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分析7篇

时间:2022-11-24 16:50:05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分析7篇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德国乡村振兴的案例分析 德国作为一个城市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乡村地区也曾面临环境污染、人口流失等问题和挑战,德国是如何应对乡村发展危机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分析7篇,供大家参考。

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分析7篇

篇一: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乡村振兴的案例分析

 德国作为一个城市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乡村地区也曾面临环境污染、人口流失等问题和挑战,德国是如何应对乡村发展危机的?对我国乡村振兴又有哪些重要启示?德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后同样面临乡村发展危机问题。在城市化率 30%至 50%的发展阶段,也就是 19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末,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大片土地出现荒废,乡村景观和生态环境遭受工业化城市化的破坏。在城市化率 50%至 70%的发展阶段,也就是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60 年代,人口和就业向城市的集中导致乡村人口进一步减少,乡村“空心化”更加严重,村庄衰落趋势更加明显。在城市化率超过 70%以后,也就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无计划的“返乡运动”,导致农村地区建筑密度增大、交通拥挤杂乱、土地开发过度、土地使用矛盾加剧,工业化思维的建设改造破坏了农村原有的村落形态和自然风貌。新世纪以来,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乡村公共服务的规模不经济,美丽乡村仍然难以避免人口衰减、经济活力下降的问题,德国面临人口“再城市化”、乡村“再振兴”的新挑战。1976 年,德国首次将“村庄更新”写入《土地整理法》,并试图保留村庄的地方特色和传统优势。到了上世纪90 年代,德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后,村镇建设倾向于内向式发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扩张,在现有建设范围内寻找发展更新的潜力,同时也更注重生态保护。这时的“村庄更新”也融入了更多的科学生态发展元素,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被提升到和经济价值同等重要的地位。乡村规划更多考虑的是,通过局部持续的改良,辅以适当的扩张。

 中德两国发展阶段不同,农村土地所有制、乡村治理结构、城乡关系等重大制度安排有很大差异,但两国都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传统,都很重视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发展问题。从德国促进乡村振兴的做法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第一,均衡的城市化和生产力布局更有利于乡村地区发展目前德国人口规模为 8200 万人,有大小城市 2000 多个,其中,生活在 10 万人以上城市的仅占全国人口的 31.7%,生活在2000 人以下村庄的约占全国人口的 8.5%,其他60.6%的人口生活在 2000 至 10万人的小城市和镇。大部分城市和镇以都市圈的形式联结在一起,既在空间上分散布局,又在经济上紧密相连。例如,德国第九大城市杜塞尔多夫市区人口只有 57 万人,但以其为龙头的 500 公里半径范围内却聚集着 1150 万人口。这种城市化格局,有利于促进城乡互动、带动乡村地区发展。德国走出了一条以小城市和镇为主的城市化道路,通过空间规划和区域政策引导工业向小城市和镇布局,为“在乡村生活、在城镇就业”的人口迁移模式提供了可能,带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我国于 1996 年迈过 30%的城镇化率、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尽管此前一些有识之士已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但在后来的城镇化进程中各类资源明显向大城市集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预期结果并未出现。特别是此前一些地方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造了机会,但此后随着乡镇企业改制、农村土地转用政策收紧,原先分布在乡村的企业纷纷迁往县、市的产业园

 区,乡村工业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这种以东南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为主、农民大跨度转移就业的人口迁移模式,对乡村腹地的带动效果较差。应深刻反思我国的城镇化道路,在基础设施投资、医疗和教育资源布局、土地指标分配等方面为中西部地区县城和小城镇发展创造条件。只有把小城市和镇这个节点做活,才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效支点。第二,土地整治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德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始终重视乡村土地整治,将其作为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在不同发展阶段赋予其不同功能。早期主要推进农地整治,解决细碎化问题,以利于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后来把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作为乡村土地整治的重点。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在乡村土地整治中突出景观和环境保护。土地整治不仅需要法律的保障、规划的引领、政府机构和资金的推动,而且需要土地产权人的配合。例如,巴伐利亚州不仅制定了农业结构调整方案(AEP)、土地整治法实施办法、村庄更新实施条例,而且专门制定了土地产权调整条例。德国的经验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功能都会发生急剧变化,单纯靠土地市场难以适应这种急剧变化,需要政府以法律、规划、建设项目的方式介入。长期以来,我国也在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以及腾退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没有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应赋予我国农村土地整治更完整的功能,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推动土地整治与农业规模经营、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和环

