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的影响18篇

时间:2022-12-14 15:05:05 主题教育 来源:网友投稿

中学教育的影响18篇中学教育的影响  信息化对中学教育影响的分析  信息化对中学教育影响的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平稳开展,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教育的影响18篇,供大家参考。

中学教育的影响18篇

篇一:中学教育的影响

  信息化对中学教育影响的分析

  信息化对中学教育影响的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平稳开展,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教育的制高点。教育信息化对根底教育特别是中学教学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它使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受到巨大冲击,推动着中学教育方式的不断开展和创新。

  关键词:信息化;中学教育;创新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开展和日益普及,信息化的浪潮推到社会开展的各个领域,教育体系和模型也受到巨大的影响。高中教育信息化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不断创新,促进中学教育迎接信息化的挑战。教育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领域的教育,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形式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多媒体教学材料、资源全球化、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和教学活动,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的合作社和其他重要特征。信息化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信息化改变教学方式

  1、信息化改变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教学的完成必须基于学校和教室的实体。和在信息环境下,教育系统将不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校园,传统的学校,如开放虚拟课堂是教育系统的一局部。在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环境,如校园、教室将网络体系结构,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的新的教育环境。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将会最大程度的整合、教育的形成一个开放的平台,并创立新的教育教学规那么。

  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育者不仅需要掌握根本的信息技术工具,更需要使用信息化的概念和指导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领域。受教育者不仅可以由传统的面对面的方式获得知识,也从未离开家的帮助下,电脑,网络远程接受教育,学生和教师都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虚拟教室课程和讨论。在不久的将来电子学校也将融入我们的生活。

  2、信息化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研形式正在被以校本网络教研所替代。教学研究正在走向网络化,教学日常管理也悄悄在发生着变化。信息化造就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师专业开展的环境。传统的教研形式正在被以校本网络教研所替代。教学日常管理和教学方案也悄悄在发生着变化。

  信息化造就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师专业开展的环境。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纸笔备课方式,电子备课方式应运而生。我市大局部学校都为教师提供了电子备课室,解决教师备课需要.有的学校通过学校校园网络的电子备课系统,教师上传课件、集体备课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有的学校教案全部按照该校“网络化备课标准〞进行编写。网络备课内容要具备“电子教案、教学提纲、电子板书、配套课件〞四要素,网络备课与课堂教学完全接轨。

  3、信息化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教学信息转化为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学使抽象到具体,无聊到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可能使用现成的信息和知识的自主学习,学习,任何时候都可以,成为学生

  认知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角色,学生的学习可以灵活、多元和开放。充分表达了指导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改变教师“主导〞的“安排〞,学生“被动〞更改为“积极〞的思想,他们开始从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学习方式悄然发生改变。以前遇到不会的问题只能求助于老师,现在可以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找到需要的问题解答方案和方法,这对起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信息化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信息化改变着当今的教育方式和教学中各方交流方式,极大的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这就需要教师本身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正确的面对信息泛滥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积极学习各种有效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寻找更高效的教学方法,并将这些方法与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在面对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时,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必要的指导,是学生能够正确认知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信息时代的变化,成为根本特征。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使信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效劳,适应时代的变化,并获得自己的专业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信息时代教师的有效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开展水平,并促进教学和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在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开展。它可以为教师提供研究工程、工具支持和指导。教师应该打破教育科学研究神秘,主动学习掌握新技术,加强与他人沟通,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和帮助,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质量,并积极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试图成为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教师。

  三、信息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信息化在给教育带来各种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信息泛滥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获得信息的方便性和准确性,使得人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区分信息的真伪。信息化教学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容易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懒惰的习惯。容易使学生对信息化产生依赖感,从而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化教学也有可能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信息化教学对于城镇学生来说是一件有益的改良,对于农村特别是贫穷的学生来说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许多的不便和心理上的抵触。

  总之,信息技术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给当代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完全否认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气氛,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的最正确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鞠宗其,林艳.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开展策略[J].中国信息化,2007,.

  【2】

  彭燕,张建伟.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教学[M].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107-110.

  【4】

  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二:中学教育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中学家庭教育对学校的影响

  作者:

  王晓惠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上)》2017年第11期

  摘要:有良好家庭教养的孩子会在学校延续这种美德,使学校教学任务能够完成得更快、更好,且更善于延续开展课堂外的活动;但如果学生在家庭中缺失了这种美德,孩子将会在学校暴露各种问题,学习有障碍不自信反倒其次,心理疾病、破坏纪律、扰乱秩序等不安定的因素困扰着班级及学校管理,成为令教师和学校头疼的问题。

  关键词:家庭教育;成分复杂;负面循环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1-0099

  城乡结合部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兼具城市和农村属性的特殊地带。城乡结合部中学的家长成分非常复杂,有当地居民,有外来务工人员,有各处涌入的农民(租房供孩子念书),有把孩子扔在学校远赴他乡务工人员等等。家长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教养素质,不像农村和城市学校有整体性特点,而是跨度较大,层次分明。我们都清楚,家庭教育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尤其班主任,早就深刻意识到,有着良好家庭教养的孩子会在学校延续这种美德,使得学校教学任务能够完成的更快更好,且更善于延续开展课堂外的活动;但如果学生在家庭中缺失了这种美德,孩子将会在学校暴露各种问题,学习有障碍不自信反倒其次,心理疾病、破坏纪律、扰乱秩序等不安定的因素困扰着班级及学校管理,成为令教师和学校头疼的问题。

  一、城乡结合部中学学生家长的特点

  城乡结合部中学学生家长的最基本特点是,城乡结合部家庭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职业等方面都处在社会比较底层的地位。家庭教育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认识不足,与子女的沟通状况不佳,对子女在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不了解。具体表现如下:

  1.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低。拿语文这门学科来说,学生必须通过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的途径来提高写作和表达的能力。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会在这些方面表现得很弱,这源于家庭的不重视、不培养。教师想在短期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往往顾此失彼。对于课外的假期时间利用率也不高,调查问卷显示,当城市的学生百分之八十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时,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这也是城乡结合部学生竞争力弱的一个原因。

  2.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较低。大多数家长对现状很满意,有少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安全健康的混个年龄就好,只有少部分家长对学校和孩子报有较高的期望值。拿和城市家长的期望比较,具体来说,城市家长对于语数外130分以上(满分150),并不满意,他们觉得只要不得满分,就有升值的空间。即便政史在45分左右(满分50),他们也觉得有必要为孩子请一个专业的老师来辅导,继续提高成绩。这种情况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家长而言,就是不可能的了。他们大多数觉得孩子总分在四百分以上(总分750分),就很不错了。

  3.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大多数家长会以发泄不满情绪为主要处理手段,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例,有个七年级的小男生,特别调皮,班主任就给家长打电话,准备沟通交流。结果,家长到办公室以后,并没有和老师沟通,先是对孩子一顿踢打,留下“让死去”之类的一通狠话后扬长而去。老师很郁闷,再次电话联系,估计他本人也情绪趋于稳定,才再次返校和教师交流。有些学生在犯错后死活不愿通知家长,原因与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关。

  4.部分家长的意识与主流有严重的偏差。拿具体的教学案例为例,有个学生家长,因为学生交纳了校服等一些常规费用,在他的理解看来,就是已经向学校交纳了其孩子的管理费,因此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的全部负责。还有的家长,专门针对老师的言论找学校的麻烦,以显示自己是个行家,一副甭想欺瞒自己的模样。还有的家长认为老师必须为孩子的成绩负责,不懂得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来自他自身的原因,但是他本人却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

  二、城乡结合部中学家庭教育对学校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中学的家庭教育突显了时代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矛盾与冲突。教师问卷反映,家长家庭教育责任心严重不足,学生行为习惯不良导致学习低效问题突出,学校社会责任扩大和教师负担加重。具体表现如下:

  1.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耐性。在城乡结合部的中学,很多家长为了生计不得不远赴他乡,开年出发,年底回家,这期间孩子情感空白的责任,更多的担在了孩子老师尤其班主任的身上。城乡结合部中学的学生问题相对较多,打架滋事的也较多,有些班主任在周末时间也仍在为班里学生的事情奔波。

  2.教师面对的学生情况会更复杂。相比于农村的纯朴和城市的开放,城乡结合部中学就呈现出良莠不齐,复杂多变的面貌。典型的案例是当地孤儿院的所有孩子都在本校就读,这些孩子因为家庭情感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空白,除了个别的优异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在班级都显得很皮,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很低甚至没有,严重阻碍和制约所在班级的发展。

  3.对学校最关键的影响就是负面循环。我们都知道,一旦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会招致来自政府和社会各阶层包括本校学生家长在内的各种非议。所有的付出、尝试和努力都在低成绩面前显得无力。学校里的大多数教师都在进本校之前在农村干过,大家共通的感受是在城乡结合部中学付出多,回报低。本校的部分家长不会从自身和学生身上找原因,他们更乐意将原因放在学校层面。所以,他们本应是当局者,却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到处败坏学校的名誉以显示自己的高明,这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力,也造成了恶性的负面循环。

  一个学校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好的地理位置、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好的学校管理者、务实的教师队伍、有着良好素养的家长群体和上进求实的学生们等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学校。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城乡学校住宿生心理健康及应对策略》(课题立项号GS[2017]GHB094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都深圳中学

  746000)

篇三:中学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率对中学生受教育的影响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比较突出,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也影响了中学生的教与学。本文从剖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对中学生及家长的心理作出分析,提出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来降低对中学生就学的影响,达到良性循环。

  【关键词】就业率

  大学生

  中学生教育

  近年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岗位的增加数量远小于毕业生的增加速度。加上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信息渠道不畅、社会舆论的影响、学生自身能力所限等原因,我国大学生就业率有逐年下降趋势。

  1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剖析

  有专家统计,按照70%一次就业率,2006年高校毕业生中有124万人无法落实工作岗位,到2009年有625万人无法落实工作岗位。由此看来高校的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剧增与社会经济发展只能带来有限数量岗位的矛盾正愈演愈烈。结构性矛盾制约严重:地区结构看,东部沿海地区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尴尬;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就业形势比文科专业明显好。高校毕业生流动渠道不畅,制约了大学生的优化配置。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误导,在大城市待遇又好的“好工作”毕竟有限,大家都找到这样的好工作不大现实,而去西部到基层工作有关政策宣传还不够全面深入,配套优惠政策也不齐全,最终导致两种现象:有业不就,无业可就。

