642.[ 2 ] 周阳敏 , 桑乾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兴旺问题研 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18,14 ( 6 ) : 49-54.( 收稿日期 : 2021-03-20 )
篇七:乡村振兴现状
第16卷第4期 南方农业 2022年2月Vol.16 No.4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Feb. 2022165郭 玺 . 乡村振兴背景下衡阳市南岳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究[J]. 南方农业,2022,16(4):165-167.乡村振兴背景下衡阳市南岳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究郭 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摘 要 “十四五”时期是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期、高质量发展的加速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旅游业是南岳区的支柱产业,拓展产业增值服务,完善产业融合模式,是充分发展南岳区经济,助力南岳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为此,着重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南岳区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进行阐述,并对南岳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归纳分析。关键词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模式;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中图分类号:F592;F32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4.05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此背景下,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1] 。1 南岳区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1.1 南岳区旅游发展现状南岳区,隶属湖南省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南,地处湘江西北的湘中丘陵山区,衡阳市区北侧,以南岳古镇为中心,北、东、南三面被衡山县环绕,西面与衡阳县界牌镇毗邻,总面积 181.5 km 2 。至 2020年,南岳区辖 1 镇 1 乡 1 街道(即寿岳乡、南岳镇、祝融街道办事处),共 18 个建制村,296 个村民组,7 个社区居委会,101 个居民小组。全区常住人口 8 万余人。“十三五”期间,南岳区生产总值由 36.21 亿元增长至 48.61 亿元,年均增长 7.53%;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 5.4 ∶ 10.5 ∶ 84.1,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90% 以上。2019 年,南岳区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先后荣获“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中国旅游影响力年度文化景区”等 20 余项国家级、60余项省级、200余项市级荣誉或表彰。2020年,南岳区年接待游客突破 1 3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 110 亿元。1.2 南岳区旅游发展条件南岳区是衡阳市的旅游品牌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南岳区境内的南岳衡山为中华五岳名山之一,也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全国 5A 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根据旅游发展资源的作用和利用性能,南岳衡山的旅游资源主要归类为自然观光和人文观光的观光型旅游资源。1.2.1 自然观光资源南岳衡山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景色优美,空气好,污染低,森林覆盖率高,有春天赏花、夏天看云、秋天望日和冬天赏雪的四季美景。1.2.2 人文观光资源1)宗教庙宇观光。南岳区是中国道教第一宗派上清派的诞生地,中国禅宗“五叶流芳”的发源地,拥有“南禅祖庭”之称的南台寺等资源。衡山是儒释道一体的宗教名山,宫观庙宇繁多,不完全统计有50 多处大小不一的寺庙和道观,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岳大庙,其有祝圣寺、南台寺、清凉寺、上封寺和福严寺,被合称为南岳六大佛教丛林。2)祭祀文化。南岳区祭祀包含山岳祭祀、祖先祭祀、先贤祭祀和英烈祭祀,其中保留最为完好的“南岳朝圣”祭祀歌舞,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文物保护单位参观。南岳摩崖石刻(初步统计为 426 处)和忠烈祠属于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 范基地 [2] 。收稿日期:2022-01-07作者简介:郭玺(1997—),女,河南南阳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规划。E-mail:zxnice66@163.com。 郭 玺:乡村振兴背景下衡阳市南岳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究166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南岳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构建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全域旅游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和升级。2016 年,衡阳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建设旅游强市的决定》,文件明确将全域旅游作为全市旅游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模式,提出将南岳区作为衡阳市的旅游龙头,加快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建设。南岳区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保护两手抓,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在转型升级上做文章、在植优补短上求实效,积极探索出“全域美丽、全面创新、全景提升、全业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3] 。2.1 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与整合宗教文化、福寿文化、火文化、民俗文化、书院文化和抗战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深入发掘南岳区多元文化经世致用、传道济民、实事求是的特质和思想内涵,做好古籍整理、戏曲振兴、非遗和书院保护传承及考古研究等工作,弘扬南岳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建设国家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区 [4] 。2.2 加快旅游项目建设按照“一体两翼、一带多点”的空间布局,加快开展天子山火文化园、古镇商业步行街等产业项目建设,推进水濂洞景区、方广寺景区和卧虎潭景区开发,打造全域旅游新业态,全面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结合建党 100 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打造岳云果园、游干班中共驻地、忠烈祠陈列馆和党建文化主题公园等红色景点,加强“三山联盟”战略合作,联合罗荣恒故居、岳北农工会旧址等红色景区,打造红色旅游新地标。以天子山火文化园、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松麓街和金盆小区为载体,着力建设一批露营基地、主题民宿、休闲街区,定期组织开展文艺演出、美食品尝、厨艺大赛,打造快旅慢游的“夜生活”。2.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精准开展旅游营销大力实施城景区一体化建设,形成交通环线,实现城景区交通无缝对接,全面提升旅游承载力。启动周边旅游配套设施提质改造工程,优化中心景区交通组织及旅游线路,实现游步道全线贯通、人车分流,不断提高旅游舒适度。按照国际化标准,提质升级景区标识、标牌,增加日、韩文字对照,逐步提升国际旅游接待水平。同时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传播广泛且社会认可度高的旅游品牌形象,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客源市场,针对自驾车、避暑养生、研学旅游及红色旅游等市场,开展专项营销、精准营销,巩固传统香客市场,拓展新兴旅游客源市场 [5] 。