 境保护等相结合。第三,不同发展阶段乡村衰落的内在逻辑不同,促进乡村振兴的策略也必须相应调整德国作为工业化的先行者,经历了城市化的完整过程,其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乡村发展问题不同,应对策略也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城市化率 70%前后,这一点更为明显。此前,主要以农业支持保护对冲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对冲城乡生活条件差异的扩大;此后,更加注重以空间规划和区域政策对冲城乡工业的效率差异,以生态环境和乡土文化对冲城乡生活繁华程度差异的扩大。在乡村生态环境改造和节能循环利用方面,全德国都有垃圾回收系统。日常的生物垃圾通过专门的生物垃圾桶被收集、切碎,并与真空管道系统收集的黑水一起汇入居住区的技术处理中心。两者的混合物先被高温净化处理,之后导入在 30-40 摄氏度下工作的发酵反应器,经过有氧处理,稳定之后还残留富含高浓度营养物质的流质物。这些流质物将被保存起来,并被用于居住区的绿化养护或者卖给临近的农业联合组织。该组织将其分配给各个成员用于农业生产,并保存在季节性存储器中。营养物质的再利用不仅使人类居住区产出的富含营养元素废物以生态可承载的方式进入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高能耗的化肥生产,为节能做出贡献。柏多文的居民改变了农耕方式,变成有机耕种。这里农地有很多杂草,作物秆也比较稀疏给鸟类等生物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这样的耕种方式可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我国目前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应坚定不移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继续降低乡村人口总量和占比。但从现在开始,就要注意改善乡村人口结构,让乡村能够留住和吸引回一批年轻人,以增强乡村生机和活力。为此,要紧紧抓住振兴产业这个核心,为年轻人创造有足够吸引力的职业发展空间;同时,也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年轻人愿意在乡村长期生活下去。第四,促进乡村振兴需要营造社会氛围德国不仅通过颁布《土地整治法》《农业法》《联邦空间规划》等法律法规、实施村庄更新计划和欧盟“引领项目”等投资建设活动以促进乡村振兴,而且注重为乡村振兴营造氛围。例如,在民间自发开展乡村社区美化竞赛的基础上,1961 年联邦德国农业部将其转化为全国性的乡村竞赛制度,每三年举办一届“我们村庄更美丽”竞赛,2007 年更名为“我们村庄明天会更美好”竞赛,从注重外在美转向注重内涵美。开展这个活动,既引起全社会对乡村发展的关注,也有利于激发各个村庄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自发开展了美丽乡村、星级农家乐等评比,最近农业农村部也在推动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应借鉴德国经验,对这些活动进行统筹谋划,围绕现阶段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设计赛事内容和规则,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篇二: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北金融)2018年第5期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国外经验与启示吴盛光(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长沙市410005)摘要:参村振兴是“四个全面”战略的基础,}生工程。国外乡村振兴的过程就是其农村金融发展振兴的过程,借鉴国外金融支持的有益规律,结合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科技金融和扶贫金融是必由之路。关键词: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农业中图分类号:1"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8)05—0072—04一、国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乡村衰落是伴随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面对城进村退、乡村衰落的困境,西方发达圈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应对战略,如日本的“造村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德国的“村落更新”、荷兰的“农地整理”、法国的“农业一体化”、美国“新城镇开发”等。,为顺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达国家在金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相应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金融的杠杆撬动作用。(一)具有浓烈的乡村精神从本质.b泡,闰外乡村振兴其实质就是一场基于爱乡之心的区域社会开发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国外涉农金融机构之所以能持续支持下去,根本原因在于涉农金融机构具有内在的乡村精神。这种乡村精神体现在服务理念上,比如El本造村运动中的农协,不仅是简单的提供信贷支持.更是基于未来发展的一种长期投资。所以,更注重农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而不是利润,更注重与农村、农业、农民共成长而不是贷款的抵押物,在El本农协提供的信贷支持中抵押贷款仅占30%左右,信用贷款则占70%以上。在服务对象上,比如德国合作银行,运动初期,有不少当地农民会员兼任工作人员,服务对象也仅限社员和会员,到了运动后期包括现在也仍然保留着由当地农场主从事信贷工作的传统,这使得客户经理始终和农村以及农民在一起,不仅熟悉农业,而且市场定位始终没有偏离“三农”。(二)注重支持农业产业链国外乡村振兴无论哪种模式哪种路径都是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链为核心,通过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种植业、加工业、观光业等多业并举,积极扶持生产、购销、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发展。以荷兰为例,通过“土地整理”农业土地生产率居全球第一,主要得益于荷兰合作银行独特的产业链金融支持模式。首先在总行层面建立农业事业部,设立了乳制品、农业投入品、附加值食品加工等7个农业重点产业研究小组,负责对每一目标作者简介:吴盛光:男,博士,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金融改革与治理研究。一72—万方数据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国外经验与启示细分产业的研究和分析。其次为客户提供产业链中所有环节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包括贷款产品、项目融资、融资租赁、贸易及大宗商品交易融资、资本市场、以及收购兼并等。最后支持分工,荷兰合作银行成员行主要负责支持辖内农户、农业生产商翻/I、徽=j?;=、峨当客户成长壮大超出服务能力时,移交荷兰tlj央合作银行,中央合作银行重点支持农产品销售商。’久侉供f蕾商以及流通运输企业。(三)注重支持生志’70i:国外乡村振兴不局限于:仅、【k的观代化,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被提升到和经济价值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大了对农业休闲、生态农业、水土治理、节能减排、自然保护、历史保护等绿色农业、低碳农业新业态的支持力度。在日本“造村运动”中,对审查合格的环保型农户,银行可以提供额度不等的无息贷款,贷款时间最长可达12年,对绿色农业产业中的企业提供长达20—30年的长期信贷资金,并按照法律规定收取较低的利息,政府财政还予以补贴。在“村庄更新”中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为村庄建筑节能改造提供年利率不超过2%的多项资助计划。法国在“农业一体化”中每年投入300万欧元作为生态农业未来发展基金。美国金融机构对于发展绿色农业的企业提供抵押担保,农户凭借种田或放牧减少的碳排放,参加农场主联合会和农业社团联盟的碳交易项目可以获得经济性收益。(四)注重支持智慧农业国外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比较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金融随之跟迸。在运动的初期阶段,注重的是农业机械化,韩国农协专门设立了低息的农业机械化资金,融资期限为5—8年,13本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为农机融资服务。在运动的深化后期,针对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金融。以美国3大农业互联网平台Ag—America、Ag—funder和MSF(mortgage solutions financial)为例,Ag—America提供农村住房贷款和商业农场贷款两类融资服务,MSF服务宗旨是降低复杂的贷款审批程序,其农业贷款服务项目主要包括购买农村住房的贷款、农业生产贷款,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农场、牧场以及农村空地,Ag—funder是农业项目众筹融资平台,很多美国初创农业公司通过平台完成了种子融资,目前平台融资总金额已超过1500万美元。(五)注重发展普惠金融国外乡村振兴的过程是不断消灭贫困,实现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过程,也是不断消灭金融服务空白区域和盲点的过程。由于无法提供合格的抵押品和有效的资信证明,国外乡村同样出现金融抑制现象,国外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微獭金融的方式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以美国新城镇开发为例.在运动开始阶段大约有2187个农村区域没有银行网点覆盖即“银行沙漠”,通过建立社区银行微型金融的方式,有效地满足了农村金融需求。数据显示。在新城镇开发的后期1985年,美国共有社区银行15663家、网点43680家,54%分布在农村,26%分布在郊区,美国五分之一的乡镇只有社区银行,资产总额占美国全部银行业比重高达40%,对农户和农场的贷款接近7500亿美元,为将近60%的规模在100万美元以下的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六)注重普及金融教育国外乡村振兴不单单将其定义为一个简单的农业发展问题,而是看成是对农村的综合整治,既有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有农民思想道德的启蒙,比如韩国的“新村运动”。新乡村教育是韩国“新村运动”的核心,它把精神改造作为起点,重点对农民进行生产知识、金融知识等在内的一系列知识普及教育。在金融教育机构方面,1972年成立了中央研修院,下设研究开发部主要负责金融教材与资料的制作、计划部主要负责新村金融教育信息与资源的挖掘、教授部主要负责金融教师与课程计划的管理,中央研修院主要负责对具有一定金融知识的农业能人进行一73—万方数据

 《华北金融}2018年第5期指导培训,普通农户的金融教育则由迦南农民培训学校负责。在金融教育经费上,整个“新村运动”期间韩国共投入33.5亿韩元。在金融教育阵地上,韩国农协新村金库依托各村建立的“村民会馆”设立了金融扫盲知识中心,通过讲课、现身说法、发放宣传品、培训等方式宣传金融政策。新乡村教育唤醒了韩国农民金融意识,优化了环境秩序,改善了行为秩序。二、国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对我国的启示(一)持续培育乡村精神乡村精神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正因为有了乡村精神,国外的乡村振兴才有了可持续的动力和后劲。面对金融知识匮乏的村民、面对El益空心化的村落、面对依然靠天吃饭高风险、低收益的农业,涉农金融机构必须拥有乡村精神,才能真正助力乡村振兴。过去涉农金融机构脱农、离农、对农村资金起“抽水机”,这些走过的弯路证明,即便机构和网点在农村,但没有对乡村浓烈的依恋,不爱农民、农村和农业,仅仅只是把乡村作为简单的信贷支持对象,是很难做到心无旁骛,将服务做到极致的。上级考核和政治要求对涉农金融机构虽有一定的驱动力但难以持续,只有涉农金融从内心深处热爱乡村,才能真正把服务重心下沉,才能把乡村振兴作为事业,才能为乡村振兴殚精竭虑。(二)重点发展产业链金融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国外乡村振兴切人点主要是通过产业链金融大力促进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销一体。产业链金融是指通过整合农业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和农户的信用,以及与保险、担保等其他机构的合作,涉农金融机构向农业产业链上的不同主体提供金融服务。乡村金融机构要深入了解本地产业,包括本地区农业产业链的起止点、主体构成、生产流程、关联环节,在掌握信息流、现金流、物流活动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了解各个节点的金融需求,包括融资意愿、各类金融——74——产品使用情况、利率敏感度等,形成相对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基础融资产品体系,实施精细化、差异化定价,合理确定利率水平,要根据农业生产过程的季节性特征提供不同场景的金融服务,如农忙时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收获时提供结算投资理财服务,实现涉农金融服务由传统农户小额信贷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业园区综合支持转变。(三)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载体,国外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以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为主体的绿色农业,重视乡村环境污染土地和水资源的修护,以及村庄村貌原生态的维护,坚持走绿色金融支持之路。目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转向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金融支农导向也应随之转变,要重点支持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制定出台农业项目环保标准、农村绿色信贷目录指引,实施差别信贷政策,对纳入信贷项目库的绿色农业项目,扩大授信额度,增加绿色技术采纳者、绿色农业生产者的信贷可得性;要积极发展农村绿色债券,利用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期货与期权等各种绿色金融工具来为农村绿色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降低融资成本;建立低碳产业基金、绿色碳基金等绿色农业投资基金,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绿色性升级和新兴农业绿色性发展。(四)大力提升文化金融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国外支持乡村振兴基础性工程就是大力提升村民的文化知识,包括村民的生产知识、诚信意识、政策的知晓隋况以及如何获得信贷支持等。目前我国乡村振兴与国外乡村振兴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农户基本上具备了初级的金融知识,而针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金融教育还处于空白阶段。借鉴国外的做法,在方式上可以先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带头人进行培训,再由带头人组织对普通农户进行培训;在内容上要重点对国家、省各级强农惠农万方数据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国外经验与启示政策,新型金融产品的贷款条件、期限、利率、新型融资工具、投资理财工具、最新行业发展趋势及风险等方面进行培训,乡村金融机构可以设立专门的金融辅导员,对服务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专业的金融知识宣传。同时,收集整理好其金融知识需求,要重视诚信意识培养,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尽快纳入到农村社会征信体系中,推动信用评价结果在金融机构贷款审核与管理中的应用,对信用评价良好的主体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和程序等方面给予切实优惠,要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定期公开曝光、社会舆论监督等惩戒机制,增加违约成本,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五)着力发展科技金融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国外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就是通过互联网科技优化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目前乡村振兴中的“三站融合”还处于1.0的初级版本,只是金融扶贫站、助农取款站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电商服务站还处于起步阶段。对金融扶贫站要充分发挥村民信用信息采集平台的作用,向符合一定条件的村民授信并提供无抵押贷款,满足其农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对助农取款站要提高提现额度,开展代理缴纳水电费、电话费、网费、新农合新农保保费等业务,进行服务拓展。对电商服务站,要创新“电商+信贷”金融服务,探索网络贷款等新型融资方式,创新“电商+渠道”金融服务,加快发展手机支付、网上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手段,切实解决金融服务到村、到户问题。创新“电商+平台”金融服务,打造融线上电商、线下资金结算为一体的电商金融服务方式,提高金融与电商的融合性,建立区域性农村金融电商平台,通过合作,突破区域性限制,拓宽农产品融资渠道。(六)不断深化扶贫金融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这就要求不能落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扶贫再贷款要优先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要单列深度贫困地区信贷计划,对深度贫困地区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降低机构设立门槛,优先支持设立分支机构,适度提高涉农贷款容忍度。扶贫金融机构要改造扶贫专营网点,下放业务审批权限,优化业务流程,简化信贷审批手续,积极探索开发适合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特点的贷款产品,目前要着重盘活贫困地区各类要素,促进农地、林地、房屋等资源要素市场化,从机制制度上完善产权评估、定价和交易平台,加快确权颁证进度,建立农村产权收储中心,完善试点工作框架并提炼可供推广的成熟模式。在重视发挥信贷扶贫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好保险功能作用,大力发展大病保险、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等业务,缓解疾病、灾害致贫和返贫问题,巩固金融扶贫效果。参考文献:【11海若.乡村振兴看国外特色发展之路[J】.资源导刊,2018(3):50—51.【2】杜志雄,惠超,发挥金融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J].农村金融研究,2018(2):26—29.【3】满明俊.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谱写农村金融新篇章[J】.农村金融研究,2018(2):30—35.[4]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26—33.[5]骆昭东.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以陕西省为NJ].西部金融,2018(1):27—29。[6】卓尚进.奋力谱写新时代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篇章[NI.金融时报。2018-0l一06(004).【7】程文彬,李红卫,郑鹏.县域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调查与思考——以临汾为例【J].华北金融,2013(8):59—61.(责任编辑李西江)一75—万方数据