  此外,在已就业的毕业生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就业错位和职业错位现象,集中表现在十大“所非”:所学非所做,所学的专业不是所从事的工作。所做非所乐,所做的工作不是自己所喜欢的。所乐非所能,所喜欢的工作又不是自己能够胜任的。所能非所适,所能做的工作不是自己所适和的。所适非所做,所适合的工

  作却没有做而做着其他工作。所做非所能,所做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的能力优势。所能非所愿,所具备的能力不支持自己的理想。所愿非所现,所面临的环境不支持所建立的理想。所现非所见,所面临的职业环境不是要履行的职业通路。所见非所愿,所实行的职业发展通路不能实现所树立的理想。人才存量资源大大增加,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作为中学生应该在高中甚至初中校园就设计自己的未来,为自己能考入理想的大学、选择理想的专业、兴趣发展打好基础。

  2大学生就业状况对中学生受教育的影响

  有专门机构调查,我国青年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仍以初中学历为主,超过50%,文盲和高学历(本科以上)的比例相对都较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对中学生教育影响有多大呢?笔者认为总的来说,人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对中学生教育的影响不外乎三种认识:激进观点、保守观点和“中庸”观点。

  (1)激进观点。持激进观点人看到现今就业状况对中学生教育积极影响的一面。大学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比比皆是,中学生如果不好好珍惜宝贵的时间争取考试上重点高中、一流的大学,很难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相反学习成绩好,能进入重点大学的重点专业就读,或者是就读一些社会还比较紧缺的专业毕业后就业应该不是问题。所以,持激进观点的人会主张应该鼓励中学生应以此为鉴,刻苦努力学习。这类学生有良好的心态,勤奋好学、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立志成才。老师和家长都不用花太多的时间精力在这些学生身上。(2)保守观点。与激进观点相反,保守的人在接受新事物时更多的是显现出“谨小慎微”的态度。持保守观点的人会认为,现今大学生就业环境不好,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在市里找工作也是很难的

  ,好些大学生毕业后只有选择外出打工或在本地企业帮临时工,学费又那么贵,读不读都一样,上大学也没多大意义。导致中学生和家长在上学这个问题上的选择只能是眼前利益为主。一些学习成绩一般或差些的学生可能会因此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也就可能是,混个毕业证去打工算了。(3)“中庸”观点。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又都有失偏颇。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我们不能因为其缺点而完全拒绝

  ,也不能因为其优点而完全接受。要有批判地接受,也就是坚持“中庸”的观点、不偏不倚。因此,“中庸”者认为这是对中学教育的一种考验也是对相关就业部门的一种考验。

  笔者认为学校和家长着力抓好孩子的基础教育,全面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孩子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学生还没有完全“独立”成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还处在趋向成熟的过程中,现实生活及其对中学生的影响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他们的价值观也处在形成与变化交织的过程中。相对于成人,中学生的价值观更具有可塑性。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更应关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使他们在追求学业成就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牢记当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不要只是为了赚钱而就业。

  3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减少对中学生受教育影响的对策

  第一,政府从政策上支持就业,国家努力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这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据权威人士分析,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新增加70万到80万个就业岗位,说明经济增长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大学生就业状况改善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一方面国家要不断健全大学生就业机制,这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必要保证。国家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切实保护大学生就业方面权益,加快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环境。积极支持和规范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加快机遇信息网络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大力构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人才供需平台。努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努力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创造条件。继续以项目带动为突破口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可加大实施“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合理调控和配置大学毕业生资源。

  同时政府要保障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历年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2-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分别是3.41%、3.28%、2.79%、2.82%、3.01%、3.32%,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与之相对照的是,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了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了4.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规定,最早出现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但是,从数据变动看,近期似乎也很难得以实现达标。当前阻碍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资金投入不足与高校扩招直接导致学校经费他投入不足、基础条件差、教学设施短缺应是主要原因。

  第二,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生涯辅导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提高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水平,并形成长效机制。有人做了一个“上大学目的调查”,有43.2%的中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有39.2%的中学生是为了将来找个理想的工作。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在职业生涯中缺乏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也较差,被用人单位挑剔。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在加大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同时应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大学生从大一至毕业都能以不同情况接受个性化就业指导,不断的促进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就业压力转变为现实的学习动力,并不断的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理解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就业竞争意识。同时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培养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第三,大学生应加强自身能力学习,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综合素质,积极适应需求,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的比较优势,增强竞争力。要学会做人,努力从社会需求、自身生存和发展、就业需要的角度,自觉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学会做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努力发展个性特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真开展社会调查,不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学会学习,努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以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学会创造,加强对自己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就业知识的学习和就业道德的培养,不断增强就业的

  竞争力。同时大学生要适时转变就业观念。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固然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但大学生不能及时和完全就业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一昧为自己寻找客观原因,不主动发现自身问题,到最后吃亏的是自己。大学生要牢固树立职业理想服从社会需要的观念,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淡化“白领”思想,做好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到非国有中小企业就业的思想准备。要树立“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的自立观念,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之路,放弃“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出击,积极参与竞争。

  总之,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改变无疑能延续中学生受教育的希望。但是,也要看到影响中学生受教育的因素是多样和复杂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可能给中学生带来唯一的、最终的希望,中学生真正的希望在于国家对中学生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学生要看到重点本科院校和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待遇明显要好过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或冷门专业毕业生,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薪酬普遍要高过专科或高职毕业生的薪酬。相信这点能为中学生学习带来实实在在的动力。所以,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单是大学生的问题,还是社会和谐的”生物链”。

篇四:中学教育的影响

  作者:刘建楠

  作者机构:山东省莱芜市年卷期:2017年

  第23期

  主题词:传统文化

  中学生

  价值观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扬弃和发展,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儿女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中,它对中学生的影响也引起了各方关注。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篇五:中学教育的影响

  基于新媒体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影响

  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德育教育的开展要与时俱进,和时下的教育风潮相结合,让德育教育的维度和形式都丰富起来,本文将主要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高效开展中学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新媒体;德育教育;影响

  前言

  在素质教育深度推进的当下,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也更加重大。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个体能够获得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观念的提升,在变换的外部环境面前,提升个体的信息鉴别力以及思考力。通过新媒体这种教学方法发展德育教育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认知习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发挥出德育教育的重要影响作用。

  一、新媒体对于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新媒体为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大的知识平台

  新媒体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开放性、及时性,从拓展学生的知识认知、扩大交际、丰富生活的角度上看,新媒体有着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将新媒体运用于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能够通过更广阔的知识平台让德育教育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以多媒体的丰富表现力和互动性增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1]。同时,新媒体具有多种展现方式,能够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地将知识点展示出来,并且以互动性的形式让学生接受知识。可以说,在未出现新媒体之前,学生只有通过课堂学习以及德育活动这种单一渠道的方式获取知识,难免会出现禁锢性以及滞后性,而新媒体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立体快捷地学习德育知识,有力推进了中学德育教育的开展。

  (二)新媒体为中学德育工作拓展了师生互动的途径与手段

  传统的中学德育教育过程中,虽然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会存在一定互动,但是这些互动形式往往采用的是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学生在校的时间有限,教师要面对很多学生,很难实现一对一的高效沟通,而新媒体具有及时性、开放性,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仅仅停留于面对面,在课下以及校外,学生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多元化特征优势和教师进行更加快捷、平等、深入的沟通,以QQ、微信等载体实现面对面式的交互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一对多”的方式和许多学生进行沟通,不仅提高了沟通的效率,也能覆盖到尽可能多的学生。可以说,在新媒体的带动下,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手段更加丰富,不仅推进了教师工作的开展速度,也让传播范围实现了进一步扩大。

  二、新媒体对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增加了中学德育教育的难度

  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采用的是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在形式上较为单一,但是能够确保思想倾向始终是积极正面的。新媒体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应用时,由于其本身的虚拟化以及内容的多样化,信息良莠不齐、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处于中学阶段的个体年龄较小、社会经验不足,对网上的信息不能正确分辨时,容易受到游戏以及低级趣味思想的负面影响,这也对德育教育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困难。

  (二)弱化了德育工作者的权威

  新媒体中富含海量信息,一些学生会对网络中的信息盲目接受,青春期的个体也追求自我独立以及个性化,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同,新媒体中的一些信息在辨别力较差的情况下会被学生所曲解,甚至一些学生会出现以挑战权威为荣的叛逆心理,这种认知上的偏离都会影响学校的稳定以及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

  三、运用多媒体加强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相关对策

  (一)运用新媒体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合理的运用新媒体开展中学德育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自媒体的特征所在,由于新媒体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各类信息包含着各种多元价值观,所以教师要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所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环境的渲染[2]。由于一些处于逆反期的学生会对德育教育产生排斥心理,而新媒体的应用能够让学生重新看待德育教育,并且发现德育教育的乐趣所在。在新媒体育人环境的营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新媒体教学形式的合理运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德育教育真正活起来。

  (二)运用新媒体的交互性

  由于新媒体环境中信息庞杂,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使用以及甄别网络中的信息,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新媒体的积极正面影响,发挥出新媒体的互动性优势作用。新媒体的互动性以及共享性都是塑造校园文化传播优良道德素养的基础,师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思想交流,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实时沟通[3]。对此,德育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班级沟通平台、建立沟通群的方式,让沟通更加顺畅且及时。学生可以就某一问题在群中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将德育教育的相关资料和内容放置在班级共享学习空间中,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查看,这种共享性和及时性能够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的德育内容,课下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三)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汲取优良信息

  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不良信息,缺乏社会经验的中学生并不知道如何进行筛选以及分辨,所以德育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区别,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时,个体要自己独立思考进行甄别判断,尤其要对网上的内容学会质疑以及求证,只有具备基本的新媒体信息素养,才能够运用好新媒体[4]。教师也要对学生使用网络教育的过程进行实时的跟进,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沟通,这样才能够避免不良信息对于学生认知的侵害,提升学生的个体素养,构建良好的道德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意义重大,中学德育教育要走出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打开视野扩展教学渠道,让学生深切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新媒体中丰富的教学手段和传统德育教育进行结合,强化师资力量,增强德育教育的工作效率,让德育教育的开展能够更具科学性以及先进性,帮助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基础之上,正确认识德育教育,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谢丽红.探讨新媒体时代中学德育管理工作[J].都市家教月刊,2017(6):166-166.

  [2]李春柳.新媒体环境对初中德育工作的影响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6(7):25-25.

  [3]蒋昊明,李云静.网络传播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园,2017(34):128-128.

  [4]唐晓红.新媒体环境下初中生德育工作面临的难点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8(47):22-22.

