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5篇)

时间:2022-12-15 10:10:03 脱贫攻坚 来源:网友投稿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5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逻辑关系  作者:暂无  来源:《粮农智库》2020年第4期  汪三贵(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5篇),供大家参考。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5篇)

篇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逻辑关系

  作者:暂无

  来源:《粮农智库》2020年第4期

  汪三贵(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紫曦(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背景

  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民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影响深远。截至2018年底,我国约有3.2万个乡镇、54.2万个村庄,总人口有13.95亿人,其中乡村人口有5.64亿,约占40.4%;就业人员有7.76亿人,其中乡村就业人员有3.42亿,约占44.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有2.03亿,占比约为26.2%。我国乡村规模庞大、乡村人口众多、农业从业人口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不会被城镇化、工业化完全取代,城乡将长期共存发展。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城乡发展的融合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影响重大。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现阶段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201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城镇居民的37.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城镇居民的46.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3%,比城镇居民家庭36.2%的家庭恩格尔系数高3.1个百分点,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及“三农”短板问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为了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解决新时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中央作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脱贫攻坚作为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通过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一系列政策,确保如期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作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以及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地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内在联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两大重要战略任务,二者衔接关系密切。

  首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目标相连,层层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本质上都是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从农民发展看,脱贫攻坚瞄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重点解决吃、穿、住、学、医五个方面的基本需求,为农村贫困人口后续发展消除障碍,同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提出了“生活富裕”“农民全面发展”的振兴要求,目的是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区域发展看,脱贫攻坚重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瞄准贫困村、贫困县、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短板,集中发力,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缩短贫困地区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第二,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先决前提,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的力量保障。绝对贫困问题不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乡村振兴就无法实现。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期稳固,则必须要乡村振兴作为后续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既不能以牺牲脱贫攻坚质量为前提,也不能以牺牲乡村振兴目标为前提。经过长期的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明显改善,为乡村振兴垫定基础。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3-2018年,全国累计脱贫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二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快速增长。2012-2018年,扣除价格影响,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0%,高于全国农村年均7.7%的实际增长水平。三是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短板不断补齐。2018年,贫困地区93.6%的农村住户饮水无困难;贫困地区自然村电路、电话接近全覆盖;超过80.0%的自然村村内主干道路面经过硬化处理;超过50.0%的自然村通了客运班车。四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农户所在自然村上小学、幼儿园便利度明显提高;绝大部分行政村配有合法行医证的医生和卫生员,村内医疗条件大幅改善,小病不出村基本实现;大部分自然村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村内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尽管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深度贫困地区因为贫困历史悠久,民族、宗教等文化因素影响复杂,攻坚难度巨大,仍然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三区三州”214个辖区县内,贫困县共有197个,历经三年多的脱贫攻坚,100个县实现了脱贫摘帽县,摘帽比例达50.8%,剩余的97个贫困县需要在2019、2020年两年内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约占剩余未脱贫县的24.5%,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时间紧,任务重。对尚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而言,当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就是不折不扣打赢脱贫攻坚战,避免过早追逐乡村振兴目标而影响脱贫质量。对已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而言,应当进一步稳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防返贫机制,使脱贫攻坚的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相对贫困将成为主要矛盾。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使已脱贫人口不返贫,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相同。脱贫攻坚之所以成效显著,与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密不可分。这套体制机制,也被充分的运用到了乡村振兴之中。参照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乡村振兴确立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五级书记”一起抓工作落实的领导责任制;参照脱贫攻坚工作机制,乡村振兴坚持实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参照脱贫攻坚考核机制,乡村振兴建立“市县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绩效考核制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体制机制的承接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相互融合。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政策,为乡村振兴阶段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现代化体系做了初步探索;就业扶贫政策,为后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积累了丰富经验;乡村振兴阶段生态环境恶劣、人口流失严重或因重大项目搬迁的村庄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脱贫攻坚阶段,加强了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力度,为后续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垫定基础;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阶段构建全民大病救治、慢性病救助服务体系提供蓝本;教育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阶段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供了借鉴;综合保障体系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也是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的政策变化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关系,体现为战略目标的推进关系、体制机制的统一关系和政策体系的融合关系,同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承接关系,也决定了二者实现有机衔接的必要性。然而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的过程中,在扶持对象、政策范围和顶层设计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是影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因素。