篇三: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推荐材料 XX 村

 XX 村位于 XXXX,地处 XX、XX 市交界地带,全村总人口xx 人,共 xx 户。该村为典型的平原地貌,土地肥沃,水利发达,耕地面积 xx 亩。该村先后被评为 xxx、xxx 和 xxx。

 持之以恒抓产业发展打造富饶家园 2000年通过外出考察学习确定了发展xxx产业的发展思路。依靠宣传发动、党员干部带动、利益驱动、政策拉动四条轮子不断扩大 xxx 产业规模。前期,对生产的产品实行高价回收,极大地调动了果农的种植积极性,当年便实现栽植扩范 400 亩。聘请科技专职主任为果农提供产前、产后系列化服务,由公司和基地对所有果农统一提供苗木、统一栽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包装销储,形成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同时,近年来积极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第三产业,连续 8 年举办 xxx 赏花汇活动,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该村 xxx 栽植面积 xxx 亩,盛果期 xxx 亩,年产值 xxx 万元。xxxx 良种基地先后荣获 xxx 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xx 省十佳生态观光果园等称号。在提质扩范的基础上,该村注册“xxx”品牌,并于 2016 年与 xxx 签订网上销售协议,品牌效应逐步放大。目前,“xxx”牌黄金梨连续 4 年通过有机认证,并

 被评为 xxx 省著名商标。xxx 产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有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为村内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金保障。经过十几年努力,该村逐步建设起了功能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框架体系,现拥有硬化道路近 40 公里,拥有各类水利设施 50 余处,仅金线河四道拦河截潜工程蓄水能力就达到 10 万立方米。2017 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 11000 余元,村集体资产 8000 万元,村集体收入 80余万元。

 持之以恒抓党群服务打造幸福家园 对村里各项工作分工到每名党员干部,还聘请了科技专职主任,成立了治安保卫委员会、村民调解委员会,给所有党员干部划定责任、压实担子,让所有村情民事都有了着落。每月基础组织活动日组织全体党员理论学习、讨论工作,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每年召开两次村干部述职会,每年进行一次“优秀共产党员”评选,切实营造了党员干部当典型、争先进的干事创业氛围,切实提升了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树立了党员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坚持以法治村、以德树人、制度管人,不断加强对村民的教育管理,提高村民素质。先后建立起《村民委员会以法治村章程》、《环卫一体化长效管理办法》、《红白理事会章程》等规章制度,规范“四民主、三公开”制度执行,

 试点运行了“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村级治理规范有序。将教育摆在村风建设的突出位置,投资 400 万元建设规范化幼儿园、完全小学各一处,让所有适龄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从 90 年代开始对考取中专、大专、大学的学生给予奖励补助,恢复高考以来,该村先后 100 余名学生被大学录取,营造出乐学向上的文化氛围,全村村民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大学生毕业返乡,也为村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大力开展各类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每年拿出 2 万余元对评出的“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商户”、“文明户”进行奖励,进一步弘扬了正能量,乡风文明程度显著提高,2013 年该村被评为xxx 省省级文明村。

 持之以恒抓生态建设打造美丽家园 聘请 xxx 大学专家进行了 xxxx 的规划编制,先后完成了 xx 河湿地治理、xx 基地景观建设和 xxx 农家乐建设,为xxx 村的生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栽植各类苗木 3 万余株、新建集历史文化展示、休闲健身、大型广场活动树阵为一体的特色长廊一处,墙体美化 3000平方米,2015 年底成功入选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全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依靠民间捐资,投资 300 万元完成了 xxxx的恢复重建,并于每年的三月初三举办盛大的庙会祈福活

 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进一步提升了该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投资 4000 万元完成土地置换社区改造一期工程,2016 年底 150 户村民乔迁新居,整齐的联排别墅再一次刷新了 xxx 村给过路行人的印象,同时,社区二期也正在规划申报中,预计下半年开工建设。

篇四: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18年第14期 17论坛·专题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当前和今后我国农村发展的方向、战略和基本途径。鉴于这一提法新颖,国内外没有直接称谓的研究成果,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相近的涉及乡村如何建设和发展的研究成果为数不少。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乡村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始于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逊针对西方国家普遍性使用农药滴滴涕、六六六等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而出版的重要著作《寂静的春天》,尽管该著作的目的是警示人们认识到乡村环境污染重要性,但由此引起了西方学者对乡村建设相关问题的持续深入研究 [1] ,主要有几个领域:1.

 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兹(1962)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他还基于非均衡方法对农业的发展潜力展开分析,并认为向传统农业投入新的生产要素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2] 。2.

 在乡村可持续发展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巴巴拉·沃德 [3] 和美国微生物学家雷内·杜博斯(1972)、美国德内拉·梅多斯(1972)

 [4] 及挪威首相Gro Harlem Brundt land(1987)等逐渐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3.

 在乡村治理方面。丹尼尔·柯尔曼(2006)从生态环境与政治事务关系的角度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应该从人类政治事务着手 [5] 。艾米丽·奥斯特罗姆(2000)提出了治理农村生态的9项相关制度与原则。迈克尔·麦金尼斯(2000)提出了中心治理模式,即生态治理的重要保障是良好的环境、完善的制度、团队协作、政府与民众的配合。施奈伯格(2008)首次从责任角度提出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应当让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引起者承担主要责任,从根源上治理生态环境问题。Gilman Robert(1991)提出了“生态村”概念,推广太阳能,使用节能、节水、环保材料,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收税或收费。日本石岗陶子在《日本农村的变迁》中提出农村建设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与制度,加强财政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精神。韩国学者金英姬研究指出,要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通过典型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实现共同发展。4.在乡村新的发展方式方面。自英国乡村保护运动(CPRE)通过制定《城乡规划法》(1947)以有效解决当时土地占用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以来,一批新的乡村发展理念和模式相继提出:如美国阿伦特的《乡村设计》(2010)中强调乡村设计首先要考虑零碳零排放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把科学技术融入到设计中来解决可持续性问题 [6] ;世界绿色设计组织(2013、2015)在全球推广“绿色设计”理念,以“绿色设计”为手段引领生产方式变革、消费方式变革、生活方式变革、加强乡村遗产保护与设计的国际合作,倡导人文为本、城乡协同及建设绿色生态文明等等。二、国内研究现状尽管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乡村占据相当地位的农业国,但学术史上关于乡村如何发展的研究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述评及今后研究方向■ 董向东(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20)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旨在解决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有关乡村振兴方面直接称谓的研究不多,但国内外与乡村振兴内涵相近的研究却不少,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乡村如何建设和发展的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今后努力研究的方向。关键词: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万方数据