篇六:中学教育的影响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中考纳入体育考试,作为我国中考制度改革的一项政策,已经沿用四十年。为了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改变学校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而忽略体育学习的现状,减轻学生文化课学习中精神压力,改善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国务院、原国家教委、教育部曾多次下发相关文件,如1997年的《初中生毕业升学考试体育工作方案》、2007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2016年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咸阳市中考体育实施至今,已发展成一个比较完善和科学的机制,发挥了它改善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中考体育越来越受学校相关领导、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的重视,然而其在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改善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在学校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也慢慢暴露出来,如缺少运动技能考核项目,过于注重身体素质的考核;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中考所考项目的教学,体育课变成训练课;教师、学生、家长想短期冲刺取得满意体育成绩等行为。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对一般教育规律的背弃,是对中考体育制度设定初衷的遗忘。造成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受有关部门相关管理制度的影响,也可能受学校体育教学实施过程的影响,这其中所隐含的问题值得人们进行深思。

  在实行中考体育制度背景下,学校的体育教学既要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又要应对中考体育的考核,这本就是一场挑战,新的中考体育制度实行的运动技能测试,无疑又加大了学校体育教学的难度基于以上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本文通过对咸阳市中考体育制度历史的回顾和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的相关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现实状况以及中考体育背景下影响体育教学的因素进行分析,探索现阶段新的中考体育制度对咸阳市初中体育教学所带来的变化,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乃至中考体育制度的改革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

  (二)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讲,尽管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并呼吁"减少对大多数学生的负面影响”,但长期以来,这种思想一直受到学校“以成绩为重"教学思想的影响。“它是教学的中心,家长和学生的重视非常普遍。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观察到任何可能影响学生表现的因素很有意义。株洲市初中体育中考考试制度只是近年来考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引起了学校,父母和学生的兴趣。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该套制度的实施时间相对较短,与组织实施中的问题相比,组织中实施过程中的细则还相对不足。通过全面了解株洲市初中体育中考纳入“升学”考试后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多方面的分析初中体育教学出现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可为我国初中体育课程改革通过理论参考。

  实践方面,体育中考制度的改革以及全面实施,这让体育入学考试的研究更加丰富,研究视角更加全面,使得体育入学考试的准备和学生高中体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当前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大多数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是相互融合的,从研究的角度出发,主要遵循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解株洲市体育中考纳入“升学”考试下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原因并提出对策,以促进体育中考考试目标的实现,为株洲市中学体育改革的开展和落实给予一定建议措施。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本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通过中国期刊网(CNK工)等多种途径,有目标地阅读了国内外大量论文集、期刊及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为本论文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和理论依据。

  (2)实地考查法。多次深入学校进行实地的走访与考查,收集研究资料(学校重视程度、师资配置、场地器材、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参与动机等),并进行记录,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研究。

  (四)相关概念界定

  1中考体育

  本研究趋同于“中考体育”是有关部门通过一定的测试标准,运用科学的测

  试仪器,是对应届初中毕业生进行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统一测试,对其体质评价进行统一的测评模式,即通过测得运动成绩和测量现阶段身高、体重、肺活量所得的指数来进行的体质评价是中考考试的一个必考科目。

  2体育教学

  通过查阅众多文献资料,发现体育教学概念相对较统一.具体概括如下:体育教学是教师遵循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为前提,进行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参与主体,主要任务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养成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等。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考体育存在问题研究

  中考体育从1979年发展至今,对体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如今,随着体育中考的不断实施,问题开始显露。在体育中考因分数而被得到重视后,唯分数论又开始侵蚀体育中考的纯粹性,不少中学的体育教师由于受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开始采取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的对策,使体育中考走进应试化怪圈,完全与素质教育理念相悖。以上种种问题是人们对体育中考制度的不充分理解和不正确运用而产生的一系列弊端,但体育中考自身也是存在缺陷的。由于我国城乡的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平衡,体育中考制度的城乡差异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如果农村和城市运用相同的考试项目和评价方法,显然这对农村的学生是不公平的(雷文静.2010)"。除此之外,体育中考的过程性评价的正式性和考试过程的公平性也有待考证。考虑到实施的可操作性和场地设施等条件的限制,考试制度单一化,考试内容过于固定也是其一大缺陷。这变相的是在减轻体育中考的难度,也不利于体育教学的进行,让学生的体育学习也变得应试化,从而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贾格格.2018)。在对新课改下海南体育中考的审视和思考中,学者认为体育中考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指挥棒”.除了考试项目,其他教学内容完全不列入教学范围,体育中考项目限制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且忽视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云颖、周军.2014)。

  (二)关于中考体育改革研究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的,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每位学生,抹杀了个体差异,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在表面的平等教育下其实是实质上的教育不平等(李林等.2016)。在内容设置上,体育中考内容与教材内容相脱节,而且与初中生生理特点不相符(王震字,2010)"考试成绩也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体育学习水平(宋亚炳.2004)。针对以上问题.体育中考要改进评分标准,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增加考试项目.使学生

  能够选择符合自身特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发挥体育中考的激励性功能,使体育教学能够走在考试的前面而不是总让考试拖着走;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容云,2010).想要确保体育中考的公平性,就要保证体育中考制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且能够全面准确地检验中学体育的教学效果(徐烨等.2013)"。随着问题的不断出现,中考体育政策也在不断改革。不同地区的体育中考制度都在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革,2016年厦门市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改革,在原来的项目上加入了100米的游泳,作为选考项目之一,还加入了足球、篮球、排球等技能类的项目,与之前的只注重身体素质的考核相比.改革后的中考体育开始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两手抓,考试所占的分值也逐年增高,人们对体育中考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林鹭滨.2018)"。分值所占比重越来越来高的还有甘肃省.2015年起,甘肃省各市提高体育中考成绩10分到20分不等.总分统一提高到50分:从2016年开始,甘肃所有地区中考体育都采用"3+2"考试模式,即分为三项必考项目和两项选考项目(高成君,2018).选考项目的设置改变了以往硬性规定的情况,给了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信阳市体育中考也采取必考+选考的考试形式,从2019年增加了足球和篮球,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后,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也得到提高,达到了改革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飽宏建.2019)"。河南省从1993年开始实施体育中考加试到2016年为止,一共进行过六个阶段的改革,现阶段确立的考试制度是必考+选考的形式,考试内容也涵盖了耐力、速度、力量等指标的考核(张萌.2017)

  从各地区对体育中考制度不断改革的积极性来看,不断完善体育考试制度是当下为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待体育中考制度,应当做到发挥其优势,正视其劣势,时刻根据教育背景、教育目标和教育实际进行优化改革。

  (三)关于中考改革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

  太原市中考改革后除了面临以上问题还面临着师生比例不合理和学生对体育课程认识不足的问题。学者提出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师生比例.加强对太原市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优化教学

  内容的建议(杨变婧.2015)"。北京市中考体育改革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工作任务和教学管理难度,但这也促进了教师学习和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体育教师的地位:体育器材在改革前后无明显变化,但学校体育电子仪器的缺乏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练习;中考体育改革加强了家长和体育教师的沟通,对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者根据以上结论给出了学校要整合教师资源,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企业等方式完善学校体育电子器械设施建设等意见(陈光,2017)"。从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人群来分析中考体育改革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学者刘守沾从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这几方面入手,认为体育中考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够通过改善情绪状态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团队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通过有规律的体育活动消除紧张的学习给身体带来的疲劳,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体育中考提高了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等相关人员的重视度的同时,更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并对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刘守沾.2013)在体育教学发展道路上,可以通过体育中考对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改革成果的检测,为后续的教学改革提供改进的方向(朱琳等.2012)

  在中考体育制度实施现状下,体育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活动,但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实践这个目的,这个目的是提高学生体质,养成学生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而不是为升学、为分数。本文认为,对于学校体育教学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通过对新的体育中考考试办法的研究,加深对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认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和完善提出相应策略和解决办法,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和教学水平。

  二、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样本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咸阳市某A校为例,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样本146份,有效回收率97.3%,样本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性别

  年级

  项目

  男

  女

  七年级

  频数

  806646占比

  54.79%45.11%31.51%

  八年级

  九年级

  594140.41%28.08%(二)中考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

  中考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促使他们对体育学习的态度业进行了转变,具体如表所示:

  项目

  十分重视

  重视

  一般

  不重视

  非常不重视

  人数

  325837154占比

  21.9%39.7%25.3%10.3%2.7%通过调查分析,有21.9%的中学生十分重视体育学习,39.7%的中学生重视体育学习,有25.3%的学生对待体育学习的态度一般,还有13%的学生不重视体育学习。因此,随着中考改革,学生比之前更加重视体育学习。

  (三)中考改革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影响

  新的考试制度实施以来,教师的工作压力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增加。一是考试项目的增加和不确定性;二是高中招生制度的变化都是使教师压力增加的原因。但教师的压力虽有增加但程度不大,说明教在体育教学中都有一套教学方法和流程,能够应对体育中考的变化。多数教师表示,虽然压力有所增加,但教师对待体育教学并没有懈怠,而是更多的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体育中考的不断改革也说明了人们对体育越来越重视,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体育受到重视,他们的社会价值会受到更高的肯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能够激发教师在教学中的热情和信心,教师压力的增加对发展其个人和体育教学事业都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5%0%9%32%非常大比较大基本没有比较小非常小54%

  根据上图,发现有32%的教师在中考改革后压力明显变大,还有54%的教师压力比较大,仅9%的教师基本没有,5%的体育教师压力比较小,没有老师的压力非常小。

  三、中考改革后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内容单一

  体育教学内容的变化是体育中考带给学校体育教学较为直观的改变,教师的教学内容多以考试内容为主。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中考变成了应试教育的温床使应试教育仍顽固的存在于教学之中。体育中考虽变成必考+抽考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练习项目,但由于多方面资源不足的限制,考试项目还是不够丰富,只有中长跑、坐位体前屈、跳远等更注重身体素质的项目,缺乏技能类项目,学生真正能够学到的体育技能还是有限。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形成体系,并没有像其他学科形成系统化教学,教学内容更谈不上学科知识的内在顺序和学生能力的发展顺序。学生的需求不再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标准,学校的设施条件、考试的需要变成了选择的条件,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体育教学课堂的“一滚到底”,使素质教育无法得到全面的普及。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固定,教学目标偏离,出现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应试化”现象。虽然课上学生能够认真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但能够明显地发现,教师与学生对教学只是机械化的重复,学生对体育课堂没有较好的学习体验,无法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学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仅仅停留在可以不用待在教室里的、可以出来放松一下,教学效果不佳。考试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考试的错误认识,取消考试也不是摆脱应试教育的根本办法,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改变教育理念才是摆脱被应试教育支配的恐惧的有效手段。