2.4 积极推进涉旅改革,健全旅游产业体系2.4.1 推动全域旅游品牌国际化立足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推动南岳区旅游品牌建设,注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提质与休闲消费高地的建设,做优宗教文化和康养度假旅游模式,从市场、管理、服务、产业及客源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积极对接国际,全面提升南岳旅游档次和服务,扩大南岳区旅游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6] 。提质升级“心愿之旅·南岳衡山”“寿比南山·南岳衡山”品牌形象;高品质启动磨镜台重修,打造影响全国,辐射东亚、东南亚的南禅文化高地。按照国际化标准,提质升级景区标识,标牌。充分利用高铁的品牌效应,推出北京、上海两条“寿比南山·南岳衡山”高铁冠名专列。拓宽区域合作,主动融入“锦绣潇湘”“休闲湘南”等区域性综合品牌,加强“五岳联盟”“三山联盟”战略合作,强化与周边县市区的联动发展。2.4.2 推动全域旅游经济产业化做强传统经济,切实巩固传统经济的基本盘,构建高质量的财税体系。做实康养经济,围绕建设国际知名康养胜地和中南地区区域医养中心的目标,高起点编制“十四五”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探索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办法路径,在自然保护区一般控制区内与科研院所和专业院校共同研发生态教育、自然体验、森林康养等生态产品,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经济体系。2.4.3 推动全域旅游服务标准化制定南岳全域旅游地方标准,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管理体制。建立重大旅游项目联审制度,形成联合审批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快“智慧南岳”建设,完善景区实名制票务系统及智慧安保系统,推进中心景区车辆电子通行证规范管理。强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探索构建出跨行业部门的旅游环境综合执法溯源体系。建立旅游快审和高效处置机制,统一游客咨询、投诉和救助入口,坚决打击不买香不准停车、带香拉客、驱车赶客等不良行为,发挥好旅游诚信经营“红黑榜”作用,提升旅游环境治理效能。健全全域旅游绩效考核机制,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出台旅行社奖励扶持办法,完善导游、讲解员培训考核机制,从全区机关单位、涉旅企业、高校选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导游人才,建立全民导游讲解 郭 玺:乡村振兴背景下衡阳市南岳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究167体系,引导全区人民讲好“南岳故事”、当好景区“宣传大使”。2.4.4 推动全域旅游营销市场化推进旅游营销机制改革,积极引导战略投资商和专业运营商等社会力量参与旅游营销,构建政府与企业经费共担、市场共拓、形象共塑及利益共享的旅游营销工作机制。培育打造传统节庆、现代节事、体育赛事品牌,开展专项营销、精准营销,拓展新兴客源市场。建设智慧景区,增强智慧旅游体验感,深化与同程、美团、携程等平台的合作,加强“两微一端”和抖音等新媒体营销,形成全民营销、全民宣传的良好局面。并实现 5A 级景区的无线全覆盖,配置“导航、导游、导购”功能,加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智慧化建设,为游客提供便利、贴心的旅游服务,实现旅游线上线下联运发展。2.4.5 坚持以旅兴农,推进茶旅融合以云雾茶业、怡绿茶业等农产品为依托,以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龙头,针对茶叶、雷笋、林木花卉、生猪、水产品和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有效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重点在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生态养殖和精深加工等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高效、集约、有机农业,培育壮大茶叶、菊花、腐乳和红薯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品牌强农,继续建设“山上种茶、山下植苗”“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工程,积极推进茶场改革,高质量建设省级优质农产品(茶叶)供应基地,打造以“十里茶乡”为主体的茶旅融合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南岳云雾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优粮、优菜”工程,积极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荆田、双田、水濂和红星连片优质粮食、蔬菜基地和农业休闲观光基地。2.4.6 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强化人才支撑2.4.6.1 打造创新创业高地加强与高等院校、专业机构的合作,建立南岳文旅智库。举办“两进两促”座谈会,实现信贷资金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和“四上”企业培育,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取得新突破。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库,发布招商引资政策白皮书,补齐、补强文旅产业链条,围绕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加快“智慧南岳”建设步伐。2.4.6.2 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息库,加大企业研究开发财政扶持力度,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技术创新活跃、产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小微企业,增强创新发展活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势传统企业为重点,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推动更多后备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2.4.6.3 健全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以集聚创新要素、打造产业地标为着力点,努力在产业集聚、知名企业引进、优质项目落地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优化招商环境改革、田园综合体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等特色改革,加快投融资公司市场化转型,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制定出台支持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实体经济、总部经济、文创企业落户南岳区。2.4.6.4 强化人才队伍支撑落实《南岳祝融人才行动计划(试行)》文件要求,全面推进人才引进工程、旅游人才集聚工程、现有人才提升工程、名家名匠铸造工程、青年人才培育工程和人才服务保障工程。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和扶持政策,支持企业人才培训,鼓励人才自由流动和兼职兼业,使人才资本的活力和创造力竞相迸发 [7] 。参考文献:[1] 张玥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J]. 特区经济,2021(4):120-122.[2] 陈国生,张亨溢 . 南岳全域旅游的动力机制、模式选择和实现路径[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4):93-97.[3] 罗光洁 .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 推动云南乡村产业发展振兴[J]. 云南农业,2020(6):32-36.[4] 唐星汉 . 乡村振兴背景下绍兴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 营销界,2020(4):8-10.[5] 梁晶 .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J]. 辽宁农业科学,2020(2):46-48.[6] 王爱春 .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乡村旅游产业优化策略研究[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5):217-218.[7] 李娟,杨朔 .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融合:逻辑、价值和路径[J]. 治理现代化研究,2021,37(1):90-96.(责任编辑:张春雨)
篇八:乡村振兴现状