 2018年第14期 18论坛·专题研究少之又少,在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中,最为著名的是费孝通(1936)的《江村经济》。通过对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乡村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7] 。国内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三个阶段。(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农村发展的重大制度变迁,其核心是通过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动能。对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成效的实证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典型的如中共巴彦淖尔盟委员会(1984)在《我们是怎样实现农业总产值五年翻一番的?》一文中说,长期贫困的五原县,三中全会后最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5年时间农业总产值翻了1.5番,粮食增了62.5%,油料增了28倍,甜菜增了1.6倍。2.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理论分析。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如李含琳等(1985、1990)等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村土地产权的虚置问题;刘国光(1990、1992)、卫兴华(1988、1991)、张军(1987、1992)及宋圭武(1990、1993)等等一大批学者从农村集体财产两权分离的视角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机制及其合理性。3.对其发展趋势的研究。陆学艺和张晓明(1984)等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然会是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生产转化 [8] 。韩俊(1988)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我国农村必然会在小规模土地经营的基础上走上农户兼业化的道路。4.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暴露出的矛盾的分析。钱忠好(1993)等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业生产出现徘徊甚至倒退的局面,主要是土地经营零碎、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农业生产缺乏后劲等,这实质上是我国现行土地关系、土地政策中的矛盾所致 [9]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2005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温铁军(2005)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制、重新恢复农村本来就拥有的田园风光,让城里人被田园诗般的农村所吸引等方面 [10] 。陈锡文(2005)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认为,新农村建设关键要体现在经济的新发展方面。林毅夫(2006)、李含琳(2006)及胡恒洋(2009)等学者认为新农村的“新”体现在经济、环境、社会面貌、社会治理方式等的新途径、新方法等方面。2.如何建设新农村方面。林毅夫(2006)、李含琳(2006)、陈锡文(2005)

 [11] 、卢军(2006)、胡恒洋(2009)、宋圭武(2006)等众多学者从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消费环境、启动农村巨大的存量需求,消化掉过剩的生产能力、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的全方位研究。温家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 [12] 。(三)“美丽乡村建设”阶段“十二五”期间,自浙江安吉县率先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和行动以来,全国很多地区纷纷响应,“美丽乡村”建设很快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特别是2015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一阶段,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美丽乡村”的内涵。柳兰芳(2013)等万方数据

 2018年第14期 19论坛·专题研究认为美丽乡村实际上指的是生态、社会、人文、规划、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的统筹同步发展 [13] 。黄克亮(2013)认为美丽乡村是农村文明、管理民主、农民素质提高,实现乡村自然环境与社会进一步共同发展。和沁(2013)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就是生态文明建设 [14] 。张波(2013)认为美丽乡村应当区别于城市的钢筋水泥,仍然要看到山水、田园,保留农村原本风貌,保留农村自然古朴,仍“美”得像农村。2.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式和途径。包婷婷(2014)、韩冰(2014)和舒川根(2010)等提出应采取文化传承模式、即产业发展型文化传承模式和文化重塑型的文化传承模式,大力保护传承乡村文化。刘佳奇(2012)认为乡村休闲旅游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农业和旅游的发展,合理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汪彩琼(2012)认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任务是统筹城乡建设、推进环境整治、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王卫星(2014)认为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建设中 [15] 。王旭烽和任重(2013)、张孝德(2013)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要注意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了一个新的农业文明的境界 [16] 。赖瑞洪(2012)认为要全面启动实施“四级联创”,即市、乡、村和村“五美”农户要共同创建。黄爱东(2015)认为科学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条件,编制规划要因地制宜,各个分项相互协调,最终实现规划有深度、能落地。3.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吴理财、吴孔凡等一些学者对国内较为有名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如安吉、临安、永嘉、高淳、江宁模式进行理论方面的提炼和总结 [17] 。三、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存在的不足总结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不足:1.“建设”的主体定位及延伸的问题。无论是“新农村”还是“美丽乡村”建设,众多的研究成果均包含了政府作为建设主体的假定,其研究视角和所提出的对策、路径和方法也多集中在政府为乡村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生动力方面,而对如何激发乡村的内生动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在乡村建设中动能的研究不足。诚然,我国的政府是政策和制度的唯一供给者,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但政策和制度毕竟属于“外因”,农民和农村社会组织的动能才是农村变化的“内因”,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形成新的有效发展动能,才能实现乡村持续发展。2.研究方法多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严格规范的分析框架和计量检验,部分所得结论尚处于经验性或直觉性层面。3.部分研究所提出的对策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也许正是由于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导致政府决策部门所制定的政策存在“先天缺陷”,致使我国多数地区各阶段实施的乡村发展战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四、今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方向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已经写入了党章,它将是我国农业农村今后32年的发展战略,各项工作部署已经全面启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部委正共同推进之中,这为我们今后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1.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乡村振兴涉及到社会治理、产业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保护、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领域,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振兴。我们绝对不能单从某一个角度考虑研究,要把它看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要用系统论的方法去研究。只有这些方面都得到发展,乡村才能变得有活力、有人气,才能真正振兴。2.乡村振兴要分区分类施策。由于我国乡村面广量大,涵盖国土面积90%以上,占全国人口45%以上,约6亿多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之间在就业机会、劳动力收入水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巨大差距,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非常突出,既有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地区、纯农业地区和纯牧区的区别,也有山区、丘陵、平原、高原等形态上的差异,乡村振兴必须要根据区域的差异化来加强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乡村给予什么样的差别化政策、措施?如何才能既要考虑到整体规划,统筹推进,也要考虑基础和条件差异,形成特色,达到因地制宜的万方数据

 2018年第14期 20论坛·专题研究参考文献:[1](美)蕾切尔·卡逊著,吕瑞兰、李长生、鲍冷艳译.寂静的春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2](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10.[3](美)B·沃德,R·杜博斯著.只有一个地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4](美)梅多斯著.增长的极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美)丹尼尔·科尔曼著,梅俊杰译.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美)阿伦特著,叶齐茂,倪晓晖译.乡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7]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8]陆学艺,张晓明.马克思主义的合作理论和联产承包责任制[J].哲学研究,1984,(4):1-8.[9]钱忠好.农业用地市场化之我见[J].经济研究,1993,(7):63-65.[10]温铁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N].人民日报,2005-10-31,(13).[11]陈锡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发展,2005,(12):15-17.[12]温家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J].农村建设,2006,(5).[13]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理论月刊,2013,(9):165-168.[14]和沁.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9):187-190.[15]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1):1-6.[16]张孝德.中国乡村文明研究报告——生态文明时代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与使命[J].经济研究参考,2013,(22):3-25+54.[17]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22.作者简介:董向东(1969-

 ),男,甘肃靖远人,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公共...

篇五: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问题提出:社区生态旅游(CBET)减贫逻辑起点贫困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尖锐问题与现实难题,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脱贫与反贫困作为社会进步重要标志,已成为国际社会新时代共同目标追求。从世界银行数据来看,2010年全世界约12亿人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生活费不足1.25美元/天。其中,印度有全球1/3贫困人口,是贫困问题最严重国家 [1] 。得益于各国减贫战略有效推进,自20世纪90年代,世界减贫实效取得重要进展,若按照每人1.9美元/天标准测算,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已从1990年18.95亿人下降至2015年7.36亿人,贫困发生率从35.85%下降至10.0%(见图1)[2] 。但2015年世界银行统计的164个国家中,仍有43个国家贫困发生率超过18%,14个国家贫困发生率处于9%~18%,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南亚地区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减贫形势最为严峻。基于此,为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消除农村贫困,多样化减贫策略和反贫困机制在各国陆续提出建立。其中,社区生态旅游(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简称CBET)作为产业扶贫主流方式,成为世界反贫困机制的重要战略之一。生态旅游扶贫思想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学者提出可通过发展旅游业减少贫困发生率,建立生态旅游与贫困人口内在联系 [3] 。CBET发展模式是边远乡村旅游空间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重要实践战略,重点聚焦于欠发达地区生物多样性、社区权益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本文从社区主导发展理论出发,以南非社区生态旅游(CBET)扶贫为实践个案,重点考察社区生态扶贫做法、成效与变社区主导、旅游反贫与乡村振兴实践武小龙 彭雯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6摘 要:

