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2-12-15 19:30:06 教案设计 来源:网友投稿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8篇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8篇,供大家参考。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8篇

篇一: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1.歌曲导入,激发兴趣。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品味词语,加深理解。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3.创设情境,强化情感。教学快要结束时,我大胆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一只蝴蝶、一只小猴、一只小鸟、一朵花,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兴趣,保持了学生注意力,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二、成功之处转换角色,入情入境。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时,我提问:“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三、不足之处1.拓展阅读《走月亮》《爱我中华》《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了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2.个别字音需要重点指导如“傣族”中“傣”应读“dǎi”。同时对于“坪坝”的意思需要用图片直观显示。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1.教学中对于年级教学特点不够熟悉,导致备课时设计的个别问题过深,需要多多研读课文,加强集体备课。2.学生分角色表演时对于猴子、小鸟等角色的特点定位不准确,语言上没有个性,千篇一律。因此可以让学生先熟悉猴子的机灵、花儿慢慢绽放、山狸的胆小等动物特点,然后再进行表演。

  1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来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怎么想?”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一.教学效果: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地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大青树下小学的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们读得很流利。”有的说:“他们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得绘声绘色。”又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

  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开学第一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二.成功之处: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习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其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学生对于“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相对陌生,个别学生能快速反应过来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句子。在第一自然段中,学生找出“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在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拓展阅读《走月亮》《珍珠泉》《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三.不足之处: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课堂比较单调,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发言人数较少,课堂太安静。

  四.改进措施:如果课可以重新来上我会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篇二: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1.歌曲导入,激发兴趣。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品味词语,加深理解。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3.创设情境,强化情感。教学快要结束时,我大胆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一只蝴蝶、一只小猴、一只小鸟、一朵花,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兴趣,保持了学生注意力,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二、成功之处转换角色,入情入境。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时,我提问:“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三、不足之处1.拓展阅读《走月亮》《爱我中华》《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了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2.个别字音需要重点指导如“傣族”中“傣”应读“dǎi”。同时对于“坪坝”的意思需要用图片直观显示。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1.教学中对于年级教学特点不够熟悉,导致备课时设计的个别问题过深,需要多多研读课文,加强集体备课。2.学生分角色表演时对于猴子、小鸟等角色的特点定位不准确,语言上没有个性,千篇一律。因此可以让学生先熟悉猴子的机灵、花儿慢慢绽放、山狸的胆小等动物特点,然后再进行表演。

  1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来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怎么想?”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一.教学效果: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地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大青树下小学的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们读得很流利。”有的说:“他们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得绘声绘色。”又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

  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开学第一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二.成功之处: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习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其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学生对于“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相对陌生,个别学生能快速反应过来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句子。在第一自然段中,学生找出“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在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拓展阅读《走月亮》《珍珠泉》《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三.不足之处: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课堂比较单调,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发言人数较少,课堂太安静。

  四.改进措施:如果课可以重新来上我会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节选自泰戈尔《新月集》。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一些效果:1.画出“花的学校”。这篇课文语句优美,景色很美,画面感很强,为此我让学生在课前把“花的学校”根据自己的认知,用画笔画下来。这样使学生对课文的导读扎实有效。2.直观教学,扩展想象空间。这堂课,我利用多媒体,采用看图、看录像、课堂表演等多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如“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如,教师预先用手机录制的课间校园小视频,看录像:“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让学生演一演,自己会怎么想。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通过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等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3.放飞想象,说写结合。教学三、四、五自然段,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迎春花、喇叭花……然后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二、成功之处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和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本段中我是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来想象的。首先确定重点词语是“跳舞、狂欢”,然后我把自己当成那些花——如果让我狂欢,我该怎么做,同学们怎么做?再想想:花在风雨交加的情境中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就会理解花儿的活泼、可爱、向上,体会到童趣。三、不足之处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三年级学生读泰戈尔的文章,难度较大,要细细地品读,才能读懂。诗人总能把平常的事物写得那么清新自然,犹如雨后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但是学生会产生许多新奇的问题,如:“他们的老师是谁”?“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句子中,既然是“狂风”又怎么是“簌簌”地响。作为教师,在备课中未能把这些作为教学预案去充分准备。四、改进措施针对以上情况,制定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备课,进一步熟悉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教学预案做详实,可

  操作。2.学生在课前画的“花的学校”,在课文研读结束以后,可以让学生再次

  画“花的学校”,并把两幅画进行对比。

  2花的学校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增加表象,扩展想象空间。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创设条件,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

  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如“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如:“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丰富学生的感知不能靠大量的、单一的阅读材料简单重复,而需要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等途径,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加强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鼓励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多角度思考。一个人被肯定,受到别人的欣赏,其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想象力被老师肯定,其心情更是高兴无比。不管这些学生的天分与潜质如何,只要能给他们予以适当的肯定,利用表扬、鼓励或婉言的引导的语言,再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体态,可以激起学生的想象、兴趣,他就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地展开想象力,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时展开想象的有效手段。不足之处: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更喜欢上语文课。