  (二)课程内容枯燥

  “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一滚到底”,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体育课程内容的陈旧枯燥和重复性,教学内容并不关注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就算前滚翻你能翻出‘花’来,也一样得学,这是教学规定”,所谓的教学规定不过是教师教的省事和有限的场地器材下的借口。体育课的内容十年如一日,教学内容重复不连贯,有的学生表示原地胸前传球能教四五节课,运球、传球等技术也能上好几节课,但却不教投篮,不教技术规则。枯燥的体育课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体育活

  动的热情和参与度,对于运动会、篮球赛等活动永远都是“少数人赛、多数人看”的情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新课标的要求是面向一切学生,也就是要培养一切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但现如今的体育课程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初四的体育课堂更是变成了“训练场”,学生在提高素质的高压下,对其他运动项目的体验感降低。对那些运动兴趣较低的学生来说,枯燥的教学内容无法让他们全面了解各项体育运动,也就无法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对于那些对体育感兴趣或有较好的体育素养的学生来说,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复性使他们无法得到新的体育技能和知识,久而久之对体育课的诉求不再是获取新知识,而是有一个可以活动的时间,使体育课失去了原本的本质和价值。

  (三)学生体育基础差

  正常有效的体育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教学。学生从小学开始进行体育课的学习,从最开始的基础学习一步一步慢慢累积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和不断累积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学习任务,初中的体育课是建立在小学体育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初四的体育课是在先前的体育学习基础之上进行的。但学生体育基础并不好,本该学习的内容没有掌握,身体素质没有得到锻炼提高,学生不仅身体素质差,掌握的体育技能更是少之又少。在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决定教学进度,学生基础差,教师就要查漏补缺,不然无法继续进行下面的课程。中考项目中的立定跳远本是小学就应该学会的内容,但在初中的体育课堂上,仍有很多同学连正确的动作要领都无法掌握,这也就导致初四的学生和教师考前压力增大,体育课变成训练课,体育教学无法得到正常的开展。基础没打好,中段求激进,后段不重视,整个学习链条不连接且不牢固。终身体育是使体育锻炼融入到人的一生之中,如果没有兴趣与技能的支撑,人们怎么能够坚持一生的进行锻炼呢。学生时代是人们能够接触到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的唯一时期,学校体育在培养国民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占据重要地位,从小学开始,所有体育教学资源都应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要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不能采取激进的方式。

  (四)学生体育意识薄弱

  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不是短期形成的,而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外界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界对学生潜在意识的内化和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影响过程。学生在小学、初中的体育意识没有养成,甚至对体育课、体育运动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跑跑跳跳,除了为体育考试做准备,其他时间就是用来放松的。在社会和家庭方面,我国的社区体育开展也不够丰富,家长也没有给学生正确的对待体育的态度。自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后,没有了地域的限制,学生的升学压力增大,越来越看中分数,忽视了学习本身的意义。体育学习更是一种过程大于结果的学习项目,如果太注重结果,目的性太强,无法集中精神享受过程,人们会自动忽略当下的体验,无法真正感受体育运动带给身心的愉悦,当学生对体育的感知已经有了最初的带有浓厚目标性的认知,思维受到局限,加之首因效应产生的先入为主的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及体育课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体育运动中有快乐的部分,但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有趣的因素.在各因素的影响下,他们认为体育运动或体育课是痛苦的。

  四、中考改革后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采取男女生分班与混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处于青春期的男女生,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调查中发现,男女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认识和运动兴趣等方面都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初中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不断分化,男女同班上课,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发生。对于身体素质练习和必须掌握的运动技术可采用合班上课的形式,对于其他技能技巧类的学习则可以采用男女分班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混班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基础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为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至少一项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实现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的目标,辅之以男女生分班的形式,根据男女生在性别差异上表现出的不同和特点,分别选取相应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为方便学校管理,设置项目组合选项.一个组合中包括几种固定运动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男女分班和混班的上课时机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安排,可以在一周的课时中安排一节混班课和两节男女分班制,也可以星期为划分点,一周内全安排混班教学或男女分班制教学。在师资力量不足以支撑小班级教学和模块教学的情况下,男女分班与混班上课是一个折中的办法,尽可能使每位学生找到、学到,最终习得一项或几项自己感兴趣并能长久继续下去的运动技能。

  (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发挥体育的育人作用,就要完善体育教学内容和环节。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技能的学习只是体育课的一部分,是体育的第一步而己,但这一步我们却走了9年甚至12年之久。学习内容只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累加而没有进一步的深入学习。体育课是大家的,而体育则只是属于小部分人的。体育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感受,是由肢体的舞动带给内心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大部分学生在学生时代进行的是“无比赛、无对抗、无实战”的假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中,要让学生从身心上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不仅感受身体上的疲惫与痛感,还要有心灵上的自信、荣誉感、成功或挫败的体验。相较于身体上的感觉,人们往往对触击

  心灵的感受印象更深刻。在体育教学中,重视比赛环节,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个体表现的评价,而是将学生在团队里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依据。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比赛中穿插比赛规则、技巧等理论知识的教学。如何在规则下取胜你如何体面的输,即便不赢也要不失尊严的输同时在体育比赛中让学生学会。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可以教给能但体育可以。将比赛融入到课堂当中,可将其分为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比赛赛程,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进去,而不是学校组织的仅个别人参加的比赛,要普及“全员运动会”的实践。

  (三)增加体育评价手段和形式

  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评价手段,设置一定的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而不单单是在初中结业时设置一个总结性评价。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阶段,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基础后,在学期末设置考核和评价,以进阶式的形式进行。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能够达到相应的身体素质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不再是突击式的练习。增设体育中考的考试项目,以素质与技能考察相结合,技能测试可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为目标。评价形式不再以分数为标准,而是改为等级制,有利于对不同运动项目的考核,改变唯分数论,分数的高低不再是追求的目标。考核中穿插比赛、竞赛的形式,弱化学生心中硬邦邦的考试形象,使体育精神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不再关注分数、及格与不及格的结果,而是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体会运动本身带给身心的感受,那时才是我国青少年体育意识的觉醒,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就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建立对体育的正确认知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体育锻炼在青少年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体育锻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学校体育在提高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应对学生进行的人格上的教育。体育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跑,如何跳和怎样传接球的过程,还是在学习中使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在比赛中建立自信和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从国家到社会的层面来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体育对于人格发展的

  重要性,但我国学校体育的落实与国家目标是有落差的,这个落差就是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的人格方面的缺失,或者说体育对于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的不显著。学校体育不应只把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主要任务和目标,青少年体质的提高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协作努力的结果,而并非学校体育的一肩独抗。学校体育工作者要建立对体育的正确认知,在教学中重视体育的育人作用,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改变人们认为体育就是竞技运动,是身体素质的传统观念。

篇七:中学教育的影响

  中学教师的差别对待对教育的影响

  摘要

  教育公平问题是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能否保证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是教育公平的一个

  十分重要的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差别对待就影响到了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影响

  教师区别对待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所属情况,学生的家庭背景,教

  师的偏见等。教师的差别对待通过影响学生们的知,情,行等方面影响到教育公平。而

  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更易受到教师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成绩和行为会越

  来越符合教师最初对他们产生的期望。如果教师们这种差别对待一直存在,就会使受到

  高期望的学生不断地提高成绩,受到低期望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尤其是对于正处于

  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由于生理上的成人化和心理上相对的不成熟,他们更容易患得患

  失,并且缺乏自信。这时,中学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就更大了。这对于同样接受中学教育

  的学生来说就是不公平的。中学教师也就这样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而影响教育公平。教

  育公平就是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并被社会大众所认可的教育制度。尽管教育工

  作者们从未像现在一样离教育公平那么近过,但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在课

  程互动过程中,应该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做到对学生们平等,公平,公正。尤其是

  作为义务教育关键阶段的中学教师,更应该从自身做起,维护教育公平。

  关键词:中学教师

  差别对待

  教育公平

  目录

  教育公平概念

  .............................................................2中学教师差别对待学生的原因和表现

  .............................

  2.1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别对待。

  ..........................

  2.2根据自己是否是学生的班主任而差别对待。

  ......................

  2.3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差别对待。

  .........................

  2.4其它一些产生差别对待的具体原因。

  ........................

  中学教师差别对待学生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

  3.1差别对待通过影响学生认知而影响教育公平。

  ....................

  3.2差别对待通过影响学生情感而影响教育公平。

  ....................

  3.3差别对待通过影响学生行为而影响教育公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教育公平概念

  教育公平是一个主观概念,它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所谓

  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是指教育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

  所谓教育制度的公

  正性是指教育制度有利于所有人,即指得到社会大众公认的教育制度。

  由此看出,教育公平就是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并被社会大众所认可的教育制度。

  教师的差别对待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有意地在认知上师的差别对待,是指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在认知上,情感上或者行为上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而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学生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差别对待专指教师有意的行为,而由于教师的疏忽或者2

  非故意而导致的对学生采取不同方式对待的行为不在讨

  论范围内。

  中学教师差别对待学生的原因和表现

  中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末期阶段,也是义务教育实行最为困难的阶段。其

  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据艾瑞克逊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这一阶段由于学生的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而导致他们的心理也发生很大

  的变化。尽管他们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但是其发展障碍也是十分

  明显的。那就是他们缺乏生活的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这个阶段的学生根敏感,因此他们会更加在意老师们对自己的反映和看法。在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老

  师们又很难做到无差别地对待学生。

  部分中学教师差别对待学生的表现和原因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别对待。

  这是中学教师差别对待学生行为的最突出表现。

  由于受上级对老师们的绩效

  考核标准原因的影响,一部分老师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学生分等。

  他们对学习

  成绩好的学生另眼相看,而对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比较少关注甚至采取

  放弃的措施。

  这无疑会影响到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到他

  们的学习成绩。这种现象在升学年级尤为严重。

  2.2根据自己是否是学生的班主任而差别对待。

  这在具体的教学实施阶段也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问题之一。学生们的成绩是考

  核教师教学情况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而这对于同为班主任的教师来说,本班的成

  绩是否能够比对方班级的成绩好,成为他们竞争优秀班主任的重要指标。部分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自己所带的班级“开小灶”,这对于所教授的同一学