 社区生态旅游(CBET)是世界反贫困的重要战略之一。从社区主导理论出发,研究南非偏远村落CBET减贫模式发现,CBET社区参与中南非主要有NGO引导型、企业主导型、社区主导型三种典型模式,“多主体协同”是未来南非乡村社区减贫发展基本走向。本质上,社区参与模式主要以赋权社区为核心,通过经济赋权、社会赋权、政治赋权、心理赋权等方式,为村民参与乡村减贫提供合法渠道,通过塑造社区共识和内在凝聚力,创造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减贫一致行动与实践框架。与南非社区主导型扶贫模式不同,中国扶贫进程是在“强政府(主导)—强社会(参与)”框架下推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参与”扶贫治理共同体是中国未来乡村振兴本土化智慧方案。关键词:

 社区主导;乡村反贫;社区生态旅游;乡村振兴;治理共同体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805(2021)01-0029-08 收稿日期:

 2020-12-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共生式发展’的治理机制创新研究”(16CZZ02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2批特别资助(站中)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城市利益让渡’的治理机制研究”(2019T120421)作者简介:武小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乡基层治理。— —以南非偏远村落CBET减贫为个案第19卷 第1期 19(1): 29~362021年2月 February 2021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第19卷迁逻辑,对CBET社区主导本质、CBET中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协作机制及CBET发展趋向等问题作理论阐释,尝试建立社会力量参与乡村社区减贫治理的理论框架,为全球乡村减贫以及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经验参考。图1 世界贫困率与贫困人口数量(1990—2015年)二、社区主导反贫:参与式治理分析框架(一)农村扶贫治理:分析进路与研究动向中国自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以来,引发学者广泛研究,目前学界关于“精准扶贫”问题已形成诸多成果。从研究视角上看,呈现多元化解释性特点,如探讨预见式行动视角下精准扶贫机制(识别、帮扶、管理与考核)优化问题 [4] ;组织分析视角下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表海”现象 [5] ;国家治理转型视角下农村扶贫资源分配问题与精英俘获现象 [6] 。在研究方法上,应用案例分析法和计量研究法较多,如陈辉和陈晓军调研T省Y县和M县,分析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7] ;杨均华和刘璨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回归分解方法检验农村脱贫影响因素和贫困发生率差异性 [8] 。在实践策略上,李小云等指出中国40年减贫路径是国家主导下(自上而下)共同治理过程 [9] ;吴新叶提出精准扶贫需“上下互动”,“自下而上”缺失配合会遭遇扶贫治理困境 [10] 。在研究动向上,学者提出有必要将“社会力量参与”作为减贫与反贫困重要路径,“社区主导”是提高扶贫效率和改善扶贫效果有效实践机制 [11] 。综上,目前关于政府主导的行政治理扶贫已形成丰富理论积累,深入阐述了精准扶贫中贫困户识别、资源分配、政策执行、扶贫形式化、扶贫决定因素及建档立卡和“争贫”问题。另外,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减贫作为新聚焦点和实践增长点,受到学者广泛关注,但社会主导型扶贫机制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框架。沿此思路,本研究旨寻求进一步突破。(二)社区主导理论与乡村反贫困的逻辑关联社区主导发展(Community Driven Development),亦称社区自主型或社区驱动型发展,该理论来自20世纪50年代赋权思想,核心理念是通过赋予社区组织及成员发展决策权、组织管理权、资金使用权以及日常监督权等,凝聚社会力量并促进社区一致行动,形成社区减贫长效化与可持续性发展机制 [12] 。随着社区主导发展理论不断完善和实践应用,巴西、南非、菲律宾等地实施社区主导减贫项目,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社区主导实际效用,亦被认为是有效解决乡村贫困实践策略之一。从理论内涵来看,社区主导发展理论包含三个层面涵义:第一,社区边界与主导本质。在社区主导型发展模式中,社区通常指农村地区享有共同公共服务且具备共同生活条件的村落,社区角色通过赋权手段,从传统依附型、旁观者、从属者转变为引导者与决策者,并在社区发展中更加注重提升社区自我能力和贫困人口可持续性发展 [13] 。第二,社区主导两个维度:赋权与平等。赋权可规定社区成员和组织责任和义务,增强社区事务治理参与贫困人口数量 (百万人)每日生活费低于1.9美元的人数 每日生活费低于1.9美元的人口比重1 894.82 2 0001 8001 6001 4001 2001 0008006004002000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年△◇◇◇◇◇◇◇◇◇◇◇◇1 877.54△△△△△△△△△△△1 703.191 728.551 609.891 352.191 223.231 090.64908.4735.86804.23963.0115.7413.7318.0920.7525.6528.6329.433.8738.8512.811.210.0贫困率 (%)4035302520151050△ ◇· ·30

 武小龙等:社区主导、旅游反贫与乡村振兴实践 — —以南非偏远村落CBET减贫为个案 第1期度;平等主要是兼顾社区边缘群体实际利益,将贫困人口、“老弱病残”群体等纳入救济与资源再分配范围。第三,社区主导治理方向:有效合作。通过社区治理中多元利益相关者(政府、私人部门、NGO、居民)关联协作,共同推进社区减贫与可持续发展。故社区主导发展论与减贫之间的内在关联,为乡村社区减贫治理提供有效分析框架。三、南非乡村反贫困案例呈现与CBET策略(一)CBET南非发展:背景与共识在南非,尽管早期政府对扶贫工作大量干预,但贫困仍是社会最大威胁,从统计数据看(图2),南非偏远地区贫困人口重点集中在0~17岁未成年人和65岁以上老年人,如何帮助其解决贫困和生活保障问题尤其迫切。自1996年起,社区生态旅游(CBET)作为具体减贫行动方案而被关注,因CBET在农村地区可为不同背景、技能和经验主体创造广泛创业就业机会。2001年环境事务与旅游局推出“减少贫困计划”,试图探索可持续旅游工作,减少南非极端贫困社区的数量,实践过程中,生态旅游区周边村民通过从事提供住宿、饮食等服务性活动,不自觉地参与到社区旅游之中,并随着生态旅游区活动不断丰富,村民参与度不断提高,CBET模式逐渐形成。故社区参与对CBET至关重要,一方面,CBET在乡村社区经济发展中得到普遍认同;另一方面,乡村社区在受益的同时,又增加了社区村民充分减贫信心和知识能力。① 数据来源:根据南非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而得。图2 2006—2015年南非贫困人口年龄分布 ①(二)CBET减贫实践:从“引导”到“参与”从南非CBET减贫过程来看,主要是三种典型模式:一是NGO引导为主的探索阶段,注入社区旅游开发理念,引导社区参与和村民增收;二是企业主导为主的参与阶段,为社区旅游发展引入经济与文化资本,增加旅游供应与发展基础设施;三是社区主导为主的稳固阶段,实现游客量增长与社区自主开发。1. 探索阶段:第三部门(NGO)引导型模式。NGO引导型模式是南非CBET社区减贫第一阶段,即注入旅游开发理念,主要是在第三部门推动下促进社区CBET发展与反贫困治理模式。最初,旅游业对南非偏远村落社区村民而言是一项陌生活动,居民从未将手工艺、自然景观、有机农业等与村落生活关联,更未将其视为重要的脱贫开发资源。在乡村社区极其贫困背景下,一些非政府组织(如农业合作组织)工作者及国外志愿者团队,逐步进入南非偏远贫困村落,提出发展社区旅游理念,促进村民增收与社区经济多样化。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团队推动自然保护区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另一方面,志愿组织者作为访客获得免费住宿和餐饮,社区与NGO之间“主客关系”使村民对社区旅游开发理念认同感显著增强。南非莱克加拉梅塞自然保护区是NGO引导社区发展典型,其中,南非非营利性组织 — —微小企业互助协会(SEDA),在社区减贫与引导居民参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引导社区村民有序参与。如□2006年 2009年 2011年 2015年○○○○○○○○△△△△△△△△◇◇◇◇◇◇◇◇□□□□□□66.370.373.477.566.863.760.158.657.355.255.15147.142.14553.650.353.443.342.240.4495064.755百分比 (%)82767064585246400~17 18~24 25~34 35~44 45~54 55~64 65+□43.2 42.3年龄(岁)· ·31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第19卷SEDA提出建立私人自然保护区,即非官方划定、村民自发划定保护区,有数百名村民被吸纳在此私人保护区长期工作,其交通、餐饮、文化娱乐等问题都得到解决,生活条件改善激发了村民持续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SEDA主导当地村民承包保护区中灌木修剪、杂草清除等工作,私人保护区建立后村民与SEDA关系更加密切,对SEDA的认同感也日益增强。同时,私人保护区保护当地野生动物,为当地社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 参与阶段:第二部门(企业)主导型模式。企业主导是南非CBET社区减贫第二阶段,即引入资本、增加旅游供应与发展基础设施。探索阶段虽注入旅游开发理念,但尚未成为村民可持续增收方式,由于缺乏外部资本注入,多数偏远村落对旅游开发仍停留于构思层面,未真正实践,故企业主导模式逐渐出现。一方面,外部企业拥有制度化运营方式且经济资本雄厚,可为乡村社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文化资本,包括专业知识、社交技巧、语言技能及规范化制度。另一方面,社区旅游开发商品化过程需循序渐进,企业会对社区村民展开系列培训,增强村民在旅游市场获益的经营能力和知识能力。南非偏远村落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禀赋,但社区村民缺乏现代化国际视野,难以保持盈利和持续经营,故通过培训可使社区旅游开发从第一阶段“主客模式”向“产品—服务模式”转变 [14] ,高质量服务逐步成为新需求。南非斯皮尔酒庄是企业主导典型之一,由于当地社区村民缺乏资本,该酒庄资助建设大量基础设施,帮助社区开发生态旅游,创造大量劳动密集型经济活动,当地村民可从事基础设施兴建或维护工作,包括道路修建、围栏建造和桥梁新修等。伴随基础设施完善,社区内铺设供电网络并引入公共汽车,建立培训中心,开展教育和培训计划,使村民开拓有益于社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动,探索社区潜在旅游机遇,如挖掘草药、打造乡村丰收节等。3. 稳固阶段:社区主导型模式。社区主导模式是CBET发展第三阶段,即实现游客量增长与社区自主开发。在NGO引导及企业主导下,逐步形成以社区为核心的主导发展模式。社区主导型CBET减贫模式主要由社区村民自主开发,在自觉参与和主动融入理念下,实现经济增权、社会增权、心理增权甚至政治增权,村民在旅游发展项目决策、方案拟定、管理监督、利益分配及游客住宿、餐饮等方面,均做到实际参与并形成相对均衡利益共享与可持续发展的自治机制。最典型为穆加迪和巴拉比内自然保护区。一方面,推动社区历史文化与CBET有效结合,打造社区体验式旅游。如村民通过房屋出租形成地方餐饮规模化经营,推动社区特色美食餐饮产业建立。另一方面,将社区历史文化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如将“穆加迪雨女王的传说”和“马篷古布韦失落王国遗迹”等悠久文化历史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提高旅游纪念品价格和文化价值。以民族舞蹈、传统服饰、与游客共舞等方式吸引游客参与,增加游客兴趣、体验感及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此外,制作销售手工艺品亦是社区村民参与减贫的有效方式,如编织地毯、木刻等,可为社区家庭增加收入,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对社区村民就业技能再培训,帮助妇女、老人等补贴家庭收入。四、南非CBET社区参与及其乡村减贫内在机制(一)CBET社区参与:赋权、认同与一致行动Arnstein参与者阶梯理论指出(图3),赋予权力是较高层次参与水平与行动力 [15] 。参与目的是权力再分配,使社会以更为公平方式重新分配利益和成本 [16] 。在本质上,南非CBET社区参与模式以赋权社区为核心,赋予社区村民参与社区生态旅游的计划权、决策权、监督权、管理权和资金使用权,为其参与乡...