  《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

  一.教学效果: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顽强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上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他把未冒出地面的花儿想象成地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墙角旮旯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是犯错误被罚站的小孩儿。大雨来时,花儿们便衣着鲜艳地冲出学校度假了,而花儿们这么急切地生长是因为要回家找他们的妈妈。作者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出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坚强、活泼向上、童真童趣。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成功之处:1.增加表象,扩展想象空间。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创设条件,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如“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如:“想一想,在花的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丰富学生的感知不能靠大量的、单一的阅读材料简单重复,而需要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等途径,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加强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鼓励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多角度思考。一个人被肯定,受到别人的欣赏,其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想象力被老师肯定,其心情更是高兴无比。不管这些学生的天分与潜质如何,只要能给他们予以适当的肯定,利用表扬、鼓励或婉言的引导的语言,再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体态,可以激起学生的想象、兴趣,他就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地展开想象,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时展开想象的有效手段。

  三.不足之处:课堂的讲解只是集中在文本的解读上,未能超越课堂联系学生实际。

  四.改进措施: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解决疑问,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结合活动与练习中的“默读课文,讨论及交流”和想象涂画的内容,体会花儿们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积极向上。

  《不懂就要问》教学反思

  《不懂就要问》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不懂,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赞扬了孙中山乐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主动精神。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巧妙引入“不懂就要问”。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孙中山说的话,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出现在文中哪个自然段,从而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打乱了课文的顺序来讲课,用清晰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起来思路清晰。2.运用课件中图片、生动的语言、教师的肢体语等贯穿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便于他们接受。如在教学每一段之前都设计了一些过渡语,设疑激趣,自然地过渡。在教学第三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课件中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画,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引到了孙中山在私垫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乐于学习和接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通过做一做“摇头晃脑”“拿着”等动作表演,让学生入情入境。3.成功地将孙中山和其他同学的表现进行了对比。针对课文中相关语句,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文中为什么要描写同学们的表现?”让学生把孙中山和其他同学从语言上、动作上进行对比,从同学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大家是非常怕先生的。这与孙中山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孙中山不懂就问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4.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运用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指导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学生分别扮演孙中山、私塾先生,在体会人物内心想法的基础上读句子,学生感悟到孙中山是一个不懂就问、善于思考的孩子。二、成功之处1.紧扣“问”的过程,比较人物言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是通过“孙中山礼貌请问——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从容答问——先生欣然解问——同学提出疑问——孙中山笑着答问”的过程

  表现的。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孙中山、先生、同学三者对“问”的态度的比较,抓住描绘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词的理解,体会孙中山勇于提问题,不懂就问的好品质。

  2.抓住“问”的因果,巧设课堂练习。在学生初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抓“问”的因果,巧设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孙中山壮着胆子问先生是因为()。②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是以为()。后来收起戒尺是因为()。结果先生答应了孙中山的()要求,他讲得(),大家听得()。三、不足之处1.课前的导学案中,要求学生预习的量有点大,再加上课文所叙述的内容久远,学生理解“私塾”等词语有点儿困难,造成学生由于厌倦而疏忽预习。2.在课堂上,讲到孙中山学习方式与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有什么区别时,孩子们都是根据我课前的介绍来回答的,并没有抓住课文中的语言,这就使得内容有点偏离。四、改进措施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改进之处。1.在拓展教学的环节中,我只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的读书名言,这样的环节没有活力,学生完成的兴趣不大,如果将读书的名言警句抄下来,制成书签,作为小礼物,互相赠送,则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2.学生分角色朗读的面不够广,选取的学生代表性不强,应该争取部分待进生参加这样的学习活动,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不懂就要问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直观演示、动作演示、生动语言、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地获取知识。2.在教学中,引用课外资料,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那样太肤浅,在本课教学前,我要求学生搜集有

  关资料,在教学中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资料后,我又补充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资料。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不足之处: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不懂就要问》教学反思

  本文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学习的故事。“不懂就问”不单是一个学习习惯的问题,它反映了学习者的乐于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迫切求知的热情。孙中山长大后能够开创辛亥革命的伟大事业,与这种态度、这种精神、这种热情有密切的联系。

  一、教学效果:教学时,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边读课文边思考: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了自主学习中,他们各自独立地边读、边想、边画,动眼、动手、动脑。在学生自读时,教师应通过巡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哪些学生已能解答问题,哪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遇到了困难。从而对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要有学生去读、去悟。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机会,教师则是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积累。本课教学中,对教材作了精心的处理,注重从整体着眼,明确课堂的难点和重点,围绕“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这个主要问题展开朗读教学,学生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避免了课堂上的“碎问碎答”。学生在反复地朗读(初读、研读、品读)最终体会到“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的真正含义。

  二、成功之处:在上课之前,我还是用一贯的方法准备了字卡,在黑板上板书好了相应的重要句式。还没走进教室之前心里没有底,但是到了教室的时候,一切的教学设计顿时在不经意间呈现在了我的脑好中。首先,进行课前导入,利用课题《不懂就问》,引导孩子说出孙中山,并在黑板上用字卡出示“孙”字加深孩子的记忆;然后通过名字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说说孙中山的事情。