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学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学位申请人:梁雪晴指 导 教 师 :刘彦平 教授学 科 专 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 位 类 别 :法学硕士培 养 学 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答 辩 日 期 :二〇二一年六月万方数据 中图分类号: D61 密 级: 公开UDC : 101 学校代码: 1183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tourism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revitalization strategy学位申请人:梁雪晴指 导 教 师 :刘彦平 教授学 科 专 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 位 类 别 :法学硕士培 养 学 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答 辩 日 期 :二〇二一年六月万方数据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 梁雪晴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刘彦平2021 年 6 月 7 日 2012 年 6 月 7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经贸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经贸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论文作者(签名): 梁雪晴 指导教师(签名): 刘彦平2021 年 6 月 7 日 2012 年 6 月 7 日万方数据 I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说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此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研究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乡土文化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恢复乡土文化价值,地方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为乡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能够实现经济振兴与文化振兴的统一;在社会和生态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环境改善,增进乡村生态环境的福利供给以及乡村居民的社会福利,不断提高乡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环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实现乡村社会振兴以及乡村生态振兴;在乡村治理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优化乡村治理体系从而推进乡村治理转型,以此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提升村民自治的管理水平和基层社区的法制化水平,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总之,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多重作用,是实现农业多功能性价值与游客体验需求多元性精准对接的重要平台,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具有较好的耦合性,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基于以上研究意义,本文以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挖掘,找到问题产生的相关原因,然后以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以广东、张家界、成都等国内地区的成功经验为启示,为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最后,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研究对比,以及我国乡村旅游所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明确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改善乡村旅游市场,形成产业体系,打造中国和谐城乡旅游产业。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旅游发展模式;对策万方数据 IIAbstractThe proclamation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deit clear that we should follow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lan. The Urban and RuralDevelopment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address the "three urban problems" in ourcountry, and the aim is to be aware of new developments in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areas. In the current context, urban and rural tourism it is important to use the context of urbanand rural development, which is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urban development, rural tourismand find solutions. From an agricultural point of view, the growth of rural tourism can deepen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gricultural integration, increase agricultural prices further,improve the rural economy, and improve agriculture. In terms of local culture, theimprovement of urban tourism helps us to improve the value of local culture. The importanceof local culture has brought new importance to local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adoption ofindustrial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Culturally and ecologically,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tourism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rural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eautifulvillages, and recognize the development of remote communities. With regard to urbangovernance,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tourism will support urban governance andencourage change in local government to achieve urban governance. At the forefront, ruraltourism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to highlight the connectivity of themany valuable agricultural areas and diverse tourism needs, and an important way toimplement urban development plans.