篇六: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编号1673-9493(2020}03·0094-09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304.upi,2019.102基于人才支援的乡村振兴战略——日本的经验与借鉴HumanSupportTowards Rural Regeneration in Japa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ofChina刘云刚陈林宋弘扬【血hng彻函Chert【翩,S伽g Hongyang摘要:基于人才支援的乡村振兴是日本各地近年来十分关注的新型9村再生战略。本文首先梳理了日本导入乡村支援员和9村振兴支援队等人才支援政策的背景、内容、主要成果及实施评价。其次从9村振兴的本质、人才回流支援、9村组织模式等视角探讨该策略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借鉴意义。日本基于人才支援的9村振兴战略是在城乡交流不断深化,以及面向乡村的财政补助政策重点转移到“人”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推动了人由城市向乡村回流并在乡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乡村的活化和振兴,形成了促进乡村就业与人才回流的良性循环。虽然日本与我国存在一定社会差异,基于人才支援的乡村振兴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在促进人才回流、乡村治理以及城乡共生关系的形成上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Abstract:111e policy of human support for the rural community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 role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generation in Japan.111is paper aims to clarify why Japan starts tointroduce this policy,and what main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issues are by analyzing出e twotypes of supporters in the rural community.Then key experience has been extracted throughthe discussion of what the essenc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s,what effective ways to supporthuman resourcereturn to the rural areas are,and how to promote local self-government inrural communities of China.It finds that the policy of rural supporters is introduced underthe shift of government subsidy from“material”to“human”.and in the progress of deepeningJapanese rural-urban conversa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regeneration supportersbrings new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human resources to the rural community,whichplays a cruciaI role in revitalizing rural Japan.More importantly.it helps to create a goodcirculation between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human resources returning to Japaneserural areas.Although出ere remain some issues for出e policy ofruml supporters to be SOIved.itis apparent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 supporters is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China tOlearn to regenerate its rural areas.It would contribut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resourceswithin rural areas,strengthen rural self-government capability locally,and finally promote thecoexist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支援;回归田园;乡村自组织模式;日本Keywordst Rural Regeneration;Human Support;Return to Countryside;Local Self-government;Japa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1130,41271165),日本JSPS科研费(16K16956)作者:刘云刚,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院长。ygliu@scnu.edu.ca陈林(通信作者),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chenlin2003@foxruail.com宋弘扬,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研究生。songhy@humgeo,C.U—tokyo.ac.jp94 2020 V01.35,No.3UPI引言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家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如何吸引人才进入“头脑”日益枯竭的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邻国日本。与我国国情相似,也经历着城市化、老龄化.乡村人口减少和衰落等问题。197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曾出现人口向地方都市和乡村地区回流的趋势。1990年代后,乡村地区再次步入衰退。进入21世纪后,日本步入超级老龄化和人口减少时代11’21。乡村空心化问题严重131。同时。随着国际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资金、信息,文化以及消费品等跨国境流动加剧。为构建具有持续活力的乡村。日本开始主动出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4年实施的“地方创生战略”(圭易·U之·L,:之劁生鲶合戟略)致力于吸引人(才)进入乡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进乡村振兴。并形成三者的良性循环。从中国目前的宏观背景看。沿海大都市生活成本上升.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竞争加剧等不利生活因素增多。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乡村的发展潜力也待重新评估⋯。已有调查显示,。仅有10%~15%的流出劳动力在流入地稳定沉淀为不动人口”151*中国人重视乡土观念,“叶落归根“符合传统文化理念。因此,吸引大城市的流动人口“逃离北上广”回归乡村不仅有可能为乡村振兴助力。同时也可万方数据