  老师再组织孩子的语言归纳出他是伟人,并引导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小时候的孙中山。本课时,就是要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够流利地读通课文。第一段通过读展示“私塾、背诵、讲解”;第二段认识“流利、照例、糊里糊涂”以及句子“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第三自然段出示句子,教给学生读长句的方法,注意断句,然后认识“摇头晃脑、吓呆、顿时、鸦雀无声”,之后的几个自然段都是按照这种方式或方法去读。最后是同桌互读互组词来完成生字教学。

  三、不足之处:本课时基本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但内容上欠少。没有初步地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的整体性。教学上应把握好尺度,注意教学的节奏。对于课前的教学要求学生预习的量不能太大,以免造成学生由于厌倦而疏忽预习,从今天的教学上来看检查了学生的读,绝大多数孩子还是回家好好预习了的,但是为了确保教学的效果,课中的自由读还是不能取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给稍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孩子。

  四、改进措施: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掌握能力。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学生说的欲望非常高,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达到了我意想中的效果。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明白怎样的生活才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受颇深:第一,设置“语境”,让学生有话可说。这节课的引入,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朋友看电影电视、旅游观光、玩游戏、上网查资料、学游泳、跟爸爸妈妈干活、唱歌跳舞、读书做作业的情景。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调动了学生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的欲望。第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语技”。口语交际课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换思想、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与心的对话。本堂课,做到了真正

  的互动,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多层次的交际,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进入生活,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三,准确及时的评价,体验到语言的魅力,获得身心愉悦和审美感受,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我的暑假生活》口语交际一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学生说的欲望非常高,同学听的也十分认真,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达到了我意想中的效果。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明白怎样的生活才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受颇深:第一,设置“语境”,让学生有话可说。这节课的引入,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朋友看电影电视、旅游观光、玩游戏、上网查资料、学游泳、跟爸爸妈妈干活、唱歌跳舞、读书做作业的情景。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调动了学生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的欲望。第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语技”。口语交际课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换思想、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与心的对话。本堂课,做到了真正的互动,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多层次的交际,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进入生活,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第三,准确及时的评价,体验到语言的魅力,获得身心愉悦和审美感受,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成功之处:用问题导入,联系了学生的生活,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兴趣。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

  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分工处理问题。另外,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

  了各种与主题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

  发了他们的交流欲望。

  三.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

  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

  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四.改进措施:介绍暑假生活,可以先说说自己的暑假生活是什

  么,具体的经过如何,怎么有趣,再说说自己的心情、感受怎样,还

  可以讲讲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习作《猜猜他是谁》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三年级习作,要求从之前的写一段话过渡到写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巨大转折,习作的指导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跨越。在以前的学习中,孩子们通过课文的学习,初步感知了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特点的写法。孩子们基本上掌握了这个写法。我设计的这节作文指导课《猜猜他是谁》,是想在巩固之前的写法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学会细致观察人物形象的外貌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来。让孩子们学会结合人物的外貌特点、语言行为特点、优缺点,描写出一个完整的活灵活现的人物。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选择了简单的游戏“猜猜他是谁”,引导孩子们抓住人物突出的外貌特点对于外貌的描述,一二年级时孩子们就有尝试,但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这节课我重点是引导孩子展开想象,把人物形象描述得生动,具体,用上平时收集的词语,以及学过的修辞方法。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

  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习作:《猜猜他是谁》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孩子们通过课文的学习,初步感知了通过具体的事情反映人物特点的写法。单元习作的要求也是写写身边熟悉的人,写写他们身上的一两件事情。我们重点地指导了孩子们写好一两件事情,突出人物的某样的特点,比如语言特点,行为举止特点,优缺点。孩子们基本上掌握了这个写法。

  一、教学效果:我设计的这节作文指导课《猜猜他是谁》,是想在巩固之前的写法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学会细致观察人物形象的外貌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来,让孩子们学会结合人物的外貌特点、语言行为特点、优缺点,描写出一个完整的活灵活现的人物,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选择了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作为教学的媒介,开头的小游戏“和羊羊们打招呼”,是为后面孩子们写作拟题埋下一个伏笔。然后用游戏《猜猜他是谁》,引导孩子们抓住人物突出的外貌特点。灰太狼的这个形象非常特别,他的大眼睛、破耳朵、尖牙齿、长疤痕等都很有特点,能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对于外貌的描述,一、二年级时孩子们就有尝试,但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这节课我重点是引导孩子展开想象,把灰太狼的外貌描述得生动、具体,用上平时收集的词语,以及学过的修辞手法。

  二、成功之处:1.成功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线表现人物上半身背面形象。线描画学