  科的不同班级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这种情况会发生在教师人际关系紧张,尤其

  是班主任之间人际关系紧张时。

  2.3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差别对待

  这点是教师们最不愿意承认,但却是教学过程中真实存在的影响教育公平的

  一个因素。如,部分教师往往会对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孩子、父母有权利的孩子

  或者父母和老师3

  比较熟悉的孩子更多的照顾。这确实融入了很多社会的因素,但

  是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却是不能接受的。

  2.4其它一些产生差别对待的具体原因。

  除以上之外,中学教师差别对待学生还受当时教师上课的心情和状态影响。

  如当时教师是否焦虑或是否有挫折感。

  教师情绪会影响到上课状态,从而产生一

  些隐性的差别对待。尤其是当教师情绪不好时,部分教师就会吝惜自己的表扬,甚至放下教学任务来整顿课堂。这无形中就影响了教学进度,影响教育公平。

  中学教师差别对待学生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布列克里局(D.Blacklegged等人研究了在教师与

  学生的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并对此作了理论概括。这个理论主

  要包括了:“教师的自我概念”、“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课堂的规则与组织内容”、“学生的自我概念”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认识“这五个概念。

  B因此,中学教师

  的差别对待对教育公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课堂互动过程中的教师对“弱势”学生

  的负面影响上,包括知、情、行等方面的影响。

  3.1差别对待通过影响学生认知而影响教育公平。

  1968年,罗森塔尔(Rosenthal关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研究,使人们对教

  师期望效应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有所关注。

  1970年,布罗菲和古德

  O.E.Brophy&T.L.Good提到了教师期望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而影响到

  学生的学业成就,它共包括以下五个步骤;(l)教师对某些学生寄予特定的行为和

  学习成绩方面的期望;

  (2)由于这些期望,教师以不同的行为对待不同的学生:

  (3)这种区别对待向学生透露了教师期望他们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和成就信息,并改变

  了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

  (4)如果这种对待一直持续下去,学生

  也没有以任何方式抵制或改变教师的这种对待,那么这种期待就会影响学生的成

  绩和行为。受到高期望的学生会不断地提高成绩,而受到低期望的学生的学习成

  绩会下降;

  (5)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成绩和行为会越来越符合教师最初对他们

  产生的期望。

  从他们的研究可以看出,如果教师们这种差别对待一直存在,就会使受到高期望

  的学生不断地提高成绩,受到低期望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

  尤其是对于正处于

  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由于生理上的成人化和心理上相对的不成熟,他们更容易

  患得患失,并且缺乏自信。

  这时,中学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就更大了。这对于同样

  接受中学教育的学生来说就是不公平的。

  中学教师也就这样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

  而影响教育公平。

  3.2差别对待通过影响学生情感而影响教育公平。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

  “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

  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

  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有的中学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根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的。

  当一些成绩

  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则大声训斥。其结果是,“差

  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

  对。从而使学生的从情感上不能接受这个教师的正常授课。这种表现,我们通常

  称为逆反心理。

  可是正是由于这种逆反心理,使得成绩差的学生更加厌学,进而使学习成绩更差。

  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教师的差别对待影响到学生的情感而引起的。

  3.3差别对待通过影响学生行为而影响教育公平。

  著名的社会学家涂尔干曾经强调过,教师的权威来源于教师的道德,即他个

  人的人格力量、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而对学生差别对特的教师本身的很多人格力

  量被他们的差别对待抹杀掉了。

  或者说,受到训斥的学生更会从心底里不服这种

  老师的管教。比如说,他们可能会认为教师自己都没有做到公平,却来教学生们

  “公平”是种虚伪的表现。由此,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们会从行动上来反抗教师

  的这一行为。他们可能会通过在扰乱课堂、课外结伙滋事等行为来反抗教师。在

  这些学生们实施这些行为的同时,他们叉失去了安心学习的机会。

  这进一步导致

  了他们受教育的不公平。总之,从以上这些分析可以看出,中学教师差别对待学

  生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它们通过影响学生们的知、情、行等方面而影响到教育公

  平。但这些影响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中学教师不

  能及时地纠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差别对待,那就会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

  教师

  对“差生”有看法—一“差生”对自己失去信心,5

  厌学——“差生”影响教学秩

  序—一教师对“差生”更有看法。

  结语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

  “有数无类”的思想,古希腊的公民教育

  也已隐含了民主教育的思想,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西方最古老、最有系统的政治与

  教育专著中,也有对教育公平的诉求。尽管教育工作者们从未像现在一样离教育公平那

  么近过,但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在课程互动过程中,应该时刻反省自己的

  行为是否做到对学生们平等,公平,公正。尤其是作为义务教育关键阶段的中学教师,更应该从自身做起,维护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

  2.王道俊王汉澜

  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马和民

  新编教育社会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337,4.张春心

  现代心理学,人生全程中的身心发展,P387.

  5.RichardJ.GerrigPhilipGZimbardo著

  王垒等译

  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P206.马和民

  新编教育社会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P175

  7.章志光主编

  全盛华副主编

  社会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P561-562

  8.何晓夏,高奇.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八:中学教育的影响

  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开题报告

  目的:

  自从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教育便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话题。素质教育在中国实施以后,教育的重要地位更是不容置疑。尤其是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与学校教育相比,它更侧重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的心理的培养。而这样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怎样选择一种适当的教育方式就成为广大学生及家长极为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决定对这一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方法:

  调查分析法:我们通过对40名学生(重点中学及普通中学)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答卷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调研项目:

  1、学生成绩不理想及行为不当时,家长应采取的态度和措施。

  在当代中国,学生和家长之间谈论得最多的话提莫过于“成绩好不好”、“听不听话”之类。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将会对学生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呢?学生最能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方式呢?

  此外,我们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如《素质教育在中国》等。明显地可以看出:学生首先也是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和诚信正直教育。

  其次,是心理素质教育:要教会孩子自省、自强、优化人格,塑造良好的性格,还应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再次,是中国学生的情商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融合能力及个性发展。

  接着,是家长应强化中国学生的理财教育。对于理财教育,家庭教育是关键。家长应培养学生:存钱有方、花钱有数、赚钱有道、捐钱行善。

  然后,家长应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虽不能劳动过量,但决不能在家里“供养小皇帝”。

  最后,家长应重视艺术素质教育,让孩子的生命升华。要教育孩子正确区分美与丑,高雅与低俗。

  3、家长对待学生的态度尤其是对待学生隐私的态度。

  家长和学生几乎时时刻刻都存在着交流。而家长是不是常常需要摆出一副高姿态,才有长者之风,才有家长威严呢?现在,人类思想越来越进步,学生也有了隐私,可有很多家长认为:不是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吗?不看他(她)的日记,我怎么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那家长是不是应该如此对待学生的隐私呢?

  4、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最适宜。自古以来,统治中国上千年的儒家思想就宣扬“父母在,子女不远游”“父母之命不可违”。而如今,我们是不是还要这样的封建思想呢?父母当然应该尊重,可是不是唯命是从呢?作为现在的学生应该和家长之间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下面是我们调查的一组数据:

  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和家长成为好朋友。毕竟家长是除了自己以外最值得信赖的人,学生和家长成为朋友,便于学生与家长交流和沟通,会使家庭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父母离异与孩子教育的关系。

  自从我国婚姻法开始完善,现在离婚夫妇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而离婚却或多或少地给子女带来影响。虽然不排除也有一些好的影响,但总的来说,还是弊大于利。

  由此可见,父母离异会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父母离异是其人生自由,但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家庭是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成功的家庭教育方式不能不重视这一点。

  结论:

  (1)学生成绩不理想及行为不符合规范时,家长往往会因“恨铁不成钢”而采取种种极端措施,如打骂、冷处理等等。而经过我们大量的调查发现,家长应当冷静、耐心、主动地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特别是让学生自发地认识到失败的原因、错误的所在。然后与学生一起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身作则,尽量帮助学生。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但适当的也应采取一些强硬措施,以强化他们对错误的认识。

  (2)从我们的调查中不难发现,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知识几乎是空白。这足以引起家长们的深思和重视。家长应多关心学生的想法和心理健康。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2

  努力学习,减轻由此带来的过度焦虑和学习疲劳;进行做人处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艺术素质教育等等。

  (3)家长应以平等的人格,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应享的权利;同时教育学生也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家长,不要以“小皇帝”自居。

  (4)学生和家长应主动互相了解,尽量成为好朋友。

  (5)父母的离异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健康的影响,尤其会造成心理畸变,最直接的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乃至一生。所以,家长应当重视这一社会问题,尽量保持家庭的和睦。

  总结:

  以上这些足以见得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非同一般。正如我们调查结果所显示:家庭教育方式是否恰当、有效,对孩子是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调查研究也许还不完善,但我们深信这些都是家庭教育方式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家长与学生的相互沟通,往往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进而能化解多中矛盾,使二者的关系达到非常融洽的地步。否则,矛盾激化(如沈鹏杀母)导致不可收拾。许多实际事例证明,家长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已刻不容缓。

  中国的素质教育才刚起步,家庭教育的发展还不成熟。但我们相信家庭教育会日新月异!

篇九:中学教育的影响

  作者:边新灿[1]作者机构:[1]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杭州310012出版物刊名:中国教育学刊

  页码:16-21页

  年卷期:2015年

  第7期

  主题词:高考改革;高中新课改;分类评价;多元选拔

  摘要:新一轮高考改革具有直接背景、重要背景和深层背景,与高中新课改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作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先行试点,浙江、上海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选拔的格局,在统考统招模式中也进行了大力度改革。分类评价、多元选拔格局的形成是对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呼应和促进;扩大选考是对中学教育选择性提升的推动与挑战;不分文理和评价体系与机制改革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和促进。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应以此为契机,多样化、特色化办学,完善过程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篇十:中学教育的影响

  有关中小学线上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阵地,线上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对于中小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潜在价值。在线上教育发展过程中,导致差异存在的因素主要包括身心发展特点、教育形式及内容、家庭教育环境、资源配置、投入力度等。不同地区、学校、年龄的学生获得线上教育的机会和资源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教学影响较大,其学习常常受生理状况、兴趣、外界等因素的制约。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学习目的性较差,内在抑制力较弱,独立自主能力较弱,难以长时间关注同一件事物,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低年级学生表现尤为明显。中学生身心逐渐成熟,注意力相对较为集中、持久,学习目的性较强,内在抑制能力、独立自主能力较强。线上教育多以视频、音频、图片、文本等形式呈现,实际的交流互动、适时的引导督促较少,对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线上教育实施不当,则会导致学生常出现注意力被分散、易沉溺于网络娱乐、对网络过度依赖等问题。