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Marxist tolerance such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extension theory, a broader perspective, includingplant and business relationships, and exports a. issues surrounding urban and rural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problem-solving, problem-solving, andproblem-solving" by looking at the current state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Rural, pointingto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y rural tourism country, exploring the causes of theseproblems Secondly, after identif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development and balancing the situation in the city of Zhangjiajie., Guangdong, etc.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its success is the key to education, and it provides valuable万方数据 IIIresources to acquire ways to improve rural living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choice of titlesand removal of lakes, this article also shows the growth of urban tourism in foreign anddomestic cities. In short, lastly, by comparing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dustryand the analysis of events in China"s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t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China"s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urban economy, fully improving China"s rural and rural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verall goals, and in the country it will be done. business toestablish urban relations with China.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countermeasures ;万方数据 IV目录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1 研究目的 ........................................................................................................... 11.1.2 研究意义 ........................................................................................................... 21.1.3 乡村旅游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意义 ....................................................... 3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61.3 研究内容 ...................................................................................................................... 9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10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122.1 乡村旅游概念与类型 ................................................................................................ 122.1.1 乡村旅游概念 ................................................................................................. 112.1.2 乡村旅游类型 ................................................................................................. 112.1.3 乡村旅游特征 ................................................................................................. 122.2 相关理论 .................................................................................................................... 13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32.2.2 科学发展观理论 ............................................................................................. 132.2.3 休闲农业理论 ................................................................................................. 142.2.4 体验经济理论 ................................................................................................. 143 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 163.1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评价 ........................................................................................ 163.1.1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163.1.2 乡村旅游发展评价 ......................................................................................... 173.2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13.2.1 盲目开发,发展范围狭窄 ............................................................................. 213.2.2 产品单一,缺乏文化内涵 ............................................................................. 21万方数据 V3.2.3 营销手段低下,缺少创新理念 ..................................................................... 223.2.4 不可持续,资源浪费 ..................................................................................... 233.2.5 缺乏规划,管理无序 ..................................................................................... 233.2.6 人才匮乏,制约发展 ..................................................................................... 233.3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243.3.1 游客对于乡村旅游质量需求的提高 ............................................................. 243.3.2 乡村提高旅游创新意识不足 .......................................................................... 243.3.3 政府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欠缺 ......................................................................... 244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借鉴 ........................................................................................... 274.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