  从扶持对象来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转变。脱贫攻坚消除了存在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绝对贫困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将不复存在,恰好相反,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相对贫困问题将长期存在。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更多地强调发展的不平衡,这与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主要矛盾相一致。不管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贫困问题的解决不仅在“治”还要在“防”,这就要求乡村振兴阶段需要建立长效稳定的脱贫防贫机制,并且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措施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帮扶措施。

  从政策范围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从特惠到普惠的转变。脱贫攻坚阶段政策范围非常明确,就是绝对贫困人口、贫困村和贫困地区,各项政策落实过程中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县与非贫困县有明显分界。例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以在县域定点医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个人自付部分享受财政补贴,这些措施非贫困人口无法享受;涉农整合资金可以用于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而非贫困村不能享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仅在贫困县有,非贫困县则没有。而乡村振兴阶段政策范围不仅涵盖所有的乡村区域和人口,还涵盖了城乡统筹发展,利用普惠性措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这就要求一部分脱贫攻坚政策从特惠转向普惠,一部分政策转向相对贫困人口。

  从顶层设计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顶层设计从点到面的转变。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本上要从全局和战略角度,准确把握和处理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与乡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主要矛盾,统筹“三农”工作,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这是一个长期、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相较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顶层设计重点突出,紧扣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和稳定增收,精准发力,相对短的时间内彻底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托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要考虑到战略目标不同,实施时间不同,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同。脱贫攻坚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人口,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收入稳定。脱贫攻坚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应当急于求成,而是需要纳到乡村振兴的框架下,做好规划、统筹考虑,逐步实现。在设计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时,要把落后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确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差距进一步缩小。防止出现乡村振兴阶段忽视落后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现象的发生,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篇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

  TheOrganicIntegrationofPovertyAlleviationandRuralRevitalization:LogicalRelationship,FeaturesandFocalPoints

  作

  者:汪三贵[1];冯紫曦[1]WANGSangui;FENGZixi(不详)作者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扶贫研究院,北京100872出

  版

  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

  卷

  期:2019年

  码:8-14页

  主

  题

  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篇三: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作者:寇

  爽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2020年第14期

  寇

  爽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生活不断提高,为了使我国群众共同走上小康生活,需要加强改进偏远地区脱贫现象,现阶段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精准脱贫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决策,而乡村振兴又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重大战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共同稳定推进进行有效的衔接,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部分地方对脱贫攻坚工作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较为严重,要对此进行认真解决,严厉杜绝此类现象发生,从而引领我国贫困地区群众稳定走向美好生活。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一致性

  1、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前提

  我国现阶段的通过精准脱贫战略,让我国贫困的百姓彻底摆脱贫困,并逐级走向全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总体要求,就是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完成脱贫攻坚只是基础目标,若想让我国人民实现全民经济稳步上升,实现全民振兴是更高层次的目标。

  2、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是相同的乡村振兴主要是涵盖了人才、文化、产业、生态、组织等多层方面的振兴发展,而脱贫攻坚主要是围绕于生产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生态补偿脱贫等多个方面。

  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目标上是高度契合的打赢脱贫攻坚战,从而保证我国农村贫困人民不愁吃喝,儿童可以接受义务教育,居民的基本医疗措施到位,住房安全性得到全面保障。现阶段,我国目标是实现全民脱贫,我国地方贫困县城需全部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并解决极个别区域的整体贫困性问题。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观念可以实施在我国贫困乡村的乡村振兴中。实现我国贫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两者目标都是致力于我国贫困农村的发展,两者的有效衔接是存在必然的趋势。

  二、两个重点夯实基础

  首先选取较为优质的产业,推动能人带领我国贫困人民进行集体发展,从而减轻我国贫困人民的产业销售难题,形成贫困群众自主创业型产业原则。其次,加快解决我国贫困地区的就业难题,在贫困地区形成产业体系就业、外出务工就业和乡镇产业园等可以就近就业、居家灵活的就业的模式,并全面覆盖所有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条件、就业意愿的贫困群众。从而快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加快我国贫困家庭走向小康社会的脚步。

  三、强化本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强化人才培育,提高学习能力

  加强贫困地区人才培育,培养一批新的乡村致富能手,更需要引导在外就业人才回村创业,带领贫困人民共同致富,并且要加强农业学院教学模式,开发较为实用的课程,从而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较大帮助。

  2、强化基层基础,提升政治领导本领

  完善我国乡镇运行架构,健全乡村两级治理机制,党政正职牵头抓总,各贫困乡村党支部书记主抓基层党员建设,以此达到脱贫攻坚的总目标。同时要对不称职、不尽责、并且完不成脱贫任务的村干部进行坚决实行淘汰模式,对有责任心的新进党员干部进行加强培养选拔,并在干部领导层面开展评选稳定“脱贫奔小康工作标兵”,以此激励各党员干部争先创优,从而可以加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的基础建设。