  生以前接触过,但画的不是很多,会用线条概括物象,但线条没有变化,体现不出线描画的特点,因此在本课中,我注重线描画的人物画的步骤及线条的粗细、疏密、曲直等的引导,通过分析教师作品,了解线条的表现规律,学生在自己作品中可以看到丰富的线条的变化,这是我非常乐意看到的线描画中不易的效果。2.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孩子兴趣,我先和学生做猜同学的游戏,之后我们一起看背面照片猜同学,学生猜出了学生的名字,然后我们一起总结是如何猜出他们的,这样初步给了学生一个作画的定向,总结出了猜迷的根据,即服饰、头型、发型。接着引导学生猜猜教师背面的线描画,学生兴趣被激起,有创新的思维火花,非常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整个教学设计的流程节奏明快,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对动手能力的培养。3.在展评作品时,我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沿轮廓减下来,分别粘贴在课前准备好的大图片上,形成新的作品形式。新的作品看起来就好像许多人在看画展,学生们同时感受到了两种作品形式的诞生,都感到无比欣喜。我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的点评、互评、自评使课堂又创造了一个新高潮,对于用线画头像又有了新的认识。成功的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作品尽管有差异,但体现了学生的用心之处。

  三、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四、改进措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交际情境,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参与,使全班都“动”了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参与学生的活动,及时进行点拨和引导,注重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从园地内容看,有“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这几个内容。我把“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放在一节课上一起讲。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积累《所见》一诗。积累带身体部位的四字词语。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朗读句子,表达句子意思。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然后小组内为小组取名字,小组内成员策划活动方案。成员间交流方案是否有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一、教学效果:在《语文园地一》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如,学生学习词句段运用中“我的发现”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同时,同时让学生再说一说这些带点的字还可以组成那些词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中多音字的现象,并读准和理解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的读音和不同的意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再有

  在本次口语交际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说。例如,让学生说说发生在课余中有趣的事情,自己的事、他人的事都可以说等,注意了拓宽思路,尽量做到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交际的方式采取了多种多样,我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还让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的时候可以互相询问,互相评价;教师也参与其中,作必要的引导。最后,就这次口语交际的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了总结,并为习作做好了准备。(教材已发生变化,本部分内容已删去。)

  二、成功之处: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不光包括与伙伴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我们要经常给同学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同学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学会合作。协助同学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培养同学养成“倾听”的习惯、“表达”的习惯、“支持”与“扩充”的习惯、“求助”与“协助”的习惯、“建议”与“接纳”的习惯。同学良好合作行为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需要教师从点滴抓起,更要求教师以身示范。

  三、不足之处: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材料,使课堂的容量、密度增大,增大了学生的负担。

  四、改进措施:由于大部分都是本单元的重点词句,所以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先读读这些词句,再互相交流对词句的理解,然后有感情朗读,并抄写下来,能够很好地达到积累的目的。学习古诗时,本着“以学定教”“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借助拼音,结合插图,自读古诗,小组合作交流诗意,教师在关键的时候提示一下,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这种方式很重要。

  

  

篇三: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

  7.总结:阅读时,有些精彩的句子能使我们读来很有新颖感,能让我们怦然心动,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给我们带来启迪等。我们要擅长捕捉这样的句子,积累这样的句子。

  二、词句段运用〔一〕学习

  提示:朗读的时候,要把感情代入其中,假设句子中的角色就是自己,不同角色的人物应该用不同的语气来读。

  注意重音,突出句子的意思。如

  三、日积月累1.同学们知道古代的孩子都干什么吗?有一位诗人,在路上遇到一个小童,觉得很有趣,于是把这个小孩写进了诗里。这位诗人是清朝的袁枚。

  〔简介袁枚〕2.能让诗人如此喜欢的一个小童,他在干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古诗《所见》,理解一下吧。

  3.读完古诗,有谁知道,这个小孩在干什么?〔放牛〕4.他一边放牛一边干什么?〔唱歌〕5.理解古诗的意思。先自己结合每个字的意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再在小组内说一说,最后指名学生在全班说一说。

  6.是什么让这个小牧童停顿了歌唱呢?〔因为他听到树上有蝉在叫,想去捕捉那只蝉,所以突然不唱歌了,凝神听蝉鸣声在哪里。〕7.你喜欢这个小牧童吗?为什么?8.小结。这是一首五言绝句,短短的20个字,把小牧童放牧的生活描绘得生动有趣,表达了诗人对小牧童的喜欢之情。

  9.齐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反思】语文园地课通常都是按部就班,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讲解,这样的课堂远远达不到活力课堂的要求。在调研课中,我选择了上语文园地一,这是一个挑战。上完课下来,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如何把“设疑、探究、生成、评价、应用”运用在复习整合课中,需要继续讨论。从园地内容看,有“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

  

  累”“词句段运用”等这几个内容。我把“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放在一节课上一起讲。对于这两个内容,如何连接、如何过渡是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以前讲这些内容时,我并没有认真考虑连接和过渡的问题。但是对于一节完好的课,这是不行的。从这节课看来,我对教材的研读与把握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备课不仅要认真,还要钻研,这样才能更好让学生掌握。在背诗歌环节,我按照三年级在经典文化学习中的方法让孩子们用不同形式读,大致说诗句意思,比赛背诵,说背诵方法。在“读读背背“内容上,把重点放在了认字上,应该是把重点放在区别形近字上,可通过组词形式区别。备课,还是备课,钻研,继续钻研,学习,永无止境,才能实现活力课堂。