  教育形式及内容

  教育教学必须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教育形式和内容是线上教育的主要关注点。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六七岁至十一岁)处于凭借由具体事物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即小学生的认知具有明显的具体性和表象性,可以借助具体表象进行推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中学生(十一岁至十六岁)逐渐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认知发展阶段,即中学生的认知具有较强的逻辑、抽象思维,不依赖于具体事物,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线上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线上课程若倾向于学校课程知识点的集中讲解或拓展,较少关注到课外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则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出现学生感到学习枯燥、学习趋于倦怠等问题,小学生在这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呈现形式单一、知识点集中、理论概念抽象的线上课程均不适合小学生,而更适合中学生。

  家庭教育环境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差,自我约束性普遍偏低,对教师依赖性较强,因此学生的线上课程完成率很低,课程通过率更低,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些问题是线上教育获得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线上教育多使用于课外时间,这对学生及其家庭的教育氛围、物质条件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线上教育,需要家长、教师辅助、指导其学习。而多数家长工作繁忙,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经常陪伴孩子进行线上学习。小学生线上教育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更甚。绝大多数家长对线上教育和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不深,为孩子选择的线上教育的形式、内容不恰当,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如给孩子灌输的知识内容或布置的作业过多,孩子长期接受各种课程的疲劳轰炸,可能导致孩子排斥线上教育,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身体素质如视力、体质下降。

  城乡发展、资源配置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够优化。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得到的线上教育资源、数量、质量等都存在着差异。我国农村户口中小学生占比较大,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大。相对而言,城镇学生得到的优质线上教育资源较多,且线上教

  育设施、设备较为齐全。而部分农村学生家庭没有基本的设施设备如计算机、手机等,或没有开通宽带网络,存在区域网络信号不强、网络费用较高、网络教育资源购买费用高等问题,线上教育可能会增加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篇十一:中学教育的影响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要:一个学生品德的“远近高低”对其一生至关重要,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学校响应国家的号召,虽然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尽了极大的努力,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这其中有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的因素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具体的策略有:应加强学生自身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建设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系统,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关键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而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手段。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公民的学科,它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就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具有德育的性质。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它体现在学生自身的知、情、意、行上。由此可以认识到:个人的品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德修养、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对社会的道德观念、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影响学生的认识、道德、情感、意志、行为,来进行“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做到以“德”为美,以“德”感人,进而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初中是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初中学生思想不成熟、社会生活经验缺乏,还存在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思想认知,帮助学生分辨是非,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才的质量与数量也被视为国力强弱的重要衡量标准。为应培养优秀新人的迫切需要,我国进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呼吁人们加强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以提升基本素质为宗旨,让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德,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学校响应国家的号召,虽然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尽了极大的努力,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平衡和矛盾性,使得思想观念取向呈现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知行不一的现象明显,其行为选择往往以自身的利害关系为准则;在价值观的形成方面,崇尚金钱与物质,行为方式往往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而不受大脑的支配与调控。以上现象无一不说明我国中学生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的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存在误区,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成为大家探讨的课题。

  三、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

  学生进入中学阶段,由于生理上的发育与心理上的发展达不到协调平衡,会表现出异于从前的矛盾感。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学生不愿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他们认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道理是“虚”的,即使学习了思想品德的相关内容,理论与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与脱节也慢慢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形式,他们不愿意花时间来听别人叙述这样的“陈词滥调”,产生了一定的抗拒。所以,教师应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切实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真正转化为他们内在的品质,培养他们“逆流而上”的决心,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品德,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起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树立起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可靠的后备力量。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文化程度、社会阶层、道德水平、人际关系都直接决定着家庭的文明程度,而家庭的文明程度又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子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女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父母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在子女的心灵深处刻下烙印,并成为日后模仿的对象,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家庭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表现在家庭结构上。一个完整的家庭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若家庭中有父母离异或再婚,父母早逝或其中一方早逝,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甚大,有些学生因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关怀,而总是形单影只,这样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其次,表现在家长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倘若父母待人友善,为人谦和,那么孩子的品性也将优雅得当;倘若父母待人冷漠,为人自私,那么孩子的思想里不免缺少热情与关怀。再次,表现在家庭的教育方法上。由于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教育方式要么纵容、溺爱,发现问题包庇、袒护;要么声色俱厉,施以棍棒。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中学生大都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他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来对自己负责。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所以家长应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关注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人格,解决家庭生活、子女思想学习方面的问题。最后,表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上。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家庭中,父母的思想品德高尚,其孩子的品德也是高尚的,人生态度也能够得到端正。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是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事业奠定文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化科学知识的第一基础阵地,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塑造等重要职责。因此,外在的学校环境本身就是影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为学生创造一个幽雅的校园、安静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来达到自身修养的提高、精神世界的升华,所以提高教学质量与全面落实教育目标也就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影响是深远的。教师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若教师的言行举止落落大方,学生也深受其益。相反,若教师行为失范,学生则必受其害。不仅如此,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素质等也影响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工作。保守的教学观念不仅不能凸显出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特性,反而只会恶化学生对应试教育的认识。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这不仅淡化了新的知识理念,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少了对问题的探究性,使得思想品德教育失去了它的光彩。教师应以热爱学生,善于教导的学者身份出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良师,更是益友,以此基准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才是真实的,引导学生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才是可取的。

  (四)社会因素

  社会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一种社会联系,社会因素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风气的感染,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当前,社会不良现象比比皆是:见利忘义、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等现象严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这些对中学生的正面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学生的思想、观念、人格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困惑。所以,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敢于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让青少年仍能够对社会抱有信任感;应当大力宣传雷锋精神、郭明义精神、焦裕禄精神,通过典型塑造,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审视自己,从而乐于接受品德修养的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四、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自身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中学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拔阶段,在这个时期固然可以学到一些科学知识,但这个阶段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的道德素养与能力。学生在中学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但是由于这个阶段特有的心理,在面对事物的时候总会产生莫名的矛盾感,或闭锁或开放,或勇敢或怯懦,或高傲或自卑,这便要求他们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与人交往时,学会关心、尊重、理解他人,学会与人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平日里,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接受感染、熏陶,丰富感情,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韧的意志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但与外界环境有关,更是与自身对品德的塑造息息相关。只有自身把握得好,个人价值才会熠熠生辉。

  (二)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家庭、学校、社会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系统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与学校思想品德教学的积极配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学校也可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学生家庭进行指导,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社会是一个大组织,影响着组织里的每一个人,所以社会各组织、团体都应为学校的品德教育贡献一份力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与发展。建设这样一个系统,取得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学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而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找到适应学生学习的方法。

  1.完善教师品德素质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他们的事业决定着我国青少年一代身心发展水平和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加强自身的品德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一生的使命。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以身立教,做到言行一致,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的传播者,是优秀人才的培养者。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两方面。知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教师应当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和整个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有当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教材内容要求时,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活动,才能厚积薄发、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能力素质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教师要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认同感。

  3.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是注重“言传”,用语言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今,教育的教学方式在改变,教学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教师应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及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通过活动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如此,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达到预想效果。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孟庆男,马宝娟,谭咏梅.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肖川.《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4]杨胜琪.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6).

  [5]张新颖.浅谈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24).22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篇十二:中学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学语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作者:此阿姆

  来源:《未来英才》2017年第04期

  摘要:中学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语文教育建设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学语文建设教育促进了社会发展,具备很大影响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关键字:中学语文教育;社会发展;影响力

  语文教育渊源深厚,自盘古开天地,中华文化在文字的上的转变折射了经济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巨大发展,文字正是语文这一学科的最强标记,为此对于这一跨时代的伟大文化,我们下面进行详细的解剖,认识并容纳到我们的文化血液,更好的运用并发展它。突出精神文明的作用,挖掘它的巨大影响力。

  一、中学语文教育的概念

  中学语文教育在中学的课程当中起着百科之母的巨大作用,它贯通于各个学科,我们应该更好的掌握这项技能。语,就是说话,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主要是写作的能力。近年来,中学语文还加强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与考察。

  二、中学语文教育培养社会人的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师的魅力源泉,新课程导引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博而又丰腴的文化底蕴是每个语文教师所不可缺少的,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能架起学生的文化脊梁,又怎么能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师呢?文化底蕴的生成是一个人不断积累的过程,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关注周围的一切,博览群书,夯实你的文化底蕴,底气足了,课堂上才能处处闪现亮点。可以说,文化底蕴是人威信建立的根本。

  三、中学语文教育推动了社会人自信心的转变

  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要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杂家”,除了读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以外,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应当读的、适合读的、喜欢读的,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四、构建知识结构,塑造人优秀的习惯

  读书求“广”还不够,必须在“广”这个前提下求“专”。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说过:“术业有专攻”。为了改变课程缺乏整合的现状,就要广收博采,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更要“整

篇十三:中学教育的影响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加上由于全球化和多样化的日趋形成,受自由化思潮,势必在意识形态、文化领域、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给中学生造成直接的冲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

  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政治素质以及道德品质等。中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因此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下面就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成长、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及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某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者人格缺陷。因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思想政治课是实施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中学生的政治教学中,穿插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和资料。教材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篇十四:中学教育的影响

 课程改革对中学化学教育的影响分析

  一、新课改在中学化学教育的要求

  第一,转变观念,改变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方式中的教师和学生的授与学差不多不能满足先进社会对人才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因此要求我们转变以往死板的教学,注重对学生合作、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钻研探究,鼓舞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观点,不拘泥于书本上有限的知识,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以保证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其次,改变教学方式,激发探究与合作。化学较强的实验性使得讲课与做题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的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这就要求增加教学中实验内容的比重,使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验,并鼓舞他们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摸索,自己设计一些方案进行实验,在条件和能力不足时,教师应为学生制造条件对其进行关心指导,不要打击他们的探究热情,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明白得。同时还要鼓舞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使其在合作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增进知识,并同时在交流中学习到沟通、互助、合作等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最后,改革评判方式,鼓舞学生学习。由于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以分数定好坏的评判方式便显示出了些许的不足。因此,应在评判中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是如何得出答案并在其中学习到了什么。传统的考试方式不仅不能较全面的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而且还会对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因此应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一定的评定,并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确信,哪怕只是一个专门微小的闪光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和积极主动性,如此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也会提升专门多。

  二、新课改对中学化学教育的阻碍

  第一,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把握程度的提高。化学知识的杂、繁、碎使得学生仅仅靠死记硬背无法完全把握其精髓。同样,传统教学模式僵化的课堂内容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不管是内容丰富的课本、探干脆强的实验,依旧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活跃的课堂气氛,都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其次,有利于教师职能的转变,减轻教学负担。由于教师的职能一改传统的授课,解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自己发觉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进行解决,这便由原先课堂教育老师为主体的情形变为学生为主体,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再次,对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有着专门大的关心。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对学生化学知识储备的提升,其较之前更进步的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开放的课堂提升学生的探究求知能力,多样的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关心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师的引导与鼓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注重过程的评判方式保证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些能力并不只是通过书本和应试就能够能够获得的,而这些能力正是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具有的。因此,新课改在对中学化学教育产生有利阻碍的同时,也使一些学生钻了课堂开放自由的空子,变得更加放纵;分数的看淡还使得之后对人才的选拔与评定更为复杂繁琐。