  3、强化谋划规划,提升科协发展本领

  各地区扶贫部门需进行精准的选择项目,并且要重点实施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和基本社会保障等项目,从而取长补短以此达到优化基础建设,产业扶贫和基本社会保障的目的。同时需要发挥规划战略引领作用,并且要不断加强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的规划意识和其业务能力,并且需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的目标,从而加强其对规划的落实性。

  四、在实践中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长短结合发展农村产业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我国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发展乡村产业,不仅是乡村可持续脱贫的根本,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是需要加强发展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无法形成乡村发展力的进步,只有产业振兴,贫困人民才能脱贫致富。部分地区需根据当地特色资源引进较为符合的扶贫项目,从而对产地优势更加明了。构建较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并加强绿色、畜牧、循环经济三大特色产特体系;以农业龙头产业作为引领,并且以绿色食品作为重点,着重致力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的树立,进而加强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从“两不愁三保障”向生活富裕推进

  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并且要加强创业前期培训,并带动发展民宿、农家乐等多种经营模式;保障贫困地区持续就业,并帮助普通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稳定就业;办好贫困地区教育问题,安排部分教师进行下乡教育,从而提高贫困农村教育水平;提升贫困地区的医疗水平,加强对乡镇、村级卫生院的建设改造,并实施标准化,同时要对家庭条件困难的群众进行现就医后付费的模式,从而减轻贫困地区人民的负担;需保障我国贫困地区的住房需求,尽快解决老城区的改造问题,并对棚户区进行改造,减少我国农村危房的数量,从而保障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健全我国养老体系,加强建设养老院,让我国孤寡老人老有所依。

  综上所述,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必需要加强我国各项政策的协调性。同时需要对现有的扶贫政策进行梳理调整,并进行加强政策改进,调整并优化农村现有的发展政策,强化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从而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123000中共阜新市委党校)

篇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研究

  摘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两个发展战略之间存在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脱贫攻坚属于短期的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是长期的战略规划。当前一个阶段,我国已经基本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下一阶段的任务目标就是坚决防止贫困人口返贫,这就需要在乡村振兴理念的指导下,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和生态建设等几个角度入手,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效衔接,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的成果。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贫困人口摆脱现实贫困,提高贫困人口的实际发展水平。乡村振兴则强调产业、人才、生态、组织等的全方位振兴。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而乡村振兴的理念又可以用于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实现脱贫攻坚的创造和升华。做好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能够推动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加快促进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的实施奠定扎实基础。下面就主要针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措施加以分析和研究。

  一、升级扶贫产业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路径,通过发展扶贫产业能够帮助贫困地区构建较为长久和稳定的经济发展机制,优化和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实现贫困户的稳定增收。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中,首要提到的就是产业兴旺,这就构建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产业扶贫能够为乡村振兴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要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必须要从产业发展入手,将现有的扶贫产业进行升级。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整合农村现有的产业资金和生产技术,根据市场导向来调整产业结构和规模,升级产业技术,尽可能实现产业链的延长和价值链的增长。其次是结合当地的农业资[1]

  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鼓励成立农民合作社,创建农业特色品牌,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鼓励、引导和支持多元产业的开发,发挥当地龙头企业或者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从产业扶贫走向产业兴旺,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提高供给服务质量

  脱贫攻坚除了大力发展扶贫产业之外,为贫困地区提供优质的供给服务也是助力脱贫的主要手段。这里的供给服务主要就是指有关农村基础公共设施方面的建设,比如道路与房屋改造、配电网建设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创造了重要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新时期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效衔接,还要进一步提高供给服务质量,解决原先脱贫攻坚中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在强化基础设施服务建设的基础上,增加金融服务的内容,优化农村信贷政策,健全金融机制,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商业银行的支持,为农村的生态建设、产业开发、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机制和信用环境。

  三、完善脱贫治理结构

  在开展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的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现治理工作重心的转移,政府单位不再是唯一的扶贫工作领导者和参与者,而是更加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构建起由多主体参与的多层次贫困治理网络,发挥基层治理的主观能动性。而乡村振兴战略中又着重的强调乡村的治理有效,从完善脱贫治理结构的角度入手,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化,强调基层自治,通过探索全民入股、利润分红等的形式,调动全体农民的积极性,发挥村委会的领导作用,将制度和规则设计好,就能够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四、加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