  

  

  

篇四: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1大青树下的小学

  这是我到新学校上的第一篇课文。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打算拿出我的看家本领,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好印象。

  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利用新学校的新设备,利用多媒体投影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认识这些民族的同时,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铺垫了基础。

  在学习文本时,我让孩子们找找民族小学与我们在读的小学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读读找找。用“这是一所()的小学”的句式来展开教学。有学生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小学,从“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等语句中可以体会到。有学生说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从“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等句子中体会到的。还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所快乐的小学,从“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中读懂的。

  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课文中为什么要写到小动物,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吸引了许多小动物”……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挺突出。一些教学设计比较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_第一单元教学反思1

  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很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还需细心斟酌。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有所得!

  2花的学校

  《花的学校》是一篇优美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用拟人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

  教学中,在朗读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写字,甚至细化到每一个笔画,当然个别指导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个别同学进行了手把手的书写指导,让他们感受笔画的起笔与收笔的要领。我想,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字会有很大的进步的。

  其次,我结合课文的特点,进行朗读指导。本课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因而我将教学重点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上,让学生走进课文,真正理解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并从中读出滋味,升华情感。

  3不懂就要问

  我在教《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时,以问题引入,“孙中山遇到问题时,他是怎

  样做的?”又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懂就问,为什么还要壮着胆子问?其他同

  学是怎样的表现?先生是什么样的表现?”等一系列的问题,打乱了课文的顺序来

  讲,用清晰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自认为还不错,我

  把我的上法和吴老师交流,她告诉我中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在培养中,

  打乱课文顺序上,对学生来讲有点难,学生对课文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时,如果

  用我的方法教,会使学生对课文学习没有一个好的顺序,不利于学生掌握好的学习

  2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_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习惯。在处理第三自然段“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读书的同学惊了,教室里顿

  时鸦雀无声”时,我把书重重地摔在了桌上,学生慢慢安静下来,吃惊地看着我,看我板着脸,学生不知所措,看着他们的表现,我持续了半分钟,露出了笑容说:“孩子们,这就是鸦雀无声,不过孩子们没有做到‘顿时’,现在我们就来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我们要做到‘顿时鸦雀无声’哦!”学生们按照我的要求读完课文,顿时鸦雀无声,这时代文涛发出了一声叹息,引得全班大笑,我及时点拨:“这只麻雀可真不听话,想想我为什么说代文涛是麻雀?”学生一下就反应过来了:“因为是鸦雀无声。”我又问道:“你们在什么时候还遇到过‘鸦雀无声’的情况?”……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词语的意思,还知道了怎样运用。”这样处理很好。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本次口语交际是同学们升入三年级后的第一次口语交际,学生年纪小,彼此间还不是很熟悉,大多羞于表达或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课本插图,主要引导学生说自己所做过的事、所去过的地方,从而帮他们找到话题,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课堂效果也由最初的沉闷转向后来的知无不言、不言不欢。

  习作:猜猜他是谁

  开学的第一次习作课,我想重点是要让学生喜欢上表达,无论是口头的表达还是书面的表达,都得想说敢说。上课前的看图猜人物,读文段猜人物,都是选取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能引起学生兴趣,再逐渐过渡到教材上的写人物片段的练习,使学生在说与思的练习过程中,逐步明白介绍他人的方法,抓住人物突出的特征是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_第一单元教学反思3

  最重要的手段。

  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学习本组教材的同时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好词好名,养成随处有积累、巧记活用的好习惯。在本单元学习园地的知识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积累:1.词句段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类型的观察与发现,是一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组词规律的练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两组词,它们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2.给小组取名字则是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引导发现时我告诉学生不必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述,只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词语之间的关系即可,既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建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日积月累是要求积累古诗,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读古诗、懂古诗含义、悟古诗意境、根据古诗编故事,让学生在积累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但课堂容量有些大,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确定重要有知识点。

  

篇五: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

  习作:猜猜他是谁

  【教学目标】

  1.能选择一两点特别的地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

  2.能注意写一段话时开头空两格。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一两点特别的地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观察某一个同学,注意观察他(她)的外貌、性格、品质

  及兴趣爱好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能选择一两点特别的地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

  【教学过程】

  板块一以猜激趣,发现特点

  1.谜语引入。出示一段文字,教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这段话是在介绍谁?