  三、结语

  近年来,新课改对中学化学乃至全部课程产生的积极阻碍有目共睹,而我们在坚决不移的坚持新课改的同时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它的不足,并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以适应我国的教学状况,走出一条更新更好的新课改之路。

篇十五:中学教育的影响

 中学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摘要:“人格”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它是指人成为人的品质和格调,是人的精神面貌的总体特征。而审美人格则是美学意义上的人格,指人的风格和格调。具体而言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征,达到了美的境界,表现出和谐、个性、自由

  、超越和创造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语文

  审美

  人格

  审美人格的建构是一种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学校教育,也涉及其他社会因素,当然还涉及个体自身。其中学校教育将奠定审美人格的基础,确立审美人格的建构。

  而当前的学校教育不利于审美人格的建构。在现代社会,学生要在学校度过许多年,其中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它既是各年龄阶段中的最佳时期,也是人的世界观由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故称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状况,会影响他们整个一生的生活和命运。学校生活理应成为人们一生中最值得珍视和留恋,最值得回忆的一段美好时光,而不是在有些人的记忆中留下,学校生活单调沉闷、空虚无聊、毫无生趣;甚至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学校无疑是块伤心地,成功与欢乐从来跟他们无缘,与他们相伴的只是挫折、孤独、烦恼、失望甚至痛苦,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对学校的恐惧、疏远、厌恶甚至憎恨。由此看来,只有合理的教育才能达到建构审美人格的目标。我们每个教育工整理都必须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1/5

  下面我想谈谈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建构审美人格。我认为培养审美人格的主要阵地在课堂,而课堂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文本、学生、教师。那么建构审美人格的策略必然与之有关。

  一、借助文本教学进行人格熏陶

  语文教科书所选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这些课文脍炙人口,有口皆碑,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闪烁着整理智慧的光芒。选文是整理心灵世界的反映,其中所展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审美人格心理建构也能起到重要作用。那么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掘选文所表现的人格美。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对官场厌恶、对弃官归家的清贫清静的喜悦,展现了洁身自好的人格美;《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美;玛丽、居里《我的信念》中展现的为科学为理想献出毕生心血的人格美,对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理想都是一种提升。

  吴晗的杂文《谈骨气》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不吃“嗟来之食”的齐人和“拍案而起”的闻一多为事例,借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此之为大丈夫”作意旨阐发了“大丈夫”的人格美。

  《逍遥遊》中表现的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物我两忘的人格美;毛泽东诗词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和“起宏图”“截断巫山云雨”的洒脱乐观、豁达大度的胸襟和风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二人谦虚坦诚、虚怀若谷的美德;《岳阳楼记》中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情怀;《宽容》序言告诉我们宽容的可贵和可敬。

  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与琢磨也……为天下烈士”《荀子、大略》就是说文学可以塑造人的品格,可以把凡人变成不平凡的人。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的特点和优势,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格精神的教育,帮助学生建构起审美人格。

  二、教师自身人格对学生审美人格建构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身教”的特殊功能。传统的师德强调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品质、性格的形成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往往会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有的甚至能够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而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常常比其他教师更大。因为学习语文离不开谈志论道,教书一阵子,也许就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首先要不做。

  实质上,教师帮助学生建构审美人格,首先自身人格应具有审美人格的特点:在个人品格上,应谦虚谨慎、正直善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在治学精神上,应好学不厌,勤于进取,敢于探索,坚韧不拔;在文明习惯上,应穿着整洁,朴素大方,仪表端庄,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幽默风趣,遵守秩序,讲究卫生等等。一句话,语文教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三、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有利于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

  学生是教师教育和引导的对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在教育中应当努力发现他们积极与优秀的一面,而不能只看到他们消极的一面。德国哲学家鲁道夫、奥伊肯说的好:“倘若教育工整理不相信在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有某种正在沉睡而可以唤醒的真与善的成分的话,教育工作如何能进行,它又如何能要求教育工整理的全部忠诚呢?”在教师的意识中学生是龙,于是他们就成了龙;在教师的意识中学生是虫,他们也许真的就成了虫。

  多萝茜?洛?诺尔特说的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对于儿童来说,自我肯定首先依赖成人,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教师的积极评价对他们形成自我认可、自我肯定、自我欣赏的人格特征,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鼓励学生将优点从他们身上挑出来,以赞美的方式进行展览,让他们认识和发现自己的价值。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学校是每个儿童在其精神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场景。因此,它必须能够满足健康的精神成长的要求。只有当学校与健康的精神发展的必然性保持和谐,我们才说这是一个好的学校。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被认作是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学校。

  ”我们应当努力追求阿德勒所说的这种“好的学校”,我们语文教师理当为学生的审美人格的建构发挥积极的作用。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篇十六:中学教育的影响

 欣雅图表打造高品质

  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开题报告

  目的:

  自从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教育便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话题。素质教育在中国实施以后,教育的重要地位更是不容置疑。尤其是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与学校教育相比,它更侧重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的心理的培养。而这样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怎样选择一种适当的教育方式就成为广大学生及家长极为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决定对这一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方法:调查分析法:我们通过对40名学生(重点中学及普通中学)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答卷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调研项目:

  1、学生成绩不理想及行为不当时,家长应采取的态度和措施。

  在当代中国,学生和家长之间谈论得最多的话提莫过于“成绩好不好”、“听不听话”之类。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将会对学生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呢?学生最能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方式呢?

  此外,我们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如《素质教育在中国》等。明显地可以看出:学生首先也是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和诚信正直教育。

  欣雅图表打造高品质

  其次,是心理素质教育:要教会孩子自省、自强、优化人格,塑造良好的性格,还应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再次,是中国学生的情商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融合能力及个性发展。

  接着,是家长应强化中国学生的理财教育。对于理财教育,家庭教育是关键。家长应培养学生:存钱有方、花钱有数、赚钱有道、捐钱行善。

  然后,家长应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虽不能劳动过量,但决不能在家里“供养小皇帝”。

  最后,家长应重视艺术素质教育,让孩子的生命升华。要教育孩子正确区分美与丑,高雅与低俗。

  3、家长对待学生的态度尤其是对待学生隐私的态度。

  家长和学生几乎时时刻刻都存在着交流。而家长是不是常常需要摆出一副高姿态,才有长者之风,才有家长威严呢?现在,人类思想越来越进步,学生也有了隐私,可有很多家长认为:不是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吗?不看他(她)的日记,我怎么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那家长是不是应该如此对待学生的隐私呢?

  4、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最适宜。自古以来,统治中国上千年的儒家思想就宣扬“父母在,子女不远游”“父母之命不可违”。而如今,我们是不是还要这样的封建思想呢?父母当然应该尊重,可是不是唯命是从呢?作为现在的学生应该和家长之间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下面是我们调查的一组数据:

  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和家长成为好朋友。毕

  欣雅图表打造高品质

  竟家长是除了自己以外最值得信赖的人,学生和家长成为朋友,便于学生与家长交流和沟通,会使家庭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父母离异与孩子教育的关系。

  自从我国婚姻法开始完善,现在离婚夫妇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而离婚却或多或少地给子女带来影响。虽然不排除也有一些好的影响,但总的来说,还是弊大于利。

  由此可见,父母离异会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父母离异是其人生自由,但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家庭是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成功的家庭教育方式不能不重视这一点。

  结论:

  (1)学生成绩不理想及行为不符合规范时,家长往往会因“恨铁不成钢”而采取种种极端措施,如打骂、冷处理等等。而经过我们大量的调查发现,家长应当冷静、耐心、主动地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特别是让学生自发地认识到失败的原因、错误的所在。然后与学生一起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身作则,尽量帮助学生。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但适当的也应采取一些强硬措施,以强化他们对错误的认识。

  (2)从我们的调查中不难发现,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知识几乎是空白。这足以引起家长们的深思和重视。家长应多关心学生的想法和心理健康。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努力学习,减轻由此带来的过度焦虑和学习疲劳;进行做人处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艺术素质教育等等。

  欣雅图表打造高品质

  (3)家长应以平等的人格,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应享的权利;同时教育学生也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家长,不要以“小皇帝”自居。

  (4)学生和家长应主动互相了解,尽量成为好朋友。

  (5)父母的离异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健康的影响,尤其会造成心理畸变,最直接的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乃至一生。所以,家长应当重视这一社会问题,尽量保持家庭的和睦。

  总结:

  以上这些足以见得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非同一般。正如我们调查结果所显示:家庭教育方式是否恰当、有效,对孩子是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调查研究也许还不完善,但我们深信这些都是家庭教育方式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家长与学生的相互沟通,往往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进而能化解多中矛盾,使二者的关系达到非常融洽的地步。否则,矛盾激化(如沈鹏杀母)导致不可收拾。许多实际事例证明,家长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已刻不容缓。

  中国的素质教育才刚起步,家庭教育的发展还不成熟。但我们相信家庭教育会日新月异!