  脱贫攻坚现阶段所完成的目标任务是消除了绝对贫困,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相对贫困仍然存在。要想真正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还需要持续的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这就要求再进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角度出发,[3][2]

  减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提升社会保障的服务质量。首先,要结合贫困地区的产业和人口发展情况,根据收入预测设定科学合理的低保标准。其次,为避免因病返贫,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的生活质量,还要加大农村地区医疗、养老等的服务,并将其作为下一阶段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和重点,为真正实现生活富裕奠定重要基础。

  结语:

  综上,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措施和成果与乡村振兴的理念和总要求存在必然的联系,做好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在产业发展、供给服务、治理结构以及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和升级,能够促进农村持续化、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会忻.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商论,2020(22):187-188.

  [2]李楠,黄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价值意蕴与内在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90-92.

  [3]邹燕华.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J].农家参谋,2020(24):12.

篇五: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工作方案脱贫攻坚战的成果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工作方案

  2022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了做好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平稳转型、统筹纳入,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的精神;

  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目标,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切入点,科学设施过渡期,整体部署,一体推进;

  以调整脱贫攻坚“特惠”政策为抓手,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以强化工作队伍和人才支撑为举措,构建新型乡村振兴帮扶机制;

  以脱贫攻坚考核监督机制为借鉴,完善乡村振兴监测考核体系。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建立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学衔接体制机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五个转变”

  坚持将脱贫攻坚针对性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整体性政策,将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将聚焦个体发展转变为支持多元主体合作发展,将日常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态化民生政策,将福利性政策转变为提升乡村能力的发展性政策。

  2、做好“五个衔接”

  规划衔接、政策衔接、帮扶队伍的衔接、考核监督衔接、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3、进行“九个调整”

  调整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智力扶贫、社保兜底扶贫、健康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金融扶贫和社会扶贫等九大政策。

  (三)重点任务

  1、设立脱贫攻坚的过渡期

  20某某-2022年为脱贫攻坚的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搞急刹车。2022年以后,进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期,把扶贫工作全面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整体部署、一体推进。全县脱贫攻坚的九大工程牵头单位要及时进行系统梳理,做好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安排。

  2、分类调整脱贫攻坚政策

  全面梳理现行脱贫攻坚政策,对政策的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估,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分类做好政策统筹衔接,推动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

  3、重建脱贫攻坚考核体系

  在过渡期内,以考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主。2022年后,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

  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机制,加强日常调度,定期予以通报,压实工作责任;

  对在农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4、统筹对接乡村振兴规划

  统筹规划过渡期和2022年后的乡村振兴。编制20某某-2022年脱贫攻坚过渡期的发展规划,与2022年后的乡村振兴规划保持衔接;

  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按照村庄类型划分要求,将脱贫村纳入乡村振兴村庄类型统一划定。统筹考虑乡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以村为单位制定村庄规划图,一村一图,一户一张,入室张贴,作为农民建设与生产的乡村振兴指南;

  确定县域内城镇化区、聚集区、永久现代化农村区域等发展结构空间、结构框架与职能定位;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控制线、基本生态控制线、弹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刚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

  二、全面衔接

  (一)政策衔接

  正在实施的脱贫攻坚某大工程的某某个项目,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进行衔接。其中:代缴养老保险,代缴新农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五保、低保、电费、高龄津贴,残疾补贴,教育扶贫,金融扶贫,计生补贴等某项,纳入调整完善类;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电商扶贫,就业扶贫,交通扶贫,农村安全饮水等某项,纳入接续保留类;

  危房改造扶贫,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健康扶贫,光伏发电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扶贫等某项,纳入转换退出类。

  1、产业扶贫政策的衔接

  产业扶贫政策包括县农业农村局承担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项目、县扶贫局承担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县商务粮食局承担的电商扶贫项目、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承担的旅游扶贫项目。一是取消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项目。将每年万元左右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资金转换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于发展现代农业、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和深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三个方面,同时取消县财政每年安排的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二是取消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由县扶贫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三是接续保留电商扶贫项目(由县商务粮食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四是取消旅游扶贫项目(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

  2、就业扶贫政策衔接

  就业扶持政策继续保留并进一步完善。(由县人社局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3、生态扶贫政策衔接

  对于生态扶贫的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林业生态补偿、生态护林员等政策,予以保留延续,提高政策普惠性(由县自然资源规划局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4、智力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困难学生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智力扶贫政策,以城乡均等化为目标,逐步扩大政策覆盖面(由县教育局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5、社保兜底政策衔接