  说说你是怎么发现的。

  课件出示:

  人物猜猜猜

  他长得实在很奇特:一对蒲扇似的招风耳,一张长长的猪嘴巴,那沉甸甸的大肚子好像是一个巨大

  的锅盖倒扣在肚皮上,走路时总是不忘扛着钉耙……

  2.互动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说理由。教师适时小结并板书:抓特点。

  3.明确规则,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的人物剪影图)

  课件出示:

  1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游戏的规则就是我们可以说出这个“他”的很多方面,但是不能说出他的名字。通过我们的述说,别人能猜出这个人的名字,那我们就成功了。(板书课题:猜猜他是谁)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对游戏很感兴趣。在“人物猜猜猜”这个游戏中,抓住特点描述了孩子们熟知的猪八戒,让学生发现“抓特点”的重要性,为后面的习作打好基础。

  板块二以图为示,探索角度1.导入主题:同学们说说看,玩这个游戏有没有秘诀?2.自由发言:学生自由交流发言,教师注意倾听,肯定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3.看图思悟: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后,出示书中插图:有个小朋友也玩过我们的游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同学的。(出示书中插图及文字)同学们默读这幅图示,说说你认为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课件出示:

  (1)学生默读图示,认真思考。(2)小组讨论。(3)代表发言,交流游戏成功的秘诀。教师相机板书:样子、性格、品质、爱好……(4)回忆刚才大家的讨论,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或哪些方面去描述同学?(相机板书:昵称、优点、缺点……)4.深入学习、发现。

  2

  (1)想一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把自己同学的样子、性格、品质、爱好写具体的呢?

  (2)引导读悟“样子”的写法。出示:他的头发又黑又硬,一根根向上竖着……

  ①问:你读了这段话后,记住了他的长相了吗?一个人的长相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头发、眉

  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

  ②思考:这个小朋友为什么只写自己同学的头发呢?你从中学到了什么秘诀?

  ③小结:抓住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去描述,才是成功的关键。

  (3)那性格、品质、爱好又是怎么写清楚的?你发现了哪些新鲜之处?

  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并分析后,小结:“样子”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表述的,而“性格、品质、爱好”

  等都是通过事例来说明白的——这是表达上的新鲜之处;同时一些词语的运用也很新鲜——特别、酷爱。

  5.小结:看来,想获得游戏的最后胜利也不难,就是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用具

  体事例来描述我们的同学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习作教学要紧扣教材,结合单元训练目标进行精准引导。此处通过先发现表述的新鲜

  之处——可以抓特点、多角度、多侧面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密码——习

  作方法,避免出现知道可以多角度描述,却不知道如何说清楚、说明白;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词语运用

  的新鲜之处,学会多样化表达。

  板块三学写图示,共玩游戏

  1.选定对象。

  教师:课前让大家选一个自己熟悉的同学进行了观察,现在我们开始游戏的第一步——在学习单上

  模仿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示,写下你想介绍的这个人的特点或事件,注意:只用写你认为很关键的词或短

  句。

  课件出示:

  学习单

  __________________(样子)

  (

  )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缺点)

  (

  )__________________

  2.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学习单(下图仅供参考),引导评价、完善。

  课件出示:

  学习单

  戴眼镜、胖嘟嘟(样子)

  (性格)胆小

  3

  某同学

  贪吃猫(缺点)

  (爱好)酷爱看书

  (1)这个同学打算从哪些角度来叙述?跟书中的图示有哪些不同?哪个部分你认为写得不错?

  (2)你觉得他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表述,能介绍好他的观察对象吗?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可以多

  角度去描述,还可以进行有新鲜感的表达。)

  (3)小结:可以再补充些短语或板块,并标注事例关键词,以提示自己可以用什么事例来说明这

  个同学的特点。(示例如下)

  课件出示:

  学习单

  戴眼镜、胖嘟嘟(样子)

  (性格)胆小

  打雷时,他脸色发白,有一次甚至

  躲进了桌子底下……

  某同学

  贪吃猫(缺点)

  (爱好)酷爱看书

  3.根据刚才的示例,修改自己的学习单。

  4.同桌或小组内交换学习单,互提建议再次修改。

  【设计意图】这是三年级学生的第一次习作,也是由二年级的“写话”向“习作”的第一次进阶。

  如何让学生有序表达、言之有物?以书中图示为借鉴不失为一种策略。这种思维导图可以便捷、直观地

  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习作思路,不仅为后面的动笔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在习作前进

  行构思的良好习惯。

  板块四举一反三,自主习作

  1.小试身手:同学们的图示都很清楚、具体,下面我们根据自己写的学习单来试试身手。具体要求

  是,同学们选择学习单中的某一个板块进行描写,看哪个同学能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完成这个板块的

  表述。

  2.学生尝试写习作片段,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3.交流学生写的习作片段。(三到五个)(出示学生的习作成果)引导学生发现优点或提出修改建议。

  (书写态度、标点运用、能否体现这个方面的特点——对照自己的学习单,检查有无值得学习的新鲜的

  表达……)

  4.布置作业: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其他板块片段的描写练习。

  4

  【设计意图】一篇习作的成功离不开段落的具体指导训练。在这个环节里,将目标进行细化、分解,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观察对象的某个侧面进行具体的实践练习,使完整习作成为可能。