 刘云刚陈林宋弘扬 基于人才支援的乡村振兴战略——日本的经验与借鉴成为缓解大都市病的双赢策略。因此,本文在梳理日本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援策略、成果、课题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乡村振兴的可借鉴之处。国内已有诸多关于日本乡村振兴的介绍及相关政策建议,如乡村规划建设的政策演变、乡村振兴法律法规与机构设置16-81、乡村振兴经验做法”J、农村环境治理体系110411、乡土价值观重建对乡村振兴的意义”“、乡村振兴路径”⋯、乡村驿站建设经验的系统梳理”4|等。然而,对乡村振兴中的“人”的关注。局限于分析山区居民的定居意向”“和非常住居民对乡村振兴的作用““,缺乏对乡村人才支援制度的整理以及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借鉴的探讨。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的培养可为乡村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保障[1710 2000年代中后期,日本开始实施乡村支援员制度和乡村振兴支援队制度等基于人才支援的乡村振兴策略,受到广泛关注。这10年来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和案例可供研究。同时,日本推行的结构改革加速了乡村衰退,亟须活用人才维持乡村功能、支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困难局面,日本乡村振兴政策由原来的“补助金”开始转向“补助人”1211 0 2000年代中期,日本导入“乡村支援员”和“乡村振兴支援队”等基于人才支援的乡村振兴策略。城市年轻人移居乡村的“田园回归”现象增多”⋯。因此,与偏向硬件设施建设的“补助金”相比。这一时期能支持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补助人”开始发挥重要作用。2面向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援制度2.1人才支援乡村的主要策略日本的人才支援乡村策略最早由非营利组织“NPO法人地球绿化中心”开始实施。主要支援城市年轻人进入乡村从事活动(表1)。其盛行是在2008年后,乡村支援人才策略其时被广泛导人。导入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2000年1日本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型-。·o年N=[Jtl乡村活力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其要求乡村以开放的姿态去接收外部信息、接纳外部人才。城乡交流作为乡村增加活力的重要手段,于高度经济成长期的1970年代登上乡村振兴的舞台。这一时期的城乡交流主要指依靠补助金在乡村建设交流设施W 1181。1987年实施的《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首次将城乡交流提升为国家层面的主要政策。同年实施的《综合保养地整备法》进一步促进了乡村大规模旅游设施的建设。由此可见,1990年代初以前的城乡交流以建设城乡交流的基础设施为主(图1)。然而,由于补助金是由中央政府下拨给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其用途被严格限制且缺乏综合性、体系性和弹性,导致乡村建设了很多非必要设施,给地方财政造成了负担1191。1990年代后期,城乡交流转向以人为主的交流活动(图1)。1994年制定的《乡村停留型休闲活动基础整备促进法》,1998年的((国土规划》提出的多自然居住区域以及1999年的《食料·农业·农村基本法))均提倡自然和环境理念,有力促进了城市居民以观光旅游的方式进入乡村。感受乡村魅力并进行消费。这一时期的城乡交流以短期的体验性观光和城市对乡村的单方面消费为主,久之容易引起交流疲劳[201。进入21世纪后,城乡交流进入城乡居民“协动”时代(图1),注重城乡居民主体间良好互动关系的形成。交流方式也从观光访问升级到城乡问的主动交流与合作,重视交流质量,注重以城市人的视角对乡村魅力再发现与再评价。丫!以;会}妻,⋯。城乡居民协动“时代①在日本9村建设交流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城9间人、物、信息的来往。交流设施主要有具有复合功能的综合交流设施、农产品直销卖场、观光农园、徒林渔业体验设施、农家餐厅、农产品加工设施等。UP_国际城市规划I 2020 V01.35.No.395一一一一一一一万方数据

 规划研究..后日本推进的“平成大合并”u加剧了外围乡村的功能退化并引起了农业技术人员减少,亟须引入外部人才进行支援以维持乡村的基本功能。二是政府财政允许支付外部支援人才的人工费用打破了人才进入乡村的行政壁垒。人才支援乡村策略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总务省的乡村支援员和乡村振兴支援队,以及农林水产省的“乡村工作队”④(表1)。2.2乡村支援员制度乡村支援员制度由日本总务省于2008年创设。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村民将乡村问题转化成自身问题的意识,同时强化地方政府全面把握乡村现状的能力,以实施对策,进而形成村民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共赢关系。2008年总务省共录用199名专职乡村支援员,2017年该人数增加至l 195人;兼职乡村支援员由2 000名增加到3 320名(图2);导人的地方政府数量也由77个增加到303个。乡村支援员没有任期和区域条件的限制(表2)。其主要活动是配合地方政府综合把握乡村现状并为居民提供帮助。因此。乡村支援员需熟悉就任乡村,并对乡村振兴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地方政府一般委任熟悉乡村的内部人才为“乡村支援员”。乡村支援员的工作时间由地方政府弹性设定。乡村支援员所需经费由各地方政府事先编入预算,下一年度通过特别交付税的方式由中央财政返还。原则上每年给予每位专职乡村支援员的经费为350万日元。由乡村内部人员兼任则为40万日元(表2)。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工资,实表1日本人才支援乡村的主要策略名称 管理部门 开始时间 I=作内容NPO法人地 1994在 从事与乡村密切相关的各类活动绿色故乡协力队球绿化中心农林水产省 2008焦 通过参与乡村的实践活动发展乡村活乡村工作队化的先锋者乡村支援员总务省2008益从事乡村各类巡视和调查活动乡村振兴支援队总务省 2009在 在乡村生活,从事各类乡村协作活动总务省2011钷从事受灾地区的各类协作活动.以重复兴支援员建乡村社区农林水产省 2012正 为年轻人从事农业提供保障,实现农青年就农补贴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企业人 总务省2015年从事提升乡村价值和魅力的各类业务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总务省http://www soumu go jp/main—sosiki/jichi gyousei/c-gyousei/029yosei08—03000073 html,农林水产省http://www maff.go j p/j/nousln/kou‘yu/zInzai/indexhtml,NPO法人地球绿化中心主页http://www rt-gec org/about—us/绘制施乡村各类调查。召集村民等开展乡村振兴对策讨论,制定乡村振兴对策等。乡村支援员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图3)。第一,与地方政府协作。实施乡村综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和家庭动向,医疗、福祉服务,生活环境,乡村村民互助情况,农地、森林、公共设施管理情况,区域资源,与其他村落的合作可能等方面。第二,将综合调查结果反馈给村民和地方政府,并作为召集人组织村民、地方政府、外部专家等就乡村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乡村振兴方案等开展讨论。第三,根据乡村综合调查结果和协商制定的乡村振兴对策.积极落实各项方案。对策包括保障乡村交通,推进乡村移居、城乡交流,活化乡村特产,提供老人服务活动,继承乡村传统文化等内容。4 00。:罴3 500//井,///一’●—,,——一一/2⋯年2”9年2“0年2⋯”一哿蕞员2竺惫器4年2⋯5年2“6年2们7年图2乡村支援员2008--2017年人数变化资料来源:作告根据H本总务省资料绘制表2乡村支援员和乡村振兴支援队的比较分类 乡村支援员 乡村振兴支援队任期 没有任期限制1-3正350万日元/人(兼职为40 400万日元/人(其中活动经费上经费万日元/人) 限为200万日元)财政支持 通过特别交付税全额返还 通过特别交付税全额返还对乡村情况比较了解。对推 能力:无具体要求人才要求 进乡村振兴工作有一定经验 流出地:主要为日本都市圈和知识储备与当地政府合作.对乡村进 农林水产业、水源保护.环境保护、活动内容行巡视.把握乡村具体实情 乡村居民生活支援等乡村振兴活动现状专职人数:1 195人; 队员数;4 830人;兼职人数:3 320人; 导人的地方政府数:997个(2017年)导入的地方政府数:303个特点 挖掘内部人才 吸引外部人才资料米源:作者根据门本总务省资料绘制①历史上日本先后实施了三次大规模的市町村(地方政府)合并,分别是明治大合并、昭和大合并、平成大合并。其中平成大合并始于1999年,执行至2010年3月底。其目的是强化地方政府的财政基础。市叮村的数量从1999年的3 232个(市670个、町1 994个、村568个)减少至2010年的1 727个(市786个、町757个、村184个)。②2015年“9村工作...

篇七: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内外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一

 引言

 农民收入的提高和乡村的富裕是社会富裕的重要指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总结中外农业农村发展经验基础上,着眼于当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未来新型城乡关系发展趋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十九大报告第五章“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六点任务,在六点任务中,除乡村振兴战略外,其余五点都是总体性、全局性、宏观性的工作,乡村振兴战略是唯一的局部性工作,不过,这恰恰说明了乡村振兴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具有的总体性、全局性、宏观性地位。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仍然很大,长远来看,我国将始终有大量人口居住在农村。大量的研究显示,中国未来的城镇化率将维持在 70%~80%。届时,将仍有 20%~30%,即 3 亿~4.5 亿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随着城镇化率逼近峰值,人口、资源、资本的城乡双向流动将越来越频繁,乡村的价值将日益凸显。没有现代化的农村,不可能实现人口和资源的双向流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城乡一体化都是双向的。而迄今为止,我国正在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则是单向的。随着城镇化速度的放缓和农村产业条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状况的改进,城乡双向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将成为趋势。农村现代化也是解决中国未来农业出路的途径,农村不行,人口流失,种地问题没有办法解决。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振兴是其必经阶段。主要发达国家通常在经历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在起步阶段,各种资源要素密集流向工业城镇,农业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城乡差异扩大,二元结构问题突出(钟钰,2018)。一些国家正是因为没有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问题而没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本文梳理德国、日本、韩国等典型国家和中国部分地区乡村振兴的做法,全面总结经验,给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二

 国内外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分析

 (一)国外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1.日本“一村一品”

 日本的乡村振兴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造町(村)运动。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一个快速工