  延续现行贫困群众兜底保障政策,将其并入乡村振兴政策的民生领域,形成乡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由县民政局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案)。

  6、健康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稳步扩大制度覆盖范围,防止“悬崖效应”(由县卫健委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案)。

  7、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政策衔接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一个表现,也是农民反映强烈的一个民生痛点。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振兴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延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交通、水利和人居环境,对脱贫攻坚中未完成的建设项目加力推进、加快见效,不能因脱贫摘帽而擅自终止或调整;

  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要推动提标提档、互联互通,让已建设施发挥最大效用;

  加快完善管护机制,推动以建为主转到建管并重(由县民生办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案)。

  8、金融扶贫政策衔接

  取消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将其调整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来,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由县金融办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

  9、社会扶贫政策衔接

  借鉴社会扶贫的思路,保留和拓展相关帮扶协作机制,充分调动组织、科技、市场、人才等力量,进一步汇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由县工商联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二)帮扶队伍衔接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比,任务更重,更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更需要强化工作队伍和人才支撑。因此,乡村振兴阶段,保留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政策制度和工作机制;

  保留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继续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工作力量。一是过渡期内帮扶力量不撤,防止脱贫人口返贫。二是构建乡村振兴帮扶机制。借鉴脱贫攻坚“县域结对帮扶、定点扶贫、社会扶贫”的经验做法,建立乡村振兴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的工作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三是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县乡挂职任职,持续向相对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在选派人员上,可以选派退居二线有丰富工作经验且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同志。在派驻时间上,以2—3年为宜,对确需更长时间帮扶的村,可通过连续派驻解决。

  (三)考核监督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的考核监督机制,完善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监督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一是做好考核衔接。过渡期内,以考核巩固脱贫成果为主。2022年后,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二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及我省实施办法的要求,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三是加强督查调度。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机制,加强日常调度,定期予以通报,夯实工作责任。四是建立容错纠错和关爱激励机制。

  (四)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全面加强乡村振兴领导体制机制建设。将脱贫攻坚建立起来的成熟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延用到乡村振兴,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和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无缝对接,形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地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明确具体领导机制,从研究部署、精力投入、基层调研等方面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约束性和可量化的要求,强化组织保障和动员能力。二是加强乡村振兴工作部门建设。配齐配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力量,发挥好乡村振兴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职能。三是建立“一懂两爱”的“三农”干部表彰机制。对于在乡村振兴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懂两爱”干部、农民和企业家,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规划衔接

  一是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二是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协调发展。三是加快完善村庄规划。

  三、重点举措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成立以县乡村三级书记主抓,脱贫攻坚牵头单位为成员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领导小组”,协调各方,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性供给,完善政策性保障。通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向乡村振兴聚集,形成全县上下、社会各方,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深入调研,实现无缝对接

  九大工程的牵头单位要深入开展调研,分析“十三五”期间的部门投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口上联,确定政策调整的方向、内容、操作要点等。部门“子方案”要在干部群众中反复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对口把关,争取不“打补丁”或少“打补丁”。

  (三)创新思维,探索振兴之路

  ——在产业发展上

  积极构建以一产为主导,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以二产加工为主导,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以三产加工为主导,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在生态宜居上

  提升基础设施,美化村景,亮化夜景,塑造现代化乡村之“形”;

  深入挖掘乡村特色历史文化,结合农业节庆乡村庙会、乡村艺演,促进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塑造现代化乡村之“神”;

  以“最原味”的生活,“最闲适”的体验,“最绿色”的人居,“最人性”的治理,塑造现代化乡村之“魂”。

  ——在治理模式上

  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村务监督”治理模式;

  探索建立以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助推乡村治理。

  ——在融资渠道上

  依托银行贷款,探索建立“银行+政府+担保机构”、“银行+政府+保险”、“银行+政府”、“银行+企业”、“两权抵押”的乡村振兴投资模式;

  依托小额信贷,探索建立“只贷不存,活化民间金融资本”的投资模式;

  依托互联网金融。探索建立“电商平台+金融”、“大型农业服务商+金融”、“信用贷款+p2p网贷”互联网金融模式;

  依托融资租赁,探索建立“先租后买”的投资模式;

  依托众筹,将城市投资人在技术、理念、需求等方面的优势,有效融入到乡村振兴。

推荐访问: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政策演变和内在逻辑 脱贫 攻坚 演变

猜你喜欢