  第2课时【课时目标】

  能注意写一段话时开头空两格;能选择观察对象的一两点令人印象深刻之处,独立完成习作。【教学过程】

  板块一片段赏析,评议修改1.回顾旧知。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玩“猜猜他是谁”的游戏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人物的特点或用具体的事例来描述一个人。这节课我们继续玩这个游戏。2.片段赏析。随机实物投影三到五个学生的习作片段,课件出示赏析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课件出示:●片段中,每一段的开头是否空了两格?标点的运用是否准确?●这个片段主要是从人物的哪一个方面进行了刻画?●默读思考,你发现描述的这个同学哪个地方令你印象深刻?哪些叙述让你觉得很有新鲜感?(1)示例一:指名上台展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一个片段。(实物投影文稿,学生自己朗读)其他学生对照赏析标准,各自进行赏析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表述时,能结合该学生的文稿进行交流,做到有理有据。(2)示例二:寻找有共性问题的两个文稿片段,引导学生对比赏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改进建议。(3)示例三:出示描写对象相同,但选取事例或表达方式不同的文稿片段进行比较赏析。让学生先读,然后对比,说说自己的想法,师生共评,最后肯定优点并提出修改建议。(也可以边赏析边通过实物投影现场修正)3.修改片段。学生根据从刚才的赏析中获得的信息和知识,再次审视并修改自己写的片段。【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片段赏析,让学生不仅掌握评价的标准,更能结合评价标准审视自己的习作,从另一个角度更准确地把握习作的要领,切实实现习作的“自查自改”。

  板块二精选细组,完整习作

  5

  1.认识作文。教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小学的第一篇习作。你知道什么是作文吗?一起来看看“文学小博士”的介绍吧!课件出示:同学们,我们在一二年级学过了说话、写话,三年级起就要学习写作文了。你们知道什么是作文吗?作文其实就是用笔说话。你心里怎么想的,嘴里怎么说的,都可以用文字大胆地写出来,每段开头空两格,再加上题目,就变成作文了。这是多么简单、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2.片段组合。(1)定题。(2)读自己描写的片段,挑选自己认为最能体现人物特色的三到四个片段。(3)引导学生进行片段组合。问:哪一个片段适合放在前面?哪些段落适合放在后面?为什么?(4)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你认为哪种组合是你更喜欢的?(可以适当让学生发现开头或结尾的多样性)3.独立习作。(1)根据学到的方法,自己尝试将片段组合成一篇完整的习作。(2)写完后,想一想:你的文中出现过这个同学的名字没?他的特点你写出来了吗?(3)查一查,每段开头空两格了吗?一个标点占一格,你用对了吗?句子是不是通顺的呢?你的书写是不是工整美观?【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来说第一次习作充满了新鲜感。将这一个过程细分后,将训练目标层层落实,可以降低习作的难度,使学生能轻松完成习作,感受到习作的乐趣。

  板块三习作展示,多元评价1.情境创设。教师:现在我们正式开始“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四人一组,选一篇代表作上台读(不能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小组共猜,猜对的,分别给创作者和猜对的同学一颗星。2.指导评价。(1)听一听:你听出作文中的同学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了吗?(2)评一评:连起来读,语言通顺吗?特点写清楚了吗?(3)学生互评。特点清楚、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正确、书写端正、表达有新鲜感都可以各加一颗星,星星最多者胜出。

  6

  3.根据以上提示,再次修改习作。4.作品展示。(班级群、班报、教室宣传栏、学校广播台……多渠道提供展示平台,给学生尽量多的展示空间,提升自信心和对作文的兴趣。)【设计意图】借助游戏落实训练点,借助平台提供展示空间,这些不仅是呵护学生的习作自信,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明白:习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展示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板块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1.思考:我们在这次习作中学到了什么?如果让你写一写自己的老师、妈妈、爸爸、弟弟、妹妹……你可以怎样写?2.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写人的相关文章,看看别人是怎么来介绍一个人的,有新鲜感的地方可以写批注,记录下来。【设计意图】写完一篇习作后,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写好同一类文章,才是我们训练的终极目标。因此,适当引导学生去进行课外练笔也大有裨益。同时,引导他们将目光投向其他人的同类文章中,更能拓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有更大的学习空间。【板书设计】

  习作:猜猜他是谁

  【教学反思】“猜猜他是谁”是小学阶段的第一次习作训练,建立在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话训练“写一个好朋友”的基础之上,选材内容也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是学生极为熟悉和能把握的。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看,学生都有一定的表达基础,相对来说,难度系数不大,所以训练中,除了训练目标的落实外,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的习作自信。1.游戏介入,激发兴趣。无论是导入还是课堂的其他环节,都注重了过程的参与,使学生能持久地保持自主参与积极性,对习作形成良好的初体验,为以后的习作创设良好的开端。2.丰富角度,习得方法。如何介绍自己的同伴?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根据自身能力及知识结构的不同差异及储备,可能会

  7

  有很多种表现。借助书中的图示,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进行不同层面的推介,然后从中发现表达的逻辑性及语言的美感,更有利于培养大多数学生的习作能力。同时对于少数特别优异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思路也能更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给他们以充分思考和进取的空间,让他们能更娴熟地习得表达。