 业化的时期,农村的人才大量流向城市地区,农业发展逐渐走向凋敝。造村运动的目的是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凋敝的农村逐步走向繁荣。后来,造村运动的内容开始扩展到改善农民生活方面,比如改善乡村景观、保存历史建筑、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福利事业等。

 “一村一品”是日本在造村运动中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就是根据区域布局安排,按照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进而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

 “一村一品”以地方自身的条件和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产品的自身特色、地域特色,形成以村为单位的具有地区优势和销量的拳头产品。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差异化、多样化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在农村不只发展农产品和农产品初加工,还大力推广特色旅游项目及文化资产项目,如文化设施、地方庆典活动等。此外,日本不少县依托政府农业改良普及机构和各级农协,开办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人才培训讲习班,培育了不少“一村一品”运动的带头人,解决了人才匮乏的问题。

 2.韩国“新村运动”

 20 世纪 70 年代,韩国政府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农村更快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决定在全国实行“勤勉、自主、协同”的新村运动,类似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余维祥,2010)。“新村运动”的第一阶段就十分重视农户的参与,采用了参与式的项目实施方法,政府设计了 20 多种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项目,提供给各地农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需求的项目,政府免费向各村发放项目所需的建材。

 在第二阶段,“新村运动”实行分类指导的方针。将全国的乡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村,新村运动的内容是基础性的工作,比如继续改善生活环境和培养自主精神;第二类是自助村,新村运动的内容是进一步发展产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和经营主体,提高农业收入水平;第三类是自力村,新村运动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福利,并在采用机械化、电气化、良种化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乡村工业、畜牧业和农副业。在改善农居环境方面,还建设标准住宅、雨洪利用系统和通信设施等生活福利设施。第三阶段,“新村运动”更加注重全民参与和法治建设,致力于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社会道德建设、集体艺术教育等。

 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在于,根据当地情况、当时国情,采取分阶段、分类实施推进乡村振兴。不直接投资,而是将过剩产能转移过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同地区发展程度不一样,对于不同的村庄采取分类指导。从众多村庄中,选出样板村带动周边村庄发

 展。根据发展阶段,乡村振兴的重点从支援基础设施建设,到扩大农业收入,再到民主法治和社会建设。

 3.德国“村庄更新”

 20 世纪 50 年代,战后德国面临着设施修复、传统村落风貌被破坏,农村生活水平待提高等问题,德国“村庄更新”是以“农村-结构-更新”为重点,倡导乡村居民积极参与,注重乡村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建设,注重保护和塑造乡村特色,自下而上地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在“村庄更新”的实施过程中,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适时调整。为适应农村社会和人口发展情况,德国对农村基础设施做出相对调整,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增加经济收益,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

 德国“村庄更新”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城乡等值化”发展道路。德国在城镇化过程中,选择了小城镇与城市的“等值”发展,而非“同质”化道路。出台并动态更新《联邦土地整理法》、《联邦建筑法》、《联邦空间秩序法》、《联邦自然保护法》等,从法律制度建设方面,为“村庄更新”具体实践提供了明确的边界和保障。政府对公共事业给予高额补贴,自然和文化景观保护的补贴比例可达 90%,对于有保护历史价值的私人建筑也会给予部分补贴。此外,“乡村更新”中的任何一个项目,每一步决策都必须由政府决策、规划部门和农村三方共同协商,整个“村庄更新”不是政府主导,村民真正发挥了主动性,更加积极地参与村庄更新建设中。

 (二)国内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1.塘约村“七权同确”

 塘约经验是落实集体所有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典型范例。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 年 4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在当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下,通过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来壮大集体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 年洪灾过后,塘约村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权、农村集体财产权“七权同确”,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即金土地合作社,把承包到户的责任田通过自愿入股的方式全部集中到村集体,由塘约村金土地合作社统一经营。集体所有制实现方式的变化带来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以前农民收入基本由务农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两部分组成;现在,村民收入由财产性收益、经营

 性收益和劳务性收入三部分组成。

 在“七权同确”过程中,塘约村把被农户占用多年的公房、河滩、荒坡、荒地等集体资产全部收回,有效地维护了集体经济。通过确权、颁证、土地流转等合法程序,使村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成功实现了集体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同时使集体与村民个人各类产权关系更加清晰、权益归属更加明确,为实现集体统一经营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六盘水市“三变改革”

 一是推进资源变资产,盘活闲置的资源,使其转化为资产。所谓资源变资产,就是村集体将集体的自然资源要素,通过入股等方式盘活,推动和吸引各种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形成资源的聚集效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逐步变“死资源”为“活资产”,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六盘水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有效整合了土地、森林、劳动力、文化等多种资源。

 二是推进资金变股金,整合分散资金入股经营。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农村的资金总量不断增多,但是各项资金的持续性和针对性不强。针对这一问题,六盘水市通过“资金变股金”来激活和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把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推动农村加快发展。一方面将财政项目资金变为股金,就是把财政投入农村的生产发展类、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等,入股到经营主体,按股分红。另一方面将扶贫专项资金转变为股金,也就是把精准到户的扶贫专项资金,入股到效益好的企业,并且合理地确定贫困户的占股比例(黄运,2016)。

 三是推进农民变股东,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农民增收难,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种植业面积大、产出低,又缺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六盘水市通过推进农民变股东,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实现增收致富。为了让“三变”改革惠及更多贫困户,他们注重分类指导、因户施策、一人一法。对于深山区、石山区、不具备脱贫条件的深度贫困的农户,主要是帮助和鼓励他们入股;对于有资金、有技术的有脱贫能力的人员,主要是鼓励和引导他们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农民入股各类经营主体后,不仅可以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获取租金,通过参与企业分红获取股金,政府还通过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群众、返乡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等提供创业就业平台,组织农民及返乡人员就近就地务工,参与农业经营管理,按实际工作量支付工资报酬,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3.桦甸市“垃圾革命”

 近年来,桦甸市创新农村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化解垃圾处理难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新路。桦甸市采取政府采购、特许经营的建设模式。桦甸市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项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的方式开展运营。该垃圾收运体系分为定点收集、专业转运、集中处理三个环节。在垃圾收集环节,各村屯配备小型垃圾收集车,村民定时将垃圾存放到收集车内,环保桶管理员每天将收集车内的垃圾倾倒入桶,实现日产日清;在垃圾转运环节,运营企业根据垃圾入桶情况,及时将垃圾转运到桦甸市垃圾处理厂;在垃圾处理环节,桦甸市垃圾处理厂每天对进厂垃圾检车计重,分类处理,变废为宝。

 推行市场化保洁,政府将垃圾收集前端的村屯日常保洁一并交给企业管理,纳入购买服务范围,有效降低了运营费用,提高了管理效率。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实现垃圾治理工作长效化、常态化。乡村基层干部由“大包大揽治垃圾、一到检查搞突击”的工作模式转变为日常监督,减轻了工作负担。为垃圾转运车辆安装了 GPS 定位系统,垃圾进厂称重数据、视频数据实时传输到信息中心,对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环节的全过程实行“数字化、视频化、定位化”监管,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桦甸市将农村环境保洁费用、垃圾转运费用、垃圾处理费用和企业投资返还资金统一列入财政预算,真正体现了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城乡垃圾收运一体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效资金保障。

 三

 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总结

 (一)顶层设计方面

 先进的理念引导乡村振兴进程。纵观主要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它们都有先进的理念引导不同主体积极参与乡村复兴,最终推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或运动取得预期效果。乡村发展取得成功的国家,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设置战略目标、确定战略要求和指导方针、制定战略步骤和战略举措。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良好的战术支持,需要在乡村工作队伍建设、乡村振兴工程建设、乡村振兴格局等方面做好战术统筹,根据不同时期农村发展需要调整农村振兴政策内容,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

 加强政府顶层设计,补齐制度短板,充分发挥好政府在立法规划、宏观调控、监督监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韩俊,2013)。制定出台乡村振兴全国性或地方性法律法规,强化乡村振兴立法保障,夯实乡村建设发展的法律基础,明晰乡村振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法律边界,明确乡村振兴需要支持保护的正面清单和限制禁止的负面清单。搭建起法治先行、规划引领、政策支撑的制度体系框架,为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营造法治环境,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法治条件,为保护好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法治保障,使乡村振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产业发展方面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各国以行政区域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典型国家以农村现存的有形、无形资源为基础,将农产品生产与制作、加工以及流通、销售、文化、体验、观光等要素与业态有效结合,增加产品附加值,让农民更好地获得增值收益。农业社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生产者对社会化服务需求迫切,发达国家构筑了由政府、社...

推荐访问: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振兴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