篇十七:中学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

  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剧烈振荡的内心世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开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由于处在身心剧变时期,各种需要日益增长,加之此时还缺乏较强的文饰情绪的水平,所以他们容易动感情,且这种感情强烈而不稳定,具有两极性〔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特点.此时,如果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家庭暴力,那么会让孩子心灵有扭曲感,对家庭的信任度、对家长的依赖度都会下降,厌恶家人,会有逃避、离家出走,甚至走上歧途.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中,大局部的女生都会比男生好治理.可是在2022级所带的班级中却出现了两个特立独行的女生,她们时常逃课,以致后面开展到离家出走,到朋友家住,最后变成借钱自己租房子住.从她们逃课开始,笔者就开始关注她们了.通过与她们的聊天,笔者了解到她们都有相同经历:家庭暴力.一个是父母离异,女生跟着母亲,但是母亲为了生计,早出晚归,该生的午餐问题大多数是用泡面解决,母女之间缺乏沟通,只有钱的交流.当该生出现问题时,如果母亲没有时间处理而告知父亲时,父亲根本都会对该生进行打骂.另一名学生虽有着完整的家庭,但是父亲对她的要求极为严格,经常被父母与别人做比拟,如果某些行为没有根据父母的意愿做,那么父亲也会对其进行打骂.所以,她们情感状态表现为孤独、苦闷的闭锁心理.为了补偿由闭锁心理而带来的孤独感和苦闷感,友谊便成了青年期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她们渴望得到抚慰理解和以此充实精神生活.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才使她们成为好朋友,通过逃课、离家出走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威胁家长.了解这一情况后,作为班

  主任的笔者用了大量的时间首先说服她们按时到学校上课,每一个星期要求她们把每个星期所发生的事和想法写在纸上与班主任交流;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学生家长与他们沟通教育方式.刚开始,他们并没有在意,直至逃课变成了离家出走,两位家长逐步熟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积极配合学生的教育工作.首先要改变暴力的教育手段.初中生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思想,要改变她们一些错误的行为,不能再依靠暴力.这时候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学会聆听,了解她们现阶段的想法和需求,如果不对,那么需要慢慢地引导她们.改变不是一天就能成的,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陪伴她们慢慢成长.然而,长期的家庭暴力对学生造成了深刻且痛苦的影响,虽然家长也为此作出了改变和努力,笔者也给家长发出了注意孩子行为,提升警惕的信息.但最终两位学生还是选择了终结生命的方式寻找她们心中的自由和快乐.发生这样的事情令家长、学校和教师,甚至其他学生都是极其悲哀的,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反思.由此可见,家庭暴力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一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虽然幼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打孩子是对自尊心的严重损伤.从逆反、对抗开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二是迫使孩子说谎.有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压力,外表服输,内心不服,学会了看人脸色行事的不良性格.三是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家长对孩子动辄打骂,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经常挨打不仅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的性格,在行为上也是给孩子的攻击性示范.当孩子遇到问题或某些不良刺激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四是使父母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对父母忌恨报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根深

  蒂固.他们要求孩子从小就按自己的意志开展,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水平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就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家长的心态决定了孩子的成败,成长是一个过程,家长应该在乎孩子的每个过程,而不是只盯着那个结果.用一颗平常心,培养一个平常人.所以,家庭中需开展有效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记得有一位名作家说过:“人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坚决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过高的要求和不断的批评下,有些孩子反而失去了信心和毅力,甚至疏远自己的父母,与父母没有太多的沟通,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也渐渐少了.父母不了解孩子,孩子误解父母.其实,到了这种时候,父母与子女就应该需要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抛开那浓重的“火药味〞,好好地交谈一次,把各自心中的话说出来,才能彼此得到理解,才能重新拥有一个更温馨更知心的家庭!

  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而忽略了?c孩子的思想交流.家长与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进行限制,使平等尊重与适当限制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因此,父母要爱孩子,理解孩子,并用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来对待孩子.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可能到达你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开展.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最早接受的也是家庭教育.到了学校,班主

  任在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时必然会承当教育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

  合.学生犯错误并不能一味地责备他们,而是要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真正了解他

  们的内心深处.为了孩子的健康开展,家长、学校和教师需要一起努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要接受自己行动所带来的责任而非自己成就所带来的荣耀.2、每个人都必须开展两种重要的水平适应改变与动乱的水平以及为长期

  目标延缓享乐的水平.3、将一付好牌打好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将一付坏牌打好的人才值得钦佩.

篇十八:中学教育的影响

 初中教育的性质和作用

  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区分科学研究的对象问题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每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研究的对象,否则,它就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探明某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有助于明确本门学科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原则和具体研究办法。中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中学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一)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97页。这段论述对我们研究和分析中学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及其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领域,如大地测量学以地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则以心理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样,不同的科学就可以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加以区分了。但是,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研究同一领域中的现象往往不只是一门学科,而是几门学科共同研究同一领域中的现象。例如,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都以人体作为研究的对象,然而它们却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各有不同的特点,即特殊的矛盾性。人1/12

  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而生理学则是研究生理功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不了解科学研究的对象特点,不仅难以确定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而且容易导致科学研究中的混乱。

  为了说明中学教育心理学的对象特点,首先应对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有个基本的了解。

  教育是人类社会一种永恒的现象。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教育就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必要条件而存在于社会之中,并且只要有人类社会,教育必将永远存在下去。只是在不同的社会中,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不同而已,这是因为,教育总是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条件制约的。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教育没有单独的机构,它是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进行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逐渐产生了学校,教育才有了专门的机构。在阶级社会中,教育不仅是社会延续的必要条件,也是统治阶级维护其政治地位的一种特殊手段。统治阶级通过教育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个正常的人都在不断接受教育。最初受到家庭教育,继之受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通过教育使个体达到社会化,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社会对个体和群体施加的种种影响,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育;狭义的教育专指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接受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家庭和社会教育随时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无数事实证明,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势在必行。无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发生多么大的变化,学校教育永远是造就人才的主阵地。人要成才,必须受教育。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才的机构,因此,办好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者的作用,确实是有战略意义的。现在,党和政府已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把发展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是一种具有远见的决策。

  中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基础教育。从中学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来说,它既要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又要为社会主义各条战线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成上述任务,必须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打好基础。从教育对象成长过程来说,中学教育阶段正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学习社会规范、形成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良好的中学教育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

  中学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它需要许多学科为它服务。心理学则是搞好普通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教育需要心理学,心理学应当为教育服务,中学教育心理学是中学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一再证明,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乃是教育获得成功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在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和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例如,孔子对其弟子的性格、能力、志趣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他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路和冉由先后向孔子请教同样的问题“问斯行诸?”,孔子却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孔子在解释其原因时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学记》是在总结我国古代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写出的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书中提出许多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长善救失”,“敬业乐群”等,其中包括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夸美纽斯(J.Comenus)、裴斯泰洛齐(J.Pestalozzi)、赫尔巴特(J.H.Herbart)等都非常重视在教育中运用心理学,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本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写成《教育心理学》(1903年)和《教育心理学概论》(1914年)。他提出了系统的学习理论、学习定律,并对个别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他的理论曾在西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到目前为止,尽管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仍然是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中学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情境和教育手段。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他们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因此,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主要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利用一定的教育手段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种种心理现象。这里所说的教育者既包括教师,也

  包括学校的领导者和职员,受教育者既包括学生个体,也包括学生群体。按照教

  学相长的原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的位置可以相互转化,教育者可以当学生,而且应当先当学生后当先生,学生也可以当先生。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懂得这个道理。在一次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孔子从他的弟子的发言中得出了启发,于是称赞地说:“启余者商也,始可与汝言《诗》已矣。”《论语·八佾》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教与学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学习有赖于教师的教,然而教师的教则是为了学生的学。中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点,主要是探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现象。

  中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除了学习之外,学生也要参加一定的劳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以及必要的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旅游等等。学生不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然伴随着有心理活动发生,并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例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他们不仅要注意听讲,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还需要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习,学生不但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还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在课外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如能力、兴趣、性格等,也会逐步形成发展起来。

  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学生接受教育往往离不开群体。既然是一个群体,就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诸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集体与其他群体关系等。个体与群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记》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从他的教育实践中概括出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即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充分

  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其中有许多心理学问题值得探讨。

  在教育过程中每个方面都包含许多不同的心理学问题。受教育者在教育条件影响下,每种活动总是涉及到心理现象的许多方面,众多的心理现象往往是综合地表现在学生的活动之中。例如,中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既涉及到道德概念、道德行为准则的认识过程,也涉及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所以,在教育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诸方面心理现象的机械相加,而是各种心理现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综合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中学教育心理学是中学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就其研究的对象和探索领域来说,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学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有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它是在教育情境下由教与学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现象,而不是在其它实践领域中所发生的心理现象。第二,它是在教育过程中某几方面心理现象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一些孤立的心理现象。第三,它与一定的教育情境和条件密切相关,总是随着教育情境和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把握住中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就可以把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区分开来。以免发生混乱。由此可见,中学教育心理学乃是研究中学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在教育情境和条件下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中学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同某些邻近的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切新兴的学科都是在原有的相关学科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同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有密切关系,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尤为密切。虽然如此,但是中学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邻近学科无论在研究对象,任务、方法或学科体系、具体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否则,这门学科就没有单独存在的价值。我们弄清中学教育心理学与其邻近学科的区别和联系,将有助于进一步区分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中学教育心理学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

  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普通教育活动中各种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普通教育既有别于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又不同于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它通常是指中、小学教育,一方面,普通教育学可以为中学教育学提供新的研究成果和某些重大理论课题,推动中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学教育心理学也可以为普通教育学提供心理学依据,它是普通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教育理论形成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强调培养人的优良品质,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而推动了学制、课程和教学

  法的改革。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霸中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以及本世纪六十年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其共同点,都是以中、小学为实验基地,由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共同参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实践证明,普通教育的整体改革,中学教

  育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必然会给普通教育的整体改革提供心理学的依据。由此可见,中学教育心理学与普通教育学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但它们各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因而它们又是有区别的两门不同的学科。

  2.中学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科学这棵参天大树的主干,是各分支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所阐明的心理活动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规律也适用于中学教育心理学。例如,在普通心理学中有关知觉规律的论述,可以为直观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在普通心理学中,情感的基本功能和一般表现形式,可以在中学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形成良好品德;普通心理学有关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原理的论述,可以为中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提供理论根据。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会进一步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促进普通心理学的发展。中学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分支与主干,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但二者也有区别。它们不仅各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任务,而且在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区别。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是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不能把中学教育心理学仅仅理解为是普通心理学知识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中学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也是互相不可替代的两门学科。

  3.中学教育心理学与青少年心理学的关系

  青少年心理学是研究青少年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由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的青少年绝大多数都是中学生,加之中学教育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都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所以它们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青少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学教育心理学探讨在教育情境下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和道德品质提供科学依据。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他们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的个别差异,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有效地培养和教育他们,青少年心理学为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中学教育心理学通过研究教育情境下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又可以丰富青少年心理学的内容,并促进其发展。由此可见,中学教育心理学与青少年心理学虽然都要研究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但是各自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不仅如此,而且这两门学科在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和内容体系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它们是两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

  4.中学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

  中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对中学教育心理学都是适用的,而且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也基本上相同。由此可见,二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但是不能因此否定二者之间的区别,如同一个胎儿当他尚未达到成熟之前,他只能依附于母体,存在于母体之中;当他发育成熟到能基本独立的时候,就要离开母体,而成为一个幼小的独立个体,在新的条件下发育成熟,成长壮大。许多分支学科的出现,基本上都是这个道理。中学教育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在中学教育的情境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个性品质和品德的规律,研究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影响,以及师生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学问题,不仅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虽然这门学科正处在幼年时期,还很不成熟,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完全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并立于科学之林,它的研究成果将对教育心理学的丰富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中学教育心理学同教育社会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推荐访问:中学教育的影响 影响 中学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