  3.分解目标,降低难度。对于学生来说,第一次习作多少还是有些难度的。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注意将目标进行细分,通过具体可行的策略进行引导、训练,让学生意识到习作其实不难,提升自己的习作自信。4.举一反三,学练结合。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核心训练点,但无一例外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让所有知识和技能得以内化的唯一途径。在训练中,无论是片段训练还是全篇训练,都注重引导学生学好一个例子,掌握好方法后再举一反三,通过“教——扶——放”,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

  8

  

  

篇六: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3.教师配乐范读。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2.学生试读。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1/11

  .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1.指名读生字,新词。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b.学生写字。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1.第一自然段。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学生读后交流。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d.配乐朗读这一段。2.第二、三自然段。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4.第四自然段。

  2/11

  .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c.齐读这一自然段。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五、综合性学习。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穿戴不同共同学习

  热爱团结

  语言不同共同游戏

  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2花的学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教学难点

  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3/11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荒笛罚假裳2.交流、识记生字。A.加偏旁记忆的字:荒—谎B.换偏旁记忆的字:笛—油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湿润:潮湿润泽。荒野:荒凉的原野。狂欢:纵情的欢乐。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3.说说每段的内容。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第二段<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第三段<第6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第四段<第7自然段~第9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1.听教师朗读。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篇七: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1.歌曲导入,激发兴趣。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品味词语,加深理解。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3.创设情境,强化情感。教学快要结束时,我大胆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一只蝴蝶、一只小猴、一只小鸟、一朵花,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兴趣,保持了学生注意力,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二、成功之处转换角色,入情入境。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时,我提问:“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三、不足之处1.拓展阅读《走月亮》《爱我中华》《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了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2.个别字音需要重点指导如“傣族”中“傣”应读“dǎi”。同时对于“坪坝”的意思需要用图片直观显示。

  四、改进措施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1.教学中对于年级教学特点不够熟悉,导致备课时设计的个别问题过深,需要多多研读课文,加强集体备课。2.学生分角色表演时对于猴子、小鸟等角色的特点定位不准确,语言上没有个性,千篇一律。因此可以让学生先熟悉猴子的机灵、花儿慢慢绽放、山狸的胆小等动物特点,然后再进行表演。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2.《花的学校》教学反思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

  一.教学效果: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顽强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上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他把未冒出地面的花儿想象成地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墙角旮旯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是犯错误被罚站的小孩儿。大雨来时,花儿们便衣着鲜艳地冲出学校度假了,而花儿们这么急切地生长是因为要回家找他们的妈妈。作者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出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坚强、活泼向上、童真童趣。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成功之处:1.增加表象,扩展想象空间。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创设条件,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如“各色鲜艳的花,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如:“想一想,在花的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丰富学生的感知不能靠大量的、单一的阅读材料简单重复,而需要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等途径,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加强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鼓励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多角度思考。一个人被肯定,受到别人的欣赏,其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想象力被老师肯定,其心情更是高兴无比。不管这些学生的天分与潜质如何,只要能给他们予以适当的肯定,利用表扬、鼓励或婉言的引导的语言,再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体态,可以激起学生的想象、兴趣,他就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地展开想象,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时展开想象的有效手段。

  三.不足之处:课堂的讲解只是集中在文本的解读上,未能超越课堂联系学生实际。

  四.改进措施: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解决疑问,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结合活动与练习中的“默读课文,讨论及交流”和想象涂画的内容,体会花儿们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积极向上。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不懂就要问》教学反思

  《不懂就要问》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不懂,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赞扬了孙中山乐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主动精神。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巧妙引入“不懂就要问”。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孙中山说的话,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出现在文中哪个自然段,从而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打乱了课文的顺序来讲课,用清晰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起来思路清晰。2.运用课件中图片、生动的语言、教师的肢体语等贯穿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便于他们接受。如在教学每一段之前都设计了一些过渡语,设疑激趣,自然地过渡。在教学第三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课件中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画,

  

篇八: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资料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是个转折时期,是一个由低段向高段过渡的中段时期。一二年级的学习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三年级更加重视阅读,并开始接触习作。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语文学习内容由词句向篇章过渡。这是三年级开始的第一个教学单元,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享受阅读的乐趣;习作方面要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充分享受运用书面表达见闻、抒发情感的快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两篇精读课文和《不懂就要问》1篇略读课文组成。《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花的学校》是散文诗,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童真表现的淋漓尽致,表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深厚的感情;《不懂就要问》通过孙中山小时候向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能主动理解这些词句,交流阅读感受并主动积累。《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如文中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新词、排比等有特点的句式;《花的学校》一文鼓励学生注意文中拟人的表达方式。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习拓展运用。

  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教材以游戏的形式编排,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不仅让学生说出自己关注的词句,还要谈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同时要鼓励学生通过摘抄等方式积累、运用这些词句。

  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从本册开始,教材中出现了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不同,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粗略地读课文的能力。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

  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教学中要从激趣入手,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愿望。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推荐访问: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上册 教案 反思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